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检测题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检测题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检测题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检测题

生物试卷3

姓名:班级:

一、单选题

1.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

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

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

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2. 图为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的制约

D. 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3.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4.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5. 图甲和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它

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 衰退和增长

B. 增长和衰退

C. 稳定和衰退

D. 稳定和增长

6.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

重要意义,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休渔(休渔:为保

证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每年在规定的时

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捉鱼)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为了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该保持在b点附近范

围所代表的水平上

B. 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点是b点,环境阻力最大是在8年以后

C. 休渔能够很好的促进该种群数量的恢复,并使该种群数量能保

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D. 适当的捕捞有利于该鱼类更新,有利于该种群的生存

7. 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 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

B. 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 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 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虾数量

8. 下列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属于衰退型种群的是()

A. B. C. D.

9.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B.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10. 人口学家统计预测中国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16.8亿,此后人口数量将逐渐下降,这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A. 种群数量和密度

B. 种群年龄组成

C. 种群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11. 在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 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C.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12.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样方法调查机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样应注意远离飞机跑道

B. 标志重捕法调查老宅中壁虎的种群密度,标志位置可以是尾部

C. 可以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密度

D. 某山区野生东北虎种群密度的调查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13. 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

究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 t表示第t年

的种群数量,N 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种群在0-t 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 乙种群在0-t 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 乙种群在t 2时数量最少

D. 甲种群在t 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14. 下列研究问题属于种群水平的是

A. 四大家鱼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

B. 池塘中的鲫鱼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C. 池塘的范围和边界

D. 池塘中各个种群之间的关系

15. 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第1~20年,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先升高再逐渐降低

B. 第1~10年,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生长高度有关

C. 第1~5年,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 第10~15年,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16. 森林中,杜鹃、黄鹂等在林冠层筑巢、捕食,山雀、啄木鸟等栖居在林中层,画眉、八色鸫等主要在林下层,这种现象反映了群落的()

A. 物种组成

B. 物种丰富度

C. 垂直结构

D. 水平结构

17. 某海洋生态系中的甲、乙、丙和丁四个物种,其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的关系如图。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与丙物种的竞争最为激

B. 乙物种从浅海到深海都有分布,故海水压力是影响该物种种群大

小的主要因素

C. 若甲~丁四个物种中包括藻类,则丙物种最可能为藻类

D. 丁物种的种群最小,且主要分布在深海区,应是一种自养生活的鱼类

18. 某捕食者与其猎物种群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如果以捕食者数量为X轴、猎物数量为Y轴作图,则图形正确的是()

A. B. C. D.

19. 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斗争的是()

A. 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

B. 人工密植的杨树林长得细高,利于夺光

C. 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

D. 鲈鱼的成鱼以鲤鱼的幼鱼为食

20. 下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在秋季,两个种群均以橡树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两种群的数量受其密度的影响

B. 在秋季,两种群的生态位部分重叠

C. 两种群的生存和生长相互影响

D. X部分表明两种群在秋季因生存空间而竞争

21. 如图是某高等动物种群增长曲线,对其理解合理的是

(),

A. 图中0~a段是种内斗争限制了种群增长

B. 图中a~b

段,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 C. 从b点开始种间竞争

成为制约种群数量的主导因素 D. 如果该物种是海洋经

济鱼类,适当捕捞应使种群数量降至a点

22.下列实验中酒精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中100%酒精作用是分离色素

B.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中95%酒精作用是洗去多余卡诺氏液

C.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50%酒精作用是解离时固定细胞分裂相

D.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70%酒精作用仅是杀伤细菌作用

23. 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 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

C. 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 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

24.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 形成的植物种类不同

B. 影响因素不同

C. 形成的生物数量不同

D. 起始条件不同

25. 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所描绘的景象变迁,可视为()

A. 群落的初生演替

B. 种群的初生演替

C. 群落的次生演替

D. 种群的次生演替

26. 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 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 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 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27. 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 自然群落一定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 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D.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8.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二、识图作答题

29. “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 2(1hm 2= 10000m 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量与田鼠的比例关系为。

(5)该研究机构还对这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了取样调查,得到下表所示数据: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种群密度为6.5株/m2

B.用此方法求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应完全相同

C.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

D.此方法为标志重捕法

30. (10分)下图为某地森林中植物的分布情况模式图,据图分析回答:

(1)该区域中的所有生物可以称为。

(2)从该图可知,该地植物的空间结构可分为和。

(3)图中高大的乔木生长最旺盛,与灌木和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的中处于优势,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依次分布在不同的层次,这种结构的重要意义是。

(4)如果由于火灾导致该森林被破坏,但经若干年后,该森林又可慢慢恢复,这种演替属于。(5)假如另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下图所示的食物网:

①若要在短期内,让猫头鹰的数量明显增加,则应把能量集中引向的食物链是__ ___。

②若把该食物网中的兔全部杀死,则该食物网中数量首先发生改变的生物是,改变情况是。

三、实验题

31.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第一步:配制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灭菌备用,将干酵母用无菌水进行活化。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第五步:连续7 d,在相同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灭菌所需要的温度为,酵母菌的活化就是让。

(2)本实验的具体课题名称是。

(3)下面是某同学第5 d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做法,请完善相关步骤并回答: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 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台盼蓝是一种大分子染料)。②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制作好临时装片。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统计没有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的原因。

(4)已知血细胞计数板大方格为1 mm× 1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一个大方格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个。

四、探究题

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处于演替早期的阶段是______ (填编号),依据是_____ ;若该群落是在原始森林被砍伐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的,则此演替类型属于______ .

(2)据表推测,动物种类最多,分层现象最复杂的群落所处的演替阶段是______ (填编号);在三个演替阶段中,若群落遭受同等程度的破坏,则恢复力稳定性最高的阶段是_____ (填编号).

(3)不同演替阶段中乔木层的优势树种不同,主要原因是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后期树种具有______ 的特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习题

高一生物第四章练习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2.(2015·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 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4.(2015·广东)图1表示在一个10 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的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 t =N 0λt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 值约为120 000个 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B .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C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D .将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 ×n m 只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数据会偏小 C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草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数据会偏大 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大 7.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要点导学】 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 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图示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最新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必修三期末考试题 1.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2.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有误的是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PH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水、尿素、无机盐等 C.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分解并不断释放入血液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CO2、O2 B.H2O、Na+ C.C6H12O6、尿素 D.血红蛋白、氧化酶 4.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 D.血液 5. 下列关于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 B.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C.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D.高浓度的胰岛素会刺激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 6.右图为血糖调节模型,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激素甲的分泌细胞是胰岛A细胞 B.激素乙的分泌细胞是胰岛B细胞 C.激素乙是胰岛素 D.缺乏激素甲可能患糖尿病 7. 一个正常人从35℃的环境进入一室温只有18℃的空调房间,机体发生的变化是 A.散热减少,产热随后增加 B.散热增加,产热随后减少 C.散热减少,产热随后减少 D.散热增加,产热随后增加 8.右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9.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A.②→①→②→③B.②→③→②→① C.③→②→①→②D.③→②→①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其他植物激素)(原卷板)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必修三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其他植物激素)(原卷板)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下图表示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NAA)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示 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两种物质可能分别是脱落酸和赤霉素 B. 丙物质促进植物生长的原理是促进细胞纵向伸长 C. 将一定浓度的NAA喷洒在雌蕊柱头上即可获得无子果实 D.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2.下列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用GA(赤霉素类)打破莴苣、马铃薯、人参种子的休眠 B. 用NAA(生长素类似物)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 C. 用乙烯利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发育 D. 施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防止棉花徒长,促进结实 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类似物的应用,正确的是() A.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C. 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D. 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4.一户瓜农种植的几十亩西瓜“爆炸”,原因是使用了西瓜膨大剂。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西瓜膨大剂是一种植物激素,从其功能推断因该属于生长素的一种 B. 西瓜膨大剂导致西瓜“爆炸”是因为其直接参与了细胞代谢

C. 高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乙烯的产生,从而促进子房壁发育为成熟的果实 D. 将生长素类似物涂在二倍体西瓜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可能得到无子西瓜 5.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中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一定浓度的2, 4-D可促进插条生根 B. 用适宜浓度的α-萘乙酸在适当的时期处理向日葵可提高产量 C. 用乙烯利催熟香蕉不会明显影响香蕉的品质 D. 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 6.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产上使用2,4-D时不需要考虑浓度 B. 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 C. 乙烯利是一种具有催熟作用的生长调节剂 D. 是指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物质 7.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A. 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 利用低浓度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杂草的生长 C.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可使植株增高 D. 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会消耗ATP B. 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中2,4-D具有两重性 C. 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越高,对乙烯合成的抑制作用就越强 D. 脱落酸和赤霉素在促进茎的生长上表现为协同作用 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其应用对应正确的是( ) A. 脱落酸——麦田除草 B. 赤霉素——促进α-淀粉酶的产生 C. 乙烯——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 D. 细胞分裂素——获得无子番茄 10.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一组是() ①培育无子番茄②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③果树整枝修剪④棉花摘心⑤移 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⑥带芽的枝条扦插容易成活⑦木瓜催熟柿子. A. ①③ B. ②④ C. ⑤⑥ D. ②⑤ 11.下列关于“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这一现象是由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B. 喷洒高浓度2,4一D溶液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测试题

时间/年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练习题 1. 在什么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指数增长? A .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 .当开始环境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 C .只有当捕猎者不存在时 D .只有在实验室中的理想条件下 2. 农业上应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正常交配,致使 种群密度 A .明显下降 B .保持稳定 C .迅速增长 D .越来越大 3. 有一位学者正在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从生态学水平看属于 A .生态系统 B .群落 C .个体 D .种群 4. 高山上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 甸。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阳光 B .水分 C .温度 D .海拔高度 5. 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虫体内部 组织被破坏,菌丝充满虫体成为菌核,夏季菌核萌发,长出具柄的子座,似直立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 .共生 B .寄生 C .竞争 D .捕食 6. 一个森林群落中不包括: A .细菌和真菌 B .所有动物 C .微生物 D .落叶和土壤 7. 以下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例子: A .藓—地衣—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B .裸岩—地衣—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C .木本植物—地衣—藓—草本植物 D .草本植物—地衣—藓—木本植物 8. 在下列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9. 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 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A .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B .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 .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D .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10. 在森林中雀鸟总爱在上层采食,柳莺却爱在中层筑巢,只有血雉喜欢寻觅底层的昆虫与苔藓, 这种现象从生物群落的结构上看属于 A .垂直分布 B .水平分布 C .结构的分区 D .结构的组成 11. 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实线.虚线表示)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 群的关系是: A .捕食关系,实线代表捕食者,虚线代表被捕食者 B .捕食关系,虚线代表捕食者,实线代表被捕食者 C .竞争关系,实线代表竞争中的胜者,虚线代表失败者 D 12. 某种群的个体数变化如图,在曲线区段中,种内斗争最弱的一段应是 A .AB 段 B .BC 段 C .CD 段 D .DE 段 13. 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 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 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 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14.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B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D .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A B C D 时间 个 体数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章练习

高一年级生物学科作业纸姓名日期5月6日班 级 )(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是①所有的朱槿②一片水田中所有的稻螟虫③一片农田中的所有水稻和杂草④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⑤南湖中的全部生物⑥某草原的全部羊群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⑤③ 2、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甲、乙、丙三种类型,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丙所示类型 D.一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不变的 3、下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组成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 A.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 B.种群密度下降 C.环境阻力不变 D.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4、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不能 得出的结论是( ) A.t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3B.t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4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时该鱼数量的两倍2

5、在营养、资源较好的培养基上接种少量细菌,每隔一段时间测量细菌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菌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1 6、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绵羊,有两户养的山羊,这8群羊是(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7、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 设计了四个调、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8 ) 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1个1 mB.设置21 m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只刺9、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A2/km.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C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下列10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依次表示的是( ) A.甲、乙表示衰退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B.甲表示增长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甲、乙表示增长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C D.甲表示衰退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月份南方某11年20101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

高二生物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2010-2011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2?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无关,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体积 D. 在37C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 的渗透压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C .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D .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 4. 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5. 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前膜 B. 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 C. 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D. 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 6. 取未受操作影响的两相连的神经元,浸 泡在任氏液 (可保持神经细胞活性)中,其中一个 神经元是与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装置 如卜图,卜列各诰顶分析不用确的是 () A. 分别刺激A 、B 、C G H 五处,能引起肌肉纤维收缩的(位置)有 5处 B. 在B 、C 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刺激 A 和G 点:电流计指针祁能慌转 C. D 、E 、F 共同构威了两个神经兀相连接的邦位叫突触 D. 刺激E 、F 点,弓I 起肌肉收缩的时间不同 7?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A .体温调节 B .水平衡调节 C .内分泌调节 D .血液pH 值的调节 &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大 脑皮层的 A . W 区 B . V 区 C . S 区 9?下列关于机体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1.5分,共60分) 1.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C 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C 依次为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 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 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淋巴 A.A 、 B. A 、 C. B 、 B 、 B 、 C 、 B .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D .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程教学中,有一些重要知识点学生要记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长素的发现知识点 1、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 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长素的合成知识点 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知识点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芽〈茎)。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其他植物激素知识点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高三一轮总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题练习题

必修三综合练习题 、选择题 1. 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 a. 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h a ——H~■it 糖原可以存在于a中③a与b、c、d相比的蛋白质含量较咼④正 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⑤a、b、d是细胞代—站 谢的主要场所⑥b中的有些物质经过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a⑦内环----- 境成分稳定,机体达到稳态。 A .一项正确 B .两项正确 C .三项正确 D .四项正确 2.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i、n、川、w表示能直接与 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B. n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w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D. 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只须通过肺泡壁即可完成 3. 下图为人体内血糖的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1诩'热麻丹宓------------ 结曲A r |卄険斋仆帳坤刨|n戟崇芬 1 i1T 1 ---- 血WJ滋窪卜-降 ---------- 皓杓A A. n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 i、n激素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C. 川激素是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浓度的升高。 D. 血糖调节存在反馈调节。 4. 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 、b 、c 、d 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 c 、d 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 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④ 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 e 激素 ⑤ 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⑥ 上图表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为效应器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5 ?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 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 0C 的环境中,产热为 al ,散热为bl ;处于30C 的环境中,产热为 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同30C 环境相比,人处于 0C 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 维持体温稳定,因 此 a1>a2, b1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单元检测

第三章单元检测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植物生长素已被广泛使用。下列各项中,与植物生长素应用无关的是( ) A.培育无子番茄B.棉花保蕾、保铃 C.延长种子寿命D.促进插条生根 解析植物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②促进果实发育,农业上运用这种方法获得了无子番茄、黄瓜、辣椒等;③防止落花落果,农业上运用这种方法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达到棉花保蕾、保铃的效果。种子寿命的长短与种子自身新陈代谢强度有关,农业上常常通过晾晒使种子干燥,由于自由水大量减少,种子的代谢减弱,从而延长种子的寿命,与植物生长素无关。 答案 C 2.下列关于果实生长发育与植物激素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天然的无子果实生长过程中不需要生长素的调节 B.果实的生长发育全过程始终以生长素的调节为主 C.果实中激素含量极低,因此其种类和含量的变化不大 D.果实的生长发育过程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解析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而且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答案 D 3.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 ) A.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 D.生长素 解析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可降低脱落酸的含量,解除其抑制作用。 答案 A

4.绿色开花植物雌蕊受粉后,在子房发育成果实的早期,除去发育着的种子则( ) A.子房发育成无子果实 B.子房停止发育,甚至脱落 C.子房照常发育成果实 D.子房发育成很小的果实 解析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由种子产生的生长素促进,当种子被除去后,子房将不能发育。 答案 B 5.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C.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结果不生长 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 解析由于单侧光和该实验的自变量均能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故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的两组构成相互对照,即第一组“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置在切面的左侧”与第二组“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置在切面的右侧”构成对照;该实验可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但不能证明该物质是吲哚乙酸,也不能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答案 A 6.下列有关脱落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脱落酸能促进植物由生长状态进入休眠状态,抑制种子的萌发、花的开放,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B.脱落酸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被赤霉素解除 C.脱落酸在植物某器官中的含量与其生长的活跃程度成负相关 D.脱落酸能促进果实成熟 解析脱落酸能促进果实产生乙烯,但它本身不促进果实成熟,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要点导学】 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 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图示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高二期末测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A. 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 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 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2.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B.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氧气、抗体、神经递质、胰蛋白酶都出现在细胞外液中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C.寒冷时出现寒颤是稳态失调的表现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4.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血浆pH显著下降 5.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6.下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④⑤共同构成突触 B.①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 C.③作用于④,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D.由于③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④,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7. 根据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测试题与修一知识考点完整版

第三章练习题 姓名:班级:学号: 一.选择题 1.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 A.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多 B.背光侧细胞分裂快 C. 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少 D.背光侧生长快 2.下列哪项与植物生长素无关() A.促进细胞生长 B.促进细胞分裂 C.促进果实发育 D.抑制生长 3.棉花在栽培过程中要摘除顶芽,主要目的是() A.使棉株不再长高 B.使棉田通风透光 C.使侧芽长成果汁 D.减少水的消耗 4.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 A.乙烯 B.赤霉素 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 5.下列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A.脱落酸 B.吲哚乙酸 C.丙酮酸 D.乙烯 6.常用作选择性除草剂的是() A.赤霉素 B.2,4-D C.脱落酸 D.乙烯 7.细胞分裂素在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作用是( ) A.促进细胞分裂B.促进营养物质的运输 C.促进细胞伸长D.促进光合作用 8.在小麦地里施用一定浓度的2,4-D能除掉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无影响,对此现象的错误的解释是() A.双子叶杂草对2,4-D的敏感性强 B.小麦对2,4-D的敏感性差 C.2,4-D对小麦的生长无作用 D.同一浓度的2,4-D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同 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 B.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体的任何部位 C.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 10.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其特点是() A.高浓度时促进生长,低浓度时抑制生长 B.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 C.只能促进植物生长 D.只能抑制植物生长 11.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 A.顶芽的生长优先于侧芽的生长 B.顶芽比侧芽生长旺盛 C.顶芽优先生长而抑制了侧芽生长的现象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群落的结构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训练3 群落的结构 基础过关 1.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2.下列表格表示一个岛上的国家公园中狼和驼鹿的种群变化情况,下列结论中最适合 这两个种群变化情况的是( ) 年份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狼种群数量10 12 20 25 18 18 驼鹿种群数量90 115 145 105 95 98 A. B.狼和驼鹿的数量变化相互没有关系 C.驼鹿数量随狼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D.两个种群的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 3.自然界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一般理解为“互相依存,互惠互利”。下列存在 共生关系的是( ) A.亲鸟与其雏鸟 B.豆科植物与链球菌 C.北极熊与海豹 D.牛与其胃肠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4.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右图 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 个营养关系图 中,与题干所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符合的是( ) 5.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6.在同一纬度地区,引起植被分布呈“森林→草原→荒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温度B.阳光C.水分D.矿物质 7.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B.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 8.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能力提升 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 种群与b 种群为捕食关系,a 种群依赖于b 种群 B.a 种群与b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 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 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 种群的制约 10.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 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 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A.米草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裸露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11.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 们胃内所占比例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饲养方式植丛中的动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其他 鱼种 a 单养0.42 0.12 0.01 0.45 混养0.05 0.35 0.05 0.55 鱼种 b 单养0.43 0.23 0.01 0.33 混养0.40 0.12 0.04 0.44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检测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基础知识过关检测 知识点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 1、 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 细胞内液(占 ) 2、 内环境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图解: 体液 细胞外液 (=内环境 约占 ) 3、成分:水(血浆中含有90%~92%的水)蛋白质;气体(其中以氧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各种无机盐(其中以Na + ,Cl -,K +,Ca 2+,HCO -和HPO 42-的量较多) 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 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 细胞代谢的废物(如氨、尿素等) 比较: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________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含量较少。 知识点二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功能 1.理化性质 (1)渗透压????? 概念:溶液中? 对水的吸引力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的数目的多少 来源:主要与? 、? 的含量有关, 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2)酸碱度:血浆的pH 为________,PH 维持稳定与________ 和______ 等离子有关 (3)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左右 2.功能 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 的媒介. ★(1)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与 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知识点三 内环境稳态 1.★(1)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________ 和________ 处于动态平衡中 (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 ________,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状态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现代观点认为________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稳态失调:人体维持稳态的 ________是________ ,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________ 时,均会遭到________ 3.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________ 的必要条件。 1.写出下列人体细胞的内环境 血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淋巴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绝大多数组织细胞: 。 2.下列液体属于内环境组成的有 。 ①血液;②消化液;③泪液;④汗液;⑤尿液;⑥乳汁;⑦细胞间隙液;⑧血浆;⑨淋巴 3.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 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 2和胰岛素④激素、分泌小泡和氨基酸 4、图中CO 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最低的部位 是 ; O 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最低的 部位是 ;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 。 5、下列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②毛细淋巴管阻塞;③过敏反应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④肾炎导致血浆蛋白流 失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基础知识过关检测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元(神经细胞): 重点难点突破 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群落的结构习题

训练3群落的结构 【基础过关】 1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2?下列表格表示一个岛上的国家公园中狼和驼鹿的种群变化情况,下列结论中最适合这两个种群变化情况的是() 年份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狼种群数量10 12 20 25 18 18 驼鹿种群数量90 115 145 105 95 98 A. B ?狼和驼鹿的数量变化相互没有关系 C.驼鹿数量随狼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D .两个种群的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 3.自然界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一般理解为"互相依存,互惠互利”。下列存在共生关系 的是() A.亲鸟与其雏鸟 B .豆科植物与链球菌 C.北极熊与海豹 D ?牛与其胃肠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4.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右图 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个营养关系图 中,与题干所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符合的是 5.关于 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 )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6?在同一纬度地区,引起植被分布呈“森林T草原T荒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温度 B .阳光 C .水分 D .矿物质 7.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B .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D .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 &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T制订计划T实施计划T分析实验结果T得出结论 B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能力提升】 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 种群(a, b)的数量变化如图,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为“ 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为“理增长,始终受到 a种群的制约 10.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行了 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 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扭潮蟹奘厚蟹类沙抿类酣类 物种1沐 a奴物种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Hh物种 数 物种 数 ip-5181H212110胡 (土壤)动物丰富度进 (50 cm X 50 cm X 30 c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