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篇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第四节溶液

基础篇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第四节溶液

基础篇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第四节溶液
基础篇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第四节溶液

第四节溶液

[考点说明]

1?初步掌握溶液和乳化的概念,认识溶液的特征。

2. 通过实验认识水溶液的一些性质。

3?认识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水是常用的溶剂。

4?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

5.学会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6?认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7. 认识溶解度的涵义及使用溶解度曲线。

8. 溶液、溶解性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知识整理]

本节知识可归纳如下:

濬解现象殴热与啟热)

水是常用溶剂,物质溶于水能使水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导电性增强。

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①降温②加溶质③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①加溶剂②升温

溶解性是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它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与外界的条件有关(如温度),气体物质还与压强有关。

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可用溶解度曲线表示,利用该曲线可查找某温度下某物质

的溶解度,可利用根据曲线判断某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也可以比较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等。

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区别受温度影响不受温度影响

指一定温度下,lOOg溶剂中最多溶解溶质的

质量

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特征

r落液的几种性质

不馆和溶漱

濬解度一

过滤结晶

厂固体物境的濬解度

匚濬解度曲线及应用

溶液的酸碱性的表示方法:PH值,测定酸碱性用指示剂,测定酸碱度用PH测纸。

孚L化是液体小液滴悬浮在水中形成的乳浊液,这一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清除油污的原理。[经典例题]

例1,下列操作能改变硝酸钾饱和溶液中质量分数的是()

A、加硝酸钾

B、加少量水

C、温度不变蒸发水

D、升温

E、降温

【分析】该题条件为饱和溶液,可列表分析各组成的变化情况:

【答案】、

例2,右图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一—.

⑴t2°C时,A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___ (填“ >”“)B物质页-------------------

的溶解度。.「-

⑵t3C时,将50gA物质溶于150g水中,得到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 I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⑶要从A和B的混合物中提纯A,可采用 ________________ 方法。匕一匕二

【分析】两曲线交点处是该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点;由图可查,

t3°C时,A的溶解度为50g,而150g水中可溶解75gA物质;由于A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而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故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

【答案】⑴二;⑵不饱和;⑶降温结晶。

[自主检测]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题意)

1. 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碘酒

B、纯净水

C、冰水

D、牛奶

2. 将消石灰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

①蒸发溶剂②加入溶质③升高温度④降低温度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3. 如要加快某固体物质的溶解速度,则下列方法中不适宜的是 .......... ()

A、不断搅拌

B、加热

C、将固体粉碎

D、加溶剂

4. 在寒冷(-1C)的冬季,你如分别将盛有①开水;②冷水;③食盐水;④白糖水的器皿

放在室外,早上可以看到结冰的是 .................................. ()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打开啤酒瓶盖时,你会发现啤酒会自动喷出,

喝了啤酒后又常常会打嗝, 这说明气体溶

解性与外界的压强和温度有关,下列关于气体溶解度说法不正确的 是

A 、压强减少,气体溶解度增大 C 、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6?“雪

碧”等碳酸型饮料的 PH 值小于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7. 下列有关溶液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 、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B 、 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

C 、 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D 、 食物里的营养成份经消化变成溶液,容易被人体吸收

8. 在一定温度下,同一定量的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

氯化钠固体,

程中,加入的氯化钠质量(n )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为

ABC

、填空题:

9.

含有

蔗糖晶体的溶液 A ,从冰箱中取出后放置一段时间,晶体慢慢消失,形成溶质

B ,

对于A 和B ,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是 ___________ ,其中溶质分数较大的是 _________ 。

10. 请你各举一例,证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⑴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 _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不是无色的。

⑵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 是液体,但不是溶液。

B 、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 D 、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增大 7,打开瓶盖晃动后,则 PH 值将…( D 、

不能判断

(m 并搅拌,在此过

)的关系变化

D

⑶溶液中溶质一定是固体。实例:__________________ 可做溶质,但不是固体。

11. 右图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中内容回答

问题:

⑴随温度升高,a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曲线a和b的交叉点M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

⑶37 C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 ______________ g。80 C时,40ga

物质溶解在50g水中所形成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

(填“饱和”或“不饱和”)。

12. 市售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现用这样的浓硫酸加入稀释,配成10%

的稀硫酸(密谋为1.07g/cm3)1000mL用于实验,请将有关步骤简要填写在下面空格

中:

⑴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量取浓硫酸和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配制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2、C 3、D 4、A 5、A 6、A 7、C 8、A 9、A、B

10、⑴硫酸铜;⑵蒸馏水;⑶二氧化碳

11、⑴增大;⑵60 C时两物质溶解度相等;⑶30、不饱和

12、提示: V H2SO4 =59.3mL V H2O =960.8mL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

电化学原理 第一章 绪论 两类导体: 第一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的物体,即载流子为自由电子(或空穴)的导体,叫做电子导体,也称第一类导体。 第二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的离子运动而导电的导体叫做离子导体,也称第二类导体。 三个电化学体系: 原电池:由外电源提供电能,使电流通过电极,在电极上发生电极反应的装置。 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电化学体系叫电解电池或电解池。 腐蚀电池:只能导致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外界做有用功的短路原电池。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电解质分类: 定义:溶于溶剂或熔化时形成离子,从而具有导电能力的物质。 分类: 1.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根据电离程度 2.缔合式与非缔合式—根据离子在溶液中存在的形态 3.可能电解质与真实电解质—根据键合类型 水化数:水化膜中包含的水分子数。 水化膜: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改变了定向取向的水分子性质,受这种相互作用的水分子层称为水化膜。可分为原水化膜与二级水化膜。 活度与活度系数: 活度:即“有效浓度”。 活度系数:活度与浓度的比值,反映了粒子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真实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 规定:活度等于1的状态为标准态。对于固态、液态物质和溶剂,这一标准态就是它们的纯物质状态,即规定纯物质的活度等于1。 离子强度I : 离子强度定律:在稀溶液范围内,电解质活度与离子强度之间的关系为: 注:上式当溶液浓度小于0.01mol ·dm-3 时才有效。 电导:量度导体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其值为电阻的倒数。 符号为G ,单位为S ( 1S =1/Ω)。 影响溶液电导的主要因素:(1)离子数量;(2)离子运动速度。 当量电导(率):在两个相距为单位长度的平行板电极之间,放置含有1 克当量电解质的溶液时,溶液所具有的电导称为当量电导,单位为Ω-1 ·cm2·eq-1。 与 K 的关系: 与 的关系: 当λ趋于一个极限值时,称为无限稀释溶液当量电导或极限当量电导。 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当溶液无限稀释时,可以完全忽略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此时离子的运动 i i i x αγ=∑ =2 2 1i i z m I I A ?-=±γlog L A G κ= KV =λN c N c k 1000=λ- ++=000λλλ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点梳理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一)物质的多样性1、物质的三种状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三态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分子之间的间隔(距离、空隙)改变,大小改变不了. 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Fe2O3、CO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分:物质的种类(一种或多种)各举两例:纯净物:氧气、水、高锰酸钾混合物:空气、溶液、大理石、煤、石油 4、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分:元素的种类(一种或多种元素的纯净物)各举两例:单质:铁、氧气、氦气、碳化合物水、氧化钙、碳酸钠、氢氧化钙 5、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分:看是否含碳元素,(除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根是无机物).各举两例:有机物:甲烷(CH4)乙醇(C2H5OH)乙酸 (CH3COOH)葡萄糖(C6H12O6)无机物大多数不含碳元素化合物.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二)微粒构成物质1、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2、分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定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离子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5、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6、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化学反应的实质:宏观:物质生成新物质,微观:分子生成新分子 8、五个原子团的离子符号:(NH4+、NO3-、OH-、SO42-、CO32-) 9、分子的性质:不停运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有间隔、有质量和大小 10、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反应之优先原则

初中化学反应之优先原则 一、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之一:当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时,较活泼的金属优先置换出最不活泼的金属. 如:将一定量的铁粉放入硝酸铜和销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铁优先置换出银,然 后若铁粉有剩余,才能置换出铜 (1)先:Fe+2AgNO3====2Ag+Fe(NO3)2 (2)后:Fe+Cu(NO3)2====Cu+Fe(NO3)2 金属Fe和Zn同时放入一份CuSO4溶液中。Fe可以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生成FeSO4溶液),Zn也可以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但实际反应时,Zn先与CuSO4溶液反应,等Zn被反应完后,Fe才能与CuSO4发生反应。因为Zn会把FeSO4溶液中的Fe元素再置换出来。 Fe可以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Zn也可以,但实际反应时,由于Zn的活动性强,等Zn全部反应完后,Fe才可以和稀硫酸反应。 【小结】: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中的金属元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距离越远越先反应。 原因是:最活泼的金属单质优先失去电子而最不活泼的金属的离子优先获得电子 二、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之二:酸与碱的反应优先于该酸与盐的反应. 如将稀盐酸逐滴滴加到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先无明显现象,之后开始产生气泡 (1)、(先)HCl+NaOH====NaCl+H2O 此反应无明显现象,之后开始产生气泡,因为NaOH已被完全消耗,再发生反应 (2)、(后)2HCl+Na2CO3====2NaCl+H2O+CO2↑ 此反应有气泡产生. 原因是:NaOH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Na2CO3会与Ca(OH)2反应生成NaOH。 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所以只有当Ca(OH)2先反应完时 2NaOH才会与CO2反应。 1、向Na2CO3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滴入稀HCl。 稀HCl能与Na2CO3反应生成CO2气体,也能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但实际反应时,NaOH先和HCl中和,等NaOH被反应完后,Na2CO3才能和HCl反应放出CO2气体。因为CO2会被NaOH溶液吸收。 【小结】:溶液中有碱时,不可能从里面放出酸性气体(CO2、SO2等) 2、向NH4Cl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NaOH溶液能与NH4Cl反应生成NH3气体,也能和HCl发生中和反应,但在实际反应时,HCl先和NaOH反应,等HCl被反应完后,NH4Cl才能和NaOH反应放出NH3气体。因为NH3会被HCl溶液吸收。 【小结】:溶液中有酸时,不可能从里面放出碱性气体(NH3等) 3、向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NaOH溶液能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也能和H2SO4发生中和反应,但在实际反应时,H2SO4先和NaOH反应,等H2SO4被反应完后,CuSO4才能和NaOH反应生成Cu(OH)2沉淀。因为Cu(OH)2沉淀会被H2SO4溶解。【小结】:溶液中有酸时,不可能在里面产生碱的沉淀[Cu(OH)2、Mg(OH)2等

化工原理(上)主要知识点

化工原理(上)各章主要知识点 三大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物料衡算;能量守恒定律——能量衡算;动量守恒定律——动量衡算 第一节 流体静止的基本方程 一、密度 1. 气体密度:RT pM V m = = ρ 2. 液体均相混合物密度: n m a a a ρρρρn 22111+++=Λ (m ρ—混合液体的密度,a —各组分质量分数,n ρ—各组 分密度) 3. 气体混合物密度:n n m ρ?ρ?ρ?ρ+++=Λ2211(m ρ—混合气体的密度,?—各组分体积分数) 4. 压力或温度改变时,密度随之改变很小的流体成为不可压缩流体(液体);若有显著的改变则称为可压缩流体(气体)。 二、.压力表示方法 1、常见压力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mmHg O mH MPa kPa Pa atm 76033.101013.03.10110130012===== 2、压力的两种基准表示:绝压(以绝对真空为基准)、表压(真空度)(以当地大气压为基准,由压力表或真空表测出) 表压 = 绝压—当地大气压 真空度 = 当地大气压—绝压 三、流体静力学方程 1、静止流体内部任一点的压力,称为该点的经压力,其特点为: (1)从各方向作用于某点上的静压力相等; (2)静压力的方向垂直于任一通过该点的作用平面; (3)在重力场中,同一水平面面上各点的静压力相等,高度不同的水平面的经压力岁位置的高低而变化。 2、流体静力学方程(适用于重力场中静止的、连续的不可压缩流体) )(2112z z g p p -+=ρ )(2121z z g p g p -+=ρρ p z g p =ρ(容器内盛液体,上部与大气相通,g p ρ/—静压头,“头”—液位高度,p z —位压头 或位头) 上式表明:静止流体内部某一水平面上的压力与其位置及流体密度有关,所在位置与低则压力愈大。 四、流体静力学方程的应用 1、U 形管压差计 指示液要与被测流体不互溶,且其密度比被测流体的大。 测量液体:)()(12021z z g gR p p -+-=-ρρρ 测量气体: gR p p 021ρ=- 2、双液体U 形管压差计 gR p p )(1221ρρ-=- 第二节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 一、基本概念 1、体积流量(流量s V ):流体单位时间内流过管路任意流量截面(管路横截面)的体积。单位为13 -?s m 2、质量流量(s m ):单位时间内流过任意流通截面积的质量。单位为1 -?s kg s s V m ρ=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 . 第10讲 成绩好, 信心足 初三化学科讲义 Qichao Education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优质教育 成就梦想 温 故 知 新 一、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常见现象 本质区别 实质 联系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 实例 区别 二、物质的组成 三、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2)单质和化合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基本概念 组成宏观微观 元素 分子原子离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四、化学用语???? ???反应类型 化学方程式化学式元素符号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Na 、S 、P 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按反应基本类型分 按氧的得失分 按热量变化分 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7)质量守恒定律 基本概念 温 故 知 新

一、物质的变化 【规律小结】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即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产生了新物质。 【例1】“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淘米 B.洗菜 C.苹果榨汁 D.葡萄酿酒 变式训练一 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火箭点火 B.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 C.融雪剂NaCl使冰雪融化 D.风筝会开幕式燃放烟花 2、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水结成冰 B. 纸燃烧 C 玻璃破碎 D 汽油挥发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见P1) 【规律小结】物质的变化、用途都能反应出物质的性质,判断物质的性质时,要紧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 【例2】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氨气的某些性质,进行以下实验。下图中从左到右依次是实验步骤及相应的现象。 请根据上图中所示的信息,归纳出有关氨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性质:氨气与水反应后所得氨水显_________性。 变式训练二 1、下列关于O2和CO2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归纳总结

电化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思考题 1、第一类导体和第二类导体有什么区别 答:区别:载流子的不同。第一类导体载流子为物体内部自由电子或空穴,第二类导体的载流子为正负离子。 注意:①不要漏掉空穴,②部分同学认为载流子在各自导体间导电过程涉及化学变化。这是不对的,只有在两类导体界面上传递时才会出现化学反应。 】 2、什么是电化学体系你能举出两﹑三个实例加以说明吗 答:电化学体系是指由两类不同导体组成的,是一种在电荷转移时不可避免地伴随有物质变化的体系。 实例:①镀锌的电解池,其外电路是由第一类导体组成的,而电解质是由第二类导体组成,在正极上发生氧化反应(Zn 和OH -失去电子的反应),在负极上发生还原反应(Zn 2+和H +得电子的反应。②丹尼尔电池,其外部电路时由第一类导体组成,而溶液是由第二类导体组成,其阳极上发生还原反应,阴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注意: ①例子不能写得过于简单,要具体说明。②“阴”、“阳”的字迹一定写清楚。 " 4、能不能说电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电化学反应是发生在电化学体系中的,并伴随有电荷的转移的化学反应。而氧化还原反应则是指在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具有相应的升降变化的化学反应。 注意:强调电化学体系,电化学反应要在两类导体组成的体系中发生反应。而氧化还原反应则没有导体类型的限制。 , 6、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答:①电解质溶液的几何因素。对单位体积溶液,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迁移的路程和通过的溶液截面积有关,这同单位体积金属导体受其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影响类似。 ②离子运动速度。离子运动速度越大,传递电量就越快,导电能力就越强。离子运动速度又受到离子本性、溶液总浓度、温度、溶剂粘度等的影响。 ③离子浓度。离子浓度越大,则单位体积内传递的电量就越大,导电能力越强。但如果离子浓度过大,离子间距离减少,其相互作用就加强,致使离子运动的阻力增大,这反而能降低电解质的导电性能。 ④溶剂性质。影响离子的电离、水化半径、粘度等。 ; 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各因素间又能相互影响。 问题:容易忽略第一条,同时具体影响情况应尽量全面。 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 习题2、计算25℃时下列电池的电动势。 ' (2) Pt kg mol FeCl kg mol FeCl kg mol SnCl kg mol SnCl Pt |)/001 .0()/01.0(||)/01.0()/001.0(|2342,,

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

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 (1)金属和酸反应时,较活泼的金属优先反应。 例如将锌、铁合金投入稀盐酸中,锌优先与稀盐酸反应。 (2)当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时,最活泼的金属单质优先置换出最不活泼的金属。例:将一定量的铁粉放入硝酸铜和销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铁优先置换出银,然后若铁粉有剩余,才能置换出铜。因为先发生反应Fe+2AgNO3=2Ag+Fe(NO3)2,后发生反应Fe+Cu(NO3)2=Cu+Fe(NO3)2。 (3)当酸、碱、盐混合相互反应时,酸碱的中和反应优先于酸与盐、碱与盐的反应。

例:①将稀盐酸逐滴滴加到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先无明显现象,之后开始产生气泡。因为先发生的反应是 HCl+NaOH=NaCl+H2O,此反应无明显现象,当NaOH已被完全消耗,又发生反应2HCl+Na2CO3=2NaCl+H2O+CO2↑,此反应有气泡产生。 ②将NaOH溶液逐滴滴加到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先无明显现象,之后开始产生蓝色沉淀。因为先发生的反应是 H2SO4+2NaOH=Na2SO4+2H2O,此反应无明显现象,当稀硫酸被完全消耗,又发生反应CuSO4+2NaOH=Na2SO4+Cu(OH)2↓。

(4)当碳酸盐与混合溶液反应产生气体、沉淀时,产生“气体”优于产生“沉淀”。例:向稀盐酸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时,先产生气泡,之后产生白色沉淀。因为先发生的反应是2HCl + Na2CO3=2NaCl+H2O+CO2↑,此反应产生气泡,当稀盐酸被完全消耗,又发生反应CaCl2+Na2CO3=2NaCl+CaCO3↓。 (5)当金属、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时,金属氧化物优先于金属与酸反应。 例:将稀硫酸逐滴滴加到氧化铜和铁的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优先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当氧化铜被完全消耗时,铁再与硫酸反应,当硫酸铜被完全消耗时,过量的铁才与稀硫酸反应,即可观察到溶液变蓝,后析出红色

重要 初中化学5个优先反应原则

初中化学5个优先反应原则 1.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之一:当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时,较活泼的金属优先置换出最不活泼的金属.如:将一定量的铁粉放入硝酸铜和销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铁优先置换出银,然后若铁粉有剩余,才能置换出铜. (1)先:Fe+2AgNO3====2Ag+Fe(NO3)2 (2)后:Fe+Cu(NO3)2====Cu+Fe(NO3)2 2.化学优先反应原则之二:酸与碱的反应优先于该酸与盐的反应.如将稀盐酸逐滴滴加到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先无明显现象,因为HCL+NaOH====NaCL+H2O(先),此反应无明显现象,之后开始产生气泡,因为NAOH已被完全消耗,发生反应2HCL+Na2CO3====2NaCL+H2O+CO2↑(后),此反应有气泡产生. 3.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之三:金属和酸反应时,较活泼的金属优先反应,如将锌,铁合金投入稀盐酸中,锌优先与稀盐酸反应. 4.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之四:欲检验某混合物溶液中同时含CO2-3 SO2-4和Cl-,应优先检验CO2-3,之后检验SO2-4,最后检验Cl-.具体方法为:取混合溶液少量,先加入少量的稀硝酸,若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则证明含有CO2-3(注意此步不能加稀盐酸或稀硫酸);然后加入少量的硝酸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2-4(注意此步不能加入氯化钡溶液).最后再加入少量的硝酸银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稀销酸的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Cl-.相关反应: Na2CO3+2HNO3====2NaNO3+H2O+CO2↑

Ba(NO3)2+NaSO4====BaSO4↓+2NaNO3 AgNO3+NaCl====AgCl↓+NaNO3 5.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之五:金属氧化物优先于金属与酸反应.如将稀硫酸逐滴滴加到氧化铜和铁的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优先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当氧化铜被完全消耗时,铁再与硫酸反应,当硫酸铜被完全消耗时,过量的铁才与稀硫酸反应,即: CuO+H2SO4====CuSO4+H2O(先) 溶液变蓝 Fe+CuSO4====Cu+FeSO4析出红色固体 Fe+H2SO4====FeSO4+H2↑(后) 有气泡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

电化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 两类导体: 第一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的物体,即载流子为自由电子(或空穴)的导体,叫做电子导体,也称第一类导体。第二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的离子运动而导电的导体叫做离子导体,也称第二类导体。 三个电化学体系: 原电池:由外电源提供电能,使电流通过电极,在电极上发生电极反应的装置。 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电化学体系叫电解电池或电解池。 腐蚀电池:只能导致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外界做有用功的短路原电池。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原电池(-)电解池(+)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原电池(+)电解池(-) 电解质分类: 定义:溶于溶剂或熔化时形成离子,从而具有导电能力的物质。

分类: 1.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根据电离程度 2.缔合式与非缔合式—根据离子在溶液中存在 的形态 3.可能电解质与真实电解质—根据键合类型 水化数:水化膜中包含的水分子数。 水化膜: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改变了定向取向 的水分子性质,受这种相互作用的水分子层称为 水化膜。可分为原水化膜与二级水化膜。 活度与活度系数: 活度:即“有效浓度”。 活度系数:活度与浓度的比值, 反映了粒子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真实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 规定:活度等于1的状态为标准态。对于固态、 液态物质和溶剂,这一标准态就是它们的纯物质 状态,即规定纯物质的活度等于1。 离子强度I : 离子强度定律:在稀溶液范围内,电解质活度与离子强度之间的关系为: i i i x αγ=∑=221i i z m I I A ?-=± γlog

注:上式当溶液浓度小于0.01mol ·dm-3 时才 有效。 电导:量度导体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其值为电阻的倒数。 符号为G ,单位为S ( 1S =1/Ω)。 影响溶液电导的主要因素:(1)离子数量;(2) 离子运动速度。 当量电导(率):在两个相距为单位长度的平行 板电极之间,放置含有 1 克当量电解质的溶液 时,溶液所具有的电导称为当量电导,单位为Ω -1 ·cm2·eq-1。 与 K 的关系: 与 的关系: 当λ趋于一个极限值时,称为无限稀释溶液当量 电导或极限当量电导。 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当溶液无限稀释时,可以完全忽略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此时离子的运动是独 立的,这时电解质溶液的当量电导等于电解质全 部电离后所产生的离子当量电导之和: 同一离子在任何无限稀溶液中极限当量电导值 不变! L A G κ= KV =λN c N c k 1000=λ-++=000λλλ

第一章化工原理流体流动课件

第一章流体流动 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流体的特征是具有流动性,即其抗剪和抗张的能力很小,无固定形状,随容器的形状而变化,在外力作用下其内部发生相对运动。 流体随压强的改变而改变自身体积的性质称为流体的压缩性。 压缩性的大小被看作是气体和液体的主要区别。由于气体在压强增大时体积缩小,而液体则变化不明显,故气体属于可压缩性流体,液体属于不可压缩性流体。 气体在输送过程中若压强和温度变化不大,因而体积和密度变化也不大时,也可按不可压缩流体来处理。 一般气体在常温常压下仍可按理想气体考虑,以简化计算。 在化工生产中,涉及流体流动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流体阻力及流量、压强的计算 (2)流动对传热与传质及化学反应的影响 (3)流体的混合 第一节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流体静力学是研究流体在外力作用下达到平衡的规律。也即流体在静止状态下流体内部压力的变化规律。 1-1-1 流体的密度 单位体积流体所具有的质量称为流体的密度,其表达式为: (1—1) 式中:ρ——流体的密度,kg / m3; m——流体的质量,kg; V——流体的体积,m3。 不同流体的密度是不同的,对一定的流体,密度ρ是压力p和温度T的函数,可用下式表达: ρ = f ( p,T ) 液体的密度随压力的变化甚小,可忽略不计,故常称液体为不可压缩的流体。温度对液体的密度有一定影响,但改变不大(极高压力下除外),液体的密度ρ一般可从物理化学手册或有关资料中查到。 气体具有压缩性及膨胀性,其密度随压强,温度的变化很大。当压强不太高,

温度不太低时,其密度可近似地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来计算: ρ= m / V = pM / RT (1—2) 式中:p——气体的绝对压强,kN / m2或kPa; T——气体的绝对温度,K; M——气体分子的分子量; R——气体常数,8.314 kJ / kmol·K。 若以知标准状态下气体的密度ρ0、温度T0和压力P0,则某状态下(T、P)理想气体的密度ρ也可按下式计算: ρ = ρ0T 0P / TP0(1—3)式中:ρ0——标准状态下(T0=273K P0=101.33 kPa)气体的密度, kg / m3 ρ0 = M / 22.4 kg / m3 在化工生产中所遇到的流体,往往是含有几个组分的混合物。通常手册中所列出的为纯物质的密度,所以混合物的平均密度ρm还得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气体混合物的密度ρm可由下式求得(假定混合时各组分的体积不变): ρm = ρ1y1 + ρ2y2 + … + ρn y n (1—4) 式中:ρi——各组分的密度; y i——各组分的体积分数。 当气体混合物的温度,压力接近理想气体时,(即温度不太低时,压强不太高时)仍可用式(1—2)来计算气体的密度,但式中气体分子的分子量M应以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M m代替,即: Mm=M1Y1+M2Y2+…+Mn Y n(1—5) 式中:Mi——气体混合物各组分的分子量; Yi——气体混合物各组分的摩尔分率。 气体混合物的组成通常以体积分率表示。 对于理想气体,其体积分率与摩尔分率,压力分率是相等的。 液体混合物的组成通常以质量分率表示,它的密度可按下式计算: 1 / ρm =a1/ρ1+a2/ρ2+…+a n / ρn(1—6) 式中:a i——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率; ρi——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密度;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主要考点: 1. 常识: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团的概念 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能量低的靠近原子核;第一层(K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L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先排满内层,在排外层;原子团在化学变化中,有可能改变 ②硝酸根离子NO3-;氯酸根离子ClO3-;氢氧根离子OH-;碳酸氢根离子HCO3-;碳酸根离子CO32-;硫酸根离子SO42-;锰酸根离子MnO42-;高锰酸根离子MnO4-;磷酸根离子PO43-;铵根离子NH4+ ③注意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之间的区别:判断元素种类,根据核内质子数;判断是离子还是原子,根据核外电子总数与核内质子数 ④地壳中含量前四位:氧(O)硅(Si)铝(Al)铁(Fe);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N);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O) ⑤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化合价 2.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区别、联系;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①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分子构成的物质:共价化合物(如:水、酒精、二氧化碳等);大部分非金属单 质(如:氢气、氧气、氮气、硫等) 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刚石、石墨、单晶硅;稀有气体;金属单质 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氢氧化钙等) 注:(1)单一的离子是不能够形成物质的。例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与钠离子形成的,千万不能说是由氯化钠离子形成的 (2)离子化合物是通过阴阳离子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共价化合物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的组成

2019年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的组 成 一)分子 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性质①体积、质量都非常小 ②不停的运动 ③分子间有间隔 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构成的物质非金属单质(例:氢气、氧气、硫、磷等)共价化合物(例:二氧化碳、氯化氢、甲烷等) 二)原子 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性质 ①原子的质量非常小 ②不停的运动 ③原子间有间隔 ④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相同 构成的物质金属单质(铁、铜等) 少数非金属单质(例:金刚石、石墨) 三)离子 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 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电性一个原子得失

电子的数目就是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目。得电子带负电荷,失电子带正电荷。构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构成的化合物) 例:金属氧化物(氧化镁) 盐(食盐) 碱(氢氧化钠) 四)元素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种类100多种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例:氧的原子核中有8个质子;氢的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存在游离态(在单质中例:氢气中的氢元素就是游离态) 化合态(在化合物中例:水中的氢元素就是以化合态存在)要点①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离子属于同一种元素(Na和Na+是钠元素,Cl和Cl-是氯元素)。 ②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能论种,不能数数目。 ③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④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氦最外层电子数是2)是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是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是非金属元素。 ⑤元素组成物质。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五)原子和元素的区别与联系

201X年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

初中化学6个优先反应原则 一、金属和酸反应时,较活泼的金属优先反应 例如:将锌、铁合金投入稀盐酸中,锌优先与稀盐酸反应。 二、当酸、碱、盐溶液混合相互反应时,酸与碱的反应优先于该酸与盐的反应 如:将稀盐酸逐滴滴加到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先无明显现象,因为HCl+NaOH=NaCl+H2O(先),此反应无明显现象,之后开始产生气泡,因为NaOH已被完全消耗,发生反应:2HCl+Na2CO3=2NaCl+H2O+CO2↑(后),此反应有气泡产生。 HCl+NaOH=NaCl+H2O(先) 无明显现象 2HCl+Na2CO3=2NaCl+H2O+CO2↑(后) 有气泡产生 三、当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时,较活泼的金属优先置换出最不活泼的金属 第一种情况:一种金属与多种盐溶液混合时,金属优先与最不活泼的金属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第二情况:多种金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属与一种盐溶液混合时,最活泼金属优先与盐溶液发生置换 反应。总之,金属活动性相差越大越易发生置换反应,即最活泼的金属优先与含最不活泼金属元素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例如:将一定量的铁粉放入硝酸铜和销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铁优先置换出银,然后若铁粉有剩余,才能置换出铜: (1)先:Fe+2AgNO3=2Ag+Fe(NO3)2 (2)后:Fe+Cu(NO3)2=Cu+Fe(NO3)2 四、当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的混合物与酸反应时,金属氧化物优先于金属与酸反应 如将稀硫酸逐滴滴加到氧化铜和铁的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优先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当氧化铜被完全消耗时,铁再与硫酸反应,当硫酸铜被完全消耗时,过量的铁才与稀硫酸反应,即: CuO+H2SO4=CuSO4+H2O(先) 溶液变蓝 Fe+CuSO4=Cu+FeSO4析出红色固体 Fe+H2SO4=FeSO4+H2↑(后) 有气泡 五、当酸与两种可溶性盐溶液混合反应有气体、沉淀生 成时,产生“气体”优先于“沉淀”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基本概念和理论

/初三化学(下)总复习测试卷(一)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C:12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符合要求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市场上销售的食盐种类有加钙盐、加锌盐、加碘盐等,这里的“钙”、“锌”、“碘”是指( ) A 、分子 B 、元素 C 、单质 D 、阴离子 2、下列现象,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①有水滴产生的过程 ②浓硫酸放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了 ③碳酸氢铵露置空气中质量减轻了 ④爆炸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3、下列变化中,可以用来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是( ) A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氮气和氧气 B 、分解液态水得到氢气和氧气 C 、分离KNO 3和NaCl ,得到KNO 3晶体 D 、对天然水加热时有气泡冒出 4、已知用碳还原烘干的铬酸钠可制得氧化铬4Na 2CrO 4+4C+O 2==4Na 2CO 3+2Cr 2O 3,在这反应前后的两种含铬的化合物中,铬的化合价依次是( ) A 、7、3 B 、6、3 C 、6、5 D 、5、6 5、下列各组物质中,在物质分类里前者从属于后者的是( ) A 、纯净物、混合物 B 、氧化物、化合物 C 、单质、化合物 D 、金属、非金属 6、过氧化氢(H 2O 2)是隐形眼镜的洗液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 、它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 、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 D 、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7、一个CO 分子的质量为a 千克,其中氧原子的质量为b 千克,若以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则CO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b a a -8 B 、b a a -12 C 、b a a -16 D 、b a a -32 8、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或通入到水中,所得溶液pH 小于7的是( ) A 、CuO B 、CaO C 、CO 2 D 、NaCl 9、使25克甲与5克乙充分反应,所得混合物中含10克甲和11克丙,还有另一种新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其化学式分别用A 、 B 、 C 、 D 表示,则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A+B==C+D B 、A+2B==2C+D C 、2A+B==2C+ D D 、2A+B==C+2D 10、现代医学证明,人类牙齿由一层称为碱式磷酸钙的坚硬物质保护着。碱式磷酸钙 的化学式中除钙离子外还含有一个氢氧根离子和三个磷酸根离子(PO 43-),则其化学式正 确的是( ) A 、Ca 2(OH)(PO 4)3 B 、Ca 3(OH)(PO 4)3 C 、Ca 4(OH)(PO 4)3 D 、Ca 5(OH)(PO 4)3

电化学原理第一章习题解答(配合北航教材)

《电化学原理》习题 第一章 绪论 1. 测得25℃时,0.001mol/L 氯化钾溶液中KCl 的当量电导为141.3Scm 2/eq,若作为溶剂的水的电导率为1.0×10-6S/cm ,试计算该溶液的电导率。 解: k= 1000 *c λ=1000001.03.141?=141.3×10-6 S/cm k(溶液)=k(KCl)+k(H 2O) =141.3×10-6 S/cm+1.0×10-6 S/cm=142.3×10-6 S/cm 2. 在18℃的某稀溶液中,H +,K +,Cl -等离子的摩尔电导分别为278Scm 2 /mol, 48Scm 2/mol 和49Scm 2/mol,。室温18℃时在场强为10V/cm 的电场中,美中离子以多大的平均速度移动? 解: FU =λ即F =λE v 得 v=F E λ 代入数据得 V H + =0.028cm/s V K + =0.0051cm/s V Cl - =0.0051cm/s 3.在25℃时,将水中的一切杂质除去,水的电导率是多少?25℃时水的离子积 1410008.1--+?==OH H W c c K 。下列各电解质的极限当量电导分别为: ()mol Scm KOH /4.2470=λ()mol Scm HCl /04.4260=λ()mol Scm KCl /82.1490=λ 解: =O H 20λ+KOH 0λ-HCl 0λKCl λ =274.4+426.04-149.83 =550.62 4.已知25℃时,KCl 溶液的极限摩尔电导为()mol Scm KCl /82.1490=λ,其中Cl -离子的迁移数是 0.5095;NaCl 溶液的极限摩尔电导为 ()mol Scm NaCl /45.1260=λ,其中Cl -离子的迁移数是0.6053。根据这些数据:(1)计算各种离子的极限摩尔电导;(2)由上述计算结果证明离子独立移动定律的正确性;(3)计算各种离子在25℃的无限稀释溶液中的离子淌度。 解: (1):根据公式 =- +t t --++λλzc zc =--+t t 1--++λλ zc zc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 双原子分子如:O2、H2、、…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4+… 阴离子:–、O2–、–、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2、2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42-、ˉ、3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2、—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3)。 8.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和羧酸的羧基(—)。 (2)甲烷(4)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主要考点: 1. 常识: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团的概念 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能量低的靠近原子核;第一层(K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L层)最多排8 个电子,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先排满内层,在排外层; 原子团在化学变化中,有可能改变 ②硝酸根离子NO3-;氯酸根离子ClO3-;氢氧根离子OH-;碳酸氢根离子HCO3-;碳酸根离子CO32-;硫酸 根离子SO42-;锰酸根离子MnO42-;高锰酸根离子MnO4-;磷酸根离子PO43-;铵根离子NH4+ ③注意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之间的区别:判断元素种类,根据核内质子数;判断是离子还是原 子,根据核外电子总数与核内质子数 ④地壳中含量前四位:氧(O)硅(Si)铝(Al)铁(Fe);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N);海洋中含量 最多的元素:氧(O) ⑤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化合价 2.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区别、联系;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①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分子构成的物质:共价化合物(如:水、酒精、二氧化碳等);大部分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氮气、硫等) 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刚石、石墨、单晶硅;稀有气体;金属单质 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氢氧化钙等) 注:(1)单一的离子是不能够形成物质的。例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与钠离子形成的,千万不能说是由氯化钠离子形成的 (2)离子化合物是通过阴阳离子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共价化合物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 (3)判断方法:由金属元素(或铵根)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完全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 简单的判别方法:看其化合物的名称中是否有“钅”字旁,如有则是离子化合物,没有则是共价化合物 ②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三种粒子(如: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③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仅是数值关系) 相对分子质量=Σ(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 ④分子、原子、离子为微观概念;物质、元素为宏观概念 在做选择题、填空题中应注意概念的微观宏观匹配性 3. 应用:根据粒子示意图判断阴阳离子和原子,化合价,化学式 ①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化合价是元素的性质;单质的化合价为零;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化合价原理不同 离子化合物中化合价与得失电子有关,得电子为负,失电子为正,数目与得失电子数目相同;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电化学原理 第一章 绪论 两类导体: 第一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的物体,即载流子为自由电子(或空穴)的导体,叫做电子导体,也称第一类导体。 第二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的离子运动而导电的导体叫做离子导体,也称第二类导体。 三个电化学体系: 原电池:由外电源提供电能,使电流通过电极,在电极上发生电极反应的装置。 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电化学体系叫电解电池或电解池。 腐蚀电池:只能导致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外界做有用功的短路原电池。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电解质分类: 定义:溶于溶剂或熔化时形成离子,从而具有导电能力的物质。 分类: 1.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根据电离程度 2.缔合式与非缔合式—根据离子在溶液中存在的形态 3.可能电解质与真实电解质—根据键合类型 水化数:水化膜中包含的水分子数。 水化膜: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改变了定向取向的水分子性质,受这种相互作用的水分子层称为水化膜。可分为原水化膜与二级水化膜。 活度与活度系数: 活度:即“有效浓度”。 活度系数:活度与浓度的比值,反映了粒子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真实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 i i i x αγ=

规定:活度等于1的状态为标准态。对于固态、液态物质和溶剂,这一标准态就是它们的纯物质状态,即规定纯物质的活度等于1。 离子强度I : 离子强度定律:在稀溶液范围内,电解质活度与离子强度之间的 关系为: 注:上式当溶液浓度小于0.01mol ·dm-3 时才有效。 电导:量度导体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其值为电阻的倒数。 符 号为G ,单位为S ( 1S =1/Ω)。 影响溶液电导的主要因素:(1)离子数量;(2)离子运动速度。 当量电导(率):在两个相距为单位长度的平行板电极之间,放置含有1 克当量电解质的溶液时,溶液所具有的电导称为当量电导,单位为Ω-1 ·cm2·eq-1。 与 K 的关系: 与 的关系: 当λ趋于一个极限值时,称为无限稀释溶液当量电导或极限当量电导。 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当溶液无限稀释时,可以完全忽略离子间的 相互作用,此时离子的运动是独立的,这时电解质溶液的当量电导等于电解质全部电离后所产生的离子当量电导之和: 同一离子在任何无限稀溶液中极限当量电导值不变! 离子淌度:单位场强(V/cm )下的离子迁移速度,又称离子绝对运动速度。 离子迁移数:某种离子迁移的电量在溶液中各种离子迁移的总电量中所占的百分数。 ∑= 2 2 1i i z m I I A ?-=±γlog L A G κ=KV =λN c N c k 1000=λ- ++=000λλλE V U + +=E V U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