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逆向刺激疗法和针灸理疗学

逆向刺激疗法和针灸理疗学

逆向刺激疗法和针灸理疗学
逆向刺激疗法和针灸理疗学

逆向刺激疗法和针灸理疗学

前言2017年9月22—25日,美国理疗博士、著名针灸理论家和临床家冷三华医生受美国中医学院邀请,到明尼苏达为美国中医学院的博士班讲解他的针灸医学逆向刺激疗法。这个对话系列《箕裘相继后出转精》是巩昌镇博士和冷三华博士根据课后数次谈话整理而成。由于篇幅关系,将分为3期陆续推出。巩昌镇:感谢冷博士从繁忙的日程中抽出身来为我们美国中医学院的博士班讲课。您建立了针灸医学逆向刺激疗法,我想首先从名字上来理清一下,为什么称为“逆向”?难道还会有“顺向”刺激疗法吗?冷三华:首先感谢巩校长的邀请。取名“逆向”,不是为了与“顺向”对比。针灸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治疗效应,这已经有生物化学和功能核磁共振影像学两方面大量坚实的证据。针灸刺激周围组织,产生的信号被传入到脑功能中枢,后者分析、整合信号后做出保护机体的决定,传出治疗性信号。这两个信号方向相反,所以称“逆向”。“逆向”概括了针灸治病机制的基本过程。巩昌镇:那么是什么样的信号从周围组织传递到脑功能中枢,又是什么信号从脑功能中枢再传递出来,传递的具体路径是什么呢?这些路径是直线传递还是九曲弯回?如果有弯回,那么在这些拐点有任何过程发生吗?这些路径与经络有关系吗?冷三华:从周围组织传递到脑

功能区的信号多种多样,按来源可以分为体内和体外信号。体外信号很多,比如一年四季乃至一天昼夜昏晨的温度、湿度变化,花粉、草、灰尘等理化因子的变化,都可以通过皮肤、黏膜传入不同亚类的C神经感受器感受到。体内信号也很多,比如O2、CO2、葡萄糖、缺血、PH值、过氧化物、ATP、呼吸、心跳、血压、体温、损伤等,可以通过体内不同亚类的传入C神经感受器感受到。按照理化性质可分为机械性、温度性、化学性信号。这些刺激信号都会转化成电信号,传到不同的脑功能区。从脑功能区传出的信号也是电信号,比如传出交感、副交感神经的信号,沿着传出神经到达周围组织,调整机体的功能,起到治疗作用。传递的路径分为周围、中枢两部分。周围部分为周围神经,外连接皮、脉、筋、肉、骨五体,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等等;中枢部分为上行或下行性神经束。这些路径不是直的,有上下折返。比如传入C神经在脊髓后脚附近上或下折返二至三个脊髓节段。折返过程中不同脊髓节段的C神经相互交织,可能因为位置排列在一起而产生连接联系,使它们连接的远端组织器官之间发生功能联系。这种功能联系与经络的远端功能联系有关。巩昌镇:C神经网络模型是您针灸理论的基础。C神经网络模型突破了传统的环状模型和树状模型,建立在现代解剖学的基础上。请冷博士详细介绍一下C神经网络模型。冷三华:树状和环状经络模型都是功能模型,虽然两者的理

论模型相互矛盾,但其核心都是远端器官组织之间具有功能联系,并以此指导针灸实践。我的理论用C神经及其联络的脑中枢、脏腑、五体(皮、脉、筋、肉、骨)、官窍整合这两个模型的事实部分,从功能和解剖相互应证的方式构建出C神经网络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解释针灸实践的各种事实和现象。(1)根据电生理测定的速度数据,神经系统中C神经传导速度最慢,且在病理条件下其传导速度更慢。其速度与循经感传速度一致。神经经络学说中神经与循经感传速度不一致的难题迎刃而解。(2)C神经广泛分布于全身器官组织,因此没有假针刺的合适针刺部位。采用假针刺的循证医学研究数据为此提供了证据。皮肤分布有机械性C神经感受器,进皮浅刺的假针灸设计中,机械性传入C神经会被激活,其信号传入到脑功能中枢,脑功能中枢分析、整合信号后,传出治疗性信号,起到治疗作用。所以进皮假针刺设计并不是安慰作用,而是实实在在的针刺治疗。皮肤还分布有轻触觉C神经感受器,不进皮肤的假针刺可以激活它,通过脑中枢产生治疗效应。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不刺入皮肤的针刺的治疗结果与真针刺的治疗结果没有差异。(3)机械性C神经传导慢痛,即酸、麻、胀、痛等感觉,称为得气。刺激机械性C神经可以激活脑中枢,从而产生治疗效应。这可以解释“气至而有效”。(4)C神经通路通往脑多个功能区,激活分布在针灸经穴、奇穴、阿是穴的C神经感受

器,可以激活脑中枢,从而通过脑中枢产生功能调节效应。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所有的经穴、奇穴、阿是穴都有局部治疗作用。(5)在机体有损伤时发生C神经敏化是动物进化过程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普遍机制。疾病的情况下会产生损伤,C神经通路敏化。针刺C神经敏化的部位更容易激活脑功能区,从而产生更好的功能效应。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针灸可以治疗几百种病症。(6)C神经有不同的亚型,机械性C神经敏化,则它分布的组织痛阈降低,表现为疼痛、压痛;温度性C神经敏化,则对冷或热刺激阈值降低,表现为畏寒喜暖或畏热喜凉;化学性C神经敏化,则对相应的化学物质过敏,表现为痒、皮疹、喷嚏、哮喘等;轻触觉C神经敏化,则对轻触觉阈值降低,表现为疼痛喜按。C神经敏化与疾病造成的损伤有因果关系,因此,腧穴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7)C神经轴突因为没有髓鞘而绝缘性差,因此并行排列的C神经轴突(雷马克束)之间可以导电,称为跨轴突传导。针刺能够激活机械性C神经,当它的电冲动通过跨轴突传导到温度性C神经轴突,后者到达脑中枢后,就产生温度刺激的感觉和效应,即烧山火、透天凉针法。(8)全身除头面以外的C神经都从脊髓后脚进入侧脊髓丘脑束,它们的C神经通路可能在周围神经、脊髓后脚或侧脊髓丘脑束中,因为位置相邻排列而产生跨轴突传导,从而不同部位能够治疗彼此的病症,即使它们相隔很远。头面部的三叉神

经、面神经的C神经纤维进入桥脑后,下行到达颈髓,可能因为位置与来自全身的C神经纤维邻接而产生跨轴突传导,这可以解释头面部与全身器官组织之间能够治疗彼此的病症。这样,C神经网络可以解释全身腧穴的远端治疗效应。(9)C神经通路在脊髓内大部分交叉到对侧,小部分在同侧,沿着侧脊髓丘脑束上行至丘脑。这个交叉解剖结构,使得分布在身体左右两侧的C神经通路可以在脊髓丘脑束内因为位置的邻近而产生跨轴突传导,从而针刺一侧腧穴可以激活对侧C神经通络到达的脑功能区,达到调节对侧器官组织功能的效果。这可以解释缪刺针法。(10)C神经分布于皮、脉、筋、肉、骨五体,针刺五体后可以激活脑功能区,从而产生治疗效应。这可以解释《黄帝内经》的五体刺法。(11)机械性C神经敏化会出现疼痛、压痛,针刺后可以激活脑功能中枢,从而产生治疗效应。这可以解释《灵枢·经筋》为什么反复强调“以痛为腧”。孙思邈阿是穴是同一机理。(12)针刺部位的体位不同,局部组织的张力不同。因为A β神经感受器感受张力变化,所以体位会影响Aβ神经的激活状态。后者通过疼痛的阀门机制影响C神经通路的开闭。所以,体位可以影响针刺的疗效。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黄帝内经》合穴针刺有体位要求。(13)拔罐、拉伸通过提供张力,激活Aβ神经,后者阻断Aδ和C神经信号的传入,从而取到止痛效果。总之,C神经网络模型是针灸理论中针

至病所、树状模型、环状模型经历数千年发展后的新的进步,它整合了《黄帝内经》和神经科学知识,首次从功能和解剖统一的角度认识针灸,以简单的物理导电现象解释纷繁复杂的针灸理论与实践,为中西医架起沟通的桥梁。即使没有学过中医的西医人员,也能够理解C神经网络模型,并且在临床上运用。巩昌镇:您是如何把C神经的这些作用串通起来的?在讲课过程中,您反复提到Beth Brianna Murinson和John Wesley Griffin 的《C Nerve Structure Varies with Location in Peripheral Nerve》一文,这篇论文在您的针灸理论体系中起了什么作用?冷三华:我对中医经络体系是十分了解的,它就是一个阐述相隔较远的器官组织之间功能联系的体系;而经络的解剖结构从来没有证实过,这是很多学者孜孜以求的。当我看到C神经呈雷马克束排列时,就知道C神经之间能够相互导电;而从周围到脊髓后脚雷马克束内C神经纤维数量大大增加,就知道肢体远端与近端组织的C神经可以进入同一个大的雷马克束,这样,肢体远端与近端的器官组织功能联系就建立起来了。这种功能联系是经络理论核心。这样,就把C神经与经络联系起来了。C神经与经络联系起来,就可以做到功能与解剖的统一。这篇文章点燃了我的灵感,看到经络纷繁复杂的经络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中学生都能够理解的生物电现象。巩昌镇: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按位置功能我们分中枢神经和边缘神经,按照分布对象还可

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两种神经都含有感觉(传入)神经和运动(传出)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又根据其功能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当然每种神经又有它的特殊结构。那么在这样一个大框架内,C神经究竟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C神经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冷三华:无论是在周围,还是中枢神经系统,都分布有C神经。周围躯体和内脏神经的C 神经以雷马克束的形式排列,与其它有髓鞘的神经一起进入传入神经。传入雷马克束在向脊髓走行过程中,逐渐从小的雷马克束融合成大的雷马克束,使远端与近端的肢体组织构成功能联系。内脏与肢体的雷马克束融合,使肢体与内脏发生功能联系。传入C神经进入脊髓后,上行或下行1-3脊髓节段,与相邻脊髄节段的传入C神经交织在一起,增加了不同脊髓节段的传入C神经分布的组织之间的功能联系。换二级C神经元,传入C神经大部分交叉到对侧,小部分在同侧的侧脊髓丘脑束上行。C神经集中到侧脊髓丘脑束上行,其轴突会因为位置邻近而产生跨轴突传导,从而使机体不同器官组织之间发生功能联系。这样,上肢与下肢,四肢与躯干、内脏产生更多的功能联系。三叉神经传入C神经纤维进入桥脑后,下行到延髓、颈髓,与来自头面以外的侧脊髓丘脑束C神经因为位置邻近产生跨轴突传导,使头面与全身其它器官组织发生功能联系。这样,全身各个部位器官组织可以发生功能联系,构成了经络远端关联律的解剖基础。在《痛症

经络逆向刺激疗法》中,12正经就通过C神经与周围、内脏的联络重构出来。二级C神经元有很多分支分布到脑干很多功能区。在脑干的分支C神经可以将信号传输到脑功能区,从而调节机体的基本生命功能,比如心跳、呼吸、血压、体温、葡萄糖、O2、CO2、血流、PH值等等。在丘脑换成三级C神经元,继续上行,有很多分支分布到边缘系统。边缘系统调节精神、情志的功能。这样,C神经通过边缘系统的功能区调节精神、神志活动。这与针灸治神的功能有关。最后,C神经到达体感中枢,脑岛皮层等。内脏运动神经元从脑功能区通向内脏,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具有强大的调控功能。该功能由脑功能区主管,后者接受传入C神经的信号。因此,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间接受传入C神经的调控。从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前扣带皮层和运动皮层发源的下行疼痛抑制通路,从脑干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大核发源的下行疼痛抑制通路,都是传出性神经通路,间接受传入C 神经通路调控。因此,通过刺激周围传入C神经可以起到止痛作用。巩昌镇:我还是对Beth Brianna Murinson和John Wesley Griffin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pathology and Experimental Neurology对您建立C神经为基础的针灸理论的关键作用感兴趣。您说这篇文章点燃了您的灵感。在讲课中您也提到这篇文章为您在临床中观察到的现象起了桥梁式

的作用。这让我想起了韩济生院士研究团队七十年代的发

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韩济生院士的研究团队就认为针灸肯定是激发了身体内的某些神经元素,这些元素的产生使得疼痛得到控制。在他们的实验中,从一只被针刺的大兔中抽出的神经体液注射到另一只大兔中,在两支大兔身上都会发生镇痛作用。乙酰胆碱、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这些经典神经介质在针刺过程中发生不同的调节作用,但是不能完全解释,表明还有其他神经物质在发生作用。1975年John Hughes发现了脑啡肽,1976年Rabi Simantov和Solomon H. Snyder发现了内啡肽,1979年Avram Goldstein 发现了强啡肽。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都是神经系统内的内源性物质,它们构成了阿片肽的三大家族,能调节疼痛。它们都是神经系统内的一些小的神经介质,被称为神经肽。针灸治痛的假说和实验研究似乎就像等待在那里,等候着神经肽物质的发现。神经肽的引入一下子把针灸的机理解释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Beth Brianna Murinson和John Wesley Griffin的论文对您来讲起了类似的作用吗?冷三华:的确如此。实际上经络系统就是阐述机体远端组织的功能联系,这点古人都已经清楚了,并试图用解剖进行解释。解释之一是经脉,并引申出络脉、孙络、浮络、经别等概念,并用经脉分支分布到皮肤,构成十二皮部,分布到肌肉,构成溪谷,等等。由于血液循环是环状的,由此构建出环状经络模型。其二是经筋,《灵枢·经筋》描述了经筋的解剖、生理、病

理、诊断、治疗。因为经筋不像血液循环是循环无端的,所以经筋是从四肢末端到头面、躯干的方向,属于树状经络模型。关于骨,在现存《黄帝内经》中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经络理论(不知道是不是内经流传过程中遗失了),只是在《素问·骨空论》《灵枢·官针》中涉及。骨的远端功能联系在《痛症经络逆向刺激疗法》进行了阐述。我在临床上,刺激五体产生远端功能效应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就像针灸治痛的假说和实验研究等待着神经肽物质的发现一样,经络理论等待着经络的解剖的研究,只是时间太久了(两千多年了)。Beth Brianna Murinson和John Wesley Griffin的论文发表12年之后,才被我发现并用于经络理论,真是相见恨晚啊。巩昌镇:我们已经谈到了五体(皮、脉、筋、肉、骨)的概念。经典中医与经典针灸针对五脏与五体建立了完整的对应关系。在您的逆向刺激疗法中,这种对应关系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呢?五体成了诊断和治疗的工具,五体触诊是一个重要部分,可以具体介绍一下五体触诊吗?冷三华:经典中医与经典针灸针对五脏与五体建立了完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是有道理的。不同的五体组织解剖不同,分布的C神经通往的脑功能区有差异。不同的脑功能区主管的功能不同,因而刺激五体组织的适应症、刺激手法和效应也不同。刺激五体组织产生功能的差异,在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就会归于五脏系统。这样,用C神经及其联络的脑功能区可以解

释五脏与五体的对应关系。因为C神经敏化的原因是脑中枢对损伤产生保护性反应,所以找出敏化的C神经所分布的五体组织,具有诊断和治疗价值。五体触诊的依据是机械性C 神经敏化,其痛阈降低,因此在按压时会产生压痛,而正常组织则不会。这样,可以把敏化C神经分布的五体组织鉴别开来。这样,五体触诊可以使诊断和治疗按照五体层次而更加精确。皮肤可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皮下组织也称浅筋膜。浅筋膜随着皮肤移动,可以通过提捏和提捏滚动的方法找到压痛点。因为位置表浅,所以皮肤与浅筋膜的触诊容易而精确。深筋膜随着肌肉移动,肌肉病变在收缩时会疼痛,深筋膜不会收缩,但肌肉收缩时,深筋膜会随着产生张力改变,所以在深筋膜有病变的情况下,肌肉收缩也会引起深筋膜疼痛。在等长对抗收缩时,深筋膜张力不会发生改变,所以即使深筋膜有病变也不会引起疼痛。这样,就可以把肌肉和深筋膜的病变鉴别开了。深筋膜与骨膜相比,深筋膜可以移动,而骨膜不能。所以在倾斜方向的力作用于深筋膜时,深筋膜产生张力变化,其疼痛与力量大小相同,但方向垂直的力产生的疼痛类似,而倾斜方向的力比垂直方向的力作用于骨膜时产生的疼痛要小。根据这一点,可以将骨膜与深筋膜的病变鉴别开来。巩昌镇:《黄帝内经·刺齐论》讨论了皮、肉、筋、脉、骨不同病位的针刺方法,并根据各种不同的病位,施以深浅不同的针刺。“刺骨者无伤筋,刺

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在逆向刺激疗法中,五体如何用在针灸治疗上呢?冷三华:《黄帝内经·刺齐论》的论述非常精辟,在针刺之前应该知道针刺靶组织的五体层次,针刺达到目标靶组织,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这一原则贯彻于逆向刺激疗法。只是《黄帝内经·刺齐论》没有阐述确定针刺靶组织的诊断程序,这使得上述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受到限制。针刺提供的是机械性刺激,它可以被机械性C 神经感受器感受到。针刺敏化的机械性C神经所在的五体层次,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将敏化的机械性C神经分布的五体作为针刺的靶组织,然后根据五体触诊确定敏化C 神经所在的五体,并根据该五体组织的解剖特点,确定针刺体位和针刺手法,具有诊断明确、思路清晰、治疗精确的特点。逆向刺激疗法运用五体触诊,结合标本配伍,在针刺之前就可以看到治疗效应,进一步提高了针刺的可预测性、可重复性,较《黄帝内经·刺齐论》有明显的进步。巩昌镇:逆向刺激疗法对穴位理论有所发展,有所更新:穴位是C神经敏化的结果;穴位是动态的;腧穴有生理性穴位和病理性穴位之分。请冷博士阐述一下您的腧穴理论,还有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发展过程好吗?冷三华:好的。早期针灸实践没有腧穴,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用针至病所的理论。扁鹊学派采用砭石、青铜针,主要是刺脉放血,尚没有腧穴概念。九针

出现后,针刺的靶组织扩展到五体,出现了“以痛为腧”。“以痛为腧”没有固定的部位、固定的功能,腧穴因病情而异,主要依赖触诊,是动态腧穴。在动态腧穴的实践中,发现四肢末端及肘膝关节附近敏化程度和频率都比其它部位高,于是有了五腧穴的概念。五腧穴有相对固定的部位,但是较大的立体区域,不是“点”的概念。背腧穴、四海之腧与本腧有类似的特点。这些腧穴记载在《黄帝内经》中。自《黄帝名堂经》以后约2000年的历代医学著作,将腧穴的定位越来越精确化,定位越来越局限,直至变成一个“点”的概念。1990年版国家标准《经穴部位》中,很多腧穴定位非常局限,甚至描述为“距指甲角0.1寸”。这样,腧穴的定位固定,功能也固定,不用触诊也能精确定位腧穴,就形成了静态腧穴。目前针灸循证医学大部分采用静态腧穴的标准定位,但这些标准定位的腧穴与非腧穴针刺疗效没有统计学差异,因此被戴上“超级安慰剂”的帽子。这实际是对静态腧穴的否定。我反复研究《黄帝内经》腧穴。本腧、背腧、四海之腧都不是“点”,而是一片立体区域。如果按照内经的定位方法,循证医学中的假针灸组与真针灸组实际上可能是针刺同一

个腧穴,最终疗效没有差异是理所当然的,“超级安慰剂”是无稽之谈。总结《黄帝内经》的腧穴,有以下特点:(1)腧穴是躯体的一片立体区域;(2)精确定位要求触诊;(3)合穴定位需要特定体位;(4)根据身体反应确定远端取穴;

(5)配合动作取穴。《黄帝内经》对腧穴的定义有二:(1)《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这是内经生理性腧穴的定义。生理性腧穴是正常的组织,没有疼痛、压痛,脉搏正常,组织质地正常。(2)《灵枢·小针解》:神客者,正邪共会也。这是病理性腧穴的定义,包涵正气和邪气两个要素。病理性腧穴有疼痛、压痛,脉搏、温度、组织质地等变化。从C神经来理解腧穴,生理性腧穴是指没有损伤的情况下,C神经没有敏化,它监测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维护机体的平衡。其中,机械性C神经监测各种可能具有损伤的机械性刺激,温度性C神经监测机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变化,化学性C神经监测各种化学物质的浓度,比如O2、CO2、葡萄糖、pH值、组织胺等等。病理性腧穴是指机体有损伤的情况下,C神经敏化,从而保护机体免受进一步损伤,或促进机体恢复平衡。机械性C神经敏化则出现疼痛、压痛,温度性C神经敏化,则出现喜暖怕寒或喜凉怕热,化学性C神经敏化,则出现过敏、痒、喷嚏、哮喘、荨麻疹等等。病理性腧穴与生理性腧穴不同,有异常的症状、体征,从而可以通过四诊精确诊断,为精确治疗提供依据。病理性腧穴的C神经敏化,刺激后会有更多的信号传到脑功能区,因而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生理性和病理性腧穴的概念的提出,为动态腧穴、精确针刺提供依据。逆向刺激疗法采用以C神经网络为基础的动态腧穴理论,是

针灸历史中无腧穴、以痛为腧、本腧、背腧、四海之腧、静态腧穴的新发展,体现了腧穴自我否定的螺旋形上升规律。未完待续作者:冷三华,巩昌镇改编自:箕裘相继后出转精——关于逆向刺激疗法和针灸理疗学的对话

帕金森病的针灸疗法

现代康复 MODERN REHABILITATION 2000 Vol.4 No.3 P.346-349 帕金森病的针灸疗法 王玲玲 摘要:帕金森病(PD)在病机上以风气内动为其根本,其中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脾肾阳虚为动风之本,肝风、痰浊、瘀血是动风之标。在本病的选穴处方上,应兼顾主症、证候和兼症三方面,其中头部选穴对本病尤为重要;手法上主张综合多种治疗,电针、艾灸和刺络放血结合使用。临床观察结果发现,针灸对本病具有改善症状、延缓病程、减少抗帕金森病药物用量、减轻药物副作用及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等作用。对于针灸的疗效机理,认为主要具有升高脑内单胺类递质水平、清除神经损伤因素和改善病变组织修复环境等效应,因而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帕金森病;针灸疗法 分类号:R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496(2000)03-0346-03 Acupuncture therapy of Parkinson's disease WANG Ling-ling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Univerisity, Nanj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China ) Abstract:Because Parkinson's Disease(PD)is a chronic and debilitating disease it is difficult to treat well.Acu_moxi of Traditonal Chinese Medicine(TCM)seems well to this. This paper includes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summarizing advances in recent years such as the etiology of the PD,selection of points,individual and combined therapies and the effcacy process of acumoxi.Many articles indicated that the essential etiology of PD is internal wind caused by lack of Qi and blood,and deficiency of Yin of the spleen and kidney. In selecting points,this paper takes into accoun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ain symptoms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n\mes from accompamied symptoms.of cell the points used those on the head are considered to be vital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This paper advocates using several therapies including electricacupuncture,moxibustion,and bloodletting for high- level https://www.doczj.com/doc/043650015.html,ing these combined therapies,can result in the relief of symptoms,decreased dosage and side effects of western medicine,a delay in the advance of the disease,tonifying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enhancing resistance of the body.Animal experiment indicate that acu_moxi can increase monoamino_transmitter,reduce lesion factors,and improve the general health of the whole body.This literature review shows conclusively that acupuncture treatments can benefit PD suffers to lead a more comfortable lifestyle.

项痹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项痹(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 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 病。 二、辨证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 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 木。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 面红目赤。 5、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 倦怠乏力。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风寒湿型:治法:散寒除湿,舒经活络。 2、气滞血瘀型: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3、痰湿阻络型:治法:化痰开窍,祛湿通络。 4、肝肾不足型:治法:滋补肝肾,通络活络。

5、气血亏虚型:治法:补气养血、舒经活络。 运动疗法 颈椎功能训练:以颈部伸肌训练、柔韧性与系统性训练为目的的各类功法操,例如“米字养生功”等。 四、辩证施护 一般护理 1.对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观察颈项部强硬、疼痛程度、麻木感觉、 异常等情况。 2.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适当卧硬板床休息。 3.运动功能受限,病情较重者应去枕平卧休息,避免长时间低头。给药护理 1.用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冷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 2.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3.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 饮食护理 1.饮食宜高营养,高纤维,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2.风、寒、湿痹者,应进食温热性食物,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 3.热痹者,宜食清淡之品,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食物,鼓励多 饮水。 情志护理 要关心患者,给于心理安慰。减轻其痛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健康指导

TENS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

物理治疗师掌握的核心技术"3M"之Modality,是在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技术,而电疗法Electrotherapy更是其中使用最广泛的物理因子疗法之一。从这周起,我们将陆续组织大家逐一学习各种电疗法。所以资料均来自https://www.doczj.com/doc/043650015.html, ,欢迎大家就专业基础、专业英语以及临床实践心得进行讨论。 物理治疗师掌握的核心技术"3M"之Modality,是在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技术,而电疗法Electrotherapy更是其中使用最广泛的物理因子疗法之一。从这周起,我们将陆续组织大家逐一学习各种电疗法。所以资料均来自https://www.doczj.com/doc/043650015.html, ,欢迎大家就专业基础、专业英语以及临床实践心得进行讨论。 TENS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是用电来刺激有疼痛症状的特定的兴奋感觉神经和刺激闸门机制和(或)内源性的阿片肽(如脑啡肽)系统。TENS的应用方法因这些生理作用机制的不同而不同。TENS 不能保证完全达到止痛的目的,并且疼痛得到缓解的病人百分率也是会改变的,但一般情况下,急性疼痛的缓解率在65%左右,慢性疼痛则在50%左右。但这些方法都要强于医用的安慰剂。 这种方法是非侵入性的,并且相比较药物治疗,他几乎没有副作用。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皮肤的过敏性反应(大约有2-3%的病人),这些几乎经常是由于电极的材料,传导胶体或者是固定电极的绑带引起的。目前大部分TENS的电极是采用自粘性,预涂胶体的电极做成。这种自粘性电极有以下几个优点,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易于使用,更低的过敏发生率和更低的成本。 机械参数 在描述TENS是如何用于完成镇痛作用之前,先对现代机器的可获得的主要的治疗变量做一个概述。下图是一台典型TENS的控制器。 电流强度(A)(强度)一般在0~80mA的范围内,可是有些机器或许可以输出100mA 的电流。虽然这个机器输出的是小电流,但已经足够了,因为他的主要作用对象是感觉神经,只要有足够的电流通过组织,使感觉神经去极化,这种治疗方式就是有效的。 这台机器可以传送脉冲电流,传送这些脉冲的频率(脉冲频率B)通常在1~2个脉冲每秒到200或者250个脉冲每秒间变化。要产生临床有效的治疗效应,建议TENS应该涵盖2~150HZ的频率。 除刺激频率以外,每个脉冲的持续时间(或宽度)在10~250μs间变化,最近的证据表面,相比强度和频率,脉冲宽度重要性要小。 另外,现代的机器提供了一个burst模式(D),使得脉冲可以以爆破或者长队的形式输出,通常在2~3个burst每秒的速率。最后,调制模式(E)可提供所采用的方法,使输出的脉冲不规则,因此尽量减少了因规则刺激造成的机体适应效应。 之所以用如此短的脉冲来实现这些效果,是因为作用对象是感觉神经,而且往往是有较低的阈值(即他们是很容易兴奋的),并认为他们会回应快速变化的电状态。一般不需要用较长的脉冲去使神经去极化,因此,小于一毫秒的刺激是足够的。 大部分机器提供两通道,两副电极可以同时刺激。在某些情况下,这是一个明显的优势,尽管有意思的是大部分的病人和治疗师趋向于应用单通道。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04T13:48:25.3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3期作者:林国吉 [导读] 针灸治疗PD有一定疗效。针灸合美多巴治疗PD,不仅可提高疗效,而且可减少美多巴用量,减轻或缓解西药毒副反应。(福建省福州市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福建福州 350008)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将PD患者30例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10例),针灸西药治疗组(10例),西药组(10例)即对照组,将各组疗效进行观察,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做出疗效评价。结果:针灸组总有效率60%,Webster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针灸西药组总有效率80.9%,Webster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Webster 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针灸治疗对PD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与西药美多巴合用可提高疗效,减轻或缓解美多巴的副反应。 【关键词】帕金森病;针灸;中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3-0332-01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以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徐缓及姿势不稳定为基本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1]。目前,在内科领域治疗PD的主要方法仍是以人工补充左旋多巴的替代疗法为主。但随着病程的进展不仅药效进行性减退,而且出现各种副反应。因而探讨应用中医针灸治疗,成为PD治疗的又一途径。 1.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参考1984年10月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关于《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2],症状评分参照《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3],30例病人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观察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9~76岁,平均(62.05±10.58)岁;平均病程(6.31±3.08)年。针灸西药治疗组(观察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48~76岁,平均(61.9±9.62)岁;平均病程(6.14±2.61)年。西药治疗组(对照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50~74岁,平均(62.9±8.24)岁;平均病程(5.85±2.81)年。经治病例病情程度按10项记分评级均>6分,三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轻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 针灸组 每日1次,每周5次。王顺等[4]头部电针透穴疗法取穴为:前神聪透悬厘、前顶透悬颅、脑户透风府、玉枕透天柱、脑空透风池、风池透风池、供血(新穴,位于风池下1.5寸)。 2.2 西药组:每日1次,每周7次,服用美多巴,每日0.5~1g,根据病情需要和毒副反应酌情调整剂量。 2.3 针灸西药组:西药用法同对照组,针灸治疗同针灸组。 2.4 三组观察治疗时间12周围一疗程。 3.治疗结果 治疗前后Webster评分,见表1. 表1 三组PD患者Webster评分变化 4.讨论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缓慢发生的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属中医颤证范畴。临床证候以虚实夹杂为主,虚损多见肝肾不足,实邪以瘀为多,痰邪次之,病机为肝肾精血虚损在先,精血亏虚,上不能化髓荣脑,下难以濡润四末,致髓海不充、筋失柔润。阴不足以制阳,虚风内生,加重耗血伤津、瘀血、痰浊遂生、痰瘀互结,加重血脉痹阻,故神情呆滞、肢体震颤、语言謇涩诸症毕现。临床疗效提示,针灸治疗PD有一定疗效。针灸合美多巴治疗PD,不仅可提高疗效,而且可减少美多巴用量,减轻或缓解西药毒副反应。 【参考文献】 [1]孟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1. [2]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病综合症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S].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5,18(4):256. [3]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诊断标准 [S].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4):39. [4]王顺,周振坤,胡丙成,等.头部电针透穴疗法治疗帕金森氏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3):129. [J].中国针灸,2003,23(3):129.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TENS)原理之令狐文艳创作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TENS)原理 令狐文艳 TENS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是用电来刺激有疼痛症状的特定的兴奋感觉神经和刺激闸门机制和(或)内源性的阿片肽(如脑啡肽)系统。TENS的应用方法因这些生理作用机制的不同而不同。TENS不能保证完全达到止痛的目的,并且疼痛得到缓解的病人百分率也是会改变的,但一般情况下,急性疼痛的缓解率在65%左右,慢性疼痛则在50%左右。但这些方法都要强于医用的安慰剂。 这种方法是非侵入性的,并且相比较药物治疗,他几乎没有副作用。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皮肤的过敏性反应(大约有2-3%的病人),这些几乎经常是由于电极的材料,传导胶体或者是固定电极的绑带引起的。目前大部分TENS的电极是采用自粘性,预涂胶体的电极做成。这种自粘性电极有以下几个优点,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易于使用,更低的过敏发生率和更低的成本。 机械参数

在描述TENS是如何用于完成镇痛作用之前,先对现代机器的可获得的主要的治疗变量做一个概述。下图是一台典型TENS 的控制器。 电流强度(A)(强度)一般在0~80mA的范围内,可是有些机器或许可以输出100mA的电流。虽然这个机器输出的是小电流,但已经足够了,因为他的主要作用对象是感觉神经,只要有足够的电流通过组织,使感觉神经去极化,这种治疗方式就是有效的。 这台机器可以传送脉冲电流,传送这些脉冲的频率(脉冲频率B)通常在1~2个脉冲每秒到200或者250个脉冲每秒间变化。要产生临床有效的治疗效应,建议TENS应该涵盖2~150HZ的频率。 除刺激频率以外,每个脉冲的持续时间(或宽度)在10~250μs间变化,最近的证据表面,相比强度和频率,脉冲宽度重要性要小。 另外,现代的机器提供了一个burst模式(D),使得脉冲可以以爆破或者长队的形式输出,通常在2~3个burst每秒的速率。最后,调制模式(E)可提供所采用的方法,使输出的脉冲不规则,因此尽量减少了因规则刺激造成的机体适应效应。

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项痹(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中医名称:项痹 西医名称:颈椎病 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老化及继发性改变刺激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血液供应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 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二.临床表现 (1)颈肩痛 (2)颈部活动受限 (3)手指麻木 (4)头晕、恶心 (5)瘫痪 三.护理评估 (1)发病史,诱发因素 (2)疼痛部位,程度 (3)评估颈部功能,双上肢感觉和肌力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分型:太阳经输不利型,痹证型,肝肾不足型 四.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空气清新,营造良好的修养环境。 五.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颈肩部疼痛的性质、部位及发病时间,休息后是否缓解。 (2)注意观察神经支配区肌力与皮肤感觉情况。 (3)注意观察头晕、恶心与头痛等情况。 (4)注意观察心慌、多梦、烦躁等情况。 (5)注意观察四肢乏力(如踩棉花感)等情况。 六.临症(证)施护 (1)保守治疗 1)脊柱(定点)旋转手法 ①做好心理护理,讲解治疗原则和方法,消除紧张情绪,并做 好体位示教。 ②手法治疗后应绝对卧床休息1-2小时,轴样翻身,颈部制动。 ③下床时须戴颈托,固定颈部,以保持颈椎稳定性。 ④避免久坐久站,注意休息。 2)针灸疗法 ①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以防感染。 ②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暴露 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③密切观察患者反映,若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情况, 应立即停止针刺并将针全部拔出,平卧休息,注意保暖。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专业研究)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应用低频脉冲电流(调制型或非调制型)刺激运动神经或肌肉引起肌肉收缩,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tJlation,简称NMES)。一、正常肌肉电刺激疗法 所谓正常肌肉是指正常神经支配的肌肉,神经失用的肌肉及废用性萎缩的肌肉,应用NMES 可以锻炼和加强肌肉的力量,防治废用性肌萎缩,可以训练肌肉做功能性动作。 (一)方法原理 电刺激可以使神经纤维产生兴奋,且兴奋可传至所支配的肌肉,从而引起肌肉的收缩,有关这部分的电生理机制已在前面介绍,此处不再复述,对于正常神经支配的肌肉,电刺激所兴奋的是神经而非肌肉,当肌肉失神经支配时,电刺激才会直接兴奋肌肉,为更好地理解神经与肌肉的兴奋性,有必要先了解强度/时间曲线(itensity/time curve)。 能引起神经纤维或肌肉组织兴奋的最小电刺激称为阈刺激,它包括一定的电流强度及与之对应的最短刺激时间,在阈刺激的产生中,不同的电流强度需要不同的最短刺激时间,强度与时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用强度/时间曲线表示(图6-27)。 图6-27神经与肌肉的强度/时间曲线 虽然神经及肌肉的强度/时间曲线形态相似,但位置不同,这说明引起神经兴奋的阈刺激强度低,时间短,而引起肌肉兴奋的阈刺激强度高,时间长。换言之,神经比肌肉更容易兴奋,所以,对于正常神经支配的肌肉,电刺激首先兴奋神经,神经再将兴奋传至所支配的肌肉,引起肌肉收缩:对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较强的电刺激直接兴奋肌肉引起收缩。 (二)物理特性 1.波形 虽然有多种波形可用于NMES,但常用的波形有两种:非对称性双向方波及对称性双向方波,它们的优点是:①可避免电极下电化学作用对皮肤的刺激;②电流强度快速升至峰值,可避免神经纤维的适应现象(见第l节)。 2.波宽 许多NMES刺激仪波宽定为0.2~0.4ms,研究表明0.3ms的波宽是最舒服的,波宽小于0.1ms,需要较强的电流强度方能引起肌肉收缩,而高强度的电流会兴奋细纤维神经,引起痛觉的传入,

帕金森病中医辨证施治

帕金森病辨证施治 1、气血两虚 (1)症舌脉:神呆懒言,面色皝白,肢体震颤或头摇日久,震颤程度较重,,项背部僵直或肢体拘挛,活动减少,行走不稳,气短乏力,头晕眼花,自汗,动则尤甚,皮脂外溢或口角流延,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无力或沉细。 治法:益气养血,息风活络。 (2)针灸 1)毫针疗法: 取穴: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太冲、廉泉。 操作: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5日,继续下1个疗程。 2)头针疗法 取穴: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上、中部。 操作:30号1.5寸针刺到皮下或肌层,得气后以每分钟200转速度固定捻转2分钟后,留针6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肝肾不足 (1)症舌脉:表情呆板,肢体或头部震颤日久,其幅度及程度均较重,或肢体拘挛,活动迟缓,上肢协调不能,动作笨拙,常兼见头目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膝软,肢体麻木,或呆傻健忘,舌体偏瘦,舌质黯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息风。 (2)针灸 毫针取穴:百会、风池、合谷、阳陵泉、三阴交、太冲、复溜、肾俞、肝俞。 头针取穴:枕顶带、额顶带、运动区,舞蹈震颤区。 舌针取穴:心、肝、脾、肾、上肢、下肢、聚泉。 操作:用30号1~2寸不锈钢毫针,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补泻配合手法。先针头针,次针体针,进针得气后,留针20分钟,拔针后行舌针点刺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每日针刺1次。疗程间休息2天,再行下1个疗程。 3、痰热动风 (1)症舌脉:肢体或头振摇,幅度较小,时轻时重,尚可自制。常兼胸脘痞闷,头晕而重,咳痰色黄,或口干,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兼以息风。 (2)针灸 头针取穴:顶颞前斜线。 体针取穴:消颤穴(少海穴下1.5寸)、外关、合谷、阳陵泉、太冲、丰隆。 操作:用32号1.5寸毫针直刺,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头针通以脉冲电流,频率每分钟200次,强度以患者感觉适宜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淤血内阻 (1)症舌脉:手足震颤日久,屈伸不利,或重着刺痛,舌紫黯或有瘀斑,舌下青筋怒起,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息风通络。 (2)针灸 头针取穴:一侧舞蹈震颤控制区(自运动区向前平移1.5cm为本区)。 操作:常规消毒,先以2~2.5寸毫针快速进针,针刺到皮下或肌层均可,固定捻针,不提插,频率每分钟230次左右,每次针体前后各旋转2圈左右,连续捻转2分钟后,再留针

项痹病中医护理方案

.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痹阻: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二)血瘀气滞: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三)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四)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五)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颈肩疼痛 1.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体位的关系,做好疼痛评分。 2.慎起居、避风寒,防风寒阻络致经脉不通,引发疼痛。 3.配合医师行颈椎牵引,及时评估牵引效果及颈肩部疼痛情况。 4.遵医嘱行中药熏蒸、中药塌渍、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拔火罐等治疗。痛点处可行穴位揉药或涂擦治疗。 5.根据疼痛规律,对夜间疼痛甚者,适当增加中药塌渍、中药热奄包、牵引等治

疗次数。 6.遵医嘱正确应用镇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专业资料word . (二)眩晕 1.评估眩晕的性质、发作或持续时间,及与体位改变的关系。 2.避免诱发眩晕加重的姿势或体位。 3.做好防护,外出有人陪同,动作应缓慢,避免快速转头、低头,防跌倒。 4.指导患者正确佩戴颈托。 5.遵医嘱给予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 (三)肢体麻木 1.评估肢体麻木围、性质、程度及与体位的关系。 2.指导患者主动活动麻木肢体,可用梅花针或指尖叩击、拍打按摩麻木部位,减轻或缓解症状。 3.注意肢体保暖。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蒸、理疗、电针、刮痧等治疗,避免烫伤或意外损伤。 5.遵医嘱行颈椎牵引,及时巡视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有麻木加重,告知医师,适当调整牵引角度、重量、时间等。 (四)颈肩及上肢活动受限 1.评估活动受限的围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2.患者生活用品放置应便于取用。 3.指导协助患者正确的体位移动,按摩活动受限肢体,提高患者舒适度。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以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或肌肉以促进功能恢复的方法称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一、治疗作用 1.刺激失神经支配肌肉,可保持肌肉性能与质量,有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2.电刺激后肌肉发生节律性收缩,肌肉收缩的泵效应可增强肌肉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改善营养,防止、延缓或减轻肌肉萎缩的发生,防止纤维化、硬化和挛缩。 3.刺激运动神经可引起较大的募集活动,激活较多肌纤维,肌肉发生收缩,增强肌力。 4.刺激平滑肌,可提高平滑肌的张力。 二、适应症 下运动神经元伤病所致肌肉失神经支配、废用性肌萎缩、习惯性便秘、宫缩无力等。 三、禁忌症 痉挛性瘫痪、出血倾向、急性化脓性炎症、皮肤破损处、金属异物局部、安装有心脏起搏器及其附近等。 四、注意事项 1.患者取舒适体位,使肌肉放松,暴露治疗部位,找出需要刺激的肌肉点。2.取两个点状电极和衬垫置于患肌肌腹的两端,一般近心端为阳极,远端电极为阴极。电极以沙袋、固定带固定之。 3.启动电源,缓慢调节电流强度以引起不过于强烈但有明显可见的肌肉收缩而无明显皮肤疼痛为度。(过强的电流会引起患者疼痛而且肌肉收缩拌僵抖、收缩先强后弱、治疗气仍有僵硬不适感。) 4.在治疗中不得陋意取下电极片,不得随意加大电流量,以免被电击。治疗中患者不得任意挪动体位,以免电极衬垫位置移动、电极脱落直接接触皮肤而发生烧伤.治疗时电极下不应有痛灼感。治疗中如出现疼痛,应中止治疗,检查是否电极滑脱接触皮肤或电极、衬垫不平,使电流集中于一点。如未出现烧伤,应予纠正。如已出现烧伤应中断治疗,对症处理。 5.开始治疗前应向患者交待治疗时应有的感觉,治疗剂量缓慢增加。治疗中应经常巡视,对有局部感觉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的患者尤其注意,防止烧伤。 6.治疗完毕时,缓慢将电流输出调整回零位,关闭电源,取下电极和衬垫。 7.治疗结束后告诉患者不要搔抓治疗部位,必要时可使用爽肤剂。 8.治疗使用过的衬垫必须彻底冲洗干净,煮沸消毒,整平后在阴凉处晾干备用。

项痹病中医护理方案样本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用证候要点 (一)风寒痹阻: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二)血瘀气滞: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三)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四)肝肾局限性: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五)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常用症状/证候施护 (一)颈肩疼痛 1.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体位关系,做好疼痛评分。 2.慎起居、避风寒,防风寒阻络致经脉不通,引起疼痛。 3.配合医师行颈椎牵引,及时评估牵引效果及颈肩部疼痛状况。 4.遵医嘱行中药熏蒸、中药塌渍、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拔火罐等治疗。痛点处可行穴位揉药或涂擦治疗。 5.依照疼痛规律,对夜间疼痛甚者,恰当增长中药塌渍、中药热奄包、牵引等治疗次数。 6.遵医嘱对的应用镇痛药,并观测用药后反映及效果。 (二)眩晕 1.评估眩晕性质、发作或持续时间,及与体位变化关系。 2.避免诱发眩晕加重姿势或体位。 3.做好防护,外出有人陪伴,动作应缓慢,避免迅速转头、低头,防跌倒。 4.指引患者对的佩戴颈托。 5.遵医嘱予以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 (三)肢体麻木 1.评估肢体麻木范畴、性质、限度及与体位关系。 2.指引患者积极活动麻木肢体,可用梅花针或指尖叩击、拍打按摩麻木部位,减轻或缓和症状。

3.注意肢体保暖。 4.遵医嘱予以中药熏蒸、理疗、电针、刮痧等治疗,避免烫伤或意外损伤。 5.遵医嘱行颈椎牵引,及时巡视观测患者有无不适,如有麻木加重,告知医师,恰当调节牵引角度、重量、时间等。 (四)颈肩及上肢活动受限 1.评估活动受限范畴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2.患者生活用品放置应便于取用。 3.指引协助患者对的体位移动,按摩活动受限肢体,提高患者舒服度。 4.指引并协助四肢关节功能锻炼,防肌肉萎缩。 5.遵医嘱进行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艾灸等治疗,注意防烫伤。 (五)不寐 1.枕头高度适当,避免颈部悬空。 2.保持病房安静、整洁,通风良好。 3.睡前服热牛奶、温水泡脚,按摩双侧太阳穴,印堂穴,听舒缓轻音乐,不适当饮浓茶或咖啡。 4.遵医嘱行开天门、耳穴贴压(耳穴埋豆)等治疗。 5.遵医嘱应用镇定安神药物,并观测用药后反映及效果。 6.因夜间疼痛影响睡眠时可予以颈椎小重量持续牵引。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手法治疗护理 1.松解类手法护理 (1)治疗前向患者解说松解手法治疗目及注意事项。 (2)嘱患者放松,协助患者摆放体位。 (3)治疗过程中,注意观测患者面色和反映,询问有无眩晕、恶心等不适。 (4)治疗结束后协助患者卧床休息半小时。 2.整复类手法护理 (1)治疗前告知患者和家属有关注意事项,获得配合。 (2)治疗过程中,嘱患者颈部自然放松,配合固定体位。 (3)观测患者面色和反映,询问有无胸闷、眩晕、恶心等不适,必要时停止治疗,并予以吸氧或药物治疗。

帕金森用针灸能治好吗

帕金森用针灸能治好吗 帕金森,中医的针灸治疗,也是早负盛名了。但是,虽然都知道针灸可以治疗帕金森。但是具体的注意事项,还是不清楚。针灸对帕金森的治疗,也不是可以随便用的。那么,帕金森用针灸能治好吗。 首先了解一下中医治疗帕金森要注意啥呢: 首先,针灸治疗帕金森,要注意什么。根据帕金森的临床症状,选用头针治疗。如有运动功能障碍的,选用运动区。共济失调,可选用平衡区。语言障碍,可根据语言障碍的类型,分选语言区。如果有感觉障碍,可选择相对应的头针感觉区。 其次,针灸治疗帕金森注意。针灸的选穴问题。临床选穴的,基本指导原则。在实际施治过程中。可根据,帕金森,的临床表现。坚持,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灵活选用,这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还有,针灸治疗帕金森的话时间的问题。定时开穴施治。采用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定时。开穴进行,针灸,将可在,选穴少的情况下。取得较为突出,的疗效。针灸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6次。帕金森,身体有其他发热等,不宜针灸,可暂停针灸。 帕金森治疗方法中的针灸治疗法: 主要是根据中医治疗帕金森的原理而来。帕金森疾病的针灸治疗多以震颤熄风为主,体针常采用人体穴位中的四神聪、风池、曲池、合谷、阳陵泉、太冲、太溪等人体主要穴位,可根据帕金森的实际病情增加或是减少穴位。施针时,一般留针时间为30分钟,不可操作1小时。一般针灸治疗法的疗程是10-15天。 针灸治疗帕金森疾病时,头皮针多以舞蹈震颤控制区为主要的刺激区域,根据帕金森患者的实际症状,可配合运动区、感觉区及其他头部经穴。 针灸治疗帕金森疾病时,施针时应避免穴位疲劳,必要时可以考虑2组处方交替使用。临床上常使用电针,常用频率为100~180次/分不等,以连续波为主,有时可选择疏密波。 针灸治疗帕金森疾病存在治疗周期长的特点,这跟帕金森疾病的特性有关系。帕金森属于顽固性疾病,很容易反复发作,这些特性导致了帕金森疾病的治疗周期。不仅仅是针灸治疗帕金森疾病周期长,其他方法治疗帕金森也存在周期长的特点。

颈椎病(项痹病)护理常规

颈椎病(项痹病)护理常规 【临床表现】 1.颈项部酸痛不适、僵硬,有时伴有头晕。 2.单侧或双上肢酸痛、麻木,并放射至双手部,上肢及手部无力。 3.严重者可有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肌肉萎缩,大小便困难或瘫痪。 【护理评估】 1.评估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体位的关系。 2.评估眩晕的性质、发作或持续时间,及与体位改变的关系。 3.评估肢体麻木范围、性质、程度及与体位的关系。 4.评估活动受限的范围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5.评估夜寐情况。 6.辨证分型:风寒痹阻型、血瘀气滞型、痰湿阻络型、肝肾不足型、气血亏虚型。(附一) 【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二)临证(症)施护 1.颈肩疼痛 (1)慎起居、避风寒。 (2)遵医嘱予拔火罐、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3)做好颈椎牵引的护理。(附二) (4)遵医嘱正确应用镇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2.眩晕 (1)避免诱发眩晕加重的姿势或体位。 (2)做好防护,外出有人陪同,动作应缓慢,避免快速转头、低头,防跌倒。

(3)指导患者正确佩戴颈托。(附三) 3.肢体麻木 (1)麻木肢体做好保暖。 (2)指导患者主动活动麻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 4.颈肩及上肢活动受限 (1)指导协助患者正确的体位移动,按摩活动受限肢体。 (2)指导并协助四肢关节功能锻炼。 (3)遵医嘱进行中药离子导入、艾灸等治疗,注意防烫伤。 5.不寐 (1)保持病房安静、整洁。 (2)枕头高度适宜,避免颈部悬空。 (3)睡前服热牛奶、温水泡脚,不宜饮浓茶或咖啡。 (4)遵医嘱行耳穴贴压(耳穴埋豆)等治疗。 (5)遵医嘱应用镇静安神药物,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三)饮食护理 1.风寒痹阻:宜进祛风散寒之品,如羊肉、大豆、花椒等。食疗方:鳝鱼汤等。忌生冷瓜果及凉性食物,多温热茶饮。 2.血瘀气滞:宜进活血化瘀之品,如白萝卜、木耳等。食疗方:醋泡花生等。 3.痰湿阻络:宜进健脾除湿之品,如山药、薏苡仁、赤小豆等。食疗方:冬瓜排骨汤等。 4.肝肾不足: (1)肝肾阴虚者宜进滋养肝肾之品,如枸杞子等。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 一、配置、功能、参数 (1)配置 1.设备一: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筛查型)1台

2.设备二: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型)1台

1.设备一: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筛查型) 拥有五项功能检查:一类肌纤维肌力、一类肌纤维疲劳度、二类肌纤维肌力、二类肌纤维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 盆底电生理五大常规检查能够前瞻性判断盆底损伤情况。 2.设备二: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型) 治疗适应症: ▲盆底肌肉松弛、各种尿失禁、大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阴道松弛或痉挛、性生活不满意、盆底障碍性疾病手术后康复等; ▲妇女常见病和疑难病,如慢性盆腔疼痛,反复生殖道感染; ▲产后缺乳、乳胀;、 ▲产后腰背痛、子宫复旧不良、尿潴留、耻骨联合分离、祛妊娠纹等; ▲各种产后、术后疼痛。 评估功能: 肌电位、肌肉类型、肌力、疲劳度、盆腹协调

(一)设备一: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筛查型) 1.主机原装进口,厂家质量保证体系:通过ISO 13485,通过CE认证。 2.设备功能通道数量6个:电刺激通道数量2个;生物反馈通道数量2个(可同时用于腹部与会阴 监测),外部通道数量2个。 3.设备可通过遥控器遥控操作。 4.设备专用软件:盆底功能评估系统。 5.方案及参数的编程:程序及其电流、生物反馈、生物反馈指导线均可编程,独有的个体化方案制 定。 6.病人文档的管理:记录每一位病人的全过程,储存、回放并进行各种诊断与评估分析。 7.数据处理:数据可备份、统计、分析、更新,支持数据动态存储。 8.▲盆底电生理5大常规压力或肌电筛查要求:一类肌纤维肌力、一类肌纤维疲劳度、二类肌纤维 肌力、二类肌纤维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或肌电位。 9.▲具有专业的评估软件,将肌纤维类型分为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分为ⅡA和ⅡB, 可分别对Ⅰ类或Ⅱ类肌纤维进行诊断,每一类型的肌纤维可智能自动化测量出肌力、疲劳度,可智能自动化测量阴道动态压力。 10.生物反馈 EMG可检测最大、最小、瞬间肌电位值,可检测范围:0-2000 uV,肌电位灵敏度:1 uV。 11.刺激电流强度:0-100mA任意调整,调节精度可达0.5 mA。 12.刺激电流脉宽:50-1000uS任意调整,调节精度可达50us。 13.刺激电流频率:1-400Hz任意调整, 调节精度可达1Hz。 14.有生物反馈全过程的记录与浏览,可以浏览所记录筛查和评估的全过程、反馈曲线、反馈的平均 值,和肌力的测量。 15.异常情况下电流受限,设备自动停止,保护病人安全。 16.生物反馈信号表示方式≥4 种:曲线、面积、变化图和直方图。 17.技术服务:提供中华预防医学会三级网络临床数据库接口、全国培训证书网络数据库接口、欧洲 证书培训数据库接口、疑难病例数据库接口;提供QQ技术群、手机移动端技术公众平台、手机移动端中国电生理专家论坛。

胡幼平教授针灸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经验介绍_张金星

上海针灸杂志2011年7月第30卷第7期 ·495·文章编号:1005-0957(2011)07-0495-02 ·文献研究· 胡幼平教授针灸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经验介绍 张金星,邢琳,徐贞杰,冯丽娟,指导 胡幼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 610075) 【关键词】 针灸疗法;帕金森病;电针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志码】 B 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1.07.495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椎体外系疾病,以震颤、强直、运动障碍等异常表现为主要体征。该病是由于黑质、纹状体变性引起多巴胺减少所致。导师胡幼平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探索,运用针灸疗法,减少了左旋多巴的使用剂量,同时又能有效地控制和改善PD的症状,从而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现将胡教授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说明如下。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颤证的发生与肝、肾、脑关系最密切。《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其充在筋。”说明人肢体运动的能量来源于肝的藏血充足和调节血量的作用。《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肝脏功能正常,则关节俯仰自如,屈伸有度。肝的阴血不足,筋失所养,可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颤证的病位在肝。脑为元神之府、神机之源、精灵之处,若髓海不足或邪阻脑络,元神不能自主,则上不能制下而成震颤之患,故颤证与脑髓关系密切。《黄帝内经》明确指出机体生、长、老、已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肾主骨生髓,髓有骨髓、脊髓、脑髓之分,这三者均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可见,肾中精气之盛衰也影响着脑的发育及其功能。颤证主要发生于老年人是因为人到老年,脏腑功能开始衰减,肾气渐衰,肝精不足,则精亏血少,上不能荣于脑,脑髓失养,神失所荣,身体失于主持;外不能灌溉四肢百骸,经络失用,筋脉失濡则肢体颤振不已,肌肉挛急而强直失灵,动作不利。肾气不足影响骨骼、脑髓的功能,进而影响肢体的功能,出现肢体振颤、强直、活动不自如。因此,肝肾不足是本病的基本病机。血瘀阻络是本病的基本病理环节。《灵枢·本脏》:“经者,所以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血和则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素问·上古天真论》:“足受血而能步,拳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气血的顺畅与肢体功能的正常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颤证的主症是风动之象(颤、震、摇、痉),中医学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提示风证与血行不畅有关。临床观察显示本病患者多有固定式震颤、固定不移的疼痛或麻木、面色黑、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细涩。病至后期多表现为肢体硬,动作迟缓乏力。这完全符合血瘀证的特征,因此瘀血阻络是颤证病程中不容忽视而普遍存在的病理现象。痰饮之邪亦为本病的病理因素。肝肾阴亏之人由于阴阳互根,肝肾阴亏日久累及阳气不足,尤以脾肾阳气虚衰多见。脾肾阳衰,气血化生不足,四肢肌肉失去濡养而致四肢无主,蠕瞤振摇而失用。而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湿聚痰生,痰饮内伏,痰动风生,则发震颤。肾为水脏,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水气浸于木,木失所养,虚风内动,水邪入侵经脉则病振振身摇。综上所述,肝肾亏虚是颤证发生的基本病机,血瘀、痰饮阻络是促使病情发展变化的重要病理环节。因而治疗本病应以培补肝肾、祛瘀通经、除痰通络为基本法。 2 选穴用方及方义 头部取神庭透上星、囟会透前顶、百会透后神聪、天柱透玉枕、风池透脑空。震颤严重加运动区穴位。太阳经穴取曲差透五处、承光透通天、通天透络却。少阳经穴取头临泣透目窗、目窗透正营、正营透承灵。体针取肩髃、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丰隆、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太溪、解溪、太冲等穴。患者取卧位,头针以针身与头皮呈30°刺入帽状腱膜下层,进针深度40 mm,快速小幅度捻转,每次运针1 min,然后接通电针仪,采用密波强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电30 min。体针中合谷、太冲用泻法,足三里用补法,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法。 督脉“入属于脑”,为诸阳之会,百病皆主,有调和脏腑阴阳,化生气血津液的作用,选用头部督脉穴则取其养脑髓而定震颤之功;三焦与胆,主一身之枢机,所谓枢机,即活动力也,取少阳经穴正是以利其枢机,使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 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 1.1.中医诊断 (1)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 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 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 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

(1) 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 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 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 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