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素周期表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变化规律

(一)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

(1)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性质

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原子结构上的周期性变化必然引起元素性质上的周期性变化,充分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

2.比较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易,说明其金属性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说明其金属性也就越强,反之则弱。

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

4/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2)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与反应,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氢化物的还原性也就越弱,说明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越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3/非金属单质问的置换反应。非金属甲把非金属乙对应的阴离子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甲的非金属性比乙强。如Br2 + 2KI == 2KBr + I2

4/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

3.常见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

(1)金属元素无负价。金属单质只有还原性。

(2)氟、氧一般无正价。

(3)若元素有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元素的最高正价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低负价与最高正价的关系为: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4)除某些元素外(如N元素),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其化合价也常呈奇数价,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化合价也常呈偶数价,即价奇序奇,价偶序偶。

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奇数,则元素的正常化合价为一系列连续的奇数,若有偶数则为非正常化合价,其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如NO;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偶数,则正常化合价为一系列连续的偶数。

4.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1/原子半径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失电子越易,还原性越强,金属性越强。2/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得电子越易,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3/在周期表中,左下方元素的金属性大于右上方元素;左下方元素的非金属性小于右上方元素。

5.解答元素推断题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1)根据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的规律

电子层数=周期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序数=质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价数

负价的绝对值=8-主族序数

(2)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记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2、10、18、36、54、86。用原子序数减去比它小而相近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得该元素所在的纵行数。再运用纵行数与族序数的关系确定元素所在的族;这种元素的周期数比相应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周期数大1。

(3)根据位置上的特殊性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主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短周期元素:H、Be、Al。

主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C、S。

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Si

短周期中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元素:S。

(4)根据元素性质、存在、用途的特殊性。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或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C。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沸点最高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现液态的元素:O。

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F;最活泼的金属元素:Cs;最轻的单质的元素:H;最轻的金属元素:Li;单质的着火点最低的非金属元素是:P。

6.确定元素性质的方法

(1)先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一般情况下,主族序数-2=本主族中非金属元素的种数(IA除外)。

(3)若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为m,周期数为n,则:m/n<1 时,为金属,m/n 值越小,金属性越强;m/n>1 时,为非金属,m/n 值越大,非金属性越强;m/n=1 时是两性元素。

(二)原子结构

1.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关系

(1)各粒子间关系

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电荷数

原子、离子中: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2)各种粒子决定的属性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原子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核素的质量数或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元素中是否有同位素由中子数决定。

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决定是原子还是离子。

原子半径由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和质子数决定。

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原子半径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短周期元素中具有特殊性排布的原子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的非金属元素:H。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Ar。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3、4倍的元素:依次是C、O、Ne。

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Be。

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元素:He、C、S。

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元素:O。

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Si 。

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P。

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Be、Al。

2.原子、离子半径的比较

(1)原子的半径大于相应阳离子的半径。

(2)原子的半径小于相应阴离子的半径。

(3)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

(4)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5)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同族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其同价态的离子半径也如此。

(6)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阳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3.核素、同位素

(1)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2)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的互称。

(3)区别与联系:不同的核素不一定是同位素;同位素一定是不同的核素。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归纳完美版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归纳 1、元素周期表共有横行,个周期。其中短周期为、、。所含元素种类为、、。长周期包括、、。所含元素种类为、、。 第七周期为不完全周期,如果排满的话有种元素。 2元素周期表有个纵行个族。包括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第Ⅷ族(包括个纵行)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16个族排列 。过度元素共包括个纵行(第纵行到第纵行)。包括哪些族。过渡元素全为元素。又称为。 3、写出七个主族和0族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 ⅠA族 ⅡA族 ⅢA族 ⅣA族 ⅤA族 ⅥA族 ⅦA族 0族 4.同一周期第ⅡA族和第ⅢA族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 若元素位于第二、三周期,第ⅡA族的原子序数为a,则第ⅢA族的原子序数为 若元素位于第四、五周期,第ⅡA族的原子序数为a,则第ⅢA族的原子序数为 若元素位于第六周期,第ⅡA族的原子序数为a,则第ⅢA族的原子序数为 5、同一主族上下相邻两个周期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 若A在B的上一周期,设A的原子序数为a ⑴若A、B位于第ⅠA族或ⅡA族(过度元素的左边)则B的原子序数为。 ⑵若A、B位于第ⅢA族——ⅦA族(过度元素的右边)则B的原子序数为。 。 6、微粒半径大小判断的方法 。 。 。 7 与He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简单离子。 与Ne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简单离子。 与Ar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简单离子。 阳离子与周期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阴离子与周期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8、阴上阳下规律 9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判断的方法 ⑴、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单质的氧化性——元素的非金属性——阴离子的还原性——单

质与氢气化和的能力——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⑵、另外可以通过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判断得电子能力的强弱 如Cl2+Na2S=2NaCl+S得电子能力ClS 10、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判断的方法 ⑴、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单质的还原性——元素的金属性——阳离子的氧化性——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能力——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⑵、另外可以通过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判断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如Fe+CuSO4=FeSO4+Cu失电子能力FeCu 11、同一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性: 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同主族元素具有的化学性质。从上到下原子的核电荷数依次,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原了半径逐渐;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对应阳粒子的氧化性逐渐,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能力逐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逐渐,单质与氢气化合的能力逐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 12、同一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性: 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但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原子半径逐渐(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对应阳粒子的氧化性逐渐,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能力逐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 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逐渐,单质与氢气化合的能力逐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 1.位、构、性的关系 根据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及相关条件可推算原子序数,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等。 2.周期表中数字与性质的关系 (1)由原子序数确定元素位置的规律:只要记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就可以确定主族元素的位置。 He:2、Ne:10、Ar:18、Kr:36、Xe:54、Rn:86 ①若比相应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多1或2,则应处在下一周期的ⅠA或ⅡA,如88号元素,88-86=2,则应在第7周期第ⅡA。 ②若比相应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少1~5时,则应在第ⅦA~ⅢA,如84号元素在第6周

元素周期表规律总结(同一主族_对角线规则)1

知识网络 中子N (不带电荷) 同位素 原子核 → 质量数(A=N+Z ) 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Z (带正电荷) → 核电荷数 元素 → 元素符号 原子结构 :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 电子数(Z 个):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核外电子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 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①、主族(ⅠA ~ⅦA 共7个) 元素周期表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 ~ⅦB 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①、核外电子排布 ②、原子半径 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 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编排依据 X)(A Z 七 主七副零 和八 三长三短一不全 决定元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Na>Mg>Al>Si>P>S >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 Li Na +>Mg 2+>Al 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 Fe>Fe 2+>Fe 3+ ①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金属性强弱 ③单质的还原性 ④互相置换反应 ①与H 2化合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 非金属性强弱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 ③单质的氧化性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有16个族和4个区。 关键词:同一主族 对角线规则 一、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同一主族元素结构和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④互相置换反应 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019历年高考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的题目教学内容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近4年高考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 (2019.1)科学家合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其中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X核外电子数的一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WZ的水溶液呈碱性 B、元素非金属性的顺序为X>Y>Z C、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中强酸 D、该新化合物中Y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2019.2)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Wc>b>a B.4种元素中b的金属性最强 C.c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 D.d单质的氧化性比a单质的氧化性强 (2017.3)短周期元素W、X、Y和Z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这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1。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氢化物沸点:WW C化合物熔点:Y2X3

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试题-答案及解析

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中化学组卷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练习题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A.第二周期VIA族 B.第二周期V A族C.第三周期VIA族 D.第三周期V A族2.Q、W、X、Y、Z都是短周期元素.X、Y、Q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图.W、Z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Z的核电荷数是W的2倍.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ⅠA Ⅱ A Ⅲ A Ⅳ A Q X Y A.非金属性:W>Z B.原子半径:X>Y>Z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X>Y D.氢化物稳定性:Q>W 3.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第四周期元素中,锰原子价电子层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 B.第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依次减小 C.卤素氢化物中,HCl的沸点最低的原因是其分子间的范德华力最小 D.价层电子对相斥理论中,π键电子对数不计入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 4.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X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X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W与Y同族,Z与X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呈中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简单离子半径:W<X<Z B.W与X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C.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W<Y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Z 5.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A.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HClO4>H2SO4>H3PO4 B.氢氧化钙比氢氧化镁碱性强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 D.最外层电子数X>Y,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 6.已知Cl、S、P为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Cl>H2S>PH3 B.非金属活泼性:S<Cl<P C.原子半径:Cl>S>P D.原子序数:S<P<Cl 二.填空题(共3小题) 7.针对下面10种元素,完成以下各小题.回答下列间题. 0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Ⅴ ⅡA 2 C N F Ne 3 Na Mg Al Si S Cl (1)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填名称).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填元素符号).(2)S 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3)Mg和Al中,原子半径较小的是;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 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了元素性质与它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在哲学、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各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1)在哲学方面,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引起元素性质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事实,有力地论证了事物变化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元素周期表是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把元素纳入一个系统内,反映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打破了曾经认为元素是互相孤立的形而上学观点。通过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物质世界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 (2)在自然科学方面,周期表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密切关系,周期表为发展过渡元素结构、镧系和锕系结构理论、甚至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首先是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球化学等方面,都是重要的工具。 (3)在生产上的某些应用 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似,这就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中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 ①农药多数是含Cl、P、S、N、As等元素的化合物。 ②半导体材料都是周期表里金属与非金属接界处的元素,如Ge、Si、Ga、Se等。 ③催化剂的选择: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发现过渡元素对许多化学反应有良好的催化性能。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元素的催化性能跟它们原子的d轨道没有充满有密切关系。于是,人们努力在过渡元素(包括稀土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催化剂。例如,目前人们已能用铁、镍熔剂作催化剂,使石墨在高温和高压下转化为金刚石;石油化工方面,如石油的催化裂化、重整等反应,广泛采用过渡元素作催化剂,特别是近年来发现少量稀土元素能大大改善催化剂的性能。 ④耐高温、耐腐蚀的特种合金材料的制取:在周期表里从ⅢB到ⅥB的过渡元素,如钛、钽、钼、钨、铬,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它们是制作特种合金的优良材料,是制造火箭、导弹、宇宙飞船、飞机、坦克等的不可缺少的金属。 ⑤矿物的寻找:地球上化学元素的分布跟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有密切的联系。科学实验发现如下规律:相对原子质量较小的元素在地壳中含量较多,相对原子质量较大的元素在地壳中含量较少;偶数原子序的元素较多,奇数原子序的元素较少。处于地球表面的元素多数呈现高价,处于岩石深处的元素多数呈现低价;碱金属一般是强烈的亲石元素,主要富集于岩石圈的最上部;熔点、离子半径、电负性大小相近的元素往往共生在一起,同处于一种矿石中。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电负性小的、离子半径较小的、熔点较高的元素和化合物往往首先析出,进入晶格,分布在地壳的外表面。 有的科学家把周期表中性质相似的元素分为十个区域,并认为同一区域的元素往往是伴生矿,这对探矿具有指导意义。

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

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一、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二、主要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元素最高价的绝对值与最低价的绝对值的和为8 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四、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元素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就越强。 五、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酸性减弱)。 元素的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金属性就越强;最高价氢氧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就越强。 六、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难。 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 此外还有一些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可以作为元素周期律的补充: 随同一族元素中,由于周期越高,价电子的能量就越高,就越容易失去,因此排在下面的元素一般比上面的元素更具有金属性。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同一族的元素性质相近。 以上规律不适用于稀有气体。 八、位置规律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九、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三看: 一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二看原子序数,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大半径反而越小 三看最外层电子数,当电子层数和原子序数相同时最外层电子书越多半径越小 r(Na)>r(Mg)>r(Al)>r(S)>r(Cl)、r(Na+ ) >r(Mg2+ )>r(Al3+ )、r(O2- ) >r(F-) r(S2—)>r(Cl—)>r(Ar) >r(K+)>r(Ca2+)、r(O2—)> r(F—)> r(Na+)> r(Mg2+)> r(Al3+) r(Na+ )r(Cl)

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中化学组卷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练习题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A.第二周期VIA族B.第二周期VA族 C.第三周期VIA族D.第三周期VA族 2.Q、W、X、Y、Z都是短周期元素.X、Y、Q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图.W、Z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Z的核电荷数是W的2倍.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ⅠA ⅡA ⅢA ⅣA Q X Y A.非金属性:W>Z B.原子半径:X>Y>Z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X>Y D.氢化物稳定性:Q>W 3.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第四周期元素中,锰原子价电子层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 B.第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依次减小 C.卤素氢化物中,HCl的沸点最低的原因是其分子间的范德华力最小 D.价层电子对相斥理论中,π键电子对数不计入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 4.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X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X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W与Y同族,Z与X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呈中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W<X<Z B.W与X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 C.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W<Y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Z 5.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A.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HClO4>H2SO4>H3PO4 B.氢氧化钙比氢氧化镁碱性强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 D.最外层电子数X>Y,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 6.已知Cl、S、P为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Cl>H2S>PH3 B.非金属活泼性:S<Cl<P C.原子半径:Cl>S>P D.原子序数:S<P<Cl 二.填空题(共3小题)

元素周期表的九大规律

第七讲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一、分析热点把握命题趋向 热点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元素周期律的迁移应用,该类题目的特点是:给出一种不常见的主族元素,分析推测该元素及其化合物可能或不可能具有的性质。解该类题目的方法思路是:先确定该元素所在主族位置,然后根据该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进行推测判断。二是确定“指定的几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形式,该类题目的特点是:给出几种元素的原子结构或性质特征,判断它们形成的化合物的形式。解此类题的方法思路是:定元素,推价态,想可能,得化学式。三是由“位构性”关系推断元素,该类题目综合性强,难度较大,一般出现在第Ⅱ卷笔答题中,所占分值较高。 二.学法指导:1、抓牢两条知识链 (1)金属元素链: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及原子半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单质置换水(或酸)中氢的能力→单质的还原性→离子的氧化性。 (2)非金属元素链: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及原子半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气态氢化物形成难易及稳定性→单质的氧化性→离子的还原性。

2、理解判断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依据 (1)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标志 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③相互间的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置换弱的。④原电池中用作负极材料的金属性比用作正极材料的金属性强。⑤电离能 (2)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标志 ①与氢气化合越容易(条件简单、现象明显),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②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④相互间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置换弱的。⑤电负性 三.规律总结: 1、同周期元素“四增四减”规律 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②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④非金属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 2、同主族元素“四增四减四相同”规律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引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知识总结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 1、元素周期律实质: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其本质原因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律变化。 2、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最外层电子数:同一周期,从左至有依次增加;同一主族,不变。 (2)电子层数:同一周期,不变;同一主族,从左至有依次增加。 (3)原子半径:同一周期,从左至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一主族,从上至小至有依次增大。 (4)失电子能力:同一周期,从左至右,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至小至有依次减弱。 (5)得电子能力:同一周期,从左至右,逐渐减弱;同一主族,从上至小至有依次递增。 (6)主要化合价:同一周期,最该正价=族序数(O、F外);同一主族,最该正价=族序数(O、F外) (7)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的酸碱性:同一周期,从左至右,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同一主族,从上至下,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 (8)气态氢化物:同一周期,从左至右,形成难度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逐渐增强;同一主族,从上至下,形成难度最近增大,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

二、元素周期表的及其用 1、周期: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而成的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族:在周期表中,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成的纵行叫做一个族。 2、元素周期表结构 (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其分类如下: 短周期(3个):包括第一、二、三周期,分别含有2、8、8种元素 周期(7个)长周期(3个):包括第四、五、六周期,分别含有18、18、32种元素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共26种元素(1999年又发现了114、116、118号三种元素) (2)第六周期中的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因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第七周期中的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元素铹(Lr)共15种元素,因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 3、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族的关系 (1)最外层电子数为(1-2)的元素:IA族、II族、副族、0族(He) (2)最外层电子数(3-7)之间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 (3)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0族(除He外) 4、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规律 (1)同构规律:稀有气体原子与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阴离子、下周期金属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结构域。 (2)同主族序数差规律 ①IA族元素随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序数依次相差2、8、8、18、18、32 ②IIA、0族元素随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序数依次相差8、8、18、18、32 ③IIIA-VIIA族元素随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序数依次相差8、18、18、32 (3)对角线关系 对角线元素存在相似性:如Li与Mg、Be与Al,这个性质只适用于第二、三周期,这是由于两者原子半径相近引起的。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知识总结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知识总结 考试大纲要求 1.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及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 4.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族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知识规律总结 一、原子结构 1.几个量的关系()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离子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同位素 (1)要点:同——质子数相同,异——中子数不同,微粒——原子。 (2)特点: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自然界中稳定同位素的原子个数百分数不变。 注意:同种元素的同位素可组成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如H2O和D2O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3.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以一个12C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它是相对质量,单位为1,可忽略不写。 (2)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原子百分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的乘积所得的平均值。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是由里向外,分层排布的。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得超过32个。 (3)以上几点互相联系。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书写结构示意图的主要依据。 5.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注意:①要熟练地书写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②要正确区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通过比较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6.微粒半径大小比较规律 (1)同周期元素(稀有气体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逐渐减小。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逐渐增大。 (3)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则离子半径越小。 (4)同种元素的微粒半径: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5)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 (6)电子层数多的阴离子半径一定大于电子层数少的阳离子半径,但电子层数多的阳离子半径不一定大于电子层数少的阴离子半径。 二、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1.位、构、性三者关系

元素周期表规律总结

元素周期表规律总结 一。主族元素的判断方法:符合下列情况的均是主族元素 1. 有1~3个电子层的元素(除去He、Ne、Ar); 2。次外层有2个或8个电子的元素(除去惰性气体); 3. 最外层电子多于2个的元素(除去惰性气体); 二。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或原子(指核外电子数与某种惰性元素的电子数相同而且电子层排布也相同的单核离子或原子) (1)2个电子的He型结构的是:H-、He、Li+、Be2+; (2)10个电子的Ne型结构的是:N3—、O2-、F—、Ne、Na+、Mg2+、Al3+ (3)18个电子的Ar型结构的是:S2—、Cl-、Ar、K+、Ca2+ 三。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包括单核离子、原子、也包括多原子分子、离子) 1。2e—的有:H-、H2、He、Li+、Be2+; 2. 10e-的有:N3-、O2-、F—;Na+、Mg2+、Al3+;Ne、HF、H2O、NH3、CH4(与Ne同周期的非金属的气态氢化物)NH4-、NH2-、H3O+、OH—; 3. 18e-的有:S2—、CL-、Ar、K+、CA2+;SiH4、PH3、H2S、HCl(与Ar同周期的非金属的气态氢化物);HS—、PH4+及、H2O2、F2、CH3-OH、CH3—CH3、CH3-F、CH3-NH2、NH2—NH2、NH2-、OH—等. 四. 离子半径的比较: 1.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离子半径减小. 2。同一主族的元素,无论是阴离子还是阳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即从上到下,离子半径增大. 3。元素的阳离子半径比其原子半径小,元素的阴离子半径比其原子半径大。 五。同一主族的相邻两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有下列规律: 1。同为IA、IIA的元素,则两元素原子序数之差等于上边那种元素所在周期的元素种类数。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最全版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考试目标]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以ⅠA 和ⅦA 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5)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选考内容) [要点精析]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一、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最外层电子数 由1→8 相同 特征电子排布 从ns 1→ns 2 np 6 相同(ns 1~2或ns 2np 1~6) 周期、族与电子层构型 S 区元素价电子特征排布为nS 1~2 p 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ns 2np 1~6 d区元素价电子排布特征为(n-1)d 1~10ns 1~2;最高能级组中的电子总数=族数 ds 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n-1)d 10ns 1~2; 最外层电子数=族数 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元素性质 同周期元素(左→右) 同主族元素(上→下) 最外层电子数 逐渐增多(1e —→8e —) 相同 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 逐渐增大 主要化合价 最高正价逐渐增大(+1→+7) 最低负价=-(8-主族序数) 最高正价、最低负价相同 (除F 、O 外) 最高正价=主族序数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 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周期 金 1 属 B 非金属区 非 2 性 Al Si 金 3 逐 Ge As 属 4 渐 Sb Te 性 5 增 金属区 Po At 增 6 强 强 7 金属性逐渐增强 主族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价电子数=主族序数

元素周期表规律总结材料(同一主族_对角线规则)1

文档 知识网络 中子N 原子核 质子Z 原子结构 : 电子数(Z 个)核外电子 排布规律 →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 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①、主族(ⅠA ~ⅦA 共7个) 元素周期表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 ~ⅦB 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①、核外电子排布 ②、原子半径 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 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编排依据 X)(A Z 七 主七副零 和八 三长三短一不全

文档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Na>Mg>Al>Si>P>S>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 Li Na +>Mg 2+>Al 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 Fe>Fe 2+>Fe 3+ ①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金属性强弱 ③单质的还原性 ④互相置换反应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有16个族和4个区。 关键词:同一主族 对角线规则 一、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同一主族元素结构和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知识讲解_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提高)

高考总复习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 【考纲要求】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2.以第三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以ⅠA 族和ⅦA 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考点梳理】 要点一、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为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2.编排原则 (1)周期: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排成一个横行; (2)族: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从上到下排列,排成一个纵行。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七横十八纵”) 表中各族的顺序:ⅠA 、ⅡA 、ⅢB …ⅦB 、ⅠB 、ⅡB 、ⅢA ……ⅦA 、0(自左向右)。 4.原子结构与周期表的关系 (1)电子层数=周期数 (2)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化合价(除F 、O ) (3)质子数=原子序数 要点二、元素周期律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2.实质: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实质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注:元素的性质主要是指原子半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 3个短周期:一、二、三周期元素种数分别为2、8、8种 3个长周期:四、五、六周期元素种数分别为18、18、32种 1个不完全周期:七周期元素种数为26(非排满)种 周期(7个) 主族(7个):ⅠA ~ⅦA 副族(7个):ⅠB ~ⅦB Ⅷ(1个):表中第8、9、10三个纵行 0族(1个):表中最右边 族 元素周 期 表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教案: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原创)

元素周期表 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掌握周期表中原子结构和位置、价态、元素数目等之间的关系 3.了解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长式元素周期表在编排时将排在一行,将排在一列;元素周期表共个周期,分为个短周期,个长周期,第七周期未排满,称为不完全周期;元素周期表共纵行,分为个族,其中主族、副族各个,另有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又称,按其差异可将周期表分为、、、、五个区,、区的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 思考:1。一、二、三、四周期各包含几种元素? 2.一、二、三、四周期上下相邻的元素核电荷数之差可能是多少?找出其中的规律。 二、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主族元素的周期序数= ;主族序数= = ; │主族元素的负化合价│=8-主族序数 三、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推测某些元素的性质:常见的题型是给出一种不常见的主族元素或尚未发现的主族元素,要我们根据该元素所在族的熟悉元素的性质,根据相似性与递变规律,加以推测。 2.判断单核微粒的半径大小: 思考:单核微粒的半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①越多,微粒的半径越大(主要)②相同时,越大,微粒的半径越小。 3.判断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还原能力;判断非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及单质间的置换;判断金属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及单质间的置换;判断金属阳离子的氧化能力;判断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强弱;判断电极反应。 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个电子 B.其原子与同周期IA、IIB族阳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 C.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 D.原子半径比同周期VIIA族元素原子的大 解析:稀有气体是零族元素,解题时首先归纳它们的结构及其有关性质的特点。它们原子的特征是最外层电子都达到稳定结构(除He外最外层2个电子外,其余都是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故A错误。其其原子与下一周期IA、IIB族阳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故B 错误。由于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因此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C正确。它们的原子半径比同周期VIIA族元素原子的大,在D正确。

元素周期表规律总结

知识网络 中子N 原子核 质子Z 原子结构 : 电子数(Z 个)核外电子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 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①、主族(ⅠA~ⅦA 共7个) 元素周期表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ⅦB 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①、核外电子排布 ②、原子半径 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 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编 排依据 X) (A Z 七 主七副零 和八 三长三短一不全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的比较 1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Na>Mg>Al>Si>P>S>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Li Na +>Mg 2+>Al 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 Fe>Fe 2+>Fe 3+ ①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金属性强弱 ③单质的还原性 ④互相置换反应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有16个族和4个区。 关键词:同一主族 对角线规则 一、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同一主族元素结构和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 下面以ⅠA 族碱金属和ⅢA 族卤素为例,介绍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性质递变规律。 ①金属性逐渐增强, 如LiCl>Br>I>At , 自然界存在的元素中,氟的非金属性最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增强,酸性减弱。如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完整版)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练习题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例 1. ( 09 全国卷Ⅱ 9)某元素只存在两种天然同位素,且在自然界它们的含量相近,其相对原子质量为 152.0,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 6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它是副族元素 B. 它是第六周期元素 C. 它的原子核内有 63 个质子 D. 它的一种同位素的核内有 89 个中子 答案: D 解析:核外电子数等于其质子数, C 项正确;用质子数分别减去各周期所含有的元素种类, 63-2-8-8-18-18=9 ,显然其属于第六周期,从左到右的第 9 种,而第六周期中包含镧系,所以它应属于副族, A 项、B 项均正确;由于存在同位素,所以相对原子质量应是同位素的平均值,而不代表其中一种元素的质量数,故中子数不能用 152- 63=89 来计算, D 项错。 例 2. (09 广东理科基础 3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e的氢化物比 d 的氢化物稳定 B. a、 b、e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 e>b>a C.六种元素中, c 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最活泼 D .c、e、f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 答案: D 解析: d、 e位于同一主族,上面的非金属性强,故氢化物稳定,A 项错; a、 b、e 三种元素 位于同一周期,前面的元素半径大,故 B 项错;六种元素中, f 为氯,单质是最活泼的, C 项错; c、e、f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分别为 H2CO3,H2SO4和 HClO 4,酸性依 次增强, D 项正确。 例3. (09四川卷 10)X、Y、Z、M 是元素周期表中前 20号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X、Y、Z相邻。X 的核电荷数是 Y是核外电子数的一半, Y与 M可形成化合物M2Y。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还原性: X 的氧化物 >Y 的氧化物 >Z 的氢化物 B.简单离子的半径: M 的离子 >Z 的离子 >Y 的离子 >X 的离子 C.YX2、M2Y 都是含有极性键的极性分子 D.Z 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HZO 4 答案: D 【解析】X、Y、Z相邻且 X的原子序数为 Y的一半,推测 X为氧元素,则 Y为硫元素, Z 为氯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 HClO 4。三种元素中 S 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弱,因此其氢化物的还原性最强。根据 M2Y 又因为 X、Y、Z、M 是元素周期表中前20 号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判断 M 为钾元素, SO2 为极性分子,而 K 2S属于离子化合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知识点的综合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