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诗五首习题带答案

唐诗五首习题带答案

唐诗五首习题带答案
唐诗五首习题带答案

一课两练·基础闯关

【基础练】

1.直接默写

(1)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

(3)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5)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

(7)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

(9)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10)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徙倚欲何依(2)牧人驱犊返(3)白云千载空悠悠(4)晴川历历汉阳树(5)归雁入胡天(6)萧关逢候骑(7)江入大荒流(8)仍怜故乡水(9)几处早莺争暖树(10)浅草才能没马蹄

2.理解默写

(1)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野望》一诗中能够表现出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黄鹤楼》中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使至塞上》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8)《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9)《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并透露出诗人喜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中考练】

3.(2015·海南中考)古诗词阅读。世纪金榜导学号54614040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中的“________”字和“________”字生动有趣地写出了早春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答案:争啄

(2)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的初平之水、早莺、新燕、浅草等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他对早春的喜爱之情(或喜悦之情、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的感情)。

4.(2015·荆门中考)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完成(1)、(2)题。

世纪金榜导学号54614041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答出大意即可)

5.(2016·长沙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湖①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岸苇无穷接楚田④。

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⑥,星汉通霄向水悬⑦。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湖:指洞庭湖。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⑦星汉通霄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通过“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物象:江水、暮霭、芦苇、田野。②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借梅花寄寓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孤雅高洁的志趣。

(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方法指导】

古诗词语言赏析答题模板

6.(2016·东营中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世纪金榜导学号54614042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摸。③钓舟:指行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情理的分析要从全诗出发,读懂整首诗歌的意义才能把握。但具体分析过程只需要结合最后一句即可,最后一句往往是点题的。

答案:表达了羁旅孤客的离情别绪。(或对羁旅漂泊的愁绪。或离别的依恋之情。或对结束羁旅漂泊的期盼。)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构思一:新颖别致。古代诗人笔下,“柳”总与“别”相关,此诗却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字面上不诉说怨思离情,读者却能心领神会,可谓不落窠臼,巧妙之至。构思二:思路严谨。总体由远望写到近观,由所见到所思。具体看,由江水到天空,由双鸥飞翔到反顾自身处境,进而引发与柳树的对话。脉络贯通,水到渠成。

写法一:运用衬托。以双鸥相伴相随衬托诗人的孤寂;以江天景致的空旷衬托柳树钓舟的渺小,进而创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写法二:动静结合。如一、二句分别写静景动景,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写法三:虚实相生。如第三、四句将“摩挲沙边柳”与想象柳树“成阴系钓舟”相结合,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语言一:用词“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或用“系”字,不仅抒写出了惜别的心情,而且契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颖而贴切。语言二:运用修辞。用“摩挲”“汝”将柳树拟人化,既赋予柳树以人情,又别具匠心,传达出诗人的心声。或“镜天飞雪”运用比喻,将天空的明澈与鸥鸟的姿态色彩生动表现出来。

7.(2017·舟山中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送人之荆门

[明]浦源

长江风飏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①中应有赋,千秋白雪②待君赓③。

(选自《明清诗赏析》) 【注】①郢(yǐnɡ):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②白雪:也称“阳春”“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③赓(ɡēnɡ):继续。

(1)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特点。

(2)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历史兴亡(人文遗迹) 自然风光(山水奇丽)

(2)示例:李诗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来表达惜别之情;此诗通过想象“客人”未来生活,表达安慰期盼(鼓励、乐观、祝愿)之情。

唐诗五首练习题带答案.

野望 阅读训练(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_东皋___,时间:_薄暮____。事情_望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皆、惟色、晖)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 E 、这是一首抒写乡愁的思乡之作。 F 、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报国无门的作品。 G 、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H 、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4选出对本诗赏析不正确 ... 的一项(D ) A 、本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 B 、诗中“萋萋” 、“历历” 、“悠悠”等叠音词的运用,使得诗歌在诵读上声音铿锵,清朗和谐,有音韵美。 C 、这是一首抒写乡愁的思乡之作。 D 、颈联两句中“萋萋”写出了鹦鹉洲凄凉荒芜的萧瑟之景,以此来突出作者的乡愁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词赏析试题含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词赏析试题含答案 一、《次北固山下》 1、请描述颈联(第三联)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不超过40字)。 答: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思念故乡。 3、这是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体例上属于律诗诗,内容上属于___思乡__之作。 4、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答:顺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翻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并回答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意思: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出了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6、翻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思念家乡的书信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7.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客游他乡思念故乡的情怀。 8.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例如颈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9、“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 答: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10.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11.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二、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答: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2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答:“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带传动习题与答案

问答题 1、问:带传动常用得类型有哪些? 答:在带传动中,常用得有平带传动、V带传动、多楔带传动与同步带传动等。 2、问:V带得主要类型有哪些? 答:V带有普通V带、窄V带、联组V带、齿形V带、大楔角V带、宽V带等多种类型,其中普通V带应用最广,近年来窄V带也得到广泛得应用。 3、问:普通V带与窄V带得截型各有哪几种? 答:普通V带得截型分为Y、Z、A、B、C、D、E七种,窄V带得截型分为SPZ、SPA、SPB、SPC四种。 4、问:什么就是带得基准长度? 答:V带在规定得张紧力下,其截面上与“测量带轮”轮槽基准宽度相重合得宽度处,V带得周线长度称为基准长度Ld,并以Ld表示V带得公称长度。 5、问:带传动工作时,带中得应力有几种? 答:带传动工作时,带中得应力有:拉应力、弯曲应力、离心应力。 6、问:带传动中得弹性滑动就是如何发生得? 答:由于带得弹性变形差而引起得带与带轮之间得滑动,称为带传动得弹性滑动。这就是带传动正常工作时固有得特性。选用弹性模量大得带材料,可以降低弹性滑动。 7、问:带传动得打滑就是如何发生得?它与弹性滑动有何区别?打滑对带传动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打滑就是由于过载所引起得带在带轮上全面滑动。打滑可以避免,而弹性滑动不可以避免。打滑将使带得磨损加剧,从动轮转速急剧下降,使带得运动处于不稳定状态,甚至使传动失效。 8、问:打滑首先发生在哪个带轮上?为什么? 答:由于带在大轮上得包角大于在小轮上得包角,所以打滑总就是在小轮上先开始。 9、问:弹性滑动引起什么后果? 答:1)从动轮得圆周速度低于主动轮;2)降低了传动效率;3)引起带得磨损;4)使带温度升高。 10、问:当小带轮为主动轮时,最大应力发生在何处? 答:这时最大应力发生在紧边进入小带轮处。 11、问:带传动得主要失效形式就是什么? 答:打滑与疲劳破坏。 12、问:带传动得设计准则就是什么? 答:在保证带传动不打滑得条件下,具有一定得疲劳强度与寿命。 13、问:提高带传动工作能力得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增大摩擦系数、增大包角、尽量使传动在靠近最佳速度下工作、采用新型带传动、采用高强度带材料等。 14、问:带轮得结构形式有哪些? 答:铸铁制V带轮得典型结构有:实心式、腹板式、孔板式、椭圆轮辐式。 15、问:根据什么来选定带轮得结构形式?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练习题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卷 唐诗五首 1.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2)诗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3.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

感。 (2)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4.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月下飞天镜”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 图。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2019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2019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1-2题.(5分)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①,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①浮沈:即“浮沉”.意谓消息隔绝.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3分) A.忆江南B.如梦令C.天净沙D.沁园春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 【答案】 1.(3分)B 2.(2分)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妻子)的相思之情.或:因不得与亲人(妻子)相 聚而生的愁苦之情. 【甘肃省天水市】 落梅 宋代: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miù) 【注释】①莓苔:苔藓植物.②谬:( 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_____押_____韵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只有3.“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律诗、ang 2.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 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示例二:①颔联用典.“飘如 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 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3.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 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 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机械设计带传动习题及答案

百分之一叫做丝《对象》里面的《变换》就是相当于word里面的复制 金立GN180,,1499元 4、带传动的弹性滑动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5、正确安装在槽轮中的V带,其底面与轮槽的底面是不接触的。(√) 6、带的弹性滑动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7、所有的带传动都是利用带和带轮之间的摩擦传递运动和动力的。(×) 8、在带传动中,打滑是由于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不够大而造成的。(√) 9、带轮的槽角应小于V带的截面楔角。(√) 10、V带的截型有A、B、C、D、E、F、G七种。(×) 11、V带轮的槽角均小于V带截面的楔角。(√) 12、带传动在工作时产生弹性滑动是由于传动过载。(×) 13、正是由于过载时产生了“弹性滑动”,故带传动对传动系统具有过载保护作用。(×) 14、V带的长度是指其基准长度。(√) 1、V带中,带截面楔角为40°,带轮的轮槽角应为(b)。 A:大于40°B:小于40°C:等于40°; 2、能保证瞬时传动比恒定的传动是(c )。 A:带传动;B:链传动;C:齿轮传动; 3、线绳结构的V带,其线绳位于带的(b)。 A:顶胶层;B:抗拉层;C:底胶层 4、下列图所示的V带传动中,哪个图中的张紧轮位置是最合适的?(a )。 5、带传动中,带每转一周,拉应力是 a 。()。 A:有规律变化的;B:不变的C:无规律变化的; 6、带传动的最大应力发生在 c 。 A:绕入从动轮处;B:绕出从动轮处; C:绕入主动轮处;D:绕出主动轮处; 7、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带的( d)。 A:磨损和疲劳点蚀;B:磨损和胶合; C:胶合和打滑;D:疲劳破坏和打滑; 8、带传动是依靠(b )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的。 A:主轴的动力;B: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 C:主动轮上的转矩;D:从动轮上的转矩; 1、带传动中,打滑是怎样产生的?是否可以避免?

唐诗五首练习带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倚。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____,时间:_____。事情_____。 (东皋薄暮望)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皆、惟色、晖)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1)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1分)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 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6.“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7、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3分) 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1分),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1分)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1分) 8、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答:颔联和颈链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答对手法2分,分析2分)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历历:2乡关:

2017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2017甘肃省白银】 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1-2题。(5分)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①,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①浮沈:即“浮沉”。意谓消息隔绝。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3分) A.忆江南B.如梦令C.天净沙D.沁园春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 【答案】 1.(3分)B 2.(2分)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妻子)的相思之情。或:因不得与亲人(妻子)相聚而生的愁苦之情。 【甘肃省天水市】 落梅 宋代: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莓苔:苔藓植物。②谬:(miù) 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_____押_____韵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律诗、ang 2.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示例二: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3.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2017甘肃省兰州】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带轮习题与参考答案

习题与参考答案、单项选择题(从给出的A B、C D中选一个答案 带传动是依靠来传递运动和功率的。 A. C. A. A. 带与带轮接触面之间的正压力 带的紧边拉力 带张紧的目的是 减轻带的弹性滑动 C. 改变带的运动方向C. A. C. A. A. B . 带与带轮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D. 带的松边拉力 B . D. 与平带传动相比较,V带传动的优点是传动效率高 带的价格便宜 选取V带型号,主要取决于 带传递的功率和小带轮转速 带的紧边拉力提咼带的寿命 使带具有一定的初拉力 C. C. A. C. A. C. 1 1 A. C. 12 A. C. B . D. B . D. 带传动中,小带轮直径的选取取决于 传动比 带的型号 B . D . 中心距一定的带传动,小带轮上包角的大小主要由 小带轮直径 两带轮直径之和B . D. 两带轮直径一定时,减小中心距将引起 带的弹性滑动加剧 带工作噪声增大 带传动的中心距过大时,会导致带的寿命缩短 带的工作噪声增大 设计V带传动时,为防止 带内的弯曲应力过大 带的离心力过大 B . D. B . D. 带的寿命长 承载能力大 带的线速度 带的松边拉力 带的线速度 带传递的功率 决定。 大带轮直径 两带轮直径之差 带传动效率降低 小带轮上的包角减小 带的弹性滑动加剧 带在工作时出现颤动,应限制小带轮的最小直径。 D. B . 小带轮上的包角过小 带的长度过长 定型号V带内弯曲应力的大小,与成反比关系。 带的线速度带轮上的包角B . D. 带轮的直径 传动比

13 定型号V带中的离心拉应力,与带线速度 A. 的平方成正比B . 的平方成反比 C. 成正比 D. 成反比 14 带传动在工作时,假定小带轮为主动轮,则带内应力的最大值发生在带 A. 进人大带轮处B . 紧边进入小带轮处 C. 离开大带轮处 D. 离开小带轮处 15 带传动在工作中产生弹性滑动的原因是 A. 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系数较小B . 带绕过带轮产生了离心力 C. 带的弹性与紧边和松边存在拉力差 D. 带传递的中心距大 16 带传动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其原因是 A. 带容易变形和磨损B . 带在带轮上出现打滑 C. 带传动工作时发生弹性滑动 D. 带的弹性变形不符合虎克定律 17 定型号的V带传动,当小带轮转速一定时, 其所能传递的功率增量,取决于 A. 小带轮上的包角B . 带的线速度 C. 传动比 D. 大带轮上的包角 19 带轮是采用轮辐式、腹板式或实心式,主要取决于 A. 带的横截面尺寸B . 传递的功率 C. 带轮的线速度 D. 带轮的直径 20 当摩擦系数与初拉力一定时,则带传动在打滑前所能传递的最大有效拉力随的增大而增大。 A. 带轮的宽度B . 小带轮上的包角 C. 大带轮上的包角 D. 带的线速度 二、填空题 32 当带有打滑趋势时,带传动的有效拉力达到,而带传动的最大有效拉力决定 四个因素。 33 带传动的最大有效拉力随预紧力的增大而,随包角的增大而,随摩擦系数的增大而,随带速的增加而 36 在正常情况下,弹性滑动只发生在带主、从动轮时的那一部分接触弧上。 37 在设计V带传动时,为了提高V带的寿命,宜选取的小带轮直径。 38 常见的带传动的张紧装置有等几种。 39 在带传动中,弹性滑动是.避免的,打滑是避免的。 40 带传动工作时,带内应力是.性质的变应力。 41 带传动工作时,若主动轮的圆周速度为v1,从动轮的圆周速度为V2,带的线速度为v,则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解析】【分析】(1)首先要熟读诗歌,把握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体会感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 (2)这首诗描写了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故答案为:⑴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⑵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⑵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赏析,要按照题目提示,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答题格式:通过写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感情。 2.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分别解释“临”与“澹澹”。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的手法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2)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

唐诗五首习题带答案

一课两练·基础闯关 【基础练】 1.直接默写 (1)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 (3)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5)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 (7)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 (9)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10)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徙倚欲何依(2)牧人驱犊返(3)白云千载空悠悠(4)晴川历历汉阳树(5)归雁入胡天(6)萧关逢候骑(7)江入大荒流(8)仍怜故乡水(9)几处早莺争暖树(10)浅草才能没马蹄 2.理解默写 (1)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野望》一诗中能够表现出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黄鹤楼》中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使至塞上》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8)《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9)《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并透露出诗人喜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中考练】 3.(2015·海南中考)古诗词阅读。世纪金榜导学号54614040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机械设计-带、链习题与参考答案

习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从给出的A 、B 、C 、D 中选一个答案) 1 带传动是依靠 b 来传递运动和功率的。 A. 带与带轮接触面之间的正压力 B. 带与带轮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 C. 带的紧边拉力 D. 带的松边拉力 2 带张紧的目的是 d 。 A. 减轻带的弹性滑动 B. 提高带的寿命 C. 改变带的运动方向 D. 使带具有一定的初拉力 3 与链传动相比较,带传动的优点是 a 。 A. 工作平稳,基本无噪声 B. 承载能力大 C. 传动效率高 D. 使用寿命长 4 与平带传动相比较,V 带传动的优点是 d 。 A. 传动效率高 B. 带的寿命长 C. 带的价格便宜 D. 承载能力大 5 选取V 带型号,主要取决于 a 。 A. 带传递的功率和小带轮转速 B. 带的线速度 C. 带的紧边拉力 D. 带的松边拉力 6 V 带传动中,小带轮直径的选取取决于 C 。 A. 传动比 B. 带的线速度 C. 带的型号 D. 带传递的功率 7 中心距一定的带传动,小带轮上包角的大小主要由 d 决定。 A. 小带轮直径 B. 大带轮直径 C. 两带轮直径之和 D. 两带轮直径之差 8 两带轮直径一定时,减小中心距将引起 d 。 A. 带的弹性滑动加剧 B. 带传动效率降低 C. 带工作噪声增大 D. 小带轮上的包角减小 9 带传动的中心距过大时,会导致 d 。 A. 带的寿命缩短 B. 带的弹性滑动加剧 C. 带的工作噪声增大 D. 带在工作时出现颤动 10 若忽略离心力影响时,刚开始打滑前,带传动传递的极限有效拉力F elim 与初拉力F 0之 间的关系为 C 。 A. F elim )1/(20-=ααv f v f e e F B. F elim )1/()1(20-+=ααv f v f e e F C. F elim )1/()1(20+-=ααv f v f e e F D. F elim ααv f v f e e F /)1(20+= 11 设计V 带传动时,为防止 A ,应限制小带轮的最小直径。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下列对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描写诗人面对街灯和明星所引发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的思想。 B.第二节作者想象天上街市中的珍奇物品,含蓄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C.第三节描写作者想象中的牛郎织女在天河骑牛来往的动人情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厌弃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 D.第四节描绘作者想象牛郎织女正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一句中的逗号有什么表达作用? (3)诗中使用了“你看”“定然”“不信”“请看”等词语,有何作用?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作者看得仔细、清楚。 B.这些词语用得肯定,把想象的内容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历历在目。 C.联想自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D.表明作者态度亲切,用语客气,为人谦虚。 (4)下列对这首诗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旨在描写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清新、活泼。 B.这首诗通过想象天街的美丽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这首诗是作者的主观想象,是作者美好愿望的表现,与现实生活无关。 D.这首诗的主题是消极的,它表明了作者只能寄希望于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八上语文唐诗五首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演练 1.解释下列词语。 (1)薄:(2)徙倚:(3)落晖:(4)相顾: 2.请有感情地背诵《野望》,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野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一句“东皋薄暮望”,交代了地点:_____,时间:_____。事情_____。 4.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二、课内阅读(背诵古诗) 1.根据语意,写出相关的句子。 (1)《钱塘湖春行》以花草来写早春景色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望)写薄暮中所见景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3. 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4.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新部编教材人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默写习题和答案

《野望》 1、《野望》中最能表现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的诗句是: ,。 2、《野望》中点明“望”的时间、地点的诗句是: ,。 3、《野望》中描绘了恬静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 4、《野望》中描写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对偶句是: ,。 5、《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 6、《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7、《野望》中描写秋天的静景的诗句是: , 8、《野望》中描写秋天的动景的诗句是: ,。 9、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诗人孤独无依彷徨抑郁的心情的诗句: ,。

《黄鹤楼》 1、《黄鹤楼》中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又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的诗句是:,。 2、《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的诗句是: ,。 3、《黄鹤楼》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 4、《黄鹤楼》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 ,。 5、《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是:,。 6、,两句使用了叠词的修辞,描绘了江上美景,这繁荣之景也反衬出诗人清冷的思乡之情。 7、,两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心中深沉的思乡之感。

《使至塞上》 1、《使至塞上》中形容征程漫漫,艰苦行程的诗句是: ,。 2、《使至塞上》中暗示诗人政治生涯漂浮不定的诗句是: ,。 3、《使至塞上》中抓住沙漠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 ,。 4、《使至塞上》中交代出使地点及目的的诗句是: ,。 5、《使至塞上》中最能表现王维的“诗中有画”特点的诗句是: ,。 6、《使至塞上》中写作者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的诗句是: ,。 7、《使至塞上》中用比喻手法表现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 8、《使至塞上》中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9、《使至塞上》中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 【明】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 (宋)刘克庄 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的特征。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 (宋)王安石 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巧笔写传功未尽,清才吟咏兴何长。

2017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中考详细阅读题训练(内附答案)

《唐诗五首》中考阅读题训练(后附答案) 【原文】: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阅读训练】 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 二、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____,时间:_____。事情_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参考答案】一、 1.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 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分) 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2分,符全诗意即可) 6.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2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