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地质学-第4章 地球概况

普通地质学-第4章 地球概况

普通地质学-第4章 地球概况
普通地质学-第4章 地球概况

第4章地球概况一、名词解释

大地水准面参考椭球体梨形地球体大陆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裾)洋脊洋隆大洋盆地海山海岭盖约特(guyot)边缘海陆间海重力理论重力值实测重力值重力异常地磁地磁场地磁要素磁异常古地磁居里点地热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地温深度(地热增温级)热流地热异常地震波体变模量切变模量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硅铝层(花岗质层)硅镁层(玄武质层)岩石圈软流圈地幔岩陨石均衡补偿面

二、是非题

1.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力——科里奥里力在赤道处最大,两极处最小()

2.地球两极的理论重力值比赤道大。()

3.在同一纬度上,大陆上的重力值一般比海面上小。()

4.因为地心处重力值为零,所以地心处压力值也为零。()

5.地球内部物质密度随深度增加呈直线型增加。()

6.某地磁倾角为正值,则该地必位于北半球。()

7.某地磁偏角为东偏4°,在进行磁偏角校正时,应在所测方位角值上加这个偏值。()

8.磁场强度的垂直分量在赤道上趋于零,在两极处最大。()

9.磁场强度的水平分量在两极处最小,在赤道上最大。()

10.地球上获得太阳辐射能最多的部位是赤道。()

11.在同一热源情况下,热导率小的地区地温梯度较大。()

12.岩石的热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3.地壳以下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的规律称地热增温率。()

14.地壳与地幔合在一起又被称为岩石圈。()

15.软流圈的物质全部处于熔融状态。()

16.陆壳下的莫霍面深度随地面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17.地磁轴与地理轴的夹角称磁偏角。()

三、选择题(按后面的参考答案选择填写)

1.大气圈中与地质作用关系最密切的次级圈层是()。

a.平流层;

b.对流层;

c.中间层;

d.热成层。

2.地球上重力值最小的部位是()。

a.地心;

b.地面

c.莫霍面;

d.古登堡面。

3.地球上重力值最大的部位是()。

a.地心;

b.地面

c.莫霍面;

d.古登堡面。

4.若某地平均地热增温率为3°C/100m,那么,该地含磁性岩石与不含磁性岩石的分界深度约在()。

a.5km左右;

b.10km左右;

c.15km左右;

d.20km左右。

5.地面上的重力值()。

a.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

b.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c.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d.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

6.随深度增加地热增温率的变化规律是()。

a.不断增大;

b.不断变小;

c.先增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增大。

7.就全球范围看,恒温层的相对平均深度大致是()

a.赤道和两极比中纬度地区深;

b.赤道和两极比中纬度地区浅;

c.内陆比沿海地区深;

d.内陆比沿海地区浅。

8.陆壳与洋壳的边界位于()。

a.海岸高潮线处;

b.海岸低潮线处;

c.大陆架外缘处;

d.大陆坡的坡脚处。

9.地球内部温度升高最快的部位是()。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10.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时所用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是()

a.古地磁法;

b.地电法;

c.地震波法;

d.重力法。

11.下列各类火成岩中含放射性元素较多的是()。

a.花岗岩类;

b.玄武岩类;

c.闪长岩类;

d.辉长岩类。

12.一般认为重力均衡补偿面位于()。

a.莫霍面以上;

b.莫霍面;

c.莫霍面与岩石圈底面之间;

d.软流圈中。

13.较好的解释重力均衡现象的是()。

a.康德-拉普拉斯假说;

b.艾里假说;

c.威尔逊假说;

d.艾里假说和普拉特斯假说的结合。

14.地球最主要的热源是()。

a.太阳能;

b.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能;

c.重力分异能;

d.构造作用能。

四、填空题

1.地球的重力主要来源于()。

2.洋壳的平均地温梯度为()°C;陆壳的平均地温梯度为()°C。

3.大陆平均地表热流值为()HFU;洋底平均地表热流值为()HFU;全球实测平均地表热流值为()HFU。

4.陨石按化学成分不同可分成()、()和()三大类。

5.当今陆地上两个最主要的山系是()和()。

6.发育于西太平洋的主要海沟有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菲律宾海沟、汤加-克马德克海沟等。

7.大陆边缘可分为()与()两种不同类型。

8.外力作用包括()、()、()、()和()等作用。

9.内力作用包括()、()、()和()等作用。

10.陆壳的最大厚度可达()km;洋壳最小厚度约( )km;全球地壳的平均厚度约( )km。

11.岩石圈的平均厚度约()km;软流圈的深度约从()km到()km。

12.地球具有弹性,表现在()和()等方面。

13.保留在岩石中的剩磁,根据它们的成因不同,可分成()和()等类型。

五、问答题

1.试分析地球形状不成为正球形的可能原因。

2.举例说明研究地表形态特征的地质意义。

3.我国地势的基本特点如何?

4.地表实测重力值可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而与理论重力值不相一致?

5.为什么洋壳的地温梯度高于陆壳?

6.为什么不能按全球平均地热增温率来求地心温度?

7.举例说明研究大气圈的地质意义。

8.举例说明研究水圈的地质意义。

9.举例说明研究生物圈的地质意义。

10.试分析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可能形成原因。

11.试述洋脊的主要分布特征。

12.艾里模式与普拉特模式有什么共同与不同之处?

13.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组成与状态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第4章地球概况答案

二、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10. ×;11.√;12.×;13. ×

14. ×15. ×16.√;17;×。

三、选择题

1.b;

2.a;

3.d;

4.d;

5.b、c;

6.c;7b、c;8.d;9.b;10.c;11.a;12.d;13.d;14.b。

四、填空题

1.地心引力;

2. 4-8°C、0.9-5°C;

3. 1.46、1.47、1.46;

4.铁陨石、石陨石、石铁质陨石;

5.环太平洋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6.日本海沟、琉球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7.大西洋型、太平洋型;8.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9.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10. 80、5、33;11. 70、20、250;12.能在内部传播地震波、固体潮现象;13.热剩磁、沉积剩磁。

人教版中考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考点解读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考点001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2 1.形状:地球的形状是一个_______。 2.形状认识过程: (1)古代人直觉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2)人们根据_______、_______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3)_______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4)______________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3.生活中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自然现象: (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现象 (3)站得高看得远 4.大小: (1)地球表面积_______平方千米, (2)平均半径_______千米, (3)最大周长_______千米。 考点002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P4 1.定义:为了便于看到地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点和线概念 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 赤道环绕地球一周,到南北极点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北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点,表示地球的最北端 南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点,表示地球的最南端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纬线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考点003 纬线和纬度P6经线、纬线的特征 特点经线纬线

考点004 经线和经度P7经度与纬度划分 考点005 利用经纬网定位P9 2.表示方法:除南北两个______外,地球表面上某一点的位置都需要一个______度和一个______度(经纬网)来表示。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 经线的形状是______ 纬线的形状是______ 长度 经线的长度______ 纬线的长度_____,_____最长 方向 经线指示______方向 纬线指示______方向 经 度 纬 度 起止度数 0°~180° ( 0°经线叫本初子午线) 0°~90° ( 0°纬线叫赤道 ) 划分符号 0°经线以东为东经度,用字母 E 表示。 0°经线以西为西经度,用字母 W 表示。 (1)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 N 表示。 (2)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 S 表示。 经纬分区 以0°和180°经线圈划分东西经范围 ①低纬度:0°~30°②中纬度:30°~ 60°③高纬度:60°~90°。 坐标书写 北纬40度,东经116度,写作(40°N ,116°E ) (注意:①不能少“°”;②先写度数,再写字母;③只有赤道、本初子午线和180° 经线不写字母,其余要有N 、S 、E 、W ) 半球划分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_____°W ,____°E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______(0°纬线) 特殊经纬线 (1)0°经线--叫______线,通过英国伦敦______天文台的旧址。 (2)20°W :以东是______球,以西是______球。 (3)160°E :以东是______球,以西是______球。 (1)0°纬线--叫___ ,赤道纪念碑在南美洲______首都____市。 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圏是________。 (2)23.5°S (N )--南北______线。是____带与____带分界线。 (3)66.5°S (N )--南北______。是____带与____带分界线。

地质学基础试题和答案

《地质学基础》作业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30个)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4、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5、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6、双变质带:大洋板块沿贝尼奥夫带在岛弧与大陆边缘下插引起的成双变质带,一个是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另一个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 7、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8、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内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9、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11、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12、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13、类质同象: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由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占据了原来离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学键性和晶体结构类型发生质变的现象。但可引起化学成分及其它有关性质的改变。 14、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5、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6、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7、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18、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风)作用下,砂质沉积物移动时所形成的沙纹或沙波。 19、火山碎屑岩: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岩石。 20、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包括岩石的、生物的、地化的特征)。 21、三角洲:带有泥砂的河流进入蓄水盆地,因流速减小,沉积物在河口地区大量堆积,并导致岸线向盆地方向不规则进积而进行的沉积体。 22、浊流:指沉积物颗粒靠涡流(湍流)支撑,呈悬浮状态在流体中搬运的重力流。 23、碳酸盐岩的清水沉积作用:就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24、地层层序律:对于层状岩层而言,老地层先形成、在下面,新地层依次层层叠覆,越往上,地层越新。 25、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

普通地质学-第4章 地球概况

第4章地球概况一、名词解释 大地水准面参考椭球体梨形地球体大陆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裾)洋脊洋隆大洋盆地海山海岭盖约特(guyot)边缘海陆间海重力理论重力值实测重力值重力异常地磁地磁场地磁要素磁异常古地磁居里点地热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地温深度(地热增温级)热流地热异常地震波体变模量切变模量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硅铝层(花岗质层)硅镁层(玄武质层)岩石圈软流圈地幔岩陨石均衡补偿面 二、是非题 1.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力——科里奥里力在赤道处最大,两极处最小() 2.地球两极的理论重力值比赤道大。() 3.在同一纬度上,大陆上的重力值一般比海面上小。() 4.因为地心处重力值为零,所以地心处压力值也为零。() 5.地球内部物质密度随深度增加呈直线型增加。() 6.某地磁倾角为正值,则该地必位于北半球。() 7.某地磁偏角为东偏4°,在进行磁偏角校正时,应在所测方位角值上加这个偏值。() 8.磁场强度的垂直分量在赤道上趋于零,在两极处最大。() 9.磁场强度的水平分量在两极处最小,在赤道上最大。() 10.地球上获得太阳辐射能最多的部位是赤道。() 11.在同一热源情况下,热导率小的地区地温梯度较大。() 12.岩石的热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3.地壳以下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的规律称地热增温率。() 14.地壳与地幔合在一起又被称为岩石圈。() 15.软流圈的物质全部处于熔融状态。() 16.陆壳下的莫霍面深度随地面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17.地磁轴与地理轴的夹角称磁偏角。() 三、选择题(按后面的参考答案选择填写) 1.大气圈中与地质作用关系最密切的次级圈层是()。 a.平流层; b.对流层; c.中间层; d.热成层。 2.地球上重力值最小的部位是()。 a.地心; b.地面 c.莫霍面; d.古登堡面。 3.地球上重力值最大的部位是()。 a.地心; b.地面 c.莫霍面; d.古登堡面。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绪论一填空题 1 圈。 2 内部圈层。 3 4 5、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或界面或间断面 古登堡面、把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内核和外核。 698.74%,称为造岩元素。 7 8、地球内部的密度、压力、温度随深度的增大而增高,但不均匀。 9 10、地球的年龄约为46 地质年代来表示地质事件的具体时间。 11 12、 先后关系。 13 14、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野外观察、室内实验和综合分析等。 二、名词解释: 1、地质学 2、地壳 3、岩石圈 4、软流层 5、地质作用 6地质年代 7克拉克值 三、单选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 ( b)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d、地核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 a)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 d、地核 3、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 ( c) a、地壳b、岩石圈c、大气圈d、地球表层 4、直接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 a、元素b、矿物c、岩石d、矿石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b) a、硅b、氧c、铝d、铁 6、属于内力地质作用的是 (a) a、地震b、高山削平c、海底上升d、油田形成 四、双项选择 1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是 a、康拉德面 b、莫霍面 c、古登堡面 d、莱曼面 e、地表面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a、硅铝层 b、洋壳 c、陆壳 d、硅镁层 e、铁镁层 3、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构造作用 b、岩浆作用 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 e、沉积作用 4、地球内部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是 a、物质交流 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 d、能量传输 五、判断题 1、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地壳(F) 2、矿物是尊称地壳的最基本单位(T) 3、地球是若干个相对状态而成分不同的物质是同心圈层所组成(F) 4、地表形态地貌始终处于不断的剧烈的运动变化中(F) 5、地球内部的密度、压力和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均匀的增加(F) 6、地质作用既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T) 7、野外观察是直接观察自然界的地质现象(T) 8、绝对地质年代又称同位素地质年龄(T)

普通地质学-第二章-岩石圈

第二章岩石圈 第一节岩石圈的表面形态特征 地球的表面呈高低起伏不平,有海洋和陆地两大地貌单元组成 陆地面积占全球面积的29.2% 海洋面积占全球面积的70.8% 海洋平均深度为-3728m(-3794、-3908) 地球最高点:为我国西部的珠峰、海拔88 地球上最低点:为太平洋西部的马利亚纳海沟约为-11034m 海陆最大高差近20公里 海洋面积占总面积的2/3,多分布在北半球 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3,多分布在北半球 一、陆地地形 地球上的陆地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大块的叫大陆或大洲,小的叫岛屿 根据陆地表面的海拔高度和起伏形态,陆地分六种基本形态 山地: 对不同高程山的统称,线状延伸的山称为山岭;由若干条山岭组成的山称山脉,山地海拔高程大于500米,相对高程大于200米。 根据海拔高度山地:低山区(500—1000米)中山区(1000-3500)高山区(3500-5000)极高山区(大于7500) 高原: 海拔600米以上,顶面平坦,面积大,起伏小的宽阔高地,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我国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 盆地: 四周被山地或高原所围,中央低平,如四川盆地 丘陵: 起伏小,海拔高程小于500米,相对高度小于200米,一般是峰圆坡缓,分布于不同高程 平原:海拔高度小于200米,地面高度变化很小,略有波状起伏,表面平坦,如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洼地:陆地上地势低于海平面以下的地带,如我国西北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称为克鲁沁洼地。 由以上可知,陆地面积起伏变化十分复杂,有峰峦高耸、地面崎岖的山地、山脉,也有高低不大坡地缓和的丘陵,有海拔较高、面积广大的高原、也有低平宽广、起伏微小的平原、还有周围高、中间低的盆地等。 二海底地形 地球表面被海水覆盖的大洋底部也是起伏不平的,根据起伏特征分为 1 大陆架 是陆地向海的自然延伸部分,构成围绕大陆的浅水平台,水深区在200米以内,平均坡度为-0.3,宽度几十至几百公里。 大陆架面积广、资源丰富,是主要的渔场和海底油田区域,如浙江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近渔场。 我国东部分布着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大陆架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1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的概念: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地万物的总称。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宇宙中的天体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恒星——明亮发光,发热;相对静止。例如,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轮廓模糊,云雾状外貌。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其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 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例如地球是目前人们发现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例如月球(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小块 ?彗星——扁长轨道,拖着长尾的彗星。围绕太阳公转的哈雷彗星(周期76年) ?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 3、天体的类型: 自然天体——主要为恒星和星云等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天空实验室等。 宇宙中的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太阳系模型图 1、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 是: 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 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 星。 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木星是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地球是密度最大的行星。 2、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太阳系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4、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是:a光照条件稳定,生命从低级各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b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互不干扰。 (2)地球的物质条件是:a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b体积、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c地球上有液体水:海洋、液态水的形成。

1.2地球概况

第二课、地球概况 教学类型:新课 授课年级及科目:七年级上册环境教育 授课者:夏开英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它的表面由三分陆地和七分海洋组成,地球上的面貌多姿多彩。 2、初步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 3、感受地球的美,地球上生命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建立保护地球的观念。 教学准备: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示谜面:形状圆圆像太阳,自己不能发光亮,青山绿水花儿美,它是生命的故乡。让我们全体起立,跺跺脚,说一说我们的脚下是什么?(地球)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就像我们的妈妈,让我们一起来亲热的叫她一声吧!(地球妈妈) 二、合作探究,知道地球地貌,感受地球的美丽。 (一)地球概貌 1、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古代人类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那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2、学生交流。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3、出示地球仪:今天我们一起去走近地球妈妈,利用地球仪一起来探究一下地球妈妈表面的奥秘吧。 4、分组,摸一摸,转一转,看一看,想一想从地球的形状、颜色上你发现了什么?(1)地球是个大圆球--知识点:椭圆形的球体 (2)地球仪是光滑的,其实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

(3)地球是个大花球--知识点:海洋与陆地从颜色上你发现了什么? 蓝色:代表着海洋。 课件出示"海陆面积比较图"。地球表面大约有70%的地方被海洋覆盖,而高出海平面的陆地只占了地球表面积的约30%。所以我们的地球是由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组成。 除了蓝色还有什么颜色?(绿色、黄色、白色) 绿色:森林、田野和草原 黄色:沙漠、盆地、高原、山脉。(颜色越深代表着地势越高) 白色:冰川雪地 (二)感受地球的美丽 1、地球妈妈的表面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地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地球。(欣赏图片)看到这里,我们真想说:地球妈妈真美丽。 2、波澜壮阔的海洋,辽阔干燥的戈壁沙漠,洁白如玉的冰雪世界、雄伟壮丽的群山,地球妈妈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展示了她美丽的衣裳。让我们齐声赞叹:地球、美丽的家园。 三、合作探究,了解七大洲、四大洋。 (一)认识七大洲。 1、刚才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地貌,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绚丽多彩的球体。全球分成了七大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七大洲,你们仔细找找七大洲以及它们的名字,让我们比比哪个小组完成得快! 课件出示:东西半球图。师逐个点击七大洲 2、启发学习,合作探究。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它们的名字。 亚洲:让我们一起去亚洲!大家从地球仪上找一找亚洲。看一看亚洲的颜色有什么发现?深黄色(有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来到亚洲你会想到什么?我们的国家就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欧洲:有大片的绿色,(森林和平原)。 非洲:有大片的黄色(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

地质学基础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讲义 前言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性质 地质学基础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程。本课程对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具有重大作用,能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其他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目的任务 (1)目的:使学生对地质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思维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任务:学习和掌握地质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容、意义及相互关系,从地球的组成、演化与各种地质作用的性质、特点、过程和结果入手,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和术语、重要理论及地质思维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学生在低年级最先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的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要求 1、了解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及研究方法;现代地质学发展的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不同圈层的特点;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地壳类型及其特点;软流圈和岩石圈的特点;地质作用的分类;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及其基本特征;矿物的分类;火成岩的分类,代表性的岩石及其特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类型及相应的变质岩;板块边界的类型;岩层的产状要素;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描述地震特征的相关术语;火山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人类的演化阶段。 重要术语:重力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增温级;克拉克值;硅铝层;硅镁层;软流圈;岩石圈;地质作用;矿物;岩石;晶质体;非晶质体;类质同像;同质多像;解理;风化壳;变质作用;变质强度;接触变质晕;双变质带;贝尼奥夫带;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槽;地台;地盾;板块;褶曲;地形倒置;断层;地层层序律;化石;标准化石;地层;岩相;构造旋回;沉积旋回;矿石;矿床;品位。 2、理解 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获得的启示;酸性岩浆和基性岩浆的特征区别,岩浆性质与火山喷发类型之间的联系;鲍温反应系列对于认识矿物共生组合规律和掌握火成岩分类特征的意义;野外识别背斜与向斜;各种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分析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纪时期地理环境演化的主要特征;分析矿床的形成与岩石成因之间的关系。 3、掌握 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区别和转化关系;各种大地构造学说;人类的演化与地理环境变化的联系;概括地壳构造演化阶段,分析各主要构造运动对世界古地理环境的影响;概括地球生物发展阶段,归纳主要生物门类的繁盛时期与灭绝时期,并分析其可能原因;概括地球气候变化历史,分析地球经历的温暖时期和寒冷时期及其特征;分析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中国

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帮助学生建立地球空间概念; 【教学要求】: 一、要求学生掌握构重力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异常; 二、要求学生认识地球基本特征; 三、要求学生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四、要求学生掌握理解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源 【课程重点、难点】: 一、课程重点包括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磁的物理性质 3.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课程难点 布格异常、地磁、地幔、地核 【课时分配】:2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 第一节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 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第一级近似:圆球形 第二级近似:旋转椭球体 第三级近似:大地水准体 大地水准面:是指由平均海面所封闭的球体形状。

(二)地球大小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密度和重力 地球的质量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用地球的质量除以地球的体积,便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是 5.517g/cm3,而地壳上部的岩石平均密度是2.65g/cm3 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理想的扁球体(旋转椭球体),并且内部密度无横向变化,所计算出的重力值,称理论重力值。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称为重力异常。比理论值大的称正异常,比理论值小的称负异常。存在一些密度较大物质的地区,如铁、铜、铅、锌等金属矿区,就常表现为正异常;而存在一些密度较小物质的地区,如石油、煤、盐类以及大量地下水等,就常表现为负异常。异常的大小取决于矿石与周围岩石的密度差、矿体的大小以及矿体的埋藏深度。根据这个道理可以进行找矿和地质调查,这称为重力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 (二)地磁 地磁具有以下特点: (1)地磁南北极和地理南北极的位置不一致,并且磁极的位置逐年都有变化 (2)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它的磁偏角和磁倾角。如磁偏角和磁倾角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做地磁异常。局部的地磁异常主要是由地下岩石磁性差异引起。属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磁法勘探就是据此寻找地磁异常区,从而发现隐伏地下的高磁性矿床。此外通过研究在亿、万年前所形成的岩石中保存下来的剩余磁性的方向和强度,来判断地球磁场方向的变化,称古地磁学。它可以配合其它方法探索地球岩石圈构造发展的历史。 (三)地热 地球内部储存着巨大的热能,这就是常说的地热。地壳表层的温度常随外界温度而有日变化和年受化,但从地表向下到达一定深度,具温度不随外界温度而变化,这一深度叫常温层。它的深度因地而异,在我国北方,温度具有年变化的

普通地质学复习要点

普通地质学 名词解释: 1.内力地质作用: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 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层圈互相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谁、生物因素引起, 包括地质体的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以及各种地壳表层载体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3.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之百分数。 4.解理:指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即解理面) 的能力。 5.岩浆:地下高温熔融物质。 6.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 过程。 7.科里奥利效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到地球自转 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 8.波痕:波痕是由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 伏的层面构造。按成因可分为浪成、流水成因和风成波痕三种类型。 9.搬运作用:指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他处的作用。 10.沉积作用:指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的作用。 11.变质作用: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 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

12.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从岩浆中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对围岩进行作用,导致围岩化 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大量新矿物,形成新的岩石和结构构造。 13.标准化石:对于确定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应该是在地质历史中具有演化 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14.地质年代表:按年代先后把地质历史进行系统性编年列表。 15.震源:引发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源区。 16.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是接受震动最早的部位。 17.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 18.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千米到30-40千米深度。 19.康拉德面:地球大陆地壳内玄武岩层和花岗岩层之间的界面。 20.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深度。 21.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刚性,称为岩石圈。 22.洋脊:是绵延全球各大洋底的巨大山脉,是地球最为突出的地貌现象。 23.地质构造: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 24.正断层:上盘向下滑动,两侧相当的岩层相互分离。 25.逆断层:上盘向上滑动,可掩覆于下盘之上。 26.走滑/平移断层:被断的岩块沿陡立的断层面做水平滑动。 27.背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 28.向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下凹曲者,称为向斜。 29.地堑:是倾斜面相背的两个正断层所夹持的共同下盘岩块,常为山岭。

七下科学地球与宇宙知识点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地球与宇宙第四章知识点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①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②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③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④表面温度约6000 摄氏度;中心温度达1500万摄氏度;⑤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2、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太阳与地球的生物息息相关 光球层(肉眼可见)(太阳黑子) 3、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色球层(耀斑、日珥) 日冕层(太阳风) 4、太阳活动 ①太阳黑子: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最多的那一 年,成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1755年为第1周,2009年为第24 周.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②耀斑:色球层上突然增亮的斑块。爆发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5、太阳活动的影响: ①耀斑增强时,会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讯。 ②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注: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 6、月球概况: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本身不发光看到的是太阳照亮的月面 ①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地球直径的3/11,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 ②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月球的质量只有地球的1/81(由于月球离地球近,故看上去跟太阳大 小差不多) ③地月距离约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7、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8、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9、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 有岩石和碎屑。 注:①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②第一个利用火箭飞行的是万户;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成功;我国发射“神舟”飞船,“嫦娥”卫 星。经长期探测,发现月球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③月球上物体重力会变得轻:由于月球的质量比地球小得多,引力小。 ④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白天迅速升温,夜晚能量丧失殆尽。 ⑤月球表面布满环形山:没有大气的保护,月球遭受陨石肆无忌惮的撞击形成的 10、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 标星体。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1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汇编

绪论 一填空题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岩石圈。 2、地球是由若干不同状态和成分的物质呈同心圈层所组成的。以地表为界,可以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 3、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4、我们主要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作为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 5、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或界面或间断面。其中莫霍面、古登堡面、把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内核和外核。 、地壳元素中的氧、硅、铝、钙、钠、钾、镁等八种元素含量最高,占地壳总量的98.74%,称为造岩元素。 、地壳由一个不连续面康拉德面分为硅铝层或花岗岩质层和硅镁层或玄武岩质层上下两层。 8 9、地球内部的三个基本圈层是薄的,铝镁硅酸盐地壳,铁镁硅酸盐地幔和铁镍为主的地核。 10、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地质学上采用相对地质年代来表示地质事件的发生先后顺序,绝对地质年代来表示地质事件的具体时间。 11、根据地之作用的能量来源,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大类。 12、相对低质年代是根据地质时期中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和古生物阶段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相对先后关系。 13、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时间、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多解性等特点。 14、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野外观察、室内实验和综合分析等。 二、名词解释: 1、地质学 2、地壳 3、岩石圈 4、软流层 5、地质作用 6地质年代 7克拉克值 三、单选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 ( b)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d、地核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 a)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 d、地核 3、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 ( c) a、地壳b、岩石圈c、大气圈d、地球表层 4、直接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 a、元素b、矿物c、岩石d、矿石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b) a、硅b、氧c、铝d、铁 6、属于内力地质作用的是 (a) a、地震b、高山削平c、海底上升d、油田形成 四、双项选择 1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是 a、康拉德面 b、莫霍面 c、古登堡面 d、莱曼面 e、地表面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a、硅铝层 b、洋壳 c、陆壳 d、硅镁层 e、铁镁层 3、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构造作用 b、岩浆作用 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 e、沉积作用 4、地球内部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是 a、物质交流 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 d、能量传输 五、判断题 1、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地壳(F) 2、矿物是尊称地壳的最基本单位(T) 3、地球是若干个相对状态而成分不同的物质是同心圈层所组成(F)

《地质学基础》总复习及参考答案 (3)

《地质学基础》总复习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3、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 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4、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5、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6、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7、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8、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9、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0、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

11、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2、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3、地层: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14、岩层:由上下两个岩性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 15、地层层序:地层上下或新老关系 16、地层划分: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划分 17、平行不整合:地层内存在区域性剥蚀面,该面上、下地层在大范围内层面是平行的,但地层时代不连续,缺失部分时代地层;两套地层内化石显著变异,岩 性、岩相有大的变化;在剥蚀面上常有古风化壳残余。 18、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指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呈角度相交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19、产状:任何成因的天然地质体(包括沉积岩层、层状火山岩、侵入岩及变质岩等)在三 维空间的产出状态(或空间方位)称作产状。产状是指层状岩石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和产出状态。 20、岩相对比定律:把岩相横向变化与海侵作用联系起来说明了沉积环境随时间的推移在空间上的变化,解释了时间界面同岩相界面的关系。 21、生物层序律:一定种类的生物或生物群总是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地层里必定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种属的化石或化石 群。 2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2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24、岩石孔隙度: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25、地质构造:指由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的变形产物,具体表现为岩石的弯曲变形(塑性变形产物)和断裂变形(脆性变形产物)等。 26、断裂构造:指岩石所承受的应力达到或超过其破裂强度时发生破裂变形而形成的构造。 27、地下水:存在于地表以下岩石和土体(岩土)空隙中各种不同形式水的总称。 28、承压水:饱水带中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29、含水层:指贮存有地下水并在自然状态或人为条件下能够流出地下水的岩体。 30、透水性:指在一定压力梯度条件下岩土允许水透过的性能。 31、成矿作用:在地质作用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

1.1地球的概述处理

1.1地球的概述. 一【教材分析】 《地球的概述.》一课是教材第一章第一节,本章教材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本节课主要讲述人类地球形状的历程,并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证明地球是圆,以及会举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同时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主要圈层结构引导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以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作为学生的习得性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生分析】 中预学生,兴趣广泛,乐于动手,但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基于本课是初中科学教学首次接触到地球和空间的科学领域,所以教师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让他们体会学习地理的趣味和实用。感受团体合作的力量,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课堂为学生服务的目的.从而认识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和证明地球是“圆”的方法和现象,明确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三【设计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理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在学习地球的形状时;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创建科学氛围,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成功地喜悦以及小组合作的乐趣,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小组比赛活动个别抢答参与游戏等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教学法)、同时配以形象的图片和身边的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是我们的生活。(举例教学法)、通过讲练结合教学法,归纳总结教学法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 四【教学设想】 为体现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思想,我把教材作了一些处理:创设情境引出课题,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地球真的是平的吗” 教学中,设计成学生通过实验以及实验现象分析得出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组织教学。整个教学的基本流程为: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地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交流”古代人的地球观”——〉由科学家的大胆质疑引出“地球真的是平的吗?”——〉动手实验探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结论并举例一些生活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讨论现代人的地球观——〉总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五【教材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 2.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 能说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主要圈层 过程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能用“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取证——得出结论”的探究方式进行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对地球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和宇宙奥妙的兴趣。

初中世界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概况

初中世界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球体。依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实例。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识记以下内容。 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纬线的纬度 ⑴、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有三个特点: ①、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最后成一个点); ③、自成一个圆。 ⑵、纬度: ①、赤道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0°—90°N),赤道以南为南纬(0°—90°S)。赤道将地球平分南、北两个半球。纬度数从赤道向北、向南逐渐增大。纬度最大值90°。 ②、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

度。 四、经线和经度 1、经线: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经线有三个特点:⑴、指示南北方向;⑵、长度都相等;⑶、自成半圆。 2、经度: ⑴、经度的起点是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0°—180°E);以西为西经(0°—180°W),所以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经度数从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⑵、180°经线:180°E和180°W重合的经线。 ⑶、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国际上规定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如:15°W位于东半球;165°E位于西半球。 五、经纬网 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面上任何一点的位置。 2、读经纬网图,能回答有关问题(举例说明) ⑴、A点的经纬度:30°W40°N B点的经纬度:10°W10°N ⑵、从东西半球看:A点位于西半球B点位于东半球; 从南北半球看:A点位于北半球B点位于北半球。 ⑶、从低、中、高纬度来看:A点在中纬度地区 B点在低纬度地区。 ⑷、从地球五带来看:A点在北温带B点在热带。

地理必修一_第二章_地球上的大气_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4、影响:温度分布、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过程: 5、海陆热力环流: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原因: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6、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可以减小风速。 4、风向:高压→ 低压 5、风力(风速):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2.2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全球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P37) 高压带:干燥少雨信风带:干燥少雨 气压带风带 低压带:湿润多雨西风带:湿润多雨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冷高压,热低压) 2、气压中心(北半球): 3、季风: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夏邦栋版普通地质学要点整理很详细的

普 通 地 质 学 要 点 整 理 书目:夏邦栋《普通地质学》,1995年,地质出版社 整理依据: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普通地质学考试大纲 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普通地质学考试大纲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矿物 (1) 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2) 第四章 外力作用与沉积岩 (3)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4) 第六章 地质年代 (5) 第七章 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5) 第八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6) 第九章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7) 第十章 风化作用 (8) 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9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10 第十三张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11 第十四章 海水的地质作用...............12 第十五章 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12 第十六章 风的地质作用..................13 第十七章 块体运动........................14 第十八章 行星地质概述..................14 第十九章 地球的演化.....................15 第二十章 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15 附 录 真题举例........................15 卷 后 语 (17) 第一章 绪论(略) 第二章 矿物 第一节 元素 1 元素的定义: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统称元素。 2 半衰期:某一放射性元素蜕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也即地壳元素的丰度。 4 八大元素:O ,Si ,Al ,Fe ,Ca ,Na ,K ,Mg 第二节 矿物的概念 与 第三节 矿物的主要性质 1 矿物: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排列有序的固体。 2 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s://www.doczj.com/doc/033031491.html, For evaluation only.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福昕软件(C)2005-2009,版权所有, 仅供试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