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第一章:发展史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2、《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破伤风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清创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的分层缝合,

正确包扎

4、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5、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7、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

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损伤部位外伤:皮、肉、筋、骨、脉损伤

内伤:气血、脏腑、经络

损伤性质急性损伤:急骤的暴力所引起的损伤

慢性劳损:劳逸适度或体位不正确,导致外力长期累积于人体所致的病证

损伤时间新伤:是指2~3 周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

旧伤:宿伤,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受损部位破损情况闭合性损伤: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

开放性损伤:受到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皮肤黏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

受伤程度轻伤、重伤

职业特点生活性、工业性、农业性、交通性、运动性

理化因素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 损伤的病因: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持续劳损)、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内因(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七情内伤)

2. 损伤病机: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

由之不和。”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第三章诊断

一.损伤的症状体征

1. 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

2. 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二.骨病的症状体征

骨病:骨骼、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的疾病

1. 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2. 畸形、肌肉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与窦道

三.骨与关节检查法

1. 肌张力:在静止状态时肌肉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度。

0 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Ⅱ级:肌肉收缩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重度瘫痪)

Ⅲ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

Ⅳ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Ⅴ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2. 临床检查方法

用途:摸压痛、摸畸形、摸肤温、摸异常活动、摸弹性固定、摸肿块

手法:触摸法,挤压法、叩击法、旋转法、屈伸法、摇晃法

3. 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中立位0°法、邻肢夹角法

第四章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1、内治法分期:

初期:伤后1~2 周内,多用“下法”和“消法”,治血和理气兼顾。常用攻下逐瘀法,行

气活血法、清热活血法;

中期:伤后3~6 周,多用“和法”和“缓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常用和营止痛法、

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

后期:伤后7 周以上,多用“补法”和“温法” ,调理脏腑,补益气血。常用补气养血法、补养脾胃法、补益肝肾法。

总之,初期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气益血、强壮筋骨为

主。

2. 用药用方

上部犀角地黄汤、中部桃仁承气汤、下部抵当汤。

头面部用通窍活血、清上瘀血汤;四肢损伤用桃红四物汤;胸胁部损伤可复元活血汤;

腹部尊尚用膈下逐瘀汤;腰及小腹用少腹逐瘀汤、大成汤、桃核承气汤;全身多处损伤用血

府逐瘀汤或身痛逐瘀汤加味。

归尾兼生地,槟榔赤芍宜;四味堪为主,加减任选移。乳香并麦药,骨碎以补之;头上加羌活,防风白芷随;胸中加枳壳,枳实又云皮;脘下用桔梗,菖蒲厚朴治;背上用乌药,灵仙妙可施;两手要续断,五加连桂枝;两胁柴胡进,胆草紫荆医;大茴与故纸,杜仲入腰肢;小茴与木香,肚痛不须疑;大便如阻隔,大黄枳实推;小便如阻塞,车前木通提;假使实见肿,泽兰效最奇。倘然伤一腿,牛膝木瓜知。全身有丹方,饮酒贵满卮;苎麻烧存性,桃仁可累累;红花少不得,血竭也难离。

二.手法

1. 正骨手法:拔伸(欲合先离,离而复合)、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分骨、

折顶、回旋、蹬顶、杠杆

2. 理筋手法的功效: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解除痉挛,理顺筋络、通利关节,松

解粘连、通利关节,通经活络、祛风散寒,

夹板固定(重点)

一.夹板固定的作用机制:①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②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

二.夹板固定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 适应症:①四肢闭合性骨折(包括关节内及近关节内经手法整复成功者);股骨干骨折因肌肉发达收缩力大,须配合持续牵引。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伤口闭合者;③

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

2. 禁忌症:①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②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③难以固定的骨折,如髌骨、股骨颈、骨盆骨折等;④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⑤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

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

3. 夹板材料:可塑性、韧性、弹性、吸附性与通透性、质地宜轻、能被X 线穿透

三.扎带捆扎后要求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1cm,顺序为中间、远端、近端

四.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

①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

②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

③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如患者持续疼痛,则应解除夹板进行检查,防止压迫性

溃疡发生。

④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保持1cm的正常移动度。

⑤定期进行X 线检查

⑥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练

⑦夹板固定时间的长短,应根据骨折临床愈合的具体情况而定。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即

可解除夹板固定。

五、骨牵引:骨牵引又称直接牵引,系利用骨圆针或牵引钳穿过骨质,使牵引力直接通过骨

骼而抵达损伤部位起到复位,固定与休息的作用。

第五章创伤急救

1、现场急救五大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2、急救的原则: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

3、创伤救护的步骤: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并积极预防和治疗休克等并发症。

4、急救基本技术:心肺复苏术,止血方法(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

包扎,固定,搬运。

各论

第六章骨折概论

1、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

2、病因病机:

1)外在因素:直接暴力(骨折多在在同一平面),间接暴力(一般发生在骨力学结构的薄弱处,分传达暴力和扭转暴力等,骨折多在不同平面)、肌肉牵拉,累计应力。2)内在因素:年龄和健康状况,骨骼的解剖结构特点,骨骼本身的病变

3、骨折移位: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短缩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4、骨折的分类

1)根据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闭合骨折、开放骨折。

2)根据骨折的损伤程度:单纯骨折、复杂骨折(合并神经、重要血管或脏器损伤)、不完全骨折、完全骨折

3)根据骨折线形态分类:横断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骨折(儿童,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被拉长、皱折和破裂,骨折处有成角、弯曲畸形,与青嫩的树枝被折时

的情况相似)、嵌插骨折(常见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裂缝骨折(颅骨、肩胛骨)、骨骺分离、压缩骨折(脊柱、跟骨)

4)根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分类:稳定骨折、不稳定骨折:

①稳定骨折:复位后经过适当固定不容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

折、横断骨折、压缩骨折等。

②不稳定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等。

5)根据骨折后就诊时间分类:新鲜骨折(2-3 周内),陈旧性骨折(2-3 周以上)

6)根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分类:外伤性骨折、病理性骨折(骨折前骨折部位有病变:骨

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

8) 骨折移位的分类: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4、骨折的诊断要点:

1. 病史:有外伤史。

2. 临床症状:局部可见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

3. 体征:局部压痛,纵轴叩击痛,畸形,骨擦音及异常活动是骨折特有的体征。

4. 辅助检查:X线检查。CT、MRI检查。

5. 骨折的局部情况:

(1)一般情况: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

(2)骨折特征:① 畸形②骨擦音③异常活动(只要一种出现)

6. 骨折的合并伤和并发症:外伤性休克、感染、内脏损伤、重要血管损伤、缺血性肌挛缩、

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及结石、损伤性骨化、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整复不良或骨干骨折成角畸形愈合,以致关节面不平整或关节面压力状

况改变,可引起关节软骨面损伤,形成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

畸形

7. 骨折并发症中的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病原因和好发部位: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产生的严重后果,上肢多见于肱骨髁上骨折或前臂双骨折,下肢多见于股骨髁上或胫骨上端骨折。

8. 骨折并发症之周围神经损伤:肱骨髁上骨折可合并桡神经、正中神经损伤;腓骨小头上端骨折可合并腓总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出现腕下垂;尺神经损伤出现爪形手;正中神经损伤拇指不能对掌;腓总神经损伤出现足下垂)

9. 骨折并发症之损伤性骨化的好发部位:关节内或关节附近骨折脱位。

10. 骨折的愈合过程(瘀去、新生、骨合):三期:血肿机化期(骨折后 3 周内)、原始骨痂形成期(后4-8 周)和骨痂改造塑形期(8 周以后)

11. 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与骨性愈合标准:

1)临床愈合标准:(第2、4 项的测定须慎重,防止发生变形或再骨折)

①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②局部无异常活动;

③x 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功能复位的标准 :

对线: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成角移位成人不宜超过

10°,儿童不宜超过 15° 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 1/3 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 3/4 左右

长度 :儿童下肢骨折缩短不得超过 2cm ,成人缩短移位不超过 1cm 。

畸形愈合 :骨折发生重叠,旋转和成角而愈合。

上肢骨折

一. 锁骨骨折 多发生在 中 1/3 处,尤以幼儿多见 。骨折后,内侧段可因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向后上方移位 ,外侧段由于上肢重力和胸大肌的牵拉而向 前下方移位 。幼儿锁骨骨折多为青枝骨折,骨折往往向上成角(以颈腕吊带保护,限制活动

2-3 周)。较大儿童或成人需复位, 常用“∞”字绷带固定 4-6 周。

二. 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老年人多见,女性发病率高。多因跌倒时手掌或肘部先

着地,传达暴力所引起。

1. 解剖:肱骨外科颈位于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的交界处,是松质骨和密质骨交界处,是解

剖上的薄弱处,故易发生骨折。

2. 临床分型:外展型、内收型和骨折脱位(合并肩关节脱位)

3 型 还有裂缝骨折。 3. 诊断要点:

①病史:外伤病史,间接暴力多见;

②临床症状:肩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③体征:畸形,局部性压痛,纵轴叩击痛,骨擦音或骨擦感;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者上肢血

运,运动及感觉异常;

④辅助检查:肩关节正位、穿胸位 X 线检查。

4. 治疗:无移位骨折,稳定骨折可采用三角巾悬吊患者,

3 周后开始活动,有移位进行手法

复位。

④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

钟,并不少于 30 步。

1kg 达 1 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 3 分 ⑤连续观察 2 周骨折处不变形,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

2)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

①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② x 线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12. 影响骨折愈合的局部因素:骨折断面的接触;断端的血运;损伤的程度;感染的影响;

治疗方法的影响(固定和运动)

影响骨折愈合的整体因素:年龄、健康情况。

13. 骨折的治疗原则: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

14. 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恢复到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分闭合复位(手法复位、持

续牵引复位)和切开复位。

15. 骨折的复位标准 :

解剖复位 :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对位(指两骨折端的

接触面)、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线上的关系)完全良好。

功能复位 :骨折移位虽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

称为功能复位。

手法整复:1、对抗牵引(纠正成角畸形),2、按压手法(纠正向前成角)3、推拉手法(纠正侧方移位)

三.肱骨干骨折:指肱骨外科颈以下至内外髁上2cm处之骨折。青壮年多见。

临床上分上1/3 骨折、中1/3 骨折,下1/3 骨折。中、下1/3 交界处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

1. 病因病机:①直接暴力--- 为粉碎或横型。②间接暴力--- 多发生于肱骨干下部,为斜形或螺旋型骨折。③旋转暴力--- 多发生于肱骨中下1/3 ,为螺旋骨折。

2. 诊断要点:

①病史:有明显外伤病史

②临床症状:上臂疼痛,肿胀,活动障碍;

③辅助检查:X 线检查。

3. 治疗:首选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手法整复:纵轴对抗牵引(纠正重叠移位)

四.桡尺骨骨折:又称桡尺骨干双骨折或前臂双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有时可同时发生上下

关节脱位。

1. 病因病机:直接暴力(同一平面的横断或粉碎性骨折),间接暴力(低位尺骨骨折),扭转暴力(高位尺骨骨折和低位桡骨骨折)

2. 诊断要点:

①临床症状:前臂疼痛,肿胀,旋转功能障碍;

②体征:尺骨和桡骨不同平面同时出现压痛,纵轴叩击痛,重叠,成角,旋转畸形或骨擦音,合并神经损伤有垂腕畸形及虎口区感觉异常

③辅助检查:X 线检查(包桡尺骨干全长)。

3. 治疗:外固定:夹板固定,固定时前臂放置在中立位,目的是预防骨间膜挛缩,维持前臂旋转功能。

固定时间:成人6~8 周,儿童3~4 周。

手法整复:先整复稳定者

五.桡骨远端骨折:通常指桡骨远端关节面以上2-3cm 处发生的骨折。

1. 掌倾角:桡骨远端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15°,称掌倾角。

2. 尺倾角:桡骨远端关节面向尺侧倾斜20°~25°,称尺倾角。

3. 病因病机:间接暴力是主要因素。腕部直接受到暴力,也可导致骨折。

4. 分类:按照受伤时手腕的位置:分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

5. 餐叉样畸形: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受伤时手腕处于背伸位,桡骨远端向背侧移位或向掌侧

成角时,可见此畸形。

6. 枪上刺刀状畸形: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

7. 诊断要点:

①病史:手部着地外伤史;

②临床症状:腕部疼痛,肿胀,腕及前臂活动障碍;

③体征:腕部环形压痛,畸形,纵轴叩击痛和骨擦音;

伸直型骨折呈“餐叉样”或“枪刺状”畸形,屈曲型骨折呈“锅铲”畸形

④辅助检查:X 线检查。

8. 手法整复:两拇指并列置于远端背侧,其他四指置于腕部,扣紧大小预计,先顺势拔伸2~3

分钟,待重叠位移纠正后,将远端旋前。并利用牵引力,骤然猛抖,同时迅速尺偏。

9. )固定:四夹板固定,其中桡,背侧板要超腕关节(限制腕部背伸及桡偏动作)

,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保持 4~5 周。

10. 练功:检查血运,指活动,包扎紧度,嘱患者可作指间关节活动,掌指关节活动。

六. 肱骨髁上骨折 :

1. 前倾角:肱骨两髁稍前屈,与肱骨纵轴形成 30°~50° 的前倾角。

2. 携带角:(前臂完全旋后,肘关节伸直时)上臂与前臂纵轴呈

10°~15° 的携带角。 3. 分为伸直型、屈曲型、粉碎型

4. 肘后三角: 鹰嘴突、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在伸肘时三点成一水平线,屈肘时三点成一等

边三角形,称肘后三角。

5.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和肘关节脱位的鉴别 :

下肢骨折

一. 股骨颈骨折 :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股骨颈骨折。多见

60 岁以上老人,尤以老年女性。

1. 颈干角(内倾角):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构成的内倾角,叫颈干角,正常值在

110°-140 ° 之间。颈干角大于正常值为 髋外翻,小于正常值为 髋内翻。

2. 前倾角:股骨颈的中轴线与股骨两髁中点连线所成的角度叫前倾角,正常在

12° -15 °之间。

3. 股骨头血供的三个途径 :①圆韧带动脉(营养头下小部分)②关节囊小动脉(营养颈、大部分头)③股骨干滋养动脉(从基底部)

4. 病因病机 :多是外旋暴力引起的螺旋形骨折或斜形骨折。

5. 骨折分型 :

按骨折部分:头下型(较少见) ,颈中型(最多见),基底型(甚为少见) ,基底型。前

两种均属囊内骨折,血供破坏大,骨折难愈合,预后差;基底型属囊外骨折,其血运好, 愈合

佳。

6. 诊断要点:

① 临床症状 :髋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不能站立行走② 体征:腹股沟中点有明显压痛, 患肢有纵轴叩击痛,伤肢出现外旋、短缩,髋、膝轻度屈曲畸形;

③辅助检查 : 髋关节正侧位 X 线检查。

7. 治疗方法 :传统疗法:手法整复(手牵足蹬法、屈髋屈膝法) ,穿丁字鞋(外固定) ,皮肤牵引,骨牵引,配合中药;

手术疗法:三翼钉、加压螺丝钉、多跟克氏钉、带血管植骨、人工髋关节

二. 股骨干骨折 :指股骨转子下至股骨髁上之间部位的骨折。多发于青壮年和儿童,男性多于

肘关节活动情况

肘后三角情况

上臂及前臂情况

局部情况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肘关节可部分活动 肘后三角无变化 上臂短缩,前臂正常 肘部疼痛,肿胀,甚至出现张

力性水泡,骨擦音或骨擦感

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不能活动 肘后三角骨性标志有变化 上臂正常,前臂短缩 弹性固定在 45°左右半屈曲位;尺骨鹰嘴后突,肘后空虚;可触及突出的骨端

中医骨伤科学

.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第一章:发展史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2、《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破伤风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清创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的分层缝合, 正确包扎 4、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5、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7、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 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损伤部位外伤:皮、肉、筋、骨、脉损伤 内伤:气血、脏腑、经络 损伤性质急性损伤:急骤的暴力所引起的损伤 慢性劳损:劳逸适度或体位不正确,导致外力长期累积于人体所致的病证 损伤时间新伤:是指2~3 周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 旧伤:宿伤,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受损部位破损情况闭合性损伤: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 开放性损伤:受到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皮肤黏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 受伤程度轻伤、重伤 职业特点生活性、工业性、农业性、交通性、运动性 理化因素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 损伤的病因: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持续劳损)、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内因(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七情内伤) 2. 损伤病机: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 由之不和。”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第三章诊断 一.损伤的症状体征 1. 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 2. 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二.骨病的症状体征 骨病:骨骼、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的疾病

中医骨伤科学试卷及答案

中医骨伤科学试卷及答 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孝感市中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骨伤科出科考试题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施行剖腹术、刮骨术的汉代医家是:【】A.葛洪B.巢元方 C.危亦林D.华佗 2.新伤临床上一般指发病后立即就诊者或几周以内的损伤: 【】 A.1周之内B.1~2周 C.2~3周D.3周以上 3.大腿周径测量部位常在髌上:【】 A.5厘米处B.5~10厘米处 C.10厘米处D.10~15厘米处 4.下列类型的骨折中最不稳定的骨折是:【】A.嵌入性骨折B.斜形骨折 C.青枝骨折D.横形骨折 5.疲劳骨折最好发于:【】 A.肱骨B.尺骨和桡骨 C.第二跖骨D.股骨 6.肱骨干骨折手法整复时,若牵引力过大,容易出现:【】A.肌肉痉挛B.血管痉挛 C.骨断端分离移位D.以上都不是 7.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易并发:【】

A.肘外翻B.肘内翻 C.屈肘障碍D.伸肘障碍 8.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断端移位方向是:【】A.远端向前B.近端向后 C.远端向后D.近端向桡侧移位 9.桡神经损伤可出现的症状是:【】A.垂腕B.爪形手 C.小指感觉障碍D.第4、5指屈曲不全 10.股骨颈囊内骨折的后期并发症是:【】A.髋内翻畸形B.髋关节炎 C.股骨头缺血性坏死D.髋关节半脱位 11.60岁以下内收型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应首先选用:【】A.手法复位B.骨牵引 C.内固定疗法D.人工关节置换术 12.股骨髁间骨折和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力求恢复关节面的平整,目的是防止:【】 A.缺血性骨坏死B.创伤性关节炎 C.迟发畸形D.骨化性肌炎 13.除哪项外都是脱位的特有体征:【】A.关节畸形B.关节盂空虚 C.弹性固定D.肿胀 14.下列不符合肩关节脱位表现的是:【】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

-中医伤科学 1<1>.中医骨伤科学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骨” “正体”“伤科”。 2<4>.唐?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提出了 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 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首次描述髋关节脱位,并分为“从档内处” (前脱位)和“从臀上出”(后脱位)两种,利用手 牵足蹬法复位。 3<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载其创的“悬吊复位法”。 明?薛己撰《正体类要》中序云: “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4<6>.清?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归纳为 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5<9>.损伤的分类: 1. )按损伤部位分:外伤(皮肉筋骨脉)和内伤(脏腑损伤以及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 )。 2. )按损伤性质分:急性损伤(急骤暴力 所致)和慢性损伤(劳逸失度或者体位不正确)。 3. )按受伤时间分: 新伤(2~3周内)和旧伤(/宿伤)。 4. )按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 闭合性损伤(钝性暴力损伤而无外部创口)和开放性损伤(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皮 肤、粘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 5. )按受伤程度(取决于 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长短 ,受伤部位及其面积大小、深度 )分:轻伤和重伤。 6. )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 生活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工业性损伤、农业性损伤和交通性损伤。 7. )按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 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 6<10>.损伤的外因主要是外力伤害,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四种。 7<11>.损伤的内因是指由于 人体内部变化 的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包括 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 职业工种和七情内伤等。 8<20>.损伤的一般症状体征: 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 9<21>.损伤的特殊症状体征: 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10<21>.骨病的一般症状体征: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11<22>.骨病的特殊症状体征: 畸形、肿块、疮口与窦道、肌肉萎缩、肌肉挛缩。 12<23>.伤科局部望诊包括: 望畸形、望肿胀瘀斑、望创口、望肢体功能。 13<29>.测量肢体长度时,应将肢体置于 对称的位置上,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记,并做好记号,然后用 带尺测量两点间 的距离。四肢长度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1. )上肢长度:肩峰一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2. )上臂长度:肩峰一肱骨外上髁 3. )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一桡骨茎突 或 尺骨鹰嘴一尺骨茎突 4. )下肢长度:髂前上棘一内踝下缘 或脐一内踝下缘(适于骨盆骨折和髋部病变时) 5. )大腿长度:髂前上棘一膝关节内缘 6. )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一内踝下缘 或腓骨头一外踝下缘 14<30>.测量肢体周径时,两肢体取 相应的同一水平 测量,测量肿胀时取 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 肌腹部。 15<30>.中立位0 °法测量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为:见表 16<35>.各部位特殊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见表 2。 17<134>.伤科疾病/骨折的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贯彻 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 )的治疗原则。 18<48>.伤科的药物治法分为 内治法和外治法。 19<48> .伤科内治法的初期治法有: 下法(攻下逐瘀)、消法(行气消瘀)、清法(清热凉血)、开法(开窍活血) 1。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中医骨伤科学 题型:名解10x3′填空20x1′ 简答4x5′ 论述3x10′ 一、名解 1.孟氏骨折:即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是指尺骨半月板切迹以 下的上1/3骨折,桡骨头同时自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脱位,而肱尺关 节没有脱位。 2.盖氏骨折:即桡骨中下1/3骨折合并尺桡远侧关节脱位。前臂旋转时,桡 骨尺切迹则围绕着尺骨小头旋转,若三角纤维软骨、尺侧腕韧带或尺骨茎 突被撕裂,则容易造成下桡尺关节脱位。 3.巴尔通氏骨折(背侧缘型骨折):跌倒时,前臂旋前,腕背伸位手掌着地, 外力使腕骨冲击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背侧缘,造成桡骨远端背侧缘劈裂骨 折,伴有腕关节向背侧脱位或半脱位。 4.反巴尔通氏骨折(掌侧缘型骨折):跌倒时,腕关节呈掌屈位,手背先着 地,造成桡骨远端掌侧缘劈裂骨折,同时伴有腕关节向掌侧脱位或半脱位。 5.克雷氏骨折(伸直型桡骨远段骨折):跌倒时,肘部伸直前臂旋前,腕关节 呈背伸位,手掌先着地,暴力引起桡骨远端骨折。畸形为:餐叉样畸形。 固定位置:屈曲尺偏。 6.开放性骨折:有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者。闭合性骨折:骨 折断端不与外界相通者。 7.肘后三角:肘部三点骨突标志是肱骨内、外上髁及尺骨鹰嘴突,伸肘时, 这三点成一直线;屈肘时,这三点成一等腰三角形,称肘后三角。 8.贝雷氏角: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成30°-45°的结节关节角。 9.牵拉肘: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幼儿,又称牵拉肘。 10.颈干角(内倾角):股骨颈和股骨干之间形成的角度,正常值在 110°–140°。 11.前倾角(扭转角):股骨颈的中轴线与股骨两髁中间点的连线形成的角度, 正常值为12°–15°。 12.Bryant三角:病人仰卧,沿一侧髂前上棘垂直向下和向大转子尖各划一 线,再从大转子尖端画一水平线,即成一三角形。 13.本奈氏骨折: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14.史密斯骨折(屈曲型桡骨远段骨折):跌倒时,手背着地,腕关节急剧掌屈 所致。 15.餐叉样畸形:克雷氏骨折从腕部侧位观,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 16.反常呼吸:多根肋骨双处骨折时,或者胸侧方多根肋骨骨折,由于暴力大, 往往同时有多根肋骨前端的肋软骨关节脱位或肋软骨骨折,使该部胸廓失 去支持,产生浮动胸壁,吸气时因胸腔负压增加而向内凹陷,呼气时因胸 腔负压减低而向外凸出。 二、填空 1.骨折的一般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骨折的特有体征:畸形、骨擦 音、异常活动。 2.骨折的愈合过程: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期、骨痂改造期。 3.骨折的总体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职、医患合作。 4.锁骨中1/3骨折的典型移位机理是什么?近折段受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向

中医骨伤科学考试重点超准总结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总论: 第一章:发展史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还最早记载了使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 2、蘭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4、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书中记载:“凡腰骨损断,先用门扉一 片,放斜一头,令患人覆眠,以手悍止,下用三人拽伸,医以手按损处三时久。: 5、元·危宜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6、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关节活动度测量 中立位0°法:每个关节由中立位到关节运动所达到的最大角度称之为关节活动度。 邻肢夹角法:以两端肢体的夹角计算关节最大活动度。 第四章、治疗方法 骨折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 内治法 1)初期:攻下法或消法:攻下逐瘀,行气活血,清热凉血 2)中期:和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舒筋活络 3)后期:补法:补气养血、补益肝肾、补养脾胃 夹板固定的作用机制: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 夹板固定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①四肢闭合性骨折,股骨干骨折因肌肉发达收缩力大,须配合持续牵引;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伤口闭合者;③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 2)禁忌症:①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②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③难以固定的骨折,如髌骨、股骨颈、骨盆骨折等;④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⑤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 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 1.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 2.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特别是固定后3~4天内更应注意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 3.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 4.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 5.定期进行X线检查,了解骨折是否再发生移位,特别是在2周内要经常检查 6.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 7.夹板固定时间的长短,应根据骨折临床愈合的具体情况而定。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即可解除夹板固定。 骨牵引:股骨髁上和胫骨结节看一看 第五章、创伤急救(急救技术、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现场急救五大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定义: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又称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筋膜间室综合征等,是因各种原因造成筋膜间隔区内组织压急剧增高,使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血供不足,甚至缺血性坏死,最后产生一系列的症状、体征,统称为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多见胫腓骨骨折、桡尺骨干双骨折、肱骨髁上骨折。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伤者有肢体骨折、脱位或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史。 5P征:疼痛、苍白、无脉、瘫痪、感觉异常。加上肿胀、骨筋膜间隔区组织压增高 8、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早诊早治,减压彻底,减少伤残率,避免并发症。 骨折的病因病机: 外在因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牵拉、积累应力 内在因素:年龄和健康状况;骨骼的解剖结构特点;骨骼本身的病变。 骨折的分类: 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接:闭合、开放、潜在开放性 骨折线形态:(横断、斜形、螺旋形、粉碎、青枝、嵌插、裂缝、压缩)骨折、骨骺分离 骨折合并伤:骨折的同时合并有血管、神经和内脏损伤者称之。 最常见的是脑、脊髓和肺部,其次为周围神经、泌尿系统、血管和腹腔内脏。 骨折并发症: 早期:创伤性休克、感染、脂肪或血管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多脏器衰竭等。 晚期: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和关节僵硬等。治疗:复位、固定、药物治疗(瘀祛,新生,骨合)、功能锻炼

中医骨伤科学试卷及答案

中医骨伤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施行剖腹术、刮骨术的汉代医家是:【】A.葛洪B.巢元方 C.危亦林D.华佗 2.新伤临床上一般指发病后立即就诊者或几周以内的损伤:【】A.1周之内B.1~2周 C.2~3周D.3周以上 [ 3.大腿周径测量部位常在髌上:【】A.5厘米处B.5~10厘米处 C.10厘米处D.10~15厘米处 4.下列类型的骨折中最不稳定的骨折是:【】A.嵌入性骨折B.斜形骨折 C.青枝骨折D.横形骨折 5.疲劳骨折最好发于:【】A.肱骨B.尺骨和桡骨 ` C.第二跖骨D.股骨 6.肱骨干骨折手法整复时,若牵引力过大,容易出现:【】A.肌肉痉挛B.血管痉挛 C.骨断端分离移位D.以上都不是 7.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易并发:【】A.肘外翻B.肘内翻 C.屈肘障碍D.伸肘障碍 8.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断端移位方向是:【】< A.远端向前B.近端向后 C.远端向后D.近端向桡侧移位 9.桡神经损伤可出现的症状是:【】A.垂腕B.爪形手 C.小指感觉障碍D.第4、5指屈曲不全 10.股骨颈囊内骨折的后期并发症是:【】A.髋内翻畸形B.髋关节炎 C.股骨头缺血性坏死D.髋关节半脱位 \ 11.60岁以下内收型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应首先选用:【】A.手法复位B.骨牵引 C.内固定疗法D.人工关节置换术 12.股骨髁间骨折和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力求恢复关节面的平整,目的是防止:【】A.缺血性骨坏死B.创伤性关节炎 C.迟发畸形D.骨化性肌炎 13.除哪项外都是脱位的特有体征:【】A.关节畸形B.关节盂空虚 & C.弹性固定D.肿胀

14.下列不符合肩关节脱位表现的是:【】A.肩部疼痛、肿胀B.“方肩”畸形 C.搭肩试验阳性D.“靴样”畸形 15.肱骨外上髁炎又称:【】A.网球肘B.台球肘 C.高尔夫球肘D.矿工肘 16.半月板损伤最常用的检查试验是:【】^ A.回旋挤压试验B.直腿抬高试验 C.“4”字试验D.浮髌试验 17.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主要用于检查:【】A.颈椎结核B.颈椎骨折 C.颈椎脱位D.颈椎病 18..以下变化除哪项外,均可造成脊髓损伤:【】A.椎体脱位又自行复位B.关节突骨折脱位 C.棘突骨折D.椎板骨折并有移位 ! 19.骨盆骨折合并膀胱,尿道或直肠,阴道损伤,但皮肤完整,是属于:【】A.闭全性骨折B.开放性骨折 C.嵌插性骨折D.裂缝骨折 20.现代医学认为骨关节炎的主要病变是:【】A.结核杆菌侵入骨关节B.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 C.继发性骨质增生D.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二、多项选择题 21.下肢长度一般测量法为:【】, A.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B.腹股沟至内踝下缘 C.大粗隆至内踝下缘D.大粗隆至外踝下缘 E.脐至内踝下缘 22.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原则包括:【】A.动静结合B.筋骨并重 C.内外兼治D.医患合作 E.活血化瘀 23.骨折的移位方式有:【】《 A.成角移位B.侧方移位 C.短缩移位D.分离移位 E.旋转移位 24.下列哪几种损伤在放射线检查时,需加照轴位片:【】A.髌骨B.腕舟骨 C.跟骨D.距骨 E.骨盆 25.磁共振显像(MRI)中表现为“非常低的信号强度”的组织是:【】] A.皮质骨B.空气 C.韧带D.肌腱

个人学习计划

关于个人学习计划4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有了新的学习内容,现在这个时候,你会有怎样的计划呢?学习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学习计划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个人学习计划篇1 为了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更好的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我参加了“国培计划(20xx)”——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信息技术培训;登陆国培计划网络研修平台,我顺利的完成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通过测评,我发现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在很多方面都有待提高,也打破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特别是在测评时提到某些软件、专业术语我都从来没听说过,更何况应用和掌握了;因此,我要好好利用此次国培计划网络研修平台,把握好这次难得学习机会,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弥补自己课堂教学中的缺陷,让更多的孩子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为此,本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特制定此次培训个人研修计划。 一、研修目标 1.通过培训,能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2.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3.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养成网络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具体措施 1.每天利用1—2小时登陆国培计划网络研修平台,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个人学习计划篇2

中医骨伤科建设发展规划

医士1 人,占全院执业医师总数31 2008~2012中医骨伤科建设发展规划 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并有自身学术特色和临床特点的一级临床学科,主要以骨、关节、肌肉、韧带和相关的神经、血管损伤和疾病为研究对象,特别是以本学科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诊治和预防工作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为重点,是中医学当中十分活跃的学科之一。随著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骨伤科学也已从一个小科发展成为中医学中最大、最有特色、最有需求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临床学科之一。如何在此基础上,将中医骨伤科学学术理论和医疗技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度,以适应当前人民健康和医疗市场的需要,是中医骨伤科学重点学科建设的任务。 中医骨伤科学学科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是本学科内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有机集成下的整体飞跃。它不同于一个实验室或医疗专科的建立或一项科研课题的完成,而是要从学术的高度和发展的眼光出发,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术到人才,从基础到临床,从科研到教学,全面地、有步骤的将本学科的学术理论和临床医疗水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本地区的较高水准,带动中医骨伤科学的整体发展。我院将把本学科建设工作提到中医骨伤科学事业的高度,作为我院专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抓住机遇,使之成为突出我院以中医骨伤科为主的综合医院的核心工作去抓。力争使这项工作成为促进我院工作上台阶的一个契机。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主的专门领导小组,统筹安排,综合协调,制定好中医骨伤科学建设的规划和相关的保障措施,任务落实到人,定期进行研究和检查,确保学科建设任务的完成。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突出特色,抓住重点,以中医骨伤科学术理论中的几个重点学说的研究为突破口,初步拟定的研究重点包括肾主骨、筋束骨、筋出槽、骨错缝以及痹痛等,这方面的研究将与骨质疏松症、骨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研究相结合,推动中医骨伤科学的现代化。 1.引进手法治疗颈椎病,配合中药治疗,提高颈椎病治疗好转率。 2.进一步对医院制剂跌打活络液、壮骨强筋合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采用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加强现有常规的临床观察。 3.逐步完善具有中医特色的骨伤康复疗法,小针刀、推拿、薰洗、中药热熨等中医技术融入骨伤伤康复治疗。 页脚内容1

最新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讲解)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总论 第一章:发展史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2、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4、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5、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6、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1、新伤:是指2~3周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 旧伤: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2、损伤病机: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第三章、诊断 1、望诊:选择题 2、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1)中立位0 °法:每个关节由中立位(即0°到关节运动所达到的最大角度称之为关节活动度。 2)邻肢夹角法:以两段肢体的夹角计算关节最大活动度。 重点: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Eaten 'test)(做法、临床意义) 患者坐位,头微屈,检查者立于被检查侧,一手推头部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做相对牵引,此时 臂丛神经受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为阳性。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4、直腿抬高试验(Laseque ' sign ) 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靠拢,检查者用一手握住患者踝部,一手扶膝保持下肢伸直,逐渐抬高患者下肢,正常者可抬高70°?90。而无任何不适;若小于以上角度即感觉该下肢有传导性疼痛麻木者为阳性。多见于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另:直腿抬高踝背伸试验,即加强试验) 5、骨盆挤压试验(Pelvic compression test ) 患者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分别于髂骨翼两侧同时向中线挤压骨盆;或患者侧卧,检查者挤压其上方的髂 嵴。如果该处出现疼痛,即为骨盆挤压试验阳性,提示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6、搭肩试验(Dugas sign ) 患者端坐位或卧位,肘关节取屈曲位,将手搭于对侧肩部,如果能搭于对侧肩部,但肘部不能贴近胸壁, 或肘部能贴近胸壁,但手不能搭于对侧肩部,即为搭肩试验阳性。提示肩关节脱位。 7、疼痛弧试验(Painful arc test ) 患者肩外展或被动外展其上肢,当肩外展到60 °120。范围时,肩部出现疼痛为阳性。这一特定的外展痛称为疼痛弧,由冈上肌腱在肩峰下摩擦、撞击所致,说明肩峰下的肩袖有病变。 8、回旋挤压试验(McMurray test)用于检查膝关节半月板有无裂伤。 重点9、抽屉试验 (Drawer test ) 又称前后运动试验,推拉试验,患者坐位或卧位,双膝屈曲90。,检者一手固定踝部,另一手推拉小腿上段,如能明显拉向前方约1cm,即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若能明显向后推1cm即后抽屉试验 阳性,则为后交叉韧带损伤,若前后均能推拉1cm,即前后抽屉试验阳性,说明前后交叉韧带损伤。 第四章、治疗方法 1、内治法分期: 1)初期:伤后1~2周内,多用下法”和消法”,治血和理气兼顾。常用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活血法; 2)中期:伤后3?6周,多用和法”和缓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常用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 活络法; 3)后期:伤后7周以上,多用补法”和温法”调理脏腑,补益气血。常用补气养血法、补养脾胃法、补益肝肾法。

中医骨伤科学笔记精华

中医骨伤科学笔记精华 锁骨:后上方及前下方,间接中外1/3多4W 粉碎性6W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见于少年及儿童。 肱骨外科颈:2-3CM,无移位1-2W 外展-外侧崁插大头在腋窝4W 移位明显且收可配合皮肤牵引3W,肩关节置于外展前屈位臂丛神经腋AV 肱骨干骨折:中下1/3桡N。上3近前远上外中3近外前远上下3成角旋间接暴力下3固定屈曲90度中立位成6-8儿3-5中3不愈合若收型,大头垫在肱骨上髁的上部外展在腋窝直接暴力多致中、上1/3骨折,多为横形或粉碎骨折。2.传导暴力多见于中、下1/3段骨折,多为斜行或螺旋形。3.旋转暴力多可引起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所引起的肱骨骨折多为典型螺旋形骨折。如骨折平面在三角肌止点上者,近折端受胸大肌、大圆肌、背阔肌牵拉向移位,远折端因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作用向外上移位。如骨折平面在三角肌止点以下,近折端受三角肌和喙肱肌牵拉向外前移位,远折端受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作用向上重叠移位。闭合性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时,观察2~3个月,手术探查,腕功能位。 肱骨髁上:30-50度前倾角正中N肘翻提携角10-15与脱位鉴别-肘后三角肘翻固定无移90°-110°2-3W 伸直型90-110-3屈曲40-60 3W再90°1-2W 伸直型:此型多见,跌倒时肘关节半屈位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导致肱骨髁上部骨折,骨折线由上至下斜形经过屈曲型少见 骨骺出现与闭合上髁5-17外上11-17滑车8-16肱骨小头1-15桡骨小头5-15尺骨鹰嘴10-14 肱骨外髁5-10岁出现骨折无移位90°有移位肘伸直前臂旋后位肘伸直稍外翻2W,改屈肘90°1W 也可以屈肘60°3W 肱骨上髁尺N分Ⅳ度①无或轻度移位屈肘902W②分离旋转,骨折块在肘关节间隙平面③骨块卡到关节④伴肘关节桡侧脱位屈肘902-3 尺骨鹰嘴成人多见固定无移位20-603W移位0-203W改901-2W 桡骨头:30度可不复位固定90度2-3W 孟氏骨折:尺上1/3合并桡骨头桡N伸直儿屈曲成收幼先复桡后复尺固定以尺骨面为中心,在前臂的掌背侧各一分骨垫,掌侧(伸直)背侧(屈曲)平垫,桡骨头前外侧(伸直)后外侧(屈曲)或外侧(收)葫芦垫,尺骨侧上下平垫。伸直固定在屈肘位4-5W,屈曲或收固定在伸肘2-3W后改屈肘2W。 尺桡骨:150度旋转复位肩外展肘屈曲90中下1/3前臂中立位,上1/3旋后位,上3先尺,下3先桡固定90成人6-8W儿3-4W 桡骨干:上1/3近端旋后远前余近中立远旋前 盖氏骨折:桡下1/3合并下尺桡三型桡骨干下1/3横断螺旋斜行多见先复脱位 桡骨远端骨折:掌10-15尺20-254-5W 腕舟骨:多发腰部,除结节部其它易坏死固定腕直尺偏拇指对掌3-6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大纲(1)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与人才培养方案一致) 课程类别: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 学时/学分:4学分,总学时72,理论48,实验(见习)24,网络×× 一、课程简介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研究骨关节及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课程。讲 授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在已学过中医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了解 与掌握中医伤科的基本理论与伤科疾患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 《中医骨伤科学》分为总论、各论两部份。总论包括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 阐述中医伤科发展简史、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临床诊查、治疗方法及创伤急救 等内容:各论从第六章至第十章,着重介绍骨折、脱位、筋伤、内伤及骨病等骨 伤科常见疾患的诊治要领。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常见病的辩证诊治规律急重病疑难病的诊断、救治的原则杨凌以及了解和本学科相关的边缘学科的新成果。在教学中既强调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又要突出伤科的学术特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对重要学术内容必须讲深讲透,既强调临床实用性,又能反映当代本学科的新成就、新成果,造就新世纪高水平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 2.建立能力目标。 在授课时逐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运用中医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 对教学内容作适度调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新安医学特色,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中医专业的热爱。要通过创新的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探索、求知的习 积极性,以适应新世纪对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

1<1>.中医骨伤科学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骨”“正体”“伤科”。 2<4>.唐.·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首次描述髋关节脱位,并分为“从档内处”(前脱位)和“从臀上出”(后脱位)两种,利用手牵足蹬法复位。 3<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载其创.的“悬吊复位法..... ”。 明.·薛己..撰《正体类要....》中序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4<6>.清.·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5<9>.损伤的分类..... : 1.) 按损伤部位....分:外伤(皮肉筋骨脉)和内伤(脏腑损伤以及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 2.) 按损伤性质....分:急性损伤(急骤暴力所致)和慢性损伤(劳逸失度或者体位不正确)。 3.) 按受伤时间.... 分:新伤(2~3周内)和旧伤(/宿伤)。 4.) 按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闭合性损伤(钝性暴力损伤而无外部创口)和开放性损伤(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皮肤、粘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 5.) 按受伤程度....(取决于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长短,受伤部位及其面积大小、深度)分:轻伤和重伤。 6.) 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生活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工业性损伤、农业性损伤和交通性损伤。 7.) 按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 分: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 6<10>.损伤的外因..... 主要是外力伤害,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四种。 7<11>.损伤的内因.....是指由于人体内部变化的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包括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和七情内伤等。 8<20>.损伤..的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 、功能障碍。 9<21>.损伤..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10<21>.骨病..的一般症状体征......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11<22>.骨病..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肿块、疮口与窦道、肌肉萎缩、肌肉挛缩。 12<23>.伤科局部望诊...... 包括:望畸形、望肿胀瘀斑、望创口、望肢体功能。 13<29>.测量肢体长.....度.时,应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记,并做好记号,然后用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四肢长度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1.)上肢..长度:肩峰—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2.)上臂.. 长度:肩峰—肱骨外上髁 3.)前臂.. 长度: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 或 尺骨鹰嘴—尺骨茎突 4.)下肢..长度:髂前上棘—内踝下缘 或 脐—内踝下缘(适于..骨盆骨折和髋部病变时) 5.)大腿.. 长度:髂前上棘—膝关节内缘 6.)小腿.. 长度:膝关节内缘—内踝下缘 或 腓骨头—外踝下缘 14<30>.测量肢体周径......时,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 15<30>.中立位...0.°法.测量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为:见表1。 16<35>.各部位特殊检查.... 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见表2。 17<134>.伤科疾病/骨折的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贯彻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统一)、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的治疗原则....。 18<48>.伤科的药物治法.... 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 19<48>.伤科内治法的初期...... 治法有:下法(攻下逐瘀)、消法(行气消瘀)、清法(清热凉血)、开法(开窍活血)。 <表1—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中立位0°法)>

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讲解

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在理论、诊断、治疗及研究方面都取得啦长足的进步,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现将其发展历程做一简述。 一.发展历程 1.1840年(鸦片战争)前这是在中医发展史上最迅速的时期,由于中医在治疗及预防疾病中处于统治地位,中医骨科得以迅速发展,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萌芽,到隋唐宋元时期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的兴盛,中医骨科的基础理论、诊疗技术及研究得以不断完善。 1.1 基础理论方面早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甲骨文即有骨折的描述[5],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代表性著作《内经》,详细记载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其阐发的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气伤痛、行伤肿等学说,奠定啦中医骨伤科的理论基础,随后的《神农本草经》,载骨伤科药物近100种,奠定啦骨科用药基础,《伤寒杂病论》创理、法、方、药结合的辨证论治方法,为骨伤科内用药用药原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唐时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列有“金疮伤筋断骨侯”“金疮筋急相引痛”等专门症候[1],进一步深化啦骨科筋伤的理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对骨伤科内用药有啦新的发展,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从病因、病理上对骨科疾病进行阐述,进一步深化了骨科理论,宋金元时代,出现了学术上争鸣局面,张元素《医学启源》总结了治疗骨伤的引经药;张从正《儒门事亲》主张采用攻下逐瘀法治伤;李杲《医学发明》创制疏肝活血逐瘀的方药——复元活血汤;张洁古《活法机要》提出骨伤的三焦辨证方法;朱震亨提倡养阴疗法,对骨伤科的继承、发展产生啦深远影响,其后,朱楠《普济方》辑录大量骨伤科方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味,其中骨伤药物170余种,进一步深化啦骨伤科内外用药基础,薛己《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创“气血学说”,使骨伤科辨证理论有啦新的突破,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清朝以前的正骨经验,提出正骨八法,其理论基础影响至今。 1.2 诊疗技术及研究方面远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伤外科名医俞跗,擅长外科治疗伤科疾病,公元前 476年,据《韩非子·安危》记载:扁鹊治病“以刀刺骨”,公元前475年一公元 220年,战国秦汉时代之文献《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当时诊治剖伤、骨折的丰富经验,包括手术、方药等,记载用布带包扎固定外伤,可以说,这是最早应用的外固定疗法,其中应用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是世界上应用水银于伤外科的最早记载。《内经》为中医骨伤的诊断奠定了基础,其《灵枢·痈疽》有论及运用截趾术治疗“脱痈病”,《金贵要略》记载导引吐纳膏摩等方法治疗,为伤科功能锻炼奠定啦基础,著名外伤科医生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进行手术,这在世界医学史上遥遥领先。公元四世纪,晋·葛洪《肘

中医骨伤科学试卷及答案

孝感市中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骨伤科出科考试题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施行剖腹术、刮骨术的汉代医家是:【】 A.葛洪B.巢元方 C.危亦林D.华佗 2.新伤临床上一般指发病后立即就诊者或几周以内的损伤:【】 A.1周之内B.1~2周 C.2~3周D.3周以上 3.大腿周径测量部位常在髌上:【】 A.5厘米处B.5~10厘米处 C.10厘米处D.10~15厘米处 4.下列类型的骨折中最不稳定的骨折是:【】 A.嵌入性骨折B.斜形骨折 C.青枝骨折D.横形骨折 5.疲劳骨折最好发于:【】 A.肱骨B.尺骨和桡骨

C.第二跖骨D.股骨 6.肱骨干骨折手法整复时,若牵引力过大,容易出现:【】 A.肌肉痉挛B.血管痉挛 C.骨断端分离移位D.以上都不是 7.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易并发:【】 A.肘外翻B.肘内翻 C.屈肘障碍D.伸肘障碍 8.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断端移位方向是:【】 A.远端向前B.近端向后 C.远端向后D.近端向桡侧移位 9.桡神经损伤可出现的症状是:【】 A.垂腕B.爪形手 C.小指感觉障碍D.第4、5指屈曲不全 10.股骨颈囊内骨折的后期并发症是:【】 A.髋内翻畸形B.髋关节炎 C.股骨头缺血性坏死D.髋关节半脱位 11.60岁以下内收型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应首先选用:

【】 A.手法复位B.骨牵引 C.内固定疗法D.人工关节置换术 12.股骨髁间骨折和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力求恢复关节面的平整,目的是防止:【】 A.缺血性骨坏死B.创伤性关节炎 C.迟发畸形D.骨化性肌炎 13.除哪项外都是脱位的特有体征:【】 A.关节畸形B.关节盂空虚 C.弹性固定D.肿胀 14.下列不符合肩关节脱位表现的是:【】 A.肩部疼痛、肿胀B.“方肩”畸形 C.搭肩试验阳性D.“靴样”畸形 15.肱骨外上髁炎又称:【】 A.网球肘B.台球肘 C.高尔夫球肘D.矿工肘 16.半月板损伤最常用的检查试验是:【】 A.回旋挤压试验B.直腿抬高试验

方剂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现状和思考-上海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网教案资料

方剂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现状和思考 陈德兴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关键词:方剂学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方剂学是中医药教育开创以来分化成熟的学科,是中医药学各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方剂学也不断进步和发展,尤其在近50年中医方剂专业教学实践中,中医方剂学课程建设一直是方剂教学的核心工作。中医药同仁们对方剂学课程建设的系统工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为方剂学的学科发展和中医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方剂学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地位与核心作用日渐显现,对方剂学课程建设有效的设计与规划,已成为各中医药院校方剂同行思考与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高等中医院校的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教学质量面临严峻的考验,随着中医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中医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与其他学科一样,全国各院校的方剂学科在沿袭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同时,围绕着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估以及本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上进行了不少探索和改革。下面结合我校的教学实践向大会汇报我们在方剂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方面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请各院校的同道指正。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高校办学资源中的第一要素,是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内涵与实施课程教学的支柱;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名师出高徒”,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要依靠高水平师资队伍来打造。我们优化师资队伍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重点;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团结奋发、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为总目标。针对中药方剂学科师资队伍存在的两大矛盾:一是方剂学科本身的临床性的特点与中青年师资临床实践不足的矛盾,二是方剂学学科发展与师资队伍以传统知识结构背景的矛盾。为进一步增强方剂学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具体措施中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2015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0508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1981年我校在全国首先创办中医骨伤科学专业,1985年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点,1989年“我国第一个中医骨伤专业的创建与发展”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993年中医骨伤科学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995年被批准为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1998年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中医骨伤科学再次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5年“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课程体系的创立与发展”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07年“骨伤学科教学团队”被评为福建省省级教学团队,“中医骨伤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被评为福建省省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获国家级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首批福建省中医骨伤科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009年再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学科,同年“骨重建生物力学实验室”获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2010年“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011年“中医骨伤及运动康复实验室”进入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名单,中医骨伤团队获评“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2013年“骨伤技能实训中心”被批准为福建省“十二五”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学科现有成员27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占59%;中级职称9人,占33%。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包括硕士学位)20人,占74%,其中博士学位9人,占33%。 二、培养目标 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中医经典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时掌握必要的现代骨伤医疗技术,具有较强的骨伤传承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临床研究能力,身心健康,善于沟通,能够独立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政治方面: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医药事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热爱中医药事业,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业务方面: 1.掌握中医骨伤科学领域扎实的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临床技能和必要的西医知识与技术,具有较强的传承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能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具备独立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医疗、康复保健等工作。 2.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不少于6个三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危重病、疑难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相当于高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3.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临床科研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 4.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5.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