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3.3 摩擦力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3.3 摩擦力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3.3 摩擦力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3.3 摩擦力

《3.3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情境,归纳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通过实验过程,感知静摩擦力的大小,认识最大静摩擦力。

3.通过问题情境,归纳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4.通过实验过程,认识滑动摩擦力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跟正压力有关,会用F=μF 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5.体会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静摩擦力的方向,大小,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大小。

难点:静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图片中小朋友推木箱的过程,思考以下问题:

1.甲图中小朋友有没有推动木箱?乙图中有没有推动木箱?为什么?

2.丙图中小朋友有没有推动木箱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静摩擦力

1.静摩擦力产生条件和方向

阅读课本57页,结合下列情境1、2、3、4,完成探究一:探究一、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情景1:如图甲所示,物块静止在水平面上。

情景2:如图乙所示,在竖直墙面上,

①如果物块在外力F的作用下静止在粗糙的竖直墙面上。

②如果撤去外力F,物块沿竖直墙面下滑。

情景3:如图并所示,将一小物体放在固定斜面上,

①如果斜面粗糙,小物体静止在斜面上。

②如果斜面光滑,小物体沿斜面下滑。

情景4:如图丁所示,货物被一倾斜传送带匀速送到高处,且货物和传送带相对静止。问题1.试结合上述情景,讨论下列问题:

(1)图甲中,物块是否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为什么?

(设计意图:找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

(2)试比较图乙中两种情况下,物块是否都受摩擦力的作用?为什么?

(设计意图:找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接触、挤压。)

(3)试比较图丙中斜面光滑与粗糙两种情况下,小物体受摩擦力情况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计意图:找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

(4)图丁中,传送带靠什么力把货物送到高处?此力方向如何?

(设计意图:感受静摩擦力也可以充当物体运动的动力。)

(5)在图甲、乙、丙、丁中存在静摩擦力的情景中,物体具有怎样的相对运动趋势呢?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关系怎样?

(设计意图:理解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归纳总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静摩擦力的方向:

2.静摩擦力大小

探究二、静摩擦力大小

演示实验1:用力传感器慢慢拉木板上的物体,采集数据。

问题2.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从数据图像分析静摩擦力大小,体会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

二、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在演示实验1中,当拉力达到一定值后,物块相对木板开始滑动。

阅读课本58页,结合探究一,归纳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归纳总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滑动摩擦力大小

探究三、滑动摩擦力大小

演示实验2.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1.慢慢拉动木板2,采集数据;

2.在木块1上加勾码,慢慢拉动木板2,采集数据。

3.在木块1上再加勾码,慢慢拉动木板2,采集数据。

演示实验3.在演示实验2中的木板上铺上毛巾,重复演示实验2中的1、2、3过程。

问题3.分析以上数据,回答:

①从实验2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②对比实验3和实验2的数据,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分析,找到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结合课本58页,写出滑动摩擦力的表达式,并解释各物理量。通过课本上的表格认识“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设计意图:理解滑动摩擦力表达式,理解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

做一做:

(设计意图:即学即用,巩固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掌握。)

三、生活中的摩擦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例举出生活中有哪些有利摩擦和有害摩擦吗?如何更好地利用摩擦力呢?

(设计意图: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三)反馈练习

1.重量为100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板上,至少要用35N的水平推力,才能使它从原地开始运动.木箱从原地移动以后,用30N的水平推力,就可以使木箱继续做匀速运动。由此可知,木箱与地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___________;木箱所受的滑动摩擦力F=_________,方向_________,木箱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素u=______。如果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________,方向__________。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三、作业

课本61页,1、2题。

四、板书设计:

3.3 摩擦力

一、静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产生条件:接触且挤压、粗糙、有相对运动趋势。

3.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4.大小:利用二力平衡求解。

5.最大静摩擦力:F max ,静摩擦力的范围:0

二、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产生条件:接触且挤压、粗糙、有相对运动。

3.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1○2利用二力平衡求解。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开始展示了一幅推箱子的卡通画,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没推动箱子,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能够分析是由于有摩擦力的作用,从而引出课题。依据课本的先后循序先研究静摩擦力,再研究滑动摩擦力。

通过情境设计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感受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进而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通过数字化演示实验,清晰地展现拉力的变化,学生根据初中所学二力平衡,能够分析静摩擦力大小的变化,并认识最大静摩擦力。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结合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分析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能够让学生即学即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认识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并结合课本给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加以解释、说明,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应用摩擦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最后安排了生活中的摩

擦力,认识如何加大有利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得也有失,具体如下:

1. 课程按批先后顺序和难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情境设计和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的展开课堂教学。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展示自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探究任务中重,时间紧,使得本节课的各个环节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探究,显得有些紧迫。

4.由于时间关系,“生活中的摩擦力”环节没能进行,只好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滑动摩擦力与生活的联系了。

高一物理必修一摩擦力练习题完整版

高一物理必修一摩擦力 练习题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摩擦力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B.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不变,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C.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不变,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D.动摩擦因数不变,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置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的拉力作用下,仍处于静止,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 A.与压力成正比 B.等于水平拉力 C.小于滑动摩擦力 D.在物体上叠放另一物体,该物体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不变 3、关于动摩擦因数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间没有摩擦力产生说明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 B.增大两物体的接触面积,则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增大 C.增大两物体间的正压力,则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增大 D.两物体的材料一定,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仅决定于两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关于弹力和摩擦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物体间若有弹力,就一定有摩擦力 B.两物体间若有摩擦力,可能没有弹力 C.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必互相垂直 D.当两物体间的弹力消失时,摩擦力仍可存在一段时间 5、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M上表面有一物体m,m与M之间有一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则关于M和m受力情况的判断,错误的是:( ) A.m受到向右的摩擦力 B.M受到m对它向左的摩擦力 C.地面对M的摩擦力方向右 D.地面对M不存在摩擦力作用 二、填空题 6、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木块重5N,把木块水平桌面上,弹簧秤水平地向右拉木块. (1)当弹簧秤读数为1N时,木块未被拉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 ______,方向向______. (2)开始运动后,使木块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的读数变为2N,此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动摩擦因数μ=______. (3)若使弹簧秤在拉动木块运动中读数变为3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当木块离开弹簧秤继续滑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

高一物理必修一摩擦力练习题

摩擦力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B.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不变,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C.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不变,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D.动摩擦因数不变,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置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的拉力作用下,仍处于静止,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 A.与压力成正比B.等于水平拉力 C.小于滑动摩擦力D.在物体上叠放另一物体,该物体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不变 3、关于动摩擦因数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间没有摩擦力产生说明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 B.增大两物体的接触面积,则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增大 C.增大两物体间的正压力,则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增大 D.两物体的材料一定,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仅决定于两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关于弹力和摩擦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物体间若有弹力,就一定有摩擦力 B.两物体间若有摩擦力,可能没有弹力 C.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必互相垂直 D.当两物体间的弹力消失时,摩擦力仍可存在一段时间 5、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M上表面有一物体m,m与M之间有一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则关于M和m受力情况的判断,错误的是:( ) A.m受到向右的摩擦力 B.M受到m对它向左的摩擦力 C.地面对M的摩擦力方向右 D.地面对M不存在摩擦力作用

二、填空题 6、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木块重5N ,把木块水平桌面上,弹簧秤水平地向右拉木块. (1)当弹簧秤读数为1N 时,木块未被拉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 方向向______. (2)开始运动后,使木块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的读数变为2N ,此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__摩擦力, 大小是______,动摩擦因数μ=______. (3)若使弹簧秤在拉动木块运动中读数变为3N 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当木块离开弹簧秤继续滑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 7、如图所示,A 、B 的重力分别为5N 和8N,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 为0.2,则要能从A 下方拉出B 所需的最小水平拉力F=_____N,这时系A 的水平绳中的张力大小为_____N 。 三、计算题 8、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一个重GA=20N 的木块A,A 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4,在A 上放有重GB=10N 的木块B,B 与A 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求: (1)使A 和B 一起匀速运动的水平拉力F ? (2)若力F 作用在B 上,使B 匀速运动时水平面给A 的摩擦力多大? 9、如图5所示,一质量为2kg 的物体夹在两木板之间,物体左右两侧 面与两块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若把该物从上面匀速抽出,需50N 的力。若把它从下面匀速抽出,则需多大的力。(设两木板对物体的压力 不变)

高中物理必修1摩擦力 教案

3-3.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磨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磨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到摩擦因数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N。 2.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 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三、教具 1.演示教具 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 2学生实验材料 每两位学生一组:物块一块、测力计一只。 3.投影仪、投影片。 四、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于每一种力我们都要掌握它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能判断力的方向。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力:重力和弹力。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在这三种力中摩擦力较难掌握。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静摩擦力 演示实验: 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是挂509破妈时,物块 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 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 当悬挂的破码增加到1009时,物块仍保持静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3.3 摩擦力

《3.3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情境,归纳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通过实验过程,感知静摩擦力的大小,认识最大静摩擦力。 3.通过问题情境,归纳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4.通过实验过程,认识滑动摩擦力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跟正压力有关,会用F=μF 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5.体会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静摩擦力的方向,大小,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大小。 难点:静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图片中小朋友推木箱的过程,思考以下问题: 1.甲图中小朋友有没有推动木箱?乙图中有没有推动木箱?为什么? 2.丙图中小朋友有没有推动木箱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静摩擦力 1.静摩擦力产生条件和方向 阅读课本57页,结合下列情境1、2、3、4,完成探究一:探究一、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情景1:如图甲所示,物块静止在水平面上。 情景2:如图乙所示,在竖直墙面上, ①如果物块在外力F的作用下静止在粗糙的竖直墙面上。 ②如果撤去外力F,物块沿竖直墙面下滑。 情景3:如图并所示,将一小物体放在固定斜面上, ①如果斜面粗糙,小物体静止在斜面上。

②如果斜面光滑,小物体沿斜面下滑。 情景4:如图丁所示,货物被一倾斜传送带匀速送到高处,且货物和传送带相对静止。问题1.试结合上述情景,讨论下列问题: (1)图甲中,物块是否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为什么? (设计意图:找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 (2)试比较图乙中两种情况下,物块是否都受摩擦力的作用?为什么? (设计意图:找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接触、挤压。) (3)试比较图丙中斜面光滑与粗糙两种情况下,小物体受摩擦力情况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计意图:找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 (4)图丁中,传送带靠什么力把货物送到高处?此力方向如何? (设计意图:感受静摩擦力也可以充当物体运动的动力。)

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一《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 .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3 .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4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5 .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2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 F 摩=μFμ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1. 正压力FN 的确定。 2. 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四、教学准备 带绳的木块、铁块、弹簧秤、毛巾。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举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用多媒体演示) (演示实验] 用手握住水杯。

师:水杯为什么没有运动?生:因为水杯受力平衡。 师:水杯受几个力呢?生:两个,重力和手对它的摩擦力.重力和摩擦力应该是平衡力.师:那 么摩擦力的方向又是如何呢? 生: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摩擦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在这个问题中摩擦力的方向应该竖直向上。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摩擦力。新课讲解: 一、静摩擦力 师:首先看一下什么是摩擦力,大家回忆一下初中所学的内容,叙述一下摩擦力的概念。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叫做摩擦力。 师:(举身边的例子,用水平推力推课桌时,课桌没有运动)当我用力推课桌时,课桌为 什么没有运动? 生:因为课桌与地面之间有摩擦力的作用。 师:这种摩擦力发生在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之间,我们把这种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同学们思考一下静摩擦力存在的条件。 生1 :首先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不光滑。 生2 :两个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 生3 :两个物体应该接触并且相互挤压。 师:(鼓励)刚才几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根据上节课的知识,弹力产生的条件是接触并且有形变,那么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概括成一句话,这句话应该怎样表达?生:两个接触面不光滑的物体间有弹力并且有相对运动趋势。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一下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探究] (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逐渐增大拉力,直到木块运动为止。观察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2)在木块上增加砝码,重复上述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师:实验数据记录的表格应该怎样设 计? 生:我设计的表格是这样的。

2018高一物理摩擦力知识点总结

2018高一物理摩擦力知识点总结 查字典物理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物理摩擦力知识 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学习。更多内容请关注查字典物理网。 (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 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 ⅰ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B.两物体 发生形变;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D.接触面不光滑。 ⅱ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①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FN 说明:①FN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应具体分析。 ②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ⅴ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 (2)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ⅰ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物体相接触;B.相接触面不光

滑;C.两物体有形变;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ⅱ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说明:①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ⅲ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0 说明:①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围内是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所以与正压力无关。 ②最大静摩擦力大小决定于正压力与最大静摩擦因数(选学)Fm=sFN。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

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案

青年教师汇报课教案

图时,可以将摩擦力画在物体的重心位置) 5.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静摩擦力的值不会 一直增大。一个木块时,拉力为 6.1N 时木块开始运动,当将两个质量相同的木块叠放在一起时,拉力为12.2N 时木块开始运动,当三个质量相同的木块叠放在一起时,拉力为18.3N 时木块开始运动。也就是说静摩擦力存在一个最大值,称“最大静摩擦 力”,用f max 表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需要提供的拉力。 f max=μ0F N ,F N 为正压力;μ0 为最大静 摩擦因数,不同物体间该值一般不 同。 6. 产生条件:(1)相互接触(2)相 互挤压(3)接触面粗糙(4)有相 对运动趋势 三滑动摩擦力 PPT 展示实验:拉动木板使木块与木板发生相对运动,此时木块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将木板换成粗糙程度不同的钢板重复实验。 1. 概念:由于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而产 生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大小:由二力平衡判断,或利用公式f= μF N,F N为正压力;μ 为动摩擦因数,该值与两接触面的材料及粗糙程度有关。 3.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作用点:作用在接触面上。(可以将 摩擦力画在物体的重心位置) 5.产生条件:(1)相互接触(2)相互挤压 (3)接触面粗糙(4)有相对运动 第四部分能力提升练习:(1)教材P59 页例题:在我 国东北寒冷的冬季,雪橇是常见的运输 工具。一个有钢制滑板的雪橇,连同木 料的总重量为 4.9 ×104N。在水平的冰 道上,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 能够拉着雪橇匀速前进。(已知:钢与 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2 )分析: 雪橇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属于滑动摩擦 力,马拉着雪橇匀速前进时, 学生思考练习题,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 解题中,巩固本节 课知识点。

人教版必修一《摩擦力》WORD教案1

人教版必修一《摩擦力》WORD教案1 3.3 摩擦力 张成进江苏徐州睢宁魏集中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白摩擦力的概念及分类,明白这两种摩擦力的分类 2.明白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明白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4.明白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 5.了解动摩擦因数μ的决定因素,会用实验测量运算μ 6.明白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和利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7.通过观看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 生的观看、概括能力。 8.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9.在研究阻碍滑动摩擦力因素问题中学会运用操纵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从探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1.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 教育 ★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及方向的判定 2.滑动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及方向的判定 ★教学难点 1.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及方向的判定。 ★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学习弹力时曾提到,弹力是接触力,接触力从性质上分为弹力和

摩擦力,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确实是学习了解摩擦力。 师:关于摩擦力,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差不多接触过了,而且明白摩擦力能够分为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大伙儿都试着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知识。(不需要学生回答出来,学生自己明白就好)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你们的课桌和书本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把书平放在桌面上,给书本一个初速度,认真观看书本滑出后在桌面的滑行情形是如何样的? 生:书本在滑动过程中速度会逐步减小并最终停止下来。 师:是什么缘故导致书本的速度越来越慢呢? 生:是因为受到了桌面给书本的摩擦力。 师:桌面给书本的摩擦力是三类摩擦力中的哪一类呢? 生:是滑动摩擦力。 师:对,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那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我们也能够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动或两手对搓来感受滑动摩擦力。 师:当我们用手掌压着桌面滑动时,桌面给手掌的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生:与手掌的运动方向相反,阻碍物体的运动。 师:手掌在桌面滑动时,桌面对手掌有摩擦力作用,那手掌对桌面有摩擦力作用吗?什么缘故? 生:依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明白桌面给手掌摩擦力的同时手掌也会给桌面以摩擦力。 师:那手掌给桌面的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生:跟手掌的运动方向相同。(假如地面是光滑的,则桌子会在手的作用下沿手的方向滑动) 师:对!从那个地点也要看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方向相反的(说明)。 师:那桌面对手的摩擦力是三种摩擦力中的哪一种?手对桌面的摩擦力是三种摩擦力中的哪一种? 生:是静摩擦力! 生:不是,应该是滑动摩擦力!

高一物理必修一专题弹力、摩擦力综合问题

A级基础巩固题 1.如右图所示,A、B两物体并排放在水平桌面上,C物体叠放在A、B 上,D物体悬挂在竖直悬线下端,且与斜面接触,若接触面均光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C对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C的重力 B.B对A的弹力方向水平向左 C.斜面对D的支持力方向垂直斜面向上 D.D对斜面没有压力作用 2.如下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质量为M的长木板上滑行,长木板与水平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1,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已知长木板处于静止状态,那么此时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 ) A.μ2mg B.μ1Mg C.μ1(m+M)g D.μ2mg+μ2Mg 2题图3题图3.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L形木板M上放着小木块m,M与m间有一个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M对m的摩擦力方向向右 B.M对m的摩擦力方向向左 C.地面对M的摩擦力方向向右 D.地面对M无摩擦力的作用 4题图5题图 4.质量为m的杆AB,处于静止状态,A端用细绳竖直悬挂,B端放在地板上,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杆B端所受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B端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右 B.B端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左 C.B端受到的静摩擦力沿细杆AB斜向下 D.B端不受静摩擦力作用

B级能力提升题 5.为了测定木块和竖直墙壁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用一根弹簧将木块压在墙上,同时在木块下方有一个拉力F2作用,使木块恰好匀速向下运动,现分别测出了弹簧的弹力F1,拉力F2和木块的重力G,则动摩擦因数μ应等于 ( ) A.F 2 +G F 1 B. F 2 F 1 C.G F D. F 1 +G F 2 6.如图所示,有黑白两条毛巾交替折叠地放在地面上,白毛巾的中部用线与墙壁连接着,黑毛巾的中部用线拉住,设线均呈水平.欲将黑白毛巾分离开来,设每条毛巾的质量均为m,毛巾之间及其跟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则将黑毛巾匀速拉出需用的水平拉力为 ( ) A.2μmg B.4μmg C.5μmg D.5 2 μmg 7.如图甲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块,用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拉力F拉着木块沿桌面运动,则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F f随拉力F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正确的是 ( ) 8.如右图所示,重400N的大木箱放在大磅秤上,箱内的小磅秤上站着一个重600N的人,当人用力向上推木箱的顶板时,两磅秤的示数将 ( ) A.小磅秤示数增大,大磅秤示数减小 B.小磅秤示数不变,大磅秤示数增大 C.小磅秤示数增大,大磅秤示数不变

高中物理摩擦力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摩擦力知识点总结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 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 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 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 (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高中物理新课标版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学方案----弹力

2 弹力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1.形变:物体发生形变是力作用的结果,形变方式有形状及体积的改变,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程度很小,只有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才能明显显示出来,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形变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非弹性形变. 2.弹力:弹力是接触力,物体间产生弹力,两物体必互相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两接触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用假设法来判定,若假设接触的物体间有弹性形变,则有弹力作用,若物体所处的状态与事实不相符,则假设不成立,无弹力作用. 教学建议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的情况应多演示几个实验,同时做好显示微小形变的实验.胡克定律应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猜测,然后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探究,并比较各组所用不同弹簧F与x的比值不同. “演示实验”: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初中知识分析,如果桌子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则会出现什么现象;反之,如果出现该现象,则说明了什么,而且,根据墙上光斑移动的方向判断桌子形变的方向,桌子形变的程度与施加压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思考与讨论”:课本上的思考与讨论,可以先演示形变明显的弹性绳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分析,再演示形变不明显的绳子的作用情况,然后让学生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完善. 教学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教学难点 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 3.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使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及微量放大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前准备 各种弹簧、橡皮筋(泥)、钢尺、细钢丝、微小形变演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多媒体播放拉弓射箭、蹦极、跳水等情景:

高中物理摩擦力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摩擦力 知识点归纳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 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 (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巩固练习 1.关于由滑动摩擦力公式推出的μ=F F 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摩擦因数μ与摩擦力F成正比,F越大,μ越大 B.动摩擦因数μ与正压力F N成反比,F N越大,μ越小

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摩擦力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B.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不变,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C.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不变,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D.动摩擦因数不变,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置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的拉力作用下,仍处于静止,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 ] A.与压力成正比B.等于水平拉力 C.小于滑动摩擦力D.在物体上叠放另一物体,该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不变 3.如图1,木块质量为m,跟水平桌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受水平向右的力F的作用匀速运动,从物体到边缘开始,到物体下落为止,在此过程中物体保持匀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推力F因物体悬空部分越来越大而变小 B.推力F在物体下落前会变为原来的1/2 C.推力F始终是μmg D.因接触面变小,动摩擦因数μ会变大 4.关于弹力和摩擦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间若有弹力,就一定有摩擦力 B.两物体间若有摩擦力,就一定有弹力 C.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必互相垂直 D.当两物体间的弹力消失时,摩擦力仍可存在一段时间 5.一物体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按图2所示不同的放法,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运动,设地面与物体各接触面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关系是[ ] A.f甲>f乙>f丙B.f乙>f甲>f丙C.f丙>f乙>f甲D.f甲=f乙=f丙

二、填空题 6.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木块重5N,把木块水平桌面上,弹簧秤水平地向右拉木块. (1)当弹簧秤读数为1N时,木块未被拉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方向向______. (2)当弹簧秤的读数是 2.1N时,木块刚好开始移动,此时木块受的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方向向______. (3)开始运动后,使木块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的读数变为2N,此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动摩擦因数μ=______. (4)若使弹簧秤在拉动木块运动中读数变为3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 (5)木块离开弹簧秤继续滑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 7.如图3所示,用力F将质量为1kg的物体压在竖直墙上,F=50N.方向垂直于墙,若物体匀速下滑,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N,动摩擦因数是______,若物体静止不动,它受到的静摩擦力是______N,方向______.(g=10N/kg) 8.如图4是一主动轮A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B的示意图,主动轮的转动方向如图所示,试分析A轮上M点和B轮上N点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f M______,f N______。 三、计算题 9、如图5所示,一质量为2kg的物体夹在两木板之间,物体左右两侧面与两块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若把该物从上面匀速抽出,需50N的力。若把它从下面匀速抽出,则需多大的力。(设两木板对物体的压力不变)

高一物理摩擦力典型习题

摩擦力大全 1 .如图所示,位于水平桌面上的物块P ,由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与物块Q 相连,从滑轮到P 和 到Q 的两段绳都是水平的.已知Q 与P 之间以及P 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μ,两物块的质量都是m ,滑轮的质量、滑轮轴上的摩擦都不计.若用一水平向右的力F 拉Q 使它做匀速运动,则F 的大小为 ( ) A .mg μ B .mg μ2 C .mg μ3 D .mg μ4 2 .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块的在质量为M 的长木板上滑行,长 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1μ,木块与长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2μ,若长木板仍处于静止状态,则长木板受地面摩擦力大小一定为: ( ) A .mg 2μ B .g m m )(211+μ C .mg 1μ D .mg mg 12μμ+ 3 .如图1-B-8所示,质量为m 的工件置于水平放置的钢板C 上,二者间动摩擦因数为μ,由 于光滑导槽 ( ) A .B 的控制,工件只能沿水平导槽运动,现在使钢板以速度ν1向右运动,同时用力F 拉动工件(F 方向与导槽平行)使其以速度ν2沿导槽运动,则F 的大小为 A 等于μmg B .大于μmg C 小于μmg D .不能确定 4 .用一个水平推力F=Kt (K 为恒量,t 为时间)把一重为G 的 物体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平整墙上,如图1-B-5所示,从t=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 随时间t 变化关系是中的哪一个? 图1-B-6 P Q F 图1-B-8

5 .一皮带传动装置,轮A .B 均沿同方向转动,设皮带不打滑,A .B 为两边缘上的点,某时刻a 、 b 、o 、o ’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如图1-B-3所示.设该时刻a 、b 所受摩擦力分别为f a 、f b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B-3 ( ) A .f a 、f b 都是动力、而且方向相同 D .f a 、f b 都是阻力,而且方向相反 C .f a 若是动力,则f b 一定是阻力,两力方向相反 D .f a 若是阻力,则f b 一定是动力,两方向相同 6 .如图所示,A 是主动轮,B 是从动轮,它们通过不打滑的皮带转动,轮的转动方向如图所 示,B 轮上带有负载,P 、Q 分别是两轮边缘上的点,则关于P 、Q 所受摩擦力的判断正确的是 A P 受到的是静摩擦力,方向向下 B P 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方向向上 C Q 受到的是静摩擦力,方向向上 D Q 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方向向下 7 .如图所示,在一粗糙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原长为l 、 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连接起来,木块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 ) A .g m K l 1μ + B . g m m K l )(21++ μ C .g m K l 2μ + D .g m m m m K l )(2 121++μ 8 .如图所示,重物A .B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质量分别为m 1、m 2、m 3的物体分别通过细线跨过 定滑轮水平系在重物A .B 上,已知m 1>m 2+m 3,A .B 保持静止.现将m 3解下放在物体A 的上方,发现A .B 仍处于静止.关于A .B 间的摩擦力f 1和B 与桌面间的摩擦力f 2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f 1变大,f 2不变 B .f 1变大,f 2变大 C .f 1变小,f 2不变 D .f 1变小,f 2变大 9 .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M 的长木板,质量为m 的小物块放在长木板的左端,现 用水平恒力F 向右拉小物块使它在木板上向右滑动,木板仍处于静止状态?已知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μ1mg B .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μ2Mg C .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μ2(M +m )g A B m 1 m 2 m 3

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知识点总结 (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 ⅰ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B.两物体发生形变;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D.接触面不光滑。 ⅱ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①"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FN 说明:①FN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应具体分析。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ⅴ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 (2)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ⅰ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物体相接触;B.相接触面不光滑;C.两物体有形变; 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ⅱ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说明:①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θ。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ⅲ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0 说明:①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围内是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所以与正压力无关。

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精品教案

必修一第三章 3、摩擦力(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知道摩擦力的定义。 2、会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摩擦现象。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预习内容 1、摩擦力是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在物体发生或有这种趋势时,阻碍物体间的。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和。 3、举出生活中的有益摩擦: 举出生活中的有害摩擦:。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包括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 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2. 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3. 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生产的习惯。 二、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观看多媒体画面:(汽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盖很难拧开,而用毛巾裹住时就很容易拧开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等)。老师出示:钉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各一双.问:如果老师要参加一百米的赛跑,你会选哪一双鞋呢?如果我要去溜冰你又会帮我如何选择呢?为什么要作这种选择?这都是摩擦力在起作用。 (二)、新课导学 自学课本第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摩擦力产生在怎样的物体之间? 2、两个物体在什么状态下能产生摩擦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3.3《摩擦力》ppt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 【学习者分析】 ①.本人所在学校属于省级示范学校,学生在初中就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究体验,因此他们有探究的基础,优点是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总结、提出并回答问题,不过还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及实验器材问题。 ②.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网站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 ·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高中物理摩擦力知识点讲解

高中物理摩擦力知识点讲解 高中物理摩擦力知识点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

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le;f&le;fm 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 (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