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异域的憧憬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异域的憧憬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异域的憧憬参考教案

发布者:

牛牛创作者:牛牛来源:原创点击:515 时间:2007-09-28 10:39:03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在传统社会,东西方的人们是如何对自己未曾涉足的地域上的风土人情展开想像与憧憬的。

2.了解这些想像对美术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中国古代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并且表现其他地区的人们的?

2.欧洲传统社会的人们是如何看待东方人的?

3.上述观念对美术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具与学具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附作业纸设计

1.教师提问:你看过《星球大战》或者《E.T 》吗?你觉得外星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思考并且回答。

3.教师进一步提问: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想像?

4.学生思考并且回答。教师指出:由于对未知事物和生命的好奇,人们往往喜欢对这些未知的事物进行幻想;而本课的内容就是对“异域的幻想”。

5.教师提问:大家在小的时候,有没有幻想过其他地区的人们是什么样子的?6.学生回答。

7.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的第100 页有关中国古代的人是如何描绘其他地区的人们的内容,并且分小组讨论,将不同时代的人的看法与美术作品填写在作业纸上。◆注意: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引导。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在远古的时代,人们是怎样看待遥远地区的生命的?这些想法能够在什么书籍中反映出来?

②唐代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其他地区的人们的?反映在什么作品中?③宋代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其他地区的人们的?反映在什么作品中?④清代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其他地区的人们的?反映在什么作品中?⑤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想法?

8.教师总结,分析指出在历史的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异域文化的,并且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9.完成教材第100 页的“思考与交流”。(这是唐代章怀太子墓中的壁画,描绘的是一组外国使节。当时的“外国人”主要是指西域的“胡人”。注意从服饰和体貌特征上比较此图中的人物跟第100 页上其他各图中人物的异同。)10.教师指出,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往往会按照我们头脑中的一些早已形成的印象来认识他们。不光是中国画家在想像外国人的样子,而欧洲的艺术家也同样在想像他们没有见过的人或者事物。

11.教师展示丢勒的《犀牛》,请同学们观察这只犀牛与真实的犀牛有什么不同?12.学生思考并且回答。

13.教师总结:真犀牛的表皮虽然很厚,但是并没有厚厚的盔甲,这是画家凭借想像描绘出来的形象。同样的想象也表现在西方画家对中国以及其他的东方人的认识中。

14.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01、102 页,并且分小组讨论教材内容,并将它们填写在作业纸上。◆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进行引导,并且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欧洲画家是根据什么来想像中国人的形象和中国人的生活环境的?②这些对异域的想像对美术创作有什么影响?

15.教师总结。

16.完成教材第101 页的“思考与交流”。17.教师总结:对异域的憧憬代表了美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艺术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作作品,这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比如我们今天在拍摄一些关于外星生物或者古代题材的影片的时候,都要涉及到想像的问

题。而我们的美术创作也需要想像力的参与。

18.完成“活动建议二”,教师适当引导和总结。

教学资料

土耳其宫女(法国)安格尔

此画是安格尔描绘裸女题材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在巴黎展出时,引起了观众更大的抨击。人们说,作为达维特的学生,安格尔走得太远了。他们讽刺说:“安格尔先生画活人,就像几何学家画固体一样。为使其预算好的线条赋予素描以立体感,他什么事都做了!他把人体的各个局部忽而放大,忽而缩小,就像普洛克鲁斯特床上的俘虏一样随意伸缩。有时他感到沮丧,便不再去加强这种可诅咒的立体感,开始使轮廓完善。这就叫舍本求末,用刀鞘代替宝剑来决斗。”评论家德·凯拉特里说得较为中肯些,他曾对安格尔的学生说:“他的这位宫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节脊椎骨。”然而安格尔的学生、曾为其老师作传记的阿莫里· 杜瓦尔说得就更中肯:“他可能是对的,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也许正因为这段秀长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慑服住观众。假如她的身体比例绝对地准确,那就很可能不这样诱人了。”这幅《土耳其宫女》就严格的古典风格去要求,确实存在很多“越轨”之处,首先,色彩的“音域”受到严重破坏,背景上很强的蓝色和裸体肌肤的黄色,以及人体的明暗和粉红色调极不谐调,其次是前面所说的夸张了的形体,这个女裸体几乎成了变形美的一种试验,它完全背叛了老师的庭训。安格尔的学生杜瓦尔为此曾竭力为他作辩解,他说:“我并不想说,安格尔先生是个浪漫主义者。但我也要肯定,他从来不是当时所理解的那种意义的‘古典主义者'。”安格尔似乎在这幅画上显示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独立性,但由于安格尔的美学信念的坚定性,这里的表现反而给人们造成对他的见解的模棱两可性,攻击与批评是在所难免的。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安格尔具有他的探索勇气,尽管他所画的这个人物是有着很大的虚构性。

职贡图(南朝)萧绎

《职贡图》所绘的是外国使节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向中国皇帝进贡的场面。我国现存最早的《职贡图》出于南朝梁元帝萧绎之手,这也是南朝留下的惟一的卷轴画。萧绎(508~554),字世诚,为梁武帝萧衍第七子,初封湘东王,后即帝位。自幼聪慧好学,博涉技艺,能文又善书画,生平著述甚多,后人辑有《梁元帝集》。在《职贡图序》一文

中,萧绎述其创作动机:“臣以不佞,推毂上游,夷歌成章,胡人遥集??瞻其容貌,诉其风俗,如有来朝京辇,不涉汉南,别加访采,以广闻见,名为职贡图云尔。”《职贡图》现残存使者12 人,自右至左为:滑国、波斯国、龟兹国、倭国、狼牙脩国、邓至国、周古柯国、呵跋檀国、胡蜜丹国、白题国及末国使者,每一位使者身后,有一简短的题记,叙述其国名、方位、山川道里、风土人情、与梁的关系,以及历来的朝贡情况。其榜题,滑国前行残,末国后段残,倭国只存前半,后半属宕昌国,其使者图像已逸,其余多有漫漶,内容与《梁书·诸夷传》相符,或更翔实。从技法上看,人物比例准确,铁线描简练遒劲,并且分层次加以晕染,敷色高古,人物承袭了魏晋以来谨严而富装饰性的风格,体现了南朝绘画的艺术水平。

礼宾图

《礼宾图》绘于章怀太子墓墓道东西两壁,位于《出行图》和《马球图》之北,描绘了唐朝官员导引外国使者及边疆少数民族使者谒见太子的情形。两壁均为六人,前三人为鸿胪寺官员,后三人为宾客。在墓道东壁的画面上,三名唐朝文官走在前面,他们均戴笼冠,束带,穿红色官服,官服上有黑领标,长绅拖地,着高头皂履,其中一人手持笏板。三人围成一圈,好像在商议引见的礼节。第四人深目、高鼻、光头、浓眉、阔嘴,唇部蓄须,身穿翻领褐袍,束带,黑靴,双

手叠置于胸前,根据面部特征和衣饰,似乎是来自东罗马帝国的使节。第五人头戴双羽尖状冠帽,身穿大红领宽袖白长袍,着黄靴,双手拱于袖中,与文献相印证,可能来自高丽或日本。最后一人头戴翻耳皮帽,着圆领黄袍,束带,外披灰大氅,下着黄皮窄裤,尖头皮靴,两手也拱于袖中,大概是东北少数民族的使节。画面中鸿胪寺官员表情庄重肃穆,使者们则流露出对大唐帝国的仰慕崇敬之情。画中的人物疏密有致,各具个性。

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着“对异域的想像与憧憬” 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实际上这一想法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信息沟通极为迅速与便利的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存在。特别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有着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想像力,因此,他们尤其会产生类似的想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紧扣教学主题,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1.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开拓学

生的思路,使学生意识到美术创作的出发点是多种多样的。艺术家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记录或者表现对于生活的各种印象或者想像,而不一定仅仅是“眼见为实”的主题,这实际上也是美术的魅力所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这个方面适当加以引导,而不仅仅是介绍一两幅作品。2.打破用“讲授法”教学的习惯性方法,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活动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3.在教学过程中条理要清晰,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除了让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有所了解之外,还要对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观念有一定的认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此外,本课的内容实际上涉及到图像的意识形态,以及“自我”与“他人” 的关系,这在当前的文化理论中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教师可以适当参考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尤其是关于“文化殖民主义”之类的论述。这一类论述往往是从权力的角度来看问题的,这样可以解释为什么美术作品常常把“他人” 进行滑稽化处理。但是对高中生来说,理解这些复杂的理论有一定难度,所以不宜讲得过于深奥和理论化。相反,可以找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建议用1 课时完成教学。

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了解在传统社会,东西方的人们是如何对自己未曾涉足的地域上的风土人情展开想像与憧憬的;了解这些想像对美术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思考与交流”灵活安排。这两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跨越地域的想像是如何对美术创作产生影响的。第一个活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可能有一些难度,教师要给学生以较多的引导。可以找《西游记》这样的名著,让学生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是如何想像并描述唐三藏取经沿途经过的一些地域的。

进行第二个活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像力。当然这个活动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来完成;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与

交流。

教学基本思路

在传统社会,由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不频繁,导致人们对自己不曾涉足的领域充满了丰富的想像。这种想像,在美术作品中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本课就是围绕这一有趣的文化现象来展开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这一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对美术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可以分别从东西方的不同视点上来分析这一现象以及相应的美术作品。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在传统社会,跨地域的想像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对美术创作产生过什么影响。2.中国的艺术家是如何想像其他地区的人们的。3.欧洲的艺术家是如何想像中国人以及其他东方人的。本课的教学围绕着一个很有趣但是往往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对异域的想像而展开的。对于“其他地区的人的相貌、衣着、风土人情到底是怎样的”这一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曾经想像过,特别是在我们的童年或者传统的社会中更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因为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地域中,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受到很多的限制。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等传媒来了解其他地区的风土人情,但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只能够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和想像来推断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与风土人情。这就给美术创作带来了这个很有趣的主题。对于“异域的想像”这一主题,教材中主要从中国古代的人们是如何想像其他地域人们的生活以及欧洲的艺术家如何想像东方人们的生活这两个角度来展开的。从中国人的角度,教材中主要谈到了《山海经》中的奇怪生物,唐代唐三彩对胡人的表现,北宋《五马图》将外国进贡的马匹作了详细的描述,以及清代的《皇清职贡图》中对欧洲人的认识以及建筑中所采用的欧洲样式。

从欧洲人的角度,教材中主要列举了布歇的《中国皇帝》如何根据对日本人的经验来想象中国人的样子与生活环境。并且指出,对于异域的想像推动了19 世纪

欧洲绘画的创作,产生出了一些著名的美术作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