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

仙居县旅游资源普查

仙居县人民政府台州学院管理系

2003、12、28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分区报告(仙居县)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领导小组

顾问:魏小安、尹泽生

组长:纪根立

副组长:张志顺肖歌

成员:各市分管市长、市旅游局局长、林震华、金炳雄

专家组:

A.陈纲、林正秋、傅文伟、刘正官、方龙龙、竺国强、常杰、唐代剑、程玉申、周宣森、王昆欣B.各相关厅局高工或相关业务处长(省政府办公厅:、省计委、财政厅、建设厅、国土资源厅、文化厅、水利厅、环保局、林业局、海洋渔业局、气象局、农业局、交通厅)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陈连清

副组长:张华、周明瑶、颜邦林

成员:各县(市、区)分管县(市、区)长、旅游局局长、张成、叶飞、许世勇

仙居县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杨建武、

成员:各相关部门领导

仙居县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组

组长:汤蓉岚

副组长:季仁沛

主要成员:周永兵、吴理丹、张青、沈春玲、徐春芳、周玉婷、章炎芳、吴金蓉、徐成华、俞春月。

1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分区报告(仙居县)

仙居县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总报告

目录

第一章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概况 (1)

第一节组织领导与课题组分工 (1)

第二节普查工作的基本技术依据 (1)

第三节普查的技术方法与工作程序 (1)

第四节普查工作成果及其特点 (2)

第五节普查课题组的工作体会与思考 (4)

第二章调查区域旅游环境 (5)

第一节自然与生态环境 (5)

第二节历史与人文环境 (7)

第三节社会与经济背景 (8)

第三章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10)

第一节评价依据与方法 (10)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丰度 (12)

第三节旅游资源品质特征评价 (13)

第四节旅游资源分布 (15)

第五节旅游资源总体评价结论 (20)

第四章旅游资源分类评价 (21)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 (21)

第二节地文景观类资源评价 (23)

第三节水域风光类资源评价 (25)

第三节生物景观类资源评价 (26)

第四节天象与气候景观类资源评价 (28)

第五节遗址遗迹类资源 (28)

第六节建筑与设施类资源评价 (29)

第七节旅游商品类资源 (31)

2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分区报告(仙居县)

第八节人文活动类资源评价 (32)

第五章旅游资源重点分区评价 (33)

第一节白塔镇 (33)

第二节淡竹乡 (35)

第六章旅游资源集合区评价 (36)

第一节旅游资源集合区简述 (36)

第二节旅游资源集合区总体评价 (42)

第七章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44)

第一节旅游资源利用现状 (44)

第二节旅游资源保护现状与问题 (45)

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机制 (46)

第四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思路 (47)

附录一:仙居县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及简介 (50)

附录二:仙居县旅游资源单体统计(按等级) (78)

3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分区报告(仙居县)

第一章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概况

第一节组织领导与课题组分工

旅游资源普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程序复杂、工作琐碎、任务繁重,并且技术要求很高,因此普查的组织工作十分重要,它影响到普查内容的全面性、成果的准确性、结论的科学性。台州旅游资源普查是在省旅游局的统一领导与专家组指导和台州市旅游局统一安排下进行的,对台州九个县、市、区进行普查,仙居旅游资源普查是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的一个组成部分。

仙居旅游资源普查具体的组织工作由仙居县旅游局统一出面协调,实行“双结构”组织模式,即普查任务明确以后,同时成立两个普查小组,一个是由政府牵头的地方普查协调小组,一个是由专家与技术人员组织的专业普查小组。普查协调小组由副县长挂帅,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旅游局总协调,由各相关部门领导、各乡镇主管镇长、工作站统计人员(会计)、相关村民组成。这一组织形式全面协调了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并将工作层层落实到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专业普查组由台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2人,学生10人组成,根据仙居的行政区划以及现有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分成2个实地普查小组,普查小组的后勤保障由县旅游局统一安排。每个小组的技术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实施科学、规范、全面的旅游资源普查。两个小组的普查工作进程按计划共同协商、同步推进。

第二节普查工作的基本技术依据

普查基本技术依据为国家《标准》,即严格根据标准中规定的资源分类方法、单体描述方法、单体评价方法、成果要求等对仙居县各类资源进行资料、数据收集,各资源单体的实地验证,反复核对和修正基本资料与数据,使普查成果科学、客观、准确,并最终形成了一套单体、图表、报告、数据等完整的普查文本和图件。更好地达到标准的技术要求,坚持利用先进设备和最新成果。普查中使用了GPS定位、数码照相机、测高仪、网络收集、资源单体特征数值实地丈量核实,并采用了计算机录入、数据库管理方式,以保证资料的快捷与准确。

第三节普查的技术方法与工作程序

本次普查工作分8个阶段进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技术要求与技术方法,具体为:

一、普查参与人员培训

1、全体普查人员专业培训,由省专家讲授。

2、资料计算机输入培训。

3、摄影摄像技术培训。

4、其它普查量测技术培训。

二、普查人员到天台现场培训和对天台试点普查

1、对仙居进行全面普查前,在天台进行集体试占培训,进一步明确《标准》中的技术要求,让

每一个普查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

1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分区报告(仙居县)

2、熟练仪器操作,规范照片数量、清晰度,GPS位置等。

3、由省专家每晚对所调查的单体进行点评,并统一认识。

三、普查组对资料进行收集

1、基层人员进行基础资料收集。

2、专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的资料收集。

四、填写草表

资料查阅和相关资料的计算机预先输入,并填写各乡镇可能旅游资源单体的草表,形成一张各乡镇旅游资源汇总表。

五、野外勘探

1、分乡镇对普查区进行野外勘探,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实地拍照、定位、信息采集和特征数字

补充。

2、发现填写新的单体表。

六、完成单体表

1、根据实地勘探,最终完成规范单体表

2、遗漏与补报单体进行再次现场补充

七、资料汇总及整理

1、各乡镇资源单体分类和汇总

2、仙居全境的资源单体分类和汇总

八、成果制作

1、完成总报告和专题报告

2、完成普查成果展示版

3、完成各类图件

九、成果公示

1、展出普查成果

2、再次征求部门、市民意见

十、成果完善

1、当地专家评审

2、普查组完善个性成果

以上每个阶段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保证整个普查工作严谨性与规范性。在这10个阶段中,培训是关键性的第一步,因为新出台的《标准》对旅游资源有规范性的定义、分类、评价,普查人员必须在充分理解《标准》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将对资源的认识、具体的操作方法统一到《标准》的技术要求之中。仙居县旅游资源普查的特点就是在于对人员培训的高度重视,除了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外,特别重视对当地相关政府部门领导和基层具体操作人员的培训,使其能更好地协助专业普查小组进行资料的收集、线索的提供等,并保证了资料的准确性。

通过以上严密的组织形式与制度化的管理,旅游资源普查基本上做到了资料收集整理的准确性与针对性、野外勘探线路选择的合理性、单体数据与信息补充的一步到位性、单体评价的科学性与均衡性等,避免了每一个环节的重复劳动,不但保质保量,而且减少错误率,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节普查工作成果及其特点

一、普查工作成果

普查组成员紧密合作,顶烈日、冒酷暑,经历对天台试点的实地培训与二天的室内资料收集整理.不间断的22天野外调查、1天的补充调查,近2个月的室内资料汇总与整理,按照《标准》国家标准初步完成了仙居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就:

2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分区报告(仙居县)

第一,摸清了仙居县旅游资源的家底。通过规范、科学的普查,掌握了仙居县各乡镇、街道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气象与特殊景象、遗址、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八个方面旅游资源的位置、规模、特点、品质、保护利用现状,为仙居县及其各乡镇、街道建设旅游资源数据库和新世纪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第二,通过普查,发现了一大批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单体,为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地和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环境保护、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尤其是为旅游产品整合与更新,为把仙居建设成旅游强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本次普查是《标准》正式颁布后的一次县市级城市的资源普查,通过大胆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县市级旅游资源普查的模式,走当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与地方旅游部门相结合,使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为学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达到了“双赢”。对全国旅游资源普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从普查的具体成果看,除了取得了《标准》规定的成果外,本次普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仙居县的旅游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普查的宣传效应,对普查成果内容进行延伸、丰富与完善。具体有:1.《标准》规定成果

(1)仙居县旅游资源单体表;

(2)仙居县旅游资源普查总报告;

(3)仙居县旅游资源分布图和优良级资源分布图。

2.延伸成果

(1)仙居县旅游资源集合区调查;

(2)仙居县旅游资源单体、集合体网上填写;

(3)仙居县旅游资源普查成果展版;

(4)仙居县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图片集;

(5)包含上述内容的数码照片、文本、图件组成的光盘。

二、普查工作特点

(一)全面细致的单体“搜索”

旅游资源单体表的填写是普查的核心工作,为了保证单体不被遗漏,严格按照以下操作规范进行资源单体搜索:

第一,由最熟悉当地情况的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初步摸底整理,提供较为系统的单体信息:

第二,专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各类方志、景区介绍、已有的规划、乡土材料、各相关部门的资料、各种网站)收集旅游资源单体信息,填写单体初表;

第三,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已有的单体信息,发动全社会力量提供旅游资源单体的信息与线索;

第四,野外勘探中,通过当地向导与当地居(村)民提供的各种信息,普查人员特有的专业敏感性再一次挖掘新的单体线索,增填新的单体表;

第五,普查过程中,特别是野外普查结束后,向有关部门进行交流与征求意见,做好单体的最后补充。

(二)质量至上的管理

为了保证旅游资源普查的质量,本次普查十分强调制度化管理,从5个方面给予严格的质量把关。

1.初表填写制:专业调查人员根据新《标准》,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单体整理,填写单体初表,对调查区域的资源单体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对每一个单体缺少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保证野外工作的有序开展,尽量不遗漏单体表填写中所需要规范的信息内容。

2.集中试点制:在普查小组分别开展野外勘探前进行集中试点,通过实地操作与点评,对《标准》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做进一步的技术统一,并能熟练使用各类仪器。

3.明确内容制:第一个普查小组必须在前一天晚上对第二天勘探的单体内容进行整理与熟悉,进一步明确需要查漏补缺的单体信息与特征数据,并确定合理的勘探线路。

4,当天完成制:当天普查勘探的单体实行当天完成制度,即要完成单体的信息归类,包括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单体的评价等,避免单体信息产生混淆。

3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分区报告(仙居县)

5.组长例会制:为了便于各普查小组进行工作交流与技术交流,确保普查技术指标的统一性,减少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误差,及时对各组发现的优良级单体进行小组间通报与评议。为此在野外勘探阶段,采取设立一个固定的大本营,各普查小组白天分散野外勘查,晚上召开例会进行交流的模式,确保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性和信息交流的及时性。

第五节普查课题组的工作体会与思考

一、普查体会

仙居旅游资源普查之所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关键在于普查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三大结合。

(一)政府部门(地方组)与普查组的结合

政府重视与积极参与是仙居旅游资源普查中最值得推广的经验之一。仙居县政府并没有因为把普查工作交给专业普查组后将自己变成旁观者,相反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参与者的位置,对普查工作进行了积极的协调与配合。从召开全县动员大会、相关部门与基础资料收集人员的培训,到快速组建协调普查组织网络,充分体现了县政府对普查工作的重视。

仙居县政府的参与与支持,在推动普查工作上带来以下积极作用。第一,协调了各相关部门的关系,使各部门对普查资料收集和实地的勘探都能积极配合;第二,仙居县政府启用统计部门已经深入到各村、街道工作站的成熟的统计网络,成立全市旅游资源资料收集网络,保证资料收集完整;同时由各镇(街道)领导、工作站统计员和各村村民组成的基层队伍,为专业普查人员实地勘探提供有效帮助;第三,调动舆论工具,为旅游资源普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摸底统计与专业普查的结合

仙居县政府首先对各乡镇、街道人员进行《标准》培训,再由乡镇、街道人员对各乡村相关人员进行动员与信息、资料的收集,确保旅游资源单体信息收集工作深入到每一个村,单体摸底统计工作细致,为专业普查提供系统全面的单体信息。

(三)新闻舆论与普查工作的结合

从普查动员大会的新闻报导,对普查过程的跟踪采访,到普查阶段性成果汇报与征求意见等,仙居县的各种新闻媒体始终对普查工作给予极大的关注与及时报导,让广大居民知道旅游资源普查这一全县正在进行的大事,并通过媒体向各界人士征求资源单体意见,鼓励市民提供线索,积极参与。

二、普查意义

本次普查是台州旅游发展事业上的第一次普查,也是台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首次规模较大的走向社会的一次大行动,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普查工作自始至终兢兢业业。但由于普查经验的不足,时间匆忙,再加上今年夏天的酷暑,12人的普查组,仅仅化了22天的时间,对仙居全境进行普查,困难很大。因此,对全境的优良级的旅游资源,应该说在此次普查中没有遗漏,而对普通级旅游资源可能会有漏查。但无论如何,这次普查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不仅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完备的基础资料,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政府出台旅游政策和管理措施等提供依据,而且对仙居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意义远远超出了这一些。

(一)为全国县市级旅游资源普查树立了范式

县市级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分流城市旅游、增加城市居民的休闲场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县市级旅游业面临着第二次大发展的大好机遇,因此,摸清资源家底、明确竞争优势、制定发展战略已迫在眉睫。仙居县在《标准》颁布的第一时间进行了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出“领导重视、舆论引导、部门配合、公众参与”的“仙居模式”,这在全国大规范实行旅游资源普查前夕,无疑为县市级旅游资源的普查提供了借鉴范式。

(二)宣传、提升仙居旅游形象

4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分区报告(仙居县)

通过县政府的普查总动员,相关部门与基层资料收集人员的培训,各部门、旅游景区(点)、各镇、街道的协助与具体参与,加上舆论宣传,使仙居县相当多的部门和各级政府更加了解旅游业,更加关心旅游业,客观上扩大了旅游产业的影响力,提升旅游产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

(三)增加市民的旅游意识

通过这次大规模的、全方位的普查工作,特别是通过从最基层单体摸底、资料收集,到层层统计、资料汇总,专业普查小组走村串巷,地毯式的勘探以及勘探过程与当地居民接触,使越来越多的市民、村民开始了解自己所居住环境中的旅游资源,使社会各界人士对旅游业开发更加理解,更加关注,更加支持。

(四)推进旅游资源的保护

本次普查范围包括大量的散落在各地的处于原始状态的未开发旅游资源单体,以往当地群众都没有给予较大的关注,通过普查活动,使当地群众意识到资源的存在,资源的价值,从而增加对旅游资源及所处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第二章调查区域旅游环境

第一节自然与生态环境

仙居县位于浙江省的东部,是台州市的西大门,东经120度17分16秒至120度55分51秒,北纬28度28分14秒至28度59分48秒。其辖地东邻临海、黄岩,南接永嘉,西临缙云,北接天台、磐安,东西长63.6公里,南北宽57.6公里,全县总面积为1992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面积达16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0.9%,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发源于仙居和缙云交界的永安溪是仙居的母亲河,也是灵江水系的两大源头之一。为更好地带动城郊地区的经济发展,仙居县把原来的城关镇一分为三,分成三个街道办事处:福应办事处、南峰办事处、安洲办事处。城关距离杭州300公里;东距台州市120公里。仙居公路向东连接104国道,向西连接330国道。东距黄岩机场100公里,南距温州机场200公里。随着涌台温高速公路、金台高速公路以及缙椒铁路的相继建成和上马,仙居交通将更为便利。

据2002年统计,全县分设7个镇、11个乡、723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数45.815万人,人口密度为222.2人/平方公里。仙居县的早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有商业。现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三大产业的排列顺序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来,仙居已经成为不断发展的热土。“工艺品王国”享誉世界,小水电闻名遐迩,医药化工雄霸天下,机械橡塑领先同行,旅游休闲产业异军突起。仙居,山青水秀,果香鱼肥,土特产品种类繁多,有的名列省内前茅,有的闻名全国。近年来,全县根据实际,全面启动了经济林计划,已建成各类基地270多个,共发展经济林30多万亩,其中名特优经济林10多万亩,建成了5万亩板栗基地、4万亩柑桔基地、3万亩杨梅基地、1万亩密梨基地等。

现仙居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生态旅游县,并享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工艺品之都”、“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

一、地质地貌条件

仙居地层属华南地层区——东南沿海地层分区——黄岩地层小区,区内几乎为中生界侏罗、白垩系火山岩所覆盖,第四系分布在江河两岸,为河流冲积相沉积。以上侏罗纪火山岩系最发育,是区内地层的主体,分布最广,次为白垩纪陆相碎屑岩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火山岩以酸性和中酸性的喷出岩为主,具有多次喷发的特点。按其不同的产状可分为喷出岩、次火山岩以及侵入岩。侵入岩零星分布,皆属燕山期产物。地层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不发育;岩性复杂,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频繁。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上侏罗纪火山岩系、下白垩纪、上白垩纪、第四系等四个层次。

仙居县的地势从外向内倾斜,略向东倾。县境周围均为山地,中间夹少量的丘陵、盆地和河谷平原,属壮年期至老年期地貌。地表分割强烈,原始地面已经被完全破坏,河谷切割深邃,分水岭狭窄,沟谷密

5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分区报告(仙居县)

布;局部河谷开始展宽,曲流开始发育,残丘出现。各种地貌特征反映出各种不同的地质现象和构造、岩性特点。按其形态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1.山地区:本县山地主要由北东向山脉构成,穿插有南北向和东西向的斜交山脉,受“浙东大复背斜”

的大地构造影响,整个山地构成了多级梯状平台。最高一级山地,属于中山区地貌。南北基本对峙。

其绝对高度在1200米左右,呈环状分布。四周形成分水岭。其东部的括苍山主峰——米筛浪,海拔1382.4 米,为浙东第一高峰。低一级的山地,属于低山区地貌,其绝对高度在1000米左右。再低一级的山地,大都是绝对高度在700——800米的均夷面,往往以孤山和独峰的形态出露在县境之内。

象景星岩、鸡冠岩等即属于此。

2.丘陵区:多分布在低山和河谷之间,大都以孤山形态出现。其绝对高度一般在500米以下,有东姑山、

西姑山、屏风岩、石新郎、石新娘等。

3.平原区:本县平原属非构造平原中的堆积平原,因地壳长期的大面积下沉或不同规模的盆地凹陷,不

断地被各种成因的堆积物所补偿而形成;永安溪及其支流的长期冲蚀和堆积作用,影响着平原的形成过程,故可称洪积和冲积平原。其绝对高度在100米左右;因其四周均由山地、丘陵围限,故又根据其规模的大小,分别称为河谷平原忽而河谷盆地。县境内有下各、城关、田市、横溪四个河谷平原,为仙居县四大产粮基地和人口密集地区。河谷盆地有湫山盆地、双庙—上王盆地、朱溪—南塘盆地。

4.河道:县境内以永安溪为主干河道,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全境,其支流或自南或自北向主干汇集,水流

地貌均为“之”字形或“S”形。河谷形态,上游多为“V”形或“U”形,中游和下游均为“U”形。

河道枯水期丰水期明显。

二、气候条件

仙居县纬度较低,又近东海,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分明,但由于独特的地形和位置,它与周围邻县有显著的气候差异,同时,境内不同的垂直高度、不同的坡度、坡向等又形成了丰富的山区小气候。并呈现出大陆性气候的某些特征。全年气候温和,光照时间长,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春夏雨热同季,秋冬光温互补。年平均气温17.9摄氏度,平均无霜期为251天,平均年降雨量为1600——18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日照时间1930小时,日照率44%。气候总体上呈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点,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另外,由于县境内平均海拔较高,再加上森林植被的“林荫效应”,因此仙居的大部分山区气温比市区平均低2~4°C,具有显著的避暑消夏功能,为开展森林、高山、峡谷生态度假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气候环境。仙居县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寒潮和台风。

三、水文条件

在构造、岩性和地形的影响下,整个县境河系发达,地势复杂。水文水景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景点。其中,主要的河流有两条,即十三都坑和十七都坑,均为永安溪的支流。十三都坑河长40.8公里,流域面积222.2平方公里;十七都坑河长17.5公里,流域面积40.9平方公里。河流均未遭受现代工业污染,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大多为一级水源。在水景资源中,最有特色的是众多的瀑布。在丰水期,瀑布的数量极多,仅十三都坑两侧,就多达十八处,至于降雨过后的小瀑布、跌水则无法统计,形成了“满山白练”的壮观奇景。比较著名的瀑布有百丈瀑布、象鼻瀑、冯岭坑瀑布、淡竹坑瀑布、黄坦瀑布、俞坑瀑布、龙潭三瀑、神龙瀑布等等。现在已经建成的下岸水库,总库容为1.35亿立方米;位于白塔镇的前王水库,总库容为360万立方米,水库两岸,植被完好,果木成林,可发展部分旅游项目。仙居县境内潭瀑流水、幽谷浅溪、水池湖泊种类齐全,可谓山清水秀。

四、生态环境条件

仙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0.9%,根据2002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县有林地面积2023124亩,山高林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9%,居浙江省前列。由于森林效应,加上市域内极少有污染企业,整体空气质量等级达到I级左右。由于境内的植被覆盖对水源的涵养作用十分明显,境内大部分溪流(包括支流)不但流量稳定,四季不断,而且水质优良,溪流清澈见底,饮用水断面水质达到I级标准。

此外,仙居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在130平方公里的淡竹景区,清山绿水,十分苍翠;俞坑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是省内乃至全国少有似的原始林沟谷常绿阔叶林保护区之一,有25种国家重点保护树种和近百种珍禽异兽,百年以上的古树有几千棵。朱砂坑原始林区由于交通不便而长期保存,是保持自然状态最长的林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

6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分区报告(仙居县)

林相完整,根据初步调查,有种子植物近千种,从而有“森林王国”美誉。

近年来,全县根据实际,全面启动了经济林计划,已建成各类基地270多个,共发展经济林30多万亩,其中名特优经济林10多万亩,建成了5万亩板栗基地、4万亩柑桔基地、3万亩杨梅基地、1万亩密梨基地等。其中,“仙梅”已经获得原产地保护。

这些都使得仙居境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展现出十分优异的生态环境资源质量,成为仙居县发展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的根本保障。

第二节历史与人文环境

一、境域变化与建制沿革

仙居历史悠久,据下汤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文物考证,距今有6—7千年的历史。战国时期,仙居位于越国范围。楚灭越,转归楚。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勤县回浦乡。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建立回浦县,仙居为回浦县地,属会稽郡,隶扬州。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回浦县为章安县,县局遂属之。献帝兴平年间,撤章安,设县始平,仙居属始平县。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始平县为始丰县,仙居属始丰县。东晋永和三年(347年),从当时的始丰县划分出南乡,单独设立了乐安县;五代后唐天成五年(930年),因治理盂溪水患,改乐安县为永安县;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诏改县名为仙居,属台州路。明太祖洪武元年改台州路为台州府,仙居归台州府管理,清沿用明制。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制存道制,仙居属会稽道。民国十六年,废道改为省县两级制,仙居属浙江省。民国21年(1932年)仙居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1948年),仙居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同年,又改为属第六督察区。

1949年7月10日,仙居县人民政府建立,归省第六区专员公署(称台州专区)管辖。1954年6月台州专区撤消,仙居县划入温州专区。1956年,转属宁波专区。1957年,复设台州专区,仙居又属之。1994年,国务院同意浙江省关于撤消台州地区设立台州市的请示报告,仙居为台州市所辖至今。

二、时代变迁与文化积淀

仙居的文明起源较早,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其下汤新石器遗址是台州境内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文明发源地之一。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独立设县,距今已有1650多年的历史,而且在历史上封建皇朝的更替中未遭受大的创伤和破坏,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建树,社会文明的延续性比较稳定,因此其文化积淀较为深厚。

仙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代先贤,各领风骚。唐代项斯,诗名重京华;宋代陈仁玉是研究食用菌第一人;元代柯九思,诗书画皆绝;近代张铨创植物鞣革学之先河。尤其是有一批名臣贤相,如吴芾、吴时来、应大猷、马濂等更是体现了台州式的硬气。仙居地处山区,民风强悍,习武之风盛行,单就南宋一朝,就涌现了104名武进士,其中还包括4名武状元。仙居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也很多,著名的先有吕师囊揭竿抗宋,后有元末方国珍举旗,在朱溪小方岩上还有方国珍的军事关隘。

仙居虽然地偏人稀,但社会环境稳定,这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首先在历史上仙居的宗教文化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道教的重要胜地。相传的第十洞天(括仓洞)就在仙居,它和仙居的神山秀水结合在一起,颇有古人追求的桃花源之感。另外,佛教在东汉时期就已经传入仙居,现存有著名的石头禅院以及堪称一绝的摩崖大“佛”字;在广度乡还保存着唐代的古刹。其次,人类活动的遗存也十分丰富,比如一些古堰(感德堰、汤归堰)、一些古窑址(上叶遗址)、古街区(皤滩)、古村落(高迁)等。

现全县共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分为古遗址、古书院、古墓葬、古窑址、摩崖石刻、古民居、古建筑和革命纪念地等几大类。其中,象韦羌山上的“蝌蚪文”、后山根的恐龙化石等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和审美价值。

三、人居环境与乡村习俗

仙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光照时间长,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春夏雨热同季,秋冬光温互补。年平均气温17.9摄氏度,平均无霜期为251天,平均年降雨量为1600——18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日照时间1930小时,日照率44%。温暖宜人的气候十分适宜居住、生活。良好的水热

7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分区报告(仙居县)

条件为植被的生长提供十分有利的环境,仙居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79%,而且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优越的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在台州内具有突出的地位,在全省也堪称一流,使得仙居境内具有十分理想的人居环境。总之,仙居县拥有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资源,这一资源优势非常符合当今世界旅游业回归自然的大趋势,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目前,仙居城区已经显示出现代化城市的风貌,但仙居仍保留着一些年代久远的建筑和民居,大族的门堂(俗称三透九门堂)几乎在各个村落中都有,而以皤滩、高迁、枫树桥村、李宅等地最为集中,虽说因为历史的原因多有残损,但仍可以从门柱上的雕花,台梁穿斗式的结构,透出灵气的窗棂,点缀十分讲究的石子门堂、出挑的马头墙(五花墙)看出当时工匠极尽精工细造之能事。

由于仙居县地处山区,仙居文化集中体现了山区文化。山里人的饮食起居、服饰礼节等,构成了质朴、率直、热情、好客的当地民俗风情。独特的山区民俗民风,为旅游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古朴的石窗、石屋,体现山文化的特点;而每逢春节、元宵等传统的节日来临,民间传统游戏、曲艺、游艺便纷纷登台,精彩纷呈。水口山的卷地龙,在清朝光绪年间就已经著名。民国时增加为红绿雌雄双龙,舞龙动作多种多样,让人目不暇接,多次参加了省市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的演出;安岭乡叠罗汉兼有马戏的热闹,杂技的惊险;仙居皤滩的针刺无骨花灯,堪称中华一绝,多次获得国际、金奖;仙居八大碗(民间土菜)笑迎四方客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仙居赢得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

第三节社会与经济背景

一、行政区划和人口结构

仙居历史悠久,根据下汤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文物考证,距今有6—7千年的历史,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单独设县,距今已有165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加上偏隐山区,社会经济能够得以顺利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相对较高。早在北宋时期宋真宗就曾感叹“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仙居可谓是千年古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仙居境内的行政区划多有调整。1949年12月解放,设立了4区28乡;到1952年土改结束,全县有6区66乡;1958年,以区建社,设立了8个人民公社,到1973年,全县合计有35个公社;1977年恢复区的建制,设立了5个区以及城关镇。其后行政区划又几经调整,根据2002年末统计:全县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6个镇、11个乡(表1.1),共有居民144091户、总人口45815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44343人,占总人口的9.68%;其中乡镇总劳动力达287479人。仙居总体而言是属于地广人稀之地,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2.2人,明显低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442人/平方公里),相对台州各县市而言,仙居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山林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使农村经济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区位与交通条件

仙居县位于浙江省东部,靠近东海,是中国沿海开放县之一。它是台州的腹地,其横溪镇号称台州西部第一重镇,自古就是台州通往金华、丽水的必经之路,内外交通体系发达。仙居县境内主要风景名胜区地处境内中南部,距离县城仅有20公里,距离省道公路临石线仅有3公里,具备优越的交通条件。

外部交通也十分便捷。所在台州市沿海港口城市已经建成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的客、货运输网络。距离仙居县城80公里的黄岩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徐州、武汉、郑州、南京等航线。椒江港海运直达韩国、日本、香港、上海、广州、大连等国内外30多个港口。104国道线和正在建设中的沿海高速公路贯穿整个台州,公路东通宁波,南去温州,西行永康、金华,北接东阳、义乌。仙居县内交通更加四通八达。早在1977年,仙居县就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乡乡通公路的先进县。县内公路主线全长500公里,经历年养护维修,隧洞降坡,已成为四面坦途。

随着仙居旅游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和民间加大了对主要旅游区的交通投入,在主要风景区的内部交通已经形成大体框架。风景区外围的两个集镇紧依省道公路线。从集镇到五个主要景区均有公路进入。田市镇到柯思至公盂景区公路为14公里;白塔镇到关后至神仙居景区公路为4公里;白塔镇至圳口、十三都、淡竹、余坑、龙潭头,公路全长为39.4公里;白塔镇至寺前、下塘至景星岩公路为8公里。

风景区内的网络拓宽开通已初具雏形。拓宽白塔至关后的公路;开通桥头至下叶的公路;沟通神仙居、景星岩、公盂、十三都之间的联系,形成环线;沟通龙潭头和吴山后景点,形成淡竹景区的环线。各景点的游步道用条石、块石、砾石等铺设,在山峰开凿石级以便游人徒步而上。整个交通体系比较完善。

三、经济水平与产业特色

仙居是台州的西大门,八十年代以前,仙居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兼以商业。改革开放以来,仙居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2亿元,产业结构呈现Ⅱ>Ⅲ> Ⅰ的发展特征。县域工业经济特色明显,初步形成了工艺美术、医药化工、机械橡塑、食品加工等四大支柱行业。"工艺品王国"享誉世界,是全国最大的木制工艺品出口基地县,木制工艺品出口居全国首位;全国重要的医药中间体产品出口基地县,主导产品激素类药物出口居全国第一;全国最大的"三废银"回收集散地。经济发展的外向度高,全社会出

口净化值占GDP比重达56%,外贸依存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名列全省前茅。

世纪之交,仙居农业出现跳跃式的发展,高峰时(1998—2002)农业总产值曾一年递增20%左右。农业的稳步发展对仙居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主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依托丰富生态资源发展绿色农业,利用科学技术创新改造传统农业,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仙居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区域特色效益农业快速发展。1997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县;"仙黄"牌三黄鸡、"仙"牌杨梅、"仙绿"牌蜜梨均获99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称号;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是浙江省首家申报国家级种子工程示范县。仙居境内物产丰富,盛产杨梅、板栗、银杏、蜜梨、茶叶、油茶、柑桔、猕猴桃、黄花菜、白术、天麻等,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县。经过努力,创下了仙梅、仙居蜜梨、仙居三黄鸡、仙居茶油等一系列名牌产品。近年来,仙居的生态示范区建设得到高度重视,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使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日渐显现出其强劲的发展势头。

9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分区报告(仙居县)

第三章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第一节评价依据与方法

一、评价原则

旅游资源评价是在旅游资源调查基础上进行的深层次的研究工作,是选择调查区内的旅游资源、资源环境及其保护状况、开发条件作为评价的对象和内容,采取一定的方法,对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作出评价和鉴定,从而为地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基础。

1、实地评价原则

坚持实地考察这一最根本的原则,以获取大量的对资源的感性认识,然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科学评价其价值高低、大小、好坏和功能,充分应用地学、美学、历史学、建筑学、经济学等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做到既不任意地夸大,也不无限地缩小,力求进行客观的评价。

2、发展评价原则

旅游资源的特征以及开发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本身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因此要有动态发展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变化的趋势,从而对旅游资源及其利用开发作出积极全面的评价。

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常见的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一般有定性与定量两种。定性研究方法使用简便,包含的内容丰富,但缺乏可比性,只能反映旅游资源的概貌,主观色彩较浓;定量分析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以全面系统地将有关的旅游资源作出相对公正客观的评价。

4、集体评价原则

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的具体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集体评价,而不是单个人进行评价的原则。这样才能避免片面性。

5、兼顾三种效益原则

评价旅游资源,我们考虑了三个方面的效益。首先是经济效益,即能增加经济收入,对当地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其次是环境效益,即能美化和保护环境,为人类提供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空间场所。最后是社会效益,即能吸引游客,并能达到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等。总之,能通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单体能发挥潜在的优势,获得综合的效应。

二、评价方法

用打分评价方法。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赋分。该系统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其中:“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等5项评价因子。“资源影响力”项目中含“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等2项评价因子。“附加值”含“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1项评价因子。

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用量值表示。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总分值为100分,其中:“资源要素价值”为85分,分配如下:“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25分、“珍稀或奇特程度”1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完整性”5分。“资源影响力”为15分,其中:“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附加值”中“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分正分和负分。每一评价因子分为4个档次,其因子分值相应分为4档。

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其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为:

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

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

10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分区报告(仙居县)

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

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

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

此外还有:

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

其中:五级旅游资源称为“极品级旅游资源”;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三、评价标准、依据

主要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征求意见稿)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逐项赋分,具

11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丰度

按照《标准》,旅游资源可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8个主类分别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气象与特殊景象、遗址、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其中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气象与特殊景象4大类属于自然旅游资源,遗址、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4大主类属于人文旅游资源。本次普查确认上等级(不包含等外品)旅游资源单体279个,单体密度为0.14个/平方公里。

一、类型丰度及其构成

根据普查结果,可以得出仙居县旅游资源的分类汇总统计信息(表3.2各层次旅游资源数量统计,表3.3旅游资源类型数量统计)。

12

从普查的结果看,仙居县旅游资源品种齐全,类型丰富。旅游资源涵盖8个大主类的全部,涉及到69种基本类型,占全部155种基本类型的44.52%,资源丰度属于中等水平,形成较为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在各类资源结构中尤其以建筑与设施和地文景观、水域景观、旅游商品的聚集度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仙居的旅游资源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基本特征。

仙居县旅游资源类型的总体拥有率较高,但各主类在基本类型的拥有率和资源单体拥有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按基本类型的高低,8个主类的次序依次为:建筑与设施类(63.27%)、旅游商品(57.14%)、遗址遗迹类(50%)、地文景观类(37.84%)、天气气象与特殊景观类(37.50%)、水域景观类(33.33%)、生物景观类(27.27%)、人文活动类(18.75%)。

从单体拥有量来看,建筑设施类最高,其单体总数占全县所有单体总数的41.22%;气象类最少,其单体总数只有3个,占全县所有单体总数的1.08%。

从上表可以看出仙居县所有旅游资源中人文旅游资源占140个,自然旅游资源占139个,两者的比例基本上为1:1,从总体上显示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并重且相互兼容的格局,显示出较好的资源匹配关系。旅游资源具有多种的开发功能,既可以发展传统的风光观光旅游,又可开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能形成丰富的产品体系以满足不同的细分市场的需要,具有广泛的市场适应性。

二、储量丰度及其构成

为便于对旅游资源进行定量分析,本报告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旅游资源储量”的概念,即将各等级旅游资源的单体数量分别乘以10(五级)、7(四级)、5(三级)、3(二级)、1(一级),其总和即为某一区域或某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储量。

根据上述的方法,可分别计算出仙居县旅游资源总储量和8个主类的旅游资源储量(表3.4)。由表中可知,仙居县旅游资源总储量为750分,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储量是368分,占总储量的49.07%;自然旅游资源的储量为382分,占总储量的50.93%。储量最多的是建筑设施类,依次为地文景观类、生物景观类、水域风光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遗址遗迹类、气象类。

第三节旅游资源品质特征评价

区域旅游资源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域范围内所有旅游资源的平均品质,二是所有的旅游资源单体的等级构成。前者可用旅游资源的平均品质分来加以表示,后者可用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的数量及其占总数的比重来反映。

一、资源单体的平均品质及分类差异

将各等级旅游资源的单体数量分别乘以10(五级)、7(四级)、5(三级)、3(二级)、1(一级),再将其总和除以各等级旅游资源单体总数,即为旅游资源单体的平均品质分(表3.5)

13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分区报告(仙居县)

由表可知,仙居县旅游资源的平均品质分为2.94,但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平均品质存在差异。从八个主类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旅游商品类、气象类、地文景观类、人文活动类、建筑与设施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遗址遗迹类。

二、优良级旅游资源及其分类构成

在仙居所有旅游资源中,旅游资源等级构成为:推荐五级旅游资源单体1个,推荐四级旅游资源单体11个,三级旅游资源单体28个,二级旅游资源单体149个,一级旅游资源单体96个。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占到旅游资源总数的14.34%,说明旅游资源的总品质是优良的。

三、普通级旅游资源及其分类构成

仙居县普通级旅游资源占有较大的比重,占仙居县旅游资源总数的85.66%,给今后的二次创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普通级旅游资源具体构成见下表3.7。

14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分区报告(仙居县)

在普通级旅游资源中,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比例为117:122,比例接近1:1。可见仙居的旅游资源在二次开发中依然要兼顾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自然旅游资源中,类型分布比较均匀,可以加以整合,提高旅游资源的档次。

第四节旅游资源分布

一、资源丰度的空间差异

普查确定的279个资源单体空间分布如下(参见表3.8)

(一)单体数量丰度的空间分布

按照旅游资源单体拥有数量的多少,17个被调查区的排序为:白塔镇、城关地区、淡竹乡、皤滩镇、横溪镇、田市镇、下各镇、湫山乡、朱溪镇、双庙乡、步路乡、上张乡、广度乡、官路镇、溪港乡、安岭乡、埠头镇。

(二)八大主类单体的空间分布

1、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单体的分布

地文景观类资源共有74个,17个调查区从高到低依次为:白塔镇(18个)、横溪镇(11个)、皤滩镇(11个)、淡竹乡(9个)、湫山乡(6个)、下各镇(5个)、双庙乡(4个)、朱溪镇(3个)、田市镇(2个)、步路乡(2个)、城关(2个)、官路(1个)。地文景观比较集中。

2、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单体的分布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单体共有29个,调查区从高到低依次为:淡竹乡(8个)、白塔镇(8个)、安岭乡(3个)、城关(3个)、皤滩镇(2个)而朱溪镇、下各镇、田市镇、上张乡、步路乡各1个。可见淡竹乡和白塔镇的山水风光结合地比较完美。

3、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单体的分布

生物景观类资源储量相对集中于淡竹、上张两个乡,其他的乡镇的生物景观大多为1—2个单体。但

15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分区报告(仙居县)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由于客观上存在生物图文资料的缺乏和季节性较强的特点,而主观上又缺乏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在对此类资源进行的调查的时候可能存在很大地遗漏。

4、特殊景象、天象类旅游资源单体的分布

从数量上说此类单体是最少的,但质量不低,3个单体存在于白塔镇和城关。

5、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单体的分布

遗址、遗迹类单体是数量不多,全县共有12个单体。在各乡镇的分布比较均匀、零星。好多单体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6、建筑设施类旅游资源单体的分布

建筑设施类旅游资源储量是所有主类中最高的一类。但各乡镇的分布并不均匀。其中前几个乡镇是:白塔镇(30个)、城关(18个)、皤滩镇(15个)、田市镇(11个)、横溪镇(7个)、下各镇(6个),其他乡镇1—4个不等。此类单体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几个中心。

7、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单体的分布

旅游商品类资源单体数量不多,全县共有8个,但质量很高。反映了仙居近几年抓效益农业、抓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已经初见成效。旅游商品类资源虽然有主要产地,但为了体现大旅游的思路,我们把特色旅游商品都归为“仙居”的下面,在表格上就体现在城关的旅游商品占据了6个。

8、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单体的分布

在这次普查中,我们体会仙居的人文活动类资源的单体数量太少,和仙居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太相符,说明此类资源还存在可发掘的空间。

二、资源品质的空间差异

(一)资源等级的空间差异

这次普查全县共获取279个资源单体信息(不包括等外品)。各等级资源单体在各镇、街道分布情况如下(表3.9)

(二)旅游资源平均品质的分区比较

仙居各调查区资源丰度差异较大,而且品质也有明显的差距。表3.10列出仙居县各乡镇资源丰度及其品质状况,以便进行集中比较。

16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北京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第一章北京市旅游环境 1、基本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东经116度,地处华北平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渤海约150千米。面积16800多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为1381.9万人。北有军都山,西有西山,山地占全市面积的62%;东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山地有煤、铁等多种矿物和花岗石、大理石等优良建筑材料。 2、自然环境: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综观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北京全市土地面积16807.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390.8平方公里,占38%。山区面积10417.5平方公里,占62%。城区面积87.1平方公里。近郊区面积1282.8平方

公里,远郊区面积3198平方公里。县的面积12239.9平方公里。市区规划范围:东至定福庄、西至石景山,南至南苑,北至清河,面积750平方公里。市中心地区(即旧城区,东西以二环路中心线为界,南北以护城河中心线为界)面积62.5平方公里。 全市总计:16个市辖区 2个县(截至2002年12月31日) 市辖区:东城区西城区宣武区房山区崇文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门头沟区石景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县:延庆县密云县 第二章北京市旅游资源开发历史与现状 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850多年的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也是全国最大的陆空交通枢纽。 北京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被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同时撤销京兆地方。民国十九年6月,北平被降为河北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这一时期,北京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仍有相当的优势,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波士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在这里成立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8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模板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1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 国家旅游局最新制定) ( ) 一、前言 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 旅游资源分类、 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二、引言 2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中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在旅游研究、区 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 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 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试行稿) 》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 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 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 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 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 主要适用于旅游界, 对其它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3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 以及旅游资源 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 点) 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 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 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经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 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 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260中华人民共 和国行政区代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

浙江省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记录

浙江省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浙江省旅游资调查报告 一、旅游环境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在东经 118°00′~123° 00′、北纬 27°12′~ 31°31′之间,南接福建,西与江西、 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浙江东西与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 450 公 里左右。浙江全省陆域面积 10.18 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 1.06%,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下辖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 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城市,其中杭州、宁波(计划单列市)为副省 级城市;下分90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4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34个县、1个 自治县。

(二)地形地貌 浙江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 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省内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 鳌江、京杭运河(浙江段)等八条水系;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 东钱湖四大名湖及人工湖泊千岛湖;有四大平原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金丽衢平原(金华、丽水、衢州),温台平原(温州、台 州)。浙江省地形呈以下三个特征: 1.西南高、东北低。浙江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山地高峻,谷地幽深,主要山峰海拔均在 1500 米上。龙泉县境内的黄茅尖,海拔 1929 米,是浙江省第一高峰;庆元县的百山祖,海拔 1856 米,为浙江第二高峰。中部多为海拔 100~500 米的丘陵盆地,错落于低山之间,地形显得低矮而破碎。东北部为堆积平原,海拔都在 10 米以下,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山地多、平原少。浙江省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次之。山地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十分之七强,而平原连同水面(不包括海域)的面积约为十分之三弱。山地地形复杂多变,小气候条件十分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丰富。 3.海岸曲折、岛屿众多。浙江省海域广阔,海岸曲折,海岸线长约 2200 多公里。沿海岛屿星罗棋布, 2100 共多个,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三分之一,是我国岛屿最多的省份,面积在 500 平方米以上岛屿达3061个。岛屿岸线长约4000多公里。浙江省陆域山地和丘陵占 70.4%,平原和盆地占 22.4%,河流和湖泊占 5.2%海涂2%,土地类型多样。

浙江省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 水域风光类专题报告 台州市旅游局台州学院旅游系 2003、12

浙江省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 人员安排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领导小组 顾问:魏小安、尹泽生 组长:纪根立 副组长:张志顺、肖歌 成员:各市分管市长、市旅游局局长、林震华、金炳雄 专家组: A.陈纲、林正秋、傅文伟、刘正官、方龙龙、竺国强、常杰、唐代剑、程玉申、周宣森、王昆欣 B.各相关厅局高工或相关业务处长(省政府办公厅、省计委、财政厅、建设厅、国土资源厅、文化厅、水利厅、环保局、林业局、海洋渔业局、气象局、农业局、交通厅)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陈连清 副组长:张华、周明瑶、颜邦林 成员:各县(市、区)分管县(市、区)长、旅游局局长、张成、叶飞、许世勇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组 组长:李跃军 副组长:耿继祥、林智理 各县(市、区)负责人: 椒江区:单庆宏黄岩区:林智理路桥区:耿继祥 临海市:郑瑛温岭市:李跃军玉环县:徐佳 天台县:季仁沛仙居县:汤蓉岚三门县:周秋巧

主要成员:陈迎春、江仙丽、张玉苏、吕秋娣、陈春波、吴有红、赵佳薇、王坤、金央飞、王海燕、陈慧、孙长河、吴妃妃、庞小华、钱丽萍、朱红良、俞红玲、吴妍瑜、芦利丹、王月月、诸小亮、史春波、李彩琴、周旭飞、陶伟君、张跃跃、金星根、吕秋弟、顾唯唯、王丽娜、王牡丹、周永兵、吴理丹、张青、沈春玲、徐春芳、杨霞、葛利利、徐卫勇、谢丽君、曹军芬、周玉婷、章炎芳、吴金蓉、徐成华、俞春月、周玲奶。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分区报告执笔 台州市总报告:李跃军 椒江区:单庆宏黄岩区:林智理路桥区:耿继祥 临海市:郑瑛温岭市:李跃军玉环县:徐佳 天台县:季仁沛仙居县:汤蓉岚三门县:周秋巧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分类报告执笔 建筑设施类:单庆宏气候气象类:林智理地文景观类:耿继祥 生物景观类:郑瑛旅游商品类:徐佳遗址遗迹类:季仁沛 人文活动类:汤蓉岚水域风光类:周秋巧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目标 这次调查的问卷主要是调查一下关于对旅游的一些态度和观点。主要内容大致包括对象的职业(学生于非学生)、出游的方式和次数以及选择的地点、旅游的花销、旅游关注的内容等,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粗略了解一下旅游的状况。 二、调查的方式与结果 我们采用网上发放问卷的方式,将地址链接通过QQ的方式发给不同的对象群,我们发放了84份,收集到有效问卷42份,如下图: 其中男生20人,女生22人,男生47.62%,女生52.38%,学生88.1%,非学生11.9%

三、数据分析 在这份调查问卷中一共设计了16个问题,根据反馈的数据我们做出了如下分析。 首先对旅游的兴趣进行了调查,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为“你喜欢旅游吗”并化分了程度,而且对每年旅游的数据进行了统计,数据结果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概所有的人都喜欢旅游,每个人都会有旅游的想法。因为一系列的原因,可能不是人人都会有机会去实现旅游的愿望。第一张和第二张图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大部分的人都进行过一次以上旅行,只有少部分没去过任何地方了才行。 其次,我们对出游的方式以及时间段进行了调查,设计了“您一般会选什么时候去旅游?”、“您出游前在网上搜索信息的频率”、“您一般会选什么时候去旅游?”三道问题收集数据,结果如下所示

从上述图中不难看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出游的选择越来越理性化。他们会事先上网查询要去的地方,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旅

行的质量。出游的方式也逐渐多样化,但更倾向于和好友及亲人之间的旅行,更可以感受旅行的愉悦。由此可见,旅行已成为感情沟通不可或缺的一种桥梁。寒暑假和黄金周已成为旅游的旺季,大部分的人会选择在这段时间除外旅游,从中也可大致推断出,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很难找到充分的时间去旅行。 第三,我们对旅游的目的地以及那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进行了问卷调查,设计了“您比较喜欢哪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您旅游目的地的主要范围在”数据如下

浙江省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浙江省旅游资调查报告 一、旅游环境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在东经 118°00′~123°00′、北纬 27°12′~ 31°31′之间,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浙江东西与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 450 公里左右。浙江全省陆域面积 10.18 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 1.06%,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下辖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城市,其中杭州、宁波(计划单列市)为副省级城市;下分90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4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34个县、1个自治县。

(二)地形地貌 浙江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省内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京杭运河(浙江段)等八条水系;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四大名湖及人工湖泊千岛湖;有四大平原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金丽衢平原(金华、丽水、衢州),温台平原(温州、台州)。浙江省地形呈以下三个特征: 1.西南高、东北低。浙江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山地高峻,谷地幽深,主要山峰海拔均在 1500 米上。龙泉县境内的黄茅尖,海拔 1929 米,是浙江省第一高峰;庆元县的百山祖,海拔 1856 米,为浙江第二高峰。中部多为海拔 100~500 米的丘陵盆地,错落于低山之间,地形显得低矮而破碎。东北部为堆积平原,海拔都在 10 米以下,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山地多、平原少。浙江省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次之。山地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十分之七强,而平原连同水面(不包括海域)的面积约为十分之三弱。山地地形复杂多变,小气候条件十分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丰富。 3.海岸曲折、岛屿众多。浙江省海域广阔,海岸曲折,海岸线长约 2200 多公里。沿海岛屿星罗棋布, 2100 共多个,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三分之一,是我国岛屿最多的省份,面积在 500 平方米以上岛屿达3061个。岛屿岸线长约4000多公里。浙江省陆域山地和丘陵占 70.4%,平原和盆地占 22.4%,河流和湖泊占 5.2%海涂2%,土地类型多样。

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完整版

表B.1 (单体序号单体名称)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基本类型:

奇特,此现象在各地是否常见?有较多珍稀物种,或景观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很少见12?9有少量珍稀物种,或景观突出,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少见8?4有个别珍稀物种,或景观比较突出,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较多见 3?1 如果是个体有多大规模?如果是群体,其结构是否丰满?疏密度怎样?各类现象是否经常发生?独立型单体规模、体量巨大;组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完美、疏密度 优良级;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极高 10?8独立型单体规模、体量较大;组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很和谐、疏密 度良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很高 7?5独立型单体规模、体量中等;组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和谐、疏密度 较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较咼 4?3独立型单体规模、体量较小;组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较和谐、疏密 度一般;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较小 2?1 是否受到自然或人为干扰和破坏,保存是否完整?保持原来形态与结构5?4形态与结构有少量变化,但不明显31形态与结构有明显变化2 形态与结构有重大变化1 在什么范围内有知名度?在什么范围内构成名牌?在世界范围内知名,或构成世界承认的名牌10?8在全国范围内知名,或构成全国性的名牌7?5在本省范围内知名,或构成省内的名牌4?3在本地区范围内知名,或构成本地区名牌2?1 开发旅游后,多少时间可以开发旅游?或可以服务于多少游客?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300天,或适宜于所有游客使用和参 与 5?4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250天,或适宜于80%左右游客使用 和参与 3 适宜游览的日期超过150天,或适宜于6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2 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100天,或适宜于40%左右游客使用 和参与 1 本单体是否受到污染,环境是否安全?有没有采取保护措施使环境安全得到保证?已受到严重污染,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5 已受到中度污染,或存在明显安全隐患,-4 已受到轻度污染,或存在一定安全隐患,-3 r r————————已有工程保护措施,环境安全得到保证。3 年月日 本单位得分 级填表人调查日期本单位可能的 等级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旅游局最新制定)(2003) 一、前言 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二、引言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2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fundamental type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划分出的基本单位。 3.3旅游资源单体 object of tourism resources 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3.4旅游资源调查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浙江台州一江山岛的旅游资源开发

浙江台州一江山岛的旅游资源开发 都市人紧张工作后,心力常比身体更疲惫,暂时远离尘嚣,与自然对话或许有最佳恢复。举世闻名依然宁静的一江山岛深深地吸引了阿图家5口人前往。因游客甚少,旅途需要开拓精神,闯出一条路来。周五晚,阿图乘卧铺汽车于周六晨抵椒江,吃顿风味早点,走过新城的街巷,到江边码头候船,未能搭上直达船,只得好事多磨,先乘3小时的船到大陈镇所在地下大陈岛,然后再换船到一江山岛去,适逢当天已无班轮,便只好到旅馆住宿,观赏大陈之夜宛如繁星的渔火了。 周日晨登船径向一江山,这回可是小船了,虽航行在小小的大陈洋渔场,然汹涌的波涛仍轻松地把小舟一会儿抛向天空,一会儿又猛地掷落,人在颠簸中能做的只是抓紧座位。纵有万贯家私、千钧性命也只能暂时托给叼着烟的船老大了,这时能想什么呢?只有放松大脑了。当望见两座紧靠的山岛,之间有条狭长的水道时,就可准备踏浪登岸了。船在夹山之水中行进,宛若江上放舟,一江山岛真的到了。 踏上湿软的海滩,壮丽的江山似曾相识,想起来了,曾有一队尖兵,在这儿溅起点点水花,奋勇向山峰冲去;巧

布火药,击毁仍在顽抗的火力点;成排的国民党俘虏垂头丧气,战鹰掠过天空银光闪闪。1955年2月的一天,一位突击队的战士参加了战斗并拍下了这些珍贵的照片,后来他将其中的几张赠给了阿图,一个敬仰解放军的小学生。勉励阿图好好学习。现在这相片成为阿图家最珍贵的传家宝。 立正,向右看齐,冲啊!阿图喊着口令,全家开始了登山比赛,在气喘吁吁的艰难攀登中,深切地感受当年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勇敢战斗的牺牲精神,领悟面对雄伟的大山、苍茫无垠的大海,渺小的人是怎样一次次地书写了伟大的历史。美丽的一江山,人生的良师益友。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 第1篇:旅游资源调查报告书 调查目的:通过这次的旅游资源调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对旅游行业的资源开发、产品设计、服务与管理工作有较实际、深刻的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提高观察、调研、分析、评价、规划设计以及归纳写作等诸多方面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能经由思考和凝练,形成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和范围,为论文开题做好准备;能增强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拓宽视野,更好更快地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调查要求: ⑴要求学生认知各类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阐述其在地域空间的分布位置、变化规律、数量、特色、特点、类型组合匹配、组成结构和功能价值等,并对其进行评价。 ⑵以花溪公园旅游资源为基础,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景点设计,形成内容丰富的旅游路线,以期能有效地发挥旅游资源的潜力和价值,塑造高原明珠——花溪公园的特色空间形象,为其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使花溪公园独特的喀什特地形地貌得到全方位的绽放。 ⑶收集、熟悉、了解我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9)标准。 ⑷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查。

⑸保证成果质量,强调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并尽量做到内容简洁和量化。 1、花溪公园概况 花溪公园坐落于贵阳市南郊的花溪区,花溪区北临南明区、乌当区,东与龙里县相邻,南接长顺县、惠水县,西与清镇市、平坝县接壤,全区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土地总面积957.6平方公里。花溪是一个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海拔1100米,气候温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花溪公园,位于贵阳市南郊17公里花溪区内,建于1937年,占地800余亩,是贵州著名的旅游胜地,它融真山真水、田园景色、民族风情为一体,是贵州三颗“高原明珠”之一。公园内形成了主要以地貌景观、水文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的特色城市休闲旅游地带。不但是附近的居民优良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是花溪区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2、花溪公园周围环境概况 花溪乃取其繁花似锦、溪水长流之意。花溪河畔有小山数座参差其间,或突兀孤立,或蜿蜒绵亘。那里山环水绕,水清山绿,堰塘层迭,形成方圆十多公里的名胜风景区域。它包括“十里河滩”、“天河潭”、“高坡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青岩古镇”、“黔陶幽境”等8个景区。 “高坡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出自于景区的高坡乡,那里是贵阳市海拔最高的地方,居民均系苗族同胞。高坡乡的苗族有不少传统的民族节日,其中,以“四月八射背牌”、“正月跳洞”、“七月牛打场”

浙江省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浙江省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一、旅游环境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在东经118°00′~123° 00′、北纬27°12′~31°31′之间,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浙 江东西与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 450 公里左右。浙江全省陆域面积 10.18 万平方公里,为 全国面积的 1.06%,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下辖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城市,其中杭州、宁波(计划单列市)为副 省级城市;下分90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4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34个县、1个自治县。 (二)地形地貌 浙江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 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 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 屿等六个地形区。省内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京杭运河(浙 江段)等八条水系;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四大名湖及人工湖泊 千岛湖;有四大平原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金丽 衢平原(金华、丽水、衢州),温台平原(温州、台州)。浙江省地形呈以下三个特征: 1.西南高、东北低。浙江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山地高峻,谷地幽深,主要 山峰海拔均在 1500 米上。龙泉县境内的黄茅尖,海拔 1929 米,是浙江省第一高峰;庆 元县的百山祖,海拔 1856 米,为浙江第二高峰。中部多为海拔 100~500 米的丘陵盆地,错落于低山之间,地形显得低矮而破碎。东北部为堆积平原,海拔都在 10 米以下,地 势低平,水网密布,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山地多、平原少。浙江省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次之。山地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 十分之七强,而平原连同水面(不包括海域)的面积约为十分之三弱。山地地形复杂多变,小气候条件十分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丰富。 3.海岸曲折、岛屿众多。浙江省海域广阔,海岸曲折,海岸线长约 2200 多公里。沿海岛屿星罗棋布, 2100 共多个,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三分之一,是我国岛屿最多 的省份,面积在 500 平方米以上岛屿达3061个。岛屿岸线长约4000多公里。浙江省陆 域山地和丘陵占 70.4%,平原和盆地占 22.4%,河流和湖泊占 5.2%海涂2%,土地类型多样。 (三)气候条件 浙江地处东南季风剧烈活动的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总特点是:冬夏 季风交替显著,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同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前言 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引言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旅游规划通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fundamental type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划分出的基本单位。 旅游资源单体 object of tourism resources 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旅游资源调查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研究和记录。 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 community factor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所共同拥有的因子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价值和程度评价。

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完整版

表B.1 (单体序号单体名称)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基本类型: 代号;其他代号:①;② 行政位置 地理位置东经°ˊ″,北纬°ˊ″ 性质与特征(单体性质、形态、结构、组成成分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因素,以及单体生成过程、演化历史、人事影响等主要环境因素) 旅游区域及进出条件(单体所在地区的具体部位、进出交通、与周边旅游集散地和主要旅游区[点]之间关系): 保护与开发现状(单体保存现状、保护措施、开发情况): 共有因子评价问答(你认为本单体属于下列评价项目中的哪个档次,应该得多少分数,在最后的一列内写上分数) 评价项目档次本档次规 定得分 你认为应 得的分 单体为游客提供的观赏价值,或游憩价值,或使用价值如何?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30~22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21~13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12~6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一般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5~1 单体蕴含的历史价值,或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如何?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 值、艺术价值 25~20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全国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 值、艺术价值 19~13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省级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 值、艺术价值 12~6历史价值、或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具有地区意义5~1 物种是否珍稀,景观是否有大量珍稀物种,或景观异常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罕 见 15~13

奇特,此现象在各地是否常见?有较多珍稀物种,或景观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很少见12~9有少量珍稀物种,或景观突出,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少见8~4有个别珍稀物种,或景观比较突出,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较 多见 3~1 如果是个体有多大规模?如果是群体,其结构是否丰满?疏密度怎样?各类现象是否经常发生?独立型单体规模、体量巨大;组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完美、 疏密度优良级;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极高 10~8独立型单体规模、体量较大;组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很和谐、 疏密度良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很高 7~5独立型单体规模、体量中等;组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和谐、 疏密度较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较高 4~3独立型单体规模、体量较小;组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较和谐、 疏密度一般;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较小 2~1 是否受到自然或人为干扰和破坏,保存是否完整?保持原来形态与结构5~4形态与结构有少量变化,但不明显3 形态与结构有明显变化2 形态与结构有重大变化1 在什么范围内有知名度?在什么范围内构成名牌?在世界范围内知名,或构成世界承认的名牌10~8在全国范围内知名,或构成全国性的名牌7~5在本省范围内知名,或构成省内的名牌4~3在本地区范围内知名,或构成本地区名牌2~1 开发旅游后,多少时间可以开发旅游?或可以服务于多少游客?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300天,或适宜于所有游客使用和参 与 5~4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250天,或适宜于80%左右游客使用 和参与 3 适宜游览的日期超过150天,或适宜于6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 与 2 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100天,或适宜于40%左右游客使用 和参与 1 本单体是否受到污染,环境是否安全?有没有采取保护措施使环境安全得到保证?已受到严重污染,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5已受到中度污染,或存在明显安全隐患,-4已受到轻度污染,或存在一定安全隐患,-3已有工程保护措施,环境安全得到保证。3 本单位得分本单位可能 的等级 级填表人调查日期年月日

第一章 浙江旅游概述

第1章第一章浙江旅游概述 1.1 1.1 浙江来由及历史 浙江因钱塘江(又名浙江)而得名。它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的南翼,北接江苏、上海,西连安徽、江西,南邻福建、东濒东海。地理坐标南起北纬27°12′,北到北纬31°31′,西起东经118°01′,东至东经123°。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海区面积22.2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486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长1840公里。浙江素被称为“鱼米之乡,文物之邦,丝茶之府,旅游之地”。 1.2 1.2 浙江地形及气候特点 浙江地形的特点是“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地、丘陵占70.4%;平原、盆地占23.2%;河流、湖泊占6.4%。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浙中金衢盆地、浙南山区、东部沿海平原和濒海岛屿。浙江地势南高北低,山地多呈东北西南走向,如下图所示。

浙江地形图 1.3 1.3 浙江旅游资源 浙江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中的八大主类、三十一个亚类,浙江省都有分布。截止2005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一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6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6处;省级森林公园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9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4A级旅游区(点)38处。浙江省旅游资源单体类型如下表所示。 浙江省旅游资源表

络。浙东风情之旅,途经绍兴、宁波、舟山等地,是一条文物古迹众多,陆路与海路融为一体的黄金旅游线。浙西名山名水之旅,沿钱塘江上溯至千岛湖,是一条融江、湖、山、洞为一体的神奇旅游线。浙南奇山奇水之旅,经金华、丽水至温州。浙北运河古踪之旅,经嘉兴或湖州而至江苏。此外,还有钱江观潮、农家乐、书法旅游、古文化旅游、畲乡风情、端午龙舟节等许多特色旅游项目。全省及国内旅游收入情况,以2004年为例,如下表所示。 第2章第二章浙江主要自然旅游资源 2.1 名山 1. 西湖群山 杭州地形的特点是兼有山岭、平原、溪泉洞石、江河湖海。西湖群山,起自天竺,终于天目,内峙外耸,大致构成马蹄形的三个骨架。外围以岩屑砂岩、石英砂岩为主,海拔300~400米,如虎跑山、天马山、五云山、天竺山、北高峰、老和山等,其中天竺山最高,海拔412米。中圈以石灰岩为主,如玉皇山、南高峰、飞来峰等,海拔200~300米。因石灰岩中的碳酸钙易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蚀,形成岩溶,为洞穴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内圈海拔50~100米,也以石灰岩为主,如紫阳山、南屏山等。

台州概况

台州概况 中文名 称: 台州 外文名 称: Taizhou 别名:海州 行政区类 别: 地级市 所属地 区: 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 政府驻地:台州市白云山南路233号 电话区 号: 0576 邮政区 码: 318000 地理位置:北纬28°,东经 122° 面积:9411平方公里 人口:574.06万人(2008年) 方言:吴语 气候条 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 点: 天台山风景旅游区温岭长屿洞天风景 区仙居神仙居景区 机场:台州路桥机场 火车站:台州站 车牌代 码: 浙J 台州是中国黄金海岸线上一个年轻的滨海城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上海经济区的最南翼。台州市中心处东径122度,北纬28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型。市区设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下辖临海、温岭两市,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县。全市陆地面积9411平方千米,海洋面积8万平方千米,人口546万。其中市区面积1536平方千米,人口140万。 台州历史悠久,是江南翼龙化石的发现地和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下汤文化的发祥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回浦乡,汉朝(公元前85年)设立回浦县,三国时期(公元257年)置临海郡,唐朝(622年)起称台州市。新中国建立后一直以行政公署建制,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台州市。 台州兼得山海之利,历史上就有"海上名山"之美称。台州是浙江粮食的主要产地之一。是中国第一个水稻亩产超千斤、超两千斤的地方。台州也是中国主要的水果之乡,名果黄岩蜜桔和玉环文旦中外驰名。台是中国主要渔区之一,拥有辽阔富饶的东海渔场,渔业产量居浙江首位。 台州经济发达,市场繁荣,是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发源地。改革开放20年来,台州人民思想解放,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寻找到一条适合市情的发展经济之

2020年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例

2020年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例 导读:本文是关于2020年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例,希望能帮助到您! 前言 (一)调查时间 2020年10月24日 (二)调查地点 内蒙古呼和浩特回民区扎达盖公园 (三)调查人员 (四)旅游资源调查目的 1.通过本次的调查,详细的了解旅游资源的调查手段和注意事项。并通过此次调查,掌握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的编写。达到学以致用。 2.详细学习和运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20)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从而进行判定。 (五) 旅游资源调查要求 1.从指导老师手里拿到旅游资源分类表,粗略了解表中种类和填写事项。 2.实地游览并根据实地情况填写旅游资源分类表。进行整理。 3.根据实地的考察进行讨论,找出有点并加以规划和利用,找出缺点来进行改善。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4.完成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第一章、调查区旅游环境 (一)调查区位置、行政区划与归属

扎达盖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通道北路与北二环路交汇北路东,区域与厂汉板镇,攸攸板镇相接。属回民区管理。 (二)交通状况 扎达盖公园临近交通网健全。北有呼包高速路,外地游客到达便利。南有通道北路直达市中心。且附近与北二环路交汇,方便抵达市区内任意位置。 (三)自然资源 扎达盖公园自然资源丰富,园内有扎达盖河穿过,也形成了扎达盖湖,河湖边芦苇丛生,造就了丰富的观光游憩旅游资源。同时,园内有可观的动植物资源,草地和以松树为主的林地面积大。并有喜鹊栖息地供游人观赏。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在200mm 到400mm之间,四季景观不同。地处城市边缘,大气污染小,空气质量良好。 (四)人文资源 扎达盖公园以扎达盖河穿过得名,而该河又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扎达盖,蒙古语意为“宽阔”,扎达盖河即宽阔的河。它的本身就是一部呼和浩特市的通史。另外,园内有设有广场,凉亭,阁楼,塔式建筑等人文建筑,游览价值高。其次,扎达盖公会在设计伊始就设有老年活动中心等公众文化设施,还在发展中规划了钓鱼点等游览设施。人文旅游资源数量极多。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和历史现状 (一) 旅游资源开发历史 扎达盖公园中流趟着的扎达盖河原来并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它有三个源头:一个是公主府东边的大水泉,一个是公主府西边的小水泉,还有一个是新、旧两城中间姑子板申村(现巴彦塔拉饭店一带)的水泉。公主府东边的水泉较大,人们叫它“大府河槽水”;公主府西的水泉较小,人们叫它“小府河槽水”;姑子板申的泉水东西流向,穿过从前清时期“归化营”的营坊(现回民区营坊道)门前,经礼拜寺巷到小教场、牛桥东河沿、城隍庙

浙江台州景区旅游概况导游词文档4篇

浙江台州景区旅游概况导游词文档4 篇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aizhou scenic spot in Zhejiang P rovince 编订:JinTai College

浙江台州景区旅游概况导游词文档4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 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 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浙江的特点展 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台州概况导游词文档 2、篇章2:台州概况导游词文档 3、篇章3:台州概况导游词文档 4、篇章4:台州市导游词文档 台州是历史悠久,海洋面积广阔,旅游资源丰富,很多 游客都乐意来这里旅游,导游也要给游客做好景点的解说,让游客更多了解台州。下面是小泰为大家整理的台州概况导游词,欢迎参考! 篇章1:台州概况导游词文档

台州是浙江省下辖地级市。台州历史悠久,5020xx年前 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先秦时为瓯越地。秦代,属闽中郡。1994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台州地区和县级黄岩市、 椒江市,设立地级台州市和县级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境辖椒江、黄岩、路桥3区与临海、温岭2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县。市人民政府驻椒江区。 台州市地处浙江省沿海中部,东濒东海,南邻温州,西 连丽水、金华,北接绍兴、宁波。陆地总面积9411平方公里,领海和内水面积约6910平方公里,台州市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居山面海,平原丘陵相间,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 台州是海洋大市,海洋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有6个县(市、区)濒海,面积大于5平方千米的岛屿695个。10米 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达4054.1平方千米,居浙江省首位。台 州拥有8万平方千米的大陆架海域和280平方千米可供养殖的浅海滩涂,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台州20xx年实现生产总值3558.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0.63亿元, 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573.41亿元,增长3.5%;第三产 业增加值1754.09亿元,增长10.1%。

浙江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一、旅游环境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在东经 118°00′~123°00′、北纬 27°12′~ 31°31′之间,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浙江东西与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 450 公里左右。浙江全省陆域面积 10.18 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 1.06%,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下辖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城市,其中杭州、宁波(计划单列市)为副省级城市;下分90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4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34个县、1个自治县。

(二)地形地貌 浙江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省内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京杭运河(浙江段)等八条水系;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四大名湖及人工湖泊千岛湖;有四大平原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金丽衢平原(金华、丽水、衢州),温台平原(温州、台州)。浙江省地形呈以下三个特征: 1.西南高、东北低。浙江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山地高峻,谷地幽深,主要山峰海拔均在 1500 米上。龙泉县境内的黄茅尖,海拔 1929 米,是浙江省第一高峰;庆元县的百山祖,海拔 1856 米,为浙江第二高峰。中部多为海拔 100~500 米的丘陵盆地,错落于低山之间,地形显得低矮而破碎。东北部为堆积平原,海拔都在 10 米以下,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山地多、平原少。浙江省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次之。山地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十分之七强,而平原连同水面(不包括海域)的面积约为十分之三弱。山地地形复杂多变,小气候条件十分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丰富。 3.海岸曲折、岛屿众多。浙江省海域广阔,海岸曲折,海岸线长约 2200 多公里。沿海岛屿星罗棋布, 2100 共多个,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三分之一,是我国岛屿最多的省份,面积在 500 平方米以上岛屿达3061个。岛屿岸线长约4000多公里。浙江省陆域山地和丘陵占 70.4%,平原和盆地占 22.4%,河流和湖泊占 5.2%海涂2%,土地类型多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