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

本单元的教材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进一步组织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过程,让学生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和记录两部分。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已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奠定了知识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与统计有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没有留心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加以研究,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 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1.突出统计活动的本质特征。统计图表的制作只是统计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远不是统计活动的全部。统计的本质是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教师为学生提供素材或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数据,再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

2.统计素材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活动中去,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重视解决问题。统计活动不仅仅关注统计的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在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问题时的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 数据的收集1课时

2 数据的整理1课时

3 练习十1课时

了解你的好朋友1课时

数据的收集。(教材第90~92页)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让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重点: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难点: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课件。

师:同学们,“童心园”那惬意、自由的活动场面,你们还记得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童心园”中,看看这里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做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图)生:图中有同学,也有老师,他们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做游戏,有的在看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童心园”情境,从而把数学知识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做好铺垫】

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我想知道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

·我想知道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最少。

师:要弄清这些问题,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你打算怎样分类?

生1: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生2: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

生3:还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

……

师: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学生尝试小组合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学生分类整理的结果: 我用一个“”表示一个人。

看书

下棋 做游戏

师:通过整理,你们知道图中有多少位老师吗?学生呢? 生:有3位老师,12名学生。

师:参加每种活动的分别有多少人?

生:看书的有5人,下棋的有4人,做游戏的有6人。 师:你还知道些什么?和同学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结果是不同的。分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师:回顾分类整理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分类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人。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课末总结所学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数据的收集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用一个“

看书

下棋 做游戏

1.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探索环境。把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教师应用激励的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和发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愿望,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 类

按要求分类填空。

(考查知识点:数据的收集;)

B 类

按不同标准把下列纽扣进行分类整理。

(考查知识点:数据的收集;能力要求:能按不同标准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

答案不唯一。

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扣眼分

教材习题

第92页“想想做做”

1. 42 6

432 3

2. 按面值分类:4张80分的;5张100分的;2张200分的。(答案不唯一,还可以按题材分类等)

3. 略

数据的整理。(教材第93~95页)

1.让学生经历调查、收集、记录和整理的过程,体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优化记录方法。

2.让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重难点:记录方法的多样性,优化记录方法。

课件。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是从场景中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的。今天我们要进行实际调查去亲自收集第一手资料,你们能行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师: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例2图)

生:他们在讨论有几颗蛀牙。

师:你有蛀牙吗?有几颗?今天我们一起来做这项调查统计工作。每10人为一小组,分工合作了解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蛀牙颗数,并把结果记录下来。你觉得可以怎样做记录?

生1:可以按调查的顺序如实记录每个人蛀牙的颗数。

生2:可以记录上姓名和蛀牙的颗数。

生3:可以像上一节课那样按不同情况,用符号做记录。

生4:我们还可以分情况用画“正”字的方法做记录。

……

师: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调查本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并做好记录。

学生在小组里调查统计,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不同的记录情况:

按调查顺序记录每人的蛀牙颗数。记录每人的姓名和蛀牙颗数。

1颗,1颗,没有,2颗,没有,???1颗???1颗

1颗,1颗,2颗,没有,1颗。???没有???2颗

???没有???1颗

???1颗???2颗

???没有???1颗

按蛀牙的不同情况,画“”记录人数。画“正”字记录人数。

没有没有

1颗1颗正

2颗2颗

3颗 3颗

师:你觉得哪种记录方法比较好呢?为什么?

生:我喜欢画“正”字法来记录数据,因为一个“正”字正好是5笔,最后整理数据的

时候容易计算正确。比其他记录方法一个一个地数要简便,而且容易数对。

师:把你们小组的记录分类整理,填写在教材第94页的表格中,并回答问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表格,汇报交流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记录数据方法的多样性,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画“正”字法记录数据的科学性】

师:回顾统计活动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统计,能清楚地了解小组内同学的蛀牙情况。

·画“正”字法记录人数很方便,在生活中也可以应用。

……

师:同学们,大家学得真好,学会了调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整理数据;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更喜欢数学了……今后要细心观察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相信你会更棒!

【设计意图:课末总结所学知识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同时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统计

1.学生对于收集、整理数据都比较顺利,也能比较顺利地做出简单的分析,但是对于简单的预测不能清楚地说明理由。

2.多样化的记录方法,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经历记录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帮助学生合理地优化记录方法,引导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A类

你班同学最喜欢上什么课?调查你班里的10位同学,用画“”的方法把调查的结果记

根据表格中记录的情况,说一说喜欢上什么课的同学最多?有几个?还能知道什么?

(考查知识点:收集数据并作简单的分析;能力要求:能正确地收集并整理数据,可以做出简单的分析)

B类

在格子里涂色来记录你班里同学在哪个季节过生日,然后完成下面各题。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共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里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考查知识点:收集数据并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力要求:能正确收集并整理数据,可以进行简单的分析)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

教材习题

第94页“想想做做”

1. 略

2. 略

3. 略

练习十。(教材第96、第97页)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简单地整理分析数据。

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3.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重点:体验统计的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与合作意识。

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把本单元学完了,相信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吧!你愿意与大家分享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梳理知识结构】

师:这一单元的学习都是关于统计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的结果也不同,还知道了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我学会了通过调查收集数据。

·我发现了用画“正”字来记录数据很方便。

·根据整理的数据制成的统计表更方便我们分析得出结论。

……

师:同学们学到的知识还真不少,谁能帮老师解决下面的问题呢?(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第1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的情况,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时指导,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生1:我按运动项目分类记录,然后把记录的结果数了数,知道了跳高的有5只小动物,跑步的有8只小动物。

生2:我按小动物的种类不同做了整理记录,知道了小狗有5只,小兔子有2只,小猴子有6只。

生3:从得出的数据可以知道小猴子最多,小兔子最少。

生4:从第一个表格的数据中可以知道跳高的比跑步的少3只小动物。

生3:我还知道小兔子比小猴子少4只。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在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的基础上,能回答问题,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关于统计的知识还有很多,需要细心的你去留心观察。

【设计意图:课末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统计

通过多样化的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练习,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调查,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A类

育红小学四个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人数情况如下:

数学小组:男生12人,女生11人。

美术小组:男生10人,女生11人。

航模小组:男生18人,女生7人。

音乐小组:男生15人,女生15人。

(2)()小组的女生人数最多。

(3)这四个小组的男生一共有()人。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考查知识点:收集数据并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力要求:能正确地收集并整理数据,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分析)

B类

(考查知识点:收集数据并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力要求:能正确收集并整理数据,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填表略

(1)航模

(2)音乐

(3)55

(4)略

B类:

教材习题

第96页“练习十”

1. 5852 6

(1)猴子的只数最多,兔子的只数最少。

(2)8-5=3(只)

(3)猴子比兔子多多少只?(答案不唯一)

2. 13710

3. 略

了解你的好朋友。(教材第98、第99页)

1.应用所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知识来调查了解自己的好朋友。

2.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

3.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动力。

重点:应用所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知识来调查了解自己的好朋友。

难点: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

课件。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了解你的好朋友。你们愿意参加吗?

【设计意图:明确活动项目,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1. 了解什么。

师:哪些同学是你的好朋友?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情况?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好朋友的生日。

·我知道好朋友的年龄和身高。

·我还想知道好朋友喜欢什么颜色。

·我还想知道好朋友会不会打乒乓球。

……

师:原来你想了解你的好朋友这么多方面啊!

2. 实际调查。

师:开展调查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向每个好朋友问的内容应该一样。

·要及时准确地记录调查结果。

·如果好朋友不在自己班,可以用课外时间调查。

……

师:照样子选几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向你的好朋友一一了解,并把结果记录下来,填写在教材第98页表格中。

学生进行了解统计,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 分类整理。

师:选择不同的标准,把你记录的结果分类整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可以这样分类。(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分类标准图表)

学生自己分类整理并与同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师:你一共调查了多少人?通过调查,你对自己的好朋友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学生可能会说:

·我的好朋友大部分都会打乒乓球。

·我的好朋友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

……

师:这就是所谓的“志同道合”的一种体现,希望同学们更加珍惜你们之间友情,互帮

互助,共同进步。

【设计意图: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了解你的好朋友

1.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信念。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数据、记录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A类

你每天看电视和做家务的时间大约各是多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整理,并在班内进

行交流。

(考查知识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能力要求:能自己收集并整理数据)

B类

体育课上,我们都练习过立定跳远。你知道用双脚跳得远还是用单脚跳得远?如果用单脚跳,是用左脚跳得远还是用右脚跳得远?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一下,再实际调查并记录、整理。

(考查知识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能力要求:能运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

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知识小结

第八单元知识小结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掏(tāo) 逮(dǎi) 譬(pì) 糙(cāo) 秩(zhì) 哦(ò) 窜(cuàn) 稼(jià) 腾(téng) (2)难写的字 摘:右部是“”,不要写成“商”。 世:正确的笔顺是横、竖、竖、横、竖折。 复:中间是“日”,不要写成“目”。 弓:正确的笔顺是横折、横、竖折折钩。 (3)多音字 dǎi(逮住)dāng(当心) 逮当 dài(逮捕)dàng(上当) kōng(天空)nán(难受) 空难 kòng(空地)nàn(灾难)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祖先浓绿一望无边摘野果掏鹊蛋 回忆原始意思蓝天赛跑野兔 世界成功譬如反反复复方式

简单自由学习但是声音月亮 主意一直只好变化万物生长 泥土相当最好结局开头觉得 值日人类艰难神弓炎热害怕 从此重新东边光明火球沙石 决心苦海东方西方花草树木 生机 (2)近义词 捉——逮美好——美妙遥远——悠远 回忆——回想必须——务必 开始——起先譬如——比如敏感——敏锐吓坏——受惊主意——办法决定——抉择慢慢——缓缓变化——变动轮换——轮流温暖——暖和炙烤——暴晒艰难——艰辛决心——决定脱离——摆脱 爆裂——炸裂炎热——炽热害怕——恐惧滋润——潮湿慌慌张张——急急忙忙 勃勃生机——生机勃勃繁茂——茂盛 (3)反义词 始→末浓→淡回忆→展望 美好→邪恶遥远→附近开始→结束 成功→失败粗糙→光滑开头→结局 简单→复杂反反复复→当机立断 光明→黑暗艰难→容易炎热→寒冷 滋润→干燥慌慌张张→不慌不忙 勃勃生机→死气沉沉繁茂→干枯

(4)词语归类 ①含有数字“一”的四字词语:一望无边 类似的词语:一马当先一事无成万众一心一表人才一鸣惊人 ②AABB式词语:苍苍茫茫慌慌张张 类似的词语:明明白白郁郁葱葱密密麻麻家家户户结结巴巴 ③AABC式词语:勃勃生机 类似的词语:心心相印牙牙学语井井有条洋洋得意闷闷不乐 ④量词积累 一种方式一棵大树一个太阳十个大火球一团火球一片黑暗 ⑤动词积累 摘野果掏鹊蛋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 ⑥修饰词积累 浓绿的树荫粗糙的声音敏感的新世界 ⑦与神话相关的成语 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开天辟地愚公移山八仙过海 二、佳句积累 1.疑问句 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可曾在那片草地上/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 连用两个疑问句,提出作者对祖先曾经在这片森林里做的活动的联想。 2.感叹句 啊!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 运用感叹的语气,明确说明祖先的摇篮是原始森林。 3.比喻句 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 把太阳比喻成“大火球”,写出了太阳又大又热的特点。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教案 (学年第二学期) 学校学科数学教案 二年班执教者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会比较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近似数。了解除法的含义;能熟悉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辨认锐角、钝角;认识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活动感受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教学的实际应用。 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将这两个单元整合起来,学过《表内除法》后,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表内除法中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迁移能力,还可以省时。 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试卷及答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测试题 时间: 40分钟满分:100 一、判断题。(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1.一支铅笔重15千克。() 2.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3.4千克等于4000克。() 4.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重1千克。() 5.1千克比200克多800克。() 6.2千克梨和2000克苹果一样重。() 二、填空题。 1.在()里填上“千克”或“克”。 2.下面的物品分别有多重?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6千克=()克2000克=()千克 6000克=()千克 5千克=()克2千克=()克5000克=()千克 三、在里填上“>”或“<”。 5300千克5300克8千克9000克1千克530克 62千克6200克1千克800克350克10克 四、猜一猜,把名字填入下面的表格。

52千克50千克25千克 五、解决问题。 1.梨和苹果共重5000克,其中梨重2000克,苹果重多少千克? 2.大货车的载重量比小货车多多少千克? 3.下图是“三果演义”水果店的水果标价牌。 苹果:4元500克 橘子:2元500克 龙眼:7元500克 山竹:16元500克 榴莲:21元500克 (1)买500克山竹的价钱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 (2)妈妈买了1千克龙眼和500克山竹,一共要花多少钱?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解答出来。

参考答案 一、1.? 2.? 3. 4. 5. 6. 二、1.克克克千克千克千克 2.100 50 900 3.6000 2 6 5000 2000 5 三、> < > > > > 四、王丽52千克张娜50千克乐乐25千克 五、1.5000-2000=3000(克) 3000克=3千克 2.10000-1000=9000(千克) 3.(1)16÷4=4 500+500=1000(克) 1000+500=1500(克) 1500+500=2000(克) 2000克=2千克 (2)7+7=14(元) 14+16=30(元) (3)榴莲的价格是龙眼的几倍?21÷7=3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册)(1)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 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 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 2 课时 2.练习.....................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 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 种颜色,出示例1 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 、" ○"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 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师电子备课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

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积累运用(67分) 一、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 二、读音节,写同音字组词。(8分) 三、读拼音,写词语。(12分)

四、辨字组词。(6分) 五、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并组词。(8分) 六、选字词填空。(7分)

七、仿写句子。(12分) 例:最后一个太阳害怕极了 ....地躲进了大海里。 ....,慌慌张张 1.小明极了,地跑出了教室。 2. ,。 例:那回忆那么 ..遥远。 ..美好,又那么 3.李老师的课那么,又那么。 4. 那么,又那么。 八、日积月累。(5分) 1.( )的原始森林,我们( )的摇篮! 2.( )渐渐滋润起来,( )渐渐繁茂起来。( )奔腾欢唱,( )重新现出了( )。 3.( ),( )萤。微微风簇浪,( )。 九、交流平台。(6分) 在你看过的动画片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推荐给同学们吧! 读写天地(33分) 十、课内阅读。(9分) 世界在慢慢变化,万物在自由生长。雨从云里落下,滴进泥土里;人睁 开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有多美好……只要 ..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

睁开——( ) 美好——( ) 容易——( ) 2.用选段中带点的词语写句子。(2分) 3.选段介绍了( )、( )的自由生长,我觉得( )、( )也会自由生长。(2分) 4.根据下面的开头,接着讲故事。(2分) 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 十一、课外阅读。(9分) 聪明的韩愈 我国唐代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叫韩愈。 他小时候,在家乡读书。一天,老师给每个学生一个铜钱,让他们各自去买一样东西,看谁买的东西能把一间屋子装满。放学以后,学生们便到集市上去了。 第二天,有的买来树苗,有的买来竹子……可谁的东西都不能把一间屋子装满。老师很失望。过了一会儿,韩愈来了。只见他从袖子里取出一支蜡烛,然后用火柴把蜡烛点燃。烛光照亮了整间屋子。老师见了,高兴得连连说:“好!好!韩愈真聪明!” 1.填上合适的量词。(3分) 一( )竹子一( )屋子一( )蜡烛 2.把文中描写老师让学生买东西的要求的句子用“”画出来。(1分) 3.韩愈买了什么东西?他是怎么做的?(3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一)课时分配1课时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情分析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学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包含师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指导看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18+56=7474-29=45(2)44-17=2727+32=59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备课

第八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目标 第八单元,围绕“神话故事”为主题,本单元课文有神话故事,有诗歌,还有充满道理的文章。《祖先的摇篮》会让我们从爷爷的话中感知原始森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了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介绍了世界万物是怎样履行自己的职责的:从《羿射九日》一文中,我们能领路到神话故事的神奇。让我们走进每一篇课文,从中学到自已需要掌握的知识。 单元重、难点 重点 1.会认会写本单元所学生字,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能展开想象。 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故事蕴含的人物精神。 2.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有继承和弘扬的文化的愿望。 单元课时安排 23《祖先的摇篮》…………………………………………………2课时24《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2课时25《射九日》………………………………………………………2课时口语交际:推荐一部动画片………………………………………1课时《语文园地八》……………………………………………………3课时 23 祖先的摇篮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用充满童真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遥远而又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诗歌共有5小节。第1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由此,“我”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我”真实的童年生活。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并与诗歌的开头相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周第一节 教学内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

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

2013年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知识点

第八单元 一、复习课文: 1、张衡是(汉)朝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 2、读《爱迪生救妈妈》,想: (1)爱迪生为什么能在关键的时候想出办法来救自己的妈妈? 因为爱迪生从小就爱动脑、动手,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知识,所以他才能在关键的时候想出办法救自己的妈妈。 (2)爱迪生想出了什么样的办法来救妈妈? 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这样,医生就能给他妈妈做手术了。 3、我们人类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 4、说一说你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二、背诵: 1、照样子,写一写:疼得直打滚急得团团转 2、背诵136页“我会填”。 (1)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2)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 (3)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3、背诵136页“我知道”。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张衡还是个杰出的(文学家)呢! 4、背诵149页“我会读”和“读读背背”。 5、我国古代有许多科学成就。其中,(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被称为四大发明。我国现代有很多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邓稼先)同其他科学家一起攻关,终于研制出了(原子弹)和(氢弹)。 三、听写: 勺子玉石组成发炎珍珠离开香油严寒眼珠数学钻石睡觉严重寒冷鸡肉 距离石油钻研检查染色传达团结斥责负责炎热夸奖研究油条睡眠分类 羊肉离别耐心查看调查谜语传染夸张珍贵珠宝种类严格奖状小组灭亡 寒冬责备团圆人类历史地球气温时间道理生活植物灭绝儿童团员 北斗星环顾四周恍然大悟 四、比较组词: 勺(勺子)玉(玉石)组(组成)珠(珍珠)钻(钻研)睡(睡觉)璃(玻璃) 勾(勾画)主(主要)祖(祖国)株(株连)粘(粘贴)垂(垂头)离(离开) 拒(拒绝)油(石油)斥(训斥)炎(发炎)桨(船桨)肉(肥肉)迷(迷路) 距(距离)由(由于)诉(告诉)谈(谈话)奖(奖状)内(内部)谜(谜语) 传(传播)严(严寒)撒(撒野)仰(仰头)汉(汉族)捡(捡拾)性(性别) 转(转动)炎(炎热)散(散文)迎(迎接)汗(汗水)检(检查)姓(姓名) 溜(溜走)恍(恍悟)悟(觉悟)恐(恐龙)委(委员)捕(捕捉)帐(帐篷)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第1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调查一下,还可以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刚才你们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最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最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 师: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为什么?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订做校服的人员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出示统计表) 最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教师记录在统计表中。采用同样的方式统计其余三种颜色的数据。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各种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就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最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的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多少或分成了几份。现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