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诊复习重点

中诊复习重点

中诊复习重点
中诊复习重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重点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陈启松

绪论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一、审察内外

二、辨证求因

三、四诊合参

四诊并重,不可偏废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三)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

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

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

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二、望面色

?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色与泽的关系

色与泽,又称“气色”

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

(四)常色与病色

1、常色:健康人面部的色泽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

气,有神气

(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常色

2、病色

(1)五色善恶顺逆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

?恶色-枯槁、晦暗、暴露(青如草兹,赤如-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

(2) 五色主病

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眉间、唇周青灰-小儿惊风

2、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

实热:满脸通红、目赤

虚热:午后颧红

戴阳证:面红如妆

3、黄色主虚证、湿证

虚证:脾虚──黄胖(黄而虚浮)

血虚──萎黄(淡黄枯槁无光)

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

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

4、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恍白──阳虚水泛

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

大失血证

5、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

肾虚:阳虚──面黑暗淡

阴虚──黑而干焦

水饮:眼眶黑

瘀血:黧黑,肌肤甲错

三、望形态

腹部膨隆──肝气郁滞、水肿病、积聚

腹壁青筋暴露──多属肝郁血瘀

脐部突起──水肿、臌胀

腹部凹陷──腹皮甲错,深凹着脊(舟状

腹):精气耗竭,多属病重

四肢肿胀──多见于水肿病

膝部肿大──热痹:风湿郁久化热

鹤膝风:寒湿久留气血亏虚

龟背──先天不足、或后天调理失宜

背曲肩随──心肺精气衰败

脊疳──极度消瘦,脊骨突出

四、望姿态

喜动仰卧常揭衣被者阳证

喜静俯卧喜加衣被者阴证

角弓反张肝风内动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邪热扰心

四、望头颈五官九窍

(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

(一)望头面

1、头形

过小──囟门早闭

过大──先天性脑积水

均属先天性发育不良,多伴智力不全(肾精亏虚)

2、囟门

高突:“囟填”──多属实证、热证

下陷:“囟陷”──多属虚证

迟闭、不闭:“解颅” ──肾气不足

3、头摇

4、面肿──水肿:阳水、阴水

火肿:红肿焮热──火毒邪热上攻

5、腮肿:耳下肿痛──感受时邪热毒

6、口眼歪斜:中风

三、望躯体

2、望颈项

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

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

珠,历历可数。

肺肾阴虚、感受风火时毒

3、头发

发黑浓密润泽——肾气盛,精血充足

发黄稀疏干枯——精血不足

片状脱发——血虚受风

白发——肾虚禀赋

小儿发结如穗——疳积

(二)望目

五轮学说:

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

肝──黑睛──风轮

肺──白睛──气轮

脾──眼胞──肉轮

肾──瞳人──水轮

目部色诊

目赤肿痛──热证

眦赤:心火

白睛赤:肺火

全目赤肿:肝火、肝经风热上攻

眼胞红肿湿烂:脾火

白睛黄──黄疸(湿热、寒湿)、脂肪沉着目眦淡白──血虚、失血

目胞色黑晦暗──肾虚

目形主病

目胞浮肿──水肿

老人下睑虚肿:肾脾气虚,失于约束目窠凹陷──伤津耗液,气血不足

眼球突出──瘿瘤、肺胀、肿瘤(单侧)目形主病

针眼、眼丹──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眼生翳膜(白内障)、胬肉攀睛

昏睡露晴──脾虚、疳积

(四)望鼻

1、五色变化

鼻头色青——腹中冷痛

鼻头色黄——里有湿热

鼻头色白——亡血

鼻头色赤——脾肺二经有热

鼻头色微黑——有水气

鼻头色明润——无病或病将愈

(四)望鼻

2、形态变化与意义:

鼻煽──肺热、喘证

鼻流清涕──外感风寒或阳气虚弱

鼻流浊涕──外感风热

鼻衄──肺胃蕴热、阴虚肺燥灼伤鼻络

(五)望口与唇

1、色泽

唇色红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和

淡白──血虚、气血两虚(血不上荣)

深红──实热深红而干──热盛伤津

赤肿而干──热极

紫暗或暗黑──瘀血

口角掣动──动风之象

(六)望齿与龈

1、望齿

牙齿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

干燥如枯骨──阴液已伤(胃阴或肾精)

牙齿松动──肾虚

咬牙啮齿──动风、小儿虫积、胃有积滞

2、望龈

正常──色淡红而明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匀淡白──血虚、失血

牙龈肿痛──胃火上炎

齿衄──兼红肿:胃火上炎

红肿不甚:脾虚失摄

(七)望咽喉

1、红肿痛:红肿、疼痛、溃烂、脓点(乳蛾)

──实热(肺胃热毒壅盛)

红色娇嫩,肿痛不甚

──虚热(肾水亏少,虚火上炎)2、伪膜松厚、易剥、不出血:肺胃热盛

坚韧、着实、刮不去、出血:白喉

五、望皮肤

(一)色泽

发赤── 丹毒(抱头火丹、流火、赤游丹)

发黄──黄疸:阳黄、阴黄

发黑──肾阳虚衰

白斑──白殿风:风湿侵袭,气血不荣

(二)润枯

皮肤润燥──干涩:津液已伤

如鱼鳞片:肌肤甲错

(三)肿胀

肿胀──近按之如泥:水肿(阳水、阴水)

按之随手而起:气胀(气机不畅)(五)斑疹

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阳斑、阴斑

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压之褪色

麻疹、风疹、瘾疹

(六)白与水疱

白碚—湿温等患者皮肤上出现的白色小颗

粒,多由湿郁,汗出不畅所致

痱子──湿郁湿出不彻(暑湿、湿温)

热气疮──外感风热或肺胃蕴热

缠腰火丹——多为肝火所致

湿疹──湿热蕴结,复感风邪

(七)痈疽疔疖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缩(阳证)

疽:漫肿无边,皮色不变(阴证)

疔:形小根深,麻木痒痛

疖: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

六、望小儿指纹

适合于3岁以下小儿

色泽辨寒热

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

三关测轻重

风关──邪浅病轻

气关──邪深病重

命关──危重

透关射甲──凶

七、望排出物与分泌物

(一)望痰涎涕唾

1、痰与涕

痰黄粘稠成块──热痰

痰白清稀,灰黑点──寒痰

痰少而粘,难咯──燥痰

痰白滑,量多,易咯出──湿痰

脓血腥臭痰──肺痈

咳吐涎沫,口张气短——肺痿

鼻流浊涕——外感风热

鼻流清涕——外感风寒

久流浊涕——鼻渊

2、涎与唾

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虚寒(脾冷)

口中时吐粘涎──脾胃湿热(脾热)

不自主流涎──中风后遗症

“滞颐”(小儿口角流涎)──脾虚、胃热虫积

八、望舌

包括舌质与舌苔两个部分。

(一)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

干湿适中--为气血充足,阳气旺盛

四、望舌质

概念:即舌体的颜色、形态的变化

分类

正常舌象:淡红舌

病理舌象:舌色变浅—淡白舌

舌色加深—红绛舌、青紫舌

(1)察舌神

(二)望舌色

(1)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气不足

(2)红舌:主热证

实热虚热(阴虚)

(3)绛舌

(4)紫舌

淡紫舌:为气虚寒凝,温运无力所致

绛紫舌:热盛伤津,血凝所致

淡红瘀点:气滞血瘀所致

注意点:青紫舌主病的两重性

绛紫舌色红,干枯少津--热盛血瘀

淡紫舌色白,湿润多津--寒凝血瘀

望舌形

(1)老嫩

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

--主实证

嫩:纹理细腻,舌色浅多津;

--主虚证

(2)肿胀:舌体较正常大而厚

淡白而胖大--气虚、阳虚;

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

(3)瘦小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

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

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4)裂纹舌舌表面有各种形状的裂纹

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

淡白有裂--阴血不足;

多津而有裂纹——湿盛

(5)芒剌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剌,邪热亢盛;

舌尖--心火亢盛

舌中--胃火亢盛

(4)望舌态

(1)强硬:热入心包痰浊内阻中风先兆

(2)痿软:气血两虚阴液枯竭5

(3)震颤:气血亏虚肝风内动

(4)吐弄:心脾有热动风先兆

(5)歪斜:肝风内动痰瘀阻络

(6)短缩:寒凝经脉热灼筋痿

二、望舌苔

舌苔为胃气上蒸所形成。

正常为薄白苔

舌苔的变化苔色的变化

苔质的变化

(1)白苔:主表证、寒证

白而干裂如积粉--内热伤津,瘟疫暴起

(2)黄苔:主里证、热证

黄色有浅黄与焦黄的不同

黄色越深则表示热越深

(3)灰苔:主热证、寒湿证

灰而干燥--热甚伤津

灰而滑润--内有寒湿

(4)黑苔:主里证(热极或寒极)

多由灰苔发展而来

黑而干燥--热极津枯

黑而滑润--寒湿内盛

(2)润燥:反映津液状况

润苔--为津液未伤,过润则为水湿内停;

燥苔--为津液已伤,主热盛;

由润变燥--病情加重;

由燥变润--病情好转;

(3)腐腻:

腐苔--如豆腐渣主胃气衰败;

腻苔--如油状物主湿浊内盛;

(4)剥脱苔:主胃阴大伤、正气受损

全部脱落--镜面舌、猪腰舌

部分脱落--地图舌

第二节闻诊

概念:听声音、嗅气味

正常声音

发声自然

声调和谐

柔和圆润

言与意符

病变声音

(一)语声

1、语声重浊: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2、嘶哑音哑——发音困难

失音——完全不能发音

实证:肺气不宣,清肃失职(金实不鸣)

虚证:肺肾阴虚,虚火灼金(金破不鸣)

妊娠:胞胎阻碍经脉,肾精不能上荣

痫病-口中如作猪羊声

(二)语言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热扰神明(实证)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首尾不续,见人则止

——气郁痰结(癫症)

(三)呼吸

?喘:呼吸困难,气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

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哮: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时发时止

宿痰内伏,复感外邪

(四)咳嗽

咳——有声无痰;嗽——有痰无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实证—咳声重浊

虚证—咳声无力,声低气怯

咳嗽

咳声重浊紧闷——寒痰湿浊停聚

咳声不扬,痰稠而黄——热证

燥咳—干咳无力,痰少而粘

湿痰咳嗽——痰白量多而易咳

顿咳—阵发,气急,连声不断,终止作

鹭鸶叫百日咳

白喉—咳声如犬吠(白喉)

(五)呕吐实热—声大、势猛、黄绿苦水

虚寒—声小、势缓、清水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六)呃逆实热—呃声频作、声高有力

虚寒—呃声低沉、气弱无力(七)嗳气食滞胃脘—嗳气酸腐,

肝气犯胃—嗳气频作与情绪相关

脾胃虚弱—嗳声低沉,纳呆乏力(八)太息:又称叹息肝气不舒

(九)喷嚏:新病为风寒侵袭,阳气无所发越久病突发喷嚏为阳气回复之证

(十)鼻鼾:肥胖气道不利,痰湿内停

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

(十一)肠鸣:

第二节嗅气味

一、病体之气

(一)口气秽臭----胃热

酸臭气---胃有宿食

腐臭---牙疳或内痈

(二)汗气汗出腥膻---湿热久蕴

汗出臭秽---热毒内盛

腋下汗气膻臊---狐臭

二、病室气味

尿臊味——水肿晚期

烂苹果味——消渴病

第三节问诊

《十问歌》(明· 张景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寒—怕冷:

“恶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不减

——外邪侵袭,卫阳被遏

“畏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缓解

——阳气不足,失去温煦

热—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全身或局部自觉发热

常见的寒热症状有四个证型

(一)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并见,多见于外感表证

?机理:卫阳被遏不能达于肌表则恶寒,邪正相争则发热

(二)但寒不热——只怕冷而不发热,有虚实之分

?实寒: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新病)

?虚寒: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久病)

(三)但热不寒——只发热不怕冷,见于里热证,根据发热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

但热不寒

壮热:持续高热,多见于里热实证,乃阳盛热实的表现,伴面赤、汗多、口渴多饮

潮热:发热象潮水一样有定时,按时而热或

按时热势增高

阳明潮热:

湿温潮热:

阴虚潮热:

(四)寒热往来—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

少阳病:寒热往来无定时

——外感病达半表半里阶段

疟疾: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邪伏膜原,定时而发

二、问汗

概念

“汗”阳气蒸化津液从汗孔排出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

意义

诊察津液的盈亏,阴阳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一)表证辨汗

?表证有汗--外感风邪(中风证)

?表证无汗--外感寒邪(伤寒证)

(二)里证辨汗

?自汗:气虚或阳虚

?盗汗:阴虚或气阴两虚

?大汗:里热证亡阳证

?战汗:邪正相争之转折点

?黄汗:湿热交争

三、问疼痛

病机

实——邪气壅盛,阻滞气血、经络;

“不通则痛”

虚——阴阳气血不足、脏腑经络失

于濡养;

“不荣则痛”

(一)问疼痛性质

胀痛——痛而有胀感,多为气滞

刺痛——疼痛如针刺锥穿,多为瘀血所致

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邪伤阳

灼痛——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冷,多为火邪窜入经络所致

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有形实邪阻碍气机

隐痛——疼痛不剧烈,但连绵不止,多因精血不足、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重痛——疼痛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

空痛——气血精血亏虚

掣痛-经脉失养,多与肝有关

酸痛——疼痛而有酸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

1、头痛

头痛的部位与经络的关系:(从部位分)

头痛连项——太阳经

两侧头痛——少阳经

前额痛——阳明经

巅顶痛——厥阴经

2、胸痛

(5)真心痛——胸痛彻背如针刺刀绞,面色青紫,脉微欲绝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一)头晕:有晕眩之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

肝阳上亢—晕眩伴见头胀,耳鸣,腰膝酸软,颜面烘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气血亏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每因劳累加重,舌淡,脉细

痰湿内阻—头晕且重,如物裹首,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瘀血阻络—多见于外伤后瘀血阻滞,脉络不通;

五、问耳目

(一)问耳

1、耳鸣:

实证—突发、声大,按之不减;肝胆火炎

虚证—渐觉、声小,按之鸣减;肾精亏虚

2、耳聋:“精脱者耳聋”

实证—暴聋;实邪上壅于耳,清窍闭塞

虚证—渐聋;年老精衰气虚,脑海失充

3、重听:年老肾之精气虚衰

(二)问目

1、目痛:

红肿疼痛明显——肝火上炎,暴发火眼等

微痛并感干涩——阴虚火旺

2、目眩:眩晕症

3、目昏——视物不清(视力减退)

雀盲——每至黄昏视物不见

歧视——视一为二

七、问饮食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1、口不渴:多见于寒证、湿证

2、口渴多饮:

伴壮热、口渴喜冷饮——阳明经证

伴小便量多,体渐瘦——消渴病

3、口渴不多饮:阴虚、湿热、痰饮证、瘀血内停、热入营血证

渴欲饮但水入即吐:饮停于胃

渴但欲漱水不咽:内有瘀血

(二)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邪气困阻中焦或脾失健运

纳少—脾虚;纳呆—湿邪困脾

2、厌食:食积-“伤食必恶食”

厌油腻—湿热

妊妇—胃失和降

3、消谷善饥:胃火炽chi盛

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

5、偏嗜食物:小儿虫积等

6、除中:脾胃之气将绝

(三)问口味

1、口淡:脾胃气虚,寒证

2、口苦:热证

3、口甜:湿热蕴脾

4、口酸:消化不良,肝气犯胃

5、口涩:燥热伤津

6、口咸:肾虚及寒水上犯

7、口粘腻:湿浊,痰饮

六、问睡眠

(一)失眠:难入睡浅睡眠早醒多梦心肾不交,虚火上扰—烦躁多梦,难入睡

心脾两虚,血不养心—浅睡眠,早醒

胆郁痰扰,神志不宁—易惊醒,口苦

食滞胃脘,上干心神—腹胀,难入眠

“胃不和则卧不安”

(二)嗜睡:气虚痰湿阳衰

饭后易困—气虚,阳虚

易困倦,体胖脘痞—痰湿困脾

精神极度疲乏,似睡非睡—心肾阳衰

八、问二便

(一)问大便

1、便次异常

(1)便秘—秘结不通或排便时间延长

热秘:热伤津液冷秘:阳虚阴寒凝滞气秘:气虚无力推动虚秘:血虚肠道失润

(2)泄泻—脾失健运,水走肠间

水样泄:脾失健运

五更泄: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脾土失温

湿热泄:饮食不洁,湿热内蕴

问大便

2、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大便中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

脾肾阳虚,不能腐熟水谷

溏结不调——大便时干时稀,稠结不爽

肝郁脾虚,肝脾不调

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

痢疾,湿热交阻肠间,脉络受损

问大便

3、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大肠湿热

里急后重—痢疾,湿热内阻肠道气滞

排便不爽—肝郁乘脾:腹痛作泻,泻后痛减

伤食:酸腐臭秽,泻后痛减

湿热蕴结:泻下黄糜,粘滞不爽滑泻—肾阳虚衰

肛门气坠:脾虚中气下陷

(二)问小便

1、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

虚寒证——气不化津

消渴证——肾虚

(2)尿量减少

里热证——热盛伤津

水肿病——肺、脾、肾功能失常

2、尿次异常

(1)小便频数

下焦湿热:小便频数,短赤而急

肾气不足:量多色清,夜间尤甚

(2)癃闭:点滴而出为癃;点滴不出为闭

虚证:阳虚气化无力,开合失司

实证:瘀血、结石阻塞

第四节切诊

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一)脉诊的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法):

上部、中部、下部

2、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趺阳、太蹊

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3、寸口诊法:寸口是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又称“气口”“脉口”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寸口诊法原理

寸关尺的定位

?1、先定关: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

?2、再定寸、尺: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与脏腑相配

?左手右手

心(君火)肺(金)

肝(木)脾(土)

肾(水)肾(相火)

——————————————————

阴、血、精阳、气

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命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平息和体位

?平息:“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体位:坐位卧位

?与心脏等高

?2、诊脉时间:平旦为佳,安静

诊脉方法

指法:手指略成弓形倾斜,指腹对脉脊。高大者宜疏,矮小者宜密,小儿用拇指定关法

1、举:轻取

2、按:重取

3、寻:中取

循法、推法、总按、单按

总按

单按

(二)平脉

平脉既正常脉象的特点

1、胃:脉来从容、和缓、流利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胃少为病”“无胃为死”《素问?玉机真脏篇》

2、神:应指有力,节律整齐

“按指下之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

3、根: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绝

“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脉经》

四、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1、浮脉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反减

【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

脉理:

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于表,故脉浮

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三秋得之应无恙,久病逢之确可惊”

二者的区别:表证脉浮但有根;里虚脉浮而无根

2、沉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临床意义】里证

常见于下痢、浮肿、呕吐、郁结气滞等

沉而有力-里实:气血内困于里;多因水、寒、积滞所致(寒主收引,水性沉潜,积滞则阳气伏郁)

沉而无力-里虚:阳气虚不能升举

3、迟脉

【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一分钟不满60次)

【临床意义】主寒证,亦主邪热结聚里实证

1)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实寒:寒邪凝滞,阳气失于宣通

虚寒:阳气虚弱失于温运

2)亦主热证:邪热结聚,经隧阻滞

多见于里热实证。(阳明腑实证、肠伤寒、脑膜炎等)

《四诊抉微》“迟脉属脏主寒,此一定之理,乃其常也。若论其变,又有主热之证治,不

可不知。所以然者,以热邪壅结,隧道不利,失其常度,脉反变迟矣。”

《伤寒论》“阳明病,脉迟,有潮热者,……可攻里也,大承气汤主之”

“又如脑膜炎,常因脑压增高,出现高热、脉迟,须脉证合参,勿作寒论。以免误诊”

4、数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5-6至

【临床意义】主热证,亦主虚证

1)主热证--因热迫血妄行,故脉数

凡外感发热、胃热、肠热、肺痈、肠痈、疮疡、或阴虚火旺等均可见数脉

2)主虚证--精血耗损,元气亏虚,脉来虚数。多见于虚劳日久之人

5、洪脉

【脉象特征】脉形宽大,滔滔满指,来盛去衰

【临床意义】主热甚(气分热甚)

里热内盛,气盛血涌故脉来洪

洪大有力,此为太过,多为里热炽盛,必伴见壮热,烦躁,口渴,吐血,疮疡及暑热汗出等。

《伤寒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汤主之”

亦主虚证:若洪大无力,则不主气分热盛,乃阴精耗竭,孤阳将欲外越之兆。

凡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出现洪脉则为阴损阳散之危重证候。

6、细脉

【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侵

1)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则脉来细而无力

凡久病气血亏耗,年迈体弱,失血,盗汗,自汗,阳虚畏寒,虚胀,泄泻等,可见到细脉《脉诀刊误》:“主血少气衰”

《伤寒论》:“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脉的宽度分类细脉

2)主湿侵:脾虚湿盛或感受湿邪,湿邪阻碍脉道,故脉细

凡湿邪伤人,或内困脾胃,或留滞经络,常可

见到细脉

《金匮要略》:“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湿痹”

《诊宗三昧》“湿痹脚软,自汗失精,皆有细脉”

9、虚脉

【脉象特征】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

【临床意义】主虚证

血虚不能充盈,气虚不敛而外张

可见于久病虚劳、伤暑气阴两伤等

《诊家枢要》:“虚,气血俱虚之诊也,为暑,为虚烦多汗,为恍惚多惊”

《三指禅》:“多因伤暑毒,亦或血虚空”

10、实脉

【脉象特征】应指幅幅,举按皆然

是一切有力脉的总称

【临床意义】主实证

邪盛正实,正邪相搏,气血涌盛脉道充满故实

凡邪气有余,阳热内郁所致高热谵语,腑实便坚,三焦火盛,食滞胁痛等,皆可见实脉…”

11、滑脉

【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诊家正眼》“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脉经》“与数脉相似”

【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

1)主痰饮:痰饮为阴滑之物,痰湿聚于体内,足使脉内阴液增加,血流如粒而现滑象《素问脉要精微论》“滑为阴气有余也”

2)主食滞:宿食化热,气实血涌

《金匮要略》“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3)主实热:正盛邪实,气血涌盛

《伤寒论》“伤寒脉滑而厥者,有里热,白虎汤主之”

脉流利度分类滑脉

1)主妇人的孕脉:气血充盛

《景岳全书》“妇女脉滑数而经断者,为有孕”

《脉诀》“尺脉滑利,妊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2)见于正常人:滑缓为平人之常,多见于青壮年,尤以女性明显

《景岳全书》“若平人脉滑而和缓,此自营卫充实之佳兆”

12、涩脉

【脉象特征】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临床意义】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

1)涩而无力--伤精、血少

多见于亡血,失精,闭经,死胎,或精冷阳萎

《金匮要略》“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诊家枢要》“涩,为少血,为无汗,为血痹痛,为伤精”

脉流利度分类涩脉

2)涩而有力--实证(痰食积滞、瘀血)

气、血、食、痰阻碍脉道,脉行不畅

《金匮要略》“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故知有宿食”

主瘀血:凡胸痹、腹中积块、症瘕、痛经、经

闭,及附件包块、陈旧性宫外孕包块等,可见之

《素问脉要精微论》“涩则心痛”

15、弦脉

【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诸痛症、痰饮、疟疾等

弦为肝脉,为气机不畅之象

凡肝气胁痛、腹痛、冷痹、疝瘕、疟疾等多见弦脉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诊法合参,病症结合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概念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 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 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西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

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言前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 绪论 【学习要点】 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 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 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 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 第一章问诊 【学习要点】 一、问寒热 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 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 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 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 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七、问饮食与口味 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

中基中诊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 痰饮饮停胃肠,悬饮饮停胁下,溢饮饮停肢体,支饮饮停胸肺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发病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发病的类型: 感而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并与并病、复发。 感邪后立即发病,称为感邪即发。 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其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多见于外感疾病和某些外伤。 徐发是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缓发。徐发与致病因素的种类、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继发,是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原发病与新产生的疾病在病理上密切相关。 复发是指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 病机 阴阳互损 肾藏精气,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阴阳之根本。因此,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脏同时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又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之假象。再表现:如热结肠胃,里热炽盛,可见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等实热之症;如小儿食积所出现的腹泻;妇科瘀血内阻出现的崩漏下血等,亦属此类。 概念:指由于阴气阴液亏耗,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耗伤肾脏精气,损及肾阳,继而出现畏寒肢冷,夜尿清长,面色表现:如肝阳上亢病证,病机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若病情发展,进一步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1.阴损及阳 阴阳或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病理变化。 形成:多由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无力所致。反见盛势 虚实至虚之病,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 表现: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可见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胖嫩而苔润,脉虚而细弱等正气不足病证;同时又可见腹胀满(但时有和缓轻减),腹痛(但喜按)等假实之症。再如老反有羸状”。 概念: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大实之病,真实假虚即“大实有羸状”。 年或大病、久病,气虚推动无力而出现的便秘,亦属此类。 形成:多由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 防治原则 特点:阴寒内盛为疾病的本质,由于格阳于外,可表现出某些假热之象,即为真寒假热即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并向阴阳离决发展之危重病证。 绝阳虚阴盛基础上,突然出现面色泛红,烦热,口渴,言语过多,脉大而无根等假热之象,证。表现:如极度衰弱之虚寒证,在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踡卧,脉微欲 2.阳盛格阴 概念: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表现:如外感热病,邪热炽盛,可见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可表现出某些假寒之象,即为真热假寒证。 特点:阳盛于内,实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实际是阳气不能外达),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症,病势发展较重之时,又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即是阳盛格阴危重病证。成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病证。 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阳损及阴 成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病证。 白,脉沉细无力等阳虚之症,即说明已发展表现:如肾阳虚亏,水泛为肿病证,病机主要是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津液代谢障碍,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水液贮留,溢于肌肤所致。若病变发展,肾阳进一步虚损,耗伤肾中精气,则阴无阳以生, 1.阴盛格阳 概念: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致使肾阴亦日益亏耗,继而出现消瘦,烦躁升火,甚则瘛疭等肾阴亏虚见症,即说明已发展阴阳格拒 未病先防 1.养生以增强正气 包括顺应自然、养性调神、护肾保精、体魄锻炼、调摄饮食(注意饮食宜忌、药膳保健),以及运用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方面。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

总论: 一、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美尼尔氏综合症 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2.明清伤寒学派 错简重订派: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大力倡导) 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陈修园) 辩证论治派: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 尤怡,钱潢(以法类证) 陈修园,包诚(分经审证) 二、医经学派: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疡门开手第一方。 三、经方学派:重方药(秘方) 四、中西汇通派唐宗海(第一人) 五、河间学派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 (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 荆山浮屠:罗知悌 六、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 七、攻邪学派张从正“汗、吐、下” 八、丹溪学派养阴 九、温补学派 宋《局方》温燥 金朱丹溪寒凉降火———苦寒 明温补 清寒凉 十、温病学派温疫学派: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 温热学派: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温病四大家) 华佗145-208东汉末医家建安三神医(董奉,张仲景)“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1.麻沸散: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 2.五禽戏:运动养生(华佗对中医养生的最大贡献) 3.漆叶青黏散:黄精漆叶桑葚何首乌茅山术 《华佗神方》孙思邈著 整易麻药神方:川乌草乌胡茄子羊踯躅麻黄专为开取箭头时用,服之令人不痛。 外敷麻药神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南星生半夏胡椒蟾酥荜茇细辛专为施割症时,可治骨质增生“阳化气,阴成形”解麻药神方:人参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 神膏:乳香没药血竭儿茶三七冰片麝香 热加黄连,腐加轻粉,有水加龙骨,收口加珍珠、蟹黄,杖伤三七倍用。 孙思邈药王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注重养生、医德。 对《伤寒论》的研究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一则麻黄,一则青龙” “以方类证”“三纲鼎立”之说 治疗经验 中风:1.伤风,太阳中风 2.关节不利,疼痛风寒湿痹乌头,天雄,附子 3.半身不遂,口僻,言语不利独活酒,牛膝酒 真中风风邪入中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最新)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中诊复习

中医学基础(中诊部分)复习资料 诊法 第一节.望诊 望诊的内容: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望二阴、望排出物 1.望神: 神的概念:广、狭之分;望神的原理:精、气、神; 望神的意义:⒈了解精气的盛衰⒉判断病情的轻重⒊推测预后的吉凶 重点:两目、神志、面色、形态 内容:1)得神概念:是精充体健神旺的正常表现 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两目精彩,面有光泽,肌肉不削,呼吸平稳,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意义:①精充体健神旺(健康无病);②虽病而正气未伤,精气未衰,主病轻,预后好。 2)失神(无神)概念:是精亏神衰的病理表现 表现:精神萎靡,言语错乱,面色无华,两目暗滞,肌肉瘦削,动作艰难,反应迟钝,呼吸气微或喘促甚者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意义:①表明正气大伤,精气大亏,主病重,预后差;②甚者表明邪陷心包,精气将脱 3)少神(神气不足),即轻度失神。 表现:精神不振,面色乏泽,声低懒言,动作迟缓,健忘嗜睡,体倦乏力。 意义:表明正气不足,精气轻伤,机体功能低下。 4)假神概念: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征象。 表现:本已失神病人突然:神识转清,言语不休,食欲增进,想见亲人,目光转亮,面色晦暗而两颧泛红如妆。 意义:表明精气已衰,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残精外泄。 5)神乱概念:即精神错乱或精神失常 表现及病因病机: ①癫证表现:痴呆喜静,举止失常,喃喃自语,见人则止 因机:忧思气结痰凝,阻蔽神明 ②狂证表现:躁扰发狂,胡言乱语,打人毁物,不避亲疏。因机:暴怒气郁化火,痰火扰心,或阳明热盛,扰乱心神。 ③痫证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醒后如常。 因机:肝风夹痰上逆,蒙蔽清窍;或痰火扰心,肝风内动。 2.望色 (1)白色 主病: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表现: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血虚或失血面色白虚浮——阳虚水泛 面色苍白——阳气暴脱,阴寒内盛(2)黄色 主病:虚证,湿证 表现:面色萎黄——脾胃气虚 面黄虚浮——脾虚湿蕴 面目一身俱黄——黄疸 鲜明如橘皮——阳黄,湿热证 晦暗如烟熏——阴黄,寒湿证 (3)赤色 主病:热证,或戴阳证 表现满面:通红——实热证 午后两颧潮红——阴虚证 面色苍白而两颧泛红如妆——戴阳证 (4)青色 主病:寒证、痛证、血瘀、惊风 表现: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盛、痛重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暴脱,气虚血瘀 小儿眉间、鼻柱、口唇发青——惊风 (5)黑色 主病:肾虚、寒证、痛证、水饮、血瘀 表现:面色淡黑晦暗——肾阳虚 面黑干焦——肾阴虚 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3.望形(体) ●概念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及体质类型等来诊察疾病的方法●诊病原理:

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刘美林8.29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1、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摘要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课程标准自身发展的需要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

诊断学复习资料整理

诊断学 第一篇常见症状 第一节发热 1.发热的机制 ⑴致热源性发热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 ①外源性致热源包括: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多糖体成分及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②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 ⑵非致热源性发热: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②产热过多③散热减少 2.发热的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分为 ①低热:37.3~38℃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 3.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⑴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 ★(填空)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①骤升型②缓升型 ⑵高热期: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⑶体温下降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4.举例说明发热的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的定义仅为了解,背热型及临床意义即可。) ⑴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⑵驰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⑶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⑷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⑸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和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⑹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5.非感染性发热临床常见病因 ⑴无菌性坏死组织⑵抗原抗体复合物⑶内分泌代谢障碍⑷皮肤散热减少⑸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⑹自主神经系统紊乱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 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 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infection )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 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 )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 on daryi nfection )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 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

1212新修订课程标准讲稿0929

目录 一、关于课程的理论............................................................................ .. (1) 二、关于课程修订的理论成果理解............................................................................ . (4) 三、关于总体设计修订成果的理解............................................................................ . (4) 四、关于必修模块修订设计的理解............................................................................ . (6) 一、关于课程的理论 什么是课程? (一).课程 一个复杂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其目的是什么? 它是如何影响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 与讨论表明,对课程的概念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 几种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跑道” ?一是认为课程是一种行动计划,或是一种书面文件。 ?二是把课程定义为对学习者的经验的处理, 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 ?三是认为课程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选择。 ?四是认为课程存在不同的水平。 课程的不同的水平 代表者古德兰德(Goodlad,1979)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 课程是: 理想课程(Ideal curriculum)(愿景、顶层规划) 文件课程(Formal curriculum)(课标、教材) 理解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教师的) 实施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课堂的) 经验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学生的) 2.课程价值: (1)课程价值的涵和分类 关于课程价值的认识有多种,主要争论形成如下观点即:课程价值的工具性与在性; 课程价值的永恒性与流变性。工具性即是课程的工具价值,在性即是课程本身的价值,工具价值在于实现课程目标,进而实现教育目的。课程价值的对象主要是学习领域,影响、决定着学习领域和具体容的选择决策。(什么学习领域最有价值或较有价值;有什么价值;对谁有价值(价值的主体);为什么有价值(价值的论证)。 3、课程的价值取向

中基中诊复习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导论 1、中医四大经典 2、《诸病源候论》 3、金元四大家及其医学流派 4、《本草纲目》 5、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6、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3)恒动观念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自然界、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 辨证论治:病、症、证、辨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气的概念;气机和气化的概念 2、阴阳的概念与属性划分;阴阳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的含义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阴阳偏盛、阴阳偏衰。 中医学的病机纲要:“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概念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互根原理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5、五行的概念、五行的特性 6、五行的生克:正常生克关系――相生、相克顺序;五行的生克异常:相乘、相侮的概念。 7、根据相生、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及治法 第二章藏象 1、藏象的概念、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藏象学说的特点 2、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3、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的表现 4、脾与胃相表里关系表现在: 5、肺主宣发、肺主肃降的含义 6、三焦概念 7、“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降为顺”、“腑以通为补” 8、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气血津液 1、气的主要来源;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及其功能 2、血的生理功能 3、津液的基本概念及津液的区别要点 4、津液的代谢过程: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过程; 津液代谢涉及的的主要脏腑(脾、肺、肾);津液排泄的主要形式;津液的功能 5、气与血、津液的关系; 6、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第四章经络 1、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与十二经别。正经包括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为“十二经脉”。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流注次序、表里关系 3、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称为“一源三歧” 督脉:“总督一身阳经”,“阳脉之海”。任脉:“总任诸阴”,“阴脉之海”,“任主胞胎”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第五章病因与发病

中诊复习提纲

填空题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的桥梁。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是《脉经》。 《脉经》的成书年代是晋代,作者是王叔和。 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诸病源候论》。 《濒湖脉学》的成书年代是明朝,作者是李时珍。 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是《敖氏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的成书年代是元代,作者是杜清碧。 《三指禅》的作者是周学霆。 《温病条辨》的作者是吴鞠通。 明清时期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载于《寓意草》。 《外感温热篇》的作者是叶天士。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作者是陈言。 《伤寒舌鉴》成书于清代,作者是张诞先。 《彩图辨舌指南》成书于1917,作者是曹炳章。 卫气营血辨证由清朝叶天士创立。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审查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 “十问歌”的作者是张景岳,出自《景岳全书》。 附.“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崩漏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西晋王叔和著有《脉经》,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公元前三世纪初,名医张仲景编著了不朽著作《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证论治理论,奠定了诊断的基础。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包括病因、气血津液、六经、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 神的含义: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是指人体的精神活动。 失神的面色表现是晦暗暴露。 失神的临床意义是脏腑精气衰败,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失神的眼睛表现是目无精彩,目暗睛迷,活动迟钝。 假神的临床意义是精气衰竭已绝,阴不敛阳,虚阳外泄,阴阳即将离绝。 客色是指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面色出现相应的变化。 主色是每人面色不一致,属于个体特征。(一生不变者安) 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面色歌诀:青主寒瘀痛惊风;赤热虚实妆戴阳;黄主脾虚湿黄疸;白主阳虚气血脱;黑主肾虚饮痛瘀。 《灸枢·五色篇》关于面部脏腑部位的分法是:阙中为肺,阙下为心,年寿为肝,准头为脾。 望色十法是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 望色十法之浮沉可辨表里;清浊可辨阴阳;微甚可辨虚实。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中诊

[转]11级中诊复习题答案完整版(除选择填空病例分析) 简答题(30个) 1.试述虚证失神的特征表现及临床意义。; 面色:简面色晦暗无华,两目:目无光彩眼球呆滞,精神:精神萎靡不振或郑声神昏,形体:反应迟钝动作艰难,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 临床意义:提示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竭,多见慢性久病之人。 2.试述假神的特征表现及临床意义。 特征表现: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神志清楚;或本已目无光彩,突然目光转亮;或本已面色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游移不定。或本已久病少言懒语,突然言语不休,相见亲人;或本已久病不能进食,或已无食欲,突然欲进饮食或暴食。 临床意义:提示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常见于临终之前,是死亡预兆,古人比作“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中医望诊观察的内容有哪些方面? 全身望诊:忘神,色,形,态;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 望排出物:望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望小儿食指络脉;望舌:舌质和舌苔 4简述黄色的主病和分类主病。 黄色主脾虚,湿证 面色萎黄(淡黄而晦暗不泽):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面色苍黄(黄中兼青):肝郁脾虚 黄胖(淡黄虚浮):脾气虚衰,湿邪内盛 黄疸(面目尿俱黄):阳黄:黄色鲜明如橘皮,湿热熏蒸为患;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寒湿阻滞为患 5简述赤色的主病和分类主病。 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两颧潮红:虚热证; 戴阳证:久病重病本已面色苍白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为戴阳证。提示脏腑精气衰竭殆尽,正气大伤,阴不敛阳,阳气即将离决,属病危。 6简述正常舌象的特征及望舌的主要内容(或舌象分析要点)。 正常舌象:舌质淡红、鲜明、润泽,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望舌主要内容:望舌质:舌的神气、色泽、形质、动态及舌下络脉; 望舌苔:望苔质:薄厚、润燥、腐腻、有根无根;望苔色 7实热证和虚热证临床表现有何异同? 实热证:赤甚,满面通红,病势急重,体质壮实,具有实证和热证的特点。 虚热证:赤微,两颧潮红,多为体弱久病,病程缓慢,具有虚证和热证的特点。 8试述淡白舌和红舌的临床意义。 淡白舌:主阳虚证:淡白胖嫩润滑;气血两虚证:淡白光莹痩薄。 红舌:主热证:舌红有苔(黄苔),实热证;舌红少苔或无苔,虚热证。 舌色稍红,或仅边尖红:外感表热证初象;舌尖红赤破溃:心火上炎;舌两边红赤:肝胆湿盛;舌上有出血点:在外感热病上,多为邪热迫血妄行;在内伤杂病往往为内脏出血前兆。 9简述喘与哮的特征及区别。

西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慢性支气管炎: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等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临床表现】 1、症状:主要有咳嗽、咯痰、喘息。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病情逐渐加重。起初常在寒冷季节发病,晨起尤著,夏天自然缓解,以后可终年发病。①咳嗽:主要原因是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以及分泌物在支气管腔内的积聚。早期咳声有力,白天多于夜间,病情发展,咳声重浊,并痰量增多。继发肺气肿时,常伴气喘,咳嗽夜间多于白天,尤以临睡或晨起更甚。 ②咯痰:夜间副交感神经相对兴奋,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在支气管腔内蓄积,晨起改变体位,痰液刺激气管引起排痰。呈白色黏液痰,黏稠不易咳出,量不多,偶可带血。病情加重或并发感染时增多变稠或变黄。 ③喘息:见于喘息型患者,由支气管痉挛引起,感染及劳累后明显,合并肺气肿后喘息加剧。 2、体征:慢支炎早期无明显体征,有时可在肺底部闻及干湿罗音,喘息型支气管炎在咳嗽或深吸气后可听到哮鸣音,发作时有广泛的湿罗音和哮鸣音,长期反复发作可见肺气肿体征。 3、主要并发症:阻塞性肺气肿(最常见)、支扩(咳嗽痰多、咯血、湿罗音、杵状指)、支气管肺炎(慢支炎蔓延致感染,寒战发热咳嗽增剧、痰多、呈脓性)。【分型】 1.单纯型(咳嗽、咳痰,不伴有喘息) 2.喘息型(咳嗽、咳痰、伴有喘息、哮鸣音) 【分期】 1.急性发作期:一周内脓性或黏液脓性痰,量明显增加,伴发热等炎症,或“咳、“痰”“喘”任一项加剧。 2.慢性迁延期: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迁延1个月以上者。

3.临床缓解期: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少量咳痰,保持2个月以上者。【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细菌感染时可见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总数增高。 2、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阴影。 【诊断】凡有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至少持续3个月,并连续两年或以上者,在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如肺结核、尘肺、支气管哮喘、支扩、肺癌、心脏病等)后,诊断即可成立。 【鉴别诊断】1、支扩。本病以慢性咳嗽咳痰为主症,常表现为大量脓性痰或反复咯血。X线检查见支气管壁增厚呈串珠状改变。支气管碘油造影可确诊。 2、支哮:喘息型慢支炎需与支哮鉴别。前者多见于中老年,咳嗽、咯痰症状突出,常因咳嗽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伴喘息。支哮常有个人及家族过敏病史,多自幼得病,早期以哮喘为主,突发突止,解痉药可缓解,支哮反复发作多年后可并发慢支炎。 【治疗】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治疗为主,喘息型慢支尚需给予解痉平喘治疗。缓解期主要是预防复发,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1、急性发作期:①控制感染。常选用大环内脂类、喹诺酮类等,如阿莫西林0.5g, 口服,每日2次。 ②祛痰、镇咳。一般不单用镇咳药,因痰不易咳出,反可加重病情。使用祛痰镇咳剂,促进痰液引流,有利于控制感染。常用药如沐舒坦30mg,口服,每日2次。若痰稠仍不易咳出者,可配以生理盐水,加入a-糜蛋白酶雾化吸入,以稀释气道分泌物。 ③解痉平喘。适用于喘息型者急性发作,常用氨茶碱0.1g,每日3次。 2、缓解期,加强锻炼,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卡介苗每次一支肌注,每周2次。 。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腔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同时伴有气道周围肺泡壁的破坏。分非阻塞性和阻塞性两大类。阻塞性常见,病程长,发展缓慢,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历史与社会新修订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新修订)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并存。这对每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充分体现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努力吸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质,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力求遵循唯物史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发展, 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 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人文性。本课程的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它以历史、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 法为支撑,从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出发,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崇高 美好的理想。 综合性。本课程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在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获得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 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基本理念 1.贴近社会生活,促进自主发展。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 念。 2.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本课程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的环境,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人 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3.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本课程的综合性来自相关内容的联系。包括生活主题与史地知识的联系;历史与地理学科概念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区域历史的纵向联 系;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史地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4.坚持唯物史观,揭示发展规律。本课程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看待,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 今天的社会,使学生纵向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横向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通过这种学习,认识历史与社 会发展的规律,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打下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以历史和地理为基础,整合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力求综合范围适当、建构形式合理。 从公民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基于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以人类文明的演进特别是中华 文明的发展为主线,以当代社会的发展为主题,整合“历史”与“地理”两个相互关联的学科领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整体规划内容目标的设置与实施,这是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依据这一设计思路,本课程的内容目标分设三个主题。 主题一:生活的时空。以时间和空间为框架,帮助学生从生活的区域、生活的变化两个视角观察和感 受生活的意义,同时获得有关地理、历史探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 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以人类社会的变迁为框架,认识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和生态文明的传承。 主题三:发展的选择。以进入20世纪后中国和世界发展道路的选择为框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为主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