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转折复句日汉对比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基于语料库的因果复句日汉对比研究-汉语言文学基于语料库的因果复句日汉对比研究□张斌李光赫吴世兰林乐青摘要:本文以日语中表示“事态或行为的原因”的因果复句「ダケニ」句为研究对象,借助《中日对译语料库》进行全语料库检索,按照「当然」「强调」和「逆说」的三种用法,通过「ダケニ」句的对译语料考察了其汉译倾向。
考察发现,表示「当然」时的汉译形式中无标形式“P,Q/Q,P”“因为P,所以Q”和“由于P,所以Q”较为常见。
而表示「强调」时的汉译形式中无标形式“P,Q/Q,P”“因为P,所以Q”和“到底是/不愧是/毕竟是P,Q(定型语)”较为常见。
此外,表示「逆说」时的汉译形式中“因为P,反倒Q(定型语)”“P,而Q”和“因为P,所以Q”较为常见。
关键词:ダケニ语料库对译日汉对比当然强调逆说一、引言在日语因果复句接续词中,大多数日语学习者可能会将「ダケニ」翻译成“到底是/不愧是/毕竟是”;然而从实际的对译结果来看,除了“到底是/不愧是/毕竟是”之外,“因为,由于,反而”等汉译形式也并不少见。
此外,无明显因果接续词的无标形式也不在少数。
对于「AだけにB」一句来说有以下三种用法:1.B是由于A的存在而自然发生的事件或状况,或B的发生当然是因为A的存在,相当于「…だからやはり」「…だからさすがに」;2.没有A的存在B也会发生,但A的存在强调了B的事件或状况,相当于「…だからいっそう」;3.B的发生与从A预想的事件或状况相反,相当于「…だからかえって」。
本文中将这三种用法简称为「当然」「强调」和「逆说」,并基于此研究与汉语因果复句的对应关系。
二、先行研究前田(2009)指出,「ダケニ」一般接续在动词及形容词的非过去形及过去形、形容动词词干及名词+「な/だった/である/であった」之后。
从句的主语后用「が」,而不用「は」。
此外,「ダケニ」的主句一般为叙述句,而不使用表示行为要求、意志或希望的句子。
在对汉译文中的因果接续词分类时需注意“因为”和“由于”的异同。
日语拟态词的汉译研究——以《中日对译语料库》为基础佟玲【摘要】以天昭宁编著的《擬音語·擬態語辞典》为基础,对《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收录的日本文学作品及其汉语译文进行检索,然后参照田守育啓·ローレンス·スコウラップ的统语标准,对检索出的日语原文中的拟态词按统语特征进行分类,同时参照刘月华等的词性分类标准对相应汉语译文的词性进行分类,并将以上的分类结果,经过整理、统计及分析后,总结出文学作品中的日语拟态词汉译后在词性方面体现出的特点.【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9)001【总页数】5页(P121-125)【关键词】日语拟态词;汉译;语料库;文学作品【作者】佟玲【作者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辽宁大连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6日语的拟声词、拟态词分别有各自的定义,根据天昭宁编著的《擬音語·擬態語辞典》(1982)[1]中的解释,拟声词是指人们哭、笑、吐口水、喝饮料和拍打时发出的声音及无生物在自然状态下或受外力作用下发出的声响,也叫做“写生词”;拟态词是指对包括人在内的有生物、无生物及自然界中事物的状态、现象、变化、动作和生长等用描写、象征的手法加以表现的词语,也叫做“拟容词”。
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从词性角度来看,基本属于副词,从统语角度来看,又可以细分为副词用法、动词用法、形容词/形容动词用法、名词用法、引用用法和文外独立用法[2]等。
所谓统语,就是规定词语的顺序,以形成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
反过来说,就是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对语序的要求。
与日语的拟声、拟态词概念相对应,在汉语中有“象声词”这一概念。
根据刘月华等的解释,“象声词是用语音来模拟事物或自然界的声音以及描写事物情态的词”[3]。
张谊生(2000)[4]曾提到“拟声词”这一概念,是指“模仿事物、自然界的声音”,但尚未查到拟态词这一概念。
而且汉语的象声词在词性划分上自成一类,与副词、形容词等地位相当。
中日对译语料库使用方法1.引言概述部分可以对中日对译语料库的使用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介绍中日对译语料库的定义、特点和使用场景等。
概述部分内容如下:1.1 概述中日对译语料库是一个用于中日互译的语料库资源,它包含了大量的中文和日文文本对照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准确理解中日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提高翻译品质和效率。
中日对译语料库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日对译语料库的数据来源广泛,涵盖了各个领域的文本,包括新闻报道、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
这使得翻译人员可以在不同领域中寻找对应的文本进行研究和学习。
其次,中日对译语料库具有真实的语言应用情境,这些数据是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采集而来,保留了原始文本的真实特点。
有了这些真实的语料库数据,翻译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日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表达方式。
此外,中日对译语料库还包含了大量的双语对照句子和句子片段,这些对照数据对于翻译人员而言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句子结构,翻译人员可以更准确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词汇选择。
最后,中日对译语料库的使用场景非常广泛。
无论是在翻译工作中,还是在中日语言学习和教育中,都可以借助中日对译语料库来提高翻译质量和学习效果。
同时,中日对译语料库也为机器翻译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持。
综上所述,中日对译语料库具备广泛的数据来源、真实的语言应用情境、双语对照数据和多样的使用场景等特点,对于翻译人员和语言学习者而言,它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工具,能够提供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实用的翻译参考。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中日对译语料库的构建方法和使用技巧。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主要包含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通过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来介绍本文的整体框架和目标。
在概述部分,将简要阐述中日对译语料库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以引发读者的兴趣。
在文章结构部分,将提供整篇文章的目录并简要介绍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近五年来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研究综述作者:李秋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2期摘要:本文检索了近五年来(2012~2016)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方面的论文,对它们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
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几个方面对近五年来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的偏误分析做一综述,指出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日本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研究综述一、引言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频繁。
中国的文字、书法、茶道、武术、瓷器等源源不断地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来华学习的日本留学生也越来越多。
日语受汉语影响很大,因而这两种语言在某些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使得日本留学生比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学汉语有更多的优势。
但是日语和汉语并非同一语系,因而差别也非常大。
日本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很容易受母语的影响而出现偏误。
近年来,关于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的研究,成果显著。
本文以知网上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依据,对我国近五年来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的论文进行梳理,做总的概括和分析,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对日汉语偏误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现状本文以“日本汉语学习偏误分析”为主题,把时间限定在2012~2016年,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模糊检索,经过筛选共得到相关论文142篇,其中2012年33篇,2013年32篇,2014年25篇,2015年27篇,2016年25篇。
在数量上,2012年、2013年较多,2014~2016年数量有所下降,这一方面是由于最近几年中日关系紧张,来中国的日本留学生减少;另一方面,在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的研究方面遇到了瓶颈期,研究进行到一定的阶段,既有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新的研究又无法突破原先研究的藩篱。
为了便于了解此领域研究的部分和整体状况,我们按照现代汉语教材中对汉语知识和研究的分类方法,将这些研究成果分成“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其他”五个部分,分别对相关研究做具体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研究的现状。
浅淡中日词汇中的顺序颠倒词众所周知,中国与日本有着二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当然语言方面相互之间也有影响。
古代日本曾大量引进中国文化,甚至引进汉字的同时,还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假名文字。
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的确有容易理解,学起来很方便的一面,但不可忽视的是,虽然中日两国都用汉字作为语言的标记符号,但日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民族的语言,在使用汉字的方式上,却不尽相同,有时汉字相同意思却不同;有时汉字相同,意思也相同,而有趣的是书写时前后顺序正好相反。
本文就汉语和日语的语素完全相同,但组成单词的汉字的排列次序却怡怡相反的现象作了研究。
如日语的“制限”和汉语的“限制”等等。
这是日、汉语言之间独有的语言现象。
我们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必须了解这些日汉词汇的异同,否则就容易在书写时按汉语习惯排列组合方式来写。
本文针对此种语言现象,主要作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是通过大量的中日字典资料,对共时平面上的日、汉字序逆转的对应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指出日、汉字序逆转的词中从词形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一、与日语相对应的汉语存在逆转现象(注:左侧为日语,右侧为汉语,下同。
)暗黑――黑暗硬軟――软硬胃腸――肠胃詐欺――欺诈制限――限制限界――界限脅威――威胁粛静――肃静抑圧――压抑伐採――采伐誘引――引诱従順――顺从練磨――磨练領收――收领謀計――计谋漏洩――泄漏濾過――过滤劣悪――恶劣研鑽――钻研腹心――心腹習熟――熟习商工――工商紛糾――纠纷随伴――伴随賞贊――赞赏老衰――衰老慰扶――抚慰買収――收买期日――日期誤謬――谬误拿捕――捕拿応報――报应探偵――侦探軽減――减轻低減――减低短縮――缩短年賀――贺年面会――会面雄雌――雌雄落着――着落許容――容许断片――片断北東――东北北西――西北南西――西南南東――东南抱擁――拥抱二、在汉语中存在逆转现象而日语中不存在此种现象紹介――介绍(绍介)率直――直率(率直)壮健――健壮(壮健)乱雑――杂乱(乱杂)静寂――寂静(静寂)登攀――攀登(登攀)牧蓄――畜牧(牧蓄)併呑――吞并(并吞)鋭敏――敏锐(锐敏)言語――语言(言语)代替――替代(代替)威厳――严威(威严)埋葬――葬埋(埋葬)外出――出外(外出)細心――心细(细心)戒告――告戒(戒告)厳謹――严谨(谨严)相互――互相(相互)講演――演讲(讲演)様式――式样(样式)救援――援救(救援)真率――率真(真率)感傷――伤感(感伤)断腸――肠断(断肠)救急――急救(救急)選評――评选(选评)浮沈――沉浮(浮沉)三、在日语中存在逆转现象而汉语中不存在此种现象音声(声音)――声音補填(填補)――填补補修(修補)――修补苦労(労苦)――劳苦趣旨(旨趣)――旨趣畏敬(敬畏)――敬畏鋼強(強鋼)――刚强姿容(容姿)――姿容移転(転移)――转移山海(海山)――山海夜昼(昼夜)――昼夜白黒(黒白)――黑白論評(評論)――评论論結(結論)――结论論議(議論)――议论誕生(生誕)――诞生離脱(脱離)――脱离鋼鉄(鉄鋼)――钢铁競争(争競)――竞争接触(触接)――接触改変(変改)――改变消費(費消)――消费離隔(隔離)――离隔練熟(熟練)――熟练協和(和協)――和协治療(治療)――治疗練習(習練)――练习習慣(慣習)――习惯便利(利便)――便利製作(作製)――制作增加(加增)――增加合併(併合)――合并木材(材木)――木材圧制(制圧)――压制転変(変転)――转变礼儀(儀礼)――礼仪裁決(決裁)――裁决姓氏(姓氏)――姓氏局限(限局)――局限痴情(情痴)――痴情奇怪(怪奇)――奇怪始終(終始)――始终祖先(先祖)――祖先運搬(搬運)――搬运野原(原野)――原野気風 (風気) ――风气草薬 (薬草) ――草药四、在日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都存在逆转现象運命(命運)――命运(运命)苦痛(痛苦)――痛苦 (苦痛)情熱(熱情)――热情(情热)食糧(糧食)――粮食(食粮)論争(争論)――论争(争论)慰安(安慰)――安慰(慰安)笔者经过反复对此分析后整理出了以上一批日、汉同形字序逆转的对应词。
汉日同形词对比研究摘要:汉语和日语中有不少同形词。
这些汉日同形词中有一部分是在两千多年前汉字传入日本时保留下来的;有一部分是日本人在吸收西方文化时,使用汉字造出来的新译词,而后又被引入汉语中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我国制造出来的新译词,被日语吸收过去的。
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相互之间的影响涉及很多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的联系尤为紧密,但是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日汉同形词的词义产生了差异。
关键词:汉日同形词;辨析;对比中国和日本都属于汉字文化圈,对于两国来说,汉字是继承与发展文化所不可欠缺的媒体。
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在汉字词方面也存在相互借用、相互影响的情况。
对于学习和研究日语的中国人来说,对中日汉字词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重要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一、汉日同形词辨析汉字词,或称为“汉源词”是指位于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语言中存在的、从古汉语中派生出的词汇。
它可以由几个汉字组成,也可以由一个汉字组成。
汉语中所有的词都是汉字词。
从词源上看,汉语中的汉字词绝大多数是汉族语言的词,但也有一小部分是非汉族语言的外来词。
如葡萄、罗汉、马拉松、迪斯科等是音译外来词。
在日语中,“汉语”通常指吸收并改造汉语(中文)的词汇,当中包括和制汉语。
大部分与中文意思相同或相近,其中一小部分与中文意思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词义范围的区别中日两国语言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在保留了一定的相同意义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派生意义。
由此产生了词义范围的区别。
关于这一点,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日语词义范围大于汉语。
如「道具」,日语中该词有着和汉语相同的意思,表示工具、舞台道具等等。
除此之外,日语还有三种意思:①制作东西时使用的器具的总称。
如:「大工道具」(土木工具)。
②家庭生活用具。
如:「勝手道具」(厨房炊事用具)。
③手段。
如:「結婚を出世の道具に使う」(把结婚当作发迹扬名的手段);第二类,汉语词义范围大于日语。
日语转折复句的日汉对比实证研究本文以位于句前的ニモカカワラズ为中心,进行有关日语转折复句的日汉对比实证研究。
整理分析位于句前的ニモカカワラズ的含义及用法,并利用中日对译语料库,总结其翻译倾向。
通过计算偏差值,明确其不同译法的使用频率;进一步探寻其译文与汉语原文的一系列内在联系。
标签:转折复句实证研究ニモカカワラズ偏差值中日互译一、引言表示转折意思的单词短语有很多,ニモカカワラズ并不是最有代表性的,前人对于ニモカカワラズ的研究也并不深入。
《日语句型词典》中提到:ニモカカワラズ有时承担连接上下文的作用,这时相当于汉语中的“虽然是那种事态,但……”的意思。
例(1)就是将“にもかかわらず”翻译成“虽然……但……”的情况。
如:(1)a.危険な場所だと十分注意されていた。
にもかかわらず、軽装で出かけて遭難するはめになった。
(『日本語文型辞典』)b.尽管别人已警告过他那是个危险的地方,但他还是穿着轻便的服装出发了,最后落了个遇难的下场。
(《日语句型词典》)在『デジタル大辞泉』这部字典中,将ニモカカワラズ的相关用法分为两种:第一,承接前文所叙述的事实,表达一种要采取与前文相反的行动的意思,相当于“…であるのに”的用法;第二种,与起到类似于接续词作用的“それなのに”和“しかし”的意思相近。
第二种用法是当ニモカカワラズ位于句前的情况。
例如:(2)疲れがひどかった。
にもかかわらず、がんばった。
二、位于句前的ニモカカワラズ的含义及用法(一)位于句首时,ニモカカワラズ的接续用法ニモカカワラズ起连接作用时,相当于“しかし”。
在表达下文与从前文所推测出来的内容相反的情况下,“にもかかわらず”用在句首。
在日语中以“~。
にもかかわらず、~。
”这种形式出现,和汉语“虽然是那种事态,但/却……”意思相近。
(3)a.それ以外には考えられなかった。
にもかかわらず、彼はわざわざ面倒な手間をかけて説得し、あるいは脅迫し、僕をこの場所に送り込んだ。
76|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基于语料库的「&'()*'」让步文的中日对比研究◎张锐摘要:以日语中表达让步的接续助词为考察对象,从中日对译语料库中筛选出与其相关的对译之后进行分类整理,调查和中文的对译倾向,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形成原因。
通过调查得知,「+,-./0除了表示时点外,一般被认为是让步式转折复句的一种,与其对应的译文可以分为假设性让步句、容忍性让步句和无条件让步句,其对应汉语形式有“即使/即便/纵令/纵然P,也q”“无论/不管p,也q”等。
关键词:0接续助词对译倾向语料库—、弓I言表示场所、位置的形式名词「678」和格助词「:」连用时,以「678:」的形式表示“时点、契机”和“让步条件”%如下面两个例句:(1(彼力空入<=>?678:、@一AB—;始(时点、契机)(2)彼;入<=>?678:、@一亍彳一肚始CEFG%(让步条件)对于「?678:」的接续用法,先行研究中一般只给出简单的释义,因此学习者只了解「678:」可以表示“让步条件”,可以说对其具体的意义用法并没有真正的掌握%而且从言语类型论的角度进行的对比研究迄今为止还鲜有见到。
本研究旨在通过语料库中大量的实例,弄清表示让步条件的接续助词「678:」与汉语的对译情况,从言语类型论的角度考察分析「?678:」文在句式结构与翻译倾向上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希望对国内日语学习者更好的掌握「?678:」的意义用法起到参考作用%探讨园地77二、文献综述对「678:」的研究,日本国内成果较为丰富。
其中,前田(1994①$2009②)指出是表示逆接条件的接续助词,可以表示假说条件和事实条件,然而并没有详细论述关于「:」的意义分类%《日本語文型辞典》③中指出7的两个用法,一个表示分段话题的时点,可以译为“刚好,刚刚”,另一个表示逆接关系,可以译为“就是、即使、即便”%表示逆接用法根据主句的特点,又分为两层意思,即①在预料前项所讲的将成为徒劳之事的情况下,用以连接后项,多以「…?678:3F g」的形式出现%如例'3):(3)g<E頼IJ67人怎引吉受O%仃日本語文型辞典』1998:334)即使你再怎么他,他大概也不会答应你的%②在预料前项事态要变为非人所期望的情况下,用以连接后项%如例'4):(4)泥棒力£入:、価値L KRSLD本TE g UVF g%仃日本語文型辞典』1998+334)即使小偷摸进来的了,值钱的也只有书之类的%邢福义④具体论述了汉语让步句的分类和作用,将让步句分为虚拟性让步句、容认性让步句、忍让性让步句和无条件让步句%前面的《日本語文型辞典》中提到的译文“即使、即便、就算”即属于邢福义所说的虚拟性让步句%但是前田(2009)中指出「7」既可以表示假定条件,也可以表示事实条件。
228日汉程度副词的比较研究——以“もっと”和“更”为中心文/赵宏 方舒摘要:日语和汉语同属汉字文化圈,但是由于体系不同,所以既有相似点又有差异性,因此在语言考察方面,汉日对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达到某种程度的副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话者的语气和态度,在日常交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日汉程度副词进行对比研究,明确其语言的差异性,减少交流中的误用,加深人们对两国语言的理解。
关键词:日汉程度副词;语气;情感表现;文体差异“もっと”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比较性程度副词。
《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上将“もっと”解释为“更,再,进一步。
(程度或数量)在原先的之上,更加,越发。
”由此可见,“もっと”在进行日汉对照翻译的时候,可译为“更”。
例如,以下例句出自《日语近义词详解》 2005(277)。
(1)この公園は雪をかぶるともっと美しい。
/这个公园覆盖上雪更美丽。
(2)彼女は結婚して以前にもましてもっと美しくなった。
/她比结婚以前更漂亮了。
由上述例句可知,“もっと”和“更”具有共通的比较性含义,但是由于两国语言体系的不同,两者之间亦存在着诸多差异性。
反之,汉语的“更”被翻译成“もっと”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例如,(4)波は更に激しくなった。
/浪更大了。
《实用日汉词典》2002(402)(5)更に悪いことには雨が降ってきた。
/更糟糕的是下起雨来了。
《日汉双解学习词典》2008(646)本文将以日语“もっと”和汉语“更”为中心,对它们与语气的共现关系、情感表现、文体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明确二者之间的差异性。
一、先行研究大島潤子(1998)以满足心理为引线,深入分析了“もっと”情感特征,随后時衛国(1999)又进行了补充。
另外,時衛国(1999)又从状态性比较修饰等方面展开论述,多角度归纳了“更”“还”“もっと”“更に”4个词语的异同点。
而赵素萍(2004)从社会基准和个人基准的角度,在程度性和量性的制约方面明确了其差异性。
基于语域理论的新闻翻译研究摘要:本文介绍了韩礼德语域理论的主要观点,基于语域分析方法,以中英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例证分析了新闻翻译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希望对翻译实践有所借鉴。
关键词:语域理论新闻翻译语域分析语域理论概介语域理论是语言大师韩礼德功能语言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并在一定的语境中得以理解和解释。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前者指讲话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后者指讲话者涉及的实际发生的事,即语言发生的实际环境。
韩礼德将这两个概念同语言系统联系起来,指出语言是一整套讲话者可选择的系统,文化语境是决定这套可选择系统的环境,由语篇体裁来反映,而情景语境则是对这一系统所作的某一具体选择的环境,由语域来实现。
其中文化语境决定着整个语言系统,即讲话者在该文化中所能说的话,而情景语境则决定着讲话者在某一具体情景中实际说的话。
文化语境(体裁)由具体的情景语境(语域)所体现,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共同映射到词法语法。
语境、体裁、语域和语言的关系可以直观地表述为:文化语境→语篇体裁→情景语境→语域→话语意义→词法语法。
韩礼德将决定情景语境(语域)的因素归纳为三个变项:语场、语旨和语式。
语场指语言发生的时间、地点、话题和交际目的等,根据话题可分为不同学科、领域、行业的语域。
语旨指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包括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交际态度等。
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以及修辞方式,可分为书面语体和口语体、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自然语和人工语等。
语域三变量中任一发生改变,都会导致语域发生变化。
语域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在任何一个语篇中都可以找到具体的语域标志。
这些标志主要蕴涵于词法语法层。
基于语域理论的新闻翻译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其任务是根据翻译目的,以便于解读的语言加工方式,用目的语将源语文本承载的信息全部或部分地呈现给目标读者。
由于源语和目的语符号系统不同,交际角色关系发生变化,文化和意识形态各异,译文与原文可能存在交际目的和交际功能非一致等诸多复杂因素,导致源语文本语域在译语中出现变异。
基于B C C W J语料库的数据驱动学习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的实践樊晓萍(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摘要:数据驱动学习符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主动从真实的语言事实中观察、概括和归纳语言规律。
这一学习方法的关键在于学生通过分析语料库提供的语言事实对词汇、语法以及规则进行推理和习得。
笔者认为这样的学习能够改变传统的基础日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推断力。
而由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开发的Bcc w J语料库内容涵盖各个领域,可以帮助日语学习者了解日语语言实际的使用情况,能够提供大量的语言事实供学生观察、分析。
本文将介绍B c cl^『J语料库的现状,分析基于语料库的数据驱动学习运用于基础日语教学的必要性,并同时介绍其具体教学实践情况。
关键词:B cc w J;数据驱动学习;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70一(2013)03—0082—02语言学中的语料库(cor pu s讨旨的是大量文本的集合,库中的文本(称为语料)通常经过整理,具有既定的格式与标记,它是计算机存储的数字化语料库。
语料库是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基础资源,也是经验主义语言研究方法的主要资源,它可以应用于词典编纂、语言教学、传统语言研究、自然语言处理中基于统计或实例的研究等方面。
由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开发的大规模代表性日语书面语语料库(B cc w J语料库)就是众多语料库中的一种。
到2012年3月为止,该语料库一共收纳了l亿500万语,其内容涵盖书籍、杂志、报纸、白皮书、教科书、y ahoo博客、法律、国会会议记录等各个领域。
利用这个语料库可以帮助日语学习者了解日语语言实际的使用情况,便于准确地掌握真实生活中的日语。
一、将数据驱动学习应用于基础日语教学的必要性基础日语课的内容主要由单词、语法、课文及课后练习四部分构成。
现阶段的教学中,单词部分主要采取老师讲解词义、示范学生跟读的方式;语法部分的讲解主要是在教师强调需要注意的特殊之处后让学生朗读和翻译例句;课文部分的讲解一般采取的是由学生进行朗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翻译为中文的方式;而课后练习部分主要是由学生练习为主。
日汉对比语言学1. 简介日汉对比语言学是一门研究日语和汉语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学科。
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的特点,可以深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日汉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词汇对比2.1 汉字与假名日语中使用了大量从汉字借来的词汇,这些词汇在发音上与原本的汉字有所不同。
例如,“书”在日语中读作“しょ”(sho),而不是“しゅ”(shu)。
此外,日语还使用了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来表示发音。
这与汉字在中文中只表示意义而不表示发音的用法形成鲜明对比。
2.2 意象差异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日语和汉语在意象上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日语中有很多表示自然景象、感觉和情绪的词汇,而这些词在汉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或者表达方式不同。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对于世界的不同观察角度和文化背景。
2.3 外来词影响日语中有很多外来词,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汉语。
这些外来词在发音和意义上与汉语中的对应词汇相似,但也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电脑”在日语中读作“コンピュータ”(konpyu-ta),而不是“电脑”(diannao)。
3. 语法对比3.1 词序差异日语和汉语在句子的结构和词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表达否定意义时,日语使用“ない”(nai)放在动词后面,而汉语使用“不”放在动词前面。
这种差异体现了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上的区别。
3.2 助词的使用日语中有很多助词,用于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和指示特定的语法功能。
而汉语中较少使用助词,更多依靠上下文和词序来表达句子的含义。
这导致了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3.3 虚词的差异日语和汉语中的虚词在使用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日语中的“は”(wa)用于表示主题,而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虚词。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4. 发音对比4.1 音节结构日语和汉语在音节结构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都有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汇。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日本留学生习得汉字偏误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汉语。
而来自日本的留学生数量一直颇具规模。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汉字的习得一直是让日本留学生头疼的问题之一。
本文就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日本留学生在汉字习得中的偏误进行分析。
一、日本留学生常见的汉字偏误1、同音字混淆因为母语和汉语的语音系统不同,所以日本留学生会经常将一些发音相似的汉字混淆。
“是”和“时”,“觉”和“决”,“观”和“管”等。
这些词虽然发音相似,但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
这种偏误在日本留学生中相当常见,也是他们在学习中的一个障碍。
2、偏误词义的使用由于日本和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习惯不同,导致日本留学生在汉字的使用上会产生偏误。
“山”在中文中代表的是“高大的自然堆积起来的土地形成的高地”,而在日语中代表的是“山”的意思。
很多日本留学生在使用汉字时会出现偏误,错误地将“山”用在了非山的语境中。
3、语法结构的偏误在汉语中,语法结构与日语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导致了很多日本留学生在汉字的使用上出现偏误。
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有很多日本留学生习得汉字时出现了语法结构的偏误。
“我是人”在中文中是正确的语法结构,但日本留学生可能会使用“我是是人”的结构,因为在日语中需要使用重复动词来表示某种状态。
二、偏误产生的原因分析1、语音系统的差异汉语和日语的语音系统有着显著的差异,这是导致日本留学生在汉字习得中产生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人习得汉字时往往会按照日语的发音习惯去判断汉字的发音,导致很多同音字被混淆。
要解决这一问题,日本留学生需要通过反复听说练习来矫正他们的发音习惯,同时也可以通过记忆和练习来提高对于同音字的辨析能力。
2、文化差异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汉字的使用背后有着中国文化的内涵,而这些内涵在日本文化中可能并不相同。
在习得汉字的过程中,日本留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
基于语料库的转折复句日汉对比研究
本文利用语料库数据,以ノニ条件复句与“而”句的日汉对应关系为中心展开研究,利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双语言对比分析反作用于汉语研究,更加清晰地透视汉语中“而”的用法。
本文作为探索ノニ条件复句与汉语转折复句对应关系研究的一部分进行论述,期以该研究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逆接条件句学习产生指导意义。
标签:中日对译语料库转折复句日汉对比ノニ条件复句
一、文献综述
关于ノニ的意义分类,莲沼等(2001)在《条件表现》一书中将其用法分为“因果关系不成立”和“预想外”两种。
在表示“因果关系不成立”时,ノニ的用法又进而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为ノニ的最典型用法即用来提示因果关系的不成立;第二种是用来表示前后分句对比关系。
在表现“预想外”时,ノニ逆接条件句的预想外用法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三类:1.对于前句的预想结果后句并未实现;2.在前句预想事态并未发生的情况下,省略预想落空的结果,直接表达对预想没有实现的意外感;3.终助词用法。
前田直子(2009)在《日语复句——条件句及原因理由句的记述研究》一书中将ノニ的使用方法分为从属用法和非从属用法。
从属用法包括逆原因、非并列·对照、预想外、非本意事态发生;非从属用法包括表露意外感用法和终助词用法。
对于汉语中“而”的分类,邢福义(2001)在《汉语复句研究》一书中指出,“而”的接续关系主要有并列、转折、因果和连贯。
关于“而”表示转折的用法,吕叔湘(1999)对其主要用法及语法意义进行了归纳,具体分为以下四类:1.连接并列的形容词、动词,用法同“然而”“但是”“却”。
两部分意思相反,后一部分修正和补充前一部分;2.连接小句,表示相对或相反的两件事。
“而”只能用在后一句的头上;3.“而”前后两部分一肯定一否定,对比说明一件事或一件事的两个方面;4.放在意思上相对立、形式上像主语谓语的两部分之间,含有“如果”“但是”的意思,后面要有表示结论的另一小句。
严丽明(2009)在系统全面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对比和转折两个语义关系范畴的区别性特征,从前后项的意义均衡性、前后项语义内容的对等不兼容性、主要功能等方面入手,对“而”的句法及语意特点进行了重新分析,认为“而”的语法意义是表对比,推翻了传统意义上“而”表转折的论说。
二、ノニ条件句的意思分类
结合各类先行研究,通过对语料库的整理分析,本文将ノニ条件句划分为五类进行研究,分别为:1.逆原因承接;2.对照关系;3.预想外事态;4.非本意事态;
5.语义省略(下文中分别略称为“逆原因”“对照”“预想外”“非本意”和“省略”)。
对ノニ的终助词用法及其他特殊用法暂不做研究。
(一)表逆原因承接关系的ノニ条件句
表示逆原因承接关系(阻碍要素)是ノニ条件句的最典型用法。
其最显著特点即可从ノニ转折条件句还原为ノデ原因理由条件句。
在这种用法中,前句作为对后句没有发挥作用的诱因,在前句的前提下,后句出现了与期待相悖的结果。
例如:
(1)a.私には綺麗な花を罪もないのに、妄りに鞭うつと同じような不快がそのうちに籠っていたのです。
『こころ』
b.对我说,这中间包含着一种对美丽的花朵无罪而乱施鞭笞一样的不快。
《心(2)》
(二)表对照关系的ノニ条件句
在表对照关系的ノニ条件句中,前句和后句中通常存在可类比要素,这种要素在前句中显现出的状态通常与后句相异,形成对比关系。
在对译例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翻译为“而”的ノニ句中,表对比关系的用法所占比例最大。
例如:
(2)a.毎日通う省線電車もナオミは二等の定期を買うのに、私は三等で我慢をする。
『痴人の愛』
b.每天要坐的电车,我给纳奥米买二等车厢的月票,而我自己便在三等车厢里忍耐着。
《痴人之爱》
(三)表预想外事态的ノニ条件句
表预想外事态的ノニ条件句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在前句中提出预想,后句出现了预想落空的结果。
第二类为在前句中对所提出的预想事先做出判断,后句针对前句做出的判断(而非针对前句提出的预想)产生预想外结果。
例如:
(3)a.一時事業で失敗しかかっていたように他から思われていたのに、この二三年来又急に盛り返して来たというのも、その一つでした。
『こころ』
b.人家以为他的企业快要失败,而这两三年来又突然兴旺起来了。
《心(2)》
(四)表非本意事态的ノニ条件句
在不能还原为原因理由句的ノニ条件句用法中,ノニ条件句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表示事态发生的非自愿性,即后句是前句前提下不希望发生却无可奈何的事态。
在整个句子的文脉中,常常包含着说话者不希望后句事态发生的感情。
例如:
(4)a.その調子は忙がしい処を暇を潰させて気の毒だというよりも、折角来たのに、泥棒が這入らなくって気の毒だという冗談のように聞こえた。
『こ
ころ』
b.她那语气仿佛是在开玩笑,听起来像是浪费了我的宝贵时间,其实是对我特意赶来而没遇上小偷儿更感到遗憾似的。
《心(1)》
(五)表语义省略的ノニ条件句
在前句所提出的预想没有实现的情况下,后句中将与预想不一致的事态结果省略,直接表达对于预想落空的个人情感或评价。
在本次研究中,未发现译为“而”句的ノニ句的省略用法。
三、语料库统计结果
本次研究在39部作品(和其44部译本)中抽出译为“而”句的ノニ条件句总计61例,具体数据如表1,ノニ条件句与“而”句的对译关系具体分布见图1。
由上图可知,在译为“而”句的ノニ条件句中,ノニ表对照的用法所占比例最高,共计39例,占总对译例的63.9%;61例对译例中有57例被译为“P,而/而却/然而”形式,占总数的93.4%。
由此可见,译为“而”句的ノニ条件句有对应汉语突转句的倾向。
四、结语
本文以从中日对照语料库检索出的译为“而”句的61例ノニ条件句为基础,探讨ノニ条件句与“而”句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如下结论:
1.译为“而”句的ノニ条件句中,对译例多为前句无转折提示词的“P,而/而却/然而”形式,有对应汉语突转句的倾向。
2.从日汉对译研究结果反观汉语“而”的研究,验证了“而”主要表对比关系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主要表转折,使“而”的语义划分更加清晰。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基金项目[ZX2015052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DUT15RW201]、大连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专项(教材出版)项目[JC2016052]。
参考文献:
[1]蓮沼昭子,有田節子,前田直子.条件表現(日本語文法セルフマスターシリーズ7)[M].日本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1.
[2]前田直子.日本語の複文[M].日本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9.
[3]李光赫.条件を表わす接続助詞トにおける日中対照[J].国語学研究(日
本),2005,(44):93-105.
[4]李光赫,邹善军,赵圣花.日中対訳例から見るト条件文の実証的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2014,(2):1-8.
[5]李光赫,穆红,邹善军.基于文学作品语料库因果复句“カラコソ”的日汉对比研究[J].科技视界,2015,(28):57,90.
[6]李光赫,张建伟.条件复句的日汉对比(10)表示动作连续的「ト」条件句和“一P,就Q”句[J].日语知识,2012,(10):8-14.
[7]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严丽明.表示对比的连词“而”[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2009,(1):89-94.
[10]邹善军,李光赫.基于文字与视频语料库的日语连贯动作句对比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2015,(4):8-13.
(刘天宇姬彩彤李光赫辽宁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11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