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动控制matlab实验

自动控制matlab实验

自动控制matlab实验
自动控制matlab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

实验报告

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1204022

姓名:朱子剑

学号: 120402227

时间: 2014 年 12 月

实验一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一、实验目的

学习利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时域分析,包括典型响应、判断系统稳定性和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

二、实验方法

(一)四种典型响应

1、阶跃响应:

阶跃响应常用格式:

1、;其中可以为连续系统,也可为离散系统。

2、;表示时间范围0---Tn。

3、;表示时间范围向量T指定。

4、;可详细了解某段时间的输入、输出情况。

2、脉冲响应:

脉冲函数在数学上的精确定义:

其拉氏变换为:

所以脉冲响应即为传函的反拉氏变换。

脉冲响应函数常用格式:①;

(二)分析系统稳定性

有以下三种方法:

1、利用pzmap绘制连续系统的零极点图;

2、利用tf2zp求出系统零极点;

3、利用roots求分母多项式的根来确定系统的极点

(三)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Matlab提供了求取连续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step、单位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零输入响应函数initial以及任意输入下的仿真函数lsim.

三、实验步骤

(一) 稳定性

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

2

32

21

()

6116

s s

G s

s s s

++

=

+++,

1)绘制系统的零、极点图

2)求系统的极点

3)试问该系统的稳定性

num=[1 2 1];den=[1 6 11 6];G=tf(num,den);

pzmap(G);

p=roots(den)

p =

-3.0000

-2.0000

-1.0000

1)系统的零极点图

2)系统的极点

S1= -3.0000;s2=-2.0000;s3=-1.0000

3)由计算结果可知,该系统所有的极点均无正实部,故系统稳定。(二)阶跃响应

二阶系统

1)绘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计算系统的闭环根、阻尼比、无阻尼振荡频率,并记录

3)记录实际测取的峰值大小、峰值时间及过渡过程时间,并填表:num=[25];den=[1 4 25];step(num,den);

title('Step Response of G(s)=25/(s^2+4s+25)');

1)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

num=[25];den=[1 4 25];G=tf(num,den);

[wn,z,p]=damp(G)

wn =

5.0000

5.0000

z =

0.4000

0.4000

p =

-2.0000 + 4.5826i

-2.0000 - 4.5826i

由上面的计算结果得系统的闭环根s= -2±4.5826i ,阻尼比0.4000、无阻尼振荡频率,

wn= 5.0000

3)

(三)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用Matlab求二阶系统和的峰值时间上升时间调整时间超调量。

1) G1=tf([0.01],[1 0.002 0.01]);

step(G1);

grid on;

title('Step Response of G1(s)=0.01/(s^2+0.002s+0.01)');

峰值时间tp=31.4;上升时间tr=10.5;调整时间ts=3.9e+03;=96.9%

实验二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利用计算机完成控制系统的根轨迹作图

2.了解控制系统根轨迹图的一般规律

二实验方法

(一)方法:当系统中的开环增益k从0到变化时,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在复平面上的一组曲线为根轨迹。设系统的开环传函为:,则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根轨迹即是描述上面方程的根,随k变化在复平面的分布。

(二)MATLAB画根轨迹的函数常用格式:利用Matlab绘制控制系统的根轨迹主要用pzmap,rlocus,rlocfind,sgrid函数。

1、零极点图绘制

[p,z]=pzmap(a,b,c,d):返回状态空间描述系统的极点矢量和零点矢量,而不在屏幕上绘制出零极点图。

[p,z]=pzmap(num,den):返回传递函数描述系统的极点矢量和零点矢量,而不在屏幕上绘制出零极点图。

pzmap(a,b,c,d)或pzmap(num,den):不带输出参数项,则直接在s复平面上绘制出系统对

应的零极点位置,极点用×表示,零点用o表示。

pzmap(p,z):根据系统已知的零极点列向量或行向量直接在s复平面上绘制出对应的零极点位置,极点用×表示,零点用o表示。

2、根轨迹图绘制

rlocus(a,b,c,d)或者rlocus(num,den):根据SISO开环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模型和传递函数

模型,直接在屏幕上绘制出系统的根轨迹图。开环增益的值从零到无穷大变化。

rlocus(a,b,c,d,k)或rlocus(num,den,k):通过指定开环增益k的变化范围来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

r=rlocus(num,den,k) 或者[r,k]=rlocus(num,den) :不在屏幕上直接绘出系统的根轨迹图,

而根据开环增益变化矢量k ,返回闭环系统特征方程1+k*num(s)/den(s)=0的根r,它有

length(k)行,length(den)-1列,每行对应某个k值时的所有闭环极点。或者同时返回k与r。

若给出传递函数描述系统的分子项num为负,则利用rlocus函数绘制的是系统的零度根轨迹。(正反馈系统或非最小相位系统)

3、rlocfind()函数

[k,p]=rlocfind(a,b,c,d)或者[k,p]=rlocfind(num,den)

它要求在屏幕上先已经绘制好有关的根轨迹图。然后,此命令将产生一个光标以用来选择希

望的闭环极点。命令执行结果:k为对应选择点处根轨迹开环增益;p为此点处的系统闭环特征根。

不带输出参数项[k,p]时,同样可以执行,只是此时只将k的值返回到缺省变量ans中。

三实验内容

1.绘制下列各系统根轨迹图,且完成:

1)记录根轨迹的起点、终点与根轨迹的条数;

2)确定根轨迹的分离点与相应的根轨迹增益;

3)确定临界稳定时的根轨迹增益

开环传递函数:

(1);

1)z=[-0.2];p=[0 0 -3.6];k=1;

G=zpk(z,p,k);figure(1);

pzmap(G);figure(2);

rlocus(G)

title('实验(1)所作曲线');

起点分别为0,-3.6,终点为-0.2,共两条根轨迹.

2)

z=[-0.2];p=[0 0 -3.6];k=1;G=zpk(z,p,k);

rlocus(G)

title('实验(1) 根轨迹的分离点与相应的根轨迹增益曲线图'); [k,p]=rlocfind(G)

Select a point in the graphics window

selected_point =

0.0041 - 0.0031i

k =

4.7383e-04

p =

-3.5999

-0.0001 + 0.0051i

-0.0001 - 0.0051i

分离点0.0041 - 0.0031i,相应的根轨迹增益k=4.7383e-04 3) z=[-0.2];p=[0 0 -3.6];k=1;G=zpk(z,p,k);

rlocus(G)

title('实验(1) 临界稳定时的根轨迹增益Kgl');

[k,p]=rlocfind(G)

Select a point in the graphics window

selected_point =

0.0041 - 0.0031i

4.7383e-04

p =

-3.5999

-0.0001 + 0.0051i

-0.0001 - 0.0051i临界稳定时的根轨迹增益=临界稳定时的根轨迹增益=临界稳定时的根轨迹增益=

临界稳定时的根轨迹增益=4.7383e-04

(2)

1)s=solve('x^2+0.6*x+10=0')

s =

- 0.3 + 3.1480152477394387614370455935223*i

- 0.3 - 3.1480152477394387614370455935223*i

z=[];p=[0 -0.5 -0.3+3.1480152477394387614370455935223*i

-0.3-3.1480152477394387614370455935223*i];k=1;

G=zpk(z,p,k);figure(1);

pzmap(G);figure(2);

rlocus(G)

title('实验(2)所作曲线');

起点分别为0;-0.5;-0.3+3.1480152477394387614370455935223*i;

-0.3-3.1480152477394387614370455935223*i,终点为无穷远处,共四条根轨迹.

2)

z=[];p=[0 -0.5 -0.3+3.1480152477394387614370455935223*i

-0.3-3.1480152477394387614370455935223*i];k=1;G=zpk(z,p,k);

rlocus(G)

title('实验2 根轨迹的分离点与相应的根轨迹增益曲线图');

[k,p]=rlocfind(G)

Select a point in the graphics window

selected_point =

-0.3199 - 0.0466i

k =

0.5959

p =

-0.3003 + 3.1385i

-0.3003 - 3.1385i

-0.2987

-0.2007

得分离点d= -0.3199 - 0.0466i,相应的根轨迹增益k=0.5959 3)

z=[];p=[0 -0.5 -0.3+3.1480152477394387614370455935223*i

-0.3-3.1480152477394387614370455935223*i];k=1;G=zpk(z,p,k); rlocus(G)

title('实验(1) 临界稳定时的根轨迹增益Kgl');

[k,p]=rlocfind(G)

Select a point in the graphics window

selected_point =

0.0355 + 2.1894i

k =

26.8076 p =

-0.5986 + 2.3266i -0.5986 - 2.3266i 0.0486 + 2.1547i 0.0486 - 2.1547i

临界稳定时的根轨迹增益=26.8076

2.试绘制下面系统根轨迹图

x1=[1 0];x2=[1 -1];x3=[1 4 16];y1=conv(x1,x2);y2=x3;z=conv(y1,y2) z =

1 3 1

2 -16

num=[1 1];den=[1 3 12 -16 0];G0=tf(num,den); G=feedback(G0,1,-1);rlocus(G)

title('实验2系统根轨迹图')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及系统校正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利用计算机作出开环系统的波特图

2. 观察记录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

3. 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分析

二实验方法

1、奈奎斯特图(幅相频率特性图)

对于频率特性函数G(jw),给出w从负无穷到正无穷的一系列数值,分别求出Im(G(jw))和Re(G(jw))。以Re(G(jw)) 为横坐标,Im(G(jw)) 为纵坐标绘制成为极坐标频率特性图。

MATLAB提供了函数nyquist()来绘制系统的极坐标图,其用法如下:

nyquist(a,b,c,d):绘制出系统的一组Nyquist曲线,每条曲线相应于连续状态空间系统[a,b,c,d]的输入/输出组合对。其中频率范围由函数自动选取,而且在响应快速变化的位置会

自动采用更多取样点。

nyquist(a,b,c,d,iu):可得到从系统第iu个输入到所有输出的极坐标图。

nyquist(num,den):可绘制出以连续时间多项式传递函数表示的系统的极坐标图。

nyquist(a,b,c,d,iu,w)或nyquist(num,den,w):可利用指定的角频率矢量绘制出系统的极坐标

图。

当不带返回参数时,直接在屏幕上绘制出系统的极坐标图(图上用箭头表示w的变化方向,负无穷到正无穷)。当带输出变量[re,im,w]引用函数时,可得到系统频率特性函数的

实部re和虚部im及角频率点w矢量(为正的部分)。可以用plot(re,im)绘制出对应w从负无穷到零变化的部分。

2、对数频率特性图(波特图)

对数频率特性图包括了对数幅频特性图和对数相频特性图。横坐标为频率w,采用对数分度,单位为弧度/秒;纵坐标均匀分度,分别为幅值函数20lgA(w),以dB表示;相角,以度表示。MATLAB提供了函数bode()来绘制系统的波特图,其用法如下:

bode(a,b,c,d,iu):可得到从系统第iu个输入到所有输出的波特图。

bode(a,求取系统对数频率特性图(波特图):bode()

求取系统奈奎斯特图(幅相曲线图或极坐标图):nyquist() b,c,d):自动绘制出系统的一组Bode 图,它们是针对连续状态空间系统[a,b,c,d]的每个输入的Bode图。其中频率范围由函数自动选取,而且在响应快速变化的位置会自动采用更多取样点。

bode(num,den):可绘制出以连续时间多项式传递函数表示的系统的波特图。

bode(a,b,c,d,iu,w)或bode(num,den,w):可利用指定的角频率矢量绘制出系统的波特图。

当带输出变量[mag,pha,w]或[mag,pha]引用函数时,可得到系统波特图相应的幅值mag、

相角pha及角频率点w矢量或只是返回幅值与相角。相角以度为单位,幅值可转换为分贝

单位:magdb=20×log10(mag)

4、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生成带有裕量标记(垂直线)的Bode图

[Gm,Pm,Wcg,Wcp]=margin(mag,phase,w) %得出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Gm为幅值裕度,Wcg为截止频率;

Pm为相角裕度,Wcp为穿越频率;

mag、phase、w由bode(单位:不是dB)或nyquist命令得到。

三实验内容

1、利用MATLAB 绘制下列传递函数的Bode 图。

.

)

11.0)(1()

110400(10)()2(;)

110)(1(200)()1(22++++=++=s s s s s s G s s s s G

(1)

sys=tf([200],[10 11 1 0 0]);figure(1);bode(sys); grid on;

title('实验3.1 Bode Diagram of G(s)=200/(10s^4+11s^3+s^2)');

(2)

sys=tf([1/40 1 10],[10 11 1 0]);figure(1);bode(sys); grid on;

title('实验3.1(2) Bode Diagram of G(s)=(1/40s^2+s+10)/(

10s^3+11s^2+s)');

2.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1

()(1)(2)G s s s s =

++

要求:利用Matlab 中的函数,绘制系统的Bode 图、Nyquist 图,判定系统的稳定性,并求出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1)Bode 图

sys=tf([1],[1 3 2 0]);figure(1);bode(sys); grid on;

title('实验3.2 1) Bode Diagram of G(s)=1/(

s^3+3s^2+2s)');

2) Nyquist图

sys=tf([1],[1 3 2 0]);

figure(1);

nyquist(sys);

grid on;

title('实验3.2 Nyquist Plot of G(s)=1/(s^3+3s^2+2s)');

3)系统稳定性

z=[];p=[0 -1 -2];k=1;

G=zpk(z,p,k);figure(1); pzmap(G);figure(2); rlocus(G)

title('实验3.2 3)pzmap');

4)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G=zpk([],[0 -1 -2],1);margin(G);grid on;

=15.6(dB);=53°

3、已知原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100 ()

(0.041)

G s

s s

=

+

要求:(1)绘制原系统的Bode图,标出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2)引入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0.02621

()

0.01061

c

s

G s

s

+

=

+,

绘制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并与原系统的Bode图进行比较,分析对系统的影响。(1)

sys=tf([100],[0.04 1 0]);figure(1);bode(sys);

grid on;

title('实验3.3(1) Bode Diagram of G(s)=100/(0.04s^2+s)');

G=zpk([],[0 -1/0.04],100);margin(G);grid on;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一 MATLAB 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一、实验目的 学习利用MATLAB 进行控制系统时域分析,包括典型响应、判断系统稳定性和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 二、预习要点 1、 系统的典型响应有哪些? 2、 如何判断系统稳定性? 3、 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有哪些? 三、实验方法 (一) 四种典型响应 1、 阶跃响应: 阶跃响应常用格式: 1、)(sys step ;其中sys 可以为连续系统,也可为离散系统。 2、),(Tn sys step ;表示时间范围0---Tn 。 3、),(T sys step ;表示时间范围向量T 指定。 4、),(T sys step Y =;可详细了解某段时间的输入、输出情况。 2、 脉冲响应: 脉冲函数在数学上的精确定义:0 ,0)(1)(0 ?==?∞ t x f dx x f 其拉氏变换为:) ()()()(1)(s G s f s G s Y s f === 所以脉冲响应即为传函的反拉氏变换。 脉冲响应函数常用格式: ① )(sys impulse ; ② ); ,();,(T sys impulse Tn sys impulse ③ ),(T sys impulse Y = (二) 分析系统稳定性 有以下三种方法: 1、 利用pzmap 绘制连续系统的零极点图; 2、 利用tf2zp 求出系统零极点; 3、 利用roots 求分母多项式的根来确定系统的极点 (三) 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Matlab 提供了求取连续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step 、单位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零输入响应函数initial 以及任意输入下的仿真函数lsim.

基于Matlab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基于Matlab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

目录 第一章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设计内容 (1) 1.2 设计要求 (1) 1.3 Matlab软件 (2) 1.3.1基本功能 (2) 1.3.2应用 (2) 第二章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4) 2.1 校正装置计算方法 (4) 2.2 课程设计要求计算 (4) 第三章利用Matlab仿真软件进行辅助分析 (6) 3.1校正系统的传递函数 (6) 3.2用Matlab仿真 (6) 3.3利用Matlab/Simulink求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8) 3.2.1原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8) 3.2.2校正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8) 3.2.3校正前、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比较 (8) 3.4硬件设计 (8) 3.4.1在计算机上运行出硬件仿真波形图 (9)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10) 参考文献 (12)

1 第一章 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分析 1.1设计内容 针对二阶系统 )1()(+= s s K s W , 利用有源串联超前校正网络(如图所示)进行系统校正。当开关S 接通时为超前校正装置,其传递函数 11 )(++-=Ts Ts K s W c c α, 其中 1 3 2R R R K c += , 1 ) (13243 2>++ =αR R R R R ,C R T 4=, “-”号表示反向输入端。若Kc=1,且开关S 断开,该装置相当于一个放大系数为1的放大器(对原系统没有校正作用)。 1.2 设计要求 1 1.0)(≤∞e ,开环截止频率ω’≥45°; 2 3) 4)设校正装置网络元件参数R4、5R=100K ,C=1μF 、10μF 若干个); 6)利用Matlab 仿真软件辅助分析,绘制校正前、后及校正装置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并验算设计结果; 7)在Matlab-Simulink 下建立系统仿真模型,求校正前、后系 统单位阶跃响应特性,并进行系统性能比较; 8)利用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完成硬件设计过程,包括:搭建校正前后 c R R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 姓名:高陆及__________ 学号: 1345533107______ 班级: 13电气 1班______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 2015年9月

目录 一、设计目的 (3) 二、设计任务 (3) 三、具体要求 (4) 四、设计原理概述 (4) 4.1校正方式的选择 (4) 4.2集中串联校正简述 (5) 4.2.1串联超前校正 (5) 4.2.2串联滞后校正 (5) 4.2.3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5) 4.2.4串联校正装置的一般性设计步骤 (5) 五、设计方案及分析 (6) 5.1高阶系统的频域分析 (6) 5.1.1 原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及阶跃响应 (7) 5.1.2使用Simulink观察系统性能 (9) 5.1.3 搭建模拟实际电路 (10) 5.1.4 对原系统的性能分析 (12) 5.2校正方案确定与校正结果分析 (13) 5.2.1 采用串联超前网络进行系统校正 (13) 5.2.3 采用串联滞后—超前网络系统进行校正 (18) 5.2.4 使用EWB搭建校正后模拟实际电路 (23) 六、总结 (26)

一、设计目的 1.通过课程设计熟悉频域法分析系统的方法原理 2.通过课程设计掌握滞后—超前校正作用与原理 3.通过在实际电路中校正设计的运用,理解系统校正在实际中的意义 二、设计任务 控制系统为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1025.0)(11.0()(++= s s s K s G , 设计滞后-超前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下列性能指标: 1、开环增益100K ≥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第6章习题解答

第6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本章主要讨论利用频率法对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和设计。在介绍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规律的基础上,介绍了各种串联校正装置(超前校正装置、滞后校正装置、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特性及按分析进行相应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还介绍了期望设计法的基本概念、常见的期望特性和设计步骤;另外还介绍了根轨迹法的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最后介绍了利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校正。 教材习题同步解析 试分别说明系统的固有频率特性与系统期望频率特性的概念。 答:系统本身固有元件所具有的频率特性称为固有频率特性。设计者希望系统所能达到的频率特性称为系统期望频率特性。 试比较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的优缺点。 答:a、校正装置和未校正系统的前向通道环节相串联,这种叫串联校正,串联校正是最常用的设计方法,设计与实现比较简单,通常将串联装置安置在前向通道的前端。 b、并联校正也叫反馈校正,它是和前向通道的部分环节按反馈方式连接构成局部反馈回路,设计相对较为复杂。并联校正一般不需要加放大器,它可以抑制系统的参数波动及非线性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 PD控制为什么又称为超前校正?串联PD控制器进行校正为什么能提高系统的快速性和稳定性? 答:加入PD控制相当于在系统中加入一个相位超前的串联校正装置,使之在穿越频率处有较大的相位超前角。因此,PD控制称为超前控制。PD控制的传递函数为G s Kp sτ =+,由比例控制和微分控制组合而成。增大比例系数Kp,可以展宽系统的()(1) 通频带,提高系统的快速性。微分控制反映信号的变化率的预报作用,在偏差信号变化前给出校正信号,防止系统过大地偏离期望值和出现剧烈振荡倾向,有效地增强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PI控制为什么又称为滞后校正?串联PI控制器进行校正为什么能提高系统的稳态性能?如何减小它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答:PI控制在低频段产生较大的相位滞后,所以滞后校正。PI控制的比例部分可以提高系统的无差度,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在串入系统后应使其转折频率在系统幅值穿越频率

自动控制matlab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 09021209 侯竟骁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学习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2、记录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3、掌握时间响应分析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步骤 1、开机执行程序 c:\ml\bin\matlab-s.exe (用鼠标双击图标)进入MATLAB 命令窗口:“Command Windows ”。 2、建立系统模型 在MATLAB 命令窗口上,以立即命令方式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在MATLAB 下,系统传递函数有三种描述方式,在实验中只用到多项式模型和零点极点模型 多项式模型 ) ()()(s s s den num G = 式中“num(s)”表示分子多项式的系数,“den(s)”表示分母多项式的系数,全部按照复自变量s 的降幂排列,以行向量的方式输入。例如,程序为 num=[0 1 3]; 分子多项式系数 den=[1 2 2 1]; 分母多项式系数 printsys(num,den); 构造传递函数G(s)并显示 零点极点模型 ∏ ∏--= n i m j s s s ) () ()(p z k G 式中,k 为增益值,z j 为第j 个零点值,p i 为第i 个零点值。例如,程序为 k=2; 赋增益值,标量 z=[1]; 赋零点值,向量 p=[-1 2 -3]; 赋极点值,向量 [num,den]=zp2tf(z,p,k); 零点极点模型转换成多项式模型 printsys(num,den); 构造传递函数G(s)并显示 给定系统传递函数)(s G 的多项式模型,求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传递函数为

) ()()(s s s den num G = 式中,num (s)为系统传递函数)(s G 的分子多项式系数向量,den (s)为系统传递函数)(s G 的分母多项式系数向量。 函数格式1:给定num 、den 求系统的阶跃响应。时间向量t 的范围自动设定。 函数格式2:时间向量t 的范围可以由人工给定。(t=0:0.1:10) 函数格式3:返回变量格式。计算所得的输出y 、状态x 及时间向量t 返回至MATLAB 命令窗口,不作图。更详细的命令说明,可键入“help step ”在线帮助查阅。 例如 4 4)(2 ++= s s s G MATLAB 程序 num=[4]; den=[1 1 4]; step(num,den); 响应曲线如图所示。 给定特征多项式系数向量,计算系统的闭环根、阻尼比、无阻尼振荡频率。 三、实验内容 1、二阶系统为10 210)(2 1++= s s s G (a )键入程序,观察、记录阶跃响应曲线。 (b )键入damp(den)计算系统的闭环根、阻尼比、无阻尼振荡频率,并作记录。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成绩: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黄国盛 班级:工化144 学号:201421714406 指导老师:刘芹 设计时间:2016.11.28-2016.12.2

目录 1.设计任务与要求 (1) 2.设计方法及步骤 (1) 2.1系统的开环增益 (1) 2.2校正前的系统 (1) 2.2.1校正前系统的Bode图和阶跃响应曲线 (1) 2.2.2MATLAB程序 (2) 3.3校正方案选择和设计 (3) 3.3.1校正方案选择及结构图 (3) 3.3.2校正装置参数计算 (3) 3.3.3MATLAB程序 (4) 3.4校正后的系统 (4) 3.4.1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和阶跃响应曲线 (4) 3.4.2MATLAB程序 (6) 3.5系统模拟电路图 (6) 3.5.1未校正系统模拟电路图 (6) 3.5.2校正后系统模拟电路图 (7) 3.5.3校正前、后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8) 4.课程设计小结和心得 (9) 5.参考文献 (10)

1.设计任务与要求 题目2: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 ()() 00.51K G s s s =+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 任务: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及静态性能 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0.05ss e rad <; (2)系统校正后,相位裕量45γ> 。 (3)截止频率6/c rad s ω>。 2.设计方法及步骤 2.1系统的开环增益 由稳态误差要求得:20≥K ,取20=K ;得s G 1s 5.0201)s(0.5s 20)s (20+=+=2.2校正前的系统 2.2.1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和阶跃响应曲线 图2.2.1-1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仿真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仿真实验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MATLAB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SIMULINK的使用 MATLAB中SIMULINK是一个用来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的软件包。利用SIMULINK功能模块可以快速的建立控制系统的模型,进行仿真和调试。 1.运行MATLAB软件,在命令窗口栏“>>”提示符下键入simulink命令,按Enter 键或在工具栏单击按钮,即可进入如图1-1所示的SIMULINK仿真环境下。 2.选择File菜单下New下的Model命令,新建一个simulink仿真环境常规模板。 图1-1 SIMULINK仿真界面图1-2 系统方框图

3.在simulink 仿真环境下,创建所需要的系统。 以图1-2所示的系统为例,说明基本设计步骤如下: 1)进入线性系统模块库,构建传递函数。点击simulink 下的“Continuous ”,再将右边窗口中“Transfer Fen ”的图标用左键拖至新建的“untitled ”窗口。 2)改变模块参数。在simulink 仿真环境“untitled ”窗口中双击该图标,即可改变传递函数。其中方括号内的数字分别为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各次幂由高到低的系数,数字之间用空格隔开;设置完成后,选择OK ,即完成该模块的设置。 3)建立其它传递函数模块。按照上述方法,在不同的simulink 的模块库中,建立系统所需的传递函数模块。例:比例环节用“Math ”右边窗口“Gain ”的图标。 4)选取阶跃信号输入函数。用鼠标点击simulink 下的“Source ”,将右边窗口中“Step ”图标用左键拖至新建的“untitled ”窗口,形成一个阶跃函数输入模块。 5)选择输出方式。用鼠标点击simulink 下的“Sinks ”,就进入输出方式模块库,通常选用“Scope ”的示波器图标,将其用左键拖至新建的“untitled ”窗口。 6)选择反馈形式。为了形成闭环反馈系统,需选择“Math ” 模块库右边窗口“Sum ”图标,并用鼠标双击,将其设置为需要的反馈形式(改变正负号)。 7)连接各元件,用鼠标划线,构成闭环传递函数。 8)运行并观察响应曲线。用鼠标单击工具栏中的“”按钮,便能自动运行仿真环境下的系统框图模型。运行完之后用鼠标双击“Scope ”元件,即可看到响应曲线。 三、实验原理 1.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221211()2100,200Z R G s R K R K Z R =-=-=-== 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 图形如图1-3所示。

基于Matlab的控制系统Bode图超前校正设计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基于Matlab控制系统的Bode图超前校正设计 2O11 年11月 12日

摘要:串联超前校正,是在频域内进行的系统设计,是一种间接地设计方法。因为设计结果满足的是一些频域指标,而不是时域指标,然而,在频域内进行设计,又是一种简便的方法,在伯德图的虽然不能严格地给出系统的动态系能,但却方便地根基频域指标确定校正参数,特别是对已校正系统的高频特性有要求时,采用频域法校正较其他方法更为简便。

目录 一、设计的要求 (4) 二设计意义 (4) 三、设计思路 (4) 四、参数的计算 (6) 参考文献 (13)

) 101.0)(11.0(1 )(++=s s s k s G 一、设计的要求 试用 Bode 图设计方法对系统进行超前串联校正设计,要求: (1)在斜坡信号 r (t ) = v t 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 ess ≤ 0.01v0; (2)系统校正后,相角稳定裕度 γ 满足 : 48deg ≤ γ; (3)剪切频率 ωc ≥ 170rad/s 。 二设计意义 对于一个控制系统来说,如果它的元部件及其参数已经给定,就要分析它是否能满足所要求的各项性能指标。一般把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称为系统的分析。在实际工程控制问题中,还有另一类问题需要考虑,即往往事先确定了满足的性能指标,让我们设计一个系统并选择适当的参数来满足性能指标要求;或考虑对原已选定的系统增加某些必要的原件或环节,使系统能够全面的满足所要求的性能指标。利用超前网络或PD 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网络或PD 控制器的相角超前特性。只要正确的将超前网络的交接频率1/aT 和1/T 选在待校正系统截止频率的两旁,并适当选择参数a 和T ,就可以使已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从而改善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 三、设计思路 。 1.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 2.根据已确定的开环增益K ,绘制原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曲线0()L ω、()o ?ω,计算其稳定裕度o γ、0g L 。 3.确定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c ω和网络的a 值。 ①若事先已对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c ω提出要求,则可按要求值选定'c ω。

自动控制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着重于自动控制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的综合实际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古典自动控制理论(PID)设计、现代控制理论状态观测器的设计、自动控制MATLAB 仿真。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践,掌握自动控制理论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与工具。 1 内容 某生产过程设备如图1所示,由液容为C1与C2的两个液箱组成,图中Q 为稳态液体流量)/(3s m ,i Q ?为液箱A 输入水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3s m ,1Q ?为液箱A 到液箱B 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3s m ,2Q ?为液箱B 输出水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3s m ,1h 为液箱A 的液位稳态值)(m ,1h ?为液箱A 液面高度对其稳态值的微小变化)(m ,2h 为液箱B 的液位稳态值)(m ,2h ?为液箱B 液面高度对其稳态值的微小变化)(m ,21,R R 分别为A,B 两液槽的出水管液阻))//((3s m m 。设u 为调节阀开度)(2m 。 已知液箱A 液位不可直接测量但可观,液箱B 液位可直接测量。 图1 某生产过程示意图

要求 1. 建立上述系统的数学模型; 2. 对模型特性进行分析,时域指标计算,绘出bode,乃示图,阶跃反应曲线 3. 对B 容器的液位分别设计:P,PI,PD,PID 控制器进行控制; 4. 对原系统进行极点配置,将极点配置在-1+j 与-1-j;(极点可以不一样) 5. 设计一观测器,对液箱A 的液位进行观测(此处可以不带极点配置); 6. 如果要实现液位h2的控制,可采用什么方法,怎么更加有效?试之。 用MATLAB 对上述设计分别进行仿真。 (提示:流量Q=液位h/液阻R,液箱的液容为液箱的横断面积,液阻R=液面差变化h ?/流量变化Q ?。) 2 双容液位对象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及MATLAB 仿真过程 一、对系统数学建模 如图一所示,被控参数2h ?的动态方程可由下面几个关系式导出: 液箱A:dt h d C Q Q i 111?=?-? 液箱B:dt h d C Q Q 22 21?=?-? 111/Q h R ??= 222/Q h R ??= u K Q u i ?=? 消去中间变量,可得: u K h dt h d T T dt h d T T ?=?+?++?222122221)( 式中,21,C C ——两液槽的容量系数 21,R R ——两液槽的出水端阻力 111C R T =——第一个容积的时间常数 222C R T =——第二个容积的时间常数 2R K K u =_双容对象的放大系数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程序作业(精)

自控控制原理 MATLAB 程序设计作业 指导老师:汪晓宁 目录 一、题目 (2) 二、运行结果 (3) 三、程序说明 (8) 四、附录 ............................................ 9 代码 . ............................................. 9 参考文献 .. (17) 一、题目 用 Matlab 创建用户界面,并完成以下功能 a 将产生未综合系统的根轨迹图以及 0.707阻尼比线, 你可以交互地选择交点的运行点。界面能显示运行点的坐标、增益值以及近似为二阶系统估算的超调量、调整时间、峰值时间、阻尼比、无阻尼自然震荡频率以及稳态误差 b 显示未综合系统的阶跃响应 c 输入控制器的参数, 绘制综合后系统的根轨迹图以及显示综合的设计点 (主导极点 , 允许不断改变控制器参数,知道所绘制的根轨迹通过设计点 d 对于综合后的系统, 显示运行点的坐标、增益,近似为二阶系统估算的超调量、调整时间、峰值时间、阻尼比、无阻尼自然震荡频率以及误差系数 e 显示综合后系统的阶跃响应 二、运行结果

输入传递函数分子分母 生成根轨迹图

选择点并得到该点各项参数在下方输出面板输出 获得阶跃响应图 用 rltool(辅助,选择合适的插入零点

输入零点,并得到根轨迹图

选择根轨迹图上的任一点,得到数据,在下方输出面板输出得到阶跃响应图 三、运行说明

第一步, 在请输入分子后的输入框输入传递函数分子的矩阵, 在下一输入框输入传递函数分母并按“生成根轨迹图”按钮获得根轨迹 第二步, 按选择点并显示各参数获得根轨迹图上任一点的各项数据, 数据全部输出在下方输出面板 第三步,按“生成阶跃响应图”按钮可以获得该函数的阶跃响应 第四步,在“请输入插入零点”后的输入框中输入参数,并按“生成综合后根轨迹图” 按钮产生根轨迹 (可以通过点击“根轨迹校正”按钮,调用工具箱拖动零点进行快速查看根轨迹图,选择合适的根轨迹再在输入框中输入零点的值 第五步,按“选择点并显示各参数(综合后系统”选取各点,查阅参数,数据输出在下方输出面板上 第六步,按“生成阶跃响应图(综合后系统”可以得到综合后系统的阶跃响应 最后,点击“退出”结束程序 四、附录 代码: function varargout = Liushuai20122510(varargin % LIUSHUAI20122510 MATLAB code for Liushuai20122510.fig % LIUSHUAI20122510, by itself, creates a new LIUSHUAI20122510 or raises the existing % singleton*. %

自动控制常见MATLAB函数的应用

自动控制常见MATLAB 函数的应用 1、在matlab 中采用roots 函数求解多项式的根,采用conv 函数实 现多项式的积,相互连接的模块的模型求解也相当简单(1)、串联连接命令G=G1*G2(2)、并联连接命令G=G 1±G2(3)、反馈连接命令G=feedback (G1,G2,Sign )(sign 用来表示系统是正反馈或负反馈,sign=-1为负反馈) 例如:① 程序如下: >>p=[1304]; >>roots(p) ans = -3.3553 0.1777+1.0773i 0.1777-1.0773i ②、用matlab 实现: 程序如下: >>p=[321];q=[14]; >>n=conv(p,q) n = 31494③、一个传递函数模型,可以由下面的命令输入:32()34p s s s =++2 ()(321)(4)n s s s s =+++325()345 s G s s s s +=+++

>>num=[15];den=[1345]; >>G=tf(num,den) Transfer function: s +5 --------------------- s^3+3s^2+4s +5 ④、如下图所示,前向传递函数为G (S ) ,反馈回路传递函数为H(S),利用feedback 计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程序如下: >>numg=[1];deng=[50000]; >>numh=[11];denh=[12]; >>[num,den]=feedback(numg,deng,numb,denh,-1); >>[num,den]=feedback(numg,deng,numh,denh,-1); >>G=tf(num,den) () R S ???→

自控专业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自控工程设计的任务 自控工程专业设计的任务基本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负责生产装置、辅助工程和公用工程系统的检测、控制、报警、联锁/ 停车, 以及监控/ 管理计算机系统的设计; 1.2负责检测仪表、控制系统及其辅助设备和安装材料的选型设计; 1.3负责监测仪表和控制系统的安装设计; 1.4负责DCS PLC自控系统的配置、功能要求和设备选型,并负责或参加软 件的编制工作; 1.5负责现场仪表的环境防护措施的设计; 1.6负责控制室的设计; 1.7负责生产过程计量系统的设计。 自控工程设计常用的方法是由工艺专业提出条件,自控与工艺专业一起讨论确定控制方案,确定必要的中间储槽及其容量,确定合适的设备余量,确定开、停车以及紧急事故处理方案等。这种设计方法对合理确定控制方案,充分发挥自控专业的主观能动性是有益的。但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尤其对一些新工艺,主要是由工艺专业提出条件并确定控制方案,自控专业进行设计,我们当前基本采用这种方法。 2.自控工程设计的阶段划分和设计内容 当前工程设计的阶段划分,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2.1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上报有关部门作为审批的依据,并为订货做好必要的准备。它应完成的主要内容为: 设计说明书:给出设计依据、设计原则,提出项目实施的必要性,拟定控制系统的技术方案、仪表选型规定、DCS空制系统的选型及控制策略,并从节能、消防、环境保护以及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作出设计概述。 工艺控制流程图:在工艺专业流程图的基础上,正确选定所需的检测点及其安装位置,选择必要的被控变量和恰当的操纵变量,绘制于工艺流程图上。图例符号应符合化工部标准《过程检测和控制系统用文字代号和图形符号(HG 20505)》或国标《过程检测和控制流程图用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GB 2625) 》。 主要仪表设备、材料汇总表:汇总所有控制系统所需设备及相应材料,给出名称、数量,为订货以及概算提供依据。 初步设计概算:从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工器具费等方面进行综合概算。 2.2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是直接应用于施工的图纸设计。当前我们常用的施工图 设计文 件由以下内容组成: 1)图纸目录 2)设计说明书 3)材料表 4)设备明细表 5)工艺专业提资表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分析与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分析与设计 仿真实验报告 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1、教材P136.3-5系统进行动态性能仿真,并与忽略闭环零点的系统动态性能进行比较,分析仿真结果; (1)原系统的动态性能 SIMULINK仿真图: 仿真结果: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峰值时间:tp=3.2s,超调量18.0%,调节时间ts=7.74s。 (2)忽略闭环零点的系统动态性能 SIMULINK仿真图:

仿真结果: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峰值时间:tp=3.6s,超调量16.7%,调节时间ts=7.86s。 (3)两种情况动态性能比较 SIMULINK仿真图: 仿真结果:

原系统 忽略闭环零点 分析: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闭环零点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为:减小峰值时间,使系统响应速度加快,超调量增大。这表明闭环零点会减小系统阻尼。 3-9系统 SIMULINK仿真图: 仿真结果:

Scope0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峰值时间:tp=1.05s,超调量35.1%,调节时间ts=3.54s(△=2%)。 Scope1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峰值时间:tp=0.94s,超调量37.1%,调节时间ts=3.44s(△=2%)。

Scope2 分析:由于计算机在计算的过程也存在误差,因此,不同的参数时,两条线重合,需将闭环传递函数计算出来再作比较。 计算出闭环传递函数 SIMULINK仿真图: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峰值时间:tp=1.05s,超调量35.1%,调节时间ts=3.54s(△=2%)。 Scope4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峰值时间:tp=0.94s,超调量37.1%,调节时间ts=3.44s(△=2%)。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实验

上海电力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实践报告 课名:自动控制原理应用实践 题目: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 船舶航向的自动操舵控制 班级: 姓名: 学号:

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 一.系统背景简介 水翼船(Hydrofoil)是一种高速船。船身底部有支架,装上水翼。当船的速度逐渐增加,水翼提供的浮力会把船身抬离水面(称为水翼飞航或水翼航行,Foilborne),从而大为减少水的阻力和增加航行速度。 水翼船的高速航行能力主要依靠一个自动稳定控制系统。通过主翼上的舵板和尾翼的调整完成稳定化操作。该稳定控制系统要保持水平飞行地穿过海浪。因此,设计上要求系统使浮力稳定不变,相当于使纵倾角最小。 航向自动操舵仪工作时存在包括舵机(舵角)、船舶本身(航向角)在内的两个反馈回路:舵角反馈和航向反馈。 当尾舵的角坐标偏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会引起船只在参考方向上发生某一固定的偏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传递函数中带有一个负号,这是因为尾舵的顺时针的转动会引起船只的逆时针转动。有此动力方程可以看出,船只的转动速率会逐渐趋向一个常数,因此如果船只以直线运动,而尾舵偏转一恒定值,那么船只就会以螺旋形的进入一圆形运动轨迹。 二.实际控制过程 某水翼船渡轮,自重670t,航速45节(海里/小时),可载900名乘客,可混装轿车、大客车和货卡,载重可达自重量。该渡轮可在浪高达8英尺的海中以航速40节航行的能力,全靠一个自动稳定控制系统。通过主翼上的舵板和尾翼的调整完成稳定化操作。该稳定控制系统要保持水平飞行地穿过海浪。因此,设计上要求该系统使浮力稳定不变,相当于使纵倾角最小。

上图: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系统 已知,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过程模型,执行器模型为F(s)=1/s。 三.控制设计要求 试设计一个控制器Gc(s),使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系统在海浪扰动D (s)存在下也能达到优良的性能指标。假设海浪扰动D(s)的主频率为w=6rad/s。 本题要求了“优良的性能指标”,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通过网络资料的查阅:响应超调量小于10%,调整时间小于4s。 四.分析系统时域 1.原系统稳定性分析 num=[50]; den=[1 80 2500 50]; g1=tf(num,den); [z,p,k]=zpkdata(g1,'v'); p1=pole(g1); pzmap(g1) 分析:上图闭环极点分布图,有一极点位于原点,另两极点位于虚轴左边,故处于临界稳定状态。但还是一种不稳定的情况,所以系统无稳态误差。 2.Simulink搭建未加控制器的原系统(不考虑扰动)。

自动控制原理 matlab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二) 一、实验名称: 基于MATLAB的控制系统频域及根轨迹分析 二、实验目的: (1)、了解频率特性的测试原理及方法; (2)、理解如何用MATLAB对根轨迹和频率特性进行仿真和分析; (3)、掌握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和频率特性两大分析和设计方法。 三、实验要求: (1)、观察给定传递函数的根轨迹图和频率特性曲线; (2)、分析同一传递函数形式,当K值不同时,系统闭环极点和单位阶跃响应的变化情况;(3)、K值的大小对系统的稳定性和稳态误差的影响; (4)、分析增加系统开环零点或极点对系统的根轨迹和性能的影响。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实验指导书:实验四 (1)、“rlocus”命令来计算及绘制根轨迹。会出根轨迹后,可以交互地使用“rlocfind”命令来确定点击鼠标所选择的根轨迹上任意点所对应的K值,K值所对应的所有闭环极点值也可以使用形如“[K, PCL] = rlocfind(G1)”命令来显示。 (2)、波特图:bode(G1, omga) 另外,bode图还可以通过下列指令得出相位和裕角: [mag,phase,w] = bode(sys) (3)、奈奎斯特图:nuquist(G, omega) (2)课本:例4-1、4-2、4-7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指导书:实验四

思考题 请绘制下述传递函数的bode图和nyquist图。 1. 根据实验所测数据分别作出相应的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 2. 将思考题的解题过程(含源程序)写在实验报告中。 幅频特性曲线相频特性曲线 Gs = zpk([10], [-5; -16; 9], 200) subplot(1, 2, 1) bode(Gs) grid subplot(1, 2, 2) nyquist(Gs) grid (2)课本:例4-1、4-2、4-7

自动控制MATLAB仿真作业

XXXXXXX 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分析与设计 仿真实验报告 院系: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20 年月日 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 分析与设计仿真实验任务书(2013) 一、仿真实验内容及要求 1.MATLAB 软件 要求学生通过课余时间自学掌握MA TLAB 软件的基本数值运算、基本符号运算、基本程序设计方法及常用的图形命令操作;熟悉MA TLAB 仿真集成环境Simulink 的使用。 2.各章节实验内容及要求 1)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 对教材P136.3-5系统进行动态性能仿真,并与忽略闭环零点的系统动态性能进行比 较,分析仿真结果; ? 对教材P136.3-9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态性能通过的仿真进行分析,说明不同控制器 的作用; ? 在MATLAB 环境下完成英文讲义P153.E3.3。 ? 对英文讲义中的循序渐进实例“Disk Drive Read System”,在100=a K 时,试采用 微分反馈使系统性能满足%5%,σ<3250,510s ss t ms d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控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单位反馈系统中传递函数的研究 学院名称Z Z Z Z学院 专业名称Z Z Z Z Z 学生姓名Z Z Z 学生学号Z Z Z Z Z Z Z Z Z Z 任课教师Z Z Z Z Z 设计(论文)成绩

单位反馈系统中传递函数的研究 一、设计题目 设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 2)(1()(0 0++= s s s K s G (ksm7)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输入下,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10。 (2)相角稳定裕度γ>45o , 幅值稳定裕度H>12。 (3)系统对阶跃响应的超调量Mp <25%,系统的调节时间Ts<15s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计算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Wc 和穿频率Wx 。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设计方法 1、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 根轨迹简称根迹,它是开环系统某一参数从0变为无穷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根在s 平面上变化的轨迹。 1)、确定根轨迹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终于开环零点;本题中无零点,极点为:0、-1、-2 。故起于0、-1、-2,终于无穷处。 2)、确定分支数。 根轨迹分支数与开环有限零点数m 和有限极点数n 中大者相等,连续并且对称于实轴;本题中分支数为3条。

MATLAB在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应用

本论文主要研究如何根据用户要求的性能指标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串联校正设计,而此设计又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给定的线性定常系统,我们通常通过加入串联超前、滞后或超前滞后综合校正装置,以达到提高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的目的。本文将给出基于频率特性法串联校正的具体设计方法,同时对该课题中的控制系统模型进行仿真。本设计可实现如下功能:对一个线性定常系统,根据需求的性能指标,通过本设计可给出系统的串联校正网络,从绘制出的各种响应曲线可以直观地将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比较,而仿真实例结果也进一步表明了此设计方法有效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串联校正;根轨迹;频率特性法;MATLAB 1.1研究目的 在实际工程控制中,往往需要设计一个系统并选择适当的参数以满足性能 指标的要求,或对原有系统增加某些必要的元件或环节,使系统能够全面满足 性能指标要求,此类问题就称为系统校正与综合,或称为系统设计。 当被控对象给定后,按照被控对象的工作条件,被控信号应具有的最大速 度和加速度要求等,可以初步选定执行元件的形式、特性和参数。然后,根据 测量精度、抗扰能力、被测信号的物理性质、测量过程中的惯性及非线性度等 因素,选择合适的测量变送元件。在此基础上,设计增益可调的前置放大器与 功率放大器。这些初步选定的元件以及被控对象适当组合起来,使之满足表征 控制精度、阻尼程度和响应速度的性能指标要求。如果通过调整放大器增益后 仍然不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就需要在系统中增加一些参数及特性 可按需要改变的校正装置,使系统能够全面满足设计要求,这就是控制系统设 计中的校正问题。系统设计过程是一个反复试探的过程,需要很多经验的积累。MATLAB为系统设计提供了有效手段。 1.2相关研究现状 系统仿真作为一种特殊的实验技术,在20世纪30-90年代的半个多世纪中经历了飞速发展,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真正的、系统的实验科学。自动控制系统仿真是系统仿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门设计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数学、计算机技术、系统辩识以及系统科学的综合性新型学科。它为控制系统的分析、计算、研究、综合设计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提供了快速、经济、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课程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及专业软件课程实习 题目名称:三阶系统分析与校正 年级专业及班级:建电1402 姓名:王杰 学号: 141504230 指导教师:许慧 评定成绩: 教师评语: 指导老师签名: 2016 年 12月 27日

一、课程实习的目的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经典控制理论和相关课程知识的能力; (2)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3)学会使用MATLAB语言及Simulink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4)学会使用硬件搭建控制系统; (5)锻炼独立思考和动手解决控制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控制相关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课程实习任务 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K/s(0.1s+1)(0.2s+1) 分析系统是否满足性能指标: (1)系统响应斜坡信号r(t)=t,稳态误差小于等于0.01; (2)相角裕度y>=40度; 如不满足,试为其设计一个pid校正装置。 三、课程实习内容 (1)未校正系统的分析: 1)利用MATLAB绘画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和闭环零极点图 2)绘画根轨迹,分析未校正系统随着根轨迹增益变化的性能(稳定性、快速性)。 3)作出单位阶跃输入下的系统响应,分析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 4)绘出系统开环传函的bode图,利用频域分析方法分析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开环振幅)。 (2)利用频域分析方法,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校正方案,要求有理论分析和计算。并与Matlab计算值比较。 (3)选定合适的校正方案(串联滞后/串联超前/串联滞后-超前),理论分析并计算校正环节的参数,并确定何种装置实现。

用matlab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使用MATLAB对控制系统进行计算机仿真的主要方法是:以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基础,使用MATLAB的Simulink工具箱对其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 1.时域分析中性能指标 为了保证电力生产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在设计电力自动控制系统时,必须给出明确的系统性能指标,即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指标。通常用这三项技术指标来综合评价一个系统的控制水平。对于一个稳定的控制系统,定量衡量性能的好坏有以下几个性能指标:(1)峰值时间tp;(2)调节时间ts;(3)上升时间tr;(4)超调量Mp%。 怎样确定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是控制系统的分析问题;怎样使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改造问题。在以往进行设计时,都需要通过性能指标的定义徒手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如今运用MATLAB可以快速、准确的直接根据响应曲线得出性能指标。例如:求如下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 首先用MATLAB在命令窗口编写如下几条简单命令: num=[3]; %传递函数的分子多项式系数矩阵 den=[1 1.5 3]; %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系数矩阵 G=tf(num,den); %建立传递函数 grid on; %图形上出现表格 step(G) %绘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通过以上命令得到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1,同时在曲线上根据性能指标的定义单击右键,则分别可以得到此系统的性能指标:峰值时间tp=1.22s;调节时间ts=4.84s;上升时间tr=0.878s;超调量Mp%=22.1%。 图1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性能指标 2.具有延迟环节的时域分析 在许多实际的电力控制系统中,有不少的过程特性(对象特性)具有较大的延迟,例如多容水箱。对于具有延迟过程的电力控制无法保证系统的控制质量,因此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实际系统存在迟延的问题,不能忽略。所以设计的首要问题是在设计系统中建立迟延环节的数学模型。 在MATLAB环境下建立具有延迟环节的数学模型有两种方法。 例:试仿真下述具有延迟环节多容水箱的数学模型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方法一:在MATLAB命令窗口中用函数pade(n,T) num1=1;den1=conv([10,1],[5,1]);g1=tf(num1,den1); [num2,den2]=pade(1,10);g2=tf(num2,den2); g12=g1*g2; step(g12) 图2 延迟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方法二:用Simulink模型窗口中的Transport Delay(对输入信号进行给定的延迟)模块 首先在Simulink模型窗口中绘制动态结构图,如图3所示。 图3 迟延系统的SIMULINK实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