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

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问题,即小学语文教科书内容选择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尺度问题,它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核心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关于语文教育的诸多讨论、批评和关注,大多与语文教科书选文紧密相关。在学术界,选文标准问题一直是热点话题,也是令人困扰的难点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关于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的明确共识。

什么是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这是探讨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问题需要解决的前提性问题。

对于教科书内涵的阐释,主要是从教科书的功能、体系结构、内容等方面对其进行界定。目前我国公认的学科意义上的教科书一般具备如下特点:一是依据一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而编制,旨在达成预定的课程目标;二是体系结构清晰,课程内容主要由事件、概念、课文、注释、插图、活动和习题等要素构成,具有传递知识、培养能力、丰富情感等功能;三是在国家开设的学校里供师生使用;四是正式的出版物。

语文教科书是语文课程显性的、直接的表现形式,它在语文教材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语文教科书是一种富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殊出版物,其编写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借鉴语文学科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将“文章(课

文)”“文后练习”“单元训练”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和完整的语言学习和训练系统,以供学校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语文教科书选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文章在进入教科书时需要考虑怎样易教,怎样易学的问题,而且选入教科书中的文章,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章,而是经过历代教育者教育经验加工过的、担任特定教育任务的材料。

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类型一般包括文章和文学作品,人们习惯于将两者统称为“文章”,并把入选教科书的文章称为“课文”。究竟“课文”和“选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通行的说法是把“选文”混同于“课文”,但如果细究起来则不然。

选文是语文内容选择的独特形式,是语文教科书编写的首要工作。选文是选用文章,或筛选课文的意思,它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叶圣陶先生在《课文的选编――致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一文中指出:“编辑工作约为四事,选文,作注,撰短文,出题目是也。”可见叶圣陶先生将选文放在语文教科书编写的首要位置,这句话也表明了选文是语文教科书编写的基础性工作。一套新编的语文教科书质量如何,关键看选文的质量;评价一套教科书的创新,首先也是要看选文的创新。

什么是课文?课,特指课堂学习;文,指文章、文学作品。课文是指选入语文教科书中,供师生在课堂上学习使用的文章和

文学作品,是教科书选文的结果和表现。课文首先是要在课堂上使用的,承担着识字、写字,立德树人等教学任务。社会上有很多语文读本,其选编的文章并不能称为课文。此外,语文教科书还有审定制的限制,选入的文章需要经过国家审定通过。课文与文章、文学作品的区别在于,文章、文学作品一旦进入教科书,就超越了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创作目的。

写作和说话都是沟通的一种方式,作家多半是写作意识强的人,其写作是把自己想传达的讯息传达出来,达到与人交际、沟通和抒发感情的目的。所以,很难要求作家专门为小学语文教科书创作作品,事实上也没有哪位作家专门为小学语文教科书创作作品。上世纪70年代末,人教社小学语文室曾经约请了很多作家为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创作,如曹靖华、谢冰心、管桦、金波、陈伯吹、陈建功、浩然、贺宜、叶君健、唐弢、郑文光等,结果是不成功的。文章、文学作品的创作,多以读者为中心,很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思考问题、遣词造句、运用语言。编入语文教科书的文章则要作为课文供学生阅读、学习,其阅读主体发生了变化,功能、价值也随之发生改变。

所以,概括地说,课文是“教材正文”,教与学的文本,它是静态的。而选文则是筛选作品进入教科书成为课文的过程,它是动态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文章、文学作品能够选入教科书?这涉及到用什么标准来选择课文的问题。

01

选文是语文教科书的核心构件

从课程的视角看,关于选文(这里主要指已经编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章和文学作品)的科学内涵的揭示,主要有两个要点:第一,它是语文教科书的核心构件;第二,它是语文教科书功能发挥的重要载体。

教科书作为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用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书籍,它既是课程内容的全面呈现,又是教学活动的基础设计。因而,与一般文化读物相比,教科书具有独特而完整的形式结构。大体来说,教科书一般由目录、文本(正文、课文)、作业、图表与附录等基本构件(元素)组成;也可以区分为:导引系统、正文系统、练习系统、辅助系统等。其中,文本(正文、课文)是教科书的核心构件,它是关于教学大纲所规定内容,“包括最基本的事实材料和基本的概念、原理、公式等”的通俗叙述。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文本是一篇一篇选文,即常说的课文,选文是整个语文教科书的主体成分(元素、构件)。选文是设计教科书其他构件的基础,对教科书其他构件具有统领作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导引系统主要是关于选文或选文单元的内容简介、主题意义说明、必要的经验铺垫与经验唤醒、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或活动等,是为课文学习创造必要的认识动力条件和知识经验准备;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练习系统,

是围绕课文内容而提出的各种听说读写和思维活动,它是选文内容的巩固、运用与拓展;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辅助系统,如插图、影像材料,旨在帮助说明选文的关键信息或提供多元化的感官支持;生字表是选文中需要学生完成的识字任务的集中呈现。小学语文教科书其他构件的设计,不能脱离选文而展开。在选文的统帅下,各教科书元素各司其职,既整体呈现课程内容,又整体规划教学流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日益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教科书的形态和构件日趋丰富多样,但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文的核心地位不会也不应动摇。

选文在语文教科书中的核心地位,体现了教科书形式结构的共性,更体现了语文教科书形式结构的个性。选文作为语文教科书的核心构件,全面影响着语文教科书多样功能的有效发挥,它是语文教科书功能发挥的基础平台。

语文教科书的育人功能是指语文教科书在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陶冶情操、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的作用。选文(系统)对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的全面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教科书仍然是中小学教学的核心材料,它承载着育人成才的神圣职责。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是主导教师规划教学的主要元素,教学一旦离开了课文就较难开展下去。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读书、作文、口语交际的

规律,从而形成相应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习惯。这种能力和习惯,不能凭空得来,课文正是学生获得知识、训练能力、习得方法、培养习惯、发展思维的重要凭借物,它是语文教科书发挥育人功能的主要抓手。

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承载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使命,这就是它的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语文教科书社会功能的全面实现,主要也是依靠选文来落实的。选文作为语文教科书社会功能实现的重要平台,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可以为儿童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人格提升提供主要营养,并为传播社会主流价值、传承人类优秀文化、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做出重要贡献。

02

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宏观标准

特定的课程内容往往承载着特定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内容是根据特定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课程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内容体系。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内容体系的选择和组织,是通过选文来实现的。由一篇一篇选文组成的系列选文,构成经过价值选择的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内容。选文过程就是筛选确定小学语文教科书内容的价值判断过程,是基于课程本质观运用教育内容选择标准对各种文章、作品进行价值评估过程。

课程内容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课程价值观。同样,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具体课程价值观的影响。更进一步说,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辑工作者所秉持、倡导、信奉的课程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到具体选文工作的开展。在一定意义上说,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就是小学语文课程价值观的系统和具体表达。

人们关于课程内容选择标准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但各种不同的具体选择标准,其提出的依据总离不开社会、文化与儿童这三个核心的元素。在社会维度方面,社会政治与意识形态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作为一个宏观整体的主流价值诉求,而基于社会活动与生活需要的分析而提出的确定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原则,则更多关注了个人作为社会微观细胞生存与发展的实用价值诉求;在文化维度方面,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等原则指向课程内容选择的内在质量特质,而基础性、多样性、系统性、包容性等原则指向课程内容选择的文化结构特征;在儿童维度方面,人们普遍关注的是课程内容的可接受性、兴趣性、发展性等特性。任何一门课程的设计、研发与实践,都是基于对上述三个方面价值诉求的综合权衡。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标准,意味着对社会、文化、儿童三个维度价值诉求的不同立场选择和尺度把握。因而,探讨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需要分别从社会、文化、儿童三个角度来提出和论证各种具体的价值原则。

教科书编写是依据课程标准具体选择某课程的教育内容,并通过组织加工而为师生提供适宜教学材料的过程。对大多数学科(如数理化)来说,教科书内容来源于特定科学领域或社会生活领域的知识体系,即由基本事实、概念、原理、方法与规范组成的专门知识系统,教科书编写就是按照课程标准从专门知识体系中,选出供学生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方法和规范,并基于教育价值与教学规律而进行必要加工、组织和呈现。但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要比其他学科教科书的编写复杂许多,语文学科没有直接对应的特定科学领域或社会生活领域,它的知识源头是各种用语言符号创作的文章、作品。那么,在语文教科书编写中,如何进行内容选择呢?实践表明,语文学科的内容选择是通过选文实现的。“选文”即“选用文章”或“筛选课文”,就是从浩如烟海的文章、作品中选取少量文章作为或改编为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语文教科书大多是以若干课文为主体内容组织加工而成的,文选型教科书是语文教科书的主流形式。

虽然文选型教科书是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主流形式,但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研究中对语文教科书选文问题的研究并不丰富。选文质量对教科书质量具有关键性影响作用,而选文质量与选文标准息息相关。但在现实实践中,有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模糊,编者往往凭经验,依靠主观感受选

文,教科书质量自然很难保障,这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工作面临的严重挑战。

教科书编写者如何才能选好文章呢?这需要总结经验,交流学习,更需要把握语文教科书选文的基本矛盾,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文标准。选文标准不清晰、不系统,就很难长期稳定地保持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水平和质量。

在我国,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只有关于目标和要求的规定,没有规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虚设的,课程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或终结性目标。由于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每一学年、每一学期需要达到哪些目标,每一学年、每一学期需要教什么学什么没有具体规定,因而,语文教科书编写弹性较大,需要在具体分解完善课程目标,整体设计、构造课程内容方面做大量探索性工作。这些工作都是依托选文来完成的。选文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语文教科书的质量,而且影响到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执行。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师从事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参照文本,也是语文教师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抓手。加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广大一线教师认识和了解教科书选文的具体过程,更好地理解选文背后所承载的文本意义和教育意义,从而更好地认识语文学科及其标准,更优质高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与教育现实,赋予了选文工作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中的核心地位和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全局性影响作用。这也是社会广泛关注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内在原因。

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有大量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第一,在选文标准上,小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有何共性,有何差异?第二,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建立在何种(哪些)理论基础之上?第三,如何整体构架选文标准体系?如何确立不同条目的价值序列和层级关系?第四,在操作层面,如何把选文的价值标准细化为技术规范?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学理探讨,从而提高选文标准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如上所述,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问题是社会问题、实践问题和学术问题的集合体,而真正深层的思想问题是选文标准问题,即基于何种价值立场和价值尺度选用文章、作品的问题。其实,每一种课程体系的规划,每一种课程理论,均蕴含着某种(些)价值论主张。关于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的讨论,同样需要明确自身的价值立场。

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探讨了个人发展的历史规律、价值方向和基本路径,是关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和崇高理想,是科学理论与价值理论的完满统一。以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可以确立小学

语文教科书选文所应秉持的核心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宗旨的核心内涵,是社会价值追求、教育价值追求、个体价值追求的共同归宿和实现机制。由此,关于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的探讨,可以合理地确定为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或者说,什么样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最具有全面发展价值?

03

选文标准的具体三维体系

众所周知,在当前这个价值多元化时代,一篇文章、一个作品的价值,必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那么,一篇文章是否可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该使用什么价值尺度来做判断呢?显然,需要重点考虑的是教科书的课程属性。课程并不是一个自在体,它是诸多社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知识、社会、学生这三大客观因素,既创造课程发展的条件,又提出课程发展的要求,还提供课程价值判断的依据。从课程发展的“三因素”原理中得到启示,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系统可从知识、社会、学生三个基本维度来设计。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需要通过三个“筛子”的“过滤”,即经过三个维度的价值衡量,最终才能作出科学理性的判断。具体来说,这三个“筛子”分别为“语言文字标准”“价值标准”和“教学标准”。

第一个筛子是“语言文字标准”。这个标准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是选文在文学方面的相关属性,比如文章的语言、题材、文体等方面。在这一层筛子中主要包括文质兼美、题材多样和文体协调三个具体选文标准。文质兼美标准主要是针对选文的内容和形式这两者的关系提出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所选择的文章既要力求做到文章内容的丰富与充实,同时也要在形式上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达到选文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题材多样标准主要关注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内容主题。能够进入到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内容主题是丰富多彩的,但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并不是什么内容都可以进入到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范围,其中必然包含着一个对选文题材精心挑选的过程。因此,确立题材多样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有助于更为准确到位地从纷繁的文章中,选出真正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典范文章。文体协调标准主要是为调和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各类文体之间的矛盾而设立的。各类文体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都有其值得借鉴的独到之处。但是,由于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受众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层次所具备的学习心理对文体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如以学习记叙文为主,说明文、议论文较少;以学习儿童文学作品为主,成人作品较少;以学习实用文为主,现代诗歌较少,等等。这客观上要求在选文过程中要合理地运用好文体协调的标准。

第二个筛子是“价值标准”。这个筛子一方面有着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又与“语言文字标准”相关联。价值标准的相对独立,主要体现在受社会因素对选文的影响。选编文章,要符合社会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以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取向,重在落实思想教育任务。在实际的选文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文章文字的质量、表达的主旨缺乏可进一步阐释的深度,不一定符合“文质兼美”的标准,但文章教育性很强,也需要选入教科书中。从语文教科书发展历史来看,这一类文章在教科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怎么在加强思想教育与遵循学科自身规律之间寻求平衡点,更多地体现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是语文教科书编者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与语言文字标准相关联方面,主要对筛选出来的文章作进一步“净化”,进一步考量这些文章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价值取向、社会导向等方面的问题,使之既符合主流价值要求,又符合小学语文课程的规律,体现两者的统一。而文道统一、守正出新,是选文标准价值取向的两个具体标准。文道统一主要关注的是所选文章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在选文过程中要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与思想教育目标的关系。坚持文道统一,可以将语言与思想相得益彰的优秀作品选编进小学语文教科书。守正出新侧重关注的是如何处理好坚守和创新两者关系的问题。选文标准必然会涉及到价值取向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中究竟应当倡导哪些价值主张,

是值得认真反思的重要问题。守正强调的是坚持继承并发扬光大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创新强调的是针对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新发展,与时俱进吸纳先进思想和新的内容。社会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的道理,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也不是完全被禁锢的,它理应按照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合理地增删部分选文,剔除那些落后于时代,与当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不合拍的内容,增补一些富有时代气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文章。只有把握好了守正创新的选文标准,小学语文教科书才能始终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彰显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第三个筛子是“教学标准”。这个标准在“语言文字标准”和“价值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教与学这个制约因素来考虑选文的价值依据。一篇文章或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也是上乘,但它是否适合教学呢?这是教学标准所关注的实质问题。选作课文的文章或文学作品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能够为学生所接受。选文的教学标准,最突出的表现为便教利学标准。便教利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章难易程度适中,二是文章长短适合,三是具有教学适切性。此外,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儿童的学习心理以及实际的生活经验等,都对选文提出了特殊要求,适当处理好这些要求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选文工作。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小学语文教育问题,系统探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对于优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工作、促进小学语文课程理论建设,均具有重要价值。实际上,关于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我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均提出了一些要求和建议,学术界也围绕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作了多样化的理论探索,这些政策规定和理论观点的提出,有效地指导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但是,为了更好回应社会各界对语文教科书的关注与批评,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的质量,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地探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问题,努力建构和阐释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自觉价值立场和合理价值尺度。

(本文作者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

2015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5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家长如何辅导学生

今年9月份,全国就要统一使用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了(详情请戳→沪教版语文停用,全国统编教材上线!一年级新课本抢先看!),老师家长们比较关心的11个问题,对这套教材做了些说明,一起来看看吧~ 1、一年级为何要改为先认字 再学拼音? 过去都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这回改了: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 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 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前的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深的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很传统,也很有趣。 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对于一年级刚上学的孩子而言,一上来就是拼音,比较难,等于给了下马威,并不利于培养对语文课的兴趣。

现在把拼音学习推后一点,能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我看拼音学习再往后推一两个星期也无妨,总之是要想办法让小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认字读书的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2、汉语拼音对刚上学的孩子比较难 教学有什么建议? 要先明确,学拼音是为了识字,当然,还有普通话正音。拼音是认字的工具,但别当作阅读的工具。汉语拼音只是拐杖,学会认字就可以不要这个拐杖了。所以,拼音教学要实事求是,降低难度。 例如,发音是比较难学的。学拼音当然要教发音的方法,但也不要过分要求。一年级能拼读音节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节。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记的,但不强求背诵默写。声母、韵母的音节能够书写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讲究。 大致说来,就是一年级拼读准确,二年级要求熟练一点儿,也就可以了,别增加其他额外的负担。 有许多学校一年级还学英语,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老是混淆,老师教学的压力是很大的。还有就是南方方言区的老师,为了训练一个发音,可费老劲了,效果还不好。

小学语文学科版课程标准测试题带答案修订稿

小学语文学科版课程标准测试题带答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小学语文学科2011版课程标准测试题(带答案) 一、填空 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3.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4.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5.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6.语文课程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7.总目标中规定: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8.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第一学段要会写800个左右汉字。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第一学段在阅读中要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10.第二学段对识字与查字典方面的要求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11.第二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12.小学阶段第二、第三学段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13第三学段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14第三学段阅读诗歌的基本要求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15第三学段习作的目标与内容中对习作修改方面的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二、简答

小学语文新课标重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老师在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选择好话题。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教师还要抓住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在我们日常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个:⑴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 ⑶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⑷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我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是有区别的。听说训练常常是单方面的,重在“倾听”,主要是能听清内容并抓住要点复述出来,多以“独白”的形式存在。而口语交际重在“交际”,是特定情境中听说双方言语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语言实践活动, 常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情境性和互动性是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题,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不仅需要听说技巧,还需要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与达意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总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亮点颇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笔者注意到,对比现行各版教科书,该教科书《口语交际》栏目的立意、创意,有“拓荒开路”的气象。 一、称谓的变化:由遮遮掩掩转而旗帜鲜明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口语交际是1-2年级的语文课程内容,但现行各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却极少以之冠名。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科书为例,口语交际内容都直接以活动名称来命名,如“有趣的游戏”“这样做不好”“我会拼图”等。这种呈现方式,仿佛流露出小语界对口语交际的陌生和种种争议及担忧。在操作层面,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多多少少让一线教师有些迷惑:究竟是口语交际还是看图说话,抑或是实践活动? 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大大方方、脆脆生生地提出了“口语交际”概念,以“口语交际:×××××”的形式指称其内容。“正名”的背后,体现出编者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看到了口语交际能力在现代公民素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小语界对口语交际理论的认识正逐步深入,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正日趋深化,变得更加自信、扎实和稳健。尤为重要的是,在学生上学之初就开宗明义地提出“口语交际”概念,有利于广大语文教师坚定信心,在教学中把它提升到与识字、写字、阅读同等的高度,着力加以培养。 二、合理吸纳学界研究成果:考虑交际的语境、目的对行为的影响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科书的《口语交际》虽然注意到了交际的互动性,但依然有着过去“说话”的印痕。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在此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在交际主体言说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交际语境和交际目的对言语的制约、解释功能。本文所说的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如作品的上下文或说话的前言后语等,还包括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交际对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环境、语体环境等。以笔者之陋见,在设计《口语交际》时,只有关照到了语境层面,才意味着真正地迈进了口语交际的门槛。让我们细读教材。在本册第一次《口语交际》“我说你做”中,教材以便签条的形式明示“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提示呢?因为这是游戏中、活动中的交际行为,如果不大声就没法进行下去。那么是不是平时说话就一定要大声呢?在第三次口语交际时,教材专门安排了“用多大的声音”的内容,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孩子们明白,声音的大小随说话的环境、场合、时间、

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温儒敏讲稿资料)

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温儒敏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套新教材到底编得怎么样,不是我们这些参与编写的人所能评定的,也不是我这个总主编说了算的,最终还得靠一线教学的实践来评判。大家要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但也用不着把新教材看作是不容置疑的教学标准与蓝图。教材教材,编得再好,也只是用于教学的材料,当然也会提供某些教学的框架与导向,但学情不同,用起来也应当有各自的发挥。教材是可以质疑、改动和调整的。我期待通过广大教师的实践,不断完善这套新教材。这套新教材是中央关注和批准、教育部直接领导和组织编写的,其编写资源可以说空前雄厚。前后从全国调集五六十位专家、作家、教研员和编辑,组成编写组,人教社的中语室和小语室在其中起到中坚作用。实际参与过这套教材咨询等工作的各个学科领域专家有上百人。教材还经过三十多轮评审,几百名特级教师的审读,以及多个省市几十所学校的试教。如果不是“部编”,很难动员这么多力量。它的编写质量是有保障的,作为一种“公共知识产品”,也能够被多数人接受。我们不好说这是理想的教材,但显然可以超越现有各个版本同类教材的整体水平。不必把这套教材的优点说得那么多、那么绝对,它可能只是相对的好一些,是站在既有的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肩膀”上,提升了一些高度。部编教材取代原来人教版,以及其他一些版本,不要忘记前人的功劳。 很自然的,大家会比较新旧教材的异同。比较要关注有哪些“不同”

更要关注变化之中所体现的观念、意图和方法。这也许会引发我们去思考与探究,通过新教材的使用,去推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大家现在只看到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新教材,其他还在最后送审,二年级大概8月份才能印出来。这里有必要让大家对整个部编本语文教材有个大致的印象。说是总体特色,其实也就是从编者角度,希望教材能够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概括起来,有这么4点。 一是强调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 二是“接地气”,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挂空,能实用好用。 三是“守正创新”。教材编写需要听取各方面意见,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和一般个人著作是不同的,它的空间有限,但还是要努力去创新。新教材并没有颠覆以往的教材,而是在以前各个版本教材的基础上去创新。 四是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 以上4点,是新教材的编写理念,也是努力的方向吧。 那么,为什么要编一套部编本教材? 现在通用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由各个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即所谓“一纲多本”。“一纲多本”本是个好东西,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让教材编写有竞争,优中选优。但实际上又很难做到有序竞争和优中选优。主要是市场的介入和行政的干预,“一纲多本”就有点变味了,现在又只好回到统编。不是所有中小学教材都统编,只是语文、思品和历史这三科统编。中央对此显然是有政治上的考虑的。中央直接抓教材,最后定稿都是交由中央会议上讨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完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张满小学:刘有年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一、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 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 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二、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2.更新了教学内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在: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三、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 四、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突出了语文课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原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原文)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2019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教材目录(完整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教材目录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识字 1.天地人 2.金木水火土 3.口耳目 4.日月水火 5.对韵歌 口语交际:我说你做 语文园地一快乐读书吧 汉语拼音 1.a o e 2.i u ü y w 3.b p m f 4.d t n l 5.g k h 6.j q x 7.z c s 8.zh ch sh r 语文园地二 9.ai ei ui 10.ao ou iu 11.ie üe er12.an en in un ün 13.ang eng ing ong 语文园地三 课文 1.秋天 2.小小的船 3.江南 4.四季 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 语文园地四 识字 6.画 7.大小多少 8.小书包 9.日月明 10.升国旗 课文 5.影子 6.比尾巴 7.青蛙写诗 8.雨点儿 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 语文园地六 9.明天要远足 10.大还是小11.项链 语文园地七 12.雪地里的小画家 13.乌鸦喝水 14.小蜗牛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识字 1.春夏秋冬 2.姓氏歌 3.小青蛙 4.猜字谜 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 语文园地一快乐读书吧 课文 1.吃水不忘挖井人 2.我多想去看看 3.一个接一个 4.四个太阳 语文园地二 5.小公鸡和小鸭子 6.树和喜鹊 7.怎么都快乐8.静夜思9.夜色 10.端午粽11.彩虹 语文园地四 识字 5.动物儿歌 6.古对今 7.操场上 8.人之初 口语交际:打电话 语文园地五 课文 12.古诗二首 池上小池 13.荷叶圆圆 14.要下雨了 15.文具的家 16.一分钟 17.动物王国开大会 18.小猴子下山 口语交际:一起做游戏 语文园地七 19.棉花姑娘20.咕咚 21.小壁虎借尾巴 语文园地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考试依据 微信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文下载 考试(标准) 1.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讲普通话、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第一、第二学段-兴趣;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写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写2500个字。减少错别字。 2.词语、句子:关于语法修辞知识 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大致规定教学中点拨的

范围和难度)。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词语积累) 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句式:把、被、反问句、设问句、||| 修改病句:) 4.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关联词) 5.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2.关于阅读的评价

(完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二年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二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完整版)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9年6月19日,阳谷铜谷小学的全体语文教师在会议室参加了小学语文部编版的教材培训活动。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对新教材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对具体实施有了一定的思考。 一、对新课程的思考 在本次培训中,来自山东省青岛、北京市的几位名师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展示,为我们做了精彩的示范课,并通过几位专家对高年段的语文教学建议中,使我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新的诠释,对教科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先说识字教学的深入研究。五年级学生不论是识字量,还是写字量已经近达饱和,许多孩子,甚至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忽略了识字教学,重在阅读。这就造成了一些孩子夹生现象严重,错别字及不规范的字比比皆是。这就给我们老师敲响了警钟,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将识字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扎实有效的进行落实。平时还要做到一课一听写,一单元一听写。很好地完成小学阶段识字教学的任务。再者是阅读教学的改革。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反映生活实际的,贴近生活,已与学生的阅读理解。并且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长文章要加快速度,不回读,长文短教,指导学生使用概括语。让学生读书为本,大量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精备教案,所设计的问题不宜过碎。这也是我们许多老师课堂上所谓的“面面俱到”,对学生的“不放心”。这样一节课下来,重难点没有很好的凸现出来,反而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对教师角色的思考 1.教师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推动者、课程的实施者及课程的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2.教师将成为课程研究的设计者。教师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必然发现许许多多这样哪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思考和改进,提出看法,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我们的教材。 三、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20200417小学语文课标梳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题整理 作者:大橙子——汤整理材料说明:填空题20道,简答题34道,论述题20,片段分析1题。 一、填空题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4、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5、课程目标中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6、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 年级为“写话”,3~6 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7、新课程标准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8、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9、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 个左右常用汉字。 10、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平等对话程中进行 11、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 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12、口语交际是__听__与_ 说_ 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 的_交际情境_中进行。 1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 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 完整。 14、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年最新修订版】

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部编版语文教材特色和理念

部编版教材 ●总体特色: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让课改的经验以及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 语文课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3、加强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百年教科书编写的历史研究”,对民国国文教科书的编写认真的清理总结,吸收好的经验运用到教材编写中。 重视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转化,用来指导编写。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创新点 1、选文强调四个标准 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 ?选文变化 恢复经典课文“时文”相对减少,传统文化篇目增加,革命传统教育篇目占较大比重 课文数量总体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是几个教学板块内容的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有效 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新教材先是识字教学 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分单元组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小学低年级一是课文,二是识字写字三是汉语拼音,教学时可按顺序进行也可以灵活穿插教学,综合性学习次数减少,中心更加突出,口语教学表面上是减少了,实际上是分散了。 语文教材的板块设置比以前更加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有所增强。汉语拼音教学可以相对集中完成,识字写字教学和课文教学可以有更多的融合 ?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一条线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但是又不像以前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 另一条线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须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分成若干个“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最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重要的修订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重要的修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历经3年多的修订终于告一段落。去年春天,我曾就课标修订情况向相关部门和审评专家做过汇报。现将当时的“汇报要点”发表如下,给老师们参考。 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这次课标修订,当然也会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十年课改很艰难,原先课标试验稿的试行,实际上大了很多折扣,可以说举步为艰,但成绩还是显著的,就语文教学而言,课改和课标提出的许多先进的理念、方法,已逐步沉淀下来,即使很多学校和老师一时实施不了,也已经承认这是方向。所以这次修订,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来。我们希望这个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先进的,又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有可行性的。全国的教育不均衡,学校情况不一样,但在这些基本标准和要求上,应当都能共同遵循,课标应当能面向全体学生。 这次修订,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课程的定位,这次修订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这次修订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一切都特别考虑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这些都并非是虚的,而是力求落实到教学上,每个学段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下面举一些例子来说说和过去比较,这次修订有哪些比较突出的变化: 一是适当减负。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2000多字,而且“四会”。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其中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不再要求“四会”。还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做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字。附录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300字的字形结构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这些字应当作为一二年级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特别是提出了这样几句话: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特别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对于课外阅读格外重视。阅读量也有具体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