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个人与社会化

第三讲 个人与社会化

第三讲  个人与社会化
第三讲  个人与社会化

第三讲个人与社会化

社会与个人

角色

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主体

* 社会(society)的存在,使得地位与角色、群体与组织、社会设置与社区得以产生。这些概念作为社会的局部,不属于个别人。它们代表着一种强制性的力量,迫使社会中的人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一、社会中的个人

*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通过身份确认、角色扮演并组成群体,建立社会机构,从而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并成为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的一部分。

1、身份或者地位 status

* 指在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例如女性、黑人、医生、父亲等等,都可以用来确定身份地位,大多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育、种族、宗教和职业相关。

* 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或者受教育程度高低的结果而获得的身份地位。如企业管理人员、教师、营业员、拾荒者、父母、配偶等等。自致地位原则上可以改变。

* 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某人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改变的社会身份地位。如长子、孙女、某些皇室成员等等。

* 身份与地位的高低:绝大多数的身份或者地位可以依据责任、权力和声望等方面进行比较而被划分到某一等级。但社会学中将等级看作是次等重要的问题,在提到身份或地位时,是指不必分出等级差别的某个位置。但当涉及到社会平等关系时,就会强调等级次序,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位的差异。

* 首要地位: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关键性身份。如总统、富翁、流

浪汉、黑人等等。

* 优势身份:某些有助于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身份。如男性、白人、贵族等等。

2、角色 role

*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例如: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被要求的角色有:有识之士、教导者、长辈)

*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着差距。

* 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社会对角色扮演方式的定义。

* 角色表现(role performance):实际扮演角色的方式。

* 思考:安乐死中医生的角色,是否存在着期待与表现之间的距离?

*

* 角色紧张(role strain)与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

* 相互对立的要求被置于同一角色中,这种情形导致的个人压力就称之为角色紧张。

* 每个人都可能具有两个或更多的角色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两种或更多的身份。当来自这些角色与身份的要求出现对立时,置身于其中的个人就处于角色冲突的状态。

* 身份(地位)与角色是社会结构分析的有用工具。我们对社会中的个人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先确定其地位,再找出拥有这一地位的人期待着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角色表现)。

* Q: 当你出现角色冲突时,你如何应对?

二、社会化 socialization

* 社会学家一直强调一个观点:社会使我们成为人类。婴儿无法“自然”成长为成年人。没有语言提供的概念,就无法体验和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朋友等等);没有充分的

互动,人们就不会相互学习,价值观、规范就不会形成。正是通过接触沟通,人类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社会成员,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

1、自我和意识的社会化

* 我们出生时并不知道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也不知道自己的性别。人是如何形成我们的推断能力、人格、道德和情感的呢?

* 别人如何看待我们,我们如何看待我们自己?

查尔斯·库利(Charles Cooley)和“镜中我”

* 库利指出:我们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交往中形成的。他创造了“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描述人的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一面镜子

* 反映出对方的情况

* 我们想象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我们可能会想象别人认为我们是聪明还是愚蠢;

* 我们对别人的反应的解释。我们对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得出结论,他们是否因为我们聪明而喜欢我们,是否会因为我们愚蠢而讨厌我们?* 我们形成了自我观念。基于我们对他人评价的解释,我们会形成对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在这个社会镜子中,一种肯定的反应会导致积极的自我观念,反之会导致消极的自我观念。

乔治·米德(George Mead)和角色扮演

* 米德通过游戏来阐释自我的形成过程。他认为,在游戏中,儿童学会了扮演他人的角色,进入他人的世界,并理解他人的感受、思想并预知他人的行动,逐渐培养起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因而获知他人对自己的要求与期待。

让·皮亚杰(Jean Piager)和认知发展理论

* 人类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具有推理能力,我们是如何学会这种能力的?* 皮亚杰的四阶段论:

* 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 0-2岁)婴儿只能通过与外部的接触(吮吸、触摸、视听)来获得知识。

* 2)前运演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 2-7岁)儿童发展了运用符号的能力,但无法明白类似因果之类的关系,尚无道德和自我的概念。

* 3)具体运演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7-12岁)尽管推理能力有了进步,但是停留在具体思维上。儿童能够理解数字、大小、因果关系和速度,能够扮演他人角色并参与游戏,但很难讨论一些抽象概念如真理、公正、诚实等等。

* 4)形式运演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2岁以后)儿童的抽象思维被培养起来。他们可以讨论概念,基于一般原理得出结论,使用规律解决抽象问题。

* 库利的“镜中我”观点具有普遍性;米德关于角色扮演也具有普遍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虽具有普遍性,但研究者发现,不同的人进入发展阶段的年龄不同,因此每个发展阶段并不像皮亚杰所描述的那样清晰。尽管皮亚杰的理论仍需不断完善,但他的贡献就在于:人类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一种基本结构,即从具体发展到抽象,虽然有些人永远都无法达到抽象思维阶段。

2、人格、道德与情感的习得

* 1)弗洛伊德和人格发展

* 人格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首先,每个人天生具有本我(id),本我是弗洛伊德用来描述使我们寻求自我满足感的内驱力。

* 要求立即满足的本我与他人的需要产生矛盾。为了解决矛盾,人格的第二种要素即自我(ego)产生了。自我是本我和限制本我的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力量,同时负责平衡本我和第三个要素——超我(superego)。

* 超我代表了内化于我们的文化,即我们从社会群体中内化的规范和价值。作为人格中的道德成分,当触犯社会规范时,超我会唤起负罪感

和羞耻感,遵从社会规范时会唤起满足感。

* 2)科尔伯格与道德的形成

* 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有序的多阶段过程。

* 非道德阶段(amoral stage):对此阶段的儿童而言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是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 前习俗阶段(pre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7-10岁,开始学习社会规范并遵守规范以免招致麻烦、避免惩罚。他们将能否让父母、老师满意当作是对错的标准。

* 习俗阶段(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10岁以后,在这个阶段,道德意味着遵从他们已经学会的规范和价值。

* 此外还有一个并非人人都能达到的阶段为后习俗阶段(post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 ):此阶段人们会形成一套抽象的道德准则,认为法律、道德是可以修改的,而且个人能够凭借道德准则、价值观等来评价是非。

* 3)情感的社会化

* 情感也是人类本性的重要方面。情感不但是生物因素的结果,而且也像意识一样依赖于社会化。

* 普通的情感:生气、厌恶、害怕、幸福、悲伤和惊奇(保罗﹒埃克曼)。

* 表达情感:社会化对情感的影响体现在表达方式上。性别、文化、社会阶层以及关系亲疏等都会与情感表达有关。

* 社会化大多试图把我们变成社会的顺从成员。自我和情感的社会化就是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自我和情感会塑造行为。尽管我们认为我们是“自由的”,但是父母、长辈、朋友等的存在,规范、规

则、法律等的规定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 社会化内在于每一个社会。它让我们举止有序,让我们意识到与他人的关系,并控制我们的行为。

3、性别社会化 gender socialization

* 为了引导我们的行为(包括思想和情感)沿着所期望的轨道发展,社会还运用了性别社会化这一手段。通过因为是男性和女性而期待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人类群体把男孩和女孩引向生活中不同的方向。这种相互对照的态度和行为的基础是如此牢固,以至于作为大人,我们都会根据性别文化的原则去行动、思考和感受。

三、社会化的主体

* 1)家庭 family

* 家庭是给予人们重要影响的第一个群体,为自我的形成打下基础,形成人们最初的动机、信仰和价值,以及性别观念。

* 2)邻里社区 neighbourhood

* 邻里社区对人的社会化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试思考贫民窟与富人区的差异。

* 3)宗教 religion

* 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宗教成为人们对错是非观念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宗教活动让人们获得关于来世的信仰,而且教会人们在正式场合下的合适穿戴、言语和举止。

* 4)学校 school

* 学校对人的社会化作用通过显性功能(传授知识)与隐性功能(影响价值观等)体现出来。

* 5)同辈群体 peer group

* 随着人的生活环境扩展,家庭对人的影响减弱。同辈群体开始发挥更重要的影响。同辈的规则、爱好、习惯有可能主导我们的生活。

* 6)工作场所 career

* 人生中较晚发挥作用的社会化主体是工作场所。而且,越多地参与到工作中,工作就越多地变成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于是人往往倾向于用工作来描述自己,例如“我是老师”,“我是个医生”等等。

* 7)大众媒介 mass media

* 大众传媒是一种直接面向大量观众的信息交流形式。报纸、广告、电视、电影、电子游戏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强化着社会对我们的影响。

四、再社会化 resocialization

* 人在一定阶段需要学习新的规范、价值、态度和和行为来适应新的生活。例如从高中进入大学、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辞职后找到新工作等等。

* 再社会化可能是温和的,只需要做细微改变;也可能是激烈的,必须接受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看待生活的方式。

* 再社会化的主体之一:管制机构(监狱、集中营、修道院、新兵训练营等)

五、一生的社会化

* 随着生活向前发展,每个人都会经历更多的阶段。从出生到死亡,这些阶段贯穿着一生,它们被称为生命历程(life course)。每一个阶段都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方向。

* 社会按照年龄顺序进行多种社会安排。所有的文化都将生物意义上的时间划分为若干社会单元。出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是生命的生物因素,而社会给每一阶段赋予特定的意义。

思考:

* 影响你最大的社会化的主体是什么?请指出它们对你的态度、信仰、价值或者其他生活取向的影响。

* 总结你的社会性别观念。在你的性别社会化过程中,什么使你具有了这些观念?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学习提纲 ◆◆第一课中学时代(P2) ★1、中学生活的新起点是什么样? ①中学生活把我们带进一个别样的天地:富有挑战的课程,新奇的实验器材,丰富多彩的社团,新校园、新老师、新同学……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②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 ★2、中学时代在生命的历程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①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②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③中学时代为我们的人生长卷打上更加丰富而厚实的底色。④中学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发展自我的机会。 ★3、中学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发展自我的机会? ①集体生活,涵养我们的品格,丰富我们的个性。②新的课程,引领我们探索新的知识领域。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我们提供发展兴趣的平台。④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为我们打开认识社会之门。 ★4、重新塑造一个怎样的我? ①越来越有活力,能坚持,有韧劲。②越来越坚强,会合作,能包容。③越来越有主见,敢于表达自我。 ★5、梦想的内涵是什么? 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它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 ★6、少年为什么需要梦想? ①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它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②少年有了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③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目标紧密相连。④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7、少年的梦想有什么特点?(少年应树立什么样的梦想?)

①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目标紧密相连。②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8、为什么说“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①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在于行动。不懈地追梦、圆梦才能改变生活,改变我们自己。②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不服输的坚忍和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勇气,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不懈追求。 ★9、努力的内涵是什么? ①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不服输的坚忍和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勇气,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不懈追求。②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6、怎样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如何努力?) ①努力,需要立志。②努力,需要坚持。③努力,需要方法。 ◆◆第二课学习新天地(P14) ★1、为什么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 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我们所看,我们所听,我们所尝,我们所触,我们所做,都可以是学习。学习不仅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为探究、发现、体验和感悟。 ★2、我们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的态度。 ★3、为什么学习没有终点?(为什么需要终生学习?) ①我们终生都在学习,终生都要学习,即使离开了学校,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②只有善于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机会。 ★4、学习有什么重要性?(为什么学习点亮生命?) ①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更有充实的生活。②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③学习点亮我们内心不熄的明灯,激发前进的持续动力。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活动的基本关系,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和制约。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生存,个人与社会不可脱离,并通过社会交往而使生命延续,孤立的个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脱离个人的社会也是不可能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给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 总起来说,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个人也就没有社会;个人是社会的个人,个人是社会关系中的存在,没有社会也同样没有个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活动的基本关系,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和制约。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生存,个人与社会不可脱离,并通过社会交往而使生命延续,孤立的个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脱离个人的社会也是不可能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给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 个人和社会概念的相互规定性,反映的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现实的相互依赖性。其中,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7页)马克思这一包含着丰富思想的论断中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脱离了社会,任何个人都不能生存和发展。换句话说,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对社会的内在的需要。 个体对社会的依赖性,首先是指人作为一种最社会化的动物,其个体在需要的层面上有着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性。个体需要生活于某种人群共同体中,与人共处和交往,受人尊敬、被人信任,等等。 但是,我们不能将个人对社会的这种需要理解为人的纯粹本能性的东西,因为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特别是高级动物也有合群的需要,甚至能够组成有着某种内部分工的“社会”。我们讲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主要是指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对一定的社会条件的依赖性或需要。这种社会条件,归根到底是作为生产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手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要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从事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而劳动又必须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把个人与他人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了交往和通过交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们的交往和关系要求通过一定的语言符号来实现和表达,这又促使人类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总之,人只有在一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中,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工具和思想文化工具才能生存和发展。因而,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说到底,是个人对一定的物质工具和文化工具的依赖性。在这里,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要:“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i社会的发展在把人们拉得越来越近的同时,社会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也随之不断增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正因为这一关系在不断变化,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张力是不可能消除的。 关键词:个人;社会;个人与社会关系 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渊源 在西方,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繁荣于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创了个人本位的思想先河。他认为,人通过认识自己可以寻求真理,真理就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个人意识开始觉醒,反对封建禁欲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统治对人性的压抑,渴求获得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等领域的独立、自由、平等,并与封建宗教统治展开了斗争。但是,由于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还很弱小,最终斗争均以妥协方式而告终。经过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于十七至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发起了“启蒙运动”,旨在祛除人类对世界与自身的无知状态,用科学武装人类的头脑,涵盖了包含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等领域。这场运动使资产阶级彻底清除了“上帝”或封建权威对人类生活秩序的支配,使真正独立于上帝或封建等级秩序之外的“个人”最终得以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随之也渐渐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 二、个人与社会关系产生矛盾的原因 卢梭指出私有制的形成是造成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ii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地私有的不断深化,产生了所有权。人类原始自然的不平等转换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即财富、地位、权势、个人功绩方面的不平等,于是社会中产生了穷人和富人的利益冲突。人类最初的平等被打破了,一个人只有损害他人的利益才能扩大自己的财产,因此人们为了争夺自身的利益而使社会陷入了战争。 为了保护私有财产,以少数奴役大多数的穷人,富人和强者就制订不公正的社会契约,这就是社会和法律的起源。最终建立了由富人剥削穷人的国家和政府,同时政府的腐化导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 1.初中生活新体验:这里的“新”主要包括新的校园,新的老师和同学,新的友谊,新的班集体,新的学习天地等等。 2.如何创建优秀集体?(我们应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这个集体更加优秀) (1)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动力。(2)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3)团结协作,互助前行。 3.团结协作对创建新集体的重要性? 团结协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我们才能奏出最美的班级乐章,在集体中不断成长。 4、如何为班级做贡献? ①积极参加班集体的活动;②积极参加班级的劳动;③遵守纪律,为班争光;④平时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完成老师布臵的作业;⑤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 第二课:把握学习新节奏 1.初中学习新特点有哪些? (1)课程门类增多。(2)各门课程的内容也逐渐系统化和深化。(3)学习任务变重。(4)老师的授课方式侧重于指导和启发。 2.怎样做学习的管理者?(初中有效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或如何做学习的主人)(1)学会自主学习。(2)提高学习效率。(3)科学安排时间。(4)寻求和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5)适应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 3.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1)课前认真预习。(2)上课时专心听讲。(3)课后及时复习。 4.如何制定有效学习计划?(在制定学习计划时,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哪些?)(1)从实际出发。(2)区分轻重缓急。(3)可操作。(4)要有弹性。(5)适合自己。(6)自我激励。 5、如何才能将学习成绩提高? ①自己一定要勤奋、努力;②寻求和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③勤问。 6.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同方式各有特点。我们要不断摸索新学习方式,在不断尝试的努力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把握学习的新节奏。 7、一样的学习方法,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为什么?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方法也不一样。 8.为什么说学习是苦乐交织的? 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自身的潜能,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 9.享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权利与机会。 10.为什么说探索奥妙,获得新知也是一种快乐? 当我们在学习中逐渐了解世界奥秘的时候,当我们的好奇心在学习中获得满足的时候,当我们通过学习发现自己潜能的时候,学习的快乐就洋溢在我们的心中。 11、好的学习方法建议: ①做好课前预习;②上课认真听讲;③做好课堂笔记;④独立完成作业;⑤加强课外阅读;⑥建立错题本,并经常翻看错题本;⑦课后及时复习;⑧勤学好问,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论文摘要: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个人作为客体对自己的需要的满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不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而是个人作为价值主体对社会价值的占有和享用。每个人都应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自我价值的高度统一,并且努力使个人的社会价值大于个人的自我价值。 个人价值问题是决定青少年个人追求导向的重要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人们通用的价值观点(以下简称“通用观点”)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种“通用观点”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着误导。 一、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是确定的 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这里的个人是价值的客体,社会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同样,在“雷锋”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关系中,雷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雷锋的社会价值,这里的“雷锋”是价值的客体,“社会主义中国”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雷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还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就应当是社会的价值。这里的社会是价值的客体,个人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同样,在“雷锋”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关系中,“社会主义中国”对“雷锋”的尊重和满足应当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这里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价值的客体,“雷锋”是价值的主体,“社会主义中国”对“雷锋”的尊重和满足是价值。 在一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通用观点”认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

人的社会价值,个人是价值的客体,社会是价值的主体。同时又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也是价值的客体。“通用观点”把“贡献”与“索取”两个相反的价值关系的客体都说成了个人,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中本来是主体的个人当作了客体,丢掉了作为客体的社会,显然是错误的。 二、价值的确定和归属 价值的确定者是主体人。客体不是价值的需求者,并且作为客体的物也没有判断的能力。所以,价值不是由客体来确定的。主体人是价值的评价者、确定者。可见,“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是有道理的。正是由于作为主体的人们的需要各不相同,评价价值的标准各不相同,对价值的追求各不相同,所以,也就形成了人们的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属于客体。价值作为积极作用是由客体发出的,是作用于主体的。但是,价值的归属不是一个所有权的问题。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这里的价值的客体是个人,价值的主体是社会。责任和贡献是由个人履行和做出的,是作用于社会并由社会享用的。所以,这个价值属于客体的个人,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还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应当是社会对个人的价值。这里的价值的客体是社会,价值的主体是个人。尊重和满足是由社会作出的,是作用于个人并由个人享用的。所以,这个价值属于客体的社会,尊重和满足是社会对个人的价值。在一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通用观点”认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责任和贡献属于客体的个人,是正确的。但是,同样在这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却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这就把本来属于客体的社会的价值,归属于作为价值主体的个人,显然是错误的。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人生如戏,生、旦、净、丑,每个人都是演员,每个人都是主角。然而,我们不只是演员,更是创作者。戏剧总有个既定的结局,人生则不同,结果是掌控在自己手中的。 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在现代意义,社会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看,人与动物的最终分离,是与社会的出现相一致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社会的发展,又是通过所有个人的集体努力而实现的,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成就。 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存在和活动于具体的、基于特定历史的现实社会当中。人生的内容与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密不可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同时,人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也同样没有个人。社会犹如一个有生命、有活力的有机体。只有有机体的所有细胞都充满活力,这个有机体才能是生气勃勃和生长旺盛的;细胞如果脱离了有机体,也将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条件。社会成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在伦理学领域,个人被看作是道德活动的主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集中地表现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一些伦理学家看来,个人利益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们主张禁欲主义,认为人们为了社会或他人的利益,应该放弃个人一切现实的物质利益,以求得道德上的完善。另一些伦理学家则把个人利益看作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机,主张极端利己主义,认为社会利益是无足轻重的,美德只是以他人幸福为自己幸福的艺术,一切有道德的行为,都是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从总体上说是一致的。个人利益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正是千千万万个人的活动,汇

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大全(详)

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 ★1、如何尽快适应初中新的学习生活?七年级是人生的新起点,如何把握好这个新起点? ①及时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环境;②确立奋斗目标,迎接新的挑战;③加强自我管理,克服依赖心理。④建立新的友谊,融入集体生活。⑤掌握新的方法,科学管理学习。【至少答出三点】 ★2、如何创建优秀班集体?(你心目中良好班集体是什么样子的?) ①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动力;②(集体成员要)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 ③(集体成员要)团结协作,互助前行。 ★3、你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班集体中?【开放试题,需灵活作答,不必生搬硬套、死记硬背。】 团结、友爱、文明、守纪、干净、有序,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4、如何结识新的友谊?(结识新同学有哪些好方法?) ①真诚平等,互帮互谅;②尊重对方,自重自爱;③坦诚待人,坚持原则。 5、几个知识点的详解: ①七年级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珍惜这个新起点吧!

②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共处、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集体中。 ③一个班级有着共同的期望,这个期望就是共同的目标,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班级就像一盘散沙,不可能成为优秀班集体,有了共同的目标,就有了团结奋斗的动力。 ④班级的美丽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特独性。每个人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谁都无法代替。当每个人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贡献给集体时,班集体就会展现迷人的风采。 ⑤没有团结协作,即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奏出最美的音符,也只能是杂乱无章的噪音;只有团结协作,我们才能奏响最优美的班级乐章,在集体中不断成长。 ★6、体现出“团结就是力量”的诗词俗语有哪些? ①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②众人拾柴火焰高。③人心齐,泰山移 第二课把握学习新节奏 ★7、初中学习的新特点有哪些?(同小学相比,初中的学习有了那些不同?) ①学习科目增多了;②难度加深了,作业量增多了;③老师讲课的方式变了;④学习的方式方法变了:更强调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方法策略,强调学习的计划性。 我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学习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回答这道题

七年级上册政治苏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我是中学生了 1、怎样才能成为好朋友?(相识的人成为好朋友的条件)P4 成为朋友需要彼此之间的真诚和心灵的沟通 2、什么是班风?P4 班风是指一个班级稳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集体风范,是一个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共同倾向。 3、良好班风的作用是什么?P4 良好的班风能引导全班学生的言行,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优秀班集体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4、优良班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5 优秀的班风主要体现在精神风貌、学习氛围、同学关系等许多方面。 5、怎样形成良好的班风?P5—P6 优良的班风的形成要靠每一个人用行动去创造、去维护。爱心是营造良好班风的情感基础。 6、怎样做一个阳光少年?P9 做好角色转换;做好心理上的调整;主动调整生活节奏。做一个阳光少年,实质上就是要在上合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第二课天生我才必有用 1、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①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关键是要实事求是,既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低估自己。接受自己,诚实的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 ②正确的认识自己,努力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常用的有自我观察、自我反省、相互比较、咨询他人、科学鉴定等。 2、为什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意义)P16 ①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 ②充分的认识自己、相信自己,超越自己是每一个成功者基本素质之一。 3、什么是自信? P17 自信是一个人成才与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快乐的重要因素。 4、自信心是在对自己的自我肯定和充分估计的基础上,相信自己力量的一种心理状态。 5、怎样才能获得自信?P17 ①只要找出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步,我们就会逐步树立起自信心,不断走向成功。 ②超越自卑 6、自卑的含义P18 自卑感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是个人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 7、怎样克服自卑? ①全面的认识自己 ②发现和发挥自己的长处 ③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 第三课知耻近乎勇

浅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课程论文浅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概论 学生姓名母佳哲 学号2010125026 所在系人文社会科学系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 班级2010级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二○一一年十二月

浅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学生:母佳哲 内容摘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决定了社会的起源和社会的性质,而且社会也应该为社会成员谋取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的工具,理想的社会应能提供给人们最大限度的自由以及满足人们发展的客观条件从而保证最大数量的幸福,人的内在需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因,人与社会是矛盾共同体,相互依存,互生互动,唯有和谐共生才是发展之道。 关键词:社会个人生产力人性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①众所周知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这里是说人类是从属于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人类天然的形成了一个组织,且不依据他们的主观意识而客观产生的一个统一性与对立性相交织的有机整体。“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古籍中。《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就有记载:“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此处“社会”一词是目前见到的社、会两字的最早连用,意指村民集会。“社”原址祭神的地方,“会”为聚集之意。今天我们理解的社会的概念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组织机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变化发展的生活方式以及各种形式上的变化交替已经使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其整体内部的分布上出现了种种裂痕,但社会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并不是与传统彻底决裂,开始一个全新的阶段②。任何时期的发展都是由那个时期某种特定的形式占据优势从而在整体中引导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诸如生产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以及文化等。就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层网来说,从原始社会起历经的几个社会,已经从单纯的合作关系逐步转变为复杂的带有个人因素的合作关系,起初这个社会是一种暂时的和不稳固的结合,接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及私有制概念的产生,人的私欲进一步膨胀,已无法维持旧的生产关系,随即那种原始的单纯的生产关系开始土崩瓦解,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变迁,来自外界环境的压迫,人的思想也逐渐转向从最初的生存需求转而寻求一种崭新的方式来维持个人发展,这就相当于斯宾塞认为的人类社会逐步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进化,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到确定状态的发展,这些不同的需求成为了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②黎民,张小山西方社会学理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31

政治:7.1.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案(二年级下册)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应用:结合事例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能力方面 引导学生通过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使学生认识到,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个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但不能夸大个人的作用。个人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完善自我,以便将来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教学重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条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钱学森》) 通过钱学森回国后为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引出: 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板书) [讲授新课] 师:要了解二者关系,首先要区分“人”和“个人”这两个概念。粗看起来“人”与“个人”似乎是一回事,我们日常用语也没有处处把二者区别开来,严格地说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是表现人类一般特征(即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概念,概括了所有人的共性,我们在上节课讲授的就是这个共性,但不能说明人们自身之间的差别,只有“个人”这个概念才可能表现出人们之间的差别,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差别的“单个的人”,故“人”和“个人”的关系就是我们在哲学常识上册中讲到

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人”是只有在思维中才能把握的概念,我们感官接触到的都是“个人”,“个人”中包含了“人”的特征,“人”又概括了所有的“个人”。综上所述“个人”是指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单个的人”。其次,要区分“社会”与“社会发展”,“社会”我们在前面作了解释,这个概念指的是这个共同体的静态。那么“社会发展”这个概念可以说指的是这个共同体的动态。社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上,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之中。如近代历史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形态并没有改变,但社会内部已发生了几次大的技术革命,使同一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生了不少变化和进步。 师:我们区分了“人”与“个人”,“社会”与“社会发展”后,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看书、阅读、思考、举例。(略) 师:让一个同学概括二者关系: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我们先来看关系的第一方面内容。 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 师:为什么个人活动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个人活动,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作为社会的人,具有能动作用,即人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也是人和物的根本区别所在。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人类社会。 师:同样是个人活动,为什么有的人的活动起推动作用,而有的人的活动则起阻碍作用? 生: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之所以性质不一样,这是因为有的人的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活动就能对社会生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例如: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之所以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正是因为其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又如:希特勒发动的战争之所以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阻碍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是因为其法西斯战争的性质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 师:同样是个人活动,为什么有的人的活动起着重大作用,而有的人的活动作用又小得多呢? 生:个人活动对社会的作用之所以有大有小,这是因为在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等不完全一样,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也不尽相同,

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

第一框悄悄变化的我 1.身体变化的三个表现? 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器官的完善、性机能的成熟。 2.青春期带给我们什么? 旺盛的生命力,使我们充满能量,有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对成长充满强烈渴望,感觉生活充满无限可能。 3.身体发育不同的原因? 遗传、营养、锻炼。 4.心理矛盾产生的原因? 伴随着生理发育,我们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感世界愈加丰富,这些变化让我们感到新奇,也使我们产生矛盾和困惑。 5.如何让排解青春期心里矛盾? 1.参加集体活动向他人求助; 2.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3.自我调节。 6.心里矛盾自我调节的方法? 1.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2.参加体育活动; 3.自我暗示; 4.自我解嘲。 第二框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 1.什么是独立思维? 独立思维,并不等同于一味的追求独特,而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接纳他人合理的,正确的意见。 2.思维的批判性? 表现在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并且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关于向不合理的事情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 3.思维批判性的好处?

(二)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索解决方案 (三)调动自身经验,激发学习动机,解决问题,改变现状。 4.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一)有质疑的勇气 (二)有表达自己观点和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三)考虑他人感受,要知道怎样的批判容易被接受,有利于解决问题 5.批判的技巧? (一)对外部事物的质疑、批评和对自己的反思; (二)就事论事,不攻击他人; (三)有一定建设性,不是一味否定。 6.青春的我们有什么特点? 思想活跃、感情奔放、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拥有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创造力。我们要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 7.怎样开发自身的创造潜力? (一)打破常规,追求生活的新奇与浪漫 (二)关注他人与社会,注重创造的意义与价值 (三)创造离不开实践,社会实践是创造的源泉 第三框男生女生 1.男生和女生的差异? 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思维方式 2.性别角色的认识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与弊端? 了解自己与异性的不同特点,学会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何与异性相处 性别刻板印象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自身潜能的发挥。

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类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之中。那么,到底“什么叫做人”?“社会又是什么”?“人与社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这些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们思考、研究的对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如孟子、荀子在回答“到底什么是人”的问题上,不乏种种真知灼见。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外国的历代学者也同样有所建树。他们不仅揭示了人的本质,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合理论据。只不过其中大多数人的思想,都是唯心主义。到了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运用它来观察人、分析人、认识人,因而才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科学论断。 每个人都生活于一定形态的社会当中,每天都在接触它,并且是其中的一员。然而,社会究竟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马克思在《致吉瓦·安年柯夫》的一封信中写过:“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归根结底,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人类要生存就得进行各种物质生产活动,并且还需接受教育,以丰富自己的精神和情操。这样就必然会与他人交往,建立起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家庭关系等。这样看来,社会就是人们的一种相互关系的总体,而这种关系又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由此看来,单纯的个人与社会无疑是空洞的,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把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认识世界。而马克思则向我们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充分科学道理。 首先,人离不开社会。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活动体。人的本质乃是由各种社会关系决定。每个人从出生时呱呱坠地那一天起,就进入到社会。最初,他处于一定的家庭关系中,随之他渐渐长大。他所接触的社会面也越来越广。慢慢地,他会置身于较多的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脱离了社会,即使他有着再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也决不会具备人的本质,他和普通的野兽没有什么区别。正如新闻报道中所说的狼孩,虽然他们在物质结构和功能上与人差不多,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们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嚎叫,四肢着地,性情也与狼相似。当然,人的确具有“兽性”的一面,这不可避免。恩格斯曾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会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与人性在程度上的差异。”兽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只有社会属性,而没有自然属性的人是不存在的。而只有自然属性没有社会属性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人。有些人自以为人的力量是无限的,甚至可以脱离社会,殊不知他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由社会来提供。他们即使不与朋友、亲人交往,也不能与社会脱离关系。试想,将一个人放在孤岛上,让其单个地在那里,也许他会自食其力地生存下去,但那些生存经验也是他从社会中学到的。再说,日久天长,他怎能不感到孤独?至于传奇中所说的奇特人物鲁宾逊,最终不也回到人群中来了吗?况且,他还有一个黑人朋友在长期作伴呢。 再说,社会也要依赖人才能运作。社会是随着人的产生与人同时出现。人是社会历史存在的前提条件,社会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形式。社会的活力必须依赖于人的活动。社会的产生、构成、发展等全部内容的连贯性,无疑要依赖人的生存机能的扩张。试想,一个没有人的社会,这将是多么荒唐可笑的事!没有人根本不会有社会。就好比一台电脑,它是由许多部件组成,离开这些部件,根本就没有电脑这个客观存在。这些部件相互作用,才构成电脑的实际内容,这样,电脑才不致是一台裸机。从古至今,社会日益发展,人类从刀耕火种进化到今天的大机器生产。有人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如果社会上的人都是静止的,并且安于现状,社会又怎能发展?因此,社会的发展也同样要依赖于人。社会是以人的存在为主体而形成,人类生存的基础又是社会的存在。单个的人在现实中肯定寸步难行,脱离群体

浅析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浅析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亓伟敬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110819 摘要本文认为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既有协调一致的一面性,又有矛盾的一面性。协调一致的方面是主要的,矛盾的方面是次要的、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日益优越的社会历史条件。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关系 个人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本质问题。正确认识和理解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于探索人生道路和树立正确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个人发展 首先介绍什么是个人发展,我们认为其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劳动能力的发展,二是个人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三是个体素质个性的自由发展。 1。个人发展是劳动能力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指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动的人体中存在的,每个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 2。个人发展是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人的关系来看,首先,表现为个人与其他人建立了普遍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物质交换关系。一切生产部门的共同基础是普遍交换本身,是世界市场,因而也是普遍交换所包含的全部活动、交易、需要等等,而普遍的需求和供给互相产生的压力,促使毫不相干的人发生联系。因此,这种普遍的物质交换关系的建立和扩展,使个人活动的空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把个人真正融入到了类之中,在个人和类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普遍的相互依赖关系。 3。个人发展是个体素质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个性指人类个体的独特性。马克思讲个人发展,其实质是指个个人发展。这里个个人发展,不是某一个个人发展,而是社会每一个个人发展;不是少数个人发展,而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发展。 二、什么是社会发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基础,把社会进步看做是一系列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更替的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合理前进运动,提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把生产力作为判断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才能深刻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实质。马克思本人正是力图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他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马克思在关于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及其实现过程的论述中,就把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灭旧式分工,实现“自由个性”的价值理想,同大力发展和解放社会生产力结合为一个统一的社会发展过程。马克思把社会发展观莫定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的科学基础之上,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达到客观真理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 1、走进新学校,面对新同学,应该怎样做?P5-P6 a、珍视新友谊 b、与新朋友结伴成长 2、如何建设好新的班集体?优秀班级应具备的条件?P7-P9 a、要有共同的目标,从而拥有团结奋斗的不懈动力; b、各显其能,发挥特长,奉献集体; c、团结协作,互助前行。 d、我们还要为这个班级添砖加瓦,参加各种比赛活动,为班级增添荣誉。 3、如何做自己学习的管理者?搞好初中学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P12-P13 a、学会自主学习 b、提高学习效率 c、科学安排时间 4、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遵循的原则?P13 a、弹性原则; b、自然原则; c、增强原则 5、初中学习新特点?P11 a、课堂学习知识的增多; b、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学习课外知识。 6、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P14 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就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即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7、为什么学习是苦乐交织的?怎样理解学习中的苦与乐?对学习的理解?P18-P21 a、学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苦乐交织的。 b、因为学习是一个…. …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 c、失学给人生留下了沉重的阴影和不可弥补的遗憾。 d、学习中有苦更有乐。如果在放弃学习的权利… …这是多么令人快乐。 e、当我们从学习中逐渐了解世界奥秘的时候,… …,学习的快乐就洋溢在我们心中。 f、可见,学习中有苦也有乐,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学习就会由苦转化成无限的快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

1、生命存在的意义?P25 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动和精彩。 2、如何与地球上其他生命相处?为什么生命需要相互关爱?P25-P26 国策 a、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如果我们想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就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 b、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地球的生物链中,各种生命共生共存、息息相关。我们要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如果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c、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珍惜共同生存的环境。 3、人的生命独特性的表现是什么?P28 a、突出的表现在:人类的生命最具有智慧。 b、更多的表现在: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 4、怎样对待生命的独特性?生命的独特性对我们的启示?P28 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闪光的成才之路,展示自己的风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5、如何对待生命?怎样珍爱我们的生命?P29-P32 a、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珍爱生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b、肯定生命,尊重生命。①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学会体会和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②在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应该肯定他人的价值、尊重和善待他人的生命。③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不丧失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c、延伸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我们要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6、怎样延伸生命的意义和价值?P30-P32 a、我们要学会体会和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实现人生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要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 第一课中学时代 一、中学序曲 1、新的起点 如何正确认识中学时代这一新阶段? (1)中学生活把我们带进一个别样的天地,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2)成长中的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 (3)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 2、生命给了我们哪些成长的礼物?(中学生活对个人成长有什么意义?) ①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 ②中学生活提供了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 ③进入中学,新的目标和要求激发着我们的潜能,激励着我们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④在新的环境中,我们有机会改变在父母、老师和同学心目中那些不够完美的形象,重新塑造一个“我”。 二、少年有梦 1、为什么少年要有梦想? ①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 ②人类需要少年的梦想,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③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 ④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2、我们怎样才能实现梦想? ①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②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 ③努力,需要立志, ④努力,需要坚持,也需要方法。 3、努力的方法。 ①分清轻重缓急,合理规划和管理时间。②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 ③每天进步一点点。④学思并进。⑤珍视团队合作。 第二课学习新天地 一、学习伴成长 1、如何正确认识学习? (1)中学阶段,学习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以及如何做人。 (2)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为探究、发现、体验和感悟。(3)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的态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学习。 (4)学习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5)学习没有终点。只有善于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2、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重要性) ①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有更充实的生活。 ②学习点亮我们内心不熄的明灯,激发前进的持续动力。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与个人之间】》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在社会 与个人之间】》 我也信命,但不是天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但谁也无法超越历史的逻辑。人创造着历史,同时又在受着历史的约束。回顾我与共和国一起走过的人生之路,40多年来,我所经历的每一种欣喜和苦难几乎都难以避免地服从着历史的逻辑,也正是在这种服从中我对历史规律的理解更为深刻了,自觉了。 争取一种“自觉” 我1948年4月出生在哈尔滨。父母是20年代和30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老战士。环境给我打下的最初烙印是对党和祖国以及周围所有单纯人的热爱和信任。生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从初中二年级起,我开始读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书籍,边读边思考,书读多了,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宇宙中为什么会产生人。人整天忙忙碌碌,喜怒哀乐究竟都是为什么。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有方向的,那么人的历史作用是否取决于他所选择的方向呢。当时我把今天的时代特点归纳为三条:(1)人类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开始从盲目跨进了自觉的阶段——诞生了xx主义。(2)人类社会正在完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政治变革——从阶级社会进入无阶级社会。(3)社会生产力以空前高的速度在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空前提高了。这三个历史特点就是这个时代人的使命。认识到并按着历史发展的规律走,就是自觉的人,自觉的生活。从那时起,我开始立志,刻苦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种自觉的人。

我牢牢记住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那段话,而且付之实践。从初中二年级到文革初期的四五年间,我一直过着近乎悬梁刺股、卧薪尝胆式的生活:每天清晨5点起床,不管严寒酷暑都要跑上几千米,然后念外语,上学;下课后热情紧张地做社会工作、开会、谈话、想问题;晚上复习和阅读至深夜。这期间我一直睡在没有褥子的木板床上,冬天屋里不开暖气,只穿很少的衣服。每逢假期都要去军队生活一段时间或是组织同学徒步上百里路去爬北京西郊的大山,回来时脚上总是布满水泡和血泡。 那时我们的共和国正在蒸蒸日上,给人以信心和奋争的力量。我朝气蓬勃地学习,虔诚地信仰xx主义,真诚地改造思想去实现自身的“革命化”。我万万不会想到,一个普通中学生的卧薪尝胆是无法拯救祖国的灾难的;同时历史的每一次颠簸也绝不会去宽容像我这样的“苦行僧”。 只有从零开始 1966年8月,我父母开始挨斗,戴高帽子,坐喷气式。我在学校的“头衔”也从校学生会主席变为“修正主义的苗子”,受到了批判。当时我真想钻到一个山沟里隐姓埋名地干一辈子,或者到越南战场和缅甸去当志愿军,捐躯疆场,以证明自己虽“出身不好”,是“修正主义的苗子”,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仍是一片赤胆忠心。 1966年12月底,在一次叫“血染18块”的斗争大会上,我父亲又挨斗了。数九寒天之下,他只穿了一件单衣,脖子上挂着钢牌子。造反派强迫他弯腰,他却说:“我或站或躺,绝不弯腰。”话音刚落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