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

微波电子自旋共振

【摘要】本文通过电子自旋共振实验,解释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磁矩在射频电磁场

的作用下会发生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一、引言

电子自旋的概念首先由Pauli于1924年提出。而电子自旋共振实验则是从1945年开始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电子自旋共振研究的对象是具有未偶电子的物质,如具有奇数个电子的原子、分子、内电子壳层未被充满的离子、受辐射作用产生的自由基及半导体、金属等。通过共振谱线的研究,可以获得有关分子、原子及离子中未偶电子的状态及其周围环境方面的信息,从而得到有关物质结构和化学键的信息,故电子自旋共振是一种重要的近代物理实验技术,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用途。

“自旋”概念的明确提出:1925年,两位年轻的荷兰学生乌伦贝克和哥德斯密特,“为了解释反常塞曼效应”,受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启发,明确提出了电子具有自旋的概念,并证明了“自旋”就是泡利提出的“新自由度”。1926年,海森伯和约旦引进自旋S,用量子力学理论对反常塞曼效应作出了正确的计算。1927年,泡利引入了泡利矩阵作为自旋操作符号的基础,引发了保罗-狄拉克发现描述相对论电子的狄拉克方程式。

电子自旋共振(ESR,Electron Spin Resonance)是一种奇妙的实验现象,也被称为电子顺磁共振(EPR,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它利用具有未偶电子的物质在外加恒定磁场作用下对电磁波的共振吸收特性,来探测物质中的未偶电子,研究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有关物质微观结构的信息。电子自旋共振现象直到1944年才由苏联喀山大学的扎沃伊斯基(E.K.Зabouchuǔ)在实验中观察到。

二、实验原理

1、量子力学解释

μ的关系为:

电子具有自旋,其自旋角动量Pe和自旋磁矩e

图1 自旋能级在磁场中的取向

g为朗德因子,Bμ为玻耳磁子,其值为5.7883785×1O-11MevT-1。若电子处于外磁场

μ在空间的取向是量子化的,Pe在Z方向的B(沿Z方向)中,据量子力学可知Pe和e

投影为:h m P z =(m=s,s-1,…-s) s 为电子的自旋量子数,等于1/2,m 为磁量子数,

故m 可取士1/2。这样,磁矩与磁场的相互作用能为:B g B B E B ez e μμμ21μρρρ=-=?-= ;

因此,在外磁场中,电子自旋能级发生分裂,如图1,其能量差为B g E B μ=?。这时,若加上一频率为ν的电磁场,使得:B g E h B μν=?= ;电子将吸收电磁场的能量从下能级跃迁到上能级,这实际上就是带有自旋的电子和电磁波发生的相互作用,称之为电子自旋共振。发生共振时的电磁波频率:B B h g

B γπμω==2 ;h g B /2πμγ=,称为电子的旋磁比。对自由电子,由于g=2.00232(近似于2),共振频率和磁场的关系可简

单地描述为:ν410375.0-?=B ;频率ν以MHz 为单位。

2、经典力学解释

从经典力学的观点看,具有磁矩μ和角动量P 的粒子,在外磁场B0中受到力矩

0B L ρρρ?=μ的作用,由于此力矩使角动量发生变化,即L dt P d ρρ=,因此,有:0B dt d ρρρ?=μγμ;

若磁场为稳恒磁场且沿Z 方向,上式的解可以表示为:

该式表示磁矩绕B0作进动,进动频率

00B γω=,如图,这样,磁矩和磁场的相互作

用能为:θμμcos B B E -=?-=ρρ。 若在垂直于B0的方向(即X-Y 平面)内加一个旋转磁场B1,其旋转频率为0ω,旋转方向与进动方向一致,因而B1对磁矩μ的影响恰似一恒定磁场,也绕B0进动,结果使夹角θ增大,如图。这样就使得自旋体系在磁场中的能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磁矩的取向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例如,从自旋状态的+1/2到-1/2),或者说自旋体系能量的改变,就是体系内电子在两个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

图2 磁矩在外磁场中的进动磁场 B1和其它量的关系 存在B1时的进动情况 因此当在垂直B0的方向上加入射频场B1,只要满足射频场的角频率0ωω=,自旋体系中的自由电子就吸收射频能量,使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产生所谓电子共振吸收。而这共振吸收的条件是:00B γωω==;和量子力学解释相同。

3、共振线宽

以上只对一个孤原子体系进行讨论,假定有大量独立的原子,处在热平衡状态时,它们处于于某一状态(某一能级)的粒子数目服从波尔兹曼分布,当无任何外磁场时,

总磁矩表现为0,如果先加上外磁场,而后突然将磁场撤掉,经过一段时

间后,粒子又将恢复到平衡状态。

设外加磁场如前所述,B0方向(Z 方向)经T1后恢复到平衡状态,则T1称纵向弛豫时间,它描述自旋粒子系统与周围物质晶格交换能量,使Z 方向磁矩恢复平衡状态的T2反映在X-Y 平面内的粒子恢复到平衡状态失过程的时间常数,故又称自旋—自旋弛豫时间。 η=?τδE 度由理论可得出:2

1)21T 当B1很小,系统不饱和的情况下,21212T T B γ<<1,这样:22T ≈?ω,即共振信号的降幅为最大时的一半时对应的频率间隔。若用磁场表示:22T B γ=

? ;由上所述,谱线的宽度与自旋一自旋相互作用有关,因此研究线宽可以获得自旋和电子轨道运动对其磁矩的贡献,以及周围环境对其所产生的影响。

三、电子自旋共振与塞曼效应的区别

电子自旋共振研究的同一电子状态(基态)的不同塞曼能级本身之间的跃迁,这种跃迁只发生在相邻的塞曼能级之间。而塞曼效应则研究的是不同电子状态的能级间的跃迁。

四、实验装置

1.固体微波源:在3cm 固态微波电源作用下,可由其体振荡产生波长约为3cm 的微波信号。调节其上的螺旋丝杆可对微波信号的频率进行微调。

2.隔离器:只允许微波单向通过,用于防止回波信号损坏微波源.

3.可变衰减器:垂直波导宽壁中线沿纵向插入吸收片以吸收部分传输功率,调节其插入深度或离宽壁中线距离,可改变微波输出功率大小。

4.波长计:通过螺旋丝杆调节其谐振腔与微波频率达到匹配时,可产生较强的谐振吸收。后续微波通道上的检波器检测到这个谐振吸收信号时,可根据螺旋丝杆读数查表确定微波的实际波长。

5.魔T :是一种互易无损耗四端口网络,与低频桥式线圈相对应,故又称桥式接头,有“双臂隔离,旁臂平分”的特性。当单螺调配器一侧与样品腔一侧状态匹配时,输出到检波器的信号幅度最小。

五、实验内容

E J 3212图1.3-3电子自旋共振与塞曼效应

ESR观测样品采用二苯基三硝基苯DPPH,含有自由基。化学名称是二苯基苦酸基联氨,分子结构式为(C6H5)2N-NC6H2·(NO2)2,它的第二个N原子少了一个共价键,有一个未偶电子,所以在实验中能够容易地观察到电子自旋共振现象。由于DPPH中的“自由电子”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其g因子标准值为2.0036,标准线宽为2.7×10-4T。

结构式为:

实验操作过程:

1、按实验装置连接系统,将可变衰减器顺时针旋至最大,开启系统中各仪器的电源,预热20分钟。

2、将旋钮和按钮作如下设置:

“磁场”逆时针调到最低,“扫场”逆时针调到最低。按下“检波”按钮,“扫场”按钮弹起,此时磁共振实验仪处于检波状态(注:切勿同时按下)。

3、将样品位置刻度尺置于90mm处,样品应置于磁场正中央。

4、将单螺调配器的探针逆时针旋至“0”刻度。

5、信号源工作于等幅工作状态,调节可变衰减器使调谐电表有指示,然后将“检波灵敏度”旋钮指示最大控制磁共振实验仪的调谐指示占满度的1/2左右。

6、用波长表测定微波信号的频率,方法是:旋转波长表的测微头,找到电表跌落点,查波长表—刻度表即可确定振荡频率,若振荡频率不在9370MHz,应调节信号源的振荡频率,使其接近9370MHz的振荡频率。测定完频率后,需将波长表刻度旋开谐振点。

7、为使样品谐振腔对微波信号谐振,调节样品谐振腔的可调终端活塞,使调谐电表指示最小,此时,样品谐振腔中的驻波分布如图二所示。

8、为了提高系统的灵敏度,可减小可变衰减器的衰减量,使调谐电表显示尽可能提高。然后,调节魔T另一支臂单螺调配器指针,使调谐电表指示更小。若磁共振仪电表指示太小,可调节灵敏度,使指示增大。

9、按下“扫场”按钮。此时调谐电表指示为扫场电流的相对指示,调节“扫场”旋钮可改变扫场电流。

10、顺时针调节恒磁场电流,当电流达到1.65~1.79A时,示波器上即可出现如图三(b)所示的电子共振信号。

11、若共振波形峰值较小,或示波器图形显示欠佳,可采用四种方式调整:

11.1将可变衰减器反时针旋转,减小衰减量,增大微波功率。

11.2正时针调节“扫场”旋钮,加大扫场电流。

11.3提高示波器的灵敏度。

11.4调节微波信号源振荡腔法兰盘上的调节钉,可加大微波辐射功率。

12、若共振波形左右不对称,调节单螺调配器的深度及左右位置,或改变样品在磁场中的位置,通过微调样品谐振腔,使共振波形形成。

13、调节“调相”旋钮即可使双共振峰处于合适的位置。

14、用高斯计测得外磁场B0,用公式

hf0

g=―――

μBB0

计算g因子。(g因子一般在1.95-2.05之间)。

15、为了得到腔体的波导波长λg,可移动样品的位置,两信号之间距离即为λg/2。注意事项:1、样品应放在磁场的正中间

2、调节频率时,应找到陷波点

六、实验数据

(1)2.181mm 查表对应的应为 f=9370MHz ;B=3.69KGs ;

249.247110/B J T μ-=? ;346.6310h J s -=?? ;

2409.2710/J T μ-=? ; 3.690.369B KGs T ==;

349240 6.63109.3710 1.81529.27100.369

hf g B μ--???===??; (2)1293.9;71.4;d mm d mm ==

122()2(93.971.4)45g d d mm λ=-=?-=;

【实验总结】

我们通过实验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的知识,通过磁感应强度与g 因子的关系计算g 因子。实验的难点是对实验仪器的调节,在调节的过程中要有耐心而且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循序渐进的调节直到示波器上能看到正确的稳定的共振信号。通过实验我们也可以看到实验的过程比较简单所以本次的实验重点是认识实验仪器了解各个部件的主要功能并且学会调节实验仪器让样本达到共振的条件。另外我们也要学会对各个图像进行解析。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 电子自旋共振(ESR )谱仪是根据电子自旋磁矩在磁场中的运动与外部高频电磁场相互作用,对电磁波共振吸收的原理而设计的。因为电子本身运动受物质微观结构的影响,所以电子自旋共振成为观察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又因为电子自旋共振谱仪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并且观测时对样品没有破坏作用,所以电子自旋共振谱仪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生命领域。 一. 实验目的 1. 本实验的目的是在了解电子自旋共振原理的基础上,学习用微波频段检测电子自旋共振信号的方法。 2. 通过有机自由基DPPH 的g 值和EPR 谱线共振线宽并测出DPPH 的共振频率,算出共振磁场,与特斯拉计测量的磁场对比。 3. 了解、掌握微波仪器和器件的应用。 4. 学习利用锁相放大器进行小信号测量的方法。 二. 实验原理 具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置于静磁场B 中,由于电子的自旋磁矩与外部磁场相互作用,导致电子的基态发生塞曼能级分裂,当在垂直于静磁场方向上所加横向电磁波的量子能量等于塞曼分裂所需要的能量,即满足共振条件B ?=γω,此时未成对电子发生能级跃迁。 Bloch 根据经典理论力学和部分量子力学的概念推导出Bloch 方程。Feynman 、Vernon 、Hellwarth 在推导二能级原子系统与电磁场作用时,从基本的薛定谔方程出发得到与Bloch 方程完全相同的结果,从而得出Bloch 方程适用于一切能级跃迁的理论,这种理论被称之为FVH 表象。 原子核具有磁矩: L ?=γμ; (1) γ称为回旋比,是一个参数;L 表示自旋的角动量; 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力矩: B M ?=μ; (2)

电子自旋共振-完整版Word版

电子自旋共振 摘要:电子自旋共振是近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该现象目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基于FD-ESR-C 型微波电子自旋共振实验仪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等。 关键词:近代物理实验;微波;电子自旋共振;g 因子; 【1】引言 电子顺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是1944年由前苏联的扎伏伊斯基首先观察到的。它是指电子自旋磁矩在磁场中受到响应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在它们的磁能级之间发生的共振跃迁现象。这种现象在具有未成对自旋磁矩的顺磁物质(即含有未耦电子的化合物)中能够观察到,因此,电子顺磁共振是探测物质中未耦电子以及它们与周围原子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有关物质微观结构信息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能深入物质内部进行细致分析而不破坏样品结构以及对化学反应无干扰等优点。本实验要求观察电子自旋共振现象,测量DPPH 中电子的g 因子。 【2】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含有自由基的有机物“DPPH ”,其分子式为 3226256)()NO H NC N H C ,称为“二苯基苦 酸基联氨”,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在第二个氮 原子上存在一个未成对电子——自由基,ESR 就是观测该电子的自旋共振现象。对于这种“自 由电子”没有轨道磁矩,只有自旋磁矩,因此实验中观察到的共振现象为ESR ,也就是电子自旋共振。这里需要指出这种“自由电子”也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它的 e g 值为(2.0023±0.0002),DPPH 的ESR 信号很强,其e g 值常用作测量其值

接近

2.00的样品的一个标准信号,通过对各种顺磁物质的共振吸收谱线e g 因子的测量,可以精确测量电子能级的差异,从而获得原子结构的信息。 自由电子的自旋磁矩和外加恒定磁场 B 0相互作用将使基态能级发生分裂 , 2 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ΔE 与外加磁场 B 0 的大小成正比: 0B B μ g = E Δ (1) 式中g 的值是Lande 因子或劈裂因子。完全自由电子的 g 值是 2.00232 , 为一个无量纲的常量。he/4πe =μB 是Bohr 磁子。若在垂直于静磁场的方向加一个频率为ν的微波交变磁场 , 当微波频率ν与直流静磁场 B 0 满足关系式: g μ = E Δ =h νB0B (2) 时 , 将有少量处于低能级上的电子从微波磁场吸收能量,跃迁到高能级上去。这种现象称之为电子自旋共振或电子顺磁共振,式 ( 2 ) 称为共振条件 . 由式 ( 2 ) 得到: B /μh =g 0B (3) 可见 g 因子的测量精度决定于微波频率和共振磁场的准确测量。 原子中的电子在沿轨道运动的同时具有自旋,其自旋角动量为: (4) 其中S 是电子自旋量子数,S=1/2。 电子的自旋角动量P S 与自旋磁矩S μ间的关系为 (5) 其中:m e 为电子质量;g 的具体表达式为: (6)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

微波电子自旋共振 【摘要】本文通过电子自旋共振实验,解释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磁矩在射频电磁场 的作用下会发生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一、引言 电子自旋的概念首先由Pauli于1924年提出。而电子自旋共振实验则是从1945年开始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电子自旋共振研究的对象是具有未偶电子的物质,如具有奇数个电子的原子、分子、内电子壳层未被充满的离子、受辐射作用产生的自由基及半导体、金属等。通过共振谱线的研究,可以获得有关分子、原子及离子中未偶电子的状态及其周围环境方面的信息,从而得到有关物质结构和化学键的信息,故电子自旋共振是一种重要的近代物理实验技术,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用途。 “自旋”概念的明确提出:1925年,两位年轻的荷兰学生乌伦贝克和哥德斯密特,“为了解释反常塞曼效应”,受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启发,明确提出了电子具有自旋的概念,并证明了“自旋”就是泡利提出的“新自由度”。1926年,海森伯和约旦引进自旋S,用量子力学理论对反常塞曼效应作出了正确的计算。1927年,泡利引入了泡利矩阵作为自旋操作符号的基础,引发了保罗-狄拉克发现描述相对论电子的狄拉克方程式。 电子自旋共振(ESR,Electron Spin Resonance)是一种奇妙的实验现象,也被称为电子顺磁共振(EPR,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它利用具有未偶电子的物质在外加恒定磁场作用下对电磁波的共振吸收特性,来探测物质中的未偶电子,研究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有关物质微观结构的信息。电子自旋共振现象直到1944年才由苏联喀山大学的扎沃伊斯基(E.K.Зabouchuǔ)在实验中观察到。 二、实验原理 1、量子力学解释 μ的关系为: 电子具有自旋,其自旋角动量Pe和自旋磁矩e 图1 自旋能级在磁场中的取向 g为朗德因子,Bμ为玻耳磁子,其值为5.7883785×1O-11MevT-1。若电子处于外磁场 μ在空间的取向是量子化的,Pe在Z方向的B(沿Z方向)中,据量子力学可知Pe和e

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顺磁共振实验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2014年5月10日

顺磁共振实验 实验报告 【摘要】 电子顺磁共振又称电子自旋共振。由于这种共振跃迁只能发生在原子的固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材料中,因此被称为电子顺磁共振;因为分子和固体中的磁矩主要是自旋磁矩的贡献所以又被称为电子自旋共振。简称“EPR ”或“ESR ”。由于电子的磁矩比核磁矩大得多,在同样的磁场下,电子顺磁共振的灵敏度也比核磁共振高得多。在微波和射频范围内都能观察到电子顺磁现象,本实验使用微波进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 【关键词】 顺磁共振,自旋g 因子,检波 【引言】 顺磁共振(EPR )又称为电子自旋共振(ESR ),这是因为物质的顺磁性主要来自电子的自旋。电子自旋共振即为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在射频场或微波场作用下的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顺磁共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后广泛的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及医学等领域。电子自旋共振方法具有在高频率的波段上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能深入物质内部进行超低含量分析,但并不破坏样品的结构,对化学反应无干扰等优点,对研究材料的各种反应过程中的结构和演变,以及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现象,测量有机自由基DPPH 的g 因子值,了解和掌握微波器件在电子自由共振中的应用,从矩形谐振长度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谐振腔的驻波。 【正文】 一、实验原理 (1)电子的自旋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 原子中的电子由于轨道运动,具有轨道磁矩,其数值为: 2l l e e P m μ=- ,负号表示方向同l P 相反。在量子力学中(1)l P l l =+,因而 (1)(1)2l B e e l l l l m μμ=+=+,其中2B e e m μ=称为玻尔磁子。电子除了轨道运动外

电子自旋共振(射频) (340)

中国石油大学 近代物理实验 实验报告 成 绩: 班级:应用物理学09-2班 姓名:王国强 同组者:庄显丽 教师: 电子自旋共振(射频) 一、基础知识 原子中的电子在沿轨道运动的同时具有自旋,其自旋角动量为 () 1+=S S p S (7-2-1) 其中S 是电子自旋量子数,2/1=S 。 电子的自旋角动量S p 与自旋磁矩S μ 间的关系为 () ???? ?+=-=12S S g p m e g B S S e S μμμ (7-2-2) 其中:e m 为电子质量;e B m e 2 = μ,称为玻尔磁子;g 为电子的朗德因子,具体表示为 ) 1(2) 1()1()1(1++++-++ =J J S S L L J J g (7-2-3) J 和L 为原子的总角动量量子数和轨道角动量量子数,S L J ±=。对于单电子原子,原子的角动量和磁矩由单个电子决定;对于多电子原子,原子的角动量和磁矩由价电子决定。含有单电子或未偶电子的原子处于基态时,L=0,J=S=1/2,即原子的角动量和磁矩等价于单个电子的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矩。 设g m e e 2= γ为电子的旋磁比,则 S S p γμ= (7-2-4) 电子自旋磁矩在外磁场B (z 轴方向)的作用下,会发生进动,进动角频率ω为 B γω= (7-2-5) 由于电子的自旋角动量S p 的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在z 方向上只能取 m p z S = (S S S S m -+--=,1,,1, ) m 表示电子的磁量子数,由于S =1/2,所以m 可取±1/2。电子的磁矩与外磁场B 的相互作用能为 B B B E z S S γμμ2 1 ±==?= (7-2-6) 相邻塞曼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电子自旋共振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 【实验目的】 1. 了解和掌握各个微波波导器件的功能和调节方法。 2. 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的基本原理,比较电子自旋共振与核磁共振各自的特点。 3.观察在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现象,测量DPPH样品自由基中电子的朗德因子。 4. 理解谐振腔中TE10波形成驻波的情况,调节样品腔长,测量不同的共振点,确定波导波长。 5.根据DPPH样品的谱线宽度,估算样品的横向弛豫时间。 【实验仪器】 FD-ESR-II型微波电子自旋共振实验仪,双踪示波器 【实验原理】 概述:电子自旋的概念是Pauli在1924年首先提出的。1925年,S.A.Goudsmit和G.Uhlenbeck 用它来解释某种元素的光谱精细结构获得成功。Stern和Ger1aok也以实验直接证明了电子自旋磁矩的存在。 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缩写为ESR,又称顺磁共振(缩写为EPR,Paramagnetic Resonance)。它是指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磁矩在射频电磁场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这种共振跃迁现象只能发生在原子的固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材料中,称为电子顺磁共振。1944年由前苏联的柴伏依斯基首先发现。它与核磁共振(NMR)现象十分相似,所以1945年Purcell、Paund、Bloch和Hanson等人提出的NMR实验技术后来也被用来观测ESR现象。 ESR己成功地被应用于顺磁物质的研究,目前它在化学、物理、生物和医学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例如发现过渡族元素的离子、研究半导体中的杂质和缺陷、离子晶体的结构、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交换的速度以及导电电子的性质等。所以,ESR是一种重要的近代物理实验技术。 ESR的研究对象是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物质,如(1)具有奇数个电子的原子,象氢原子;(2)内电子壳层未被充满的离子,如过渡族元素的离子;(3)具有奇数个电子的分子,如NO;(4)某些虽不含奇数个电子,但总角动量不为零的分子,如O2;(5)在反应过程中或物质因受辐射作用产生的自由基;(6)金属半导体中的未成对电子等等,通过对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的研究,即可得到有关分子、原子或离子中未偶电子的状态及其周围环境方面的信息,从而得到有关的物理结构和化学键方面的知识。 用电子自旋共振方法研究未成对的电子,可以获得其它方法不能得到或不能准确得到的数据。如电子所在的位置,游离基所占的百分数等等。 一、仪器简介 FD-ESR-II用来测量DPPH样品的ESR吸收谱线,测量g因子,并分析微波系统的特性。如图1所示。

磁共振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题目磁共振技术 学院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物理082班 学号08220204 姓名 同组实验者 指导教师

光磁共振实验报告 【摘要】本次实验在了解如光抽运原理,弛豫过程、塞曼分裂等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操作,从而观察到光抽运信号,并顺利测量g因子。 【关键词】光磁共振光抽运效应塞曼能级分裂超精细结构 【引言】光磁共振实际上是使原子、分子的光学频率的共振与射频或微波频率的磁共振同时发生的一种双共振现象。这种方法是卡斯特勒在巴黎提出并实现的。由于这种方法最早实现了粒子数反转,成了发明激光器的先导,所以卡斯特勒被人们誉为“激光之父”。光磁共振方法现已发展成为研究原子物理的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它大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原子能级精细结构和超精细结构、能级寿命、塞曼分裂和斯塔克分裂、原子磁矩和g因子、原子与原子间以及原子与其它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了解。利用光磁共振原理可以制成测量微弱磁场的磁强计,也可以制成高稳定度的原子频标。 【正文】 一、基本知识 1、铷原子基态和最低激发态能级结构及塞曼分裂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为铷原子,天然铷有两种同位素;85Rb(占72.15%)和87Rb(占27.85%).选用天然铷作样品,既可避免使用昂贵的单一同位素,又可在一个样品上观察到两种原子的超精细结构塞曼子能级跃迁的磁共振信号.铷原子基态和最低激发态的能级结构如图1所示.在磁场中,铷原子的超精细结构能级产生塞曼分裂.标定这些分裂能级的磁量子数m F=F,F-1,…,-F,因而一个超精细能级分裂为2F+1个塞曼子能级. 设原子的总角动量所对应的原子总磁矩为μF,μF与外磁场B0相互作用的能量为 E=-μF·B0=g F m FμF B0(1) 这正是超精细塞曼子能级的能量.式中玻尔磁子μB=9.2741×10-24J·T-1 ,朗德因子g F= g J [F(F+1)+J(J+1)-I(I+1)] ? 2F(F+1)(2) 图1 其中g J= 1+[J(J+1)-L(L+1)+S(S+1)] ? 2J(J+1)(3) 上面两个式子是由量子理论导出的,把相应的量子数代入很容易求得具体数值.由式(1)可知,相邻塞曼子能级之间的能量差 ΔE=g FμB B0(4) 式中ΔE与B0成正比关系,在弱磁场B0=0,则塞曼子能级简并为超精细结构能级.

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顺磁共振实验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2014 年 5 月10 H

顺磁共振实验实验报告 【摘要】 电子顺磁共振又称电子自旋共振。由于这种共振跃迁只能发生在原子的周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材料中,因此被称为电子顺磁共振;因为分子和周体中的磁矩主要是自旋磁矩的贡獻所以又被称为电子自旋共振。简称“EPR”或“ESR”。由于电子的磁矩比核磁矩大得多,在同样的磁场下,电子顺磁共振的灵敏度也比核磁共振高得多。在微波和射频范围内都能观察到电子顺磁现象,本实验使用微波进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 【关键词】 顺磁共振,自旋兰闵子,检波 【引言】 顺磁共振(EPR)又称为电子肖旋共振(ESR),这是冈为物质的顺磁性主要来自电子的自旋。电子自'旋共振即为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在射频场或微波场作用下的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顺磁共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后广泛的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及医学等领域。电子肖旋共振方法具有在高频率的波段上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能深入物质内部进行超低含量分析,但并不破坏样品的结构,对化学反应无干扰等优点,对研究材料的各种反应过程中的结构和演巫,以及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现象,测量有机自由基DPPH的g闵子值,了解和掌握微波器件在电子自由共振中的应用,从矩形谐振长度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谐振腔的驻波。

【正文】 一、实验原理 (1)电子的肖旋轨道磁矩与肖旋磁矩 原子中的电子由于轨道运动,具有轨道磁矩,其数值为:刀儿,负 号表示方向同E相反。在量子力学中E=』(/+1)方,因而均=屮Q+1)-^― = Jo + “B = 4r~ -九,其中2叫称为玻尔磁子。电子除了轨道运动外 “、= y]s(S+\) —还具有自旋运动,因此还具有肖旋磁矩,其数值表示为:m 叫。 由于原子核的磁矩可以忽略不计,原子中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合成原子 少 _ & 丄号&=] + 旳+Ta+i)+s(w) 的总磁矩:2他,其中弐是朗德闵子:2山+ 1) 。 在外磁场中原子磁矩要受到力的作用,其效果是磁矩绕磁场的方向作旋进,也e 就是巧绕着磁场方向作旋进,引入回磁比2叫,总磁矩可表示成H严泻。同 时原子角动量巧和原子总磁矩"丿取向是量子化的。勺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为: Pj =斤谄,m = jJ-\J-2,...-j o其中m称为磁量子数,相应磁矩在外磁场方向 上的投影为:“丿=ymh=-mg“B ; m = j,j-Xj-2、??.一j。 (2)电子顺磁共振

铁磁共振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 早在1935年,著名苏联物理学家兰道(Lev Davydovich Landau 1908—1968)等就提出铁磁性物质具有铁磁共振特性.经过十几年,在超高频技术发展起来后,才观察到铁磁共振吸收现象,后来波耳得(Polder )和侯根(Hogan )在深入研究铁磁体的共振吸收和旋磁性的基础上,发明了铁氧体的微波线性器件,使得铁磁共振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后,铁磁共振和核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等一样,成为研究物质宏观性能和用以分析其微观结构的有效手段. 微波铁磁共振现象是指铁磁介质处在频率为?0的微波电磁场中,当改变外加恒定磁场H 的大小时,发生的共振吸收现象.通过铁磁共振实验,我们可以测量微波铁氧体的共振线宽、张量磁化率、饱和磁化强度、居里点等重要参数.该项技术在微波铁氧体器件的制造、设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微波谐振腔的工作原理,学习微波装置调整技术. 2.掌握铁磁共振的基本原理,观察铁磁共振现象. 3.测量微波铁氧体的共振磁场B ,计算g 因子. 三、实验原理 1.磁共振 自旋不为零的粒子,如电子和质子,具有自旋磁矩.如果我们把这样的粒子放入稳恒的外磁场中,粒子的磁矩就会和外磁场相互作用使粒子的能级产生分裂,分裂后两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02B h E πγ=? (1) (其中,γ为旋磁比,h 为普朗克常数,0B 为稳恒外磁场). 又有e m e g 2=γ,故0022B g B h m e g E B e μπ =?=?.(其中,g 即为要求的朗德g 因子,其值约为2.πμe B m eh 4=为玻尔磁子, 其值为1241074.29--??T J ) 若此时再在稳恒外磁场的垂直方向加上一个交变电磁场,该电磁场的能量为

磁化率实验报告1

磁化率的测定 08材化2 叶辉青200830750230 1 实验目的 1.1 掌握古埃(Gouy)法测定磁化率的原理和方法。 1.2 测定三种络合物的磁化率,求算未成对电子数,判断其配键类型。 1.3 了解磁天平的原理与测定方法。 1.4 熟悉特斯拉计的使用。 2 实验原理 2.1 磁化率 物质在外磁场中,会被磁化并感生一附加磁场,其磁场强度H′与外磁场强度H 之和称为该物质的磁感应强度B,即 B=H+H′(1) H′与H方向相同的叫顺磁性物质,相反的叫反磁性物质。还有一类物质如铁、钴、镍及其合金,H′比H大得多(H′/H)高达104,而且附加磁场在外磁场消失后并不立即消失,这类物质称为铁磁性物质。物质的磁化可用磁化强度I来描述,H′=4πI。对于非铁磁性物质,I与外磁场强度H成正比 I=KH (2) 式中,K为物质的单位体积磁化率(简称磁化率),是物质的一种宏观磁性质。在化学中常用单位质量磁化率χm或摩尔磁化率χM表示物质的磁性质,它的定义是 χm=K/ρ(3) χM=MK/ρ(4) 式中,ρ和M分别是物质的密度和摩尔质量。由于K是无量纲的量,所以χm 和χM的单位分别是cm3/g和cm3/mol,磁感应强度SI单位是特[斯拉](T),而过去习惯使用的单位是高斯(G),1T=104G。 2.2 分子磁矩与磁化率 物质的磁性与组成它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的微观结构有关,在反磁性物质中,由于电子自旋已配对,故无永久磁矩。但是内部电子的轨道运动,在外磁场作用下产生的拉摩进动,会感生出一个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的诱导磁矩,所以表示出反磁性。其χM就等于反磁化率χ反,且χM<0。在顺磁性物质中,存在自旋未配对电子,所以具有永久磁矩。在外磁场中,永久磁矩顺着外磁场方向排列,产生顺磁性。顺磁性物质的摩尔磁化率χM是摩尔顺磁化率与摩尔反磁化率之和,即 χM=χ顺+χ反(5) 通常χ顺比χ反大约1~3个数量级,所以这类物质总表现出顺磁性,其χM>0。顺磁化率与分子 永久磁矩的关系服从居里定律

电子自旋共振 实验报告

电子自旋共振 【实验原理】 1. 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 电子的轨道磁矩为 2l l e e P m μ=- l P 为电子轨道运动的角动量,e 为电子电荷,e m 为电子质量。轨道角动量和轨道磁矩分别为 l l P μ== 电子的自旋磁矩 s s e e P m μ=- s P 为电子自旋运动的角动量,e 为电子电荷,e m 为电子质量。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矩分别为 s s P μ== 由公式可以看出电子自旋运动的磁矩与动量之间的比值是轨道轨道磁矩与角动量之间比值的2倍。 对于单电子的原子,总磁矩 j μ与总角动量 j P 之间有 j j e e g P m μ=-

其中()()() () 111121j j l l s s g j j +-+++=++。对单纯轨道运动g 为1,对于单纯自旋运 动g 为2。 引入旋磁比γ,即有 j j e P e g m μγγ==- 在外磁场中 j P 和 j μ都是量子化的,因此 j P 在外磁场方向上投影为 ()(),1,,1,2π = =----z mh P m j j j j 相应的磁矩 j μ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为 ()(),1,,1,2γμπ = =----z mh m j j j j 由以上公式可得 4z B e mgeh mg m μμπ=- =- 4B e eh m μπ= 为玻尔磁子 2. 电子自旋共振(电子顺磁共振) 由于原子总磁矩 j μ的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因此原子处在外磁场B 中时,磁矩 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也是量子化的,为 2j B mhB E B mg B γμμπ=-=- =- 相邻磁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 2hB E γπ?= 当向能量差为 20hB E γπ?= 的原子发射能量为20 hB h γνπ= 光子时,原子将这个光子 跃迁到高磁能级,这是发生在原子中的共振吸收跃迁现象,磁能级分裂是由电子

电子顺磁共振 实验报告范本(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7477-82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范本(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范本(完整 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电子顺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了解、掌握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的调节与使用; 3. 测定DMPO-OH 的EPR 信号。 二、实验原理 1.电子顺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 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或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anetic Resonance,EPR),是指在稳恒磁场作用下,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的顺磁性物质,对微波发生的共振吸收。1944年,苏联物理学家扎沃伊斯基(Zavoisky)首次从CuCl2 、MnCl2等顺磁性盐类发现。

电子自旋共振(顺磁共振)研究主要对象是化学自由基、过渡金属离子和稀土离子及其化合物、固体中的杂质缺陷等,通过对这类顺磁物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的观测(测量因子、线宽、弛豫时间、超精细结构参数等),可了解这些物质中未成对电子状态及所处环境的信息,因而它是探索物质微观结构和运动状态的重要工具。由于这种方法不改变或破坏被研究对象本身的性质,因而对寿命短、化学活性高又很不稳定的自由基或三重态分子显得特别有用。近年来,一种新的高时间分辨ESR技术,被用来研究激光光解所产生的瞬态顺磁物质(光解自由基)的电子自旋极化机制,以获得分子激发态和自由基反应动力学信息,成为光物理与光化学研究中了解光与分子相互作的一种重要手段。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的这种独特作用,已经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考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EPR基本原理 EPR 是把电子的自旋磁矩作为探针,从电子自旋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 一、实验目的 1.本实验的目的是在了解电子自旋共振原理的基础上,学习用微波频段检测电子自旋 共振信号的方法。 2.通过有机自由基DPPH的g值和EPR谱线共振线宽并测出DPPH的共振频率,算出共 振磁场,与特斯拉计测量的磁场对比。 3.了解、掌握微波仪器和器件的应用。 4.学习利用锁相放大器进行小信号测量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 本实验使用MSD-Ⅱ型电子顺磁共振谱仪观测电子自旋共振信号。 该仪器采用微波边限振荡器自检,低频小调场、慢扫描磁场、锁相放大、计算机自动控制、数据采集、实时显示、数据处理等技术。 该仪器由主机、电磁铁和计算机组成。 整体结构框图如图11.3-2所示。共分为5部分:1.微波部分,2.调制部分,3.扫描部分,4.放大部分,5.测控及接口部分。主机核心部分是微波边限振荡自检系统。它由一端为可调短路活塞,另一端为短路块的3cm矩形标准波导所构成的变频谐振腔及安放在其中的Gunn二极管组成,利用Gunn二极管的负阻特性,可以使它产生X波段范围内的微波振荡,适当选择Gunn二极管偏置电压(改变串接电阻)使其处于边限振荡状态(类似于NMR中的边限振荡),调节短路活塞,改变腔长以改变微波振荡频率 其频率由安装在腔体上的波长表测量,待测样品粘贴在短路中心的样品杆(黄铜圆柱转杆)

上,它可以做0~360°的旋转,使待测样品晶轴对磁场有不同取向,从而研究晶体的各向异性。在靠近短路块内壁波导窄壁中央开有φ2mm的小孔,以便做参比法测量时,插入参比样品管。为保证待测样品和参比样品处于相同的微波场中,还可将参比样品与待测样品一起粘贴在样品杆上,Gunn管除做微波源外,还兼做检波器(即当EPR发生时,腔的Q值下降,微波振荡电压下降),称为自检,为了提高信噪比和稳定性,Gunn管装有良好的散热装置。 Gunn管偏置电压(10~12V)可由干电池或稳压电源供给,本实验采用双路稳压电源,另一路做激磁电源,为电磁铁提供稳定的直流电流。 样品放置在靠近短路块内壁微波磁场B1最强最均匀处,且与恒磁场B垂直,满足磁共振对B和B1极化方向的要求。 用微波边振自检EPR谱仪观测某物质的EPR谱线,关键在于调节Gunn二极管的边限振荡状态,即必须使Gunn二极管工作在门限偏置电压Vth附近(Gunn二极管偏压略高于Vth)。 还有控制、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计算机及专用软件包。 该谱仪可工作在程控扫描和自动扫描两种方式,谱仪通过串行口与微机进行通讯,可实现对扫描电流的控制和对数据进行累加和处理。软件采用VB编程,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整个界面具有菜单式、汉字工作提示、实验数据实时屏幕绘图、实验参数实时显示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自旋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观察和研究电子自旋共振现象,测量二苯基—苦基肼基中电子的朗德因子g 因子 二、实验内容 1.观测电子自旋共振的共振波形,测量共振情况下的磁场0B ,并根据磁场计算g 因子 2.改变微波的频率,测量不同频率下的磁场0B ,并计算不同频率下的g 因子 三、实验原理 1.电子的轨道磁矩 电子的轨道磁矩为 2l l e e P m μ=- l P 为电子轨道运动的角动量,e 为电子电荷,e m 为电子质量。轨道角 动量和轨道磁矩分别为 l l P μ== 2.电子的自旋磁矩 s s e e P m μ=-

s P 为电子自旋运动的角动量,e 为电子电荷,e m 为电子质量。自旋角 动量和自旋磁矩分别为 s s P μ== 由公式可以看出电子自旋运动的磁矩与动量之间的比值是轨道轨道磁矩与角动量之间比值的2倍 3.电子的总磁矩 对于单电子的原子,总磁矩j μ 与总角动量j P 之间有 j j e e g P m μ=- 其中()()() () 111121j j l l s s g j j +-+++=+ +。对单纯轨道运动g 为1,对于 单纯自旋运动g 为2。 引入旋磁比γ,即有 j j e P e g m μγγ==- 在外磁场中j P 和j μ 都是量子化的,因此j P 在外磁场方向上投影为 ()()2,1,,1,z mh P m j j j j π= =---- 相应的磁矩j μ 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为 ()() 2,1,,1,z mh m j j j j γμπ = =----

关于微波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关于微波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篇一: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电子顺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了解、掌握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的调节与使用; 3. 测定DMPO-OH 的EPR 信号。 二、实验原理 1.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或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anetic Resonance,EPR),是指在稳恒磁场作用下,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的顺磁性物质,对微波发生的共振吸收。1944年,苏联物理学家扎沃伊斯基(Zavoisky)首次从CuCl2 、MnCl2等顺磁性盐类发现。电子自旋共振研究主要对象是化学自由基、过渡金属离子和稀土离子及其化合物、固体中的杂质缺陷等,通过对这类顺磁物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的观测,可了解这些物质中未成对电子状态及所处环境的信息,因而它是探索物质微观结构和运动状态的重要工具。由于这种方法不改变或破坏被研究对象本身的性质,因而对寿命短、化学活性高又很不稳定的自由基或三重态分子显得特别有用。近年来,一种新的高时间分辨ESR技术,被用来研究激光光解所产生的瞬态顺磁物质的电子自旋极化机制,以获得分子激发态和自由基反应动力学信息,成为光物理与光化学研究中了解光与分子相互作的一种重要手段。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的这种独特作用,已

经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考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EPR基本原理 EPR 是把电子的自旋磁矩作为探针,从电子自旋磁矩与物质中其它部分的相互作用导致EPR 谱的变化来研究物质结构的,所以只有具有电子自旋未完全配对,电子壳层只被部分填充的物质,才适合作EPR 的研究。不成对电子有自旋运动,自旋运动产生自旋磁矩, 外加磁场后,自旋磁矩将平行或反平行磁场方向排列。经典电磁学可知,将磁矩为μ的小磁体放在外磁场H 中,它们的相互作用能为: E=-μ· H = -μH cosθ 这里θ为μ与H 之间的夹角,当θ= 0 时,E = -μH, 能量最低,体系最稳定。θ=π时,E=μH,能量最高。如果体系从低能量状态改变到高能量状态,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反之,如果体系由高能量状态改变为低能量状态,体系则向外释放能量。 根据量子力学,电子的自旋运动和相应的磁矩为: μs=-gβS 其中S 是自旋算符,它在磁场方向的投影记为MS, MS 称为磁量子数,对自由电子的MS 只可能取两个值,MS=±1/2, 因此,自由电子在磁场中有两个不同的能量状态,相应的能量是: E±=±(1/2)geβH 记为: Eα= +(1/2)geβH Eβ= -(1/2)geβH 式中Eα代表自旋磁矩反平行外磁场方向排列,能量最高;Eβ代

巨磁电阻实验报告

巨磁电阻实验报告 【目的要求】 1、 了解GMR 效应的原理 2、 测量GMR 模拟传感器的磁电转换特性曲线 3、 测量GMR 的磁阻特性曲线 4、 用GMR 传感器测量电流 5、 用GMR 梯度传感器测量齿轮的角位移,了解GMR 转速(速度)传感器的原理 【原理简述】 根据导电的微观机理,电子在导电时并不是沿电场直线前进,而是不断和晶格中的原子产生碰撞(又称散射),每次散射后电子都会改变运动方向,总的运动是电场对电子的定向加速与这种无规散射运动的叠加。称电子在两次散射之间走过的平均路程为平均自由程,电子散射几率小,则平均自由程长,电阻率低。电阻定律 R=ρl/S 中,把电阻率ρ视为常数,与材料的几何尺度无关,这是因为通常材料的几何尺度远大于电子的平均自由程(例如铜中电子的平均自由程约34nm ),可以忽略边界效应。当材料的几何尺度小到纳米量级,只有几个原子的厚度时(例如,铜原子的直径约为0.3nm ),电子在边界上的散射几率大大增加,可以明显观察到厚度减小,电阻率增加的现象。 电子除携带电荷外,还具有自旋特性,自旋磁矩有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场两种可能取向。早在1936年,英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N.F.Mott 指出,在过渡金属中,自旋磁矩与材料的磁场方向平行的电子,所受散射几率远小于自旋磁矩与材料的磁场方向反平行的电子。总电流是两类自旋电流之和;总电阻是两类自旋电流的并联电阻,这就是所谓的两电流模型。 在图2所示的多层膜结构中,无外磁场时,上下两层磁性材料是反平行(反铁磁)耦合的。施加足够强的外磁场后,两层铁磁膜的方向都与外磁场方向一致,外磁场使两层铁磁膜从反平行耦合变成了平行耦合。电流的方向在多数应用中是平行于膜面的。 无外磁场时顶层磁场方向 无外磁场时底层磁场方向 图 2 多层膜GMR 结构图 图3是图2结构的某种GMR 材料的磁阻特性。由图可见,随着外磁场增大,电阻逐渐减小,其间有一段线性区域。当外磁场已使两铁磁膜完全平行耦合后,继续加大磁场,电阻不再减 图3 某种GMR 材料的磁阻特性 磁场强度 / 高斯 电阻 \ 欧姆

电子顺磁共振 实验报告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电子顺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了解、掌握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的调节与使用; 3.测定DMPO-OH的EPR 信号。 二、实验原理 1.电子顺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 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或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anetic Resonance,EPR),是指在稳恒磁场作用下,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的顺磁性物质,对微波发生的共振吸收。1944年,苏联物理学家扎沃伊斯基(Zavoisky)首次从CuCl2、MnCl2等顺磁性盐类发现。电子自旋共振(顺磁共振)研究主要对象是化学自由基、过渡金属离子和稀土离子及其化合物、固体中的杂质缺陷等,通过对这类顺磁物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的观测(测量因子、线宽、弛豫时间、超精细结构参数等),可了解这些物质中未成对电子状态及所处环境的信息,因而它是探索物质微观结构和运动状态的重要工具。由于这种方法不改变或破坏被研究对象本身的性质,因而对寿命短、化学活性高又很不稳定的自由基或三重态分子显得特别有用。近年来,一种新的高时间分辨ESR技术,被用来研究激光光解所产生的瞬态顺磁物质(光解自由基)的电子自旋极化机制,以获得分子激发态和自由基反应动力学信息,成为光物理与光化学研究中了解光与分子相互作的一种重要手段。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的这种独特作用,已经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考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EPR基本原理 EPR 是把电子的自旋磁矩作为探针,从电子自旋磁矩与物质中其它部分的相互作用导致EPR 谱的变化来研究物质结构的,所以只有具有电子自旋未完全配对,电子壳层只被部分填充(即分子轨道中有单个排列的电子或几个平行排列的电子)的物质,才适合作EPR 的研究。不成对电子有自旋运动,自旋运动产生自旋磁矩, 外加磁场后,自旋磁矩将平行或反平行磁场方向排列。经典电磁学可知,将磁矩为μ的小磁体放在外磁场H 中,它们的相互作用能为: E=-μ· H = -μH cosθ 这里θ为μ与H之间的夹角,当θ= 0 时,E = -μH, 能量最低,体系最稳定。θ=π时,E=μH,能量最高。如果体系从低能量状态改变到高能量状态,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反之,如果体系由高能量状态改变为低能量状态,体系则向外释放能量。

FD-ESR-C型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仪使用说明

仪器使用说明 TEACHER'S GUIDEBOOK FD-ESR-C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仪 中国.上海复旦天欣科教仪器有限公司Shanghai Fudan Tianxin Scientific_Education Instruments Co.,Ltd.

FD-ESR-C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仪 一、概述 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缩写为ESR,又称顺磁共振(缩写为EPR,Paramagnetic Resonance)。它是指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磁矩在射频电磁场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这种共振跃迁现象只能发生在原子的固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材料中,称为电子顺磁共振。1944年由前苏联的柴伏依斯基首先发现。它与核磁共振(NMR)现象十分相似,所以1945年Purcell、Paund、Bloch和Hanson等人提出的NMR实验技术后来也被用来观测ESR现象。 ESR己成功地被应用于顺磁物质的研究,目前它在化学、物理、生物和医学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例如发现过渡族元素的离子、研究半导体中的杂质和缺陷、离子晶体的结构、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交换的速度以及导电电子的性质等。所以,ESR也是一种重要的近代物理实验技术。 由上海复旦天欣科教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FD-ESR-C型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仪是用来完成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教学的近代物理实验仪器,它主要用来测量DPPH样品的ESR吸收谱线,测量g因子,并分析微波系统的特性。该仪器测量准确、稳定可靠、实验内容丰富,可以用于物理高年级学生专业实验以及近代物理实验。 二、仪器简介 FD-ESR-C型微波电子自旋共振实验仪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磁铁系统、微波系统、实验主机系统,如图1所示,另外实验时必须配有双踪示波器(选购件)。 图1 FD-ESR-C型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仪 三、技术指标 1.短路活塞调节范围 0-65mm 2.样品管外径 4.8mm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2 实验名称:铁磁共振 指导教师:鲍德松 专业:物理 班级:求是物理班1401 姓名:朱劲翔 实验日期:2016.10.19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用微波谐振腔方法观察铁磁共振现象。 2.掌握铁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3.测量铁氧体材料的共振磁场r B ,共振线宽B ?,旋磁比γ以及g 因子和弛豫时间τ。 实验原理: 根据磁学理论可知,物质的铁磁性主要来源于原子或离子的未满壳层中存在的非成对电子自旋磁矩。一块宏观的铁磁体包含有许多磁畴区域,在每一个区域中,自旋磁矩在交换作用的耦合下彼此平行排列,产生自发磁化,但各个磁畴之间的取向并不完全一致,只有在外磁场的作用下,铁磁体内部的所有自旋磁矩才保持同一方向, 并围绕着外磁场方向作进动。当铁磁物质同时受到两个相互垂直的磁场即恒磁场0 B 和微波磁场1B 的作用后,磁矩的进动情况将发生重要的变化。一方面,恒磁场0B 使 铁磁场物质被磁化到饱和状态,当磁矩M 原来平衡方向与0B 有夹角θ时,0B 使磁矩绕它的方向作进动,频率为h B g B H 0μν= ;另一方面,微波磁场1B 强迫进动的磁矩M 随着1B 的作用而改变进动状态,M 的进动频率再不是H ν了,而是以某一频率

绕着恒磁场0B 作进动,同时由于进动过程中,磁矩受到阻尼作用,进动振幅逐渐衰 减,如图(8—1)所示,微波磁场对进动的磁矩起到不断的补充能量的作用。当维 持微波磁场作用时,且微波频率ν=H ν时,耦合到M 的能量刚好与M 进动时受到 阻尼消耗的能量平衡时,磁矩就维持稳定的进动,如图(8—2)所示。铁磁共振的原理图如图(8—3)所示。 在恒磁场0B (即0H )和微波磁场1B (即h )的作用下,其进动方程可写为: dt M d =-γ(M ×H )+T (8-1) 上式中e m e g 2=γ为旋磁比,g 为朗德因子,B (即H )为恒磁场0B (即0H )和微波磁场1B (即h )合成的总磁场,T 为阻尼力矩,此系统从微波磁场1B 中所吸收的 全部能量,恰好补充铁磁样品通过某机制所损耗的能量。阻尼的大小还意味着进动角度θ减少的快慢,θ减少得快,趋于平衡态的时间就短,反之亦然。因此这种阻尼可用弛豫时间τ来表示,τ的定义是进动振幅减小到原来最大振幅的e 1所需要的时间。 图(8—1)进动振幅逐渐衰减图(8—2)微波磁场作用抵消阻尼,趋于平衡 图(8—3)铁磁共振原理图 根据磁学理论可知,磁导率μ与磁化率χ之间有如下关系: μ=1+4πχ (8-2) 在交变磁场1B 作用下,铁磁物质内部结构对磁矩M 的运动有阻尼作用,所以磁性 材料中的磁场B (即H )的变化落后于交变磁场1B 的变化,μ要用复数表示:μ=' μ+i ''μ,其中实部'μ决定磁性材料磁能的贮存,虚部''μ反映交变磁能在磁性材料中的损耗。 当改变恒磁场0B (即0H )或微波频率ν时,我们总能发现在某一条件下,铁磁体 会出现一个最大的磁损耗,即''μ出现最大值,也就是进动的磁矩会对微波能量产生一个强烈的吸收,以补充由此引起的能量损耗,这就是铁磁共振现象。 2.1铁磁共振条件 由于铁磁物质的磁化理论很复杂,因此,我们实验中采用铁氧体小球样品作实验。其退磁因子各向同性,退磁场作抵消,对进动不产生影响。最简单的情况,小球形样品满足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公式: r B B g hv μ= (8-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