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史(完整资料).doc

社会学史(完整资料).doc

社会学史(完整资料).doc
社会学史(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社会学史

一、社会学的产生及发展

1. 社会学的起源

社会学起源19世纪中叶的欧洲(法国、英国、德国)。此前的社会研究是社会哲学家的研究领域。一般认为,社会学奠基人是法国思想家孔德,早期的经典社会学家主要是马克思【德】,斯宾塞【英】,迪尔凯姆【法】,韦伯【德】,齐美尔【德】。

2.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1)启蒙运动。

2)工业革命。

引发社会变革,农民的城市流动;城市的膨胀;传统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发生变革;作为道德权威的宗教对人们的行为开始失去约束力;劳动分工引起的阶层分化等。

3)自然科学。

4)欧洲各国与殖民地的广泛的社会接触。

3.社会学的发展阶段

(1)【启蒙阶段】19C30s—19C末。代表人物:【法】孔德,【英】斯宾塞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社会本身不是超出个人的实体,而是由人们的社会活动以及社会关系结成的关系实体;作为关系实体的社会不是无机体的东西,而是有机体的东西,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在竞争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原则是“适者生存”;取消男女老少的差别,使个人的能力得以自由发挥。

(2)【形成与发展阶段】19C后期-20C中期。代表人物:【德】滕尼斯、【法】迪尔凯姆、【德】齐美尔、【德】韦伯、【意】帕累托、【美】萨姆纳、【美】社会学学会的创建者和美国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库利

(3)【美国社会学主导阶段】20C40s中期-60s中期。代表人物:【美】帕森斯、【美】默顿、【美】戴维斯、【美】穆尔、【美】利维(舒茨)

(4)【理论纷乱阶段】20C60s中期以后。代表人物:【美】加芬克

尔、【美】米尔斯、【德】科塞、【德】达伦多夫、【美】布鲁默、【美】戈夫曼、【美】霍曼斯

注:美国的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真正使美国成为世界社会学中心的标志,当是帕森斯、默顿、霍曼斯以及拉扎斯菲尔德的社会学理论的诞生。第三阶段帕森斯是最主要的社会学家,他把欧洲的社会学理论引入到美国之后,成为美国社会学的开始。

当代前期的社会学理论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默顿的中层理论、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的辨证冲突理论、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布朗的结构交换理论、爱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戈夫曼的拟剧互动理论、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马尔库塞的工业社会批判论、米尔斯的美国文明批判论、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批判论。

当代后期的社会学理论

福柯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4.社会学古典理论

(1)功能主义理论—斯宾塞、迪尔凯姆、帕累托、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帕森斯、霍曼兹、默顿、戴维斯、穆尔、列维、斯梅尔塞(2)冲突论—马克思米尔斯、科塞、达伦多夫

马克思的冲突论(阶级斗争)20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在欧洲的社会学研究中占居统治地位。其后,受到美国社会学家的重视,米尔斯、科塞认为每个社会都存在着不同社会集团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例如青年与老年、生产者与消费者、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等等。

(3)相互作用论—韦伯、米德、库利、戈夫曼(戏剧表演方法论)、霍曼斯(交换理论)

5. 19世纪至今的主要社会学研究潮流

(1)英国的经验主义(洛克、休谟、米勒)和法国的古典实证

主义(圣西门、孔德、迪尔凯姆)

(2)作为自然主义社会论的古典社会进化论(斯宾塞);(3)由狄尔泰创始,阿尔福莱德、韦伯、曼哈姆继承的知识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

(4)形式社会学(齐美尔)

(5)行为理论(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结构-功能理论(帕森斯)现象学的行为理论(舒茨)沟通行动理论(哈贝马斯)(6)发展社会学—作为产业化论、近代化论的社会变动理论(韦伯、斯宾塞、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

以上6种潮流,都是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社会学草创期形成的。

(1)-(4):古典社会学理论(5)和(6):至今仍有影响力

(7)功能理论以及结构-功能理论(斯宾塞、迪尔凯姆、帕累托、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帕森斯、霍曼兹、默顿、戴维斯等)(8)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库利、托马斯、米德布鲁默、戈夫曼等)

(9)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二、早期社会学家的主要著作及相关理论

1、【法】圣西门《人类科学的自觉书》

同自然科学一样,根据具体的社会事实了解社会,把人类科学看作实证科学。实证主义的始祖。

2、【法】孔德《实证哲学讲义》

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的鼻祖。社会学这一词汇的提出;社会静态学和社会动态学的阐述;人类知识的三状态法则(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3、【英】斯宾塞《社会学原理》《社会学》

英国社会学的创始人,社会有机体论、社会进化论、适者生存。

4、【德】滕尼斯《共同社会和利益社会》

感情结合和利益结合。

5、【法】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自杀论》

①现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经典社会学的三大代表人物(韦伯、齐美尔)之一。

②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考察,倡导实证主义;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个体连接在一起。

Eg.传统社会文革传统农业社会凝聚力集体意志有机团结:建立在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连接纽带。

(社会分工的细化导致人的依赖性增强)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机械团结的优势和地位不断衰微,有机团结的优势和地位不断递增的过程,而造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原因就是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在工业社会中,把我们同社会维持起来的纽带,已经不再主要依赖于共同的信仰和感情了,相反,它们越来越成了劳动分工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值得欢迎的进步现象。因为:

a它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条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们

之间或群体之间生存竞争的残酷程度,使人们可以在社会容量和密度不

断增加的情况下继续共同生存下去。

b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使人们得以在一种比以往更广泛的程度和范围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了分工,个人才会摆脱孤立的状态,而形成相互间的联系;有了分工,人们才会同舟共济,而不一意孤行。只有分工才能使人们牢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联系。分工越发展,通过分工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就越多、越广泛,战争就越趋于为和平所取代,博爱的思想就越接近于实现。”

c削弱了集体意识对个人的控制力,拓展了个人意识发展的自由

空间,促进了个性的发展。个人人格的进步与分工的进步是一脉相承的。

个人人格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永不衰竭的活力和源泉。”

③迪尔凯姆理论背景:

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地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危机。

经济危机—随着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越来越频繁;

社会危机—劳资冲突,工人和雇主之间“永无休止的敌对状态”已经成为“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

精神危机—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到了不正常的程度:自杀率的上升。

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使社会团结发生断裂,劳资之间的对抗正在把居住在同一个社会的成员分裂成两个敌对的国度,自杀现象也具有类似的社会后果。

④迪尔凯姆理论观点:

1工业化(而不是资本主义或自由主义)是现代社会最核心特征;2工业社会是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

3社会团结的削弱或社会失序是工业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社会问题;

4将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看作是包括工业社会在内的各类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真实基础;

5将集体意识的衰退看成是导致工业社会各种危机的根本原因;6将重建集体意识看成是在工业社会中重建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途径

⑤《社会分工论》的主要思想

现代经济生活存在着的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状态,并不是由劳动分工引起,而是源自于其他方面的因素。

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

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的结果。

“两个有机体越是相似,就越容易产生激烈的竞争。正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需要,追求着同样的目标,所以他们每时每刻都陷入一种相互敌视的状态中”

“各种职能越是比较相近,接触点越多,它们就越容易产生冲突。”

“幸亏有了劳动分工,不然竞争对手就会把对方置于死地,不能共同生存下去。”

竞争中的失败者不得不重新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开辟一个新的职业领域,人们之间的竞争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得到了缓和。但随着人口数量和交往程度的进一步增加,人们之间的竞争又会加剧,因而又会有新的职业领域开辟出来,这样,劳动分工也就一步一步地扩大和发展起来,最后导致了以高度劳动分工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的形成。

劳动分工的发展产生许多社会后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后果就是改变了社会团结的基础,为社会团结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纽带。

劳动分工的反常形式:

a.失范的分工

.....

由于缺乏充分而有效的社会规范,因而使得分工过程中各个机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得不到正常规定和调节。

b强制的分工

在违背某些当事人本性和意愿的情况下,通过某些外部的强制手段来实行的分工。一种情形是社会通过某些强制手段迫使人们接受某种与其嗜好和能力不相符合的工作岗位;另一种情形是社会通过某些强制手段迫使人们接受某种违反等价交换原则的分工形式。

c不适当的分工

劳动分工不够规范、合理,而且组织不够适当,使得每个人不能够保持充分的活力。

上述3种反常状态的劳动分工,会造成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

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失序和社会危机。

在《社会分工论》中,迪尔凯姆最为关注、论述最多的是“失范的分工”,认为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已经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关系缺乏必要和有效的调节规范;劳资之间的紧张关系虽然部分源于工人阶级对现实地位的不满,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社会失范使然。“失范”是当时各种社会危机最主要的根源。要解决现代社会所遭遇的各种危机,就必须在现代社会的基础上重建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消除现代社会的失范状态。

消除危机的处方:职业群体与职业伦理的建设,国家、个人和法人团体之间的辅助和制约关系,就可以促成一种“道德个人主义”状态的实现,从而从根本上消除现代社会形成之初产生的那些弊端和问题。

⑥自杀论

主要内容:首先否定非社会性因素—生理、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对自杀现象的解释力,然后考察了社会因素对自杀现象的影响。

1.利己型自杀(极端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兴盛,社会整合不

足)

Eg. 宗教团体、家庭、政治团体、无业游民

2.利他型自杀(过度的利他主义,个性的极端退化,社会整合

过度)

Eg.敢死队

3.失范性自杀(人们的行动缺乏适当的规范,社会整合程度

弱)

Eg.股灾

6、【德】齐美尔《社会分化论》《货币哲学》《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相互作用论

①《论社会分化》:社会分化对社会的影响。一个社会越粗鲁、越不文明、越不分化,它的内部结合就越紧密,它在外部交往中就以越封闭的形式出现。相反,一个社会越发达,它的内部关系越分化,那么,它的成员的个性也就越鲜明。

②形式社会学:社会学的任务在于对人们共同生活的形式的描写和规则的发现。

③《货币哲学》:着重分析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所衍生的社会后果,揭示货币对社会关系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I货币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存在于主客体的分离之中,即事物的价值在于它与我们之间的相对距离之中。货币的出现,为各种不同的商品提供了一种共同的度量标准,一种普遍的价值尺度,从而推动了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扩展了交换的深度和广度。

II货币的社会作用

货币不但创造了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同时提供方法以克服它的限制。一方面,货币价值附着于物体之后,将物体与人类之间的距离拉大,以致人们若没有金钱就无法获得这些物体;另一方面,若人们拥有足够的金钱,就可以克服一切人类与物体之间的距离限制。

III货币的消极作用

导致个人的没落、道德的沦丧—所有事物都有个价码,可以在市场

上随意交易买卖,培育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培养了人们玩世不恭的

态度。

人们之间社会交往的非人格性。我们与之交往的不再是活生生的、

有名有姓的具体个人,而是一些占据特定社会位置的各种抽象的角色。

7、【德】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经济与社会》

理解社会学、微观社会学创始人、行为理论、理念型、理性化、科层制(法理型统治的一种最典型、最纯粹的表现形式)等。

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及其方法论基础

社会行动的定义: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以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所期待的他人的行为为取向。

社会行动需具备以下2个条件:

行动者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即行动者有行动的动机;行动者主观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与他人的联系。

社会行动的分类:目的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传统的行动。

目的合理的行动把对外界对象以及他人行为的期待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以最为有效的途径达到目的和取得成效。

价值合理的行动则表现为对纯粹自身行为本身的绝对价值所持的自觉信仰,无论这种价值表现在伦理上、美学上、宗教上还是表现在其他方面。这种行动的特点是它并不考虑现实的成效。

情感的行动是指由于现实的感情冲动和感情状态引起的行动。

传统的行动是指通过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行动。

②政治社会学

三种统治类型:传统型统治个人魅力型统治法理型统治

8、【意】帕累托

①社会系统论:社会是一个系统,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维护了社会的基本平衡和秩序,系统的一个部分发生变化,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化。

②精英循环论

社会分层结构是普遍存在的和永恒的,但它内部的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并非凝固不变的;

阶层结构是动态性的,因而不存在终身的或世袭的阶级;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根源于人们与生俱来的先赋条件,但

最终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阶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能力和才干。

在工业化社会,阶层的稳定性被精英循环的社会流动所冲破,精英原则上是不能世袭的,即使初始地位很低,但凭借个人的努力仍然可以晋升到社会阶梯的最上层,反之亦然。

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中只有当执政阶层的能力、才干平均值高于非执政阶层时,社会才能稳定;而要保证这一点,只有通过精英循环,即非执政阶层中精英人物不断上升为执政精英,执政中的庸才不断下降到非执政阶层。

三、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

①宏观社会学: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结构功能理论

②微观社会学:韦伯的理解社会学、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戈夫曼的戏剧理论、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科赛的社会冲突理论

③社会学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

微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个人的行为和意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行为和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总之,微观社会学是以人为分析对象的。

宏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角色体系、社会集团、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资源的分配状态(社会阶层)。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的相互行为以及相互行为的持续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微观社会学的中心概念是社会行为;宏观社会学的中心概念是社会体系(社会结构)。

④社会

复数的人之间,由于持续性的相互行为的积累,而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系,并且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与外界能够区别的共属情感,社会就是生活在某一空间的人们具备这种特性时,被抽象化的概念。

现代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社会集团(基础集团、功能集团)、地域社会、社会阶层、国家与国民社会。

⑤社会系统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社会系统就是宏观社会学认识、研究社会时使用的一个方法概念。微观社会学认识、研究社会的方法视角是行为,宏观社会学认识、研究社会的方法视角是社会系统。

⑥社会结构

从形态上给予一个社会体系某种形态特征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组合关系。如:家族、企业组织、阶层结构等。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从长期看,社会结构是发生变动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又是相对稳定的,具备一定的形态特性,因而才被人们认识。

⑦社会群体

复数社会行为者的集合体。这种集合包含两个以上的行动者之间持续的相互行为的积累,其积累的程度高到足以对外部的人与内部的人作出明确的识别,并可以由此确定成员与非成员的界限,而且成员对这种界限有着明确的认知,并且共同拥有内外有别的共属情感。

基础群体:由于血缘及婚姻这样的关系本身被赋予生活上的基础意义而结成的社会群体。例如,家庭、亲族、同乡会等。

功能群体:以完成特定的功能为目的,并明确地意识到它是作为实现这些功能的手段而形成的社会群体。例如,企业、行政组织等。

⑧地域社会

定居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的居民之间,由于居住地的邻近而产生持续性的相互行为。(最大的地域社会是国民社会。)

⑨社会阶层

在国民社会规模上形成的、以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为基础的地位差别。

⑩社会组织

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有意识、有计划地将分工关系及支配关系制度化了的群体。例如,经济和文化团体、企业、行政组织

等。最大的组织是现代产业社会中的国民国家。

其它:血缘群体地缘群体

四、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1、孔德(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相互依存的不同因素组成的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由下列要素组成:家庭、群体、阶级或阶层、城市和社区等。

2、斯宾塞(人类社会是生物有机体的一种特殊类型;按照进化论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适者生存;在组织结构和功能上新陈代谢、发展分化、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

3、迪尔凯姆(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人的“物”,它之所以存在,有由于它具有维持社会系统的功能;对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应该从社会系统的功能方面去寻求解释。两个有机体越是相似,就越容易产生激烈的竞争。)

4、帕累托(社会系统论,组成社会系统的各种要素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维护了社会的基本平衡和秩序。)

5、马林诺夫斯基(从基本需要理论出发,社会是一种整合的、相互依存的系统;整合体结构中的每一个部门都能满足一定的需要,同时又能完成一定的功能)

6、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系统是具有规范性的相互关系的网络,而这种规范性的相互关系又依存于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 注: 孔德、斯宾塞属于有机体论;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属于功能主义

国外学者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评价:

i、分强调道德价值观的作用,而忽视阶级关系及产生价值观的社会根源。全面否定经济生活是影响社会过程的因素,而只承认道德决定社会关系。

ii、过分强调社会系统的协调均衡和社会系统的稳定,这体现了维护资本主义现状的保守倾向。

iii、不能解释社会变迁,它过高估计社会生活的规范因素,而低估矛盾和冲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iv、片面鼓吹按职业标准划分的社会分层学说,客观上掩盖了资

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差别。

v、忽视个人的作用,很少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五、行动理论

1、韦伯(行动中的主观意义)

2、帕森斯(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

3、舒茨(以韦伯理论为出发点的现象学的行动理论)

形式科学:不需要借助有关经验事实的知识—仅仅根据数学公式或伦理公式等规则就能够判断命题的真伪—就能够使命题成立的科学。Eg.数学、统计学、伦理学。

经验科学:通过考察从经验事实中所获得的信息,才能对命题进行判断,这类考察问题的模式被成为综合。以使综合性命题成立为目的的科学。

4、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

六、符号互动论(【美】布鲁默提出)

概念:研究社会或个人以符号为媒介相互发生作用的性质以及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动态模式的学说。

1、米德(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 意识和自我不是人的机体所固有的,而是在经验中产生,在社会过程中形成的。)

2、库利(镜中之我)

3、齐美尔(大城市与精神生活,相互作用论,社会是由用相互作用连结起来的许多个人所组成的,是通过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群体-关系的组合物)

4、帕克(城市-社会是一种人际互动的系统)

总结: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环境、物理环境中,也生活在象征符号环境中。人际互动是通过人类共同理解的象征符号来进行的,这种互动不仅表现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中,而且表现在个人的自我思维活动中,而个人的自我和个性也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没有象征符号就没有人类的交往和人类社会。

符号互动论与结构功能主义不同,它强调在动态过程中,而不是在静态的均衡中来考察社会。它把社会结构看作是人际互动过程的稳定化的一种结果,而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人际互动形式化

的过程。

七、社会交换理论(创始人【美】霍曼斯代表人物【美】布朗) ①论点: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励或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而人们在相互交往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也只能是一种交换关系。

②六个基本命题:(1)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满足命题(5)攻击-赞同命题(6)理性命题

③布朗“结构主义”交换学说:着眼于复杂的社会结构;承认不公平交换也是社会交换的主要形式;主张社会交换是一种有限的活动;区分了社会交换(必须承担各种非明文规定的义务)与经济交换(根据明文规定的契约而进行的)

④理论评价:基本出发点是人,是人的行为。它坚持从人的行为本身,从交换这一人际互动的最基本形式当中,去发现社会结构的动因。这从根本上打破了结构功能论、冲突论只是将人当作社会制度或社会结构制约下的角色的理论观点,为社会学理论的多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八、常人方法学理论(创始人【美】加芬克尔)

①常人方法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常人方法学分析的是普通人处理日常生活社会互动的基本方法。它把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作为研究对象。

②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渊源:(1) 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2) 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3) 维特根斯坦和日常语言哲学;(4) 符号互动论。

③总结:常人方法学的“方法论”主张以尽可能接近社会现象本身为原则。力图根据社会现象及其局部场景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研究方法,使方法和研究对象统一起来。

九、社会冲突理论(代表人物米尔斯、科塞、达伦多夫、柯林斯)

①【美】米尔斯的权力精英论:权力精英操纵科层组织以实行心理压迫,并根据少数人的利益作出影响大多数人命运的决定。

②【美】科塞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冲突的功能:导致社会变革,激励群体自我革新(战争);维持群体内聚力;外部冲突与内部冲突。“安全阀”理论:冲突不是单纯的消极现象,而是具有积极功能的因素。

③【德】达伦多夫的辨证社会学:

社会冲突是在享有不同权力的群体之间逐步产生的,这些群体就是阶级。

社会冲突的强度一般取决于三个重要因素:

a是被统治者的社会地位b是统治者的社会地位c是社会内部的向上流动性

十、沟通行动理论(【德】哈贝马斯)

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由相关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所构成的,因而是不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程序去检视或证实的。

十一、【德】卡尔·马克思

社会形态理论

1.基本概念

2.(1)生产力: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用来改造自然、从自然

界中获取

3.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4.(2)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当中、为了进行物质生

产过程而

5.形成的那些社会交往或社会联系。

6.(3)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它在内容上包括了人们

在物质生

7.产过程当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

8.(4)上层建筑:在一定的“经济结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

部法律设施、

9.政治设施和社会意识形式。

10.(5)社会存在:在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以人们的意识独立存

在的那些

11.社会现实。

12.(6)社会意识:以图像或符号形式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以

反映社会

13.现实为内容的那些观念。

14.(7)社会形态:特定类型的生产力状况以及与该生产力状况

相适应的

15.“经济结构”及在其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全部法律的、政治

的上层建筑和

16.社会意识形式之有机统一,就构成了特定类型的“社会形态”。

17.基本命题

18.(1) 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要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19.(2) 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要和经济基础的状况相适应;

20.(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变迁理论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

十二、【美】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①社会行动理论:人的行动不仅受动机的支配,也受价值观的支配。动机是由需要而产生的,而价值则是人的社会行动的准则,只有当整个社会具有共同的价值观时,才会有稳定的社会秩序。

②社会系统理论和结构功能分析:

结构:社会行动就是人际互动,这种人际互动是按照一定规律组成的,它具有一定的模式,并且会反复发生。即,社会行动是有结构的。

功能:社会是一个严密组织的系统,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在维持社会的均衡整合的运转中发挥了各自不可缺少的功能。

四个功能性前提:适应环境的功能;实现目标的功能;整合功能;维持模式的功能

四个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亲属制度

四个社会结构分别对应四个基本功能。

③社会均衡与社会整合理论:绝对均衡状态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但一切社会都向达到完全均衡的方向发展,并总能够维持着一定程度的均衡。

维持社会均衡的主要途径有两种:社会化(内在化)和社会结构的调整。

④行动模式变项:

情感性(A)与情感无涉性(B):即在一定场合中个人是自由表达感情,还是在他人面前克制自我。

广泛性(A)与专一性(B):即个人是追求广泛多样的兴趣,还是将自己保持在狭隘的兴趣范围内。

特殊性(A)与普遍性(B):即对待他人是根据自己与他人(朋友、亲属等私人)的特殊关系,还是根据普遍的原则而建立的关系(如工作关系、法律关系)。

先赋性(A)与自致性(B):即在判断他人时,其标准是根据其先赋性的特性

(年龄、性别、种族、门第、地位),还是后天获得的特性(文化、才能、功

绩、表现)。

十三、【美】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①功能主义分析理论中的三个错误观点:

I功能的统一性的观点

II功能的普遍性观点

III功能的不可替代性观点

②对功能分析的新贡献

其一是强调了负功能的存在;其二是区别了明显功能和潜在功能。

③中层理论(越轨理论、失范概念和五种行为适应模式)

失范:是文化目标与可用来达到这些目标的合法手段之间的脱节。如果出现失范,就会造成越轨行为。

五种行为适应模式:a遵纪守法(通过努力工作和求学而取得成就);b别出心裁(如白领犯罪);c程式主义;d逃避现实(酗酒、

吸毒);e革命造反。

十四、【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

①理性行动理论

概念:主要在两个分析层次上展开,即基本行动层次(指两个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行动,与这一层次相联系的基本概念是:行动者、资源、行动者的利益、简单社会关系(包括权威关系、信任关系)。)和系统行动层次(包括三方或更多的行动者,与此相联系的基本概念有:复杂关系(如权威系统、信任系统)、社会规范和社会资本、法人行动。)。

基本行动的要素:行动者、资源和利益

基本行动的两种状态:社会均衡和社会最优状态。

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权威关系、信任关系、复杂关系

社会规范:通过社会共识形成的、非正式的有关行动权利的规定。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一种表现为相互关心、相互信赖关系的无形资本或公共物品,它存在于人们为了利益进行相互交往而形成的稳定的、封闭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具有不可转让性。

②理论贡献与批评

a提供了一种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社会行动理论。

b理论的经济学色彩太浓,忽视了许多重要的非经济因素。

c关于人的理性选择的假设是不现实的,因为人们的许多行动不是理性的或可选择的,而是情感性、习惯性和强制性的。

十五、【英】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分析

①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

社会学理论中的客观主义社会学与主观主义社会学

客观主义社会学家主张以外部世界为认识对象,承认现象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认为真正科学的命题只能在经验的范围内得到证实。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默顿等;

主观主义社会学家认为这种方式过于简单和机械,转而主张在人的心灵深处另辟蹊径,强调情感和意志的作用。代表人物有韦伯、舒茨、加芬克尔、布鲁默、戈夫曼、哈贝马斯、霍曼斯、布劳等。

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实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唯名论则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则是各个个人的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要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而认识社会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一般来说,客观主义社会学具有唯实论的倾向,主观主义社会学具有唯名论的倾向。

整体主义社会学与个体主义社会学

②吉登斯的基本立场

对于二元对立的研究方式,吉登斯认为是一种分裂社会、误解人生的思维方式,必须克服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传统研究方式,才能正确认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建构的社会生活。主张既承认客观性原则,也承认主观性原则,试图从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中去分析和回答社会问题。

十六、【法】布迪厄

反对二元论:反对社会学领域的二元对立,认为二元对立的预设对社会学研究有害,在理论上毫无意义。

反思社会学: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核心观念是“对象化的对象化”,即将社会科学构建研究对象的过程本身作为对象来研究

十七、【法】福柯

福柯的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知识考古学、权力谱系学、自我伦理学。

社会学概论机考试题

?[单项选择](1/32)、社会学这门学科在19世纪的()发轫了。(2分) ? A 、亚洲 ? B 、美洲 ? C 、南美洲 ? D 、欧洲 ?我的答案:D ?[单项选择](2/32)、()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2分) ? A 、米德 ? B 、埃里克森 ? C 、库利 ? D 、弗洛伊德 ?我的答案:D ?[单项选择](3/32)、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这一假设属于( )(2分) ? A 、符号互动学 ? B 、常人方法学 ? C 、结构功能论 ? D 、社会交换论 ?我的答案:B ?[单项选择](4/32)、核心家庭中包含两种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夫妇关系和( )(2分) ? A 、长辈关系 ? B 、亲戚关系 ? C 、亲子关系 ? D 、亲人关系 ?我的答案:C ?[单项选择](5/32)、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2分) ? A 、超城市化 ? B 、过度城市化 ? C 、逆城市化 ? D 、城市化 ?我的答案:D ?[单项选择](6/3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2分) ? A 、帕森斯 ? B 、丁伯根 ? C 、斯宾塞 ? D 、库利 ?我的答案:A ?[单项选择](7/32)、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为规定的。这种划分方法是()。(2分) ? A 、按社区地域广狭分类 ? B 、按社区中人群大小分类 ? C 、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

? D 、按人们的主要活动分类 ?我的答案:C ?[单项选择](8/32)、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2分) ? A 、社会制度 ? B 、社会行动 ? C 、社会结构 ? D 、社会秩序 ?我的答案:A ?[单项选择](9/32)、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2分) ? A 、专业化的程度 ? B 、职务 ? C 、报酬的高低 ? D 、社会声望的高低 ?我的答案:A ?[单项选择](10/32)、对全球化表述错误的观点是( ) 。(2分) ? A 、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 B 、全球化是一个单维度的过程 ? C 、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 D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我的答案:B ?[判断](11/32)、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一术语。(2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我的答案:A ?[判断](12/32)、齐美尔认为各种社会现象、结构和过程最终都是人们之间具体互动的反映。(2分) ? A 、正确 ? B 、错误 ?[判断](13/32)、家庭这种群体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满足人类个体和社会需求的一定功能,同时家庭的这种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会发生变化。(2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我的答案:A ?[判断](14/32)、韦伯的科层制是纯粹理想型的。(2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我的答案:A ?[判断](15/32)、城市社区亦即现代社区(2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我的答案:B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经典作品。在本书中,费先生立足于传统中国的乡村基底,以历史的视角审视社会,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全书由十二章随笔组成,语言凝练,旁征博引,各章之间联系紧密,逻辑清晰,构建了完善的认识体系,读毕获益匪浅,感触深刻。 一、背景 1、社会背景 《乡土中国》的写作时间和出版发行时间是不同的,写作本书的内容时,费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彼时抗日战争还未结束,国内政治亦波诡云谲。作为爱国知识分子,费孝通先生力图通过对中国千百年来的社会基础——乡村的深入思考和挖掘,探寻中国发展的出路和未来。这种救亡的急迫在书中的表现便是少量内容的激进性。 文革进入尾声的1975年,中国的政治社会即将迎来巨大变革。这种变革的趋势同样影响到了学术界,于是在《世纪评论》的邀请下,费先生以“随写随寄,随寄随发”的方式讲授了自己关于“乡村社会学”的思考,并写成了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2、写作初衷 正如书中所记,费先生写作该书内容的初衷并非著书立说,而重在理论探讨。彼时,费先生任西南联大教授,主讲“乡村社会学”,他并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是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他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在和青年学生们的交流之中,探讨崭新的理念,教学相长。而《乡土中国》不过“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而此书收集的是他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随讲随写,随写随寄,随寄随发”,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二、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的内容虽然涉及了乡土社会的众多方面,但是笔者认为本书的理论核心是“差序格局”,重点内容是“礼治秩序”和“长老统治”。 1、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是相对于西方“团体格局”的概念,其内涵是:个人的一生是个圆,这个圆正像被石头荡出的波纹,这个石头就是个人的重量,个人对社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或者说其本身的格局是怎样的,就决定了人生的这个圆有多大,这个圆也随其成长不断扩大,也就形成了差异格局。 “差序格局”之所以是本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因为它具有基础性。“差序格局”的存在意味着“熟人”和“自家人”相较于“陌生人”拥有着某种含糊不

大学透视学考试资料[管理资料]

大学透视学考试资料[管理资料] 一( 判断正误(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打钩,错误的打叉) 1(一点透视又称为成角透视图。( ) 2(1525年丢勒的著作《圆规和直尺测量法》出版,提出一种分格画法,试图以平行透视正方形网格作精确的余角透视图。( ) 3(正常视域是由目点引出的视角约为30度的圆锥形空间。( ) 4(著名壁画《最后的晚餐》运用的是平行透视线条汇聚的特点,将观者的视线引向主人公耶稣的头部。( ) 5(透视学著作第一本出版物于1505年在法国巴黎出版,作者是牧师让.佩雷林。而此前的 透视论著均为手抄本。( ) 6(著名壁画《最后的晚餐》运用的是平行透视线条汇聚的特点,将观者的视线引向主人公 耶稣的头部。( ) 7(轴测图即透视图。( ) 8(透视分为三种,其中消逝透视是使观者识别画面空间距离最有效的表现手法。( ) 9(15世纪末,意大利画家达芬奇阅读了13世纪波兰学者维太罗的透视学著作,以及弗朗西斯卡的《绘画论》和阿尔贝蒂的《绘画透视学》。( ) 10(一点透视又称为平行透视。( ) 11(采用透视的方法绘图,画面的景物具有近小远大,近实远虚的特点。( )

12(15世纪末,意大利画家达芬奇阅读了13世纪波兰学者维太罗的透视学著作,以及弗 朗西斯卡的《绘画论》和阿尔贝蒂的《绘画透视学》。( ) 13(传统中国画采用的透视方法按照现在科学的透视方法来衡量是完全准确的。( ) 14(视点是投影中心,眼睛的位置。( ) 15(平行透视中,景物空间的方形景物中平行于透视画面的主体原线与面,在透视画面上发 生透视方向的改变。( ) 16(透视是一种视觉现象。( ) 17(一点透视(平行透视)在表现画面空间的活泼和灵活方面是比二点透视(余角透视)更 好的表现手法。( ) 18(沈括提出中国山水画因其视点、位置的变化而产生了“高远、深远、平远”的三种透视 变化构图特点。( ) 19(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多为近视距。( ) 20(透视是在平面上的中心投影或平面上的圆锥形投影。( ) 21(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多为远视距。( ) 22(在我国明代出版了中国第一本透视书。( ) 五(填空题。 1. 15世纪末意大利画家______________阅读了13世纪波兰学者维太罗的透视学著作,以 及弗郎西斯卡的《绘画透视学》和阿尔贝蒂的______________,写了不少关于透视学、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初 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 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 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 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 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 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 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 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洋 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 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 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 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 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 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 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中学为体” 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这一 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起于洋务运动,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观念意识,是中国近代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的 产物。 4.张之洞(顺便整理劝学篇) 他是清末大官僚,近代中国政治、工业、教育、学术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 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之争的文化和教育发展 史,因此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著作为《劝学篇》,全面论述了“中体西用” ,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 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blabla (讲一讲中体西用的含义)。张之洞是兼具新、旧两面性格的人,他是那个过渡时代典型的过渡性人物的代表。 5.京师大学堂

宗教社会学期末考试题

宗教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是宗教学与社会学两者之间的交叉性学科,一方面,它以宗教这样一种在人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社会实在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它与宗教哲学、宗教人类学等学科又相当不同,它是以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来对作为社会现象的宗教开展经验研究的。具有实证主义取向的研究者一般都认定宗教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这种取向是目前宗教社会学中的主流。 宗教社会学的特点:1.宗教社会学自觉地置身于宗教之外来看待和解释宗教现象 2.宗教社会学家大多标榜价值中立,坚持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其研究的对象 3.重视经验依据 4.比较分析是宗教社会学不可避免的特点之一 宗教社会学的性质:经验性实证性对宗教的社会性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宗教信仰者及其行为宗教组织及其制度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与现代社会发展变迁之间的关系当今宗教的发展趋势宗教与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关系 5.涂尔干的宗教《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与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是其社会学巨著《经济与社会》的一部分)堪称宗教社会学的经典之作。 6.20世纪50年代之后,宗教社会学学科的中心已不再是欧洲而是转移到了美国 7.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学一度被视为资产阶级学科而被取缔或视作二等学科,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当然也有相同遭遇 8.涂尔干所说的宗教的社会性实际包含两层含义:社会生活是宗教观念的终极源头宗教信仰对象的实在基础就是社会本身 9.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被称为社会静力学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被称为社会动力学 10.偶遇抽样:又称任意抽样或方便抽样,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抽样方法而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研究者最近,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对象。 11.参与观察:指的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的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12.实地研究:在一种自然情景下,通过深入到宗教生活的实境中,直接观察宗教现象的研究方式,它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搜集资料然后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宗教现象。 13.参与观察的特点 14.文献研究:宗教社会学中的文献研究是借助于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和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究和分析各种宗教行为、宗教组织中的社会关系以及其他各种宗教现象的研究方式 15.宗教:宗教是对以对超自然的力量或神灵的信仰或对超验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为基础的人类制度,是人类赖以面对和处理各种终极性的问题,建构神圣的秩序和意义系统的组织与行为系统。 16.宗教的构成要素:宗教信仰宗教仪式宗教经验宗教群体与组织P79 17.意义:指的是依据某种更为宏达的参照系对一些境遇与事件所做的解释(理解)。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一些社会事件的议论,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与遭遇的解释,往往都包含着对意义问题的态度与见解。 18.神义论:就是根据社会中既定的法则,为那些必然会存在的、威胁到意义系统的无秩序现象提供意义的宗教性解释。例如:大多数宗教都提供关于苦难与死亡的神义论 19.看似有理结构:指的是在一个由共享一种意义系统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网络之内的特有的社会过程或互动,而所谓社会过程也就是不断发展的重新建造并维持特定世界的那些过程。

《自杀论》读书报告

<<自杀论>>读书报告 《自杀论》这本书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著作。涂尔干在书中批判了把自杀现象归为心理学畴的传统的错误认知,并且指出自杀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特定社会一段特定时间里所发生的自杀当作一个整体”,因此自杀是以社会性质为主的一种行为。涂尔干以社会学的视角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并且用了大量详细的数据和各种研究报告来分析了个人自杀与社会的关系,解释了自杀是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可能会发生的一种现象。本书将实证研究和社会学的理论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使得空泛的理论在实际研究中获得了具体的体现。 在当今社会,据调查资料显示,自杀在人口死亡原因排名中始终排在靠前的位置,成为除了传统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意外死亡等导致死亡的原因外又一重要的因素。根据卫生部的调查,自杀在青少年的死亡原因中高居榜首,远远超过其他的因素,这就让人不得不重视自杀这种现象。而要预防自杀,就必须要从自杀的起因上来着手,只有能够充分分析自杀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个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自杀论》就是一本从社会学角度来剖析自杀原因的书籍,它对于自杀的预防和针对性的社会调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以社会学角度来看,自杀率与个人自杀事件分属于社会与个人两个不同层次,社会学研究的层面并不是个体,因此不会去用大量篇幅来分析个人的自杀,

就像书中涂尔干说的,社会学是以社会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是属于心理学的畴。因此《自杀论》中所研究的自杀,只是自杀者在某一群体或某一社会中所占的比例,即自杀率,本书的分析也是以社会群体为基础来进行说明的。 在书的导论中,涂尔干提到自杀作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曾经有无数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正因为人们对这个词太熟悉了,因此似乎并没有必要对自杀来下一个定义。但是涂尔干指出日常语言中的词,就像这些词所表达的概念一样,是模棱两可的,如果学者按照惯用法来使用这些词而不另作详细说明就很可能会陷入混乱,所以对自杀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必要的。涂尔干主根据外在的、可以观察到的形态特征给自杀下定义,因此他给自杀下的定义的容是:“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这样,自杀这种行为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界限,来确保不会把一些非自杀的行为错误地归为自杀从而给分析结果带来误差。 接下来涂尔干把书的容分为三编一共13章来分析了导致人们自杀的社会因素和非社会因素,以及自杀这种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且把自杀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在第一编中,涂尔干写了自杀的非社会因素,并且把非社会因素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分析。 第一章中涂尔干写了心理变态和自杀的关系,不可否认,神经衰弱的人或者患有精神病的人自杀率要比正常人明显高出很大一部

透视学考试重点

透视学考试重点 透视学 1、简述平行透视在绘画上的运用。 荷兰霍贝玛的<林间小道> 将观者视线顺引导深处,产生画面的深度距离感适 合表现长廊隧道公路铁路 意大利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突出中心人物形成一种稳静的气氛起到截止视 线下行的作用(基督的冷静与十二门徒三人一组一字排开的对称构图形成静与动的对比制约(全开放的艺术处理方法,使观者身临其境( 意大利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中心人物不大但平行透视的构图方法对称的高 大的建筑直角边线直指画幅中心因此牵引掌握了视线使主要形象得以突出一道拱门形成了很深的透视感( 2、简述变线的种类及各类变线的透视消失方向。 答:变线分两大类: 1)、和基面平行的水平变线,灭点在视平线上。其中,和画面垂直的直角线消失于心点;和画面成其他角度的成角线消失于心点以外的余点、距点上。 2)、和基面成一定角度的倾斜变线,不论与画面成多大角度,他们的灭点都在视平线以外。其中,和画面、基面成近低远高角度的直线消失到视平线以上的天点;和画面成近高远低角度的直线消失到视平线以下的地点。 3、原线的种类与透视特征有哪些? 答:原线是指与画面保持平行关系的直线,无论怎样延伸也不会和画面相交, 同类线彼此也不会聚拢、消失。原线包括平行于基面、平行于画面的水平线,垂直于基面、平行于画面的垂直线,倾斜于基面、平行于画面的斜线三大类。原线不产生消失现象,无灭点。 4、简述远近视距的构图效果。

答:视距决定、制约着60度正常视域圈内的画幅,保证表现透视空间的最近、最大合理容量。视距短画面容量小,视距长画面容量大。 5、简述中国山水画和西洋风景画在透视手法上的差异。答:中国山水画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手法,画面视觉空间不受限制。具有时空跨度自由、表现幅度随意的特点,画面容量大。西洋风景画采用焦点透视的构图手法,画面视觉空间受限制。时空容量、表现幅度有严格的限制,画面容量小。 6、平行透视特点: 1)立方体的前后两个面与画面平行,底面、顶面与基面平行。 2)所有向远处消失的立方体各边线都集中到视平线上的心点消失。 3)平行透视指视者在视域60度角之内所表现的画面中只有一个消失点(心点) 4)平行透视画面中大多数线条是平行、垂直线,比较稳定、平衡,适合于表现庄重、宏大的场面。 7、成角透视的画面特点: 成角透视所表现的空间和物体,都是与画面有一定角度的立方体。画面上的立方体空间感较强,画面中主要有左右两个方向的消失点,大多数与底面平行的线条都消失于这两个点。使画面产生强烈的不稳定感,同时也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在实践运用中往往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画法,表现娱乐、欢快的场面。 8、倾斜线的消失特点: 1)、平行透视中的倾斜线为变线时,表现为近高远低或近低远高两种状态。 2)、平行透视中的倾斜线为原线时,保持原状。 3)、斜面上的变线消失到外面的消失点上。 9、倾斜透视的画面特点: 倾斜透视的画面,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相对于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画面视觉冲击力更强,给观者的震撼力更大。倾斜透视展现了不同于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中国教育史试题库

1、魏源提出学习西方的观点是师夷之长技以制。 2、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3.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4.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5.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 和“庠” 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 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6、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7、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8、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 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9、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10、在先秦教育家中,荀子提倡“虚壹而静”的学习态度。 11、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 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12、“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13、“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14、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诗__》、《_书___》、《_礼___》、《_乐》、《_易__》、《_春秋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15、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6、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著作是《颜氏家训》。 17、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18、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墨翟;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轲;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况。 19、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 20、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21、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2、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3、《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试题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题 一、简答题 1. 简要介绍测量的4种层次并举例。 答:(1)定类测量:又叫类别或定名测量,是测量层次最低的一种。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其数学特征主要是等于或不等于。如:社会研究中,对诸如人们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特征的测量。它们分别将被研究者划分成“男女、工人、教师、商人……”等各种不同的群体或类别,且每一类别都是穷尽且互斥的,即既是相互排斥,互不交叉重叠,又对各种情况包罗无遗。 (2)定序测量:又叫顺序或等级测量,可以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其数字特征是大于或小于,它比定类测量高一个层次。比如:测量人们的文化程度,可将其分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这是一种由低至高的等级排序,还有如:测量城市的规模,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水平,住房条件等都属于定序测量。 (3)定距测量:又叫等距或区间测量。它不仅能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且可以确定它们互相间不同等级的间隔和数量差别。数值特征是加或减。比如:公元年代,智商,温度等。这些都可以进行加减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定距测量的值虽然可以为0,但这个0不具备数学中的意义。如说温度为零,并不是代表没有温度,二是说达到了冰点温度。

(4)定比测量:又叫等比或比例测量。它除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外,还有一个绝对的零点,即有实际意义的零。它测量所得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外,又能进行乘除运算。如:对人们的收入、年龄、出生率、城市人口等进行的测量都是定比测量。 2. 什么是区位谬误?请举例说明。 答:又叫层次谬误,生态谬误或体系错误,指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用一种比较大的集群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小的或非集群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如在以城市为分析单位调查犯罪现象时,研究者发现,流动人口多的城市的犯罪率大大高于流动人口少的城市,呈现出“城市的流动人口越多,城市的犯罪率越高”的趋势。若研究者据此得出“流动人口比非流动人口的犯罪率高”,则犯了层次谬误。因为他的调查资料以城市为单位收集而来,所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有关城市的结论,而不能是以有关流动人口和非流动人口的结论。 3. 什么是概念操作化? 答:指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或者说,它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时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比如:将抽象概念“同情心”转化为“主动帮助盲人过街,主动给讨饭者钱物,主动向灾区捐款等就是操作化的一个例子。 4. 我们做研究为什么要抽样? 答:抽样指按一定方式从总体中选择或抽出样本的过程。在研究中之所以要进行抽样可从以下几方面说明:第一,抽样作为人们从部分认识整体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其基本作用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实现“由部分认识总体”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第二,在社会研究中,抽样主要解决的是对象的选取问题,即如何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对象作为总体代表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在研究中节省时间,方便有效。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一: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 基础教育整天围着书本转,老师是从早跟到晚,就是让学生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其它方面几乎很难顾及到,而且把老师也累得够呛。甚至把老师变成了传授书本知识的工具,老师只要能把班里的成绩带上去,就是好老师,就是优秀老师,否则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没有水平的。殊不知,老师的言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我们现在很多学生不像学生,就与老师的言行多少是有关系的,比如有老师教导学生要知恩图报,要感恩这个世界,可是他自己却并没有任何感恩的行动,甚至传出他不好的话语来。 道德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人要是不讲道德或不讲理,与动物又有何异,所以我们骂那些没有道德或良心的人叫禽兽不如或猪狗不如。由此可见,道德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道德是被人内化而接受的,它与法律不同,因为违反法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制裁和惩罚,而对于违反道德的人,我们通常则会显得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因为道德没有刚性的要求,它更多是依赖人的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凭着这种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人进行自我约束,所以“慎独”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其实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人,就有道德存在的地方,而且道

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可以通过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和衡量。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国民素质的高低,更能体现出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所以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道德教育也是最难做好的教育。道德教育与书本知识教育不同,书本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考试来测量,而道德教育是否做好,人们的道德素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的。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通过书本来这个途径来实现的,其测量方式也是考试,但是考试成绩高是否意味着道德素质就高,是否意味着道德教育就做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纸上他可以这样写,可实际他会怎么做我们很难去要求他,而且他写的是否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他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这样一种理论和思想,我们往往很难把握。“当今人们已不满足于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考试分数或能力分数,他们更希望考试能够提供诊断信息,能够报告学生的认知结构。”所以道德教育在当下非常难做,就连我们的精英群体——大学生,现在也变得非常难教育,其知识水平高低先不说,就看他们的日常表现,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是处于滑坡状态,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无非是把它当成考试课,至于里面所要求的,不少学生往往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只要考试能过关就可以了。因此,道德教育考试化也是当下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且现在还没有一个更好的方式取代考试。其实,用考试方式测量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效果欠佳,而不用考试方式测量,又找不到更好的测量办法,所以道德教育现在面临两难困境。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没有教育的发展,社会的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内容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教育史》 试卷(A B C)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美国教育家克伯屈1918年创立____________________,该教学方法于次年输入我国。 2、1862年6月11日,_________________正式开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 3、明朝自嘉靖后,连续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_事件。 4、______________作为西方列强文化侵略政策的一部分,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上,具有两重性 5、_______________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的主要制度。 6、汉代名师大儒办的私学,通常包括两种学生,即及门弟子和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35分) 六艺教育22 两周国学、乡学、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只是在要求上有所不同。西周的教育内容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它包括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使用技能。包括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形成了一种教育传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教无类32 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阵,指导他的实践活动,是孔丘思想的组成部分。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穷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丘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地吸收学生。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将受教育范围扩大化,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发展。 性恶论73 荀况批评性善论,未得到实际验证,是一种无实用价值的理论。他认为,性恶论更能说明问题。荀子认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恶。因此在谈论人性的时候,应该把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获得的品质区分开来。荀况的性恶论是其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基础理论。 稷下学宫55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因齐国君主在稷下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得名。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其性质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同时是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具有学术自由、待遇优厚,与齐国政治息息相关。对我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三纲领八条目91 《大学》的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是一个要求由低到高、

《社会学教程》期末试题(07年6月)

“社会学通论”期末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结构方面的问题 B、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问题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D、社会制度与社会控制问题 2、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用解释性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科”的社会学家是() A、马克思 B、孔德 C、韦伯 D、斯宾塞 3、由马克思所著并被认为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学著作是() A、《社会学原理》 B、《实证哲学教程》 C、《资本论》 D、《自杀论》 4、在中国学者中,最早使用“社会学”一词的是() A、严复 B、谭嗣同 C、章太炎 D、孙本文 5、美国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兴起时期的领袖是() A、帕森斯 B、萨姆纳 C、达伦多夫 D、帕克 6、美国社会学家米德认为,社会互动是以()为中介的。 A、社会行动 B、符号 C、经验 D、奖励与惩罚 7、实际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的距离被称作() A、自致角色 B、先赋角色 C、角色距离 D、代沟 8、对个体实施社会化的机构主要有家庭、学校和() A、个体 B、领导 C、社会 D、工作单位 9、家庭在库利的分类中属于典型的() A、次级群体 B、初级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参照群体 10、从婴儿期到青年期的社会化称作() A、反向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1、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一般有三种,以下哪一种不被包括在内() A、合作 B、竞争 C、冲突 D、集体行为 12、从文化的相对差异性来看,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称为() A、物质文化 B、主流文化 C、精神文化 D、亚文化 13、在社会学历史上,社区研究的两种典型类型是() A、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B、自然社区和法定社区 C、经济型社区和文化型社区D、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 14、与社会相比,社区这一概念更强调社会生活共同体和()的特征 A、社会群体B、地域界限C、群体规范D、群体意识 15、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等属于() A、规范文化B、理念文化C、智能文化D、物质文化 16、“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是:() A、米德 B、戈夫曼 C、加芬克尔 D、霍曼斯 17、对于社会组织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组织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 B、社会组织成员间有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 C、与初级社会群体相比较,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新版.docx

读书笔记 题目:《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报告人: 指导教师: 日期:2012年6月10日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在读书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有一些感想和体会,跟老师分享一下。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翰·杜威,他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待了十年(1894~1904)。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著、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著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一思想总结 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杜威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在1879年应某日报要求,发表了著名的《我的教育信条》,在这篇文章中,杜威提出了五个信条。 第一个信条说明什么是教育。他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能够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第二个信条说明了什么是学校。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第三个信条谈到了教材问题。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 身的社会活动。” 第四个信条说明了教育方法的性质。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问题。他相信,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第五个信条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一、课程考试指导思想 课程考试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思想史与制度史相结合,重在思想史;注重教育史实与历史线索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广泛性与深刻性相结合;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分析相结合;注重用历史的态度看待历史和“古为今用”原则相结合。考出学生的知识、能力、人生态度和价值趋向。 三、课程考试目标 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可把每个知识点的考试目标定为四个: A.了解与记忆 B.理解与判断 C.掌握与应用 D.分析与综合 四、教学内容考核要求 (一)原始时期的教育 1、识记: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 2、领会: 教育到起源 3、应用:学校的萌芽 4、综合: 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二)夏、商、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识记: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

2、领会: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西;周教育内容-“六艺教育”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 3、应用: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 4、综合: 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 (三)战国时期的教育 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 2、领会:稷下学宫的办学性质、特点、意义;理解《大学》、《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3、应用: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4、综合:比较墨子、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四)秦汉时期的教育 1、识记:秦汉文教政策;两汉时期的太学。 2、领会:汉察举制的基本特征。 3、应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4、综合:评价汉武帝的三大文教政策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识记: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状况 2、领会:“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3、应用: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 (六)隋唐时期的教育 1、识记: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的基本特征。 2、领会:唐朝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应用: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科举考试的科目、程序与方法 4、综合:辨证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韩愈的教育思想。 (七)宋辽金元教育 1、识记:宋以及宋以后文教政策和官学教育的发展;宋三次兴学基本状况;宋初六大书院。 2、领会:三舍法;书院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3、应用:书院教学和管理的特点;朱熹教育思想。 4、综合;评价书院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评价朱熹教育思想。

最新-法社会学(期末考试答案)资料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 韦伯之所以提出“法律权威与形式合理的法律体系的联系”,主要是为了()。(1.0分)1.0分 ?A、 说明资本主义为什么只产生于欧洲 ?B、 说明资本主义为什么更加先进 ?C、 说明法律权威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D、 说明形式合理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我的答案:A 2 ()中,代表数量关系的点大体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1.0分) 1.0分 ?A、 线性相关 ?B、 非线性相关 ?C、 正相关 ?D、 负相关 我的答案:A 3 《劳动合同法》颁布以后,要求修改的呼声不包括()。(1.0分) 1.0分 ?A、 政协委员会认为应把促进就业作为基本立法理念 ?B、 学者撰文说明劳动合同法与期望相背离 ?C、 立法机关也改变了原有的立场,认为目前改善劳资双方关系没有那么重要了?D、 七成企业希望修改劳动合同法 我的答案:C 4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属于对韦伯理论的()的争议。(1.0分) 1.0分 ?A、 东亚问题 ?B、 英国问题

合法性高低的问题 ?D、 社会法律体系发展方向的问题 我的答案:A 5 ()不是对家庭法的描述。(1.0分) 1.0分 ?A、 在家庭暴力方面对孩子和妻子的保护程度 ?B、 对离婚的限制程度 ?C、 家庭财产受到正当程序的保护程度 ?D、 配偶对家庭财产是否具有平等的权利 我的答案:C 6 不告不理主要体现私法()的原则。(1.0分) 1.0分 ?A、 法律性 ?B、 谦抑性 ?C、 规范性 ?D、 阶级性 我的答案:B 7 法律指标在反映社会现象时一般不会()。(1.0分)1.0分 ?A、 注重向人们解释 ?B、 注重向人们说明 ?C、 对法律现实原样照搬 ?D、 使人们产生启发 我的答案:C 8 下列观点中属于杜尔克姆的是()。(1.0分) 1.0分

关于西部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关于西部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正式版

关于西部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正 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直以来,西部的发展相对东部都极其缓慢,尤其是教育,更是受到多方关注,我们国家也不断倡导学生及社会的力量去帮助西部。我们此次支教采用家访的形式,通过和村民聊天,关于限制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发展的原因,得出如下几个调查报告结论: 一:社会环境问题 一个地方教育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跟当地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交通地理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被调查的垭垅村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孩子

们一般上完初中就不在上学,而是出去打工,一方面是因为学习不好,没考上,一方面是当地教育质量较差,还有就是,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一般家庭的负担都比较重,当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都在外打工,一些初中都没有上的孩子在外打工回来,盖了新房子,很是让一些家庭羡慕,一些孩子就认为上完初中也是出去打工,上完小学也是打工,同样是打工,早出去,可以早点改变家庭现状,所以就辍学了。 几乎所有家庭都是支持孩子继续上学,考不上孩子才只好去打工,因为很多村民都在外打工,也意识到文化水平的重要性,所以比过去更支持孩子教育。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 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 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 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 成均——实施乐教之地 庠——养老与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设置完备 (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 (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