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优秀范文

最新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优秀范文

最新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优秀范文
最新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优秀范文

最新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优秀范文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

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提到“咬文嚼字”,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的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_,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三.解题:

请学生把课前预习查到的“咬文嚼字”意思说出来: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这不是一个好词,贬义.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

昨天让大家预习了,请一位同学把你划出相关的内容说出来,并告诉大家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

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以后阅读和写作应该努力的方向(学生齐读第三段).

在朱先生看来,“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咀嚼揣摩呢?

从第八段第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可以看出,作者是用例证法说明道理的.请大家先阅读1-5段,看作者举了哪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了五个例子,我们一个个来看,看它们分别说明了说明道理.

(一)分析第一个例子:

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学生自己读如下句子: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你是你是……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是个好不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⑤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学生读后谈谈感受,教师明确: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所以郭沫若后来改的句子不仅不通,意思也不对.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第四个例子,“是”表假定语气,“这”则没有.因此咬文嚼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滥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你这”表示坚决的判断﹑极端的憎恶﹑强烈的情感,“你是”不带情感判断.

“你是个好小子.”——假定语气.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结构不同,不合逻辑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句式不同,不同意味.

(二)分析第二个例子:

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学生回答.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分析的,明确: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

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终不能复入石矣”.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谈的是文字的简和繁的问题.文字是否精炼,不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应该以能否准确表现事物特点、准确表情达意为根本.司马迁的文字确实做到了刘勰所说的“字不得减”,王若虚的删改使原文的“味”全没了.古人有“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两种用笔的方法: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突出了雪下的力度、密度和速度,一个字就抵得上千言万语,千军万马.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所以什么时候“泼”,什么时候“惜”,大家应该有所启发,以后写作时下笔可要斟酌一番.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繁简不同,不同意味.

(三)分析第三个例子:

1.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作者发常人发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独抒新见,分析了“推”的妙处.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用“推”或用“敲”表达各自不同的意境.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启示:

一千多年人们都认为“敲”比“推”好,而朱先生能不为所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位名人说过,怀疑是创新的开始.这才是关于“炼字”的例子.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五.总结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调整思想和情感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六.分析第二部分:

以上部分举了三个例子分别说明句式不同、繁简不同、字眼不同,意味和意境也不同.6-7段也举了两个例子,我们看作者举这两个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作者在这一部分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中,“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铁成金.

另一个是滥用联想意义的例子,就是“套板反应”.

问:

1.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①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②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套板反应”的示例:

这一天,朱祁镇(明英宗)见了一位特别的客人,这位特别的客人叫朱瞻缮,是朱祁镇的叔叔,他正是当年传言中要来京城接任皇位的人.

为了打消朱祁镇心中的疑虑,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他特意来到京城说明情况.宾主双方举行了会谈,会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回顾了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朱瞻缮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镇不可分割的财产,表示将来会坚定不移地主张这一原则.朱祁镇则高度评价了朱瞻缮所做的贡献,希望双方在各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

这是一个套板的套板,我们为什么觉得可笑?因为这样的文字我们常能看到,是模式化的文章,不生动.

2.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明确: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3总结:

善用:意蕴丰富点铁成金(正面)

联想意义

滥用:套板反应毫无新意(反面)

七.分析最后一部分:

刚才大家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重复五个例子的道理) 学生齐声朗读“我希望”后的话,说说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B.必须勤奋.

C.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八.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

文章应该是“作”出来的,不能老是“走熟路”.时常有学生问我,写作文有没有窍门,作文怎样才能得高分.我常常不知怎样回答.因为他们所期待的“窍门”绝不是我所要说的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多读多练、提升情感,他们希望我给他们一个“公式”,像做数学题那样往里一套,答案出来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套板心态”.按照“公式”写出来的作文是不可能得高分的.我想,大家还是应该记住朱先生的那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做什么不要太急功近利,认认真真做应该做的事.阅读鉴赏、写作文也如此,不要期望有什么捷径.

请大家回去后再读《咬文嚼字》,我想应该会有新的启发的.

九.布置作业:

1.思考:本文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不少于3条)

2.思考: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的启示?(不少于2条)

3.完成课后练习二和四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二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归纳概括文章所用材料,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并能在品味语言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3.领会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的主张,明确“咬文嚼字”的真实含义.

4.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5.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

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歇后语:口吃报纸|书架上的老鼠--咬文嚼字

灯谜:书虫|啃书|秀才会餐--咬文嚼字

故事导入:

1930年5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伐蒋介石的中原大战.阎锡山和冯玉祥的两支部队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举聚歼河南的蒋军.可是,由于冯玉祥的参谋在拟制命令时,误将“沁阳”写成了“泌阳”,这场战争就没能在原计划的河南省的“沁阳”境地开战,而是弄到了河南省的“泌(bì)阳”.沁阳在河南的西北部,即黄河以北,而泌阳则在河南的西南部,这一北一南相差200多公里.结果,冯玉祥的部队误入泌阳,殆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冯阎联军处处被动,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后人就戏称这场中原混战是“败在一撇上的战争”.若不是多了这一撇,或许中国历史的部分章节就要改写了.

可见这一字之差就可以使你所想要表达的内容相差万里,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就一定要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态度,在写作的时候细细锤炼,朱光潜先生就把这种锤炼称为“咬文嚼字”.

解题:

那“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呢?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推敲的意思,这个成语的意思:

形容过分斟酌、推敲字句,现在多用来讽刺死抠字句、不领会文章精神实质的

人,有时候也用于讽刺当众讲话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等.

走进课文:

(一)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自行浏览文章,思考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的呢?用文中语句回答(第三段).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这就是说,作者在这里贬词褒用,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言精神.

2、文章的观点性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什么?(第八段)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言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注:本文的基本观点在第三段也有(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彼此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一5),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强调咬文嚼字的实质是思想和感情的调整.

郭沫若改台词(句式改变)

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

韩昌黎改诗(字眼不同)

第二部分(6一7),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善用字义联想(《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误用字义联想(“套板反应”)

第三部分(8),是文章的小结部分,点名了文章的主旨.(点明咬文嚼字的目的,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关系:可以看出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是咬文嚼字,第二部分写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第三部分写咬文嚼字的目的,三者之间有严密的逻辑顺序.

(第二种分法分四个部分: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二)分析第一部分(1一5):

(1)找出其中所举的例子并思考这些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郭沫若改台词: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是”与“你这”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句式已经发生变化.前为判断,后为感叹.从后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在特定的语境中“你这……”会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大半表示深恶痛绝,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一般用在骂人的时候,不适合用在赞美的情景中.和“有”性质完全不同,“有”在这里表示陈述,没有情感的变化.

启示:由此例看来,我们一定要慎用字词,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八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这个例子说明连郭沫若这样的大家用好一个字也要颇费周折,甚至有些地方用得不妥,可见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仔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和治学精神.

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翻译: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要注意重点词语“以为”:把……当做;“因”:于是;“终”:终究.)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见草中石,以为虎”并不是“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了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了.

由此例可见,文章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文章字数不同,意味也不同.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八字: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韩愈、贾岛“推敲”: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想用“敲”字(来替换“推”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一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都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

抓住了万籁俱寂中,老僧(或许正是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有了敲门的动作和声响更显出四野的静谧荒寂,不露痕迹的切中了题目中的“幽居”二字.而“推”字“自掩自推”的“冷寂”,不仅让“鸟宿池边宿”显得无理,意蕴也浅的多.

作者不盲从,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推”字写的是独自步月归寺的冷寂场合,而“敲”写的是月夜访友的热闹场合.“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而“敲”就显得他拘礼些.所以选“推”还是“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

由此可见,文章中字眼不同,意境也就不同,我们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敲”: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剥啄有声,打破岑寂,平添搅扰.“推”: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无声.)(八字: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2)作者举以上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找出文中的原话来回答.

以上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这就是我们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时都要“咬文嚼字”的原因,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三)拓展训练:炼字

(1)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突出特征:学生先说出答案及原因,老师再来讲解.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轼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黄庭坚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明确:“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

(2)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数、一),说明原因.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明确:“一”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

第二课时

故事导入: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

体会这三个人所说的话的不同意味.(学生讨论)

明确:“吃在中国”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意思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可见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这就是我们要“咬文嚼字”的原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该怎样“咬文嚼字”.

进入课文:

(一)分析第二部分(6、7)

(1)请同学们看看6、7两段写了什么内容?用其中的关键句来回答.(2)请同学们找出6、7两段里面所举的例子,

第6段:

“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直指意义--燃烧体冒烟

联想意义--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A: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

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B: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

品茶,赏月

C:诗中表达诗人什么的情趣?

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D: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

明确:说明善于运用联想意义,会使文章更加丰富、有蕴藉.

(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意蕴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连起来.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就显得很平庸,不会有这样的想象.)

第7段:

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套板反应?有什么弊端?

明确:套板反应是运用词的联想意义时,看到一事物立即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毫不斟酌的使用它们,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文中有)

前面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引用了一系列的例子:

王嫱、西施--“柳腰桃面”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很多,学问渊博.)、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采) 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

叙别离--柳岸灞桥(灞桥:桥名,本作霸桥,在长安东,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做买卖都有--端木(即子贡,孔子的弟子.他“能言善辩,善经商,家累千金”.)遗风

用铅字排印书籍──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虫蛀,先把青竹简用活烤干叫杀青.后来泛指写定著作.)

(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会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与艺术无缘.套板反应的弊病在于它束缚了语言的判断,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是文学创新的仇敌,是一切文学向前发展的障碍,就读者来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所以我们不能进入套板反应,要养成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的谨言精神,要“唯陈言之务去”:让语言跟着思想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二)分析第三部分(8)

1、什么是“咬文嚼字”?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怎样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目的是

什么?

明确:(1)咬文嚼字就是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态度.

(2)因为文字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所以要咬文嚼字.

(3)咬文嚼字要有严谨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4)目的是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原文: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主旨句.)

(三)主题:

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义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四)能力提升

请同学们在下列句子中填入恰当的词语并说明为什么.

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以9秒58这一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百米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成为了历第一位三次打破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的巨星.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自豪;令人叹服;快的让你不敢相信,以致头晕眼花.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多观察留心身边的事物,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要刻苦自励.也希望大家再以后的写作中能有这样一种勤奋的态度.

(五)拓展探究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找出《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谈谈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中心论点: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是否矛盾:不矛盾.

《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囿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三

教学目的:1、学习领会本文所说的咬文嚼字的方法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的精神

3、学习评价本文观点,培养勇于质疑,不盲从的精神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揣摩、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研讨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咬文嚼字.

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文

1、由苏小妹填字的故事,引入“咬文嚼字”.

苏东坡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妹妹,叫苏小妹.一次,她出了一个填字游戏,让

苏东坡在“轻风”和“细柳”、“淡月”和“疏梅”之间加入最恰当的动词.苏东

坡不假思索就答:“不妨加‘摇’、‘映’二字,写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听罢摇头.苏东坡略加思索,又说:“那么,家‘舞’、‘隐’二字呢?改成‘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如何?”苏小妹仍然摇头.坐在一旁的黄庭坚不禁问道:“那你说用什么字?”苏小妹脱口而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

花.”

请大家将这三组动词作个比较,到底哪组好,为什么?引导揣摩:

“摇”、“映”二字太平直,缺少诗意.

“舞”字较“摇”字形象,有情趣,有美感;用“隐”字更准确,因为当时

是“淡月”,映照的又是“疏梅”,梅枝上疏朗的白梅,在淡月下看不真切,故而

“隐“.

第三组用“扶”字,比用“舞”字准确,因为是“轻风”,用“舞”字,摆

动的力度似乎太大,而“扶”字,仿佛轻风扶着细柳在轻轻地荡秋千,既准确又富有情趣.一个“失”字更是用得奇崛,“淡月隐疏梅”,似乎是月亮有意地要

藏起梅花,“淡月失疏梅”,则是月亮觉得丢失了梅花,惊奇地在寻找呢﹗苏氏兄妹讨论的问题,在古诗创作中叫“炼字”,又叫“推敲词语”.推敲一词由何而来?

2、读课后资料《“推敲”的来历》、《王安石推敲诗句》

让学生品味“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的妙处.明确:“到”、“过”、

“入”三字都平庸,“满”字虽然强调了春意之浓,却毫无美感.而一个“绿”

字,不仅有鲜明的色彩,而且似乎能让人感觉到春天到来,满山遍野的树木花草

逐渐边绿的过程,有动态感,十分生动形象.

这种推敲词语,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把它叫做什么?

二、理解课题

1、“咬文嚼字”一词的词典义:《新华成语大词典》:“过分地斟酌字句.”

《汉语成语词典》:(1)过分地斟酌词语;(2)喜欢掉书袋,即卖弄文采(3) 可见,“咬文嚼字”一词,是个贬义词,可是作者在本文中是不是把它做贬义词

用呢?显然不是,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斟字酌句”、“推敲词语”这样的词

标题,而用“咬文嚼字”一词?揣摩一下,这个词用做本文标题,有什么意味?

2、揣摩标题意味.

明确:此处作者不是用该词的字典义,而是突出这一成语的四个语素义.一“咬”一“嚼”,突出了反复品位反复揣摩语言的意味.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运用语言要反对陈词滥调,力求创新的观点,这个词语做标题,就是创新的一个范例.

三、理解课文中的咬文嚼字的实例.

1、比较婵娟骂宋玉的话: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2、比较《史记》李广射虎同金若虚在《史记辩惑》里的删改.

补充比较:杜牧七绝〈清明〉和改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雨

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遥指杏花村

通过两个例子明白简洁同生动形象关系的把握,推敲词语要适合表情达意的需要.

3、理解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句运用词语联想意义的妙处.

4、比较下列两例描写女子美貌的句子:

此女子柳腰桃面,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

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着朱则太赤

你觉得哪句描写的女子更美,为什么?

联系学生作文中的人物描写,使之明白使用语言力求创新的道理.

四、小结推敲词语常用方法

学生谈体会,然后归纳.

板书:由此及彼——联系上下文语境推敲

由表及里——符合文章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并评价本文论述的道理

教学程序

一、理解课文主要观点

1、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看书体会,本文作为一篇“美学文学论文”的写作特色.明确:在列举大量的实例的基础上来论证自己要说明的道理.

2、重点阅读课文第三段,理解本段所阐明的道理,以及着段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全班学生集体朗读这一段,再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归纳其中论述的观点.

明确:此处可分两层,1、2、3、句论述一层意思,4、5、6、句论述一层意思.

从一层的三句话中,可归纳出观点:对文学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二层观点归纳: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感情.

再看这一段在文章中结构上起的作用:承上启下.第一层就前两段所举例子,说明阅读写作要咬文嚼字的道理;后一层启下,统领后文要论述的观点.

3、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已经完成了其中的一小题,学生继续完成2、3、4题.

学生默读后文,在每一段中划记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根据本段内容, 归纳出这一段的主要观点.

讨论每段内容,的出结论.

5段,表达观点的句子有:“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理解5段内容,看哪一句最符合本段观点,作出概括.明确:就本段列举的例子,和作者所做的分析评论来看,主要说用语要能符合诗文意境,因此第二句才是本段观点,而其余两句是强调三段二层的观点,因此,本段观点归纳为:推敲词语,要从符合诗文的意境需要出发.

6段,主要阐述了阅读写作中的用词,有直指意义,有联想意义,论述了二者的区别;接着论述了联想意义的不易控制,联想意义在诗文创作中的妙用.

分析以上论述,与推敲词语有关的论述,当是最后的观点,所以,归纳为:正确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幻灯片显示)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 三、分析课文观点: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 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四、引申: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1)你怎么了---怎么了,你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 五、总结全文 六、练习: 乔安娜的添字练习《早梅》添字练习扩展句子练习 五、运用: 课堂口头作文练习:任选一词口头说一段话,要表达出主观感受。 1、太阳云天空校园人们小路 2、我树林飞鸟风 六、作业布置: 大家回去拿出自己期中考试的作文,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高中部:汪俊鹏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 神。 二、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词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 二、检查预习 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 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 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内容梳理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咬文嚼字(市教学设计一等奖)

咬文嚼字(市教学设计 一等奖)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咬文嚼字(市教学设计一等奖《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 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PPT课件演示:P.1 课题]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PPT课件演示:P.2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PPT课件演示:P.3]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南宁市第九中学温钊莲 一、导入 我们来猜个谜语好不好?谜底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这个谜底是?咬文嚼字。这正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板书)嚼 jiáo jué咀嚼 jiào倒嚼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刚才提到咬文嚼字的三个义项都是贬义,但是作者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并提倡咬文嚼字,在作者的笔下,“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 明确:第3段。“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但在本文中却是指“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要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换句话讲,也就是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联系。课文围绕“文字和思想情感”这个关系而展开的段落正是前面的五个自然段。弄清楚新含义,弄明白“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这半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作者并没有在文章开头就直接表明观点、就向读者说教,而是列举三个例子(我们可以从课后练习第一大题得到一些提示),这三个例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开头就谈郭沫若改剧本台词: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改得好。“你这什么”是坚决的判断,而且带有极端的憎恶,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说明了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2)、李广射虎 《史记》中“李广射虎”这段文字在由繁变简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文的“惊讶”和“失望”的意味,如何理解? 明确:《史记》改文看似较原文要简洁许多,但能传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却几乎消失尽,“视之,石也”就是“惊讶”语气的载体,而“终不能复入石矣”与“终不能入”尽管只是少了三个字,但省略了“复”与“矣”,恰恰将语气的承载体给删除了,怎能不让人觉得味道怪怪的!原文的意思是: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

人教版高中高三上册语文《咬文嚼字》课文及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高三上册语文《咬文嚼字》课文及教案设计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 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 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仅仅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 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 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 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 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但是“坚决的判断”, 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仅 仅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 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 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 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 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 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 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 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 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 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咬文嚼字”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评价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方法] 讨论评价法 [教学设想] 本文是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不失活泼并富有“理趣”。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要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允许求异,总体上欣赏并理解本文的见解,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2.学习目标 ①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②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③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④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二、分析 1.解题:“咬文嚼字”的含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2.文中义: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三、研读赏析

1.整体把握: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2.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思路: 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 静态描写正面描写 阅读咬文嚼字写作 动态描写反面描写 达到艺术的完美 3.合作探究: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分析: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每一个实例各从什么角度说明一些什么“道理”?给了你什么启示 (1)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 明确: 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史记》 韩愈改诗 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做诗文的人从古籍中找辞藻、乞灵 (2)每一个实例各说明一些什么“道理”? (3)给了你什么启示 明确: ①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说明的道理:文字与思想情感有关 启示:(让我们明白)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放过。 ②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嗦,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

《咬文嚼字》教案 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过程与方法目标: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品评诗句,体会作者观点,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修改和创作练习。【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两位同学读“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较这两个句子的差别。 明确:“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上面的这个例子选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40页。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京派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我们来看看朱光潜先生这篇课文是怎样体现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的? 三、解题 1.“咬文嚼字”一词通常怎么理解? 明确: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下面三个例子分别是以上三个解释的哪一个? 1、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B 2、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A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C 2.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光潜先生在文中对“咬文嚼字”的阐释是以上解释的哪一个? 明确:都不是解释。 四、合作探究 (一)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案)

咬文嚼字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 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PPT课件演示:P.1 课题] 20XX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PPT课件演示:P.2 ]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 [PPT课件演示:P.3]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PPT课件演示:P.4]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高中部:汪俊鹏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 神。 二、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词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 二、检查预习 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 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 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内容梳理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明确:1、郭沫若改字。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韩愈改诗“推”与“敲”。 4、直指义和联想义,苏轼与《惠山烹小龙团》。 5、关于联想义的弊端,“柳腰桃面”等套板反应。 2、具体分析文中作者举的前三个例子。 (1)找出“你这”和“你是”句式的句子,并思考这两种句式在语气上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你是什么”或是单纯的叙述语,或表假定语气,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感情强烈,增强了语气。可见,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 (2)对比“李广射虎”和改动后的例子,思考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由此可见,文字的增减,意味也就不同。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3)“推敲”也值得推敲 “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是什么?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支持哪一个?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说: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同字眼,意境也就不同了,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因此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现在回到我们讲的《泊船瓜洲》化静为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3、试分析前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看看他们在阐明作者什么观点? 明确:(1)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一种说法一种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的运用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文字是好是坏,关键是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3)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情感。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繁简、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4、在(4)(5)两个例子中作者讲到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是从哪入手的?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解说:教学目的的确定最重要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单元要求,二是本课编者提示。这两者新编课本均有,万不可忽视。) [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2写法揣摩 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教学方法] 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熟悉典故及词语。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在大家预习——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以求能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并借鉴一些文章的写法,让我们的文章也变得美起来。 二、解题 1投影映出: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教师口头说明:清代,安徽桐城出了以刘大???、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2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单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承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如作图解,可这样画。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朱光潜与马南郁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 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 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含答案)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

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2.锱铢必较3.斟酌4.镞词藻 7.蕴藉8.付梓9.尺牍10.陈言务去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四、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五、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沦。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 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步推。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

优质课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 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评价讨论法。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思考问题(读书),教师板书字词。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 2、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3、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三、字、词(学生看书思考间隙,教师板书)。 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D) A下乘(cheng)岑寂(cen)付梓(zi)锱铢(zizhu) 1

2021年高中语文 咬文嚼字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5

2021年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5 目标要求: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独具的论证方法。 3、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文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预习解决:1、给下列字词注音。 涎()茗()镞()沁()藻()滥( ) 2、解释下列词语。 援例: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玩索: 胸襟: 岑寂: 游离: 意蕴: 蕴藉: 流弊:

下乘: 3、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文论证方法是什么?是否能说明问题?请举例说明。 ③你对作者的说法都赞同吗?若有不同看法,试举例说明理由。 学习研究:1、弄清本文的结构,概括说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下列提纲。 一、引题(段): 二、揭示中心,初步论证(段): 咬文嚼字三、进一步论证(段): 四:总结( ): 2、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说自由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用了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何相似点?作者用这两个比喻恰当吗?说说看。 ②文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它的妙处就在于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根

据作者的分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丰富”和“有蕴藉”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写这个例子又是什么目的。 ③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字的联想意,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具有不确定性。 B、与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诗尤其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若不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充分地使用文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3、细读课文第7段,完成以下各题。 ①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与第6段相比,它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文中说,从前作诗文的人写不同的诗文往往用一些现成的不同的“套语”“滥调”,作者对这种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我们对作者所列的那些典故、文化知识等到底应持什么态度?作者没有说,你是怎么看的?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完美版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人体会作者“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的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 套板反应” 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2.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3.如条件允许,利用计算机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4.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人新课 一提到“ 咬文嚼字” 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一一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3篇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3篇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篇一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是阅读和写作要有谨严精神。要留心玩索。要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精练的相互吻合。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本质是斟酌文字来调整思想和情感。文章可谓观点鲜明,要训练学生运用纲举目张法来理清思路。文章脉络清晰,旁征博引,能从咬文嚼字的表象探究他的本质。这是全文的难点。教学中必须突破。文中的文学素养很深厚,教师应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熏陶,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 如何贯彻教学的指导思想? 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 首先贵在导入.笔者运用自己的对联导入新课. 点点桃花点醉家园景,声声轻钟声闹华夏春。 你读这副对联认为那些字词用的好? 生答:点醉和声闹用的妙. 师问:可否用点缀和声震代替? 生答:不可.点缀不如点醉体现作者迎春的喜悦情感.声震远不如声闹体现除夕晚会的喜庆氛围. 师:对,这里就是咬文嚼字.字词的改动影响了对联的情感.文句的改动也是这样.今天让我们与朱光潜先生共同讨论如何咬文嚼字.

这样导入课文一是轻松,二是目标明确.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要点,笔者让学生找出文中咬文嚼字的事例. 正面事例反面事例 郭沫若改剧本郭沫若改句 水浒传的句子王若虚改史记 红楼梦的句子贾岛推敲 苏轼的诗套版反应 接着让学生讨论事例好坏的原因---表面是斟酌字词的分量,实际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是全文的中心.是纲.那么,作者告诉我们如何推敲文字去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文中找出作者说的要点. 生答:1内容和形式要相随而变.2咬文嚼字难在字义的确定和控制上.生答:咬文嚼字要力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达到艺术的完美.生答:避免套版反应.生答:要有谨严精神,要细心玩索.尤其要推陈翻新. 师:同学们没有说错.这些都是作者借咬文嚼字告诉我们的知识.我们整理一下: 1、原则:调整思想和情感 2、途径:斟酌文字的分量 3、操作:把握字义。一是直指义一是联想义。 4、态度:要谨严,细心玩索。 5、注意事项:避免套版反应。 6、目的:力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达到推陈翻新和艺术的完美。 现在讨论文章思路。生答:作者由表入里。先举咬文嚼字的

【K12学习】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1、了解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1、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胜境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朗读桃花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朗读课文,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3、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 5、朗读比赛四、桃花源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 朗读比赛后大家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向往,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 现场采访: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新闻会客厅,一说起世外桃源,大家总会放飞思想的野马,浮想联翩勾画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桃花源中的村民代表,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1、各位村民,欢迎你们来到AAAAAA,我们想知道当初你们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自先世避秦时乱。 2、提及桃花源我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你们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村子四周的地理环境如何?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画外音:环境美不美?美!怎么美?一个词语形容:神美 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美丽。齐读感受。 3、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村里人如何相处?是与世隔绝吗?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画外音:这里人们性格是那么善良淳朴。 5、你们村中有什么风俗习惯吗?比如,来了客人你们怎么招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画外音:村里人是那么好客。 通过村民的介绍,我们大体了解了桃花源中的情形,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咬文嚼字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5 目标要求: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独具的论证方法。 3、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文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预习解决:1、给下列字词注音。 涎()茗()镞()沁()藻()滥( ) 2、解释下列词语。 援例: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玩索: 胸襟: 岑寂: 游离: 意蕴: 蕴藉: 流弊: 下乘: 3、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文论证方法是什么?是否能说明问题?请举例说明。 ③你对作者的说法都赞同吗?若有不同看法,试举例说明理由。 学习研究:1、弄清本文的结构,概括说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下列提纲。 一、引题(段): 二、揭示中心,初步论证(段): 咬文嚼字三、进一步论证(段): 四:总结( ): 2、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说自由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用了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何相似点?作者用这两个比喻恰当吗?说说看。 ②文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它的妙处就在于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根据作者的分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丰富”和“有蕴藉”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写这个例子又是什么目的。 ③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字的联想意,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

具有不确定性。 B、与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诗尤其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若不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充分地使用文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3、细读课文第7段,完成以下各题。 ①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与第6段相比,它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文中说,从前作诗文的人写不同的诗文往往用一些现成的不同的“套语”“滥调”,作者对这种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我们对作者所列的那些典故、文化知识等到底应持什么态度?作者没有说,你是怎么看的? ③“套板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用3个字概括。 ④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作者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原因的,请分别用4个字概括。 就作者说: 就读者说: ⑤“惟陈言之物去”,这是一句最要紧的教训,这里的教训是什么意思? ⑥“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这里的“作”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5、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6、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7、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8、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回答: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 共同点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