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路隧道规范

铁路隧道规范

铁路隧道规范
铁路隧道规范

1 总 则

1.0.1 为了贯彻国家有关法规和铁路技术政策,统一铁路隧道设计技术标准,使铁路隧道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铁路网中客货列车共线运行、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于或小于

160h m /k 、货物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于或小于120h m /k 的

Ⅰ、Ⅱ级标准轨距铁路隧道的设计。

1.0.3 隧道按其长度可分为:

特长隧道 全长10000m 以上;

长 隧 道 全长3000m 以上至10000m; 中长隧道 全长500m 以上至3000m; 短 隧 道 全长500m 及以下。

注:隧道长度是指进出口洞门端墙墙面之间的距离,以端墙面或斜切式洞门的斜切面与设计内轨顶面的交线同线路中线的交点计算。双线隧道按下行线长度计算;位于车站上的隧道以正线长度计算;设有缓冲结构的隧道长度应从缓冲结构的起点计算。

1.0.4 隧道勘测设计,必须遵照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重视隧道工程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隧道建设应注意节约用地、节约能源及保护农田水利,对噪声、弃碴、排水等应采取措施妥善处理。

1.0.5 隧道设计应依据可靠完整的资料,针对地形、地质和生态环境的特征,综合考虑运营和施工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分析,使选定的方案、设计原则和建筑结构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1.0.6 新建铁路隧道的内轮廓,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146.2)的规定及远期轨道类型变化要求。对于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160km/h 新建铁路隧道内轮廓尚应考虑机车类型、车辆密封性、旅客舒适度等因素确定,隧道轨面以上净空横断面面积,单线隧道不应小于422

m ,双线隧道不应小于762

m ;曲线上隧道应另行考虑曲线加宽。设救援通道的隧道断面应视救援通道尺寸加大,救援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25m 。

双层集装箱运输的隧道建筑限界应符合铁道部相关规定。

位于车站上的隧道,其内部轮廓尚应符合站场设计的规定和要求。

1.0.7 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时,新建隧道应采用新建铁路标准,改建隧道宜采用新建铁路标准。

1.0.8 隧道建筑物应按满足100年正常使用的永久性结构设计,建成的隧道应能适应运营的需要,方便养护作业,并具有必要的安全防护等设施。

1.0.9 隧道建筑结构、防排水的设计及建筑材料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地区环境的影晌。 1.0.10 隧道设计应贯彻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积极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

备、新工艺。

1.0.11隧道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断面大小、衬砌类型、隧道长度、工期要求等因素综合研究选定适应的施工方法。

1.0.12长隧道、特长隧道和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设计,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高瓦斯隧道和瓦斯突出隧道应按本规范及相关规范、规程单独编制预防煤与瓦斯突出、探蝶、揭煤、过煤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1.0.13隧道设计应结合施工通风及洞内卫生标准,选择施工运输方式。

1.0.14铁路隧道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 围岩surrounding rock隧道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岩土体。

2.1.2围岩压力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隧道开挖后,因围岩变形或松散等原因,作用于支护或衬砌结构上的压力。

2.1.3围岩分级surrounding rock classification根据岩体完整程度和岩石坚硬程度等主要指标,按稳定性对围岩进行的分级。

2.1.4初始地应力场initial ground-stress field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受自重和构造运动作用,在岩体中形成的应力。

2.1.5作用action(荷载load)施加在结构上的外力和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

2.1.6松散压力loosening pressure由于隧道开挖、支护及衬砌背后的空隙等原因,使隧道上方的围岩松动,以相当于一定高度的围岩重量作用于支护或衬砌结构上的压力。

2.1.7容许应力设计法allowable stress design method以结构构件截面计算应力不大于规定的材料容许应力的原则,进行结构构件设计计算的方法。

2.1.8破损阶段设计法plastic stage design method考虑结构材料破坏阶段的工作状态进行结构构件设计计算的方法。

2.1.9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probability limit states design method以概率理论为基础,以防止结构或构件达到某种功能要求的极限状态作为依据的结构设计计算的方法。

2.1.10可靠性reliability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正常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包括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当以概率来度量时,称为结构的可靠度。

2.1.11设计基准期design reference period在持久设计状况下,计算结构可靠度时,考虑各项基本变量与时间关系所取用的基准时间。

2.1.12安全等级safety classes为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安全性,根据工程结构破坏所产生后果的严重性而划分的设计等级。

2.1.1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ultimate limit states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较大变形的极限状态。

2.1.1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service-ability limit states结构或构件达到使用功能上允许的某一限值的极限状态。

2.1.15可靠指标reliability index度量结构可靠性的一种数量指标,它是结构可靠概率的标准正态分布反函数。

2.1.16失效概率probability of structural failure结构或构件不能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2.1.17作用代表值representative value of actions结构或构件设计时,由于不同目的,作用所取的不同值均称为作用代表值。它包括标准值、准永久值、频遇值和组合值等。

内极大值概率分布的某一分位值确定。

2.1.19作用设计值design value of actions作用标准值乘以作用分项系数后的值。

2.1.20 作用效应effects of actions由于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的内力和变形等。

2.1.21作用的组合combination of actions结构或构件设计时,预计可能同时出现的几种不同作用的集合。

2.1.22 材料性能标准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a material property设计结构或构件时采用

的材料性能的基本代表值。该值可根据符合规定标准材料的性能的概率分布的某一分位值确定。

2.1.23 材料性能设计值design value of material property材料性能标准值除以材料性能分项系数后的值。

2.1.24几何参数标准值nominal value of geometrical parameter设计结构或构件时采用的几何参数的基本代表值。该值可按设计文件规定值确定。

2.1.25几何参数设计值design value of geometrical parameter几何参数标准值除以几何参数分项系数后的值。

2.1.26分项系数partial coefficient为了保证所设计的结构或构件具有规定的可靠度,在结构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中采用的系数,分为作用分项系数、抗力分项系数和材料性能分项系数等类。

2.1.27抗力reaction结构或构件及其材料承受作用效应的能力,如承载能力、刚度、抗裂度、强度等。

2.1.28地震动参数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描述地震的动力特征参数,主要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等指标。

2.1.29地震动峰值加速度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2 符号

2.2.1 作用(荷载)

F——作用设计值

d

F——作用标准值

k

——作用分项系数

f

S——作用效应设计值

d

E——地震作用

G——结构自重

1

G——结构附加恒载

2

F——制动力

b

F——冲击力

c

P——压力

1Q ——列车活载

2Q ——公路车辆活载 Q ——围岩压力

2.2.2 内外力和应力

M ,k M ,d M ——弯矩、弯短标准值、弯矩设计值

N ,k N ,d N ——轴向力、轴向力标准值、轴向力设计值

d V ——剪力设计值,竖向力设计值 q ——垂直匀布压力

σ——基底应力

i e ——结构上任意点i 的侧压力 Q ——斜截面上最大剪力

2.2.3 材料指标

,cu k f ——边长为150mm 的泪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ck f ,cd f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 cmk f ,cmd f ——混凝土弯曲抗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 ctk f ,ctd f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设计值 c E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c G ——混凝土的剪切模量 stk f ——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

std f ,'

scd

f ——钢筋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s E ——钢筋的弹性模量

a R ——混凝土或砌体的抗压极限强度 1R ——混凝土的抗拉极限强度

w R ——混凝土的弯曲抗压极限强度

kh Q ——斜截面上受压区混凝土和箍筋的抗剪强度 c R ——围岩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σ——弹性反力强度

γ——围岩重度

2.2.4 几何特征

A ——构件截面面积

B ——坑道宽度

I ——截面惯性矩

W ——截面受拉边缘的抵抗矩

?——构件的纵向弯曲系数

n ——偏心距增大系数

ω——裂缝宽度

a ,'a ——自钢筋g A ,'

g

A 的合力点分别到截面近边的距离 g A ,'

g

A —— 纵向受拉、纵向受压钢筋的截面面积 k A ——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 w A ——配置在同一弯起平面内的弯起钢筋的截面面积

b ——矩形截面的宽度或T 形截面的肋宽

'i b ——T 形截面受压区翼缘宽度 d ——钢筋直径

e ,'e ——钢筋g A ,'

g

A 的重心至轴向力作用点的距离 0e ——轴向力的偏心距

h ——截面的高度或曲线线路外轨超高 'h ——外侧拱顶至地面的高度 0h ——截面的有效高度

'i h ——T 形截面受压区翼缘的高度

H ——构件的计算长度

l ?—温度变化引起隧道构件的变形值 R ——曲线半径

t ——偏压隧道外侧围岩的覆盖厚度 x ——混凝土受压区的高度

β,'β——内侧、外侧产生最大推力时的破裂角 θ——土柱两侧摩擦角

δ——衬砌向围岩的变形值

2.2.5 计算系数

γ——材料重度 ?——内摩擦角

c ?——计算摩擦角

E ——变形系数

f ——基底摩擦系数

K ——围岩弹性反力系数或结构安全系数

0K ——倾覆稳定系数 c K ——滑动稳定系数

m ——开挖边坡坡率或地面坡率 n ——回填土石面坡率 λ——侧压力系数

α——材料的线膨胀系数或轴向力的偏心影响系数

α——抗剪强度影响系数

kh

ν——泊松比

t?——温度变化值

μ——回填土石与开挖边坡间的摩擦系数

3 隧道勘测

3.1 一般规定

3.1.1隧道工程勘测时,应根据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目的和要求,针对隧道工程的特点,确定应搜集勘测资料的内容和范围,并进行调查、测绘、勘探和试验,做到搜集资料齐全、准确,满足设计要求。

3.1.2隧道勘测应分为设计阶段勘测和施主阶段勘测。各阶段的勘测内容、范围、精度等应根据隧道规模及其使用目的确定,并应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3.1.3在勘测前,应根据隧道所通过地区的地形、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等条件,并综合考虑勘测的阶段、方法、范围等,编制相应的勘测计划。

在勘测过程中,当发现实际地质情况和预计的情况不符时,应及时修改勘测计划。

3.1.4 隧道勘测应详细调查隧道所在地区的自然、人文活动和社会环境状况,评价隧道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晌。

3.2 调查测绘

3.2.1隧道工程测绘应遵守下列规定:

1 按设计阶段要求搜集或测绘地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等;

2 测绘资料的图纸内容需反映隧道所在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周围建筑物及人居状况;

3 在隧道洞口和辅助坑道口附近,按规定设置必要的平面控制点和水准点。

3.2.2 隧道工程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自然概况:地形、地貌特征。

2 工程地质特征: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着重查清地质构造变动的性质、类型、规模;断层、节理、软弱结构面特征及其与隧道的组合关系和围岩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等。

3 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类型及地下水位、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及相应的渗透系数、水量和补给关系、水质及其对混凝土的侵蚀性、有元异常涌水、突水等。

4 影响隧道洞口安全或洞身稳定的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地段(如崩塌、错落、岩堆、滑坡、岩溶、人为坑洞、泥石流、含水砂层、风积沙、黄土、盐岩、膨胀土、地温、多年冻土、雪崩、冰川等) ,查明其类型和规模以及发生、发展的原因,根据其发展的趋势,判明对隧道影响的程度。

5 通过含有害气体、矿体及具有放射性危害的地层时,查明其分布范围、成分和含量。

6 地震动参数。其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按附录G办理。

7 周围建筑物及人居状况。

8 气象资料:气温、气压、风向、风速以及雨量、雪量、冻结深度等。

9 施工条件:建筑材料及可资供应的水、电情况,周围环境,交通、建筑物、水库、地下管线与采空区等,施工场地及弃碴条件,有关法令及规章制度对噪声、振动、地表下沉等的限制,以及补偿对象调查等。

3.2.3长隧道、特长隧道和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应进行大面积的区域性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并加强地质勘探和试验工作,查清区域地质构造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当地下水对隧道影响较大时,应进行地下水的动态勘测。必要时宜采取开挖试验坑道的措施进行调查、观测和试验,直接判断和确认围岩状态及其性质。

3.2.4设计阶段地质调查,根据隧道规模的不同宜采用测绘、弹性波探测、遥感、钻孔、试验坑道等方法进行。

3.2.5 施工阶段地质调查,根据需要宜采用开挖工作面直接观察或利用超前钻孔、导坑、试验坑道、物探等进行。

施工阶段地质调查应完成下列任务:

1 核定岩层构造、岩性、地下水等情况;

2 及时预测和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问题;

3 为验证或修改设计提供依据。

3.2.6根据调查结果,应对下列各项内容作出工程评价并提出处理措施:

1 围岩自稳性;

2 隧道涌水量、涌水压力、突然涌水等;

3 岩土膨胀压力;

4 滑坡、偏压;

5 围岩状态和土压特性;

6 高应力地区应力场;

7 瓦斯、岩溶及人为坑洞等。

3.2.7围岩级别的确定应符合表3.2.7及附录A的规定。

注:1 表中"围岩级别"和"国岩主要工程地质条件"栏,不包括膨胀性围岩、多年冻土等特殊岩土

2 关于隧道围岩分级的基本因素和围岩基本分级及其修正,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方法确定

3 层状岩层的层厚划分:

巨厚层:厚度大于1.0m;

厚层:厚度大于0.5m.且小于等于1.0m;

中厚层:厚度大于0.1m.且小于等于0.5m;

薄层:厚度小于或等于0.1m。

3.2.8各级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标准值应按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按表3.2.8选用。

表3.2.8各级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

注:1 本表数值不包括黄土地层;

2选用计算摩擦角时,不再计内摩擦角和教聚力d

3.3 隧道位置的选择

3.3.1隧道位置应选择在稳定的地层中,不宜穿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极为复杂和溶洞、暗河、煤层采空区等严重不良地质段,当必需通过时,应有充分的理由和可靠的工程措施。

3.3.2长隧道、特长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瓦斯隧道,其平面位置的选择应在大面积地质测绘和综合地质勘探的基础上确定线路走向,并应根据合理工期,对施工方案、施工方法进行多方案比选。越岭线路的长隧道和特长隧道,应进行大面积的方案研究;对可能穿越的埋口,拟定不同的越岭高程及其相应的展线方案,通过区域工程地质调查、测绘,结合线路条件以及施工、运营条件等,进行全面技术经济比选确定。

3.3.3河谷线路沿河傍山地段,当线路以隧道通过时,线路宜向靠山侧内移,避免隧道洞壁过薄、河流冲刷和不良地质对其稳定的影响。采用短隧道群应与长隧道方案比选,并应优先选用长隧道。洞口位置的选定应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早进洞,晚出洞。濒临水库地区的隧道应注意水库现岸等对隧道稳定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3.3.4 隧道应避免通过具有放射性危害的地层。

3.3.5 隧道位置的选定,应考虑洞口地形、地质条件、相关工,程和环境要求的影响,洞口不宜设在不良地质、排水困难、地势狭窄的沟谷低洼处或不稳定的悬崖陡壁下,宜避开滑坡、崩塌、岩堆、危岩落石、泥石流等地段;对于需设置辅助坑道和运营通风设施的隧道,应综合考虑其设置条件和要求。

3.3.6 新建双线或增建第二线时,应进行修建一座双线隧道和两座单线隧道的比较;当遇特长隧道及松软地层、不良地质地段、黄土地区的隧道时,宜修建两座单线隧道:其他有条件的长隧道,可修建两座单线隧道。

两相邻隧道的最小净距,应按围岩地质条件、隧道断面尺寸及施工方法等因素确定。一般情况下,应大于表3.3.6中的数值,困难情况下可采用表3.3.6的数值。

注:B 为隧道开挖断面的宽度(m)。

3.4 隧道线路平面及纵断面

3.4.1 隧道内的线路宜设计为直线,当因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必需设计为曲线时,宜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慎用最小曲线半径,并宜将曲线设在洞口附近。隧道内不应设置反向曲线。

3.4.2 隧道纵向坡度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隧道内的坡度可设置为单面坡或人宇坡,地下水发育的长隧道宜用人字坡。 隧道坡度不宜小于3 ,在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5C

的地区,地下水发育的隧道宜适当加大坡度。

2 位于长大坡道上长度大于400m 的隧道,其坡度不得大于最大坡度按规定折减后的数值;位于长大坡道且曲线地段的隧道,应先进行隧道内线路最大坡度折戚,再进行曲线坡度减缓。各种牵引种类的隧道内线路最大坡度折减系数应按表3.4.2的规定采用。

注:最大坡度折减系数不分单、双机牵引,也不分单、双线隧道。

3 隧道内宜设计为长坡段。

4 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小于/km h 的铁路,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1 时,应以圆曲线

型竖曲线连接,竖曲线的半径应采用10000m 。

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 h 的铁路段,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1 时,应以圆曲线型竖曲线连接,竖曲线的半径应采用15000 m ,竖曲线不宜与平面圆曲线重叠设置,困难条件下,竖曲线可与半径不小于2500 m 的圆曲线重叠设置;特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竖曲线可与半径不小于1600 m 的圆曲线重叠设置。

3.4.3 位于车站上的隧道,应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确保排水畅通。

3.4.4 当隧道洞口位于滨河可能被洪水淹没地带、水库回水影响范围或受山洪威胁地段时,其路肩高程应高出设计水位加波浪侵袭高度和噩水高度不小于0.5m 。Ⅰ、Ⅱ级铁路设计水位的洪水频率标准为1/100;当观测洪水(包括调查可靠的有重现可能的历史洪水)高于上述设计洪水频率标准时,应按观测洪水设计;当观测洪水的频率超过1/300时,Ⅰ、Ⅱ级铁路应采用1/300洪水频率标准设计。

4 作用(荷载)

4.1 一般规定

4.1.1采用概率极限状态法进行结构设计计算时,其作用应符合本节及第4.2节的规定。采用破损阶段法或容许应力法进行结构设计计算时,其荷载应符合本节及第4.3节的规定。

4.1.2 作用(荷载)分类应符合表4.1.2的规定。

注:永久作用(恒载)除表中所列外,在有水或含水地层中的隧道结构,必要

时还应考虑水压力。

4.1.3作用(荷载)应根据隧道的地形、地质条件、埋置深度、结构特征和工作条件、施工方法、相邻隧道间距等因素,按有关公式计算或按工程类比确定。当施工中发现其与实际不符时,应及时修正。对地质复杂的隧道,必要时应通过实地量测确定作用的代表值或荷载的计算值及其分布规律。

4.1.4当地面水平或接近水平,且隧道覆盖厚度值小于表4.1.4所列数值时,应按浅埋隧道设计。当有不利于山体稳定的地质条件时,浅埋隧道覆盖厚度值应适当加大。

表4.1.4 浅埋隧道覆盖厚度值(m)

4.1.5作用于隧道衬砌上的偏压力,应视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外侧围岩的覆盖厚度确定。

注:1 Ⅵ级围岩的t值可通过计算确定;

2 Ⅲ、Ⅳ级石质围岩的t值应扣除表面风化破碎层和坡积层厚度;

3 “*”表示缺少统计资料,设计时可通过工程类比或经验设计取值。

一般情况下,皿-v级围岩,地面倾斜,隧道外侧拱肩至地表的垂直距离t等于或小于表

4.1.5-1所列数值时,应按偏压隧道设计。当t值等于或小于表4.1.5-2规定时,尚应在

洞外采取设置地表锚杆、抗滑桩或其他支挡结构等工程措施。

注:1.Ⅲ、Ⅳ级石质围岩的t 值应扣除表面风化破碎层和坡积层厚度;

2 “*”表示缺少统计资料,设计时可通过工程类比或经验设计取值。

4.1.6 明洞回填土压力应按洞顶设计填土和一定数量明方堆积土石的全部重力计算确定。填料的物理力学指标,当无试验资料时,可按表4.1.6采用。

4.2作用组合与作用计算

4.2.1采用概率极限状态法设计隧道结构时,结构的作用设计值应按式(4.2.1)计算。

d f k F F γ= (4.2.1)

式中

f γ——作用分项系数;

k F ——作用标准值。

4.2.2 隧道结构的作用应根据不同的极限状态和设计状况进行组合。一般情况可按作用的基本组合进行设计,基本组合可表达为:结构自重+围岩压力或士压力。基本组合中各作用的组合系数取1.0,当考虑其他组合时,应另行确定作用的组合系数。 4.2.3 结构自重标准值可按结构设计尺寸及材料标准重度计算确定。

4.2.4 计算单线深埋隧道衬砌时,围岩压力按松散压力考虑,其垂直及水平匀布压力的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1 垂直匀布压力可按式(4.2.4)计算确定。

q h γ= (4.2.4)

0.41 1.79s h =?

式中q ——围岩垂直匀布压力(kPa) ;

γ——围岩重度(3kN/m ); h ——围岩压力计算高度(m);

s ——围岩级别。

2 水平匀布压力可按表4.2.4确定。

注: 式(4.2.4)及表4.2.4适用于下列条件:

1 不产生显著偏压力及膨胀力的一般围岩;

2 采用钻爆法施工的隧道。

4.2.5 计算偏压衬砌时,围岩压力可按本规范附录B 的公式计算确定。 4.2.6 明洞回填土压力可按本规范附录C 的公式计算。

4.2.7 作用于洞门墙墙背的主动土压力可按库仑理论计算,当墙背仰斜(即墙背向地层倾斜)和直立时,土压力采用水平方向。土压力可按本规范附录D 的公式计算。

4.2.8 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的影响、水压力及可变作用及偶然作用的确定可按第4.3节相应条文办理。

4.3 荷载组合与荷载计算

4.3.1 采用破损阶段法或容许应力法设计隧道结构时,结构所受的荷载应按表4.1.2规定并就其可能的最不利组合情况计算。 4.3.2 明洞荷载组合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明洞顶回填土压力计算,当有落在危害需检算冲击力时,可只计洞顶设计填土重力(不包括拥方堆积体土石重力)和落石冲击力的影响,具体设计时可通过量测资料或有关计算验证。

2 当设置立交明洞时,应分别不同情况计算列车活载、公路活载或踱槽流水压力。

3 当明洞上方与铁路立交、填土厚度小于1m 时,应计算列车冲击力,洞顶无填土时,还应计算制动力的影响。

4 当计算作用于深基础明洞外墙的列车活载时,可不考虑列车的冲击力、制动力。 4.3.3 计算深埋隧道衬砌时,围岩压力按松散压力考虑,其垂直及水平匀布压力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1 垂直匀布压力可按式(4.3.3)计算确定。

q h γ= (4.3.3)

10.452s h ω-=?

式中

ω—宽度影响系数,ω=1(5)i B +-;

B —坑道宽度(m) ;

i —B 每增减1m 时的围岩压力增减率:当B <5m 时,取i=0.2; B>5m 时,可取i=0.1;

其余符号含义同式(4.2.4)。

2 水平匀布压力可按本规范表4.2.4的规定确定。 4.3.4 浅埋隧道的荷载可按本规范附录E 的规定确定。 4.3.5 偏压隧道的荷载可按本规范附录B 的规定确定。 4.3.6 明洞回填土压力可按本规范附录C 的规定确定。 4.3.7 作用于洞门墙墙背上的主动土压力可按第 4.2.7 条的规定办理。

10002.1)的规定计算。

4.3.9公路汽车活载应按国家现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班》(JTJ021)的规定计算。

4.3.10对稳定性有严格要求的刚架和截面厚度大、变形受约束的结构,均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

4.3.11结构构件就地建造或安装时,作用在构件上的施工荷载,应根据施工阶段、施工方法和施工条件确定。

4.3.12在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15o C地区和受冻害影响的隧道应考虑冻胀力,冻胀力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围岩冬季含水量等资料通过计算确定。

4.3.13灌浆压力应按灌浆机械可能使用的最大作用力计算确定。

4.3.14地震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1)的规定计算确定。

5 建筑材料

5.1 一般规定

5.1.1 隧道工程常用的各类建筑材料,可选用下列强度等级:

1混凝土:ClS、C20、C2S、C30、C40、CSO;

2喷射混凝土:C20、C2S、C30;

3片石混凝土:ClS、C20;

4水泥砂浆:M7.S、MlO、MlS、M20;

5石材:MU40、MU50、MU60、MU80、MU100;

6钢筋:HPB23S (Q235)、HRB33S (20MnSi)。

5.1.2隧道工程各部位建筑材料的强度等级应满足耐久性要求,并不应低于表5.1.2—1和5.1.2—2的规定。

5.1.3 建筑材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材料应符合结构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同时应满足其抗冻、抗潘和抗侵蚀的需要。

注: 1 护坡材料也可采用C20喷射混凝土;

2 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15O C的地区,表列水泥砂浆强度应提高一级。

2 混凝土宜选用低水化热、低

C A含量、低碱含量的水泥和矿物掺和料、引气剂等。

3

3 当有侵蚀性水经常作用时,所用混凝土和水泥砂浆均应具有相应的抗侵蚀性能。

4 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一15"c的地区和受冻害影响的隧道,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适当提高。

5.1.4隧道混凝土的碱含量应符合国家现行《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一骨料反应技术条件》(TB/T3054)的规定。混凝土和砌体所用的材料除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混凝土不应使用础活性骨料;

2 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

筋>>(GB1499)与《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的规定;

3 片石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40,块石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60,有裂缝和易凤化的石材不应采用;

4 片石混凝土内片石掺用量不应大于总体积的20%。

5.1.5喷锚支护采用的材料,除应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喷射混凝土应优先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 粗骨料应采用坚硬耐久的碎石或卵石,不得使用喊话性骨料;喷射混凝土中的骨料粒径不宜大于15mm;喷射铜纤维混凝土中的骨料粒径不宜大于10mm;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细骨料应采用坚硬耐久的中砂或粗砂,细度模数宣大于2.5;

3 锚杆杆体的直径宜为16-32mm,杆体材料宜采用E由B335(20MnSi)钢;锚杆端头应设垫板,垫板可采用HPB235( Q235)钢板;

4 砂浆锚杆用的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0j

5 钢筋网材料可采用HPB235 (Q235)钢,直径宜为4-12mm。

5.1.6混凝土和喷射混凝土中可根据需要掺加外加剂,其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对混凝土的强度及其与围岩的粘结力基本无影响;对混凝土和钢材无腐蚀作用;

2 对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影响不大(除速凝剂和缓凝剂外);

3 不易吸湿,易于保存;不污染环境,对人体元害。

5.1.7喷射钢纤维混凝土中的钢纤维宜采用普通碳素钢制成,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钢纤维可采用方形或圆形断面,等效直径宜为0.3~0.5mm;

2 长度宜为20-25mm,并不得大于25mm;

3 抗拉强度不得小子600 MPa,并不得有油渍和明显的锈蚀;

4 掺量宜为混合料重量的3.0%~6.0%。

5.1.8初期支护的钢架宜用钢筋、工字钢、H形型钢或钢轨制成,也可用钢管或U形型钢

隧道施工规范

隧道施工规范 有公路隧道铁路隧道国家颁布的规范 1、洞口开挖中应随时检查 (边坡和仰坡) ,如有滑动、开裂等现象,应 (适当放缓坡度) ,保证边(仰)坡稳定和施工安全。 2、开挖进洞时,宜用(钢支撑)紧帖洞口开挖面进行支护,围岩差时可用(超前管棚、锚杆、小管棚等)支护围岩,支撑作业应紧跟开挖作业,稳妥前进。 3、洞门衬砌拱墙应与 (洞内相联的拱墙 ) 同时施工,连成整体。如系接长明洞,则应按设计要求采取 (加强连接措施) ,确保与(已成的拱墙) 连接良好。 4、明洞拱背回填应对称分层夯实,每层厚度 (不得大于0.3m) ,其两侧回填的土面高差 (不得大于0.5m) 。回填至拱顶齐平后,应立即(分层满铺填筑至要求高度)。 5、使用机械回填应待拱圈混凝土强度达到 (设计强度且由人工夯实填至拱顶以上1.0m 后) 方可进行。 6、岩石隧道的爆破应采用 (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 技术,施工中应提高(钻眼效率和爆破效果) ,降低工料消耗。 7、全断面法适用于(Ⅵ~Ⅳ ) 类围岩。该法可采用 ( 深孔爆破 ) ,其深度可取 (3 ~3.5m) 。 8、台阶法适用于(Ⅳ~Ⅱ ) 类较软或 (节理发育) 的围岩;台阶分部开挖法适用于(Ⅲ~Ⅱ) 类围岩或 (一般土质围岩地段 ) 。一般环形开挖进尺不应过长,以 (0.5~1.0m ) 为宜;导坑法适用于(Ⅲ~Ⅱ ) 类夏围岩。 9、Ⅰ类围岩必须按 (辅助施工方法的要求进行处理后) 后方可开挖。 10、应严格控制欠挖。当 (岩层完整、岩石抗压强度大于30MPA并确认不影响衬砌结构稳定和强度) 时,允许岩石个别突出部分(每1m2内不大于0.1m2)欠挖,但其隆起量不得(大于5cm ) 。拱、墙脚以上( 1m ) 严禁欠挖。 11、当采用构件支撑时,如围岩压力较大,支撑可能沉落或局部支撑难于拆除时,应(适当加大开挖断面) ,(预留支撑沉落量保证衬砌设计厚度) 。预留支撑沉落量应根据 (根据围岩性质和围岩压力 ) ,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量测结果进行调整。 12、爆破开挖一次进尺应根据 (围岩条件 ) 确定。开挖软弱围岩时,应控制在 (1~2m之内) ;开挖坚硬完整的围岩时,应根据(周边炮眼的外插角及允许超挖量) 确定。 13、硬岩隧道全断面开挖,眼深为3~3.5m的深眼爆破时,单位体积岩石的耗药量可取(3~ 3.5mkg/m3) ;采用半断面或台阶法开挖,眼深1.0~3.0m 的浅眼爆破时,单位耗药量可取( 0.4~0.8mkg/m3) 。 14、水泥砂浆锚杆孔径应 (大于杆体直径15mm);其它型式锚杆孔径符合设计要求。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

1总则1.0.1为统一铁路线路设计的技术标准,使铁路线路设计达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一级、五级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运线路、重载铁路的标准规范设计。考虑旅客运输的重载铁路线路设计,按照客货共运标准执行。昌平、W级铁路设计按有关设计规范执行。1.0.3铁路线路设计应贯彻绿色、协调发展的理念,落实现代综合交通发展要求,充分研究项目要求、路网规划和综合运输规划等相关因素,准确把握工程功能定位,科学论证施工方案,合理选择主要技术标准和线路走向,优化线路平纵断面。10年和4年铁路设计年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为交货后第10年,长期为交货后第20年。应预测近期和远期交通量。铁路基础设施、建筑物和设备的规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铁路线下不易改扩建的基础设施、建筑物和设备,应根据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进行设计。2对于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根据近期交通量和运输性质进行设计,并保留长期发展条件。三个。根据运输需求的变化,可根据交付后第五年的预测交通量设计动车组、机车和车辆的数量。1公司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的运力应考虑区间承载力的利用系数。客货铁路和重载铁路的区段通过能力应预留一定的储备。扣除综合维修的“天窗”

时间后,单线铁路和双线铁路的储备能力应分别为20%和15%,并应考虑客货运量的波动。]. O、6铁路线路设计应计算线路的预期年输电能力。1.1.0.7铁路线路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确保安全设计和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18号线设计应本着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节约用地、节约能源的原则。10、9号线设计应以系统优化为重点,综合考虑相关专业技术接口,协调固定设施和移动设备。1.0.10铁路线路设计应系统、经济、合理地确定车站、车辆段的布局和规模,节约投资,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1O.11铁路线路设计应符合环境、能源、土地、文物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1.0.12铁路安全防护区的设立,应当符合《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1.0.13铁路施工边界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 的要求。曲线地段施工缝的伸缩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1O.14铁路线路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高速铁路是指设计速度为250km/h(含预留)及以上、多列车运行、初始运营速度不低于200h ugh/h的客运专线,是为相邻城市或城市群而专门设计的。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报告(铁路单洞双线)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1) 1.1 隧道概况 (1) 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 1.2.1工程地质 (1) 1.2.2 水文地质 (1) 第二章隧道深浅埋判定及围岩压力的计算 (2) 2.1 深浅埋隧道的判定原则 (2) 2.2 围岩压力的计算方法 (2) 2.3 Ⅳ级围岩计算 (3) 2.3.1 Ⅳ级围岩深浅埋的判定 (3) 2.3.2 Ⅳ级围岩压力的计算 (4) 2.4 Ⅴ级围岩的计算 (4) 2.4.1 Ⅴ级围岩深浅埋判定 (4) 2.4.2 Ⅴ级围岩压力的计算 (4) 第三章衬砌内力计算与检算 (5) 3.1 Ansys的加载求解过程 (5) 3.2 衬砌结构强度检算原理 (5) 3.3 IV级围岩衬砌内力计算与强度检算 (6) 3.4 V级围岩衬砌内力计算与强度检算 (9) 第四章衬砌截面配筋计算 (19) 4.1 截面配筋原理 (19) 4.2 IV级围岩配筋计算 (19) 4.3 V级围岩配筋计算 (20) 4.3.1 断面1的配筋计算 (20) 4.3.2 断面2的配筋计算 (21)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1 隧道概况 太中银铁路为客货共线的双线铁路。线路上一共建有22座隧道,其中王家庄2号隧道位于王家庄东侧,隧道进口地势较陡,此处岩石裸露,进口前方为一冲沟,冲沟内有水,地势狭窄。出口坡度陡,为黄土覆盖,并有大量植被,出口前方为一冲沟,沟内地势平缓,沟内经过开采,原有地形已改变。隧道进口里程DK194+082,出口里程DK194+450,全长368m 。隧道位于半径为5000m 曲线上,隧道内坡度为7.5‰的下坡,最大埋深61.08m 。隧道进出线间距4.49m ,DK194+340至出口线间距为4.40m 。 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2.1工程地质 (1) 隧道洞身通过的地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洪积层老黄土,奥陶系下统灰白色石灰岩。 地层描述如下: 老黄土:稍湿、坚硬状态,具垂直节理; 奥陶系下统灰白色石灰岩:强风化~弱风化,节理发育,岩层产状195°∠15°。 (3)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1.04m 。 (4)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 ,地震基本烈度VI 度。 1.2.2 水文地质 隧道洞体内土石界面有地下水。

隧道工程建设标准及施工技术

第四章隧道工程建设标准及施工技术 第一节隧道工程设计要求 客运专线铁路的隧道设计是由限界、构造尺寸、使用空间和缓解及消减高速列车进入隧道诱发的空气动力学效应两方面的要求确定的。研究表明,以上两方面要求中,后者起控制作用,但隧道工程设计及施工过程中以隧道横断面的限界、构造尺寸、使用空间为控制要点。 一、隧道横断面有效净空尺寸的选择 在确定隧道横断面有效净空尺寸之前,首先要正确地选择隧道设计参数。高速列车进入隧道时产生的空气动力学效应,与人的生理反应和乘客的舒适度相联系。这就要制定压力波动程度的评估办法及确定相应的阈值,目前较通用的评估参数是相应于某一指定短时间内的压力变化值,如3s或4s内最大压力变化值。我国拟采用压力波动的临界值(控制标准)为3.0Kpa/3s。 根据ORE提出的压力波动与隧道阻塞比关系可以推算出满足舒适度要求时,阻塞比β宜取为:当V=250km/h时,β=0.14;当V=350 km/h时,β=0.11。 隧道横断面形式一般为园形(部分或全部)、具有或没有仰拱的马蹄形断面。而影响隧道横断面尺寸的因素有: (1)建筑限界; (2)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标准限界及接触网支承点和接触网链形悬挂的安装范围; (3)线路数量:是双线单洞还是单线双洞; (4)线间距; (5)线路轨道横断面; (6)需要保留的空间如安全空间,施工作业工作空间等; (7)空气动力学影响; (8)与线路设备的结构相适应。 二、客运专线隧道与普通铁路隧道的不同点 1.当高速列车在隧道中运行时要遇到空气动力学问题,为了降低及缓解空气动力学效应,除了采用密封车辆及减小车辆横断面积外,必须采取有力的结构工程措施,增大隧道有效净空面积及在洞口增设缓冲结构;另外还有其它辅助措施,如在复线上双孔单线隧道设置一系列横通道;以及在隧道内适当位置修建通风竖井、斜井或横洞。 2.客运专线隧道的横断面较大,受力比较复杂,且列车运行速度较高,隧道维修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复合衬砌和整体式衬砌比喷锚衬砌安全,且永久性好,故一般不采用喷锚衬

铁路线路专业设计规范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铁路线路专业设计规范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 1、区间及站内两相邻线路中心线间的最小距离规定,直线部分铁路线间距区间双线120km/h<v≤160km/h线间最小距离为:4.2m;站内正线与相邻到发线v≤120km/h线间最小距离一般为:5.5m。(本题1分) 2、铁路线路分为正线、站线、段管线、岔线、安全线及避难线。 3、车站应设在线路平道、直线的宽阔处。车站必须设在坡道上时,其坡度不应大于1‰;在地形特别困难的条件下,会让站、越行站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且不应连续设置,并保证列车的起动。 4、线路两股钢轨顶面,在直线地段应保持同一水平。曲线地段的外轨超高,应按有关规定的办法和标准确定。最大实设超高:双线地段不得超过150mm,单线地段不得超过125mm。 5、道岔应铺设在直线上,正线道岔不得与竖曲线重叠。 6、列车运行速度120km/h及以上线路应全封闭、全立交,线路两侧按标准进行栅栏封闭,并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

7、在电气化铁路上,铁路道口通路两面应设限高架。 二、《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50090-2006) 1、新建和改建铁路的等级规定:Ⅲ级铁路为某一地区或企业服务的铁路,近期年客货运量小于10Mt且大于5Mt者。 2、隧道宜设置在直线上。如因地形、地形等条件限制必须设置在曲线上时,曲线宜设置在洞口附近并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隧道不宜设在方向曲线上。 3、车站咽喉区两端最外道岔及其他单独道岔(直向)至曲线超高顺坡终点之间的直线长度,当路段设计速度大于120km/h时,不应小于4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25m。低于上述速度的其他线路不应小于25m。 4、相邻坡段的最大坡度代数差的限值与远期到发线有效长度有关。 5、最短坡段长度的规定说法正确的是:(ABCD) A、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的路段,坡段长度不应小于400m,且最小坡段长度不宜连续使用两个以上。

最新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最新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规范 篇一: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tz204—20xx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20xx—10—33发布20xx—12—01实施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发布 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tz204—20xx 主编单位: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 施行日期:20xx年12月01日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xx年·北京 前言 本技术指南是根据铁道部《关于编制20xx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计划的通知》(铁建设函[20xx]1026号)和铁道部

经济规划研究院《关于确定部分20xx年新开标准项目主编 单位的通知》的要求,在《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xx)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本技术指南共分18章,另有8个附录。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施工准备,洞口工程,施工方法,辅助施工方法与措施,钻爆开挖,初期支护,二次衬砌,防排水,施工机械与设备,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辅助坑道,通风防尘、风水电供应与通信系统,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地段隧道施工,环境保护及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等。 本技术指南与《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xx) 相比,章节和内容的增减情况主要有: 1.增加了超前地质预报、环境保护、辅助施工方法与措施四章。 2.增加了施工工艺流程图。 3.增加了近年来修建隧道较成熟的施工技术,如黄土隧道、高原冻土隧道、斜切式洞口、混凝土耐久性等的内容。 4.施工机械与设备章按作业工序分节,并增加了机械配置参考表及施工实例。 5.删除了有关整体式衬砌、喷锚衬砌和隧道塌方等内容。 希望各单位在执行本技术指南过程中,结合工程实践,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地址:西安

高速铁路路基设计规范标准

6 路基 6.1一般规定 6.1.1路基工程应加强地质调绘和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基底、路堑边坡、支挡结构基础等的岩土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不良地质情况,查明填料性质和分布等,在取得可靠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设计。 6.1.2路基主体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 年。 6.1.3基床表层的强度应能承受列车荷载的长期作用,刚度应满足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弹性变形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要求,厚度应使扩散到其底层面上的动应力不超出基床底层土的承载能力。基床表层填料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及良好的水稳性和压实性能,能够防止道砟压入基床及基床土进入道床,防止地表水侵入导致基床软化及产生翻浆冒泥、冻胀等基床病害。 6.1.4路基填料的材质、级配、水稳性等应满足高速铁路的要求,填筑压实应符合相关标准。 6.1.5路堤填筑前应进行现场填筑试验。 6.1.6路基与桥台、横向结构物、隧道及路堤与路堑、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等连接处均应设置过渡段,保证刚度及变形在线路纵向的均匀变化。 6.1.7路基工后沉降值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地基处理措施应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路堤高度、填料及工期等进行计算分析确定。对路基与桥台及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层变化较大处和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采取逐渐过渡的地基处理方法,减少不均匀沉降。路基施工应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铺轨前应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确定路基工后沉降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轨道铺设。 6.1.8路基支挡加固防护工程应满足高速铁路路基安全稳定的要求,路基边坡宜采用绿色植物防护,并兼顾景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土地等要求。 6.1.9路基排水工程应系统规划,满足防、排水要求,并及时实施

铁路隧道规范

1 总 则 1.0.1 为了贯彻国家有关法规和铁路技术政策,统一铁路隧道设计技术标准,使铁路隧道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铁路网中客货列车共线运行、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于或小于 160h m /k 、货物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于或小于120h m /k 的 Ⅰ、Ⅱ级标准轨距铁路隧道的设计。 1.0.3 隧道按其长度可分为: 特长隧道 全长10000m 以上; 长 隧 道 全长3000m 以上至10000m; 中长隧道 全长500m 以上至3000m; 短 隧 道 全长500m 及以下。 注:隧道长度是指进出口洞门端墙墙面之间的距离,以端墙面或斜切式洞门的斜切面与设计内轨顶面的交线同线路中线的交点计算。双线隧道按下行线长度计算;位于车站上的隧道以正线长度计算;设有缓冲结构的隧道长度应从缓冲结构的起点计算。 1.0.4 隧道勘测设计,必须遵照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重视隧道工程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隧道建设应注意节约用地、节约能源及保护农田水利,对噪声、弃碴、排水等应采取措施妥善处理。 1.0.5 隧道设计应依据可靠完整的资料,针对地形、地质和生态环境的特征,综合考虑运营和施工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分析,使选定的方案、设计原则和建筑结构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1.0.6 新建铁路隧道的内轮廓,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146.2)的规定及远期轨道类型变化要求。对于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160km/h 新建铁路隧道内轮廓尚应考虑机车类型、车辆密封性、旅客舒适度等因素确定,隧道轨面以上净空横断面面积,单线隧道不应小于422 m ,双线隧道不应小于762 m ;曲线上隧道应另行考虑曲线加宽。设救援通道的隧道断面应视救援通道尺寸加大,救援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25m 。 双层集装箱运输的隧道建筑限界应符合铁道部相关规定。 位于车站上的隧道,其内部轮廓尚应符合站场设计的规定和要求。 1.0.7 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时,新建隧道应采用新建铁路标准,改建隧道宜采用新建铁路标准。 1.0.8 隧道建筑物应按满足100年正常使用的永久性结构设计,建成的隧道应能适应运营的需要,方便养护作业,并具有必要的安全防护等设施。 1.0.9 隧道建筑结构、防排水的设计及建筑材料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地区环境的影晌。 1.0.10 隧道设计应贯彻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积极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

1总则1.0.1本规范的制定是为了统一铁路线路设计技术标准,使铁路线路设计符合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技术,经济性和适用性的要求。1.0.2本规范适用于标准规格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运混合线和重载铁路的I级和e级铁路的设计。考虑旅客运输的重载铁路线的设计,应按照客货混运的标准进行。田级和W级铁路线的设计应按照有关设计规范进行。 1.0.3铁路线路设计应贯彻绿色协调发展理念,落实现代综合运输发展要求,充分研究项目要求,铁路网规划和综合运输规划等相关因素,准确把握项目功能定位,科学地论证施工方案,合理选择主要技术标准和路线方向,系统优化线路平面和垂直截面。1. O.4铁路设计年应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是交货后的第10年,长期是交货后的第20年。短期和长期交通量应采用预测交通量。铁路基础设施,建筑物和设备的规模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铁路线路,建筑物和设备下的不易改造和扩建的基础设施,应根据长期交通量和运输性质进行设计。 2.应根据短期交通量和运输性质设计易于改造和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并应保留长期发展条件。 3.根据运输需求的变化,可根据交付后第五年的预测交通量设计动车组,机车和车辆的数量。 1.本公司的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的通行能力应考虑路段承载力的利用系数。对于客货混合铁

路和重载铁路的区间承载能力,应预留一定的储备。扣除综合维修的“天窗”时间后,单线和双线铁路的后备能力应分别为20%和15%,并应考虑客运量和货运量的波动。]。O. 6在铁路线的设计中应计算预期线的年传输能力。1.1.0.7铁路线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设计和风险管理。1. O. 8铁路线的设计应以保护自然生态和环境,土地节约和能源节约为基础。1. O.9铁路线设计应注意系统优化,全面考虑相关专业技术接口,协调固定设施和移动设备。1.0.10在设计铁路线时,应系统,经济,合理地确定车站和场站的布局和规模,以节省投资,降低运营成本并最大化综合效益。1. O. 11铁路线的设计应符合有关环境,能源,土地和文物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1.0.12铁路安全保护区的设置应符合铁路安全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1.0.13铁路施工间隙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曲线段施工间隙的扩大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1. O.14铁路线的设计不仅应符合本规范,而且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高速铁路是指设计速度为250 km / h(含预留)及以上,多列火车运行,初次运行速度不低于200 h ugh / h的客运专线。2.1.2城际铁路是一种快速,便捷,高密度的旅客专用铁路,设计速度为200 km / h及以下,是专为邻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2010

4模板及支(拱)架分项工程 4.1一般规定 4.1.4模板及支(拱)架与脚手架之间不应相互连接。老规范没有要求。 4.2模板及支(拱)架安装 一般项目 表4.2.3中没有规定梁底模拱度的允许偏差,老规范上有规定。 表4.2.4中规定了预埋件的外露长度允许偏差为+10-0,检验方法为尺量。老规范没有规定。 5钢筋分项工程 5.1一般规定 5.1.3钢筋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应上盖下垫,防止锈蚀、污染和变形。钢筋加工应设置专用加工场,并按牌号、炉罐号、规格和检验状态分别标识存放。 5.1.4:冻期钢筋闪光对焊宜在室内进行,环境温度不宜低于0℃。电弧焊应有防风、雪及保温措施。焊接后接头严禁立即接触冰雪。老规范没有要求。 5.1.5:钢筋弯曲成型时,应按设计弯曲角度一次成型,不得反复弯曲。老规范没有要求。 5.1.6浇筑混凝土前对钢筋的检查中增加了垫块品种、规格、数量等的检查,对预埋件的检查增加了品种、位置的检查。 5.2原材料

5.2.3 对钢筋保护层垫块的检查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检查方法:垫块制作单位每半年提供一次第三方检测报告,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和检测报告。 5.2.4:钢筋机械连接用套筒及螺母的材料、品种、规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型式试验确定采用的套筒技术要求。套筒的外观质量和尺寸检查应符合铁道部现行《铁路混凝土工程钢筋机械连接技术暂行规定》的规定。检验数量:详见P17。检查方法: 详见P17。老规范没有规定。 5.3钢筋加工 主控项目 5.3.1第2条:受拉热轧带肋钢筋的末端应采用直角形弯钩,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HRB335)或3.5倍(HRB400),钩端应留有不下于钢筋直径3倍(HRB335)或5倍(HRB400)的直线段。旧规范规定:受拉热轧光圆和带肋的末端,当设计要求采用直角形弯钩时,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钩端留有不下于钢筋直径3倍的直线段。 第3条中增加了对HRB335和HRB400弯起钢筋的弯曲半径的规定,HRB335不小于钢筋直径的12倍,HRB400不小于钢筋直径的14倍。旧规范规定:带肋弯起钢筋的弯曲半径不小于钢筋直径的12倍。5.3.2 钢筋镦粗和滚扎直螺纹机机械连接丝头加工外观质量及尺寸应符合铁道部现行《铁路混凝土工程钢筋机械连接技术暂行规定》的规定,检测数量和检测方法详见P19。旧规范没有这一条规定。

高速铁路路基设计规范标准

6 路基 6、1 一般规定 6、1、1 路基工程应加强地质调绘与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基底、路堑边坡、支挡结构基础等得岩土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不良地质情况,查明填料性质与分布等,在取得可靠地质资料得基础上开展设计。 6、1、2 路基主体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 6、1、3 基床表层得强度应能承受列车荷载得长期作用,刚度应满足列车运行时产生得弹性变形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得要求,厚度应使扩散到其底层面上得动应力不超出基床底层土得承载能力。基床表层填料应具有较高得强度及良好得水稳性与压实性能,能够防止道砟压入基床及基床土进入道床,防止地表水侵入导致基床软化及产生翻浆冒泥、冻胀等基床病害。 6、1、4 路基填料得材质、级配、水稳性等应满足高速铁路得要求,填筑压实应符合相关标准。 6、1、5 路堤填筑前应进行现场填筑试验。 6、1、6 路基与桥台、横向结构物、隧道及路堤与路堑、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等连接处均应设置过渡段,保证刚度及变形在线路纵向得均匀变化。 6、1、7 路基工后沉降值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地基处理措施应根据地形与地质条件、路堤高度、填料及工期等进行计算分析确定。对路基与桥台及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层变化较大处与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采取逐渐过渡得地基处理方法,减少不均匀沉降。路基施工应进行系统得沉降观测,铺轨前应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确定路基工后沉降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轨道铺设。 6、1、8 路基支挡加固防护工程应满足高速铁路路基安全稳定得要求,路基边坡宜采用绿色植物防护,并兼顾景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土地等要求。

铁路选线设计重点总结定稿版

铁路选线设计重点总结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20.简述选线设计的基本任务答:1)根据国家对设计线在政治、经济及国防诸方面的需要,结合线路经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分布和工农业发展等情况,规划线路的基本走向,选定设计线主要技术标准;2)根据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结合村镇、交通、农田、水利等设施具体情况,设计线路空间位置,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力争提高线路质量,降低工程造价,节约运营开支。3)与其他专业共同研究,布置沿线的各种建筑物,如桥、隧、涵、挡土墙等,并确定其类型或大小,使它们和线路在总体上相互协调配合,全局上经济合理。} 21.列车运行附加阻力与基本阻力有何区别它们是否都是阻止列车运行的力为什么答:1)列车运行基本阻力是指列车在空旷地段沿平直轨道运行时所遇到的阻力。只要列车在运行,就受到此项阻力作用,它在列车运行过程中总是存在的。2)而附加阻力是指列车在线路上运行时受到的额外阻力,如坡道阻力,曲线阻力,隧道阻力及起动阻力等。附加阻力是有线路状况、气候条件及列车运行条件决定的。3)列车运行阻力基本上与列车运行方向相反,即阻碍列车运行。而坡道阻力的方向取决于列车是上坡还是下坡。当列车上坡运行时,列车所受到的坡道阻力的方向与列车运行方向相反;当列车下坡时,列车所受到的坡道阻力与列车运行方向相同,即有助于列车前进。 22.简述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答:(1)必须保证行车安全和平顺。主要指:不脱钩、不断钩、不脱轨、不途停、不运缓与旅客乘车舒适等,这些要求反映在《铁路线路设计规范》(简称《线规》)规定的技术标准中,设计要遵守《线规》规定。(2)应力争节约资金。即既要力争减少工程数量、降低工程造价;又要考虑为施工、运营、维修提供有利条件,节约运营支出。从降低工程造价考虑,线路最好顺地面爬行,但因起伏弯曲太大,给运营造成困难,导致运营支出增大;从节约运营支出考虑,线路最好又平又直,但势必增大工程数量,提高工程造价。因此,设计时必须根据设计线的特点,分析设计路段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工程和运营的要求,通过方案比较,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3)既要满足各类建筑物的技术要求,还要保证它们协调配合、总体布置合理。铁路上要修建车站、桥涵、隧道、路基、道口和支挡、防护等大量建筑物,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不但关系到这些建筑物的类型选择和工程数量,并且影响其安全稳定和运营条件。因此,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各类建筑物对线路的技术要求,还要从总体上保证这些建筑物相互协调、布置合理。

铁路路基施工方案

哈家咀段路基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依据本工程队的设计文件、招、投标文件的技术要求。 2)兰州至中川机场线路施工设计图。 3)《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 —2005、《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2 —2009、《铁路路基填筑工程连续压实控制技术规程》TB10108 —2011、《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 —2010 。。 4)现场踏勘、调查工地周边环境条件所了解的情况和收集的信息。 5)国家法律、法规及甘肃省有关规定和当地民众的民俗风情。 二编制原则 1)遵守国家和甘肃省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文件要求。 2)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做好环保、水保等保护工 作。 3)认真做好施工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和施工条件,进行施工方案比选,因地制宜的制定施工方案。 4)努力改进施工工艺,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以求先进的施 5)先重点后一般,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强调施工组织设计的

科学性、实施性、可操作性、严密性和可靠性。 三编制范围 新建兰州至中川机场铁路项目哈家咀段路基DK40+500 / DK41+801.23 、DK42+471.60 ?DK42+753.30 段范围内的路基 工程。 四工程概况 本段路基工点位于兰州市永登县树坪镇,线路与机场高速及 201省道并行。DK40+500?DK41+801.23 段位于碱沟河谷阶地 地区,地形起伏较大,河谷切割较深,工程与河床平行,行走于 碱沟一级阶地上。DK42+471.60 ?DK42+753.30 段位于李麻沙 沟阶地区,该段谷地地形起伏较大,沟谷切割较深,河谷宽约100? 400m,高程1681?1796m。工程与沟床近平行,行走于李麻沙沟一阶级地上。 工点处涉及地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砂质黄土,黏质黄土、 细沙、中砂、砾砂、细圆砾土,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

高速铁路路基设计规范标准

6路基 6.1 一般规定 6.1.1 路基工程应加强地质调绘和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基底、路堑边坡、支挡结构基础等的岩土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不良地质情况,查明填料性质和分布等,在取得可靠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设计。 6.1.2 路基主体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设计使用年限应为 100 年。 6.1.3 基床表层的强度应能承受列车荷载的长期作用,刚度应满足列 车运行时产生的弹性变形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要求,厚度应使扩散到其底层面上的动应力不超出基床底层土的承载能力。基床表层填料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及良好的水稳性和压实性能,能够防止道砟压入基床及基床土进入道床,防止地表水侵入导致基床软化及产生翻浆冒泥、冻胀等基床病害。 6.1.4 路基填料的材质、级配、水稳性等应满足高速铁路的要求,填筑压实应符合相关标准。 6.1.5 路堤填筑前应进行现场填筑试验。 6.1.6 路基与桥台、横向结构物、隧道及路堤与路堑、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等连接处均应设置过渡段,保证刚度及变形在线路纵向的均匀变化。 6.1.7 路基工后沉降值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地基处理措施应根据地 形和地质条件、路堤高度、填料及工期等进行计算分析确定。对路基与桥台及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层变化较大处和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 处,应采取逐渐过渡的地基处理方法,减少不均匀沉降。路基施工应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铺轨前应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确定路基工后沉降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轨道铺设。 6.1.8 路基支挡加固防护工程应满足高速铁路路基安全稳定的要求,路基边坡宜采用绿色植物防护,并兼顾景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土地等要求。 6.1.9 路基排水工程应系统规划,满足防、排水要求,并及时实施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验收规范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验收规范 井点降水应使地下水位保持在基底以下0.5米,停止降水时,必须验算涌水量和明挖隧道结构的抗浮稳定性,当不能满足要求时不能停泵。 降水井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井点距基坑边缘不应小于1.5米,距暗挖隧道结构不应小于2米; 2( 井点应沿基坑或暗挖隧道布设,并应成封闭形,当不能封闭时应延长1倍以上的基坑或暗挖隧道横断面宽度; 3( 暗挖隧道如地面无条件布设井点时,可在隧道内设置水平井点或采取其它隔水措施; 4( 井点间距应根据计算确定,当基坑较宽满足不了降水深度时,应在基坑内增设井点。 2.1.6 井点施工前应复测基坑(暗挖隧道)平面位置测放井点孔位;清除地面,地下 障碍物并将保留的地下管线挖露出来,平整场地并挖设泥浆坑。 2.1.7 井点钻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钻孔的空口处应设置护筒; 2 孔径应比管径大200-300毫米 3 孔径应垂直、上下一致,孔底比管底深0.5-1.0米 4 钻进中应取土样并做好记录 2.1.8 分节组装的井点管径应一致。钢管井点管的滤管应采用穿孔钢管,空隙率不 应小于25%,外壁垫筋缠镀锌铅丝后并包上工布滤网。 管井井点管采用无砂混凝土管时,其空隙率不应小于20%,并外壁应垫筋、缠丝、

包土工布滤网。 2.1.9 井点管沉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沉设前应先配管; 2 沉设位置应居中,垂直、管井的滤管应置于含水层中; 3 分节沉设时,各节应同心并连接严密; 4 管井井点管应高出地面300-500毫米,井点管就为固定后,管上口应临时封 闭。 2.1.10. 滤料应洁净,其规格为含水层筛分粒径的5-10倍,投放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滤料投放前应清空稀释泥浆; 2 滤料应沿井管周围均匀投放,投放量不得小于计算量的95%; 3 滤料填至井口下1米左右时应用粘性图填实夯平, 2.1.11 井点管沉设后,应检查渗水性功能,当投放滤管口有泥浆水冒出或向 管内灌水能很快的下渗时方为合格。 2.1.12 排水管路断面应根据排水流量确定并连接严密,排出的水经过尘沙处理 后,方可排入市政管道。 2.1.13 降水井点泵组应搭设防雨设施、寒冷地区冬季施工时,对泵组和管路系 统应采取防冻措施。 2.1.14 降水施工应有防止降水区域内建筑物和构筑物产生沉降和水平位移的措施,当采用回灌措施时应化验水质,不得污染地下水。 2.1.15 土洞发育地区采用井点降水时,应有防止引起临近地面塌陷的措施。

铁路选线设计考试题

铁路选线设计题库 1.填空题 1、铁路运送货物的生产量用(吨·公里)衡量。 2、铁路设计使用的规程和规范主要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线路设计)规范。 3、近期通过能力是指运营后的第(五)年通过能力。 4、远期运量是指运营后的第(十)年运量。 5、初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三)年的客货运量。 6、(机车牵引力)是与列车运行方向相同并可由司机根据需要调解的外力。 7、根据列车运行阻力的性质可分为(基本)阻力、(附加)阻力和(起动)阻力三类。 8、我国《列车牵引计算规程》中规定:以(轮周牵引力)来衡量和表示机车牵引力的大小。. 9、机车车钩牵引力是指机车用来牵引列车的牵引力,其值等于轮周牵引力减去机车全部(运行阻力)。 10、列车阻力是(机车)阻力和(车辆)阻力之和。 11、单位阻力的单位是( N / t)。 12、列车在曲线上运行比在直线上运行的阻力大,增大的部分称为(曲线附加阻力)。 13、牵引质量就是机车牵引的车列质量,也称(牵引吨数)。 14、列车的制动距离是指(制动空走距离)和(有效制动距离)之和。 紧急制动时,对于时速120KM及以下列车,我国目前规定允许的最大制动距离为(800)米。 15、铁路每昼夜可以通过的列车对数称为(通过能力)。 16、铁路输送能力是铁路(单方向每年)能运送的货物吨数。 17、设计线的吸引范围按运量性质划分为(直通吸引范围)和 ( 地方吸引范围 )两种。 18、铁路能力是指(通过)能力和(输送)能力。 19、正线数目是指连接并贯穿(车站)的线路的数目。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1、设计线的主要技术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线路走向的选择,同样的运输任务,采用大功率机车,可采用较大的坡度值,使线路有可能更靠近短直方向。(√) 2、紧坡地段和缓坡地段的定线方法是相同的。(×) 3、控制大中项目的设计阶断是初步设计。?? (√) 4、对于工程简易的建设项目,可按施工设计一阶段设计。(√) 5、铁路等级划分为四级。(×) 6、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近期年客货运量大于或等于20Mt 的铁路,在《线规》中规定为Ⅰ级铁路。(×) 7、铁路的等级可以全线一致,也可以按区段确定。如线路较长,经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及运量差别很大时,就可按区段确定等级。(√)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填料部分)

5填料 5.1 一般规定 5.1.1 路基填料应通过地质调绘和足够的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其性质和分布,并开展填料设计工作。 5.1.2 填料设计的内容应包括:填料的来源选择、分布、运距、土石特性、名称、分组、改良措施、施工工艺、无侧限抗压强度、压实标准及检测要求等,取料场的生态恢复。 5.2 普通填料 5.2.1路基普通填料按颗粒粒径大小分为三大类别:巨粒土、粗粒土和细粒土。 5.2.2巨粒土、粗粒土填料应根据颗粒组成、颗粒形状、细粒含量、颗粒级配、抗风化能力等,按表5.2.2分为A、B、C、D组。

注: 1 颗粒级配分为:良好(C u ≥5,并且C c =1~3),不良(C u <5,或C c ≠1~3)。 式中:不均匀系数1060d d C u =;曲率系数60 1030 2d d d C c ?=; d 10、d 30、d 60分别为颗粒级配曲线上相应于10%、30%、60%含量的粒径。 2 硬块石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 >30MPa,软块石的单轴抗压强度Rc ≤30Mpa 。 3 细粒含量指细粒(d ≤0.075mm )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数。 5.2.3 细粒土填料应按表5.2.3分为粉土类、黏土类和有机土。粉土类、黏土类应采用 液限含水量ωL 进行填料分组:当ωL <40%时,为C 组;当ωL ≥40%时,为D 组;有机质土为E 组。 注:1 液限含水率试验采用圆锥仪法,圆锥仪总质量为76g ,入土深度10mm 。 2 A 线方程中的w L 按去掉%后的数值进行计算。 5.2.4 填料根据土质类型和渗水性可分为渗水土、非渗水土。A 、B 组填料中,细粒土 含量小于10%、渗透系数大于10-3cm/s 的巨粒土、粗粒土(细砂除外)为渗水土,其余为非渗水土。

最新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7-2018与2003对比

总则 1.0.2 适用列车速度由等于或小于160km/h 修改为200km/h, 1.0.4 新验标每道工序完工后应检查施工质量,并形成记录。 1.0.5 新验标隧道工程应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对工程实体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纳入竣工文件。 1.1.1 新增加固处理分部工程。 1.1.2将洞口工程和明洞工程合并为一个分部工程,检验批检验项目均改为每个洞口做一份。 1.1.3洞身开挖分部将洞身开挖和隧底开挖分项合并为开挖一个分项,且检验批改为同一围岩不大于60 隧道延米。 1.1.4支护分项工程新增水平旋喷桩和超前预注浆。 1.1.5超前小导管检验批改为同一围岩不大于60 隧道延米。 1.1.6初期支护检验批改为同一围岩不大于60 隧道延米。 1.1.7仰拱(底板)和仰拱填充合并为同一分项工程,检验批由每个浇筑段一做改为同一围岩不大于5 个浇筑段一做。 1.1.8拱墙衬砌、拱墙回填注浆检验批均由每个浇筑段一做改为同一围岩不大于5 个浇筑段一做。 1.1.9将施工缝与变形缝处理划分为施工缝与变形缝两个分项工程。施工缝检验批由每处一做改为不大于5 个衬砌浇筑段;变形缝改为整条隧道一做。 1.2.1防水板、涂料防水层、排水盲管、注浆防水等分项工程检验批均改为不大于5 个衬砌浇筑段 精品文档

1.2.3防水与排水新增检查井、泄水洞、隧底深埋排水沟等分项工程 1.2.4辅助坑道及附属洞室分部工程拆分,附属洞室划分到了附属设施分部工程之下 1.2.5将辅助坑道的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钢架等合并为初期支护分项工程;管棚、超前小导管等合并为超前支护分项工程;钢筋、模板、混凝土等合并为二次衬砌分项工程。 1.2.6辅助坑道开挖、超前支护、初期支护等检验批均改为同一围岩不大于100隧道延米一做;二次衬砌改为同一围岩不大于5 个浇筑段。 1.2.7附属设施取消消防分项工程,新增疏散救援设施分项。 1.2.8 电缆槽检验批由100m 一做改为不大于200延米一做。 术语 2.0.3新验标增加了进场检验 2.0.5 新验标修订了计数检验 2.0.6 新验标修订了计量检验。 2.0.7 新验标修订了见证取样检验。 2.0.8 新验标修订了平行检验。 2.0.9 新验标增加了实体检验,取消了旧验标2.0.9旁站及2.0.10 交接检验。 2.0.10新验标增加了验收 2.0.11新验标增加了质量综合验收 2.0.12新验标修订了工序 精品文档

铁总标准铁路电力设计规范

UDC 中国铁路总公司标准Q B P Q/CR XXX-201X 铁路电力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railway electric power (征求意见稿) 201X- 发布 201X- 实施 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

前言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4) 4 供配电系统 (5) 4.1 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5) 4.2 电源及电压选择 (7) 4.3 系统配置 (11) 4.4 电能质量和无功补偿 (15) 5 变、配电所 (17) 5.1 一般规定 (17) 5.2 所址选择及所区布置 (17) 5.3 电气主接线、设备选择及布置 (19) 5.4 变电台和箱式变电站 (23) 5.5 测量表计、继电保护配置 (24) 6 光伏发电系统 (29) 6.1 一般规定 (29) 6.2 系统配置与电气设计 (31) 6.3 设备布置和安装 (38) 6.4 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40) 7 应急柴油发电站 (43) 7.1 一般规定 (43) 7.2 系统配置与电气设计 (43) 7.3 站址选择与设备布置 (46) 7.4 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49) 8 电力远动系统 (52) 8.1 一般规定 (52) 8.2 系统设计 (52) 8.3 系统功能及信息量 (54) 8.4 远动通道及远动通信规约 (55) 8.5 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56) 8.6 工作条件及环境要求 (56) 8.7 电源 (56) 9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 (57) 9.1 一般规定 (57) 9.2 系统设计 (58) 9.3 系统功能 (61) 9.4 硬件、软件配置 (63) 9.5 布线 (64) 10 架空电力线路 (65) 10.1 一般规定 (65) 10.2 路径选择 (65) 10.3 气象条件 (66) 10.4 导线选择及线路架设 (67) 10.5 绝缘子和金具 (70) 10.6 杆塔、拉线和基础 (72) 10.7 开关设备 (74) 10.8 安全距离及交叉、接近 (75) 11 电缆线路 (85)

铁路路基工程课程设计西南交大

课程名称:铁路路基工程 设计题目:软土地基加固设计 专业:铁道工程 年级: 姓名: 学号: 设计成绩: 指导教师(签章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年月日 设计任务书 专业铁道工程姓名唐强学号20087125 开题日期:2011 年 5 月11 日完成日期:2011 年 6 月10 日题目软土地基加固设计

一、设计的目的 通过设计,巩固所学的软土地基处理的基本知识,熟悉软土地基处理的原理和方法,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参考 二、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1.路基边坡坡度及边坡防护设计 2.计算路堤极限高度 H,判断是否需要采用加固措施; c 3.通过比选确定应选择何种加固方案; 4.掌握中轴线线下应力的计算和沉降量的计算; 5.固结度修正的计算; 6.绘制路基加固断面图; 三、指导教师评语 四、成绩 指导教师(签章 年月日 一、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能综合应用《铁路路基工程》课程所学知识,并熟悉铁路路基设计的基本过程。

二、设计内容 1.路基边坡坡度的设计; 2.路基本体工程的设计; 3.路基边坡防护工程的设计; 4.基底设计(针对软土地区。 三、设计资料 1.线路资料 常速,直线地段,单线路堤,路堤高m 7,路基面宽m 5.7,边坡坡度75.1:1:1=m ,线路等级按I 级次重型标准,活载换算高度m h 4.30=,宽m l 5.30=。 2.地基条件 地面以下m 13范围内为软土,灰黑色、流态;m 13以下为中砂层,地下水位与地面齐平。软土竖向固结系数为s cm C v /10323-?=,径向固结系数为 s cm C r /10 423 -?=; 变形模量为2/30cm kg ,泊松比4.0=μ,容重3 /3.17m kN =γ, kPa C u 18=,?=5.4u ?,?=20cu ?。 3.填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