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陈宁《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探讨》,《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陈宁《透过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贾斯珀系列看抛锚式教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4,287(9): 7-9。

[3]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l)。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6]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7]陈玉琨杨永博《中华名校管理集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程胜《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对策》,《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8)。

[9]程晓棠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丛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0]邓骊鸣《发展外语习得者的自主学习意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 156-159。

[11]丁梅芳《教师角色转变与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成都理工大学,2007

年4月。

[12]董奇周勇士《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 (1)。

[13]段莉薛志红《学习策略与大学外语教学》,《华北工学院学报》,2002 (1)。

[14]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5]傅维利王维荣《关于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师生角色观的比较与评价》,比较

教育研究,2000(6)。

[16]高一虹《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7]耿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006(10)。

[18]郭军银郭忠民《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原则和内容》,《学科探究》,2007(9)。

[19]郭元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0]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1]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22]胡郑辉《英语学习策略》,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23]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教育探索》,2003(11)。

[24]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

[25]姜有为周运海张刚范金玲《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讨》,《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

(2)。

[26]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27]雷志斌《我国任务型语言教学述评》,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1)。

[28]李静《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现代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3

(5):37-40

[29]李瑞红《自主学习模式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11)。

[30]李力陈治安蒋宇红《策略·风格·归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1]李炯英《中国学生二语学习策略的观念与运用》,《外语教学》, 2002 (1)。

[32]林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3]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教育研究》,2002 (2)。

[34]刘晶《自主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主体教学中的应用》,《科教文汇》,2008(1)。

[35]刘启艳《论合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改革纵横》,2001(1)。

[36]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7]罗伯特·斯滕伯格《认知心理学》,杨炳钧陈艳邹枝玲译,黄希庭校,北京: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2006。

[38]美国温特比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著《美国课程与教透视—贾斯珀系列》,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2.

[39]潘玥舟《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与应用》,《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 (6)。

[40]潘亚玲《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1]潘淑敏《英语学习策略---成功之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2]庞维国《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报》(教科版),1999(3)。

[43]庞维国《论研究性学习》,《山东教育科研》,2002(1)。

[44]庞维国《从自主学习的心理机制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全球教育展望》,2002(5)。

[45]庞维国《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研究》,《心理科学》,2003(2)。

[46]庞维国《研究性学习:教育心理观》,《课程、教材、教法》,2003(3)。

[47]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 。

[48]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9]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0]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1]齐莫曼等《自我调节学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2]任庆梅《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基础英语教学效果》,山东外语教学,2003(4):

68-71.

[53]任春华桑青松《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途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

育科学版)》,2006。

[54]邵志芳《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验和应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5]束定芳王惠东《外语课堂教学功能的重新思考与定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56]束定芳《外语裸堂教学新模式刍议》,《外语界》,2006(4)。

[57]孙宏女程小红《现代数学教育理论》,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8]孙玉萍刘鳌《论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7(9)。

[59]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60]覃修桂齐振海《任务及任务教学法的再认识》,《外语教学》,2004:69。

[61]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6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63]王素青《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成人教育》,2007。

[64]王艳《自主学习者对教师角色的期待》,《外语届》, 2007(4)。

[65]魏玉燕《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外语教学新概念》,《外语界》2002(3)(总第89期) 。

[66]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漓江出版社,1995。

[67]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8]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9]文秋芳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0]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外国语言文学》,2004,79(1)。

[71]翁凯庆《析建构观下的两种数学教学模式》,《数学教育学报》,2001(2)。

[72]巫晓凤《论“自主学习”模式下的教师角色》,《西昌学院学报》, 2007(9)。

[7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4]吴庆麟《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5]夏甄陶《人的自我认识》,《哲学研究》,1998(4)。

[76]夏纪梅《“任务教学法”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效益》,教学方法。

[77]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8]肖海平付波华《体验式教学: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教育理论研究》,2004(1)。

[79]项贤明《泛教育论一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80]许超《教师成为咨询者的归因分析与应对策略》,《新课程研究》,2007。

[81]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2]严佳《外语学习焦虑中的教师角色》,《苏州大学》,2007(40)。

[83]严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84]杨宁《元认知与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5(3)。

[85]杨平《认知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科学之友》,2008(5)。

[86]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

[87]杨文滢《关于将元认知训练纳入英语教学之研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88]约翰·贝斯特《认知心理学》,黄希庭主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89]余菲平刘光辉《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初探》,《外语教学》,2007(2)。

[90]余明丽张林华《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体验教学模式》,《新西部》,2007(22)。

[91]诺维果茨基著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

[92]张勇潘素萍《齐莫曼的自主学习模型理论与启示》,《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1)。

[93]张彦君《通过学习者训练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实验》,《外语界》, 2004(1): 54-61。

[94]张蓉《体验式教学模式浅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6)。

[95]张建伟《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75-82。

[96]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97]邹琼《大学英语教学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8]周国韬《自我调节学习论》,《外国教育研究》,1995(3)。

[99]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0]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1]A.D. Cohen.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London: Longman, 1998.

[102]A.D. Cohen & S. J. Weaver. Styles-and Strategies-Based Instruction: A Teacher’s Guid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2006.

[103]Addison, S. & Alison, L.M. (2002). The accuracy of academic self-evaluations in adolesc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V ol.35, No.4,pp.370-383.

[104]Alderman,M.(1999a). Goals and goal setting. In M.K. Alderman (Eds.),Motivation for achievement (pp.88-111).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05]Addison, S. & Alison, L.M. (2002). The accuracy of academic self-evaluations in adolesc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Vol.35, No.4,pp.370-383.

[106]A.U. Chamot.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 In A. L. Wenden & J. Rubin, (eds),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71-84, 1987.

[107]A.U. Chamot, S.Barnhardt, P.B.El-Dinary & J.Robbins.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Handboo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1999.

[108]AltonL Raygor, Robin D Raygor. Effective Reading[M].New York: McGraw2Hill ,Inc. ,1985.

[109]Baker L, Brown A L.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reading. In: P D Pearson ed.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New York: Longman, 1984. 353-387.

[110]Baker, L.,& Cerro, L.C.(2001). Assessing metacognition in children and adults. In

G.Schraw(Eds.),Metacogritive assessment.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11]Benson, P..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112]Brown A L. Metacognition, executive control, self-regulation and even more mysterious mechanisms. In: R J Spiro, B C.Bruce, W F Brewer eds.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erspectives From Cognitive Psych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2

[113]Boekaerts, M.,& Niemivirta, M.(2000). Self-regulated learning: finding a balance between learning goals and ego-protective goals. In M, Boekaerts, P.R. Pintrich, & M.Zeidner(Eds.),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pp.417-450). Academic Press.

[114]B.J. Ma, M.F. Chen and R. Neufeld. A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Course V ol.1.Kaifeng: Henan University Press, 1997.

[115]Candlin,C.Towards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tasks [M]. Englewood Clifs,NJ:Prentice Hall,Inc,1987:10.

[116]Celce-Murcia, Marianne (2006).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17]C. Pavlik, M.K. Segal. Interaction1, 2: Writing. New York: McGraw-Hill ESL/ELT, 2007. [118]C. Pavlik, M.K. Segal. Mosaic 2: Writing. New York: McGraw-Hill ESL/ELT, 2007. [119]Christine Nuttall.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120]Claire Kramsch. Language and Cultur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121]Corno, L.(2001).V olitional aspect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B.J. Zimmerman & D.H.

Schunk (Eds.),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pp.191-225).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22]Davi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2001.

[123]Dembo,M.H.& Eaton, M.J.(2000).Self-regulation of academic learning in middle level school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4, pp.473-490.

[124]Dickinson L. Learner Autonomy 2: Learner Training for Language Learning. Dublin: Authentic, 1992.

[125]Deutseh,M. A theory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M]. HurnanRelations. 1949: 129-52. Harmer,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91.

[126]D. B. Ellis. Becoming a Master Student (8th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College, 1997.

[127]D. Gardner & L. Miller. 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128]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129]E. Macaro.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London: Continuum, 2001.

[130]E.S. Rober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131]Ertmer,P.A.,& Newby, T.J.(1996).The expert learner: Strategic, self-regulated, and reflective.

Instructional Science,24 ,pp.1-24.

[132]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33]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s (EB/OL). https://www.doczj.com/doc/045268241.html,/research/ learning. cycles.

htm #// 2004

[134]Flavell J H. 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 In: L B Resnick ed.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 Hillsdale, NJ: Erlbaum, 1976. 232.

[135]Flavell J H.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psychology inquiry. In: T O.Nelson ed. Metacognition: Core Reading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79. 3-8.

[136]Flavell J H. Cognitive monitoring. In: W P Dickson ed. Children's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81.

[137]Gattegno, C. The Common Sense of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 New York: Educational Solutions, 1976.

[138]Good, T.L.,& Brophy,J.E.(2000).Looking in classroom(8th ed.).Prentice Hall, Inc.

[139]H.D. Brown. Strategies for Success: APractical Guide to Learning English,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2002.

[140]H. D. Brown.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141]H. D. 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142]Holec, H.. Autonomy a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en. 1981.

[143]Janice,W.M.(2000). Exploring the source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parisons.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Vol.27,No.1,pp.47-52. [144]Jeremy Harmer. How to Teach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145]J. M. Reid. Learning Styles in ESL / EFL Classroo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2002.

[146]J.M. O’Malley& A.U.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 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47]J.M.O’Malley & J. Michael.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48]Johnson,D.W.,Johnson,R.T.& Holubee, E.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M]. 1998:178. [149]Johnson, D.W.&Jobnson, R.T.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M] .Boston:AllynandBaeon. 1999:213.

[150]Joyce B.,Weil M.,& Calhoun E.(2000).Models of teaching(6th ed.). Allyn & Bacon Publishers.

[151]J. Rubin. 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ll Us. TESOL, 1975.

[152]Keith Johnson.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153]Kolb, D.A.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Jecy:Prentice-Hall, 1984.

[154]Krashen, S, Principles &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987.

[155]Litter D. Learner Autonomy: 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Dublin: Authentic, 1991.L. [156]Li Li, Chen Zhian & Jiang Yuhong. Strategies, Styles, and Attribution: Learning to Learn English.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157]M. J. Wallace. Study Skills in Englis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158]M. Waters & A. Water. Study Tasks in English.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5.

[159]M. Williams & R.L.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60]Marion Williams & Robert L.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161]Moore,D.W.(2001).Self-recording with goal setting: A self-management program for the classroom.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21, No.3,pp.254-265.

[162]Nelson T O. Consciousness and metacogni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6, 51(2): 102-116

[163]Newman, R.S.(2002).How self-regulated learners cope with academic difficulty: The role of adaptive help seek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V ol.,41, No.2,pp.132-138.

[164]Nieteeled, J.L.,& Schraw,G.(2002).The effect of knowledge and strategy training on monitoring accurac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 ol.95,No.3,pp.132-142.

[165]N. Naiman.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Toronto: The Modern Language Center, 1978. [166]Norbert Schmitt & M. McCarthy. Vocabulary: Description, Acquisition and Pedagogy.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167]Nunan D. Design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68]Nunan D. Closing the gap betwee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J]. TESOL Quarterly 1995(1). [169]Nunan D.Towards autonomous learning: Some theoretical, empir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A]. Taking Control: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C].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6. 13-26.

[170]O’Malley, J. M. & Chamot, A.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London: Macmillan. 1990.

[171]Patsy M. Lightbown & Nina Spada.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172]P. Davies & E. Pearse. 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73]P.J. Cooper. Speech Communica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 Scottsdale, Arizona: Gorsuch Scarisbrick Publisher, 1988..

[174]Pontoon, M.K.,& Carr,P.B.(2000).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autonomy in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 https://www.doczj.com/doc/045268241.html,/~grpproc/crisp/crisp.5.19.htm.

[175]Prabbu, N. S.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 [M].Oxford: OUP,1987.P.B. Meredith. Tapestry: Writing 1.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6.

[176]R. Ellis. T 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77]R. L. Oxfor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New York: Newbury House, 1990.

[178]Sandra Silberstein. Techniques and Resources in Teaching Read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179]Schommer-Aikins,M.,Brookhart,S. &Hutter,R.(2000).Understanding middle students’ beliefs about knowledge and learning using a multidimensional paradigm.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Vol.94,No.2,pp.120-127.

[180]Schunk,D.H.(1996)https://www.doczj.com/doc/045268241.html,wrenceErlbaumAssociates,publishers,338-383. [181]Schunk,D.H.,&.Zimmerman,B.J.(1998).Self-regulated learning: From teaching to self-reflective practice. The Guilford Press.

[182]Skehan, P. A non-marginal role for tasks [J].ELT Journal,2002,56(3):289-295.

[183]Slavin,R.E.1993.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an Empirically Based Theory[M].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ean Edueational Research Assoeiation,Atlanta.1993:67. [184]Sternberg, R,J.,& Williams, W.M.(1998).Intelligence,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1-16.

[185]Stevick,E.W. Humanism. In The British Council (ed.) ELT Documents 113: Humanistic Approaches: An Empirical View. London: The British Council,1982.

[186]Stern. H.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187]T. O. Knight. Study Strategies for Careers. IRWIN Career Education Division, 1993.

Tricia Hed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188]Wenden A.. Learner Strategies[J]. TESOL Newsletter. 1985 (19): 1-7.

[189]Willis, J.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M]. Longman,1996:23.

[190]Vygostky,L. Mind in society [M]. Cambridge,Mass:MITPress.1978:322.

[191]Zimmerman, B.J.,& Risemberg,E.(1995).Investigating self-regulatory processes and perceptions of self-efficacy in writing by college students. In P.R. Pintrich, D.R. Brown & C.E.

Weinstein.(Eds.),Perspectives on student motivation, cognition, and learning(pp.239-255).

Hillsdale NJ:Erlbaum.

[192]Zimmerman, B.J.,& Schunk,D.H.(1989).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pringer-Verlag,New York Inc.

[193]Zoltan Dornyei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94]Zoltan Dornyei & Richard Schmidt Motiv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2

[195]Zoltan Dornyei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196]https://www.doczj.com/doc/045268241.html,/yingyu/UploadFiles_7047/200704/20070406173330341.doc

论文引文标注和参考文献格式

论文引文标注和参考文献格式(浙江大学2012 –2013学年春夏学期《当代中国社会建设》课程材料) 引文标注格式 论文中引用的文献的标注方法遵照GB/T 7714-2005,可采用顺序编码制,也可采用著者-出版年制。 1、顺序编码制: 1. 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以上标形式放在文献作者或句子的末尾。 2.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中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逗号,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讫号“-”,例如: 王社会[1]指出……,李社会[2-4]认为……,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2, 5, 10-12] 3. 同一文献在论著中被引用多次,只编1个序号,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例如: 张社会等[5]……。 ……… 张社会等[5]指出……。 2、著者-出版年制: 1. 正文引用的文献采用著者-出版年制时,各篇文献的标注内容由著者姓氏与出版年构成,并置于“()”内,放在正文中引用了该文献的句子末尾。倘若只标注著者姓氏无法识别该人名时,可标注著者姓名。集体著者著述的文献可标注机关团体名称。倘若正文语句中已提及著者姓名,则在其后的“()”内只须著录出版年。例如:……(张社会, 2006),……张社会(2006)认为……。 2. 引用多著者文献时,对欧美著者只需标注第一个著者的姓,其后附“et al”;对中国著者应标注第一著者的姓名,其后附“等”字,姓名与“等”字之间留1个空

格。例如:……(张社会等, 2005)……。 在参考文献表中著录同一著者在同一年出版的多篇文献时,出版年后应用小写字母a, b, c…区别。例如: Kennedy W J, Garrison R E. 1975a. Morphology and genesis of nodular chalks and hardgrounds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southern England. Sedimentology, 22:311-386. Kennedy W J, Garrison R E. 1975b. Morphology and genesis of nodular phosphates in the Cenomaman of South-east England. Lathaia, 8:339-360. 3. 正文中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著者与出版年, 并在“()”外以上标形式标注引文页码。例如: ……(张社会等, 2005)。 ……… ……张社会等(2005)认为……。 参考文献格式 1、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表是文中引用的有具体文字来源的文献集合,其著录项目和著录格式遵照GB/T 7714-2005的规定执行。 参考文献表应置于正文后,并另起页。所有被引用文献均要列入参考文献表中,严禁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引文采用顺序编码标注时,参考文献表按编码顺 序排列,引文采用著作-出版年制标注时,参考文献表应按著者字顺和出版年排序。建议根据《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的要求书写参考文献,并按顺序编码制,即按中文引用的顺序将参考文献附于文末。 2. 文献类型、电子文献载体类型及其标志代码说明 电子文献类型和载体类型标志是必备的著录项目。非电子文献类型可以省略。 学位论文类型的文献必须明确标注。中文硕士学位论文标注[硕士学位论文],中文博士学位论文标注[博士学位论文],外文学位论文标注[D]。

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6]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0]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3. [1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1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1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5][苏]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16][苏]斯涅普坎,《数学教学心理学》,时勘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17]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18]丁尔升,《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19]《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第一.二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20]马忠林,等,《数学教育史简编》,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焊接技术现状及展望

浅析我国焊接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摘要】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焊接技术是人们常用的加工工艺。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的介绍,阐述了我国焊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焊接技术;材料;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焊接技术也在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还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目前,人们为了推动缓解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念应用到其中。下面我们就对我国焊接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介绍。 一、我国当前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钢结构材料作为我国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材料之一,人们对其材料性能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相关的加工处理施工的时候,人们就对焊接技术进行严格的要求,从而使其焊接技术的加工处理效果满足工程设计的相关要求。而随着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了焊接加工技术当中,从而实现了焊接技术的自动化。这不仅有效的加快了焊接施工的工作效率,还大幅的提高了焊接的质量。目前,我们也已经将焊接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并且还充分的利用了计算机技术和防治设计受到,来对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变形进行相关的控制。如今,在我国焊接技术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开始全面的对焊接介绍的内容展开了全面的分析,进而有利于我国焊接技术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焊接学科研究成就及进展 1.高品质焊接材料的生产与应用 钢铁生产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和焊接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焊接来对钢铁材料的性能进行全面的提高。但是,在对其进行焊接施工处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工程施工的相关标准来对其进行焊接处理,使其自身结构的平衡性结晶组织出现问题,那么这就对钢铁焊接材料的品质有着一定的影响。为此要实现高品质焊接材料的生产,施工人员就要结合相关的焊接要求,来对其焊接材料、金属质量以及纯度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尽可能的避免人们在对金属材料进行焊接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将焊接技术应用到了复合合金材料的加工制作当中,这就给我国焊接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挑战。目前,人们在对金属材料进行焊接加工的过程中,药芯焊丝技术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其焊接施工前,施工人员就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要求。不过,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药芯焊丝的生产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为此我们在对高品质焊接材料进行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发达国家的生产制造工艺多的学习。 2.对无铅连接材料及无铅可靠性技术与标准的突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将焊接施工技术应用到了电子电气产品的加工生产当中。但是,由于多数电子电气产品中都含铅以及其他的有毒有害物质,这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其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电子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就开始对无铅连接材料进行研究开发。近年来,人们在对无铅连接材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将许多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的其中,从而通过多种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来使得无铅连接材料的整体性能进行有效的提高,而且人们还可以在其中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来改善无铅连接材料的物理性能,使其可靠性得到明显的增强。目前,我国在无铅连接材料研发试验中,对其无铅绿色电气电子产品的开发以

《中国电影史》课程学习大纲(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doc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95002 课程类型:任意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0 实验(上机)学时:无学分:2.0 适用对象:无限制 先修课程:无要求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电影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产业。学习《中国电影史》是了解中国电影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中国电影史上许许多多优秀的影片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含量,如《神女》、《春蚕》、《马路天使》、《小城之春》、《我这一辈子》、《农奴》、《林家铺子》、《祝福》、《巴山夜雨》、《骆驼祥子》、《黄土地》等,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学生对这些优秀的影片知之甚少,学习《中国电影史》可以弥补这样一个缺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中国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波澜壮阔历史的极其生动形象的教材,这类影片有很多,如《渔光曲》、《三个摩登女性》、《壮志凌云》、《松花江上》、《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征北战》、《红旗谱》、《于无声处》、《芙蓉镇》、《西安事变》、《开国大典》等等。学习《中国电影史》也可以了解中国电影产业、电影事业走过的百余年艰辛曲折的历程以及中国电影人的执着追求,从而对发展现在的电影产业乃至于整个文化产业有所借鉴。 概括地说,本门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经典影片,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中国电影史》在教学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

上篇为早期中国电影,又分为四个部分:早期中国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的创作、30年代以后兴起的左翼电影运动、抗日战争这一非常时期的中国电影和战后中国民营电影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中国电影产业草创时期的发展经历、早期电影人的杰出贡献和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影片。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左翼电影运动兴起的条件、发展过程及其对以后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第三部分侧重于讲述战争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破坏,以及具有正义感的中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第四部分着重介绍战后中国民营电影业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的重新崛起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下篇为新中国电影,又分为三个部分:“文革”前的“十七年”电影、“文革”时期独特的电影现象、“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电影。第一部分既重点介绍“十七年”电影的曲折发展过程,特别是政治因素对电影事业的巨大影响,也充分展示“十七年”中国电影创作的成就和电影人的风采。第二部分重点说明十年“文化大革命”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摧残以及应如何正确看待“文革”时期的电影创作。第三部分重点介绍新时期中国电影人的新的探索以及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本门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将运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影像资料,并适当安排观看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由于影像资料非常丰富,可以结合教学对象的要求灵活调配。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将给学生提供各个时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作品的名录,以便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外选择观看。本门课的考核方式为课堂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告别短缺经济,人民的需求档次逐步提升,价格影响减弱,没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在低层次的竞争中很难继续生存。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重新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以此制定合适的营销战略。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山西省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从而制定出更好战略选择方案。 关键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营销战略 引言:乳品业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除牧区少数兄弟民族有养奶畜、喝其奶、食其肉的习惯,有一定基础的自给性奶业外,作为商品性的奶业不过百余年历史、基础薄弱,起步点很低。新中国成立4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奶业获得了很快的发展。无论在奶畜饲养、畜种改良或乳品加工销售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基础和规模,对于满足市场供应,向人们提供营养丰富的保健食品,并促进农牧业的良性循环,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纵观我国奶业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制约发展期(1949—1978年)、快速增长期(1979—1992)、结构调整期(1993—1997)、产业整合期(1998—2002)。目前,我国正处在第四个阶段,经过几年的调整,由于消费增长的拉动,我国奶业逐步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但在营销战略上我国乳品业还在起步阶段,现在就山西省的中小乳品企业的营销战略作一下简要的分析。 一.山西中小乳品企业过去的发展 小店奶牛场、太原农牧场和金胜奶牛场,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它们三分太原乳品市场。而如今,这些老字号有的只能依靠进小区及摊点零售的渠道销售,有的则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中,彻底地销声匿迹了。平遥聚鑫乳业遭遇的业务员携款出逃事件,折射出山西乳业的一个现状———在面对外来知名品牌的冲击时,本土一些中小企业在艰难地寻找市场空间的同时,不一定输在产品的质量上,却往往因为营销、经营管理等原因,自己砸了招牌,由此而败下阵来。山西的许多小企业都是这样,急于改变现状,却缺乏长远的目光和科学的市场营销管理。 4月8日,绵绵阴雨。介休市街头,人们裹紧了衣服,匆匆而过。此时,介休市政府附近的小广场上,却挤满了人。他们手里都抱着一个小奶箱。一个大红横幅在雨中格外抢眼———“介休市工商局维权退款大会”。“退款事件”的主角是平遥聚鑫乳业。长期以来,介休一直是除了平遥外,聚鑫乳业的第二大消费市场。然而,从正月初二起,聚鑫乳业的订奶户们突然收不到奶了。在等待数日未见动静后,订奶户们纷纷向工商部门投诉。工商介入调查后,事情的原因很快水落石出。聚鑫乳业设在介休的办事处,两个业务员携奶款和奶票存根外逃,至今未归。两个业务员都是十八九岁的孩子,奶款总共不到5000块钱。但是对于小本经营的聚鑫乳业来说,这笔钱并不是个小数目。老板薛某虽然并不愿意出这笔在他看来的“冤枉钱”,但考虑到“厂子日后在介休市的发展”,他还是决定在找到两个业务员之前,先为用户退款。经营管理不善,这是工商部门调查时最深切的感受,薛某也承认这点。钱退赔到每个用户手中,多则60多元,最少的才两元钱。然而带给聚鑫乳业的影响却大大超过了这些。用户退款时,都带来了奶箱,虽然聚鑫乳业一再声明,牛奶质量没有问题,只是管理出现了问题。虽然老订户也承认,聚鑫的牛奶的确不错,但摆在面前的事实是,没有人再愿意订聚鑫乳业的牛奶了。这对聚鑫乳业无疑是很大的打击。这个结果也是订户们不愿意看到的。在拿到退款后,强女士有些无奈:“以后买牛奶就不方便了。” 原来在介休市,大

参考文献与常用网站

参考文献与常用网站 注:任何学习指导、导教、导学、导考、习题解答、考研辅导之类都是参考书,至少看2本. 1、《概率统计解题思路与技巧》(与教材配套).肖筱南编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概率论》(第一、二册).复旦大学数学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3版). 盛骤,谢式千,潘承毅.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概率统计》. Morris H. DeGroot, Mark J. Schervish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5、《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William Mendenhall, Robert J. Beaver, Barbara M. Beaver..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Probability & statistics for engineers & scientists》. Ronald E. Walpole ... [et al.].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茆诗松等,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苏均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10、《数理统计》,唐象能、戴俭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11、《概率论解题指南》,[俄]A.A.史威斯尼科夫等,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81 12、《应用数理统计学》,周复恭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3、《线性统计推断及其应用》,[印度]C.R.劳,科学出版社,1987 14、《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郑德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5、《非参数统计》,吴喜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16、《Modern Applied Statistics with S-plus》,Vendables, W. N. & Ripley. B. D.,Springer-Verlag ,New York,1997 17、《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张尧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8、《商务与经济统计》,[美]戴维.R.安德森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常用网站: http://www.Google/输入:概率统计习题解答 https://www.doczj.com/doc/045268241.html, https://www.doczj.com/doc/045268241.html,/tests/kaoyan/kaoyanshuxue/news.shtml https://www.doczj.com/doc/045268241.html,/examination/index.html https://www.doczj.com/doc/045268241.html,/2005/second/jpkc.html https://www.doczj.com/doc/045268241.html,/edu2004/editor_2004/zhuanti/041214_169518.html https://www.doczj.com/doc/045268241.html,/

焊接结构文献综述

焊接结构文献综述 前言:结构可靠性问题是焊接结构安全使用的关键,而疲劳断裂可靠性又是可靠性问题 中最为敏感和突出的部分,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有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但近年来概率断裂力学和相应的概率损伤分析技术的成形和发展则对结构疲劳 断裂可靠性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特别是计算机模拟方法为可靠性分析节约了大量 的人力和物力。 1.从结构可靠性问题提起 固体力学及其相关疲劳断裂力学、实验力学的发展,始终和结构的可靠度问题相联系在 一起,它们用于保证设计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使之不发生静强度、动强度 、环境强度、疲劳强度、疲劳断裂等各种形式的破坏,并保证结构不因变形而降低功能 或功能失效。早期的强度准则通常是确定性的,它的结论只有“是”、“否”两种,即 结构“会发生破坏(失效)”或“不发生破坏(失效)”。给出这种结论的前提条件是 结构所受的载荷及工作条件是确定的,对应的材料特性和结构特性也

是确定的,然而, 实际上某种结构型号的各个具体结构的材料特性、几何形状、尺寸大小加工、装配状况 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所受载荷与工作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这些因素均是不确定性的 、随机的。我们要回答的问题应该是“结构在整个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破坏(失效)的可 能性有多大”。这就是结构可靠性问题。定义整个结构不发生破坏(失效)的概率为可 靠度,研究结构可靠性的目的就是确定结构的可靠性问题。多年来大量工程经验说明, 疲劳断裂就是结构破坏或失效的最重要的形式,因而对结构疲劳断裂可靠性程度的研究 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是近二三十您来固体力学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也是工 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2.疲劳可靠性理论、结构安全寿命准则 由于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承受的载荷基本上属于随时间变化的交变载荷,而结构不同程度 地存在着毛刺、圆角、轴肩等几何不连续部位以及机加工、焊接,热加工工艺等因素造 成的应力集中,使得结构主要以疲劳断裂的形式失效。因而疲劳断裂

二级注册建筑师考试主要参考书目

附件四: 全国二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规范、标准及主要参考书目 1.建筑总平面设计(高等院校教材)………………………………用于第1科目 2.住宅设计原理(高等院校教材)…………………………………用于第1科目 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高等院校教材)……………………………用于第1科目 4.建筑构造(高等院校教材)………………………………………用于第2科目 5.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用于第1、2科目 6.建筑结构上下册郭继武、龚伟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6月)…………………………用于第3科目 7.二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复习参考资料(全国注管委,浙江省注管委编,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用于第3科目 8.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手册(有关费用组成及建筑面积部分) (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写)………………………用于第4科目 9.建筑师技术经济与管理读本 (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写)………………………用于第4科目 10.概、预算定额(土建部分)………………………………………用于第4科目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1号)…用于第4科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3号)………………………………用于第4科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1号)………………………………用于第4科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9号)………………………………用于第4科目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总则第一~四章及 第十六章(建设工程合同)………………………………………用于第4科目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国务院第184号令)………用于第4科目 17.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93号令)……………用于第4科目 18.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用于第4科目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 (建设部第52号令)………………………………………………用于第4科目 20.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第81号令)……用于第4科目 21.工程建设若干违法违纪行为处罚办法 (建设部、监察部第68号令)……………………………………用于第4科目 22.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设部第82号令)………用于第4科目 23.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 …………………用于第1、2科目 24.总图制图标准GB/T60103—2001 ……………………………用于第1、2科目 25.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01 ……………………………用于第1、2科目 26.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用于第1、4科目 2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用于第1、4科目 28.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用于第1、2、4科目 29.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用于第1、4科目 30.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用于第1、2、4科目 31.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 ………………………用于第1、2、3、4科目 3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用于第1、2、3、4科目

如何 在word文档中加进参考文献的标注

如何在word文档中加进参考文献的标注? 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至今我也没找到让Word自动加中括号的要领,须要手动添加中括号。 在文档中须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须要打造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完成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 处理的要领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须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配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执行自动编号。 到这里,我们离完美还差一点点。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须要的。当然,可以通过配置打印页码范围的要领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要领,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潜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要领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配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配置为“无”,运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配置为

项目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苏伟伦主编:《项目策划与运用》,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 [美]詹姆斯.刘易斯:《项目经理案头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戚安邦主编:《项目管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4]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Five steps to Risk Assessment, UK, 1999。 [5] [美]Harold Kerzner 著:《应用项目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6] [美]罗伯特.威索基等著:《有效的项目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7]PMI Standard Committee, 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I, 2004. [8]白思俊主编:《现代项目管理》上中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9] [美]斯坦利.波特尼著:《如何做好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10]PMI Standard Committee, Project Management Book, PMI, 2000. [11]韩力军,张灿,从管理理论看管理的发展趋势,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3。 [12] [美] Mike Peterson:《步步为“赢”管理项目》,世界商业评论杂志,2005。 [13]白思俊主编:《项目管理案例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4] [美]米尔顿.罗西瑙著:《成功的项目管理》(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5]邱菀华杨敏著:《项目价值管理理论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 刘曼红,风险投资探析,金融研究,1998.10:39-46 [2] 刘志迎,汪莹,风险投资理论研究综述,中国科技产业,2001.12:53-56 [3] 张志军,杨利红,我国风险投资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科技创业月 刊,2007.11 [4] 谢胜强,陈盈盈,我国风险投资法律制度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科学管理 研究,2007.25(6):69-72 [5] 熊晓鸽,20%投资为何失败团队是最大风险,投资与营销:4-5 [6] 刘曼红,风险投资的第三要素---人,人,人,中国科技信息,2000.19:24-34 [7] 周晓,风险投资项目团队气氛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学位论文],广州, 暨南大学 [8] 王鸿杰,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团队的绩效评价研究,[学位论文],天津,天津 商学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编《堤防工程技术标准汇编》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9。 2. 水利电力部水利司编《水工建筑物观测工作手册》北京:水利出版社,1980。 3. 张启岳等编《土石坝观测技术》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 4. 朱运光编《防汛与抢险》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3。 5. 钱东辉编《水电工程测量学》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6. 马庆云主编《水文勘测工》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7. 罗庆君主编《防汛抢险技术》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8. 郑万勇杨振华主编《水工建筑物》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9. 杨树林主编《河道修防工与防治工》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10. 胡一三赵天义杨树林编《河防问答》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11、天津大学主编、水工建筑物、北京:水利出版社、1981 12、姚乐人主编、防洪工程、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13、GB 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14、黄委、黄防指办公室编、防汛抢险技术、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15、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主编、建筑材料、北京:水利出版社、1981(九) 16、徐又建主编、水利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17、黄河水利学校主编、工程地质与土力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 18、张幕良主编、水利工程测量、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19、袁光裕主编、水利工程施工、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20、黄河水利委员会主编、黄河河防词典、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5 21、方庆、徐约素主编、画法几何及水利工程制图、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2、邹葆华主编、水利工程制图、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3、陈德亮主编、水工建筑物、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24、陕西省水利学校主编、工程水文学、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 25、张瑞瑾、谢鉴衡、王明甫、黄金堂编著、河流泥沙动力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26、黄河水利委员会主编、黄河埽工、中国工业出版社、 27、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组编、张英、李宪文主编、防汛手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8、胡一三主编、黄河防洪、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29、刘红宾、李跃伦主编、黄河防汛基础知识、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30、黄河水利委员会中级工教材、河道整治、郑州、1985 31、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实务、建设工程经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2、黄河水利委员会工程管理文件规定 33、胡志根、黄建平主编、工程项目管理、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4、《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35、《土石坝养护修理规程》(SL210-98) 36、《混凝土坝养护修理规程》(SL230-98) 37、《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 - 1 -

焊接专业毕业论文

***********学院 毕业论文 单面焊双面成形质量差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姓名:某某 指导教师:某某 专业:焊接技术 班级:机制 1006 目录

摘要:单面焊双面成形的焊接质量受到了焊接设备、焊材工艺流程、操作技术水平的限制。本文详细的介绍了焊接电源、焊接电流、焊接速度、电弧电压、焊接层数、焊条类形、焊条直径等工艺因素对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焊接质量的影响和造成的相关缺陷。详细的分析了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焊接质量差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及造成质量差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止措施,解决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的缺陷,使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进一步完善,加以推广,并对单面焊双面成形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1引言 ----------------------------------------------------------------------------------------------------------------------- 2 1.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的概念------------------------------------------------------------------------------------------- 2 2.单面焊双面成形常见的焊接缺陷 ------------------------------------------------------------------------------------- 3 尺寸上的缺陷---------------------------------------------------------------------------------------------------------------- 3结构上的缺陷---------------------------------------------------------------------------------------------------------------- 3性质上的缺陷---------------------------------------------------------------------------------------------------------------- 3 3.单面焊双面成形质量差引起的问题 ---------------------------------------------------------------------------------- 3 增加消耗,降低结构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3焊接缺陷会给结构的安全生产带来威胁,引起安全事故 --------------------------------------------------------- 3 4.单面焊双面成形焊接质量差的原因分析 ---------------------------------------------------------------------------- 3 焊接电源自身因素引起的焊接质量差---------------------------------------------------------------------------------- 3工艺因素对单面焊双面成形焊接质量的影响 ------------------------------------------------------------------------ 4 4.2.1 焊接电流 ------------------------------------------------------------------------------------------------------- 4 4.2.2 焊接速度 ------------------------------------------------------------------------------------------------------- 4 4.2.3 电弧电压 ------------------------------------------------------------------------------------------------------- 4 4.2.4 焊接层数选择不当 ------------------------------------------------------------------------------------------- 5 4.2.5 焊条类形及焊条直径的影响-------------------------------------------------------------------------------- 5 操作因素---------------------------------------------------------------------------------------------------------------------- 5 5.防止单面焊双面成形焊接产生焊接缺陷的措施 ------------------------------------------------------------------- 5 作好焊前准备---------------------------------------------------------------------------------------------------------------- 5焊接操作---------------------------------------------------------------------------------------------------------------------- 6 5.2.1 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 ---------------------------------------------------------------------------------------- 6 5.2.2 焊工技术水平 ------------------------------------------------------------------------------------------------- 6结论 ----------------------------------------------------------------------------------------------------------------------- 6参考文献 -------------------------------------------------------------------------------------------------------------------- 7致谢 ----------------------------------------------------------------------------------------------------------------------- 8

计算机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计算机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WTT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王琨. Linux操作系统下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 [2]陆海波. 智能型掌上电脑(PDA)的研究与开发[D].电子 科技大学,2001. [3]高玉金. WINDOWS环境下并行容错局域网的研究及实现[D].燕山大学,2000. [4]陈军. 分布式存储环境下并行计算可扩展性的研究与应用 [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0. [5]王霜. 瓦楞纸箱CAD系统开发[D].四川大学,2000. [6]王茂均. 织带机智能监测管理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 [7]郭朝华. 多处理器并行的星上计算机系统设计[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 [8]刘胜. 拖拉机作业机组仿真试验台自动变速控制系统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 [9]陈新昌. 冷藏、保温汽车静态降温调温性能测试系统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0.

[10]毛鹏军. 智能化温室环境参数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研究 [D].河南农业大学,2000. [11]史志存. 电子鼻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0. [12]孟笛. 复合材料加筋板壳结构稳定性设计的可视化研究和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0. [13]刘鹏民. 涡街电磁流量计机理的研究与开发[D].北京化工大学,2000. [14]付岩. 通用脚本语言GSCRIPT设计与应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0. [15]石争浩. 《计算机组成原理》CAI及其多媒体课件实现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 [16]姚彤. 农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农业大学,2000. [17]吕康娟.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 [18]邱建民. 北工大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D].北京工业大学,2000. [19]刘春明. 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装置实用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0. [20]刘力力. 计算机系统性能评测与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0.

关于焊接的毕业论文

目录 1 绪论 (3) 2 摘要 (3) 3 材料介绍 (7) 4 激光焊接技术 (7) 4.1 同种镁合金的激光焊接 (7) 4.2 镁合金与铝合金的激光焊接 (7) 5 等离子弧焊技术 (8) 5.1 同种镁合金的变极性等离子弧焊 (8) 5.2 镁合金的变极性等离子弧缝焊 (8) 6 低能耗激光诱导增强电弧复合焊接技术 (9) 6.1 同种镁合金板材的焊接 (9) 6.2 同种镁合金薄板的焊接 (9) 6.3 异种镁合金板材的焊接 (10) 6.4 镁合金与钢异种金属的焊接 (10) 7活性焊接技术 (11) 7.1镁合金活性焊接 (11) 7.2镁合金活性焊丝填丝焊接 (11) 8 熔化胶接焊焊接技术 (12) 8.1镁合金等离子弧胶接焊 (12) 8.2镁合金与铝合金的激光胶接焊 (13)

9 镁合金与铝合金的扩散焊接技术 (13) 10 镁合金焊接接头电弧喷涂防护技术 (14) 11 镁合金焊接技术的应用及展望 (15) 12 结论 (17) 13 致谢 (18) 14参考文献 (19)

绪论 近10年来,由于受到能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的巨大推动,镁合金及其焊接技术的发展比任何时期都快,从焊接方法、焊接材料到焊接设备等方面都不断有新的突破,为镁合金焊接生产向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并大大促进了镁合金的产业化进程。 镁合金由于其自身的物理化学特点,导致其焊接有很大困难,满意的焊接质量不易获得。镁合金的结晶温度区大,易于产生热裂纹;镁的沸点低,温度进一步升高后,其蒸气压比在相同温度下的铝合金要高4-5倍,因而焊接时温度一旦过高,镁会气化,产生爆炸形成飞溅;镁对氧的亲和力大,其氧化物密度较大,而容易形成夹杂;镁在接近熔化温度时,能与空气中的氮强烈化合生成脆性的镁的氮化物,显著降低接头力学性能;因此,实现镁合金优质焊接是比较困难的,在焊接时容易产生裂纹、气孔、飞溅等缺陷。但是由于工业的迫切需要,许多科学工作者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摘要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汽车、摩托车、飞机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降低结构重量成为提高性能的重要措施。镁及其镁合金具有比重轻,比强度高,重复利用性强等优点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基础材料之一。 我国镁资源储备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也是界上最大的镁生产国和出口国。日前我国已占全球镁生产能力的3/4,产量的1/2。但镁合金应用开发严重滞后,80%以上作为初级原料低价出口,造成我国镁资源的极大浪费。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镁合金产业正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加快镁合金应用与产品制备核心技术的开发,将成为我国制造并抢占相关领域技术制高点,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业群体,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材料的发展,离不开连接问题。良好的连接是简化产品设计、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措施之一,连结技术的发展程度将直接影响镁合金的广泛应用。镁合金焊接方向,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氩弧焊、激光束。由于镁合金具有熔点低,导热率高,线膨胀系数高,表向张力小等特点,氩弧焊等传统的焊接技术在高技术制造领域所占的比重日趋减少。而激光焊接具有速度高,接头质量好等优点,得到了实际应用,但激光焊接设备投资和维护的本高,能量利用率低(尤其对铝、镁等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焊接时对被焊工件的组对间隙及位置精度要求很高,广泛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根据现有焊接工艺存在的优缺点,大连理工大学首次提出采用激光一电弧复合热源焊接镁合金工艺。实验发现,新工艺不仅综合了氩弧焊和激光焊两种焊接工艺的优点,克服两者存在的不足,还能显著增大焊接熔深、提高焊接质量,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焊接工艺。 本文对比分析镁合金氩弧焊、激光焊及激光一氩弧复合热源焊焊缝成犁、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探索高效、优质的镁合金焊接工艺,为镁合金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镁合金铝合金激光焊等离子弧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