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指导下的现当代小说教学研究

新课标指导下的现当代小说教学研究

新课标指导下的现当代小说教学研究
新课标指导下的现当代小说教学研究

新课标指导下的现当代小说教学研究

摘要:经过对苏教版中学语文现当代小说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现当代小说教学仍旧存在如传统的模式化教学、课堂气氛压抑,小说教学缺少小说味道、小说解读理论方法单一以及小说理解同一化等问题。根据以上情况文章提出应该重视小说文体的独特性、探寻多元化的小说批评方法和鼓励多样化的小说理解思维等措施,希冀对中学语文的现当代小说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语文现当代小说教学改进措施

一、引言

通过近些年语文教学研究调查发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教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中国知网以及各大媒体网站中,有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教学的相关论文、刊物就有几百篇,其中包括硕士论文和期刊数据库等。对于小说教学现状的研究、小说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及完善教学策略的研究占有很大比例。现当代小说因其丰富的审美文化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当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但可悲的是,在中考背景下,关于小说教学的研究,理论性远高于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运用,小说教学逐渐呈现出边缘化,零散

化的局面。因此,现当代小说的教学更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与研究。

论文主要根据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以使用范围较广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通过调查分析现当代小说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特点,对传统的小说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剖析,力争寻求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目前以教师为主导、参考书为依据,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小说文本的阅读兴趣,做到在面对作品时能够深入精读,学习并掌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从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中现当代小说文本精读的教学质量,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二、中学现当代小说教学现状分析

由此表格可以看出,现当代小说在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选编内容大多选择了较为经典的小说篇目,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二)调查问卷及其分析

本小组成员为更直观地了解初中语文现当代小说的教

学现状,设计并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由以上两个表格,可以看出,字、词、句的教学在现当代小说的课程内占有较大比重,多媒体的使用也已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此外,我们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期刊网站查阅资料并且深入到现实课堂中,最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分

析,也得到类似的结论。如邵婷婷在《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的特点》中指出:“教师在分析作品时能引导学生紧扣字、词、句。”[1]这使得学生更容易把握基础知识和初步理解小说内容。闫会芬在《浅谈初中小说教学》一文中提出:“在讲授课文时,结合影视欣赏,使学生由纸质学习转化为多媒体的多元化学习。”[2]多媒体的使用为小说的学习增添了乐趣,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以上两个表格可以看出,传统教法是大多数教师教学的习惯性手段,另外,对于现在初中所用的教材中现当代小说的选编情况存在较大争议。为此,我们又查阅了相关资料,有许多学者对这两方面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如夏涓涓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作品教学的现状描述》中提出,“当今小说的教学现状是小说教学知识相对陈旧,套路化解读,追求‘标准答案’以及与生活联系不够等问题。”[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小说教学时总是以教参等参考资料作为依据,教授一些相对老套的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大多教师并未把握小说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因此这种模式化教学使得学生思维僵化,答案千篇一律,学生的独特性消失。空有理论知识,而忽视小说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陈颖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现状与思考》中说道,“如今,一些教师教学时只是单方面地叙述整篇小说的发展,教学方法单调无趣,没能深入到小说的情节中,让学生觉得老师只是在讲一篇乏味的文章

且难以抓住学习重点,教师同时忽略了描写在小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4]正如陈颖老师所说,现实课堂中,一直都是老师的独角戏,而学生却是旁观者的身份,并未融入进课堂,他们按照老师的思路,被动地接受老师对文章的分析解读。课堂中,总是会出现老师一直在讲,而学生一直在记笔记的画面。覃勇霞老师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5]中指出在中学语文课文的编排上,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现当代小说作品并未兼顾到学生的接受能

力和爱好,有些作品纯粹是以编者自己的主观原因而选择的,有的只节选了片段,学生即使精读了,还是“窥一斑难见全豹”,对于整部作品的理解还是有难度。比如九年级下册中的《呼兰河传》就是节选,作为学生,因为没有读过全文,而很难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作意图;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量有限,无法对原文进行较多的扩展与补充,只能就节选内容泛泛而谈。

总的来说,目前初中小说教学有其可取之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专家学者以及在岗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进行解决。

(附:调查问卷:http:

//https://www.doczj.com/doc/046573371.html,/w/1453282/view.htm

调查结果:http:

//https://www.doczj.com/doc/046573371.html,/w/1453282/stat.htm)

(三)现阶段中学小说教学的特点

根据以上教学现状分析,现阶段中学小说教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小说教学缺少小说味道

根据实地调查,小说教学存在两种极端情况。有的教师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有把小说当作一般记叙文来教的倾向,忽视小说这一特定文体的特点,使得小说教学缺少小说味,完全忽略小说区别于其他文体所具有的趣味性,仅仅逐段分析,课堂氛围显得无趣而呆板。如今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更多的教师为了追求小说课堂教学的创新,刻意反传统,“反其道而行”,导致教学过程中同样无法体现小说文体的特点,反而使教学内容发生了错位,成为不伦不类的小说教学课堂。以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孔乙己》为例。一种教师是采取陈旧的教学模式。在《孔乙己》的教学中,只是笼统地讲述孔乙己所作所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堂氛围显得枯燥乏味。另一种教师是将《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结合在一起教学,设置孔乙己与范进角色互换的情境,提出相关问题并与学生进行探讨,看似气氛活跃的课堂,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抓住小说教学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学结束后,学生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知识。 2.小说解读理论方法单一

我国小说在明清时期发展尤为成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

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西方现当代文艺理论给我国小说艺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小说的理论体系也更加完整。但是在现在的初中小说教学中,对于小说阅读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却少之又少。教师一般围绕人物、情节、环境这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却没有突破这个框架,导致没有更多的知识教授给学生。通过分析研究相关教案和教学实录,发现许多中学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此类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在遇到脱离传统意义的小说时,无法进行分析,从而引起阅读障碍,比如,初中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一文,就淡化了人物、情节,学生如果仅凭课堂中所学到的传统理论分析这篇小说,就会读得很吃力。因此,引入一些新的小说理论势在必行。

3.小说理解同一化

在如今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一直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考试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同一化教学。对于文章的概括、人物的分析以及主题思想的探讨,教师只是将自己的思维强加到学生的脑袋中,课堂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按照自己所预想的方向发展,学生的回答或多或少都有教师的思想在其中,他们的回答其实只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这使得学生不是在“读”小说,而是“听”小说。许多教师在提出问题时,甚至会给出模板,禁锢学生的思维。如《智取生辰纲》一文中,通过现实走访,许多学

生都表示通过教师的解读,他们并没有体味到选段的精彩之处,就更别说理解领悟原著的内涵了。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策略

针对目前初中语文现代小说教学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重视小说文体的独特性

首先,教师要端正认识,准确把握小说这一文体,这需要教师既要有精读文学作品、准确运用文学术语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也要有探究作品背后的文化和背景语境因素的能力;既要能识别和分析各种不同的非文学文本类型的文体特征和各种不同媒体传播的特点,也要能探究语言如何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中发展以及媒体使用语言的各种方式。其次,教师要熟悉和了解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不同媒体表现形式,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要加强其对包含有静态图形、动态图像和声音的材料的视看技能的培养。运用到小说教学中,可以将小说文本与影视相结合,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从而促进他们更立体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等。最后,教师应当多阅读来自不同地区、时代的作品,不能满足于教材中片段或节选阅读,尽量让学生阅读完整的作品,学会思考作品的意义是如何受到创作环境和背景语境因素影响的,学会精读文学作品。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甜甜的泥土》为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注意的是明确这篇文章的文体是小说,让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出发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并进行分析比较,比如通过小亮对两个妈妈的态度,来体会两种母子之间的关系,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母爱;最后,可以找一些以母爱为主题的其他不同文体的文章,让学生更能明确小说文体的独特性。

(二)探寻多元化的小说批评方法

教师应当跳脱传统分析小说的框架,引导学生留心、积累各种常见的文学手法和术语,学会从结构、技巧、语言和风格等方面分析文本。另外,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考技能和分析技能,平时在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小说时,要学会多角度审视、学会辩证思考、学会批判质疑,学会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小说文本。

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故乡》为例,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分析法,对比小说里“我”记忆中的故乡和“我”实际回到的故乡,然后围绕“闰土”与“我”的“隔膜”进行分析,来体会“我”对故乡美好梦幻的破灭的心情,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幻想破灭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身份理论分析法来分析闰土的形象,比如,“闰土”作为一位农民,当他面对曾经的“我”时,他们俩的地

位是一样的,因此交情甚好;但当“闰土”面对现在的“我”时,他们的身份已经完全不同,社会地位也不一样,因此才感觉生疏。总之,教师在分析具体的小说文本时,可以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剖析文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三)鼓励多样化的小说理解思维

一方面,作为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学生必要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对于小说教学来说,学生缺少基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出他们对于小说的理解。另一方面,小说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小说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身边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提醒学生关注生活,留心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和时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让学生可以学之有用。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任何包含有信息的文本都有可能成为

他们学习研究的对象,反之,这些生活中的知识就可以运用到课堂小说学习当中,使学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伟人细胞》为例,初一学生贾里为实现“伟人计划”而经历的三次失败以及一次不经意中获得了成功的曲折过程,除了说明了必须从小事做起,方能干成大事的道理,还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发表自己对于贾里行为的看法。比如可以

从正面肯定贾里的一些人物品质,他天真烂漫、有上进心和正义感,不同意戳破邱士力的轮胎,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又如他勇于尝试,大胆冒险,独立自主,不被他人意见所左右。在教学时,很多学生可能只看到贾里好高骛远的一面,那么老师的作用就是鼓励学生要多方位思考,形成自己的?^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说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小说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都在不断地跟随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本文从当前中学小说教学的现状、特点以及对策对小说教学进行全面剖析,并把小说教学作为一个重要部分纳入到中学语文教学当中来。在小说自身和理论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教材中已经引入多篇现当代小说的现实背景下,更加突出了小说教学的重要性。

本文针对小说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提出几种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对小说教学起到借鉴和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但作为一个仍在探索中的命题,很多方面仍需要专家学者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修正。尽管目前的小说教学仍然有诸多问题尚未解决,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小说教学必定能取得巨大的突破,从而走向灿烂的未来。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计划项目;《新课标指导下的现当代小学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6101]。指导教师:计红芳)

参考文献:

[1]邵婷婷.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的特点[J].文理导航(上旬),2014,(11):14.

[2]闫会芬.浅谈初中小说教学[J].学周刊,2015,(7):44.

[3]夏涓涓.中国现当代小说作品教学的现状描述[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11):93-94.

[4]陈颖.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5,(11):177.

[5]覃勇霞.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课外语文,2015,(4):11-12.

[6]梁茂芬.中学小说阅读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管仲霞.浅析中学小说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J].新课程?上旬,2013,(10):174.

(黎芮,刘皖月,顾金婵江苏常熟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215500)

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家如何排名

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排名,鲁郭茅、巴老曹遭遇质疑,要颠覆了? 中国文学在公元1919年五四运动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文学界把1919年—1949年认为是现代作家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一段时期约三十年,诞生了很多的重要的作家,以及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的排名一般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之后就是沈从文,张爱玲,朱自清,梁实秋,冰心等人了。这六个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各自也有会很好的作品出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就是搞文学的始终没有真正的第一,因为文学没有一成不变的评判的标准。不像学武,谁的本事大在武台上比一比就知道了。 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排名,鲁郭茅、巴老曹遭遇质疑,要颠覆了? 沈从文 传统的排名只是一种普遍的说法,这种说法只是一种参考,但是除了这几个人,我们能说张爱玲,沈从文,萧红等人的作品不好吗?比不上鲁迅,巴金等人吗?这绝对是不行的。 就好比是中国诗歌,你说李白的诗更好,还是杜甫的诗更好?根本没有可比性。因为李白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二者同是伟大的诗人,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而已。 再回过头来说鲁迅等人,鲁迅最大的成就在于杂文,茅盾最大的成就在于小说。二者同是文学大师,但是非要较个高低的话,这本来就是不合适的。 而作为沈从文,张爱玲等人,他们在小说写作方面也有很大特色。沈从文当年凭借着他的《边城》还提名了诺贝尔文学奖呢,能说沈从文的艺术成就比不上鲁迅吗?张爱玲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写《倾城之恋》《金锁记》也是出了名的,能说张爱玲的作品不好吗?这是不行的。 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排名,鲁郭茅、巴老曹遭遇质疑,要颠覆了? 老舍 总之,就像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现代文学大师还有很多,居士认为只要喜欢都可以找来看一看。不一定非要纠结于高低之分。因为艺术的园里,本来就要各种奇葩。

《中国当代文学(专科必修)》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山地回忆》表现了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其作者是: A.孙犁 B.赵树理 C.丁玲 D.刘白羽 2.在受到广大读者青睐的敌后传奇故事中,知侠创作了著名的: A.《铁道游击队》 B.《战斗在滹沱河上》 C.《烈火金刚》 D.《敌后武工队》 3.在“保定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是: A.杨沫 B.冯德英 C.梁斌 D.欧阳山 4.在《关汉卿》一剧中描写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的反面形象是: A.谢小山 B.叶和甫 C.杨显之 D.王和卿 5.在20世纪60年代坚持用十四行诗写作诗歌的诗人是: A.牛汉 B.绿原 C.曾卓 D.唐浞 6.方之的《内奸》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视角,它 A.以老革命的人生遭际和革命历程作为叙事主体 B.以知识分子的眼光去看待这40多年的历史 C.以一个富有民间色彩的普通商人作为叙述人 D.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看待这40多年的政治风云 7.《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描写的知识女性是: A.曹荆华 B.梁倩 C钟雨 D-柳泉 8.中国“西部文学”的代表诗人是:

A.舒婷 B.顾城 C.江河 D.昌耀 9. 20世纪80年代以后,当代战争题材的作品中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 A.《西线轶事》 B.《高山下的花环》 C.《金色叶片》 D.《雷场相思树》 lO.《妻妾成群>中陈佐千的四姨太是: A.颂莲 B.毓如 C.卓云 D.米兰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要求:每题有2-4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1.被排除在“第一次文代会”之外的重要文学家主要有《边城》的作者、主编《文学杂志》 的著名美学家,以及在沦陷区广受欢迎的女作家等,他们是: A.沈从文 B.郁达夫 C.张爱玲 D.朱光潜 12.郭小川著名的叙事长诗“爱情三部曲”是指: A.《白雪的赞歌》 B.《一个和八个> C.《深深的山谷》 D.《严厉的爱》 13. 1985年崛起的“第五代导演”拍摄的探索影片主要有: A.陈凯歌的《黄土地》 B.张军钊的《-个和八个》 C.田壮壮的<猎场札撒》 D.郑洞天的《邻居》 14.孙甘露语言实验较有代表性的小说主要有: A.《访问梦境》 B.《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 C.《信使之函》 D.《我是少年酒坛子》 15.王安忆90年代以后表现现代都市现实与历史的作品主要有: A.《纪实与虚构》 B.《香港的情与爱》 C.《叔叔的故事》 D.《岗上的世纪》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6.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是对一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提倡现实主义理论方面,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 ___

09级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参考 (1)

名词解释: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是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 2、赵树理:赵树理(1906~1970 ),原名赵树礼,山西省沁水县人,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曾编辑《黄河日报》(太南版)副刊、《中国人》报、《新大众报》,写作大量小说、小戏、快板和其他通俗文章。赵树理小说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中,讲求情节连贯性,叙述多于描写,描写融于叙述,叙述语言平易质朴、口语化。其小说心慌做以新的主题和新的生活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1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 3、林语堂: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笔名毛驴、宰予等,是中国30年代小品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曾主编《论语》半月刊。曾创办《人世间》和《宇宙风》。他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核心是闲适和性灵,通过多样化的题材和娓语式笔调,达到无拘无碍、从容潇洒的境界,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代表作有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还有《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 4、白马湖作家群:白马湖作家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丰子恺、夏丏尊等为代表的一个流派,他们的散文显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却善于在平凡开掘生活的哲理,追求高远的意境,严谨而有韵致”。这一散文群体与风格早在他们20年代会聚在白马湖畔便已基本形成。因而也称为“白马湖”作家群。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是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 5、孤岛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二是戏剧活动,代表作有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 6、高觉新:是巴金1931年写成的《家》中一个贯穿全书的的中心人物形象。是宗法制大家庭溃败过程中的“长子”典型,他性格复杂,徘徊挣扎于多重人事矛盾和精神冲突的漩涡之中,负载着极为深刻的时代的和历史的文化内涵。觉新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批判和否定“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的人生态度。他是新文学史上动摇型的代表,中国“多余人”的代表。 7、九叶诗派: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文学研究法

概说 近年高考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稳中有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全国各地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同意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考试大纲》为依据来命题,形式基本不变,但略有微调。总体来说,现代文阅读文本多样,人文性强,设题遵循《考试大纲》,注意引导考生与文本的对话。 一、文本的选择 选文的篇幅大部分在1500左右,选文语言典范,可读性强,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具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具有文学色彩与理性色彩、思辩精神有机融合的特点。选文以散文为主,也有选择小小说的,如2007湖北卷的《日月行色》,也有来自于古典作品,如海南、宁夏卷文学类文本为《林冲见差拨》,选自《水浒传》。 二、题目的设置 设题遵循考试大纲对现代文大阅读的能力要求,新课程卷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能力层级进行考查。设题类型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理解类,如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以及文学形象等,侧重语言信息的确认,侧重于理解能力的考查;二是分析综合类,要求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三是鉴赏评价类,主要是鉴赏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四是探究类,这类题一般具有延伸性,要求结合文本,理解某种说法,研究文意的深度,这类题目注意了开放与限制的结合,在一定的文本框架内的适度开放。 三、应考的策略 在复习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各种文体不可偏废,对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等各类散文的阅读都要训练。二、每个考点务必落实,依据考纲的要求训练到位。三、努力提高阅读鉴赏水平,重视整体阅读和局部阅读的关系。四、努力提高答题能力,增强规范意识,类化答题思路,提高语言表述水平。 分述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现代文阅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词语的含义:①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中国当代文学题目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一)名词解释(20分) 1、茶馆戏 答:《茶馆》就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得经典之作,作者老舍就是“人民艺术家”与“文艺界得劳动模范”。戏剧运用侧面透露得表现方法,以北京裕泰茶馆为典型环境,以茶馆得变迁与一些小人物悲剧命运来表现时代得主题。戏剧采用了人物展览式得结构,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得人物群像,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近五十年得历史变迁,深刻表现了“埋葬三个时代”得主题。 2、寻根小说 答:产生与八十年代中后期,就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得小说思潮,但它始终没有获得明确得概念与公认得范畴。它得理论主张体现在韩少功《文学得“根”》及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理论著作中。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得可能性;作品题材与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得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得手法,又运用现代派得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与加深作品得文化意蕴。代表作品:1985开先河得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商州系列”;阿城《树王》等等。寻根文学提倡广义得文化,扩大了当代小说得领域,也使民情风习不再就是小说中可有可无得点缀,甚至于成为小说得主题。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二民族得根甚至于民族得文化之中,散落在民间。这种文化寻根就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得觉醒,也就是“重铸与度亮”民族自我形象得努力。传统文化得原初精神散失在民间,对民族文化之根得探询过程实际上也就就是对民间得发现过程。 3、“双百”方针 答:在1956年5月召开得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得方针。指“艺术上不同得形式与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得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得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得自由,有辩论得自由,有创作与批判得自由,有发表自己得意见、坚持自己意见与保留自己意见得自由”;双百方针得提出,活跃了当时得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得新局面。 4、文化散文 答:在80、90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就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得学者,她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与个人感性表达得文章,这类随笔式得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得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与理性思考融入散文得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得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得形式。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得幽默来平衡情感得因素,学理知识得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得思想深度与情感厚度。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举行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确定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 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经验,分析了形势,提出了今后的任务。 成就:第一次文代会最后通过了决议和宣言,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周扬为副主席。与此同时,分别成立了全国文学,戏剧,电影艺术,音乐,美术,舞蹈工作者协会,曲艺改进会筹委会等。 局限:第一次文代会虽然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如大会着重强调解放区文艺的经验固然是正确的,但对国统区进步文艺的经验却重视不够,对国统区进步作家的评价也有偏颇,对有些作家甚至采取否定的态度,在一些问题的提法上有片面性等。 革命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三种变体:1社会现实主义2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3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赵树理代表小说;《三里湾》《李有才板话》等 特点:1反应农民生活,探讨农民关心的问题 2塑造一系列具有真正农民特质的新农民形象 3在结构上吸取章回小说的有益经验,讲求故事的连贯性,行动性和完整性 4吸取群众的口语和说唱精华,语言朴素,准确,鲜明生动,是经过提炼的农民式文学语 伤痕文学 命名来源:刘心武《班主任》《伤痕》 代表作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神圣的使命》《重逢》《大墙下的红玉兰》《班主任》《伤痕》文学史意义及评价 它是当代文学第一个悲剧高潮。 意义: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评价:优点:它使当代文学重新回到人学的正常轨道,摆脱了假、大、空的说教,使文学重新回到真实的艺术世界;它一反空洞说教的文艺观,而强调了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它用真实感人的艺术人物与“三突出”模式的脸谱化人物做出强烈对比。缺点:对“文革”的批判之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局限性: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作品对罪行的谴责往往归之于"坏人做坏事",表现出一种忠心而未被理解的冤屈与不平,是一种在肯定"个人崇拜"前提下的,对野心家的谴责 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如在《班主任》中,作者这样形容张俊石老师:"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另外,由于"伤痕文学"作者们关注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常常会压抑不住激荡的情感而跳出来对某个情节直接高谈阔论,表述自己疗救时弊的观点,使作品的情感表露不免趋于肤浅 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的深化应该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表现灾难;其二,是在灾难中展现崇高。而"伤痕文学"只是停留在悲剧的第一个层次上,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学期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一、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众多新文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试结合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基本主题来加以说明。 答:1、描写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没有做到的。 2、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更进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以及所面对的矛盾。 3、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4、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直接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二、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 答: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都影响巨大。 赵树理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为前提的。在解放区,以农民为主体的普通民众在推翻了封建统治之后获得了初步的经济和政治的翻身之后,随即要求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比较通俗而又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文化艺术,呼唤贴近他们生活的能与他们气息相通的作家。赵树理

以及大批实践了“赵树理方向”的作家适应了这种历史要求。这其实是新一代作家,这代作家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有着最亲切、最深刻的血肉般的精神联系。赵树理即是深深根植于农村,从思想气质到生活习惯都彻底农民化了的。 赵树理追求大众化主要是出于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要求,是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内在需要,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给,能够忠实的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的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农民所接受。这批作家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 三、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形式的创新,并重点说明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做了扬弃和改造。 答:赵树理的小说多采用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以说唱文学为基础。1、赵树理小说扬弃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程式化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完整性的特点。 2、把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和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而又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 3、语言上具有口语化特点,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第二十三章小说(三) 一、简述40年代暴露讽刺小说的创作状况 答:暴露讽刺小说的浪潮在40年代由张天翼带头掀起,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家。 1、1938年张天翼在《文学阵地》上发表讽刺名作《华威先生》,并因而在国统区内掀起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的长时间的争论。小说塑造了一个“包

对《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文学教育研究》课题研究的认知

对《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文学教育研究》课题研究的认知 发表时间:2011-06-16T17:10:34.39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8月下作者:◆王建华[导读] 山东省教研室和课题组早在2006年给栖霞市实验中学语文组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 ◆王建华山东省栖霞市实验中学265300 山东省教研室和课题组早在2006年给栖霞市实验中学语文组提出了一个 “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文学教育研究”的研究课题。对此我积极参与。我知道文学即人学,对人的教育当然离不开文学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却忽视了文学教育这个重要的方面,导致学生文学修养偏少,鉴赏能力偏低,审美趣味偏淡,写作功底偏差。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又强调,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就应加强对学生 个性的培养。的确,不难发现,现今的阅读教学中还严重地存在着不足,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被不断地销蚀,何谈学生个性的发展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平等对话、主动读书、自主发现、自由合作,使学生在文学教育中个性得以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初中生文学教育薄弱及亟待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这一现状,对此,我认为尝试研究这一课题意义很大,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研究。 一、研究目标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引,进一步深化阅读教学改革,积极营造浓厚阅读氛围,注重文学教育中的个性阅读,努力打造书香、文化、责任校园,全面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进一步巩固学校传统阅读特色,开拓阅读时空,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开拓阅读视野,丰富阅读积累,激荡阅读情感,努力渗透文学教育,弘扬个性阅读,为学生发展浸染书香底色。 二、研究内容 首先,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应用文,还包括文言文,文体不同教学要求不同;其次,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需要教师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他们的想象能力,从而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名篇探赏:分析、欣赏、解读中外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强调多元视角,着力艺术赏析,精研细读,既突出探索性,又突出可读性;古典研读:专门研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提倡新思路,提倡多角度,注重文学性,注重审美性,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古典文学作品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三、研究措施 1、课题立项阶段:学校为每个班级打造书柜,要求每个班级成立读书角,书籍大约300本,均是由师生贡献出的好的文学作品,由班级推选的图书管理员登记造册。加强图书室工作管理,加快图书流通。完善阅览室管理,真正让阅览室面向师生全天候开放。学校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有时学生自由选择书柜里的书籍,有时同时研究某一篇文章或某一部名著,由语文老师指导阅读。 2、实施探索阶段:学校课题研究组明确提出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读书半小时,充分利用晨诵、午读、暮省课的时间,并留下读书笔记或写在读书卡片上,内容可摘抄原文、可浓缩概括、可写读后感想等等,字数每周不少于1500字。再由语文老师每周一次或几次收阅,打上“优”、“良”等不同等次,采取展览优胜者、互相传看交流的做法,鼓励学生提高阅读兴趣。组长也不定期检查促落实,并使师生养成习惯。 3、总结反思阶段:注重活动的开展,通过班级、年级的层层选拔,胜出者参加学校举办的故事比赛、读书演讲比赛、手抄报展览等活动。这些读书活动的展开,把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推向了高潮,大大激发了学生读书热情,保持了学生的阅读动力。对存在的问题实验老师写出反思总结(以上这些措施的落实是按计划进行的。 四、实验过程 1、营造自主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师要尊重、关爱、理解学生,要在平等、民主、融洽的气氛中无拘无束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于作者、不同于老师、不用于同学的看法,允许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亦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之中,教师除了激发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热情,更应中肯评价不同的见解。教师不以唯一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对文体的解读,而是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各抒己见,为每个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面对学生由于生活积累的错误认识而导致对文体的误解,教师更不给予当头棒,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而是注重引导,保护学生那颗稚嫩的求异之心,让他们能大胆地展现各自的个性。 2、营造想象创新思维,自觉接受文学教育。语文阅读教学张扬学生个性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达到创新思维的开发,从而逐步成为创造型的人才。一般来说要求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感知内容,把握情节;第二: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第三:分析人物形象,例如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侧重于通过人物的外在肖像、语言、行动去体现人物性格;而外国小说尤其是现代小说更侧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展示,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第四: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第五:感悟与收获。除此之外,小说作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无疑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教育修养。 “吹尽狂沙始到金”。研究留下阶段性反思总结,写出有关这一课题的论文或案例,将使教师真正受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位语文教师应持之以恒做好这一课题研究工作,为语文教研教改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此课题2010年10月山东省课题组已结题)。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第1页 共3页 聊城大学 级《中国当代文学》函授试题( A 卷) 一、填空题( 共20空,每空 1 分,共20分) 1 、 8O 年代小说历经 _____ 、 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 _ 、 ___ 等七个发展阶段。 2 、《创业史》的作者是 ;林道静是小说 ____ 里的主要人物,此书作者是( )。 3 、“三突出”原则是指___ 、__ 、__ 。 4 、《随想录》的作者是__ _ ;《文化苦旅》的作者是__ ;《回答》的作者是 ___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 。 5 、谢惠敏是小说《 》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 》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 》中的人物。 二、单项选择题( 共5题,每题 2 分,共10分) 1 、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 A 、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 B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C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公刘的《哎,大森林》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 )。 A 、杨朔 B 、秦牧 C 、史铁生 D 、周涛 3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4 、话剧《茶馆》的结构方式是( )。 A 、冰糖葫芦式 B 、一人一事式 C 、人像展览式 D 、锁闭式 5 、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 写作的是( )。 A 、新写实小说 B 、寻根小说 C 、新历史小说 D 、先锋小说 三、名词解释( 共4题,每题 4 分,共16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2页 共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全(现当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双簧信: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大题复习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可能为简答题的知识点) 1、复习提要资料一的第一点 2、简述建国初文艺界三大思想批判运动的经验教训 (1)把思想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来处理,混淆了政治问题和思想学术问题的界限,使左倾思潮在文艺界蔓延发展。 (2)在批判过程中存在简单粗暴的批评态度和教条主义的批评方法,使正常的文学批评和自由讨论无法开展。 (3)从精神上严重损害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走向单一化。 3、《红旗谱》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艺术描写中透露出来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民族特点。 (2)对冀中平原的人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描写刻画,如关于生活场景、家庭伦理、婚姻爱情、文化心理等的描写,实际上它们成了小说艺术的血肉。 (3)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如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心理,结构上采用了传统小说的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的方式。 (4)语言上以冀中平原农民口语为基础,加以提炼和加工,创造出了一种富有地方乡土气息又有高度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4、 分析朱老忠的思想性格特点及典型意义 (1)首先是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疾恶如仇、坚忍不拔、有胆有识、深谋远虑的特点。 (2)其次是急公好义、慷慨豪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具有我国北方传统农民英雄的斩头沥血、扶危济困、豪侠仗义的精神道德特点。 (3)经过阶级斗争的考验和对共产党人的认识,使他从一般农民中超拔出来,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时代意识的新型农民英雄。 朱老忠的性格是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的统一,在革命历程中经历了从个人复仇到为无产阶级革命献身的升华,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不断成长的革命农民典型,在他身上也浓缩了两千余年中国农民的斗争历史。 5、简述林道静成长的三个阶段并分析该形象的典型意义 大体上是这样的三个阶段:反抗封建家庭干涉她的婚姻自由(即逃避她的家庭要她嫁给权贵的压迫),找寻个人出路,这是第一阶段;在种种事实的教训下(同时也受到他偶然接触到的共产党员的影响),她渐渐意识到个人奋斗还是没有出路,个人的利益要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这是第二阶段;最后,在党的思想教育的启迪下,她认识到个人利益应当服从于工农大众的利益,坚决献身于革命小说通过林道静这一形象成长和转变的描写,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只有接受党的领导,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结合起来,这样他们的青春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6、 以《百合花》为例,简析文革前茹志娟小说的创作风格 (1)从题材取向看,擅长书写受到时代鄙视的“家务事、儿女情”,通过描写生活激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来折射整个时代的巨大波澜。 (2)从人物塑造看,很少刻画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而是注重描写生活中的普通小人物,一些从各自的起点走向成熟的普通平凡的小人物。 (3)从艺术表现看,作品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注重细致深入的心理刻画,往往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盾简洁地将其艺术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作品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柔婉、细腻、含蓄、优美的艺术格调,在十七年文学中属于阴柔美的风格类型。

当代文学史大二下期末整理

三条线索现当代文学史 一、思潮(运动)潮流发展脉络(时间、原因、影响、评价、意义) 二、文学体裁发展脉络(变化、特点) 三、重点作家与作品(成就、特点、评价)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及分期: 1、范围: 时间:1949年至今。 空间:中国大陆。 2、概念: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文学现象。 二、当代文学的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6(包括十七年及文革十年) 第二阶段:1976-1989(或叫做新时期文学)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包括九十年代及新世纪文学) 三、当代文学的标志性开端及指导方针 1、当代文学的起点: 标志: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时间:1949年7月2日-19日 地点:北平 2、意义: (1)“当代文学史的伟大开端”。实现了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两地创作人员的“会师”。它奠定了新中国文学的基本走向和人员的基本组成。“以解放区文学为代表的左翼文学,己成为当代文学的构成的主要资源。” (2)确立了当代文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全国文艺的总方针。 四、五十年代的文学批评与批判运动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时间:1951年。 定性:“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时间:1954年。 定性:“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时间:1955年。 定性:“反革命集团” 4、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时间:1957年。 定性:“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五、新时期文学初期的特点:(教材72-74) (1)新时期文学的奠基是从对过去,尤其是十年“文革”中所推选的极“左”的文艺政策和文艺观念的凌厉批判起步的。 (2)新时期文学的进步是和时代政治的转折进步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3)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 六、80年代作家状况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试卷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 1 、 8O 年代小说历经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通俗(或大众)小说、现代派(或先锋、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七个发展阶段。 2 、《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林道静是小说《青春之歌》里的主要人物,此书作者是(杨沫)。 3 、“三突出”原则是指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4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文化苦旅》的作者是余秋雨;《回答》的作者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5 、谢惠敏是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爸爸爸》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烦恼人生》中的人物。 6、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7、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8、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9、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10、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11、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12、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13、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4、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5、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6、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7、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8、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9、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20、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21、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试题库

试题库 现代文学部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 1.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生于( )年于( )逝世,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赞赏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 )和伟大的( )”。 2.鲁迅的第三个短篇小说集《》收历史小说8篇,多是在“( )”基础上,“( ),”“( )”的古今融合之作。3.鲁迅五四时期的杂文多收在《》中,部分篇幅较长的文章则收在《》里。他前期的杂文集有《》、《》、《》和《》四本。 4.鲁迅后期杂文集有《》、《》、《》、《》、《》、《》、《》、《》、《》、《》等十本。 5.郭沫若原名( ),“沫若”是他( )年开始发表新诗时期的笔名。 6.五四以后郭沫若写了三个历史剧《》、《》和《》,合称《三个叛逆的女性》。 7.除《女神》外,郭沫若还出版了《》、《》、《》等诗集,1928年写的《》,显示了革命文学初期诗歌创作的实绩。 8.郭沫若除了诗歌集之外,还有自传体小说《》等小说绩。 9.“皖南事变”后,郭沫若创作了《》、《》、《》、《》和《》等五部大型历史剧,借历史题材,讽谕现实,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10.胡适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出版于( )年( )月。他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剧本。 11.叶绍均的长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精神面貌。( )称其为“扛鼎之作”。 12.许地山的《》等作品借异域写故土,表现了较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而他30年代以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和《》则标志着他走上了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著名散文《》是其性格的自我写照。 13.王统照早期的短篇小说《》、《》表现了对“爱”与“美”的追求和幻灭;后来的《》则写了血和泪,对黑暗现实进行暴露和控诉;30年代的长篇《》展显了3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的广阔画面。 14.冰心著名的小诗集是《》和《》,作品以较少的诗行表现一种感情意境充满了对( )、( )和( )的歌颂。15.冰心的《》、《》散文集,洋溢着对祖国、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 16.庐隐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女大学生生活的作品。她对人生意义探究的答案倾向于“( )”,而不是冰心式的爱。 17.郁达夫的处女作是《》。1921年10月结集出版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18.闻一多是“( )”的主要诗人之一,他提出了新格律理论,讲究诗的“三美,即( )、( )、( )。 19.徐志摩有《》、《》、《》和《》四个新诗集,其中《》和《》中的多数诗篇内容健康,格调清新,形式活泼自然。 20.茅盾原名( ),“茅盾”是他发表小说《》时用的笔名。 21.茅盾于1927、1928年间创作了《》三部曲,包括《》、《》和《》三个略带连续性中篇,反映“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和小资产节级知识分子的各种精神面貌。 22.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和《》三个短篇,是反映30年代“丰收成灾”的不合理社会现实和农民反抗的过程。 23.茅盾的长篇小说《》以农民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仍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24.抗日战争时期,茅盾创作了“心理分析”长篇小说《》以及《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其他长篇小说、剧本《》等,其中以日记长篇小说《》影响最大。 25.茅盾抒写自己对在延安一段生活的美好感受和怀念的两篇散文是《》和《》。 26.老舍原名( )字(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 )族作家。 27.老舍的处女作是一篇速写式的短篇小说《》,他旅居英国时写的三部长篇小说是《》、《》和《二马》。以( )社会为观察视野,用( )兼备的笔调表现生活,是这三部作品的共同的特色。

质性研究教育研究的人文学范式

质性研究:教育研究的人文学范式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作者:余东升 摘要:教育研究中存在着科学范式和人文学范式,质性研究其实就是教育学中的人文学范式。德语Buildung一词在哲学和教育中内涵的演变,表明教育是个体生活世界的重要表现。在教育活动中,个体一方面受到传统和已有的意义世界的“型塑”,另一方面,又在接受这一“型塑”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世界。因此,教育体现出人文世界的整体性、个别性、差异性和丰富性。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实践活动。自然科学的方法在揭示教育的上述特征时,明显有其局限性。而质性研究秉承经验描述及阐释学的方法,在研究教育的人文性方面,有着十分恰当的适切性。质性研究最终又必然走向行动研究,从而将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统一于教育活动中,统一于人的生活世界之中。 关键词:质性研究;人文学;范式 20个世纪90年代以来,质性研究被引入中国大陆。近20年来,国内翻译出版了大量的有关著作。质性研究在教育研究中一度受到广泛的重视和运用。但是,人们对质性研究的理解,仅限于一种研究方法(method),将其视为与定量研究相对应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凸显出质性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在笔者看来,按照阐释学的传统,教育首先是一种人文现象,教育研究也因此具有人文学科属性。质性研究,对教育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它是教育研究中的人文学范式。通过质性研究,才能更好地解释教育的人文性,更好地理解教育活动,进而提升教育实践的水平。 因此,本文关注的重点是,质性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人文学范式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质性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technic)。至于后者,已有大量的专著作专门的介绍。 一、教育研究的范式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对待同一朵梅花,人们可以有三种态度:科学的、实用的,以及审美的。科学的态度将梅花视为植物的一种分类;实用的态度将梅花视为一种可以出售的商品;审美的态度将梅花视为美的对象。[1]按此推论下去,人们可以用三种方式来研究梅花:科学的、经济学的和美学的。无独有偶,莎朗·梅利亚姆(Sharan B. Merriam)在《质性研究与案例研究在教育中的运用》一书中,引用了卡尔(Carr)和凯密斯(Kemmis)的观点,将教育研究分为三种模式:实证的(positivist)、阐释的(interpretive)和批判的(critical)。[2]这三种研究模式的基础也在于以三种不同的态度来看待教育。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人们对某个研究对象的研究,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客观性),而且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对象的态度(主观性),也就是研究者的研究视角(perspective)。研究视角决定着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属性的界定。即,人们总是从特定的视角去研究对象的某个方面。研究对象的属性是多元的,研究的视角也是多元的。因此,对任何一个对象的研究,都可以是多元的。相应的,研究方法也必然是多元的。 教育学研究也是如此。比如,根据实证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将教育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对象那样的客观对象,是一种具有惟一性的“实在”(reality),具有稳定性、可观察性、可测量性。因此,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它。采用这一方法所获得知识是客观的知识,是可以用数量及其关系来表达的知识。根据阐释性研究模式,我们还可以将教育视为具有特定意义的过程和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并不只是具有自然属性的客观实在,而是一种社会和一些个体(individuals)所建构(construction)的实在。因为即使在同一教育事件中,人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