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

构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

构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
构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

作者简介:杨鲜鲜(1982—),女,河南平顶山人,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

构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学术权力

与行政权力的和谐

(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大学内部的权力主要由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构成,我国大学权力构成主要属于行政权力主

导型。这种大学管理体制强调行政权力的作用,普遍存在着忽视学术权力的现象,造成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应该明确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内涵,实行学术民主管理等途径建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和谐的运行机制,才有助于明确大学管理中的责权,提高大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学术权利;行政权利;和谐运行

大学由社会边缘移向社会的中心,已经成为一个受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具有双重特性的社会组织。它既要发展学术,为学科服务,又受制于政治经济,要服务社会。尽管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但无论在那个国家现代大学都是由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两个子系统组成的。这两个系统的管理机构和人员享有的权力,即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大学能否顺利发展,是大学管理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应该构建两种权利的和谐,以此来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的内涵界定及其关系分析

权力是施行管理的核心,制约或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同样是规定和控制高校的“权力”。正如伯顿?克拉克指出“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高校作为一种学术性社会组织,同时存在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两种权力现象,其运作及相互关系更为复杂。当前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对高校管理中各种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地位进行新的评价,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新的界定,以充分发挥二者的长处,确保高校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高校的健康发展。

(一)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的内涵界定

对高校管理和管理中的权力问题,许多专家进行了研究,不少人试图给出一个完整的定义,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结果,甚至有专家指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根本就不是一对对称概念,这除了研究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外,更重要的是二者在高校管理中常常交

织在一起,难以区分。但在高校管理及研究中已形成了为多数人认同的观点:

学术权力(academicpower)。学术权力就是由专家学者拥有的影响他人或组织行为的一种权力形式,其权力的来源是科学真理和专业知识7就大学而言,其权力的主体是教学、科研人员,但主要是那些代表了大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教授及由他们构成的团体7学术权力存在的目的,一般说来是保证学术标准得以贯彻,学术人员赖以生存并为之献身的学科得以发展,学术人员的权益得以保证。

行政权力(administrativepower)。相对于学术权力,大学的行政权力是依靠包括国家法律、政府意志、社会要求、学校规章等制定的强制手段形成的影响和支配大学内部成员和机构的一种权力形式,该权力具有强制性,其主体为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及其机关。当然,其目的是保证学校目标的实现。[1]

(二)大学管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总的来说,两者是即有矛盾和冲突又互为补充的关系。

按照认识论哲学观点,学术权力是由学术活动本身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知识是学术权力的载体,其目标是追求真理,探索知识。学术权力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在真理面前学者都是平等的关系,“权力”的大小不是被任命的,而是取决于知识掌握的多少、水平的高低。由于学术的特性,学术权力具有发散、分权的特性,体现的方式应是民主的7行政权力来自于科层制组织的任命,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隶属关系,权力的大小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HuazhongNormalUniversityJournalofPostgraduates

第14卷第1期

Vol.14No.12007年3月March2007

取决于所在的管理层级高低。行政权力的体现方式是行政命令的下级服从上级。因此,行政权力具有内敛、集权的特征,尽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管理的机制、体现的方式、价值追求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是为学校的发展目标服务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科学事业进步,为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大学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真正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才能确保大学的基本属性。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只有充分尊重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权力,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科才会有所发展,学校才能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大学的功能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各学校之间的独立性所决定了学术权力分散性特征,但过于分散的学术权力会影响大学的决策效率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大学作为一个既服务于学科又服务于社会的复杂系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把这些分散的各个学科连接成一个整体。行政权力的收敛性特性正好弥补了学术权力的不足。但行政权力的泛化,会导致学术权力的作用受到抑制,影响大学学术功能的发挥。[1]因此,如果两种权力失衡,都将导致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冲突,不利于大学的发展。从世界各国高校权力结构类型及改革趋势看,无论是行政权力主导型的,还是学术权力主导型的,都在向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调型方向发展。

大学管理中在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主次先后关系的情况下,两种权力能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保证大学目标的实现。反之,两者常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影响大学的事业发展。在高等教育的不同层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所起的作用不同。院系处于学术组织的最基层,这一层次的学术人员直接从事着学术活动,掌握着知识的第一手材料,他们对学术事务最有发言权。因此,基层的学术事务管理应是“学术权力主导”型。大学层面的学术事务管理,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术力量的作用,以宏观管理为主,实行学术管理民主化。明确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职权范围,扬长避短,建立起分工合作关系。在审议、决策学术事务时,应是“学术权力主导”%在实施决定时应是“行政权力主导”。

二、我国高校两种权利运行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中的问题主要是行政权力泛化的现象比较严重。高校被视为事业单位,并且按照党政机关给予一定的级别。我国高校按行政级别来划分可分为:副部级高校、正厅局级高校、副厅局级高校。在高校内部也是比照党政机关的级别来设置管理机构,以及任命管理干部,高校的校级领导都由上级任命,学校的管理模式以科层制为主,科长对处长负责,处长对分管的副校长负责,副校长对校长负责。在院(系)一级教学单位也是院长(系主任)对校长负责,而教研室主任对院系领导负责。在我国高校内部虽然也建立了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等学术机构,但其作用不太明显。行政权力的泛化给我国高校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官本位严重

本来高校是开展教学和学术活动的地方,应该以办学质量的好坏来作为衡量学校的标准。由于高校的管理干部有着跟党政机关干部一样的级别,造成了官本位思想在高校泛滥,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很多高校比照党政机关干部级别来制定福利政策。比如在分房时,讲师相当于正科级,副教授相当于副处级,教授相当于正处级等。这种福利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官本位思想,造成了学术人员心性迷乱。为了追求一定的利益,许多有学术造诣的教师为了当官而毁掉了学术前途。

(二)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目前我国高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并没有完全改变。在机构改革中,许多高校没有认真地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问题,只是对行政权力重新进行拼装组合,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来设置管理机构,处科级干部较多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许多院校进行的校院系三级管理改革,出发点是好的,但实施时却出了一些问题,有级别的干部越来越多,带来的是办事效率越来越低。

(三)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严重冲突

行政权力的泛化必然造成对学术事务过多干涉,因此冲突是难免的。在我国高校,诸如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大多是作为咨询机构,大部分学术事务是由行政权力来决定,行政权力的泛用导致了行政人员与学术人员的冲突和对立。学术人员认为行政人员在制定政策时更多的是考虑本群体的利益,教师应有的权利得不到体现,教师要承受诸多的压力,比如评定职称时的外语计算机考试,论文要在何种级别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生的评价、专家的评价、同行的评价、竞争上课等等。而行政人员的压力较小,能上能下目前还无法全面彻底实施。显然,行政权力泛化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它必将影响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地和思想原创地的生命力。

我们知道,一种管理活动本身固有两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合理组织生产力%二是社会属性,维持一定的生产关系。一方面,高校内部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在如何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组织全部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它的社会属性体现在如何调整高校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证学校教育方针的实

现。可以看出,两者所包含的思想在高校这种教育性管理活动中应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对高校这种教育性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懂得高校是以″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形式而存在的,不明白高校学术权力的作用和地位,那么对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存在矛盾的必然性就不可能有正确而清晰的认识。[2](p132)自然,在管理过程中就看不到高等学校与企业以及其他机构的差别,导致过分强调行政权力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忽视学术权力。这样,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得不到很好的处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发挥。这种根植于官本位思想之上的行政权力泛化现象,显然是重管理的社会属性而轻自然属性的折射,当然不能做到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行政权力压制学术权力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对管理的二重性认识存在偏差。因此,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应是高校管理者管理理念的基础。

三、确立两种权利和谐运行的思路

新一轮高校改革已经开始,但由于整个改革没有打破“官本位”和“行政权力中心”的管理体制,只是在机构的精简和行政干部的选用上做文章,没有多大力度。所以,确立高校内部管理的新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关键就是构建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的和谐。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基层出发,真正体现以学术权力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由于“高等学校的结构重在基层它特别依赖于下层释放能量”[3](p106)而下层能量的充分释放,就必须建立在了解基层、尊重基层、重视基层的基础之上。在院(系)一级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采用一种各部分松散结合的平坦结构,而避免金字塔式的科层结构/充分发挥基层学术权力(特别是教师集体权力)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作用,尽最大可能减少行政权力的影响力。院(系)行政管理层应主要负责调配教学、科研人员对各种资源的需要,体现″服务″的精神。至于院(系)的学科建设,应充分发挥基层学术权威的作用,院系领导应利用双重身份起到与全校目标相协调的作用。同时。学校还应该改善和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加强对基层教学、科研的资金支持。总之,对基层的关心应是全方位的。[4]

(二)从服务出发,摆正行政部门在高校中的位置,彻底打破“官本位”

“管理就是服务”,这是高校专职行政人员管理理念的核心。如何体现服务,是打破“官本位”,摆正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位置的关键。“大学组织中的权力作为一种行政力量,只有与专业权威不形成冲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被认同并接纳,否则很难产生积极的效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体制上彻底改观。可以考虑只保留校级党政领导的行政级别,校级以下的行政级别一律取消/不再套用国家公务员的行政级别,可以采用军衔式管理,使其还原于行政的执行功能、服务功能,弱化职位的权威性。

(三)从管理即决策的理念出发,加大教师、专家参与决策的力度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应体现这一思想。特别是当前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加大,高校内部管理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决策行为。如:教育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确立/教育资源的配置/学科专业及课程的设置,甚至校长的遴选及教授的选择/招生的数量规模及质量标准等。这都必须依靠科学的决策。西蒙认为,决策人不是绝对的“理性人”,而只是“有限理性的管理人”。但是我们应该使管理人的“有限理性”发挥到最大。比如许多涉及到学术活动的管理,教授、专家肯定比行政人员的“有限理性”要大。因此成立诸如各学科专业权威咨询委员会等机构参与决策,参与学校的管理。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另一方面,增强了教学、科研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再者,提高了学校的学术地位,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

(四)从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运用目标管理法协调两种权力的矛盾

高校是集权还是分权1这是高校内部管理应思考的问题。我国目前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呈现明显的集权化特征,突出表现为行政权力过大。现实表明,这种集权化特征日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否应转向另一端:越分权越好呢1其实不然。过度分权“导致零碎决策和学院分裂的危险,并阻碍学院整体的发展,零碎决策,加剧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专业学科和基础学科之间的冲突”。同时,由于没有整体的协调,各学科缺乏合作与沟通,从而“趋向于强化专业化和部门化,削弱了普通教育或自由教育的统一性。并导致以部门目标代替学院的组织目标”。[5](p95)因此,我们应该从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角度,采取最能体现集权下的充分分权思想的目标管理法来进行管理。具体来说,一方面它强调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管理人员共同制定共同目标,这有利于上下级在管理中共同承担权力和责任,使下级在管理中变被动的执行者为主动的参与者5另一方面,当上下级共同确定双方一致的目标后,在实现目标工作过程中,上级是充分放手,下级则充分发挥能动性。这样的管理,既可以保证学校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又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各部门特别是基层系(所)的学术权力,做到集权与分权的统一。

ConstrutionoftheHarmonybetweentheAcademicRightand

theAdministrativeRightinUniversity'sInternalManagementinChina

YANGXian-xian

(CollegeofAdministration,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Abstract:Theuniversity'sinteriorauthorityismainlyconstructedbytheacademicauthorityandtheadministrativeone.Theuniversityauthorityconstitutionofourcountrybelongstotheadministrativeauthorityleadership.Thiskindofuniversitymanagementsystemmayemphasisadministrationauthorityfunction,butgenerallyhasneglectedtheacademicauthority.Thisphenomenoncausesthedivisionoflaborandtheresponsibilitytobeunclear.Weshouldbeclearabouttheacademicauthorityandtheadministrativeauthorityconnotation,andshouldestablishtheharmoniousmovementmechanismbetweentheacademicauthorityandtheadministrativeauthoritybyimplementingtheacademicdemocraticmanagementandothermeasures,onlythenitcanbehelpfultoclearaboutthemanagementoftheresponsibilitypowerinuniversity,thenraisetheleveloftheuniversity'smanagement.Keywords:academicrightY administrativerightY harmoniousinteraction

指导教师

责任编辑

(五)从高校自身的组织特点出发,将行政权力真正建立在学术权力的基础之上

如前所述,高校的任务是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学科研活动为基础的。高校自身的组织结构也必将反映这样的特点,即以学术权力为中心。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大学规模有了空前的发展,″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的特征也将更加明显。根据不同大学组织的价值取向,适当加强部分领域的行政权力也将显得十分必要。但总体而言,在学术活动领域,行政权力不可过于强大。最好是将行政权力建立在学术权力的基础之上,因为行政权力不仅依赖于法律法规、行政条例,而目依赖行政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可以逐步实行教授治校,即运用教授会、评议会、理事会等形式,使教授在院

(系)及学校的管理中具有很大的权利,发挥很大的作

用,真正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结合起来。[4]学术权力

和行政权力的矛盾存在于高校的方方面面,是高校管理中应该加以普遍重视的问题。如何很清晰地区分两种权力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管理者要融学术性于行政性之中,在整个管理中把努力和重心集中在真正享有权威的那些领域,集中在基层组织中,集中在学科的进步上。

[1]谭志合.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4):22.

[2]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3]迈克尔?夏托克.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管理[M].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1987.

[4]秦惠民.高校学术管理应以学术权力为主导[J].中国高等

教育,2002,3-4,25.

[5]陈学飞.美国、

法国、德国、日本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学术权威和行政权力与高校治理

学术权威和行政权力与高校治理 摘要 学术权威和行政权力是高校中的两种基本权利,高校的组织特性决定了其客观存在。高校作为学术组织,学术权威是高校的核心和内在逻辑要求,作为正式的社会组织,行政权力是高校管理不可或缺的权力,二者的冲突与协调贯穿于高校整个发展运行过程中。我国高等学校由于长期受传统管理理念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实行集权式的行政管理模式,高校内部学术权威与行政权力长期处于失衡状态。政府主导办学,行政权力泛化,用行政管理的方式处理大学内部事务,学术权威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提高,管理缺乏民主,二者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导致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僵化、管理效率不高,学术自主性、积极性不强,自由民主氛围不浓厚,学术创新机制不灵活,大学文化精神失落,高校不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对其提出的挑战。正确处理好学术权威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既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本文从高校权力结构特点和高校内部事务出发,界定了学术权威与行政权力的概念,对高校学术权威与行政权力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高等学校学术权威与行政权力存在的合理性基础,并对二者的冲突与协调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探讨。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我国高校权力关系的结构与状况,在借鉴国外高校内部权关系模式的经验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我

国高校学术权威与行政权力关系现状,基于我国高校当前存在的种种制度缺陷,提出实现我国高校权力关系调整的六种途径和措施。为构建我国高校内部和谐权力关系模式提供了主要依据。 文章主要主要采用文献调研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近现代高校组织发展的史料以及中外学者关于高校权力结构问题研究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对我国高校权力发展的历史发展与当代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深入探悉,以国外大学与我国大学权力结构的比较,深入分析我国高校权力结构存在的缺陷及形成的原因,为系统论述学术权威与行政权力的关系调整,高校权力结构的优化提供较为扎实的资料。 文章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从我国高校权力历史的角度和国际上高校权力的运作状况出发,对高校学术权威和行政权力的来源、类型与结构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深入分析了学术权威与行政权力的冲突,提出了协调学术权威与行政权力矛盾的对策办法。但是,由于完成时间和资料搜集有限,实际调查研究不够充分,没有足够实践经验,对问题本质及产生根源的分析不够深入。因此对于基于理论的分析和论述还只是初步和肤浅的,提出的改革措施还不够具体、全面,这些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学术权威,行政权力,高等学校 ABSTRACT

关于我国高等学校性质的行政法解析

关于我国高等学校性质的行政法解析 胡发明摘要:从民法上来讲,高等学校是事业法人,而在行政法上,我国的公立高等学校是行政主体,政府与其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在高等学校内部,其与教师、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公权力关系、外部关系和契约关系,是行政契约的扩张、延伸,因此,其关系后果是一种行政后果,应采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之救济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办教育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民办高等院校也逐步发展起来,有些民办高等院校还拥有了相当的规模和较高的教育质量和影响力。但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主体仍然是公立高等学校,因此,本文也主要是针对公立高等学校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我国目前的高校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无疑是政府的附属产品,一直按照较为严格行政体制进行管理,行政化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对各级各类教育实行国家化改造,把所有的高等院校都统合于国家计划经济之中,通过计划来对人才培养实行调控。教育的行政化管理与我们长期以来认为教育是一种国家权力,应由政府来统一组织的基本观念是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已经不再用传统的政治观点片面地来看待教育现象了,教育体制开始打破原先的政府独家经营,社会力量不断介入教育领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深化,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长期以来的高等学校的法律性质不明确、法律地位不确定,使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的内部管理关系处于模糊的状态当中,各种矛盾和纠纷不断发生,又由于缺乏相应的救济机制而不能及时妥善地解决,已经严重阻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本文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概念界定、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相关政策、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高校内部权力配置、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对策以及国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与启示六个方面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研究进行了评析。认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各高校应该在借鉴国外一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实际与发展阶段,明确发展路径与方案,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标签: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高校来说,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高校内部管理的改革相对滞后。国家对高教领域的改革经历了由试点到深化的几个阶段,内部管理体制的效果逐步显现,针对改革实践,学者们在改革政策推进、高校内部权力运行与监督机制、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但政府与高校必须相互协调,促进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一、高校內部管理体制概念界定 有学者[1]认为,高校管理体制是指各种与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系的组织制度体系,可分为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属于高校管理的微观管理体制。还有学者[2]认为高校内部管理应包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两部分内容,管理体制是指学校的内部组织系统及其构建的原则与功能规定;运作机制指保证高校内部主要工作的目标有效运作的基本程序与手段。也有学者[3]认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是核心制度管理,是高校运行的内在基础,包括领导体制、内部人事制度、内部财务管理和分配制度等。学者们主要聚焦于内部微观管理、领导体制、组织机构设置及责权分配、各种相关管理制度等内容。 由上述来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指高等教育活动中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结构、机构设置,涉及高校内部的权力分配、职责分工、运行方式等一系列重要方面,关键的是建立高校内部行政权与学术权协调的运行机制。 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回顾 我国原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种国家集中计划、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分别办学并直接管理的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变革,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相关管理体制也越来越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颁布了相关政策法规。经过文献研究梳理发现,国家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与探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 管理 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两个层面。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 管理原则是人们从事管理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要求。 1、方向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动态性原则 6、效益性原则 三、高等教育管理方法 1、经费配制 2、规划 3、评估 4、调节 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指国家为协调和指导高等学校的办学而在有关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上的各种制度的总和,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系统中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指高等学校人、财、物的配置,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事务的

责任权限划分,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的总和。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模式 中央集权型(法国、意大利、瑞典) 权力分散型(又称分权制,美国)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简称结合型,英国、德国、日本) 三、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划分是相对的) 欧洲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 美国模式(以行政权力为主) 英国模式(以学术与行政结合为主) 欧洲大陆模式:学校内部,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校长权力有限,其工作多为事务性。基层教授的权力很大。该模式优点是体现了教授治校,有利于弘扬高校学术自由的气氛,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但组织的过于分散化,必然带来效率问题。 美国模式(国家监督模式)在高校内部,董事会和院校的行政官员的权力比较显赫。校长受董事会委托,全权负责学校内部具体的管理事务。美国大学多采取评议会(又称教授会)制度,体现的是“教授治校”的理念。在美国大学中,已经形成了董事会领导、行政人员和教师合作管理的治理结构。 英国模式:在英国传统大学中,校务委员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在具体管理上,校外人士组成的理事会是实质性的行政权力部门,由教授组成的评议会全权负责大学的学术管理,校长不过是荣誉性职位,而副校长才是大学的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在学部和系的层次上,由各方面包括教学和非教学人员组成的学部委员会和系委员会是各自的决策机构,因而其决策过程更为民主。 四、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朝着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 2、高校与政府间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日益明晰。 3、高等教育管理日益民主。 4、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重视。 第三节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当前,我国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学校管理行政化倾向突出、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行政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改革的路径主要有:提升学术委员会的地位,使高校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校院两级分级管理,相互配合,各履其责;精简管理机构,简化管理程序,建立起立足服务兼顾效益、效率与质量的职业化的行政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校;管理体制运行;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高校的规模和学科门类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其功能也从只有教学一个方面,扩展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分化,我国高校原有的校系管理模式由于不能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被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所取代。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形成了学校、学院两个管理层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然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我国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质疑和不满,一时间,进一步改革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呼声此伏彼起。中国高校现有管理体制在弊端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消除这些体制性弊病,成了广大高等教育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学术权力式微,学校管理行政化倾向突出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高校普遍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苏联模式。我国高等教育历经了“反右”、“文革”等磨难,经历了1977年的恢复高考制度并且在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普遍在形式上实行了校院两级管理,但苏联模式中高度集权的特质却一直未改,沿袭至今。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有两点:一是设置了与政府机关相似的管理机构,并实行与政府相似的运行机制;二是在管理中十分强调行政意志的作用。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在高校的快速扩张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管理中忽视高校基本属性的做法造成的负面效应也十分明显。 一是学校的学术权力式微,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术委员会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微乎其微,专家教授治校、治学没有落到实处。当然,这些不足也都有其法律根据,可以将其视为体制性弊端的范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基本架构是“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在党委领导下,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1]。虽然《高教法》也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但是,学术委员会是在校党委通过校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自身并没有独立开展工作的权力,更没有最后决断权。 二是学校内部按照行政级别实行层级化管理,各个层级形成上下级的指挥与服从的关系。这种行政权力统管一切事务的权力运行模式在使高校的内部管理过度行政化、甚至官僚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抑制了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的确立。 据统计,我国高校的行政人员占全部人员编制的30%以上,有些甚至超过35%。管理人员数量太多,这本身就是对教学、科研资源的挤占。更何况大量行政人员充斥校内各个部门,难免人浮于事,有些甚至惹是生非,对教学科研产生不良影响。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计划总结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总结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那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总结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参考。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总结【一】 20XX年6月23日,我正式踏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了x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半年来,在院领导的关爱和办公室同事的帮助、照顾之下,我完成了从一名大学毕业生到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蜕变。学到了很多崭新的知识,完成了一定的工作任务。总体来说,自入职以来我完成了两方面的工作内容。一方面,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人员,我立足于本职工作,服从领导安排、服务广大师生,把任务做细做实;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育工作者,我学习基本工作技能,扩大工作半径、发散工作思维,把事情做新做精。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入职以来,我积极参加院党总支、院行政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并通过学校下发的各种政治学习资料,以及网络、报纸、杂志、书籍积极学习政治理论; 进一步强化遵专业资料 纪守法意识,加强法律知识的积累;以“敬业乐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引,爱岗敬业,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学习岗位专业知识,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 二、注重求真务实,提高工作能力

作为一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既要面对日常工作中的小事,也会接触到关涉学校利益的重大事件,甚至有些时候,各种琐事纷繁复杂,看起来毫无头绪、无从入手。入职以来,在此方面我积极锻炼自己,求真务实,提高工作能力。 首先,小事精细。高校行政人员要力求“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入职以来,我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将精确度落实到工作中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标点。与此同时,我认识到了对待每一项工作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积极主动,“及时跟进”。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逐渐适应了高校的工作节奏,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其次,大事沉稳。工作期间我经历了20XX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事关学校命运和长远发展,全校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在紧张的迎评工作中,对于分配给我的任务,我能够尽己所能,保质保量地将其完成。在重大紧急事件面前,我能够保持冷静和沉稳, 对于超出自专业资料 己能力范围的事情,积极寻求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保证工作任务的顺利进行。接待前来视察的上级领导和来访的兄弟院校考察人员时,能够做到热情大方、细致周到,致力于学院工作的开展。 最后,琐事有序。行政工作琐碎,为了搞好工作,我积极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并进行摸索实践,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熟悉学院的工作内容,明确工作程序、方向,提高工作能力,形成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够顺利地开展本职工作并力求熟练圆满地完成下发的工作任务。

关于我国高等学校性质的行政法解析

在供电公司家属助廉座谈会上的讲话 各位干部家属,同志们: 我们政法分析 论文摘要:从民法上来讲,高等学校是事业法人,而在行政法上,我国的公立高等学校是行政主体,政府与其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在高等学校内部,其与教师、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公权力关系、外部关系和契约关系,是行政契约的扩张、延伸,因此,其关系后果是一种行政后果,应采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之救济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办教育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民办高等院校也逐步发展起来,有些民办高等院校还拥有了相当的规模和较高的教育质量和影响力。但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主体仍然是公立高等学校,因此,本文也主要是针对公立高等学校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我国目前的高校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无疑是政府的附属产品,一直按照较为严格行政体制进行管理,行政化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对各级各类教育实行国家化改造,把所有的高等院校都统合于国家计划经济之中,通过计划来对人才培养实行调控。教育的行政化管理与我们长期以来认为教育是一种国家权力,应由政府来统一组织的基本观念是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已经不再用传统的政治观点片面地来看待教育现象了,教育体制开始打破原先的政府独家经营社会力量不断介入教育领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深化,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长期以来的高等学校的法律性质不明确、法律地位不确定,使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的内部管理关系处于模糊的状态当中,各种矛盾和纠纷不断发生,又由于缺乏相应的救济机制而不能及时妥善地解决,〔1)已经严重阻碍了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明确高等学校的法律性质,理顺高等学校内部、外部的管理关系,将有助于高等学校的发展,使我国的高校体制能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 而受。 对高等学校的法律性质问题,我国法律的规定不够明确,在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根据199 8年10月25日国务院公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可见,就国家立法而言,是把教育单位纳入事业单位的范畴的,当然高等学校也不例外。对这一点,无论在学校内部还是社会评价,都是一致的,并无多少疑义。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1条第1款规定:“学校及其他教缌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登

对比国内外高校组织结构并提出 国内高校改革方案

对比国内外高校组织结构并提出国内高校 改革方案 郭周祥10224005 一、国外高校组织结构 1)欧洲模式 欧洲模式是欧洲大陆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其基本结构是教授与国家官僚机构的结合。在欧洲大陆国家中,行会一直盛行于基层结构当中并占据了主导地位。主持讲座的教授是教学领域和科研领域的主宰,他们对本学科领域中的助理人员和学生进行个人控制。而教授组成的团体在大学中进行的集体统治则主要垄断了课程、教师任用和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决策权。国家官僚机构掌握着上层的控制权,并主要把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一级,几乎所有的大学和学院都处在一个或数个中央部门的管理之下。因此,欧洲模式的典型是一个国家型的变体。在其中,德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其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则成为联邦型的变体,在各州都有低于中央政府的州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门。 国家型与联邦型作为欧洲模式的两个典型表现为两个集团的利益,即高级教授与国家、州教育部的官员。欧洲大陆模式使得教授和一些部门官员的观点得以通行。无论是上层结构还是下层结构,权力的争夺都在这两个集团当中展开。教授控制着下层,但中央级的官员也可利用机关固有的官方力量来决定讲座主持人的人选。而在官员主导的上层结构中,高级教授作为最有力的构成成份,在中央决策中也拥有重要的咨询权。 在欧洲大陆模式当中,中层的行政管理非常薄弱,教授们通过遥远的教育部来获得服务,而无需专职的管理。这种模式下,各院校之间的特色和竞争也被削弱,各单位之间缺少人才竞争和发展特色的刺激。欧洲大陆模式中,基层有强力行会权力,顶端又有有力的部级官僚机构的权力,中间层的院校管理的权力则比较薄弱,各大学之间差别较小,公立大学占据着优势。因此,欧洲大陆模式面临的改革就是加强中层管理的权力,同时削弱讲座教授和中央部门官员的权力。另外,形成并扩大院校类型的差异,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 2)英国模式 相对于欧洲大陆模式,英国模式是把教授行会与院校董事会及行政管理人员的适度影响结合起来的模式。各学院和大学都是获得特许的自治团体,负责本校的管理。在此背景下,行会权力很大,在许多学院中,教授行会权力兴旺发达。由于英国早期没有像欧洲大陆国家一样发展将院校置于某一政府部门管辖的模式,也没有将教师包括进国家公务人员的体系中。因此,英国院校既没有全国性的、也没有地方性的正规组织体制,院校有着高度的自治权。院校的高度自治鼓励了院校间的竞争和各院校特色的形成,但是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的地位和影响,导致了其他院校对这两校风格的模仿,又阻碍了特色的发展。只是区别于欧洲大陆模式的是,这种趋同来自于自愿模仿,而非官方的命令。 在英国模式之中,低层布置了有力的行会权力,在中层也有一定的力量。在院校一级中,行政部门的领导、校外人士的参与和教授的集体统治也得到了一定机会。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在传统上没有多少权力,全国性的协调作用由学术寡头集团提供。各院校间也没有明显的差别。师范类、技术类学院则在英国历史上与大学分立,他们比大学受更多地方和国家两级政府的影响。 英国模式中的权力之争主要集中在基层结构,大学本身当中。这种竞争被控制在一个精心编织的各教授团体的协议网当中,在协议网中,各教授团体在各自的领域当中居于主导地位。这种竞争在同时也被控制在教授团体与大学管理人员、董事会之间的协议中。相比较欧洲大陆模式,政府部门处于从属地位是英国模式的核心特点。

本科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策划方案

内部治理体制改革方案 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我校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调动宽敞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快学校进展的步伐,使我校尽快建成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并具备良好的进展态势和后劲,依照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人[1999]16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人发[2000]59号)、河北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关于高等学校内部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冀教[1999]9号)、河北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冀政[2000]23号)等文件精神,参照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第一、二聘期改革的实践经验,在进一步深入调研、反复测算与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内部治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差不多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进展观,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建立符合我校特点、有利于人员结构整体优化、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人事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我校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进展。按照绩效优先,体现公平的原则,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突出重点,逐步推进。 (二)差不多思路 总体思路: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和岗位治理,用岗位

职责规范和引导宽敞教职工努力工作,以尽快实现使我校建成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的目标;加大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将岗位津贴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公司、校医院的改革,建立更趋合理的运行机制。 用人制度改革要促进校内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加强编制治理,依照学校进展战略和学科建设需要设置岗位,定编定岗定责;实行全员聘任,淡化身份,强化岗位治理;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 在执行现行工资体制的前提下推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津贴分配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宽敞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后勤改革要转换运行机制,实行小机关多实体的治理体制,模拟企业治理运行模式,充分挖潜,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治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 二、人事制度改革 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和推行岗位聘任制度。依照我校进展战略和教学科研、教辅、治理等工作的需要设置各类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岗位任务和聘任期限,按照规定程序对各级各类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岗,实现人事治理由身份治理向岗位治理转变。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一)人员定编 编制治理是实行聘任制度的基础。依照各类人员所担负的职能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对编制实行分类核定、分类治理;在操纵人员编制总量的基础上,本着突出教学、促进科研、促进学科建设和进展、操纵教辅、紧缩治理的原则定编,使定编与定岗、定责、聘任及考核相结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精简高效的教职工队伍。

我国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耦合之路径

我国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耦合之路径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是高校内部管理中的两种主要权力,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成为推动高校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高校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形成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的局面,严重影响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本文从分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入手,指出两种权力本身存在耦合的可行性,并提出我国高校两种权力耦合之路径。 [标签]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行政权力耦合路径 现代大学的权力配置,只有建立权力协调的运行机制,才能使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得以有效的耦合,从而增大高校权力的聚合力。学术权力(AcademicPower)是指在大学对学术活动的管理与统治权力,它涉及学术组织的层次、学术权力机构的模式结构及其对学术管理的影响力。权力的主体是指大学从事教学、科研的人员,权力的客体是指学术活动和学术事务。行政权力(Administra—tive Power)是指大学依靠包括国家法律、政府意志、社会要求、学校规章制度等制定的强制性手段,是影响及支配大学内部成员和机构的一种权力形式。权力的主体是指大学行政人员,客体是指大学内部成员和机构。当行政命令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科研的基本规律时,学术权力会得到健康的运转,同时,有利于体现行政权力的意图;反之,学术权力就会与行政权力发生矛盾,阻碍行政权力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但高校内部管理实践中就如何处理两种权力的关系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冲突 我国近代大学从创立之初就不同于西欧传统大学的办学理念,政府在大学内部管理过程中推行集权管理制度,与行政权力相比,学术权力总是处于从属地位。 (一)政府对高校的宏观管理定位仍欠科学性,存在官本位思想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将高校视为一个特殊的下级行政部门。高校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学校内部所设岗位也都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学校行政人员套用国家公务员的行政待遇系列,教师成为国家干部。例如大学是厅局级单位,大学的书记和校长是厅局级待遇,少数国家重点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副部长级待遇。大学校长都是由政府任命,由教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的校长极少。因此,校长实际上成为政府代言人,代表政府行使对大学管理的权力;院长或系主任由校长任命,对校长负责。教师只是各级行政领导的管理对象,较少享有参与学术管理的权利,从而导致大学内部行政管理上存在严格的科层制和行政级别制,造成大学内部行政仅力的过度膨胀,助长了官本位思想意识,加速了大学学术权力的弱化,不利于充分发挥我国高校学术权力的影响力。 (二)学校内部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弱化了学术权力

对比国内外高校组织结构并提出______国内高校改革方案

对比国内外高校组织结构并提出 国内高校改革方案 一、国外高校组织结构 1)欧洲模式 欧洲模式是欧洲大陆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其基本结构是教授与国家官僚机构的结合。在欧洲大陆国家中,行会一直盛行于基层结构当中并占据了主导地位。主持讲座的教授是教学领域和科研领域的主宰,他们对本学科领域中的助理人员和学生进行个人控制。而教授组成的团体在大学中进行的集体统治则主要垄断了课程、教师任用和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决策权。国家官僚机构掌握着上层的控制权,并主要把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一级,几乎所有的大学和学院都处在一个或数个中央部门的管理之下。因此,欧洲模式的典型是一个国家型的变体。在其中,德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其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则成为联邦型的变体,在各州都有低于中央政府的州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门。 国家型与联邦型作为欧洲模式的两个典型表现为两个集团的利益,即高级教授与国家、州教育部的官员。欧洲大陆模式使得教授和一些部门官员的观点得以通行。无论是上层结构还是下层结构,权力的争夺都在这两个集团当中展开。教授控制着下层,但中央级的官员也可利用机关固有的官方力量来决定讲座主持人的人选。而在官员主导的上层结构中,高级教授作为最有力的构成成份,在中央决策中也拥有重要的咨询权。 在欧洲大陆模式当中,中层的行政管理非常薄弱,教授们通过遥远的教育部来获得服务,而无需专职的管理。这种模式下,各院校之间的特色和竞争也被削弱,各单位之间缺少人才竞争和发展特色的刺激。欧洲大陆模式中,基层有强力行会权力,顶端又有有力的部级官僚机构的权力,中间层的院校管理的权力则比较薄弱,各大学之间差别较小,公立大学占据着优势。因此,欧洲大陆模式面临的改革就是加强中层管理的权力,同时削弱讲座教授和中央部门官员的权力。另外,形成并扩大院校类型的差异,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 2)英国模式 相对于欧洲大陆模式,英国模式是把教授行会与院校董事会及行政管理人员的适度影响结合起来的模式。各学院和大学都是获得特许的自治团体,负责本校的管理。在此背景下,行会权力很大,在许多学院中,教授行会权力兴旺发达。由于英国早期没有像欧洲大陆国家一样发展将院校置于某一政府部门管辖的模式,也没有将教师包括进国家公务人员的体系中。因此,英国院校既没有全国性的、也没有地方性的正规组织体制,院校有着高度的自治权。院校的高度自治鼓励了院校间的竞争和各院校特色的形成,但是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的地位和影响,导致了其他院校对这两校风格的模仿,又阻碍了特色的发展。只是区别于欧洲大陆模式的是,这种趋同来自于自愿模仿,而非官方的命令。 在英国模式之中,低层布置了有力的行会权力,在中层也有一定的力量。在院校一级中,行政部门的领导、校外人士的参与和教授的集体统治也得到了一定机会。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在传统上没有多少权力,全国性的协调作用由学术寡头集团提供。各院校间也没有明显的差别。师范类、技术类学院则在英国历史上与大学分立,他们比大学受更多地方和国家两级政府的影响。 英国模式中的权力之争主要集中在基层结构,大学本身当中。这种竞争被控制在一个精心编织的各教授团体的协议网当中,在协议网中,各教授团体在各自的领域当中居于主导地位。这种竞争在同时也被控制在教授团体与大学管理人员、董事会之间的协议中。相比较欧洲大陆模式,政府部门处于从属地位是英国模式的核心特点。 英国模式的改革方向是强化国家协调的作用。在英国近年的改革努力当中,英国教育和

高校行政管理

高校行政管理 发表日期:2005年12月20日【编辑录入:lyljh】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学校有三要素——行政管理、教育和研究。高校的行政管理是大学实现其教学、科研两大社会功能的基础。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是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此问题国务院在其转发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曾有明确的规定。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也越来越成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育研究机构所津津乐道的焦点话题。因此,对其展开专门的学术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行政管理的含义.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的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高校的行政管理是相对于高校教育、科研活动而言的辅助性的、但却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对高校行政管理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的过程中,本文是将教育本身的目标及行为进行了模糊与抽象;而将保障教育行为和功能的非教学科研系统作为一项具体的科研命题来展开。相对于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研究人员而言,行政管理的主体是从事非教学、科研活动的相关行政机关,其成员是各级各类机构的管理者和执行者。 二、高校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高校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如下三大关系中:一是学术与行政的关系,即掌握学校行政管理的领导和具体执行人员与从事学术工作的教师、专家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二是功能与部门的关系,即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三是人员结构与管理创新的关系,即优化行政管理人员的结构与进行行政管理创新的关系。对此,本文将结合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展开分析。 三、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1、机构膨胀,人员臃肿。我国的高校行政机构和人员的设置,基本按照的政府机关的机构和人员的编制建立起来的。因此,与政府机关存在的问题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经历了设立——膨胀——精简——再膨胀的非良性的循环。机构在行政分工中越设越多,功能越分越细,编制内人员和辅助人员也就随之增加。2、部门间缺乏密切配合。正是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高校机关内部由于功能的条块分割以及越来越细的划分,使得各机关在具体行政的过程中,虽然做到了各司其职,但各自又只是完成了其中一小部分,由此造成了行政管理工作中部门间办事效率低下,外来人员或高校内的教师、学生往往得跑遍各个部门才能完成一项工作。因而,相应的一旦出现问题,推诿和扯皮现象就时有发生。3、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由于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中,制度是明确的,流程是清晰的,由此形成了工作人员的思想惰性就是办事墨守成规,人浮于事,不钻研业务,由此造成了行政管理观念日渐陈旧,有些已渐渐不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4、行政权利挤占学术权利。这是高校独有的,也是愈来愈突出的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学术权力缩减,进而形成了学术权利日渐服务于行政权力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一线教师的业务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是学术专家的合理意见无法有效地被采纳,“官本位”而不是教学、科研本位的观念普遍存在。四、对高校行政管理问题的思考1、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适当分离。高校的行政管理要保证学术和业务的进行,在高校管理的整体布局上,要充分发挥其服务和保障功能。与此同时,还可以考虑提高学术权力在权力机构中的地位,而权力的限度则由各校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

论特别权力关系视角下的高校内部规则

论特别权力关系视角下的高校内部规则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规则普通将特别权力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杂糅在一起,十分不利于学生权益的维护,本文以高校与学生之间具有行政色彩的特别权力关系为脉络,着重从维护学生权益的角度,以崭新的视角来审视和定位高校的内部规则。 [标签]特别权力关系内部行政法律关系高校内部规则 在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制定的内部规则其法律效力如何,是否具有合法性与可诉性,就成为制约和影响高校管理行为、保障和维护学生权益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学生与高校的法律纠纷多数是由高校的内部规则引起的。 一、特别权力关系 为进一步研究高校内部规则,必须首先弄清高校的法律地位如何,高校与学生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法律关系。 高等学校在法律上定性为“公立”,按照英国行政法教授韦德的说法,如果大学是依法设立的,可以将它作为法定公共机构对待,归人行政法的范畴。当前,我国已有司法机关对高校法律地位进行了事实确认(但并不普遍),比如,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在判决书中,法院明确指出了高等学校具有行政主体地位:“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某些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是法律赋予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职权,它与管理相对人之间因管理行为而发生的争议,不是民事诉讼而属于行政诉讼。”因而,这时的高等学校是作为行政主体中的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而存在。高校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具有行政主体的地位,对此,目前理论界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那么,如何界定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呢?通说是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具有特别权力因素的公法关系,特别权力关系发生的前提是法律法规赋予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职能。高校作为履行特定职能的公法主体,依法享有在其特定职能范围内自主判断、自定规章、自主管理的特别权力。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和“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力,这种自主管理权,实际上是法律赋予学校为保证其机构目标的实现而对其内部事务进行处置的“自由裁量权”。我国理论界一般将这种关系定位为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即行政主体对其内部人员基于公法上的权力、义务形成的法律关系,如国家机关与其内部公务员之间、高校与作为其职工的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 国际上,大陆法系公法学说倾向于将公立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公法关系定位为“特别权力关系”。特别权力关系理论起源于德国,在传统的德国公法学理论中,公法上的权力关系分为一般权力关系和特别权力关系。前者是指国家基于主权作用,在其管辖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所形成的权力关系,这种关系类似于我国行政法理论中的外部行政关系。后者则是指行政主体在一定范围内在其内部基于

高等学校内部机构设置暂行规定

高等学校内部机构设置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河北省高等学校内部机构设置,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质量,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以及国家和我省关于机构编制的有关政策,制定本规定。第二条高校内部机构设置要科学、规范、合理、高效,避免资源浪费和办事效率低下。 第三条高校党政管理机构设置不求上下对应,能合并的要合并,职能相近可采取合并或合署办公,宜于设立职能岗位的工作尽可能不设独立机构。教学、科研机构要扬长避短,突出特色。 第四条高校内设机构实行校、系(院)两级管理体制,独立设置的系和二级学院作为学校内部的处级办学实体,承担相对的行政管理职能。二级学院内可按专业性质设系,也可根据科研和对外服务的需要设立科研所(室),负责教学、科研等具体业务工作。 第五条高校教辅机构要按照精简原则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科学合理设置,一般应作为党政管理、教学、科研机构的附属机构;个别确需按内部处级机构设置的,一般应与党政管理、教学、科研机构合署办公。 第六条高校内部机构设置要实行集中审批,归口管理。 第二章标准、条件及要求 第七条机构数量。10所骨干大学的党政管理机构限定在19个之内,一般本科院校限定在14个以内,专科学校限制在10个以内。 第八条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数量要根据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确定。新设二级学院的全日制本专科生一般要在1000人以上、教师超过80人,有3个以上系。 第九条学校新设立的系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有两个以上专业,每个专业全日制学生一般超过200人,专任教师达到20人以上。 第十条学校新设立科研机构必须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的创新研究团队(专职研究人员5人以上);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应承担过省级以上研究课题若干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取得国内先进以上研究成果若干项;具有较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基本满足研究工作所需的科研用房和较先进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比较健全。 第十一条学校设立新机构和现有机构撤并、名称变更等都要履行审批手续。 第三章审批程序 第十二条省教育厅成立高校机构设置审批办公室,挂靠人事处,财务处、发展规划处、高教处、科技处、师教处、组织干部处等处室参与此项工作。机构设置审批办公室定期研究、审批高校机构设置事宜。 第十三条成立高校机构设置咨询委员会,作为高校机构设置审批办公室的咨询机构。邀请高校知名专家、学者参加,咨询委员会通过匿名评审、网上咨询、函审等形式,为高校机构设置提供合理化建议、意见。 第十四条机构设置审批的程序如下:学校呈递机构设置请示件及相关材料到厅高校机构设置审批办公室(下面简称办公室),由办公室分送有关业务处室和咨询委员会成员,办公室汇总意见后提出拟办意见,报厅党组或厅长办公会审定后,由办公室行文通知机关、高校。第四章报送材料要求 第十五条高校要根据前第七、八、九、十条所要求的条件组织相关材料,凡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办公室将不受理新的机构设置申请材料。 第十六条申请设立新的机构,学校要报送下列材料:成立新机构的必要性、可行性报告,新机构的前身运行状况,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学生规模,科研成果,省内外知名度

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

高等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随着高校竞争压力和办学自主权的增大,行政管理工作的作用愈发明显。深刻认识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迫切性,准确把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加强行政管理工作的理论研宄和实际指导,有助于推动高校整体工作的更好开展。 1.实例分析如何克服高校管理行政化倾向 1. 1难点概述 2010年11月,华中师范大学推出新举措:校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剥离。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由23位教授组成,除一位副校长继续担任委员外,其他校领导全部退出学术委员会。 在大学治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同时存在,共同对大学建设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大学行政管理是必要的,但在大学内部存在行政化倾向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直以来,高教界都在呼吁,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社会上对大学管理模式与现状的批判,其本质是大学的学术环境问题、内部的学术文化问题。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宄和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如何克服高校管理行政化倾向?如何发挥学术权力作用,实现教授治学,提高教师积极性,改善学术氛围,成为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一环。 1. 2实践探索 近日,山东大学的一次普通校长办公会在高校里引起不小的“轰动”过去只有领导参加的校长办公会,这次请来了3位教师代表。 2010年12月28日,山东大学召开2010年第十四次校长办公会,特邀请教师代表黄少安、程林、陈哲宇3位教授参加。办公会研宄高校有关工作时,3位教授独立发表了意见,并提出建议。这一举动在教师当中引起很大反响,大家一致为邀请教师代表参加校长办公会叫好,纷纷要求通过总结和完善尽快将其形成有效制度。 这次校长办公会研宄讨论了10多件事,其中学术委员会章程、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岗位津贴绩效调整分配方案等几件事,都是普通教师非常关注的。在讨论“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议题时,黄少安、程林和陈哲宇分别就学术委员会的组织架构、人员组成、产生方式及工作机制等提出具体建议:一是制定学术委员会工作细则,把专家主审制与民主评议制结合起来,推动学术评价的科学化;二是建立学术委员会的退出机制,确保学术委员会由道德高尚、学术领先的专家学者行使学术权力;三是建立学术委员会的例会制度,切实发挥学术委员会发扬学术民主、维护学术自由和创新的作用。

对高校内部权力结构调整的思考

对高校内部权力结构调整的思考 [摘要]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是高校内部并存的两项基本权力,“行政化”的高校管理模式造成了高校行政权力或对立于学术权力,或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的结构失衡,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明晰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权责范围,构建运作有效的学术组织,建立民主决策的高校管理体制,可以重新梳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结构关系,使两者在高校发展中协调并存、相互支持。 [关键词]去行政化高校权力结构学术权力行政权力 当前,高校“去行政化”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高等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各界学者们对于高校是否应该“去行政化”、如何“去行政化”意见不一。笔者认为,“行政化”的高校管理模式导致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失衡,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去行政化”应该成为调整高校内部权力结构的必然路径。 一、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失衡现状 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是高校管理运行过程中并行的两项基本权力。学术权力是指高校对学术活动的管理与统治权力,它涉及学术组织的层次、学术权力机构的模式结构以及组织层次、结构团体对学术管理的影响力,其价值追求是保证学术标准得以贯彻,学者所从事的学科得以发展,学术人员的学术权力得以保障。行政权力主要是指高校行政机构、行政人员所拥有和行使的管理学校非学术性事务的权力。行政权力扎根于权力授予,来自组织的委派或任命,突出照章办事和等级服从,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和指示自上而下贯彻执行,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强制性,其价值定位是保障高校组织目标的实现,保证教育方针和办学思想得以落实。从学理上来说,学术职能是高校的最本质职能,而行政管理是高校包括学术在内的其他职能运行的保障机制。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具有不同的效力范围,两者应该并行不悖且相互支持。但在现行的高校管理运行中,行政权力往往或与学术权力对立,或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二者结构失衡。 (一)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分割和对立 高校掌握学术权力的主体是教师和学术组织,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是高校各级行政机构和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由于利益冲突和职能权限不同形成的对立关系造成了部分高校存在两种权力彼此分割和对立的格局。如部分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在行使管理职能时无视学术组织或学术人员的利益,行政效力的发挥忽略了对高校学术职能的尊重,由行政机构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或作出的行政举措仅仅考虑如何维持学校的秩序运行和日常管理,而对高校的学术规范和学术发展缺乏应有的关注。而与学术发展利益攸关的教授和教师也自恃自身的学术和教学主体地位,与行政管理人员各自为伍,不能积极地将自身的学术行为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