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想一想作者的家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况出来,自学生字词。

2.学习生字:(课件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指导读准字音,指导难写的字。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小珊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语境,理解“纠缠”、“乞求”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读悟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和感知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品质。 4、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和感知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优秀的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现在的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可是,大家知道吗?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许多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他们的

童年是在饥饿和寒冷中度过的,咱们今天要学习——《小珊迪》这个故事。(板书:小珊迪) 2、师:同学们,请大家看大屏幕。看到这些情景,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想知道小珊迪的故事吗?那就快读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三、潜心会读,领悟情感 (一)、形象分析,感悟“可怜” 过渡:看来大家已经对小珊迪有了初步的了解。作者也用文字向我们描述了小珊迪。他是怎样描述的呢?再读读课文。 1、指名说。 2、相机出示句子: 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1)、点击“薄”字,指导学生读准其读音。 (2)、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这个句子,想想你能从中读懂些什么?(指名说) (3)、句子比较: 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2019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简析语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简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简析 这一单元,共选3篇课文,分别是写人和记事的文章。课文有很强的人文性。教育学生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和挫折,同时也要关心弱势群体,人人都要献出一点爱。 《微笑着承受一切》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讲的是我国女子跳马运动员桑兰在比赛前发生了意外,脊髓骨骨折,高位截瘫后,微笑着承受一切难以承受的痛苦,赞颂了她顽强生活的精神。 全文共7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节):桑兰是我国女子体操队中最优秀的跳马选手。第1句话是总起,可作大意。第2句话,具体介绍了她的有关情况。 第二段(第2节):桑兰在比赛前发生了意外,脊髓骨骨折了。这一段共5句话。第1句,交代了桑兰发生意外的时间和地点。第2句,讲她是怎么发生意外的。第3句,讲她的伤势。第4、5句,讲事情的严重后果。 第三段(第3—6节):桑兰微笑着面对伤痛和不幸。这是全文的重点,共写了4节。第3节,讲桑兰得知自己的伤势后,表现得很坚强。她看到队员,不仅不掉眼泪,还安慰大家。第4节,讲她在做康复治疗时,密切配合医生,使医生很受感动。第5节,讲她日常生活,都累得气喘吁吁。第6节,

讲她出院后,相信自己能站起来。 第四段(最后1节):桑兰以自己的坚强,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 练习提示: 第4题,要求学生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这道题目,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尊重学生独立体验的思想。由于学生的认识不同和理解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回答。但必须是课文中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因为这几件事,充分反映了桑兰微笑面对挫折、非常坚强的可贵品质。 第5题,要求学生说、写出自己对桑兰的敬佩之情。这道题目,强化了人文性教育。训练时,不能只让学生说一句抽象的话,而要有观点——敬佩,又要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文中的一个具体的事例。 教学建议: 1、语言的品赏。要结合第4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品赏描写桑兰坚强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并初步懂得怎么描写一个人物。 2、思想的教育。要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总会出现自己意想不到的问题,要像桑兰那样面对生活的现实,要有生活的勇气;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小心,防止以外的发生。 《雪儿》

浅谈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语自读的教学方法 新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应的,现行教材编排大量的自读,旨在引导学生把讲读中学到的知识,在自读中加以应用,从而达到在应用中巩固、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只有重视自读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把讲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自读中。因此在设计自读的教学时,应以讲读的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在思想水平、认识水平、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诸方面有所进步。 一要教好自读,需要了解自读的型特点,任务和要求,理解它和教读的关系。 1自读型的特点:语自读从教学内容讲是指语教材中的“自读”,从授形式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独立操作为主的一种型,它是与教读、作、复习、活动、口语、多媒体辅导教学等型并列的一种型。目的在于印证和实践“教读”上所学习到的方法。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质疑问难。 2自读的任务和要求:新世纪的教育是终身教育,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自己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也可鼓励学生自选外类似进行自学讨论研究, “会读”、“不需要教”的实践,从教读到自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读的教

学目标要注意和相关单元的教读要求一致。 二、明晰自读的教学流程 自读就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自读的过程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但是学生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自读不是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阅读”而是一个在指导下进行的有目标的训练过程。目标明确是自读训练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教师必须把指导重点落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我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觉得钱梦龙老师的导读“三式” 中“自读式”导读法是非常科学的,并且易于一线教师的学习掌握。它的阅读流程是:初步感知——辩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 (一)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自学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自读的根本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学方法。 自读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实施。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创造宽松、和谐、平等、互学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思路,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需教”的目标。 (二)“自读导学五步式”一般分为五个步骤。 (1)初步感知——自读开始,教师运用适当方式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激发自学的兴趣。大体读懂全内容,对全有一个总体认

浅探自读课文及其教学

浅探自读课文及其教学 随着语文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读课文已成为教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能充分发挥自读课文的作用,落实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使自读课文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教学,这就有必要对自读课文作些实质性探讨。下面是我们对自读课文及其教学的浅层次认识,当否,恳望专家、同仁指正: 一、讲读课文、自读课文的关系及教学自读课文的原则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国文学习》中讲:“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又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们知道,现行语文教材一般以单元为单位,每单元都有其共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由体裁、内容、特色等类似的课文及其相关内容组合而成。课文分两类,即讲读课文(亦称精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亦称略读课文)这两类课文目标一致,但教学目的各异:教学讲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目标知识,掌握阅读分析同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给学生以“知”,起“举一”的作用;而自读课文则是讲读课文的延展与深化,教学自读课文的目的是学生在教师教学讲读课文的前提下,自觉、准确的把“知”(讲读课文学习中所获得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规律等)迁移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以实行“行”,从而使之成为“反三”的实践性工具。由此可见,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是“举一”与“反三”、“知”与“行”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本单元目标的实现而发挥各自的优势与作用,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科学性。 从以上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关系的分析可见,两类课文有着明确的要求与分工,编排意图不同,功能也不同:讲读课文承接着本单元主要教与学的任务,是单元教学重点,该课文教学强调必须充分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示范,给学生以“知”,为学生“反三”作准备:自读课文则承担着本单元目标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以致于自如运用,使“知”向“行”转化的的重任,该课文教学强调以学生活动(自读、自析)为主,教师把阅读分析权交给学生,使自读课文成为学生“知”向“行”转化的训练场。由此可见,自读课文的教学与讲读课文的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不尽一致,有其独特的教学原则: 1.自读性。这是从学生学文的角度讲的,它是教学自读课文的最根本点,讲读课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知” (知识、经验、方法、规律等)为自读、自析自读课文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所以教师在教学自读课文时必须把“自读权”还给学生,把“自读时”让给学生,把“自读法”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实现“自读性”的原则,学生的“自读力”才能得到锻炼,才能真正实现“知”向“行”的转化。 2.引导性。这是从教师教文的角度讲的,是教学自读课文的基本点。这一原则与第一个原则相辅相成。要求老师在把“自读权”大胆放手时,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应加以组织、引导,使学生正确进行知识迁移。不要求教师“纤屑不遗、发挥净尽”,而是“提纲挈领、期得其得”。(摘自叶老《略读指导举隅》前言)这样,学生的自读能力才能得以形成,习惯才能养成。 3.反三性。这是从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的角度讲的,它是教学自读课文的关键点。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是“举一”与“反三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自读课文“反三”的特点,通过与讲读课文的比较,引导学生将讲读课文知识正确迁移,正确理会“一”在自读课文中的体现,只有这样,“反三”才能实现。同时“一”的知识更会牢固、竖实,促进了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从而有效地实现能力的形成。 二、目前教学自读课文存在弊端及其原因分析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由前文分析可知,两大课文类型有着各自的要求与分工,教学时,只有注意其间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体现教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在阅读中注重整体感知,古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初中语文教学也应更加重视“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 1.当前课堂教学中“整体感知”存在的误区 1.1 匆忙研读,浅尝辄止。有的教师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才初读一遍课文,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

么。结果,学生所说的只是些枝节、琐碎的东西,所提的问题比较肤浅,对主要内容的感知也比较片面。 1.2 注重内容,忽视形式。很多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往往只注重课文内容,而忽视了言语形式。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 1.3 放任自流,缺乏指导。课堂上,教师往往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来整体感知,由于教师缺乏方法的指导,学习的提示,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不得要领。 2.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笔者认为,“整体感知”并不等于学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是需要教师引导的。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环节,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材料内容和形式),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2.1 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的第一步应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初读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简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简析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简析 这一单元,共选3篇课文,分别是写人和记事的文章。课文有很强的人文性。教育学生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和挫折,同时也要关心弱势群体,人人都要献出一点爱。 《微笑着承受一切》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讲的是我国女子跳马运动员桑兰在比赛前发生了意外,脊髓骨骨折,高位截瘫后,微笑着承受一切难以承受的痛苦,赞颂了她顽强生活的精神。 全文共7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桑兰是我国女子体操队中最优秀的跳马选手。第1句话是总起,可作大意。第2句话,具体介绍了她的有关情况。 第二段(第2节):桑兰在比赛前发生了意外,脊髓骨骨折了。这一段共5句话。第1句,交代了桑兰发生意外的时间和地点。第2句,讲她是怎么发生意外的。第3句,讲她的伤势。第4、5句,讲事情的严重后果。 第三段(第3—6节):桑兰微笑着面对伤痛和不幸。这是全文的重点,共写了4节。第3节,讲桑兰得知自己的伤势后,表现得很坚强。她看到队员,不仅不掉眼泪,还安慰大家。第4节,讲她在做康复治疗时,密切配合医生,使医生很受感动。第5节,讲她日常生活,都累得气喘吁吁。第6节,讲她出院后,相信自己能站起来。 第四段(最后1节):桑兰以自己的坚强,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

练习提示: 第4题,要求学生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这道题目,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尊重学生独立体验的思想。由于学生的认识不同和理解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回答。但必须是课文中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因为这几件事,充分反映了桑兰微笑面对挫折、非常坚强的可贵品质。 第5题,要求学生说、写出自己对桑兰的敬佩之情。这道题目,强化了人文性教育。训练时,不能只让学生说一句抽象的话,而要有观点——敬佩,又要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文中的一个具体的事例。 教学建议: 1、语言的品赏。要结合第4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品赏描写桑兰坚强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并初步懂得怎么描写一个人物。 2、思想的教育。要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总会出现自己意想不到的问题,要像桑兰那样面对生活的现实,要有生活的勇气;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小心,防止以外的发生。 《雪儿》 这是一篇记叙事情的文章。课文讲的是“我”腿跌伤了,休息在家,爸爸带回来一只白鸽。这只受伤的白鸽,在“我”的精心养护下,又展开双翅,飞向了蓝天。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保护鸟类的思想。 全文共5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节):“我”的腿跌伤了,一个人在家里。第3句话,充分表达了“我”当时寂寞、希望自由的思想感情。 第二段(第2—3节):一天,爸爸带回来一只受伤的信鸽,“我”盼望着它快点好起来。

浅谈自读课文的教学

浅谈自读课文的教学 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自读、自测”,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其目的是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独立的归纳、分析及鉴赏等阅读能力。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就编排了大量的自读课文,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讲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在自读课文中加以应用,从而达到巩固、提高和扩展知识的目的。 那么,如何组织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呢? 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自读课文真正作为自读课文来教,体现“自读”为主的原则,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唱“主角”。教师引导学生自读,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练”,一些自读课文的教学,可以出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自读自做,自己评改,这样学生阅读课文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仔细认真,大大提高了阅读质量。根据课文的需要设计一些练习,编写阅读提纲,供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使用,能够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讲”,由学生钻研课文,写好讲课思路,自己上讲台当小老师。这样,学生要作小先生,事先就必须仔细钻研课文,读深读透。如学生杨翠丽在讲《哨子》一课时,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作了充

分准备,讲起课来有板有眼,条理清楚,效果不错,真有小老师的样。由于是自己的同学讲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定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促进对一向漫不经心的自读课文的阅读,提高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学生经过实践锻炼,主动意识逐步养成,自学积极性增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自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信心和兴趣的鼓励者。在自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定阅读目标,选择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阅读,最终完成目标。如教中学语文第四册自读课文《我的小桃树》一文时,作者在文中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要读者去理解在生活琐事中包含着的许多人生哲理,学生自读时往往会碰到困惑,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自读提示”,质疑:“我”在文中做了一个什么梦?然后由学生在自读中研讨、分析。由“种子的梦”到“果的梦”,认识到这是一个“生长的梦”,从而理解本文的主旨: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第三、在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教给方法,适时指导。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的金钥匙,才能够举一反三,提高自读效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绝大多数是近几年来发表的文章,

六年级上自读课文

六年级(上)略读课文的复习(需结合课本复习) 《山雨》 这篇课文是按雨来、雨中和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重点写了雨中的景色。 雨来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 雨中描写了雨的两个特点:音韵美和色彩美。 《索溪峪的“野”》 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描写山的“野”用了总分结构的写法。先总写索溪峪的山,是自然的美,是野性的美。再分别写山峰的惊险美、磅礴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彩色的翅膀》 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

品德。 体会句子: 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体会:句子表面上赞扬小昆虫,实际上是小高内心的表白:自己热爱祖国海岛,决心用双手把海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句子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中华少年》 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别饿坏了那匹马》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美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办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知道真相后对青年的感激之情。

“别饿坏了那匹马”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想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第二次是暗示妹妹不要拒绝这无用的马草,更是让“我”能心安理得看书。第三次体现了“我”对马的关心,就是对青年的关心。《用心灵去倾听》 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青山不老》 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体会:“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和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鹿和狼的故事》 厄运:不幸的命运、困苦的遭遇。 苟延残喘:勉强有一口没断的气,比喻勉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各年级框架设想五年级

年级语文课堂搭建五整体感知”教学环节的框架“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教学环节步骤和要点:年级“初读课文▲五抓住课题,开课依始,结合课文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步骤一:导入新课。 紧扣中心,直奔主题,导入学习新课。要注意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使学生 有目的地进入一步的学习。步骤二:学习生字词,读通顺课文。以朗读检查 口头汇报等方式巩固字词学习要点。既要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词,规范书写的 能力,也要为细致品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步骤三:以轻声读、默读等形式再次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再结合课文写作顺序选择不同的方 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课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 9 册第六组课文《精彩极了

和和糟糕透了》。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处理教材的理念与策略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 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在教学中仍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由浅 “精入深的学习进程。在教学本课的“初读感知”的环节中,首先根

据课题《》的叙述特点,先让学生提出疑问,既直奔文章主题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又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而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应帮助学生扫 清字词的障碍,因而围绕题目质疑后,就进入教学字词部分时。此步骤要求 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则主要以检查朗读重点句段的形式,帮助学 生把易错难读或难写的字进行归类熟悉。再通过一两个难写字的练习书写,让学生体会汉字的优美,不写错别字。生字词过关后,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 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理清课文顺序,了解文章大意。再指导 结合题目的关键语句,运用简单的语言归纳本课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归纳 能力。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环节设计与实施

九语下第一单元(课文、解读、赏析)

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作者】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赏析 这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中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二、梅岭三章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生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赏析: 表现了诗人对于革命的忠贞.为国为民的胸怀和滔天的豪情!是1936年冬天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写下的三首诗。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社戏课文解读

河北省沙河市教师进修学校高江海054100 戏外如画景情相融 ——谈《社戏》的绘景与蕴情 师:鲁迅小说《社戏》写了“我”与农村孩子一起去看社戏的经过,作者围绕着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描绘了以平桥为代表的江南美丽风景,展现了一幅优美的乡村风情画,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无拘无束以及作者对美好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露。 先谈景物描写。 生1:细致传神的景物描写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如“月夜行船”一节,景物描写就十分传神,给人一种朦胧之感。如水声潺潺、豆麦碧绿、水草清香、水气扑面、月色朦胧、连山起伏、横笛悠扬、渔火点点等,读后令人觉得美景如画。 生2:景物描写显现出一种色彩美。月光的“皎洁”,航船的“白”,远山的淡黑,白色的船篷,再加上远处几点火光,使阴柔的画面上生发出几分活气,增强了明与暗的对比度,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和谐完美。 生3:作者写景时调动了各种感官。“月色”“麦绿”“远山”“渔火”是通过视觉来描写的;“水草清香”是通过嗅觉来表现的;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是通过听觉来表现的。作者就是这样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着笔,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然读者感到江南水乡的夜色、情调的确是人感到温柔、美好。 生4:写景时作者还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给人一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之感。如:小说第11小节中的“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既写出了行船之快,也体现出“我”去看戏时急切又兴奋的心情,且抒发了“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第23节中的“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既比喻且拟人,把“航船”比作“大白鱼”,形象写出了船行之快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化静为动,增强了表达效果。 师:从小说来看,作者写景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在写景中饱含着作者对乡村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少年间淳朴友情的赞颂。 生5:是。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一种感情。诸如作者写船行之快,目的在于衬托人物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写笛声的宛转悠扬,水气的清香,就使得看戏那急切的心慢慢地沉静──自失──弥散,于是,“我”被陶醉了,忘掉了一切,也忘掉了自我。 生6:作者为展现乡间的淳朴民风,《社戏》中还写了平桥村人民的特点。如第2节的“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由此可知,平桥村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友情纯朴,生活无拘无束等各种民风民气,让读者有一种想去平桥村消夏的想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表达效果。 生7:还有第11节中写道:“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这把小朋友们间那纯洁的友谊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是啊,《社戏》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来展现了江南那独有的美景,借景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人间真情的颂扬。细读品读,一定会从中受到感染。

如何教好自读课文

如何教好自读课文 长久以来,自读课文内容一般不列入考试范围,许多的老师忽视了自读课文的存在意义。很少有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自读课文的特点以及教学方法。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与考试紧密相关的主体课文当中,主体课文上得是有声有色,自读课文则上得毫无生机,几乎是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当然也有少数老师把自读课文当作主体课文上,面面俱到,精雕细琢,出发点是为了让孩子理解透彻,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不仅浪费了时间,也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模糊了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那么,自读课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教学中时应如何把握呢? 首先,要领会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是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和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北师大版精读课文为主体课文,略读课文为自读课).叶老十分精辟阐述了精度和略读的关系,精度和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他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本着不同的作用,但是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不可忽视,《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课文的重要性,而且我们现在处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略读能更迅速,便捷的获得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广泛,因此,自读课文教学更应该重视起来,做到教学得法。 北师大版教材的基本安排就是每个单元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对课文教学都有明确要求,自读课文的要求是在学过主体课文之后进行,加强对本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对课文的理解一般是“初知大意”,只要把重点,难点帮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重点,词句积累可适当重视,教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懂,读过之后是明白了什么道理,还是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如果是故事性特强的自读课文,最好能把课文复述下来,学生学会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词汇,锻炼表达能力,由此可见,编者安排自渎课文的教学的目的,是让我们训练学生自读能力,自读速度,积累词汇,并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读书中感悟掌握读书方法。 其次,明确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自读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可从四方面来讲: 1、通过自己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自学课文里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读机会合作交流是自读课文的重要学习方法,课堂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自读和交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老师适当引导,体现主导地位。 2、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大意,提高阅读速读,根据重点词句了解大意,低年级以朗读为主,中年级的以默读和朗读相结合,高年级以默读为主。 3、注重词汇积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成绩的提高重在词汇积累,自读课文为积累词汇提供了一个大好时机,可以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灵活运用,学生在相应交流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4、加强课内外联系,渗透单元主题适度拓展延伸,自渎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相互交流,实现向课外独立阅读的过渡,通过鱼主体课文的联系,加深对本单元主体的理解,并适

荔枝课文简析

课文简析 《荔枝》是新选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在通过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 念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十分重视朗读,要还朗读以正当的地位,而不能仅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作者要传达的意图也不难体会,况且,孩子们已储备了相当的能力与经验。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教学思路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 小卡片上。 2.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 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讲讲有关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吗? 课文不是在写荔枝,而是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 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了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这一过程相当重要,也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些偏差等等。三、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 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四、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五、课外引伸 1.可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最好,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写下来。 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

台阶(自读课文)

台阶(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3.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重点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 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整体感知。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 多数同学都能侃侃而谈。有的说上浮山祭祖,有的说糖球会等等。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么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么父亲是怎样庆贺的? 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么特色? 71页。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么? 父亲感到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部分? 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么?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9.生命生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文章,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 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 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整体感悟 1.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思考: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 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 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2.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 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 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 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三、再读全文,再度体验 1.全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教师出示练,学生完成。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教育部编写的七年级语文自读课文特点

教育部编写的七年级语文自读课文特点 摘要:部编本语文教材中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 而自读课文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其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位置。自读课文也是部编教材的一大亮点。本文结合温儒敏先生对部编本教材创新点的介绍对七年级上册自读课文, 从选文标准、重视语文核心素养、旁注设计的作用几方面进行简单的阐释。 关键词:部编本语文教材; 七年级上册; 自读课文; 一、符合选文“四标准” 所谓的“四标准”指的是: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具有时代性。这是温儒敏先生在介绍部编本教材的讲座上所提到的。而自读课文完全符合这四个标准。这七篇课文分别是刘湛秋的《雨的四季》, 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合为散文诗两首) ,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 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 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 袁珂的《女娲造人》。这七篇课文均匀分布在六个单元之中。它们所体现的主题分别是:四季美景的主题、浓浓亲情的主题、生活成长的主题、感受人生的主题、人与动物的主题、想象世界的主题。它们虽表达了不同的主题, 但这些主题都是经典,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些都是人们高度重视的话题。 另外, 每篇文章不仅表现形式很到位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例如:刘湛秋描写的春雨是这样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 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 而那萌发的叶子, 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 比少女的眼泪还

娇媚。”[1]作者用了比喻、拟人、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美, 文采美, 内容更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要求7-9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面有这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学生通过阅读自读课文加上自读课文旁注的引导, 能达到这一目标。例如:学生在读完《雨的四季》后, 就能知道文章描写的是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并且能结合作者的描写说出自己对每个季节的雨的感受。又如:《荷叶·母亲》的旁注写到:“注意品味文章语言的清新典雅”。[3]有了旁注的引导, 学生能够更加确切地去品味文章的语言。另外文章的主题也能让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等的体验, 并且, 文章的难易程度也适合学生学习, 所以, 自读课文适合教学, 同时也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重视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不论是语言还是思维、审美、文化, 自读课文都给予了重视。 1、重视语言基础 我们都知道,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也是人们进行交流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想要准确流利地沟通, 日常的简单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因而, 在每篇课文之后都有一个读读写写的版块, 这是学生

小学低年级初读课文指导方法例谈-最新文档

小学低年级初读课文指导方法例谈 0073-02 初读课文指导方法这一提法,是建构在“我们一起学”这一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师生在课堂上是共同的学习体,二者既是师生,也是朋友,倡导以开放的教学思想为载体,以师生、生生互动为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下面,以苏教版语文第一册课文《我叫“神舟号”》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我们一起画 教学片段1: 师:让我们一起根据生字表圈画出本课生字、生词,比一比,我们圈画的生字词是否一样。(师生共同圈画,教师稍作停顿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真棒,这么快就完成了。谁来读一读圈画的生字词。先读生字,再读出由这个字组成的词语,个别生字没有组成词语的,我们可以给它组个词。 生1:飞、飞船;在、在家……(学生组词存在困难时,师引导)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我画的生字词,听一听和你们画的是不是一样?艘、一艘;飞、飞船…… 生2:老师,你有好多词和我们画的不一样,比如“一艘”“以前”。 师:你真是个会听、会思考的孩子。(出示小黑板)是呀,老师画的这些词中的生字都出现在课文后面的绿线框内,这些都是二类字,不要求会写,但一定要会读,你能把它们读准吗?(指名读、开火车读) 评析:小学低年级教学要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以同等的身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师生共同圈画、拼读生字词,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提供了方法。 二、我们一起读

教学片段2: 师: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很长,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出示句子: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太空散步……)(指名读、正音)师:听到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不过有逗号的地方我和你们读得不一样。(师读,读到逗号时稍作停顿) 师:谁来告诉老师,有逗号的地方应该怎么读? 生:有逗号的地方要停一下。 师:你听得真仔细,你能读一下吗?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那么,如果把这些句子和词语放到课文中你也能读好吗? 师:看到大家那么有信心,老师很开心。但是这篇课文比较长,如果数着句子读就会很浪费时间,今天老师教大家利用分自然段朗读的方法,来读比较长的课文,这样我们以后读课文就可以一段一段地读了。(教学生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师:这篇课文一共是三个自然段,老师请三个小朋友分别来读这三段,读的时候捧起书、身体直,就像老师这个样子。(示范站立读书的姿式;指名读;师生一起读) 评析:初读课文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低年级学生还不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通过“我们一起读”,师生共同读句子、读课文、划分自然段,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课文读熟,而且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习惯,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我们一起说 教学片段3: 师:读了课文,我相信小朋友都已经明白了“神舟号”飞船飞到了哪里,看到了谁,你们能说一说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