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儿童心理学教育知识要点

小学儿童心理学教育知识要点

小学儿童心理学教育知识要点
小学儿童心理学教育知识要点

第一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研究方法揭示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即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以及教与学的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等。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它主要涉及学科性质和特点。

2)学习心理;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心,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3)教育心理;它决定了学生将要学什么,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课程的目标转变成学生的活动、作业和任务。

4)群体心理;教师、学生都是学校的群体,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群体的管理,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5)个体差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宜的教育。6)学生心理健康;它涉及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等多个层面。7)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它对促进教与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通常使用的测量方法有测验、等级评定、面谈和观察等。8)教师心理;教师在师生双边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个性、角色和专业品质对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4.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创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与完善阶段。

5.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学的三个重要基础,但应把心理学放在首位,因此,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人为生物的存在,他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也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6.杜威—从做中学,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以维果斯基和鲁宾斯坦等人—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房东岳于1908年翻译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教育心理学》。赞可夫——教育与发展。

7.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也就是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的心理现象。

8.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2)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

3)学习心理;4)知识的获得与应用;5)问题的解决与创造;6)技能的形成;7)品德的形成和培养;8)学习策略;9)学习的动力机制;10)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11)课堂学习管理;12)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9.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要求实事求是,不能凭主观意识作结论,这才能揭示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规律和机制。2)系统性原则;它是指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心理现象。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重视理论指导的同时,还要重视教育实践的考察和研究。4)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定量研究是对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量的分析。定性分析就是对学生在不同教学方式下动机行为的具体特征。10.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行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观察要做到客观性和可靠性,观察的具体方法有:A实况详录法;B时间取样法;C事件取样法;D特性等级评定。2)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了解和分析现象

与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研究的四种基本类型有:A现状调查;B关系调查;C发展变化调查;D原因调查。收集调查资料的具体手段有:问卷、谈话、测验、评定和报表等。3)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的程序(内容):实验假设、实验被试、实验变量、实验控制、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与结论。实验法又分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它的特点有:A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B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C持续评价性与即使反馈性相结合;D可变性与适应性相结合。5)个案法;个案法是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个案法限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的结果可能只适于个别情况。使用的同时,有赖于其他方法的帮助。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

1.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表现:1)身高和体重;2)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3)身体其他系统和组织的发展;包括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发育。

2.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后天环境主要包括儿童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睡眠和运动。

3.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

4.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想象过程。

5.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6.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在身心特征上表现的彼此不同。

7.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8.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

9.性格是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表现出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稳固的心态,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典型的行为方式。

10.小学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是: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和美感。

1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和品德发展方面。

第三章学习心理

1.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

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2.小学生学习的特点: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2)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包括对教师、班级和作业的态度。3)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3.小学生学习的类型:1)知识的学习;是指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接受和获得基本知识,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2)技能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主要是指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包括对行为规范的认识问题、情感问题和行为的执行问题。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A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B桑代克的联结主义;C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D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5.认知学习理论:A格式塔的顿悟说;B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C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理论;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A马斯洛的学习理论;B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7.掌握4、5、6的理论。书上P64—P80。

第四章知识的获得与应用

1.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作为言语信息的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3.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4.表征是指信息被记载和表示的方式。

5.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由操作、执行控制和预期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

6.概念是人脑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例子和概念属性。

7.概念的种类:1)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2)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3)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4)难下定义的概念和易下定义的概念。

8.概念学习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它包括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9.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境中适当地应用原理。它包括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两种形式。

10.学习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

11.迁移的分类:1)从迁移的方向来看,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2)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可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12.知识的应用包括三种形式:1)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完成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等;2)利用已有的知识完成一些小操作,如小实验、小制作;3)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并处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3.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的联系(关系)?

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加强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促进知识迁移的有效条件,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

另一方面,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知识迁移,知识的迁移是保证知识应用成功的重要条件。知识的应用本质上是依赖知识的迁移来实现的。但知识应用不是知识迁移的全部,知识的应用主要是一种顺向的、正迁移过程。

14.知识迁移与应用的有效条件:包括学习者具备的内部条件(包括:A智力与年龄;B认

知结构特征;C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和来自学习材料、教学指导方面的外部条件(包括:A学习材料的特性;B教师的指导;C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15.促进知识迁移应用的教学原则是: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3)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4)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6)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是指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需要采取的一系列行动。问题包含四个成分:A问题情境;B已有的知识、技能;C障碍;D方法。2.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问题解决的特点有:1)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也就是第一次遇到的问题;2)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3)问题一旦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原理或规则就贮存下来,并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问题解决根据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使用现有方法解决问题,叫做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叫做创造性问题解决。

4.问题解决的理论:试误说、顿悟说、信息加工模式和现代认知理论。P112-P115

5.问题解决过程的四个阶段: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2)寻求解答的方案;包括算法式和启发式,启发式又包括:手段—目的分析法,向前探索法和逆向反推法。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4)对结果进行检验。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情境因素(主要是指问题本身的性质)和个人因素。

7.情境因素包括:1)知觉情境;2)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3)功能固着,是指人们习惯性的赋予某物体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的其他功能。4)迁移。它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

8.个人因素包括:有关的知识背景、智力水平与认知特点和个性倾向性及气质、性格特征。9.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10.创造性和创造活动的联系(关系):创造性在创造活动中得以表现,也在创造活动中得到发展,创造性不能脱离创造活动而孤立存在。因此,他们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一致的。11.创造性由三部分组成:1)创造性意识;2)创造性思维过程;思维包括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是: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3)创造性活动。

12.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既涉及认知因素、人格因素也涉及环境因素。

13.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1)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注重教师的素质;2)广开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丰富想象力和快速联想能力;4)多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5)头脑风暴法;6)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7)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造性。

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1.技能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2.技能形成和知识掌握的区别:1)从基本结构看,知识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的意义,掌握知识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所表征的意义;技能是对知识进行应用的程序,其基本结构是动作或产生式,形成技能的关键是对应用知识的方法的正确应用。2)从输入输出看,知识是相对静态的,容易用语言表达清楚;技能是相对动态的,通常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3)从意识控制程度看,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往往是有意识的搜寻过程;技能的意识控制较低,激活速度较快。4)从学习速度看,知识学习速度快,但遗忘也较快;技能学习速度较慢,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技能的保持也比知识牢固的多。5)从记忆贮存看,知识的贮存呈现网络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知识的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性;技能的贮存呈现模块性,技能的迁移具有序列转移的特性。

3.技能学习的意义:首先,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其次,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之更经济合理的进行创造性学习。

4.按照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5.动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它的基本成分有:动作或动作组、体能和认知能力。

6.动作技能按照动作是否连贯,可分为连续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按照动作过程中外部情境是否有变化,可分为开放性与封闭性动作技能;按照动作技能反馈的条件,可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动作技能。

7.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按照其内容和概括化程度,可分为一般和特殊智力技能两类。

8.智力技能的层次:A辨别;B具体概念;C定义概念;D规则;E高级规则。

9.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区别:

1)活动的对象不同;动作技能属于实际操作活动范畴,智力技能的对象是头脑中的映象,属于观念范畴。2)活动的结构不同;动作技能是系列动作的连锁,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3)活动的要求不同;动作技能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智力技能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

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联系(关系)

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语言实现的。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10.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A认知阶段;B分解阶段;C联系定位阶段;D自动化阶段。11.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熟练操作的主要特征有:A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B能利用细微的线索;C动觉反馈作用加强;D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E 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12.动作技能的理论:1)行为主义的理论;2)认知理论;包括:感觉接受阶段、由知觉到运动的转换阶段和效应器阶段。

13.怎样培养动作技能?

1)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2)示范与讲解;3)练习与反馈(A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B要注意练习周期,克服高原现象;C提供恰当的反馈。

14.高原现象是指动作技能在提高的过程中,出现练习时而进步、时而退步的波动起伏现象,有时甚至出现进步一时性停顿。

15.智力技能的理论:1)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加里培林概括出智力活动形成的五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16.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1)智力技能的对象脱离了支持物;2)智力技能的进程压缩;3)智力技能应用的高效率。

17.如何培养智力技能?

1)形成程序性知识;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

18.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智力技能转化的必要条件,要做到:1)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

2)丰富练习形式,注意举一反三;3)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第七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通过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和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准则。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3.品德的主要特点:1)道德品质以道德意识为指导;2)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

3)道德品质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点。

4.品德与道德的联系:1)品德是社会道德的个体表现;2)品德是在社会道德影响下形成的;3)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5.品德与道德的区别:1)从内容上讲,个体品德只是社会道德的部分表现,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2)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3)品德与道德表现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4)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5)品德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道德则是论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6.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1)知;就是道德认识;2)情;就是道德情感;3)意,就是道德意志;4)行,就是道德行为。

7.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统一性、矛盾性和独立性。

8.品德发展的理论:1)皮亚杰的品德认知发展理论;分四个阶段:A自我中心阶段(2—5岁);B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阶段;C可逆阶段,(9—10岁)又称自律阶段;D公正阶段;(11—12岁)。2)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三个水平:A前习俗水平(0—9岁)B习俗水平(9—15岁)C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15岁以后)

9.道德认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道德评价的发展。

10.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学技术有:说服、角色扮演、榜样学习、奖励和惩罚、小组道德讨论。

11.如何才能抓好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1)要从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抓起;2)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3)要特别强调训练

和强化。

12.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应做到:1)使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2)组织行为练习,提高学生的意志力;3)针对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13.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有三方面:家庭不良因素、社会不良因素和学校教育工作上的失误。

14.小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心理因素有如下表现:1)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2)表现异常的情感;3)明显的意志薄弱;4)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15.学生不良品德的类型:过失型、不良行为型、攻击型和压抑型。

16.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方法):1)晓之以理,以知引人;2)动之以情,以情感人;3)导之以行,以行练人;4)持之以恒,以志树人;5)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第八章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来保证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措施。2.学习策略的成分及层次教材P189—P191。

3.常用的学习策略:1)复述策略;为了保证有效地复述,在学习中应注意:A及时复习;

B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C试图回忆;D利用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E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F利用情境和心境的相似性提高复述效果。2)精加工策略;可分为两种:记忆的精加工策略《包括: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谐音字法和意义识记》和理解的精加工策略《包括:画线法和笔记法》。3)组织策略;也分为两种:列提纲和画关系图。

4)计划和监控策略。

4.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1)内部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2)外部因素;包括: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教师日常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

5.学习策略教学的主要原则: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的监控、和个人效能感。

6.确定学习策略的教学内容考虑的目标:1)教给学生大量可供提取或选用的学习方法和技能;2)训练学生知道如何确定学习目标;3)帮助学生储存有关学习及学习方法或策略的信息。

第九章学习的动力机制

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动机的特征:1)启动性;2)方向性;3)持久性;4)强度。

3.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4.学习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2)认知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的动机;3)长远动机与短暂动机;4)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

5.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区别?

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去达到那个结果的某种动因,学习动机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学习目的回答的则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6.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联系:1)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是紧密相关的;2)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可以相互交替、彼此转化、共同促进;3)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7.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的关系:1)学习动机不一定导致学习行为的发生;2)有的学习行为没有学习动机;3)同一学习动机可产生几种学习行为表现;4)同一学习行为受多种学习动机驱使。

8.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强化。2)成就目标理论;A成就目标的含义,成功的三个标准:任务标准、自我标准和他人标准。B成就目标的类型: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C成就目标对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3)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阿特金森,他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不同因素或相反倾向组成: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是人们追求成功和由带来的积极情感;

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是人们避免失败和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4)韦纳的归因理论;A韦纳认为导致个体行为的原因均可归入内外源、稳定性和可控制性三个维度中。稳定性分为稳定与不稳定两种归因类型。B归因对情绪的影响:内外源维度对情绪的影响,稳定性维度的归因与未来的期望密切相连,控制性维度对情绪的影响。9.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培养学习兴趣;2)设置有效的目标,掌握到达目标的方法;3)成就动机训练;4)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10.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1)从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2)从基本需要提高到成长需要;3)从需要满足发展到价值追求;4)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经验;5)善于利用教师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士气。

11.情绪具有激发学习动机、组织学习行为的作用。

12.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情绪因素有好奇、兴趣、愉快和焦虑。

13.好奇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情绪,当学生知觉到他们的知识存在不足时就会产生好奇。14.兴趣是主要的正性情绪之一,是个体力求认识、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15.愉快是一种正性情绪,是人或事物符合个体当前优势需要时的一种主观体验,愉快是幸福最主要的因素。

16.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是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或担忧。

17.调节学生情绪的策略:1)课堂教学中促使好奇心实现的策略;2)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3)调节焦虑的策略;4)愉快教育的教学策略。

第十章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

1.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对教学进行规划和组织,对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结果和如何评价进行设计。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

2.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它规定了通过具体教学过程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教学目标分类: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布卢姆认为各种意识水平都可用行为形式表现出来,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他的主要贡献是在认知领域。

2)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按照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A言语信息的学习;B 智慧技能的学习;C认知策略的学习;D态度的学习;E运动技能的学习。

4.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教学内容设计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二是教学内容的组织。

5.教学内容的组织:1)布鲁纳的螺旋式教学内容组织;2)加涅的层级教学内容组织。6.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要求:1)明确学生能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2)教学安排应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3)使用符号标志技术;4)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习惯;

5)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7.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要求:1)提高学生运用概念、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则;3)把握知识的结构关系。

8.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要求:1)使学生会学习;2)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并重;3)展示教师思路。

9.课堂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10.课堂设计一般有三种设计形式:基本的课堂设计、特殊的课堂设计和暂时性的课堂设计。11.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1)课堂讲演;2)课堂问答;3)课堂自习;4)个别化教学。

(合作学习也是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教师对全班的教学、学生分组进行教学、学习评价和学习表扬。)

12.课堂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学业成就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判断和决策,并且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13.课堂评价的功能:1)课堂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依据;2)课堂评价是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依据;3)课堂评价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方式;4)课堂评价是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5)课堂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14.课堂评价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传统评价模式、动态评价模式和课程本位评价模式。15.成长记录袋是指以文字形式详细记录学生成长情况的档案袋,具有以下特点: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是随机的;成长记录袋应提供给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第十一章课堂学习管理

1.课堂学习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评价与管理。

3.课堂学习管理的两个基本功能是: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4.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1)了解学生的需要;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4)建立课堂规范。

5.影响课堂学习管理的因素:1)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2)学生的定型期望;3)班集体的特点。

6.课堂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它是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7.课堂气氛的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8.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1)教师的课堂运作能力;2)教师的移情;3)教师的期望;

4)教师的焦虑。

9.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和控制。

10.课堂纪律的功能:1)有助于学生社会化;2)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3)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4)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11.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也称自律。

12.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基本策略:1)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2)非言语线索的运用;

3)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4)赞扬其他学生;5)正确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13.课堂中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地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问题行为包括品行和人格两个方面。

14.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1)适应不良;2)厌烦;3)挫折与紧张;4)寻求注意与地位;5)过度活动;6)性别差异。

15.课堂学习中对问题行为的调控,应该采取的措施:1)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6)协调伙伴关系;7)与家长合作。

第十二章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能够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2.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心境愉快;3)反应适度,行动有序;4)乐于交往,人际关系和谐;5)自我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健康。

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1)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2)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3)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4)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

4.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1)学习方面的问题;2)情绪方面的问题;3)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4)行为方面的问题。

5.影响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1)生物学因素;2)社会环境因素;3)个体心理因素。

6.小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意义:1)小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2)小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

7.保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4)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5)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6)儿童学业不良的辅导;7)问题行为的矫正辅导。

8.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1)教师角色适应;2)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3)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心理适应问题。

9.角色冲突是指个人经常要求扮演与他们的价值系统不一致的角色,或同时扮演两种以上相互冲突的角色。

10.工作压力是指教师因工作上的要求、期待和职责所感受到的消极情绪体验的过程。

11.职业生涯是指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选择、就职,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其上限从0岁人生起点开始。

12.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了解个人职业特征;2)作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3)肯定自己拥有的能力与技巧;4)具有成功教师的信念系统;5)有效应对挫折;6)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享受职业生活;7)小学教师的情绪管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新大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点知识梳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篷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由此类也”。 (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须》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7)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并提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

教育学心理学资料(考试必备)

《心理学》常识学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并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现象可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②情感过程;③意志过程。 (2)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风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③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含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自我意向等成分)。 二、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 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 三、心理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1、心理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学科的任务: (1)探讨人类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规律,促进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2)探讨人的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的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养提供依据; (3)探讨人类情意活动和性格形成的规律,为健康的人格培养提供依据。 四、老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 2、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科学世界观。 第二章感知和注意 一、感觉及知觉的概述 1、什么是感觉、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主要知识点及重点第一章心理健康导论(4学时) 一、基本知识点: 1、心理的概念、特点 2、心理发展的概念、规律。 3、心理咨询的特点及求助策略 二、重点: 1、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2、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别(含正常范围的心理困扰--------心理问题 与异常心理的识别,采用郭念峰三点区分标准。) 附: ?区分正常、异常的三条标准:(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260页)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原则。 ?2、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二章自我意识(4学时) 一、基本知识点: 1、自我、自我意识的含义。 2、自我意识的形式: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自我意识的内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4、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作用。 5、自我意识的形成。 6、增强正性自我体验,克服自卑,形成自我悦纳 二、重点: 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和自我意识的调整(含克服习得性无助、增强自我效能感)。 第三章大学期间的生涯规划(2学时) 一、基本知识点: 1、生涯规划概念 2、能力概念及多元智能 3、技能概念 二、重点: 大学期间的技能发展规划(能结合一种生涯规划方法进行大学期间自己的技能发展规划) 第四章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2学时)

一、基本知识点: 1、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 2、学习动机的概念。 3、学习动机的类型: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4、大学生时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方法。 二、重点: 大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整及培养。(能结合大学的学习特点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第五章大学生的人际适应(4学时) 一、基本知识点: 1、人际交往的定义。 2、大学生人际交往常见的心理问题。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性格障碍对大 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3、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二、重点: 人际关系调适技巧的应用。 第六章大学生情绪管理(3学时) 一、基本知识点: 1、情绪的内涵(三个成分); 2、情绪的功能(意义); 3、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二、重点: 常见的情绪调节策略。 第七章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3学时) 一、基本知识点: 1、爱情的要素与形式; 2、爱情的产生与维持; 二、重点: 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行为(含健康性心理、性行为)。 第八章网络成瘾心理与行为(2学时) 一、基本知识点: 1、网络成瘾概念IAD及诊断标准(即美国心理学会的网瘾诊断标准) 2、Young的ACE模型 3、网络成瘾影响因素、避免网络成瘾。 二、重点: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网络成瘾以及如何避免网络成瘾。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上岗考试试题《常识性知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中小学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重点

中小学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重点 一、小学一二年级 1、入学适应性问题。教师要包容、耐心、积极引导,让学生逐步从幼儿园以自由活动游戏为主的成长方式,转变为课堂集体学习方式为主的发展方式上来。 2、良好习惯的养成问题。良好的习惯可以是让终身受益。6-7岁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好习惯养成了,便为学生今后顺利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一般来说,2-3周可以巩固一个习惯。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3、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成长质量。因此,宜采用游戏法加强感觉统合训练,让学生手、眼、身、法、步协调行动。 二、小学三、四年级 1、本阶段是学生的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学生的思维开始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教师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可采用脑筋急转弯等游戏进行训练。 2、加强交往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学会与家长、老师、同学及亲友正确交往,科学沟通。 三、小学五、六年级 1、本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尤其是结构化记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类记忆,系统积累。 2、本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的关键期,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个性,为今后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初中阶段 1、初一:(1)学生进入初中后的不适应,造成迷失自我。 对策:开学之初教师要对学生作较为全面的自我介绍,包括个性特点、学科教学及学习的方法。要教育学生多求助,班主任要多组织群体活动。让学生尽快熟悉老师和同学,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2)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对策:教师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帮助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 2、初二:(1)本阶段为学生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智力开化晚的学生失去了推动他继续发展的环境。 (2)学业难度加大,造成两极分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教育学知识点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点综合复习第一章 第一章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2、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 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5、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6、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试述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1、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12、简述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3、古代学校教育的共同特征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14、现代教育是适应大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现代学校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完善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国家建立公有制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第二、普遍实施义务教育。第三、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与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终身教育是由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掌心化社会中的终身教育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15、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①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②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入仓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③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④教育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⑤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增长率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 16、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1. 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2. 在教学内容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礼〉〈书〉〈诗〉〈乐〉〈易〉〈春秋〉。3.在教学上,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17、简述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陈家麟著)考试知识点整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陈家麟著)考试知识点整理 (整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凤兰) 第一章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1、心理健康的涵义:心理健康是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谐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2、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先驱是法国著名精神科医生比奈(皮内尔)。 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兴起作出直接贡献的是美国保险系统职员比尔斯,他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出版了一本自传体著作---《自觉之心》。 3、当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这一阶段约从20世纪20年代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阶段:从关心身心制约的因素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一阶段从二次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 第三阶段:从努力提高个体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 心理素质,挖掘人的心理潜能。这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 代开始,目前仍在发展之中。

4、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下:智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品质健全;行为协调适度;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独立。 5、现代健康理念的基本特征:(1)是一种全人的健康理念(全面健康、全程健康、全员健康);(2)是一种动态的健康理念;(3)以一种谱系的健康理念;(4)是一种促进的健康理念。 第二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关系 (1)相似性: 它们都是从心理上帮助人、教育人的过程;常采用相一致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工作范围常是相似的—如常面对来访者(患者、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性问题的等;在强调帮助来访者(患者、学生)成长和改变方面是相似的-如都希望都通过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的互动,达到使求救者改变和增长的目的;都注重建立助人者和求救者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汇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单元 简答题: 1、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度 (3)意志健全 (4)人格统一完整 (5)人际关系和谐 (6)社会适应性良好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阶段 2、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为几类? (1)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又不包括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2)心理异常包括神经症与精神病 3、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原则有哪些? (1)适合性 (2)功能性 (3)保密性 (4)环境性 4、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哪些? (1)谈话的技能(倾听、沉默、谈话、撞击、提问、终结等) (2)测量的技能(施测前的准备、施测过程中误差的控制、施测结果的解释等方面) (3)指导的技能(包括学习技能的传授、生活适应的辅导、职业选择的帮助等) (4)矫治的技能(包括鼓励、保证、解释、劝慰、暗示、说服、示范等)5、学生心理档案的收集方法有哪些? (1)个人总结 (2)调查分析 (3)日常行为观察 (4)作品分析 (5)心理测验 论述题 请论述中小学心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自己编) 第二单元 1、简述学校学习的主要特点(找不到) 2、简述小学生入学适应不良的具体表现 (1)情绪不佳,经常处于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状态(2)行为问题,包括三方面,能力抑制会注意力不集中;社会退缩会与同学交往减少;行为倒退会表现在不合群,撒娇耍赖。 (3)生理功能不良,比如说肚子疼、头疼以及起床困难。

3、简述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 (1)生物因素,生物钟作为一种对人体产生周期性影响的生物节律,对学生的考试有一定的影响。 (2)认知因素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负性认知评价,其次的是自我效能感不足,最后是学习、考试技能不足。 4、简述自我暗示方法的使用 (1)一般是用不出声的内部语言默念,或者自言自语,甚至在无人处大声对自己呼喊来加强效果。 (2)还可以把提示语写在日记本、条幅上,将其贴在墙上、床头上或压在玻璃板下,经常鞭策、鼓励自己。 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呈“倒U”形关系 (2)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过强的学习动机会引发紧张和焦虑情绪,反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论述题: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谈谈心理发展与学习的关系(找不到) 第三单元 1、简述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其发展过程 (1)含义:人对自己的认识、体验和调节,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的身心状况及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体验及调节。 (2)发展过程:自我中心期(七八个月至三岁)、客观化时期(三岁至青春期)、主观化时期 2、简述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识 (2)自我体验 (3)自我调控 (4)自我实现 3、简述个体自我意识从产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三个时期 (1)自我中心期 (2)客观化时期 (3)主观化时期 4、简述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发展, 但不是直线的、匀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5、简述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内省性增强 (2)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 (3)“成人感”产生并不断增强 (4)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增强 论述题: 1、请论述中学生如何比较全面的认识自我? (1)根据社会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 (2)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社会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比较来评价自己 (3)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评价自己。

中学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教育学知识与能力》中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类特有)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继承性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背) 口诀:本能生利西,心中无梦,米夫爱劳动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背考教师编也是考这些) (1)原始社会: 无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活动中进行,以生活经验为主,教育手段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2)古代社会

(2)奴隶社会,我国夏代先出现了学校教育 夏商西周:“痒”“序”“校”(教育机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春秋: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古印度内容: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 西方古埃及文士学校内容:文字、书写、执政僧吏为师 古希腊斯巴达内容:军事、政治尚武 雅典:智育、德育、美育文法修辞辩证法崇文教育 (3)封建社会 中国:战国——清末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科举制。 宋代:《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代: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中世纪宗教教育:七艺——教会学校;七技——骑士学校 1.产生了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古代教育特征 3.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教育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表现道统性、专制、刻板、象征性 5.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口诀:(街道板砖相等)(5)近现代教育 1.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6)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背)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单选)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系统梳理(背诵版)解读复习课程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在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是()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C.冯特的《生理心理学纲要》 D.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 2.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爱弥儿》 D.《民主主义与教育》 3.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 A.感觉 B.时间知觉 C.运动知觉 D.知觉 4.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5.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重点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6.学生入学后,教师会自然地成为他们亲近、尊敬甚至崇拜的对象,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这说明学生具有() A.可塑性 B.依赖性 C.向师性 D.定向性 7.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 A.学习动机 B.学习需要 C.学习兴趣 D.学习期待 8.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课程与教学不可分割 B.课程总是在特定的教学中实现的 C.教学包括课程 D.教学总是在特定的课程基础上进行的 9.古代的许多学者曾提出学习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

到,其目的是() A.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来巩固知识 B.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来巩固知识 C.运用感知觉的对比来巩固知识 D.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 10.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 A.以学生为本 B.以学校为本 C.以知识为本 D.以成绩为本 11.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B.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C.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D.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12.心理断乳期是指()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13.以下说法含有学习迁移观点的是() A.复习是成功之母 B.触类旁通 C.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D.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14.皮亚杰认为,儿童开始形成守恒性的阶段是() A.前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5.《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克己复礼、诲人不倦;四书五经、六艺 2、孟子:(亚圣)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 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 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 5、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オ学校和社会大学。主要内容有: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互联系。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西方教育名家名作: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细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二、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含义:1、教育是活动。(思想、观念)2、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是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学活动) 4、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娱乐活动) 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一培养人。(影响的积极与消极) 6、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与管理、治疗与咨询的区别)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8、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一种④有目的、有意识地⑤培养③(影响)人的②社会实践①活动。 狭义的教育一一学校教育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枸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2)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必考100个重点知识汇总(背诵版)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必考100个重点知识汇总(背诵版) 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个要素。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三个过程。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一般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具体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心理发展:是指从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心灵断乳期:在初中阶段——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 青年期(14、15岁至17、18岁)个体身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学习准备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 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自身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与成人帮助所能到达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人格(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的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为什么说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的特殊的形式? 因为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的健康心理培养。 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的规范的学习 联结学习理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