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生素使用权限

抗生素使用权限

抗生素使用权限

精心整理

乳腺血管外科抗生素使用权限

根据即墨市人民医院抗生素应用规范,制定本科室抗生素应用细则。

1、住院医师可应用非限制级抗生素。

2、主治医师可应用非限制级及限制级抗生素。

3、特殊使用级抗生素需医院药师委员会审批。(具体见附表)

抗生素的分类和使用

抗生素的分类 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自1943 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其分类有以下几种:(一)(3 -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抱菌素类的分子结构 中含有3 -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 ienamycins )、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 3 - 内酰酶抑制 剂(3 -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 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 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 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 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链霉素 是从链霉菌(灰色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抗生素。链霉素的硫酸盐是白色或微黄色的粉末或结晶,易溶于水,比较稳定,对某些杆菌,特别是结核杆菌,具有显著的抑菌乃至杀菌作用。链霉素主要用于治疗结核病、鼠疫、百日咳、细菌性痢疾和泌尿道感染等。 金霉素 也叫做“氯四环素”,是从金霉菌(金色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取出的一种抗生素。金霉素的盐酸盐是金黄色的结晶,味苦,能溶于水中。金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对青霉素产生了抗药性的细菌性感染,以及斑疹伤寒、异型肺炎、沙眼、阿米巴痢疾等疾病。 灭瘟素 又叫“稻瘟散”、“布拉叶斯”,是一种从放线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来的抗生素,用于防治稻瘟病、稻胡麻斑病、水稻菌核病等。但是,番茄、烟草、茄、桑、豆类等植物对灭瘟素较敏感,不能使用。

抗生素分类及特点

抗生素应用原则与方法经验性选药应先作痰涂片检查,可大致确定感染的病原体是使抗生素的选择相对具有针对性。 G+ 球菌或G -杆菌,这样可以 在社会获得性感染中,病原体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厌氧 菌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常选用红霉素类、四环素类、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复 方新诺明、林可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医院内感染、老年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免疫抑制患者感染中,以G一杆菌为主(如肠 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和G+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为主,尚有真 菌、结核和非结核类分支杆菌及少见的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 常用耐酸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第一至三代头孢菌素类、亚胺培南、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万古霉素及抗厌氧菌药和抗真菌药。在经验性治疗的同时,应积极开展病原 学检查。 抗菌治疗三天后,若肺炎的临床表现好转,提示选择方案正确,继续按原方案用药。如若临床表现无改善或病情恶化,应调换抗感染药物。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度高,抗菌谱窄、价廉、低毒副反应的药物。如果无药敏结果作指导,应选用能控制常见G-杆菌、绿脓杆菌和G+球菌的药物。 对有误吸病史或腹腔、盆腔感染者,还应加用抗厌氧菌药物。尽量选用毒副作用少的B -内 酰胺类,剂量要足,给药方法要正确。 联合用药与合理配伍 一般细菌感染用一种抗生素能够控制,无需联合用药,但对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或患者有基础疾病并发心肺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或混合感染,应采取联合用药,可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联合用药的合理配伍应是繁殖期杀菌剂加静止期杀菌剂,如B -内酰胺类加氨基糖苷类,可 起协同作用;静止期杀菌剂加速效抑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加大环内酯类,有累加协同作用;青霉素类加头孢菌素类,可连续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产生协同作用。 速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不宜联合应用,如大环内酯类与B -内酰胺类,因为速效抑菌剂 可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使其不能进入繁殖期,从而导致繁殖期杀菌剂活性减弱,产生拮抗作用。 泰能与哌拉西林合用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可出现拮抗作用,因泰能诱导细菌产生B -内酰胺酶, 使耐酶力低的青霉素灭活。 抗生素的后效应与给药间隔时间 抗生素的后效应(PAE)指高浓度药物与细菌接触后,随着体内代谢,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当浓度低于MIC 时抗菌药物仍可持续抑制细菌生长,这种现象称为PAE。 各种抗菌药物对G+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PAE。但对G-杆菌,只有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药物有满意的

抗生素分类及正确使用教学内容

抗生素分类及正确使 用

抗生素级别及正确使用 抗生素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自1940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 一、抗生素级别分类一线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 青霉素类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青霉素V钾、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羧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 头孢菌素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克罗、头孢丙烯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妥布霉素 氯霉素类氯霉素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麦迪霉素、白霉素 四环素强力霉素(多西环素) 氟喹诺酮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磺胺类 SD、SMZ/TMP、柳氮磺胺吡啶、磺胺脒 其他类甲硝唑、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 抗真菌药制霉菌素、酮康唑

抗病毒药利巴韦林、阿昔洛韦 中草药制剂大蒜注射液、黄连素、板蓝根、双黄连、抗病毒口服液、香莲片、三金片、鱼腥草注射液 第二线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谱较广、疗效好,但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贵的药物,或近年来耐药发展较为迅速的品种,属控制使用。 分类二线抗菌药物(限制使用) 青霉素类美洛西林、阿洛西林、氟氯西林、阿莫西林+双氯西林、氨苄西林+氯唑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菌素头孢硫咪、头孢替安、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地嗪、头孢唑肟、头孢甲肟、头孢米诺、头孢匹胺、头孢克肟、头孢布烯、头孢地尼、头孢特仑酯、头孢泊肟酯、头孢他美酯、头孢托仑酯 其它β内酰胺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安、氨曲南、拉氧头孢、氟氧头孢 氨基糖苷类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异帕米星、大观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氯霉素类甲砜霉素 大环内酯类乙酰吉他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 四环素四环素、美满霉素 氟喹诺酮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托苏沙星、芦氟沙星、那氟沙星、帕珠沙星 糖肽类去甲万古霉素 其他类替硝唑、多粘菌素B、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喷丁、利福布丁

抗生素的分类及应用

1 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其他抗生素。 1、1 β-内酰胺类此类属于繁殖期杀菌药。其特点是:血药浓度高、抗菌谱广和毒性低。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型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 1、1、1 青霉素类包括不耐酸青霉素类(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G、青霉素V钾片)、耐酸青霉素类(苯唑青霉素、氯唑青霉素、双氯青霉素、及氟氯青霉素)、广谱不抗假单胞菌类(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广谱抗假单胞菌类(氨苄西林、呋喃苄西林、替卡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及抗G-杆菌类(美西林、替莫西林)等。 1、1、1、1 青霉素G临床上主要用于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厌氧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多数对其耐药。普鲁卡因青霉素G半衰期教青霉素长。青霉素V钾片耐酸,可口服,使用方便。 1、1、1、2 双氯青霉素对产酸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强,对其他G+球菌较青霉素G差,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无效。 1、1、1、3 阿莫西林抗菌谱与氨苄青霉素相似,肺炎球菌、溶血链球菌、肠球菌及流感杆菌对本药敏感。、,抗菌作用优于氨苄青霉素,但对假单胞菌无效。 1、1、1、4 广谱抗假单胞菌类对G+球菌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G相似,对G-球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流感杆菌等)及假单胞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尤其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抗菌活性最强。 1、1、1、5 抗G-杆菌只用于抗G-杆菌,对G+球菌及假单胞菌无效,如美西林、替莫西林 1、1、2 头孢菌素类此类属广谱抗菌类药物,分四代。第一、二代对绿脓杆菌无效,第三代部分品种及第四代对绿脓杆菌有效,该类药物对支原体及军团菌无效。 1、1、 2、1 第一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对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G+球菌抗菌活性较第二、三代为强,对G-杆菌的作用远不如第二、三代,仅对少数肠道杆菌有作用。对β-内酰胺类稳定性差,对肾有一定毒性。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等无效。其中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常用。 1、1、 2、2 第二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呋辛、头孢克罗、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美唑、头孢西丁等。对G+球菌包括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与第一代相似或略弱,对G-杆菌较第一代强,但不如第三代,对流感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头孢呋辛和头孢孟多,对绿脓杆菌、沙雷菌、阴沟杆菌、不动杆菌无效。除头孢孟多外,对β-内酰胺酶稳定。1、1、2、3 第三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他啶、头孢三嗪、头孢哌酮、头孢克肟、头孢地嗪、头孢甲肟等、对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活性,但较第一、第二代弱,对G-杆菌包括沙雷菌、绿脓杆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其中头孢他啶抗菌谱更广,抗绿脓杆菌活性最强,其次为头孢哌酮。头孢地嗪对绿脓杆菌、不动杆菌、类肠球菌无效,除头孢哌酮外,对β-内酰胺酶稳定,肾毒性少见。 1、1、 2、4 第四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喃等。抗菌作用快,抗菌活力较第三代强,对G+球菌包括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相当活性。对G-杆菌包括绿脓杆菌与第三代相似。对耐药的菌株的活性超过第三代。头孢匹罗对包括绿脓杆菌、沙雷菌、阴沟杆菌在内的G-杆菌的作用优于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对G+球菌的作用明显增强,除了黄 1、1、3新型β-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酶烯类(亚胺培南、帕尼培南、美罗培南)和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卡芦莫南)。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抗菌谱极广,对G-杆菌、G+球菌及厌氧菌,包括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脆弱拟杆

抗生素分类及正确使用

抗生素级别及正确使用 抗生素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自1940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 一、抗生素级别分类一线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 青霉素类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青霉素V钾、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羧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 头孢菌素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克罗、头孢丙烯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妥布霉素 氯霉素类氯霉素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麦迪霉素、白霉素 四环素强力霉素(多西环素) 氟喹诺酮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磺胺类SD、SMZ/TMP、柳氮磺胺吡啶、磺胺脒 其他类甲硝唑、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 抗真菌药制霉菌素、酮康唑

抗病毒药利巴韦林、阿昔洛韦 中草药制剂大蒜注射液、黄连素、板蓝根、双黄连、抗病毒口服液、香莲片、三金片、鱼腥草注射液 第二线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谱较广、疗效好,但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贵的药物,或近年来耐药发展较为迅速的品种,属控制使用。 分类二线抗菌药物(限制使用) 青霉素类美洛西林、阿洛西林、氟氯西林、阿莫西林+双氯西林、氨苄西林+氯唑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菌素头孢硫咪、头孢替安、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地嗪、头孢唑肟、头孢甲肟、头孢米诺、头孢匹胺、头孢克肟、头孢布烯、头孢地尼、头孢特仑酯、头孢泊肟酯、头孢他美酯、头孢托仑酯 其它β内酰胺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安、氨曲南、拉氧头孢、氟氧头孢 氨基糖苷类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异帕米星、大观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氯霉素类甲砜霉素 大环内酯类乙酰吉他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 四环素四环素、美满霉素 氟喹诺酮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托苏沙星、芦氟沙星、那氟沙星、帕珠沙星 糖肽类去甲万古霉素 其他类替硝唑、多粘菌素B、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喷丁、利福布丁

抗生素的使用及分类

抗生素的分类及应用 抗生素的早期定义是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具有抑制它种微生物生长及活动,甚至杀死它种微生物的一种化学物质。而它的现代定义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我国目前抗生素滥用现象已引起国内外的严重关注,本文综述了抗生素种类、使用原则及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策略。从而阐明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需要医生、药师、患者的通力协作,这样才能避免抗生素的滥用,提高抗生素使用的有效性。 一、抗生素用途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但是过量使用会抑制体内的有益菌,使肠道菌群失衡。导致疾病的引起。 重复使用一种抗生素可能会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之所以现在提出杜绝滥用抗生素此乃是原因之一。科学地使用抗生素是有的放矢。通常建议做细菌培养并作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极度敏感药物,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抗生素的种类 自1940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 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其分类有以下几种: 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单内酰环类,β-内酰酶抑制剂、甲氧青霉素类等。

临床常用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

临床常用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其他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此类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其特点是:血药浓度高、抗菌谱广和毒性低。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型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 (1)青霉素类 青霉素G:临床上主要用于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厌氧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多数对其耐药。普鲁卡因青霉素G半衰期较青霉素长。青霉素V 钾片耐酸,可口服,使用方便。 双氯青霉素:对产酸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强,对其它G 球菌较青霉素G差,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无效。 阿莫西林:抗菌谱与氨苄青霉素相似,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和流感杆菌对本药敏感,抗菌作用优于氨苄青霉素,但对假单胞菌无效。 广谱抗假单胞菌类:对G 球菌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G相似,对G-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流感杆菌等)及假单胞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尤其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抗菌活性更强。 (2)头孢菌素类 此类属广谱抗菌药物,分四代。第一、二代对绿脓杆菌无效,第三代中部分品种及第四代对绿脓杆菌有效,该类药物对支原体和军团菌无效。 第一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噻吩/氨苄/唑林/拉定。对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G 球菌抗菌活性较第二、三代为强,对G-杆菌的作用远不如第二、三代,仅对少数肠道杆菌有作用。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差,对肾有一定毒性。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等无效。其中头孢唑林/拉定较常用。

抗生素的分类和使用

抗生素的分类和使用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抗生素的分类 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自1943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其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类:青霉素类和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 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β-lactamadeinh 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及等。 (四)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链霉素 是从链霉菌(灰色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抗生素。链霉素的硫酸盐是白色或微黄色的粉末或结晶,易溶于水,比较稳定,对某些杆菌,特别是结核杆菌,具有显着的抑菌乃至杀菌作用。链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和等。 金霉素 也叫做“氯四环素”,是从金霉菌(金色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取出的一种抗生素。金霉素的盐酸盐是金黄色的结晶,味苦,能溶于水中。金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对青霉素产生了抗药性的细菌性感染,以及斑疹伤寒、异型、、阿米巴痢疾等疾病。 又叫“稻瘟散”、“布拉叶斯”,是一种从放线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来的抗生素,用于防治稻瘟病、稻胡麻斑病、水稻菌核病等。但是,番茄、烟草、茄、桑、豆类等植物对灭瘟素较敏感,不能使用。 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英语:antibiotic)在定义上是一较广的概念,包括抗细菌药、抗真菌药(anti-fungal medication)以及对付其他微小病原之药物;但临床实务中,抗生素常常是指抗细菌药 二抗生素的种类: 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不同的抗生素药物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自1943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其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 (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后者在抗菌活性、药代特性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前两者。 (七)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等。 (八)硝基咪唑类: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 (九)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十)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杆菌肽等. (十一)抗真菌抗生素:分为棘白菌素类、多烯类、嘧啶类、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烯丙胺类、氮唑类。 (十二)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抗生素分类介绍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例如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小剂量时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有强力的杀灭或抑制作用。临床上多数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某些抗生素具有抗肿瘤活性,用于肿瘤的化疗(见"抗肿瘤药"章)。 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可分为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其它类。按作用机制可分为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两种。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属于前一种;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属于后一种。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根据β-内酰胺环是否连接其它杂环以及所连接杂环的化学结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又可被分为:青霉素类(Penicillins)、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及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有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单环β-内酰胺类(Monobactams) 。 一、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 (一)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化学名:(2S,5R,6R)-3,3-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又名苄青霉素,青霉素G(Penicillin G)。青霉素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炼得到,天然的青霉素有7种,其中青霉素G含量最高,疗效最好。化学结构中母核是由氢化噻唑环与β-内酰胺环稠合而成 性质: 1.青霉素结构中2位有羧基,具有酸性(pKa2.65~2.70),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临床以其钾盐或钠盐供药用,称为青霉素钠(Benzylpenicillin Sodium) 、青霉素钾( Benzylpenicillin Potassium),青霉素的钠盐或钾盐均易溶于水,但是其钠盐或钾盐的水溶液在室温下不稳定,易被水解失效,因此注射用青霉素为其钠盐或钾盐的灭菌粉末, 2.β-内酰胺环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活性必须的基团,在与细菌作用时,β-内酰胺环开环与细菌发生酰化反应,抑制细菌的生长。青霉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3.β-内酰胺环为四元环,张力较大,化学性质不稳定,以致易被裂环导致失去活性。这是因为青霉素结构中的母核是由四元的β-内酰胺环及五元的氢化噻唑环稠合而成,两个环不在一个平面上,致使β-内酰胺环中的羰基与氮原子的孤电子对不能共轭,羰基的碳原子易受亲核性或亲电性试剂进攻,使β-内酰胺环裂环,裂环反应在碱性条件下或在β-内酰胺酶作用下,以及在酸性条件下,均可发生。 4.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或在β-内酰胺酶作用下,β-内酰胺环裂环生成青霉酸,青霉酸在加热时失去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遇二氯化汞进一步分解生成青霉胺和青霉醛。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抗生素种类: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

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 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继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PBP3功能与PBP1A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分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发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殖无重要性,抗生素与之结合后,对细菌无影响。基本结构:青霉素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于它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迄今仍是处理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但是青霉素有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窄和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等缺点,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959年以来人们利用青霉素的母核(6-APA),进行化学改造,接上不同侧链,合成了几百种“”,有许多已用于临床,常用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和药理特性。 青霉素 青霉素(penicillin G)又名苄青霉素(benzyl penicillin),是天然青霉素,侧链为苄基。常用其钠盐或钾盐,其晶粉在室温中稳定,易溶于水,水溶液在室温中不稳定,20℃放置24小时,抗菌活性迅速下降,且可生成有抗原性的降解产物,故青霉素应在临用前配成水溶液。 抗菌作用:

抗菌药物分类及简单作用机制 已整理

抗菌药物分类及简单作用机制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1、喹诺酮类(作用机制: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影响DNA合成。) 一代:萘啶酸。二代:吡哌酸。三代及其他: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芦氟沙星、司氟沙星、莫西沙星、氟罗沙星、格帕沙星、曲伐沙星、琳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妥舒杀星、帕珠沙星、司帕沙星 2、磺胺类(作用机制:抑制二氢叶酸合成) 磺胺甲噁唑(SMZ)、硫胺嘧啶、复方新诺明、柳氮磺吡啶、磺胺米隆、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唑、磺胺苯吡唑、磺胺对甲氧嘧啶、磺胺多辛、磺胺脒、磺胺醋安、琥磺胺噻唑、甲氧苄啶 3、甲氧苄啶类(作用机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四氢叶酸合成) 甲氧苄啶(TMP) 4、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5、硝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抗生素:由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能抑制微生物和其他细胞增殖的物质 抗生素分类: 一、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支原体除外,其无细胞壁。) 1、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苄青霉素)、 2、半合成青霉素:(1)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苯氧甲青霉素)、非萘西林(苯氧乙青霉素)(2)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3)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酶素: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呋苄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阿帕西林(5)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青霉素:美西林、匹美西林、替莫西林 头孢菌素类:(作用机制:与细胞膜上青霉素结合蛋白即PBPS结合,阻碍细胞壁合成。) 1、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噻分、头孢噻啶、头孢硫脒、头孢乙氰、头孢替唑钠、头孢匹林纳 2、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替安、头孢丙烯头孢雷特、头孢尼西 3、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亏、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硫啶、头孢咪唑、头孢地尼 4、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甲吡唑、头孢吡亏、头孢克定、头孢匹罗 其他β-内酰胺类: 1、头霉素类:头孢西丁

常用抗生素的分类及缩写

抗生素分类及缩写分类亚类抗生素中文名缩写 青霉素类青霉素青霉素PEN 氨基青霉素阿莫西林AMX 氨基青霉素氨苄西林AMP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甲氧西林MET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萘夫西林NAF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双氯西林DIC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苯唑西林OXA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氯唑西林CLO 羧基青霉素羧苄西林SRB 羧基青霉素替卡西林 TLC 脒基青霉素 美西林MEC 脲基青霉素阿洛西林 AZL 脲基青霉素 哌拉西林 PIP 脲基青霉素 美洛西林 MEZ 头孢菌类头孢Ⅰ头孢氨苄LEX 头孢Ⅰ头孢拉定CED 头孢Ⅰ头孢沙定CRD 头孢Ⅰ头孢羟氨苄CFR 头孢Ⅰ头孢匹林HAP 头孢Ⅰ头孢乙腈CAC

头孢Ⅰ 头孢噻啶 RID 头孢Ⅰ 头孢硫 脒 CSU 头孢Ⅰ 头孢 噻吩 CEP 头孢Ⅰ 头孢 唑啉 CZO 头孢Ⅱ 头孢 拉宗 CFB 头孢Ⅱ 头孢尼西 CID 头孢Ⅱ 头孢替坦 CTT 头孢Ⅱ 头孢克洛 CEC 头孢Ⅱ 头孢丙烯 MAN 头孢Ⅱ 头孢雷特 CND 分类 亚类 抗生素中文名 缩写 头孢Ⅲ 头孢地尼 CDR 头孢Ⅲ 头孢 他啶 CAZ 头孢Ⅲ 头孢唑肟 CZX 头孢 Ⅲ 头孢克肟 CEC 头孢Ⅲ 头孢布坦 CTB 头孢Ⅲ 头孢地 秦 CDZ 头孢Ⅲ 头孢唑 南 ZON

头孢Ⅲ头孢哌酮CFP 头孢Ⅲ头孢曲松CRO 头孢Ⅲ头孢噻肟CTX 头孢Ⅲ头孢匹胺CPM 头孢Ⅲ头孢他美CAT 头孢Ⅲ头孢特仑CEM 头孢Ⅲ头孢泊肟CPD 头孢Ⅲ头孢托仑DIT 头孢Ⅲ头孢米诺CNX 头孢Ⅳ头孢吡肟FEP 头孢Ⅳ头孢匹罗CPO 头孢Ⅳ头孢克定 氯头孢氯碳头孢LOR 头霉素头孢西丁FOX Oxacephem 拉氧头孢MOX 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美罗培南MEM 碳青霉烯厄他培南ETP 碳青霉烯帕尼培南PAN 碳青霉烯亚胺培南IMP 青霉烯法罗培南FAR 青霉烯硫培南 单环内酰胺类氨曲南ATM 内酰胺酶抑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 哌拉西林/舒巴坦PIS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TCC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C 阿莫西林/舒巴坦AXS 氨苄西林/舒巴坦SAM 头孢哌酮/舒巴坦CSL 美洛西林/舒巴坦MSU 分类亚类抗生素中文名缩写 头孢他啶/克拉维酸CCV 头孢噻肟/克拉维酸CTC 氨基环多醇大观霉素STP 氨基环多醇丙大观霉素TRO 氨基糖苷链霉素STR 庆大霉素GEN 卡那霉素KAN 妥布霉素TOB 奈替米星NET 阿米卡星AMK 小诺米星MCR 依替米星 西索米星SIS

抗生素分类及特点

抗生素应用原则与方法 经验性选药应先作痰涂片检查,可大致确定感染的病原体是G+球菌或G-杆菌,这样可以 使抗生素的选择相对具有针对性。 在社会获得性感染中,病原体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厌氧菌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常选用红霉素类、四环素类、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复 方新诺明、林可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医院内感染、老年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免疫抑制患者感染中,以Gˉ杆菌为主(如肠 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和G+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为主,尚有真菌、结核和非结核类分支杆菌及少见的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 常用耐酸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第一至三代头孢菌素类、亚胺培南、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万古霉素及抗厌氧菌药和抗真菌药。在经验性治疗的同时,应积极开展病原学检查。 抗菌治疗三天后,若肺炎的临床表现好转,提示选择方案正确,继续按原方案用药。如若临床表现无改善或病情恶化,应调换抗感染药物。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度高,抗菌谱窄、价廉、低毒副反应的药物。如果无药敏结果作指导,应选用能控制常见G-杆菌、绿脓杆菌和G+球菌的药物。 对有误吸病史或腹腔、盆腔感染者,还应加用抗厌氧菌药物。尽量选用毒副作用少的β-内酰胺类,剂量要足,给药方法要正确。 联合用药与合理配伍 一般细菌感染用一种抗生素能够控制,无需联合用药,但对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或患者有基础疾病并发心肺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或混合感染,应采取联合用药,可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联合用药的合理配伍应是繁殖期杀菌剂加静止期杀菌剂,如β-内酰胺类加氨基糖苷类,可起协同作用;静止期杀菌剂加速效抑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加大环内酯类,有累加协同作用;青霉素类加头孢菌素类,可连续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产生协同作用。 速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不宜联合应用,如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因为速效抑菌剂可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使其不能进入繁殖期,从而导致繁殖期杀菌剂活性减弱,产 生拮抗作用。 泰能与哌拉西林合用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可出现拮抗作用,因泰能诱导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耐酶力低的青霉素灭活。 抗生素的后效应与给药间隔时间 抗生素的后效应(PAE)指高浓度药物与细菌接触后,随着体内代谢,药物浓度逐渐降低, 当浓度低于MIC时抗菌药物仍可持续抑制细菌生长,这种现象称为PAE。

抗生素的分类及简介

抗生素的分类及简介 β- 内酰胺类青 霉 素 类 天然青霉素作用机制 均为抑制 细菌细胞 壁的生物 合成。 自1959年以来,先后合成了具有耐酸、耐酶、广谱等特点的半合成青霉素。(如广谱的阿莫西林、 氨苄西林等,它们对革兰阳性或阴性菌均有作用。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 菌无效。) 半合成青霉 素类 头 孢 菌 素 类 第 一 代 常见皮疹 等过敏反 应,偶见 过敏性休 克。第一、 二、三代 有不同程 度的肾毒 性,第四 代没见肾 损害报 道。 如:头孢羟氨苄、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啶、头孢丙烯。口服主要治疗革兰阳性菌, 第 二 代 如:头孢呋辛脂、头孢克洛、头孢孟多。可为一般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首选药,另对革兰阳性菌及流 感嗜血杆菌也有较强作用。 第 三 代 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头孢地尼。口服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所致各系统的中度感染。 第 四 代 如:头孢皮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南。用于其他抗生素治疗无效的严重感染或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 细菌引起的各系统严重感染 其他β-内酰胺 类 如:β-内酰胺没抑制药(例如克拉维酸,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可明显增强抗菌作用); 大环内酯 类此类药共同特点为:1.作用机制相同,均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起快速抑菌作用,有些在高浓度下也有杀菌作用。2.抗菌谱 窄,主要用于大多数需氧革兰阳性菌和阴性球菌、厌氧菌等感染。对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体也具有良好作用。 3.目前除阿奇霉素外均在肝代谢。 4.毒性低微,口服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反应,静注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偶见皮疹,瘙痒。 林可霉素 类此类包括林可霉素(洁霉素)和克林霉素(氯洁霉素)。抗菌谱与红霉素相同,克林霉素抗菌活性比林克霉素强,口服吸收好且不受食物影响,毒性较小,主要经肝代谢,均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克林霉素和林可霉素与氯霉素、红霉素的作用靶点相同,故不宜合用。 氨基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西索米星以及人工半合成的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共同特点:1.作用机制均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抗菌谱广。2.水溶性好,化学性质稳定。3.口服难吸收,口服用于胃肠道感染及消毒。4.易产生耐药性。5.不良反应:损害第八对脑神经(临床反应可分为两类:一为前庭功能损害,口有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等。另一为耳蜗神经损害,表现为听力减退,甚至耳聋。);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断作用;过敏反应。 多粘菌素类多粘菌素对生长繁殖期和静止期的细菌均有效。细菌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但毒性较大,主要表现在肾脏及神经系统两方面,偶见白细胞减少和肝脏毒性。 四环素类抗菌谱极广,包括需氧 和厌氧的革兰阳性和 阴性菌、立克次体、衣 原体、支原体、和螺旋 体,还有间接抑制阿米 巴原虫的作用。可分为天然品与半合成品两类。天然品有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半合成品有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 氯霉素类 氯霉素是治疗眼部感染的首选药。不良反应:1.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包括可逆性血细胞减少和不可逆的 再生障碍性贫血。)2.灰婴综合征 其他抗生如万古霉素类。

抗生素的分类及使用

青霉素类 苯唑青霉素(新青II)5%GS500ml+新青II12.0/ivdripQ12H NS250ml+新青II4.0/ivdripQ8H 氨苄青霉素: 氨苄青霉素:(0.75)NS20ml+氨苄青霉素2.25/ivQ8H 优立新:氨苄青霉素+舒巴坦(0.75)NS20ml+优立新1.5/ivQ12H NS100ml+优立新2.25/ivdripQD-BID 施坦宁:氨苄青霉素+舒巴坦(1.5)NS20ml+施坦宁3.0/ivQ8H-BID 舒氨西林:氨苄青霉素+舒巴坦(0.75)NS20ml+舒氨西林2.25/ivQ8H 安必仙:氨苄青霉素(0.25)0.5P.OTID 阿莫西林: 安美叮: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0.6)NS250ml+安美叮1.8/ivdripQ12H 安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2)(0.25)NS250ml+安奇2.4/ivdripQ12H 安奇0.25P.OTID 安灭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2)NS250ml+安灭菌2.4/ivdripQ12H 来切利:阿莫西林+舒巴坦 阿莫仙:阿莫西林(0.25)0.5P.OTID 弗来莫星:阿莫西林(0.25)0.5P.OTID 力百叮:阿莫西林(0.625)0.625P.OBID 哌拉西林:

康德力: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NS20ml+康德力4.5/ivBID 特治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NS20ml+特治星4.5/ivBID 凯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25)NS20ml+凯伦4.5/ivBID 特灭菌:哌拉西林+舒巴坦(1.5)NS20ml+特灭菌3.0/ivBID 特灭:哌拉西林+舒巴坦(1.5)NS20ml+特灭3.0/ivBID 他唑西林:哌拉西林+舒巴坦(2.25)NS20ml+他唑西林4.5/ivQ8H 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2.25)NS20ml+哌拉西林2-4/ivQ8H 替卡西林: 特美叮: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3.2)NS20ml+特美叮3.2/ivQ6-8H 美洛西林:天林(1.0)NS20ml+天林2.0/ivQ8H 特点:1半合成广谱2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有效3胆汁浓度极高,故可用于胆道感染. 阿洛西林:阿乐欣(1.0)NS20ml+阿乐欣2.0/ivQ8H 氨氯西林:美佳林(1.0) 双氯西林+阿莫西林:凯力达(0.375)sig:2#P.Oqid 头孢菌素类 一代头孢菌素: 泛捷复:头孢拉定(0.25)0.5P.OBID-TID 赛锋:头孢羟氨苄(0.25)0.5P.OBID 申嘉胶囊:头孢氨苄(0.25)0.5P.OBID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 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 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 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继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PBP3功能与PBP1A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分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发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殖无重要性,抗生素与之结合后,对细菌无影响。基本结构:青霉素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于它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迄今仍是处理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但是青霉素有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窄和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等缺点,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959年以来人们利用青霉素的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进行化学改造,接上不同侧链,合成了几百种“半合成青霉素”,有许多已用于临床,常用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和药理特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