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讲稿

心理学讲稿

心理学讲稿
心理学讲稿

我所讲的内容是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和干扰因素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

首先,要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有一个认知。

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

实验方法:填字组词

外显记忆:指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亦可称之为一类对提取自己觉知的过程。

实验方法:线索回忆

下面是正式内容:

1. 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

加考比和达拉斯在实验(1981年)中发现,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而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并无多大影响。

马正平和杨治良(1991)研究了学习与测验时项目呈现方式的替换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影响。实验采用中文双字词为材料控制两个自变量:一是学习和测验时的呈现方式,另一个是测验时的任务。当以视觉呈现刺激且以视觉方式进行测验时为呈现方式不变组,以听觉方式呈现刺激而使用视觉方式测验时为呈现方式变更组。测验时使用的两种任务分别为填字组词和线索回忆。研究结果发现,感觉道的改变对填字组词的间接测验有较大影响,产生了破坏作用,而对线索回忆基本不产生影响。

他们将实验做成表格的形式,一目了然的看出呈现方式的改变都内隐记忆的影响较大。

控制学习与测验阶段刺激呈现方式的转换,会使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之间产生功能性的分离现象,即在间接测验中显示出明显的通道效应,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对于通道效应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影响,来论证出内隐记忆主要依赖刺激知觉信息加工。

2. 干扰因素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现象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前摄抑制(也称前摄干扰proactive interference)

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也称倒摄干扰retroactive interference)

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陈世平与杨治良在一项实验中发现内隐记忆不易受到干扰。

在实验中,他们把单词作为自变量,加入了一些干扰词,再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进行测验时发现,外显记忆受到干扰严重,而内隐记忆受到的影响很小。

此外,个人的目的,情绪等主观情感,还有饥饿,疲劳,疼痛等身体原因也是干扰因素。

教育心理学教案讲课稿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十五章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计划课时: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掌握不良行为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掌握行为矫正的概念和原则。理解实用行为分析程序,了解各程序的概念。 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以自学、讨论为辅。即利用多媒体课件(PPT)进行讲授式、讨论式教学。 教学重点:掌握不良行为出现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 教学难点:真正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实。 教学过程: (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学生的不良行为决非空穴来风,一定是有原因的。课堂不良行为最常见的强化物就是注意──来自教师、同学或者两者,另一个原因是学生想从腻味、挫折、烦躁和不愉快的活动中解脱出来。 (1)赢得教师的注意 有时候,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是为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哪怕是消极的注意。这一原因比许多老师想象的要更普遍。其解决方法也相当容易,尽量地忽视他们,当他们表现不良时只注意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如果实在无法忽视他们的不良行为时,只好暂时请出去,例如让学生站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或者送到校长办公室,这将比斥责有效一些。事实上,斥责对其他学生而言起到了强化作用。 (2)同伴的注意 学生表现不良除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外,另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得同学的注意和赞赏。青少年时期这一原因就更为普遍。忽视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是错误的。例如,一个学生将书放在头上晃来晃去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教师忽视了,这一行为就会继续下去,并且还可能鼓励其他人做出类似的行为;斥责,又只会吸引全班更多的注意,甚至更糟的是,增强了他在同伴中的地位。对于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教师可以做出以下两个反应:一个就是将犯规者从班上请出去,

教育心理学练习 第四章 学习动机讲课稿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单选题 1. 口渴会使个体做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 A.导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与维持的功能 D.强化功能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3.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A .25% B.50% C.75% D.100% 4.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 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5.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6.最重要和最良好的学习动机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理想 C.教师期待和远大理想 D.教师期待和家长期待 7.某学生认为考试成功是自己的一贯努力,其归因是()。 A. 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 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 D. 内部的、稳定的、可控制的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的最高级的需要是()。 A.生理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9.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是属于()。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10.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后是令其()。 A.产生成就感 B.观察榜样 C.相信自己 D.认识自己 11.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12.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思维卷入过多、需要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13.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学习动机 C.高尚动机 D.交往动机 14.布鲁纳认为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是()。 A.兴趣爱好 B.外部奖励 C.内部动机 D.避免惩罚 15.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是()。 A.班杜拉 B.奥苏伯尔 C.桑代克 D.布鲁纳 16.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属于不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因素是()。 A.外界环境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能力 17.一般来说,由(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交往动机 D.无意识动机 18.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利用( )这一途径主要应考虑的就是

心理学讲课稿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是第十二小组,今天为大家讲的心理学上的幻觉 这个是我们小组的成为介绍以及分工,找材料的是赵凤丽,陈玥秋,李苏婷,李尧,蔡凯,陶林,PPT制作是姜淑锦,主讲人就是我,金芸,这是我们小组讨论的照片。 首先,看下这两组张片,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是一种幻觉的表现,其实只是视觉错觉,那什么是幻觉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 视频中的主角的现象就是幻听,是幻觉的一种,他以为别人在叫他起床,其实根本没有声音。幻觉是一种无对象的知觉,比如听到某种声音,但是别人听不到,你看到某个黑影,但是别人看不到,如果这种情况是偶尔发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何症状时刻围绕,就是一种精神病症状。 幻觉除了幻听,还有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五种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幻听,大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像,感觉有人在喊你,但是一回头没有人啊。但是这就是幻听,但是别担心,这只是轻微的幻觉。幻听是一种歪曲的听觉,并没有相应的外部声音作用于听觉器官。 幻听的产生原因大致有三个,第一个是心理因素精神,比如过度精神紧张,星期六大家就要考四六级了,大家会不会在夜深人静躺在床上的时候,听见耳边有英语听力的声音啊。如果有,也没事,等一下会教大家一些预防和缓解的方法,第二个原因呢是身体某部疾病,如听觉中枢障碍,这个大家应该都没有,第三个是药物作用,如麻醉剂,毒品等。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幻听的分类,评论性幻听就是听到别人在议论自己,议论的内容以批评、讽刺、责骂、诬陷为主。命令性幻听就是听到有声音命令自己去做某事,如打人、自杀或自伤。比如视频中的主角就是这样,被命令起床争论性幻听:听幻觉的内容于患者本人无关,患者听到的是另外两个人的争论。 现在,我们来说一下如何预防幻听,大家可以跟着我做。。。。。。。。。。。。。。。。。。。。。。。。。。蔡凯同学做得非常好,请他起来再给我们示范一下。 好,我们再来看一下幻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啊,韩剧的主人翁就有幻视,最右边的那个蓝色衣服的男孩就是他幻想出来的,大家没看过没关系,我们给大家放一点2:00-3:00 大家看,他幻想男孩被他父亲欺负,他现在幻视出男孩的父亲,并和他打架,为男孩报仇4:00-6;17。看完这个视频大家对幻视也有了一点了解,幻视可以可以看到整个情景,如视频中的主角,幻视也可以看到简单不成形的形象,如闪光; 幻视看到的形象可以是模糊的,不清晰的,也可以是鲜明的、生动的。 现在我们来讲一下幻嗅和幻味。幻嗅的患者凭空嗅到异味感,如花香、尸臭。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应该没有这种现象,如果有,四院就在对面等着你。幻味的患者在食物或水中,会尝到某种特殊的怪味。如果你在食堂的饭菜中尝到怪味,别担心,那不是幻味,那是真的难吃。 大家有没有被虫子爬过,被针扎过啊,是不是很难受。幻触的患者非常可怜哦。他们常感皮肤上有虫爬、针刺等异常感觉。是不是很可怕。 这儿有一个例子,陶老太总觉得头发内有虫子,不停用手去“捉”。一个多月下来,老太的额头已经被“捉”破,同时手指也溃皮,这就是幻触,主要原因是老太独居后,很多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出现精神异常。所以我们社会应该多关爱独居老人。 最后一种是内脏性幻觉,比如我们可能觉得肚子疼,可是去医院检查,什么毛病都没有,内脏性幻觉的患者躯体内部有很明确,很具体的异常感觉。 最后,再为大家补充一个手机幻听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平时把手机放到包里,每天隔不了多一会儿就仿佛听见手机响起,取出手机一看却根本没有任何电话。现在我总想把手机拿在手里,生怕漏掉重要的

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解析30例备课讲稿

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解析30例

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解析30例 案例1: 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 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案例3: 读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

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答: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 案例4: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关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讲课讲稿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 理论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 一、桑代克——试误说 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 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 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 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 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 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

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三、华生---行为习惯说(肢体、言语的习惯)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刺激——反应说)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点是行为的塑造、控制和改变,及行为的学习 华生认为,“习惯的养成和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并主张用条件反射法来解释习惯的养成问题。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华生所谓的行为,指的是有机体所说的或所做的,是能直 观察到的。他认为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刺激——反应。( 二)刺激——反应的基本观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 2、习惯形成所遵循的规律:主张频因律和近因律 频因律:某种动作多次重复练习,容易形成连续的动作习惯---巩固 近因律:容易学会前一个学习动作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动作。下次练习提早出现。 四、斯金纳—操作性条件理论(作用说--新行为主义)

心理学重点讲课讲稿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系列位置效应: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材料;中间部分遗忘得最多,这种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的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容易回忆,遗忘的较少,叫首因效应。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人体心理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包括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心理过程的稳定性:能力、技能、气质、性格) 一般认为,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独立。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行为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现代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无条件反射是指先天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发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最重要的条件是强化 两种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一致,它们都是随强化次数的增多而巩固随强化的消失而消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能引起人的感觉的这个刺激范围被我们称为感觉阈限 人们对这个范围内的刺激的感觉能力感称之为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人们能够觉察刺激之间微小差别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那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受阈限 感觉的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或者使感受性提高或者使感受性降低。 同类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同一感受器中一种刺激影响另一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 同类感觉的相互作用的最显著表现,就是感觉的对比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知觉是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知觉的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即刺激物的特点,也有主观原因,即注意者的主体状态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个体自身的状态;兴趣和需要,情绪状态,健康状态,知识经验 怎么样保持有意注意;加深对活动任务的理解,活动的合理组织,培养间接兴趣,客服困难的意志力 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重要人物讲课稿

人物汇编 一、中国 1、孔子:《论语》 对象: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 功能:社会功能—庶矣哉; 个体功能—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目标:才德兼备的君子—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内容:道德教育居首;《诗》《书》《礼》《乐》《易》《春秋》;偏文事,轻科技生产 原则: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因材施教 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孟子: 思想基础:性善论;内发论 目的:在于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 教学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荀子: 性恶论 作用: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目标:基本层次--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圣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学习过程:闻—见—知—行 最强调尊师:教育的作用;维护学术 外铄论 4、墨家:墨翟 兼爱非攻:兼爱--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作用:人性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强力而行 内容:特色:科学技术和思维能力 知识来源:亲知,闻知,说知 5、道家:老子、庄子 绝学,愚民,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上士或瘾君子;反用,虚静(辩证法思) 6、《学记》: 战国末期,儒家,中国、世界教育史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的功能:教育重要性及与政治的关系: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个体功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 学校管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尊师重道: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藏息相辅:(课内课外相结合)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豫时孙摩: 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不鬣等:善学者,师逸而功倍,有从而庸之。 7、朱熹: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 8、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9、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0、 二、西方 1、苏格拉底:古希腊——产婆术(问答法):讽刺—定义—助产术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备课讲稿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答: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 (1).陈述性阶段。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获得。 学生首先要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事实和行动步骤等。在这一阶段,学生知道并能够陈述了某些概念与规则,但在使用这些概念和规则时他先要有意识地再现出陈述性知识后再表现为行为。在完成某一活动时,学生要再现每一个产生式,一步一步地进行各步骤的操作。 (2).程序化阶段。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生能将一个个产生式形成产生式系统,将各个行动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各种活动。 (3).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生最终进入到自动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无需有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这时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均得到了很大提高,表现为纯熟的技能,不需要提取有关操作步骤的知识。 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答:韦纳认为,个体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后,无论成败,都会从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归因。只是不同的人在对不同的事件进行归因时,以上几项因素所起的具体作用会有不同。韦纳又把这些影响因素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因素源(内部的和外部的),稳定性(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可控性(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一般说来,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 而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例如,当学生把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 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绪论 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主要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1)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及方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世界观 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2)心理过程:心理有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个体认识世界,获取并运用知识的过程)、情绪过程(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产生的体验)和意志过程(自觉确定目的,调节运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其中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认知过程: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想象人脑根据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意志过程: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调节行动,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3)心理状态: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4)心理特征: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 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平衡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性格: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和及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 心理包括无意识和意识。 行为科学: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2.心理学各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心理学的诞生 创始人:冯特 创始时间:1879年 创始标志: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创始地点:德国的莱比锡大学 心理学原附属于哲学。

教育心理学辨析题汇总备课讲稿

教育心理学辨析题汇总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下学生学习的一门科学 答:此论述错误,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我国学者研究的具体情况,我们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定义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中的观察法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法是一样的 答,此论述错误,教育心理学中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活中的可能是无目的的、无计划的。 3、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因素 (1)成熟:在没有特别明显教育的影响下能力的增长(遗传和日常经验的增长) (2)学习:学校条件的学习 两个条件相互依赖,不可偏废 4、后天学习比成熟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准备,所以应该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答:此陈述错误,成熟和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因素,不可偏废 5、题干:与动物完全依赖本能学习不同,人类的行为学习有时候即便错过了关键期,也能经过补偿学习而可以获得,只是难度加大而已。(题干为教材原文) 答:对,有的时候,有的技能,利用关键期做到事半功倍 6、题干:一个人如果错过了语言关键期,就怎么也学习不好外语了。 答:错,与动物完全依赖本能学习不同,人类的行为学习有时候即便错过了关键期,也能经过补偿学习而可以获得,只是难度加大而已。 6、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结构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是: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借助工具)。思维的可逆性,其标志是守恒挂念的形成。本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的遵守,不能改变规则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这一阶段思维已经拜托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是: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即不仅在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能够根据可能的情境进行思考;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思维;思维此时已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等。思维水平已接近成人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课件.doc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 一、何为健康?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个定义:“健康不仅是 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即健 康包括三方面:一、身体健康;二、心理健康;三、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 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解释“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 演、指挥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熟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 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方面达到正常水平。身体健康标准大家比较了解,它可以用 数据加以量化,心理健康无法用数来表示,那么如何来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 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 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 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 且对其它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对 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 作者新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心理疾病挑战全球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心理疾患已成为社会熟知的疾病。在美国每年0.6%的人加入精神分裂症的行列(纽约:每年精神病发病率平均为8.3%),30%的人曾经接受 心理治疗。近5000万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89%的人都经历过沉重的心理压抑。据研究估计,每年由于心理压抑给美国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50亿美元。在法国,健康投资在20年中增加了10倍,费用超过购买食品的费用。镇静药每年使用 1亿多盒,平均每人每年两盒。因此法国人自称是世界上最“镇定”的国家。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全世界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2亿人,已经成了世纪病;有30%至40%求医者有精神卫生问题;20%人口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据联 合国统计,自杀居意外死亡之首。 科学研究发现,有很多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等, 统称为心身疾病。心理健康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也起着重要作用。1989年,一日本青年报考一家大公司,公布考试结果,名落孙山。得知这一消息,深感绝望,顿生 轻生之念。幸抢救及时,自杀未遂。忽传来消息,他被录用了。原来统计出了差错, 实际是名列榜首。还没来得及高兴,很快又传来消息,说他被公司解聘了。理由是: 一个人连如此小的人生打击都承受不起,曲折的奋斗之路上建功立业呢?美国心理 学家卡耐基调查了各界许多名人之后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来自于学士和专业技术,85%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1976年奥运十项全能 冠军詹纳说: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

教育心理学错题总结讲课稿

技能 1.技能的基本特点是()。 A.技能是通过遗传获得的 B.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C.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及执行方式构成的 D.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 E.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BCDE 【解析】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第一,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第二,是一种活动方式,由一系列动作及执行方式构成,属于动作经验;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在操作的模仿阶段,动作的控制主要靠() B 【解析】这一阶段主体对动作还很生疏,所以还达不到动觉控制水平。 3.观看乒乓球抽球录像后,能以一定的精确度来演示这一动作的动作技能目标是()。 A.模仿 B.准确 C.连贯 D.习惯化 A 【解析】模仿是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或重复被显示的动作的能力。 4.示范的有效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如()。 A.示范者的身份 B.示范的速度 C.示范的准确性 D.示范的过程 E.示范的时机 ABCDE 【解析】凡对示范结果有影响的因素都影响着示范的有效性。 5.在操作技能形成的整合阶段,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却有所增加。()×【解析】此阶段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的同时,多余动作也随之而减少。 6、自动化的操作如穿衣,也可称得上是问题解决。() ×【解析】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穿衣服这样自动化的操作,不属于问题解决。 7.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技能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 闭合性操作技能对外界的帮助依赖程度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靠内部反馈信息控制。以下属于闭合性操作技能的有()。 A.打排球 B.自由体操 C.汽车驾驶 D.游泳 E.跳水 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 A.记忆表象 B.思维表象C.动作表象 D.定向映象 C 【解析】不断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其进一步地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 转化。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完整讲义精编版

普通心理学 绪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一、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人脑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由树突、细胞体与轴突构成。树突负责接受信息,细胞体负责接受外来信息的同时,产生神经冲动,其性质是电信号,轴突的任务是把细胞体发出的信息传导至其他神经元。 2、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是人脑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部位,控制和指挥着其他各部位的活动。大脑的表层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区域。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偏侧化: 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性工作,包括说话、写作和言语理解,在计算、时间感、节奏感和控制复杂运动方面功能强。 右半球在空间关系、面孔识别、情绪识别与表达、想象、音乐欣赏等方面更强。 4、脑功能的集中表现——反射

(二)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四)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的阐述并揭露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2.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 产生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他的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原理》《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等。 2.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安吉尔 形)心理学

教师必考的教育心理学讲义: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绪论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科学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在师范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师资培训和学校干部培训中的一门必修科目。教师(包括未来的教师)和校长学习并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将会减少教育活动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教育工作者要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去检查自己的教学全过程,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品德心理的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教育艺术。教师们无疑将从这门科学中得到许多教益。 本章将要阐述的内容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它与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以及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对此,当今国内外流行的各式各样的教育心理学中所持的观点是不同的。在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潘菽主

编的《教育心理学》中说:“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邵瑞珍等编著的《教育心理学》中说:“教育心理学是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说: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李伯黍、燕国材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说:“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第一个较完整的体系,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建造的。他在1903年写成的《教育心理学》中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研究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美国安德森(R.C. Anderson)和福斯特(G.W.Faust) 1973年合著的《教育心理学》的副标题就是《教与学的科学》。苏联彼得罗夫斯基(Педровский)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中说:“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这些观点和看法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那么,教育心理学究竟是研究什么的?我们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学校教育和教学条件下教与学的心理现象 和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受教育者在教育影响下形成道德品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要点讲课稿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重点章节) 1、知识学习的类型 2、记忆系统及特点 3、遗忘进程特点 4、遗忘原因及理论解释 5、记忆规律的运用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一、知识的含义及实质 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二、知识的类型 (一)根据反应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所谓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所谓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命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二)根据反映活动的内容的不同,知识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具体知识是对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具有情境性和时空依赖性。抽象知识是对于已知事实的概括性的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等。 (三)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两者含义: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两者区别:首先,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其次,从心理表征看,陈述性知识主要以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3.两者联系: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保证。 4.程序性知识的亚类: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三、知识学习的类型 (一)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符号学习 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内容是词汇学习、非语言符号(如实物、图像、图表、图形等)和事实性知识。 2.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中小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其学习往往是分步的,一般是先达到符号学习水平,再提高至概念学习水平。 3.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 (二)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派生类属学习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 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

教育心理学讲义

第四章知识学习理论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一、知识含义及分类 1.含义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通过主客观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它既包括个体从自身的生活实践和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也包括使用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技能、技巧、策略等。 2.知识的类型 (一)根据反映事物的不同深度 (二)根据知识的抽象程度 (三)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 (四)布鲁姆的分类 (一)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分类依据:根据反映事物的不同深度 1.感性知识 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2.理性知识 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二)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分类依据:根据知识的抽象程度 1.具体知识 指具体的、可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信息。 如:有关日期、地点、物品等方面的知识。 2.抽象知识 指从许多具体示例中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或原理。 如:有关道德、人性等的知识。 (三)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 分类依据: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安德森 1.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生命在于运动。 (三)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 分类依据: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 2.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如:怎样操作一台机器;怎样解答数学题或物理题等。 1、根据安德森的观点,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属于 C A.实践性知识 B.基础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陈述性知识 二、知识的本源和作用: 获取知识方式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方式。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理论讲课讲稿

第三章学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c ) A.老鼠打洞B.吃酸的东西会流唾液 C.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D.蜘蛛织网 《不确定》2.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铃声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铃声是( d ) A.条件刺激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D.无奈件反应 3.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理论基础的人是( d ) A.斯金纳B.桑代克C.班杜拉D.华生 4.“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这句话出自( d )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米尔顿D.华生 不确定5.小刚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刚这种行为消失了。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了( d )的学习。 A.言语信息B.智慧技能 C.动作技能.D.态度 6.学习的“试误说”是由( c )提出来的。 A.苛勒B.杜威C.桑代克D.班杜拉 7.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其做法依据的是学习的( a ) A.准备律B.练习律C.救果律D.条件反射 8.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d ) A.准备律B.练习律c.动机律D效果律

不确定9.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消退 10.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b ) A.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B.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C.精神分析理论D.认知理论 Il.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 a ) A.正强化B.负强化 C.奖励 12.负强化是指( c ) A.呈现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 B.呈现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C.撤销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D.撤销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 13.对于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一旦发现他有好的表现,马上给予表扬。这种鼓励能帮助他逐渐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养成良好品行。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叫( d ) A.消退B.间隔强化C.负强化D.正强化 14.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d )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不确定15.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 d ) A.获得B.消退C.泛化D.分化 16.“杯弓蛇影”是一种( a )现象。 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C.刺激比较D.行为强化 17. -个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因此父母规定他一个月不准吃肯德基,这种做法属于( c ) A.正强化B.消退.C.惩罚D.负强化

教育心理学讲课稿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来上课,主要讲授的是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在上课之前我们来看一段话,教育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承载,一个民族希望的宣言,一代青少年心灵的写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给予学生丰富的知识,更要给予他们爱、关怀和富有尊严的灵魂。 这一句话,指出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既然这么重要,当然对老师的要求也不低,老师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这就需要认真复习考试才能进入教育行业。 说到考试,大家都知道,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心理学在其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因此,学好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为大家进入教师行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教育心理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好这门课也为大家以后能够胜任教师岗位上并做到游刃有余丰富了理论基础。 既然,这门课这么重要,那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了,对不对? 好,下面,我们来开始今天的课程。 说到学习课程,首先,就要学会这门课的知识框架,这样才不会显得知识零散杂乱无章,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也即是这种观点。 那现在我们来看这门课的知识框架。 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可以分为三大块,教育心理学导论部分,主要涉及的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发展等。第二部分也是比较重要的一大块,理论及其应用,教育心理学涉及到很多理论流派,每种流派都有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理论包含三大块的理论,即心理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皮亚杰、维果斯基、埃里克森、科尔伯格的理论。是重点。学习理论,有联结理论、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 另一个大块的内容是,一些具体领域的学习。如知识、技能、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品德等。 总的来看,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三大领域的23个理论。这个在刚刚的体系里也有提到。即4个发展理论、11个学习理论、8个动机理论。这些理论具体的介绍在后面的学习中都会讲到。 那么,教育心理学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具体领域中学习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并要学会灵活地理解这些概念。 一些核心概念,比如,学习、知识、技能、学习迁移等。 那么我们如何学会灵活地理解这些概念呢? 一方面可以结合我们自己这么多年的学习体会来理解,比如,学习迁移,我们可以联系我们在学习中经常用到的触类旁通啊这样的词汇结合起来,以促进更加深刻的理解。 当然,对于一些跟日常理解的有点差距就要加以注意,比如,学习的概念,我们一般都就是说在学校的学习活动。这个是比较狭义的理解。学习的,正确的规范的理解是指,应该是个体由于经验的获得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在这个概念里,就要注意里面涉及的行为潜能,所谓潜能,就是内隐的未表现出来的。 因此,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概念要学会灵活理解,这样才能记忆更加深刻。记忆的策略有一点就是说要精心加工,这个灵活理解就相当于是精心加工了。 前面,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和重点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那么现在,我们进入教育心理学的章节学习。 首先,我们看看导论部分。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老师应施行启发式教学,而非灌输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