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

这篇文章是宝鸡文理学院的一个学生在我们这边买的一篇文章,完成后他把钱又从淘宝要走了,特此曝光下。文章大家可以自己使用。姓名什么的我就不提了只是把文章的使用权收回,钱既然您要回去了,文章我们要自行上传到百度文库。

题 目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

指导教师

教学单位

学生学号

编号

年月日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产业结构调整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产业结构及其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越来越体现出来,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己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经济结构的变动,结构调整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当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时,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产业结构由无序到有序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研究和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具有紧迫性,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调整对策

Abstract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lways been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and its influence on economic growth is increasingly reflect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come the endogenous variable of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will inevitably bring about the change of economic structure,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further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must be adjusted to adap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is industrial structure from disorderly to orderly spiral rising process. Therefore,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t is not only urgent, but also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and guide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目录

一、引言 (5)

(一)研究背景 (5)

(二)研究目的 (5)

(三)研究价值 (5)

(四)研究方法 (6)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与演进 (6)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6)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 (8)

三、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9)

(一)三大产业的发展不均衡 (9)

(二)三大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11)

(三)区域产业发展不均衡 (12)

(四)三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大 (13)

(五)产业发展方式粗放简单 (14)

四、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思路 (14)

(一)制度创新消除内部障碍 (14)

1、彻底改革产权 (14)

2、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15)

3、关注产业发展方向选择 (16)

(二)调整产业内部资源的配置 (16)

(三)促进科技创新和信息产业发展 (17)

(四)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方式 (17)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9)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据报道,中国2010年GDP达到人民币39.8万亿元,相当于全球GDP的9.5,并超过日本而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2011年中国GDP更是达到了47.15万亿元;而到2015年中国GDP将占到全球的五分之一。201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大陆(含香港,不含台湾,下同)共有54家企业上榜,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石油更是位列前十;2011年中国大陆共有61家公司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2012年中国大陆的上榜公司连续第9年增加,共有73家公司上榜,比上年增加了12家。至2012年,中国大陆上榜公司数量己经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的132家。但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成为制约经济长期发展的瓶颈,堕需进行产业调整和振兴。

(二)研究目的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是产业调整和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化,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做出的战略调整,目的是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能力,增强产业,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可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促使我们必须将产业调整和发展作为“后危机”时代和“十二五”时期加快产业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任务,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产业调整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持续发展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研究价值

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经济发展程度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中的话语权,各个

国家都在拼命地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不仅包括总量的增长,还包括结构的变化,即经济增长质量。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表明,经济发展越是处在较高的阶段,经济增长质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就越高。然而衡量经济增长质量高低的标准就是产业结构效益。所谓产业结构效益就是产业结构在向高级化的转换过程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因此,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考察实质上就是对从产业结构效益的考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影响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以更加全面了解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并系统的提出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本文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产业结构现状、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困难等进行了分析,并以财政学、产业结构理论、自主创新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基础,对中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进行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与演进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自1986年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一直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2012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9%%, 54.1%和42%,第三产业的比重刚刚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大;到2014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7%, 51.9%和44.4%,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仍然是最大,但此时第三次产业已经远远超过第一产业,比2013年的第三产业上升了0.5个百分点,尽管和第二产业产值仍然有差距,但已经相差不大。

图2-1 2011-2015 三大产业所占比例

从图2-2中不难看出,自1986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一直在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比重不断上升,第二产业比重虽然在几年间有升有降,但始终大于一、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时从图中可以看出,2014年之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即“二、一、三”阶段;然而从2014年开始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由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即“二、三、一”阶段。其中,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主要是由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所推动的。从生活服务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更愿意把增加的收入更大比例投入到提升个人素质教育、体育、保健、艺术表演、旅游、闲暇、度假等方面。从生产服务看,在生产向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的条件下,企业加大了对金融、保险、审计、设计、通讯、运输等服务行业的投入和依赖。在生产的高级化阶段,以信息处理和技术研发、创新及设计为代表的生产服务,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图2-2 我国三大产业所占比例

以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为例,从图2-3可以看出,我国从2011-2015年的三大产业都是呈上升状态的,全国上升了7.4个百分点,山东省上升了7个百分点,济宁市上升了6.5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的完善中。

图2-3 2011-2015年产业结构曲线图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

自1949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自力更生阶段;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的

全面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因此,产业结构的演变和经济的发展都是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资源配置大多体现了政府的意愿;改革开放后,政府在经济调节中的作用慢慢削弱,并提倡资源在价格的指导下自由流动,在各个部门和行业间重新配置,以实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逐渐走向了产业结构的自然变迁之路。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三大产业的发展又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1978-1985年,恢复性高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产业结构由28.19:48.88:23.93逐渐演变到1985年的28.44:42.89:28.67,经济总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结构改善并不是很大,农业在三产中的比例下降的并不是很明显,工业的比例略有下降,逐步转移到服务业中,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传统的产业大规模的生产所带动的;第二时期:1986至今,是结构的改善期,三产比例由27.15:43.72:29.13调整到今天的10.87:46.86:42.97,这一时期经济增长适当放缓,比重基本稳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农业所占比例大幅下降,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势头好转。由图2-3可以看到我国2015年的GDP 构成。

图2-3 2015年中国GDP构成

三、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三大产业的发展不均衡

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由图3-1可以看到我国三大产业的所占比重,虽然经过经济结构转型以及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但是其仍然存在问题,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所占的GDP比重虽然下降15%左右,但是第一产业仍

然占有社会就业总数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第一产业仍然是社会就业的主要行业,社会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集中化,不利于社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吸纳劳动者就业的能力有所下降。虽然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在7%左右的发展速度,但是工业吸纳劳动者的能力却在不断下降,尤其是近些年社会就业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工业增加值的下降。高增长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动一批新型的高增长行业,纵观我国历次的结构调整升级,都实现了高增长行业的发展,但是口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对于高增长行业的影响还不突出,以高增长的科技型企业为例,科技型企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目前我国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还远远达不到支持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

图3-1 三大产业所占比重

三个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失衡,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偏低。第一产业比重偏高,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不仅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而且高于工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大大低于同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第一产业效率仍然很低。自动化程度低,基础不稳定,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抗灾能力下降,耕地而积大量减少,粮食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受传统因素和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第二产业结构失衡的现象依然没有改观:高能耗、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务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基础产业成瓶颈,制造业比重偏高,轻纺工业生产严重过剩,加工业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不相称。.第三产业全而落后的状况依然没有明显改观。我国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仍然偏低,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

业为主,而我国尚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自然发育不足。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慢。以第三产业为例,我国的第三产业主要是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及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而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业等的比重较小,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较低,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三大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产业组织合理化的目标在于如何把有限的稀缺资源合理而公正地分配到各产业中,以及如何在企业之间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转换,既要使产业内的企业充满竞争活力,又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有效竞争态势。在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过程中,要达到这个目标,只能通过国家产业政策的有效干预才能实现。而我国现实的产业组织却存在着组织过度分散、竞争与行业垄断并存、配套协作困难、专业化水平低、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等严重问题。由图3-2 可以看到我国2015年产业结构的比例。

图3-2 2015年三大产业结构比例

传统计划体制自我封闭、自成体系的产业缺陷,造成了我国“大而全、小而杂”的全能化企业形态,无法形成巨、大、中、小、微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企业组织网络。一方面,大企业达不到合理的经济规模,产业集中度低。如2014年中国的钢铁企业曾多达近1600家,是世界钢铁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但钢产量仅为全球的十分之一;另一方面,同大中型企业协作配套的小型企业专业化分散不够,使我国零部件的专业化率仅为15%-30%,远低

于美国的75%-95%。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体制,是以行政系统来整合企业的组织形式,因此形成了企业垄断的条条、块块分割的企业组织结构。在这个组织体系中,企业是各级行政主体的附属物,不同企业都有不同的行政主体,不同的行政主体则保护各自的下属企业。它割断了同行业间的分工协作和地区间的横向联系,导致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效率十分低下;各地区相互封锁、分割市场、排斥竞争、保护落后,使整个经济结构处于一种自我保护、自我复制、自给自足的状态之中,造成整个产业组织陈旧落后,长期低效运行;各地区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资源浪费严重,不可能产生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体系。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体系,只能在国家政策和法制的干预下,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形成和发展。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有关产业组织的理论和实践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产业政策,更标志着我国产业组织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又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加强,我国产业组织的不合理状况越来越明显地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区域产业发展不均衡

区域间产业分工水平较低,区域间产业分工水平较低,区域间产业明显趋同,产业相似系数较高。据测算,2015年东部与中部的产业相似系数为0.9892,中部与西部的产业相似系数为0.9974,东部与西部的产业相似系数为0.9924。由于区域间产业分工不合理,资源型地区长期依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盲目扩大资源开发,加剧了资源环境矛盾。中西部地区近年来频发极端自然灾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区域间产业转移机制不健全,由于区域间产业转移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起来,致使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不能有效发挥。由于产业分工不合理,再加上既有的趋同性产业结构,地区间展开了激烈竞争,并在部分地区和领域演变为恶性竞争。比如,各地为了获得原材料和商品市场,竞相设置贸易壁垒;为招商引资而竞相提供更为优惠的财政、税收、土地等政策。恶性竞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合理配置,导致了地区间重复建设等低效行为,进一步加剧了产业分工布局的不合理,致使地区间的经济协调发展难以有效展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开始了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

各国为谋求在新技术革命中的占据有利地位,相继制定高新技术发展战略或计划,以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比如,美国制定了“战略防御计划”,欧洲共同体制定了“尤里卡计划”,日本制定了“科技振兴基本政策”。中国则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推出了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并于2016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科学技术创新投入、产业技术水平、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四)三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大

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不仅表现为三次产业间结构不合理,而且表现为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比如,农业内部种植业所占比重过大,养殖业所占比重偏小,而畜牧业发展较为滞后。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为60%左右,而中国仅为30%左右。在工业内部,资源消耗大、附加值低的加工工业所占比重高,而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低。在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步较迟,发展速度较快,但其比重仍然较低,特别是物流、电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多由政府垄断经营,政策性进入壁垒高,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总体规模偏小;生活性服务业虽然比重高,但服务质量与竞争能力均与国外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比如,国内传统商贸业中的大型百货与超市基本上由国外大型商贸集团控制。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竞争力偏弱中国工业除石油、天然气、电力等具有自然垄断或行政垄断特征的行业集中度较高之外,绝大多数行业的集中度很低,企业竞争力偏弱。比如,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指标的最高值低于其它钢铁生产大国的最低值,其中日本和欧盟的钢铁产业集中度(CR4和CRl值)超过中国的两倍多,美国在中国的1.5倍以上。2015年,欧盟四大钢铁公司的产量相当于欧盟15国总产量的90.73,而2015年欧盟前4家钢铁企业产量所占比重为54.29%2016年比12015年提高了36.44个百分点;2007年美国最大的四家钢铁公司产量合计占美国总产量的52.90%,比2015年的37.9%提高了15个百分点;2016年,日本最大的四家钢铁公司合计产量为8987万吨,占日本总产量的74.77%比2015年的58.75%提高了16.02个百分点。相反,我国1999年我国最大的四家钢铁公司分别为宝钢、鞍钢、首钢、

武钢,其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比重为31.3%; 2016年,我国最大的四家钢铁公司分别为宝钢、唐钢、鞍钢、沙钢,其产量合计为9441万吨,只占全国总产量的19.3%,比2015年降低了12.77个百分点。

(五)产业发展方式粗放简单

中国多数产业技术水平较低,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中国制造业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其中能耗高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可靠性和寿命低20%。中国绝大部分产业的发展受到不少重大、关键技术的制约。例如,中国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销量居世界前列,但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核心技术;中国纺织行业依然受纺织机械数字化加工技术,高性能、功能化纤维加工技术等的制约;钢铁行业受非高炉炼铁关键技术的制约。2014年以来中国实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外资控股和独资企业迅速进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领域。但是外资投资企业依靠巨额资金、技术投入形成市场垄断,采取一系列技术保护措施遏制中国产业技术的进步和技术超越。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换来的仅是比国内先进的技术,但未能换来国际领先技术,更换不来核心技术。更为重要的是,政府与企业短期行为在引资中表现为重表面而轻实质,对技术引进缺少消化吸收,难以推动民族工业的技术进步,并没有能够有效提高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2016年消化吸收经费与引进经费的比例仅为6.86% ,2015年一2016年上升到25%左右,而2014-2015年进一步上升到40%以上,表明我国己经开始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但是,与国外相比,我消化吸收经费与引进技术经费之间的比例仍然非常低。比如,日本、韩国引进技术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之间的比例达到1:5-1:8的水平。

四、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思路

(一)制度创新消除内部障碍

1、彻底改革产权

对于工业产业内部的优化应该首先对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较大的关键部门(包括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工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和机器设备制造业)加大改革力度,使这些敏感型的产品部门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其影响和带动作用,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让其有效的促进那些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都低的部门,以工业聚集、三产扩张、产业结构升级为核心,提升工

业化。通过整合提升各类工业、科技园区,用园区的发展带动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的发展,不断提高园区的经济密度和产业水平,带动地区特色经济和产业群的发展壮大,形成若干个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点带面”地推进整个产业体系的技术进步。随着地球资源的逐渐枯萎,对能源的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将会是未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重点推进西南地区大型水电站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河流水能资源,科学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加强并网配套工程建设,有效发展风电。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

在开发能源的同时也要统筹规划全国能源开发布局和建设重点,建设能源基地,为将粗放型经济发展成为集约型经济,应该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减少一次能源大规模长距离输送压力。合理规划建设能源储备设施,完善石油储备体系,加强天然气和煤炭储备与调峰应急能力建设。同时加快完善国内油气主干管网。统筹天然气进口管道、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跨区域骨干输气网和配气管网建设,初步形成天然气、煤层气、煤制气协调发展的供气格局。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加快现代电网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切实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电力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2、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促进各次产业结构内部调整,实现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一,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就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基础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比如要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切入点,大力发展节水型灌溉体系。另外也要加强农村公里、电网以及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速度;二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改变过去的依靠传统劳动力为主的模式,建立科技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因此要想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须要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比如鼓励农村合作社模式的实施,建立农业科技研究机构,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三是建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农村要紧紧抓住“互联网+”的战略,建立互联网

信息服务体系,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农业产业的优化。比如农民要依托互联网平台及时了解市场动态,从而调整种植发展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行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需要,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以旅游业为龙头,以现代物流业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从而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3、关注产业发展方向选择

产业结构调整是结构升级型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之中,依次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农业、第三产业和能源、交通、通信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矛盾。原先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颈”产业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明显缓解。而在消费品供求的买方市场初步形成的情况下,对于一些市场需求较大的产品,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我国的生产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进口。因此,本次调整应着重于整体结构的升级,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我国对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的生产能力,以使产业结构的演变格局与整个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协调。正如前文中所述的,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无不与产业结构的特征和矛盾密切相关,而解决这些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必须通过供给结构的调整,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来带动经济的增长。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依靠高投入、依靠掠夺式使用资源来支撑经济增长的方式,通过制度创新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和企业的竟争力。

(二)调整产业内部资源的配置

产业结构调整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调整。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产品的供应应该由市场需求来决定,应该摆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产量与实际市场需求量严重脱钩的情况。在我国过去的产业结构调整之中,采取了重点加强薄弱产业发展的措施,使资源配置向“瓶颈”部门倾斜,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产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己经得到了基本解决,“瓶颈”产业制约国民经济

发展的矛盾己得到较大的缓解。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以解决产业供给能力不足,平衡产业比例关系为目标的结构调整,将顺利完成。今后,为了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动力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相应地,产业政策,也要由倾斜式地开发产业供给能力,转向开拓市场,创造和培育市场需求,通过市场引导产业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是以经济内涵增长为目标的调整。本次调整应该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特别着眼于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环境、调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等,以此来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结构升级和经济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先进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经济素质的基础之上,向高级化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须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经济素质的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或失调,固然有资源配置偏差的原因,但更致命的问题还在于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从整体上看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产业结构建立在经济技术低水平的基础上。如果仅仅采取资源配置倾斜的办法进行。

(三)促进科技创新和信息产业发展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疫病较多、农药化肥残留较高等问题,建设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施生态农业与新农村环境建设,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四)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方式

重点保护农业生产能力,稳定重要农产品的供应。加大农业设施的科研和高新技术推广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农业装备的购置补贴力度,是促进农业发展、提

高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措施。农业购置补贴应优先补贴能提高生产力、劳动效率和整体产出率的机械设备。提高居民消费对农业的生产诱发系数,降低净出口对农产品的诱发系数。加强中央统筹协调和宏观调控的职能,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对外贸易一体化管理体制。同时,建立健全农业法规体系,将农业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同时人才培养是提高农业发展成效的重要突破口,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是提高农业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服务网点,支持大型超市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

市场主导调整与政府引导调整相结合。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全,在资源配置中难以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依靠计划手段,即政府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基本上都是由政府行为主导。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市场体系逐渐完善,市场日益规范,市场开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哪些产业的比重上升或下降,哪些企业规模扩张或被淘汰,哪些产品上或下,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的转换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弱较量,政府的行政干预作用开始弱化,产品结构调整由政府主导调整开始向市场主导调整过渡。当然,在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也不能放弃政府的计划指导作用,要通过加强和改进政府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整缺陷,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有市场竞争,追求调整效益,又有政府引导,规避调整失控,最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结论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突飞猛进地发展,无论是严峻的国际形势还是政府政策的导向,都让人们清楚地看到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标准。同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一直上升,并且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中分离出来进入到第三产业的行列中去,但考察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产业中基本是以传统产业部门为主,缺乏创新的技术和管理体制,并且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仍然很低。三大产业发展趋势在现行的生产水平、投入状况、进出口情况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十二五”期间三大产业将仍保持“二、三、一”结构发展,仍然是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但产业结构之间有了进一步的优化,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正在逐步缩

小,共同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前进的并驾齐驱的两辆马车,也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军,梁东黎. 开放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及其转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01)

[2] 常倩倩. 浅析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4(01)

[3] 刘芳,倪浩.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应措施[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4(03)

[4] 曾贝.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调整思路[J]. 内江科技. 2014(05)

[5] 孙兴丽,刘晓梅,徐志清.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研究[J].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 2014(09)

[6] 盛丹.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 中国物价. 2014(10)

[7] 宋宁宁.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5(03)

[8] 沈怡君.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08)

[9] 宋立.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内蒙古林业. 2014(11)

[10] 杨伟嘉.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与出路[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11] 刘保珺.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成因的实证分析[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02)

[12] 宋立.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内蒙古林业. 2014(11)

[13] 王惠.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J].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01)

[14] 蓝庆新,王述英.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1(01)

[15] 席本兰.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走向的基本趋势[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16] 崔宏义,王化栋.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调整[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方面和核心内容。下面我将通过对《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认识,来分析一下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产比重持续降低,三产比重明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对有限。就业结构变化远大于收入结构变化。 2.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并呈现出内部结构升级特征。。我国出现了明显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意味着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级。 3.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当前的高增长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结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这三次结构转变都与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相关,形成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规律。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比例偏低,而且近几年在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的水平上出现了比重增幅趋缓,甚至近两年出现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着结构低水平。 2.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3.产品的附加价值明显偏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工业处在低端位置。在许多工业领域,我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附加价值难以较大幅度提高,相应地实现经济增长投入的物耗、能耗也比发达国家高得多。中国工业的技术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十一五期间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向和升级战略措施。 “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内容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任务,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以体制改革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为基本保证。 1.加快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十一五”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针对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纲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独立成篇,这是历次五年规划中的第一次。总的要求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具体战略:(1)把服务业当作产业对待。(2)优先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十一五”期间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3)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这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根本动力。 2.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 任务。 《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在对齐齐哈尔市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所处的工业阶段、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两个方面对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现行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标签:产业结构;产业升级;高度化 “十二五”时期,是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五年,与此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齐齐哈尔市经济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抓住国家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研究齐齐哈尔市产业升级对策,有利于加快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产业和产品层次,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3齐齐哈尔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30.4亿元,比上年增长8.5%。第一产业增加值280.3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451.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498.8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为22.8:36.7:40.5。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4.4%、44.5%和4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396元,增长9.5%。 二、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分析 (一)所处的工业阶段分析 工业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重要阶段,工业化程度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达程度〔1〕〔2〕。为了分析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的现状,根据我市人均GDP相关数据,运用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三阶段模型〔3〕,判断当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所处的阶段。 根据《1996-2012齐齐哈尔市经济统计年鉴》人均GDP数据和《2013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汇率均价,把2000-2012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折算为美元,并把折算后的人均GDP与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模型进行对比,以1996年为标准进行判断,2011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为3081.53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1年以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发展不但落后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落后于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距实现成熟的工业经济阶段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 (二)高度化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动态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结构所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要加大金融业改革力度,把金融资源重点投资投入到烟草业、旅游业、白酒制造业、中医药苗药制造业、能源电力业和特色旅游食品产业的开发上。一、贵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动趋势经过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调整,贵州产业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型向“二、一、三”型再向“二、三、一”型的转变,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的方向转化。第一产业。牧业发展较快,林业、渔业均有小幅上升,初步扭转了过分偏重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单一传统生产格局,初步实现了农业经济多种经营、综合协调发展,但一产内部结构调整变化不大,种植业比重仍然较大。第二产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中,轻工业比重不断上升,重工业有所下降,非公有经济发展加快,非国有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大幅提高,贵州省加快了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在加强建设能源原材料工业、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了以卷烟和饮料酒为主的轻工业的发展。在巩固“两烟一酒”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电力、铝和铝加工、冶金、汽车零部件工业等新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贵州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较低,仍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近年来,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文化、体育尤其是房地产业稳步增长,所占比重逐年增大,上升势头强劲,同时,商业、饮食业快速增长,持续保持了第三产业中主导部门的地位,运输、邮电行业也有一定的发展,近几年,我省旅游业、房地产业迅速倔起,高科技信息产业发展很快,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贵州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最大、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的时期,表现在:一

是农业基础进一步牢固,粮食生产实现了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畜牧养殖业比重有所提高,非农产业发展加快;二是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三次产业中最高,是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两烟一酒”、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旅游业、生物药业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和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但工业产品中的主流产品仍集中在初级产品加工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等基础工业,而机械、电子类产品所占比重还很小,产品结构层次仍然很低;三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高,有加速增长之势,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迅速倔起,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证券、技术、信息产业等已具一定规模,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房地产业增长势头强劲,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扩大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四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和制造业比重仍然较大,服务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五是资源有效配置呈合理化趋势,生产资源逐渐向优势企业汇集,产业发展已进入以数量扩张为主转为以素质提高为主的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结构调整的重点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六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瓶颈”对优势产业的制约得到缓解;七是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功能进一步发挥,以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双百镇”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取得成效,城镇化水平达到23%左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产业的发展和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二、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特征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认为,不论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一、2005年产业结构分析 2005年是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阳市的重要讲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规模化经营为目标,利用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充分发挥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力量;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格局尽快形成。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25.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6%,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85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49.39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241.38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2:52.6:40.2调整为6.6:47.5:45.9,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0.6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5.7个百分点,三产和二产一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实现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稳定发展。 (一)第一产业 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内部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全市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4.71亿元,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比“十五”初期下降了7.7个百分点,而畜牧业产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了6.9个百分点,一些城郊农业如白云区、乌当区的花卉产业、小河区、花溪区的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产品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安全型转变。非农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乡镇企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全市符合四个条件的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22.5亿元。农村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民族风情旅游等得到较快的发展,花溪立体生态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较快发展,达到3135亿元,比上年增长7.7%。造林及绿化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16万公顷,退耕还林面积0.15万公顷。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开始在一些地区试点,农村人口低收入保障开始向全市农村人口覆盖,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第二产业 全市工业产业发展在克服“煤、电、油、运”紧张、流动资金短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大对境内外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大工业产品的营销工作,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为213.22亿元,比去年增长15.28%,完成工业总产值628.98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大关和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工业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非公有制工业增长快于公有制工业,全部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4.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6%,比公有制工业的增长速度快14.68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7.3%,比去年同期提高2.17个百分点。九大行业是拉动增长的主要贡献者,除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外,烟草工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医疗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生产与供应业等都呈增长趋势,完成工业总产值438.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0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达98.62%,九大行业是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中省驻筑工业企业仍是我市工业经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题目: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姓名: 学号: 专业: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2016年12月20日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通过对数据观察,根据搜集的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

Y t=α+β1X1+β2X2+β3X3+μi (i=1,2,3) 其中: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长率,α表示在不变情况下,经济固有增长率。可近似认为,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加权和,而βi分别表示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权数;βi X i则表示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μi表示随机误差项。 通过上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会如何变化。从而进行经济预测,为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与参考。 2、数据说明 以下数据来自财新网,见表1 表1单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十分严峻的挑战。就国际市场而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融合,国内外市场界限逐步消失。面对着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发展、产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中国要主动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去,就必须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发展机遇与增长空间、争取在新的世界分工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产业结构的转换成本,同时降低结构转换风险。 就国内市场而言,目前需求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变动:消费需求从满足一般的生活日用,逐步向高档次的生活日用转变。这使国内的投资需求也随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而产生变动。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投资需求增长迅速。面对这种国内市场经济形势,中国实现经济增长,只能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适应新的需求结构,并由此产生投资品产业的生产技术结构升级。 一、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中,科技创新特别就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原创性意义的自主创新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一)自主创新就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必由途径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在90%以上,我国只有45%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到3倍,而我国只有80%。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全面提高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素质。 (二)自主创新能加快第二产业调整 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就是第二产业方面的问题。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特别在真正的高新技术方面,我国多数企业还不具优势。因而,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工业结构调整为主,其关键在于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 (三)自主创新能促进传统产业高级化 传统产业仍就是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主体,但在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各经济区域中传统产业的发展不能走过去的老路,必须同新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走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重视产业链升级融入国际产业链而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

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1900 (计划范本系列)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详细版 When The Goal Is Established,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Org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rganizational Goals To Be Achieved And The Ways To Achieve Them.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详细版 提示语:本计划文件适合使用于目标确立时,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市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一、产业结构现状 ****市是一个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能源重化工、新材料、煤炭深加工、矿山机械和高载能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其产业构成表现为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和出口依赖型特征。近年来,全市按照巩固和稳定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提升第三产业的要求,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XX预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亿元,第二产业40亿元,第三产业23亿元。人均gdp达到9836元,人均财政收入6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6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2元。“xx”期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6.3:56.8:26.9调整为13:59:28,到XX年调整为10:57:33。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得益于黄河灌区的有利条件,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XX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为 63.4:2.6:31.1:2.9,特别是畜牧业比重比1995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比XX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6.5万亩,其中:脱水菜种植面积6.4万亩,饲草种植面积12万亩,粮经饲种植比例由XX年的73.0:24.5:2.5调整为 67.2:24.7:8.1。 第二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市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报告书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 )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 172-173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内容。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 (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4)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 (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就是说主要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就这种耦合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公式中, E 表示结构偏离度 Y 表示产值 L 表示就业 i 表示第i产业 n 表示产业部门数。 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由于Y / L可以用来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 Yi/ Li= Y / L,从而结构偏离度E = 0。同时,Yi/Y可以用来表示产出结构, Li/ L 表示就业结构,因此,结构偏离度E 同时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因此,结构偏离度E 值是不可能为0的。而且,结构偏离度指标将各产业一视同仁,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很多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又引入了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1967)提出的,一些学者曾经将之用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实,泰尔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

浅谈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状况

浅谈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状况 金融学院 09投资 王璐 902026105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引入了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其生产物取自于自然力,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如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地产,公共设施,科教文卫等等。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联系,而且各种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综合形成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也存在着数量比例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用产值结构衡量,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15%左右,达到了完成工业化的标准。但是,第一产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还在50%以上,远未达到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的就业结构要求。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我国工业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工业产值虽然持续增长,但就业却在绝对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每一轮高速增长时期,都依靠结构调整升级产生一批高增长性支柱行业,带动整个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的IT 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面对当前不容乐观的产业格局,我国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以适应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 1.农业基础地位不变,把优化第一产业优化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任务。农业在国民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会改变。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耕作方式和农产品品种的竞争能力差,因此,学习西方大国的农业机械化,向集约式农业发展,改变以往的浪费、低效不合理模式。另外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土地、水、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20002013年全国25个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对科技水平、国有经济比重、开放程度等影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基本结论是:科技水平和开放程度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国有经济比重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负面作用,但影响程度较小。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面板数据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有关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以库茨涅兹(1989)为代表的收入决定论和以罗斯托(1988)为代表结构决定论。学术界支持罗斯托结构论的文献如David B. Audretsch等(2002)对欧盟国家19931997年生产总值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偏离度关系的研究;Peneder.Michael(2003)通过对28个OECD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总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相关变量建立的增长模型等。与之相对应,Masakazu Katsumoto (2004)和Chihiro Watanabe(2005)对100个国家近20年来的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变量进行分析,证明了库茨涅兹收

入决定理论的有效性。B.Sharma(2003)对澳大利亚制造业对R&D投入策略依赖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Josef C. Brada 对美国制药业发展与东西部技术流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B. Asgari和A. Nagamatsu(2003)认为R&D活动、功能开发与同化能力良性循环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帮助企业增强竞争与决策能力,从而促进日本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学术界对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自杨治(1985)将西方产业经济学引入国内以后,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内的产业结构研究文献才逐渐增多起来。 李国璋和武玉洁(2008)对于个别省份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赵春艳(2008)对我国各省19962005年人均GDP及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关系的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显著。周叔莲和王伟光(2001)认为具体有促进劳动分工、产业劳动生产率差异影响需求结构以及优胜劣汰;隋广军等(2005)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模仿型技术。盛昭瀚和高洁(2007)与唐德祥和孟卫东(2008)分别应用演化经济学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R&D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和路径依赖。陈国宏和邵?S(2001)运用AHP方法对产业结构给予量化后对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因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 析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 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 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 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广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西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广西的经济发展正经历一个黄金机遇期,把握这一机遇,促进广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广西经济发展的重点。本文对有关广西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众多论文进行综述,供大家参考。 广西是一个后发展地区,城市化水平低,资源压力大。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广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广西产业结构存在许多问题,现将各个问题总结如下: 一些学者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认为广西的产业结构层次低,盲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产业结构缺乏效率,并且投资项目小型化,丧失了规模经济效益。【1】2009年,广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8.9%;43.9%,37.2%。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偏大,但发展落后,农业基础脆弱,且内部结构明显不合理,第二产业中工业比重偏低,总量不足,素质不高,基础工业与基础设施落后于加工业,第三产业总量不足,新型服务业落后于传统行业。在广西14个城市中,把建材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有14个,将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和食品加工业列为支柱产业的有11个,而将电子,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区却非常少,广西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严重,而且大部分仍走传统的老路。产业结构严重缺乏效率。广西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生产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低,至使企业成本高,经营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下滑,许多企业亏损。 另一些研究者注意的是三大产业内部结构中的问题,重点分析农业,工业,服务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对于农业比重过大,工业效率低下,服务业比重过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 对于这些问题,为实现广西产业结构优化,许多学者提出了对策,众人观点不同,现总结其中比较重要的几点: 有学者认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可以推进广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实质是遵照公平竞争的原则,通过择优淘劣的过程选择产品和企业,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资源不断从旧产品移向新产品,从效率低的企业移向效率高的企业。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也可以说是区域内资源向具有较强竞争力产业中的强优企业聚集的过程,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国有企业是经济组织,据统计,2006年广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524.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8.04%,国有企业在广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有骨干重点企业仍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国有企业在广西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1)在实现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带头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发展高新技术进行投资,在技术改造,推广运用新技术,推广运用现金管理手段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先导作用。(2)国有强优企业利用品牌效应提高了产业关联度,延伸了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柳州汽车产业生产规模的逐年上升,有力的带动了相关零配件业的发展,提高了协作生产能力。(3)国有强优企业拥有一批技术研究院,技术中心,研究开发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他们在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技术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然是推动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微观基础,而要加快推进广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现实可行的路径就是要继续抓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特别是要支持和发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近两年我国经济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一些新特点,最突出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趋势性放缓,经济转型的动力增强,压力加大。世界经济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着突破,等等。这些新变化不仅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少机遇,也带来不少挑战。 面临五个方面的机遇 机遇一:新的区域增长极和产业升级动力正在生成。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其实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当活跃,近两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扩张期,今年以来这种态势仍然明显延续。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效果凸显,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形成。在东部工业增加值、出口利润和财政收入等指标明显下滑时,中西部一些省份和城市的这些指标却逆势上扬,甚至大幅度上升。产业迁移促使要素流动,有利于矫正扭曲的市场价格和效益分布状况,催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动力。制造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有所增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同时,全社会就业总量并未减少,相反还在扩大,去年经济增速慢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年初预期目标366万人。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增长动力的这些新变化,我国才能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扩大就业容纳量。 机遇二:我国的市场回旋余地大,综合竞争优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新技术和产业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应用新技术的成本会迅速下跌,成本下跌就可以促进产业化、商业化、规模化。当前,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综合成本确实在上升,但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有12项指标,其中除了对劳动力成本和水电成本上升的评分为下降之外,其他10项指标评分全部是上升的,包括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服务效率,还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 这表明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虽然我国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放慢了,甚至绝对量减少了,但是这么多企业肯定并继续看好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见,不能简单说年轻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就没了,而劳动力素质提高则是我们新的人口红利来源。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当中,劳动力素质提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国的市场规模和回旋余地这么大,又有这样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积极因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机遇三:地区分工和产业布局将展开新的重组。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汇成4股潮流,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进程持续活跃,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十分旺盛。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也是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中西部正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些资源型城市加快产业转型,新的市场需求和后发优势孕育积累,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纵深不断拓展。“十二五”期间,突出环境约束、民生改善和创新驱动的转型导向日益鲜明,支持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的财税金融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以及鼓励竞争的改革,亦将陆续配套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市场需求、产业关联、制度环境等都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 机遇四:产业组织和供应链将发生新的整合。在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引导下,原有的工业门类可能演化为生产性服务业,传统的服务业可能整合为新型的服务业,制造业的核心业务可能越来越趋向于精、专、强,而原来的非核心业务可能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说明山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