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湿地公园情况简介解说

湿地公园情况简介解说

湿地公园情况简介解说
湿地公园情况简介解说

2018年湿地公园基本情况简介

一、湿地公园基本情况

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下游谷城县城以东的后湖地区。汉江在这里与其两大支流南北二河交汇,湿地内部北河故道一线穿珠,形成了典型的河流湿地。湿地范围南至南河南岸,北至北河北岸,东至汉江县界,西至二道沟堤防,公园总面积2133.6公顷。2009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进行试点建设,是千里汉江6省78县市区第一家以汉江命名的国家级湿地公园,2016年8月通过国家林业局检查验收,正式成立。

公园规划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恢复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分区。有湿地面积1102公顷,湿地率51.64%,其中生态保育区和生态恢复区的湿地面积达湿地总面积的92.82%。现有维管束植物120科、345属、476种;野生动物185种,其中鸟类111种,国家I级保护鸟类3种。

二、科普宣教区简介

各位代表所在的位置是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区,面积197.9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不足10%,主要向社会公众展示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文化,目前

仍在继续建设。

为秉承文化传承与湿地科普宣教展示相结合的理念,以湿地风貌为依托,充分展示汉水和五谷文化特征,我们于2012年启动了科普宣教区建设,总投资2.36亿元,布局二轴、十景。即:汉水文化轴线和五谷文化轴线,汉江神韵、生命摇篮、江河之祖,神谷天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景点分别位于两条轴线之上;曲水荷香、粉水澄清、后湖夜月、仙人古渡等景点沿公园水系形成一线串珠格局。

神谷天授:据《拾遗记》记载,“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上古时期,炎帝神农在这里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植五谷、兴百业,开创了华夏文明;西周封谷伯、立谷国,“九洲独此谷为名”。

风调雨顺:谷城四季分明,历来都有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好习惯。这组景观内设有春、夏、秋、冬四季平安门、日晷、二十四节气等,(这里最好能将二十四节气歌指出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以祈求风调雨顺。

生命摇篮:汉江流域,人类活动痕迹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汉江的“汉”更能引起人们的遐想,汉族、汉语、汉字、汉王朝、汉文化,这些词汇都源于汉江,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符号。汉江拥有世界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龙

蛋共生的恐龙蛋化石群,还是距今200万年到5万年古人类演变完整化石群所在地,被誉为人类的“生命摇篮”。

江河之祖:汉江又称汉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江河淮汉”,是华夏大地的主要血脉之一。汉江发源于陕西宁强县,全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5.1平方千米。据史料记载,汉江早于长江、黄河7亿年以上,被誉为“母亲河之母亲”。

三、湿地保护工作情况

2016年以来,湿地公园管理处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建设“生态、环保、幸福”湿地为目标,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坚持做到“四个加强”:

一是加强项目建设,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我们高度重视项目建设,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先后争取并启动了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城市雨水净化示范项目、湿地植物园建设项目、2018年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汉江中下游谷城县环境保护等5个项目,争取项目资金2亿元。通过项目建设,扩大了湿地面积,增强了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的功能,修复了湿地生态系统,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为“生态谷城”、“美丽汉江”建设发挥示范性作用。

北河故道是科普宣教区的灵魂。1975年为了造出一片田地,将北河由原来先汇入南河再入汉江的河道取直,直接入汉江。北河故道由于40多年的淤积,没有入水也没有出水口,水位高于“一江两河”,不能流动。我们目前开工的湿地公园水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就是以恢复北河故道水系为主,在现有北河入江口建一座橡胶坝,把水位抬高,在北河故道原入口设一个10个流量的闸门,把北河的水引入故道,还一湾清水。

二是加强宣传,增强湿地保护意识。据统计,湿地公园内有9个村3000多户,7000多人,为减轻村民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的破坏,增强湿地保护意识,我们建成湿地宣传长廊1.8公里,在巡护过程中逐户讲解湿地保护知识,在人口密集区悬挂宣传标语,安排宣传车巡回宣传。因宣教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襄阳市林业局将“2018年世界湿地日”主题宣传活动和2018年全市候鸟护飞启动仪式安排在湿地公园举办。

三是加强保护管理,打击破坏湿地资源行为。我们开展了野生动物保护和候鸟护飞行动,联合职能部门对公园范围内破坏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在市野保协会、县林业局、水利局和城关镇的支持下,建立了共建共管体系;与老河口市林业局联系,建立了问题线索移送渠道,为汉江生态环境跨区域保护进行了有益尝试。

四是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湿地保护水平。积极参加国家、省林业局组织的业务培训,组织2个考察组赴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湖北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建设理念,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2年多的保护和生态修复,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地位在全省明显提高,是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成员单位,今年又代表襄阳参加全球环境保护基金会湖北项目区年度培训会。

鸟类位于湿地生态系统的顶端,是生态环境的指示性物种,鸟类种类和数量越多,说明区域生态环境越好。截止目前,湿地公园鸟类由99种增加到111种。在湿地公园一块不到600亩的区域内,同时栖息了10种,最多1400只水鸟,其中国家I级保护鸟类2种:中华秋沙鸭、黑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物种,距今有一千多万年,有“鸟中大熊猫”之称,与华南虎、滇金丝猴、大熊猫齐名,数量极为稀少,全球只有2000只,在湿地公园已连续2年观测到其踪迹,并且最多有40只。中华秋沙鸭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只在生态优良的地方栖息,因此又被称为“生态试纸”。中华秋沙鸭的出现是谷城生态环境改善的直观反映。近期又发现了白天鹅、鸿雁、凤头??等以前从未见到的水鸟。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淡水之源”、“物种基因库”,它特殊的水文状况、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交错作用而产生的特殊的生态系统功能,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是与人类联系最为密切的生态系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湿地保护,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列为到2020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并纳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生态谷城的目标,生态保护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019年,湿地公园管理处将主动肩负起汉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责任,突出“五个围绕”,即:围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公园管理体制和机制更趋合理;围绕推进绿色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公园生态项目建设和争取力度。围绕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推动适度人工干预。围绕推动生态保护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公园旅游战略提升。围绕构建生态谷城战略支点,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公园科普宣教工作。

近期,《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获国务院批准。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襄阳建成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这又为我们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多途径、多层面呼吁:给予生态补偿。因为湿地号称为“地球之肾”。

地球之肾是人人之肾,不仅仅是谷城60万人民的肾。我们拿出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来建湿地公园,是贡献者,贡献者理应得到适当的补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爱护、保护湿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这张国牌亮起来,让我们的山更绿、水更清,在推动谷城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中勇立潮头。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五年规划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五年规划 一、公园简介 1、公园范围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位于西安市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毗邻西安世博园。规划全长15公里,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一期从华清桥到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达2.45平方公里,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二期从灞河祥云桥到蓝田界,全长11.8公里,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 2、公园性质 工程通过对灞河的综合治理及湿地景观的重建,彻底改变灞河流域建筑垃圾成堆、挖沙坑密布、杂草丛生、生态破坏严重的面貌,确保灞河百年安澜。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发扬。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是西安市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水利工程和生态治理工程。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弘扬,成为集城市防洪、生态景观、人居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景观长廊,有效改善了周边区域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

二、绿化保洁 1、公园绿化 灞桥湿地公园内植被丰茂,绿化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本地植物,避免外来种。本地植物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其他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过度繁殖,占据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严重者成为生态灾难。 在物种搭配上要满足生态要求,做到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能够互相补充,又要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其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以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根据灞河水量,因地制宜,种植适宜植物,既要符合各种水生植物的特性,又要满足审美的需要。灞河泥沙较多,可以采用发达茎叶类植物以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发达根系类植物以利于吸收等搭配。在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如柳树、水松等进行种植,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用美学原则组织其色彩、线条、姿态等,创造出丰富的水岸之立面景色和水体空间景观构图效果,同时又能在水中产生一种动人的倒影美。 在湿地公园,应尽量发挥地被植物的作用。地被植物一般是指低矮的植物群体,铺设于空旷场地或适于阴湿林下和林间隙地等各种环境覆盖地面的多年生草本和低矮丛生、紧

克里雅河湿地公园解说词1

《新疆克里雅河国家湿地公园》解说词 一、克里雅河简介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主峰的乌斯腾格山北坡,自南向北流经于田县绿洲后,继续蜿蜒向北,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最后消失在达里雅布依附近的茫茫沙海中。克里雅河由南向北纵贯于田县,沿河两岸生长着大面积的胡杨、红柳和芦苇等荒漠天然植被,形成了著名的克里雅河绿色走廊,并在河流的尾部发育形成了达里雅布依绿洲。克里雅河不仅养育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一片绿洲和生活在这里与世隔绝的克里雅人,而且孕育了独特的克里雅文化。 于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克里雅河湿地的保护工作,将克里雅河湿地保护工作列入政府重要工作来抓,提出建设克里雅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构想,使湿地公园成为于田县展示“沙漠探险者的梦幻天堂”的一张形象名片,推动于田县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湿地公园位置和面积。 克里雅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于田县城北部克里雅河下游地区,包括克里雅河绿色走廊和下游达里雅布依绿洲。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1°21′~82°15′,北纬37°03′~38°29′之间,规划区总面积135553.89公顷。 三、湿地资源 克里雅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包括永久性河流湿地、洪泛平原湿地和灌丛沼泽湿地三种湿地型。据初步统计,湿

地面积80030.84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59.04%。其中河流湿地面积为6030.70公顷,主要分布在克里雅河中下游主河道,洪泛平原湿地面积36158.94公顷,主要分布在克里雅中下游河流两岸河漫滩。灌丛沼泽湿地面积37841.20公顷,主要分布克里雅河尾闾散流区。 四、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 由于生态环境恶劣,新疆克里雅河及周边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较贫乏。据初步统计,克里雅河及周边地区统计有高等植物38科122属155种。主要植物有胡杨、柽柳、芦苇等。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96种,其中鱼类3种、两栖类1种、爬行类3种、鸟类73种、兽类16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鹳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天鹅、鹅喉羚、塔里木兔等10种。 五、湿地公园的景观资源介绍 克里雅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资源独具特色,这里有闻名于世的绿色走廊和被称为“世界沙漠旅游景观之最”的达里雅布依绿洲。在大漠深处的神秘村庄,不仅可以领略“大漠落日”的壮美与神奇,也可观赏到胡杨壮观瑰丽的生命之景;神秘的古城遗址,成为人们探秘访古的好去处;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淳朴的民风,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处处吸引世人的目光,发展高端探险旅游,开发潜力十分巨大,前景十分可观。 六、功能分区 克里雅河国家湿地公园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个功能区。湿地保育区位于克里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理念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理念 1、景观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 公园作为划分城市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的结构单元,随着城市不断地扩张开发、结构的调整,城市公园的功能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公园建设中,要善于利用城市原有的地理地貌、人文景观、水系和植被等客观条件,使公园景观与城市各个空间相互融合渗透、优势互补、和谐统一。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的空间结构特点,尽量创造一种让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的意境。此外,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还要提倡景观与周围建筑的协调一致,通过垂直层次的植物群落和衬托出地势的变化,使其成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同时还可以借助于建筑的颜色基调丰富景观空间上的色彩,使得整个景观充分体现了自然和谐的设计主题,创造公园新空间。在公园景观设计中,还要注重景观设计与城市的良好的互动关系,公园是个开放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熔炉,而不是一个固步自封建筑小品,景观设计必须关注公园与周边街区在空间方面的开放、功能设施方面的共享和文化取向方面的一致,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公园的使用价值、观赏价值,与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基调相呼应。在城市不断发展可谓是寸土寸金的今天,城市公园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空间,在景观设计中要合理利用城市可以利用的道路、站台、排水沟、集市等空间,使其成为公园景观可以利用的一部分。综上所述,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与传统公共空间构成要素相比,其外向型的空间风格和生活化公共空间之间的综合化、

多样化将吸引尽可能多的使用者,并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 2、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化特色 每座城市都有其特定的地域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在进行公园景观设计的时候注重城市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再现,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情、宗教信仰、历史古迹等融入景观设计之中,突出公园景观的地域文化主题,使其彰显独特的个性与魅力。把握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重视对景观的建设与城市旅游开发的结合,以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为基调,将城市"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主题融入公园景观设计中,从而将城市打造成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和艺术氛围的旅游景点。 3、体现人性化 在景观设计中,突出人性化是公园景观设计的一个趋势,社会的进步推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园景观环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对公园景观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公园景观设计时,必须突出"人"的价值,全方位、多层次的从人性化角度入手,整体上考虑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包含的各种问题充分分析和研究,使得景观设计和人们生活节奏和需求向协调,让人们在欣赏景观的时候感觉更加舒适,还能陶冶情操、缓解压力。还需要考虑人们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生理特点,设置明确的功能分区,构建多层次动静结合的空间结构,从而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服务。此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还要顾及人的感官理性评价。充分利用景观设计出来能引起人们思维变迁

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4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公司于2013年开始准备该项目,在项目设计中,基于上述理论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遵循了生态性、自然性、主题性的理念和原则,对于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制定了如下设计规划。 4.1建设条件及发展趋势分析 鹰潭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信江中下游,因“涟漪旋其中,雄鹰舞其上”而得名,地理位置优越,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赣北经济、文化、旅游、交通中心,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鹰潭西湖湿地公园位于主城区西部,东至白露河,南至浙赣铁路线,西至西湖路东侧,北至老206国道,规划面积约100.8hmzo 本着“扬优成势、以特取胜”的发展理念,鹰潭市把新型城镇化的主攻方向放在城市扩容上,力求构建“一体两翼、一江两岸、四区合一”的大框架城市发展格局。设计时明确提出,在鹰潭西湖湿地公园规划中必须契合总体规划布局,分析周边用地性质,抓住城市大环境景观轴线,掌握游人、居住者视线范围,通过预测周边人流量以及使用率来合理设置地标性景观、集散性景观、生态教育景观以及运动休闲廊道、绿道景观等。 4.2生态理念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在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力求以湿地保护为基础,景观以水为主题,与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交相辉映,运用最新生态建设理念,建设生态廊道,突出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使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游憩观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始终秉承将“城回信江”理念融合到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融人滨水生态风光、江南文化风貌,成为城市生态绿肺,带动旅游发展,引领绿色环保理念,宣传健康运动生活,塑造休闲阳光环境。 4.2.1生态建设规划。城市的发展建设已经使原有的大片湿地退化萎缩, 如何确保湿地由退化到健康的转变,同时使其长足可持续发展,是保护湿地、发挥其长久生态功能的意义所在。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依据现状生境评价中的分级分类型评定结果和生态水网布局规划,制定天然湿地核心区的生境修复战略。确定需修复的典型生境的位置、类型(含:原水域生境、新增水域生境、间歇性生境、苇地生境)及重要的水系廊道。在具体生境的修复过程中采用动植物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植被多样性恢复,大量栽植乡土树种,针叶、阔叶、落叶、常绿搭配,组合成景观高低错落、层次明显的森林景观;利用现有水系和乡土植物构建陆地生态廊道系统和水体生态廊道系统,即绿网和蓝网,从而形成水陆交融的生态网络结构,同时又与园外水体生态系统相联系。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建设规划中,必须实行保护优先,恢复先行,建立湿地与城市之间良性、有序的发展模式,恢复场地记忆,保护原生态湿地风貌,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4.2.2设计理念—“莺飞庆天,鱼跃于渊”。鹰在天空飞翔,鱼在水中腾跃。设计结合该理念,我们以“莺飞鱼跃”为主题谓万物各得其所,构成独特的结构,旨在建设集功能性、生态性、景观性于一体的湿地核心区域。 4.2.3湿地公园景观之水体设计及水生态处理。本次设计一的垂点之一是 采用水生植物组件配置多级水生植物串联池,经沉淀池预处理的水依次流过香蒲.葑草、菖蒲、芦苇净化池,形成有一定化层次的白净生态系统,有利于植物生长期和净化功能的节性交替互补。香蒲、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根系发达,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述 某某县位于江西中部偏东,抚州地区南部。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东接南城,南丰县,南接乐安,崇仁县。西毗宁都县,北靠临川市。地理位置的气候风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景观水景的设置和各类大中型灌木,乔木,地被的种植。 “某某湿地公园”位于某某县城新区某某头两侧,南靠滨江大道,北临某某河,规划总面积: 33万余平米;其中,陆地河滩面积约206亩,约14万余平米;规划区域内某某河水域面积约:19万余平米。 二、项目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 2、国家《公园设计规范》 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4、政府对该项目的批文批示, 5、建设方提供的水文地质和地形图等基础资料; 6、建设主管单位的指导意见

7、对现场初步踏勘后收集的资料 三、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1、人性化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是位于某某新城区内,其建设目地之一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物质性的硬环境,还需注意精神文化的软环境。不但应具有景观环境,而且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温馨的感情色彩,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享受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环境的心里学,行为学和人体学等原理,从人的角度上寻求行为上的舒适,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愉悦。 2、和谐共存和持续发展的原则 把自然、人、社会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让生态服务功能和历史文化信息继续随着某某河流淌,使市民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并富有文化精神的环境中。 3、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势利导地引导某某县湿地公园的建设,合理组织游憩空间,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资源条件合理进行绿化环境建设。 4、自然生态的原则 滨江绿化带在景观要素与设计构思中,其生态功能是第一位的,它对于城区内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次设计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 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 1.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 1.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1.1.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1.1.6《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1992年 1.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1.1.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2008年 1.1.9《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 1754-2008》2008年 1.1.10《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导则》(林湿综字〔2010〕7号)2010年 1.1.11《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加强我市湿地公园建设工作的通知》(京绿保发〔2010〕2号)2010年 1.1.12《北京市级湿地公园建设规范DB11/T 768-2010》2010年 1.1.13《北京市级湿地公园评估标准DB11/T 769-2010》2010年

1.2 指导思想 为促进北京市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北京市湿地公园设计的内容与流程,更好地指导北京市湿地公园的设计工作,制定本导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考察,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科学指导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湿地在生态和环境改善、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和谐统一。 1.3 基本原则 北京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科学布局,分步实施;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规划设计原则 2.1保护性原则 湿地公园规划应维护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从防止湿地退化的目标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科学性原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应尊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综合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统筹规划、合理分区和布局,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 2.3因地制宜原则

中国 沛县解说词定稿

(文化节用稿) 中国沛县 第一章:人文荟萃 画面: 汉阙、城雕、歌风台、刘邦像、高祖原庙、泗水亭、吕布射戟台、老子隐居处等古迹,大风歌碑、汉画像石、汉代彩陶等文物,汉文化景区(汉城公园、汉街等)。 解说: 这里,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 群雄逐鹿,风云际会,千年王气锻造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圣贤云集,猛士如云。尧时,高士许由曾在沛隐居;春秋时期,是诸子百家学术交流的圣坛,老子在沛隐居十年,孔子曾“南之沛”向老子问道;东汉末年,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和名将吕布曾在此留下过“一弦飞矢鸣画戟,十万雄兵卸征衣”的历史佳话。 “秦世失其鹿,丰沛发龙颜。王侯与将相,不出徐济间。” 文天祥一首《过沛怀古》写尽了古沛秦汉英雄。仅汉一朝,共涌现出十二王、二十三侯、八大元勋、五位丞相、五个皇后。“五里三诸侯”美谈至今流传。

这里,现存歌风台、泗水亭、吕布射戟台、老子隐居处等名胜古迹20余处,大风歌碑、汉画像石、汉代彩陶等珍贵文物2000余件。 汉阙、汉城、汉街……汉风回荡中,听得见历史的脚步。 崇文尚武、文教昌明,这片土地厚重辉煌。 这里,走出了刘向、刘歆、刘安、褚少孙、闫尔梅等中国古代文化巨星,走出了冯亦吾、魏敬先、程大利、赵绪成、张立辰、徐培晨等当代书画名家,走出了当代著名音乐指挥家胡德风、著名影视女导演胡玫、走出了韩晓鹏、崔文华等12名世界冠军。 沛县,被公认为中国的武术之乡、古筝之乡、书画之乡。 继往开来、再谱华章,这方热土生机盎然。 这里,是江苏省的北大门,一座蓬勃发展的省级文明城市,一座魅力无穷的国家园林县城。 在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大潮中,沛县人民以敢为人先、勇创大业的精神,续写着大风余韵、猛士风骨。 “领先苏北、赶超苏中、跻身苏南”,沛县,正在抒写开拓进取、跨越发展的壮丽诗篇。 第二章:资源富集 画面: 沛县全貌、区位,微山湖、昭阳湖,京杭大运河、徐沛铁路、高速公路,煤矿、大屯煤电公司。 解说:

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深圳市宝安区求雨岭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第一章现状分析与项目定位 一、现状概述 1.1地理位置 求雨岭公园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牛湖社区,东面隔清平路与东莞市凤岗镇相望,西面为规划建设中的观澜版画基地和观澜高尔夫球场,南面为牛湖社区,含牛湖与鳌湖新村、老村,北面为规划建设中的燃气基地和规划建设的3号路,公园园区用地面积约19.437公顷。 1.2自然条件 1.2.1气候 观澜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总特征可概括为夏长冬短,春秋相连,降水丰富,风清宜人。年均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属降水非常丰沛的地区。降水集中在五至九月,十至四月降水偏少,但因气温较低,故不显得干燥。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日照数为2120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404.9兆焦耳/平方米。规划区域年平均温度为22.4℃,年平均降雨量约1700~2000毫米。 1.2.2地貌 求雨岭公园属于低山丘陵地貌,主峰位于公园山体中部,海拔119.68米,东、西次峰海拔均超过80米,区域内沟壑纵横,峰峦起伏,山体坡度多超过30°,少平坦区域。 1.2.3地质土壤 山地地质构成以花岗岩、砂页岩为主,部分凝灰岩、变质岩。土壤多含石英沙粒,有赤红壤、山地红壤和山地黄壤等类型。 1.2.4自然植被 求雨岭公园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生植被多被破坏,现存多为人工种植的次生体大叶相思、桉树、荔枝等树木以及灌丛矮草和杂木丛。耐阴性地被,在一些沟谷地段还保存有较为完好的竹林。人工次生林结构主要是:马占相思+大叶相思林+桉树+木荷+红乌桕,其它可见植物有: 乔木树种有:黧蒴Castanopsis fissa 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 (Lour.) Poir. 降真香Acronychia pedunculata (L.) Miq. 红豆 Ormosia spp 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 Champ. 黄牛木 Cratoxylum cochinchenense (Lour.) Bl. 冬青 Ilex spp 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灌木树种有: 梅叶冬青Ilex asprella 粗叶榕Ficus hirta 牛耳枫 Daphniphyllum calycinum Benth. 华南省藤Calamus rhabdocladus 银柴Aporosa chinensis等; 主要藤本:小叶海金沙Lygodium microphyllum 花椒簕Zanthoxylum scandens 罗浮买麻藤Gnetum lofuense 藤黄檀Dalbergia hancei 主要草本:华南紫萁Osmunda vachellii Hook. 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 (Linn.) Schott 草豆蔻 Semen Alpiniae 山菅兰Dianella ensifolia 土麦冬Liriope spicata 1.3社会条件及发展概况 牛湖社区居委地处深圳市区东北面,周边相邻有东边君子布村,南靠新田村,西连观澜湖高尔夫球场,北接东莞塘厦、凤岗,全村总体面积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万人,其中常住户口占1704人,属客家人之乡。 二、现状分析及评价 2.1 区位:规划用地所在的观澜求雨岭地区,为深圳和东莞市域交界区域,是未来观澜版画基地的外围区域,是城市生态风景廊道重点建设地区。

湿地公园情况简介解说

2018年湿地公园基本情况简介 一、湿地公园基本情况 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下游谷城县城以东的后湖地区。汉江在这里与其两大支流南北二河交汇,湿地内部北河故道一线穿珠,形成了典型的河流湿地。湿地范围南至南河南岸,北至北河北岸,东至汉江县界,西至二道沟堤防,公园总面积2133.6公顷。2009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进行试点建设,是千里汉江6省78县市区第一家以汉江命名的国家级湿地公园,2016年8月通过国家林业局检查验收,正式成立。 公园规划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恢复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分区。有湿地面积1102公顷,湿地率51.64%,其中生态保育区和生态恢复区的湿地面积达湿地总面积的92.82%。现有维管束植物120科、345属、476种;野生动物185种,其中鸟类111种,国家I级保护鸟类3种。 二、科普宣教区简介 各位代表所在的位置是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区,面积197.9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不足10%,主要向社会公众展示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文化,目前

仍在继续建设。 为秉承文化传承与湿地科普宣教展示相结合的理念,以湿地风貌为依托,充分展示汉水和五谷文化特征,我们于2012年启动了科普宣教区建设,总投资2.36亿元,布局二轴、十景。即:汉水文化轴线和五谷文化轴线,汉江神韵、生命摇篮、江河之祖,神谷天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景点分别位于两条轴线之上;曲水荷香、粉水澄清、后湖夜月、仙人古渡等景点沿公园水系形成一线串珠格局。 神谷天授:据《拾遗记》记载,“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上古时期,炎帝神农在这里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植五谷、兴百业,开创了华夏文明;西周封谷伯、立谷国,“九洲独此谷为名”。 风调雨顺:谷城四季分明,历来都有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好习惯。这组景观内设有春、夏、秋、冬四季平安门、日晷、二十四节气等,(这里最好能将二十四节气歌指出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以祈求风调雨顺。 生命摇篮:汉江流域,人类活动痕迹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汉江的“汉”更能引起人们的遐想,汉族、汉语、汉字、汉王朝、汉文化,这些词汇都源于汉江,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符号。汉江拥有世界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龙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1.1项目提要 (1) 1.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2) 1.3主要建设指标 (3) 第二章基本情况 (6) 2.1自然地理条件 (6) 2.2社会经济条件 (8) 2.3历史沿革 (10) 2.4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10) 第三章湿地资源 (12) 3.1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12) 3.2湿地生物多样性 (13) 3.3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 (15) 3.4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18) 第四章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9) 4.1湿地公园的资源条件 (19) 4.2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条件 (20) 4.3建设湿地公园的管理条件 (21) 4.4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第五章总体布局 (24) 5.1湿地公园范围 (24) 5.2湿地公园性质定位 (24) 5.3规划指导思想 (24) 5.4规划原则 (25) 5.5规划依据 (25) 5.6规划期限 (27) 5.7规划总目标与分期目标 (27) 5.8功能分区 (29) 5.9公园分区建设目标与发展 (29)

第六章保护规划 (32) 6.1 规划原则 (32) 6.2水系和水质保护规划 (33) 6.3水岸保护规划 (34) 6.4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 (34) 6.5 湿地文化保护规划 (34) 6.6 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规划 (35) 第七章恢复规划 (38) 7.1 规划原则 (38) 7.2 栖息地恢复规划 (38) 第八章科普宣教规划 (40) 8.1科普宣教设施 (40) 8.2解说标识系统 (42) 8.3标识系统 (43) 第九章科研监测规划 (44) 9.1科研规划 (44) 9.2监测规划 (44) 第十章合理利用规划 (48) 10.1规划原则 (48) 10.2资源利用方式 (48) 10.3环境容量及游客容量预测 (49) 10.4客源市场及游客规模分析 (50) 10.5旅游项目规划 (52) 10.6游览线路规划 (52) 10.7旅游设施规划 (53) 第十一章防御灾害规划 (56) 11.1有害生物防治规划 (56) 11.2洪涝防治规划 (57) 11.3防火规划 (58) 11.4应急救援安全规划 (59)

青海参考资料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解说词20131221-1(1)

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解说词 在雄奇壮美的青藏高原东南隅,九曲黄河第一弯的环抱中,有一颗旖旎迷人的明珠——青海省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河南县地处青甘川三省结合部,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是全省蒙藏药产业化示范县,是青海生态保护最好的草原,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 拟建的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青海省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中部,东邻甘肃省碌曲县,西接优干宁镇,南倚托叶玛乡、柯生乡,北靠甘肃省夏河县。总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6.00%。洮河源湿地可划分为2类6型,即: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河流湿地类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沼泽湿地类包括沼泽化草甸、藓类沼泽、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河流湿地(水域)面积1500公顷,占总面积的 3.91%;沼泽湿地面积为12320公顷,占该区总面积的32.09%。 洮河(上游藏名碌曲)为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境内东南部李恰如山与莫尔藏阿米山之间的代富桑沟,源头海拔3700米。湿地公园境内流程23.50公里,河段落差400米。洮河源湿地是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洮河源湿地公园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高等植物324种,隶属44科,120属,有野生动物191种,隶属21目,43科。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鹤、金雕2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天鹅、鸢、雀鹰等11种。省级重点保护

野生动物有艾虎、普通鸬鹚、灰雁等15种。 湿地公园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多姿多彩,人文景观内涵厚重。洮河源地,奇峰耸立,河流湿地,水草丰美。每当盛夏,蓝天白云下碧波荡漾,构画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湿地风光。李恰如天池座落在石山环绕之中,池面约1500平方米,池水清澈碧绿,每年有大量的白鹤、鹭鸶等珍禽来此栖息,吸引无数游客回归自然,流连忘返。 根据洮河源湿地公园资源特征和管理需要,将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区划为保育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4个功能区。实施分区管理。 保育区位于湿地公园西部,生态环境较好,具有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景观,主要包括河流湿地、露出水面的小岛及半岛,面积为24公顷,占总面积的,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为鸟类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 宣教展示区位于湿地公园东部,是向公众展示洮河源湿地多样性和开展以科普为特征的湿地生态旅游的主要区域之一,面积为公顷,占总面积的,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湿地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合理利用区位于湿地公园东南部,是湿地公园开展休闲游赏活动的区域,面积为9公顷,占总面积的,设置观景、观鸟、赏民俗等游览项目,构建多样化的湿地生态旅游体系,设置科学合理的游览路线,大大提升洮河源湿地公园的知名度。 管理服务区位于湿地公园东北部,主要包括洮河源湿地公园的管理、服务机构和设施,面积815公顷,占总面积的,通过建设公园管理站、游客服务中心、急救服务中心、停车场等,进一步提升洮河源湿地公园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北山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北山公园现为一个具有简单的游步道及休息凉亭的部分开发的山体公园。按照温岭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形态为“一带二轴八组团”,“一带”为由北山公园、中央生态水网保护区构成的绿色空间,南北向贯穿城市,是城市生态防洪、景观、旅游空间主体。“二轴”为以万昌路和76复线为交通通道;以中华路和城西大道为交通通道串联城市八个组团。因此北山公园位于“一带二轴”的核心交汇地带,其生态、景观、旅游休闲功能就显得更为突出。同时北山公园与温岭胜景石夫人峰隔城相望,其规划设计应设计应充分考虑与石夫人、东辉阁、下保山公园、塔下山公园等城市景观的统一性与协调性。是城市的主要景观点和观景点。 根据景区性质、地域特征、资源分布特点将公园共划分为六大功能区:1、自然风景生态区、2、中心景观带、3、休闲观景区、4、生态文化景区、5、娱乐休闲带、6、入口景区。 从景观地理环境特点及景区划分的实际出发,根据山体公园的特征以及景区地规划布置,本次规划形成了“一线、一环、四点”的结构。 “一线”指的是由南线公路入口——休闲度假别墅区——观景台——台地园的一系列景点所组成的空间轴线序列。“一环”指沿山脚下居民区附近的带状娱乐休闲区。“四点”是指别墅区、观景台、台地园、入口景观广场所组成的各具特色的景点。 “点”、“线”和“环”由园路游线加以沟通,以多种方式丰富了游览形式和游览内容,满足了不同游人的需要。 一、规划布局 表3-1景区功能划分 功能分区 景观功能 服务对象 区内特色 休闲观 景区 保持两座山头的互动关系,提供游人合适的观景扬所。

本市居民、周边城市游客和附近居住区居民。 俯瞰城市,观景为主 生态文化 景区 观光览胜、休闲度假、生态康体健身。 本地居民、周边地区的香客及居民。 健身休闲与生态文化的结合 中心景观带 为开发区城市中轴上的绿带,保持两座山体的连续性。 本市居民及开发区居民。 城市绿地 自然风景生态区 以生态植被与自然风景为主,山坡上分布有台地园、生态竹林,山顶上建立石塔,成为公园标志物,也是市西北区中的标志性景观。 本市居民及游客。 自然气息强烈,设计中体现自然生态特色。 娱乐休闲景区带 绿色教育、健身康体、结合废弃采石场的改造,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等。 本地区市民,特别是北山附近的居民区、各类学校、厂矿。 娱乐休闲的典型范例、生态恢复的先进代表 入口景区 结合北山面水的优美环境,创造品味高雅的休闲环境,成为反映城市文化面貌的窗口 本市居民及游客。 文化品味高雅,档次高、优美的滨水环境。 (一)休闲观景区 位于南部山体的北端,这里植被相对稀疏,视野开阔,是俯瞰全市的绝佳景点。依附照山形走势在地势较高处规划三处观景建筑,彼此分隔,相得益彰。

黄河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黄河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自然形态和景观要素的应用往往是城市特色的所在,我们对黄河湿地景观的规划正是将原有的自然形态和景观要素作为湿地的特色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整个规划设计在恢复、利用、保护这些景观要素的基础上,以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为出发点,进一步打造新的"自然林区" 形生态景观区。 一、项目定位、设计指导思想 该项目的基本定位:"休闲、旅游、文化",本设计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自然优先原则为出发点,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生态旅游、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黄河景观湿地具有主题性、自然性、生态性等特点。 设计指导思想 1、整体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在保护中分阶段开发的原则; 3、恢复沙枣林区,尽可能扩大红柳林片区的原则; 4、强调生态注重湿地景观区域原始的生态功能,体现河流景观、地质地貌生态群落的多样性,做到保护与开发、整治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5、突显黄河景观湿地万亩红柳的特色景观,以独特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相结合,营造湿地景观区的深厚文化内涵。 6、突出主题,以保护自然景观、生态旅游为核心,兼有文化旅游等多功能,创造一个富有个性、生态系统完整、旅游功能完善的景观湿地区。 二、景观规划内容 我们将黄河景观湿地定位于"生命之岛,一个自然自己自由的原生态栖息场所"。岛是一个原生态场所,拥有自成体系的生态平衡系统和生物链,拥有繁茂的自然植被和特色的地貌文化,是黄河景观湿地设计的主题。 黄河景观湿地总体布局从设计构思出发,拓展了传统天然合一的理念,挖掘地方特色,展现"岛、水、树林"的主题,以自然景色为景观湿地的主调,将原有的山体地形、水系、树林加以保护、改造、整合、通过不同的手法展现"岛、水、树林"的概念,将整个环境融入到黄河的大背景中,表达出对"岛、水、树林"的追求,设计中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岛与水的融合,创造出了富于趣味的空间;利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以不同高差的观赏点和多条观景视线轴的设置,依据疏密有致的原则布置景观,使整个湿地景观的流线更富趣味。 1、功能结构 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周边环境及对外交通等情况,规划提出兴建“一个黄河码头,两个滨河广场,三条景观轴,六个新区入口广场”的功能结构。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4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2 指导思想 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1.4 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

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基本概念 2.1 湿地的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3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

湿地公园解说词修改篇

“鸡龙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申报片配稿 (1128) 在巍巍沂蒙山、滔滔沭河水的怀抱中,在广袤的黄海之滨,有一颗明珠——山东省莒南县。莒南县地处鲁东南苏鲁交界处,先后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山东省宜居城市、山东省园林城市等一系列桂冠。 拟建的山东鸡龙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莒南县城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8°47′23″~118°54′30″,北纬35°11′50″~35°15′47″之间,北起涝坡镇小岭村桥,南至淮海路以北200米,东至卧佛寺公园,西达西环路良店桥,以莲花湖和鸡龙河河道为主体,总面积1277.49公顷。其中湿地总面积为619.47公顷,湿地率48.49%。湿地类型主要包括河流湿地、人工湿地,充分发挥了城市湿地的综合效益。 莒南县处于淮河流域与滨海流域的交界处,河流众多,水利资源丰富。鸡龙河是沭河一级支流,因源头出自鸡山,河流曲线蜿蜒似龙,得名鸡龙河。鸡龙河城市湿地公园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维管束植物90科223属293种,动物35目62科216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银杏和水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普通鵟、红脚隼、红隼、雕鸮、纵纹腹小鸮、红角鸮等。 城市湿地公园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多姿多彩,人文景观内涵厚重。鸡龙河河道辽长,河域宽阔,水草丛生,碧波荡漾,潋滟溟蒙;卧佛寺公园内莲湖清澈见底,芦蒲摇

曳,荷花映日,有“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之誉。 根据城市湿地公园资源特征和分布情况,将鸡龙河城市湿地公园划分为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浏览活动区、管理服务区等四大功能区。 重点保护区包括鸡龙河天桥路至隆山路段和莲花湖及周围水体两部分,面积905.7公顷,占总面积的70.9%。该区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较好,生物多样性丰富。规划通过实施水系和水质保护、水岸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湿地文化保护以及保护管理能力建设等工程,并设置了禁入区,辟设了候鸟迁徙通道,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繁衍生息场所。千鸢渔景,芦荡飞雪,实现了城市湿地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湿地展示区主要包括鸡龙河河道,主要包括鸡龙河城市湿地公园西部分,面积235.2公顷,占总面积的18.41%。规划通过河道疏浚、水体污染控制、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湿地景观整治等一系列工程,恢复鸡龙河湿地自然的水系和湿地生物群落,湿地水质明显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逐渐增加。该区域田馨观澜,建有建设科普宣教中心、木栈长道、如意湖、红石岩广场等景点,可以用于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湿地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游览活动区位于整个城市湿地公园的中部,面积为43.75公顷,占总面积的3.42%。规划充分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龙湖鉴绿,杨柳听风,建设有栗园秋实、乡

公园景观设计说明1

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公园现为一个具有简单的游步道及休息凉亭的部分开发的山体公园。按照温岭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形态为“一带二轴八组团”,“一带”为由北山公园、中央生态水网保护区构成的绿色空间,南北向贯穿城市,是城市生态防洪、景观、旅游空间主体。“二轴”为以万昌路和76复线为交通通道;以中华路和城西大道为交通通道串联城市八个组团。因此北山公园位于“一带二轴”的核心交汇地带,其生态、景观、旅游休闲功能就显得更为突出。同时北山公园与温岭胜景石夫人峰隔城相望,其规划设计应设计应充分考虑与石夫人、东辉阁、下保山公园、塔下山公园等城市景观的统一性与协调性。是城市的主要景观点和观景点。 根据景区性质、地域特征、资源分布特点将公园共划分为六大功能区:1、自然风景生态区、2、中心景观带、3、休闲观景区、4、生态文化景区、5、娱乐休闲带、6、入口景区。 从景观地理环境特点及景区划分的实际出发,根据山体公园的特征以及景区地规划布置,本次规划形成了“一线、一环、四点”的结构。 “一线”指的是由南线公路入口——休闲度假别墅区——观景台

——台地园的一系列景点所组成的空间轴线序列。“一环”指沿山脚下居民区附近的带状娱乐休闲区。“四点”是指别墅区、观景台、台地园、入口景观广场所组成的各具特色的景点。 “点”、“线”和“环”由园路游线加以沟通,以多种方式丰富了游览形式和游览内容,满足了不同游人的需要。 一、规划布局 表3-1景区功能划分 功能分区 景观功能 服务对象 区内特色 休闲观景区 保持两座山头的互动关系,提供游人合适的观景扬所。 本市居民、周边城市游客和附近居住区居民。 俯瞰城市,观景为主 生态文化 景区 观光览胜、休闲度假、生态康体健身。 本地居民、周边地区的香客及居民。 健身休闲与生态文化的结合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1 总则 1.1为促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成果,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地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可参考本导则。 1.3国家湿地公园面积应在20公顷以上,湿地率原则上不低于30%。 1.4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研究,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合理开展功能分区,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指导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5编制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5.1保护优先原则是指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湿地退化,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5.2科学恢复原则是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湿地修复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湿地公园实际,引入先进的恢复技术和措施,使退化湿地得到科学修复。

1.5.3合理利用原则是指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1.5.4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使湿地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对湿地资源和生态利用要求的水平,使湿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6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利规划和旅游规划等相协调。 1.7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首先需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报送国家林业局;其后,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并对总体规划送审稿提出修改意见,申报单位应根据专家意见组织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总体规划最终稿报国家林业局审查备案。 2术语 2.1湿地 根据《湿地公约》,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体,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2.2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