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寻根--精神还乡

文化寻根--精神还乡

文化寻根--精神还乡
文化寻根--精神还乡

文化寻根--精神还乡

文化寻根精神还乡

——“于漪李吉林洪宗礼教育实践与教育家成长

座谈会”综述

裴伟,朱洪祥,张苗苗,等

“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如何让普通教师更好地走上教育家成长之路?” 2015年4月28日,镇江市教育局和《未来教育家》编辑部联合主办了于漪、李吉林、洪宗礼教育实践与教育家成长座谈会,市教育局领导和市江苏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代表以及市语文优秀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于漪、李吉林、洪宗礼这三位镇江籍教育家,是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旗帜,他们的教育教学影响了中国几代语文教师。座谈会由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主持,于漪、洪宗礼和代李吉林赴会的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叶水涛分别作了精彩演讲。三位教育大家结合自身成长历程,围绕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等热点问题,通过交流、对话、互动的方式,为镇江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席精神上的盛宴。

一、于漪:一辈子学做人师

于漪常说,精神的成长铸就精彩的课堂,价值的取向展现人生的力量。她认为基础教育给了她扎实的做人基础和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演讲中,她深情回忆了在镇江的求学经历,觉得基础教育阶段老师的教育教学令她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让于漪记了一辈子的,是她在曾经的薛家巷小学上的两堂课,还有在省镇中的高中生涯。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堂描红写字课,还有一堂音乐课,对于漪影响很深。教写字的是一位和蔼的女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描红准确,她让学生们把描红作品高高举起,迎着太阳看,并且告诉学生,描得好的字,对着太阳会看到每个笔画边缘都有红色的边,多漂亮!中国汉字是“形美以悦目,声美以悦耳,意美以悦心”。最早的启蒙教育,让于漪知道中国的文字是多么美!

而那堂音乐课是1937年镇江沦陷前的最后一节课。当时,年轻的男老师一边弹着风琴,一边含着泪教学生们唱《苏武牧羊》。音乐老师讲,学校即将解散,明天大家要去逃难了,但是要记

得“亡国奴”是“奴隶”的“奴”字,记得你们是中国人,镇江人!此后,这位年轻老师教唱《苏武牧羊》的形象一直萦绕在于漪的心中!这四堂课构成了她生命成长的基因!那首歌的曲调、老师的话语影响了她一辈子。粉碎“四人帮”后,她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马上就想到小学老师教学时的情景,所以,于漪一再强调,基础教育影响很大!

高二时,于漪回到镇江,在省镇中度过了两年读书生涯,也有两位老师对她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数学老师教学语言非常精练,没有一句废话。他用英语一步一步地推导的那种数学逻辑思维,使学生受到极好的训练,以至于至今,于漪讲话也从不打草稿。数学老师不仅教数学,他还非常注意育人。有一次数学考试时,她想帮助同学,把试卷给同座看了,没想到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很严肃地批评了于漪,他说帮助同学是对的,但是用这样不正当的手段是极端错误的,学习是求真的,怎么能够弄虚作假呢?于是当着于漪的面,在她的试卷上打了一个零分。“我一辈子就记着这个零分,我并不是记得这个分数,他教我做人要求真,教人要求真,不能有任何的虚

假。”陶行知先生讲搞教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书育人讲一百遍,不及这位数学老师对自己这样一个“零分的教育”,他让自己知道了应该怎么做。

语文老师赵继武是国学大师黄侃的弟子,他上课没有教案,也没有教科书,两只手合上,文章倒背如流,讲课很有激情。比如说他教诗词,教李后主的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老师讲课全身心的投入,以至学生分不清楚他是亡国之君李后主还是赵继武老师。由此可见,言传身教,身教比言传重要得多。又比如,老师教李密的《陈情表》。“茕茕孑立”,他把“茕”这个字写在黑板上。告诉大家这是“茕”,记得这个字读音是qióng。怎么写,下面不是“凡是”的“凡”,它是一竖,不是一撇,威武不能屈,再穷脊梁骨要硬、要直。讲的是字形,传授的是做人之道!反之,语言文字,如果把它抽掉了魂,剥离了魂以后,就很难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讨论了许许多多的教学模式,许许多多的理念。我们前辈老师没有讲这么多美丽的辞藻、那么多宏大的理念,但是,做得非常到位。

由此,于漪深有感触地说:镇江母校“教的不仅是知识文化,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它灌输我的生命之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深层次的最有力量的是价值观,而母校、家乡,它教给学生的是最深层次的人的价值观、价值取向,这是最有力量的。年轻时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影响非常深远,为她后来从事教育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于漪还谈了她对教师职业、基础教育的认识。她认为,选择教师也就选择了高尚,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它是人对人的,以教师的高尚的人格去引领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一个自然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合格公民、优秀公民,以你自己的真才实学激发孩子的旺盛的求知欲;没有真才实学,就不能够激发孩子旺盛的求知欲。以自己的高尚情趣熏陶感染学生,让孩子能够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因此,它是以人育人的。言教重要,最重要的是身教!要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率先做到,她将自己一辈子的经验总结为4个字——“以身作则”。

于漪说,一个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的是他的精神成长。教师当然要有文化,但是一定要以自

己的精神成长来创作课堂教育的精彩,来铸就教师生命的辉煌。人有了脊梁骨才能直立行走,人有了精神支柱才能够永远向前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永远面向未来。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成长,不只是培养学生成长。如果教师在教育岗位上不成长,那么你充电就是寿命一次完成。现在社会,信息都是网络化的,不可能是一次完成,教师必须是蓄电池,之后不断地充电。如果你不会发展、不会成长,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

她还对自己的一句名言作了解释。“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1]一辈子“学做人师”,至今仍然在学做人师,为什么?作为一个知识传授者是比较容易的,如果我们只是知识传授的话,那用电脑就可以了。但是,教育美妙就在于以人育人,以你的高尚的道德、高尚的情操,以你的才学识影响学生。因此,教育、教师是永存的,任何机器不能够代替,机器没有灵气。

什么叫教师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你是用生命在歌唱,用自己做人的内心的体会来不断地感染一代一代的莘莘学子,使他们能健康成长,成为

国家的有用之才,成为中国的脊梁。

成尚荣所长对于漪的演讲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于漪老师讲到的基础,它不只是知识,而是人的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于漪老师的讲述中那就是家国情怀,那就是民族的脊梁,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基因植入我们的心灵深处。课堂教学是生命的展开,课堂教学是学生的精神成长,镇江给了于漪生命之魂,生命之魂造就了她课堂的精彩。

二、洪宗礼:把工作当学问做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洪宗礼给一线的语文教师做了很好的示范。作为语文教师,洪先生学贯中西,居高临下,把语文教学的研究成为一门大的学问,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洪宗礼在演讲中提醒广大一线教师,要在实践中研究学问,不要将教育科研停留在操作和模仿的层面,并提示了把工作当学问做的诀窍。

洪宗礼认为,教师工作有学问,轻视自己的工作,就不能搞出学问来。教学工作,特别是语文教学工作,处处有学问,天天有学问,时时可

以做学问。教育工作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格、人性、人的认知规律、人的心理特征、人的发展,都有学问。所以说,我们不要小看了中学老师,不要小看了老师们的教科研论文,我们做的是研究人的学问。搞学问仅仅停留在教书育人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从讲台上走到书架上去。虽然学问有深浅、高低,但是不能否认,中小学教师研究自己的工作做出来的学问不是学问!当然,中小学教师搞学问,跟书斋里的研究不同,跟大学里学者理论研究的学问确实有区别。中小学一线教师,更应注重在实践中的研究,应用性的理论研究。所以,教育科研工作是我们老师的本职,而且是天职,不能把它看成是功利主义的东西。

怎样才能把工作当学问做呢?洪宗礼总结为要做到四个字:学,思,行,爱。

第一个字是“学”。要把工作作为学问,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学专业知识,学教育学、心理学,学经验、学理论。要学习近代的,学习古代的;要学习中国的,学习外国的。洪宗礼先生很谦虚地说:“在学习这个问题上我始终是在起点上,没有终点。”有着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教

师侧重点是学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目的还是为了应用。

第二个字要“思”。有思想、有研究心,这点也很重要。工作里有什么学问呢?主要的要靠思。现在应思考的问题太多了,往往我们搞教育科研,停留在抄书、模仿,没有自己的主见。扬州大学的顾黄初先生,他的文章都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把工作当学问做,要好好地思考。现在有些口号不能照着做,要在研究当中分清是非,如:工具性与人文性,工具性与思想性;先教后学、后教先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与学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各种矛盾,都要思考,就是要用辩证法和教育学来考虑。尤其一股思潮来的时候,老师们要动脑筋。

第三个字是“行”,践行。践行最主要的就是搞实验。中国百年语文教学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名家,在顾先生的《中国语文教育史》上都列出来了,他对每一个教育家都进行了研究,这些教育家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双翼齐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所以说这些教育家没有一个不是把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的。就是

说他们都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包括叶圣陶先生在内。叶圣陶解放前做过小学教师,进行小学教育,后来编教材,研究教材,都是把工作作为学问来做作为首要任务。

最后一点是“爱”。学、思、行、爱四者中,爱是核心。“有爱才有理想,有爱才有情智,有爱才有执着,有爱才有自强,有爱才有韧性。”

[2]要坚信和热爱我们的工作,相信我们的事业是宏伟的事业,有这样的信念才可能为它付出。

在几十年的过程中,洪先生一直埋头学语文、教语文、研究语文,是个虔诚的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他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一生致力的把工作作为学问来做”。

洪宗礼感谢镇江教育界同志,“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给了我帮助,提供我从事工作的不竭的动力。”三十年前,洪氏语文教材实验班、样本班,在全国只有15个点,其中有两个在镇江;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丹阳举办了全国性的教师培训会。21世纪初,镇江举办了洪宗礼语文教材培训会。近六七年来,他到丹徒宝堰中学调研,到母校去,和孩子们交谈,试用教材。对

江苏省丹阳中学和当年教育、培养自己的老师们充满感激……

洪宗礼的演讲引起了成尚荣所长的共鸣。他说,洪老师把工作当作学问来做。“他重新定义一件事情,也重新在演绎和定义什么叫做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教师应该是个研究者,但是教师这个研究者的研究在哪里呢?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在自己的工作中。他的课堂、校园是他最有希望的一片田野,要在田野里进行他的研究。我们常常说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就是他的学科专业,固然没有错。但是,洪老师和于老师基于学科专业,又超越自己的学科专业,那就是要研究人。卢梭讲,世界上有一门学问最重要,但是这门学问最不完备,这门学问就是关于人的学问。在教育事业中,有一门学问最重要,但是最不完备,那就是学生的学问,这是我们最大的专业,要做这样的研究者。把工作当成学问来做,我们才能成为优秀教师,成为名师,才能走向教育实践家,走向教育家。

三、李吉林:一切为了儿童发展

1979年李吉林老师开始情境教学实验。她从英语情景教学中受到启发,结合我国古代文论的

“意境说”,进行了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逐步探索出了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全新模式——情境教学,建构了具有中国风格的小学教育的流派。而这种中国风格的教育流派,回应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彰显了我们东方民族的智慧。李老师的最大贡献是创建了情境教育,情境教育改变了我们长期以来的认知的过程,那就是让情感伴随在教学过程中,把符号世界和儿童的生活世界连接起来,于是我们才知道儿童的学习是在哪里发生的,学生的发展是在哪里进行的。而这个背后其实是道德的标杆,是仁爱之心。

李吉林老师的代表、江苏省教育协会副会长叶水涛满含敬意地回顾了李吉林的成长历程。

李吉林祖籍镇江,1956年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至今,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也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李老师常说,我的本职就是小学老师,我的本色就是要教小学生。我不是教育家,她说,我只知道怎样当好一个小学老师,我做的是我本分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人们不容易把教师跟学问,尤其是小学老师跟学问、大学问联系在一起。而因

为李吉林,对小学老师的定义要做部分的调整和改变。当教师首先是一种人格的楷模,有种道德的修养,理想修养、道德情操。2012年教育部向全国倡议教师学习李吉林,她是道德的楷模,她是感动共和国的人物。2014年教师节期间,李吉林老师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这是国家对她35年情境教育探索实践和理论建构的充分肯定。

李吉林老师对情境教育研究的探索已三十多年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以情感和感性为基本特征,她的发端并不是理性思考之后的选择,而是精神品质、生命境界的自然表露。”

[3]今天她依然在研究,依然在学校,依然在孩子中。还是这么敬业、还是这么执着。

李吉林最感人的是什么呢?最感人的是李老师说,我父亲去世得早,妈妈一个人把我拉扯大。我最早的心愿也最朴实的心愿就是我要早点争口气,我要能够养活我的母亲。这就是一个女儿她所想到的对母亲的责任。她从这样的赤子之心出发,来当教师。于是我们就能够理解她,她到日本去,她就非常地感慨我们的国家要快点强大起来。所以人们所说的立德树人,不仅仅是老师

教学生,还有一个老师是什么样的一个境界和什么样的德行。万善孝为先,要当好一个教师要成为一个道德的楷模,首要的条件就是自己是个善良的人,而善良中很重要的一点,要有孝心。由对自己母亲的这种爱,她才有可能推及到对孩子、对社会、对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爱。这份执着的爱,是当好一个教师,是成为一个学问家、教育家、大师的必备条件。

李吉林她怎样来当教师的呢?她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用研究的态度来教学,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师。教师是要有学问的,教书育人、做学问是连在一起的。小学老师也好,中学老师也好,同样是可以做出大的学问来的。那么学问哪里来?李吉林读很多的书,并且读书读进去、读出来,衔接自己独特的看法,成为自己的文化营养。比如有多少人研究《文心雕龙》,但是李吉林就从家乡人刘勰写的《文心雕龙》里读出真、美、情、思,这构成了她的整个的情境教学框架模式。情景交融,是从外语学习这方面借鉴的。然后是情境,情境交融,情境教学。再往前走就是情境教育,然后是情境课程,再往前走是情境课程与儿童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次课题研

究的成果都是一等奖。这就是一位小学老师的执着,这就是小学老师的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锲而不舍。做学问要锲而不舍,做学问要扎实,做学问要有情感的投入,做学问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小学老师也可能成为大有学问的。

李老师非常地谦虚和好学,一次一次地到上海求教。华东师大的杜殿坤教授、刘佛年校长热心指点李吉林老师,她自己非常地认真。文革刚结束,她第一次看到教育心理学的一本书,那个时候书比较少,她抓紧时间把它全部抄下来,因为人家等着要。这种谦虚的精神、学习的精神,加上有很好的悟性——这儿有一个把知识转变为智慧的过程,有一种诗人的气质,李吉林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除此之外,李老师还善于反思,从反思中产生顿悟。她说:“在情境教学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我总喜欢回过头来看,带着情感,带着对儿童、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去回味、体验。”[4]情境教育理论最大的价值,用王策山先生的话来说,我们的教学人过去比较地强调认知,否认情感。所以现在我们提情感态度价值观,李吉林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儿童的知

识学习要以情感切入,因为知识非常地复杂,所以你要创设情境。学习的过程有许多的不确定性,你一定要以情启之,教学的过程是个开放的过程,所以教学一定要联系生活。儿童潜能的开发非常困难,所以教学要价值呈现。真爱情思又是通过什么联结起来的呢?就是通过儿童的生活联结起来的。那么,语文的教学要课程化,怎么课程化呢?用情境切入,用情境的衔接个人的,有关情境的野外的课程,有综合性的帮助。比如说李吉林认为儿童是自然之子,所以二十多年前她就领着儿童走向世界,而不是在研究中封闭了个人。所以她就是根据儿童的需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在教书。我们要留心教学,要留心学生的发展,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向于做人。每一个老师,特别是优秀的老师,其实都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刻下他的烙印。一位老师要有学问,而不仅仅是现在所说的平等中的首席,是一个组织者,他要有学问来引导我们的学生,要有道德高标来引领我们学生的成长。

李吉林老师是高尚师德与专业水准完美结合的典范,她代表了一位小学一线老师能够达到的人生高度和职业境界,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

教书育人楷模。

无论是于漪老师也好,洪宗礼老师也好,还是李吉林老师、成尚荣所长,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文化的传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儒家的最高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所要追求的,不仅仅是一般的教师。而教书育人要伴着文化的内涵,一种文化的关照,而这恰恰是我们今天所缺少的,或者说我们今天做的不够的。大师只是一种标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犹如一盏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引导着无数的后来者。

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对三位先生的讲话做了总结。他认为我们要做教育家,我们要更多的名师,但是它不能功利。于漪老师的发展,洪宗礼老师的发展,李吉林老师的发展都告诉我们不要太心急,慢慢来,还是先做一个好教师。好教师的背后是一个人,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在如今这个社会,好教师他首先是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没有知识分子的良心,没有社会的良知,你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吗?我们常常讲要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于漪老师告诉我们教学风格的背后是你的风骨,是你的民族

精神,是国家的脊梁,是我们骄傲的情怀。

座谈会还安排了三位先生跟与会的镇江市的老师对话互动。三位先生就大家提出的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发展以及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等问题作了精彩的发言,他们的讲话声情并茂,妙语连珠,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与会老师都感到获益非浅。

最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刘堂江讲话。他觉得教育家从教育行业中走出来;教育家的主体,就存在于教师的出类拔萃者之中;镇江籍的三位教育家是新中国教育家成长的典范;教育家是分类的,也是可以层次的;教育家成长尤其需要中国文化的根基与国际文化视野;教育家应具备崇高的感情,广阔的胸怀。并由衷希望并期待未来的像于漪、李吉林、洪宗礼这样的名师仍然出在镇江!

参考文献:

[1]于漪.岁月如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93.

[2]洪宗礼.语文人生哲思录[M].南京:江苏教

育出版社,2011:35

[3]叶水涛.学术的建树与人格的境界[J].人民教育,2013,15-16:58.

[4]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2

作者简介:裴伟,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朱洪祥,江苏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张苗苗、何巧玲、仇昌蕾,江苏大学文法学院在校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