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文化常识_1

古文化常识_1

古文化常识_1
古文化常识_1

古文化常识

导读:涉及礼仪方面的:

※束髮、垂髫、總角、齠齔:古代男子成童時,把頭髮梳到頭頂成為髻(髮結),稱為「束髮」,通常是指十五歲左右,《大戴禮記?保傅》云:「束髮而就大學,學藝焉,履大節焉。」「髫」是孩童的頭髮。古代兒童於末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因此稱為「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云:「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後世以「垂髫」作為童年的別稱。《禮記?內則》云:「男女未冠、笄者,拂髦總角。」「總角」就是結髮,古時幼兒把頭髮紮成一對像牛角的小髻,稱為「總角」,後世用為童年的別稱。《韓詩外傳》云:「男子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齠、齔就是毀齒換牙,古人用為童年的代稱。

※笄禮、及笄:「笄」是古代婦女盤髮用的簪子,笄禮是古代女子的成年禮。《禮記?內則》云:「女,十有五年而笄。」古時女子十五歲就算成年,要把頭髮梳成像大人的樣子,插上髮簪,因此稱女子十五歲為「及笄」,或「笄年」。表示已經成人,可以擇婚配偶。

涉及科举方面的:

笏:又稱朝笏或手板,古代文五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之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書寫上奏事項。《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璆(ㄑˊㄧㄡ美玉)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鬚文竹,士竹木。」宋代規定大臣中衣緋袍者才能持象笏,衣綠袍者執槐木笏;明代規定五品以上者執象笏,五品以下不執笏;清朝廢笏不用。〈正氣歌〉:「或為擊

賊笏,逆豎頭破裂。」寫段秀實以象笏擊朱泚之首。“顷之,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手板。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据《明史·舆服志》,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

涉及建筑方面的:

“鸡栖于厅。”“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文中“厅”指一般说的客厅。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

涉及称谓方面的: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母亲的母亲,即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

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指男孩15岁。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谓“总角”,于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而“成童”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一般认为是15岁,故男孩15称“束发”。

涉及婚姻方面的:

“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女子出嫁何谓为“归”?《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南·葛覃》:“害害否,归宁父母。”朱熹集传:“宁,安也。谓问安也。”《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另外,古时诸侯朝觐毕,天子问其民安否,也叫“归宁”。“归宁”又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不只限于出嫁女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一、人物称谓 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 5.万乘,万辆战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 18.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 19.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八岁的少女。( ) 20.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有许多方式,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它们分别是以官职、爵名号来称呼的。( ) 21. 臣最初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 22.卿最初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民的称呼。( ) 23.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古代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男子十五岁。()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00题(学生用卷)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00题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作品集《李太白全集》是以作者的谥号命名的。 B.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纪传体通史。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取材广泛,文风严谨清晰。 C.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D.“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2.假如小明和小强从小一块长大,感情十分要好,可以说亲如兄弟。长大后小明发达了,小强十分贫穷,但两人友谊并未因此改变,那么两人之间的友谊不可以称为()A.车笠交 B.莫逆之交 C.金兰之交 D.竹马之交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编年体通史,被称为“正史”,康熙年间编定。 B.《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C.《资治通鉴》,南宋司马光撰,全书共二百五十四卷,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纪传体史书。 D.《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南宋李防独自编辑,因成书时代天下太平,故名。 4.下列哪个选项是欧阳修的谥号() A.欧阳永叔 B.少陵野老 C.醉翁 D.欧阳文忠公 5.以下诗文集不是以作者字、号命名的是() A.《文山先生全集》 B.《稼轩长短句》 C.《王子安集》 D.《范文正公集》 6.我们常说的“秦晋之好”指的是() A.兄弟父母之间亲情深厚 B.指两姓联姻 C.朋友之间关系交好 D.国家与国家和睦相处 7.“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分别管的是() A.决策权、审议权、执行权 B.审议权、执行权、审议权 C.执行权、审议权、决策权 D.执行权、决策权、审议权 8.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那么农历十月被称为() A.建子月 B.建酉月 C.建亥月 D.建丑月 9.下列节气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芒种②惊蛰③小满④谷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和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答案:A(“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 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答案: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 答案:B(“藩镇”是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 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

文化常识 (学生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考题汇编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如姬昌是周太祖、刘邦是汉太祖、曹操是魏太祖,司马昭是晋太祖、后有宋太祖、元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就是如此,《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就是车驾幸临许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家”指军事学著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两者合用是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比年以来,射礼不讲,所司吝费,而旧典为亏”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高考语文54: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行政区划)

特色训练54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行政区划) (一)政区名 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九州 ..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 八州、八荒:泛指中国。 序八州 ..而朝同列。(《过秦论》)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 ..之心。(《过秦论》) 2.六合上、下、东、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 然后以六合 ..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四海,等于说“天下”,泛指全国各地。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中州古地区名。即中土、中原。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 中州 ..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永遇乐·落日熔金》) 5.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36郡。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6.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 7.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阎典史传》) 8.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省本是官署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以此省.此府此县而憎彼省.彼府彼县。(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10.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 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海瑞传》) (二)城市名 1.有古称、别称的地名

九年级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学生用-

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1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C、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D、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丑为牛,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戌年生的肖狗,亥年生的肖猪。 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寄予意味深长道理的一种文体, B.《丑小鸭》和《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列夫·尔斯泰》《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 C.我们学过的小说中有不少性格鲜明的少年形象,如鲁迅的《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曹 文轩《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和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英子等。 D.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同为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的意思就是说他与范进是家乡人。 B.古希腊神话中,赫尔墨斯是众神的首领,掌管着旅行和商业。宙斯是他的父亲,赫拉是宙斯的妻子。 C.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D.戏曲是戏剧的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话剧、歌剧有较大的自由,《变脸》就是戏曲,而川剧“变脸”,原指戏曲中的情绪变化妆,后来指一种瞬间多次变换脸部妆容的特技表演。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三孟子及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孟子的仁政、民本等政治主张。 1

高一学生必知古代文化常识

高一学生必知古代文化常识 谦称13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等。(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或比自己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来称自己的晚辈或年龄小于自己的亲属,如舍侄、舍弟等。 敬称14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对方)、贤郎(对方的儿子)、贤弟、贤侄。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3)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或年长的人。如先帝、先考或先父 (4)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贱称15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特殊称谓16 主要有以下四种。

(1)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氓隶”则为对百姓的贬称,如《过秦论》:“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不同的朋友关系的称谓。如: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髫,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髫年、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官爵 公卿 原指三公九卿,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三公九卿为官名合称,始见于《尚书大传》。周代三公为最高辅政大臣,一说指太师、太傅、太保,一说指司徒、司马、司空。秦及西汉均未置。汉武帝时称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三公。东汉改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同为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实际权力因人而异。东汉末,曹操专权,罢三公,三公制遂废。以后历代皆有三公之号,多为加官、荣衔。 《汉书》以《周礼》所记九个官职为九卿。 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授予官职。如《(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 一、古代历法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解析:“人定”在“黄昏”之后。(《孔雀东南飞》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寞人定初”) 2.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解析:“旦日”有“初一”的意思,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 3.“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 4.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 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 5.“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解析:“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二、科举制度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2.“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源于明代。(×) 解析:起源于隋朝。 3.“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古代文化常识

关键问题 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大多是从文言文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能力和推断能力。 (1)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为主高考设置古代文化常识题,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命题时侧重于考查考生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学生熟悉的,答题时可依据平时所学知识直接判断。 (2)兼具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识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要依据文言文阅读材料来设题,因此难免有生僻、偏难的题目出现。这类题目表面上生僻,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有的与教材(不仅是语文教材,还包括历史教材、地理教材等)中某些文化常识相关,有的跟选文内容密切相关。对这类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识,要多依据选文内容来判断。 随着高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高考命题体系的不断成熟,以往依托文言文本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题,有可能被真正体现语文素养的创新型古文化常识题所取代,独立于文言文本,考法更灵活。 ◆典例分析 例1(2018年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代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谦让行为。 【解析】速览四个选项所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其中A项广大考生较为陌生,但若备考充分,可依据平时积累直接判断该项正确,不需要结合选文。B项依据平时积累,再联系初中教材中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可以判断是正确的。C项中“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是错误的,“践阼”泛指即位、登基。D项根据选文内容“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再依据平时积累,可以判断是正确的。 【答案】C 例2(2018年天津卷)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解析】本题凸显了“重视教材,坚守语文本位”的备考思想。A项中,“记”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如《桃花源记》;可以记山川名胜,即游记,如《游褒禅山记》;可以记器物建筑,如《核舟记》和《岳阳楼记》。本文并非游记。原文说“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是作者看到信和图之后,依照图所做的文章,故A项错误。B项,《荀子·劝学》中有关于“跬”“步”的详细注解,若平时学习中重视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积累,很容易就能判断此项正确。C项,依据《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万乘,万辆战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B.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 C.“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D.“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是古代的坐具。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B.“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儿童,“纵豆蔻词工”中“豆蔻”亦指“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表示男子20岁成年;“及笄”是指女孩子15岁成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是指男孩子15岁左右。 C.《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体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D.“朕”本是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是指一直跟随他的弟弟;“籍独不愧于心乎”中的“籍”是项羽自称;“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中的“令”是对人的美称,如“令尊”“令堂”等;“尽西风,季鹰归未”中的“季鹰”是晋人张瀚的字,古人称字是尊称。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的“结发”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黄泉”是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中指阴间,“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是指道家所说的天界。 B.“伏惟”是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的“趋庭”是指快步走过庭院,表示对长辈的恭敬。 C.“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一) (一)天文 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整个宇宙有至高无上的主宰,则帝或上帝。一方面,人们把他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另一方面,我国的晨耕生产对晨耕季节的要求使古人对天象的观测十分精准,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了解古书中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鑺。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合起来称为五纬。金星因为光色亮白,亮度特强,在古代称为明星,又叫太白。木星古名岁星。水星名叫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互相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龙,南方朱雀,叫做四象。这和外国古代把某些星座想象成为某些动物的形象很相类似。 古人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而二十八宿都是恒星。二十八宿不仅是观测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其中有些星宿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古人对二十八宿很熟悉,有的星宿成为了古典诗歌描述的对象,有的伴随着动人的神话故事,成为后世作家沿用的典故。 而天文知识的发展出现了星空分区的观念。古人把黄道赤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二十八个不等分。因此,二十八宿就意味着二十八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了。古代对星空的划分,除二十八宿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璣、天權、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辩方向,定季节。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 关于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号等十二个等分,叫做十二次。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的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讫界限不能和宿兴宿的界限一致。 我国古代创立的十二次主要有两种用途:第一,用来指示一年四季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第二,用来说明岁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以纪年。 关于分野。 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的。星宿的分野,一般按照列国来分配。星宿的分野有以十二次为刚,配以列国的。古人所以建立星宿的分野,主要是为了观察所谓“吉祥”的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然而,这是一种迷信说法。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古人的天文知识虽然已经相当丰富,但是由于科学水平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天文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和宗教迷信的占星术相联系的。占星家也以某种星所赋予的含义占卜。 (二)历法 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古人很重视置润,殷周时代已经置润,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再为“十三月”。当时置润尚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和练习(二)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和练习(二)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 (1)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②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2)察举制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开始的。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科举制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 内容项目院试 乡试 (秋闱) 会试 (春闱) 殿试 考场学政巡回 案临考场 (府、县) 京城和各 省城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 (礼部) 皇宫 (宫殿) 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 特派官员 礼部侍郎或 钦差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 (儒生) 生员及 监生 举人贡士 中者名称 生员 (秀才) 举人贡士进士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着:《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 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5、世界四 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6、苏轼的散文代表 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 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 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 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 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 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 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10、岁寒三友:松、竹、梅。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9、四书五经是儒 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23、五行:金、木、水、火、土。24、永 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25、古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1) 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2) 1.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另:汉长乐宫又称东宫,太后所居也借指太后 [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西晋?李密)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儿童垂下

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卫风》)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5.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例]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 6.薨(hōng):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7.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 8.辎重: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9.跽:长跪。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 [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10.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敬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3) 1. 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的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学生版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 一、官职沿革 (一)、官职制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1 .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 .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4 .( 2016·全国卷Ⅱ)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 .( 2016·全国卷Ⅲ)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6 .( 2015·全国卷Ⅰ)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 .“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 . “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9 .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10 .( 2017·全国卷Ⅰ)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11 .“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12 .“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13 .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14 .( 2017·全国卷Ⅲ) 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5 .( 2016·全国卷Ⅱ)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16 .( 2016·全国卷)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二)、皇室官职 17 .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18 .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19 .( 2016·全国卷Ⅱ)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20 .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公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