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宋涛人大第9版)重点

政治经济学(宋涛人大第9版)重点

政治经济学(宋涛人大第9版)重点
政治经济学(宋涛人大第9版)重点

政治经济学(宋涛人大第9版)重点

1.A.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

B.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生产关系的含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3.包含的内容: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2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3产品的分配方式。

4. A.经济规律的类型:

1一般经济规律: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一切社会形态)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2共有经济规律: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3特殊经济规律: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是属于:一般经济规律。

C.客观的理解:

1一切经济规律都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2经济规律的产生和发展,发生作用取决于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它都在发生作用。

3人们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某种规律,违背它就要收到惩罚。

4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但不等于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依靠它们,利用它们,以利社会。

5. A.商品的含义: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商品的两方面属性:

1自然属性:使用价值: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永恒性。

2社会属性: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的本质属性,具有历史性。(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地位是:是交换的内容)

6.商品价值的含义: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B.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商品价值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7.A.含义:

1具体劳动: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

2抽象劳动:抽掉了各种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B.意义:

1在政治经济学整个科学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上,劳动的二重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

3为剩余价值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再生理论等奠定了基础。

8.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A.劳动生产率的含义:指劳动的生产能力或效率。

B.劳动生产与率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成正比,而与生产这一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C.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劳动组织是否合理;生产设备的组合和效能;劳动对象的状况以及自然条件。

10.A.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B.原因: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社会分工的存在。

11.A.货币产生的四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B.质的飞跃:从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

12.A.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

B.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13.A.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B.两大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14.A.价值规律的含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价值决定规律,价值实现规律)

B.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会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

15.A.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信贷利率机制、工资机制

B.三个主要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

C.最核心的机制:价格机制

16.A.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课本P58

B.资本流通总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C.资本的含义:课本P58

D.资本的本质:课本P58 & 60

17.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2个):课本P58

18.A.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3个):P59

B.影响因素:历史的、道德的

19.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特殊性P60

20.剩余价值的含义:P61 由雇佣工人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2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成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22.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

A.概念不同:

1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假啊之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B.两者对应的概念不同: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2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23.A.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1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身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2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

即发生了价值增殖。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的意义:P63

24.A.剩余价值率的含义及表达公式(2个):P63

B.剩余价值率的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5.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6.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途径(5个):P66

27.A.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途径:P66

B.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P67顶端补充

2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基本形式(2个):P70

29.A.资本积累的含义:P77

B.资本积累的主要原因/必然性:P78

C.资本积累的因素:P78

30.A.资本有机构成含义P79

B.资本有机构成的前提:个别资本的增大

C.资本有机构成的途径: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D.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P80顶端

31.A.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的原因(2个):P81

B.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P82

C.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的原因:P81

32.A.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P87、88)

B.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P87)

33.A.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关系:联系与区别P91下端

B.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这一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企业只有加速资金周转,才能节省预付资金,增加盈利。要加速资金周转,必须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其主要途径是: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适时储备,减少盲目生产,搞好产销平衡,发展交通运输、通讯事业和信用制度,提高固定资金利用率等。

34. A.资本周转时间的含义在:是指资本从其出发点开始,经过一次循环再回到出发点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是资本通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B.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P91上端)

C.资本周转时间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P92中间

35.A.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

B.固定资本:指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

C.流动资本:指投在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

D.区别: 1价值转移方式不同;2价值回收方式不同;3价值周转时间不同;4物质更新方式不同。

36.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 1划分根据不同、 2划分目的不同、3划分内容不同(P93)

37.A.影响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

1周转时间的长短: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它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和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反比关系。资本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资本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P91)

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

B.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影响:P95

C.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重要指导意义:资本周转原理指导我们认识和加速资金周转的意义和途径。

1社会主义企业只有加速资金周转,才能节省预付资金,增加盈利。

2要加速资金周转,必须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其主要途径是: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适时储备,减少盲目生产,搞好产销平衡,发展交通运输、通讯事业和信用制度,提高固定资金利用率。

38. A.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P96

B.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社会总生产三部分&两大部类(P97)

39.A.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3个):P98

B.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2个):P99

4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P102)

41.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阶段:P103 & P104.

42.利润率的含义、公式:P109

平均利润率的含义、公式:P111

4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P109中间段落。

44.A.平均利润的形成:P110 &P112

B.生产价格的形成:商品的成本加平均利润。

45.生产价格形成后,生产价格和价值的背离并没有否定价格规律的原因(3个):P113.

46.A.商业资本的含义:P114.

B.商业资本的作用:P114 积极作用(4个ABCD);消极作用。

47.A.借贷资本的形成:P116

B.怎样理解利息与利息率(决定因素):

1利息:a.含义: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b.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c.来源:剩余价值。d.反映着资产阶级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2利息率:a.含义: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b.公式: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量c.反映的关系:两类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即用,借入资本生产的剩余价值(利润)在二者之间的分配比例。

48.A.股份有限公司产生的原因(4个):P118

B.股份公司的功能(3个):P118

49.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P119

50.股票价格决定因素(3个):P120

股票价格与股票决定因素的相互关系:P120

5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P121

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形式:级差地租(P122 & 123)、绝对地租(P124)

52.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2个)(正比反比);相互关系(P126)

53.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两个过程: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P126)

再次分配的途径(4个):P127

54.垄断的含义:P133 垄断的必然性/原因:(可能性&必然性):P133

55.垄断的基本形式(4个)(二战后的基本形式——混合联合公司):P134

56. A.垄断价格的含义:P134

B.垄断价格的基本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P134)

57.A.金融资本的含义:P136

B.金融资本形成的途径:P136上端

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控制经济的主要手段:参与制(P136)

58.资本输出的必要性(4个):P137

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P137)下端

59.跨国公司的含义:P345

跨国公司的特点:P346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

第4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4.1复习笔记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的产生 最初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促进作用 早期的商业在小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商品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在经济上所需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a.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b.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②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加速准备经济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17世纪中叶以后,源于欧洲并逐步扩展到世界各地的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新兴资产阶级领导各种反封建力量进行了武装革命,经过反对封建复辟的反复斗争,终于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到初步确立。 (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确立 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即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从工厂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技术革命。通过产业革命,一方面,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与其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雇佣工人丧失了依靠手工技术而独立劳动的可能性,成为资本家掌握的机器的附属物,巩固了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制度。因此,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并最终确立起来。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1.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1)资本的总公式 ①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a.流通公式不同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这个公式表明,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0-13章)【圣才出品】

第10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1复习笔记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通过无产阶级带领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夺取政权,在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逐步地建立起来。 (2)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分两步走 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这两个步骤是互相联系、互相衔接的,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 (3)新民主主义社会 ①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存在三个基本阶级,即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小生产者阶级。 ③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④过渡时期的历史阶段:从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开始,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体地位时止。 ⑤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把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经济结构,改造成为社会主

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1)变革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控制着旧社会的国民经济命脉。我国对官僚资本采取的是没收的政策,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掌握国民经济命脉,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 (2)改变民族资本 民族资本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在经济上具有两重作用。对民族资本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即利用它的积极作用,限制它的消极作用,通过赎买逐步地把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采取和平赎买方式实现的。 (3)改变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 我国的农业合作化,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先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开始,然后进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后再进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的改造是从流通入手的,首先组织手工业供销小组或者供销合作社,然后在生产上逐步组织起来,发展成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 1.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1)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终极笔记

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 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段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它的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获得货币,后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二者区别:它们买和卖的顺序是相反的,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也不同 资本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G-W-G’。G’=G+G即原付货币额上加一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是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流通过程中出现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值之间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值,从而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非等价交换都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3个部分: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繁衍后代,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3、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 资本的本质: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真题

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真题 一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价值[武汉大学2014、2011年研] 答: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在量上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因而它们就可以从量的方面相互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2相对剩余价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18年研;武汉大学2014年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研]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为条件。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

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资本有机构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年研;山西财经大学2015、2013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表示为c:v。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4要素市场[中央财经大学2019年研] 答:要素市场是指生产要素在交换或流通过程中形成的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 ①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资金融通的市场,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金融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②技术和信息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1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1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方式 答: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种谋得物质资料的方式,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基本上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即有什么样的社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2.物化劳动 答:物化劳动即死劳动,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来看,所消耗的生产资料是物化劳动的耗费,是旧价值的转移;科学技术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 答: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它表现为在内涵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4.资本原始积累 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新兴资产阶级运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使他们沦为无产者,而把财富集中到自己手中并使之转化为资本。所谓原始积累的过程,只不过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使直接生产者转为雇佣工人的主要方式,它是形成资本原始积累全过程的基础。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5.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按生产要素分配指按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向要素投入者支付报酬。生产要素,指的是资本、技术、土地、房屋、生产工具、经营者才能等。所谓生产要素的贡献,指它投入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市场经济)【圣才出品】

第3章市场经济 3.1 复习笔记 一、市场经济的形成和特征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1)资源配置 ①资源配置的概念 资源配置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把经济资源(即各种生产要素)按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地区,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而有效地组合,以保持社会经济均衡和快速发展,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以满足社会需要。 ②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a.市场方式 市场方式是指在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经济资源配置主要是由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即由市场或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 b.计划方式 计划方式是指通过社会管理机构所制定的计划,采取指令性的和指导性的计划指标,来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①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无所谓市场机制,

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它不是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不是社会制度发展的产物。 ②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a.商品经济是从具有各自经济利益的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实现劳动互换和经济联系的方式上,或者说从社会生产中的个人劳动如何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方式上来界定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表明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劳动互换和劳动联系、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所以,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范畴是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b.市场经济是从社会经济资源如何实现合理有效配置的角度来界定的,它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的。因而,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范畴是计划经济。 2.市场经济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 (1)在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具有有效性,可以促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由于市场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内在联系,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涨,供过于求时,则价格下降,商品生产者在追逐价高利大的利益驱动下,将生产要素从供过于求的部门流出,投入供不应求的部门,正是生产要素的这种由价格波动引起的流动,促使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所需要的部门,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而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又驱使商品生产者不断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商品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获取更多盈利,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2)市场或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又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①自发性和盲目性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方式 答: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种谋得物质资料的方式,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基本上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即有什么样的社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2.物化劳动 答:物化劳动即死劳动,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来看,所消耗的生产资料是物化劳动的耗费,是旧价值的转移;科学技术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 答: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它表现为在内涵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4.资本原始积累 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新兴资产阶级运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使他们沦为无产者,而把财富集中到自己手中并使之转化为资本。所谓原始积累的过程,只不过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使直接生产者转为雇佣工人的主要方式,它是形成资本原始积累全过程的基础。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5.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指按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向要素投入者支付报酬。生产要素,指的是资本、技术、土地、房屋、生产工具、经营者才能等。所谓生产要素的贡献,指它投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1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1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方式 答: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种谋得物质资料的方式,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基本上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即有什么样的社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2.物化劳动 答:物化劳动即死劳动,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来看,所消耗的生产资料是物化劳动的耗费,是旧价值的转移;科学技术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 答: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它表现为在内涵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4.资本原始积累 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新兴资产阶级运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使他们沦为无产者,而把财富集中到自己手中并使之转化为资本。所谓原始积累的过程,只不过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使直接生产者转为雇佣工人的主要方式,它是形成资本原始积累全过程的基础。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5.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按生产要素分配指按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向要素投入者支付报酬。生产要素,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内部辅导讲义

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 第三章市场经济 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有两种方式:市场方式和计划方式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其基础就是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区别? 商品经济是从具有各自经济利益的社会成员间如何实现劳动互换和经济联系的方式上or说从社会生产中个人劳动如何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方式上来界定的经济形式。表明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劳动互换和劳动联系、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其对应的经济范畴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而市场调节是从社会经济资源如何实现合理有效配置的角度来界定的,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的。其对应的经济范畴是计划经济。 市场调节的缺点:盲目性、滞后性、浪费性。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信贷利率机制、工资机制。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同时也是市场的最基本内容):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 买方市场:以买方为主导、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买方型市场格局。 卖方市场:以卖方为主导、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的卖方型市场格局。 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段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它的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获得货币,后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二者区别:它们买和卖的顺序是相反的,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也不同 资本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G-W-G’。G’=G+G即原付货币额上加一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1版)课后习题-第十六章至第二十三章【圣才出品】

第16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概念题 1.经济增长 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它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一般以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等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反映的是国民经济量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生产要素由劳动和资本存量两部分组成。其中劳动的增加不只是量的增加还包括质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年龄等)。技术进步包括发明和应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技术进步是通过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更有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的。 2.经济发展 答: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经济发展除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态环境、文化卫生、生活状况等方面的变化。这就是说,看经济有无发展,主要看其经济结构是否优化和升级。如果经济结构没有变化,经济就只有数量上的增长,而无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反映国民经济量的变化,经济发展则指国民经济在结构上要有质的变化。经济发展不仅着眼于经济规模的外延扩大,而且着重于经济活动效率和质的方面的提高。经济发展在内涵上要比经济增长丰富得多。 3.新发展理念

答:在新形势和新任务条件下,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为了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指引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4.经济效益 答: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对经济活动中资源利用、劳动消耗与所获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对比关系进行的社会评价。不同社会的生产目的不同,因而对同一经济效果的社会评价标准就会不同。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①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符合节约社会劳动时间的要求。虽然节约劳动时间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一般要求,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②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程度为基本依据。产品适销对路,符合人民需要,就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③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把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前者一般指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后者一般指企业等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效益。在处理二者关系时,首先要求微观经济效益服从宏观经济效益,要以宏观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来衡量微观经济效益的好坏,并在有利于宏观经济效益提高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地区、部门、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 5.经济增长方式 答: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增长的方法和途径。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四章至第十六章【圣才出品】

第14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和居民生活消费 14.1复习笔记 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1.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1)社会总产品及其构成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的概念 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②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a.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从实物形态看,既有生产资料,又有消费资料。 b.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从价值形态看,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掉并转移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在为自己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v)、劳动者在为社会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m),其中后两部分(v+m)是劳动者的活劳动所新创造的价值。 (2)国民收入 ①国民收入的概念 国民收入是指由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新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它在物质形态上是扣除了一年内在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那一部分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在价值形态上是在一年内由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也就是v+m。 ②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 a.一部分是物质生产劳动者在为自己的劳动时间内创造的。

b.另一部分是物质生产者在为社会的劳动时间内创造的。 ③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 a.增加生产中的劳动量,主要是增加投入生产中的劳动者人数;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节约使用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 (3)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①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③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GNP与GDP的不同之处在于:GNP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凭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但不包括在本国内支付给外国居民凭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而GDP则是将本国国土范围内所有的本国和外国居民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所获得的收入。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概念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内部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原则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要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国家、集体、投资者和劳动者各方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圣才出品】

第11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名词解释 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答: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各自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除原始公社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外,各种社会形态一般都同时并存着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这是由一国范围内各地区各部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所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其中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社会的性质。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包括: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中外合营企业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 2.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答: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指由全社会范围内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全民所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完全平等的,产品归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和分享,从而形成了全体劳动者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共同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由于全民所有制实现了劳动者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实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化,因而它是公有化程度比较高的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它的发展状况如何,决定着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

3.产权制度 答:产权制度是指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产权制度是所有制的具体化和经济制度结构中的一个运行层次。它通过发挥其激励和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以及收入分配功能影响企业行为和微观经济运行。产权制度的作用有:①产权制度通过权能分解和相应的利益分割对经济当事人产生激励作用;②任何一种产权都是有限的。产权制度确认和保证经济当事人可以在某种范围或以某种形式做什么和得到什么的同时,也界定了他们的权能和利益的边界;③产权制度通过直接影响资源配置状况调节微观经济运行;④产权制度通过收入分配功能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我国的现代产权制度,其主要特征是产权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4.国有经济 答:国有经济是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民所有制一般采取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形式,即生产资料属于全体劳动者的国家所有制。相对于共产主义阶段的全社会所有制来说,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还是一种低层次的不成熟的全社会所有制,还需要采取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形式,而采取国有经济形式却并不意味着国家对所有全民所有制企业直接进行经营管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而且应当适当分离,即在全民所有制经济领域内,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统一的,属于全体人民,也就是统一归国家所有,由国家代表全体劳动者行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宏观的支配权,在总体上管理整个全民所有制经济,而将占有权、使用权和微观的支配权委托给企业,由企业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

政治经济学教程(第九版) - (宋涛)重难点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包含4个环节或方面: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 生产的三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人们用来把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最重要)、建筑物、道路、管、桶、瓶和度量衡等。 生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称,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而人的劳动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包含两个因素:劳动者和生产工具。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消费品的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规律的三大类型:1、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规律。2、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3、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政经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抽象法、归纳和演绎法、分析和综合法、数学方法、逻辑和历史法。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经的发展,他的经济思想: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思想。2、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3、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经的发展,党的15大从4个方面阐明: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2、邓小平理论深刻的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3、邓小平理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世界形势的变化。4、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我们党必然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自然经济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社会分工或社会分工不发达,为直接满足生产 者个人及家庭或本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以自给自足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形势。 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经济。2、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经济。3、自然经济是发展缓慢、规模有限、对自然界依附性很强的经济。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势,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 自然经济发展为商品经济经历3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以畜牧部落从其他原始部落分离出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末期,耕种工具和手工工具进一步发展,引起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解体和奴隶社会形成的初期,出现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级。 随着社会发展,商品经济经历简单商品经济(以个体手工劳动为基础)和发达商品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两个阶段。商品经济经的产生具备2个条件:1、存在社会分工。2、社会分工者之间存在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第4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一、概念题 1.社会再生产过程 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5.资本积累 6.资本有机构成 7.资本积聚 8.资本集中 9.相对过剩人口 10.资本主义人口规律 11.流动的过剩人口 12.潜在的过剩人口 13.停滞的过剩人口 14.结构性失业 15.无产阶级绝对贫困 16.无产阶级相对贫困 17.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思考题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哪些特征?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怎样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 3.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必然性是什么? 4.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5.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6.单个资本增大的形式有哪些? 7.相对过剩人口是怎样形成的? 8.相对过剩人口为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9.相对过剩人口有哪些形式? 10.什么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1.怎样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 12.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社会再生产过程 答:社会再生产过程是指整个社会或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不断重复和经常更新的生产过程。个别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关系是个别和整体的关系,个别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有机构成部分和基础,社会再生产是相互联系、相互交替的个别再生产所构成的有机总体和前提。它们的存在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个别再生产正是通过这种相互联系而形成为有机的总体。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个别再生产的总和,构成为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过程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它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篇导论 第1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概念题 1.政治经济学 2.物质资料生产 3.劳动 4.劳动资料 5.劳动对象 6.生产资料 7.生产方式 8.生产力 9.生产关系 10.生产工具 11.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12.经济规律 13.经济范畴 14.基本经济规律 15.经济规律体系 二、思考题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什么是社会生产方式? 3.社会生产力是怎样形成的? 4.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如何正确认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7.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 8.怎样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9.什么是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10.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怎样的? 1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创立和发展的?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政治经济学 答: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人类社会中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经济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在本章中,政治经济学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它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它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圣才出品】

第1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概念题 1.政治经济学 答: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人类社会中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经济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它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它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 2.物质资料生产 答: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屋住等等,否则,人们就无法生活下去。而要取得这些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劳动 答: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

生产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是人类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必须途径。劳动的进行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要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具有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是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劳动者利用某些物质资料,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使其变成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 4.劳动资料 答:劳动资料是指人们用来把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资料。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就是生产工具,此外还包括其他各种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厂房、容器、仓库、道路等。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随着生产的发展总是不断地得到改进,如旧的手工织布机被机器织布机所代替,一般的机器织布机被自动化的织布机所代替。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资料的范围和品种也不断扩大。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劳动资料中除了一般的生产工具外,还包括各种动力装备、计算机系统、机械手、机器人、传送装置以及各种仪器、仪表等。 5.劳动对象 答: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界原有的物品,如地下的石油、原始森林中的树木、天然的鱼类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的生产物,如纺织用的棉纱、建房用的砖瓦、炼钢用的生铁等,这类生产物通常被称为原料或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重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包含4个环节或方面: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 生产的三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人们用来把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最重要)、建筑物、道路、管、桶、瓶和度量衡等。 生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称,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而人的劳动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包含两个因素:劳动者和生产工具。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消费品的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规律的三大类型:1、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规律。2、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3、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政经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抽象法、归纳和演绎法、分析和综合法、数学方法、逻辑和历史法。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经的发展,他的经济思想: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思想。2、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3、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经的发展,党的15大从4个方面阐明: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2、邓小平理论深刻的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3、邓小平理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世界形势的变化。4、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我们党必然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