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司考民法逻辑归纳

2015司考民法逻辑归纳

2015司考民法逻辑归纳
2015司考民法逻辑归纳

物权的归属秩序

1.物权变动概述

1.1物权变动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一个概念,就是物的流转和物权变动的关系。这个世界上的物随时都在流转中,今天可能在张三手里,明天可能就卖给了李四,后天又被王五偷去了送给了赵六的女儿。这些只是物的位置变动,却不等于物权在变动。

我们之所以要规定物权,是法律出于保护物权人的角度设立的,我们人生的财富正是创造获取这些物实现的,我们也是靠这些物生存进而改善生活的,人类追求持有物是人类的本性也是终极目标,更是推动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法律当然要保证这种秩序的正确运转,我们可以通过辛勤耕作获取物,也可以通过坑蒙拐骗获取物,但是前者是可以让社会稳定持续有效增长财富的方式,而后者是一种扰乱社会秩序,不能持续稳定增长财富的方式,因为如果每个人都互相偷窃,那必然社会总财富不会增加同时互相偷抢那每个人的财富都不稳定,人心惶惶社会也就没法运转下去。

法律的职责尤其是民法就是为大家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稳定合理的财富增长秩序,因此民法自然要对物的变动进行一个划分,厘清好坏。对于好的方式,民法则采取赋予通过正当方式获取财富的人一个权利,我们称为物权,有了这个权利则意味我们持有这个物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同时民法赋予除物权人以外的所有人尊重该物权的义务,所以我们把物权称为对世权,意思就是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要尊重某人对某物享有的物权。比如法律如果赋予张三对其刚买的电脑具有所有权,那么除张三以外的所有人都应该尊重张三对这台电脑的所有为。不能抢张三的,要用也要经过其同意,要扔也要经过其同意,总之这个物只能归张三一个人处置,任何人都不能侵犯。相对应的,如果有侵害物权人的物,那么他的行为自然在民法上是不好的,是不可以稳定持续增长财富的方式,那么自然会受到民法相应的调整,即责任,具体的责任根据侵害的方式和程度具体判定。

终上所述,学习物权变动的意义,在于区分在物的流转过程中,物权和如何变动的,我们又应该如何保护物权人,让物始终在民法追求的秩序中正确的变动,即物始终应归有物权的人支配,从而实现社会合理的财富增长。同时我们还要修补物变动过程中的瑕疵,比如张三偷了李四的照相机,这是一次不合理的物变动,我们要保护张三的物权,让李四把物还给物应属的人即物权人,并且补偿物权人。同时我们还要惩罚李四,让其不敢再来侵扰物权秩序。

其次,法律其实也了解一个情况,有的时候物就有可能被没有物权的人所持有。如果物权人及时出现那还好办,直接判定物回到物权人手中即可。但是,如果物权人一直不出现,或者没有物权的人把物再一次流转到第三人手中怎么办?因为法律很清楚的明晰一件事即:市场交易的情况下,我们不会询问卖方是否是物权人,或者其是否有处分权。如果法律强行规定如果卖方是没有资格出售物的人,那么买方不能取得物权,只会导致一个结果。交易根本无法进行下去,首先市场经济就是基于信任,其次买房不可能投入成本去调查标的物的物权情况,尤其是对于动产。民法是本意是建立物权秩序促进交易增加收入,这样反而会降低市场效率滞后交易,民法所不取也。同时还有可能这种情况,比如张三偷李四的相机卖给王五,李四很明显是没有资格处置张三的东西,结果张三知了真相的情况下居然默认了,从而不再追回相机,更有可能张三东西被李四抢了卖给了王五,结果后来两人不打不相识成为好哥们,张三和李四都绝口不提当年的事也不去找王五要,那么这个相机归谁?现实中没有经过合法方式的物变动太多了,法律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并且承认自己无能可以让天下之物都处在一个正确的物权人手中。

因此,民法决定分两步走,首先区分两种秩序,第一种秩序的物的变动是有序的,是合法的,是基于处分权而变动的。在这种情况中,当事人之间遵守法律规定的物权变动秩序就可以完成。第二种秩序的物的变动是不合法的,不是基于处分权而变动的,并且有处分权的人不在其中。这种情况下,只能推定占有即所有,这一套秩序本质是用来调整第三人的,即不涉及该物权利义务关系的第三人。比如张三把偷王五的相机卖给李四,张三和王五之间是侵权与被侵权的关系,王五是物权人,因此他们之间应该适用第一套物权秩序,张三该还相机则还相机,该赔钱则赔钱。李四和张三之间则只能适用第二套秩序,对李四来说张三持有这个相机,那么相机就是他的,李四应该给钱来购买,而不是抢。在第二套秩序中没有处分权的人被赋予了一个权力的外观,相对第三人来说他们是有权的,二者之间应该遵守类似第一秩序的物权变动规则。因为法律不可能让物的秩序一错再错,本身张三偷就是不对的,如果李四因为张三是偷得就可以对物为所欲为,那世界岂不是更乱套。因此法律认为相对于李四,张三占有这个物是值得保护的,所以法律专门规定了占有的保护秩序。

最后,法律留了一个尾巴,即第二种秩序中确实又一次完成的物的变动,但是物权是否能够变动依据情况不同分类讨论。也就是说第二种秩序的物的变动不是一种终局性的变动,因为物权人终会出现,也即是说物权终究会有归属,会向第一种秩序还原。比如张三偷了李四的相机卖给王五,王五确实遵守了第二种秩序,把钱给了张三取得照相机。但如果李四这个时候出现了要求王五还相机,那么王五合理的遵循了交易规则能否取得物权?可否不还给张三?这个相机终究要归属某人,也就是相机终究要回到物权人手中,因此,法律规定了各种终局性的物权规则。

1.2物权取得

我们清楚了物权的意义即受法律之保护,那么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那些方式取得物是受法律保护的。

在学理上我们把物权变动划分为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学习物权取得的分类只是帮助我们从各个角度理解如何才能合法合理的取得物权,其实基于我们的常识我们就应该理解很多问题,比如正当的买卖,正当的赠送,继承遗产,拾得遗弃物之类的都可以获得物权,我们的学习是把我们的常识整理归类,同时还要解决一些常识不能解决的物权取得问题,比如张三相机借给李四被卖给了王五,王五

能否取得物权?便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

原始取得即依据事实行为引发的物权变动,事实行为即没有任何人的意志便取得了物权,只要发生了某事,法律便自动赋予物权人物权。一种情况是该物上原本就不存在所有人,只要行为人做了某事,就自然取得了物权。比如张三在森林中捡到一个自然生长的林芝,我们称为先占,张三自然就获得了所有权。又比如张三家养了一只猫,猫后来生了猫仔两只,我们称为孳息。又比如张三扔了自己的电脑到垃圾堆里李四拾走了,张三丢了电脑也即就意味张三放弃了对电脑的物权,那么电脑变成了无主之物,自然李四拿一个无主物便成了其主人从而取得物权。又比如张三辛勤耕种,最终生长出了果实,那么张三自然享有果实的物权,我们称为劳动生产。

第二种原始取得的情况可能稍微难以理解一些,是这个物本来有所有人,但是出现了法律规定的事,之前的所有人自动丧失物权,而自动变动到法律规定的人手中。比如征收,假设在战争期间非常事件,法律规定要从每人手中征收10斤粮食,一旦国家命令下达,自然你对粮食的所有权消失,转移到了国家手中。对于国家来说取得的粮食上没有所有权,所以我们认为征收是原始取得。

继受取得则是依据法律行为引发的物权变动,说简单一点就是物权的变动不是法律规定的,而是基于人的意志变动的,比如张三把相机卖给李四,李四取得相机是基于张三转让相机所有权的意志。

2.第一秩序有权处分

前面我已经讲了对于物权秩序,我们规定了两种秩序,第一种秩序中有权处分的人存在,那么我们调整的目的是让物尽量回到物权人手中,即使回不到比如损坏了,也要赔偿物权人,明晰围绕这个物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第二种是有权处分的人不在,我们调整的目的是让相对的第三人尊重物的秩序,因此我们赋予了这些无权占有人一个暂时的保护权利。但是最终我们还要要让他回到一个有序的物权终局。因此首先我们讨论第一种情况也是最普遍的情况,就是在有权处分的人存在时,物的流转应该如何合法正确的流转下去。

2.1物权原则

万事万物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总有一个提纲挈领的东西存在。物的变动有各种规则,但是他们都是服从立法者追求的一个秩序而衍生的,也就是都是从一个出发点而延展开来的。这就是物权的原则,也是所有交易都必须遵守的规则。我们厘清了原则有两大好处,一是找到了逻辑起点,明晰了立法意图。二则可以依据立法意图顺藤摸瓜厘清各种细节制度的原理,和规定。在物权法中我们规定了这两大基石原则:物权法的两大基石原则物权法定和公示公信。

物权法定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物权只能法律规定,不允许老百姓创造物权。不允许老百姓以自己的意愿来确立物的归属。因为放任百姓约定物权会出现两种恶果,一,百姓之间都是平等主体,自然约定的物权没有权威性,比如一房数卖,张三把房子同时卖给李四,王五,赵六。那么这个时候民间根本无法决定物的归属。因此只有法律才有物权归属的最终决定权才能定分止争,解决物权变动秩序。二,百姓之间可能会约定出恶意物权,不平等的物权,比如中国古代屡见不鲜的土地流失问题,就是因为流质抵押的存在,也就是还不了钱就把抵押物直接给对方的方式。这样会造成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并且这种致富本质是一种掠夺。

公示公信应该拆开来看,分别对应的是公示和公信,其实本质是物权法定的一个拓展,物权法定既包括物的权利是法律规定,同时也包括物权的变动方式也应该由法律规定。因此,一个人是否对某物享有物权,必须经过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获得,才能取得相应的法律认可,法律才会来保护你的物权。法律规定的方式就是“公示”,所谓公示可以理解为对众昭示,告诉大家,我已经有这个物权了,你们就别打这个物的主义了。如果你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众昭示后,那么自然就可以取得一个公信力,这是法律给你的,因此我们简称“公信”。有了公信的就披上了法律保护的外衣,我们才可以放心大胆的行使物权。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取得物,法律才给你物权来保护你,否则就算物到你手中,你也没法受到物的保护。比如我国不动产的获取方法必须要在房管局进行登记,只有登记才能取得物权,如果张三把房子卖给李四签订了合同却没办理登记那么所有权仍然归张三所有。再复杂一点张三和李四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然后李四住进去了却没有办理登记,张三接下来又把房子卖给王五办理了登记也签订了合同。最后张三又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了赵六只签订了合同。这个时候三个人如果都主张自由拥有对房屋的所有权,按照公示公信的原则,只有王五办理的登记,也就是只有王五按照法律规定完成了公示,从而也只有王五享有公信力即取得房屋所有权被法律保护。

当然我们通过上述对公示公信的一个学习后,可以知道他不是物权取得的绝对要件,因为公示要求必须人去做这个行为,我们前面学到了原始取得,应当知道有的取得是不需要做什么事的,只要某件事实发生后,法律自动就给你了一个物权,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

2.2物权分类

我们说了这么久物权法定,那么我们至少要弄懂一个问题,法定了哪些物权?这仍然遵循我们在民法的逻辑一个章节中阐述的道理,法律的设置不是想当然,既然民法是鼓励流转致富的法律,那么物权的分类自然也顺应这个逻辑划分。

首先我们认为一个人能够对物享有权利基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涵括,分别是: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字面上来理解,物权的分类正是围绕这四大权利来区分的。

所有权又叫自物权,他把四项权利完全的囊括了,你对你自己的东西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不受外界任何干涉。除非国家有正当理由并且经过正当程序征收或者征用,除此以外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资格破坏另一个人的所有权。

但是物权法第40条这样规定:“所有权人有权在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人行使权利,不得损害所有权人的权益。”我们通过前面民法的逻辑一个章节其实已经学到了,真正的致富之道在于物尽其用,往往完整的保留所有权,是没有物尽其用的。比如一辆宝马自己开拿来装逼是可以的,但是你可以租借给别人获取租金,同时可以拿来做抵押贷款和信贷进行其他投资。从而获取更多丰厚的利润。也就是说把四大权能中的权利分离开,其实可以让我们赚取更多的钱。

因此,他物权出现了,他物权很明显就是其他人对你的物行使一个物权,比如你可以把你的东西借给别人,从而你丧失了实质占有的权利,和使用的权利,至于收益你可以和当事人约定收益的归属问题,然后自己保留处分权。我们把这一类权利称为用益物权,用益就是用别人的物获取利益的权利。那用益物权人当然就是用别人物的人咯

同时你还可以把处分权拿来冻结,然后约定丧失处分权的情形,比如你拿车去抵押,约定3年就还,很明显这三年中你不能随意处置这个车,同时3年之后如果出现了你还不了钱的情况,那么借钱给你的人可以把这个车拿来变卖,还钱。我们把这一类人叫做担保物权人,他们享有的对你车的一个到期处分权叫做担保物权。

2.3有权处分中的物权变动

在这种物权物权变动的秩序下,主要有两种情况可以让物权变动,基于法律行为和非基于法律行为。也就是物的变动是不是依据有权处分人的意志而发生变动的。不同的情况物权的归属是不同的,其实我们猜都能猜到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是有意志的,有意志的变动自然需要满足公示公信的原则以正确的方法去做。而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都没有人存在,因此只有法律事先规定好发生某情况后物权的归属。

2.3.1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1)有效的合同+登记=不动产物权变动

(2)有效的合同+交付=动产物权的变动

(3)登记对抗制度

以上三条公示明晰了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模式,说的直白一点一般人交易都要遵守这些规则。一个物权要变动,首先需要一份有效的合同作为支撑,说白了就是给物权变动一个正确的理由。民法给了我们相当大的权利,可以在法律范围内自有的处置自己的物,我们可以基于自己的意思想给谁就给谁。这也是为何物权变动要分为基于法律行为和非基于法律行为。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的理由是国家定的,而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是当事人之间自己定的。只要合同有效,那么物权变动就有了一个理由,但是有理由还不够,还要依据物权法规定的公示方法才能完成物权的变动。也就是物合法的发生位移从这个人到另外一个人那里去。

我们公示有两种方式,对于不动产,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需要经过登记,才能取得所有权,也就是对于动产的物权签订合同加登记一个都不少,买房才能取得卖方的房屋所有权。

对于动产,我们则只需要交付同时拥有一个合法有效的合同,我们就可以取得动产的物权。那么什么叫登记对抗制度呢?我们要知道,交付虽然被称为公示的一种方法,但是真正并没有处于国家控制范围下。不动产必须登记造册,那么物权归属国家一直很明确,比如张三把房子卖给李四李四再卖给王五。每一次交易都要去房管局变更登记,对于国家来说他一直清晰的掌握这个房子的所有权归属。那么出现纠纷需要裁决的时候,法律自然有依据可以进行裁决。对于动产则不然,国家无法掌控这些物的流向及归属情况,因为国家不可能对每一个物都派人或者利用设备仪器一直监视跟踪。那么一旦出现纠纷,国家其实是没有裁决的依据的。因此国家对于一些贵重的物规定了登记对抗这么一个制度,基本意思是,你想登记就登记,不想登记就不登记,只要交付我们就认为物权变动了。之所以告诉你们还可以登记,说白了就是这么贵重的物品口说无凭,你们如果相信国家就来我这里登记一下,我随时掌控你们这个物的归属问题,到时候出现纠纷的时候我好有据可依。如果你们不来登记,到时候出了问题别来找我,我会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来处理。

比如我们《物权法》127条这样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发生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草原使用证,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

129条又这样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其实,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个物权,不需要登记就可以生效,因为合同生效时生效即这个时候就取得了物权。如果要互换转让的要求登记才登记,不要求登记也可以不登记。登记的效力只是对抗善意第三人而已。比如张三和李四签订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合同但是没有登记,但是不影响李四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所有权。然而张三又高价卖给了王五,并且登记了。那么如果去法院打官司,这个地是归王五的。因为在张三和李四这层关系中,王五是个第三人,他们之间没有登记而王五登记了,李四不能对抗王五。也就自然丧失了物权。、

登记对抗这个制度其实是不公平的,国家明明规定交付+有效合同就可以取得物权,仅仅是因为别人登记自己没登记,其实是生生的剥夺了其所有权。他和登记生效不一样,登记之前是不能取得所有权的,谁登记谁取得,所以不存在剥夺的问题。但是公平和秩序之间国家只能选择秩序,我们看看登记对抗适用的范围就知道了,只有一些贵重的物权国家才适用这一条,一般的物流转交付就可以了,国家不会插一脚。正是因为这些物权太贵重了,国家又为了鼓励交易选择沉默不要求他们登记生效,为了这些重大利益能够基本有效的运行,才规定这么一个制度。当国真累呀....

以下是三个制度的一些法律依据

第九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除外。

第二十三条: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法律另有规定除外

第二十四条: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2.3.2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规则

以上我们讨论了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规则,即基于当事人意思发生的物权变动。现在我们学习和当事人意思没关系,基于法律自然而然发生物权变动的情况。这些都是法律规定好的,我们只需要按照法律规则办事就可以了,那么为何我们要如此区分呢?很明显这些变动不要人的出现或者人出现不了,只有这种情况下,才会需要国家来调整。这些情况不要登记也不需要交付更不需要合同,只要发生了,物权自然就变动了。

(1)国家强制力:比如依据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的判决文书,如张三和李四争执一套房产,本来登记在张三名下,现在法院判决李四胜诉,那么即使李四尚未去办理登记。李四也取得了物权。但是我们应当清楚,不去办理登记也就以为没有公示,虽然取得了物权,其他人却不知道,如果张三在李四办理变更登记之前卖给了王五,那么王五是可以取得所有权的。这在之后我们会学到。

又比如政府的征收决定,自该决定生效后,物权便变动了,之前的所有人自动丧失物权。国家通过原始取得,获取了物权。(2)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物权,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了效力,比如老爹生前立下遗嘱,自己死后房子归张三。那么老爹一死房子所有权自动归到张三手中。但是我们仍然要注意,如果不及时公示,第三人仍然不知道,比如老爹遗嘱规定家里乾隆爷穿过的衣服让张三继承,老爹一死,大姐居然就把东西拿去卖给了王五,这个时候王五是可以取得衣服的所有权的。这在之后我们会详细阐述。(3)合法建造,拆除房屋设立,消灭物权的,自该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比如张三是神笔马良,他随便画什么就成真的,他没有想过要得到这些东西,只想画画,但是画出来的东西自然归他毫无争议。

(4)孳息归属,在有权处分的这些情况下,孳息归属有很明确的导向性,就是有约定从约定,孳息就是物产生出来的新财富比如鸡蛋,利息之类的。比如张三把自家的鸡借给李四打鸣,结果公鸡不但打鸣把母鸡的事一并干了还下了个蛋,这个蛋可值老钱了。张三李四自然都想要,那么应该归谁呢?如果他们借贷的时候有约定,自然从其约定,但是谁会想到公鸡下蛋?而他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法律自然只能武断的事先规定了,孳息的归属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分情况讨论。如果是天然孳息,那么归所有权人取得,如果有所有权又有用益物权的人,那么由用益物权人取得。法定孳息则不一样,约定不明或者没有约定按照交易习惯取得。

我们把两种行为结合起来看一道题(10-3-53)

53.某房屋登记簿上所有权人为甲,但乙认为该房屋应当归己所有,遂申请仲裁。仲裁裁决争议房屋归乙所有,但裁决书生效后甲、乙未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一月后,乙将该房屋抵押给丙银行,签订了书面合同,但未办理抵押登记。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房屋应归甲所有

B.房屋应归乙所有

C.抵押合同有效

D.抵押权未成立

答案应该选BCD,裁决书一旦生效,那么物权自然的变动,归乙所有。但是乙没有去登记,我们知道不动产的抵押权的生效必须要登记。现在乙和丙,只签了合同没有办理抵押登记,自然抵押权是不可能成立的。同时乙要想设立抵押权,必须自己去登记了给别人登记抵押权。因为和丙签订合同是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那么就需要满足公示公信的原则。

2.4物权保护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物权的秩序,但是我们知道总有那么几个人会来破坏这个秩序,因此我们需要保护物权。保护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这里先浅谈物权法上的保护方式即物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是法律对物权秩序有瑕疵的时候的一种调整方法,简单说就是有物权的人的物权遭到了挑战,或者说是有正当物权的人的物权遭到了挑战。因为,法律不可能光规定应该是什么,他还会规定如果秩序被破坏了的回复手段。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一个概念,就是何为有正当物权的人,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张三把照相机借给李四,如果张三趁夜把相机偷了回来,很明显,张三侵害了李四的物权,在这二人之间,张三不是正当物权人,李四是正当物权人。虽然张三享有所有权,但是他已经把占有使用等权利以有偿或者无偿的方式分划给了李四,他应该尊重李四的用益物权。这个时候李四理所当然有资格要求张三把相机还来,在刑法上张三甚至构成盗窃罪。

但是换个角色,比如张三把东西借给李四,被王五抢走了,那么相对于王五来说,张三是所有权人,李四是用益物权人,他们对于这个照相机都是有物权的,记住相对于王五来说。因此张三和李四都有资格让王五把东西还给他们。

我们可以再想想,如果王五还给了张三,那么张三是否应该还给李四呢?当然应该,因为现在切换到他们二人之间,李四的用益物权比张三的所有权更牛,他才有资格占有照相机。当然张三和李四之间如果有约定,比如保管不周就立马还来,或者有违约金之类的,也可以适用。

这就是物权请求权的一个难点了,就是让你学会一个区分原则,把当事人之间和第三人之间学会一个区别对待。这就是学好民法的奥秘。

知道了请求权的概念之后,让我们来认识一个有哪些请求权法律上有所规定

A 返还原物请求权

简单说就是上面的例子,物权人要求侵害物权占有权的权的人把东西还回来。但是要看清楚基于的是什么样的物权,在上述的三个例子中,李四要求张三还相机是基于用益物权而享有的返还原物请求权。第二个例子中张三是基于所有权享有的返还原物请求权要王五还,而李四是基于用益物权享有的返还原物要求王五还。而第三个例子中,李四又是基于用益物权向张三索要的

但是我们需要明晰物权请求权必须建立在一个条件下就是请求对象占有这个物。比如张三的东西被李四偷了卖给了王五,很明显只能对王五行使物权返还请求权,因为物都不在李四那里。再深入一点我们引进一个概念叫做辅助占有,即按常识来说虽然这个东西是在某人手中,但是没人会认为他占有了此物。比如商场中的收银员,他一直占据着收银机,我们却并不会认为这个是他的,更不会仍然他占有了这个东西。所以,如果张三偷李四的东西卖给王五,然后王五交给店员赵六保管。我们只能找王五行使物权返还请求权而不是找赵六要,因此在这层关系中和他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B 排除妨害请求权

C 消除危险请求权

D恢复原状请求权

三个权利相对简单,比如邻居家的大树摇摇欲坠很有可能砸到你家的房屋,那么自然应该要求邻居整治大树,消除对你的物的危险。又比如张三把垃圾倾倒在李四的门前不让李四出门,这就是一种妨碍,很明显李四可以让张三打扫干净。诸如此类的都很简单,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至于恢复原状请求权,规定在《物权法》36条:“造成不动产或者动产损毁的,权利人可以请求修理,重作,更换或者恢复原状。”对于这个权利的性质理论上有些许争论,但是不会妨碍我们理解。顾名思义就是别人破坏了你的物,你要求对方恢复原状的一个请求权。但是也包含一个隐含条件就是这个物能够被修复,法不强人所难,如果不能恢复,那么赔偿相应的金额即可。

总之我们只需要知道一点,民法首先规定物权法定和公示公信的原则是维护第二层的物权秩序,即物权明晰的情况下的物权归属问题。然后明细物权的种类,规定当事人应该在自己享有的物权范围内行使物权,同时尊重他人的物权,一旦出现扰乱物权秩序的时候。那么被侵害的物权人获得一个请求权,从而恢复权利的状态。

4.2.1善意取得

所谓善意取得,是指不知情的人,从没有资格处分物的人手中以正确合法的方式买得了该物,从而法律自动赋予他取得物权的资格的制度。我们从这项分析中,自然可以分析出这么几个要件,首先这是一个买卖,就要符合最基本的买卖条件,分别是(1)主体合格(2)意思表示真实(3)内容合法(4)形式合法。比如张三偷了李四的车卖给5岁的王五,这个王五无论如何也无法善意取得。其次还需要满足买方是善意的,善意就是不知情的,以为李四就是有权处分的人。那么我们可以想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李四以相当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了张三,很明显,张三不是一个善意的人,即使张三真的很傻很天真,完全不了解市场价本来10000 的张三说1000他也以为就这么多,仍然不能构成善意取得。因为善意取得的制度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过度偏离市场价格的交易本身就是破坏市场秩序,因此不值得保护,反之如果李四以天价卖给张三,仍然不能取得所有权,因为过高也是破坏市场秩序。最后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出卖人必须是无权处分的人,否则这个制度无从谈起。同时物的占有必须转移,比如张三卖给了不知情的李四,李四善意取得了,但是双方约定一个月后来拿货,如果十天后被物权人发现了,那么物权人可以拿回物,因为李四还没有拿到物即占有物那么尚不构成善意取得,物权人也就没有自动失去物权。

善意取得一旦适用后,那么善意取得人就取得了物权,那么此后的交易就应该是正常处理比如08年延考区司法考试卷三12题:甲乙借丙的价值2500的相机一部,用完了甲带着相机回家,这个时候被丁看见了执意要以3000元买下,甲见此价高于市价,于是隐瞒实情卖与了丁。后丁手头拮据又向乙以2000元价格兜售,乙见相机眼熟便问丁,丁告诉其从甲处购买,乙随基本明白是丙的,但是还是以2000元的价格买下,现在相机属于谁的。

我们来整理下思路,首先甲乙从丙处取得了相机从而是用益物权人,那么他们是有权占有,但是无权处分。甲把这个相机卖给了不知情的丁,虽然高于市价,但是没有偏离基本规律对市场没有影响,所以可以构成善意取得。那么丁理所当然取得了物权,从而丙丧失了物权。那么这个时候乙无论善意恶意都无所谓了,他都可以从丁处买到相机从而获取所有权。那丙如何维权呢?很明显只能够找无权处分的甲要回3000元了。

但我们要清楚一个问题,善于取得的本质是促进市场发展而设立的制度,在这里虽然无权处分人擅自做主卖了东西,但是对市场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市场仍然是健康的,有序的。被损害的只是有权处分的人而已。然而一旦善意取得对市场有破坏的时候,自然我们认为不能构成善意取得,比如定价不围绕公允价来定价自然破坏市场不能构成善意取得,那么遗失物,盗脏等可以构成善意取得吗?善意取得中的无权处分人至少是合法的从当事人手中取得了物,无论是借还是代为保管,还是租赁。至少无权处分人取得物这个环节是合法的,其占有也是有权占有。而盗脏,遗失物,埋藏物等,取得物都是没有经过所有人知晓的,甚至是违法的,也就是第一个环节就是所有人不心甘不情愿的状态,法律认为多少损害了市场环境,因为一旦这些买卖都是有效的,那么尤其是对于那些黑市上买卖盗墓贼和小偷非法手段弄来东西的人是个福音。黑市可以直接成白市了,岂非鼓励盗窃挖掘等行为?因此,善意取得还有一个重要的构成要件即物权处分人是合法占有动产或者受委托登记不动产在自己名下。

学了善意取得制度后,我们回顾一下之前遇到的两道问题

(1)老爹遗嘱规定家里乾隆爷穿过的衣服让张三继承,老爹一死,大姐居然就把东西拿去以合理的价格卖给了王五,问王五可否取得衣服的所有权?答案是如果王五是善意的那么可以取得,如果王五不是善意的则不可以取得。为何?在非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中,法律如何规定物权则归属何方,老爹死了自然遗嘱生效,衣服自然归属张三。而大姐擅自卖东西自然属于无权处分人,王五如果是善意的则构成善意取得,从而可以获得衣服的所有权。王五如果是恶意的自然不能构成善意取得,从而不能获得衣服的所有权。

(2)张三和李四争执一套房产,房产登记在张三名下,现在法院判决李四拥有房屋。结果张三在李四没有变更登记之前卖给了王五,问王五可否取得房屋所有权。答案也是如果王五是善意的则可以取得,王五是恶意的则不可取得。为何?法院判决自然也是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法院判决一下自然房屋归属李四,张三擅自出卖给王五自然构成无权处分。然而房产证上写的张三的名字,如果王五是善意的自然不可能知晓,因此可以善意取得。

4.2.2遗失物

对于遗失物,我们仔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遗失物无论转手几次,买家都不能取得物权,那么这个物岂非一直是黑户。100年后若物权人突然提及上述岂非打法律个措手不及。我们很清楚,法律对待自己能力范围外的调整事物只会选择牺牲公平维护秩序。因此,我们提出了时效制度,物权法107条规定,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权处分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两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权处分人追偿。

从物权法107条我们可以看出,遗失物虽然是一种非法手段获取的方式,但是其并不特别危害社会秩序,因此法律不再像盗脏一样规定无论物流转多少次所有权都不发生改变。而是选择了偏向市场秩序,规定在某些情况下受让人是可以取得物权的。我们整理下遗失物的物权归属规则

一.对于自主占有人

首先对于拾得人,无论什么时候失主要求其返还原物都应该返还,因为物权根本没有变动的理由。同时物权法112条第三款规定得很清楚侵占遗失物的,物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大概解读一下,有时候我们东西丢了可能会贴出来悬赏广告,比如悬赏1万元,这个时候如果对方主动交出来了,那么可以取得1万的报凑,如果被抓到了,那么侵占人无权要求支付1万元。

其次对于受让人,即从拾得人手中买到的或者得到的人,那么我们就要看年限了,如果两年内,那么要不然让拾得人赔偿,然后受让人自动取得物权。也就是反正丢了,那拿钱走好了。这是符合市场的,让拾得人赔相当于把他从受让人手里赚的钱拿来,岂不是等于失主卖给了受让人。如果失主坚持要这个物,那么区分受让人是不是善意的,如果受让人是善意的,很明显不能让受让人吃亏,你要把他给的钱还给受让人,你自己再去找拾你东西的人要。因为受让人是完全没有过错的,没有理由他按照正确的市场行为却要承担责任,而你是有过错的,谁让你不管好自己的东西,所以你需要承担风险,风险就是你找拾得人要钱他会不会给你。按道理是必须给,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恐怕没这么容易。如果受让人是恶意的,那么你直接拿了东西走人就是了,不需要回赎。对于不遵守市场规则的人,法律没有必要保护他,你拿着东西走人,他为自己破坏市场规则付出代价。当然受让人是可以让拾得人退钱给他的,但是要不要的回来这个风险就只有自己承担了,民法就是这么公平。

最后,如果2年后失主找受让人要,那么不可能了,因为法律规定两年后受让人自动取得物权,成为物的新主人,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因为我们可以看这个两年前面的定语,是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两年内,你明明知道还不找他要,说明你怠于行事权利,你都不着急,法律还替你急什么。对于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法律懒得理你,但是请注意这只是一个托词而已,真正的原因不就是法律无力管理吗?所以规定一个时间一刀切,不管是不是你的,反正过了这个时间我就不管了,因为迁延日久司法成本陡增,司法无力负担。

二.对于他主占有人

首先我们国家是鼓励这种行为的,物权法10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交送公安等有关部门

如果路上坏了怎么办?物权法111条规定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损毁,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就告诉我们,在他主占有的时候,对于遗失物,我们要妥善保管,你不可能因为不是我的,想着先用用过瘾,用完了再还给他这种想法是不允许的。因此注意我们的状语是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损毁才承担民事责任,如果不是故意的,或者一般过失,比如捡了手机去警察局,不小心摔了一跤,手机摔坏了。那么要拾得人赔偿岂非空谈。

最后我们再学习一个问题就是关于遗失物交给了国家之后物权的归属问题,我国物权法110条规定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不知道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但是如果一直没有人来拿怎么办?这个物不可能闲置下来岂非浪费?于是物权法113条规定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无人认领,归国家所有。个人觉得对这一条的理解不用这么机械,比如6个月后如果国家还持有这个物,那么去有关部门应该可以还给失主,如果国家已经通过拍卖变卖等手法给别人了,那么买受人很明显取得物权。

4.无权处分的终局性

前面已经阐述的很清楚了,第二秩序只是暂时解决了一个正当交易秩序,保证了社会人对物的交换在表相上是符合法理的。但是这不是终局,因为最终局的状况是物应该处于有资格或者有物权的手中。所以,我们需要解决两种情况,第一无权处分后物权人出现了,那么自然应该回到第一种秩序中去,让物权人受到保护,比如张三偷了李四的东西卖给王五,后来李四得知了此事要求王五返还。这个时候李四以物权人的姿态登场了,那么法律自然要保护物权,所以王五应当返还原物给李四。第二种情况,张三偷了李四的东西卖

给王五,结果王五一直没有出现,那这个物归属何方?毕竟这个物尚未泯灭,他仍是人类财富,不可能因为没有物权人就直接损毁吧?所以物权归属何方我们需要解决。

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习第一秩序的规则和第二秩序的规则,还需要学习第二秩序如何向终局性转化。在这里我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物权归属,即从无权处分人手中获取财物后,该物的物权归谁(2)赔偿归属,物脱离了物权人几经颠沛流离很有可能有各种损伤,那么这些损伤谁来负责?谁来承担?比如张三捡了李四的手机准备去警察局交给警察叔叔,结果一激动摔了一跤摔坏了,那这个损失是由张三承担还是李四承担呢?其次,如果所有权人丧失了所有权又谁来赔偿?比如张三的东西借给李四被李四卖给了王五,如果法律判定王五取得物的所有权,张三岂不是冤大头,自然涉及到赔偿问题,因为这样一来权利义务不平衡呀?有一个人受损的。所以张三可以找李四赔还是找王五要钱呢?(3)孳息归属,比如张三偷了李四的鸡卖给王五,结果鸡在张三家下了一个蛋在王五家又下了一个蛋,那么这两个蛋归谁?如果王五把这个蛋又卖给了赵六,那么这个蛋归谁?

这三个问题解决了,自然第二秩序也进入了终局性。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无权处分如何进入终局的。

4.1占有的分类

首先,我们认为无权处分的物的流转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张三偷了李四的东西卖给王五,和张三借来李四的东西卖给王五,本质上我们认为是不同的。一个是合法手段获取的物一个是非法手段获取的物,那么我们保护的力度自然也要不同。又或者张三借来李四的东西卖给王五,结果王五明知是张三的还买过来这种情况,和王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过来。买受人的心态也是不同的,前者遵守市场秩序进行买卖,后者则是违背市场规则进行买卖,民法保护的取向自然也应该是不同的。

终上所述,我们应该对无权处分者以及受让人进行区别对待,从而才能厘清我们向终局秩序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分类。

首先我们对无权处分取得物的人进行一个分类,把他们分为合法取得和非法取得,比如张三是借来的还是偷来的。不同的情况自然处理方式是不同的。而且,我们认为这种合法与非法具有传递性。比如张三偷来李四的东西卖给了王五,哪怕王五正常买卖过来,我们也认为他的获取是非法的,当然,只是相对于物权人来说。

然后我们对于他们取得该物的态度也做一个区别,即自主占有还是他主占有。很明显,这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张三捡到了李四的东西准备交给警察叔叔和卖给王五,态度是不一样的。如果在这其间出现什么状况,那么民法自然调整也不一样。

接下来,我们对受让人进行一个分类是有偿获取还是无偿获取。这个很简单,比如张三偷了李四的东西卖给王五和送给王五,很明显处理方式不一样,对于送的情况,如果张三要求王五还回来,也许王五很容易就还了,反正自己没损失。但是对于张三是买的,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侵害了张三的利益,民法调整方式自然不同。

然后我们对有偿取得的张三的主观上再进行一次剖析,他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也就是说他是否知情这个卖家是无权处分。很明显,对于善意的我们要保护的多一点,恶意的我们反而要打击他。

4.2回归终局的规则

有了刚才的基础知识,我们现在化身为立法者,思考思考如何才能保证第二秩序公平公正但是又维护市场经济的转向终局,即回到一个物权归属合理,赔偿义务合理,孳息归属合理的秩序中去。

(一)物权归属

首先无论发生任何情况无权处分人是一辈子都不可能取得物的所有权的,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吧?如果无权处分人拿着拿着物就归他了,那我们直接去抢好了。也就是说,如果物处在无权处分人手中,那么物权人随时可以找他要。

但是如果无权处分人把物交给了第三人,那么我们首先要看无权处分人是如何拿到物的。如果是合法途径取得的,比如张三把东西交给李四保管,张三把东西租给李四使用,张三把东西借给李四使用。这些都是合法的途径,我们认为第三人还是有可能取得物的物权的,因为如果第三人通过正常合理的方式进行市场交易取得了物,他是基于信赖市场而实施的一个正常行为。法律更应该保护他,因为他毫无过错,反观物权人交友不慎,总是有错吧?因此法律这个时候会让合法买受人取得物权,从而原物权人丧失物权,那么他可以去找那个损友要求赔偿,至于要不要得到是他自己的事,因为他有过错,所以这个风险需要他来承担。而合法交易的第三人则没有任何过错,不会去承担别人过错造成的损失。国家处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遵守市场原则的人,如此规定。

但是,如果无权处分的如果通过非法的手段获取财物,那么国家这个时候就面临一个抉择了,是维护市场秩序,还是维护社会秩序?比如张三的东西被李四偷了正当的卖给了王五。那么,王五遵守市场规则确实值得表扬,但是如果让王五获得了物权,也就意味着盗窃这种方式变相合法了,因为我偷来的盗脏只要转手卖给他人就合法了,那么大家都去盗窃好了,或者说选择维护市场秩序就会破坏社会秩序,反而鼓励犯罪了。市场秩序毕竟还是建立在社会秩序之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国家两权之下取其重认为如果非法手段获取财物的,物权很难发生变动。但是也不是绝对的,上述情况的非法手段获取是相当严重的,但是有些非法手段获取物倒也达不到危害社会稳定的情况。比如张三拾到李四的物卖给王五,这种非法手段的社会危害性相比盗窃而言轻多了。那么自然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冲突没那么大,在不影响社会秩序的情况下,民法还会选择市场秩序。

所以物权处分人合法取得物的时候,只要买受人尊重市场规则,那么民法自然偏向他,但是如果买受人不尊重市场规则,那么民法也不会保护他。而在非法取得物的时候,如果非法手段破坏社会秩序厉害,那么民法宁愿牺牲市场秩序。反之,如果非法手段对社会秩序危害不大,那么民法又一次愿意保护市场秩序。

接下来我们再来讨论讨论继受人,即物接下来的归属者,我们保护他与否最重要的就是判断他是否遵守了市场规则。我们有的时候牺牲物权人的权益,让物权人丧失物权,主要就是因为第三人遵守了市场规则,我们在市场秩序和物权人权益之间选择了市场秩序。所以,如果继受人没有遵守市场规则或者没有介入市场规则,那么根本没有必要保护。

既然是市场,那么通过买卖交换物自然是第一个规则,所以如果继受人是无偿取得的,自然不可能获得物权,因为民法没必要保护他。比如张三借李四的东西送给女朋友王五,很明显王五并非通过市场规则取得该物自然也就谈不上需要民法的保护了,因此所有权仍然归张三。

第二个规则自然是合法买卖,如果张三明知是别人的东西还来买,这遵守了哪门子的市场规则?张三明知是别人捡来的还来买,又遵守了哪门子的市场规则?自然也谈不上需要民法的保护。所以,只有买受人是善意的,才有可能取得物权,如果是恶意的,那么根本不可能。

第三个规则则是价格,如果价格不符合市场规则,那又谈何遵守了市场规则?或者符合了市场规则?比如张三借李四的相机卖给王五,相机市值5000结果500卖给王五岂非笑谈?合理范围呢的买卖才是正常的市场价,偏出合理价岂非破坏市场规则?谈何需要保护?

所以,我们看买受人能否取得物权,就是看他符合市场规则与否。否则,民法没有保护他的理由。

说到这里我想我们可以清晰的洞察在无权处分的物权变动中,物权的归属情况了吧?首先无权处分人不可能取得物权。其次如果其是合法取得物权,那么只要继受人通过合理的市场方式则可取得物权,因为民法保护市场秩序牺牲物权人个人利益。反之继受人不是通过合理的市场方式取得物权,自然不可能取得物权。接下来如果无权处分人是非法手段获取物权的,那么法律会加以衡量非法手段对社会秩序的破坏程度,如果程度足以颠覆社会秩序,那么法律宁愿牺牲市场秩序,即买受人无论善意恶意都不可能取得物权,但是非法手段对社会秩序冲击甚微,那么法律自然会维护市场秩序,从而买受人如果通过合理的市场方式取得物权,很有可能会受到法律保护。

(二)赔偿归属

赔偿归属首先我们分两大类,一个是基于物权人丧失物,或者买受者丧失物出现的权利义务不均衡,需要弥补。另一类是物在流转的过程中出现损伤,那么又谁来承担这个风险责任?

我们认为,无论对于哪一类都是一个认定标准,谁有错,谁承担,谁错大,最终承担。让我们来解析一下,比如张三的照相机借给李四被卖给了善意的王五。在这三人中,王五是完全遵守市场规则的好人,一点错也没有;李四则不用说,罪魁祸首弥天大罪;张三呢?对于交友不慎他是有责任的,谁叫你不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呢?所以,我们可以判断最终赔钱的人是李四,一分钱不用给的是王五,而张三需要承担赔偿风险,即找李四要不到钱。赔钱的终局规则是属于李四的,但是张三因为有一定过错所以需要承担到不了终局的风险。所以在这个案例中,张三既不能找王五要回物也不能找王五要回钱,只能向李四索赔,如果李四赔了则皆大欢喜,若是李四不赔,张三只能诉诸法院,届时漫漫路索债路,只能唏嘘的走下去。

换个例子,张三的照相机借给了李四被卖给了恶意的王五。在这三人中,王五是没有遵守市场规则的人,有错,但是错不及李四吧?但是相比这二人,张三交友不慎的过错则微乎其微了。所以张三可以让王五把东西还来,如果张三觉得王五碰过的东西要回来脏了手,则可以要求其把钱拿来。王五给了钱自己去找李四要,要不要的回来,风险自己承担。或者王五把东西还给了张三,那么也只能自己去找李四要,要不要的回来,还是自己承担。

所以,对于赔偿的问题,谁有错谁承担,谁错大,最终承担,错小的要承担坏账风险。

接下来我们来看物的损伤,那么这又谁人承担呢?首先我们区分一下自主占有还是他主占有,如果是他主占有的话。其实说白了还是个好人,是帮别人保管的,那么如果出现了损坏,只要不是故意的,或者重大过失,物权人理应自己承担。比如张三的手机被李四捡到了,李四准备去交给警察叔叔,好人吧?结果想到今天可以得小红花一嘚瑟摔了一跤手机也摔坏了。很明显这个是一个过失,如果让李四赔偿张三的话,那么没人愿意做好人了。反之,如果张三的手机被李四捡到了,李四虽然想着还给张三,但是一想我都没玩过这么高级的手机,先玩个够再说,于是又不会玩儿又不罢休,最后手机损坏了。这时候李四不赔貌似说不过去了吧,所以对于他主占有的人,如果不是基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我们不会让他赔偿的。

再复杂一点比如张三偷了李四的手机结果张三弄丢了手机被王五捡到了,王五在去警察局的路上不小心摔坏了手机,那么应该谁来赔偿?很明显终局责任是李四承担,但是张三需要承担李四不赔偿或者赔偿迟缓的风险。

如果是自主占有,我们要看是善意的自主占有还是恶意的自主占有,如果是善意的,那么他是一个好人,他以为这个东西是自己的了,于是随心所欲的使用就算弄坏了有何过错?那么自然不需要赔偿,反之,如果是恶意的,明知这个东西是别人的,还不爱惜乱弄,现在弄坏了不是你赔谁赔?

(三)孳息归属

物这个东西是可以产生更多的财富的,物在流转中也许就会产生新的财富,那么新的财富归属何方也是我们需要讨论的。如果在有权处分即合法的物的流转中,自然有约定按约定没有约定法条自有规定。但是在无权处分即非法的物的流转中,又如何是好呢?答案很简单,对于无权处分人,自然应该还给物权人。比如张三偷李四的鸡结果下蛋了,张三捡到李四的鸡结果下蛋了,蛋都应该归属张三。但是流转出去了怎么办?比如张三偷李四的鸡卖给了王五,结果在王五家下蛋了。我们的标准需要首先确定继受人能不能取得物权,如果继受人取得了物权,那么其基于所有权享有孳息理所当然。如果继受人没有取得物权,那么其自然应该把孳息也还给所有权

人。但是,民法很体贴的规定了物权法《243》条: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占有人占有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及孳息,但应当支付善意占有人因维护该不动产或者动产而支出的必要费用。很简单,孳息虽然属于你没有问题,但是别人凭什么帮你维护照顾?很明显属于不当得利应当返还。反之,如果是恶意的则本身因为其恶性造成你的损失,那他只有自己活该了,这叫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如张三偷了李四的狗卖给恶意的王五,狗后来下了一窝小狗,张三自然可以索回大狗和小狗,至于王五辛苦的照顾这些小狗,那属于咎由自取。

我们思索的稍微复杂一点,如果张三把李四的狗偷了卖给了王五,结果狗下了一窝小狗,然后王五不小心弄死了一条狗;如果王五是善意的,我们想想他需要赔张三钱吗?首先我们需要厘清这个小狗的物权归属,偷的东西王五自然没法获得物权,那么大狗的所有权仍然属于李四,其孳息自然也归所有权人。现在王五是一个善意的自主占有人,不需要王五来赔偿。但是王五也不可能要求李四给他照顾狗的钱,因此不构成不当得利,因为狗死了,李四看狗没看到一眼,哪里谈得上得利....

但是李四可以要求张三赔小狗的命吗?当然也不能,因为张三的行为只是造成了大狗的非法位移,对于小狗来说根本不管他事。当然,在卖给王五时狗已经怀孕明显又当别论。也就是对大狗的物的非法位移张三有错,对于小狗则没有责任。

那么如果王五是恶意的呢?那么张三应该赔李四的钱吧?小狗的所有权归李四,王五是恶意占有人,恶意占有人需要承担赔偿义务。

以上便是第二秩序向终局变动的规则了,我们接下来细致的讨论一下以下两种司考常考的情况。

4.2.1善意取得

所谓善意取得,是指不知情的人,从没有资格处分物的人手中以正确合法的方式买得了该物,从而法律自动赋予他取得物权的资格的制度。我们从这项分析中,自然可以分析出这么几个要件,首先这是一个买卖,就要符合最基本的买卖条件,分别是(1)主体合格(2)意思表示真实(3)内容合法(4)形式合法。比如张三偷了李四的车卖给5岁的王五,这个王五无论如何也无法善意取得。其次还需要满足买方是善意的,善意就是不知情的,以为李四就是有权处分的人。那么我们可以想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李四以相当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了张三,很明显,张三不是一个善意的人,即使张三真的很傻很天真,完全不了解市场价本来10000 的张三说1000他也以为就这么多,仍然不能构成善意取得。因为善意取得的制度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过度偏离市场价格的交易本身就是破坏市场秩序,因此不值得保护,反之如果李四以天价卖给张三,仍然不能取得所有权,因为过高也是破坏市场秩序。最后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出卖人必须是无权处分的人,否则这个制度无从谈起。同时物的占有必须转移,比如张三卖给了不知情的李四,李四善意取得了,但是双方约定一个月后来拿货,如果十天后被物权人发现了,那么物权人可以拿回物,因为李四还没有拿到物即占有物那么尚不构成善意取得,物权人也就没有自动失去物权。

善意取得一旦适用后,那么善意取得人就取得了物权,那么此后的交易就应该是正常处理比如08年延考区司法考试卷三12题:甲乙借丙的价值2500的相机一部,用完了甲带着相机回家,这个时候被丁看见了执意要以3000元买下,甲见此价高于市价,于是隐瞒实情卖与了丁。后丁手头拮据又向乙以2000元价格兜售,乙见相机眼熟便问丁,丁告诉其从甲处购买,乙随基本明白是丙的,但是还是以2000元的价格买下,现在相机属于谁的。

我们来整理下思路,首先甲乙从丙处取得了相机从而是用益物权人,那么他们是有权占有,但是无权处分。甲把这个相机卖给了不知情的丁,虽然高于市价,但是没有偏离基本规律对市场没有影响,所以可以构成善意取得。那么丁理所当然取得了物权,从而丙丧失了物权。那么这个时候乙无论善意恶意都无所谓了,他都可以从丁处买到相机从而获取所有权。那丙如何维权呢?很明显只能够找无权处分的甲要回3000元了。

但我们要清楚一个问题,善于取得的本质是促进市场发展而设立的制度,在这里虽然无权处分人擅自做主卖了东西,但是对市场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市场仍然是健康的,有序的。被损害的只是有权处分的人而已。然而一旦善意取得对市场有破坏的时候,自然我们认为不能构成善意取得,比如定价不围绕公允价来定价自然破坏市场不能构成善意取得,那么遗失物,盗脏等可以构成善意取得吗?善意取得中的无权处分人至少是合法的从当事人手中取得了物,无论是借还是代为保管,还是租赁。至少无权处分人取得物这个环节是合法的,其占有也是有权占有。而盗脏,遗失物,埋藏物等,取得物都是没有经过所有人知晓的,甚至是违法的,也就是第一个环节就是所有人不心甘不情愿的状态,法律认为多少损害了市场环境,因为一旦这些买卖都是有效的,那么尤其是对于那些黑市上买卖盗墓贼和小偷非法手段弄来东西的人是个福音。黑市可以直接成白市了,岂非鼓励盗窃挖掘等行为?因此,善意取得还有一个重要的构成要件即物权处分人是合法占有动产或者受委托登记不动产在自己名下。

学了善意取得制度后,我们回顾一下之前遇到的两道问题

(1)老爹遗嘱规定家里乾隆爷穿过的衣服让张三继承,老爹一死,大姐居然就把东西拿去以合理的价格卖给了王五,问王五可否取得衣服的所有权?答案是如果王五是善意的那么可以取得,如果王五不是善意的则不可以取得。为何?在非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中,法律如何规定物权则归属何方,老爹死了自然遗嘱生效,衣服自然归属张三。而大姐擅自卖东西自然属于无权处分人,王五如果是善意的则构成善意取得,从而可以获得衣服的所有权。王五如果是恶意的自然不能构成善意取得,从而不能获得衣服的所有权。

(2)张三和李四争执一套房产,房产登记在张三名下,现在法院判决李四拥有房屋。结果张三在李四没有变更登记之前卖给了王五,问王五可否取得房屋所有权。答案也是如果王五是善意的则可以取得,王五是恶意的则不可取得。为何?法院判决自然也是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法院判决一下自然房屋归属李四,张三擅自出卖给王五自然构成无权处分。然而房产证上写的张三的名字,如果王五是善意的自然不可能知晓,因此可以善意取得。

4.2.2遗失物

对于遗失物,我们仔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遗失物无论转手几次,买家都不能取得物权,那么这个物岂非一直是黑户。100年后若物权人突然提及上述岂非打法律个措手不及。我们很清楚,法律对待自己能力范围外的调整事物只会选择牺牲公平维护秩序。因此,我们提出了时效制度,物权法107条规定,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权处分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两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权处分人追偿。

从物权法107条我们可以看出,遗失物虽然是一种非法手段获取的方式,但是其并不特别危害社会秩序,因此法律不再像盗脏一样规定无论物流转多少次所有权都不发生改变。而是选择了偏向市场秩序,规定在某些情况下受让人是可以取得物权的。我们整理下遗失物的物权归属规则

一.对于自主占有人

首先对于拾得人,无论什么时候失主要求其返还原物都应该返还,因为物权根本没有变动的理由。同时物权法112条第三款规定得很清楚侵占遗失物的,物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大概解读一下,有时候我们东西丢了可能会贴出来悬赏广告,比如悬赏1万元,这个时候如果对方主动交出来了,那么可以取得1万的报凑,如果被抓到了,那么侵占人无权要求支付1万元。

其次对于受让人,即从拾得人手中买到的或者得到的人,那么我们就要看年限了,如果两年内,那么要不然让拾得人赔偿,然后受让人自动取得物权。也就是反正丢了,那拿钱走好了。这是符合市场的,让拾得人赔相当于把他从受让人手里赚的钱拿来,岂不是等于失主卖给了受让人。如果失主坚持要这个物,那么区分受让人是不是善意的,如果受让人是善意的,很明显不能让受让人吃亏,你要把他给的钱还给受让人,你自己再去找拾你东西的人要。因为受让人是完全没有过错的,没有理由他按照正确的市场行为却要承担责任,而你是有过错的,谁让你不管好自己的东西,所以你需要承担风险,风险就是你找拾得人要钱他会不会给你。按道理是必须给,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恐怕没这么容易。如果受让人是恶意的,那么你直接拿了东西走人就是了,不需要回赎。对于不遵守市场规则的人,法律没有必要保护他,你拿着东西走人,他为自己破坏市场规则付出代价。当然受让人是可以让拾得人退钱给他的,但是要不要的回来这个风险就只有自己承担了,民法就是这么公平。

最后,如果2年后失主找受让人要,那么不可能了,因为法律规定两年后受让人自动取得物权,成为物的新主人,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因为我们可以看这个两年前面的定语,是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两年内,你明明知道还不找他要,说明你怠于行事权利,你都不着急,法律还替你急什么。对于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法律懒得理你,但是请注意这只是一个托词而已,真正的原因不就是法律无力管理吗?所以规定一个时间一刀切,不管是不是你的,反正过了这个时间我就不管了,因为迁延日久司法成本陡增,司法无力负担。

二.对于他主占有人

首先我们国家是鼓励这种行为的,物权法10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交送公安等有关部门

如果路上坏了怎么办?物权法111条规定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损毁,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就告诉我们,在他主占有的时候,对于遗失物,我们要妥善保管,你不可能因为不是我的,想着先用用过瘾,用完了再还给他这种想法是不允许的。因此注意我们的状语是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损毁才承担民事责任,如果不是故意的,或者一般过失,比如捡了手机去警察局,不小心摔了一跤,手机摔坏了。那么要拾得人赔偿岂非空谈。

最后我们再学习一个问题就是关于遗失物交给了国家之后物权的归属问题,我国物权法110条规定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不知道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但是如果一直没有人来拿怎么办?这个物不可能闲置下来岂非浪费?于是物权法113条规定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无人认领,归国家所有。个人觉得对这一条的理解不用这么机械,比如6个月后如果国家还持有这个物,那么去有关部门应该可以还给失主,如果国家已经通过拍卖变卖等手法给别人了,那么买受人很明显取得物权。

3.第二秩序无权处分

我们在这里学到的这一秩序是为了规范整个社会对物的秩序,比如张三偷了李四的东西卖给王五。对于王五来说,他并不知道李四是有权占有还是无权占有,但是又不可能让他去调查一番。同时也不可能王五因为知晓了李四是偷的东西所以就抢过来。因此我们不但规定一个物权秩序,让物权人受到保护;同时我们规定一个占有的临时秩序,用以调整第三人。所以在上述例子中王五是不能抢李四的,他要尊重李四的占有,买李四的东西也要依据市场规则交易。

3.1占有的效力

因此,我们赋予占有一个效力,这个效力只有在相对于第三人时才产生效力,即我们推定占有便是有权的合法占有。张三偷李四的相机卖给王五,对于王五和李四这对关系来说,民法推定李四是有权合法的占有,王五只能依据正确的秩序进行物权变动,至于变动是否有效我们姑且不论,但是形式必须完全遵循。

我们之前的一个例子拿来延展就可以了解,比如张三偷李四的东西卖给王五,然后王五交给店员赵六保管,这个时候赵六却悄悄卖给了自己的朋友马七。在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的关系中,赵六是个无关的人。但是对于赵六和马七之间,对于马七来说,赵六是占有物的人,占有即所有,马七应当遵循交易秩序,付钱给赵六。

3.2占有的保护

基于保护占有这个秩序,物权法同样规定了占有的保护请求权,分别也是返还原物请求权,排除妨害请求权和消除危险请求权。但是对占有的保护目的是不一样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宁,也就是维护第一层物权秩序的逻辑,也即是为了维护物权人不在时的物权秩序。所以规定也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行使这个权利要满足两个条件就是前提是必须出现侵夺占有或者妨害占有的行为。侵夺就是具有违法性的行为了,为何其他行为就没机会行使返还请求权呢?因为,我们保护的是市场交易的秩序,这个本来就不是你的,给你拿了,你又有什么损失。比如张三的相机借给李四,李四被偷王五偷了,那么李四是可以找王五要的,因为东西跟他有关系。反之张三的东西被李四捡到了,李四想独吞结果又弄丢了被王五捡到,那么李四不可以找王五要,本来就没你什么事,你还要个毛呀。之所以规定返还请求权,是不允许乱来,暴力的来,这是法律不允许的,这种情况你可以要回来。

其次,行使占有返还请求权有一定的期限,必须在一年内行使,本来就不是你的,你不要法律何必要管,给你一年都不错了。而且他和遗失物的这个期间还不是一个概念,一个是诉讼时效一个是除斥期间。诉讼时效的意思是你可以告,法院也受理,但是会以诉讼时效到期判你败诉。但是私下你仍然可以让他履行,只是法律不管了而已。但是除斥期间一旦过了,法院受理都懒得受理,直接仍然权利归为消灭了。本来就是不是你的东西你还要什么要.....

占有的保护综上所述其实是对占有秩序的一种保护而已,但是因为保护的不是正义的而是秩序,所以条件相对物权保护就简单粗暴了许多。

4.4.无权处分的终局性

前面已经阐述的很清楚了,第二秩序只是暂时解决了一个正当交易秩序,保证了社会人对物的交换在表相上是符合法理的。但是这不是终局,因为最终局的状况是物应该处于有资格或者有物权的手中。所以,我们需要解决两种情况,第一无权处分后物权人出现了,那么自然应该回到第一种秩序中去,让物权人受到保护,比如张三偷了李四的东西卖给王五,后来李四得知了此事要求王五返还。这个时候李四以物权人的姿态登场了,那么法律自然要保护物权,所以王五应当返还原物给李四。第二种情况,张三偷了李四的东西卖给王五,结果王五一直没有出现,那这个物归属何方?毕竟这个物尚未泯灭,他仍是人类财富,不可能因为没有物权人就直接损毁吧?所以物权归属何方我们需要解决。

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习第一秩序的规则和第二秩序的规则,还需要学习第二秩序如何向终局性转化。在这里我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物权归属,即从无权处分人手中获取财物后,该物的物权归谁(2)赔偿归属,物脱离了物权人几经颠沛流离很有可能有各种损伤,那么这些损伤谁来负责?谁来承担?比如张三捡了李四的手机准备去警察局交给警察叔叔,结果一激动摔了一跤摔坏了,那这个损失是由张三承担还是李四承担呢?其次,如果所有权人丧失了所有权又谁来赔偿?比如张三的东西借给李四被李四卖给了王五,如果法律判定王五取得物的所有权,张三岂不是冤大头,自然涉及到赔偿问题,因为这样一来权利义务不平衡呀?有一个人受损的。所以张三可以找李四赔还是找王五要钱呢?(3)孳息归属,比如张三偷了李四的鸡卖给王五,结果鸡在张三家下了一个蛋在王五家又下了一个蛋,那么这两个蛋归谁?如果王五把这个蛋又卖给了赵六,那么这个蛋归谁?

这三个问题解决了,自然第二秩序也进入了终局性。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无权处分如何进入终局的。

4.1占有的分类

首先,我们认为无权处分的物的流转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张三偷了李四的东西卖给王五,和张三借来李四的东西卖给王五,本质上我们认为是不同的。一个是合法手段获取的物一个是非法手段获取的物,那么我们保护的力度自然也要不同。又或者张三借来李四的东西卖给王五,结果王五明知是张三的还买过来这种情况,和王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过来。买受人的心态也是不同的,前者遵守市场秩序进行买卖,后者则是违背市场规则进行买卖,民法保护的取向自然也应该是不同的。

终上所述,我们应该对无权处分者以及受让人进行区别对待,从而才能厘清我们向终局秩序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分类。

首先我们对无权处分取得物的人进行一个分类,把他们分为合法取得和非法取得,比如张三是借来的还是偷来的。不同的情况自然处理方式是不同的。而且,我们认为这种合法与非法具有传递性。比如张三偷来李四的东西卖给了王五,哪怕王五正常买卖过来,我们也认为他的获取是非法的,当然,只是相对于物权人来说。

然后我们对于他们取得该物的态度也做一个区别,即自主占有还是他主占有。很明显,这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张三捡到了李四的东西准备交给警察叔叔和卖给王五,态度是不一样的。如果在这其间出现什么状况,那么民法自然调整也不一样。

接下来,我们对受让人进行一个分类是有偿获取还是无偿获取。这个很简单,比如张三偷了李四的东西卖给王五和送给王五,很明显处理方式不一样,对于送的情况,如果张三要求王五还回来,也许王五很容易就还了,反正自己没损失。但是对于张三是买的,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侵害了张三的利益,民法调整方式自然不同。

然后我们对有偿取得的张三的主观上再进行一次剖析,他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也就是说他是否知情这个卖家是无权处分。很明显,

对于善意的我们要保护的多一点,恶意的我们反而要打击他。

4.2回归终局的规则

有了刚才的基础知识,我们现在化身为立法者,思考思考如何才能保证第二秩序公平公正但是又维护市场经济的转向终局,即回到一个物权归属合理,赔偿义务合理,孳息归属合理的秩序中去。

(一)物权归属

首先无论发生任何情况无权处分人是一辈子都不可能取得物的所有权的,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吧?如果无权处分人拿着拿着物就归他了,那我们直接去抢好了。也就是说,如果物处在无权处分人手中,那么物权人随时可以找他要。

但是如果无权处分人把物交给了第三人,那么我们首先要看无权处分人是如何拿到物的。如果是合法途径取得的,比如张三把东西交给李四保管,张三把东西租给李四使用,张三把东西借给李四使用。这些都是合法的途径,我们认为第三人还是有可能取得物的物权的,因为如果第三人通过正常合理的方式进行市场交易取得了物,他是基于信赖市场而实施的一个正常行为。法律更应该保护他,因为他毫无过错,反观物权人交友不慎,总是有错吧?因此法律这个时候会让合法买受人取得物权,从而原物权人丧失物权,那么他可以去找那个损友要求赔偿,至于要不要得到是他自己的事,因为他有过错,所以这个风险需要他来承担。而合法交易的第三人则没有任何过错,不会去承担别人过错造成的损失。国家处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遵守市场原则的人,如此规定。

但是,如果无权处分的如果通过非法的手段获取财物,那么国家这个时候就面临一个抉择了,是维护市场秩序,还是维护社会秩序?比如张三的东西被李四偷了正当的卖给了王五。那么,王五遵守市场规则确实值得表扬,但是如果让王五获得了物权,也就意味着盗窃这种方式变相合法了,因为我偷来的盗脏只要转手卖给他人就合法了,那么大家都去盗窃好了,或者说选择维护市场秩序就会破坏社会秩序,反而鼓励犯罪了。市场秩序毕竟还是建立在社会秩序之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国家两权之下取其重认为如果非法手段获取财物的,物权很难发生变动。但是也不是绝对的,上述情况的非法手段获取是相当严重的,但是有些非法手段获取物倒也达不到危害社会稳定的情况。比如张三拾到李四的物卖给王五,这种非法手段的社会危害性相比盗窃而言轻多了。那么自然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冲突没那么大,在不影响社会秩序的情况下,民法还会选择市场秩序。

所以物权处分人合法取得物的时候,只要买受人尊重市场规则,那么民法自然偏向他,但是如果买受人不尊重市场规则,那么民法也不会保护他。而在非法取得物的时候,如果非法手段破坏社会秩序厉害,那么民法宁愿牺牲市场秩序。反之,如果非法手段对社会秩序危害不大,那么民法又一次愿意保护市场秩序。

接下来我们再来讨论讨论继受人,即物接下来的归属者,我们保护他与否最重要的就是判断他是否遵守了市场规则。我们有的时候牺牲物权人的权益,让物权人丧失物权,主要就是因为第三人遵守了市场规则,我们在市场秩序和物权人权益之间选择了市场秩序。所以,如果继受人没有遵守市场规则或者没有介入市场规则,那么根本没有必要保护。

既然是市场,那么通过买卖交换物自然是第一个规则,所以如果继受人是无偿取得的,自然不可能获得物权,因为民法没必要保护他。比如张三借李四的东西送给女朋友王五,很明显王五并非通过市场规则取得该物自然也就谈不上需要民法的保护了,因此所有权仍然归张三。

第二个规则自然是合法买卖,如果张三明知是别人的东西还来买,这遵守了哪门子的市场规则?张三明知是别人捡来的还来买,又遵守了哪门子的市场规则?自然也谈不上需要民法的保护。所以,只有买受人是善意的,才有可能取得物权,如果是恶意的,那么根本不可能。

第三个规则则是价格,如果价格不符合市场规则,那又谈何遵守了市场规则?或者符合了市场规则?比如张三借李四的相机卖给王五,相机市值5000结果500卖给王五岂非笑谈?合理范围呢的买卖才是正常的市场价,偏出合理价岂非破坏市场规则?谈何需要保护?

所以,我们看买受人能否取得物权,就是看他符合市场规则与否。否则,民法没有保护他的理由。

说到这里我想我们可以清晰的洞察在无权处分的物权变动中,物权的归属情况了吧?首先无权处分人不可能取得物权。其次如果其是合法取得物权,那么只要继受人通过合理的市场方式则可取得物权,因为民法保护市场秩序牺牲物权人个人利益。反之继受人不是通过合理的市场方式取得物权,自然不可能取得物权。接下来如果无权处分人是非法手段获取物权的,那么法律会加以衡量非法手段对社会秩序的破坏程度,如果程度足以颠覆社会秩序,那么法律宁愿牺牲市场秩序,即买受人无论善意恶意都不可能取得物权,但是非法手段对社会秩序冲击甚微,那么法律自然会维护市场秩序,从而买受人如果通过合理的市场方式取得物权,很有可能会受到法律保护。

(二)赔偿归属

赔偿归属首先我们分两大类,一个是基于物权人丧失物,或者买受者丧失物出现的权利义务不均衡,需要弥补。另一类是物在流转的过程中出现损伤,那么又谁来承担这个风险责任?

我们认为,无论对于哪一类都是一个认定标准,谁有错,谁承担,谁错大,最终承担。让我们来解析一下,比如张三的照相机借给李四被卖给了善意的王五。在这三人中,王五是完全遵守市场规则的好人,一点错也没有;李四则不用说,罪魁祸首弥天大罪;张三呢?对于交友不慎他是有责任的,谁叫你不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呢?所以,我们可以判断最终赔钱的人是李四,一分钱不用给的是王五,而张三需要承担赔偿风险,即找李四要不到钱。赔钱的终局规则是属于李四的,但是张三因为有一定过错所以需要承担到不了终局的风险。所以在这个案例中,张三既不能找王五要回物也不能找王五要回钱,只能向李四索赔,如果李四赔了则皆大欢喜,若是李四不

赔,张三只能诉诸法院,届时漫漫路索债路,只能唏嘘的走下去。

换个例子,张三的照相机借给了李四被卖给了恶意的王五。在这三人中,王五是没有遵守市场规则的人,有错,但是错不及李四吧?但是相比这二人,张三交友不慎的过错则微乎其微了。所以张三可以让王五把东西还来,如果张三觉得王五碰过的东西要回来脏了手,则可以要求其把钱拿来。王五给了钱自己去找李四要,要不要的回来,风险自己承担。或者王五把东西还给了张三,那么也只能自己去找李四要,要不要的回来,还是自己承担。

所以,对于赔偿的问题,谁有错谁承担,谁错大,最终承担,错小的要承担坏账风险。

接下来我们来看物的损伤,那么这又谁人承担呢?首先我们区分一下自主占有还是他主占有,如果是他主占有的话。其实说白了还是个好人,是帮别人保管的,那么如果出现了损坏,只要不是故意的,或者重大过失,物权人理应自己承担。比如张三的手机被李四捡到了,李四准备去交给警察叔叔,好人吧?结果想到今天可以得小红花一嘚瑟摔了一跤手机也摔坏了。很明显这个是一个过失,如果让李四赔偿张三的话,那么没人愿意做好人了。反之,如果张三的手机被李四捡到了,李四虽然想着还给张三,但是一想我都没玩过这么高级的手机,先玩个够再说,于是又不会玩儿又不罢休,最后手机损坏了。这时候李四不赔貌似说不过去了吧,所以对于他主占有的人,如果不是基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我们不会让他赔偿的。

再复杂一点比如张三偷了李四的手机结果张三弄丢了手机被王五捡到了,王五在去警察局的路上不小心摔坏了手机,那么应该谁来赔偿?很明显终局责任是李四承担,但是张三需要承担李四不赔偿或者赔偿迟缓的风险。

如果是自主占有,我们要看是善意的自主占有还是恶意的自主占有,如果是善意的,那么他是一个好人,他以为这个东西是自己的了,于是随心所欲的使用就算弄坏了有何过错?那么自然不需要赔偿,反之,如果是恶意的,明知这个东西是别人的,还不爱惜乱弄,现在弄坏了不是你赔谁赔?

(三)孳息归属

物这个东西是可以产生更多的财富的,物在流转中也许就会产生新的财富,那么新的财富归属何方也是我们需要讨论的。如果在有权处分即合法的物的流转中,自然有约定按约定没有约定法条自有规定。但是在无权处分即非法的物的流转中,又如何是好呢?答案很简单,对于无权处分人,自然应该还给物权人。比如张三偷李四的鸡结果下蛋了,张三捡到李四的鸡结果下蛋了,蛋都应该归属张三。但是流转出去了怎么办?比如张三偷李四的鸡卖给了王五,结果在王五家下蛋了。我们的标准需要首先确定继受人能不能取得物权,如果继受人取得了物权,那么其基于所有权享有孳息理所当然。如果继受人没有取得物权,那么其自然应该把孳息也还给所有权人。但是,民法很体贴的规定了物权法《243》条: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占有人占有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及孳息,但应当支付善意占有人因维护该不动产或者动产而支出的必要费用。很简单,孳息虽然属于你没有问题,但是别人凭什么帮你维护照顾?很明显属于不当得利应当返还。反之,如果是恶意的则本身因为其恶性造成你的损失,那他只有自己活该了,这叫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如张三偷了李四的狗卖给恶意的王五,狗后来下了一窝小狗,张三自然可以索回大狗和小狗,至于王五辛苦的照顾这些小狗,那属于咎由自取。

我们思索的稍微复杂一点,如果张三把李四的狗偷了卖给了王五,结果狗下了一窝小狗,然后王五不小心弄死了一条狗;如果王五是善意的,我们想想他需要赔张三钱吗?首先我们需要厘清这个小狗的物权归属,偷的东西王五自然没法获得物权,那么大狗的所有权仍然属于李四,其孳息自然也归所有权人。现在王五是一个善意的自主占有人,不需要王五来赔偿。但是王五也不可能要求李四给他照顾狗的钱,因此不构成不当得利,因为狗死了,李四看狗没看到一眼,哪里谈得上得利....

但是李四可以要求张三赔小狗的命吗?当然也不能,因为张三的行为只是造成了大狗的非法位移,对于小狗来说根本不管他事。当然,在卖给王五时狗已经怀孕明显又当别论。也就是对大狗的物的非法位移张三有错,对于小狗则没有责任。

那么如果王五是恶意的呢?那么张三应该赔李四的钱吧?小狗的所有权归李四,王五是恶意占有人,恶意占有人需要承担赔偿义务。

以上便是第二秩序向终局变动的规则了,我们接下来细致的讨论一下以下两种司考常考的情况。

4.2.1善意取得

所谓善意取得,是指不知情的人,从没有资格处分物的人手中以正确合法的方式买得了该物,从而法律自动赋予他取得物权的资格的制度。我们从这项分析中,自然可以分析出这么几个要件,首先这是一个买卖,就要符合最基本的买卖条件,分别是(1)主体合格(2)意思表示真实(3)内容合法(4)形式合法。比如张三偷了李四的车卖给5岁的王五,这个王五无论如何也无法善意取得。其次还需要满足买方是善意的,善意就是不知情的,以为李四就是有权处分的人。那么我们可以想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李四以相当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了张三,很明显,张三不是一个善意的人,即使张三真的很傻很天真,完全不了解市场价本来10000 的张三说1000他也以为就这么多,仍然不能构成善意取得。因为善意取得的制度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过度偏离市场价格的交易本身就是破坏市场秩序,因此不值得保护,反之如果李四以天价卖给张三,仍然不能取得所有权,因为过高也是破坏市场秩序。最后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出卖人必须是无权处分的人,否则这个制度无从谈起。同时物的占有必须转移,比如张三卖给了不知情的李四,李四善意取得了,但是双方约定一个月后来拿货,如果十天后被物权人发现了,那么物权人可以拿回物,因为李四还没有拿到物即占有物那么尚不构成善意取得,物权人也就没有自动失去物权。

善意取得一旦适用后,那么善意取得人就取得了物权,那么此后的交易就应该是正常处理比如08年延考区司法考试卷三12题:甲乙借丙的价值2500的相机一部,用完了甲带着相机回家,这个时候被丁看见了执意要以3000元买下,甲见此价高于市价,于是隐瞒

实情卖与了丁。后丁手头拮据又向乙以2000元价格兜售,乙见相机眼熟便问丁,丁告诉其从甲处购买,乙随基本明白是丙的,但是还是以2000元的价格买下,现在相机属于谁的。

我们来整理下思路,首先甲乙从丙处取得了相机从而是用益物权人,那么他们是有权占有,但是无权处分。甲把这个相机卖给了不知情的丁,虽然高于市价,但是没有偏离基本规律对市场没有影响,所以可以构成善意取得。那么丁理所当然取得了物权,从而丙丧失了物权。那么这个时候乙无论善意恶意都无所谓了,他都可以从丁处买到相机从而获取所有权。那丙如何维权呢?很明显只能够找无权处分的甲要回3000元了。

但我们要清楚一个问题,善于取得的本质是促进市场发展而设立的制度,在这里虽然无权处分人擅自做主卖了东西,但是对市场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市场仍然是健康的,有序的。被损害的只是有权处分的人而已。然而一旦善意取得对市场有破坏的时候,自然我们认为不能构成善意取得,比如定价不围绕公允价来定价自然破坏市场不能构成善意取得,那么遗失物,盗脏等可以构成善意取得吗?善意取得中的无权处分人至少是合法的从当事人手中取得了物,无论是借还是代为保管,还是租赁。至少无权处分人取得物这个环节是合法的,其占有也是有权占有。而盗脏,遗失物,埋藏物等,取得物都是没有经过所有人知晓的,甚至是违法的,也就是第一个环节就是所有人不心甘不情愿的状态,法律认为多少损害了市场环境,因为一旦这些买卖都是有效的,那么尤其是对于那些黑市上买卖盗墓贼和小偷非法手段弄来东西的人是个福音。黑市可以直接成白市了,岂非鼓励盗窃挖掘等行为?因此,善意取得还有一个重要的构成要件即物权处分人是合法占有动产或者受委托登记不动产在自己名下。

学了善意取得制度后,我们回顾一下之前遇到的两道问题

(1)老爹遗嘱规定家里乾隆爷穿过的衣服让张三继承,老爹一死,大姐居然就把东西拿去以合理的价格卖给了王五,问王五可否取得衣服的所有权?答案是如果王五是善意的那么可以取得,如果王五不是善意的则不可以取得。为何?在非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中,法律如何规定物权则归属何方,老爹死了自然遗嘱生效,衣服自然归属张三。而大姐擅自卖东西自然属于无权处分人,王五如果是善意的则构成善意取得,从而可以获得衣服的所有权。王五如果是恶意的自然不能构成善意取得,从而不能获得衣服的所有权。

(2)张三和李四争执一套房产,房产登记在张三名下,现在法院判决李四拥有房屋。结果张三在李四没有变更登记之前卖给了王五,问王五可否取得房屋所有权。答案也是如果王五是善意的则可以取得,王五是恶意的则不可取得。为何?法院判决自然也是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法院判决一下自然房屋归属李四,张三擅自出卖给王五自然构成无权处分。然而房产证上写的张三的名字,如果王五是善意的自然不可能知晓,因此可以善意取得。

4.2.2遗失物

对于遗失物,我们仔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遗失物无论转手几次,买家都不能取得物权,那么这个物岂非一直是黑户。100年后若物权人突然提及上述岂非打法律个措手不及。我们很清楚,法律对待自己能力范围外的调整事物只会选择牺牲公平维护秩序。因此,我们提出了时效制度,物权法107条规定,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权处分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两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权处分人追偿。

从物权法107条我们可以看出,遗失物虽然是一种非法手段获取的方式,但是其并不特别危害社会秩序,因此法律不再像盗脏一样规定无论物流转多少次所有权都不发生改变。而是选择了偏向市场秩序,规定在某些情况下受让人是可以取得物权的。我们整理下遗失物的物权归属规则

一.对于自主占有人

首先对于拾得人,无论什么时候失主要求其返还原物都应该返还,因为物权根本没有变动的理由。同时物权法112条第三款规定得很清楚侵占遗失物的,物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大概解读一下,有时候我们东西丢了可能会贴出来悬赏广告,比如悬赏1万元,这个时候如果对方主动交出来了,那么可以取得1万的报凑,如果被抓到了,那么侵占人无权要求支付1万元。

其次对于受让人,即从拾得人手中买到的或者得到的人,那么我们就要看年限了,如果两年内,那么要不然让拾得人赔偿,然后受让人自动取得物权。也就是反正丢了,那拿钱走好了。这是符合市场的,让拾得人赔相当于把他从受让人手里赚的钱拿来,岂不是等于失主卖给了受让人。如果失主坚持要这个物,那么区分受让人是不是善意的,如果受让人是善意的,很明显不能让受让人吃亏,你要把他给的钱还给受让人,你自己再去找拾你东西的人要。因为受让人是完全没有过错的,没有理由他按照正确的市场行为却要承担责任,而你是有过错的,谁让你不管好自己的东西,所以你需要承担风险,风险就是你找拾得人要钱他会不会给你。按道理是必须给,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恐怕没这么容易。如果受让人是恶意的,那么你直接拿了东西走人就是了,不需要回赎。对于不遵守市场规则的人,法律没有必要保护他,你拿着东西走人,他为自己破坏市场规则付出代价。当然受让人是可以让拾得人退钱给他的,但是要不要的回来这个风险就只有自己承担了,民法就是这么公平。

最后,如果2年后失主找受让人要,那么不可能了,因为法律规定两年后受让人自动取得物权,成为物的新主人,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因为我们可以看这个两年前面的定语,是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两年内,你明明知道还不找他要,说明你怠于行事权利,你都不着急,法律还替你急什么。对于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法律懒得理你,但是请注意这只是一个托词而已,真正的原因不就是法律无

力管理吗?所以规定一个时间一刀切,不管是不是你的,反正过了这个时间我就不管了,因为迁延日久司法成本陡增,司法无力负担。

二.对于他主占有人

首先我们国家是鼓励这种行为的,物权法10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交送公安等有关部门

如果路上坏了怎么办?物权法111条规定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损毁,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就告诉我们,在他主占有的时候,对于遗失物,我们要妥善保管,你不可能因为不是我的,想着先用用过瘾,用完了再还给他这种想法是不允许的。因此注意我们的状语是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损毁才承担民事责任,如果不是故意的,或者一般过失,比如捡了手机去警察局,不小心摔了一跤,手机摔坏了。那么要拾得人赔偿岂非空谈。

最后我们再学习一个问题就是关于遗失物交给了国家之后物权的归属问题,我国物权法110条规定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不知道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但是如果一直没有人来拿怎么办?这个物不可能闲置下来岂非浪费?于是物权法113条规定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无人认领,归国家所有。个人觉得对这一条的理解不用这么机械,比如6个月后如果国家还持有这个物,那么去有关部门应该可以还给失主,如果国家已经通过拍卖变卖等手法给别人了,那么买受人很明显取得物权。

物权归属秩序的深入思考

上一章,我们解决了物权归属的基本秩序,即第一秩序中基于法律行为完成的物权变动需要满足有效合同+公示方法。非基于法律行为完成的物权变动需要出现合法的情况。而对于第二秩序中我们规定第三人要规范市场秩序,同时要向终局的物权归属变动。我们其实可以明确的了解,物权变动就在于两大问题(1)理由,无论什么情况,物权变动都需要理由,或者物的变动都需要理由,不可能莫名其妙的就变动了(2)满足法定变动的方式

我们接下来就要展开思索这两个问题,首先什么样的理由可以支持物的变动?比如张三把电视机卖给了5岁的李四,虽然也签订了合同,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合同其实是有瑕疵的。不是一个正当的理由。接下来我们就要思考,如果变动的理由出现了问题,那么物权又归谁所有呢?或者物又何去何从呢?

接下来我们又需要讨论一个问题法定的变动方式,又是如何具体规定的呢?比如交付,何谓交付?比如张三给李四说这个我买了,钱也给了,合同也签了,然后说你先帮我管着,明天我来拿。这算交付了吗?如果当晚李四就卖给了王五,王五可以构成善意取得吗?如果算交付可以构成善意取得,为何?因为算交付就意味着所有权转移了,那么王五自然善意取得。如果不算交付那只能是正常交易而已,王五也可以取得所有权,但是不是基于善意取得。所以,我们需要展开对理由以及变动方式进行一个深入的讨论。

1债权

我们已经清楚了无论是当事人约定的理由还是法律规定的理由,我们都需要一个理由才能完成物权的变动。可以把这个理由理解为一个桥梁,物只有通过这个桥梁才能到达另外一方,从而完成物权变动。

关键是,并非是个理由,我们都可以取得法律的支持,比如张三和李四签了合同买卖毒品。确实满足了公示的方式,但是却不是一个有效的合同,也就是物的变动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所以,我们还有解决两个问题(1)有哪些理由可以让物权变动(2)如果理由不成立又应该怎么办?物又何去何从?

1.1债的概述

我们刚才说了,物的变动需要一个理由,那么这个理由和物权的关系就是桥梁关系,桥梁结实自然可以平稳通过,桥梁不稳固,自然物难以完成变动。那么我们把这个理由命名为债。《民法通则》84条第1款如是说:“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

解读这个法条我们可以知道债的来源可能是法律规定又可能是当事人约定。只要出现了上述情况,那么当事人之间就会产生一个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比如张三和李四约定,我把我的手机卖给你,那么张三和李四之间就产生了一个约定,张三有把手机给李四的义务,李四有把钱给张三的义务;张三有向李四要钱的权利,李四有向张三要手机的权利。这是不是就给了物权变动一个理由了?钱本来在李四手中,基于这个债的出现,那么李四的钱就应该变动到张三处。手机本来在张三手中,基于这个债的出现,那么张三的手机就应该变动到李四手中去。这就是债,享有债权的人可以要求债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的行为。

根据法条我们还可以解读另外一个信息就是债的来源只有两个(1)约定(2)法定。对于约定来说,当事人自然可以随意约定,但是总得有的限度,必须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约定吧?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要学习,法律的限度在什么地方,更要学习约定超过了法律限度后的效力是什么。对于法定来说,我们也需要学习,法律约定了那些债产生的情况。

同样的道理,正当约定的债以及法律规定的债都可以持续有效的产生财富,那么我们民法自然也会予以保护,保护的方式仍然是赋予权利,规定义务最后规定责任的方式。所以,我们给债权人一个权利叫做债权,如果通过正当方式取得债权的人自然可以取得法律的保护,如果债务人恶意不履行债务,自然法律会出来保护他。可是与物权不同,债是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不可能对别人产生影响,

所以法律只能保证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可以履行下去,却不能让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可以影响到第三人处,这叫债的想对性。简单的说,张三和李四以共同的名义向王五借了钱,然后张三和李四约定钱都由张三还。但是对于王五来说,我管你们两怎么约定的,反正是你们两找我借钱的,你们都该还,李四不能以他们之间的约定来对抗王五。如果李四还了王五,那么他可以基于他和张三之间的协议,要求张三把代偿的钱还给自己。

1.2基于合同产生的债

合同,即当事人即平等主体之间对于债的产生消灭进行的一种合意。也就是几个人对某件事物的处理方式达成了一致,从而产生的相对应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果一个债的产生来自于合同,即物变动的理由来自于合同,那么我们需要知道哪些合同是合法的,哪些合同又是非法的,合法的自然可以成为物权变动的桥梁。非法的呢?

1.2.1基于合同产生的合法之债

我们认为一个有效的合同比如要满足以下几个生效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4)合同必须具备法律所要求的形式

简单的说一下,我们要求签订合同的人有能力签订这个合同,这个能力需要法律事先进行规定,只有满足法律规定的有能力的人才能签这个合同。这是出于保护我们,假如一个精神病和张三签订了古董买卖合同,很有可能张三会欺骗精神病。所以我们为了保护他们,规定了只有满足有签合同能力的人才能取得签订资格,即所谓的相应的民事能力。至于什么样的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我们之后展开说,其实大家猜都能猜到即我们在传统民法书总论部分中学到的知识,首先需要具备民事权利,其次需要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根据年龄和精神状态分化把人划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当然法人也有自己的民事行为能力,这里我们不展开讨论。

其次是意思表示真实,什么叫意思表示真实呢?简单来说,就是对外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你说妈妈我想吃面,这也是一种对外表达,但却不是民法上的意思表示。民法上的意思表示对于对外表达的这个想法有限定,这个表达只能是希望和别人发生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义务关系一点链接了,就会发生法律保护的效果。比如张三和李四在火车上认识,然后张三对李四说到了某站记得叫我,结果李四没有叫他。那么张三是否做出了民法上的意思表示呢?如果我们认为做出了,那么二人之间缔结成了合同,合同则受法律保护,一旦没有履行,自然需要承担没有履行的责任。但是二者之间真的做出了意思表示吗?很明显没有,他们之间没有做出想和对方产生权利义务的关系;换种角度思考,张三如果给了李四10块钱,说到时候记得把我叫醒,性质就不一样了,二者产生了一个权利义务的链接,即我给你10块钱,你需要履行叫我的义务。这就是一个意思表示了。

那么什么叫做意思表示真实呢?我们认为是行为人出于清醒自愿的情况下做出的意思表示。民法学理上表述外内外一致,即口头说的和心头想的是一样的,如果用皮鞭抽打李四强行购买其祖传之物,就算李四口头同意,心里其实是不同意的,也就不可能是真实的意思表示。

接下来是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合同约定的内容必须在法律接受范围内,以及不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下。

最后,合同必须具备法律所要求的形式。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合同,有的鸡毛蒜皮,比如在菜市场买卖一根葱,而有的则决定巨大的利益。对于葱,我们认为对于这种合同还需要一个正式的形式完全是小题大做,降低交易效率。但是对于大的利益,我们认为口说无凭,需要郑重对待,因此我们规定,如果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合同中,没有按照其规定的方式签订合同,那么不能认为这是一个有效合同。

1.2.2基于合同产生的有瑕疵之债

上面我们对有效的合同进行了4个界定,只有4个要件全部满足,合同才可能是一个有效的合同。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法律怎么能够保证每一个合同产生的债都这么稳打稳扎的完全符合呢?如果出现了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合同,我们又该如何是好?不可能一概而论只要不满足,直接无效,这样武断的判定,其实不利于市场交易的。我们思索一下,如果一个12岁的小孩拿压岁钱买了一台一万的电脑,但是爸爸妈妈觉得本身孩子就需要电脑,因此也就没有说什么。这个时候法律反而跳出来说,小孩的合同是无效合同,所以物权变动理由不合理,所以把电脑给商场。这时候法律岂非吃饱了撑得?当事人之间自己都没说什么,你还跑出来调整。还有一种情况是张三被李四强迫卖给了古董一个,交易价格十万元,结果后来古董降价了,降到了8万。这个时候民法能跳出来说张三是被强迫的,物权变动没有合理的理由,李四应该还给张三古董,张三应该还给李四钱。这样民法岂非助纣为虐?所以,民法不能一竿子打死,认为不满足上述要件的直接就无效。而是要基于市场和社会两个角度来审视,而不是一概而论。所以,我们根据合同瑕疵的大小以及瑕疵对市场和社会的影响综合考虑,把有瑕疵的合同分为三类,每一类调整方式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明确一点,瑕疵越大调整肯定越严厉,瑕疵越小对合同效力的影响也就越小。

(1)可撤销、可变更合同,这一类合同从字面意思来看都很简单,就是签订的合同是可以撤销也可以变更的。本来合同订立就应该原原本本的履行,不原原本本履行是需要承担责任的,或者变更也需要双方都同意的。但是因为合同有瑕疵,所以没有过错或者过错

小的一方被法律赋予了一个变更权或者撤销权,只要他愿意行使,就可以随意撤销或者变更合同。在这种合同中,主要是意思表示出现了瑕疵,即意思表示不真实。比如张三在宾馆把付费的水喝了,那么对于张三来说他可以为了面子把高于市价的水喝了,即默认这个合同;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误解,不是他真实的意思表示从而不给这么高价的钱,也就是撤销这个合同。这都是张三的自由,我们民法没必要出来插一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给这些意思表示不真实的人一个撤销权,他们愿意执行合同就执行,不愿意就撤销,或者变更。

但是,并非当事人一直都可以行使撤销权,比如张三的古董被李四强迫买走,结果第二天古董跌价到了8万,张三自然窃喜。哪知3年后古董竟然涨到100万,这个时候张三又冒出来说我要行使撤销权,法院肯定不会支持,法院也没工夫和你捉迷藏,因此《合同法》55条明确规定,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或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示放弃撤销权的,则撤销权消灭。”所以这个撤销权有 1年的除斥期间,除斥期间一过,那么合同自然从可撤销可变更合同变成了有效合同。但是,我们要清楚一个问题,可撤销可变更合同本身是有效合同哦,只要撤销权人不行使撤销权,那么合同就要原原本本执行下去。

(2)效力待定合同

这一类的合同从字面上来看更简单,就是这个合同签了是签了,但是还没有生效,属于待定的状态。既然还没有生效,那么我们自然也没有按照合同履行的义务,因此这个时候物是没有变动的理由的。因此,如果在没有生效的情况下无权变动属于无权处分,适用我们物权秩序中的第二套秩序并需要向终局回归。

比如王五偷张三家的古董以10万卖给了李四,王五属于无权处分人,自然和李四签订的合同是有瑕疵的,也就是物变动的理由出现了问题,既然出现了问题,那么张三作为物权人自然可以向李四行使返还原物请求权。而王五拿着的10万块也没有正当的理由,因此李四自然也可以向王五行使对10万的物权返还请求权。但是如果后来张三知道了此事,于是给王五说,你偷我的东西不想坐牢的话就把卖给李四的钱还给我,再赔偿我1万,那我就不和你计较了。这其实是对李四王五之间合同的一个默认。那么李四本来没有理由取得物权,经过张三一个同意从而具备了物权变动的理由,从而获得了物权。

我们说到这里,其实已经知道了,效力待定的合同其实就是基于无权处分发生的。无权处分相对于意思表示不真实是不是严重的多?因为更加损害了物权人的利益,完全是在物权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法律保护的更加深刻一点,直接不让合同发生效力,只有等有权处分的人出现的时候,他来决定效力。他不决定那么合同就一直不生效,物权也就没有变动的理由。

(3)无效合同

这一类合同从字面上看,就是最狠的了,直接告诉你们签订的合同无效永远不可能发生效力,从而物权的变动始终没有理由。很明显,这一类合同瑕疵过于大,达到了法律没法包容的地步。我们法律规定了以下五种情况不可能生效,大家不需要背,体会体会这个字眼就可以了(一)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而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从字面上来看,我们很清晰,这些行为都是严重的,法律不可能让他们也生效的,所以他们是无效合同,至始至终都不能生效。1.3基于法律规定产生的债

讨论清楚了基于合同规定产生的债,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基于法律规定产生的债。所谓基于法律规定产生的债即只要发生了该事实,就出现了这个债,那么当事人就应该去履行,无需约定。这个地方的法律不仅仅是民法,各种法都有可能规定,我们这里不可能依次学完,我们主要学习民法上规定的几种常见的债。

也就是出现了下列情况后,物权自然就产生了变动的理由,那么双方应该履行。

1.3.1不当得利

所谓不当得利,简单来说就是来源的物没有得当的理由,比如李四偷张三的东西的东西,很明显李四没有正当的理由获得这个物,那么他自然不能取得所有权,因此李四就有把物返还给张三的义务。也正是因为不当得利制度的存在,物权人才有行使返还原物请求权的依据,法律是很严谨的。法律规定对于不当得利,不当得利人都应该返还,即使返还不了,也应该赔偿。同样张三偷了李四的东西卖给了王五,东西对于王五来说也是不当得利,因为其利没有正当的理由,不能给予法律获取物权,所以他应当返还给李四。而张三拿着王五的钱也应该是不当得利,因为张三不能基于有效的合同进行买卖,从而张三对钱的占有也是不当得利应该返还王五。如果李四默认了张三王五之间的买卖,那么王五和张三之间的合同从效力待定变成了有效合同,从而王五有资格取得物权,就不构成不当得利。李四却应该返还给张三,这个是不当得利的。

所以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一)一方获得利益(二)他方遭受损失(三)获得利益与遭受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这三条都太简单了对不对,如果我遭受的损失和你获得的利益半毛钱关系没有,那构成毛的不当得利....(四)获得的利益没有合法根据。我们学了不当得利后再来回想一下之前物权法学习的各种物权变动的理由以及调整的方式,自然一目了然了。

1.3.2无因管理

所谓的无因管理就是,本来是你自己的事,现在别人为了你的利益帮你做了。很明显对于这些做好事的人不能让他们白做,你需要偿还别人管理的费用。注意这不是报酬而是别人替你做事所付出的支出。比如你出门了,家里晒得谷子没收,结果天就要下雨了,隔壁的邻居看你还不回来,出于好心就给你收进家里了。对于你来说这就是无因管理,别人凭什么给你收东西?你当然应该给他钱,至

于他要不要是另外一回事,你给不给或者该不该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认为你应该给他必要的支出,这就是一个债,如果他拒绝了,那么这个债消灭。但是给是你应履行的义务,这是法律规定的债。

无因管理构成的要件很简单了(一)为他人管理事物(二)有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三)没有法定义务或者约定义务。这都太简单了,我们需要讨论一个复杂点的问题。张三的狗被李四偷了然后卖给了王五,然后大狗生下了小狗。张三自然可以给予物权行使返还原物请求权要求王五还给自己大狗加小狗,但是,如果王五是善意的,张三应该支付王五养小狗和大狗产生的必要支出?那么这个支付的理由是无因管理还是不当得利呢?答案是不当得利,原因很简单,无因管理需要管理人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去管理他人的事物,这里的张三是自主占有,是当场自己的狗在养,因此不可能构成无因管理。

反之,张三的狗丢了被李四捡到了,李四看见狗怀孕了就想先放自己家等狗好了一并还给主人。这个时候张三也应该向李四支付管理狗支出的必要费用,这个费用支付的理由则是基于无因管理之债。

1.3.3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之债

《合同法》56条规定:“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发生法律的约束力。”也就是说当事人就失去了对物占有的资格,比如张三强迫李四买自己的古董,一旦李四行使了撤销权,那么张三持有李四的钱和李四持有张三的古董就都丧失了合法的根据就都成为不当得利,应当返还财产。因此《合同法》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应当折价补偿。

同时《合同法》58条还规定了:“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收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这是法律规定的一个债,即双方对于合同订立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一个赔偿之债。”

1.3.4侵权损害赔偿

侵权损害也很简单,比如张三把李四打伤了,自然法律会规定张三要赔偿李四,这些都很简单了,因此张三的钱到李四这里就有了一个正当变动的理由,这是法律规定的理由。

1.3.5法定补偿义务

这里就不详细赘述了,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知道物的变动都需要理由,理由千千万万,可以当事人约定,可以是法律规定。我们判断理由合理与否,对于当事人约定即合同,我们看是不是满足4个要件,如果不满足又看是何种瑕疵的合同,从而判定变动合理与否。对于法律规定,只要能够找到法律依据,那么就是合法的变动理由。

1.4债的保护

债既然是一个桥梁,那么需要我们共同来维护,一个人不可能自己给自己履行债,就算自己给自己定任务,比如今天跑步不到50圈不吃饭,也只惩罚到了自己而已,不干涉别人的利益。而两个人缔结了合同,或者法律规定的债的履行仍然不履行则会伤害他方的利益,法律既然规定了债权,自然也会保护债权让其不受伤害,因此我们接下来学习债的保护制度。

那么我们有哪些方式可以让债顺利的履行下去呢?我们可以从时间顺序来讨论(1)事前约定(2)事中强制(3)事后补偿。事前约定即实现约定惩罚制度,一旦债务人不履行债务那么将接受相应的惩罚比如实现拿物品进行担保,一旦债务不能实现担保物来实现债务。又或者规定违约金,规定债务人违约将接受相应惩罚。约定的方法门类很多,概括起来就是一旦届时不能实现就要承担违约责任;事中强制我们又称债的保全,指一方面债务人不想履行也得履行,法律赋予债权人一些权利强迫那些想恶意不履行债务的人履行下去。比如甲公司本来应该还债,结果偷偷转移资产假装破产用以规避债务,那么法律就可以强制其履行。事后补偿则指在约定范围外,或者约定不明的情况,由法律来调整这些情况的补偿问题。因为既然履行不能已成事实,那么只好责罚债务人以补偿债权人损失。

1.4.1事前约定

1.4.1.1担保

债的担保即设立一个救济制度,如果负有履行义务的一方不按照法定或者约定的行使履行义务,那么债权人可以受到一个救济。比如张三借李四的钱,然后张三拿出自己的传家之宝担保,如果自己到时候还不了钱,那么这个物拿去变卖,得钱还给李四。或者张三借李四的钱,然后王五出来说,到时候张三不还钱我来还。这些都叫做担保,说白了就是设立一个附条件或者附期限的合同作为一个从合同,到时候好为这些担保物的物权变动提供一个合法合理的理由。对于担保,我们可以分为两类担保,一为物保,一为人保。物保即以物作为担保,人保即以人的信誉作为保障。

1.4.1.2定金

定金效用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担保,还可以起到证明约定的作用,比如定金可以证明二人之间确实签订了合同。还可以拿来抵销债务,比如张三和李四签订了1万的货物买卖支付了2000的定金,届时李四只需要履行8000的债务,因为定金可以直接拿来抵销债务。《担保法》89条如是说:“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另一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物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其实对于定金,我们都很清楚了,只是我们需要注意两个问题(1)定金什么时候生效(2)双倍返还制度

《担保法》90条明确规定了:“定金应当以书面形式约定。当事人在定金合同中应当约定交付定金的期限。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日起生效。”也就是说定金合同的生效其实要满足两个条件1>书面形式2>交付定金。如果不满足,即使双方约定好了,定金合同也没有生效。我们还需要满足一些隐藏条件,即主合同必须生效,定金合同毕竟是为了主合同服务的,比如张三李四约定买卖毒品,

然后约定了定金合同。主合同都是无效的,定金合同自然也是无效的。其次《担保法》91条规定:“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数额的百分之二十。”加入张三李四约定1万元的买卖合同定金是5000元,那么只有2000元我们按照定金计算,剩下的3000可能记入货款,可能需要归还,反正不可能按照定金计算。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双倍返还制度只适用于接受定金一方,比如张三租李四的房子然后支付了2000定金。结果李四卖给了王五,自然需要退给李四4000 元。所谓双倍,其中一份本来就是定金支付方的钱自然该给,剩下一份才是惩罚。我们结合上面的来看,假如张三和李四约定张三和李四的买卖合同是10000 元,张三给李四定金5000元,这个时候定金合同实际上只有2000元,如果张三违约,那么李四可以拿走定金2000但是需要返还张三3000元。如果李四违约,那么李四需要还给张三7000元,其中2000是退还定金,2000是惩罚性赔偿,3000是多给的不能计入定金合同范围内。

1.4.1.3违约金

违约金指当事人约定一方违约时根据违约情况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这个其实都很简单了,关键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两种情况。(1)违约金低于违约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违约金出现可能是两种情况,一种是违约了但是没有造成损失,一种是违约了但是造成了损失,两种情况都叫违约,一旦出现违约就要给违约金,但是有的时候损失大于违约金了,受损方可以申请法院增加赔偿(2)违约金过高;《合同法解释(二)》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损失的百分之三十,一般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我们还需要思索一个问题即双方约定了违约金又约定了定金怎么办,定金本来就有起到违约定金的作用。其实答案很简单,你们自己选吧,选哪个就是哪个。这里我们不细讲,学合同法的时候再来细说。

我们总结一下事前规定,其实又是一个债的来源,这种债的来源是付条件的,比如约定张三卖给李四一匹马,那么张三对李四就享有李四给张三马的债权。他们又约定如果李四违约那么赔偿张三3000元,那么一旦李四真的出现违约,那么张三丧失了对李四交付马的债权却转而享有了李四交付3000元的债权。本质也是一种合同之债。其实所谓的保护措施不过是一种新债权产生的原因而已。

1.4.

2.事中强制

事中前置又叫债的保全,保全保全就是保护债,让其完完全全顺顺利利的履行下午。我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给债权人代位权一种是给债权人撤销权。我们要弄懂这两种权利,首先要知道为何会产生这两种权利。

因为合同履行是需要时间的,人随着时间经过是会变的,履约的时候尚且爽快,履行不能或者履行会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就会想办法爽约了。比如张三借李四的钱,到期李四让还钱,张三在到期前就把钱全部给了王五。那张三其实是恶意逃债,民法所不容。还有可能是张三借李四的钱,王五又欠张三的钱,但是张三就是不找王五要,对李四也说自己没钱,这也是一种恶意不履行,民法所不容。

我们站在立法者的角度思考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答案很简单,张三借着李四的钱还把东西给王五,对不起李四可以让法院撤销张三和王五的合约,本身债具有想对性,只是两个人的事,第三者无权插一脚。但是两个人的合同影响到第三人利益不能正常行使,那就需要考虑考虑了。由如张三欠李四的钱却不把王五欠自己的钱要回了,对不起你不要我帮你要,李四自己去找王五要。你不是不好意思吗?我帮你出面。通过这两种方式从而实现的债的保全。

1.4.

2.1撤销权

撤销权是债的保全其中一种方式,是指债权人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对第三人的一些损害自己债权的行为,比如恶意放弃对他人的债权,无偿赠送他人,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转让之类的。说直白点就是债务人为了恶意不还钱,就把财产变相给了别人。比如张三欠李四100万,王五又欠张三80万,张三就给王五说,这个钱你就不用还了,我们之间一笔勾销。虽然是张三王五两人之间的事,却损害了李四的债权,这个时候李四就被赋予了一个撤销权。李四可以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1年内行使撤销权,如果1年内不行使,其实是他自己的事,法律也没有必要保护他,一年之后这个撤销权就消失了。我们称为除斥期间,其实之前对占有返还原物请求权的时候就谈过这个除斥期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法律还有规定,如果债权人一直不知道债务人的恶意行为,那么从债务人恶意行为发生之日起算5年后撤销权归于消失,这也是一种除斥期间。但是时间长短不一样,前者既然知道仍然不行使,那么1年就够了,后者基于不知道情有可原,所以给予5年时间予以保护。再长法律就难以涉及了,一则时间过长证据难以界定,二则法律不可能一直保护,债权人自己都不关心自己的债权,5年时间都没一点反应,法律何必给你着急。

撤销权行使之后有什么效力呢?即债权人到了法院行使了撤销权以后,我们可以认为债务人和第三人之间的合同就无效了,既然无效一切都要回复原状,财产又要回到债务人手中从而拿来抵债。我们为了规范撤销权的行使,可以总结一下撤销权的构成要件(1)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是合法的并且已经到期了

(2)债务人对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了对债权人损害,至于具体的行为可能不胜列举,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是债务人有哪些方法可以赖账?无碍乎两种,一种是直接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一种是用过于偏离市场价位的价格收购别人的物。

1>对于白送,最直接的最蠢得莫过于无偿转让自己的财产,不过这样太不高明了,稍微聪明一点的是直接放弃到期或者没到期的债权,再阴险一点的可以恶意延长债权的履行期,比如张三欠王五80万,李四又欠张三80万约定3个月后还,现在张三直接给李四说,欠我的钱10年后还,这个明显直接等于赖账。

2>对于偏离市场价买卖,方式则无碍乎过高或者过低了,本来值100万的东西1万卖给别人。或者本来1万的东西自己100万买过来。无论如何都是恶意把钱弄走了,不想还给自己的债权人。至于什么叫明显不合理,我们认为低于公允价的70%就是低于,相对的

高于则是高于公允价的30%。

1.4.

2.2代位权

代位权是针对另外一种赖账的行为,是指赖账人即债务人自己也享有一个到期债权,但是恶意不行使该债权,从而对自己的债权人造成损害。比如张三欠李四 100万,王五又欠张三100万,现在二者的债权都到期了,张三却迟迟不找王五要钱,自然也没钱还李四,这就是恶意赖账行为。于是法院给了债权人一个代位权,告诉他发生这个情况后,可以直接找债务人的债务人要即上面案例的王五。所谓代位,代就是指替代,位则是地位的意思。代替债务人的地位,向债务人的债务人要钱。这种制度其实很人性化,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开不了口让人还钱,让自己的债权人去要反而让要好一些。

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代位权的构成要件

(1)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合法到期

(2)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债权已到期

(3)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

只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债权不能专属于债务人自身。这句话有点绕口,说白了就是有些情况不能行使代位权,因为这些情况下债务人享受的债权是活命的,专属自己的,这种权利没法对外分享,也就不能由债权人来要。其中包括基于扶养,抚养,赡养,继承关系产生的给付请求权和劳动报酬,退休金,养老金,人寿保险,安置费等。

比如甲欠乙20万无力偿还,正好这个时候老爹死了留了一套房子15万。乙就给甲说以房抵债,甲居然送给了好友丙。乙这个时候是不可以行使代位权的,继承权是甲专有的。可能有的同学就懵了,那岂不是便宜了甲,我们不能行使代位权,但是可以行使撤销权呀!甲继承了,那么东西就是他的了,他恶意送人,可以满足撤销权的构成要件呀。代位权不能行使,只是基于这些权利有专属性而已,一旦债务人取得这些权利,就可以找他要了呀!

1.4.3事后补偿

由于是时候补偿,也就以为债权人其实是没想到的,既然没有想到,那么只有靠法律规定了,所谓有约定按约定,没有约定只好按法律规定了。

(1)继续履行,顾名思义就是继续完成,但是如果法律上或者事实上已经不能完成了,那只有赔偿了。

(2)采取补救措施,这个也很简单,就是能弥补多少弥补多少

(3)支付损害赔偿金,我们这里说的是事后,就不存在约定的问题,如果是法定的我们依据法律就可以了,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49条之类的。

(4)非违约方防止损失扩大的义务,这个地方就要讲讲了,比如张三借给李四一套房子的第四层,自己住1楼,其中4楼最差,1楼装修最好。结果李四不小心把房子弄燃了,张三心想反正你住,坏了你赔我,正好我可以重新装修。这个时候张三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损害赔偿金一旦出现损害,就可以适用,无论其继续补救与否。违约赔偿金则更好,只要出现违约,就可以适用。因此继续履行可以和赔偿金或者违约金并用的。这个都很简单了,不在这里赘述。

1.5 债的消灭或转移

我们说了债是物变动的理由,我们前面也简单的叙述了一下债的来源,以及债的保护方式。最后,我们要说说债的消灭或者转移。物的变动需要理由,这个理由不可能一直存在吧?总得归于消失,比如张三借李四100元,那么张三就有还李四钱的义务,100元从张三回到李四这里的理由就是这个债务。一旦张三归还了,那么这个债自然就没了,物权也就稳固了。但是,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债不仅仅是物转移的理由,比如张三和李四约定,张三以后是李四公司的专家,不能在第三方任职。那张三对李四享有的债权是,李四不能为一定的行为。这里不涉及物权的变动。所以,我们要明白债确实是物权变动的一个理由,但是不仅仅涉及到物权变动,而是规范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物权变动只是权利义务关系其中之一而已。主要我们这里的内容主线是围绕财产关系流转所阐述的。但是无论什么权利义务关系终归消失。消失的方式无碍呼两种,一种在当事人之间消失了,一种则是转移给了其他的人。

1.5.1债的消灭

我们认为消灭一共有五种方式可以完结二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1)清偿(2)抵销(3)提存(4)免除(5)混同

首先清偿和免除是最简单的,要不然就按照债的规定完完全全履行了,则债归于消灭。要不然债权人直接免了债务人的债,但是不能伤害第三人的利益,否则第三人可能会行使撤销权。清偿的方式也很简单,可以自己做,也可以请第三人帮自己完成。免除可以付条件也可以不付条件,但是付条件很明显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债。

那么什么叫抵销呢,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双方互负债务,然后互相用自己的债权抵销自己的债务。比如张三欠李四100万,李四欠张三100万,然后两人约定这个抵销了。这个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能按照我们一般理解为理所当然。比如张三欠李四100万,李四欠张三一个价值100万的物,如果二者可以直接抵销,其中一方是有风险的,比如物会升值还是贬值?所以要一一厘清,不能因为双方互欠就以此为理由直接抵销。所以我们把抵销分为法定抵销和合意抵销,合意抵销需要双方协商一致,上述的案例,如果是合意抵销就可以抵销了,因为这个是双方自己的事,升值贬值他们自己已经想好了。也就是说法定抵销和合意抵销之间其实涉及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合意抵销有可能双方抵销的是不公平的债,但是当事人乐意,法律也懒得管。换句话说,如果是不公平的抵销必须有合意

历司考真题解析每日一练(2015.8.2)

历司考真题解析每日一练(2015.8.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关于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 B.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规定比例记入个人账户 C.个人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 D.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 多选题 【正确答案】 ACD 【答案解析】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社会保险法》第十二条第一、二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职工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选项C、D正确。《社会保险法》第十四条规定,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记账利率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免征利息税。个人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 2、关于个人所得税,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以课税对象为划分标准,个人所得税属于动态财产税 B.非居民纳税人是指不具有中国国籍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个人 C.居民纳税人从中国境内、境外取得的所得均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D.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实行加成征收 多选题 【正确答案】 CD 【答案解析】选项A错误。动态财产税是对因无偿转移而发生所有权变动的财产按其价值所课征的财产税。如遗产税、继承税等。动态财产税是以财产所有权的变动和转移为前提课征的,其特点是在财产交易时一次性征收。个人所得税不属于财产税,属于所得税。 选项B错误。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条的规定,居民纳税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非居民纳税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个人。据此可知,我国个人所得税法按照住所或居住时间标准将纳税人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而并非国籍。 选项C正确。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条的规定,居民纳税人应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非居民纳税人仅就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选项D正确。《个人所得税法》第三条第四项规定,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3、关于个人所得税,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以课税对象为划分标准,个人所得税属于动态财产税 B.非居民纳税人是指不具有中国国籍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个人 C.居民纳税人从中国境内、境外取得的所得均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D.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实行加成征收 多选题 【正确答案】 CD 【答案解析】选项A错误。动态财产税是对因无偿转移而发生所有权变动的财产按其价值所课征的财产税。如遗产税、继承税等。动态财产税是以财产所有权的变动和转移为前提课征的,其特点是在财产交易时一次性征收。个人所得税不属于财产税,属于所得税。

2021年司法考试民法考点总结

民法总则考点总结1-10 时间:-04-08 17:04 第一波(1-10) 《民法总则》考点1: 【公平原则】 《民法总则》第六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拟定各方权利和义务。公平原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原则,在民事主体之间发生利益关系摩擦时,以权利义务与否均衡来平衡双方利益。公平原则是一项法律合用原则,当民法规范缺少规定期,可以依照公平原则来变动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公平原则又是一项司法原则,即法官司法判决要做到公平合理,当法律缺少规定期,应依照公平原则并权衡双方权利义务后作出合理判决。{亲,懂得公平原则在考试中命题方向没?请问法律有规定时,能否合用公平原则判案?不可以。公平原则是在法律缺少规定期方可合用。真题就浮现了此种考试方向,务必谨记! 《民法总则》考点2: 【行为能力年龄划分】 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行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批准、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行纯获利益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民事法律

行为。第二十条不满八周岁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行民事法律行为。本来是10岁,当前是8岁。几乎人们都注意到这个变化,但命题方向在哪?考试方向在第一百四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行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注意:是无效,而不是效力待定,也无有效情形存在。牢记!牢记! 《民法总则》考点3: 【出生时间与死亡时间】 第十五条自然人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 记载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以户籍登记或者其她有效身份登记记载时间为准。有其她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以该证据证明时间为准。此条,变化了旧法规定,考生务必注意。其她证据> 出生证明>户籍证明。本来规定是户籍证明优先,民法总则作了相反规定。曾有一年选取题考到此考点,请考生掌握之! 《民法总则》考点4: 【胎儿利益保护】 第十六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胎儿视为具备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注意,胎儿视为具备民事权利能力,但胎儿娩出时为死体,则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民法基本知识学习资料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 (一)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自成立时产生,至终止时消灭。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必须具备一定的年龄和精神状态才能取得。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除精神病患者外,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十周岁以上,十八周岁以下的公民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满十周岁的公民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其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总是一致的。也就是法人必须在法律、法令规定的或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承担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如果法人的民事行为超出其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该行为无效,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对比之下,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并不是同其民事权利能力同时产生,其范围也可能不相一致。(三)由于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组织本身不可能实施民事行为,所以,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通过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代理人的行为来实现的。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通过自身的行为即可实现。 法人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主要有以下区别: 1.民事权利能力开始与消灭的情形不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从自然人的出生开始,到自然人死亡时消灭。2.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不同,专属自然人的某些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如继承权利、接受扶养的权利等,法人不可能享有;而专属某些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如银行法人开展信贷业务的权利,自然人则不能享有。3.民事权利能力之间的差异程度不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普遍、一致和平等的,相互之间一般没有多大差别;而不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都有局限性,并且相互差异很大。这是由于法人各自经营业务范围的不同,分别受到法律和自己章程的限制,其民事权利能力的具体内容当然各有区别。如机关法人和企业法人的权利能力就不相同,而各企业法人的权利能力也不相同,它们只能在其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 死亡宣告及其撤销的法律后果: 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没有死亡,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死亡宣告。依照民法通则和有关的司法解释,公民的死亡宣告被撤销的,产生如下法律后果: (1)有民事行为能力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仍然有效; (2)人民法院撤销死亡宣告后,如果被宣告死亡人的配偶尚未再婚,其夫妻关系从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如果其配偶再婚后又离婚,后配偶又死亡的,则夫妻关系不能自行恢复,要恢复夫妻关系,需办理复婚手续; (3)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的,一般不应准许,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 (4)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原物已被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不予以退还,但应给予补偿。依照继承法取得他的财产的公民或者组织,应当返还原物;如果原物已经不存在,则应给予适当补偿。 (5)利害关系人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其财产的,除应返还原物及孳息外,还应对给他人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 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比较 财团法人是指法律上对于为特定目的的财产集合赋予民事权利能力而形成的法人。财团法人

变更诉讼请求—司考真题答案解析(2015-3-37)

变更诉讼请求—司考真题答案解析(2015-3-37) 李某驾车不慎追尾撞坏刘某轿车,刘某向法院起诉要求李某将车修好。在诉讼过程中,刘某变更诉讼请求,要求李某赔偿损失并赔礼道歉。针对本案的诉讼请求变更,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该诉的诉讼标的同时发生变更 B.法院应依法不允许刘某变更诉讼请求 C.该诉成为变更之诉 D.该诉仍属给付之诉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选项A错误。诉讼标的是当事人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诉讼请求是基于法律关系向人民法院提出的作出特定裁判的要求。在诉讼过程中,诉讼标的不允许任意变更,但在不变更诉讼标的的前提下,可以变更诉讼请求。本案的诉讼标的是侵权法律关系,刘某在诉讼中变更诉讼请求后,诉讼标并未同时发生变更。 选项B错误。《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据此可知,原告有权变更诉讼请求,法院应予以允许。 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给付之诉是指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向其履行某种特定给付义务的诉讼。在给付之诉中,原告要求被告履行的给付义务既可能是给付一定数额的货币或财产,也可能是为或不为某种特定的行为。变更之诉是指原告请求法院以判决改变或消灭既存的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刘某变更诉讼请求后,仍属于给付之诉,而非变更之诉。 欢迎考生关注法律教育网司法考试官方微信(chinalawedu_com)、手机网(https://www.doczj.com/doc/0d3719834.html,/)随时关注司考信息! 精彩链接:

法律教育网官方国家司法考试QQ群 法律教育网2015年司法考试优秀学员高分榜 2015年司法考试成绩查询网校辅导捷报频传 2016年司法考试网上辅导特色班/精品班/实验班/定制班火爆热招 2015年司法考试优秀学员经验交流活动嘉宾招募通知 精彩推荐:司法考试移动班每日一练司法考试真题在线模拟考场司法考试电子书

司法考试通过经验总结超级详细

一、考试内容、方式和科目: 国家司法考试内容包括:理论法学、应用法学、现行法律规定、法律实务和法律职业道德。 国家司法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司法部制定并公布的《国家司法考试大纲》作为命题依据。 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考试分为四张试卷,每张试卷分值为150分,四卷总分为600分。试卷一、试卷二、试卷三为机读式选择试题,试卷四为笔答式案例分析、法律文书、论述试题。考试时间为每年的9月份第三个星期六、星期天。 试卷一:9月19日上午08:30—11:30,考试时间180分钟。 试卷二:9月19日下午14:00—17:00,考试时间180分钟。 试卷三:9月20日上午08:30—11:30,考试时间180分钟。 试卷四:9月20日下午14:00—17:30,考试时间210分钟。 各卷科目为: 试卷一:综合知识。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法制史、宪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 试卷二:刑事与行政法律制度。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试卷三:民商事法律制度。包括: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 试卷四:案例分析、法律文书、论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 二、经验分享总论部分 问题一:关于司法考试的难易程度?

关于司法考试的难易程度,这是一个很难用难或者不难来回答的。平均通过率为10%,也就是说,100个人中是有90个人过不了的。 我给出的答案是,司法考试是一门综合性太强,考题的不可预测性太强,复习范围的不确定性太强的一门考试。“一鼓作气”是通过司法考试的总方针,要么万事俱备,全力以赴,要么趁早放弃。 就好像某老师说的那样,司法考试毕竟是一场绝大多数人出局的游戏。作为考生,我们要么相信运气一定会降临,要么默默的把自己锤炼到最好。司法考试的难度,没有:“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那么的的不可预测,不可拿捏。只要你能够做足准备,那么你自己掌控自己考试命运的可能性将十分的大。 问题二:关于复习司法考试要不要报班 报班的好处:首先,报班的好处就是气氛,你看着几百号人都在那里没命的复习,再看看每年的通过率,你也会不经意的开始不要命的复习起来。其次,只要你有不懂,基本上就会立即会有人把你教懂,因为有老师和辅导老师。再有,材料齐全,你不用为了什么书或者什么材料奔波。 报班的不足:课时十分的紧张,无论你之前学的有没有搞懂,你都不得不去听下一节课的内容。没有时间及时的复习巩固。每一科目的老师层次不齐,你无法选择老师,只能听安排的老师上课,没有选择的余地。 自己复习的好处:复习进度自由,可以自己安排复习科目,进度,时间,不懂了,就停下来弄懂了再继续。可以听自己喜欢的老师上课,这个不喜欢可以换一个,这个教得不好可以换一个教,不用一棵树上吊死。不用住在外面,家里有好吃的好喝的。 问题三:用什么书复习? 我司法考试用书一直秉承一个观念,不在于资料多,而在于你把一份资料看透。所以我的书不是很多。

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民法》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民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题1分。 1.甲以自己的名义,用家庭共有财产捐资设立以资助治疗麻风病为目的的基金会法人,由乙任理事长。后因对该病的防治工作卓有成效使其几乎绝迹,为实现基金会的公益性,现欲改变宗旨和目的。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作出决定即可,因甲是创始人和出资人 B.乙作出决定即可,因乙是法定代表人 C.应由甲的家庭成员共同决定,因甲是用家庭共有财产捐资的 D.应由基金会法人按照程序申请,经过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答案】D 【考点】法人的分类;财团法人;基金会法人 【解析】ABC三项,从学理上看,基金会法人属于传统民法中的财团法人。财团法人属于他律法人,没有自己的意思机关,所从事民事活动范围以捐赠人的意思为限。财团法人一经设立就拥有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设立人或出资人的出资属于捐赠或遗赠,因此捐赠人或遗赠人没有社员权,独立于财团法人,无权根据自己的意思改变法人的宗旨和目的。D项,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第9、10条的规定,基金会章程是基金会登记的必备事项,而基金会章程必须明确基金会的公益性质,应当载明设立宗旨和公益活动的业务范围。根据第15条的规定,基金会的登记事项需要变更的,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基金会修改章程,应当征得其业务主管单位的同意,并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本题中,甲欲改变基金会的宗旨和目的,即要修改基金会章程,应征得其业务主管单位的同意,即应经过批准。

2.甲以23万元的价格将一辆机动车卖给乙。该车因里程表故障显示行驶里程为4万公里,但实际行驶了8万公里,市值为16万元。甲明知有误,却未向乙说明,乙误以为真。乙的下列哪一请求是错误的?() A.以甲欺诈为由请求法院变更合同,在此情况下法院不得判令撤销合同 B.请求甲减少价款至16万元 C.以重大误解为由,致函甲请求撤销合同,合同自该函到达甲时即被撤销 D.请求甲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答案】C 【考点】欺诈和重大误解的认定;可撤销行为的效力;合同撤销权的行使;违约责任的承担 【解析】本题中,甲在明知机动车里程表错误显示的情况下,以高于市价7万元的价格将其出售给不知情的乙。《民通意见》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故本题中甲的行为构成欺诈。 A项,根据《合同法》第54条第2、3款的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本题中乙可以甲欺诈为由请求法院变更合同,在此情况下法院不得判令撤销合同。 B项,如果乙不撤销合同,此时合同为有效合同,乙可以行使减价请求权。《合同法》第111条规定,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对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受损害方根据标的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

2018年司法考试民法总则考点总结1-10

民法总则考点总结1-10 时间:2018-04-08 17:04 第一波(1-10) 《民法总则》考点1: 【公平原则】 《民法总则》第六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公平原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在民事主体之间发生利益关系摩擦时,以权利义务是否均衡来平衡双方的利益。公平原则是一项法律适用原则,当民法规范缺乏规定时,可以根据公平原则来变动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公平原则又是一项司法原则,即法官的司法判决要做到公平合理,当法律缺乏规定时,应根据公平原则并权衡双方权利义务后作出合理的判决。{亲,知道公平原则在考试中的命题方向没?请问法律有规定时,能否适用公平原则判案?不可以。公平原则是在法律缺乏规定时方可适用。2016年的真题就出现了此种考试方向,务必谨记! 《民法总则》考点2: 【行为能力年龄划分】 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

法律行为。第二十条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原来是10岁,现在是8岁。几乎大家都注意到这个变化,但命题方向在哪?考试方向在第一百四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注意:是无效,而不是效力待定,也无有效的情形存在。切记!切记! 《民法总则》考点3: 【出生时间与死亡时间】 第十五条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 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此条,改变了旧法的规定,考生务必注意。其他证据> 出生证明>户籍证明。原来的规定是户籍证明优先,民法总则作了相反的规定。曾有一年选择题考到此考点,请考生掌握之! 《民法总则》考点4: 【胎儿利益保护】 第十六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注意,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胎儿娩出时为死体,则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2015年司考民法知识点——原物与孳息

2015年司考民法知识点——原物与孳息(★★) 1.区分标准。原物,指孳息所从出之物。孳息,指由原物所生之物或收益。孳息必须与原物分离,与原物分离前为原物的成分,不属于孳息。 2. 孳息的类型 ?天然孳息,指原物因自然规律或者按照物的用法而产生的物。如:鸡蛋、剪下的羊毛、牛犊、猫仔、牛奶、开采的矿藏。 ?法定孳息,指原物依据法律关系所产生的收益。如租金、利息、彩票中奖所获奖金或奖品(射幸孳息)。须注意:购买股票取得(天星司考)的股息,不属于法定孳息。 特别提示:①为什么购买股票所取得的股息不属于法定孳息?例如:甲拿出100万元购买股票,半年内净赚50万元。这50万元的股息也是依据法律关系(股票买卖合同)产生的收益。可为什么这50万元股息就不属于法定孳息呢?②法定孳息的经典定义是:“不使用原本的对价”。即原本的所有权人将原本让渡给他人使用所获取的对价才属于法定孳息。例如:甲因借给乙100万元所获10万元的利息属于法定孳息。再例如:甲将房屋(天星司考)出租给乙所获10万元租金也属于法定孳息。它们都是甲不使用原本的对价。③恰成对照的是,如果甲拿出100万元购买股票,半年内净赚50万元。这100万元的原本乃归甲自己使用,而非让渡给他人使用,所以,这50万元股息不属于法定孳息。④同样的道理,甲向乙公司出资100万元,第一年分红20万元,这20万元的分红也不属于法定孳息。 【真题】下列各选项中,哪些属于民法上的孳息?(05年·卷三·52题)(答案:AD) A.出租柜台所得租金 B.果树上已成熟的果实 C.动物腹中的胎儿 D.彩票中奖所得奖金 3.孳息所有权的归属。 ?天然孳息:①按照当事人的约定。②没有约定的,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 ?法定孳息:①按照当(天星司考)事人的约定。②没有约定的,按照交易习惯确定。 特别提示:虽然《物权法》规定抵押权人(于抵押物被人民法院扣押后)、质权人、留置权人(在质押期间、留置期间)有权收取(抵押物、质物、留置物)的孳息,但并非直接取得孳息的所有权。所以,在司法考试中,若问谁(天星司考)有权取得孳息的所有权,一般不答担保物权人,因为,在未就所收取的孳息实现担保物权之前,他们并不能取得孳息的所有权。 【真题】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或合同没有特殊约定时,下列哪些权利人可以取得原物所生自然孳息的所有权?(97年·卷三·45题)(答案:ABC) A.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 B.采矿权人 C.典权人 D.质权人 特别提示(二):《婚姻法解释(二)》第11条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以个人财产

缺席判决—司考真题答案解析(2015-3-46)

缺席判决—司考真题答案解析(2015-3-46) 周立诉孙华人身损害赔偿案,一审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电话通知双方当事人开庭,孙华无故未到庭,法院缺席判决孙华承担赔偿周立医疗费。判决书生效后,周立申请强制执行,执行程序开始,孙华向一审法院提出再审申请。法院裁定再审,未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法院电话通知当事人开庭是错误的 B.孙华以法院未传票通知其开庭即缺席判决为由,提出再审申请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C.孙华应向二审法院提出再审申请,而不可向原一审法院申请再审 D.法院裁定再审,未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选项A错误。《民诉解释》第二百六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捎口信、电话、短信、传真、电子邮件等简便方式传唤双方当事人、通知证人和送达裁判文书以外的诉讼文书。据此可知,法院采用电话的方式通知当事人开庭是合法的。 选项B正确。《民诉解释》第二百六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以简便方式送达的开庭通知,未经当事人确认或者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当事人已经收到的,人民法院不得缺席判决。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十)项的规定,当事人以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为由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据此可知,孙华的再审理由符合法律规定。 选项C错误。《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据此可知,孙华可向原一审法院申请再审。 选项D错误。《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六条规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但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

民法总结

民法讲义重要知识点总结 合同保全中的债权人撤销权和效力待定合同中相对人的催告权都不是形成权。 物权人可直接要求第三人返还,无期限限制;占有返还请求权受一年除斥期间限制。 受除斥期间限制的权利不一定是形成权。 试用期风险—所有权主义;试用期满不购买需要明示通知。 死亡宣告被撤销后,原物存在的返还原物;原物不存在的,补偿;如有第三人介入,要保护第三人权利。 缔约责任出现于合同未成立或者成立但未生效的阶段;违约责任出现在合同成立且生效后;无效的行为自始无效,被撤销的行为等同于无效。 重大误解的前提是必须构成意思表示。 无效合同—欺诈胁迫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 无权处分人所为的买卖合同有效,但涉及所有权变动除善意取得外效力待定;擅自租赁他人之物除非法转租外,租赁合同有效。 复代理人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 诉讼时效中断事由—发生在六个月前,消除在六个月前,等于没发生;发生在六个月前,消除在六个月内,从发生之日起继续计算六个月;发生在六个月内,消除在六个月内,终止时剩多少剩多少继续算多少。 孳息的归属—有约定从约定,无约定从法定,无约定无法定跟随原物;法定:所有权人与用益物权人并存,归用益物权人;买卖合同适用交付主义,交付前归出卖人,交付后归买受人。 有效合同+登记=不动产物权变动

有效地动产抵押合同=动产抵押权+登记>第三人 债权行为+物权行为=物权变动 有效合同=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第三人 有效合同=地役权+登记>第三人 有效合同=动产抵押权+登记>第三人 有效合同+交付=物权变动+登记>第三人 拾得遗失物+自主占有心态=无权占有(恶意) 拾得遗失物+他主占有心态=无因管理(有权占有) 有效的在途货物买卖合同+种类物特定化=风险转移 先质押后抵押,质押权优于抵押权,先抵押后质押,看是否登 记。 若留置在先,抵押或质押在后,1、留置权人设定抵押或质押,放弃留置权,则抵押或质押优先;2、所有权人设定抵押或质押,则留置权优先。 异议登记期间,权利人可将房屋出卖给第三人;异议登记不阻止一开始物权的变动,仅阻止最后的善意取得。 预告登记阻止物权不阻止债权。 法律行为的六种:合同、处分权利、登记、婚姻、收养、遗嘱。 善意取得: 一个前提—无权处分;

民法知识点大全.

一、民法概述 (一民法的概念 1、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指一定社会调整特定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主要内容包括: 财产关系方面:权利的种类归属行使救济途径 人身关系方面: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法律人格;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及身份关系; 民事主体的行为(法律行为; 民事主体违反义务时的法律责任等。 民法的地位:是国民生活的基本法。 2、民法的起源 (二民法的特征(调整对象 1、民法调整的是民事关系(属私法 民事关系是指自然人、法人为私利而实施的生产、生活、处分权利、履行义务等活动所引发的财产和人身关系。 民事:即私事,是与国事无关的私人事务。如,投资、合伙、劳动力的雇佣,订立遗嘱、签订合同,婚姻的结合与离异,亲属间的扶养,遗产的继承等等。 国事:即国家公共事务。如,国家机关的设置对市场的干预。 2、民法调整的是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财产关系:在法律上,财产关系是指财产所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这两类。财产关系财产所有关系是指因占有和支配物质资料或精神财富而产生的经济关系。如,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占有使用处分权等等。 财产流转关系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因交换劳动成果或其他财产而发生的财产由一方转移到另一方的经济关系,即财产所有权的转移。如,因转移所有权而发生的财产流转:买卖、赠与。因转移财产的使用权而发生的财产流转:出租物品、借贷。 人身关系: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而又不具直接财产内容的社会关系。如,姓名权、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等。 对财产所有关系的调整包括四个方面。确定所有权的内容;确定所有权的归属;所有权的取得方式,确定所有权的保护方法 对财产流转关系的调整,主要是设立债的制度。 对人身权的调整包括三个方面。规定人身权及其保护范围;确定对他人人身权应当遵守的义务,规定保护的方法。 3、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平等主体:是指双方或多方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平等的人。 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如,买卖、借贷关系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不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如,纳税、财政拨款、上缴利润、征收、征用、扣押、没收、罚款等。 简言之,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主要是商品交换关系。 4、民法是适用民法的原则和方法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刑法与民法在调整对象上是有交叉,但调整方式和原则不同。

2012-2015宪法司考真题及解析

2012-2015宪法司考真题 1、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国方略,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关于依法治国,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必要前提 B.依法行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依法治国的水平和成效 C.高效公正权威的司法对于依法治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D.确立公民的“法律中心主义”意识是依法治国的根本条件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选项A说法正确,依法治国首先要求“有法可依”,因此,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 选项B说法正确。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法治国家对政府行政活动的基本要求。 选项C说法正确。实现公正髙效权威的司法。司法发挥着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保障社会成员合法权益,建立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等重要作用。公正髙效权威的司法对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选项D说法错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认同“法律万能”的思想偏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这一特征,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论中片面、绝对化的“法律中心主义”具有重要区别。 2、根据宪法分类理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成文宪法也叫文书宪法,只有一个书面文件 B.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是英国宪法的组成部分 C.1830年法国宪法是钦定宪法 D.柔性宪法也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选项A错误。成文宪法是指具有统一法典形式的宪法,有时也叫文书宪法或制定宪法,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法律文件上既明确表述为宪法,又大多冠以国名。其不仅只是一个书面文件。 选项B正确。英国不是成文法国家,没有统一的宪法典,《自由大宪章》、《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宪法性文件均属于宪法的组成部分。 选项C错误。钦定宪法是指由君主或以君主的名义制定和颁布的宪法。民定宪法是指由民意机关或者由全民公决制定的宪法,民定宪法奉行人民主权原则,至少在形式上强调以民意为依归,以民主政体为价值追求。协定宪法则指由君主与国民或者国民的代表机关协商制定的宪法。如法国1830年宪法就是在1830年革命中,国会同国王路易?菲利浦共同颁布的,属于协定宪法。 选项D错误。在柔性宪法国家中,由于宪法和法律由同一机关根据同样的程序制定或者修改,因而它们的法律效力和权威并无差异。其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关于宪法实施,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宪法的遵守是宪法实施最基本的形式 B.制度保障是宪法实施的主要方式 C.宪法解释是宪法实施的一种方式 D.宪法适用是宪法实施的重要途径 【正确答案】 B

2015年司考民法知识点——无过错责任

2015年司考民法知识点——无过错责任 (二)无过错责任 1. 无过错责任的构成要件(《侵权责任法》第7条) ?限于法律明确规定的特定情形; ?加害人实施(天星司考)了加害行为; ?受害人遭受了可救济的损害; ?加害行为与损害间有因果关系。 2. 法定的无过错责任 ?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第32条); ?用人单位责任(第34、35条); ?产品责任(对外:无过错责任;对内追偿:过错责任)(第43条); ?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道交法》第76条); ?环境污染侵权(第65-68条); ?高度危险责任(有两个例外)(第69-77条); ?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有一个例外)(第79条); ?建筑物倒塌(天星司考)致人损害(第86条); ?医疗产品致人损害(第59条); ?因帮工致人损害(《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3条); ?因帮工遭受损害(《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4条); ?遭受工伤但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调整(《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1条) (三)公平“责任” 1. 公平责任的构成要件(《侵权责任法》第24条) ?当事人对损害的发生均无过错(不构成过错侵权); ?不属于法律明文规定的无过错侵权; ?加害行为与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不适用公平责任明显违反公平原则。 2. 公平责任的承担 ?可以部分补偿,也可以全部补偿。 ?结合双方的财产状况以及受害人遭受损害的严重程度,由双方合理分担损害。 3. 因见义勇为遭受损害的公平责任(《侵权责任法》第23条) ?由加害人承(天星司考)担侵权责任。 ?加害人无力承担、加害人不能确定或者无加害人(如抢险救灾)时,由受益人适当补偿。 【真题】甲见乙要挥锹打丙,上前制止。乙挥锹打伤甲,对甲所受的损害应由谁承担责任?(97年·卷三·57题)(答案:AD) A.由乙承担民事责任 B. 由丙承担民事责任 C. 如果乙无力承担,由甲自己承担 D.如果乙无力承担,由丙给予适当补偿 【真题】李某赶着马车运货,某食品店开业燃放爆竹(该地并不禁止燃放爆竹),马受惊,带

2015司法考试民法知识点归纳整理

民法真题错解: 民法总则 1.意思表示: 构成要素:1.内在意思:行为意思:表意人意志控制之下,表示意思:知道具有民法意义,效果:具体而确定法律效果。2.外在意思:表示行为:1明示2.默示 2.合同无效属于专用术语,特指因具有严重的效力瑕疵,自始、当然、确定不发生效力的合同。 3.合同的解除须以通知方式解除。合同所附解除条件成就,无须任何行为,合同自动失效。 4.居间与代理的区别:是指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一种制度。 代理人以代理权为基础代理委托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要进行独立的意思表示,而居间人并不代委托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仅为委托人报告订约机会或为订约媒介,并不参与委托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居间人也没有将处理事务的后果移交给委托人的义务。 5.诉讼时效:只适用于财产权中的债权性请求权。因此下列权利不适用诉讼时效1.人身权的请求权(人格和身份)2.财产性支配权:包括物权(占有保护请求权)和知识产权3.抗辩权(具有永续性)4.形成权(原则上适用除斥期间) 还有三种债权不适用诉讼时效:(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二)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6.产生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情形:(一)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对方当事人送交主张权利文书,对方当事人在文书上签字、盖章或者虽未签字、盖章但能够以其他方式证明该文书到达对方当事人的;二)当事人一方以发送信件或者数据电文方式主张权利,信件或者数据电文到达或者应当到达对方当事人的;(三)当事人一方为金融机构,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从对方当事人账户中扣收欠款本息的;四)当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对方当事人在国家级或者下落不明的当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的,但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特别规定的,适用其规定。(法定事由:起诉、请求、认诺) 债权转让:债权通知到达债务人之日中断。债务承担:原债务人的承认承担意思表示到达债权人之日中断。 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果。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发生后,已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中断事由存续期间,时效不进行,中断事由终止时,重新计算时效期间,对于不真正连带(如连带责任保证)不适用中断。 7.诉讼时效抗辩: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 8.责任保险之保险事故发生之日,指被保险人对第三人所负责任性质及赔偿数额确定之日。

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试题一及参考答案

以下各题所列A、B、C、D选项中,下划黑线的即参考答案。 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A。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的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B。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C。总目标包括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 D。通过将全部社会关系法律化,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保障 2。 A。道德可以滋养法治精神和支撑法治文化 B。通过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能为法治实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C。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更要强调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D。道德教化可以劝人向善,也可以弘扬公序良俗,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 3。 A。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中,立法部门就处罚幅度听取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 B。在《种子法》修改中,全国人大[微博]农委调研组赴基层调研,征求果农、种子企业的意见 C。甲市人大常委会在某社区建立了立法联系点,推进立法精细化 D。乙市人大常委会在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表决通过后直接由其公布施行 4。 A。明晰各级政府事权配置的着力点,强化市县政府宏观管理的职责 B。明确地方事权,必要时可以适当牺牲其他地区利益 C。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是促进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厘清权责、提高效率的有效制度

D。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行政机关摆脱具体行政事务,加强宏观管理 5。 A。任何党政机关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均属于干预司法的行为 B。任何司法机关不接受对司法活动的干预,可以确保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C。任何领导干部在职务活动中均不得了解案件信息,以免干扰独立办案 D。对非法干预司法机关办案,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 A。最高法院加强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有利于统一法律适用标准 B。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可以促进法庭审理程序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C。在司法活动中,要严格遵循依法收集、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 D。司法人员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是指司法人员仅在任职期间对所办理的一切错案承担责任 7。 A。通过《法在身边》电视节目、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以案释法,进行普法教育 B。印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责任表,把普法工作全部委托给人民团体 C。通过举办法治讲座、警示教育报告会等方式促进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 D。在暑期组织“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模拟法庭巡演”,向青少年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 8。 A。这表明党员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时要牢记法律底线不可触碰 B。依照党内法规惩治腐败,有利于督促党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办事 C。要注重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进行有效衔接和协调,以作为对党员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法律制裁的依据 D。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对违反者必须严肃处理

最新司考民法复习: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考点汇总

2011司考民法复习: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 考点

2011司考民法复习: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考点 质权 1质权的概念。质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权利凭证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或权利作为该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质权人享有的优先受偿权。质权包括动产质权和权利质权。 2动产质权的设立。动产质权的设立应订立书面合同,质押合同自质物交付于质权人占有时生效。质押合同禁止约定流质条款。质押合同中对质押的财产约定不明,或者约定的出质财产与实际交付的财产不一致的,以实际交付占有的财产为质押财产。出质人代质权人占有质物的,质押合同不生效。质权人将质物返还出质人后,以其质权对抗第三人的,法院不予支持。出质人未按与合同约定的时间交付质物,给质权人造成损失的,出质人应根据其过错承担赔偿责任。 实例演练 1甲向乙借款,并约定将自己的奥迪车出质给乙,乙因自己不会开车,要求甲将该车开回。后甲向丙借款,又将该车出质给丙。丙对该车进行了占有。因甲无力还款而引起纠纷。乙丙均欲行使对该车的质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甲与丙之间的质押合同无效 B甲与乙之间的质押合同生效 C乙可对依法对抗丙的质权 D乙对抗丙的质权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答案」D

「解析」本题涉及质押的生效问题。甲与乙之间虽然签订了质押合同,但乙放弃了质物的占有,故乙的质权未生效。甲与丙之间签订了质押合同,且交付了质物的占有,故丙对该汽车享有质权。 2甲乙(均为某村村民)订立借款合同一份,作如下约定:甲借给乙10万元,乙交付甲一件黄金饰品作担保,3年后乙归还本金,甲归还该饰品,如乙无力还款,则该饰品归甲所有。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之间关于“如乙无力还款,则该饰品归甲所有”的约定无效 B因甲乙之间关于“如乙无力还款,则该饰品归甲所有”的约定无效,故担保合同无效 C因甲乙之间的担保合同无效,故其借款合同无效 D担保合同的全部条款有效,故甲乙之间的借款合同有效 「答案」A 「解析」本题涉及流质条款的效力问题。依担保法规定,流质条款不具有效力。但流质条款无效的,不影响担保合同的效力。担保合同为从合同,担保合同的无效不能决定借款合同的效力。 3动产质权效力所及的标的物范围。动产质权效力所及的标的物范围包括质物以及质物的从物、孳息物、代位物等。但从物未交付的,质权的效力不及于从物。除质押合同另有规定外,质权的效力及于质物的孳息物。 4质权的善意取得。质权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但对于赃物、遗失物不适用善意取得。 实例演练 甲与乙签订一份汽车租赁合同,在租赁期间内,乙将该汽车质押给丙,后甲乙丙之间引起纠纷。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5年司考民法知识点——《物权法》第28条解读

2015年司考民法知识点——《物权法》第28条解读 (一)《物权法》第28条(★★★) 1.《物权法》第28条规定的生效法律文书仅限于形成判决,不包括给付判决和确认判决。也就是说,当事人行使形成权所产生的判(天星司考)决生效时,直接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无须登记或交付);但是,当事人行使请求权所产生的判决生效时,不能直接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仍须登记或交付)。 2.在司法考试中,属于《物权法》第28条的形成判决主要包括:(1)行使离婚请求权所形成的分割财产的生效判决;(2)行使共有物分割请求权所形成的生效判决;(3)行使可撤销合同中的撤销权所产生的生效判决。(4)行使债权人撤销权所形成的生效判决(虽然从权利的分类上看,债权人撤销权不属于形成权。但债权人撤销权属于综合性的权利,即包括形成权能,又包括请求权能)。 【例1】甲遭乙胁迫将一辆汽车出售给乙,汽车交付半年后,甲起诉撤销该买卖合同,二审法院于2012年7月1日判决撤销甲、乙间的买卖合同。①甲的撤销权属于形成权,该生效判决为形成判决,法院判决生效时,乙对汽车的所(天星司考)有权消灭,甲取得汽车的所有权。②这是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交付不是物权变动的要件。 【例2】甲将一辆汽车出卖给乙,约定的交付日期为2010年3月1日。由于甲迟迟不交付汽车,乙诉至法院请求甲交付汽车并移转汽车所有权,2012年7月1日乙获得生效的胜诉判决。①该生效判决为给付判决,所以2012年7月1日判决生效时,乙还不能取得汽车的所有权。②需待甲依照生效判决向乙履行完毕汽车的交付义务时,乙才取得汽车所有权。 特别提示:《物权法》第28条所述的生效判决为何不能包含确认判决呢?因为确认判决仅系对物权归属的确认,确认判决不包含物权变动的内容(见例3)。 【例3】甲投资50万元在批准的宅基地上盖了一栋三层楼房,于2013年4月1日封顶。房屋盖好后,甲的弟弟乙主张该房屋系甲、乙按份共有。甲于2013年7月1日起诉,法院于2013年12月15日作出生效判决,判决该房屋系甲单独所有。①根据《物权法》第30条,甲于2013年4月1日取得房屋所有权。②2013年12月15日的生效判决系确认判决,内容系对甲于2013年4月1日取得房屋所有权事实的确认,就不能说于2013年12月15日发生物权变动。 特别提示(二):解除合同的解除权虽系形成权,但《物权法》第28条所述的生效判决并不包含行使合同解除权产生的生效胜诉判决(天星司考)。原因:解除权系单纯形成权,而非形成诉权,自解除的意思表示到达对方即发生效力。此后的判决均系对解除效果的确认,属于确认判决!如此看来,《物权法》第28条所述的生效形成判决应仅限于那些只能通过起诉行使的形成权。(见例4和例5)。 【例4】甲向乙出售一辆汽车并交付。因乙迟迟不支付价款,甲因此获得约定解除权。甲发给乙的解除通知于2013年4月1日到达乙。乙认为甲不享有解除权,于2013年4月15日起诉,法院于2013年12月15日作出乙败诉的生效判决。①根据《合同法》第96条,甲解除的通知到达乙之时(2013年4月1日),甲、乙的买卖合同解除,乙对汽车的所有权消灭,甲回复汽车所有权。②2013年12月15日的生效判决系确认判决,不能说于该日发生物权变动。 【例5】甲向乙出售一辆汽车并交(天星司考)付。因乙迟迟不支付价款,甲因此获得约定解除权。甲于2013年4月15日起诉,请求法院判决解除甲、乙间的买卖合同,起诉状副本于2013年4月20日送达乙,法院于2013年12月15日作出乙败诉的生效判决。①甲虽直接以起诉的方式行使合同解除权,但甲、乙间的买卖合同仍自解除的通知到达乙之时(起诉状副本于2013年4月20日送达乙之时)解除。②2013年12月15日的生效判决仍系确认判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