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后,初步具有了分析历史材料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还缺乏必要的历史线索感,对于前后的教材联系,学生没有搞清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历史事件观念,搞清楚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历史地位,并且要结合前后历史知识来学习。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确定依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需要在了解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上掌握。再者学生只有了解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才能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确定依据:戊戌变法作为地场救亡图存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课本对此问题未作阐述,学生只能通过戊戌变法的内容来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针对课文内容多、理论性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接讲授法,辅之以问题教学法法,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和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围绕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若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等,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

在教学手段上,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采用图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2.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了解变法前中国社会形势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促进新思想观念的产生,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组际辩论、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的图片,提出问题:“《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想到该如何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形势、为挽救民族危亡“献计献策”,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讲授新课

(1)公车上书

视频播放:《公车上书》的相关内容。然后根据视频内容提问:“A、影片介绍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B、上书的内容有哪些?

C、为什么会提出变法的要求?产生了什么影响?”

设计思路: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和体验,增加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变法的思想准备

图片展示: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观点;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的图片。

角色扮演: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维新派和顽固派,展开辩论,加以指导。

设计思路:通过辩论,激发学习兴趣,从感性上认识变法遇到的阻力和困难,为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作一铺垫,同时感受维新派不畏阻力、坚持变法的精神。

(3)百日维新

结合课本讲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展示表格,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四个方面归纳变法的内容,然后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每项变法内容所带来的影响,最后总结归纳出变法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加深记忆,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戊戌政变

联系课本小字部分,由请学生讲述谭嗣同的英勇事迹,再结合教材讲述戊戌政变的基本情况。

设计思路:通过谭嗣同为变法甘愿流血献身的英勇壮举,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鲜血和生命作为代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5)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分享智慧,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意义,突破本课的难点;同时通过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6)拓展延伸

介绍相关史实,留下思考题,让学生评价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7)注意事项

特别强调“戊戌变法”的字形书写,教授“横戌点戍戊中空”的口诀方便学生记忆。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同步练习(含材料题答案) 新人教版

第7课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强学会的成立 B.“公车上书” C.粤学会的成立 D.创办《万国公报》 2.戊戌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 A.李鸿章、蹭国藩 B.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D.左宗棠、奕沂 3.维新派掀起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清朝统治 B.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促进思想解放 D.救亡图存 4.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主张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光绪帝 5.“戊戌政变”时慷慨表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是( ) A.谭嗣同 D.梁启超 C.康广仁D.杨深秀 6.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二、阅读下列材料: 康有为:“观万古之世,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梁启超:“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 (1)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康有为、梁启超为什么主张维新变法? (2)戊戌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简答题: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适应形势的变化,两次被迫作出向西方学习的重大行动。这两次重大行动是什么?其结果和作用如何?

第7课答案: 二.材料题 ⑴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 ⑵戊戌变法的作用: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②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国家政权;③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三.简答题: ①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采取改良的方法; 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③封建顽固势力发动反扑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正式版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大连市112中学王馨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教学难点是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在中国近代社会,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情况已经有了系统的了解,因此,维新变法的背景不需要教师逐一展开来叙述,只要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救亡图存的运动即可。但由于学生对戊戌变法运动中的内容很陌生,特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初一的历史课上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训练,多数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这些能力,在本节课上,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可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 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1)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通过看书,阅读材料了解“公车上书”;通过老师介绍,学生看材料,了解严复及其译著《天演论》;通过通过看视频短片,师生共同探讨,学习戊戌变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 教学重点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如何让学生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手段 采用电子课件和传统黑板、粉笔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2分钟) 师:清王朝有12位皇帝,有些建功立业,死时风光大葬,有些却碌碌无为,甚至悲惨而死,其中就包括我妈今天要提到的光绪皇帝,有同学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吗? 生:被慈禧下砒霜毒死的。 师:不错,他死于1908年,死前的十年里,他曾经没有人身自由,屈辱得被软禁在“瀛台”他到底犯了什么错有如此下场,因为他支持了一场要求废除封建政治制度得政治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讲授新课: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公车上书(10分钟) 那我们先看一下本课题目的含义,“维”是什么意思呢? 生:维护 师:“新”呢? 生:新事物,新东西 师:对,那“维新”就是维护新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除旧革新,除旧布新。“变法”要变的是什么呢?(课件展示:“变法”要变的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38页“每课一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生: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 师:“封建专制制度”这个应该不难理解,简单地说,在这种制度的国家里,君主说了算,“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君主就是王法,他所说、所做的永远都是对的。那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呢? 生(照课文回答):略

第7课《戊戌变法》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7课《戊戌变法》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夯实基础典型题 1、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组织强学会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戊戌政变 3、下列关于严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B、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C、生物学家,翻译了《天演论》 D、资产阶级革命家 4、《天演论》的进步作用表现在() A、启发知识积累探索西方社会 B、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指导 C、促进了人们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感 D、广泛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5、如果你想查找有关康有为戊戌变法的史料,以下不需要搜索的是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网 B、历史名人网 C、戊戌风云网 D、中国变法与革命网 6、戊戌变法的起止时间是() A.1898年6月到9月 B.1898年5月到8月 C.1899年春 D.1899年6月到9月 7、戊戌变法的下列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是 ( )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传播新思想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8、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9.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光绪帝没有实权 B.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C.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D.维新派发动了群众 10、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说课稿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说课稿 扶沟二高任世玲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一、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是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兴起和发展:“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即背景)、“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即兴起)、“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即发展)。 地位: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下启即百日维新(即高潮)和戊戌政变(即失败).所以学好本课知识,为以后维新变法的高潮和失败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二、三维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能力来看: 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兴起、发展。 理解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从过程与方法来看: 通过查找、阅读资料和分组讨论以及创设历史情境等过程,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发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潜能。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看:

通过学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使学生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救亡图存的爱国性以及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通过学习“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使学生认识到进步思想的形成和传播往往成为社会改革运动的先导。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知识储备,而且有自己的观点,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乐于表现。通过初中和高一、高二上期的学习,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他们对于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历史知识的储备和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四、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依据: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受到当时当地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诸因素的影响,历史事件就是“诸因素”的结果。历史教学中重视因果分析,揭示历史现象、本质、规律,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公车上书。依据:它标志着酝酿已久的维新变法运动由一股社会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这之后,全国要求变法的呼声不断高涨,推动着维新变法运动深入开展。(3)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依据:通过论战,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维新变法思想的进步性也为更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后,初步具有了分析历史材料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还缺乏必要的历史线索感,对于前后的教材联系,学生没有搞清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历史事件观念,搞清楚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历史地位,并且要结合前后历史知识来学习。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确定依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需要在了解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上掌握。再者学生只有了解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才能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确定依据:戊戌变法作为地场救亡图存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课本对此问题未作阐述,学生只能通过戊戌变法的内容来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初中戊戌变法_说课稿

第六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戊戌变法》,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七课。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2.本课的知识结构 本课属于“近代化的探索”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 3.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说教法 针对课文内容多、理论性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接讲授法,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和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围绕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等,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在教学手段上,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采用图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了解变法前中国社会形势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促进新思想观念的产生,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组际辩论、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的图片,提出问题:“《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 血青年,你会想到该如何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 2、讲授新课 (1)公车上书 视频播放:《公车上书》的相关内容。然后根据视频内容提问:“A、影片介绍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B、上书的内容有哪些?C、为什么会提出变法的要求?产生了什么影响?”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一、课程标准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小组辩论中学会同他人,尤其是持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2、难点:如何让学生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前面学习到封建地主阶级开展的洋务运动,口号是什么?它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了吗?其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没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继续探索救国之路,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2、授课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兴起、发展、高潮、结局,指导学生分组学习,通过阅读课本分别找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1)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兴起 A.背景 教师:洋务运动失败了,中国人民陷入了迷茫之中,而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又给中国人民沉重的打击,让学生回忆《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有危害?中国人民反应如何?什么是公车? 指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一部分仁人志士在思考救国之路。在这里将“维新派” 和“洋务派”做一个简单的比较,通过双方对救国方法的认识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维新派”比“洋务派”更进步。 B.经过 让学生在书中找出“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和上书的主要内容。(时间—1895年春;地点—北京;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主要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维新变法运动》.doc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课名 维新变法运动 班级 二年二班 学校 大连市7中学 授课教师 王玉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了解“公车上书”;通过收集交流材料,认识人物,知道其观点。 通过编排课本剧和讨论。知道“百日维新”的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国家学习,勇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事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难点: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方法及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一些有报国之志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方法。于是一场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展开 播放视频 引导学生

谈感想 观看视频谈感想 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调动课堂气氛 新授 一、公车上书 1、基本情况 时间:1895 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 要求: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维新派”(康、梁、严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代表人物:康、梁、严、谭 二、严复与《天演论》 1、维新派的主要活动 2、代表:严复 ①译述《天演论》 ②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 ③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三、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1898年,光绪帝颁布“名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主要内容

八年级历史北师版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洋务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 ①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④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没有起到任何抵制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故①④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C 2.1895年由_________、梁启超发起的“__________”,拉开了_________ 运动的序幕。 解析:1895年由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发起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戊戌变法使这场运动达到高潮。 答案:康有为公车上书维新变法 3.__________ 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他译述的《___________》,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 解析:严复译述《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答案:严复天演论 4.1898年,________宣布变法,史称___________。由于变法前后持续103天,因此又称__________。 解析:戊戌变法的时间、人物应准确把握,此外,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根据变法的时间长短来确定的。 答案:光绪帝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2010山东济宁模拟,6)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 “公车上书” B.创办《中外纪闻》 C.保国会的成立 D.成立强学会 解析:“公车上书”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影响极大,从此,维新变法运动逐步展开。 答案:A 2.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维新变法运动的目的是() ①推翻清朝统治②发展资本主义③救亡图存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解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企图通过变法,通过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来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 答案:D 3.戊戌变法的诸项措施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是() A.发展农工商业 B.开放言论 C.废除八股文 D.开办新式学堂 解析:A项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事;C、D两项均是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有利于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据此可知,A项符合要求。 答案:A 4.“表示甘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戊戌变法的评课稿

戊戌变法的评课稿 篇一:《戊戌变法》说课稿 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八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戊戌变法》,主要介绍近代中国戊戌变法从准备、变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教材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本课与教材上一课《洋务运动》,下一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本课就是这条主线上重要环节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内容及初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分

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

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新教学法理念,对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分组活动、创设情景、设疑辩论及创编歌谣等教学方法,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教学。八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戊戌变法说课稿讲解

“戊戌变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专家: 我说课的题目是:“戊戌变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要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教材、方法、过程三个大的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把握。 首先是教材。“戊戌变法”是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的第七节,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地位非常重要。一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继续: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饱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希望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但最终,由于维新思想的宣传和变法的措施触及到顽固派利益,变法运动遭到扼杀。这样的结果,又进一步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反思,为之后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人开始跳出了“中体西用”的迷局,越过学习“器物”的层面,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步骤;同时,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考虑到本课的内容比较多,有变法的背景,兴起,高潮(百日维新),结果,评价等,本课教学准备用两个课时。第1课时主要解决变法的背景、兴起;第2课时,继续完成变法的高潮、结果以及评价。为了教学内容、过程的连贯性、延续性,应安排连堂课。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地方,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它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它的产生发展也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 另外,变法的内容也是重点。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变法的本质,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维新思想与变法内容的差异。从而体会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及社会改革的不易。 从难点来看,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授课时需要教师精心设问启发诱导,在适当补充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得出正确的认识。 戊戌变法的评价也是难点。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探究,同时给学生以一定的提示。 根据对本课教材的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能力来看: 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兴起、内容、结果。 理解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以及变法的意义和教训,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从过程与方法来看: 通过查找和阅读资料以及分组讨论有关问题,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发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潜能。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看: 了解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部分是方法的问题。 首先是教法。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改革思路。从本课的教学内容来看,戊戌变法的兴起、内容都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变法的评价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其思维也逐渐趋于理性化,为本节课开展探究提供了条件;此外学生对自主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让他们亲自动手寻找发现更,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表现欲,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同时结合教学目标的实现、的需要,也考虑到本人优于课堂组织和多媒体教学的长处,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定稿) 主备人:代明月 参备人:王华成、周梦宇、李娇娇、何英 课标内容1、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文,利用课文图片、材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 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百日维新的内容及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 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既具有进步性又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由此来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辩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了解到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 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的艰难历程。 (2)就百日维新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失败的理 解,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 (3)就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是学生学会在共同探 讨和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 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争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 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优秀品德。 (3)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和破坏,加深对改 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运用课文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活动入手,结合问题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先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教师再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探究法、提问启发法 板书设计 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 2、维新变法的发展:维新政治团体形成积极、极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 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 4、维新变法运动的结果:戊戌政变1898年9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千年变局、苦苦求索 高二必修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说反思 Text 说教材 课程标准 Text 说过程 说方法 Text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教材地位本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巨大变化, 所讲述内容对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通过学前问卷,学生对林则徐、康有为等人物有所了解,但对于其思想方面的具体内容缺乏认识,虽然初中学习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但是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的特点缺乏认识。 (三)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学情分析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 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史料研习,探寻“救国良方” 产生的历程,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 的过程 深刻体会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感受先进人物忧国忧民的思想,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 习的渐进历程。(突破方法:让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从史料中提取信息,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课难点确定为近代中国人向西 方学习的阶段性特点。 (突破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 ——教法学法 1. 导入新课 2. 问题解决 3. 思维拓展 4. 课堂总结 1. 教法: 启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流程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历史)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历史)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教学目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 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 .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思想: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

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概述):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有哪些?这些侵略活动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指出: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洋务运动的刺激和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新式工业,这样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 这里要简单解释何谓新式工业,并且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一样的。 .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处境:它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发展艰难。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世纪末)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概况:略。 影响:(组织课堂小讨论)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了,民族资产阶

戊戌变法 教案(导入好)

第7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它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 ★(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

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创办《万国公报》宣传 变法,组织政治团体“强国会”,上书光绪帝等)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然后讨 论回答) A.怎样改革政府机构?为什么没有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等措施? B.在开办企业和新式学校方面有什么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 C.在思想文化和国防军事方面有什么措施?引起哪些变化?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这些法令对顽固派作了重大让步,说明维新派没有实权,显得十分软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顽固派虽然掌握实权,势力强大,但他们毕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趋势,不得不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管理,不得不同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得不放松舆论控制,准许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等等。 3、请出几位组学生,根据30页第2段“阅读文字”和32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 4、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造成什么后果?(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因此,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5、根据32页“活动与探究”: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挠维新变法的顽固派)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里)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 6、根据31页“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意见?为什么?(赋于学生人格多元化的选择权,允许 他们自圆其说。但是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设问: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领袖脱逃后,有没有继续斗争?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 7、有人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 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亮出你的理由。(让学生讨论,不必统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结论也无妨,可以介绍123页的《附录》给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变法法令的颁布,从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经历了103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所以叫“百日维新”。实际上,维新变法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就开始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38页选择题:应选B(1895年——《马关条约》引发“公车上书”) 3、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25页[自我测评]以及93——95页“单项选择” 4、 5、 6、12题(必做题),“材料解析题”题(选做题,实际上是对“孙中山早期活动”的预习) 4、提醒学生预习第8课《辛亥革命》

人教版中国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中国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认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是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开放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开放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依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基础知识,并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历史教育是一个统统的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中注重设疑、启发、引导,在学中注重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期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树立正确的民族传统文化观并使学生明了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处理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实例体会、分组讨论等方法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通过“问题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子 处理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与民主,分析旧道德以及开放统治阶级利用孔子思想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他们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在教学中我注意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让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化难为易,掌握知识。 三、说教法 设疑提问法:通过设设疑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 情景模拟法: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背景这一内容,我将创设相关的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直观演示法:根据学生特点,我将采用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播放视频再现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在本课的学法上,我主要采用: 1.小组合作法:以此增强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