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中考历史考点解析:戊戌变法为何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11.97 KB
- 文档页数:3
初二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知识点之戊戌变法
初二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知识点之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
1.标志: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屠杀“戊戌六君子”。
2.原因:主观——维新派没有实权,又不能发动群众。
即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清朝大权掌握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手中)顽固派势力强大
根本原因——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想使国家富强,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和平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这是当时的中国国情。
意义
1、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2、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治;
3、在社会上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4、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制度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百日维新为何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内容百日维新为何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内容众所周知,戊戌变法前,康有为、梁启超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是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但是,百日维新期间变法法令最大的缺陷却是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对此,人们大多将其原因归结为光绪帝不愿使自己的权力受到限制;其实,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最主要的还在于康有为变法思想、策略的变化:即由倡导民权变法演变为君权变法。
1888年12月10日,康有为利用参加顺天乡试的机会,第一次上书光绪,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上书由国子监祭酒盛是转交翁同龢,恳请代递,遭拒绝,康有为十分沮丧,“虎豹狰狞守九关,帝阍沉沉叫不得”。
1895年5月6日,继震惊中外的“公车上书”之后,康有为又连续两次上书,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其中第三次上书终于送达光绪手中,引起重视,维新派开始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梁启超也在其《变法通议》中大声疾呼“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随着变法实践活动的逐步开展,康有为认识逐步趋于现实,“变法看似简单,其实成功太难”,认识到顽固势力的强大,维新派的软弱,要照搬英美而直接开国会,设议院,是非常艰难的,比较实际的只有依靠皇帝权威,“乾纲独断”,才有可能“变成法”,达到富强。
康有为第四次上书中即已明显转变了政治策略:“会议之士,仍取上裁,不过达聪明目,集思广益,稍输下情,以便筹饷,用人之权,本不属是,乃使上德之宣,何有上权之损哉?”以消除光绪顾虑。
1898年1月,康有为奉光绪“条陈所见”诏,第六次上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明定国是,“立制度局总其纲”,作为指导全国变法的中枢机构,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局是皇帝主持设立的,对皇权有强化作用,与民选产生的国会有本质区别。
此后,康有为向光绪进呈了所著《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波兰分灭亡记》等书,供光绪阅览参考,这是康有为从民权变法到君权变法的全面调整。
戊戌变法失败主观原因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政治革命尝试,意在推行君主立宪制、法治政府、以及现代化的经济建设。
然而,这次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清朝政治体制内部的权力斗争与体制腐败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清朝朝廷内部权贵集团的激烈争斗,使得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无法推动变法政策的实施。
这些权贵们利用了帝国内部的体制腐败,排斥异己、保护既得利益,阻挠了变法的进行。
同时,清朝政府内部的官僚体系不断阻挠变法,阻碍政策的顺利实行。
这种权力斗争和腐败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变法的进展。
其次,清朝政府缺乏的决心和勇气。
虽然清朝政府通过发起戊戌政变推翻了慈禧太后的专制统治,使得戊戌变法得以进行。
但实际上,清朝政府并不具备推动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他们沉迷于权力斗争,对变革前景缺乏认识,对变法政策的坚持不够,甚至逆转了变法政策,发动了戊戌政变。
这表明清朝政府对的不认可与保守思想的盛行,导致变法未能得到有效实施。
再次,戊戌变法缺乏民众支持和群众基础。
戊戌变法在初期得到了一些知识分子的支持,但并未能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这是因为戊戌变法的政策面向主要是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对广大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利益考虑不足。
而这些群体恰恰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基本群体,其支持与参与对变法成功至关重要。
因此,缺乏民众支持和群众基础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最后,戊戌变法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方案和方法。
变法主要以君主立宪、法制建设、经济现代化为中心,但在具体政策的制定和推进中,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变法政策与现实问题的衔接未能得到良好的处理,导致政策无法获得广泛的支持和实施。
同时,变法阵营内部也存在分歧与矛盾,未能形成有效的统一战线和合力。
这些问题使得变法无法顺利进行,最终以失败告终。
总而言之,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原因可以归结为清朝政治体制内部的权力斗争与体制腐败、政府缺乏决心和勇气、缺乏民众支持和群众基础、以及缺乏有效的方案和方法等方面。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百余年前的戊戌维新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有意识地进行制度变革、因应现代化挑战的尝试。
但是戊戌变法却以失败告终,那么,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来告诉你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吧!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守旧派势力强大,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中,而紧握在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
几位掌实权的显赫人物恭亲王、庆亲王,刚毅几乎无例外地守旧。
维新派只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权,康有为只担任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行走(外交秘书),他的7次上书大多被压下了;康有为组织学会也受到压制,遭到封闭解散的命运。
办报受到遏制,《强学报》出了3期就被停刊。
西太后对变法的态度是八个字:容忍:她想把变法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意废八股、改策论、发展商业、开办工厂、用新式武器武装军队等;控制:西太后对维新派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将翁同龢开缺,去掉光绪身边的参谋;二是让荣禄到天津担任直隶总督,控制北京及其周围的军权;观察:看看光绪要干什么。
动手:只要变法触及到清廷王公贵族利益,她就动手镇压。
2)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的局限性。
康有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
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社会阻力。
3) 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策略错误侵犯了一些大官僚的利益,如开国会、设制度局,一些老臣的职权被剥夺,又没有安排措施,他们当然坚决反对。
精减机构撤销六个部,罢免“六堂官”也操之过急。
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影响维新变法终究还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而且没有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也不适合中国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性。
而且维新变法的领导者没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而且即使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变法也不会成功,并且当时的变法领导者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根本不能执行变法,再加上当时的殖民者也干涉这次变法,导致最后变法的失败, 所以说这场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2016中考历史百日维新与君主立宪众所周知,戊戌变法前,康有为、梁启超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是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但是,百日维新期间变法法令最大的缺陷却是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对此,人们大多将其原因归结为光绪帝不愿使自己的权力受到限制;其实,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最主要的还在于康有为变法思想、策略的变化:即由倡导民权变法演变为君权变法。
1888年12月10日,康有为利用参加顺天乡试的机会,第一次上书光绪,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上书由国子监祭酒盛是转交翁同龢,恳请代递,遭拒绝,康有为十分沮丧,“虎豹狰狞守九关,帝阍沉沉叫不得”。
1895年5月6日,继震惊中外的“公车上书”之后,康有为又连续两次上书,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其中第三次上书终于送达光绪手中,引起重视,维新派开始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梁启超也在其《变法通议》中大声疾呼“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随着变法实践活动的逐步开展,康有为认识逐步趋于现实,“变法看似简单,其实成功太难”,认识到顽固势力的强大,维新派的软弱,要照搬英美而直接开国会,设议院,是非常艰难的,比较实际的只有依靠皇帝权威,“乾纲独断”,才有可能“变成法”,达到富强。
康有为第四次上书中即已明显转变了政治策略:“会议之士,仍取上裁,不过达聪明目,集思广益,稍输下情,以便筹饷,用人之权,本不属是,乃使上德之宣,何有上权之损哉?”以消除光绪顾虑。
1898年1月,康有为奉光绪“条陈所见”诏,第六次上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①明定国是,②“立制度局总其纲”,作为指导全国变法的中枢机构,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局是皇帝主持设立的,对皇权有强化作用,与民选产生的国会有本质区别。
此后,康有为向光绪进呈了所著《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波兰分灭亡记》等书,供光绪阅览参考,这是康有为从民权变法到君权变法的全面调整。
初中历史教案: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启示1901年,慈禧太后颁布了“慈禧新政”,被誉为“削减倭寇的勇武英雄之计”。
这个政策有效地推进了国家的现代化和工商业的发展。
可是,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封建贵族的压制,这个变革过程却注定要遭受挫折。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支新的政治力量——革命党。
这个组织主张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个由人民选举的民主政府。
戊戌变法则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著名的尝试向现代化迈进的改革。
此次改革开始于1900年的庚子八国联军之后,其目的是通过改革来挽救清朝的危机,以及对抗不断侵略的外国势力。
戊戌变法的内容戊戌改革与以往的改革有所不同,它是一次彻底的革命,包括国家政治制度、司法机构、财政税制、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变。
在政治上,戊戌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成立中央议事厅,建立陆军、海军、警察和矿业、银行等现代机构;在财政和经济方面,戊戌改革启动了关税统一、金融机构的建立和矿业的发展等方面的改革;在文化教育方面,戊戌改革还启动了新教育制度和文化事业。
虽然戊戌变法的做法很好,解决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但是它在当时却陷入了困境。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戊戌变法遭受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清朝统治者反对改革并采取了阴谋手段。
(1)改革进程缓慢,不得人心戊戌改革的内容十分广泛,改革进程也极其缓慢,这使得革命党和一些知识分子对它的政策讥讽不断,进而引起民间的不满和反抗。
民间还因戊戌变法而受到军阀和地方官员的压迫,这使得整个改革局面遭受了挫败。
(2)清廷的反叛行为在戊戌变法过程中,清廷表面上表示支持,实际上却越来越疏远、阻碍改革。
“光绪元年戊戌之变”已被证明是清政府军阀阴谋策划的一起政变,进一步加剧了清朝末年民族危机、政治危机的加深与悲剧深化。
最终,清廷的反对使得戊戌变法的改革大计遭遇失败和彻底崩溃,使革命党和青年学生们陷入了极度的失望和绝望。
然而,这声痛的失败给了中国后世以深刻的启示和经验。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历史意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还有一个名字叫百日维新,它之所以还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失败了,对于它失败的原因,主要可以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来分析。
1.根本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发动维新变法的维新派的力量比较小,带有软弱性。
2.直接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主要有四个,分别为以下几点:第一是守旧派的势力比起维新派要强大的多,即便当时是光绪皇帝称帝,但是他手中并没有实际的权利,而真正掌握权利的人主要还是慈禧。
第二是维新派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论做指导,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曾写了一些书但是都无法说服群众,他们没有正确的理论但还是会大力得宣传,导致社会阻力不断地增加。
第三是维新派以及光绪皇帝的做法有些偏激,戊戌变法刚开始光绪皇帝身为一国之君,因为不满意自己的老师和大臣便把他们全开除了,导致很多人都失职没有其他的出路,所以光绪皇帝的行为有点冒失。
第四是因为戊戌变法的手段很单一,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很单纯。
在种.种的原因下戊戌变法仅仅经历了百天就被慈禧扼杀最后失败了,但是它还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比如它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生等,它失败的原因也将成为日后先进人士进行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19世纪下半叶的时候,社会上发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正在快速地发展。
这样一来很多已经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处于世界的前列,本来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发动资本主义之后也飞快地发展了起来,在这样的局面下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是一种潮流。
资本主义国家强大了,他们便开始侵略落后的地区,而当时的中国比较落后,于是也成了被瓜分的对象,所以一些资产阶级改良者希望能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使中国能够快速的发展,于是戊戌变法便爆发了。
戊戌变法自1989年9月21日发动后,没过多久就在慈禧发动的戊戌政变中失败了。
在19世纪中期的时候资本主义正在快速的发展着,很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都非常的强大,在加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导致一些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快。
为什么清朝最终没有变成君主立宪制?最主要的原
因是什么
本文导读:
而既然要立宪,那么最高的行为准则就是宪法,一切都得按宪法来,不管皇帝还是平民都必须服从他。
但中国古代的法律,大多都是有律无法,就是说全是规定子民的刑律,却没有限制皇帝的成法。
这一点,清朝皇帝做的到吗?根本做不到,不但他们做不到,他们那一族都做不到。
因为清朝自始至终都建立在满汉地位不对等的根基上,如果立宪,就必须民族平等,那还怎么玩儿?满大爷不要面子的嘛!
但是变法改革一开始就受到老旧势力的层层阻扰,比如工部尚书怀塔布就非常抵制变法,光绪皇帝刚刚把怀塔布革职,怀塔布的老婆就到慈禧那里哭诉去了,这种抵制变法的事件很多。
最最要命的是光绪帝手里没有军权,遇到这种激烈矛盾根本没有牌,没有王炸来控制局面,想拉拢的袁世凯
最后还没敢站出来。
所以慈禧在1898年9月21日,冲进光绪皇帝寝宫,直接在中南海瀛台把光绪皇帝囚禁了。
清政府再一次提出实行君主立宪是迫于无奈,时间是1906年,当时国内革命兴起,这时才提出君主立宪制已经有些晚了,而且也不彻底,宪政纲领保留了太多满人统治阶级的特权。
再一个就是清政府的统治阶级不是汉人,民众更希望建立一个汉人政府。
最后在革命党人和袁世凯的合作下,满人皇帝被迫退位。
所以当真的立宪被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很快清朝就走上了灭亡之路。
因为他们搞出来的王族内阁根本违背了立宪的初衷,他们的所谓宪法也根本地违背了立宪的精神,这个王朝又怎么能不灭亡呢?。
中国何以不能实行君宪摘要: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结束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向现代立宪政治转型。
在戊戌维新及其后的十数年间,君主立宪被康有为、梁启超等部分社会名流和政治人物视为实现这一政治转型的最佳途径,甚至也得到清廷当局的认可。
辛亥革命之后以及袁世凯当政后,都曾一度想要实行宪政。
但是君主立宪制度虽被数次引进,但却无法融入中国社会,最终都夭折了。
显然,君主立宪制度在中国无法实行,中国也不能实行君主立宪制。
关键字:缺乏支撑;工具主义;矛盾的君主立宪;情非得已;民众支持君宪说何以在中国传入中国?君宪说无疑是受到像英国、日本这类君主立宪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启发和鼓舞,同时也是鉴于拉美等国实行共和制过程中出现政治动荡、战乱频仍的历史教训。
而且民国初年的政治乱象确实也说明共和政治并不能立马给国家带来和平、稳定和繁荣。
首先,君主立宪作为一种非暴力革命的政治变革方式,其积极意义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实行君主立宪的最大好处在于可避免政局动荡,尤其是可避免流血、暴力、战乱等等非理性的政治现象。
从而有利于保证政治的稳定、理性有序。
就其引入时的背景,也是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中国有着悠久的君主专制传统,人民的政治素质不高,皇权思想、权威崇拜意识根深蒂固,所以一下子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必然不能适应,而君主立宪则是最佳的过渡方式。
但是对于在中国能否君主立宪制这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
下面对其原因做一下简要分析。
一、君宪在中国缺乏相应政治、文化的支撑。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
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体系中每一个政治角色的行动,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有重要的强制作用。
任何一种政治体制都要有相应的政治文化支撑,否则,政治结构就不可能稳定以及正常运作。
1.中国缺乏民主共和的政治信念,在近代中国,实行宪政只是一部分学者和官员的主张,当时的主体政治力量并未认可。
广大民众置身于革命之外,甚至不知”民主共和”为何物,也就谈不上有民主共和的信念了。
[键入文字]
中考历史考点解析:戊戌变法为何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内容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维新派虽然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是他们鼓吹变法的首要目的却是为了救亡图存。
康有为在历次上书中,不厌其详地说明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
光绪皇帝进行变法,也主要是因为外强的侵逼。
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那一天,她当面指斥光绪:变乱祖法背祖宗而行康(有为)法,何昏愦至此!光绪战战兢兢地回答:是固自己胡涂,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通融试用西法,并不敢听信康有为之法也。
①在慌乱中的光绪皇帝仍然说明了列强的侵逼和变法的关系。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前,康有为、梁启超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是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但是,百日维新期间变法法令最大的缺陷却是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对此,人们大多将其原因归结为光绪帝不愿使自己的权力受到限制;其实,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最主要的还在于康有为变法思想、策略的变化:即由倡导民权变法演变为君权变法。
1888 年12 月10 日,康有为利用参加顺天乡试的机会,第一次上书光绪,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上书由国子监祭酒盛是转交翁同龢,恳请代递,遭拒绝,康有为十分沮丧,虎豹狰狞守九关,帝阍沉沉叫不得。
1895 年5 月6 日,继震惊中外的公车上书之后,康有为又连续两次上书,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其中第三次上书终于送达光绪手中,引起重视,维新派开始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梁启超也在其《变法通议》中大声疾呼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随着变法实践活动的逐步开展,康有为认识逐步趋于现实,变法看似简单,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