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

稻田养鱼是一种种养结合,稻鱼共生、稻鱼互补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实现了在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具有增粮、增肥、增鱼、增收和节地、节肥、节工、节资的优点,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稻田养鱼有效地节约了水土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合理地改善了水稻的生长发育条件,促进了稻谷的生长,实现稻鱼双丰收的目标,具有投资少、收益大、见效快、增粮、节地、节水等优点,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一、主要模式

(一)“潜江模式”—“虾稻共作”生态种养高效模式

虾稻共作属于一种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克氏原螯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克氏原螯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

从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由过去一稻一虾变为一稻两虾,不仅有效提高了稻田的综合利用率,而且克服了原有连作模式商品虾规格小、产量低、效益不高的缺点。

潜江是虾稻连作模式的发源地。2001至2004年,潜江市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一道,经过4年的艰难探索,成功总结出了虾稻连作技术,创造了虾稻连作模式。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冬季低洼田撂荒的问题,又解决了水产品加工企业虾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一条发家致富的新途径。

但是,由于春季低温阴雨天气频繁,小龙虾往往没有达到商品规格就仓促收虾,整田插秧,从而影响了小龙虾的产量和效益,导致养虾和种稻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提高小龙虾的上市规格,增加产量,实现小龙虾的均衡供应,化解小龙虾养殖与水稻种植的矛盾,从2010年开始,潜江市农业科技人员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历经3年的科技攻关,创新发展出虾稻共作生态种养高效模式。

经过近两年的示范推广,虾稻共作模式稳粮增收成效显著。虾稻共作能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将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全程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减少农药用量,达到小龙虾、水稻同步增产,产品品质同步提升的目的,实现一田两季、一季双收、一水两用、一举多赢、高产高效的目标。2013年,潜江市虾稻共作平均亩产小龙虾200公斤、稻谷626公斤,亩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比单一种植中稻增加3000元以上,比虾稻连作增加1800元以上。

1、政策驱动,虾稻共作呈现规模效应

每年拿出400万元给予重点扶持,连片发展2000亩以上奖励1万元……,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大大激发了农民的养殖热情,虾稻共作面积突破10万亩。

潜江市围绕“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基地、争创大品牌、做好大服务、促进大发展”的发展目标,先后出台了《关于打造升级版,建设先行区的决定》、《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虾稻共作模式,进一步推动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2013—2017年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施

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印发虾乡稻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拿出400多万元对发展虾稻共作给予资金扶持,鼓励农民自发建基地、合作组织建基地、龙头企业建基地,不断壮大基地规模。

潜江对实施虾稻共作改造的农田,每亩按照40元标准对农户实行“以奖代补”,对连片发展2000亩以上的板块每个给予1万元的工作奖励。同时,整合省级现代农业水产发展、水稻高产创建、工厂化集中育秧机械插秧、“十二五”粮食科技丰产工程、土地平整、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新农村建设等财政支农资金2亿元,全力支持虾稻共作基地建设,配套完善水、电、路、渠,提高基地建设标准。按照“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短短两年时间,全市高标准建设了10万亩虾稻共作基地,建成万亩以上的基地5个、千亩以上的基地20个,同时配套建成了3000亩的国家级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

2、龙头舞动,虾稻共作展现裂变效应

产业的发展壮大,有赖于龙头企业的引领和技术的突破。在众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以华山水产公司为例,这家企业通过精深加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甲壳素生产、销售基地。

潜江市现有小龙虾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能力20万吨,莱克公司、华山公司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莱克公司通过建设30亿尾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项目,带动小龙虾良种选育、苗种

繁育,解决小龙虾苗种问题;华山公司从精深加工入手,加快甲壳素及其衍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开拓小龙虾精深加工产品海外市场,延伸产业链,提高小龙虾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全市现有“虾乡稻”大米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30万吨,虾乡食品公司、喜颂集团、江汉油田粮油加工厂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大米加工企业把虾稻共作“优质、生态、无残留”理念融合到品牌宣传、包装设计中,对虾稻共作生产的稻谷加价收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在种养技术指导、生产管理和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作用,鼓励种养大户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加工原料。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进一步拓展虾稻共作的发展空间,提升小龙虾、“虾乡稻”大米品牌档次,促进虾稻共作的快速发展。

3、品牌塑造,虾稻共作凸显回升效应

随着品牌的塑造和聚集,虾稻共作正在潜江显现回升效益。莱克公司、华山公司、虾乡食品公司、喜颂集团等一批企业树起品牌,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潜江市牢固树立“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软实力”的理念,加强了“潜江龙虾”鲜活品牌、“良仁”、“楚玉”小龙虾加工品牌、“虾乡稻”优质大米等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保护和推广,不断打造虾稻共作产品品牌的内涵和美誉度,培育了一批国内外市场叫得响、过得硬、占有率高的精品名牌,靠品牌闯市场,向品牌要效益。

潜江市已成为全国小龙虾标准化养殖整县推进示范县,“潜江龙虾”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楚玉冻煮小龙虾”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虾乡稻”牌生态香米荣获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大米”称号。积极支持“虾皇”、“五七油焖大虾”、“小李子”、“利荣红透天”等小龙虾餐饮品牌做大做强,分别在东西城区规划建设了油焖大虾美食街,依托电商平台在网上进行营销,在特色中国湖北馆进行展示,并将油焖大虾以连锁餐饮方式向外推广。

通过每年举办“中国湖北潜江龙虾节”,潜江成功将龙虾节打造成了富民强市的“驱动器”,成为富民、惠民、乐民的节庆盛会,成为集“美食盛宴、文化盛典、经贸盛会”于一体的文化品牌,在发挥农业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解决就业等传统功能基础上,拓展了生态保护、休闲农业、文化传承等新型功能,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3、标准推动,虾稻产品凸显生态效应

世界小龙虾看中国,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潜江。跳跃门槛,盛名天下,标准化种养是核心。农业、质监、科技等部门联手开展全程技术服务,力推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让虾稻产品生态效应凸显。

潜江市坚持虾稻共作与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对接的原则,组织标准化生产,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市长为组长,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虾稻共作标准化生产领导小组,负责标准化生产的协调、管理、检查、督办、验收;组建技术指导小组,为基地农户全程提供标准化生

产技术指导服务;相关区镇处相应成立了工作专班,负责标准化生产的具体实施。

制定、发布、实施了《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虾稻共作中稻种植技术规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手段,全方位开展技术宣传;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服务,及时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建立虾稻共作生产档案,实时掌握虾稻共作生产情况。生产基地综合运用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等措施,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测土施肥、减量用药等技术,稻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和产品品质的明显提升。潜江出口的小龙虾系列产品,在欧美多次“苛刻”的检测中,无一例超标,稻米身价也随之倍涨,潜江“虾乡稻”以绿色生态,粒形整齐、饱满,完整粒高,晶莹剔透,口味清香等优点,获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大米”称号。在湖北省农业部门组织的水稻品质检测中,“虾乡稻”各项指标列全省第一名。

4、虾稻反转,未来的发展方向

“虾稻反转,潜江虾子的效益已经很好,下一步需要将水稻的效益提高,从而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种田积极性。”潜江市提出目标,在未来几年,力争实现水稻效益与小龙虾效益持平,让农民不但养好虾,还要种好稻。

“虾稻共作”模式生产的大米,更加绿色、安全。“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饵料,而小龙

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在这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小龙虾及水稻的品质都得到了保障,生产的稻米是一种接近天然的生态稻。”农业专家贾平安说。

对此,湖北虾乡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喜笑颜开:这种模式的产物“虾乡稻”,一公斤可卖到17.5元,虽比普通大米高10多倍,但仍然十分抢手,远销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潜江市农业局负责人介绍,虾稻共作能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将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全程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减少农药用量,达到小龙虾、水稻同步增产、产品品质同步提升目的,实现一田两季、一季双收、一水两用、一举多赢、高产高效的目标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热情,一举破解了农民种粮难,奏响了现代农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赢”新乐章。

潜江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在全市推行“欣农贷——虾稻共作产品贷款”业务,解决农民发展虾稻共作融资难的问题;中国人保财险公司采取政府补一点、农民出一点和人保财险贴一点的办法,在全省率先开展小龙虾养殖保险业务,解决了农民发展“虾稻共作”的后顾之忧。

(二)“随县、广水模式”-鳖虾稻生态种养及中华鳖繁育新技术

近日,随州市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奖励大会,随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和广水市宝荣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同完成的《鳖虾稻生态种养及中华鳖繁育新技术》项目荣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项目研究鳖虾稻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稻田改造与建设技术,提出田间工程建设方案;研究鳖虾稻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水稻栽培技术,提出生产技术规程;研究鳖虾稻高效生态种养模式鳖虾养殖技术;研究鳖虾稻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综合管理技术;研究温室繁育中华鳖新技术等五个方面。

主要创新点为:1、通过稻田浅水环境,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技术手段,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造;2、选择优良的水稻品种和名特优水产品种在同一稻田生态系统内进行生物工程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和水稻种植技术的集成;3、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情况下,通过水生动物与物理防控的方法消灭稻田病虫害,清除杂草,同时水生动物的粪便给水稻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形成田面种稻,水体养鳖、虾、鱼等水生经济动物的共生互利生态系统,降解直至消除稻田的农药残留,改善因长期使用化肥而越来越板结的土壤,逐步修复稻田生态;4、提高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实现稻田单位面积产量(在保证稻谷稳产或增产的情况下增加了水产品)、稻田单位面积效益(亩增收5000元以上)和产品质量(稻谷、水产品均为有机食品)三高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5、改进中华鳖繁育温室结构,增加温室高度,扩大温室空间,改进增氧系统和鳖巢设置方式,提高繁育水平。

2012年鳖虾稻示范区鳖亩产89.4公斤,水稻631.5公斤,小龙虾42.6公斤,亩产值14946.75元。苗种、饲料、基地建设等亩均投资5840元,亩均纯利润9106.75元;2013年鳖亩产98.7公斤,水

稻674公斤,小龙虾48.2公斤,亩产值16601.8元。苗种、饲料、基地建设等亩均投资6810元,亩均纯利润9791.8元。繁育中华鳖苗种400多万只,经济效益极其显著。

该技术采用种养结合,构成“鳖、虾、稻”共生系统,通过保持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的循环和重复利用,使之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产业,产品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

(三)“鄂州模式”--万亩湖小龙虾生态种养虾稻共生模式鄂州市泽林镇万亩湖地区经过多年努力,在省、市水产科技人员的支持下,探索出新模式,形成全国首个小龙虾生态繁育地方标准《克氏原螯虾稻田生态繁育技术规范》,推动了稻田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开辟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目前,我市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小龙虾苗种重要生产基地。

(一)创新虾稻共生的“鄂州模式”

万亩湖地区曾经推广藕莲田养虾,产量一般在60公斤左右,且存在产量小、捕捞率低、保种难、管理不便等问题,虽然推广面积突破1000余亩,但始终再无法扩大。2006年,万亩湖农场党员余国清承包61亩稻田,进行“虾稻共生”试验,当年获得成功,纯收入5万元。2007年,他把面积扩大到180亩,再获成功,纯收入30多万元,比单纯种水稻效益高几倍。2010年万亩湖成立了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虾稻共生面积达到近2000余亩,2013年更是井喷式发展到11600亩,面积产量及品质均大幅提高。2014年发展势头良好,

现已出售大规格虾种1亿尾(产量20万公斤),成虾产量10万公斤。虾种产品除供应潜江、天门、仙桃、黄石、黄冈、武汉等成虾主产地外,还远销湖南、安徽等地。

万亩湖探索出的“一季稻三批虾,经营主体不分家”的模式,被省农业厅、水产局、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一致认可,命名为“鄂州模式”。小龙虾稻田生态繁育技术作为集成技术的核心部分之一,在省农业厅组织的专家验收会上,受到与会评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省科技厅的查新报告也对这项技术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给予了证实。我市万亩湖小龙虾生态繁育模式还被列为农业部主推项目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昌鱼之父”曹文宣表示,鄂州已成为全国一流小龙虾种苗生态繁育基地。

(二)“三大效益”显著,农户广泛认可

“一季稻三批虾,经营主体不分家”的养殖模式,充分利用稻田综合资源,创造适合虾种自然繁殖和生长的最佳条件。在种植一季中稻的同时,可出产虾苗、成虾、亲虾三类虾,将虾种、成虾和稻谷的生产与经营有机结合起来。虾稻共生、粮钱双增,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现已被广大农民认可接受,为进一步示范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1、经济效益。目前,万亩湖虾稻共生养殖面积已达11600亩,其中由专业合作社经营的核心面积为2000余亩。核心区平均每亩产虾120公斤(其中:大规格虾种75公斤左右,自留亲虾25公斤,商品虾20公斤),产值2670元;稻谷平均亩产650公斤,产值1690

元;每亩扣除成本1010元,纯利3350元,比单纯种稻增加2670元以上。核心区总产值872万元,利润达670万元,社员户均纯利润33.5万元。此外,9000余亩的辐射区,平均亩产小龙虾40公斤、稻谷650公斤,产值2160元,亩利润1150元左右,总产值和总利润分别达2073.6万元和1104万元,户均纯收入9.2万元。

2、生态效益。虾稻共生模式对生态修复起到了明显作用:一是通过虾沟水渠改造、植被栽植修复以及农药化肥用量减少,对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二是普遍采用太阳能生物诱虫技术,为小龙虾提供了部份饵料来源的同时,有效防治了稻飞虱等病虫害的发生,使水稻亩产提高50-75公斤。三是通过完善稻田工程,便于晒田和蓄水,使抗旱排涝有了保障,晒田又为小龙虾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稻草还田,使大量有机质转换为小龙虾饵料,增加了小龙虾产量,也改变了焚烧桔杆的现象,保护了环境。

3、社会效益。一是探索出了增收致富的路子,为我市推行生态农业、推广稳粮增收模式提供了典范,也为全省虾稻共生生态养殖提供了范例。二是对全省虾种市场起着重要的调剂作用。万亩湖小龙虾苗种产量占总产量70%以上,且总量大、品质优,深受养殖户青睐,该地区已成为我省名副其实的小龙虾苗种生产基地和苗种交易市场。三是提高商品品质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虾稻共生生态养殖为万亩湖地区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四是留住农村劳动力,缓解了冬闲田的抛荒现象。去年,该地区返乡青壮年劳力达162人。

(三)党组织示范引领,带动农民致富

万亩湖农场原有水面6000亩、稻田4000亩,曾因地势低洼,十年九涝,亩收入不到300元,甚至出现了田地抛荒的现象。2006年,鄂城区农业局组织农民到潜江学习小龙虾养殖技术。农场党支部学习借鉴潜江经验,引导、支持党员带头示范,大胆创新。2010年,万亩湖农场党支部在全场推广党员余国清、高彭保探索出的低洼湖田“虾稻共生”模式,由余国清牵头,将20家养殖户联合起来成立了万亩湖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并邀请省水产专家提供技术保障。合作社主要采取订单供货的方式,定向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实行“六统一”,即统一技术规范、统一生产规划、统一产品销售、统一财务管理、统一投入品配送、统一质量标准,基本实现了养殖模式生态化,产品销售批量化,经营管理组织化。据统计,自合作社开展稻虾综合种养示范以来,养殖户年平均收入增幅10%-15%左右,是单纯粮食种植收入的两倍以上。到2013年,万亩湖农场330户农户全部采用了“虾稻共生”模式,种养面积已达合作社成立之初的近6倍。

(四)“荆门模式”--“香稻嘉鱼”生态种养模式

近几年,荆门市大力发展一种新的稻田生态种养新模式——“香稻嘉鱼”,且势头强劲,已现星星之火,正成燎原之势。此模式是一种“肥稻连作、鳖虾共生、立体种养、品质优良、粮食安全、收入万元”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具有“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高”(高产、高效)、“两优”(优秀文化、优质产品)等特色,既保障了“米袋子”又丰富了“菜篮子”、既解决了“谁来种地”又

解决了“如何种好地”的问题,既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又确保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既拓展了种养业发展空间又传承了历史文化,值得大力推广。

“香稻嘉鱼”生态种养模式是在稻田综合种养的基础上融入浓厚的地方特色文化,创新而成。其名称来源于明代弘治年间,为了让“香稻嘉鱼”再现,钟祥市联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明华,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加以改进,创造性地套养小龙虾,形成今天的“香稻嘉鱼”生态养殖模式,取得地方技术标准。其模式就是在稻田内开挖宽3.5米、深1米的回型沟或十字沟,投放小龙虾和甲鱼,甲鱼以小龙虾的蜕壳和各类昆虫为食,甲鱼、小龙虾粪便为水稻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料。该模式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所产稻谷、水产品为绿色有机产品,亩纯利近万元,实现了一田多用、一年多收、一举多得,凸显了安全、生态、高效。其优势有:

一是打破传统农业发展理念,拓展了种养业发展空间。“香稻嘉鱼”模式打破传统农业理念,还原生态系统理念、绿色循环理念,利用稻田这一特殊浅水生态环境系统,采取鳖、虾、鱼、稻共生共作,有效促进稻田的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使稻田生态系统从结构上和功能上得到合理改造,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从而发挥稻田资源的最大“负载力”,拓展了种养业发展空间,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

二是激发农民种粮热情,确保了粮食安全。“香稻嘉鱼”模式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通过稻田产出的优质稻和名特水产品,综合效益得以大幅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从而对稳定水稻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有好处。钟祥农民陈家祥抛荒外出做物流生意多年,看到湖北垄上频道的“香稻嘉鱼”模式致富宣传,决定返乡种粮养鱼,除自家联产承包地外,还流转了官庄湖国营农场二分场200亩土地,现已投资近百万元。

三是探索了一条因地制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香稻嘉鱼”依托现有的资源,加上资本、技术、人才等新的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提高了经济效益,是农民行之有效的增收途径。2013年,钟祥市旧口镇许集村180亩“香稻嘉鱼”生态养殖基地,实现总产值313.2万元,获纯利181.2万元。亩产稻谷800斤,小龙虾100斤,甲鱼240斤,亩产值达17400元,除去固定资产投入、土地租金、生产成本投入7335元,每亩实现纯收入10065元。而当地传统的稻田种植每亩纯收入只在1000元左右,新模式效益比传统模式放大10倍。

四是从源头上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香稻嘉鱼”模式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原理,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生态防治方法,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不使用配合饲料,鳖、虾、鱼的排泄物作为水稻的有机肥料,水稻田水草、有机腐殖质、稻田昆虫、底栖生物作为鳖、虾、鱼的天然饵料;同时鳖、虾、鱼类还可以疏松水稻根系土壤,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稻田生态系统又为鳖、虾、鱼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达到鳖、虾、鱼、稻和谐共生,物质良好循环利用,生产出有机水产品和有机稻米,确保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五是有效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壮大。“香稻嘉鱼”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农机化作业,聚集现代农业发展

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促进了新型市场主体迅速壮大。湖北祥隆水产专业合作社借力“香稻嘉鱼”,组建合作联社,集养殖、运输、储藏、加工、批零兼营为一体,网络社员1500多户,成为全省水产行业合作社领军代表,今年又计划流转稻田2000亩,投资2000万元开展“香稻嘉鱼”,计划发展社员合作社26家。“香稻嘉鱼”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带动土地规模流转。目前钟祥市开展“香稻嘉鱼”种养模式的有近万亩,其中钟祥市万利隆食品有限公司钟祥市联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钟祥市荆沙蔬菜合作社、钟祥市七星木业公司流转稻田2000亩;钟祥铜钱山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稻田550亩,现已完成一期150亩的建设规划。

六是促进种养先进实用新技术集成。“香稻嘉鱼”注重融入生态、节能、健康养殖理念,紧密联系我省水稻、水产两大优势,引入经济价值高、产业化条件好的养殖品种,如我省优势特色品种小龙虾、中华鳖、中华草龟等,集成多学科、多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了“种、养、加、销”一体化现代管理模式,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促进了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集成创新,提升了农业科技发展水平。“香稻嘉鱼”还把水产养殖与历史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推动了产业发展,提高了产品品质和文化内涵。

“香稻嘉鱼”模式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激发了各类资本的投资热情。目前,钟祥种养面积从2012年一个试验点8亩,发展到5个连片基地近万亩,并辐射带动周边京山、沙洋、掇刀等地,荆门市委、政府将这一模式列为农业“一高三新”重点推广,今年将

发展“香稻嘉鱼”面积3万亩,示范带动全市发展稻田生态种养50万亩。

(五)“随县模式”--“沼-藕-鳅”生态高效种养模式

随县厉山镇同心村7组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村民正忙着栽种莲藕。原来,随县正勇生态能源服务专业合作社正在推广一种垫压底的“沼-藕-鳅”莲藕泥鳅混养技术。该合作社由5人发起,今年扭转50亩稻田实施“沼-藕-鳅”莲藕泥鳅混养。这里水源充足、水质优良、交通变利、环境优美。据介绍:稻田田底垫压后,然后将熟土回填,在上面形成一个30厘米厚的泥土层,并建“回”型沟,泥鳅和莲藕就在泥层中和“回”型沟生长。将莲藕和泥鳅混养,沼渣做底肥,沼液做追肥,泥鳅的排泄物可以成为莲藕生长所需要的有机肥料,泥鳅还能帮助松土,能够捕食池塘里的各类浮游生物,减少水藻等杂质的污染;而荷叶盛开之际,能够在水田里创造出阴凉的小环境,恰好符合泥鳅喜阴耐低氧的特点,使泥鳅得以快速生长。垫压层还能防止肥水往下渗漏,达到了保肥保墒的效果,同时,既能防止泥鳅“逃跑”,还可以避免莲藕“深入”淤泥难以采挖,收获起来省时省力。收藕时用高压水枪将泥层冲开,莲藕就会自动飘起来。

据了解,将莲藕和泥鳅“混养”,莲藕亩产量将从原来的2000公斤提升到3000公斤以上,泥鳅亩产量可达300公斤以上,每亩可创效益过万元,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效益是传统种植稻谷的10倍左右。合作社计划明年达到100亩并示范带动周边农民连片发展到500亩。

二、操作规程

(一)鳖虾鱼稻生态种养“三高”技术

技术概述: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物技术手段,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造,利用水生动物摄食与频振诱虫灯综合防控稻田病虫害,全程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实现修复稻田生态,实现粮食生产安全,实现稻田“三高”(高产、高质和高效)。

增产增效情况:在荆州、襄阳、咸宁、宜昌、荆门等地示范推广1000亩,实现稻田亩平综合效益5000元、总新增效益500万元。

技术要点:(1)鳖虾稻生态种养的稻田应便于看护,如房前屋后等离住处较近的田块,要求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稻田旱不干雨不涝、能排灌自如,面积10-30亩;

(2)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开挖供水产养殖动物活动、避暑、避旱和觅食的环形沟,环形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10%,沟宽1。5~2。5米,沟深0。6~0。8米;

(3)用石棉瓦或硬质钙塑板等材料结合网片在稻田四周建造防逃墙;苗种投放前10~15天,每亩沟面积用生石灰100千克带水进行消毒;

(4)4月份,在田间沟内投放一些有益生物,如螺蛳、水蚯蚓等,螺蛳每亩投放100~200千克;

(5)土池鳖种应在5月中下旬的晴天进行,温室鳖种应在秧苗栽插后的6月中下旬投放,放养密度在100只/亩左右,最好投放全雄鳖种;

(6)鳖种入田后即可开始投喂,日投喂量为鳖体总重的5-10%,每天投喂1~2次,一般以1。5小时左右吃完为宜,具体的投喂量视水温、天气、活动等情况而定;

(7)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对水位的要求,控制好稻田水位,并做好田间沟的水质调控。

适宜区域:全省中稻稻田。

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

(二)鳖虾稻生态种养技术

一、稻田准备

(一)条件。应选择便于看护、地面开阔、地势平坦、避风向阳、安静的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稻田附近水体无污染、旱不干雨不涝、能排灌自如。稻田的底质以壤土为好,田底肥而不淤,田埂坚固结实不漏水。

(二)改造与建设

1.开挖田间沟。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开挖环形沟,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沟宽1.5~

2.5米,沟深0.6~0.8米。面积在20~30亩之间的稻田还需加挖“十”沟,面积超过40亩的,需加挖“#”沟。

2.加高加宽田埂。利用挖环沟的泥土加宽、加高、加固田埂,打紧夯实。改造后的田埂,要求高度在0.5米以上,埂面宽不少于1.5米,池堤坡度比为1∶1.5~2。

3.建立防逃设施。可使用网片、石棉瓦和硬质钙塑板等材料建造,其设置方法为:将石棉瓦或硬质钙塑板埋入田埂泥土中20~30厘米,露出地面高50~60厘米,然后每隔80~100厘米处用一木桩固定。稻田四角转弯处的防逃墙要做成弧形,以防止鳖沿夹角攀爬外逃。在防逃墙外侧约50厘米左右用高1.2~1.5米的密眼网布围住稻田四周,在网布内侧的上端缝制40厘米飞檐。

4.完善进、排水系统。进水口和排水口必须成对角设置。进水口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沟渠最低处,由PVC弯管控制水位。与此同时,进、排水口要用铁丝网或栅栏围住。

5.晒台、饵料台设置。晒台和饵料台尽量合二为一,在田间沟中每隔10米左右设一个饵料台,台宽0.5米,长2米,饵料台长边一端搁置在埂上,另一端没入水中10厘米左右。饵料投在露出水面的饵料槽中。

(三)田间沟消毒。在苗种投放前10~15天,每亩沟面积用生石灰100公斤带水进行消毒。

(四)移栽水生植物。田间沟消毒3~5天后,在沟内移栽水生植物,如轮叶黑藻、水花生等,栽植面积控制在沟面积的25%左右。

(五)投放有益生物。在虾种投放前后,田间沟内需投放一些如螺蛳、水蚯蚓等有益生物。螺蛳每亩田间沟投放100~200公斤。有条件的还可适量投放水蚯蚓。

二、水稻栽培

1.品种选择。养鳖稻田一般选择中稻田,水稻品种要选择抗病虫害、抗倒伏、耐肥性强、可深灌的紧穗型品种,目前常用的品种有扬两优6号、丰两优香一号等。

2.栽培。秧苗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开始栽插。利用好边坡优势,做到控制苗数、增大穗。采取浅水栽插、宽窄行模式,栽插密度以30×15厘米为宜。在栽培方面要控水控肥,整个生长期不施肥;早搁田控苗,分蘖末期达到80%穗数苗时重搁,使稻根深扎;后期干湿灌溉,防止倒伏。为了方便机械收割,一定要烤好田。烤田的时候,鳖就会陆续从田间爬向水沟。

三、苗种投放

1.苗种。宜选择纯正的中华鳖。要求规格整齐,体健无伤,不带病原。放养时需经消毒处理。鳖种规格建议为1斤/只左右。虾种最好选择抱卵虾。

2.投放时间及放养密度。土池鳖种可在5月中旬前后的晴天进行,温室鳖种可在秧苗栽插后的6月中旬前后投放,放养密度在100只/亩左右。鳖种必须雌雄分开养殖。有条件的地方建议投放全

稻田综合种养一亩地收入过万

稻田综合种养一亩地收入过万 同一处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方式—— 稻田综合种养一亩地收入过万 一直以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都是庄稼人所推崇的耕作方式。如何另辟蹊径,让有限的耕地发挥潜力,给农民增收多加一道先天屏障?事实上,在我国江浙地区,稻田养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而在四川,这种情况算得上是稀罕事。近年来,我市蓬溪县、射洪县大力探索和发展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把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生态画卷沿袭下来,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新的增长方式。 稻田养鱼变成“香饽饽” 金秋时节,稻香鱼肥。一场短暂的秋雨过后,蓬溪县明月镇村民庞先阳一大早就起床,赶紧跑到自家地里看鱼。庞先阳的2亩田里都蓄满了水,只见上百条红色的鱼在空荡的田埂间缓慢游动着,不时有鱼从水面跃出再落入水中,激荡起阵阵水声。庞先阳告诉记者,稻田里养的都是红田鱼,每斤能卖到20元,养得好的话一亩能产400斤,一亩田能赚上几千块钱,再加上种庄稼赚到的钱,一亩地基本能达到1万元,有时甚至能超过万元。“稻田养鱼的技术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挣钱稳当!” 记者了解到,实行稻田养鱼,不仅能提高鱼肉的品质,还有助于稻田松土,鱼类分泌物成为水稻的天然肥料,在减少水稻施药量的同时,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增加水稻的产量和稻田的亩产值。 亩产值达万元,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蓬溪县结合现代农业园区、新农村建设、小农水等项目,投资近2000万元对常乐镇拱市村稻田

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区进行了进排水系、田埂加高加固、拦鱼设施、鱼沟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稻-鱼”模式亩增稻谷44.12公斤,亩增鱼54.5公斤,亩新增产值2256.04元; “稻-鳅”模式亩增稻谷34.91公斤,亩增鱼131.89公斤,亩新增产值5857.42元。如今,蓬溪县按照“协会+企业+农户”联营的“产、供、销”的生产经营模式引进红田鱼,在槐花等乡镇进行稻田综合种养试验初获成功。红田鱼稻田养殖已成为该县稻田综合种养的主导产品,并于20XX年经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蓬溪红田鱼”商标。 无独有偶,正当蓬溪县甩开膀子在稻田养鱼上下功夫时,射洪县稻田养鱼的未来也是一片光明。射洪县已建成集中连片标准化稻田养鱼3000余亩,其中红田鱼1500亩、大闸蟹600亩、泥鳅300亩,增加产值2000万元。同时,射洪县通过成立稻田综合种养合作社,规范稻田基础设施,统一品种、统一投放鱼苗、统一管理标准,按稻田面积分红,形成了捆绑式稻田综合种养经营主体,该县稻田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达到5家,直接参与农户达450余户。 射洪太乙镇,威迈农业负责人李谓也是第一年从事稻田生态养殖,也流转了300亩稻田。田里除养红田鱼外,每亩还放养了500只大闸蟹苗。“稻、鱼、蟹共生。”他给记者算了算,今年1亩能收有机稻300至400公斤、鱼150公斤、蟹50公斤,产值能超过1.5万元。入秋后,他们还将在田坎上种植晚熟李。 种养新模式前景广阔 在我市,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究竟有多大的发展环境和空间?记者了解到,我市年平均气温18度,适宜鱼类生长天气270天左右,自然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稻田综合种养指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轮作互促系统,通过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环保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从生态学上讲,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引进鱼(鳖、虾、鳅、蟹)种群后而形成的以稻、鱼(鳖、虾、鳅、蟹)为主导生物的稻—鱼(鳖、虾、鳅、蟹)共生生态系统。我国稻田绿色种养的历史悠久,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稻田绿色种养才发展为一种渔业产业。之后,稻田绿色种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时期,分别为起步性发展时期(1978—1985年)、生产性发展时期(1986—1992年)、拓展性发展时期(1993—2002年)、综合性发展时期(2003—2012年)和全面创新发展新时期(2013年以后)。在稻田绿色种养的各个发展阶段,虽然其面积曾有回落,但其渔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当前,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稻田综合种养作为一种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而受到高度重视。在农业部大力推动下,在各地政府、主管部门、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民的积极探索实践下,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以水稻为中心,以特种水产品为主导,以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的稻田绿色种养典型模式不断涌现,逐步构建了“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生态环保、保渔增收”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在全国范围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目前,已形成稻—鱼共作、稻—鳖共作、稻—虾共作、稻—鳅共作、稻—蟹共作5大类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增产增效情况 在稻田综合种养复合生态系统中,物质就地进行良性循环,能量朝着稻、鱼(虾、蟹、鳖、鳅)双方都有利的方向流动,形成了稻鱼互利

稻田综合种养日常管理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b5131297.html, 稻田综合种养日常管理技术 作者:魏文燕曹英伟李良玉唐洪张小丽杨马陈霞陈健王恒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17期 摘要稻田综合种养是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充分利用稻田水生 态环境和空间的生产方式,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稻田产出率,增加种养户经济收入。总结了稻田综合种养日常管理技术,包括施肥与施药、水位和水质管理、饲养管理、稻田工程维护等方面内容,以为获得高产提供保证。 关键词稻田;综合种养;施肥;施药;日常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288-02 稻田综合种养就是在稻田中既种稻谷又养殖水产经济动物,充分利用稻田的水生态环境和空间,既可增产稻谷,增加水产品产出,又可减少水稻病虫害,少施化肥和农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近年来,成都地区稻田综合种养迅速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要获得稻田养鱼双丰收,必须两者兼顾,同时保证水稻和田鱼的共存良好生长。笔者通过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将稻田综合种养日常管理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1 水稻的合理施肥与施药 1.1 合理施肥 养鱼稻田施肥,既要满足水稻的生长,又要兼顾田鱼的生长。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夏季稻田一般不再施肥,如确需追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少施或不施无机肥,少量多次施肥,且要掌握适宜的时机施肥,如闷热天、阴天以及鱼浮头时不施,晴天有风可施。施肥前,先将稻田中的水位降低到鱼沟、鱼溜内,再进行施肥。施肥应施在稻田的插秧处,切勿将化肥直接施入鱼沟、鱼溜内,以免引起田鱼误食。稻田施肥量为腐熟粪肥4 500~7 500 kg/hm2或有机肥2 250~3 750 kg/hm2,一般采用尿素追肥,每次追肥量为45.0~75.0 kg/hm2[1],具 体施肥量根据稻田肥力和水稻叶片颜色深浅酌情考虑。施肥2~3 d后再增高水位,使田鱼重 新回到稻田中活动。 1.2 合理选择农药 危害稻谷生长、影响稻谷丰收的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稻飞虱、稻叶蝉、稻纹枯病等。综合种养水稻田病虫害防治提倡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可在稻田中设性诱剂、黑光灯、太阳能杀虫灯等,还可在稻田抽穗前,用竹竿等工具来回拉动稻禾,采用人工方法将稻飞虱等害虫打入田中,既能消除害虫,又可为鱼供饵。

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项目建议书 3(2)

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黄梅县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二)项目实施单位和负责人 1、项目实施单位:湖北红马生态农业养殖有限公司 2、项目地点:黄梅县濯港镇太白湖 3、项目负责人:赵新成 (三)项目建设规模 新建高标准化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2000亩,运用“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既种稻又养虾,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虾共赢。项目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种苗,统一管理、统一经销。预计年产小龙虾40万斤,产值600万元;优质稻200万斤,产值280万元,综合经营收入880万元。 (四)项目建设周期:预计一年 (五)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其中110万元用于基地租金;120万元用于基地开挖建设;130万元用于水、电、路及涵闸基础设施建设;80万元用于网具、水电、人工费;60万元用于购买苗种、饲料和肥料。 二、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三农”问题已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

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经济新常态下农业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 (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沿湖开发。县委县政府把推进“三化三区”建设作为黄梅“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行动纲领,进一步明晰县域经济发展路径和发展格局。不断加大“太白湖、龙感湖”建设开发力度。依托水域资源优势,抢抓大别山试验区建设机遇,成立项目专班,超前谋划项目,并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全面推进“两湖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和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实现水产大县向水产强县跨越,得到了“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支持。县政府还把发展小龙虾产业列为《黄梅县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三年(2016——2018年)规划》,要求相关部门做好对上对外对接,让此项目早日挤进国家、省规划盘子。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项目建设优势特色明显,适得其势,正当其时。 (三)项目区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非常适于“稻虾共作”。项目区所在地濯港镇,地处黄梅县腹地,属长江冲积洲地质,其地理位置独特,北有丘陵,南有湖面,东有后湖相依,南有梅济港相环,西有太白湖相抱,三面环水,拥有8.6万亩田地和8万亩水面,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镇。历史上曾是黄梅县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素有“万亩粮田人民富,一湖锦鳞千家殷”的美誉。太白湖濯港镇地段以前多是低洼田地,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生产效益很低。全县“一港一路”工程和“两湖”农业产业示范区项目建设,斥巨资疏通了湖区水系,

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涉及一种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稻田的田埂内侧挖设围沟;在所述田埂上种植乔木,形成沿田埂延伸方向延伸的乔木隔热层;在所述围沟中种植沉水植物,形成沉水植物吸热层;在所述围沟中种植浮水植物,形成浮水植物阻热层;在所述围沟内侧区域种植水稻,形成草本隔热层;在稻田内放养水生动物;待水生生物生长至满足收获条件时,收获相应水生生物;待水稻成熟后,收割。本技术的种养方法可防止过度挖沟,提供稻田单亩产出,提升经济效益。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在稻田的田埂(14)内侧挖设围沟(15); S2、在所述田埂(14)上种植乔木,形成沿田埂(14)延伸方向延伸的乔木隔热层; 在所述围沟(15)中种植沉水植物,形成沉水植物吸热层; 在所述围沟(15)中种植浮水植物,形成浮水植物阻热层; 在所述围沟(15)内侧区域种植水稻(9),形成草本隔热层; 在稻田内放养水生动物; 其中,所述水生动物包括小龙虾、田螺、蚌、甲鱼、泥鳅、蟹、上层鱼、中下层鱼、底层鱼中的多种; S3、待水生动物生长至满足收获条件时,收获相应水生动物;

待水稻成熟后,收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所述围沟的宽度为0.8-1.2m,深度为0.5-0.8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在稻田中挖设与所述围沟连通的“井”字形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所述围沟底部有多个泉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乔木为落叶乔木,优选地,所述乔木包括桑树、构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沉水植物包括轮叶黑藻(4)、苦草(5)、菹草(6)、伊乐藻(3)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浮水植物包括水葫芦和/或水花生;所述上层鱼包括鲢鱼、鳙鱼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中下层鱼包括草鱼、鳊鱼和团头鲂中的一种或几种,底层鱼包括鲮鱼、鲤鱼、鲫鱼、青鱼中的一种或几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在每亩稻田的围沟中种植100-200kg轮叶黑藻;在稻田的围沟中种植苦草,控制株行距为30-80cm,每蔸5-8株;在稻田的围沟中带根扦插菹草;在稻田的围沟中种植伊乐藻,控制株行距为20×20cm;在稻田的围沟所在区域投放水葫芦;在稻田的围沟内种植水花生,沿围沟长度方向,每45-55cm 挖设一坑穴,每一坑穴种植4-5株水花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在围沟中的种植面积占围沟总面积的25-35%。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在围沟内养殖小龙虾、甲鱼、白鲢、花鲢、田螺、蚌、泥鳅、蟹;每亩稻田,在4月份至6月份投放小龙虾25kg,在12月份至翌年1月份投放1-3只个体重为0.4-0.6kg的甲鱼,在3月上旬投放30-40

稻田综合种养试验示范报告

稻田综合种养试验示范报告 一、材料与方法 1、示范区稻田的基本条件 稻田土质:系黑色壤土,田面平整,田块较大,并与周边连片。 水源:系上游桃山水库,由倭肯河灌渠流经示范区稻田边,水质优良,水量充足,能保证随时灌溉。 电力交通:九龙鱼种场位于勃七公路边,交通十分便利;电力设施齐全,三相电贯通示范区。 2、田间工程 示范区稻田,有其特殊性,部分由鱼池、部分由沼泽地改建而成。多数田块,或在中央或在田角或在田边,无需建设,自然形成鱼坑,只需开挖鱼沟即可。因此,选用了鱼沟鱼坑式养殖模式。 开挖鱼沟:根据鱼坑所处位置的不同,因地制宜,挖成不同形状。多数挖成口字形,少数田块由于鱼坑处在中心位置,因此,以鱼坑为中心挖成一字形。鱼沟宽50cm、深40cm ,鱼沟外边距离田埂1m左右。田埂加高加宽加固。内埂高40cm 、顶宽30cm、底宽50cm;外埂比内埂加高加宽10cm;泡田整地后开挖鱼沟。 3、设置防逃网

进排水口设置防逃网。进水口埋置直径4寸硬塑管并在稻田端捆绑密眼过滤网袋,即可防止鱼类顶水逃跑,又可防止野杂鱼进入稻田内,与养殖鱼类争饵争氧争空间;排水口埋置大眼聚乙烯网。 泥鳅顶水或顺水逃跑能力很强,加之所投放泥鳅规格较小,因此设置密眼防逃墙。在田埂内侧埋置聚乙烯网布,高50cm左右,下方埋入土中深度15cm左右,并用木桩加以固定,木桩间距1m左右。 4、水稻种植 水稻种植品种选用北稻29号。插秧时间:5月15日开始,5月末结束。插秧方式:用小型水稻插秧机插秧。行距9寸、株距4寸。插秧完成后,清理修整鱼沟损坏部位。 5、投放苗种 投放鲤鱼春片:6月5日,稻苗返青,开始投放鲤鱼春片鱼种。投放规格:平均尾重125g,即8尾/kg。投放密度:45尾/亩。共计投放2.25万尾。 投放地产泥鳅:6月15日投放。规格:2.5g/尾。密度:7.5kg/亩,3000尾/亩。共计投放30万尾。 6、日常管理 6.1 饲料投喂 投喂时间:稻鲤模式6月8日开始投喂混料。混料配比:豆饼占50%以上,其余用玉米面、麦麸子、米糠等,占50%

稻田综合养殖【稻田综合种养一亩地收入过万】

稻田综合养殖【稻田综合种养一亩地收入过万】 同一处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方式——稻田综合种养一亩地收入过万一直以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都是庄稼人所推崇的耕作方式。如何另辟蹊径,让有限的耕地发挥潜力,给农民增收多加一道先天屏障?事实上,在我国江浙地区,稻田养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而在四川,这种情况算得上是稀罕事。近年来,我市蓬溪县、射洪县大力探索和发展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把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生态画卷沿袭下来,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新的增长方式。稻田养鱼变成“香饽饽” 金秋时节,稻香鱼肥。一场短暂的秋雨过后,蓬溪县明月镇村民庞先阳一大早就起床,赶紧跑到自家地里看鱼。庞先阳的2亩田里都蓄满了水,只见上百条红色的鱼在空荡的田埂间缓慢游动着,不时有鱼从水面跃出再落入水中,激荡起阵阵水声。庞先阳告诉记者,稻田里养的都是红田鱼,每斤能卖到20元,养得好的话一亩能产400斤,一亩田能赚上几千块钱,再加上种庄稼赚到的钱,一亩地基本能达到1万元,有时甚至能超过万元。“稻田养鱼的技术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挣钱稳当!” 记者了解到,实行稻田养鱼,不仅能提高鱼肉的品质,还有助于稻田松土,鱼类分泌物成为水稻的天然肥料,在减少水稻施药量的同时,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增加水稻的产量和稻田的亩产值。亩产值达万元,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蓬溪县结合现代农业园区、新农村建设、小农水等项目,投资近2000万元对常乐镇拱市村稻田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区进行了进排水系、田埂加高加固、拦鱼设施、鱼沟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稻-鱼”模式亩增稻谷44.12公斤,亩增鱼54.5公斤,亩新增产值2256.04元;“稻-鳅”模式亩增稻谷34.91公斤,亩增鱼131.89公斤,亩新增产值5857.42元。如今,蓬溪县按照“协会+企业+农户”联营的“产、供、销”的生产经营模式引进红田鱼,在槐花等乡镇进行稻田综合种养试验初获成功。红田鱼稻田养殖已成为该县稻田综合种养的主导产品,并于2010年经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蓬溪红田鱼”商标。无独有偶,正当蓬溪县甩开膀子在稻田养鱼上下功夫时,射洪县稻田养鱼的未来也是一片光明。射洪县已建成集中连片标准化稻田养鱼3000余亩,其中红田鱼1500亩、大闸蟹600亩、泥鳅300亩,增加产值2000万元。同时,射洪县通过成立稻田综合种养合作社,规范稻田基础设施,统一品种、统一投放鱼苗、统一管理标准,按稻田面积分红,形成了捆绑式稻田综合种养经营主体,该县稻田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达到5家,直接参与农户达450余户。射洪太乙镇,威迈农业负责人李谓也是第一年从事稻田生态养殖,也流转了300亩稻田。田里除养红田鱼外,每亩还放养了500只大闸蟹苗。“稻、鱼、蟹共生。”他给记者算了算,今年1亩能收有机稻300至400公斤、鱼150公斤、蟹50公斤,产值能超过1.5万元。入秋后,他们还将在田坎上种植晚熟李。种养新模式前景广阔在我市,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究竟有多大的发展环境和空间?记者了解到,我市年平均气温18度,适宜鱼类生长天气270天左右,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有冬囤水田33.8万亩,其中适宜规范化稻田养鱼面积可达20万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稻田养鱼提供了明显的基础优势。此外,在适宜养鱼的稻田中,建设一个占稻田面积8-10%的鱼凼,这种模式不仅每亩稻田可以增加蓄水100-150立方米,还能充分利用稻田区间的时空,进行立体生态开发,实现稻、鱼、果、菜等开发效益,同时还为丘陵地区旱片死角开创了一条抗旱保丰收的新途径。市水务局水产站站长汪中荣介绍说,我市发展稻田养鱼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将为渔业生产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门路。稻田养鱼投资少、易推广、见效快,不仅有利于水稻增产,还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预计到2014年,各区县抓好稻鱼综合种养500亩以上示范片1个,推广面积5000亩,全市稻鱼综合种养达到3万亩;2015年,各区县抓好稻鱼综合种养1000亩以上示范片1个,推广面积1万亩,全市稻鱼综合种养达到6万亩;2016年,各区县抓好稻鱼综合种养2000亩以上示范片1个,推广面积2万亩,全市稻鱼综合种养达到10万亩以上。市水务局副局长谢起告诉记者,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无疑给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增长方式,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