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儒敏最全解析_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与应对策略分析

温儒敏最全解析_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与应对策略分析

温儒敏最全解析_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与应对策略分析
温儒敏最全解析_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与应对策略分析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

2018-10-24 21:55 历史/阅读/高考

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统编本(人教社)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目前,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然而新高考究竟注重考查学生何种能力?又应当在实践中以何种科学方法应对为宜?希望本篇能助诸君在前行中涤清迷雾……

“高考正在变动,一个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一个是考试内容的改革。未来几年,全国高考主要是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科目上有大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还是很谨慎,但其实招生制度改革才是根本性的。

高考改革,对高中老师来说,教学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提一些建议,完全是个人学术研究的一种看法,而且这个看法可能还不全面。”

新高考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那我们教高中语文,怎么办呢?教学中需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注:下文有详细说明)。

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教,剩下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文。我们也要教学生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一线教学需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

今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我建议老师们多读《新华文摘》。

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以前我们的教学比较注重思想内容、字词句、艺术手法,这里边也包括有检索,但是是不自觉的,更多是停留在技巧层面,不是考学生的脑子灵动,是考他们有没有记住。

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检索能力的训练?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认。这些年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需要引进检索阅读。

备考高三,还需要对检索阅读进行训练。考查检索能力通常看你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排除概念干扰,能不能提取新的信息。尤其在实用文阅读中,基本都含有概念干扰这一特点。

如下文注入的“概念干扰”,就是要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能否在短时间筛选信息。

题例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__________,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肤释放出来。

短短几行字,就出现了多巴胺、内啡肽、辣椒素这些复杂概念,四个选项也有意进行概念干扰。这种题目就是考思维能力,要考生能够尽快排除干扰信息,抓住核心信息。

所以我们老师光给学生讲方法还不够,要学生平时阅读得多,对文字慢慢心里有定数,学生不慌了,才可以完成题目。

另一个变化就是考逻辑思辨。这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所缺少的,新课标也会注入。未来,高中语文也专门有逻辑思维这块内容。

20世纪50年代是要学逻辑的,但后来没有了,现在重新重视起来,是因为当今社会太不讲逻辑了,网上掐架的人打了半天都不知道对象是谁,完全没有逻辑。

温儒敏(右)

例如《堂·吉诃德》《红楼梦》《乡土中国》等整本书的阅读推进,这部分的分值还会提升,现在还在研究中。

文言文考试变化最大

现在古诗文在新教材里面变化最大,小学古诗文占比到30%,但是真正考的没那么多;初中占40%,实打实。高中占50%,实际上超过50%。

现在我们尽量不要超过,为什么?我知道,老师们教文言文,花费的时间最多,如果一本教材里面60%、70%都是文言文,那基本上是文言文的天下。

我主张文言文也要1+X,教一篇古文,然后配上四、五篇课外古文,让学生似懂非懂地泛读,能基本上读下去就读下去。没有这个量,他就语感出不来,现在文言文的考试很注重考情景下的使用,就是语感。

另外,现在文言文押题是押不动的,这几年文言文的阅读题,绝大部分都是历史,而且很多时候出人物传记,传记具有情景性。

2015年,全国卷出的是宋史里《来护儿传》,2016年又是宋史《曾公亮传》,2017年又是宋史《谢弘微传》。今年则有《晋书》、《后汉书》。注意,出的题都是有情节性的,让考生放在情境中判断、研究,一般占分19分。

断句和翻译是最能够考查文言文阅读水平,平时需要多练习,多看古书。虚词、动词知识性的考查,相对减少。

老师可以把古书印出来给高中生看一看,让他们感受是什么样子的,给他们信心。我们要很重视断句,这是文言文占分最重,也是最难的部分。

此外,这两年高考语文还增加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未来也将会持续下去。这方面需要依靠学生自己见多识广,老师自己讲不过来的。这些题目难度也不大,但就靠平时积累,这些题目正好是拉分项。

题型和各类题搭配的改革,更注重综合性

题型变化不是很大,但未来可能出现注重综合性的考查。以往同一试卷中几个板块彼此分散隔离,甚至同一个试题中几个小题也缺少联系,以后不妨改为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五六个题,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学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

今年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题型和赋分和往常差不多,但它出现新变化——随文设点。

随文设点,考语境中的对错,训练语感。不是单句考成语、病句,而是随文设点,要求从文章自然段中来看成语、病句是否存在,逻辑有没有问题,这个难度增加了。

实际上也给一线教学提出新的思路:注重情景化。考的是语境中的对错,是需要语感来判断的。

默写也在一个语境中出现。增加对语感或者语用是否“得体”的考查。如“的,得,地”等之类的考核。任务指令,规定写作的范围与针对性,多维度比较中说理。

高考作文,作文要重视议论文,但不能放弃叙述文,还要“防止套题”

今年的上海作文题好,有思辨力。作文题要有一些平衡,既照顾到体现时代性,又要充分考虑命题的科学性,要有适当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的考量。现在这种作文题很难达到这几个“度”的调试统一。

2018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受到批评很多,明年应该有所改变。现在高考作文命题围剿套题,所以不要放弃记叙文。如果学生都写小社论,是不行的。记叙文才是最能训练人的语言能力。

高中的作文教学很难教,因为写作只能教会学生最基本的东西,没有办法教他们写好。不要去相信什么写作学,写作没有那么多道理的。

多读书,适当练习写作,学会模仿不同体式的文章,这样写作才能基本过关。语文作文的重头戏是阅读,依然要扩大阅读面。

高一放开写,充分抒发个性,让写作练脑,成为有趣好玩的事情;

高二收拢一点,按照文体、一般写作技能或者主题来分专题训练。应当特别注重议论文学习,如前面说的,往理性思辨靠拢;

高三主要是应考,可以有些技巧,包括如何避免常见的写作弊病。

新课标

“学习任务群”将颠覆传统

新课标指出一个概念,叫“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宗旨性概念,统领整个课标。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这四方面内容相互融合,不能分开。同时,“语言建构与运用”又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内容,是其它三个方面的基础。

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已经久违了“情趣”,很少顾及和尊重学生个人的“情趣”,新课标给一线教学提了个醒:“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语文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而“鉴赏品位”这个说法的提出,在这个过分物质化的浮躁且低俗的环境中,是有针对性的。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这样明确的概括和提示,也是第一次。

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将会改变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材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编写之中。

高一是“必修”,要求完成7个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写作、应用性阅读与写作。这7个任务群的前4个,是贯穿整个高中课程的。

高二是“选择性必修”,除了前面4个任务群,又还增加了5个“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文化论著研习。

任务群的设置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学中强调的不是以课文为纲,也不求知识的完备与系统,训练也不再是纯技巧的分解,而是任务群驱动下的多文本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师则是教学的组织者,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三个问题,要平衡兼顾一下,不走极端:

一是任务驱动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二是防止任务驱动下的多文本学习造成浅阅读的弊端。

三是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活动应适当。

近年来,语文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太热闹,太浮躁了。我们缺少的是沉浸式的学习,自由式的阅读。

未来的教师要吸收新课标关于任务群的理念,在某些教学环节中可以多使用这些方法,但应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情况与教学的内容来确定合适的教学方式。

新教材

“统编本”语文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用一家媒体的报道标题来说,就是“新教材专治不读书”。读书、熏染、积累是语文不变的法宝。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培养读书的习惯是语文最重要的宗旨。

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是教语文的最重要的办法。举一反三(精读课)运用精读学来的方法来读其它书(略读课)。老师们赤手空拳重读课文,才使备课有温度,自己的感知。精读+泛读

精读课主要是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举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趣,就是精读课。

略读课呢?主要是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而且主要是泛读,要快浏览。

所以要求备课要注意区分两类课,而且要既教文体,又要突出重点。所以我们特别强调老师们备课的时候,第一步不要去网上查别人的课件、教案,而要重新读课文。

我举个例子,小学二、三年级的课文:《弯弯的月亮》和《小小的船》。我说这很简单,谁都背下来了。但老师备课的时候,自己要静下心来再读两遍,进入那个状态,想象儿童接受的情况,他可能会碰到什么问题,可能有什么想象。

切记,赤手空拳地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要务,哪怕你已经教了20遍。现在我在大学里面教,我也教大学一年级的作品,我也要重新读,而且要重新查字典。有些字我有好几次都念错了,需要重新核对一下,注上拼音,别念错了。

采用“1+X”方法拓展阅读

1就是课文,指精读课,X就是泛读,可以似懂非懂地阅读。

一个学期只学15篇作文能够提高学生水平吗?不能,应该将这15篇文章X4、X5用。老师备课也要有针对性,要有重点。

授之以渔,要教读书方法

一堂课下来,有把握得住的“干货”。读书方法就是“干货”。跳、猜、默、速(教泛读略读速读的方法)。

现在我们教得比较多的是精读、细读,分析做题。其实还应该教快读、默读、跳读、猜读。我看不懂这个,我猜读;我对这个不感兴趣,我跳读。

像西游记第一回,最难读,写得非常啰嗦,谁能够精读下去?所以小时候我们看西游记都是跳读,看到不懂的字也不停下,一页页翻着很快,看到风景、诗词就翻,看到妖怪才多看几眼。先生看到就会批评,不读书,读书不求甚解,这些字都不认识,怎么可以往下读。

但其实这样也有好处,读完西游记,就读三侠五义、封神榜,读得多了,水平就上来了。所以要教给学生各种各样读书的方法,这就是我们说的干货。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

提倡整本书阅读

为什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因为现在多数人都读不完整本书,一是没有耐心,二是碎片化阅读的影响。所以整本书阅读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重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相当一部分糟粕,只属于它过去那个时代,不可能转化,也不可能支持当代文化生活。

如传统文化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大同等观念,都是精华的部分,可以继承和转化、吸收;而愚忠、愚孝、封闭、自私、奴性、麻木,等等,都是糟粕,应当批判和抛弃。

高考改革:“新高考”会带来哪些新变化

高考改革:“新高考”会带来哪些新变化 高考改革:“新高考”会带来哪些新变化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早在2014年《国家关于深化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上海市、浙江省两地率先成 为试点,都将在2017年迎来“新高考”。新高考政策将对考生和学 校带来怎样的影响?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各地高考陆续改革 3月17日,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上海市2017年普通高等学 校招生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实施办法》,明确了本科批次的志愿填 报及投档的基本单位为“院校专业组”、本科志愿均在统一高考成 绩公布后填报、本科普通批次设2次征求志愿等内容。 因此上海高考怎么改、改成什么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相当于全国改革的风向标。那么2017年,上海的高三学生们究竟将迎来什 么样的高考? 新高考改革采取的是语数外三门必考,再加三门选考科目的模式,而高校的不同专业也会提出考生必须选考科目的要求,所以过去长 期以来实行的按学校为单位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的方式就不再适用。今年上海在高考录取中,引入院校专业组的新概念,要求每个学校 按不同的选考科目要求,搭配成若干专业组合,例如把要求考生必 须选考物理的各个专业打包成一个专业组,以此作为一个志愿填报 单元,考生如果填报这个专业组,可以在其中再依次选择四个专业,如果达到了专业组的头档分数线,但是前四个专业没有录取,则会 被调剂到本专业组内的其他专业。按照高考录取的不同批次,考生 可以报考的专业组的数量也不同,其中作为招生主体的普通本科批 次考生可以填报24个专业组志愿。此外,高考志愿填报时间也由高 考之前调整到高考成绩公布之后。

高校招生录取既要看‘三科’成绩,也要看‘三年’表现,着眼打破“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教育界认为,这对推进教育 教学理念更新,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 按照改革方案的部署,到2021年,全国大部分省份将实行新高考。无疑,全国各地的高中及高校或早或晚,都必须进行教学体系 和招录体系改革,以应对高考的巨大变化。而在此之前,国内也已 有多个省市公布了“新高考”方案。 比如在全国高考大省河南省,将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 一年级学生也要适用新的3+3高考方案了:他们未来将要参加的高 考将不再进行文理分科考试,统一高考的考试科目只有语文、数学 和外语三科,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取消原有的‘文综’和‘理综’考试科目,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 目中自主选择3科在高中在校期间进行考试,并在高校录取时参考 考生综合素质评价。 对于多地先后出台的“新高考”方案,民众都是如何看待呢?记 者也做了一番随机采访,其中包括几年后将要参加高考的高中生、 已经经过高考的大学生、高中老师等。大学生王杨青说:“我觉得 不分文理,6科里选3科就很好,因为按照之前的文理分科,我就 很不占优势,我的历史和政治都很好,可是地理非常差,这样我就 可以选择化学、物理其他还可以的学科。”陈玉洁说:“平行志愿 特别好,因为我之前有一个认识的人,他当时报考的时候还没有平 行志愿嘛,他第一志愿的分数没有上去,他报的当时是厦大,没有上,结果第二志愿的学校相对来说比较没那么优秀,所以最后导致 他复读了2年还是3年。”高中生小艾说:“像我自己吧,我最喜 欢的专业是建筑设计,这样的专业大都是在理科类大学里,那文科 中我也很喜欢语文、政治等,所以我之前一直觉得就是很难取舍。”一位市民说:“像不分文理这个角度上,利的方面就是学生文理并重,就能够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但弊 的方面也存在啊,文理不分之后呢,她学业负担会更重一些。从不 分批次角度上来讲,他也增加了一个学生对一个学校的选择性,不 用再像以前似得,追求学校的好坏,而是在专业的条件下,他就能 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校。”还有一位市民说:“我想现在的知识体

预计2018乃至今后的高考语文阅读题量会持续增加,锻炼阅读速度、提升反应能力迫在眉睫!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阅读文章具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还专找让考生想不到的领域,对女生特别不利 □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高中语文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全线崩溃!”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话乍一听有些耸人听闻。 2018第五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现场,温儒敏与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北大中文系主任陈晓明坐在了主席台上,纵论语文教育、青少年写作和高考改革大势。这3位大咖也许是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们最想亲近的人了。 自今年9月,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后,温儒敏就成了中小学语文老师追逐的对象——对新教材怎么把握和吃透?新教材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出了什么要求?未来高考语文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温儒敏揭露现状之后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大家注意了,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预计2018乃至今后的高考语文阅读题量会持续增加,锻炼阅读速度、提升反应能力迫在眉睫! 温儒敏还透露:“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他下面的讲话让参会的人屏气凝神: 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2015年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老师也没有注意过。 2016年考的阅读题跟文学有点关系,就是比较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学生也看不懂。“这说明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学习哥说:高考语文阅读题的选文范围,将会远远超出高中教材和一般高中生的认知范围。难度、深度、广度,全面向学术级、经典级看齐!只看《读者》和四大名著,别说高考语文,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 温儒敏继续抛出炸弹: 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是:“那种思辨性,那么复杂,那种扩展,就是你想不到的,对女生特别不利!” 因为在温儒敏看来,女孩子中学喜欢读小清新、小文艺、小立志,喜欢词很美的文章。这些符合那个年龄段的审美趣味。可她们马上读大学了,就要开始更多地考虑思辨,面对很复杂的逻辑。所以教改必须在中学阶段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推动写作的教学。 温儒敏谈到改革的原因: 高考以前爱考实用文,一个文学类,一个应用类,二选一,“有一年考了刘震云的一篇小说,结果选他的文学类题目答题的只有8%~15%。剩下大部分考生选了应用类的。我们发现之后,第二年就调整了。现在文学类也要考,应用类也要考。否则,语文课堂不讲诗,不讲散文,不讲小说,最终中国的文学教育也崩溃了”。

温儒敏最全解析_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与应对策略分析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 2018-10-24 21:55 历史/阅读/高考 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统编本(人教社)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目前,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然而新高考究竟注重考查学生何种能力?又应当在实践中以何种科学方法应对为宜?希望本篇能助诸君在前行中涤清迷雾…… “高考正在变动,一个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一个是考试内容的改革。未来几年,全国高考主要是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科目上有大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还是很谨慎,但其实招生制度改革才是根本性的。 高考改革,对高中老师来说,教学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提一些建议,完全是个人学术研究的一种看法,而且这个看法可能还不全面。” 新高考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那我们教高中语文,怎么办呢?教学中需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注:下文有详细说明)。 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教,剩下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文。我们也要教学生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一线教学需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

2020年北京新高考变化分析(语文)

2020年新高考语文卷解读(北京适应年卷) 第一部分:整体分析(从试卷结构、难度、题型和整体分值上分析整体的变化) 此次语文卷在命题上有不少亮点: 一、落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增加了语文基础运用考题(21题),考查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二、作文部分命题趋势体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引导考生自觉继承优秀文化。 三、名著部分除常见的微写作考查形式外,增加了主观题(16题)的呈现形式,将《红楼梦》诗词与诗歌鉴赏有机结合,考查了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四、《论语》和《红楼梦》是今年高考必考篇目。11题和16题,这种趋势已经在命题中体现出来了。 本卷体现了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延续了去年高考北京卷的命题方向,侧重对民族传统文化、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能力。 如第一大题关于书法艺术的话题,属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范畴;第二大题《论语》中关于颜回的语段,属于文化经典研读的范畴;第三大题中有关《红楼梦》中第76回的诗句问题,属于必读名著阅读的范畴;第四大题的文学类文本,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第五大题”春节”的作文,考查学生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因为今年”春节”期间发生的疫情,有很多值得叙写的故事。 第二部分:针对重要变化逐项分析,利用表格形式呈现(包含新高考和2019北京卷) 1.试卷结构变化 试卷结构与传统高考相比有少许变化。

从试卷结构与题型来说,稳中有变。 第一大题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依然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由6道题变成5道。围绕筛 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归纳内容要点出题,有一道主观题。与去年不同的是,客观题有推断能力的考查,主观简答题体现对三则材料观点的综合把握。 第二大题中文言文阅读增加了对虚词的考查;文化经典研读还是从《论语》中出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第三大题的诗歌鉴赏是考查对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能力。 第四大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依然考散文阅读。 第五大题增加了语言基础运用题,微写作延续围绕名著出题,有写作现代诗的题目。大作文依然是议论文和记叙文二选一。 试卷多文本阅读和文言文阅读难度略有下降;微写作考查更趋专业化,间接抒情技 巧成为考生试金石;第二道大作文题要求考生关注现实生活,语文试题多文本阅读考了5道题,有4道是选择

标准化考试的利弊分析与改革建议

标准化考试的利弊分析及改革建议 标准化考试的利弊分析及改革建议 (作者骆秦俐)标准化考试是一种按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具有统一的标准、并对误差作严格控制的考试。考试需要做到试题编制的标准化、考试实施的标准化、阅卷评分的标准化以及分数转换的标准化。 电脑的广泛应用,为标准化考试提供了技术保证。20世纪40年代初在美国就出现了这种新的考试形式。我国现在的升学考试试卷还没有完全标准化,而是采用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相结合的形式,虽然已把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分开、单独印刷了,但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例仍然比较大。所以我国现在的升学考试还不是真正意义下的标准化考试,还是处在过渡和实验阶段。 为什么要采用标准化试题 标准化考试追求的目标,是将数学方法、概率统计等方法用于考试研究,以建立科学的教育测量学,从根本上提高考试的质量。所以采用标准化试题是实现标准化考试的关键环节。 标准化试题的明显优点有: 1、试题覆盖面大。这样有利于全面考察考生对课程要求所掌握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抑制押题的作用; 2、可以用电脑阅卷。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阅卷速度,而且可以杜绝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造成的差错,确保评卷的公平和质量; 3、有利于试题库的建设。标准化考试试题编制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开放型的、分散型的、经常性的。这样,对每道试题都可以经过测

试、统计,科学地评价出试题的质量,保证每次考试试题质量的相对稳定。 我国为什么没完全采用标准化试题标准化试题虽然有一些优点,但其固有的弊端也是很难克服的。标准试题只注意答案的结果,不问为什么,把注意力 1/4页 完全集中在识别信息的能力上,而不考虑得出信息的能力。学生答题时只需选择"对"与"错",无需推理或说明,因此也就不能表现出答题人的创造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种考查不利于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客观性试题越多,离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初衷越远。所以,我国没有完全使用标准化试题,而是采用主观性试题同客观性试题相结合的形式,用主观性试题弥补客观性试题的弱点。 但即使这样,大家还是有些担心,升学考试的客观性试题占有很大比重,会不会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 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其中一个明显亮点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特别提出在评价过程中,要多注重过程性评价,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这当然是一种极为合理的去向,应当坚持下去~而标准化考试则只要求学生回答结果的"对"与"错",不问过程和原因,从这个角度看标准化考试不正好与新课改的亮点相悖嘛~人们对标准化考试的这种担心不是空巢来凤,确实是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我们决不可以小视这种相悖所带

2021《新高考政治》最新时事政治—汇率变化的影响的单元汇编含解析

一、选择题 1.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调查报送国持有的人民币储备规模为2196.2亿美元,较2018年末增加165.4亿美元,在整体已分配外汇储备中占比2.01%,创IMF自2016年10月报告人民币储备资产以来最高水平。这说明 ①人民币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②世界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③人民币国际购买力持续增强④中国外汇储备货币结构优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2019年12月14日,1美元兑换6.9848人民币,而在2018年9月27日,1美元兑换人民币6.864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此变化会使 ①人民币贬值,给我国企业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②人民币汇率跌落,对海外代购具有一定冲击 ③美元汇率升高,美国在华留学生生活成本降低 ④美元贬值,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经营成本上升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2019年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接连走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对汇率这一变化及其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 4.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不考虑其他因素,对上述图表信息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币贬值,有孩子在美国读书的家庭支出增加 ②人民币贬值,海外代购和海淘成本明显降低

③美元升值,我国原材料依赖进口的企业成本增加 ④美元贬值,我国出口型企业价格竞争优势增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受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及对中国加征关税预期等影响,2019年8月5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调降229个点至6.9225元,与2019年5月12日的6.7912元相比,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这一汇率变化对我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①有利于提高出口型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②可以大幅降低赴美国留学旅游的成本 ③会对我国的股市行情带来不利的影响④有助于我国企业增强对外投资能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2019年是第11个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这一天许多网络商家进行大规模打折促销活动,天猫14秒成交额破10亿;1分36秒成交额破100亿全天成交额达2684亿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①商品价格整体比平时便宜②单个商品价值量增加 ③老百姓购买力增强④人民币汇率升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7.假设欧元兑换人民币由100欧元兑人民币780.05元,变动为100欧元兑人民币808.00元。关于这次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下列正确的是 ①海关:欧元区国家对我国出口将增加②留学生:赴欧元区国家留学成本增加 ③旅行社:赴欧元区国家旅游团费报价下降④企业:赴欧元区国家投资设厂费用增多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8.2019年7月5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为6.8697;2019年12月6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为7.0383。不考虑其他因素,其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①美国游客到中国旅游的人数增加②中国进口美国商品的成本增加 ③中国赴美国留学的费用减少④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优势增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下表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根据表中数据,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与2017年12月19日相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人民币汇率整体呈下降趋势②中国到欧元区旅游的人数会增加 ③中国进口英国的商品成本会增加④外汇汇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显示:2019年10月13日,100美元兑换708.68元人民币;2019年11月18日,100美元兑换701.69元人民币。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一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有利于 ①美国公民到我国旅游②提高我国对美出口商品竞争力 ③我国公民购买到更多更优质的美国商品④我国企业对美投资

2020-2021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图文转换(及答案)(1)

2020-2021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图文转换(及答案)(1) 一、高中语文图文转换 1.下面是高考改革后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录取主要采取的“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模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音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录取主要依靠考生统一高考成绩和参加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取得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同时参考考生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择优录取。 【解析】【分析】本题是普通本科院校录取模式构思框架图,要从上向下看,先说“两依据”,即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录取主要依靠考生统一高考成绩和参加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取得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再说“一参考”,即参考考生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然后在这基础上择优录取。 故答案为: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录取主要依靠考生统一高考成绩和参加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取得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同时参考考生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择优录取。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图文转换的能力,注意阅读题干的要求。看清题目的要求,明确做题的方向,注意图文中的重点词、分层次等,要客观的概括图文的内容。 2.阅读下面《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8)》中的图示,请你就天津的情况,从正反两个方面各概括出一条看法,要抓住图表信息,语言要简练。 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一级、二级指标得分和排名情况 指标城市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创新 竞争力 创新基础 竞争力 创新环境 竞争力 创新投入 竞争力 创新产出 竞争力 创新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 北京170.0282.4168.0182.6261.9154.9

语文新高考研究

2009-9-12 上午8时30分 地点:金陵女子学院贻芳报告厅 人员:吴锦、胡恩泉,蔡肇基,严龙文,潘晨 严龙文(南京中华中学): 高考作文评分细则的拟定和2010年高考作文复习建议 一、评分细则拟定过程 时间:6月8日到10日 人员:领导小组、专家组、小组长共20多人。平均阅卷年限20年左右。 形式:民主讨论,观念碰撞,对应试批卷形成对题旨理解、作文标准、评分细则的共识。 (通过“吵”达到平衡) 任务:统一标尺,制定标准,形成细则;精选样卷,简要评点,充实样卷、试批卷、考核卷;为全面评改提供“法律”文书。 不透露评分细则,不作为正式发表文章的支撑 二、评分标准制定原则 1、科学性:准确理解命题意图,科学划分区分等次,严格选定典型样卷(命题人考查目标不走样,考生作文易考量,阅卷者阅卷易统一(保险分,能力,倦怠)) 2、系统性:涵盖千差万别卷,语言清晰且概括,标准系统有梯次,分类稳固守传统。(出现过度提示会暗示阅卷者) 3、实用性:(标准要求背诵,并知道对应文章)简明扼要易操作,原则灵活易对应,赋分归档理由清,使用随时可参照。 三、为什么标准和媒体分析会出现反差 阅卷特点:公器,代表国家意志。公平公正但不公开,体现科学、稳定、公正。 媒体立场:吸引受众眼球,体现新闻价值;展示独立立场,力求出语惊人。(2009年某报登载“今年作文易走题,会有大量30分”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惊恐。)任何人没有发布权! 媒体上专家评析为什么和实际得分情况出现反差?(小学生得分高,研究生得分低,所谓作家自说自话,考场作文比平常作文要差)(状元没有好文章) 为什么老师都说自己的学生得分吃亏?—交代学生、家长;教师的自我强迫症;教师尽到责任即可,考试成绩关键靠自己。 四、评分标准时怎样统一把握 480人严格执行标准,任何人没有修改修订或随意更改的权力。 加强培训,通过评分标准讲解、学习,熟记样卷常态特征,试批巩固。网上培训卷检验,组内

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学业规划现状调查-最新教育文档

新高考改革下xx学业规划现状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将首次参加新高考的高中生的学业规划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对自我认识较明确而对新高考改革(环境)的总体认识不足,对学业规划认知缺乏、行为缺失,缺乏学业规划指导经历,并对获得学业规划指导尤其是开设相关课程的需求较大。在综合分析本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高中开展学业规划指导的相关建议。 新高考改革xx学业规划 学业规划,是指通过对自身个性特点和未来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确立和认识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此基础上对学业所进行的一系列统筹和安排[1]。有效的学业规划有助于学生合理定位,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成才的主动性[2]。然而目前的学业规划指导主要局限于部分职业技术学校[3]和本科院校[4],在高中却鲜有涉及[5]。从儿童走向成年的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未来规划快速发展、分化和拓展的重要时期[6]。个体经历着从生理、认知到社会角色的新变化,需要在学业、职业等领域做出更多抉择,以便为进入成人期做好准备[7]。在这一心理发展需求下,高中生有必要对未来进行科学规划。 本文以2014年浙江省新高考为切入点,分析了面临新高考的首届学生的学业规划现状,结合学生对学业规划指导的需求程度,就如何有效地在高中开展相关学业规划指导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学业规划现状 1.对自我认识明确但对环境评估不足 一个有效的学业规划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考察了高中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和对新高考改革这一大环境的认识和评估情况。 (1)自我认识较明确。通过对自我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人格特质、处事风格和职业倾向的认识程度研究发现,高中生各方面的自我认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反映出高中生的自身认识与定位较明确,该结论与埃里克森提出

中国高考改革政策利弊

中国高考改革政策利弊 一、现今高考制度的弊端 1造成区域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毋庸置疑,我国现有高考与招生的竞争态势是相当 明显的。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十分有限,而绝大多数公民都期盼自己的 子女能够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然而,现存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地域性差距,如录取比例、录取学校及专业分布、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差距上,部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 录取率和录取分数线成倒差,加剧了我国部分地区之间已经存在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2不利于多样化人才的选拔。随着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培养目标的 多元化,需要通过高考招生来选拔学术研究型、综合应用型、技术操作型等不同种类的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仍然沿用以往选拔精英人才的“一个标准、一次性统一考试”的模式,难以适应多样化人才选拔的需求,不易甄别出多种类型的大学生。 3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行。由于目前我国高考招生主要看重的是考试分数,导致中学为 追求高分和升学率采取各种手段,教学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围绕高考 “指挥棒”转,高考考什么,中学教什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创 造性人才的培养。虽然这种状况近年略有好转,有些省份开始向社会公告今后在录取工作 中除看重考生高考分数外,还要注重其在中学期间的综合素质情况。但从总体上讲,目前 我国的高考招生方式仍然不利于中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推行。 4影响高校自主权的发挥。我国目前主流上还是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属于中央集权制。虽然《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规也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权,但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对 高校招生自主权行使范围、应该履行的义务和法律责任规定得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解释,可操作性不太强。因此,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而言,目前其招生考试的自主权均没能 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我国,高校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还表现在具有自主招生权利 的高校太少,即使是具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其自主招生的学生人数比例也很小。这种 情况对于我国高校自身特色的建设和增强竞争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二、针对我国高考制度存在问题的建议 1实施公平、公正、诚信的考试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政 策层面上,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为我国经济落后地区、 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创造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从技术层面上,继续 推进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和促进高校招生选拔的公平性。诚信 原则指未来高考招生制度的实行,将给学校很大的自主权,但这些权力的执行,有一个重 要的前提,那就是诚信。只有逐步建立诚信制度,才可以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2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法。

2020新高考会带来哪些变化

2020新高考会带来哪些变化 2017新高考会带来哪些变化 还有几天,2017年高考就将到来。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也被称为“新高考元年”。新高考将在浙江、上海两地展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入关键时刻。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命题、招生制度一直在不断调整、优化,这一次,是党中央、国务院下定决心自上而下、展开全新顶层设计的大变动,被认为是恢复高考招生40年来的一次重要改革。 新高考会带来哪些新挑战?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参考”?新高考会带来哪些变化?记者就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访。 “新高考”究竟“新”在哪儿 简单回溯一下改革历程。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上海市、浙江省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两地很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上海和浙江两地高考怎么改、改成什么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全国高考改革的风向标。 简单概括两地的高考改革方案,两个简称醒目形象——“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所谓“3+3”,指的是2017年起,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课程)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上海市3门选考科目每门满分70分,浙江省3门选考科目每门100分。同时,两地均不再分文理科。 对于高校来说,录取学生的成绩标准,从以往的单纯看一次高考成绩,变成了依据三门学科高考成绩、依据三门自选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即“3+3”),此外,还要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

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 温儒敏《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18日 15 版) 高考改革紧锣密鼓。不久前,教育部宣布2017年将全面实行高考改革,虽然提得比较原则,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影响巨大,最近一些省市相继出台了改革框架方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拿北京的框架方案来说,办法是逐步推进,这两年先改填报志愿等规定,到2016年,就有大动作,即:高考只考语文、数学与文综理综,语文180,数学150,文综理综分别为320,英语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满分100。预计到2017年,就可能不分文理,只考语文数学,英语和其他各科全改为学业水平考试或社会化等级考试,不再列入高考。 其他省市的方案也大同小异。虽然一些细节仍然未有定夺,但路线图大体出来了,改革的总的思路已非常明确。

现在大家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考试科目的变动,以及招生制度的改革,其实非常要紧的,还有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可能因为改革的措施来势汹涌,人们对此还来不及仔细思考。拿语文高考来说,随着总分的增加,考试的内容、方式会有哪些变化?对教学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备考应当朝哪些方面调整?都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最近我认真研究教育部相关的意见,以及一些省市的框架方案,认为未来的高考语文除了增加分值,很可能还将朝几个方面做大的改革。 1、命题将更加注重运用教育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教育部正在组织相关部门重点研究基础教育语文学科质量检测体系,包括检测工具、模板、手段的制作,虽然主要是面向学业水平考试的,但其某些原理、方法也可供高考语文参照。以往每年高考结束后也都有人对考试情况进行测量研究,问题是往往不够重视,未能很好地将这些研究用来指导命题。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比如,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 这几年有些省市语文高考试卷的设计水平不一,难易程度相差较大,可能有的是由于行政干预,或者为了照顾地方特色,其实离科学性仍然较远。举例说,去年有个别语文试卷的题量猛增,特别是阅读题,有15%-20%的考生是做不完的。对此有些争议。其实选拔考试总要拉开距离,一部分考生做不完,这很正常,但估计到底多少考生可能做不完?设计考题时,就应当使用测量理论和技术去预测,要先有合理的设定。 2、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现在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题有很多是依赖题库的,而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都有点陈陈相因,彼此克隆,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会致

2020全国新高考语文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全国新高考语文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是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 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2021新高考全国卷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总汇

2021新高考全国卷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总汇 (语素)—最小的语言单位,如:人、椅、巧克力等。 词— 最小的语法单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组成。如:人民、椅子、巧克力蛋糕等。 短语— 又称词组,由两个或两个词组成。如:人民幸福、椅子破了、巧克力蛋糕很甜等。(句子)— 语段 一,词的构成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1)单纯词 A.单音节,例如:天、地、写、看、我、啊等 B.多音节:连绵词——双声的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 如;参差仿佛伶俐崎岖 ——叠韵的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的连绵词 如;彷徨窈窕蟑螂翩跹 ——其他的蝴蝶鸳鸯玻璃芙蓉 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相叠而构成 姥姥悄悄纷纷往往 音译外来词—葡萄咖啡沙发巧克力马拉松尼古丁 (2)合成词 A.并列式—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 例:途径体制价值美好寒冷始终买卖国家干净人物 B.偏正式——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 例:冰箱小说火红蜡黄笔直 C.补充式——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 例:提高说服延长车辆书本纸张 D.动宾式——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支配的对象 例:司机管家动员保健达标美容 E.主谓式——前一个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主谓名动形 例:地震霜降年轻眼热心酸自动 F.附加式——词缀+词根词根+词缀 词缀+词根:老虎老乡第一第五阿姨阿毛 词根+词缀:刀子扳子石头木头作者读者 此外还有词根和一个叠音词缀结合的:红通通的笑嘻嘻的 (3)重叠式

姐姐哥哥仅仅刚刚偏偏 二、短语 短语,也叫词组,是由词语与词语组合而成的、能够独立运用语言单位。由此可与看出短语的特征:一是由词语与词语组成,二是能够独立运用。要注意的是,短语与词语和句子有相像之处。像词语,是说有些短语具有词语的语法功能;像句子,是说短语只是书面上没有标点,口语中没有语气。比如“多么迷人的九寨沟”这是短语,可口语里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句话——“多么迷人的九寨沟洼!” 短语按照结构来考察,可以分为十种: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介宾短语、补充短语、主谓短语、的字短语、兼语短语、连动短语、复指短语 [口诀]短语看结构,十种莫忧愁。并偏动介补,主的兼连复 1、并列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的,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例如:雄伟壮丽、报纸杂志。民俗风情、吃喝穿戴、这个那个、和谐幸福 2、偏正短语:是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在他们前头起修饰作用的词组成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修饰名词的词是定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词是状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正关系。用()表示定语,用[]表示状语。 1)名词性偏正短语——定语+名词(或代词) ①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作定语。例如: 名+名:中华情赤壁赋出师表兰亭集序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赤壁之 战 代+名:我们家这个人之二虫这只黄鹂那只白鹭这条纱巾那根拐 棍 动+名:发言稿止痛片美发厅调查提纲训练计划运动规律游览路 线 形+名:黑牡丹红太阳白玫瑰绿色食品经典作品优秀分子永恒 魅力 ②指示代词、数词、量词组合作定语。例如: (指+数+量)+名:这支笔这一位委员那一个书包这两个人那一年六月(数+量)+名:七根火柴一年四季一件小事一曲窦娥冤千古关汉卿 (2)动词性偏正短语——状语+动词 ①状语表示的意义 状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情态、时间、频率、范围、处所、对象等。例如:表示情态:努力进取认真研究大力发展倾情奉献喜闻乐见娓娓动听 表示时间:猝死马上出发立刻行动现在开始从眼前抓起于拂晓结束

2021届通用版高考英语一轮复习学案:新高考评价体系解读和试题分析含解析

高考虽然结束了,但是对于高考的研究还在继续进行。今年的高考是新课标实施以来的第一次高考,那我们整天讨论的新高考究竟新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试题结构新。和往年的高考试题相比,新高考的试题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处,1)、听力考查方式和时间。往年的听力考试是统一安排在6月份的夏季高考,考试次数一次,时间大约20分钟。而新高考的听力安排在1月份,考试次数两次,取最佳成绩计入高考成绩。2)、阅读,包括阅读理解和七选五,在试题数量上没有变化,但是在分值上有所改变,由原来每小题2分提高到2.5分。3)、语言知识运用,包括完形填空和语法填空,其中,完形填空的变化最大,由20个题,每小题1.5分减少到15个题,每小题1分。4)、应用文写作,这一部分改变也很明显,往年的试题包括两部分:短文改错(10分)和书面表达(25分),新高考的写作仍然由两部分组成:书面表达(15分)和读后续写(25分)。 第二、词汇运用新。首先,出现了很多新增课标词汇,在往年的高考中是不会出现的,但今年新高考出现了30个,新课标里面总共增加了368个,其次,除了新增词汇,新高考对构词法、熟词生义和一次多义的考查也有所加强,比如出现了一些合成词,round-trip, willpower, first-generation, well-rounded, beanpoles, viewership, wetland等,还有一些前后缀词汇,disqualification, eventful, earthen等,熟词生义entry。 第三、语法教学的变化,新高考要求语法能助力学生增强阅读理解、写作输出能力,此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突出语法的语用能力,也就是在语篇中进行语法教学,不需要过度讲解和推敲,参照新高考的风向标帮助学生理解语法 以上是新高考中出现的一些变化,而新高考命题理念是立足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因此,在试卷中也体现了这些理念。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员才、引导教学”,是对

新高考改革方案,弊端

新高考改革方案,弊端 篇一:关于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 赵多山 (兰州市第五十七中学甘肃兰州 730070)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考制度;思考;理性分析;应对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XX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将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内容包括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至此,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所进行的高考改革方案的轮廓已大致清晰。高考改革实行“1+5”方案,将围绕“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以及“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方面进行深化、突围。这一“颠覆性”的高考改革即将呼之欲出,将高考改革这一敏感话题再一次推向了风口浪尖,各种改革方案与猜想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媒体等地方随处可见,历经36年高考的外语成为本次高考改革的焦点,使基层学校和一线外语教师人心惶惶、忧心忡忡。 一、对高考改革的理性分析 本次高考改革“1+5”方案的出台,我认为,总的来说是本着“减负、分层、提效”的目的展开的,并为今后即将

开展的高教结构改革(量贩式高教改革)奠定基础。“减负”,就是通过减少高考考试科目和外语科目考试实行社会化及一年多考来减轻学生的高考负担。“分层”,就是通过将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为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拔机会,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僵局;通过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及高考配套改革,增加选修的比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学习的层次和水平,学有余力的多选、多学,对于基础薄弱、学习困难的学生只要达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即可,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又可以引领基础教育走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应试教育误区。“提效”,就是通过不分文理科的“通才”学习方案、破除“一考定终身”的考试体制以及两种人才、两种模式的人才选拔方式提高教育效能、降低学习及考试成本。但在冷静思考、理性分析之后,我们也发觉新的高考改革同样会滋生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1.高考制度实行三十多年,为我国人才培养和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在当今老百姓心目中,高考是目前相对公平的竞争和 选拔人才的方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高考改革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是高考体制改革的又一里程碑,但不分文、理科的“通才”学习方案,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

新高考英语题型变化

20XX年浙江新高考英语题型变化——阅读和写作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试用)(第一版)》的公布,酝酿已久的高考英语改革终于拉开了大幕。高考英语考试怎么改,改了多少,对于试点地区浙江省的英语教学与考试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小编今天从题型变化解读入手,分享一下自己对于新高考考试说明的认识。希望能帮助各位老师尽快熟悉新题型。 一、题型变化 相比20XX年浙江省高考英语真题,新高考阅读部分考查题型有如下变化: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第一节阅读理解题 2015浙江高考真题2016高考新题型 篇幅与题量阅读A: 5道阅读A: 3道阅读B: 4道阅读B: 3道阅读C: 5道阅读C: 4道阅读D: 6道\ 总数20道10道 分值20×2=40 10×2.5=25 字数不少于1800 不少于800 备注考查学生理解主旨和要义、获取事实细节、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虽然最新高考阅读篇幅会减少,但是设题难度有可能升高,因此不能掉以轻心。 第二节新题型阅读 2015浙江高考真题2016高考新题型 题型阅读6选5 阅读7选5 分值5×2=10 5×2=10 考点位置句首段首、段中、段尾 考查能力概括概括、上下文推理 第三部分:语言运用 第一节完形填空 题量不变,分值从1分每题增加为1.5分每题。 完形填空考试题型不变。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词汇知识的能力。在一篇约250词(2015浙江高考真题完形词数为350左右)的短文中留出2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使补足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