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曾国藩家书家训

曾国藩家书家训

曾国藩家书家训

《曾国藩家书家训》近一千五百篇,我所看的家书版本是从其中选取的近二百封最能体现曾国藩思想精髓的家书,它们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有家庭琐事,有劝勉学业,有军事指示,有人物评论等等,是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以及其治家、治国、治学、治政之道的精要总结。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在曾国藩的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

同时,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们更应该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特别是当今人民的公仆们更应好好读读曾国藩的“八本堂”,谨记“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每日审视自己的心灵,是否做到了“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曾国藩家书

近日一直在读好朋友送的《曾国藩家书精选》,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给纪泽、纪鸿的信中,曾国藩这样写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大意为:人的气质,与生俱来,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它,重新塑造气质。古代精于相面的人,都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要求得变骨相的方法,必须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 读完此文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读书改变气质。曾国藩是一介书生,靠科举发家,最后权倾朝野。在《曾国藩家书》中多次提到读书的重要性,他谆谆教诲家人子弟要读书,“读书贵精专”,“须用困知勉行功夫”,“读书有一耐字诀”。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这一点毋庸置疑,且与“满腹诗书气自华”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现今提倡的“知识改变命运”则把读书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二、立坚卓之志。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先立坚卓之志,才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终成大器。道理浅显易懂,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当今世界,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多少人在宦海商场中颠扑沉浮、迷失自我,理想和志向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最后落得一个可悲可叹的下场。 博览群书,立坚卓之志,怀赤子之心,方为高人。 近日院里要求每名干警读一本书并写出读后感,正值我刚刚读完《曾国藩家书》一书,颇有收获,书中的道理深奥,引人深思。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清朝二品重臣,历史上对其评价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文章一样,虽说是家书,但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通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可以窥到他个人成长进步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助。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非常人之处。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但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我们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但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非常虔诚。可能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杠精请绕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有时连形式都懒得走,更别提更深层次的了。 他还提了一点关于婆媳关系的事情,“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

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引发了我对于婆媳关系的思考。的确若是以长辈示之,必恭敬之,还是要扭转一下自己的待人方式。看完这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顿早餐,略略表达了心意,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从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时他就是已婚状态,作为长子,他对于兄弟们的课业关心程度赶得上父母了,还时不时寄给弟弟们学费。他认为自己年长,父亲倾尽心血培养他,他汗颜不能把父亲所教授传给弟弟们。很有趣的是,在开始几篇信中,他批评弟弟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时我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是我想作为他的弟弟们估计不会开心。 果不其然,后面弟弟们回信“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自容”。 曾及时开导“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读后感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从他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开明,可以很快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人,他们兄弟之间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来来往往的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名人家书弘中华好家风 近来夜读《曾国藩家书》(附家训),其文风朴实,叙事细致,所述内容包罗广泛,从国家政策,读书成才,修身养性,到为人处世,求医看病等等,甚至到养花养草,无所不谈,就像听一位长者在和你聊家常,感受到的是孝顺、亲情、友悌,展现出来的是良好的家风。 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习俗作风。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提倡家庭要“积善”。明代《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等内容对我们今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值得我们去认真借鉴的“好家风”。通过曾国藩家书体现出来的曾家家风中就有着至今都值得学习的内容。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曾国藩在治家和教育方面的过人才能,却是人人佩服的。这一家风教育在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含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在曾家,男子“看、读、写、作”缺一不可;女子“食事、衣事、细工、粗工”须样样精通,形成了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当年无论公务多么繁忙,他有两件事必做:一是每天读书,二是坚持写家信。从写信时间上就可以看到曾国藩与家里写信的频繁,当年通信极不发达,只能靠人捎带,却能如此坚持写家信,足见其勤。除自己身体力行,他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时,见到世家子弟一味的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 【养心】 1.能慎独,则内省不疚。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 2人生第一自强-养心。 3总要养得胸次博大活泼,此后当更有长进。 4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5但讲阔大者,最容易混入散漫一路。遇事蛮干,毫无条理,虽大亦奚足贵?等差不紊,行之可久,斯则器局宏大,无有流弊者耳! 6.脚踏实地,求精而不求阔。 二.【立身】 1.《中庸》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最主要的就是把不明白的变明白,不坚强的变坚强。 2.早起也,有恒也,重(稳重)也,三者皆尔最要之物。 3.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真处逆境者之良法也。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4.稳扎稳打,机动则发。 5.才识平常,断难立功。 6.志大才疏,有心无力,故无成。 7.无实学而有虚名,自知当有祸变。 8.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 9.人之气质,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10.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11.读书以训诂为本,事(侍)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 三.【奋进】 1.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2.困时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由亨通精进之日。

3.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 4.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5.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6.仅因为小小的科举考试不中就发牢骚,我私下也笑你志向不大,心中所忧虑的事情也不大。……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7.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8.光阴难得,一刻千金。 9.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10.凡全副精神专注一事,终身必有成就。凡人作一事,首尾不懈。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行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精神愈用愈出,智慧愈苦愈明。 四.【日日恒常】 1.诸弟须日日用功,万不必作叹老嗟悲之想。 2.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力思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一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尔。 4.每日有常,自由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忽换彼书尔 5.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6.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宜有始有终。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7.大凡一件事,没有志气做不成,不坚定也做不好。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大全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大全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一 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能够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个性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此刻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超多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这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样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职责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职责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二 《曾国藩家书》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近日,读此书更感勤俭节约为修身立人之本,兴业持家之道,人人勤俭自持,社

对曾国藩家书的评价.doc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的家书,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他一生强调立志,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他说:“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箴规,庶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曾国藩原先嗜好吸水烟,后来他要戒绝,但也不太容易,他对其弟说:“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曾国藩硬是凭律己的毅力将烟戒绝。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更是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曾国藩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关于曾国藩的与弟书,刘伯承对薄一波说过:“这位‘曾文正公’,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废言。他的家书,也并非都是腐儒之见,其中有些见解,我看

关于曾国藩家书的阅读及答案

关于曾国藩家书的阅读及答案关于曾国藩家书的阅读及答案 曾国藩家书选节 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难遽期其水乳。弟谓雪声色俱厉。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曾记咸丰七年冬,余咎骆文耆①待我之薄,温甫则曰: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又记十一年春,树堂深咎张伴山简傲不敬,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②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③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 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

沅弟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禀明,径招三千人,此在他统领所断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顺手。而弟等每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不平之语,在兄处书函如此,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及见,而申夫④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饮憾!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 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用之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改动) 【注】①骆文耆:清末重臣骆秉章。②霍氏:汉代大将军霍光一族。 ③吴主:三国时吴国君主孙亮。④申夫:曾国藩的慕僚。 4.下列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难遽期其水乳遽:立刻,马上 B.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渠:第三人称他 C.特不自知耳。特:只是 D.时时自惕惕:勉励 5.下列各组中,全属于曾国藩要修身自惕的原因的一项是( )

曾国藩家书经典编辑语句摘抄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句摘抄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而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炫彼夺,而大不可。曾国藩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今天整理了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句摘抄,欢迎阅读。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句摘抄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

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盛世创业重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曾国藩 曾国藩语录:1,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2,为人不可过于聪明。3,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4,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5,不可轻率评讥古人。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的几点想法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借用唐浩明先生的评价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然读完曾氏家书,忽感伯涵亦是教育大师,为人处世之圣者也。毛主席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此言非虚,读罢,方有所感。 学曾子做人之道 曾国藩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学习,我想在其中挑出做人这一方面来讲。原因源于曾国藩的一句话:“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虽然曾国藩在这里谈到的是读书学习,但是我觉得这说的也是做人。其一有志,所谓志者,是各人之理想,各人之追求,因此,这“志”也是做人;其二讲有识,此乃是一种对于学问的态度,普天之下,即使是学贯古今的大家,谁又能说自己已经穷尽了学问呢?天下之大,学问之大,若是大言不惭说自己“学尽”,只怕是井底之蛙。所以知“学问无尽”着乃是一种谦逊,亦是做人;其三有恒,凡事若是不能持久,坚持不懈,何事可成?相反来讲,所谓“水滴石穿”,我们若是“有恒”,又有什么做不到?那么作为一个学生,勉强可称为“读书人”,曾文正如此之言,可是在谈做学问之时谈做人? 另一点对我而言,对我们学生来说,大学学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做人。会做人才会做学问,或者做人与做学问是相通,而会做学问不一定会做人。看看现在总体的学生素质便可知道,大学老师应该教会学生们做人,而不仅是知识。 君子当自强不息,明强为本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的最深的一点就是“自强不息”。他在给他弟弟的信中谈到,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一定要内心有股倔强的精神。不过,光是这还不够。曾国藩终生信条便是:“欲成大事,”明强“为本“。他谈到中庸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即要有智慧才行。我觉得这一点对我启示很大。我觉得要做到这些,就要有明智。而这个”智“,不只是单纯的解决事情本身的方法,还应该包括一种精神,一种遇到困难时的毅力,敢于迎难而上,这也是”智“,亦或是寻求另辟一条道路的智慧。只要学会自强不息,永不放弃,遇到困难之时多想办法,也不一味屈服,便是一种明智之举。联系到我们实际,现在很多学生遇到一点点小困难就想放弃,谈个恋爱失败就要跳楼,学个专业不好就自暴自弃,这些都是愚昧之举。想想当年曾国藩在九江兵败,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火烧湘军战船100多艘,曾国藩坐船被俘,后来他硬着头皮逃到江西,又弹劾了江西的巡抚、按察使;第二年当他被围困南昌时,江西省的官绅人人都幸灾乐祸。他与江西官员的关系,更是到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容得下他的地步。曾国藩形容自己处境困窘是:“一听到春风的怒号,心就要碎了;一看见敌人的战船开过来,就急得绕着房子转圈,没有好办法。”但是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重新整顿旗鼓,最后剿灭太平军。他能取得大成就应该和他的”明达“密不可分。 虚怀若谷,谦逊待人 做人的第二条,我学到的便是“谦逊”之道。做人一定要谦逊,他告诫弟弟“满招损谦受益”,做官时要谦虚谨慎。我感觉这一点是曾国藩的现身说教,因为曾国藩年轻时,年轻气盛,依仗自己的才华横溢,便“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在长沙当团练时,动则指责别人,与巡抚结怨;在江西战场上又与地方官员有隔阂,正因如此,年轻时曾国藩人际关系很差。后来他自我反思后,改掉了这一毛病,朝中人也逐渐认可了。所以“人要谦逊”这是他切身的体会。魏人李康《运命论》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是此二者为枢机”。那么联系我们自身,做官如此,做人亦如此,要谦

曾国藩家书几则

三十三、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原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二十七日接信,快畅之至,以信多而处处详明也。四弟 七夕诗甚佳,已详批诗后,从此多作诗亦甚好,但须有志 有恒,乃有成就耳。余于诗亦有工夫,恨当世无韩昌黎及 苏黄一辈人可与发吾狂言者。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诗; 用心思索,则无时敢忘之耳。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 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 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 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 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昔某 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后其 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竟不入学。数年后两孙乃 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较诸弟 更高,今年受黜①,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 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九弟劝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荆七遣去后,家中亦甚整齐,待率五归家便知。书曰:“非知之艰,行 之维艰。”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庄严威厉,

使人望若神明耳。自此后当以九弟言书诸绅而刻刻警醒。季弟天性笃厚,诚如四弟所云,乐何知之!求我示读书之法,及进德之道。另纸开示。作不具。 国藩手草 三十五、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自七月发信后,未接诸弟信,乡间寄信,较省城寄信百倍之难,故余亦不望。 然九弟前信有意与刘霞仙同伴读书,此意甚佳。霞仙近来读朱子书,大有所见,不知其言语容止、规模气象如何?若果言动有礼,威仪可则,则直以为师可也,岂特友之哉!然与之同居,亦须真能取益乃佳,无徒浮慕虚名。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推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苦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有于我哉?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有于我哉? 去年温甫欲读书省城,吾以为离却家门局促之地而与省城诸胜己者处,其长进当不可限量。乃两年以来看书亦不甚多,至于诗文则绝无长进,是不得归咎于地方之局促也。去年余为择师丁君叙忠,后以丁君处太远,不能从,余意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

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 第一,读书习字依旧为修身之本。 第二,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倡导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有关怎样读书的著作。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这不是个简单的学习方法,它的深层意义是: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曾国藩说:“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这不仅能了解一些典故,也能提高写作水平。先学一体,然后再顾及其余,看来,也是在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当今,倡导读书,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民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0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0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000字 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2006年,我正读大二,虽然专业是历史,但本科所学毕竟有限,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也实在肤浅。有一次到旧书店淘书,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岳麓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是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李鸿藻兄弟二人编辑而成,收录曾国藩家书435封,比较全面。书的品相九成新,书页有点泛黄,但仍能嗅到出厂时的淡淡墨香。那时捧读《家书》,只觉得曾国藩是个异常心细又贫困交加的人,从北京运往湖南的几两白菜种子,都要在信里反复询问收到了没有?关于兄弟子侄的教诲,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点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书信是向家人借钱,真有点"啃老族"的感觉。那时候,身在象牙塔,年少无知、阅历较少,虽然通读《家书》,但不求甚解、感触不深。 再读《曾国藩家书》,已是毕业之后的第五年。有了家,有了孩子,有了压力责任,有了对工作生活浅显的思考和感悟。静夜之时,便常常将《曾国藩家书》置于床头,圈圈点点、细细品味。读书的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多延续了60多年,但他处理"天津教案"受到荣禄欺骗,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节不保,成为时人眼中的"卖国贼";他地位显赫、修养精湛,但他也镇压农民起义、手段老辣,被民众冠以"曾剃头"的恶名…… 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论。但无论关于他的争议多大,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的《家书》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带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思想精华。 因此,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比如,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让我想到自己读书时常半途而废,貌似博览群书,实际未通一本、未精一门;更让我联想到,读书治学如此,为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年轻人,我们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长志",往往在业务上"囫囵吞枣"而做不到 "如琢如磨",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觉得惭愧?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第一辑修身篇--自修求强,自己做主 “诚、敬、静、谨、恒”是曾国藩的修身五字。修身,须以“诚”为本,要忠信、不欺,戒除浮躁之心,加强修养,做谦谦君子;要淡泊、豁达、宽容、勤俭、廉洁、忍让、恭敬,方能游刃有余,铸造精神,升华价值。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之业。 致沅弟:至于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原文】 沅弟左右: 二十七日接二十一日来信,俱悉一切。 弟辞抚之意如此坚切,余二十二日代弟所作之折想必中意矣。 来信“乱世功名之际尤为难处”十字实获我心。本日余有一片,亦请将钦篆、督篆二者分出一席,另简大员。兹将片稿抄寄弟阅。吾兄弟常存此兢兢业业之心,将来遇有机缘,即便抽身引退,庶几善始善终,免蹈大戾乎 至于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弟向来倔犟之气,却不可因位高而顿改。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巢县既克,和、含必可得手,以后进攻二浦,望弟主持一切,函告鲍、萧、彭、刘四公。余相隔太远,不遥制也。 顺问近好。国藩手草。弟公文不宜用“咨呈”。用“咨”以符通例。 同治二年四月廿七日 【译文】 沅弟左右: 二十七日接到贤弟二十一日的来信,所有情况都已知晓。 既然贤弟对于辞去巡抚之职的决心如此坚定迫切,那么我二十二日代你写的奏折也一定符合你的心意吧。 你来信中说“乱世功名之际尤为难处”,这十个字实际上说出了我的心声。今天我有一片折子,也是请求把钦篆、督篆这两官位分出一席,另外选一名大的官员来担任这一职位。现在将稿子抄给你看。我们两兄弟要常存一颗兢兢业业的心,将来如能遇到机会,就能抽身而退,这样才可以善始善终,这样应该能避免犯大的罪过了吧 至于担当大事,全凭“明强”二字。《中庸》中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其要点就是要使愚蠢变为贤明,柔弱变得坚强。弟一向本性很倔犟,不可因为处在高位就立刻去改变。要知道凡事没有倔犟的志气是做不成的,没有刚毅的性格也不能成大事,即使是修身齐家,也必须以“明强”二字作为修身的根本。 巢县既然已经攻破,那么和、含等地也一定能够到手。日后进攻二浦,希望你能够自己主持大局,并写信给鲍、萧、彭、刘四位将军。因为我离你太远,不能遥控指挥你。 顺便问候近况可好。国藩手草。贤弟的公文不应该用“咨呈”来写,用“咨”才符合通例。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解读】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使自己做成大事,内心决不能缺少一股倔犟的精神,这一点很重要。在生活中,人人都想争强,因为都有血气。但遇到挫折,有人立即脆弱成一摊烂泥,望天长叹,退步不前。曾国藩终生的信条是:欲成大事,“明强”为本。 曾国藩在给沅弟的信中强调《中庸》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要点就是要使愚蠢的变得贤明,柔弱的变得坚强。其意是说,一个人要想在困难面前成为一个强者,光

曾国藩家书-赏析

曾国藩家书-赏析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让我们看到,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人,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和凌乱的制度背景下,可以走到怎样的高度。我们草根一族,似乎在他身上,看到了方向。 在《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一书中,老罗讲了历史上很多名人的故事。在第一章里,老罗谈到了曾国藩,详见我的读书分享《未来不迎,过往不恋》;今天读到第六章,老罗又再一次提到了曾国藩,给予极高的评价,不由得引起了我的重视。 为什么曾国藩这个人,让毛泽东、蒋介石以及百年后的我们都如此推崇尊敬呢?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牛人大咖,有着怎样的故事? 首先,曾国藩的官当得很大,他最后封了一等毅勇侯,相当于侯爵当中的一等爵。

其次,曾国藩后来功成身退,得到了善终。在帝制时期,一个功高盖主的大臣如果还能有善终,是非常不容易的。 再次,曾国藩的人格精神和道德境界很高,他自己真正践行着儒家的君子标准。 更重要的是,曾国藩不属于高智商高情商的学霸大牛或者官富二代,他出身普通,资质平平,智商情商都是中等,一辈子“不以才气见长”。 所以,品读曾国藩,让我们看到,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人,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和凌乱的制度背景下,都可以走到那样的高度,我们草根一族,似乎在他身上,看到了方向。 当然,今天,我不是来给大家品读曾国藩的,我这样一篇小文章,是不足以读完曾老这本大书的。今天,只是撷取曾国藩身上的一个特点,借为己用而已。

老罗说的好: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 1. 曾国藩从来就不属于才气纵横的人。晚清的著名人物中秀才普遍都很早,比如左宗棠,14 岁就中了秀才,而且是全县第一名。梁启超,11岁中秀才,16岁就中举人了;李鸿章晚一点,也是17岁中了秀才。而曾国藩考了七次才中,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名。就相当于,你高考复读了七年,才考上一个末流的985,这真的不算聪明的。 不聪明也就罢了,这个人还轴得很,钻牛角尖不说,还硬要用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别人。他刚刚训练湘军农民兵的时候,就带着队伍跑到湖南长沙,要求跟当时的正规军——绿营一起训练。这就相当于,公司刚刚招聘了一名外聘员工,他就仗着自己还有点本事,硬要跟正式员工享受同等的待遇。不仅提条件,还讲大道理,振振有词,说我们都是为了公司的更好更快发展做贡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000字范文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000字范文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000字 综合部赵明 大约两个月前开始读《曾国藩家书》,我这一版本是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书收集大约1400封曾国藩写给族长、兄弟以及儿子的家信,由李鸿章校勘。全书分为三卷,所涉及内容极广,是曾国藩的主要活动和其治家、治政、治学、治军之道的生动反映,书信中行文从容镇定,言语中感召力和说服力极强,体现出很高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令人钦佩。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1811年生1872年卒,谥号文正,因称曾文正公。梁启超之为:”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毛泽东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寓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有大多伟人的美誉背书,难怪后世曾誉为”古今第一完人”. 与当时名臣左宗棠、胡林翼乃至李鸿章不同,曾国藩对家族的影响力经久不衰,与其独到的治家、处事之道有很大的关系,正因为有如此严谨的家风传承下来,曾氏家族后辈出现100多位政治家、文学家、数学家和知名政要也就不足为奇了。我将此书尝试概括为四点,与大家共勉。 一、遵守儒家学说的治家之道 曾国藩对孝、悌两个育德方面有明确的认识,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嘱咐兄弟要尽道义上的责任,劝弟妻不计较小事,彼此关切不生嫌隙,上使得父辈无不安乐,下对兄弟妻子和蔼有恩。在他入京为官期间,慷慨解囊给予族人资助和馈赠,这既是持盈保泰的功夫,也是维系家族关系的作为,值得后人仿效。 教育兄弟子侄,惟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治家八字诀,即祭祖、睦邻、早起、扫屋、读书、种菜、养鱼和喂猪,体现当时深居农村读书人培养道德情操的精神追求。又叮嘱家人谨记”不信地师,不信医药,不信僧巫”祖父星冈公三不信,督促家人拘守父子纲常信条。凡此种种家训放在当今教育后人都不为之过时。 二、懂得恭师敬友的治学之道 为家族兄弟学业有成多有支持:一是多次家书劝弟学业宜精,指出”掘井多而皆不及泉”的弊端,倡导一本书未读熟、读精前绝不看下一本。二是勉励弟弟

曾国藩家书摘要

曾国藩家书摘要 曾国藩论立志 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引自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谕纪瑞》 曾国藩论读书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引自《曾国藩家书》P.16 曾国藩论读书之道 一要定课程: 每日课程:读熟读书十页。看应看书十页。习字一百,数息百八。记过隙影(日记)。记茶余偶谈一则。 每月课程: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古文一艺。(熟读书是:易经、诗经、史记、明史、屈子,庄子,杜诗,韩文) 二要手到口到: 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三要做到"三有""三法": "三有"即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三法"即是约、专、耐。 "约",读书如同万壑争流,必有主脉,能把握神理所在,其他次要问题均能附会旁通。 "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凡人为一事。以专为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 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

常喜新,此书末完,勿换彼书耳。 "耐",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四要做到"看、温、习、思"。 读书时应看、温、习、思四事并行。"看生书应该求快,不多读就显得孤陋寡闻;温习旧书应该精熟,不背诵则容易忘记。思考要经常,不这样就好比人哑不能说话,马跛不能飞弛。这四点缺一不可。 要做到看、读、写、作并举。"看"多用"猛火煮";"读"则如"鸡伏卵"。"写"指练字书法,"作"指作文吟诗。 编摘自《曾国藩心述手记》《曾国藩家书》 励志修身名言佳句摘要 ※孔夫子说:“少而不学长无能”。为人子女于年少之时,既当努力自强,切勿荒废,空过一生。 ※当子女品德有欠缺时,最最痛心的莫过于父母。未能尽孝,又让父母蒙羞,怎不叫父母伤心欲绝呢? ※良师益友可遇不可求,有缘相识当要把握住,错失机会将永难再回! ※益友之可贵,在能坦诚以对、在能相互切磋、在能勉励向善。何况知心之交,一生中难逢几位,肯面对面规过之友,犹要更加珍惜! ※人生境遇虽有不同,但努力向善又知勤学之人,往往能扭转劣势,创造自己的命运。怕的是仗恃优越,浑浑噩噩不知努力,而虚度此生! ※芸芸众生中,平凡者居多,如何出类拔萃,非努力用功,无以致之! ※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鼓舞着我们学习的态度,应当每天都要求进步,不可一日懈怠。因为“勤有功,戏无益”,更何况“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善知识、好老师犹如明镜、灯塔般,可以照见污垢、导引方向。勤照勤学,不但德业涵养与日俱增、身心也益见清净。是故,老师、善知识,的确须臾不可离也! ※君子目光远大,小人视见短浅。有豁达开阔的胸襟,才有一番的作为,远离小人,亲近仁者,这一生方不致于偏差。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00字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00字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曾国藩家书,有感,1500字,,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学习心得中查看更多范文。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00字 导读:本文是关于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00字,希望能帮助到您!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00字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不可回避的一个历史人物,一直以来颇受争议,或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或为\卖国贼\、\大汉奸\在此我们不去评判其历史上的功过是非,也不对其做评判,但其所言、所做对他所处的

时代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曾国藩家书》就是其一。 \立言、立德、立功\是封建时期人们的最高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终生诉求,囿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曾国藩也是这么去做的,他也实现了他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个\办事兼传教之人\(毛泽东)。 这本《曾国藩家书》从近一千五百封中选取了两百封,包含了修身养德、持家交友、治学为政方面,他的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有很强的说服了和感召力,作为儿子,孝顺父母,作为哥哥,教导体贴兄弟,作为父亲,更是为子女做了表率,这一部家书使他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它也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是读书之\勤\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这是他在勉励弟弟多读书,曾国藩认为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或缺,\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教导弟弟们做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