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9马学案

29马学案

29马学案
29马学案

29《马》学案设计者兼馨施教者

七年级班组姓名等次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1)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2、难点: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解决生字词,准备基础大比拼(给加点的字注音)

觑.鬣.剽悍

..疆.场驯.良勇毅.窥伺

..迎合.

疮痍

..枉.然阔绰.观瞻.妍.丽庇荫

..

遒.劲犷.野畸.形颚.骨慷慨

..以赴相得益彰.有过之无不及.

2、朗读全文,激情展示。

二、老师导学

1、导学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当你看到一匹拉着车的马喘息着默默地走过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在广漠的草原纵情奔腾的成群的野马,它们的生存状态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吗?下面我们一起研讨布封的《马》,大家一定有所收获。

2、作家作品简介,希望你能记一记: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代表作为博物志《自然史》。

三、分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找找课文那些地方各写了那一种马?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5)

2、小组讨论:人工驯养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3、天然野生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1)美质:(2)美德:

(3)美貌:

四、交流合作,问题探究

4、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五、体验与反思

6、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

7、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七、课外作业

1、反复朗读,体味欧化语言。

2、学习本文写法,课外仔细观察动物的活动,写一篇以动物为主角的散文。

八、学习反思

《马》答案

三、1. 第一部分(1—2)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3—5)写天然野生的马。

2. (1)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2)驯良的性格,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3. (1)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2)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3)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贵姿态”,“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

四、4.通过比较突出的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5. (根据课文内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6. 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为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使马成了人类的玩物。

7. 首先,“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文章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政治理想。

29、《满井游记》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满井游记》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一、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词句; 2、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二、自主预习 1、了解作者和作品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是袁宏道,明代(朝代)著名文学家,是“公安派”的代表作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 公安三袁”。本文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时舒畅欣喜的心情,也流露出对官场沉闷生活的厌倦。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砾.(lì)②廿.(niàn)③鹄.(hú)④乍.(zhà)⑤靧.(huì) ⑥髻.鬟.(jìhuán)⑦鬣.(lia)⑧罍.(l?i )⑨蹇.(jiǎn)⑩堕.(huī) 3、解释加点字 ①冻风时作 ..(时常)(起) ②辄.返(就)③偕.数友(偕同) ④至.满井(到)⑤土膏.(肥沃) ⑥为.晴雪所洗(被)⑦于匣.也(镜匣) ⑧始掠.(梳掠)⑨靧.面(洗脸)⑩披.风(开,分散)(11)呷.浪之鳞(吸)(12)浅鬣.(形容不高的麦苗)(13)虽.尚劲(虽然)

(14)浃.(jiā)背(湿透)(15)曝.沙之鸟(晒)(16)始.知(才)(17)适.与余近(正好)(18)而.城居者.(可是)(的人) (19)未之.知(这)(20)以.游堕.事(因为)(坏,耽误) 4、解释下列词语 ①稍和(略微暖和)②土膏(肥沃的土地)③于时(在这时)④波色(水波的颜色)⑤鳞浪(像鱼鳞似的波纹)⑥新开(新打开)⑦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⑧娟然(美好的样子)⑨倩女(美丽的女子)⑩披风(在风中散开)(11)堕事(耽误公事)(12)恶能(怎能) 三、正确掌握下列词语 1、一词多义 ①鳞呷浪之鳞.(代鱼)②之局促一室之.内(的) 鳞.浪层层(像鱼鳞)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取消句子独立性)毛羽鳞.鬣(指鱼类和爬行动物)未知之.者(这) ③于于.时(在)④乍波色乍明(初,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1课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 3、培养自尊自信,但不故步自封的民族情怀,以及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 开拓进取的品质。 学习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学习难点:对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的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一)建筑成就: 1、北京城:从里到外分为——、——、——,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西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科技巨著: 1、李时珍:《——》,是——的药物学巨著,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的重要文献。 2、宋应星:《——》,总结了——和——生产技术,强调——要协调发展。被称为“————”。 3、徐光启:《——》,农业百科全书。 二、合作交流:(看看你这堂课的收获。) 1、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2、列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你能用表格将明代的科技成就概括出来吗? 三、拓展延伸:(思维拓展,学以致用。) 1、明代三大科技巨著体现了哪些时代特色?从这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学习哪些精神? 2、你能说出长城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吗?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 四、系统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五、巩固练习:(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当人们到北京去旅游时,都会到故宫去看看,故宫在明朝时称作() A、紫禁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2、某中学中国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 A、阳关遗址 B、山海关遗址 C、嘉峪关遗址 D、玉门关遗址 3、若想了解著名的杭州张小泉剪刀的工艺技术情况,可以查阅()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第29课时 两条直线垂直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第29课时 两条直线垂直导学案 苏教版必 修2 【学习目标】掌握用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垂直的方法,感受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思想方法,并通过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辩证性 【问题情境】 试在同一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下列各组直线 (1) y 1,x y x =+=- (2)12,2 y x y x ==-+1 (3)1,2x y ==- 问:他们的倾斜角如何?斜率之间的关系呢? 【合作探究】 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 一般地,设直线l 1,l 2(斜率存在)所对应的斜率分别为k 1,k 2,则 思考:1.如果两条直线l 1,l 2中的一条斜率不存在,那么这两条直线什么时候互相垂直?逆 命题成立吗? 2.设直线l 1:1112,222A 0, A 0x B y C l x B y C ++=++=与直线:,那么两条直线垂直的等价条件是什么? 【交流展示】 例1. (1) 已知四点A (5,3),B (10,6),C (3,?4),D (?6,11),求证:AB ⊥CD ; (2) 已知直线l 1的斜率k 1= 4 3,直线l 2经过点A (3a ,?2),B (0,a 2+1),且l 1⊥l 2,求实数a 的值.

例2. 已知三角形的顶点为A(2,4),B(1,?2),C(?2,3),求BC边上的高AD所在的直线. 例3. 在路边安装路灯,路宽23m,灯杆长2.5m,且与灯柱成120o角. 路灯采用锥形灯罩,灯罩轴线与灯杆垂直. 当灯柱高h为多少米时,灯罩轴线正好通过道路路面的中线?(精确到0.01m) 【学以致用】 1.直线l1:2x=7与直线l2:ax+3y-5=0垂直,则a的值为 2.直线l 1:y=ax-2与直线l 2 :y=(a+2)x+1垂直,则a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 3.过点M(1,2),且与直线2x+y-10=0垂直的直线方程为 4.已知直线l1 :ax+by+2a=0与直线l2:(a-1)x+y+b=0互相垂直,且直线l1过点 (-1,1),则a=________,b=___________ 5.已知直线l1:(a+1)x+(1-a)y-3=0, l2:(a-1)x-(2a+1)y+2=0,,若l1⊥l2,求a的值;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1、又与马有关的成语导入课文,引出课题 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讲述写作背景、简介文体: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注意停顿、重音、语速。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 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 .....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 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精读课文,把握文意(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4、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小组内先交流讨论、然后再班内展示。) 五、赏读课文,提炼主旨。 1、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六、背诵课文,训练语感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导学案(有答案)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平型关大捷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影响等;识记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 2.掌握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 3.正确分析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自主预习 1. 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4.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三、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 材料一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军事上失利后,必然要考虑部队退却方向和找一个落脚地点的问题。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以决断的语气说“目前敌强我弱的形势,需要我们退到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去。这件事,我会向湖南省委报告的。” 材料二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每天都在关注局势发展,思考战略方针问题。他深知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日军兵力占优势,武器精良,国民党军队以170万之众都难以抵挡其大局进攻,而当时陕北红军总共不到8万人,改编后能上前线的只有3个师4.5万人。在敌强我弱、统一战线又不巩固的形势下,这点力量如何在战场上发挥最大作用,有效打击敌人?如何积蓄力量,求得长期生存发展?如何坚持到最后,赢得胜利,将侵略者赶出中国?毛泽东冷静思考,反复琢磨,提出了创造抗日根据地的主张。他说,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创造根据地;钳制和相机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保存和扩大红军;争取民族革命战争领导权。为此,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和在平原开展游击战争。(1)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敌人有何不同,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打击敌人创新了哪些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9课《出师表》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二九出师表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学习难点】 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自主学习】 (一)对联引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崩殂:疲敝:秋:殊遇:开张圣听: 光:恢弘: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陟罚臧否:异同:作奸犯科: 刑赏:平明之理:良实:志虑忠纯: 简拔:遗:咨:裨补阙漏: 淑均:优劣得所:猥自枉屈: 驱驰:后值倾覆:尔来:夙夜忧叹: 不毛:庶竭驽钝:攘除:斟酌损益: 慢:彰其咎:谘诹善道:察纳雅言: 3、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本文中的古义是。 (2)痛恨:今义是,古义是。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9 马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9 马导学案新人教版 自学目标: 1.感知作者对两种状态的马的不同感情 2.赏读生动形象、富于感情的语言 3.理解本文恰当地运用对比的方法 重点:赏读生动形象、富于感情的语言 难点:理解本文恰当地运用对比的方法及作用 我读了课文《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梁晓声的《倘我为马》中的一段话“是的,如果再对生命的形式进行选择时,我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成为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我深有同感,同学们,你的感觉如何?那么请走近《马》和它的作者吧。 你要先通读课文,试着解决以下问题。 一.你能读准并且标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吗?试试看 相觑.鬣.毛剽悍 .. ..阔绰 ..驯.良窥伺 ..疮痍 观瞻.妍媚 ..颚.骨遒.劲犷.野畸.形..庇荫 给予 ..勒.得变了形一撮.毛相得益..驾驭.羁.勒妒忌 彰. 二.你了解作者哪些信息,可以查资料,越多越好,写出来,上课时和同学交流一下。三.同学们,请再次朗读课文,亲近精美的词语,看你是否通过思考,完成了下列习题?有点难度,挑战一下吧!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 3.你一定感知了作者对两种马的不同态度吧?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可以在书上勾画出来。 四.能力提升:三读课文,相信我能行! 1.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2.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而人类是马的最好朋友吗?你的回答是?文中的家马有哪些苦难?你有什么感受?找出文中有关语句,说说你的见解。 3.你更欣赏哪种马?理由是什么? 4.课文第五段描绘野马的外形时,还写到了其他的一些动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五.通过自学,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可以写下来吗?

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

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 空间依赖、空间异质性 ?传统的统计理论是一种建立在独立观测值假定基础上的理论。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特别是遇到空间数 据问题时,独立观测值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普遍存在的(Getis, 1997)。 ?对于具有地理空间属性的数据,一般认为离的近的变量之间比在空间上离的远的变量之间具有更加密切 的关系(Anselin & Getis,1992)。正如著名的Tobler地理学第一定律所说:“任何事物之间均相关,而离的较近事物总比离的较远的事物相关性要高。”(Tobler,1979) ?地区之间的经济地理行为之间一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Spatial Interaction,Spatial Effects):Spatial Dependence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一般而言,分析中涉及的空间单元越小,离的近的单元越有可能在空间上密切关联(Anselin & Getis, 1992)。 ?然而,在现实的经济地理研究中,许多涉及地理空间的数据,由于普遍忽视空间依赖性,其统计与计量 分析的结果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Anselin & Griffin, 1988)。 ?可喜的是,对于这种地理与经济现象中常常表现出的空间效应(特征)问题的识别估计,空间计量经济 学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 ?一般而言,在经济研究中出现不恰当的模型识别和设定所忽略的空间效应主要有两个来源(Anselin, 1988):空间依赖性(Spatial Dependence)和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 空间依赖性 ?空间依赖性(也叫空间自相关性)是空间效应识别的第一个来源,它产生于空间组织观测单元之间缺乏 依赖性的考察(Cliff & Ord, 1973)。 ?Anselin & Rey(1991)区别了真实(Substantial)空间依赖性和干扰(Nuisance)空间依赖性的不同。 ?真实空间依赖性反映现实中存在的空间交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 Effects), ?比如区域经济要素的流动、创新的扩散、技术溢出等, ?它们是区域间经济或创新差异演变过程中的真实成分,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空间交互影响, ?如劳动力、资本流动等耦合形成的经济行为在空间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研发的投入产出行为及政策 在地理空间上的示范作用和激励效应。 ?干扰空间依赖性可能来源于测量问题,比如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研究中的空间模式与观测单元之间边界的 不匹配,造成了相邻地理空间单元出现了测量误差所导致。 ?测量误差是由于在调查过程中,数据的采集与空间中的单位有关,如数据一般是按照省市县等行政区划 统计的,这种假设的空间单位与研究问题的实际边界可能不一致,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测量误差。 ?空间依赖不仅意味着空间上的观测值缺乏独立性,而且意味着潜在于这种空间相关中的数据结构,也就 是说空间相关的强度及模式由绝对位置(格局)和相对位置(距离)共同决定。 ?空间相关性表现出的空间效应可以用以下两种模型来表征和刻画:当模型的误差项在空间上相关时,即 为空间误差模型;当变量间的空间依赖性对模型显得非常关键而导致了空间相关时,即为空间滞后模型(Anselin,1988)。 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空间差异性),是空间计量学模型识别的第二个来源。 ?空间异质性或空间差异性,指地理空间上的区域缺乏均质性,存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中心(核心) 和外围(边缘)地区等经济地理结构,从而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行为存在较大的空间上的差异性。 ?空间异质性反映了经济实践中的空间观测单元之间经济行为(如增长或创新)关系的一种普遍存在的不 稳定性。 ?区域创新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主体在研发行为上存在不可忽视的个体差异,譬如研发投入的差异 导致产出的技术知识的差异, ?这种创新主体的异质性与技术知识异质性的耦合将导致创新行为在地理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差异, 进而可能存在创新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依赖现象或者创新的局域俱乐部集团。 ?对于空间异质性,只要将空间单元的特性考虑进去,大多可以用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估计。 ?但是当空间异质性与空间相关性同时存在时,经典的计量经济学估计方法不再有效,而且在这种情况下,

第21课.诸子百家 导学案

第21课诸子百家 一、温故互查 1、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把-----------、------------、------------熔冶在一起铸造成青铜器.-------------是商周手工业部门中最重要的部门,其工艺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2、青铜器种类繁多,按照他们的用途可以分为-----------------------------------------------------------等。 3、-------------是青铜器中最著名的大方鼎。 二、设问导读 1、完成填空 (1)、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的局面. (2)、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他著的------------在世界军事史上游击队高的荣誉. 2、完成下列表格 学派姓名时期主要思 想及著 作地位(影响)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 三、自我检测 1.下面有关“诸子百家”的说不正确的是( ) A.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学派 C.由于各学派间热烈争辩、各执一词,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D.“诸子百家”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这一学派的创世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3.孔子既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后来被他的弟子编成一书,书名是( ) A.《诗》 B.《书》 C.《春秋》 D.《论语》 4.孟子也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下列历史名言中哪一名话出自他所言?(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 “学而时习之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第29课 诗词五首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第29课诗词五首 【导学目标】 1.掌握诗词朗读技巧,熟练地背诵诗词。 2.品味诗词,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重点) 3.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课时计划】 2课时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第一课时学习《归园田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终南别业》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的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本课我们要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词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吧!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荷.锄(hè) 荒秽.(huì) 波撼.(hàn) 南山陲.(chuí) 谩.有(màn) 聒.碎(guō) (2)词义 太清:天空。 端居:安居,喻指闲居不仕。 中岁:中年。 胜事:美好的事情。 殷勤:情意恳切的样子。 千帐:形容营地帷幕极多。 荒秽:荒芜。

《马说》 导学案

马说导学案王永谦2012.4.23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对人才压抑的愤恨之情;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寓理的议论方法; 3提高读,诵的能力; 重点:目标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 目标3 学习过程: 一,(自学部分)资料链接,请快速阅读,然后完成小测验。 1.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在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后来他官做到了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 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上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苏轼给他冠以“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他同后来的柳宗元被合称为“韩柳”。 2.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如我们学过的()这是很有名的一篇“说”。 3.掌握下面几个字的注音 祇()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 小测验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倡导者。 二(小组合作部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请写在下面: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组的3、4号到黑板展示):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各小组各组员都要完成,然后采取抢答的方式进行,抢答上并答对者为本组得1分)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导学案

21.七律长征 刘好庆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导学难点:学习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准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 2. 制作PPT课件、录音机、歌曲《长征》录音带 导学过程: 预习学案 1.快速读课文,初步感受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说一说学习本文你最想能明白哪些问题? 2. 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本课不认识的生字、词,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3.查字典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等闲逶迤磅礴更喜开颜 4.给带点字注音:岷.山磅.礴.更.喜 5.细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思考:①什么是七律?它有什么特点?②什么是长征? 6.精读课文,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段写的? 导学案 一、播放歌曲《长征》导入课题: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学生交流 3.多媒体出示课件:教师简介毛泽东生平及长征的历史背景后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4.读课题。 二、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

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句意思 1.“红军不怕远征难”,“难”是什么意思?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 2.“万水千山只等闲”,“等闲”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红军把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3.诗中的“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读后你的心情怎样?“寒”字又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一读这两句。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一句中为何说是“更喜”?喜从何来? 5.“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句中“三军”指的是哪三军?“尽开颜”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了这一课红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应该向红军学习什么?(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五、想一想: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六、主题学习 阅读主题学习丛书《冲不垮的精神家园》中《走近长征》,阅读要求: 1.在这一部分中,你知道了长征中哪些感人的故事?你最受感动的是哪一个人?说说自己受感动的理由。 2.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举例说说。 3.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有哪些,说说自己受感动的原因。 4.把你觉得写的好的句子和词语积累下来吧,看谁积累得多。 课堂检测 一、给下列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只()等闲一只()苹果磅()礴远征()难 更()喜岷()山千里雪大渡桥横()铁索寒() 飞来横()祸尽()开颜尽()管 二、比一比,再组词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第29章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 29.1 投影 第2 课时正投影 学习目标: 1. 了解正投影的概念. 2. 掌握线段、平面图形的正投影规律. 3. 能根据正投影的性质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并进行相关计算. 重点:1.掌握线段、平面图形的正投影规律. 2.能根据正投影的性质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并进行相关计算. 难点:能根据正投影的性质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并进行相关计算.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1.说一说什么是投影、投影线、投影面? 2.什么是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 做一做: (1) 物体的影子在正北方,则太阳在物体的( ) A. 正北 B. 正南 C. 正西 D. 正东 (2) 太阳发出的光照在物体上是,车灯发出的光照在物体上是. 【合作探究】 一、要点探究 探究点1:正投影的概念及性质 观察与思考下图是三角形纸板在光线照射下形成投影,其中图①与图②③的投影线有什么区别?图②③的投影线与投影面的位置关系又有什么区别?

合作探究 1.如图,把一根直的细铁丝(记为线段AB) 放在三个不同位置. (1) 铁丝平行于投影面; (2) 铁丝倾斜于投影面; (3) 铁丝垂直于投影面(铁丝不一定要与投影面有交点). 三种情形下铁丝的正投影各是什么形状? 【归纳总结】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 (1) 当线段AB 平行于投影面p 时,它的正投影是线段A1B1,线段与它的投影的大小关系为AB_____A1B1; (2) 当线段AB 倾斜于投影面p 时,它的正投影是线段A2B2,线段与它的投影的大小关系为AB______A2B2; (3) 当线段AB 垂直于投影面p 时,它的正投影是一个________. 2. 如图,把一块正方形硬纸板P (记为正方形ABCD) 放在三个不同位置: (1) 纸板平行于投影面; (2) 纸板倾斜于投影面; (3) 纸板垂直于投影面. 三种情形下纸板的正投影各是什么形状?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导学案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导学案 点击新目标 1.记住隋唐宋元时期著名书画家名字。 2.了解颜真卿和柳公权书体的艺术特点。 3.欣赏阎立本、吴道子和张择端的代表画作。 链接旧知识 1.列举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名称和所在地 2.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是哪个朝代的哪位书法家? 课堂进行时 【情境创设】 书法是一种艺术,字写得漂亮给人以美的享受。绘画也是一样的。中国书画历史悠久,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风采,留下各自辉煌的成就。今天我们走入隋唐宋元时期去领略那些书画大家的艺术才华吧! 【课堂热身】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初步了解隋唐宋元时期的书画家及其他们的艺术成就,边看边圈画重点信息。然后完成同步训练知识建构。 唐代: 、 的草书“迅疾骇人”。 、 的楷书严格规范,形成“ ”和“ ”, 成为书法楷模。 宋代: 、 的书法抒发个人情怀。 元代: 创造出骨力遒劲的“ ” 物画: 代进入黄金时期,著名画家 有 、 ,其中被誉为“画圣”的是 山水画: 时期达到高峰。 风俗画:北宋画家 的 为代表。 花鸟画: 代走向成熟和完美。 的大写意花鸟把 中国传统绘画推向近代绘画艺术新阶段。 【新课解读】 第一步:欣赏颜真卿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 第二步:欣赏苏轼书法作品《寒食帖》和赵孟頫书法作品 第三步:老师为同学们讲解《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中的故事。 书法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绘画

第四步:各小组组内欣赏《步辇图》、《送子天王图》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不同的画风。 并请一两个小组为全班同学分析这些作品不同的画风。 【课堂小结】 这谈书法,人必称晋代风韵、唐代法度、宋代抒情;谈绘画,人必称唐代人物、宋元山水、明清写意。以后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还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黑板上的知识建构,熟悉所学知识。 课堂大练兵 1.颜真卿和柳公权擅长的书法是( ) A.行书B.草书C.楷书D.隶书 2.人物画进入黄金时期是在( ) A.汉代B.晋代C.唐代D.宋代 3.山水画达到高峰是在( ) 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宋元时期D.元明时期 4.《清明上河图》属于( ) A.花鸟画B.人物画C.山水画D.风俗画 5.张旭、怀素擅长的书法是( ) A.行书B.草书C.楷书D.隶书 6.“颜筋”“柳骨”说的是( ) A.颜回柳公权B.颜真卿柳公权 C.颜真卿柳永D.颜回柳永 7.著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生活在( )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8.《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生活在( ) A.魏晋时B.晚唐时C.初唐时D.北宋时 9.“圆、转、遒、丽”形容的是谁的书法?( ) A.颜真卿B.苏东坡C.赵孟兆页D.黄庭坚 10.《步辇图》的作者是( ) A.吴道子B.阎立本C.张择端D.徐渭 11.吴道子被誉为( ) A.“书圣” B.“画圣” C.“诗圣” D.“医圣” 12.南宋山水画的特色是( ) A.高度写实B.宏观描绘C.高度抽象D.“残山剩水” 13.《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是在宋代( ) A.苏州B.临安C.东京D.洛阳 14.花鸟画变得充实、成熟而完美是在(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15.下列艺术门类中,为中国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是( ) A.绘画艺术B.音乐艺术C.舞蹈艺术D.书法艺术 16.苏轼“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句话中被其极力推崇的书法大家是( ) A.怀素B.柳公权C.颜真卿D.张旭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第29课时 方差与标准差》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第29课时 方差与标准差》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理解样本数据的方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计算数据的方差、标准差,掌握通过合理抽样对总体的稳定性水平作出科学估计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 有甲、乙两种钢筋,现从中各抽取一个样本检查它们的抗拉强度(单位:kg/mm 2 ), 通过计算发现,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均为125. 哪种钢筋的质量较好? 知识导学 1.极差的定义 : 2.样本方差: 3.样本标准差: 二、重难点探究: 探究一 甲、乙两种水稻试验品种连续5年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如下(单位: t/hm 2 ),试根据这组数据估计哪一种水稻品种的产量比较稳定. 探究二 教室内的日光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更100,试估计这种日光灯的平均使用寿命和标准差. 三、基础智能检测: 1. 从两个班级中各抽5名学生测量身高(单位: cm), 甲班的数据为160,162,159,160,159; 乙班的数据为180,160,150,150,160.试估计哪个班级学生身高的波动小. 2.若128,,,k k k ???的方差为3,则1282(3),2(3),,2(3)k k k --???-的方差为___________. 3.已知一个样本的方差 222212101[(2)(2)(2)]10s x x x =-+-+???-,这个样本的平均数是__. 10.3

4.已知样本12,,,n x x x ???的方差为2,则样本1223,23,,23n x x x ++???+的方差为____ 5.在一次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某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9.4, 8.4, 9.4, 9.9, 9.6, 9.4, 9.7, 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 所剩数据的平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 6.在去年的足球超级联赛上, 甲队每场平均失球数是1.5, 全年比赛失球个数的标准差为1.1, 乙队每场比赛平均失球数是2.1, 全年失球个数的标准差为0.4, 你认为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为什么? (1)总体看来甲队比乙队技术好; (2) 乙队比甲队技术更稳定; (3) 甲队有时表现较差, 有时又表现非常好; (4) 乙队很少不失球. 7. 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2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 7, 8 , 6 , 8 , 6 , 5 , 9 , 10 , 7 , 4 , 5 , 6 , 5 , 6 , 7 , 8 , 7 , 9 , 10 , 9 ; 乙: 9, 5 , 7 , 8 , 7 , 6 , 8 , 6 , 7 , 7 , 9 , 6 , 5 , 8 , 6 , 9 , 6 , 8 , 7 , 7 . 谁射击的情况比较稳定? 这10名游泳运动员测试后给出的. 25 39 3. 求: (1)上述两个测试哪个做得更好些? (2)如果你是教练, 为了增强你的队员的信心, 你应该选择哪个测试结果? (3)分值越高, 运动员水平越高, 哪一名运动员最强?哪一名运动员最弱?

九年级历史上第21课导学案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学习目标】 1、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重点) 2、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难点) 【自主学习】(根据学习目标阅读教材,独立完成,组内交流) 一、一战原因(P131-133) 1、在的推动下,______世纪末______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阶段。 2、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和争夺霸权,结果形成了两大的军事侵略集团,即、。 3、1914年,__________事件发生后,德、奥匈帝国以此事件为借口,挑起战争。 二、一战过程(P133) 1、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主要集中在_______。1916年的__________战役,双方共伤亡七十多万人,被称为“_______________”。 3、1917年,_________对德国宣战,中国也加入方面作战。 三、一战结束(P134) ________年11月, _______投降,历时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_______的失败而告终,这场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合作探究】 材料二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阴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1.根据材料一填空: 1913年时,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二位的国家是、,而它们所占殖民地的位次是、,这从而反映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2、材料二中“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显然是针对的。最终形成和两大敌对集团。 3、试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课堂检测】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掌声》导学案教学案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掌声》导学案教学案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掌声》导学案教学案反思》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掌声》导学案教学案 29 掌声 一、教学目标 ①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二、预习学案 搜集一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三、导学案 复习提问,明确阅读目标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 精读课文,自己释疑 ①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带着以上的问题自读自悟。要求学生在文中勾勾画画,可以适当地写一点读书感受。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讨论的要求: 人工明确:组长负责,确定代表小组发言的人。 人人参与:要求每一个人在小组内都发言。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以补充。

学生发言的要领主要是认识掌声对英子的帮助,谈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a.学生自己先练读。 b.然后展示朗读水平,可以进行赛读,挑战读。 学生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①屏显英子信的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 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a.学生齐读这段话。 b.联系全文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②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呢?你给过别人掌声吗?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③学了,又谈了那么多,还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呢? 抄写词语 先读、记,再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交流搜集的名言,背诵积累 ①你搜集到了哪些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呢? ②组织学生交流。 ③让学生读读背背这些名言和谚语。 四、课堂检测 ()地鞠躬()地坐着 ()的掌声()的鼓励 五、课后作业 假如你的一个好朋友考试考得不好,他很难过,请你写一两句鼓 励他的话。 六、板书设计 29掌声 鼓励热烈持久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 四马说 一、目标导学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骈死( ) 槽枥( ) ( ) ....相马()粟()外见( ) 食马( )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5)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7)执策而临之()()..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_____。 (2)不能尽其材 ,同______。 ;. . 同_____。(3)其真无马邪 ,同_____。(4)才美不外见 ,一词多义2. ()其真无马邪?(执策而临之) (1)策(2)其 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 食不饱,力不足()骈死于槽枥之间() (3)食一食或尽粟一石()(4)之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5)而(6)以 而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