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

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

创新。

1.比较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的不同,认识中国选官制度

的发展变化。

2.整理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并掌握其运行机制,认

识中枢机构的不断完善。

3.了解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认识制度创新的社会效

益,并体会以民为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选官制度(先秦至隋唐)

1.九品中正制

01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2)内容

①02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②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03家世。

(3)结果

①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②04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科举制

(1)形成

①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05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

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作用

基础。

二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为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执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

3.唐朝:三省六部制

(1)运行程序:

务。

(2)特点:①三省分工明确,又彼此牵制;②

相之职。

(3)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

(4)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赋税制度

1.租调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02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租庸调制

(1)内容:唐初,赋税征收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03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04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3.两税法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05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目的: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3)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06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4)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07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5)影响

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08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判断正误] 科举制是唐太宗开创的。(×)

隋文帝时就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官,隋炀帝时,科举制形成,唐朝时继承完善。

[知识拓展] 唐朝限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

(1)囚犯、僧人、道士、商人、犯讳的人、女人(武则天开女试属特例)。(2)“娼、

优(古代从事‘艺术表演’方面工作的人)、隶(衙门里的轿夫、马夫、伙夫、更夫)、皂(衙役)”这四类人的后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易混易错] 三省六部制并未取代三公九卿制

下面是隋朝中央机构图示,从中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下,只是宰相的权力被分割,其他部门依然存在。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土地私有制下实行的税收制度,包括田租、赋役(人头税)、徭役(劳役)、兵役等税种。国家收取赋税,包括实物地租,如粟、稻、麦、蔬菜、布帛等,也有货币地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地租逐渐占主流。

[思考探究1]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金版点拨:(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3)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思考探究2]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具有什么特点?

金版点拨:(1)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逐步向财产为主转变,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

(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

主题一选官制度

一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自《通典》二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根据史料一“曹魏”“九品官”“中正”“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概括;史料二“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为主要信息。

(1)根据史料一,指出曹魏的选官制度及特征。

金版参考: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特征:由地方推荐,中正官鉴定等级,中央根据等级任用。

(2)根据史料二,指出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主要变化。

金版参考:原因:士族制度衰落。

主要变化:由推举制到考试选拔官员。

(3)综合上述史料,谈谈对古代选官制度的看法。

金版参考: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调整选官制度;选官制在继承中创新;日益注重公平。(言之有理即可)

科举制的特点

(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出身,皆可参加。

(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正式被废除。

主题二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一初,唐因隋制,以①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②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志》二唐三省六部制工作流程图

三汉代宰相是首长制,③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④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史料一中,注意①和②。史料二中,注意不同部门的职能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史料三中,注意③④。

上述史料反映出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金版参考:由史料一可知,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实质是分散相权;由史料二可知,相权一分为三,集权于皇帝,加强了君权,另一方面,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程序、体系严谨;由史料三可知,三省共同议政,集思广益,提高了行政效率,可减少决策失误。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订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

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不足的弊端。

(4)加强专制: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科举制的作用与影响

科举制最重要的功能,是促成一个不靠出身而以考试入流的官僚阶层取代世袭的封建贵族阶层。

……

官员考选制削弱了世袭性、割据性的封建贵族政治,形成世界上较早的完备的文官制度。

参加科举考试的主要是学校生徒,因而此制带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唐时学校分京师学和州县学,各级学校主要研习儒家经典,此外还学习律令和书法、算学等专门技能。因此,科举制度既是一种选官制度又是一种教育制度,它自隋唐延及明清,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

科举制度以封闭式考试录取官员,具有公正性和法定性。因不计生员出身,唯才是举,从而较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拔选人才,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官员和候补官员基本上都是知识阶层的精英,普遍提高了官僚队伍的人文素质。

……

自隋朝始兴(隋文帝开皇七年,即公元587年)至晚清诏废(清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科举制度实行1318年,其间不独汉族政权如此,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政权也实行此种制度选拔人才。以科举考试为核心,在学校教育、异地赴任、月给俸禄、致仕退休等方面都形成系统,构造了完备的文官制度,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与郡县制相匹配的,是从贵族世卿制向游仕制的转化,进而形成官僚制度。如果说,周代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分等级次第的世袭封建贵族当政,那么,秦汉以下则是由朝廷任命的非世袭的官僚用权。

——冯天瑜《科举制度——中国“第五大发明”》,

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

课堂跟踪训练

1.(2020·辽宁盘锦期末)下列朝代中最有可能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情况的是()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D.隋唐时期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出身”,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C项正确。

2.(2020·山东泰安期末)学者徐中约认为:“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该“制度”指的是()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租庸调制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知,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为平民进入仕途提供了机会,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实行的制度,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C项错误;租庸调制是赋税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3.(2020·山东济宁期末)古代中国“中书取旨,门下复奏,尚书施行”的中央中枢机制完善于()

A.三国时期B.东晋时期

C.隋朝D.唐朝

答案 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隋朝形成,唐太宗时期完善,故D项正确。

4.(2019·辽宁阜新月考)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A.基本特点是以人丁计税

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加强

答案 A

解析租庸调制下的田是按人口来分的,而征收租、庸、调的依据就是人丁,这就说明租庸调制主要是“以人丁计税”,故A项正确,B项错误。“租”和“调”是实物地租,“庸”是指可以纳绢和布代替徭,这种地租形态是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表现,C项错误;纳庸代役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故D 项错误。

5.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于是又实行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

A.赋税制度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B.中国封建土地制度逐渐趋向衰落

C.社会生产力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D.中国土地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实行的起因是均田制的破坏,故选A项。其他三项叙述均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课时作业

1.(2020·辽宁盘锦期末)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此处评价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选官制度()

A.宗法制B.军功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 C

解析根据“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是门第,故选C项。宗法制一直是按血缘,不存在“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A项错误;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隋唐实行科举制,按考试成绩选官,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2.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

A.选拔标准不断变化B.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为世家大族所操控D.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家世、

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可知,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

3.(2020·山东济宁期末)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反映科举制特点是()

A.重视门第B.唯才是举

C.差额录取D.自由报名

答案 D

解析材料“投牒自进”“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说明科举制不受达官贵人的引荐,可以自由报考,D项正确。A项“重视门第”是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录取标准和录取程序问题,故B、C两项错误。

4.下表为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B.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在进士中也占据一定比例来看,唐代科举制兼顾到了多个阶层,但由于“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比例很小,也反映了科举制不完善,故C项正确。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不同,排除A项;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排除B项;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5.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理念应为公平竞争,故选A项。

6.(2020·辽宁盘锦期末)《资治通鉴》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唐代门下省的职能是() A.监督国家行政B.审核国家政令

C.草拟国家政令D.执行国家政令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知,唐代门下省的职能是审核国家政令,故B项正确。门下省也是行政机构,不能起到监督国家行政的作用,A项错误;中书省草拟国家政令,C项错误;尚书省执行国家政令,D项错误。

7.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积极意义在于()

A.分清了中央和地方的不同职权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C.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答案 D

解析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各部门职责明确,各负其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划分,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只是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并未有效解决二者的矛盾,排除C项。

8.隋朝规定“(丁)民满五十,纳庸代役”;公元624年,唐高祖颁布“……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下列关于“庸”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输庸代役有利于保障农时②唐与隋相比放宽纳庸年限③相对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④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农忙时节用庸代替服劳役,可以保障农业生产,故①正确;隋朝规定,满五十才可以纳庸代役,而唐代“凡丁……若不役,则收其庸”说明唐代放宽了纳庸年龄限制,故②正确;纳庸代役,成年男子可以不去服劳役,相对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故③正确;租庸调制需要农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否则就无法缴纳租税,它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故④正确。故选A项。

9.史书记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这一税法实施的直接原因是()

A.土地兼并之风盛行B.均田制被破坏

C.租庸调制无法维持D.封建经济发展

答案 C

解析材料“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说明是两税法,两税法的直接原因是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因此调整税收政策,故C项正确。A、B两项是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D项与两税法调整无关,均排除。

10.(2020·山东枣庄期末)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A.西周时期B.北魏时期

C.隋朝初期D.唐朝中期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赋税制度改变了以人丁为主,而向财产为主转变;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两税法就是转变的标志,D项正确。西周时期诸侯对周天子缴纳贡赋,而不是赋税,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北魏时期、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是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B、C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11.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可知,科举制选拔标准的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势力,故D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对君主专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故B项错误;德行和学识只是官员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

12.(2019·山东宁阳期中)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

A.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

B.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C.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

D.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答案 B

解析材料“还要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说明唐代科举制受到了前代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说明名望只是参考之一,排除A项;材料“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说明

门阀士族的控制被打破,排除C项;唐代科举制的依据不是平民的看法,排除D 项。

13.假设在唐太宗时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请问它的修建需要中央政府如何运转()

A.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B.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 C

解析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中工部主要负责各项工程建设等,C项正确。

14.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规定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后来转向“田亩税”,说明政府对“人丁”的控制削弱,故D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征税从人丁转向土地无关,故排除A、C两项;“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是宋朝政策,故排除B项。

15.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

①庸②调③徭役④两税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庸代役,保证农民充分的劳动时间,①正确;调、徭役并不能减轻人身依附关系,②③错误;两税法按土地资产为主纳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④正确。故选D 项。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初期的赋税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两税”的内涵。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

答案(1)租庸调制。

(2)内涵:改变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资产为主按夏、秋两次征税。

(3)原因:封建政权制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总是以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为目的,而不以重视民生为目的。(或古代中央政权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解析第(1)(2)(3)问都是比较基础的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即可。

1.(2019·山东临沂月考)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因而士人特别关心国事,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做了数十篇的策论,而后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 A.引领考生匡时济世B.体现近代民主制特点

C.意在加强君主专制D.推动注重教育的风气

答案 A

解析材料中讲述科举制出题的方向集中在时政以及如何治理国家,体现考试服务于政治以及匡时济世,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材料中体现的科举制特点,故排除。

2.(2020·山东聊城期末)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 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

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

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但当政令不当,门下省可以驳回,故对于材料唐太宗签署的敕文,魏征不肯署敕,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C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只是强调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责,D项错误。

3.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可以得出,其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由此可知,其反映的是两税法出现的原因,D 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的影响,C项错误。

英国制度创新教学设计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为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建立的开篇之作,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内阁制、政党制等政治制度揭开了世界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序幕,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成长产生了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探究,使学生能了解、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发展历程及特点,为学生继续学习探究欧美其它国家所确立的近代政体作充实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记忆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及主要内容;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通过阅读等途径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阅读《权利法案》的内容,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利分配情况和实质;注重合作、探究学习。采用横向纵向的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运用,师生互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珍惜民主,珍视权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采用材料分析的方法,提取有效信息,适时引导,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以及概括能力。 2、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本课的知识时间跨度大、理论抽象程度高、政治性强,因此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即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究、讨论,得出结论。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 教学难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君主、首相、责任制内阁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导语:(展示世界地图)在欧亚大陆的西部终端跨过一道海峡,有一比陕西面积略大的一个岛国,但是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它却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时候,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曾经自豪以“日不落帝国”来形容自己的国家,这个国家名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我们通常称作“英国”。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并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呢?带着这个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学习新课:

2018版 第3单元 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教材整理1 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1.《大宪章》 (1)背景:中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不断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概况:13世纪初,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 (3)影响: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2.《权利法案》 (1)背景 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 ②1688年,议会发动“光荣革命”,赶走复辟国王詹姆士二世。 (2)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3)意义 ①标志着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②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③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 35[课中思考题],思考:《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 【提示】 《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中用法律限制王权、征税必须经

过议会批准、保证议会各项“自由”权利等。 教材整理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 (1)背景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 (2)特点(原则) ①首相与内阁的关系: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②议会与内阁的关系: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3)发展:19世纪中期,上台组阁的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在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手中。 2.1832年议会改革 (1)背景: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2)结果: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席位。 (3)意义: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基础:代议制。 (2)核心:责任内阁制。 (3)权责 ①国王:国家元首,仅扮演仪式性角色,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②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③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37[课中思考题],思考:在责任内阁制下,议会与政府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

英国的制度创新评课20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评课 一、教学设计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构建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夯实基础知 识。本课以英国君主立宪制为主要线索,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主要从确立、发展、完善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解,教材内容条理化。深入钻研课程标准,重难点内容突出。在讲解过程中,整合部分的“三个转移”类问题,通过分析具体史料与问题,归纳出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等知识的特征,更易于帮助学生理解相关问题,知识讲解过渡自然。对本课课题进行解释,英国的制度创新:君主立宪制度、责任内阁制度、两党制度、议会选举制度。 二、创设探究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杨老师采用三学一验与分组讨论相结合, 教师讲述与学生探究相结合,并辅以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设置了四个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对史学材料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课堂,这是一种很好的历史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课前,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填空,实现了知识的简明化。通过18世纪英国内阁与明朝的内阁对比,通过中外横向对比培养学生比较能力。通过“英国是怎样通过这一方式完成政治民主化历程的。”这一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师对本课的把握能力。 三、营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 得合作交流的乐趣。教师采取史料教学法,层层设问,通过这些有层次的问题,力求使教材内容条理化和简单化。将课程内容问题化,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参与,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历程。实现由老师引导学习到学生自学的转变。 四、以图证史是历史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本课通过示意图探究国王、议会与内阁三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君主立宪制的概念和特点,突破本课难点知识。通过图片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不足:部分教学内容的概念知识需要进行解释。例如“代议制”等的含义需要进行解释。要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不宜过多,哪些问题适合讨论,保证讨论问题的有效性。本节课的教学应该与英国现在的政治状况相结合,学以致用。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教师没有及时评价。教材的相关内容处理有待加

【史料及解析】隋唐制度的革新

隋唐制度的革新 三省长官大都由品级较低的官员担任 隋官品最高的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都是正一品,但无实权,只是一种荣誉称号。中央机构中最重要的是三省,其长官虽均贵为宰相,但品级较低。其中,尚书省“事无不总”,地位极高,权力极大,其长官属二品,副长官属从二品。与尚书省鼎足而三的门下省和内史省的长官均为正三品。 九品中正制 曹丕称帝后,创立了九品中正制。九品,是划分人才优劣的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一般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兼任。中央有关部门依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选任官吏时授予相应的官职。九品中正制初创时,中正考评士人,家世、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重门第和家世,才能已无足轻重。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的实行,进一步促进了汉魏之际士族的形成以及西晋以后士族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士族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以外的地主称为庶族。士族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 东晋和南朝前期,门阀士族严格区分门第的尊卑,在高门大姓与寒门庶族之间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壁垒。士族的社会地位,不因政治地位的升降受到影响。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特权。为了维护特权,士族过分夸大士庶之间的差异,他们不屑于担任那些事务烦琐、升迁机会较少的官职,也不愿带兵打仗,更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甚至坐不同席。东晋末年以后,士族在奢侈腐化中开始走向衰落,庶族代之而起。 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士族势力强盛,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实行这种制度,就为世家大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保证,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然而,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人数比士族多的庶族地主,经济实力日渐壮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的愿望愈来愈强。况且,世家大族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对中央集权的加强极为不利。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逐步实行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九品中正制被废除,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这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此后历朝都沿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 隋唐 魏晋至隋唐(220~907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2)九品中正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

《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2)记忆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及主要内容。 (3)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4)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5)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相对君主专制而言是一种进步。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预习: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展示评价。 (2)阅读材料和进行中西政治比较,分析英国封建时代议会的特点。 (3)阅读《权利法案》的内容摘录,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分配情况和实质。 (4)师生讨论,探究英国确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教育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 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及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制中君主、首相、责任制内阁之间的关系。

导入新课 新华网伦敦2007年6月27日电:英国执政党工党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中接受御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 现年56岁的布朗自1997年工党执政以来一直担任财政大臣,与布莱尔一起被视为工党的两位“设计师”。 布朗准备在就任后进行199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内阁重组,为工党在下次大选中“应对来自保守党的威胁”做好准备。 新课学习 从上述电文中就英国的政治体制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1.政治制度及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元首世袭制、君主立宪制等。 英国国王是怎样统而不治的?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王权至上到受到法律限制;君权神授到议会主权。 1.《大宪章》——宪法的雏形 展示《大宪章》纪念亭 1215年6月15日清晨,几十个英国贵族来到伦敦西北的温莎堡。他们要向约翰国王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保证:遵守法律,不得再侵犯贵族们的权利。贵族们已做好准备,谈判一旦破裂,他们的随从和铁甲骑兵将全军出动,向会场冲锋。出乎意料地,国王浏览了请愿书后竟表示了同意。于是《大宪章》诞生了,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诞生了。 (1)目的:为了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2)内容:学生阅读有关《大宪章》的内容,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3)《大宪章》诞生的意义 这是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规定的封建贵族权利已逐步演化成普遍的宪法权利;它树立了一条光辉的原则,即:法律高于国

高中历史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课标解读】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课标领会: (1)知识与能力:《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比较、鉴别史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史论结合;获取解读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英国法制的不断完善推动了政治体制的确立和发展,认识法治的完善推动政治文明进程的相互关系。 课标解读: (1)了解《大宪章》为英国留下了限制王权的政治传统。 (2)知道《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认识它颁布的历史意义。 (3)了解君主立宪制不断发展的表现,重点掌握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君主立宪制的特点。【重点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难点:理解法治和民主的关系,认识其在现代政治文明中起到作用。 【教学思路设计】 《英国的制度创新》,主要介绍了英国现代政体的建立和发展完善,内容政治性强、深入理解透彻比较困难。因此,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新打破教材的顺序,紧扣课题,归纳为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大宪章》---英国现代政体的基石”;第二部分“《权利法案》--- 英国现代政体的确立”;第三部分“法制的完善---英国现代政体的发展”。 重点突出“法治完善推动民主发展”这条主线,最后升华出“民主法治人类政治文明的潮流”这一观点。根据课标的内容,每一版块由材料印证,问题引领,深化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认识,巩固对知识学生合作参与,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力争打造高质量的“生本课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用历史上出现过的重要法律文献图片,背景音乐使用轻音乐。 导语为:“法治和民主是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主旋律。现代政治制度起源于英国。英国的新制度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它是如何不断发展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英国制度的创新》,探寻英国法治民主之路。” 二、讲授新课 师:找一个学生读本节课的课标要求,首先明确英国政体:君主立宪制。 问题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本找到相关法律文献。 学生齐答:《大宪章》、《权利法案》和《议会改革法案》 时间主要法律文献 13世纪初 1689年 1702年《王位继承法》 1832年 (一)《大宪章》---英国现代政体的基石

英国的制度创新学案

第3课英国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注:本课要看必修一的35页第8课,选修二的18页第4课,42页的第8页) 课标要求: 1、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 2、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通过该文献前后国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 3、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XX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4、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国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5、简述英国责任制内阁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材料一:

材料二:伦敦商业区居住着数百个富商,他们彼此联合,成立商业公司,积极鼓励和参与各种海外探险、海盗和殖民活动,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1577年出发远航南美沿海的德雷克探险队,仅仅花费5000英镑,就从那里运回了价值150万英镑的商品。 材料三:16世纪,都铎王朝册封了一大批新贵族,他们加入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通过出售羊毛赚取巨额利润。新贵族为了圈占土地,野蛮地驱散农民,造成“羊吃人”的现象。 材料四:在詹姨斯赴伦敦登基的途中,随行人员抓到一名小偷。按照英国的惯例,小偷应该经法庭审讯后判罪。但是詹姆斯直接下令对小偷处以绞刑。 詹姆斯一世统治期间,王室入不敷出,他要求提高税率,遭到议会拒绝。于是,詹姆斯一世几次解散议会。 材料五: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向人民征税或借债; 任何人如未被指出其具体罪状,不得加以逮捕; 任何人如无法庭判决,不能被剥夺财产; 不可让士兵强占民房;

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科 举制 课 时 教 案 总第23课时课 题教学目标(目的)识记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主要内容;分析它们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难点:历史作用和意义。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政治稳定、经济兴旺、文化繁荣,历来为人称道。这样的繁荣局面是怎样开创的呢?原因众多,但隋唐的制度革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教学过程: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1.背景:综合汉魏官制,加强君主专制。2.确立与发展(1)隋文帝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2)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3.机构与职能(1)三省:中书发令(按皇帝旨意),门下审令,尚书行令。(2)六部:吏(人事);户(财政);礼(教育、外交);

兵(国防);刑(司法);工(水利、道桥、城池)。4.意义:(1)三省六部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统治。(2)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二.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选官制度)1.背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2.隋朝创立:(1)隋文帝开始有分科考试选官。(2)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唐朝完善:(1)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2)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4.评价:(1)积极:抑制门阀士族;扩大官吏;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唐诗繁荣)。(联系科举制的平等性及文化性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影响)(2)消极: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到明清时八股取士,逐渐成为维护专制统治、限制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忽视应用性学问,明清文化专制) 第 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汉代到唐代的选官制度是如何演变的?汉、唐选官制度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英国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权利法案》的内容,识记什么是责任内阁制; ②通过分析《权利法案》的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③掌握《权利法案》颁布的历史意义,从首相的权力、地位,内阁的组成、权力、性质来理解责任内阁制的主要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①了解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掌握在这种制度下其国王的重要地位。要充分认识到在君主立宪制度下,君主与首相的差异之处以及他们在国家的不同的作用。从横向上认识到英国国王与中国的封建君主的差异,从而认识到在当时的条件下两个国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差异。 ②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掌握《权利法案》的内容,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影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切成果都是法律的形式得以体现和巩固的,培养学生法律至高无上的观念。 ②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 ③认识一种新制度的确立过程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始终影响着革命的进程,但进步的事业最终会取得胜利。 【重点难点】 重点: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责任制内阁 难点: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本节课内容由于所讲内容概念性较强而且较抽象的特点,主要采用概要讲述法和问题探究方式进行。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过程、学会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培养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采用概要讲述法和问题探究方式进行既符合学生认知的水平,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以英国威廉王子的婚礼入手,展示这次豪华婚礼的壮观场面引入,展示伊丽莎白女王的图片,提问:英国女王是不是拥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如果没有,那么英国国王的权力是怎样遭到削弱的呢?是什么时候,什么事件使国王的权力遭到削弱呢?由此导入新课。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板书)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板书) 1.英国的光荣革命(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 (1)英国走上君主立宪政体的背景什么?(目的是了解英国光荣革命的概况,议会斗争的核心就是政权问题)

英国的制度守则创新学案

精心整理第3课英国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注:本课要看必修一的35页第8课,选修二的18页第4课,42页的第8页) 课标要求: 1、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 探险、海盗和殖民活动,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1577年出发远航南美沿海的德雷克探险队,仅仅花费5000英镑,就从那里运回了价值150万英镑的商品。

材料三:16世纪,都铎王朝册封了一大批新贵族,他们加入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通过出售羊毛赚取巨额利润。新贵族为了圈占土地,野蛮地驱散农民,造成“羊吃人”的现象。 材料四:在詹姨斯赴伦敦登基的途中,随行人员抓到一名小偷。按照英国的惯例,小偷应该经法庭审讯后判罪。但是詹姆斯直接下令对小偷处以绞刑。 詹姆斯一世统治期间,王室入不敷出,他要求提高税率,遭到议会拒绝。于是,詹姆斯一世几次解散议会。 材料五: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向人民征税或借债; 任何人如未被指出其具体罪状,不得加以逮捕; 任何人如无法庭判决,不能被剥夺财产; 不可让士兵强占民房; 问:1、根据材料一概括13世纪初到14 2、 3 2、经过: (1)开始标志: 问:《权利请愿书》有何不同?其实质上反映了什么? (2)内战时期 (3)共和国时期: (4)“护国主时期”: (5)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6)结束标志: 二、君主立宪制确立和责任内阁制

1、确立标志: 材料:《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了限制王权的条款: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等。 问:(1)《权利法案》颁布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2)内容: (3)影响: 2 (1)时间: (2)形成过程: ①沃波尔时期: ②小皮特时期 ③维多利亚女王时期 ④19 (3 3 (1)1832年: (2)1867年: (3)1884年: (4)1918年: (5)1928年: 4、两党制形成及演变: 辉格党(代表:)——自由党——工党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英国的制度创新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英国的制度 创新 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胸怀梦想,珍惜时间,发奋学习,立志成才,让青春载着梦想飞扬!这篇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英国的制度创新》是高一频道为你准备的,希望你喜欢! 一.《权利法案》的颁布 (1)背景 ①历史传统:13世纪初签署限制王权的。召开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②政治前提:1640年开始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后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2)颁布:1689年新英王威廉接受议会拟定好的,正式登基。 (3)内容:确立了,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4)影响 ①建立了政体。 ②实行议会与国王的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 ③英国社会由此进入了长期稳定的发展时期。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成为“”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②1721年,成为英国历第一任内阁首

相。 (2)特点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②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宣布,重新选举。 (3)变化:19世纪中期,议会选举变成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三.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基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以代议制为基础,以为核心的。 (2)英王: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实际行政首长是。 (3)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负责。 (4)首相:由议会的担任,掌握行政权和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决策者和。 四.议会改革 (1)原因:随着的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2)表现:1832年英国法案。 (3)影响: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确保了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配套K12】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6讲隋朝、唐朝的政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随堂检测

第6讲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话说长江》的解说陈铎曾对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评价道:一项是阳刚的一撇,另一项是阴柔的一捺,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中国“人”字。这两项工程是 ( ) A.长城、都江堰B.秦兵马俑、都江堰 C.长城、京杭大运河D.长城、隋朝大运河 【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山象征阳刚,水象征阴柔,故可以排除秦兵马俑,故B 项错。结合材料中“巨大的中国‘人’字”可知阴柔的一捺是京杭大运河,因为隋朝大运河呈现“〈”形,而不是“一捺”。 【答案】 C 2.下图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其中连接山阳与江都的是 ( ) A.永济渠B.通济渠 C.邗沟D.江南河 【解析】隋朝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及江南河四段。其中邗沟连接了山阳和江都,将江淮连接在一起。 【答案】 C 3.(2009年徐州一模)中央电视台热播大型历史题材剧《贞观长歌》,其剧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下列剧情符合历史的是 ( ) A.创新人才选拔制度,重用狄仁杰 B.民族政策开明,册封怀仁可汗 C.革新政治制度,明确三省职权 D.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 【解析】A项史实发生在武则天统治时期;B、D两项史实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只有C项史实符合题意。 【答案】 C 4.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请问图中①②两处应为 ( )

A.唐高宗统治与唐玄宗统治 B.武则天统治与“开元盛世” C.“开元盛世”与唐高宗统治 D.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解析】本题是对唐朝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考查。②是唐朝鼎盛时期,很明显属于“开元盛世”,①是继“贞观之治”,开启“开元盛世”,应是武则天统治。 【答案】 B 5.(2009年宿迁模拟)钱穆在《国学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能够说明唐代“委员制”的有 ( ) ①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②诏令需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③诏书需三省六部长官共同议决④拟诏、审核和执行机构共掌国事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从三省之间的关系分析②④正确。 【答案】 B 6.(2009年石家庄一模)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有 ( ) 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 ③戒奢从简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①③④都是唐太宗在吸取隋亡教训的基础上采取的措施,体现了“以史为镜”;②善于纳谏体现了“以人为镜”。 【答案】 D 7.(2009年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测试)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 【解析】相对于图一、图二中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制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答案】 B 8.《新唐书》载:“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此材料所表达的中心问题是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创新调整 1 隋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 唐代藩镇割据 3 唐代门下省的作用 4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 监察制度的独立性 6 综合7 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 解析:C 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

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解析:C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 解析:C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A项“皇权强化”、B 项“刺史权力膨胀”均与题意不符,排除;唐代中后期刺史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 4、(2017·黑龙江哈尔滨摸底)“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 )

《英国的制度创新》(终稿)

《英国的制度创新》(终稿) 一、教案目标: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记忆重要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的名称及主要内容。 2、掌握内阁、首相、女王议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3、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 二:教案重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 难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三、教案过程: (一)导入新课:英国是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强国之一,同学们知道现在是谁在统治着英国吗?(由学生回答,再投影出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卡梅伦的相片),为什么英国是由女王和首相共同掌权?英国究竟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其实英国的这种政治制度在近代已经确立,并沿用至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溯英国这种政治制度是如何确立、发展、完善的。 (二)讲授新课: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投影:《大宪章》签署的背景——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英国国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国王把国家的土地分赐给贵族,贵族必须向国王提供劳役和赋役。13世纪初,英国国王在对法兰西的战争中失利,为了夺回失地,英王向贵族进一步征税征兵,加重了贵族的负担,如果有贵族拒绝的,就会遭到国王的秘密杀害。在这种背景下,1215年,贵族起兵,迫使英王签署了《大宪章》。

让学生阅读课本32页有关《大宪章》片段内容,结合背景,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教师讲述: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逐渐形成并壮大。英国处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对国王推行的政策和专横行为不断进行指责,在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他们支持《大宪章》,积极要求限制王权。从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了,并制定了《权利法案》作为国王登基的条件。 让学生看《权利法案》部分内容,完成53页思考题:《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 答: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运用法律的方式限制国王的权力,这是《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重要部分。 教师总结讲述:《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也就是确立了英国沿用至今的政体,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可见,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过渡的历史就是政治权力进一步从国王向议会转移的历史。 过渡:《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加强了议会的权力,议会具有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但《权利法案》还没有解决国家的行政的决策和执行问题,这是《权利法案》的一个局限性,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面批时间_______【课标】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是内阁形成的史实, 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读新闻看政治) 新闻一2010年5月11日,在英国伦敦,英国首相布朗在首相府唐宁街10号门外宣布辞去首相职务。 1.英国内阁成员将何去何从?为什么? 新闻二2010年英国首相大选尘埃落定,43岁的大卫?卡梅伦于5月11日成为英国首相。 2.卡梅伦当选首相需要哪些条件?他有哪些权力?

新闻三2010年5月13日,英国新内阁成员在位于首都伦敦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参加首次内阁会议后合影。 3.卡梅伦内阁是如何组成的? 新闻四中新网2010年7月21日电正在美国进行访问的英 国首相卡梅伦21日表示,英国驻阿富汗军队或从2011年起,开 始实施撤军计划,到2015年,撤军计划将基本完成。 4.卡梅伦要想顺利实施此项政策,需要具备什么条件?需 不需要女王的同意?假如议会不再信任新政府,会有什么结果? 【课堂检测】A层 1.现代政治制度起源于英国,民主化的政治原则也是从英国最早起步的。下列标志英国民主化开始的是() A.《大宪章》 B. 《权利法案》 C. 内阁制的出现 D. 普选权的扩大 2.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在 A.内阁首相由国王兼任 B.王室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君主立宪制度确立 D.议会对内阁负责 3.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W·白芝浩特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最能说明此材料所反映英王地位的是 A.在英国拥有实权的是上下两院B.英王是“虚位元首”、“统而不治” C.英王与议会分权并相互牵制D.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作用4.(2010·福建厦门质量检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2007年5月初访问美国时,白宫特意在7日晚为她举办了一场“白领结”级国宴。这是布什总统第一次愿意在国宴中身穿燕尾服(如右图)。布什总统之所以如此尊重伊丽莎白二世,主要是由于() A.尊重女士是西方的基本礼仪 B.英国女王和美国总统一样,都是国家行政首脑 C.英国王室和美国政府关系一向密切 D.英国女王是英国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课后延伸案】B层 1.右图是为纪念历史上一部重要文献颁布30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这部重要文献是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体确立的标志。这部重要文献是() A.英国的《大宪章》B.英国的《权利法案》 C.法国的《人权宣言》D.美国的1787年宪法 2.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权力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英国的制度创新》说课稿

《英国的制度创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英国的制度创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英国的制度创新》是岳麓版必修一教材第三单元第8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记忆重要的政治文件及主要内容;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分组预习:探究本课的知识要点;阅读《权利法案》的内容,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利分配情况和实质;师生互动,探究英国确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历史作用。 (3). 情感与价值观: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 教学难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中君主、首相、责任制内阁之间的关系。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 二、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历史学所探讨的每一个事件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这种唯一性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特殊的借鉴:只能汲取教训,不能原样照搬。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程”,培养学生全面比较、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师预设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形成共识。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意见,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教师点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3、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导入新课:(2~3分钟)

第八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完整教案

安妮(1701—1714年在位)在当上了英国的女王后,总是不是特别的开心,一天她觉得心情特别的烦躁,就想找点事情做做,她觉得自己住的宫殿让她看的很不顺眼,就想改变一下,但是这需要很多的钱,所以她就想征收点特殊的税收。结果遭到了议会、首相的一致反对,并且他们还认为女王违反了国家法律,要求女王自我反省。安妮女王本来想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结果是让自己的心情更糟糕。为什么女王的这么一点的愿望都难以做到呢?议会和首相怎么为什么能够拒绝女王并且还要求女王做自我反省呢? 这就需要了解英国的现行政体来回答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前提——光荣革命 1《大宪章》 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英国国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国王把国家的土地分赐给贵族,贵族必须向国王提供劳役和赋役。13世纪初,英国国王在对法兰西的战争中失利,为了夺回失地,英王向贵族进一步征税征兵,加重了贵族的负担,如果有贵族拒绝的,就会遭到国王的秘密杀害。 在这种背景下,1215年,贵族起兵,迫使英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阅读课本35页有关《大宪章》的规定内容,两条。 《大宪章》民主内容不多,但给王权设定了界限。他表明了一点: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表明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它确立的“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权”原则,逐渐被承认为立宪政治的基础。 约翰死后,即位的亨利三世撕毁了《大宪章》,1264年,一些贵族在孟福尔的领导下,依靠骑士和市民的支持,击败国王,控制了朝政。第二年,孟福尔召集了有僧侣、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这个大会就是英国议会的开始。议会后来形成上院和下院,上院是由僧侣、贵族组成,下院是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国王拥有召集、解散议会和批准议会法案的权力。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政治权利斯图亚特王朝宣扬“君权神授” 17世纪初,当时的英国正处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宣称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随着资本主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