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华中科技大学 864教育经济学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 格式:pdf
- 大小:94.71 KB
- 文档页数:3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入学考试《发展经济学》大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考)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发展经济学是我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专业硕士生必考的专业课。
其考试要求达到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矚慫润xx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碍鳝绢。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二)答题时间;150分钟(三)考试题型比例及要求: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锯鳗鲮。
名词解释题:20%左右判断分析题:25%左右简答题:40%左右论述题:15%左右(四)参考书目: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张培刚、张建华主编,发展经济学,2009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残骛楼諍锩xx塹籟婭骒東戇鳖納。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一、发展经济学导论发展经济学的广义论与狭义论;发展中国家及其特征;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与特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起源,发展经济学在西方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经济学的演进;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建立;发展经济学的性质与研究方法。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钯詢鳕驄。
二、发展的目标与度量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现代化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经济增长与增长的阶段性,经济起飞,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绝对贫困,贫困人群的经济特征;收入的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收入分配差别及其度量,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及其检验,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贫困加权指数,减少贫困和收入不均的政策选择。
彈贸摄xx霁毙攬砖卤庑诒xx肤亿鳔简。
三、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现代经济增长的性质、特征;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性质与特征,经济落后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后发优势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及特征,自然方面的限制因素,社会方面的限制因素;经济发展的发动因素及其作用,中国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商务硕士(MIB)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笔试《国际经济学》课程大纲考研《国际经济学》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的学科范围系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及应用,包括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理论与实践、国际要素流动、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调整的理论与政策、国际货币制度等。
考查要点详见本纲第二部分,考试样题参见本纲第三部分。
二、评价目标《国际经济学》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生应能:1.准确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有关概念;2.准确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有关理论和分析方法;3.运用国际经济学的有关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的国际经济问题。
三、考试形式和考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50分钟。
(三)各部分内容考查比例(满分为100分):国际贸易部分50% 国际金融部分50%(四)题型比例1.名词解释20% 2.分析题40% 3.问答题40%(五)参考书目:方齐云编:《国际经济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方齐云,方臻旻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绪论1.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国际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的关系。
2.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1.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2.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生产可能性曲线。
机会成本。
封闭经济均衡。
开放经济均衡。
贸易利益。
3.国际贸易的起因。
4.贸易提供曲线。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1.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2.绝对利益论与比较利益论。
3.比较利益论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分析。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1.要素丰富与要素密集。
2.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及结论。
3.H—O定理。
4.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5.罗伯津斯基定理。
悲惨增长(贫困化增长)。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综合》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2222)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1. 《教育学综合》是为报考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型博士研
究生而设置的入学考试课程之一。
2. 考试对象为报考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
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范围
1、教育基本理论;
2、中外教育史;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三、评价标准
1、理解教育基本理论,掌握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
2、理解中外近现代教育思想史;
3、理解并能正确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4、能运用教育基本理论分析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四、考试形式与试题结构
1、本科目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题型及试题结构:简单题占40%,论述题占60%。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要点
一、教育学学科发展问题
二、教育的本质
三、教育的功能
四、教育的目的
五、教育与人
六、教育与社会
七、教育与文化
八、教师与学生
九、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
十、外国近现代和当代教育思想流派
十一、教育研究中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第三部分试题举例
一、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评教育目的中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2、简述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
3、简述教育的负功能
4、简述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二、论述题(每题30分)
1、论述后现代主义对教育学的影响。
2、运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我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考试大纲一、函数、极限、连续考试内容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初等函数 简单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的建立。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以及它们的性质 函数的左极限与右极限 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概念及其关系 无穷小的性质及无穷小的比较 极限的四则运算 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 e x x x x x x =⎪⎭⎫ ⎝⎛+=∞→→11lim ,1sin lim 0 函数连续的概念 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考试要求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6.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的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7.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8.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9.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10.理解函数的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1.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高阶导数的概念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柯西(Cauchy)中值定理泰勒(Taylor)定理洛必达(L’Hospital)法则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函数单调性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函数图形的描绘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简单应用弧微分曲率的概念两曲线的交角。
868经济学(含宏观、微观)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经济学》作为全日制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学位入学考试课目,主要考察考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水平,注重考查考生应用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分析现实经济现象与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达到甄别优秀考生以进一步深入学习经济学的目的。
二、考试性质与范围:本考试是一种测试考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参照性水平考试。
考试范围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三、考试基本要求经济学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生应能:1. 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有关知识。
2. 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 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 准确、恰当地使用经济学的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地表述与分析实际经济问题。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㈠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㈡答题时间:180分钟。
㈢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试卷满分为150分。
微观经济学80分,宏观经济学70分。
㈣题型比例:主要采用四个题型:概念解释30%;简答题70%;计算题20%;论述题30%。
五、考试内容:本考试包括以下部分:(一)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1. 理解需求的概念,了解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掌握需求函数和需求定律,掌握需求定律成立的条件,能运用需求定律分析问题,熟练掌握需求量的变化与需求的变化,点在线上的移动和线的移动之间的差别;2. 理解供给的概念,了解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掌握供给函数,熟练掌握供给量的变化与供给的变化之间的差别;3. 掌握弹性的定义,了解弹性的特点,掌握点弹性,弧弹性两种计算方法并能实际应用计算,掌握弹性的几何表示;4. 掌握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的概念与计算公式,掌握各种弹性的取值范围及其对商品的分类意义;5. 理解市场均衡的形成过程,了解各种影响供给、需求的因素及其影响方向,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供求分析工具分析各种因素变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6. 掌握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理解蛛网模型,了解蛛网模型的收敛特点。
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01 考试科目名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等知识,掌握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方式,并能够对基本原理进行灵活运用,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引论经济学产生的根源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第二节需求曲线1.需求函数⒉需求表和需求曲线3.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区别第三节供给曲线1.供给函数2.供给表和供给曲线3.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变动的区别第四节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1.均衡价格的决定2.均衡价格的变动第六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1.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及类型2.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的关系3.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4.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的含义及计算第七节运用供求曲线的实例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第三章效用论第一节效用论概述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2.需求曲线的推导3.消费者剩余第二节无差异曲线1.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及其特点2..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的概念第三节预算线1.预算线的含2.预算线的变动第四节消费者均衡1.消费者均衡的条件2消费者均衡的图形分析第五节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第六节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1.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2.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第四章生产论第三节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1.短期、长期、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及其曲线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3.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4.一种变动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第四节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1.等产量曲线的含义及其特征2.边际技术替代率3.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第五节等成本线等成本线的含义及其变动第六节最优生产要素组合1.关于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2.关于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3.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第七节规模报酬1.规模报酬的类型2.规模报酬递增产生的原因第五章成本论第三节短期成本曲线1.TFC、TVC、TC、 AFC、 AVC、 AC、 MC的定义及曲线的形状2.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3.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第四节长期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第二节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1.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2.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3.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第三节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第四节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1.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及各种情况;2.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第六节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第七节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1.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2.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3.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第一节垄断1. 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2.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3.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第二节垄断竞争1.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2.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3.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4.非价格竞争第五节不同市场的比较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第三节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第四节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第五节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第一节对供给方面的概述要素供给原则第二节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劳动供给曲线第六节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第十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第二节经济效率1.帕累托标准;2.帕累托改进;3.帕累托最优第三节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第四节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第五节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第六节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第一节垄断1.市场失灵的含义2.垄断与低效率3.寻租理论4.对垄断的公共管制第二节外部影响1.外部影响及其分类2.外部影响和资源配置效率3.科斯定理第三节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1.排他性和竞用性2.公共物品3.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第四节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第四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一节均衡产出1.均衡产出的概念;2.投资等于储蓄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第四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第五节乘数论第六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第七节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1.政府购买乘数;2.税收乘数;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第八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一节投资的决定1.实际利率与投资;2.投资边际效率曲线;第二节 IS曲线1.IS曲线及其推导;2.IS曲线的斜率;3.IS曲线的移动第三节利率的决定1.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2.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3.流动性陷阱;4.货币需求函数;5.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第四节 LM曲线1.LM曲线及其推导;2.LM曲线的斜率;3.LM曲线的移动第五节 IS-LM分析1.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2.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第一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1.财政政策的含义;2.货币政策的含义;第二节财政政策的效果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2.挤出效应;第三节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第二节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工具;2.自动稳定器、预算赤字、预算盈余第三节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一节总需求曲线第四节古典总供给曲线第五节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第六节常规总供给曲线第七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第一节失业的描述1.失业率;2.失业的分类;第二节失业的经济学解释第三节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描述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分类;第五节通货膨胀的原因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4.结构性通货膨胀第六节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第七节菲利普斯曲线第二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1.经济增长的含义;2.新古典增长理论;3.内生增长理论;4.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5.加速原理;6.乘数-加速数模型三、题型及比例:1.简答题(40分)2.论述题(40分)3.计算题(30分)4.综合题(40分)四、参考书目《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五版,高鸿业主编。
华科经济学853考纲【实用版】目录1.华科经济学 853 考纲概述2.考纲的内容3.备考建议正文【华科经济学 853 考纲概述】华科经济学 853 考纲,是指华中科技大学(华科)针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所制定的考试大纲。
该大纲涵盖了经济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和领域,为考生提供了备考的参考标准和方向。
本文将对华科经济学 853 考纲进行分析,以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考试内容,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
【考纲的内容】华科经济学 853 考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政治经济学: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等。
2.微观经济学:涉及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价格与产量等。
3.宏观经济学:涵盖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国民收入变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
4.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汇率与国际收支等。
5.经济学说史:简要介绍历史上著名经济学家的理论观点和贡献。
6.经济学方法论:涉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经济模型构建等。
【备考建议】1.熟悉考纲,明确复习重点。
考生应认真研读华科经济学 853 考纲,了解考试范围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建立知识体系,系统学习。
经济学知识体系繁杂,建议考生按照考纲顺序,从政治经济学开始,逐步学习微观、宏观、国际经济学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运用。
经济学考试不仅考查理论知识,还注重考察考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关注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4.多做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考生可以通过历年真题、模拟题等练习,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性。
5.及时调整心态,保持积极备考。
考试过程中,考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遇到困难要积极寻求帮助,保持信心,迎接挑战。
总之,华科经济学 853 考纲为考生提供了备考的参考和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管理学基础》考试大纲科目名称:管理学基础科目代码:963
一、考试性质
《管理学基础》是报考我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硕士选考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考察考生是否掌握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应用管理理论分析卫生管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答题时间:180分钟
3、题型比例:名词解释约10%
选择题约20%
简答题约30%
论述题约40%
三、考察要点
1、理论基础
古典管理理论,管理的基本原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职能。
2、基本方法
管理的通用方法、决策方法、计划方法、组织设计的基本方法。
3、基本运用
运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常见的卫生管理问题。
四、试题样卷(略)。
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金融学综合》考试复习大纲一、考试性质《金融学综合》是2013年金融硕士(MF)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
《金融学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金融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于与金融学和公司财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部分金融学一、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的职能与货币制度●国际货币体系二、利息和利率●利息●利率决定理论●利率的期限结构三、外汇与汇率●外汇●汇率与汇率制度●币值、利率与汇率●汇率决定理论四、金融市场与机构●金融市场及其要素●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衍生工具市场●金融机构(种类、功能)五、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商业银行的风险特征六、现代货币创造机制●存款货币的创造机制●中央银行职能●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七、货币供求与均衡●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货币均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八、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及其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九、国际收支与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国际资本流动十、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理论●巴塞尔协议●金融机构监管●金融市场监管第二部分公司财务一、公司财务概述●什么是公司财务●财务管理目标二、财务报表分析●会计报表●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三、长期财务规划●销售百分比法●外部融资与增长四、折现与价值●现金流与折现●债券的估值●股票的估值五、资本预算●投资决策方法●增量现金流●净现值运用●资本预算中的风险分析六、风险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的度量●均值方差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无套利定价模型七、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贝塔()的估计●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八、有效市场假说●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有效资本市场的形式●有效市场与公司财务九、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资本结构●MM定理十、公司价值评估●公司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三种方法的应用与比较四、考试方式与分值本科目满分150分,其中,金融学部分为90分,公司财务部分为60分文章来源:文彦考研旗下华中科技大学考研网。
2017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12 科目名称:管理学适用专业:工商管理参考书目:《管理学》(第三版)周三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考试时间: 3 小时考试方式:笔试总分:150 分考试范围:一、管理总论(一)考核知识点1. 管理2.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管理的主体4. 管理与环境5. 道德与社会责任(二)考核要求1. 管理(1)识记:管理的涵义(2)理解:管理的应用范围、管理的特性(3)应用:结合实际分析管理的重要性、科学性和艺术性2.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识记:管理的研究对象和归纳法、实验法与演绎法的涵义(2)理解:管理学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3)应用:结合实际正确运用管理学的研究方法3. 管理的主体(1)识记:管理肢体、管理者角色的涵义(2)理解:管理主体与客体的范畴、管理者角色的分类与变动、管理主体的能力结构(3)应用:能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管理者主要角色计能力结构状况和要求4. 管理与环境(1)识记:管理环境的涵义(2)理解:管理的环境构成与特点、管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作用(3)应用:结合实际管理问题,能正确地分析内部与外部环境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5. 道德与社会责任(1)识记:道德与社会责任的涵义(2)理解:道德观与社会责任观(3)应用:能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提高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及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二、管理理论的演进(一)考核知识点1. 早期管理思想2. 近代管理理论的产生3. 科学管理理论4. 一般管理理论5. 管理组织理论6. 行为科学理论7. 现代管理理论8. 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二)考核要求1. 早期管理思想(1)识记: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用人思想、经济管理思想;国外古代的行政管理思想、生产管理思想(2)理解:原始社会管理思想的萌芽2. 近代管理理论的产生(1)识记:亚当、斯密、小瓦特和博乐顿等人对管理理论的贡献(2)理解: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经济学》考试大纲
(代码:864)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教育经济学是我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专业考试课程之一。
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够达到的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好的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
考试对象为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约25%, 简答题约40%, 论述题约35%
第二部分 考试要点
一、教育经济学一般理论
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教育经济学学科体系,影响教育经济学产生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社会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
二、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及其发展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系,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教育服务的性质,教育与科技和经济的融合。
三、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的性质与特点,教育投资来源及构成,教育投资改革,教育投资比例指标,确定教育投资的原则和方法,教育投资的计量与比较。
四、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核算,教育成本分类,教育成本计算方法,大中小学教育成本比较,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五、教育效率
教育效率的评价指标与计量方法,影响教育效率的因素,教育效率系统,中国
教育效率评价。
六、教育规模经济
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教育适度规模决策模型,教育规模分类,高等学校规模经济。
七、教育经济效益
教育收益,教育经济效益特征,教育收益率分类及其比较,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
八、教育供给与需求
教育供给,教育需求,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过度教育,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教育资源的规划。
九、教育财政
教育财政的性质与功能,中外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教育经费预算单列,教育经费拨款标准,学费制度,学生资助制度,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十、教育金融
教育金融的本质与功能,教育金融体系,大学与股份制。
第三部分 考试样题(参见2012年《教育经济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资源配置
2.教育资本
3.教育个人需求
4.明瑟收益率
5.教育成本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为什么说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3.教育规模经济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4.简要阐述教育结构与经济体制结构改革的关系。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结合中国教育发展实践,分析教育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调节。
2.“家有大学生,十年难翻身”,高额学费使得部分贫困学生家庭生活负担沉重;而部分“大学毕业即失业”,某些学生暂时找不到工作。
针对上述现象,有人认为,上大学“读书无用”。
你怎么看待此类问题,其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