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迈向城市、建筑、地景一体化的景观建筑学之路10页word

迈向城市、建筑、地景一体化的景观建筑学之路10页word

迈向城市、建筑、地景一体化的景观建筑学之路10页word
迈向城市、建筑、地景一体化的景观建筑学之路10页word

一、景观建筑学发展之历程

城市是包括人工与自然诸多要素综合而成的一个景观空间系统。城市建设本是地景规划、建筑一体化的过程与结果,中外古代建筑,规划、景园设计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往往一人统揽城市规划、建筑、景园,艺术等各个方面,从其成果表现来看,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艺术品,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如罗马、威尼斯、北京等城市都是地景、城市、建筑高度一体化的结果。专业的分工只是从工业化以后开始工业化时代城市,出现了三者关系的脱节与分离。在此情形下,19世纪中叶西方城市产生了诸多“美化城市”的运动与理论流派,如巴黎的改建、英国的公园运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在美国以奥姆斯托德(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规划设计中,倡导自然田园风光,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满足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其理论与实践从一开始就从城市及地景的整体概念出发,使景观设计领域涵盖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各个层次,并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逐渐发展成为包含风景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等多学科复合的设计体系。景观建筑学历经百年已发展成一门独立、成熟的综合设计学科,如今景观建筑学应用与设计范围已十分宽广,从大地的生态规划、区域风景规划国家的生态保护与规划、国家公园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生态空间规划到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景观步行街、校园及居住区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小品等,几乎包括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传统景园设计师所涉及的整个人居环境。专业实践的领域拓展使景观建筑师所需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呈现全面与综合的特点。

我国上一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建设与美化运动走的路与西方国家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路很相似。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化生态与人文环境也遭到空前的破坏,而人们对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城乡,大地景观一体化建设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但我国景观建筑学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风景园林专业与从业者知识远不能满足城市急剧发展的要求,各个城市出现的城市美化运动,如广场热、公园热,还是以形式主义占主导地位。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各做各的事。景观建筑学还未形成,景观设计与建设存在许多不良现象与表现:

·现象一:总体上说,只能满足城市个别地段的景观空间的改善,未涉及到整个城市景观体系的建构,缺乏规划层面上的系统化、网络化。

·现象二:局部景观设计与城市原有肌理脱节,缺少与城市整体空间的关联。

·现象三:唯美而缺乏实用性、经济性的景观设计,缺乏必要的公共设施如休息座椅等,人性化考虑不够。

·现象四:考虑当地气候、地域与人文特点的少,场地意识薄弱,设计程式化、大同化现象严重。

·现象五:城市市政道路桥梁等与城市景观脱节,忽视步行系统的建构。

·现象六:城市建设不同程度地破坏自然原生环境与人文环境,缺乏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概念。

·现象七: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三者工作不密切,出现脱节现象,园林景观设计成为装饰与点缀,或者仅是绿化与美化。

·现象八:景观设计从业人员专业背景的局限性与专业实践的广泛性的矛盾,使景园设计未能上升到景观建筑学层次,依然局限于风景规划、园林设计、绿化设计层面。

鉴于以上现象,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使景观成为我们生活地区的基本结构,而不是城市建设的美化与装饰。整合景园、建筑、规划,让三者互为融合与补充,建立密切的联系,使

景观建筑学体现于城市建设的各个层次与全过程,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

二、一体化设计之路的形成

景观规划与设计由于融合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形成了一门完整而综合的独立学科——景观建筑学,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发展与原生环境的可持续性,其服务对象是人与自然的生态系统,保持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关系,可以说是广义的建筑学。以景观建筑学为导向形成了规划、建筑、景园三位一体的设计之路。

现代景观建筑学涵盖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传统景园师所涉及的整个人居环境,任伺一个专业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设计和控制景观建筑中的所有方面。既要求景园设计专业知识拓展以适应广泛的专业实践,又要求任何一个项目都要多学科专业人员参与共同协作完成。

(一)加强专业间的沟通合作

实际上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区别在于经营的空间范围、尺度、大小不同,工作侧重点不同。

规划师的工作内容: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总体发展方向、建立城市总体布局结构,营构城市总体空问艺术布局,道路骨架、功能分区、城市主轴线经营、绿地系统规划等),而详规阶段其工作内容与建筑师区别不明显,除确定地块建筑容量,确定技术指标外,更要注重体型与空间环境的营造,此阶段更多涉及建筑学领域,应加强与建筑师的合作,或以建筑师工作为主导。

景园师:区域土地环境生态与资源规划,各级风景区规划(也可由城市规划师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公园、城市绿化设计、园林设计等。

建筑师从一个大门、环境小品、单体建筑到建筑群体,甚至到人类整个的形体环境,梁思成先生曾指出建筑教育任务已不仅仅是培养设计个体的建筑师,还要造就广义的形体环境的规划人才。

建筑师做规划与景观设计、园林专业人士做规划、规划师做建筑设计都是常有的事与不同专业背景、不同院校毕业的人士有很大的关系。但无论是规划师,景园师都必须有深厚的建筑学知识,没有建筑学的扎实基本功,是不可能胜任景园设计的,而当建筑师具备了规划、景园基础,其在景观建筑学领域就更能发挥主导作用。

不同层次的景观规划与设计都要多学科人员介入,同时依据项目性质不同,确立适宜的项目主持人,不同规划设计项目之中,不同的专业人员各自发挥不同作用,或主导或顾问或协助摆正位置,协同工作。

(二)扩充原有专业范围塑造,不同专业背景的景观建筑师

规划专业应加强建筑学训练,并同城市设计学结合;园林专业应具有建筑学素养与设计创造力,具备工程技术知识,注重规划根基培养,建筑学专业应加强景观与规划的专业素质,并具备城市设计素养,使城市规划师成为城市景园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成为景观建筑师,景观建筑学融合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形成三位一体的学科,并成为其基础学科与共同语言。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西蒙兹)。景观建筑师更容易具有整合各环境要素的能力。

三、景观建筑学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

(一)整体的生态观

强调人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使景观系统中诸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能持续而不断地生长与完善,整体的生态观体现于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就是从宏观至微观创造和谐而适宜的人居环境,达到美学系统,生态系统,人文系统高度融合,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都得以保护而形成独特的绿色空间。

(二)结合自然的生态设计观

任何层次,任何阶段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对基地充分认识与理解的前提下,充分遵循基地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使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得以保持与发展,让基地的气候、地质、水文、植被、人文等因素充分融合。并使基地固有特征和人文环境要素得以良好结合,从而实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自然因素充分发挥调节与塑造人居环境的重要作用,使规划设计赋予强烈的地域性。生态设计在规划阶段应注重自然斑块,廊道等自然基质形成环境的网络。生态设计还强调场地的承载力与适宜性。弗雷德里克·斯坦纳在《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一书中引用Schneide等人的看法,认为承载力分析作为一种规划工具,研究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各种变化在数量上,类型上、位置上以及质量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确定保持人们公共生活安全、健康的各种指标的门槛,超过这个门槛就需要采取公众集资、政府计划、个体行为调控等措施来改变严重的环境问题,而适宜性则指其本身的合适相称的方式引入承载力、适宜性的生态原则,以探讨对场地的发展与保护的机会与限制因素,确保在不同区域进行的开发活动必须与特定场地相协调的开发模式高密度、低密度或零密度。

(三)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景观建筑学关注的对象是整体人类生态系统既强调人类的发展又关注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景观建筑师的终生目标与服务对象是人与自然规划设计应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尊重自然与人文的过程,保护自然与人文系统.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利益使二者达到最佳的平衡。规划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应保护好大自然环境,给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而不是强调人类对自然生态‘自然资源过分开发与占有;强调城市规划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以自然‘人文的可持续发展来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具体设计中能更深层次地体现对人的多方面的、多方位的关怀这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四)强调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结合的设计观

人类是生活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生物、物理环境、人工环境之问处于相互作用中。规划设计则是为特定场所寻求最佳的选择方案,它是综合多学科领域知识的行为。任何尺度地块上的规划设计行为与其发生的活动均可在更大的区域系统中,因此我们强调超出设计范围的规划设计,与关系的设计区域尺度,城镇体系,城市尺度、社区尺度,小地块尺度,不同层次、不同地块的系统规划设计均要考虑与上一层次的关系,及与下一层次的衔接,以积极的方式探讨合宜的关系,这就是规划的意义与方式。

当代城市设计理论总结起来就是关注环境结构关系与体型秩序的设计,可归结为环境因素的“关系”设计,它探讨空间与空间、人与空间、场所人工与自然环境,以及人文与自然等诸关系的整合,同时强调时间、四维空间的作用。关注体验的规划与设计,注重场所意义的表达。城市设计其重点在于营造健康、宜人的高品质的空间环境,强调环境各因素之间的结构与空间关系的创造,它是营造城市、建筑,地景一体化的人居环境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与方法。

四、景观建筑学之实践

以下几个实例是笔者主持的不同尺度、不同规模的规划设计项目。不同程度上实践了城市、建筑、地景三位一体的规划设计之路,深刻体会到一个成功作品的完成是多学科、多专业人士共同协作与努力的结果,以及景观建筑学在创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一)南昌红谷滩新区前湖景区规划

前湖景区位于南昌红谷滩新区红角洲区内,外临赣江,内抱前湖,卧龙山横贯景区,周边均有城市道路相邻,基地东北为国际体育中心及城市地区,西北为高校区景区,规划设计总占地面积675平方公里,其中前湖水面1.5平方公里,卧龙山山地1.9平方公里。设计项目组成员由测绘、规划、景园、建筑等多专业人员组成。设计在对基地及城市历史文化、规划等调查基础上,应用GIS对场地的高程、坡度,水文、植被进行分析,建立形象、可靠的背景信息系统。

景区规划的总目标在遵循红角洲片区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汲取中西优秀造园理论,营造新型的自然与人工高度融合的、开放型的、集运动休闲、文化科技、商贸居住、生态保护和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域。

1、规划理念与手法

1)充分体现景区作为城市中心绿洲——巨型绿核的生态功能,并通过绿色廊道与城市绿地系统连成网络。

2)引进先进规划理念,坚决放弃临湖开发水景住宅或过于商业化的功能开发,将沿水岸周边美景全部让给公众强调公众性原则。

3)以规划为先导,解决好景区与城市各方面与各层次的关系。

4)在生态优先前提下,强调多样性原则并融合中西造园文化精华,以集锦园方式组景,让前湖景区建成为集自然,人文特色于一体的都市中心的观光旅游胜地。

5)设计手法,总体布局结构上引入现代景观建筑学设计理念,并汲取中国皇家园林及英国造园手法,反映真山真水的大气势,将几何轴线、直线、几何曲线引入景区,创造自然与人工,在对比中达到融合统一的效果。而在具体造园上借鉴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如分区设景、园中有园、小中见大、步移景异、借景、对景等手法,突破传统的束缚,创造中西文化,人工与自然结合的大山水景观特色,以体现湖山之胜、自然之灵、休闲之乐、野趣之美、文化之源,建立良好的城市景区生态圈,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规划理念。

2、规划结构形态

以一心、二轴、三片区、五通廊建立景区基本结构形态,以三环的路网结构建立景区的交通系统,从而便捷通达各景区且内环成为全步行的亲水区。

一心:以湖心岛为全景区结构形态的“核”,各功能分区以两条曲线形成合抱之势。

二轴:一是景观视线轴北入口景观区(桃源寻踪)—文化长廊—湖心岛;一是景观控制轴,名人苑—露天剧场—湖心岛—中国传统文化游览区—观赏植物园—标识塔。

三片区:综合服务区,邻近城市并与城市其他功能区衔接,以服务功能为主;滨湖观光区,以前湖水域为中心周边展开200至300米滨水游览带,以动态游览活动项目为主;卧龙山生态恢复区,包括卧龙山山体及山麓的部分滨水地带,通过恢复保育使其成为整个景区的良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坚实主体。

五通廊:整个景区通过五个廊道(五个主要出入口)与城市各功能区相连,并形成绿楔向

城市渗透。三环以外环路作为景区与城市各功能组团的联系道路,以内环联系景区各功能区,沿水岸设置的滨湖步道环,构筑亲水区完整的步行系统及沿湖观光廊道。

3.功能结构

注重景区项目组成的内容多样性,使景区的活动丰富多彩,提高其活力与磁力,从而提升区域的社会与经济价值,结合基地不同地景特征及周边城市功能,将整个景区划分为15个功能片区,各片区既可独立成景,又互为联系与补充,15个功能区:北入口景观区、文化休闲区、水乡别墅区、综合娱乐区、湿地观赏区、东北入口景观区、自然生态恢复区、中国传统文化区,东南入口景观区、山林别墅区、西南入口景观区、生态候鸟区、度假山庄、西北入口景观区,水上游览区。

(二)福清市江镜镇新区规划

1、规划背景

该项目是福州东南一个小城镇的新区规划,用地完整,基地自然条件优越,是实现理想小城镇的良好机会。我国当代小城镇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千城一面,在无序发展中缺乏公共配套及基础设施环境不佳,缺乏特色传统,小城镇自然性与乡村性在消失,而更像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传统小城镇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优美田园特色的小镇景象难以寻觅。江镜镇位于福清市龙田半岛,福清市域的东南部,濒临江阴湾,是一座滨海小镇。2019年全镇人口9.3万人,2.4万户,工农业总产值1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约9亿元,镇区人口约2万人,城镇化水平25%左右。

2、基地概况

新区选址于镇区北部,工业区东南由新、旧两条过境路围合而成的较为完整的,用地基地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其偏东北有一小山丘,总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用地北部为荒废的山丘、农杂地,南部为农田,有较丰富的水系,一条小溪从西北贯穿基地,流向东南并注入远处的大海,基地自然环境良好,用地完整,无拆迁房,对外交通方便,是新区选址之理想地。新区总用地面积150公顷。

3、规划目标与理念

1)改变城镇自发无序的建设状况,以新区方式引入当代城市生活理念,塑造宜人的小镇生活方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重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2)重塑城镇二元结构,形成都市性与乡村性、秩序性与自然性、规划的统一性与公众参与性相结合的建设新型城镇模式,既能体现小镇的特色又能提供现代化的公共环境和设施。

3)从闽江口城镇规划体系及福清市域城镇规划体系出发,重新构筑江镜镇区总体结构,协调旧镇区新区、工业区的关系,使新区成为镇区重要而有机的组成部分,功能互为完菩与补充,共同营构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环境优美、个性独特的镇区总体布局结构。

4)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建立新、旧区互动关系,加大新区开发力度,尽快建成新区一期工程,以吸纳城镇化人口,以及旧镇区人口,提升新区土地价值与新区磁力,并适时改造旧镇区,完善旧区市政设施及生态环境,优化旧区规划结构,取得新、旧区平衡互动发展关系。

4、规划构思

1)与总体关系:规划首先将新区纳入镇区总体关系之中,使新区成为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区以行政、文化、公共配套为主的生活组团,成为全镇的核心组团,并以其为中

迈向城市、建筑、地景一体化的景观建筑学之路10页word

一、景观建筑学发展之历程 城市是包括人工与自然诸多要素综合而成的一个景观空间系统。城市建设本是地景规划、建筑一体化的过程与结果,中外古代建筑,规划、景园设计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往往一人统揽城市规划、建筑、景园,艺术等各个方面,从其成果表现来看,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艺术品,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如罗马、威尼斯、北京等城市都是地景、城市、建筑高度一体化的结果。专业的分工只是从工业化以后开始工业化时代城市,出现了三者关系的脱节与分离。在此情形下,19世纪中叶西方城市产生了诸多“美化城市”的运动与理论流派,如巴黎的改建、英国的公园运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在美国以奥姆斯托德(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规划设计中,倡导自然田园风光,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满足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其理论与实践从一开始就从城市及地景的整体概念出发,使景观设计领域涵盖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各个层次,并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逐渐发展成为包含风景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等多学科复合的设计体系。景观建筑学历经百年已发展成一门独立、成熟的综合设计学科,如今景观建筑学应用与设计范围已十分宽广,从大地的生态规划、区域风景规划国家的生态保护与规划、国家公园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生态空间规划到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景观步行街、校园及居住区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小品等,几乎包括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传统景园设计师所涉及的整个人居环境。专业实践的领域拓展使景观建筑师所需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呈现全面与综合的特点。 我国上一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建设与美化运动走的路与西方国家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路很相似。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化生态与人文环境也遭到空前的破坏,而人们对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城乡,大地景观一体化建设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但我国景观建筑学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风景园林专业与从业者知识远不能满足城市急剧发展的要求,各个城市出现的城市美化运动,如广场热、公园热,还是以形式主义占主导地位。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各做各的事。景观建筑学还未形成,景观设计与建设存在许多不良现象与表现: ·现象一:总体上说,只能满足城市个别地段的景观空间的改善,未涉及到整个城市景观体系的建构,缺乏规划层面上的系统化、网络化。 ·现象二:局部景观设计与城市原有肌理脱节,缺少与城市整体空间的关联。 ·现象三:唯美而缺乏实用性、经济性的景观设计,缺乏必要的公共设施如休息座椅等,人性化考虑不够。 ·现象四:考虑当地气候、地域与人文特点的少,场地意识薄弱,设计程式化、大同化现象严重。 ·现象五:城市市政道路桥梁等与城市景观脱节,忽视步行系统的建构。 ·现象六:城市建设不同程度地破坏自然原生环境与人文环境,缺乏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概念。 ·现象七: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三者工作不密切,出现脱节现象,园林景观设计成为装饰与点缀,或者仅是绿化与美化。 ·现象八:景观设计从业人员专业背景的局限性与专业实践的广泛性的矛盾,使景园设计未能上升到景观建筑学层次,依然局限于风景规划、园林设计、绿化设计层面。 鉴于以上现象,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使景观成为我们生活地区的基本结构,而不是城市建设的美化与装饰。整合景园、建筑、规划,让三者互为融合与补充,建立密切的联系,使

园林景观建筑设计试题汇总整编

《园林建筑设计》试题库一 一、名词解释 1、园林 2、绿化 3、体量对比 4、流动景框 5、尺度 6、建筑庭园 7、什么是园林建筑小品? 8、什么是花架? 9、什么是梯级与蹬道? 二、问答题 1、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创造中起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哪几方面? 2、园林的性质和使用功能来加以区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哪几类 3、述园林建筑与其他建筑的不同之处。 4、简诉承德避暑山庄在立意上的巧妙利用? 5、叙述园林建筑空间的组合形式。 6、取得庭景的相互延伸效应,一般可以通过哪三种手法? 7、庭园组景手法 8、庭院灯可分为几类? 9、园林铺地分为几种? 10、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建筑中有什么作用? 三、选择题 1、园林的基础地貌是() A. 土地和水体 B. 土地 C. 水体 2、研究如何去创造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的学科称为() A. 造园学 B. 园林学 C. 环艺学 3、清代北方园林建设的主流是() A. 江南园林 B. 皇家园林 C. 寺观园林 4、“枯山水”起源于哪个国家() A. 中国 B. 法国 C. 日本 5、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 A. 古埃及和古希腊 B. 古埃及和古罗马 C. 古希腊和古罗马 6、()是日本“枯山水”的代表作。 A.京都龙安寺南庭 B.桂离宫 C.茶庭 7、法国的凡尔赛宫,由()大师设计建造。 A.孟萨 B.勒诺特 C.勒沃 D.路易十四 8、颐和园又名() A.畅春园 B.清漪园 C.静宜园 D.静明园 9、()重建清漪园并改名。 A. 光绪十四年 B.咸丰十年 C.光绪十年 10、辋川别业是由()所设计。

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中对建筑密度计算的思考

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中对建筑密度计算的思考 摘要: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已经成为地产项目设计阶段的一种趋势,图纸深度的表达中,地下车库车行出入口、人行疏散出口,地下设备用房的地上凸出部分及人行疏散出口,采光井等是否要算入建筑密度、应怎样计算建筑密度值得规划设计人员、规划管理人员深思。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展开探索,以期求得科学合理的计算建筑密度。 关键词:建筑密度;计算;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 Abstract: Planning, architecture, landscape design has become a real estate project in the design stage of a trend, the drawing depth of expression, underground garage entrance, pedestrian evacuation exit, underground equipment room on the protruding portion and pedestrian evacuation exit, well, whether to include building density, should how to calculate building density is planning desig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thoughtful.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above question spreads out discusses, in order to obtain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alculation of building density. Key words: building density calculation; plann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egrated design 当前,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世界经济整体形势趋于严峻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困境中推进,各行各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地产业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力军自然也颇受影响。因此,地产项目业已朝着设计精细化、各专业设计一体化方向发展,目的就是能使得各设计专业之间密切配合,减少冲突,提升设计项目的经济性,同时,这也能从设计的角度为全球、为社会的节能减排做出间接的贡献。 过去对地产项目整体上的设计流程一般是规划设计排在第一位,规划完毕后建筑设计再跟进,最后景观设计才在建筑设计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这样一个设计流程虽然在实际的地产项目操作中持续了多年,但其中也暴露出来了很多问题,在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中,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图纸深度要求总平面图中要体现地下设备用房、地下车库的人行疏散楼梯间,这些要不要算入建筑密度,此外还有地下车库出入口、地下设备用房的地上凸出部分、各种窗井、采光井等是否也要算入建筑密度。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中第5.0.10条,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建筑用地总面积。《民用建筑设计术语标准》GB/T 50504—2009

景观建筑学与景观设计

姓名:潘祥 学号: 2012311710 居住区庭园景观设计初探 摘要:居住区园林景观既构建了人们户外活动的空间,又绿化、净化、美化了居住空间,提高了环境质量.因此如何进行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是具有真正广泛意义和深厚内涵的,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探. 关键词:居住区植物选择植物布置庭院形式

1、概述 提到庭院,在人们的脑海里会涌现出大片鲜花、草地的景象。目前,我国独居的花园虽还未普及,但正向着此趋势逐步发展。而现有的居家建筑都会有一些附属的延伸,可建成小庭院。如家住底楼有天井或院子。家住楼上有阳台或屋顶,都可视为小庭园的范畴。 而花园中的树木花草就像制氧机、净化器一样,能不断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新鲜的氧气。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温度,改善周围小气候。在结束烦杂的工作后,美丽的小庭园给人以身心的愉悦,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近来,我也通过各种渠道看到了一些有关住宅型小庭院的资料。发现其中某些小庭院的设计缺乏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如植物种植种类较单一,通常只在区域的四壁种植些简单的垂直绿化,如常春藤、爬山虎、葡萄及相类似的攀援性植物。没有结合植物本身生理习性进行安排种植。如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杜鹃、茶花、等均喜酸性土壤,若庭园内土壤碱性太重的话,应考虑种在花盆内,这些植物更需要雨水的浇灌,而不是含有各种化学物质的自来水。再如还应根据植物对温度、光照的要求来选择适宜生长的阴性或阳性植物。除外,对于植物配置方法方面也表现出单调,能花心思,沿袭传统风格并发展、创新的较少,没有独特的设计创意。 只有事先充分思考后,再开始规划属于自己的那片小天地才能呈现出植物健壮生长,从而最佳的展示其优美、独特的总体观赏效果,形成迥异的四季佳景。同时也要明确庭园的使用功能,是供工作之余小坐、品茗休闲放松的场所,或是可专心致志欣赏的一幅风景,亦或是供儿童尽情嬉戏的乐园。植物的选择配置也将根据其不同的功能发生变化。 2、庭园植物的选择 2.1植物的选择原则 目前,居住区一般人口集中,住房较拥挤,绿地缺乏,环境条件不佳,所以在居住区绿化中,除了要符合统一的风格外,还要充分选用具有以下特点的树种: 2.1.1适地适树 即选择生长健壮,便于管理的乡土树种,在居住区内,由于建筑环境的土质一般较差,宜选耐瘠薄,生长健壮,病虫害少,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这样可以保证树木生长茂盛,并具有地方特色。现今尽管出现了不少的驯化品种,但选择经过长期考验的乡土树种才是植物生长健壮、管养方便的根本。盲目引进外来树种是喜是祸难以预知。 作为居家庭园树,乡土树种当然是首选,它将会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生态美景。栽培管理容易,生长好,事半功倍之效。上海的乡土树种就有:银杏(Ginkgobiloba L.)、雪松(Cedrus deodara(Roxb.) G.Don)、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 (Thunb.) Sweet)、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L.)、龙柏(Sabinachinensis (L.) Antoine.‘Kaizuc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 (Ait.) Wild)、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e Desr)、垂丝海棠(Malushalliana (VOSS) Koehne)、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Ehrh.‘Pissardii’)、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L.)、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mum Ker-Gawl var.awabuki (K.Koch) Zab.)、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f.) Wendl.)、苦楝

融合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与途径

融合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与途径 发表时间:2019-04-04T15:11:37.64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作者:王文彬施颖[导读] 本文将简要阐如何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并通过艺术美学的心理分析,进而提出如何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有机结合。 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扬州 225217 摘要:在建筑设计领域,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具有艺术特色的建筑设计,能够使人们感受到视觉美和情感,营造一种愉悦的感觉,人们对建筑景观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方法。本文将简要阐如何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并通过艺术美学的心理分析,进而提出如何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有机结合。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 1 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概述 早在中国古代时期,建筑行业已经开始追求建筑物设计的美感。虽然没有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但是人们追求建筑美感是一只存在的心理活动。在过去封建时期,建筑物环境设计通常指向为建筑的园林和山水,缺乏景观设计中各种元素的应用。这与过去封建思想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国建筑行业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实际上并不出色。虽然我国在园林和山水的设计上颇有建树,但是园林中所展现的景观是大自然先天赋予的,仅仅展现的是自然景观美,缺乏一定人文艺术美感。在未来,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的趋势应更加侧重与人文美感和自然美感的协调统一。 2 建筑设计工作过程中的景观设计意识的重要意义 在现有的历史发展演进背景之下,我国在具体化组织开展的基础性建筑设计工作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切实做好针对建筑物主体结构部分的设计优化工作,还需要在具体参与实施建筑主体结构设计实践工作环节之前,优先实现对环境因素,以及景观因素等基础概念因素的全面充分分析和把握。而在针对我国现有的建筑设计实践工作组织实施程序展开研究分析过程中,不难发现景观设计工作在实际设计活动的组织推进过程中依然处于滞后地位,诱导环境要素和景观设计逐步被视作了现代城市设计实践活动,或者是建筑设计实践活动组织推进过程中获取的一种附属产品,客观上诱导我国现代城市内部空间中各类景观视觉元素在存在状态和视觉观感层面,均展现出了表现程度极其显著的碎片化特征,给我国现代城市建筑设计实践活动组织开展过程中景观元素的最优化引入运用,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 3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融合 3.1 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 在现代社会,一个追求完美的建筑,往往不是单纯的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所能创造的,而是他们相互融合的结果,它不仅汲取了景观所拥有的独特的建筑风格、合理的建筑设计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力求规划设计一体化,打造真正完美的建筑。要实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相互交融,应当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地位,只有不断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地位,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们提高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景观意识不仅仅是自然的自然景观与人类文明的人文景观和建筑设计的单纯做的加减法,还包括建筑设计与景观的融合,体现了建筑与景观在一定环境中的功能。而且,它可以结合中国古代的文化,如古老的中国园林景观,通过不断创新意识,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优秀成分和现代建筑相结合,既有传统建筑的古老和深厚的历史氛围,又兼具现代建筑的特点。 3.2 加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协调性 现代建筑规划以及建设的主要理念,为了最大化的集成建筑的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只是改善的位置景观设计在建筑规划和设计在实践中困难得多,并不断提高建筑的景观设计。因此,在实际的建筑规划设计中,需要改善建筑周围的建筑景观,同时协调建筑与景观的工作。我国大多数建筑都将景观作为建筑的设计元素。景观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到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逐步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和局部调整。景观部分非常明显,也创造了建筑景观的趋势。通过加强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协调,可以改善建筑实际施工所面对的困境,促进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达到建筑最大化的目标。 3.3 运用理性科学方法构建景观 与建筑设计不同的是景观设计伴随着建筑的发展而渐渐完善。它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生命过程,它的维护需要系统思考和理性态度。景观生成过程是展示和实现景观设计科学性的过程,是理性应用景观设计。科学的景观形成过程应该是生态、功能、经济、技术等因素的逻辑分析和推理,对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植被、生物和地下埋藏物的纵向分析。然而,在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中,仍然存在着表达个体审美情感的传统景观设计作品,忽视了客观存在的主观设计。西方景观意识只是作为舶来品,而大多数人都未能理解其深的层次。 3.4 运用建筑概念探索景观设计的深度 景观设计的实践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科发展不够全面,概念和理念仍停留在表面美化。目前可采取的一种方式是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问题,这种方式使景观设计不再是一种华丽的粉饰、平面的难以扩展和对存在漏洞的简单掩盖,而是用建筑的方法进行决策分析,并设计创造景观美学。利用建筑思维在不同层次上创造不同的功能,将景观与建筑周围的设施科学性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系统的环境。 3.5 建筑方式实现创作 设计景观过程中,对于景观复杂性与技术性的掌握往往制约着造景创意,现代城市景观的实现还有赖于建筑支持和技术支持。景观的创造空间要比建筑更大,同时创造者们将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实现。现代城市景观与传统的景观意象相比有所不同,现代的城市景观更注重于用技术来表现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因此景观的创造需要一定的技术性。伦敦西部帕丁顿地区的卷曲步行桥,成为流动的风景就是依靠一定的技术水平。它具有非常高的技术含量,有时它是一个开放的圆圈,有时又是一个开放的圆弧,还可以是一条在水面上的直线,这就是科技存在的魅力。随着技术的发展,景观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扩展。城市中的建筑和景观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例如经济条件的限制,空间的限制等,解决这类限制性问题的方式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采用建筑思维,比如城市中受环境制约的地区,无法实现城市造景模式化。

景观建筑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培养方案 1、专业所属学科及专业名称、代码 学科门类:工学 类别:土建类 中文名称:景观建筑设计 英文名称:Landscape Architecture 代码:080708W 2、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建筑外观与环境设计、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具有项目策划、景观建筑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及景观工程施工图绘制方面的基本技能,能从事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 3、业务培养规格 本专业按照国家对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培养的要求,以景观建筑设计为主线,拓展建筑学、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室内外环境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接受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的训练,全面掌握景观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工程管理等领域的技能和技巧,在毕业时,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建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强的景观建筑及设计美术基础,较高的美学修养,掌握一门外国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2)掌握各类景观建筑设计、公共建筑和各类居住建筑室内外设计的理论知识和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城市景观、园林、建筑室内外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及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 (3)了解中外景观建筑发展规律,理论前沿和动态,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建筑及室内环境的关系、人体工程学原理;了解景观建筑与社会文化、习俗的关系及相关专业的法规与法律。 (4)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体系,建筑装饰工程、建筑及室内安全、经济、功能、室内环保等知识;了解并掌握各类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能特征、主要技术及环保指标。 (5)了解建筑学、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相近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 (6)具有景观建筑及装饰工程管理、评价、预算的能力。

GIS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GIS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特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详细介绍了GIS技术并在景观数据的来源、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景观生态监测、评价与管理、景观空间模拟、景观生态规划等研究中的作用。随着GIS 技术的不断发展, GIS技术在很大程度改变了生态学家开展研究的方式,同时也逐渐成为景观生态学的特征之一。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学;GIS 1.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自上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的Roger F.Tomlinson创立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项比较完善、实用并已涉入商业领域的应用性技术。在最近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功能不断扩展完善,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以及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农业生产、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评估、公共设施管理等多个领域。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始于年代, 在陈述彭院士的积极倡导下发展较快。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深入到科研和教学诸多领域, 开发出了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软件系统, 其中一些较为完善的软件已开始步入商业化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技术将给诸多学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尤其对于处在生态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意义更为深远。 2.地理信息系统与景观生态学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为GIS)是对与地理环境有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利用计算机建立地理数据库,将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及其地理空间分布状况和所具有的属性数据,进行数字存储,建立有效的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对各种要素的综舍分析,方便快速地获得信息,并以图形和数字方式表示结果,满足应用或研究的需要。 GIS具有如下3个特征:(1)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信息的能力;(2)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区域空间分析和动态预测的能力;(3)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完成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分析和决策。计算机支持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特征,使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快速、精确、综合地对复杂的地理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动态分析过程。 3.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计算机与空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景观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与数据来源, 并在景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分

建筑景观一体化环境设计研究及实践

建筑景观一体化环境设计研究及实践 发表时间:2018-04-20T11:41:11.92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2期作者:李晓晨 [导读] 建筑景观设计要尊重自然,尊重每一个普通的人,要为环境而设计,亦为人而设计。 中交铁道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88 摘要:各种建筑由于不同的功能、规模、地位、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一体化设计作为当代建筑设计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方法是值得理解和系统总结的。 关键词:建筑景观;环境;一体化设计 前言 建筑景观设计要尊重自然,尊重每一个普通的人,要为环境而设计,亦为人而设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建筑,景观与人的和谐。真正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破坏自然、破坏生态,也不是钢筋水泥丛林的高楼大厦,而是自然和文化的天人合一,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充分利用自然原本的环境和原有的特色,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及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1建筑景观一体化的设计理念 当今世界所有的建筑和景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都有遵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它体现了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它关系到我们生存环境的真正归属问题。随着景观事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以人为本地设计理念不容忽视,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设计当中去而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口号。在今后的设计历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发展。景观建筑学关注的对象是整体人类生态系统,既强调人类的发展又关注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景观建筑师的最终目标与服务对象是人与自然,规划设计应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尊重自然与人文的过程、保护自然与人文系统、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利益,使二者达到最佳的平衡。所谓在建筑和景观设计时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就是要求我们保护好大自然环境,给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而不是强调人类对自然生态、自然资源的过分开发与占有;强调城市规划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以自然、人文的可持续发展来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具体设计中能更深层次地体现对人多方面的、多方位的关怀,这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2建筑景观一体化环境设计的要求 2.1视觉形态一体化 形态要素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之中,观看物体,最直接最容易使人感受到 的,就是它的外观形式。形式是物体的表面特征,是物体呈现出来的最表面的东西,也是最容易感触到的。建筑和景观给人直接的感觉就是观感,也是最基本的感受。人们通过对场景整体形式的观察,感觉到其形象,并通过联想,进行升华,形成一种与形状有关联但又脱离了形状实体的感触。对于不同形式的场景组合人们会有不同的联想与感受。人们丰富的想象力,给建筑景观一体化形式以广泛的表达力,靠这些联想赋予各种物体不同的情与态,使设计更加具有品味,性格和内涵。 2.2建筑功能一体化 创造多元功能的建筑环境建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具有美化建筑环境的作用,从而创造出良好的购物、工作环境。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建筑公共活动场所和设施的重视,导致建筑环境恶劣,造成建筑与城市周边环境不协调的一个原因是建筑过强的自我意识。不少建筑不能与周围建筑、环境很好地沟通、融合,造成建筑与环境的格格不入,建筑景观一体化能够使建筑和城市的过渡,使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彼此渗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景观一体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建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对建筑环境的优化作用,创造出优美的建筑环境,提高建筑的活力,是现代社会对建筑空间设计提出的新要求。 2.3建筑生态一体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存在很多环境和城市问题。生态城市建设思想的普及有助于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保证提高生活质量。在20世纪末,科学家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讨论。很多专家学者也在探索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道路,王建国教授提出了“绿色城市设计”的发展理念。很多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口号,城市生态环境确实有不少改进。但很多城市对“生态城市”的认识仍停留在简单地增加绿化率的阶段,主要关注自然生态,对人工生态的价值了解很少,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上的认识还有不少误区,还需要不断加大生态城市建设思想、策略和手段的普及。 3建筑景观一体化环境设计的具体措施 3.1功能定位一体化 地上与地下空间的一体化设计需要全面认识场地、周边环境乃至城市领土景观,把握场地与周边环境及城市之间的关系,对场地进行准确的项目定位。某广场项目位于核心商业圈内,规划用地面积约1公顷。场地近正方形,北邻开盛大厦地面停车场,南侧为绿地及十字形硬质铺装。广场功能单一,与周边用地和交通系统缺乏组织,人车混行现象严重。景观设计依据规划要求,将地上园林景观与地下空间开发统一定位,并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以乔木为主的地面绿化休闲广场和地下开放式的商业公共空间及底层停车库。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将周边商圈连通成为一体,并提高场地绿化率和绿地覆盖率,增强城市中心的活力与吸引力,满足生态、休闲、健身、交流、购物等多种需求,成为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的城市综合体。 某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1.6公顷,被商场、住宅等建筑包围,是多种业态和居住功能的高度混合地段。由于周围土地价值的不断提升,场地面临着逐步被占用的危险。景观设计对于该地块的功能定位是:地面部分通过人工覆土形成微地形起伏的休闲公园,结合地下建筑弧线形的采光顶及入口玻璃壳体,形成轻松的空间形态与节奏,为周边的居民和消费者提供休息交流的舒适环境。在现代社会,人们日益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城市空间功能的多样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地下空间是城市多种功能的载体,与地面绿地的一体化开发不仅功能互补,延伸两者的资源,拓宽使用人群的范围,同时激发了使用者的潜在需求,为地上的活动空间注入新的活力与能量。 3.2空间形态一体化 空间形态一体化设计打破了单一的空间设计过程,将地下空间与地表空间紧密结合,进行统一的空间布局和空间形态设计,塑造整体和谐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开盛广场项目地上部分与周边环境呼应,采用规则式布局,构图基本对称,形成西北-东南走向的主轴线和以某

大学校园景观中景观生态学应用

大学校园景观中景观生态学应用 摘要:校园规划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一项重要的课题。文中针对景观生态学在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景观生态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论述。由于高等学校相对而言,功能性较为复杂,综合性较强,因此本文的重点以介绍高等院校的景观设计为主,并以江南大学蠡湖校区为例系统的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当代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校园环境;景观生态学;校园景观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已经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类面临的头号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恢复生态学和生态恢复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思想贯穿于景观环境设计—建造—管理的始终。 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的学科,它的主体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一级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理论的直接来源是生态学与地理学,同时从现在科学的诸多相关理论中也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为开放系统的自然等级有序理论,以及综合性和组织性理论;它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系统之间生物控制共生理论是以控制论为基础的。因果反馈耦合关系建立不仅与系统论、控制论有关,还涉及到信息论的有关问题。景观生态学的自组织理论及稳定性概念又和耗散结构理论有关。 2 校园景观设计综述 校园景观设计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园景观,这三种景观都是属于校园景观范畴内,因此具有相同的特点。三者都强调为教学服务的宗旨,营造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符合师生学习工作的需要等特点。但是由于他们所服务的人群有很大差异,同时校园的功能性、综合性、复杂性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三者还有很大差异。但是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校园的景观设计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因此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应本着“以人为本”,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人的尺度和心理要求,将人的活动性和舒适性作为景观规划的出发点。 2.2 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从长远发展考虑。景观设计要与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相结合,必须要有符合自身风格特色的大学校园环境,规划和设计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3 生态性和因地制宜原则,对于学校来说,必须从大环境着眼,从小环境入手,尽可能利用那些天然的地形和植被,为生态环境的合理化创造条件,应避免为追求气派而过分强调草坪的作用,忽视乔、灌、草、地被植物群落式立体配置的重要性,设计手段应是“花最少的力气去适应生态环境”。 2.4 功能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大学校园必须是学习与生活同在、学科与学科交融、校园与社会对话、人文与生态共享的集合共存体,能同时满足教、学、研及生活的各种不同需求。 3 基于生态学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类必读书

景观建筑类必读书清单 古典类: 《园冶》计成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 (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经典书籍,比计成的"园冶"要具象) 生态类: 《设计结合自然》(美)麦克哈格芮经纬译 (广博的知识,奠定了我们这个学科在学术界的地位) 设计理论类: 《景观设计学》著:西蒙咨译:俞孔坚 《景观科学理论基础和逻辑数理方法》(苏)阿尔曼德著李世玢译 (看看西方人是如何数字化景观的。) 《园林设计-造园意匠论》(日)小形研三等著索靖之等译 (虽然老了点,但对于设计细节的探讨仍然是最好的。) 《总体设计》凯文.林奇等 《风景建筑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Michael Laurie)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美)拉特利奇著王求是,高峰译 (经典的“人看人”在这本书里论述得是最为透彻完善的。) 《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 《园林设计和园林艺术》孙筱祥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Clare Cooper Marcus; Carolyn Francis 主编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编 评:适用于初学者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著者:刘滨谊,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美国 历史类: 《西方造园变迁史》针之谷钟吉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 《图解人类景观」译著者:刘滨谊,(台湾)田园城市出版社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菁 210.00 《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著,河南科技出版社 评:早先曾在台湾出版,中西方园林交流一节尚有些见解,如果讲历史没法和《西方造园

第十讲 景观生态学应用

第十讲景观生态学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土地规划、管理、森林经营、农业生产实践、自然保护等实际问题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愈来愈广,最突出的是在自然保护、土地利用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传统的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的平衡态、稳定性、确定性及可预测性,反映“自然均衡”balance of nature 的观点在自然保护与资源管理中长期占主要地位。 但,生态系统并非在均衡状态,时间与空间上的异质性才是普遍特性,因此强调多尺度上空间格局和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以及斑块动态的景观生态学观点,为解决实际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提供了更合理、更有效的概念。 一、景观生态学的两种指导思想 欧洲景观生态学一直与土地利用和规划、人文地理以及人类生态学紧密联系,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北美景观生态学以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和尺度的相互关系为和性,促使景观生态成为和生理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等平行的一门基础学科。 欧洲学者认为北美学派缺乏“实用性”,北美学者认为欧洲学派缺乏“严谨性”;虽说分为北美学派和欧洲学派有些偏激,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景观生态学特点的区域性差别。 但目前有两种关于景观生态学应用的主导思想: 第一种,反映了欧洲景观生态观点,即景观本身是大尺度的,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地理系统,因此必须将经济、人文、政治等明确地作为其基本组成成分来研究。 第二种,景观生态学应用的前提应该是首先确立其科学的地位,发展和检验一系列能够应用与实际概念、理论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景观生态学只是多种途径之一、而非包括一切的答案。 Wiens J A 1999 Toward a unified landscape ecology. In: Wiens J A, Moss M R ed Issues in landscape ecology Snowmass Villag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 148-151 二、景观生态学应用原理 在应用中的特点表现在: 强调空间异质性的重要性;强调尺度的重要性;强调空间格局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生态系统的等级特征;强调斑块的动态观点,明确将干扰作为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虑‘强调社会、经济等人为因素与生态过程的密切联系。 1986年Forman 提出7条原理,即 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 物种流原理 营养再分配原理 能量流动原理 景观变化原理 景观稳定性原理 1995年Forman 进一步归纳为4类12条 (1)景观和区域 1)景观和区域性原理 2)斑块、廊道和基底原理 (2)斑块和廊道 3)大面积自然植被斑块原理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人居的最高境界。仅有优美的环境或者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相互呼应。自然与建筑的融合将是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位建筑师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建筑是“意”和“境”的完美结合,随着人们对景观的要求逐步增加,对景观的理解逐步深化,已经改变了人们过去只注重建筑的局面,一个以“人居环境”为关键词的景观新纪元正逐渐显露雏形,让景观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而再不是孤立的个体。 关键词:景观建筑学生态系统人居环境和谐交融 一.建筑与景观的和谐交融 在过去的50年中,人们一直在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变暖趋势的影响程度。复杂的大气过程和不确定的数据促使人们对人类的活动的影响产生怀疑。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这需要我们努力探寻世界并且学会与世界的发展相协调,并且服从它的限制。 在全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的职责和角色十分重要。他们要劝说决策者和开发商们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正确的抉择,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发展的程序。在面对未来和改善环境方面,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能够做出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在城市地域发展规划方面,做出城市规划如何融入大自然之中的决策。人类的进步改变着世界,同时也带来了众多与大自然交融中的复杂问题。 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时间不可能倒流,环境破坏的结果,不仅在于对自然的直接侵蚀,更在于剥夺了人们心灵中保存的美好的历史性记忆,因此必须探求一条与自然共生的道路。首先应该在恢复自然意识上着眼改革,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

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7-26T12:02:22.9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作者:张永光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于自身的居住场所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居住,更多的是将建筑的美学进行表现。 惠州市惠城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省惠州市 516000 摘要: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于自身的居住场所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居住,更多的是将建筑的美学进行表现。正是有了这样的需求景观建筑学才有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景观建筑学是将建筑学和景观设计进行结合,通过加入美学元素将建筑设计更加的符合人们对于建筑设计的需求,从而提高人们的居住生活水平。本文就当前的建筑学进行设计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简单的介绍了景观建筑学在设计上的应用。 关键词:景观建筑学,建筑设计,应用 引言: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景观建筑学的宗旨就在于将其完美结合,取长补短,达到建筑与艺术和谐共存的目的。而建筑本身就有浓厚的历史沉淀,与景观的文化内涵交织在一起,两者文化的融会贯通为现代建筑群和景观园艺的建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交融和结合屡见不鲜,跨文化交流成为主旋律。以时空的转变为主线,思考景观与建筑的交互性,并通过实际的建筑群实例表现出来。景观建筑呈现的文化与精神会不断传承并更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建筑形式表达。在用景观艺术美化建筑的同时,也带入了相应的时代精神与审美,是景观建筑师智慧的结晶我们应当正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找到融合的突破日,理性分析两者所处的地位以及发挥的作用。我国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进行着,景观设计中将自然部分归还自然的思想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景观十年、风景百年、风水、风土千年,长远性的眼光要投放到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中。 1、景观建筑学的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的建筑设计起步发展比较晚,在景观建筑设计当中借鉴了部分的国外经验,例如国外将自然风景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提高了建筑设计融入大自然中,从而将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结合起来,在设计当中建设自然景观,通过在建筑设计当中加入大量景观,提高了建筑设计当中艺术美学。但是目前我国的景观建筑学在设计当中缺乏一定的经验,因此在应用当中还需要详细的进行研究。加上目前城市建筑密度高,人口密度大,人们对于建筑设计也是相对的不重视,导致景观学建筑设计范围小,并且由于城市用地较为紧张,导致在设计景观过程中没有办法进行优化,由于地方有限,所以在进行景观建筑学建筑设计当中只能有限的进行设计,精致小巧既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让现代建筑更加的融入到周边的环境当中。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上是面对人群,所以在设计上还需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因此设计也要更加的科学。 2、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在进行建筑设计当中,通常没有考虑到景观设计,随着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重视,更多的人群希望在建筑设计当中加入自然景观,生态景观,进而提高建筑周边环境。一方面建筑设计加入景观建筑学也是根据大家对于建筑美学的追求,大家一般都是更多的关注建筑外观设计,对于建筑整体设计不太重视,使得景观建筑学在设计当中忽视了对于节能环保的要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建筑的发展要求更加全面,如果没有重视起来节能和环保的问题,后期的建筑设计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最终影响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其次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建筑设计当中应用景观建筑学可以极大的改善居住场所的周边环境,让居住场所环境和舒适度都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在人们对于建筑需求日益提高的社会,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上应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深入研究才能将我国的建筑设计质量进行提高。 3、景观建筑学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措施探讨 景观建筑学之前和建筑设计没有直接的关系,需要将二者进行科学的结合,景观建筑学对于建筑设计可以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例如在进行建筑设计当中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将建筑用地科学的进行规划,进而提高建筑设计当中景观建筑学的应用,从而提高建筑设计的独特性,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当中应该突出使用景观建筑学,建筑设计的轮廓线需要科学的设计,建筑各个部分通过融合在一起,在景观建筑设计当中积极使用自然资源和节能技术,进而提高建筑的景观效果,例如可以从通风透光上进行设计,未来的房屋建筑设计更多是将建筑赋予生命,让建筑更加具有生机。 3.2、随着人们对于建筑设计的重视,人们对于整个建筑的设计更加追求美,在景观建筑学的研究对象大到一个城市的总体形态设计,小到路边的一-个指示牌等,遍布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总之,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景观建筑学,能够把自然、艺术、功能等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不但能够使建筑环境的设计质量大大提高,还能够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4、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应用趋势 4.1、高效、清洁 建筑设计当中应用景观建筑学更加的使得建筑简洁,使得建筑风格更加的独特,近些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不断的提高,土地资源在建筑的建设当中呈现出紧张的局面,所以做好景观建筑学的应用,目前对于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十分重视,所以在进行建筑的设计当中需要考虑人们的基本需求。例如在建筑供水设备供电等,人们在进行使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自然的平衡,才能使得人类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当中需要做好高效清洁的设计。 4.2、健康、舒适 建筑的使用最重要是给人们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就要突出健康舒适性,景观建筑学的目的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平衡,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多样性的设计在建筑设计当中多结合自然景观。给人们提供一个绿色舒适的建筑。因此这也就建筑室内设计室外绿化设计等进行科学设计。首先在建筑室内设计当中要做好通风透光度的科学设计,保证建筑的采光,其次在建筑的室外设计,要充分的进行绿化设计,增大建筑周围的绿化面积,让人们营造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在进行设计当中多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使得建筑设计更加的健康和舒适。 4.3、优美、和谐 随着人们对于建筑的使用功能多样性,人们对于建筑美学也更加的注重,建筑不仅仅是人们的居住,更多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下,建筑设计要考虑当地周围的环境承受力,景观建筑学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可以极大的降低了对于自然的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