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增强法治意识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2019年精选文档

增强法治意识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2019年精选文档

增强法治意识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重大任务,本刊特开设“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栏目,力求宣传、推动、记录好法治贵州的建设历程。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循私枉法。同时,中央号召全党“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要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这些根本要求,就必须十分重视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问题,努力做到把法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真正在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上成为全社会的表率和引领者。

为了增强法治意识,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学习法律,认真贯彻法律,在学好、用好法律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以宪法为核心,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各

级领导干部应当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真正实现。因此,学习好贯彻好法律是领导干部履好职、尽好责的重要前提,只有认真地深入地学习法律,全面地系统地掌握法律,理解法律规范、熟悉法律要求,并能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坚持自觉运用法律指导工作和生活实践,领导干部才能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大力增强法治意识,始终做到用法律管权管事和管人,真正养成时时处处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思想及行为的良好习惯。

着力增强法治意识,努力学好用好法律,领导干部才能在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中,做一个坚定的促进派。众所周知,靠法治为改革护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行动纲领,它所研究部署的不是单项的改革,而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推进所有领域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充分表明,我国改革已从点到面、由浅入深,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复杂艰巨,改革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牵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都需要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就像战场上要攻克最后的坚固堡垒,必须一鼓作气,不

可退缩,勇往直前。这些都要求领导干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都必须以法治为基础,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从而牢固树立法律观念,强化法治意识,在推进改革中始终坚持法治导向,把法治精神渗透在各项具体的改革领域里,特别是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系列法律制度,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促进合理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以法治的理念、措施和实践,引导社会和民众依法改革,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确保改革巨轮稳健行进。

着力增强法治意识,努力学好用好法律,是领导干部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前提。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的法治建设的路线图中,推进依法行政是重要的关键环节,要建设法治中国,首先要建设法治政府,确保行政权力按照法定权限和原则运作,使行政执法体现公平正义、维护人民利益。在现实社会中,行政执法包括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强制等行政行为,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到千家万户,其社会作用及影响尤为重大。而作为行政执法主体的国家机关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否有强烈的法治意识,是否敬畏法律,是否做法律的坚定实践者和有力捍卫者,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实现,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维护,也关系到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成效。勿庸讳言,多年

来尽管依法行政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确实存在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仍未禁绝,少数地方、少数干部甚至领导干部,出现了权大于法、以言代法、徇私枉法、选择性执法乃至暴力执法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因此,领导干部应当深刻学习领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自觉用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敢于直面问题,创新思路和举措,努力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不断强化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观念,始终坚持在法治的轨道上开展工作,着力推进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为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添砖加瓦。

着力增强法治意识,努力学好用好法律,领导干部才能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大有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各个领域行使国家权力、治国理政方略的综合体现。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当今世界,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赖于各个领域的法治化。由于法律及法制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国家各方面工作及改革举措,许多都涉及到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废止、解释以

及相关授权、批准、备案等活动,涉及到诸多法律的具体实施,所以领导干部大力增强法治意识,增强按法律办事、按制度办事的意识,善于运用法律和制度开展工作、处理问题、治理国家,这对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至为关键。只有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学法用法,着力增强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才能推动社会通过深入的法制宣传教育等方式,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法治文化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引导民众把法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的法治环境,以法治中国的建设成效,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着力增强法治意识,努力学好用好法律,是领导干部注重党性锤炼、推进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一科学论断要求,领导干部应当自觉把增强法治观念作为党性锻炼的重要内容,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具体过程中,始终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通过强化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促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推动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我国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中,法治与党的领导活动是息息相关的,法律本身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法律化、制度化,法律是由立法机关通过立法程序加以明确的执政

党的政策,党的政策是法律的灵魂和基础。过去党的政策形成后,有的一般尚未法律化就可以直接执行,这既不利于维护国家法治的权威,也不利于党的政策的执行,因为党的政策未经法律化,就没有法律的约束力。近年来,党的执政方式的一大转变就是凡属重大的政策都要法律化,都要通过立法机关变成国家的法律。这样,法治正日益成为党治国理政的主要方式,我们坚持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就是在认真执行党的相关政策。党已经越来越善于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来领导国家,如今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法治中国建设,努力把自己的权力放到法律法规的笼子里,确保权力不滥用,确保不会出现超越法律、不受法律约束的权力。只要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用法律约束和引导自己,把党的这些原则和要求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去,就能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得到有序推进,就能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方式,使党的建设在规范化、法制化方面迈上新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