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心理学寻求帮助人类幸福的心理学之路 我的论文

积极心理学寻求帮助人类幸福的心理学之路 我的论文

积极心理学寻求帮助人类幸福的心理学之路我的论文

原文地址:积极心理学寻求帮助人类幸福的心理学之路(我的论文)作者:且歌且舞认识积极心理学的时间并不太长,研究也并不深入,但无论如何积极心理学符合了我当初学习心理学,希望在心理学的道路上找到一条助人助已之路的想法,和自己许多未能理论化的理念,也是我未来的研究与探索的方向。因为准备考试之故,目前因为没有太多的精力来研究这些考试无论如何可考不到的东西,正好借着这次要交上学期的学期论文的机会,写成这篇估且叫做论文的东东,算是目前自己对积极心理学浅薄的认识和完全不成熟的一些想法的梳理吧。(此文还没交给老师评改,因为写得有点点辛苦和一点点自我成就感的激励下,完工的第一时间发上来了)哈哈!这也算是一种积极情绪的体验吧!

寻求帮助人类幸福的心理学之路

--积极心理学

陈丽峰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9年研修班)

摘要: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状况、意义和存在的局限与不足,以探讨在我国推广积极心理学以帮助人民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幸福感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发展心理健康推广

分类号:

1引言: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研究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能帮助人们运用这些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有助于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维护心理健康,进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1](彭聃龄,2004)心理学自从1879年

取得独立地位以后,就面临三项主要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6]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心理学仿佛正在变成一门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可是这种对人类自身问题的修补和治疗式的研究和应用,并没有为人类谋取幸福,现代社会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人类反而越来越感到不幸福。

今天的社会已经达成一个共识: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积极意义、更有人性,即全社会都要以人的良好生活为追求目标,让所有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何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就自然成了当代心理学最迫切的任务。(任俊,2006)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Sheldon Laura King,2001)产生于20世纪未的美国,它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良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

本文将通过对积极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状况、意义和存在的局限与不足以探讨在我国推行积极心理学以帮助人民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幸福感的现实意义。

2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1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1879年心理学做为一门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新的心理学思潮相继产生,其研究取向主要有: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2、行为主义的研究;3、心理分析的研究;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彭聃龄,2004)

虽然心理学研究的繁荣和进步是明显的,但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也是有目共睹的。第一、心理学研究的分裂和破碎;心理学从来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学科,研究课题的破碎,缺乏"心理学学科共同体"的认同感;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分裂,存在着两大阵营: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在心理学的内部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对立范畴;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分裂;组织机构解体的危机。第二、无法解决心理现象的社会植根性同研究取向上的个体主义倾向的矛盾;第三、与现实生活的脱节,现代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大部份是在科学技术原则下进行的,不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从人类生活的意义出发的,以致人们的精神领域被排斥在科学心理学的范围之外。

随着对主流心理学的反思,导致了心理学的多元化趋势,当代西方心理学界先后出现了后现代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等新的研究取向。(况志华、叶浩生,2005)

2.2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产生

2.2.1二战后,心理学逐渐变成专门致力于纠正人生命中存在的问题的科学

心理学的工作重点放在对心理问题的评估和矫正上,侧重研究一些外在的紧张性刺激给人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及其化解方法,同时,又把人的心理问题纳入到生理病理学的框架之中,以医生治疗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类的心理问题。其核心任务就在于对问题的修复,修复个体损坏的习惯,动机,童年甚至损坏的思想,期望通过修复人类的损坏部份来达到心理健康。

2.2.2在心理学取得成果的同时,现代社会患心理疾病的人数却出现了成倍的增长

现在心理学家们已经能对至少14种50年前我们还无能为力的心理疾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对精神病患者的了解也大大增加;

但是同时我们发现患心理疾病的人数在成倍地增长。据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年有11.3%的成年人患抑郁性障碍。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据WHO和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人类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疾病。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也在变得越来越厚。在1952年发布DSM-Ⅰ时只包括60种失调病症,而现在DSM-Ⅳ则增加到300多种失调7病症。

2.2.3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必要性

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所有的人都在不断地追求幸福,无论现在还是过去,所有宗教和哲学无不涉及关于幸福的的问题。(Tal D.Ben-Shahar)人类的一切科学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生活科学,其目的是帮助全体社会成员更加自然和容易地获得幸福、共享幸福。(任俊,2006)当前人类社会种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今天的人类比过去拥有更充分的自由、更美好的物质享受、更先进的技术、更多的教育和娱乐等,可为什么人类反而越来越感到不幸福?广大的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他们比以前更渴望过有意义的幸福生活。

实践证明,我们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人类社会及其大多数成员真有那么多或那么大的问题需要纠正吗?作为目的是为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的心理学,该如何才能帮助人类做到这一点呢?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足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病症更有价值。心理学转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以寻找到一种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更圆满和更有意义的规律为目的的积极心理学,也在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的大力倡导下产生并蓬勃发展起来。

积极心理学作为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种修正和完善,在其理论建构及研究实践中继承了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诸多合理成份,主张心理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帮助人形成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个健康、幸福的人,同样被祛除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人就自然能行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况志华,叶浩生,2005)

2.2.4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状况

积极心理学正成为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它的影响已波及世界各国的心理学界,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心理学运动。

1998年1月上旬,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艾库玛召开"艾库玛尔会议",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和方向,及提出了许多推动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具体措施。

Templeton基金会设立了专门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奖励基金,该奖励每年一次,主要是奖励那些在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年轻学者。

1999年11月9日到12日,在美国盖洛普基金会的赞助下,积极心理学在内布拉斯加州首府林肯市召开了第一次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积极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成为世界性的心理运动。

2001年1月,塞里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在美国心理学会会刊《美国心理学家》(第55卷第1期)上共同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具体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兴起的主要原因、研究内容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同一期的《美国心理学家》杂志还刊载了一个积极心理学专辑。

2001年3月,《美国心理学家》杂志设立了一个积极心理学研究专栏。

2001年的冬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也出了一个积极心理学专辑。

2002年,斯奈德(Snyder,C.R.)和洛佩兹(Lopez,Shane J.)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由牛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2年,第一届国际积极心理学会举行。

随后积极心理学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目前美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积极心理学的课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塞格里曼的主持下,成立积极心理学中心;

2007年美国积极心理学会成立;

2009年6月,召开了第一届积极心理学世界大会

2010年8月,中国首届积极心理学国际研讨会将于北京举行

3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状况

3.1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主要内容

第一、研究积极情感体验;主要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着重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及产生机制。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第二、研究积极人格;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制定积极人格的分类,对积极人格进行正确的分类和界定,为测量,编制量表等提供基础。

第三、研究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确定如何使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有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的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

3.2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状况

3.2.1积极情绪体验

目前此方面研究在包括了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等积极主观体验的同时,对积极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也进行了探索。

积极情绪指所有能激发个体对产生情绪的主体出现接近或接近的行为趋向的情绪。研究结果表明,人积极情绪的感受性与其人格特质的关系比较紧密,也就是说这种感受性有一定的先天性成份。积极情绪体验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与感官愉悦相比较,心理享受更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积极品质的培养,因此积极心理学主要以培养或增进个体的心理享受为核心。积极情绪能通过扩建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资源而帮助个体建立起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性资

源等),这些资源趋向于从长远角度,用间接方式来给个体带来各种利益。积极情绪对心理紧张有消解功能,从而使人的机体保持健康和活力。

主观幸福感,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积极体能的核心,同时也是其生活的最高目标。在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面,心理学界目前基本明确了三个主要衡量指标:体验到快乐的情绪、较低水平的消极体验和较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

研究表明,人类的快乐和不快乐的情绪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各自与不同的因素相关联。这是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人类不能通过消除人类自身存在的各种不幸福的问题而获得幸福。

最近的情绪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分属于人前额皮层的不同部位控制。那些前额皮层区左侧的激活水平高于基准线的人更容易从消极体验中恢复过来。

主观幸福感的产生主要与一个人体能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频度有关,特别是经常的积极情绪体验(不管其强度)即是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而强度本身并不直接导致主观幸福感的产生,甚至会减少个体已有的主观幸福感。

尽管生活的特定事件能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但人们最终都会适应这些特定变化并使自己回归到由个体原有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上。

生活满意基准线来自人的先天倾向,但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将影响其现在和将来的生活满意基准线。

拥有乐观精神是促使希望和乐观增长的关键,因为乐观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乐观的人更容易拥有好心情,更加不懈努力和成功,并且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大量对如患有爱滋病等危及生命的病人的研究表明,那些始终保持乐观的人活得更长久一些。乐观的作用主要是在认知水平上起调节作用。一个乐观的人更可能习得促进健康的习惯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探讨了"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Sandra J.Optimism,2000)。这种对"现实的乐观"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诠释:让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3.2.2.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

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积极心理学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这里包括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交往。

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着两个独立纬度:一是正性的利己主义,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能够把握环境因素及其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积极人格实现的主要途径一是增进积极体验,二是培养良好的自尊。

3.2.3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相对于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对积极的社会制度研究较少,主要研究了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和学校等。

国家应树立新的国家发展目标,不仅仅是发展经济,让民众感觉生活有意义更重要;应明确政府的职能,必须向社会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应优先增加穷人的财富,应弱化民众在金钱和物质方面的竞争,增进民众的心理健康;

工作单位应使员工在工作中能保持愉快的心情,方法很简单,创造积极的工作制度(包括管理、分配、提拔、休假等多方面的综合制度)、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积极教育就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以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为最终目标而开展实施的教育,强调教育并不只是纠正学生的错误不足,更主要的应是寻找并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品质进行扩展和培育。

积极的家庭系统:积极心更深夜静主要强调要从增进幸福感的角度来研究家庭,其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各种家庭关系在增进各家庭成员幸福感体验方面的作用。

4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和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4.1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某些不足,是一种非革命性的发展,它使原来具有片面倾向的心理学变得更全面、更合理和更平衡。目前在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学领域影响较为深远。

它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取向之一,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试图从元理论高度克服心理学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整合心理学内部的分裂与对峙,重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野。

在具体研究方法的应用上,一方面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另一方面又不拒绝非实证研究方法,其对研究内容的关注远胜过于对研究方法的关注。积极心理学更关心研究什么,而不太关心用什么方法研究。

4.2积极心理学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1.理论基础单薄,缺少一个完整有效的理论框架,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

2.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对象的取样上还不够全面,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白人价值观为主"的取向。缺少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5积极心理学在我国推广的现实意义

5.1我国目前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中国的精神病患者约1600万人,其中3/2是儿童和青少年。据卫生部调查,我国精神病患病率已由建国初期的2‰,上升为12.6‰,目前正以3‰的速度递增,其中重性精神病人1000余万人。抑郁症人数约3000万人。

近几年,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据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另据一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目前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

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

5.2我国目前倡导的心理健康及提高人民幸福指数运动

我国政府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特别需要全体社会成员身心和谐、精神振奋、心情快乐、工作积极、生活幸福。

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积极的、正面的经历以及人的性格特征、长处和福祉的科学研究。它也是对能给人、小组和机构带来昌盛或使他们能够发挥最佳功能的环境、氛围和过程的学习。

目前,中国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遇到"瓶颈"问题。积极引进、借鉴世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最新成果,对探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心理学科研工作者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先进技术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5.3积极心理学提出的积极的健康概念

积极心理学提出两种健康的模式,一种是关注疾病的模式:你不健康是因为你得了病。而一种是关注健康的模式:你病了是因为你不够健康。强调健康并不仅仅是让人远离疾病,而是在不生病的基础上更快乐、幸福。正如增加身体的免疫力一样,人们应该增加心理的免疫力,让自己足够强大不生病或即使生病也能快速恢复。

积极心理学提出积极预防的思想。它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在它的看法中,当一个人处于孕育着抑郁、物质滥用或精神分裂等问题的环境中或其遗传素质较差的情况下,要防止在其身上不出现以上问题可能性不大;但是在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的力量,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一个关注未来、人际关系良好、并能从运动中得到快乐的少年是不会形成药物滥用的。总之,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和缺陷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

这种增强心理免疫能力,对于对心理问题的防制,尤其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培养教育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5.3积极心理学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渊源

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和研究中,其哲学思想的根源比较复杂,但其受古老的东方哲学-主要是佛教哲学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佛教文化中提倡的感觉、体验、幸福和欲望等,以及强调通过无条件的积极应对来改变个体的内在欲望,提倡静思默想来使自己把握自己生活的意义等。

积极心理的心理免疫理念与中国的中医养生保健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帝内经》上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就是说高明的医生注重的是疾病的预防,治疗是次要,而预防的方法就是养生。

积极心理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尤其是在中国影响深远的儒、释、道等思想体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关于积极思想的体现,存在许多殊途同归的相似观点。

目前国内的部份学者已开始尝试做这方面的研究,也为积极心理学能够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本土化提供了可能性。

6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一个社会只有以积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这个社会才能成为有效、公正和人道的社会。其所倡导的追求人类幸福的理论及实践的研究,符合当代社会人类发展的需要,其在世界范围内已成燎原之势,得到了极大的倡导,也正说明了他符合人们的期望与需求。尤其在中国,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也正处于一个矛盾多发的时期,维护社会稳定是我国的头等大事,人民安居乐业,健康福乐才是根本。其目的与中国目前推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谋而合,为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国际范围内的可操作参考,正是值得更多国内的心理学研究工作者投身其中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2]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3]Tal D.Ben-Shahar.幸福的方法.汪冰,刘骏杰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9.

[4]况志华,叶浩生.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心理学报,

2005,37(5).

[5]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心理科学进

展.2003,11(3).

[6]孙宏艳、徐文新,《社会转型期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征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4,(12)

[7]廖全明,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进展,中国公共卫生,2005,(5)

[8]马甜语,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吉林大学,2009博士论文

[9]Seligman ME.Building human strength:psychology's forgotten mission.APA monitor,1998,29(1).See:monitor/jan98/pres.html

[10]宾夕法尼来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网站,[11]美国积极心理学会网站,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