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才外流原因的博弈分析

中国人才外流原因的博弈分析

收稿日期:2008-04-01
作者简介:刘香丽(1982-),女,河南项城人,江西蓝天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舒斯亮(1981-),男,江西南昌人,江西蓝天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中国人才外流原因的博弈分析
刘香丽舒斯亮
(江西蓝天学院京东商贸系江西南昌330029)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当前,中国人才流失严重,而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其中,国家政策投入不足是造成中国人才大量外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运用博弈论原理,对中国人才外流
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层分析,并提出人才回流的对策,这对正走在向工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急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中国
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人才外流博弈人才回流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23(2009)03-049-0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政府都在想尽办法在
世界范围内争夺人才。人才外流在多数国家引起了担忧,
我国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的困扰。仅以中国出国留学生的
为例,从1978年到2005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
为93. 34万人,但是到目前为止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仅为23.
29万人,人才外流现象严重[1]。大量的人才外流将直接影
响到我国的正常发展,给我国造成巨大的损失。本文试运
用博弈论中囚徒困境模型,对我国人才外流的形成机理进
行了深层分析。
一、人才外流的博弈分析
我们用“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型对人才外流现象进行分
析。囚徒困境(Prison Dilemma)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
代表性的例子,在人才外流的博弈分析有借鉴性。首先,有
两个基本假设前提:一是稀缺性假设,二是“经济人”假设。
优秀的人才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对于一国来说是一种
重要的稀缺资源。人才的稀缺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人才需要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形成有个过程,教
育、培训等活动所使用的资源、时间、资本都是稀缺性的资
源,都需要付出机会成本;二是人才本身潜在的劳动能力也
是稀缺性的资源,无法复制和克隆,更无法模仿和抄袭。人
才的稀缺性从两个方面促进了人才的流动。首先,目前优
秀人才的稀缺使得企业愿意以较高的待遇吸引高层次的优
秀人才,从而使人才的流动有了市场需求。同时,既然稀缺
性可以使人才从供不应求的市场获取更多物质收益,那么
人才则愿意通过流动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需求方和供
给方共同刺激、加强了人才的流动态势。
另一个假设就是假定人才都是理性的“经济人”。“经
济人”的假设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人才是有理性的,他的一
切选择都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只

有对自己有利,他才
会做出流动的选择;其次,人才追求经济利益,也就是说,在
主要经济活动和决策活动中,一切以效用最大化为根本追
求,主要体现在人才的流动上,人才在决定是否流动时,会
首先进行成本和收益的评估,只有流动获得的预期收益大
于流动需要付出的成本,人才才会选择流动。这种成本和
收益的评估,实际上是把流动看成了一种投资,也就是说人
才放弃原有的工作,付出暂时的收入损失以及承受心理压
力,这是成本或者支出。人才重新获得一份工作,得到更大
的物质和精神收益,这是预期的收益。通过对预期收益和
成本的比较,人才做出是否进行流动的决策。
人才和用人单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法人,他们都有追
求自身利益的权利。人才并没有责任和义务牺牲自己的利
益去追求用人单位的最优利益,他可能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而把单位的利益放在次要的位置,甚至以牺牲单位的利益
为代价,所以人才流动是不可避免的。而人才流动是人才
个体和其所服务的对象———组织或用人单位联合决策的结
果,处于同一层次的人才由于现有水平的差异,选取用人单
位的惟一决策取决于用人单位的各项福利政策和用人单位
的发展前途。下面我们将用一个支付矩阵来说明人才与用
人单位之间的“囚徒”博弈过程。
·49·
第4卷第3期
2009年9月 江西蓝天学院学报JOURNALOF JIANGXIBLUE SKY UNIVERSITY Vo1. 4 No. 3September. 2009如果用人单位和人才个体均有流动意向,这里的流动
指人才有去意,而用人单位也同意放行,故此时人才流失对
用人单位不会造成不利影响,此时设二者的支付水平分别
是(6, 6);假设用人单位不同意人才流动,而人才个体也没
有流动意向,即人才和用人单位之间彼此符合自己的心愿
和利益,则达到了最佳组合,所以双方均获得了最大的效
用,设为(8, 8);而当用人单位希望人才流动而人才个体又
没有流动意向时,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单位就会采取某些
措施将人才个体转岗或勒令下岗,为自己得到引进新人才
的机会,其效用肯定比勉强养着此人要高,但总会比单位和
人才个体均有流动意向时低不妨设为3,而对于人才自身则
会付出沉重的流失代价,比如丢面子和失业,其效用会更
低,不妨设为0;但是当用人单位不同意人才流动,而人才个
体又有强烈的流动意向时,对单位是一种损失,而对人才来
说,由于他有强烈的流动意向,他就会想方设法达到流动的
目的,比如向单位交纳一定的费用,此时用人单位将得不到
任何的好处,故支付水平将会降至0,而人才虽说损失了暂
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说,他因拥有了称心如意的下作,必
将得到更高的支

付水平(比不流动时还要高)设为10。
该博弈惟一的纳什均衡为(流动,同意),相应的支付矩
阵是(6, 6)。而能给双方都带来最高效用水平的策略组合
(不流动,不同意)却不是一个稳定的结果。显然,他们双方
走进了困境。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人才流动是必然的。
但在现实社会中,人才的国际流动需要一定的程序和迁移
成本,特别是我国现行的人事档案制度,极大的限制了人才
的流动。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由于种种原因人才被迫留
下的情况。
在第二种情况下,不管怎么说,人才还是留下了,对单
位不会产生太大的损失,但是他的效用水平将不会达到最
好,毕竟人才不是自愿留下,是被动的不流动,故支付水平
只能介于6和8之间,不妨设为7,对于人才来说,由于没达
到预期目的,他就会闷闷不乐,效用水平比第一种情况要
低,设为5,此种情况下该博弈惟一的纳什均衡为(不流动,
不同意),实现了支付向量(5, 7),可以说走出了困境。但用
强制措施约束人才并非长远措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和中国用人制度的改革,人才流动的壁垒会日益降低,到时
人才的外流会更加快捷。
从长期来看,怎样才能留住人才并让人才为自己更好
地服务,我们不妨采取一些措施,再来对囚徒困境模型加以
改进。单位不同意人才流动,说明人才对单位有用,单位应
采取高薪酬、高福利措施,同时再给以精神鼓励,让人才有
安全感[2]。从短期看,人才从不流动中得到的利益比自己
流动后得到的利益还要多,所以他就会重新考虑去留问题,
由于我们假设人才以个人理性和短期利益为导向,他就会
选择留下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情况的纳什均衡为
(不流动,不同意),同样也可以走出困境。
二、启示
从上述“囚徒困境”模型的结论可以看出,人才决定是
否外流的关键取决于:国内的政策环境和用人单位是否能
及时满足人才的需求。对于“回国率偏低”现象,虽然影响
我国外流人才不回国的因素很多,但是调查显示最主要的
因素是发展因素,包括科研环境、专业需求和创业资金等,
而这些因素都与国家的政策投入有关[3]。假设一个留学
生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时间为t,那么在国家政策投入h的
情况下,他回国的概率就是f(t,p)。根据∫f(t,p)d(p) >0,
∫f(t,p)d(p)≤0的性质,则投入增加,回国率增加,但边际
效用递减或不变(如图1所示)。
图1
图2
一个留学生回国所创造的价值(R)包括对国家的直接
贡献和间接贡献两种,分别指直接在生产活动中增加的产
出以及通过新的科学技术的引进,生产研究改革所带来的
·50·
刘香丽、舒斯亮:中国人才外流原因的博弈分析(2009)间接效应[4]。那么在国外学习和工

作的时间为t,国家政策
投入为p的情况下,该留学生回国所创造的价值R可以表
示为R(t, p),现代经济增长理沦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随着劳动力投入量的增加,产出增加,但边际产出递
减;所以,对于在国外学习或工作t的回国留学生,人数越
多,对国内经济系统创造的价值越大,但边际贡献递减[5]。
由于在确定的时刻流失人才的总数量确定,回国人数与回
国率有简单的正比关系,所以回国所创造的价值R与回国
率之间满足如下关系,∫R(t,p)d(t,p) >0,∫R(t,p)d(t,p)
≤0,即回国率增加,回国所创造的价值增加,但是边际效益
递减或不变(如图2所示)。
图3
我们的目的是要找出个人回国所创造的价值与国家政策投
入的关系,所以由图4—1和图2我们可以得到图3即存在
着一个最优政策投入量p*,当政策投入p着投入不足,回国的人数将会减少;相反,当政策投入p>p
*时,即存在着投入过多,造成了浪费,可以适当的减少政
策投入。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个人回国所创造的
价值与国家政策投入存在一个最佳组合点,但是我国当前
的各种环境下,国家政策投入p足,造成我国人才流失严重,国内高科技人才的供给数量、
质量状况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状况。因此,我们政府
应该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优化创业环境、改革当前不合理
的用人机制等方面着手,吸引人才回流。
参考文献:
[1]闫建立.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去年出现大幅反弹[EB/OL]. http: //goabroad. sohu. com. /20070307/n248566886. shtm.l
[2]沈京生.人才外流:值得关注的沉重话题[J].金融经济, 2005(5): 46~48.
[3]武博.论人力资本的国际流动博弈[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3(5): 77~79.
[4]AlexanderHaupt, Eckhard https://www.doczj.com/doc/028889743.html,cation.Redistribution and The threat ofBrain Drain[J]. NationalBureau ofEconomic
Research. June 2004.
[5]Brine. Miche,l Disquiet, Frederic and Rapport, Heller. Brain Drain and LDCs’Growth:W inners and Losers[R].Working
Paper, No. 129, October2002.
(责任编辑:陈行龙)
A Game Analysis ofChinese Brain Drains' Reasons
LIUXiang-li SHU Si-liang
(BusinessTradeDepartment ofJiangxiBlue Sky University, Nanchang330029, China)
Abstract:W ith the adv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era, each country is focusing its effort on the competition for talents. At
present, China has serious brain drain situation and there aremany reasons for it. Among them, shortage ofnationalpolicy inpu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Chinese brain drain. Therefore, conducting a deep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Chinese brain
drain by using the principle ofgame theory and proposing some countermeasures ofbrain drain have important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China, which is becoming industrialized, information-based andmarket-oriented and hence in ur

gentneed of large quantities
ofhigh-quality talents.
KeyWords: brain drain; game; return of talents
·51·
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