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紫阳中学初中部九年级语文上册 9《故乡》(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紫阳中学初中部九年级语文上册 9《故乡》(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紫阳中学初中部九年级语文上册 9《故乡》(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紫阳中学初中部九年级语文上册 9《故乡》(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故乡》

教学目标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理解运用对比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写法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学习对比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然而,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探索、思考的问题。

二、走近文本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作品很多,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背景资料:

鲁迅于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一九二一年一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三、整体感知

投影:1、朗读课文,疏解字词。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3、梳理情节结构。

1.读准下列字词:

阴晦 huì猹chá凸颧骨tū quán gǔ獾huān 鹁鸪bó gū弶jiàng 潮汛xùn 髀bì愕然a吓ha瑟索sa黛dài 惘然wǎng 恣睢zì suī

2.走进《故乡》的情节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四、走进《故乡》中的人物

师:思考: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1.分析人物形象———闰土

肖像对比

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手红活圆实、颈套银项圈健康朝气蓬勃

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像松树皮、无银项圈苍老贫困

语言对比

乡间趣事滔滔不绝热情开朗

无聊的客套生活的痛苦麻木迟钝

动作对比

怕羞和我说话熟识了躲哭带贝壳捏钢叉刺纯真善良

动嘴唇态度恭敬闲天瑟缩手提纸包默默地吸烟因循守旧

归纳填写表格:

和很好看的羽毛

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他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代表。

2.分析人物形象———杨二嫂

20年前,杨二嫂开了一个豆腐店,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在店里坐着,凭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生意非常好。20多年过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她的家境已难以维持原来的殷实,在种种艰辛的磨砺中,为了生存,她变得泼悍、放肆、尖刻、自私。当她见到在外20多年现在回到故乡的迅哥儿时,就虚假吹捧,尖刻嘲讽;趁迅哥儿一家搬家的混乱之际,中伤闰土,还顺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东西。

归纳填写表格:

同: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

异: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杨二嫂则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更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4.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杨二嫂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5.作品对闰土、杨二嫂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五、布置作业

请你描写一位你久违的同学或朋友,体现出人物前后的变化(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识作品中的“我”

?识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品析关键语句的含义

?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主要人物与衬托人物的?描写人物变化的意图是什么?

生:作者通过前后对比,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写出了闰土与杨二嫂的变化。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是本文的独到特色。如,写闰土有小英雄与木偶人的肖像对比描写,还有娓娓而谈与呆滞麻木的谈话对比描写,等等。通过对比,表现了闰土经济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军阀连年混战,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每况愈下的社会现实。

二、走进《故乡》中的环境

师: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小说中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荒村图:天气是阴晦的,冷风呜呜地响,苍皇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半封建

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而十多年前的故乡是那样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故乡景物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趋势,也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创造了非常适宜的环境。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现实的故乡萧索、荒凉、单调,失去生命的活力。回忆中的故乡五彩缤纷,寂静而富有动感,辽阔而鲜活。环境描写既真实再现了社会生活,也凸现了故乡人的关系,“我”的情感态度:纯真美好的人际关系如今有了隔阂。

投影: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开头景物:反映农村的衰败和“我”的悲凉心情。

神异图画:创造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我”对少年闰土的热爱。

离乡景物:创造静谧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三、走进《故乡》中的“我”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2)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5.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怎么理解这句话?

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这是“我”对新的希望的想象、憧憬。

6.归纳:

师:“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

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四、走进“我”的情感世界

1.师:找出文中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说一说“我”对故乡有一份怎样的感情?

回故乡—急切:“冒着严寒”

见故乡—悲凉:“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忆故乡—沉重、忧愤:“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2.师:找出文中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说一说“我”对故乡有一份怎样的感情?

见杨二嫂—惊吓、困窘:“我愕然了”;“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见闰土—兴奋、惊异、悲哀:“我这里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离故乡—失望、气闷、悲哀、憧憬未来:“现在却突然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我在蒙胧中,”

3.归纳:“我”对故乡的感情比较复杂:

回忆中的故乡,充满神奇色彩的美,让“我”感到无比欢愉;

现实中的故乡,充满冷漠,人情隔膜,使“我”感到无比悲哀。

对未来的故乡,“我”充满希望,但是又觉得很渺茫。

五、探究《故乡》的主题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品析《故乡》中的哲理句

师:“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结尾充满了哲理。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逾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七、布置作业

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话题,写片段作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