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李斯作小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王朝。为了适应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他把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丞相李斯去完成。

李斯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人。他远见卓识,曾在统一前的战国时期,就积极建议秦国采纳对六国逐个击破的战略,结果取得成功。他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不但精通文字,而且对图案、造型等艺术也有研究,并乐于在统一文字上尽心尽力。

在秦王朝建立以前,秦、楚、齐、燕、赵、魏等国,各有本国的通行文字,但比较而言,秦国的文字(以石鼓文为代表的籀文)在造型等方面显得更好。因此,丞相李斯就在原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对其他六国的文字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纳,取其优点,弃其不足,删繁就简,进一步美化。应当说,整理和改进文字,是一项极为艰辛的工作,既要有学识,又要有刻苦的精神。而李斯却不怕繁琐和麻烦,只想争取时间,早日使文字统一。果然,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就十分出色地创出一种新书体—小。(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被广义地称为“大篆。”)小篆不但字形端稳秀丽,而且笔画匀称,为以后汉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秦始帝对李斯创立的小篆非常满意。每当他外出巡游时,总要带上李斯,好让李斯为他写碑歌功颂德。公元前219年,李斯曾登临泰山、峄山、琅琊台等处,那里都留有他的小篆手笔,如《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相传秦皇还让李斯利用和氏壁刻印章,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然而,秦王朝只十三年就灭亡了。

李斯曾说:“上古时候所创造的大篆,很是通行于世,可是因为这是远古时期的产物,所以人们大多不能通晓它。现在取它复合字体中的一部分,参酌变为小篆。”又说:“我死后五百三十年,当会有一个人接替我们书迹。”李斯之后,虽未如李斯所说的“五百三十年”那样准确,但其后八百多年的唐朝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小篆书法家—李阳冰,更可巧的是,李斯、李阳冰,同姓相承。李阳冰曾言:“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李阳冰。)”

程邈创隶

在秦代,规定小篆为全国文字的标准字体。但是,要写好规整的小篆还是很不容易的。于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咱书写较为简便的字体—隶书。相传,隶书为程邈所创。

程邈,字元岑,下邽(今陕西渭南)人。他知识丰富,善于书写,记忆非凡,关心文字的进一步发展,他总想让更多的人便于识字和写字。

起初,他在县里做一小官,从事办理文书一类的工作,经常与文字和书写打交道rg来因触犯了秦朝的刑律,被秦始皇下令关在陕西省的云阳县监狱里。在狱中十年,他并未消沉,一直顽强地活着,并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文字的革新上,决心把小篆体改为比较好写易认的新书体。在狱中,他得不到应有的文字资料,全凭回忆进行思考和研究。他不断地反复书写,比较和对照很多字,把原来的小篆字体化圆为方,删繁就简,而成为一种新的书体,研写字数达三千之多。将字上奏朝廷,秦始皇看了认为很好,遂命名为“隶书”,同时,将程邈重新起用,封他为御史,管理文史资料等。

为什么秦始皇将程邈所创书体命为“隶书”呢?一因程邈当时是带有“邢役”和“徒隶”身份的人,二因此书体只能在当时地位低微的官司吏及“下等人”中使用秦朝灭亡后,隶书则成为汉代的主要书体,进而列入汉字篆、隶、行、草五大书体之中。

蔡邕书艺精广

蔡邕博学多才,是汉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及书法理论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在书法史上享有较主的声誉。不但创飞白书并工古文、篆书和隶书(八分),而且还精于文学、音乐、天文和经史。

他学习书法非常认真刻苦,有时甚至专心到一思饮食的程度。有一天,他到嵩山去游览,偶然在山间石洞里发现了写有字的绢素。其字技法熟练、运笔锋利、八面得势,既有大篆,又有小篆,内容是李斯、史籀等书法家的用笔方法。他高高兴兴地把绢素带回家,一连读了三天,竟然不想吃饭,有时高兴得大声喊叫,好像见到写字的古人一样。以后又连续研读了三年,深得其奥妙,书艺大进,笔法超群。

蔡邕不仅刻苦地向前代书法家学习书法,还善于从民间事物中得到创书启示。一次队来到鸿都门,见两位师傅正在用白灰浆刷墙,刷子刷过的痕迹有虚有白,另有一番“书写”的韵味。于是备受启发,喜形于色。心想用毛笔模仿书写,

定可达到新颖的效果。经过一个阶段的实验,他终于创出了一种“飞白”书体,其装饰性较强。

东汉熹平年间,京城最高学府太学门外竖立了一块石碑,上面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书体刻着“六经”。这就是闻名书坛的《熹平石经》。石经上的文字就是由蔡邕书写的。一时,前来观赏、临摹的人甚多,有些人用蔡邕的字来较正自己所写的字。每天来的车子成百上千,把街道都塞满了。可见蔡邕的书法多么出色,令人倾慕。

草圣张芝

唐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开篇就说:“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去:‘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由此可见,王羲之和孙过庭都极其赞赏钟繇和张芝的书法,称其绝伦无比。

张芝,字伯英,东汉大书法家。擅长草书,曾向当时的书法家崔瑗、杜底学习“章草”,后结合新兴楷法,减省章草点画中的波磔,始创“今草”。因他的草书笔势飞动,神极无比,被称为“草圣”。

张芝从小就爱写字,学习异常勤奋,每日由早到晚临写,从不间断,他家门前一水池,因天天练字后去涮笔、砚,把大片池水都染黑了。这种勤学精神博得了众人的敬佩和赞扬,以后人们就把练习书法称作“临池”。

在张芝生活的年代,写字用纸较贵。于是他就利用家中做衣服用的面帛先练字,然后再去染色做衣。有时来了客人,他也一边应酬,一边练字。练字累了,就稍作休息,在休息时仍用手指划字。

在北宋《淳化阁贴》中,刻有张芝的草书作品《八月贴》,因是一封信牍,写得随间潇洒。这给后来的王羲之、王献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们创出新的书法风格,起了先导作用。

书圣王羲之

提起书圣王羲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王羲之,生于公元32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东晋时期政治地位显赫的王氏家族,文学艺术修养很高。少时拜女书法家卫夫人为师,后来又博览李斯、蔡邕、张芝、钟繇等人的书迹,取各家之长,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他擅长隶、楷、行、草各体,尤以行、草著称,后人尊其为“书圣”。染武帝评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室之,永以为训。”

王羲之学书作字的故事很多。

王羲之自幼练字,七岁时已写得一手好字。十二岁时,有一天他在父亲枕头里发现了《笔说》这本书,翻天一看,内容是讲笔法的,就高兴地读了起来。父亲发觉后说:“你为什么偷看我秘藏的东西?”羲之笑而不答。父亲接着说,“等你长大后再看吧,那时我便把笔不知识传授给你。”羲之跪下请求道:“让我现在就读这本书吧,等我长大成人,那就太晚啦!”

父亲见他求知这样心切,就将书由他去看。不满一个月的时间,羲之的书法果然突飞猛进。卫夫人说:“这孩子准是看了用笔要诀,近来发现他的书法,已经到达成人的水平了。将来他的书法,将来他的书法一定会超过去时我。”

羲之三十三岁时,与一班文人墨客要会和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其中包括谢安等四十一人。他们在水边谈笑风生,开怀畅饮,作诗行令。最后集诗数十首,成为《兰亭诗集》。当是有人提议给诗集写篇序文,众人都说:“非羲之莫属”。于是,羲之提笔就写,挥挥洒洒,一气呵成。从人观之,文、字具妙,令人叫好。这篇《兰亭序》,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曾做过会稽内史,后来辞官到蕺山脚下去住。一天,他见一老妇人拿着竹扇也售,便部一把扇子卖多少钱,回答说二十多钱。羲之想,这样才能赚几个钱!应当让老人多卖些钱才好。于是,他在每把竹扇上写了五个字。老妇人不解其意,便大声叹息着说:“我一家人早饭全靠卖掉这几把扇子,你为什么把它都写坏了?”羲之笑着说:“你只要说是王羲之写的字,可讨价一百钱。”老妇人带着疑虑进人集市,照羲之的话说明。果真,赶集的人争相购买,很快就把扇子卖完了,老妇人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这就是王羲之遇妪书扇的故事。

王献之学书的故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他小的时候,经常在书房里看父亲写字,但有几天父亲故意把门关上,不再让献之看他写字。可献之按捺不住学字的心情,就跑到楼上从地板缝偷看父亲写字。王羲之发现后,暗自高兴,觉得献之是有个出息的孩子,于是开始教他写字。

有一天,献之写完一篇字,认为写得不错,就得意地也去玩耍。这时父亲走进书房,见献之写的字中,“太”字少写了一“点”,就提笔补上,然后离开书房。不一会儿,母亲也来到书房,仔细观察献之字中的每一笔画,觉得“太”字中的一“点”写得最好,立即在纸上写道:“吾儿习字费尺三缸水,惟有‘太’字一‘点’像羲之。”写罢,也走也书房。当献之看到母亲的批语时,心中二分惭愧。决心好好跟父亲练字。

智永铁限笔冢

智就,俗姓王,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也家为僧,名法极,居永欣寺,人称“永禅师”。其书继承祖法,法度严谨,笔力精到,所书《真草千字文》名扬四海,是陈末隋初著名的书法家。

由于受祖辈书艺的影响,智永自幼爱书法,出家后便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练字上。相传他很少下楼,为了避免别人打扰,经常把门倒锁,不分昼夜,不计寒暑,坚持习字达数十年之久。他把写字用秃了的笔扔进陶瓮里,日积月累,竟填满了十翁。以后就把这些废笔埋起来,个个如水坟头一般,遂称之为“退笔冢”,智永还为此写了一篇铭文,以示纪念。

智能永特别喜欢书写《千字文》,他觉得通过书写,至少可以认识并练写一千个字,的确是一举两得的事。他写的《千文字》,既有楷书的,也有草书的,还有最著名的真、草合一本。据传,他写的《真草千字文》只是日藏本的影印件。智永的书法名扬海内外,当时到永欣寺向智永求书的人很多。天长日久,人们把寺院高厚的门槛都踏坏了,因此不得不用铁皮包起来,后来人们就称之为“铁门槛”或“铁门限”。

欧阳询学书精专

欧阳询是初唐大书法家,他的楷书非常有名,被称为唐人楷法第一。有人评论他的书法:“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如金刚瞋目,力士挥拳。”唐太宗很赞赏他的书法,著名的《九成宫醴泉铭》就是唐太宗亲命欧阳询书写的。

欧阳询在学书的过程中,即宗法羲之、王献之,又喜欢索靖的书法。而且学习精专,甚为感。

有一天,他在集市上发现有人卖《指归图》,就不惜高价买了下来。因《指归图》是王羲之写给王献之的用笔要领,所以他如获至宝。回到家里就专心地读了起来,兴奋得彻夜未眠。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研读,终于掌握了“二王”用笔的奥妙。

王羲之、王献花之的书法曾师法张芝,而索靖作为张芝的姊孙,其书法也深爱张芝的影响,所以,欧阳询喜欢索靖的书法是顺理成章的。

一次,欧阳询外出游览名山大川,当他骑马路过一座古庙时,忽然见庙旁草丛有一石碑,作为知碑知书的欧阳询,猜想碑上很可能有碑文,于是策马来到碑前,定睛一看,不出所料,确有碑文。再仔细看时,令他高兴得几乎叫起来,原来碑文正是索靖所书。他看了几遍碑文,因赶路就离开了,但他在马上仍然想着碑上的字,快马回到碑前,继续认真地观察,分析每一个字和每一笔画。天黑了,就在碑前露宿,就这样整整过了三天三夜,他才满意地离去。

虞世南书兼五绝

唐朝是书家辈出的时代,仅在唐初,就有四位名家,他们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史称“初唐四家”。

虞世南是个沉静寡欲的人,他精思读书,文章婉转,议论持正,尤以书法著称。他的书法得智永传授,妙得其体。所书圆融秀逸,外柔内刚,风神潇洒,自

开面目。唐太宗李世民时常与他议论书法方面的事情,有时则直接请教,曾赞扬虞世南独兼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辞和书法。

有一天,唐太宗练习书法,但“戬”字的“戈”旁总是写不好,于是就请老师虞世南给他范写,把“戈”旁补上。后来宰相魏徵看了唐太宗的字说:“皇上所写‘戬’字的‘戈’法很好,最像虞世南的笔法。”太宗听了,越加佩服虞世南。

虞世南不得书法甚好,而且记忆力也很惊人。唐太宗曾让虞世南在屏风上写《烈女传》,写时并没有原文作依据,全凭虞世南读书时的记忆进行书写。后来与原文对查,竟无一字谬误。

相传虞世南跟智永学习书法,简直着了迷。除了白天刻苦学习外,晚上躺在被窝里还琢磨一些字的写法。一边思考,一边用手指在被上划字,日子久了,把被面都划破了。

颜真卿弃官从师

颜真卿,字清臣,是中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端正雄伟,雍容大度,气势开张,勇于创新。行草书遒劲郁勃、奇伟豪宕,古法为之一变,也开创了新风格。

颜真卿年少时,父亲早逝,以后全由母亲将他抚养,教育成人。后来,母亲也得了重病,临逝前对颜真卿说:“自南朝以来,我们颜家世代都是杰出的书家门第,而今书艺家学渐趋衰退,望你奋起努力,弘扬书艺,为国争光。”从此,真卿一真记着母亲临终的话,日日习书不断。

唐天宝二年,颜真卿为了提高书法水平,毅然辞退刚上任一看的醴泉县慰官职,去洛杉矶拜张旭求教。其时正是寒冷的冬天,一路北风怒号,大雪纷飞。不久,他又辞官再次赴洛阳向张旭求教。其时正是寒冷的冬天,一路北风怒号,大雪纷飞。张旭被颜真卿的诚恳、好学所感动,把自己的书法技能和知识进一步传授给颜真卿。

颜真卿在认真学习书法的基础上,不断创亲,除其楷书、行书自立风貌外,还在用笔方法上别出新意。其中“屋漏痕”这一书法术语就是最先出于颜真卿的口中。

有一天,怀素与颜真卿谈论书法。颜色真卿问:“法师您在书法上也有自己的心得吗?”怀素回答说:“我观察夏天的云层变幻无穷,像奇峰真伏,就时常取法于它,它那种舒展畅快的情趣就像展出翅的飞鸟出森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又看到开裂的墙壁的纹路,每一道都是那么的自然。”颜真卿说:“比起屋漏痕来怎么样?”怀素听罢马上站起来,握着颜真卿的手说:“啊!您真的得到了书法的神髓了!”

(注:著名书法家沈尹默曾说:“颜清臣则以屋漏痕譬喻中锋。雨水惨人壁间,凝聚成滴,如能徐徐流下来,其流动不是径直落下,必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行,流其痕于壁上,始得圆而成画,放纵意多,收敛意少。”)

柳公权拜师无臂老人

柳公权是晚唐著名书法家。早年学过王羲之,后学欧阳询、颜真卿等。其书劲挺,骨力十足。世有“颜筋柳骨”之称。唐穆宗十分欣赏他的书法,任他为翰林书学士。一次,穆宗问他笔法,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因穆宗是个荒唐的皇帝,他借谈笔来劝谏穆宗,所以在书法史上留下了“笔谏”的美名。由此也可以看出,柳公权还是个在皇帝面前敢于进谏的人。

柳公权的书法,在当时名气很大,许多人包括外来使者也带着金钱财宝来求他的字迹。一些公卿大臣之家,如果给死去的长辈树碑立传,都要请他书写,如果请不到,别人就会骂这家的子孙不孝。

由于柳公权经常给人书碑作字,他家收入很多,但他从来不过问钱的事;至于笔、砚、字贴和书籍,他却视之如宝,从不让人经手,每次用完后,都亲自锁起来或秘藏起来。

相传柳公权小时曾拜一无臂老人学习书法。

一天。,他和小伙伴们在一棵大树下进行写字比赛,看谁写得好。柳公权将自己得意的一篇字拿给在旁的一位老人看。老人笑着说:“华原城里一位用脚写字的人,你去看看吧!”柳公权听了很好奇,当天就跑到城里,果然见一老人,没有两臂,用赤着的脚夹笔写字,而且字写得非常好。小公权立刻跪下,拜老人为师。老人便在纸上写道:“写尽八缸水,矾染涝池墨,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欧阳通书法继父法

欧阳通,欧阳询之子。工书,与父齐名,人称“大、小欧阳”。欧阳通的书法,继承家学,风格峭拔,笔力劲健,结构谨严,多险奇。他的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等。

欧阳通年少时,父亲病故,母亲便教他学习并继承父亲的书法。欧阳通很听母亲的话,每天坚持临写父亲的书法。母亲还常给他钱,到名处去寻父亲的书法遗迹,不管多远多累他都欣然从命。每当买到父亲的书迹,他都有十分高兴,连日连夜认真观察、揣摩和临摹。有时在外见到父亲书写的碑文,他就站在碑前长时间地观看,手摹心记。经过长期努力,刻苦研习,他也成为有名的书法家。据传,欧阳通晚年更加珍重自己的书法。这时他用的笔很讲究,必须用狸毛做笔心,以兔毛覆在周围做副毫,笔管则用象牙或犀角制作。如果不是这样的笔他是不写字的。

李阳冰迷于《峄山刻石》

李阳冰是唐代书法家,以篆书著称。《宣和书楷》中说,“唐中三百年中,以篆称著惟阳冰独步,后学者多宗之。”还有人说:“阳冰之书不减李斯”,“小篆自李斯之后,惟阳冰独善其妙,乃为神品也。”

李阳冰学习法非常专注和刻苦,他对李斯的篆书尤为喜爱,只要有机会能学习李斯书法,他从不放过。

有一天,他得知在山东峄山有李斯的篆书刻石,立即整理行装,备齐书写用具,,前往峄山。路途之遥远,行程之艰难,他全不去想。

来到峄山脚下,仰望高山奇峰,不顾劳累,背着行李,继续向山上爬去。当他到达刻石前时,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嘘嘘。但他欣喜若狂,立即被石刻中的篆书所吸引,情不自禁地用手指摹画起来。后来,他就坐在地上用纸、笔一遍又一遍地临习。到了晚上,就住进山洞,第二天继续临写。就这样,不断地临摹,边写边想边体味,长达在二十余日,方才离去。李阳冰喜爱和学习《峄山刻石》,真是到如迷如痴的程度。

钟绍京破产求书

在书学大盛的唐代,著名书家辈出,各种书体纷呈。其中楷书,除欧、虞、褚、薛、颜、柳的大楷称著于世外,钟绍京的小楷也很有名。他的小楷《灵飞经》,运柔润,以意为骨,不拘露锋起始,因存映带之迹。结构规整妩媚,以夸张长横、捺脚或折钩等作为主笔。字形稍扁,重心平稳。字里行间透发出舒畅恬逸的韵味。以致后来赵孟頫、文征明等书家的小楷都受其影响。

钟绍京,字可大,江要虔州(今属山西)人,是钟繇的第十世孙。曾官司农录事、中书令等职。其书师法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武则天很赏识他的书法,那时宫殿的门牓、门额、九鼎铭文大都由钟绍京题写。钟绍京不但善书,而且还善于藏书。他家所藏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的书法达数千卷。且经常研读,刻苦临习,取其精精华,融于己书。每每见到名人法贴,不惜重金,乃至倾家荡产也要买下。有一次,他见到王羲之的行书五篇,竟花去几百万贯(一千文为一贯)钱把其作品买到手。当时,他真是高兴极啦!

岳飞书表壮志

岳飞,字鹏举。公元1103年,出生在河南省汤阴县一个普通农民家里。相传,在他落生时,曾有大鹏鸟在屋顶上空飞舞,因此得名。

岳飞自幼好学,读书、习字练武,样样喜欢。少年时期,用功越加勤奋刻苦。母亲看在眼里,深感欣慰。热切希望儿子长大成材,报效国家。于是在他背部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从此,岳飞牢记母亲的教诲,决心为国为民,尽忠效力。二十岁时,岳飞应征从军。在抗击金兵的征战中,奋勇当先,屡建战功,从士兵升至统帅,使金兵闻丧胆,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岳飞不但武艺高强,其诗词和书法也为人们所称颂。他的书法作品,充满豪情壮志,饱含爱国热忱。

宋高宗绍兴八年八月,岳飞路过河南南阳。南阳西南的卧龙岗上,建有武候祠。祠有石刻的诸葛亮名篇前、后《也师表》,虽值夜半,岳飞却秉烛细读,因被诸葛亮的报国忠心深深感动,不觉泪如雨下。回到屋内,竟然不能入睡,直至天明。早晨,道士献茶后,拿出纸来向岳飞求字。岳飞随即挥泪作书,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

岳飞的书法,多为草书,行笔刚健奔放,气壮山河。其主要作品还有《还我河山》、《满江红》、《吊古战场文》、《宝刀歌》等。

赵孟頫高风谦让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为宋朝宗室后裔。他是元朝大书法家,篆、隶、真、行、草皆精,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赵孟頫经常临习前人的书迹,有些字贴可以背临酷似。一次,他和朋友谈论书法之后,欣然背临颜真卿、柳公权、徐浩和李邕的字贴;临完后,叫人拿来以上四人的真迹一个字一个字的对照,不仅转折、向背等没有不想似的地方,而且神色飞扬,有些地方甚至还超过原迹。朋友问何以能到达如此程成度,孟頫回答说:“只不过是临熟它们罢了。”

赵孟頫不但自己书艺高超,还不忘提拔别人,并且有高风谦让的精神,这在文人墨客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次,他看到雪庵和尚所写的酒帘,认为其字胜过自己,就立即把这个人推荐给朝廷,可以书匾等用之。后至延祜年间,兴圣宫建成。中官丞相李邦宁传皇太后诏令,命集贤赵孟頫为此宫书写匾额。赵孟頫谦虚地对李邦宁说:“凡宫中的匾额,都是李雪庵写的,你应当禀告太后。”不久,太后派李邦、赵孟頫一同到李雪庵家。李雪庵问道:“赵子昂为什么不写,却要

嘱咐我写呢?”于是,李邦宁就的马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雪庵,李雪庵也就不再推辞了。一时,赵孟頫高风谦让的事,成为佳话。

宋克立志超古

宋克是明初书法家。其书得益于钟繇和王羲之法则,气韵隽秀,影响一时。他擅长小楷、行草,尤其是章草,曾多年临习皇象的章草书《急就章》。在行草书中,也有意运用章草书的波势,表现也健美的形态。

明代初期,书风大都不出赵孟頫的范围。而宋克却能摆脱窠臼,于书法中含有一种古雅秀健之气,实属难得。

宋克,自幼喜爱书画,经常听老师讲书画方面的知识。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丰富了,分析力也强了,并且心怀远大志向,非常刻苦地学习书法。

有一次,他听老师讲学,当讲到大书法家赵孟頫时,老师说赵的书法盖世无双,甚至说以后的书法,不会再有人超过他。宋克听了很不服气。心想,学书同学其他的东西一样,既要有尊古人之心,还应有迈古人之志。我要立志苦学,一定超过他。自此以后,宋克闭门练字,从清晨到深夜,每天要耗费书写用纸十大张。日积月累,临习的手迹堆满了屋子,他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文徵明日临《千字文》

文徵明是明代中期书画家。他的书法,力追右军,规模于宋无,隶法钟繇,篆学阳冰,行仿苏、黄、米及《圣教》,融会贯通,自成面目,达到了“神理超妙”的艺术境界。

文徵明七岁时母亲去世,寄住在外祖母家。十三岁时,父亲外出做官,把他带在身边并送他去衙门内读书。初次参加生员考试,因写字较差,被列为“三等”,失去了参加乡试的资格。从此,认真刻苦地学习书法。据传,他每日临写《千字文》至晚年,很少中断。有段时间,他一天临写《千字文》以十本为标准。他一

生练字或书写作品都十分认真,如给朋友写信,稍不称心,必再三更改而从不厌倦。

在苏州,文徵明的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向他求书求画的人甚多。不少外国使者也去拜访他,有一次,奸相严嵩也去拜会文徵明,想得取字画。但文徵明只用一般礼仪接待他,并且让他空手而回。严嵩很不高兴,但也没能把文徵明怎么样。

文徵明的书法,越到老年精妙。如著名的小楷作品《赤壁赋(后赋)》、《离骚经》、《岁通天贴》等,都是他八十岁以后的杰作。更为惊奇的是,《前、后赤壁赋》的前赋和后赋,其书写时间想隔二十余年,竟如前、后一气呵成一般,而且越写越好们。

文徵明一生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书画作品,他活到了九十岁,被称为长寿书画

董其昌发愤临池

董其昌,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明代晚期著名书画家,为当时书法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四家。他的书法,得力于魏钟繇,晋王羲之,唐虞世南、李邕、徐浩、颜真卿、怀素、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苏轼、米芾等。其楷书多用颜法,行书多用王、颜、米法,草书则多用怀素之法。董期昌曾自方:“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色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

为什么董其昌十七岁开始认真学习书法呢?原来他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有一次,他和堂房兄长传绪一起到郡里去考试。当董其昌的答卷呈现在考官面前时,考官认为,文章虽好,但字却欠佳。于是,排榜时将他的名字列在第二位。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发愤临池。

董其昌善于临摹历代名家碑贴,但是从不僵板,不着力于外形,而是吸取适合于自己的东西。他说:“临贴如骤遇异人,不必想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因此,他的书法能博采众长,自成其体,对清代前期限的书法影响很大。清代书家王文治曾以诗赞扬董其昌的书法:

书法神品董华亭,

楮墨空玄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

同时何必说张、邢。

钱沣旅途临习

钱沣是清氏忆法家,得力于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和米芾。其书严整开阔,气势雄伟。清中叶以后学颜字者,往往取法钱沣。

钱沣学书刻苦勤奋,几乎天天临池不断。如果白天忙于其他事情,晚上也得补上,这已比形成习惯了。

有一天,他从朋友那里借来一本颜真卿的真迹,非常高兴。可是他连续临写了三个月,还是觉得没把里面的笔法完全学到手。此时还要进京赶考,怎么办呢?于是跟朋友商量,经朋友同意后,带贴进京,继续临习。

一天傍晚,他来到座古庙前,决定在庙里借宿。庙里异常驻清静,是练习书法的好地方。他吃过晚饭,不顾旅途疲劳,拿出笔墨纸砚和字贴,继续练字。先是读贴,然后又边临写边中考,尽量从颜真卿的字同里,吸取更多的书写技法。他专心临贴,不觉已至深夜,一位老和尚走近身旁说:“明天还要赶路,你为什么还不睡?”钱沣回答道:“白天赶路,没能练字,只有靠夜里时间了。临习了贴是我每日必须完成的功课。”老人听后,从内心非常佩服他。

邓石如日尽盘墨

邓石如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他的书法,精于篆、隶、北碑、楷、行各体,尤以篆、隶著称。篆刻,自成体系,世称“皖派”或“邓派”。

邓石如,安徽怀宁人经。幼年生活在穷乡僻壤之中,家境贫寒,只靠打柴、卖饼为生。但他人穷志不穷,在父亲的影响下,对金石、书不产生了莫大兴趣。十七岁时,开始卖字,给人刻印章。

后来,他曾有机会在名门梅镠之家,接触大量的书画珍品,如饥似渴地遍临碑贴。每天清晨起床,先研好一盘墨,接着专心临习,不管写到多晚,墨不用尽,绝不停笔。就这样,无论酷暑寒冬,日日临习,从不间断,相持时间,竟达八年之久。其间,临习《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石鼓文》、《天发神谶碑》、《城隍庙碑》、《三坟记》等各一百本,临习《说文解字》二十本,临习《史晨碑》、《华山碑》、《白石神君碑》、《张迁碑》等各五十本。

有一次,当朝户部尚书曹埴得知邓石如的字好,让他书定民真、草、隶、篆四体《千字文》。他仅用一天时间就写完。曹埴满意地说:“邓先生的四体书,简直可以称得上清朝第一!”

邓石如一生未官,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书法和篆刻作品,其中有篆书《弟子职贴》、《白氏草堂记》,隶书《经钼堂杂志》,楷书《真书册》,等等。

书法家的故事

李斯作小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王朝。为了适应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他把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丞相李斯去完成。 李斯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人。他远见卓识,曾在统一前的战国时期,就积极建议秦国采纳对六国逐个击破的战略,结果取得成功。他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不但精通文字,而且对图案、造型等艺术也有研究,并乐于在统一文字上尽心尽力。 在秦王朝建立以前,秦、楚、齐、燕、赵、魏等国,各有本国的通行文字,但比较而言,秦国的文字(以石鼓文为代表的籀文)在造型等方面显得更好。因此,丞相李斯就在原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对其他六国的文字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纳,取其优点,弃其不足,删繁就简,进一步美化。应当说,整理和改进文字,是一项极为艰辛的工作,既要有学识,又要有刻苦的精神。而李斯却不怕繁琐和麻烦,只想争取时间,早日使文字统一。果然,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就十分出色地创出一种新书体—小。(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被广义地称为“大篆。”)小篆不但字形端稳秀丽,而且笔画匀称,为以后汉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秦始帝对李斯创立的小篆非常满意。每当他外出巡游时,总要带上李斯,好让李斯为他写碑歌功颂德。公元前219年,李斯曾登临泰山、峄山、琅琊台等处,那里都留有他的小篆手笔,如《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相传秦皇还让李斯利用和氏壁刻印章,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然而,秦王朝只十三年就灭亡了。 李斯曾说:“上古时候所创造的大篆,很是通行于世,可是因为这是远古时期的产物,所以人们大多不能通晓它。现在取它复合字体中的一部分,参酌变为小篆。”又说:“我死后五百三十年,当会有一个人接替我们书迹。”李斯之后,虽未如李斯所说的“五百三十年”那样准确,但其后八百多年的唐朝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小篆书法家—李阳冰,更可巧的是,李斯、李阳冰,同姓相承。李阳冰曾言:“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李阳冰。)” 程邈创隶

书法名人小故事

书法名人小故事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 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 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 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 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 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 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 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 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 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导与王敦十分器重羲之。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大,做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对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优秀的子弟,你的成就应当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对王羲之有美誉,将其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周顗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 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十三岁那年,王羲之去拜见名士周顗。王羲之位次在众人之末。 周顗观察王羲之后,觉得他是个奇异的人物。当时以牛心为贵,众客人都还没吃呢,周顗 先割下一块牛心,给王羲之先吃。于是王羲之名声大噪,开始为世人所知。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 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一作许昌人。三国曹魏时大臣,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唐张怀《书断》,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贡献很大,当时的名将曹操也曾向他讨教过书法。 钟繇从小聪明好学,十一、二岁时,曾不辞辛劳跟着书法前辈刘德升字君嗣到山东南 部的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他白天与人闲谈时,也常用物画地练字长达数丈;晚上睡

三年级书法家的故事

1.天才源于勤奋——王羲之勤学苦练的故事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好: 天才源于勤奋,“清风入袖,明月入怀”,人们用绝妙的比喻形容王羲之的书法,他作品的笔法、墨气、行款、神韵,无不为后人赞叹景仰。后人对他的书法作品却是推崇备至,如痴如醉。今天我讲的故事是《王羲之换鹅》他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王羲之能成为后人敬仰的人,离不开他的勤奋。

最后,我想用《周易》里的一句话作为结语,与大家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欧阳通学书买父字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故事是“欧阳通学书买父字”的故事。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他很小的时候,欧阳询就去世了。欧阳通懂事后,母亲开始教他临习父亲的字。欧阳通人小,练字时间一长,就想出去玩,字也写得马马虎虎。母亲就对他说“孩子,你父亲写的字可好了,还有许多人用很高的价钱来买他的字。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写出一手好字来。”欧阳通听了说:“我也能像父亲那样写出好字,只是不知道被人家买出的父亲的字是怎样的。”以后,他就经常把母亲给的零花花积起来,将父亲以前卖给人家的字,再买回来。人家不肯卖时,他就出高价。在知道父亲的字确实很好后,他练字就不再偷懒了。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欧阳通的字能写得和他父亲一样好,来买他写的字的人也越来越多。欧阳通后来也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关于欧阳通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果你想知道还可以去查询。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3. “草圣”张旭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好: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1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 2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 3 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後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并与赵孟頫、颜真卿、欧阳询合称“四大书法家”。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柳公权,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简介图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简介(图) 1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东晋书法家。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王羲之擅长书法,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现已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月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为着名。 2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汉族,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书法学自王羲之父子,参以隶法,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后人称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行书有《行书千字文》。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3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其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4 怀素(725-785),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幼年好佛,出家为僧。怀素是中国历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其草书作品有《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圣母帖》等。 5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封河东郡公,后亦称“柳河东”。柳公权书法以楷书着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柳公权初学王羲之,后吸取颜真卿、欧阳询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等。 6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大文豪。其在诗、词、赋、散文等方面,均有极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7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乃江西诗派祖师。黄庭坚的书法别树一格,

书法家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与天鹅饺子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只有配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二号锅斤半。”“三号锅9两……。”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饺子不一会儿端上了桌。他仔细观看,这里的饺子果然与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真是巧夺天工。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饭店另写一副对联,也好不辜负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问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了指屏风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风后。” 王羲之绕过屏风,见一白发老妪端坐在案板前,一个人一边擀面皮,一边包饺子。填好馅,飞快捏上几下,转瞬成了一只白天鹅,动作娴熟。更令他惊奇的是,饺子包好之后,白发老妪随手将饺子向屏风那边甩去。天鹅饺子便一个接一个越屏而过,降落在锅内。每两5只,按伙计报的数,每口锅下多少,斤两分毫不差。 白发老妪的高超绝艺,使王羲之惊叹不已。忙走上前施礼问道:“老人家,像你这样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白发老妪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40年,深练需一生。” 一听这话,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细品尝这番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它和这天鹅饺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问还好,一问倒使白发老妪生起气来,只见她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请,只是不好请啊!就拿那个刚露了点脸儿的王羲之来说吧,都让人捧上天了!说句实话,他写字所下的那点功夫,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别学他,常言说得好: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当桨争上游。一次划前就骄傲,终久要落人后头。” 白发老妪一席话,说得王羲之面红过耳,羞愧难当。他恭恭敬敬地给老妪写了一副对联。从此以后,这家天鹅饺子店,就挂上了王羲之写的对联,生意越发兴隆了。此事也改变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终生与鹅结缘。更虚心刻苦地练字,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创出字势雄强而多变化、妍美的新体,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名家。

书法小故事

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入木三分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 书成换白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王羲之错把墨汁当酱 王羲之年少的时候,为了写好书法,每天都不停的勤练,每当写完了字,就在门前的那口水池里洗毛笔、砚台。时间一久,池水都变成黑的了,因此,当时的人称那口水池为“墨池”。

书法小故事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临、摹的方法,知道了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要继承传统,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所以我们要努力学好书法基本功。 书法家刻苦学习的故事 故事之一《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綉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故事之二《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故事之三《穷和尚成了大书法家》 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 故事之四《身残志坚的书法大师》 前面介绍的三位书法家,生活在离我们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现在,我再给大家介绍几位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事迹。这几位书法家都有相同的美德:身残志坚,老当益壮,生命不息,勤奋不巳,堪为我们年轻一代的表率。他们的名字早已为国内外所知晓,那就是:邓散木、林散之、费新我三位老人。三老之中,邓老已于一九六三年去逝。费老、林老都已有八十多

关于古代书法家故事5篇

关于古代书法家故事5篇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 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古代书法家故事一 师宜官卖字换酒 汉代(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前后共经历426年,这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继 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 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 风格多样。到东汉,隶书进入了书体成熟,流派纷呈的阶段,名家迭出。 东汉灵帝虽昏庸无能,却喜爱书法,一次征召天下擅长书法的人集会在鸿都门, 大约有几百人。汉灵帝仔细看了各人的作品以后,发现这些人中,南阳人师宜官的书 法如?鹏展翅,大开大阖,一派大家风范。而他的八分书法最为出色。大的,一个字的直径可以有一丈长;小的,在寸方的一片竹简上,可书写一千个字。汉灵帝大喜,便差 人召师宜官入宫。 此时的师宜官,并不知情,正口袋空空地在酒店里喝酒。喝足了,店家来要酒钱。恃才傲物的他,取出笔,在酒店的墙壁上挥书求售,招来许多人围观。师宜官的条件 很简单:若卖给他酒,就多出售给店家几个字;否则,就铲掉墙上的字。酒钱是付足了,但汉灵帝听说以后,召他为官的想法就此打消。 师宜官曾为袁术立的钜鹿耿球碑书写文字,这也是他唯一见于史书记载的作品, 但是历史久远,碑也不见踪迹了。 古代书法家故事二 王次仲弱冠创“八分书” 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人,秦代书法家。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 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当时,人 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 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 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搜集在一起,勾摹出来,按文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故事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故事 篇一 一、王羲之(书圣《兰亭集序》)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其行书《兰亭集序》被历代书法家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被天下人尊为“书圣”。王羲之一名中的“羲”内容很丰富。“羲”字常作为古时对贤人用字,如上古的伏羲,尧时掌管天文的官吏羲仲、羲叔以及传说中的太阳神羲和等。“羲”又专指太阳。如唐韩愈《石鼓歌》:“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可以看出,“羲”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字。王羲之的父亲在他的名字中使用这个字,包括了以上几层意思,希望他日后能够成为一个类似于伏羲的圣人、贤人。至于“之”字,为一助词,没有实际意义。不过在古人尤其是两晋人看来,名字后加一个“之”字是高雅的。两晋时期,一些地位高、权力大的人,特别是当时一些显宦、士人的名字中不乏“之”字。在两晋琅王牙王氏家族中,一连几代人都喜欢用这个字。如王羲之的5个儿子

分别名为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及王献之,王羲之的孙子辈以至10代之后的后人,名字中还有用“之”字的。 据学者考证,取名避讳的风俗开始于东周,下至清末。王羲之家族几代人都打破了避讳的规矩,多用“之”字的原因大概与五斗米道有关。五斗米道为东汉人张陵所创,该教对道徒规定名字中要用“之”字作为暗记。王羲之一家信奉五斗米道,所以家族中人多用“之”字。 有人认为,王羲之名字中带“之”的另一个原因是,两晋及南北朝时,名字避讳这一习俗逐渐严格起来。取名时,皇帝、父母及祖父母、圣人的名字都要避讳,要取个好名字很不容易。而“道”和“之”两字不在家讳之列,所以文人名士都喜欢用“之”字。如王羲之七个儿子,每一个名字里都有一个“之”字,依次是:王玄之、王凝之、王焕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七子都擅书法,但以老七王献之最出名。 王羲之从小练字,7岁的时候,已经写得很不错了。继续练了四五年,总感到进步不大。有一天,在父亲的枕头里发现一本名叫《笔谈》的书,里面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偷偷地阅读起来。 正当读得起劲的时候,父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枕中秘书?”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想给他打圆场,从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吗?”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未必能够读懂,就把书收了回去,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教你读。”王羲之不高兴地说:“如果等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我这几年的时光不就白白浪费了吗?还是

书法家王羲之的7个故事

目录 1、吃饺子 2、王羲之卖当 3、今天的蒜泥可真香 4、入木三分 5、王羲之书竹扇 6、王羲之写字换鹅 7、王羲之教子书法 1、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

中国当代书法家排名

中国当代书法家排名 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有哪些吗?当代书法家排名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最新的当代书法家排名,希望你们喜欢。以下的范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 中国当代书法家排名 赵朴初 赵朴初,1907年11月5日生于安庆,卓越的佛教领袖、 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1938年后,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 秘书、主任秘书,上海慈联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常委兼收容股主任,上海净业流浪儿童教养院副院长,上海少年村村长。1949年任上海临时联合救济委员会总干事,中国人民保卫世 界和平委员会常委、副主席,亚非团结委员会常委。1980年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顾问,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常委,上海市人大代表。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2000年5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启功 启功(1912.7.26—2005.6.30),中国书法家,书画鉴定家。字元伯,一作元白。满族。姓爱新觉罗,雍正帝九世孙。长于古典文学、古文字学的研究,曾在辅仁大学任教。1949年后 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故宫博物院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著《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论书绝句百首》等,出版《启功书画留影集》以及多种书法

选集。因病于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逝世,享年93岁。 林散之 林散之,草圣。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人。自幼喜欢书画。1972年 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 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1岁。林散之是"大器 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 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也因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他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后人为其建立了纪念馆和艺术馆。林散之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沙孟海 沙孟海1900年生于浙江鄞县。二十世纪书坛泰斗。于语 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沈鹏 沈鹏,1931年9月生,江苏江阴人。幼习诗、书、画, 沈鹏先生照片(1)入大学攻读文学,后转攻新闻。现任中国书 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编审、艺委会顾问,北京唐风美术馆特约书法家等。 欧阳中石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古代书法名人的励志故事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古代书法名人的励志故事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古代书法名人的励志故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书法更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在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群星璀璨,名家辈出,无数优秀书法作品把我国历史天空装点得绚烂辉煌! 80后励志网整理了几个关于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励志小故事 书法家勤学苦练故事一、【钟繇八十勤练字】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一作许昌人。三国曹魏时大臣,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唐张怀《书断》),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贡献很大,当时的名将曹操也曾向他讨教过书法。钟繇从小聪明好学,十一、二岁时,曾不辞辛劳跟着书法前辈刘德升(字君嗣)到山东南部的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他白天与人闲谈时,也常用物画地练字长达数丈;晚上睡在床上,还是不停地用指在被子上比划,三年后终于书法大进。三国鼎立后,钟繇与韦诞、曹喜、邯郸淳等书法家共事曹操。有一次,钟繇在韦诞家中看到

一卷蔡邕的书法理论著作《九势八字诀》,非常爱慕,要求韦诞借给他拿到家中看看。但韦诞出于对《九势八字诀》的珍宝,只同意他在家翻阅,不肯让他携宝出门。后来韦诞死了,知情者暗地掘开他的坟墓,得到了这卷墨宝《九势八字诀》。钟繇便用重金将它买下,终日拿在手中,连大小便时也披览。有几次他去厕所,因揣摩间架入迷,半天没有出来,急得有人到处寻找。钟繇一生活了七十九岁,他临终前曾捧着《九势八字诀》谆谆嘱咐儿子钟会(字士季)说:“吾精思三十余载。行车未尝忘此,常读他书未能终,惟学其字,每见万类,悉书象之。若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唐蔡希综《法书论》)这段话,可说是他一生学书经验的总结。书法家勤学苦练故事二、【张芝练字不择纸笔】张芝临池水尽黑张芝(?—约192),字伯英,号有道,东汉敦煌洒泉(今甘肃省)人。他是一位在书学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贡献的名书家;同时也以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而知名当世。张自幼通经史,勤学书法,东汉政府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出仕。张芝练字不择纸笔,他有时拿着抹布蘸水在石上写,有时执筷子在桌上划,甚至家里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用颜色书写后再染了使用。但是他对书写的姿势却十分讲究,常常是对着铜镜挥毫,这样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皆能通过镜面上暗淡的反光看得一清二楚。为了便于练字,张芝在自己

书法历史小故事

书法历史小故事 汉字的起源 汉字渊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象形文字。这是我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产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历史,在上古社会,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结绳”和“契刻”(就是用刀在木片以及陶器上刻符号)来记事。“结绳”的办法是文字的雏形,“契刻”则是萌芽状态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功臣书法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将六国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同,去其各异,以秦国文字做基础加以综合整理,编写?仓颉篇?、?爱厉篇?、?博学篇?作为典范,为官方正式标准字体使用。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秦朝以前的篆书统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通过对大篆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叫小篆。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刚健流美。 “临池”的由来 我国东汉书法家张芝从小就爱写字。日日临写,从不间断。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笔砚,日子久了,池子里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后人用的“临池”一词就是指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行书”的来历 相传“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刘德升少时读书,凡事都爱动脑筋。他感到写楷书太死板、又很慢,写草书虽快,可又太潦草不易辨认。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他终于把楷书与草书的笔法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用笔畅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认的新书体——“行书”。 沙地上练出来的书法家 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妩媚。 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母亲见他好学,就教他用芦杆在沙地上练字。由于刻苦练习,后来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 他曾说:我从小喜欢的事儿可多了,中年以后渐渐废弃,有的是因为厌倦而不去做了;有的是虽未厌倦但因力不从心也不得不停止;历时愈久爱之愈深而不厌倦的就是书法。写字,可以伴我消受时日且不倦怠。 写字要有“胆”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擅长悬腕写字,行草书写得尤其清秀俊美。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把字写得如此精妙,他闭上眼睛伸出双臂说:“胆!胆!胆!”意思是,写字不能缩手缩脚地很拘谨,要豪爽,有点儿胆识才行。 “第一关”匾额传说 相传明进士肖显给山海关城门楼写匾,当他振笔疾书地写到“天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1、 李邕重义爱士 李邕重义气爱人才,作文 擅长碑颂,并且大多亲自书写。人们奉上金银财物请他写碑文,前前后后收 到的财物加起来数目极大。但是他却能够拯救孤苦,接济穷人,家里没有很多积 蓄。 故事来源:宋""""""朱长文《续书断》 2、 徐浩八体皆备 徐浩的父亲徐峤之擅长书法, 把笔法传给了徐浩, 后来徐浩的书法比父亲更 好。徐浩曾经写了 42 幅屏风,八种书体都有,其中草书和隶书尤其好。世人形 容他的书法说:“像愤怒的狮子挖掘巨石,口温饱的骏马急奔泉水。” 故事来源:《新唐书》 3、 郑虔红叶学书 郑虔在广文馆博士, 学习书法却苦于贫穷买不起纸, 得知慈恩寺贮存了好几 间屋子的柿叶,于是就借住在庙里,每天拿红叶写字,天长土久几乎写遍了这些 叶子。 他后来写了自己做的诗, 和画一起并成一卷, 献给皇帝。 唐玄宗亲笔题跋: “郑虔三绝。” 故事来源:唐""""""李绰《尚书故实》 4、 李阳冰观《碧落碑》 绛州有块碑,碑上的篆字和古代的不同,很奇特。李阳冰看到了,睡在碑下 观赏,好几天不离开。鉴定碑书是初唐所作,但没有记上书家的姓名。因碑上有 “碧落”两个字,当时人就称它为《碧落碑》。 故事来源:唐""""""李肇《国史补》 5、 钟绍京破产求王书 钟绍京因为喜好书法, 不惜花大价钱倾其所有去收求名家书迹, 总计用去几 百万贯钱,却只买到王羲之行书五张,不能求到楷书一个字。 故事来源:唐""""""张怀瑾《书估》 6、 卢弘宣临小王帖 李德裕做宰相时,有人献上书法名迹,他不断把玩,很喜爱那书法。卢弘宣 当时做度支郎中的官,有擅长书法的名声。李德裕把他请来,出示自己得到的这 件书迹,请他观看。卢弘宣拿着帖,好久不作声。李德裕问:“怎么样?”卢弘 宣惊恐地说:“这是我近年临的王献之帖”。李德裕从此更加看重他了。 故事来源:《太平广记》
1/5

书法家故事集锦

书法家故事集锦 08-08-17 11:06 发表于:《笑天书法培训》分类:未分类 1。一个书法家写了多年的“虎”字,一直没成功,他非常苦恼。一阵大 风将窗户吹开,地上的纸飘起来,墙上的画随之摆动,书法家受到启发,挥笔写下草书“虎”字。 国2。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 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 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 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 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3。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集中心力 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在琅琊太守 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一时间,赞 声不断,贺客盈门。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 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尤其 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板。

书法名人故事

书法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一】 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如果一个人心里如果承载着太多消极、琐碎、卑鄙、肮脏的想法,自身也会变得阴暗,从而失去致富的基础,而感恩能够将这些想法从内心驱除。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

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

练习书法小故事

练习书法小故事 1、颜真卿学书法小故事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 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同时代的四大书法家之首。 2、王羲之练字的励志故事 王羲之从7岁开始,成天起早贪黑地练字。11岁那年,他想去父亲的房间找点字帖继续练字,发现父亲的枕边有几本书,于是拿起最上面的一本一看,那是本叫《笔论》的书,内容是教人写字时如何运笔。王羲之一翻开书,就忍不住开始记录那些执笔运笔的技巧,他读得爱不释手,不知不觉把书带出了父亲的房间来读。他按照《笔论》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入迷了。过了一段时间,他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的比较,确实有些变化。 一天,王羲之在读《笔论》时被父亲发现了。父亲王旷看见儿子读得入迷的书竟是自己珍藏的《笔论》,很诧异地问道:“你能读懂这样高深的书吗?”王羲之答道:“书非读不能懂,孩儿虽然一知半解,但还是能受到教育的。”父亲听后把《笔论》送给了王羲之,得到书后的他练得更加勤奋,更加认真,更加投入。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竟然连头都没有抬起来看一下,专心致志地边看字帖边练字。书童最后不得不去请他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时,只见羲之手里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笑着说:“羲之,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