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1.心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象的主观反映。

2.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状态:注意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动、兴人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格

3.发展心理学

(1)概念: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研究对象

<1两个主要部分:○1认知过程发展的年龄特征(主要是个性,人

格最重要)○2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主要是

个性,人格最重要)

<2四个方面的问题:○1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2生

理因素的发展○3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小孩学

翻、立、走)○4言语的发展

(二)种系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

1.种系心理学(广义):人、动物

2.个体心理学(狭义):人

二.研究任务

(一)基本原理(争论基点):1.人类行为和心理是先天还是后天

2.人类心理发展的外因和内因问题

3.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

4.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二)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1.书本第九页

2.总特征:

(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2)在一定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即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

变性。

(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

(一)原则

1.客观性原则:绝不要“预期”

2.特殊性原则:要考虑到“个别性”(即因人而异),但不能完全违背“一

般性”

3.教育性原则(伦理性原则):保护被试。被试具有知情权,隐私权,要让

被试尽量免受伤害

4.生态化原则

(二)方法

1.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某几个年龄(年级)

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发展的研究

2.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

研究,也称追踪研究

3.聚合交叉研究:将横断、纵向结合研究

4.微观发生学研究:通过在短时间内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

激,或提供学习的机会,观测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0---3岁研究较

多)(注重变化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5.双生子研究: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或兄弟姐妹进行比较。

四.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诞生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882

年出版《儿童心理》,该书成为科学儿童学诞生的标志。(0—3岁---学前

期—学龄期,小学结束)

(二)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青春期,1904年出版《青少年期》该书第一次呼吁人们把青少年期看成是人类生命全程的一个独特阶

段。

(三)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卡尔·荣格则是最早对成人期的心理发展理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发展观论及

了前半生后半生分期、中年危机、临终心理等。

(四)发展心理学的问世

1.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渥斯于1927年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是第一部

发展心理学著作

2.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1935年出版《发展心理学》,各方面都超过了

霍林渥斯。

四.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毛发、智力)

2.发育(胎儿期:妊娠营养及母亲身体健康状况,孕妇疾病状况,辐射<

怀孕不要做片子>、不抽烟喝酒、情绪很重要)

(二)家庭与社会文化

1.家庭:教育、保护作用,家庭规模、家长本身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

2.社会文化:饮食习惯

(三)心理因素

(四)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帮孩子把状态调整好,并不是把前途安排好)(五)发展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普遍性:某一时间对同一个组群中的大多数人产生相似的影响,就可以

反映发展中的普遍性(反日货是普遍性)

2.特殊性:如果影响发展的因素只对个人的生活产生影响,就会呈现出发

展中的特殊性(孩子花钱不得逞杀害爷爷是特殊性)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产生——弗洛伊德(P30)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心理地形说

1.人的心理活动(这里指人格)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组成:意识

(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潜意识(unconsdious)

2.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是人能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

前意识: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回忆背诵诗歌)

潜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捡到

钱是自己花还是拾金不昧)

(二)人格结构说

弗洛伊德后期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又称“三个性结构”)构成:本我,自我,超我

(三)本能说(动机理论)

1.本能是一种经常以动机力量的方式起作用的内部驱动力或冲动

2.本能的四个特点:根源性、目的性、对象性、动力性

(四)性心理发展阶段说(P31表)

(五)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评价(贡献)

1.对无意识的研究,扩大了个性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2.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问题,丰富了心理学科的建设

3.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临床治疗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4.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科学各个领域

5.(局限性)过分性本能在性格发展中的作用;过分强调无意识,否认意

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他的理论主观色彩浓厚;弗洛伊德的理论体

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或变态的心理资料,而忽视了对正常人的研究,

导致了对人的解释的片面性。

三.埃里克森的理论

(一)埃里克森简介

(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说

1.埃里克森认为,儿童行为既是心理的,又是认识的,注重自我与环境相互

作用的心理社会机制(人格是生物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埃里克森认为,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3.埃里克森认为人最初的本性不好也不坏,但有向任何一方发展的可能性(三)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P32表格)

(四)评价

1.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2.所提出的人格发展观是二维发展观

3.坚持人格发展“在发展中有问题,在矛盾中求发展”的观点

4.受到弗洛伊德本能发展的束缚,忽视人的理智作用

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行为主义学派产生的背景

1.华生,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2.【1】社会背景:美国资本主义对大生产的迫切需要

【2】哲学背景: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3】自然科学背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经典条件反射)

摩尔根的“吝啬率”

【4】心理学背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强调心里对环境的适应性,把

人的行为与动物的行为等同起来)

桑代克的“联结说”

(二)华生的心理学发展观

1.机械主义的发展观:否认遗传的作用;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2.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华生指出,情绪是遗传的模式反应。初生乳儿只有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怕、怒、爱,它们各有其发生的主要情境和典型表现

3.关于儿童行为的方法研究:观察法和实验法(自然实验和条件反射的实验)二.斯金纳

(一)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主要代表,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术的开创者

(二)斯金纳的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即使强化等原则。

首先,在斯金纳看来,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其次,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

再次,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三)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育婴箱的作用: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

(一)班杜拉,美国著名社会学习理论家,代表作《社会学习与模仿》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相互作用理论、自我调节理论

1. 观察学习的概念: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

2.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在再现过程---运动作用过

3.相互作用理论:个体的内部认知、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行为和环境是可以

改变的,人的认知在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1)攻击性(2)性的作用(3)自我强化(4)亲社会行为

# 强化的种类: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P36)(三)对班杜拉的评价: S—O—R

(四)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1.使心理学从主观的唯心主义科学向客观的唯物主义的发展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2.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取得

重大成果

3.使行为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技术在许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

得到广泛应用

局限:1.抹煞人与动物的区别,陷入了生物主义

2.抹煞心理、意识与行为的差别,陷入了客观主义

3.抹煞行为不同层次的差别,把行为归结为S—R简单模式,陷入

机械主义

4.抹煞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差别,把心理现象归结为纯自然现象,陷

入了还原主义

第三节皮亚杰的的心理发展观

一.皮亚杰简介、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创始人,创立了发生认识论,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或行为是儿童的心理或行为在环境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达到平衡的过程,从而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向高级

发展,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二)发展的实质和原因: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三.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结构)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同化:把客体纳入到主体的图式中

顺应: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平衡:同化与顺应的平衡

四.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物理环境、平衡过程、社会环境五.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特点:1.靠感觉和动作认识周围世界

2.根本的自身中心化

3.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如看到奶瓶就开始做出吮吸的反应

此阶段,儿童逐渐形成了物体永存性。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认知特点:1.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

意手段来表征事物

2.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还不能形成正确概念

3.没有运算的可逆性和守恒性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认知特点:1.儿童概念性工具发展的决定性转折点

2.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

物的支持

(四)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认知特点:1.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

料进行逻辑运算

2.有能力处理假设,用运演符号来替代其他东西,而不只是

单纯地处理客体

3.是最高级的思维形式

第四节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一.文化——历史发展观

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及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得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制约。(这一理论用来区分人与动物本质的不同)

二.发展的实质

(一)所谓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及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二)表现: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由于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成间接的以符

号或语词为中介的心理机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三.关于教学与发展:“最近发展区”思想

1.最近发展区:儿童已经能够做的与其自己尚不能很好完成的之间的差距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

四.内化学说

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心理活动的形成首先是作为外部形成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第五节朱智贤的发展观(P44、45)

第六节现代有影响的心理发展理论(P46)

一.社会生态理论

1.社会影响可以分为围绕个体扩展开来的一系列系统,个体是这些系统的中

○1.微系统○2中系统○3外系统○4宏系统○5时间系统

二.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发展观(习性学)

1.习性学是研究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习惯或行为的科学,也称动物行为学

2.习性学对心理学的直接影响是发展心理学中“关键期”的概念和约翰。鲍

尔比的依恋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①心理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要素。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 (3)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概括而言,皮亚杰的阶段理论包含了以下几种含义: 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④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⑤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⑥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总之,皮亚杰的理论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皮亚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他的理论主要有这几方面的特色: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上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等有很独特的论述。 (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所制约。 (2)阐明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类心理的发源于社会一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第二,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 (3)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 (4)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3.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儿童发展心理学 (1)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1

发展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与概括 4.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5.顺应. 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外部变化。 6.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是指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7.本我包括人的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特点:原始,本能,人格特点中最难接近,强有力的。 8.自我自我是意识结构成分,从本我中发展出来,支配行动,思考过去,计划未来,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属于人格的控制系统。 9.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包括良心与自我理想。也属于人格的控制系统。 10.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11.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之间的差异。 12.胎儿从受孕到子宫前期娩出的小儿。 13.胚胎妊娠8周前娩出的胎体。 14.依恋是婴儿与主要依恋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15.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16.性别化 17.学习253 广义的学习是指在生活中动物和人的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有系统的、有计划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18.游戏是一种象征性的最适合幼儿特点的、促进幼儿心理发展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 19.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包括认识、情感与品行成分。 20.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每个人对自己作为独特存在的个体意识,表现为认识自我和对待自我的统一。 21自我评价具体指个体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一种包含社会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与行为,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 22.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与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将来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23.反抗心理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的心理特征。 24.精神障碍 25.焦虑 26.抑郁常用来描述一种普遍的悲伤,痛苦或失望的情绪状态。 27.压抑当需求、愿望等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28.性别角色标准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29.性别角色认同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直觉和信念。 29.性别角色偏爱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30.性别化 31.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而引起的对学习的向往,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儿童发展心理学分析(另附表格)

发展心理学期刊分析 080411235 学前112吴婷 首先,我想讲讲我的第一印象,我发现这些论文基本上很少不是合作完成的,而且有的是同一个人和不同的人合作,或者同一些人运用一样的调查结果,写出了不一样思路的论文,开拓思维,让人印象深刻。其次,我觉得其中还是有些不足的,比如说,大家的研究方法大部分都采取问卷法,它时间短,取样大,但是我觉得准确率并不一定高,而且只能反应当时的时代特征,不能反应社会变迁下的特征,如果要探究心理发展的趋势及经验对后期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的话,还是要采用追踪研究等方法。而追踪研究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大概为一年左右少则几个月,我认为如果在时间精力经济的允许下,如果能把时间适当延长就好了,这样的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就大大提高了。 从婴儿到初中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每个年龄段都有不一样的特点,每一个年龄段的学习成长都是不一样的。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些特点,使的我大概了解了儿童的成长过程。下面我从各方面谈谈我认为未来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一些观点。 心理方面 心理方面注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关注抑郁儿童,特别是流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5-12对汶川地震后灾区的儿童也十分留心观察他们的心理发展,体现了现在这个社会对现在处于边缘,得不到正常关爱的儿童的人性化关怀。我相信随着不断各个大城市不断涌入的民工潮,越来越多的孩子会成为留守儿童,或是随着父母打工仔各个城市辗转的留守儿童也满满增多,心理学势必会越来越侧重对流动、留守儿童的研究。 社会、家庭适应方面 这一方面关注了社会变迁下,儿童情绪的发展、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社会交往中的同伴关系以及社会适应方面。应该说,人们对孩子的认识一直在发生着改变,从以前的“小大人”,到现在不止关注孩子的家庭表现,也把视野投向了更远的社会大环境。新的社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典型的比如网瘾、家庭的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暴力、父母工作压力大离婚率升高等等,儿童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越发的早熟,所以我们更应该从小关注孩子,特别是社会适应方面,帮助他们健康的实现从孩子到成人的转变。 行为方面 重点关注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游戏行为、亲社会行为等等,行为是心理的外化,所以行为不是特别侧重的研究对象。但是我们研究的心理很多都是通过观察儿童行为获得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习儿童的生理。 学习方面 考察儿童的概念定义、空间概念、阅读、归纳推理等,以及焦虑情绪对学习的影响。考试制度不断改革,但却万变不离其宗,数学科目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许多测试也是用数学来考察儿童的思维。未来对数学领域儿童的研究我觉得也会越来越多。 语言方面 语言方面研究了很多,比如说语音意识、语言感知,英语学习(口语、英语课堂焦虑等)、汉语语音障碍、语言机制,范围很广。儿童现在“开口”越来越早,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言

发展心理学1

第一章认识我们自己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界定及其与心理学的关系,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演变历史,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研究方式及研究方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ehology) 心理发展(mental development) 发展历史(development history) 研究原则(research principle) 每一天都有一些新的生灵降临到这个世界,看起来他们很像你我的样子,但要小一些。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我们不同,他们有自己奇特的言语,会问很多问题。显然,他们是想了解我们的生活方式,目标是要取代我们来管理地球。他们就是儿童。 一个孩子怎样成长为一个大人?不研究儿童就无法揭开这个谜。这是儿童研究最富有吸引力的一点。同时,还有另外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原因:儿童对世界的理解与成人对世界的理解有着质的区别,想了解儿童的世界谈何容易,甚至可能同了解另一种文化或另一个星球的人一样复杂,这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来帮助我们。 儿童发展心理学就是这样一门心理学,它以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成熟期间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其发生、发展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具体来说,它研究的时间界限是从受精卵到十七八岁。如果从发展的时期来看,这个时期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即胎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小学生阶段)、青春期(初中生阶段)和青年初期(高中生阶段)。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或分支。 普通心理学研究的是最一般的心理规律,即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而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同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又转过来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

发展心理学,课后答案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作业以及答案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心理学》试题(20181124,深圳) 拟题人:陆小英学生姓名:18级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前的括号中。) ( B )1. 普莱尔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是______。 A.实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访谈法 ( B )2.最早研究中年心理的心理学家的是______。 A.霍尔 B.荣格 C.普莱尔 D.埃里克森 ( A )3.在相同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研究的设计是______。 A.横断设计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D.双生子设计 ( A )4.埃里克森认为,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______。 A.主动与内疚 B.勤奋与自卑 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D.亲密与孤独 ( D )5. 埃里克森认为,在弗洛伊德的两性期儿童应重点解决的发展危机是。 A.信任-不信任 B.勤奋-自卑 C.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D.亲密-孤独 ( A )6.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从“我是你姐姐”推知“我是姐姐的妹妹”,这是因为儿童不具备能力。

A.可逆 B.守恒 C.象征 D.延迟模仿 ( B )7.在哈洛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中,证明_______是婴幼儿依恋发展的重要基础。 A.味觉 B.触觉 C.视觉 D.听觉 ( D )8. 维果斯基提出,个体认知发展的机制是______。 A.同化 B.顺应 C.适应 D.内化 ( C )9.“三山实验”用来论证儿童思维的______。 A.象征性机能 B.守恒能力 C.自我中心 D.观点采择能力 ( C )10. 在动作发展过程中,双生子爬梯说明了______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A.遗传 B.环境 C.成熟 D.同伴 ( C )11.吉布森等人用来研究儿童深度知觉的实验是______。 A.三山实验 B.类包含实验 C.视崖实验 D.照镜子法 ( A )12.“儿童的游戏就是在复制人类祖先的行为”,持该观点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 A.霍尔 B.彪勒 C.席勒-斯宾塞 D.格罗斯( C )13.小明和小红正在玩“过家家”的游戏,这是一种______。 A.功能性游戏 B.构造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 A )14.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可以用社会标准或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这说明其处于阶段。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与设计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讲名目 一、进展心理学的要紧研究方法 二、进展心理学的要紧研究设计 一、进展心理学的要紧研究方法 ㈠观看法 ⒈定义 在个体的成长进展过程中,研究者利用感受器官,或借助于其它仪器设备,有目的、有打算地对被观看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与行为进展的规律,这种方法就称为观看法。 ⒉分类 观看能够在自然情境中进行,通过对儿童青青年的行为作直截了当的观看与记录,从而获得有关行为变化的规律,属于自然观看法;如果观看是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则为操纵观看法。 ⒊注意事项 ⑴在“单盲”情形下,观看的成效才较为客观可靠。 ⑵幸免观看者的偏见,即观看要客观、真实,观看者不应受儿童其它心理特点的阻碍。 ⑶预备观看单(checklist),并及时做好记录。 ⒋评判

要紧优点是被观看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且研究者的操作简便易行。 要紧缺点是观看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看者能力和其它心理因素的阻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讲明其缘故是什么。同时,研究人员只能被动地等待心理行为的发生,而不能主动地操纵其发生。 观看法常常被用来作为发觉咨询题的一种前期研究方法。 ⒌进展心理学研究动态——观看法重新受到重视 随着实验室实验和测量法的兴起,观看法曾长时刻受到冷落。然而,近年来由于实验室实验固有的缺陷日益明显,加之习性学理论阻碍的持续扩大,观看法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被大量运用。 观看法重新受到重视的缘故有五: ⑴由于观看法能够提供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情形,因此它回击了对心理学研究描述性不强的批判。 ⑵观看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 ⑶幸免了实验室实验中实验变量的操纵可能遇到的伦理咨询题。 ⑷现代化电子技术为观看法的使用提供了新的手段,如录像带能够重播、慢放,能够对被观看的行为事件进行认真、准确的编码分析等。 ⑸新的统计方法使研究者能够对观看所获的数据做出因果推断。 ㈡调查法 ⒈定义 调查法是指从某一总体中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一定的样本,收集这些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进而通过对样本的分析研究来推论总体情形。 ⒉分类 调查可采纳两种不同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咨询卷调查,也称咨询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由研究人员事先拟好咨询卷,被调查者在咨询卷上回答咨询题。另一种方式是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interview

发展心理学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过程中心理发展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它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 3、依恋:婴儿与主要抚养着(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4、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者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5、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 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6、年龄特征: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 7、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8、学习障碍:是指一个异质群体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有明显的困难和障碍。 9、爱情:男女间一方对另一方所产生的爱慕恋念的感情 10、心理发展: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1、简述婴儿依恋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到3个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个月到6个月)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2、简述幼儿同伴关系/交往的作用: 首先,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其次,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再者,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此外,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3、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儿童逐步减轻对他人评价的依赖性,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在不断发展。 (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3)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值得注意的是,直到小学高年级,儿童进行抽象评价和内心世界的评价的仍然不多。 (4)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到抽象、由外显行为到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5)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4、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有什么特点: 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复杂;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5、理想家庭的条件: “同一屋檐下”的生活;夫妇“力动均衡”;亲子“一线之隔”;“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

发展心理学专业术语表

发展心理学专业术语表 acceleration 加速 accommodation 顺应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tive engagement 积极参与 acute medical conditions 急性疾病 adaptation 适应 adolescence 青少年期 adolescent growth spurt 青春期发育突进 adolescent rebellion 青春期叛逆 affordances 可用性 alleles 等位基因 altruism 利他主义 ambivalent (resistant) attachment 矛盾型(抗拒型)依恋 animism 泛灵论 anorexia nervosa 神经性厌食症 anoxia 缺氧症 Apgar scale 阿普加量表 art therapy 艺术疗法 assimilation 同化 asthma 哮喘 attachment 依恋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uthoritarian 专制型 authoritative 权威型 autism 自闭症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自传体记忆

autonomy versus shame and doubt 自主对羞愧和怀疑 autosomes 常染色体 avoidant attachment 回避型依恋 basic trust versus basic mistrust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Bayley Scales of Ifant Development 贝雷婴儿发展量表 behavior therapy 行为治疗 behavioral genetic 行为遗传学 behaviorism 行为主义 behaviorist approach 行为主义的方法 bilingual 双语使用者 bilingual education 双语教学 bioecological theory 生态学理论 birth trauma 产伤 body image 身体意象 brain growth spurts 脑的发育加速期 Brazelton Neonat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Scales 布氏新生儿行为评价量表bulimia nervosa 神经性贪食症 bullying 欺负 canalization 定型化 case study 个案研究 cell death 细胞死亡 central executive 中央执行 central nervous system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tion 中心化 cephalocaudal principle 头尾原则 cesarean delivery 剖腹产 child-directed speech (CDS) 儿语化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简答论述

四、简答题 1.简述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 ①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 ②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进行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 2.简述心理的种系发展。 ①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相联系的。 ②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 ③人类心理发展史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3.简述心理的个体发展。 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①心理活动不断的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概括发展。 ②从最初的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到随意活动。 ③从出生时仅具有一些遗传素质的差异到逐渐形成个性。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③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④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五、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际,论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儿童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的作用,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2.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3.论述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从教育到领会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过程中的,这是教育到领会的量变过程。 量变过程的实现和儿童知识的丰富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掌握知识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完成了从领会到发展的过程,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过程。 4.论述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①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量变和质变,有时还产生大的质变,所以,儿童心理的发展在某个阶段常产生一些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点,呈现出阶段性。由此可见,儿童心理发展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的质变和阶段性,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②儿童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在每一阶段之初,可能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在这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 ③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1.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教育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⑤伦理性原则 2.简述横断研究设计的内容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心理观察或实验,比较各个年龄的人群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3.简述纵向研究设计的内容

发展心理学表格3-6岁儿童

年龄特点言语发展活动方式及心理 特点 个性及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敏感期 2-3岁1 、有独立倾向,生 活自理行为开始出 现。 2 、情绪不稳定,有 强烈的情感依恋。 3 、自我中心倾向明 显,出现反抗现象。 4 、动作发展较快。 5 、思维存在于动作 之中,具有直觉行动 性 6 、喜欢重复与模仿 言语发展特点: 1、喜欢说“不” 2、喜欢重复说别人说过的话 3、词汇量:2-3岁时就会从250 个增长到1000个左右 4、听不懂成人的反话 生活化的自然渗 透。 2-3岁幼儿的自 我意识开始建 立,他们能够把 自己与外界、他 人区分开来,开 始表现出独立的 倾向,并出现反 抗行为,喜欢重 复与模仿,心理 活动带有明显的 直觉行动性 1、自我意识初步萌芽并发展,出 现人生”第一个反抗期”。3岁前 幼儿的自我认识主要是对自己生 理特征的认识,如对身体的认识, 对自己动作的意识 2、自我控制能力差,坚持性差 社会性发展 1、喜欢与人交往,对父母有强烈 的情感依恋 解决冲突能力 自制力差,往往不能与人友好合 作,常发生纠纷,需要成人的帮 助和指导。 认知发展是指人的 感知觉、记忆、想象、 思维等认知过程及品 质的发展 1、言语活动积极发 展,具备初步听说能 力 2、认知具有模仿性 3、思维具有“直觉行 动性” 1个月-2岁建立秩序敏 感期 2-4岁是秩序巩固发展阶 段,对什么事情都要求有 秩序才能满足。 2—2.5岁感觉敏感期 0-3岁语言敏感期 听的敏感期

年龄特点言语发展活动方式及心理 特点 个性及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敏感期 3-4岁1、动作发展快 2. 认识靠行动 3. 情绪作用大 4. 爱模仿 5. 常把假想当真 实 6. 常把动物或物 体也当作人 1、语音—发展关键期 在发音时会出现近似音互相 代替的情况,这一现象是由于 幼儿听觉水平低所造成的 2、语法结构—完整的简单句 1、3-4岁幼儿的词汇量猛增, 约1000-2000个 句子中的修饰语显著增加,如 名词性结构的“的”字句,介 词结构的“把”字句。 3、语义—大量掌握实词名词 和动词等实词占了很大比例, 而副词、介词、连词等虚词很 少。 4、表达——简单罗列事实 3-4岁幼儿能独立讲述自己 生活的故事,但是由于逻辑思 维水平的局限,讲述常常主题 不明、逻辑不清,只能单纯地 罗列一些事实。 游戏化的一日生 活 小班幼儿需要成 人呵护,喜欢模 仿,拟人化心理 特征明显 1、自我认识 知道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 自己的家庭、幼儿园 能区分“你、我、他” ,但不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2、社会性发展 与人交往能力 愿意与人交往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愿意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 解决冲突能力 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 的劝解 认知发展是指人的 感知觉、记忆、想象、 思维等认知过程及品 质的发展 1感知范围扩展 2、记忆具有无意性、 暂时性、情绪性 3、无意想象占主导 4、思维具有直觉行动 性 2—4岁秩序敏感期 3-4岁绘画敏感期 3-4岁数学敏感期 3-4岁执拗敏感期 4岁音乐敏感期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在此,他对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con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ciousness)两个部分。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把本我比拟为充满剧烈激情的陷阱(pit)。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机的里比多(libido)被围困在本我中,并且是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诸如,性欲的满足、干渴和饥饿的解除等,都使紧张状态消除而使个体产生快乐。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个体是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即使是进攻、侵略,也是和本我的减少紧张状态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但是,由于生活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此时,本我可能会产生幻觉,出现希望目标的想象而且在幻想中获得满足;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乳头或拿起了水杯。这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过程思维(primaryprocessthinking)。儿童随着年龄的递增,不断地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增加的需要和欲望,并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在本我需要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地发展出来。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成熟、衰老的全过程 中的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横向研究(横断研究):较短的同一时间内考查不同年龄组被试者的心理发 展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横向研究了解随着时间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3.纵向研究:在较长时间段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被试年龄群组进行定期饿系统 的抽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的过程 4.聚合交叉设计: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一般先横向研究,在进行纵向 研究,两者取长补短 5.图式:用来应对或解释某些经验的有组织的思维或行为模式,如观念、婴儿 吮吸,伸手。 6.同化:主体将新经验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7.顺应: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新经验相适应的过程。 8.最近发展区:个体现有的水平与在他人指导下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表示 个体发展的潜力。 9.客体永存性:婴儿获得的概念,即物体在看不见时仍然存在。 10.替代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或被赞扬的行为 11.心理理论:理解人拥有心理状态,例如思想信念意图,并且其他人的心理状 态与我们不同。(心理学导论) 主要是指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推测对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能力。(ppt) 12.错误信念任务:评价儿童心理理论的最常用工具,在这种任务重中,儿童必 须对他人并不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做出推断,也就是说他人所持的信念是错误的。 1

13.A非B错误:当着婴儿的面将玩具藏在两块相同的盖布A和B的一块下面,例 如藏在A之下,9个月的婴儿会伸手掀开A找出玩具,重复一次婴儿仍然能从A中找到玩具;然后当着婴儿的面将该玩具藏在B之下,结果婴儿继续到A之下去寻找那个玩具。(皮亚杰将这种现象称为A非B错误。) 14.发展: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发育、成熟、直到死亡的生命全程中,与年龄有 关的那些变化过程。 15.视崖实验: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 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看看就好,自己概括吧) 16.敏感期: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或行为出现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环境 影响特别敏感。过了敏感期某种能力还可能出现,但是培育更加困难。17.同一性早闭:个体还没有经历过对各种选择进行探索的危机阶段,就已经形 成同一性。他想成为的是别人想要他成为的别人。 18.同一性延缓:个体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并努力解决同一性问题。他在一定程 度上探索了各种选择,但尚未做出承诺。 19.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 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20.视觉偏好法: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 一个更感兴趣。即通过测试婴儿注视刺激物的时长揭示婴儿是否能区分不同的刺激物。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