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陆游宋词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蝶恋花》及其赏析向双全《蝶恋花》宋.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
杨柳依依,婀娜多姿,重重叠叠好比烟织。
庭院深处,门帘众多,难以数计。
豪华的大马车停在繁荣的街道,无数风流倜傥的公子在寻欢作乐。
思妇人憔悴,独依楼。
可是楼宇林立,难以看见那让无数男人不归的消魂“章台路”(青楼)。
倾盆大雨,狂风骤至。
春天的美好时光已经消失殆尽。
夕阳西下,门扉紧掩,霞光照万里。
春色难以观尽,无法常驻,惆怅之情难以言喻。
含着眼泪追问繁华,艳花却沉默不语。
落红飘洒,绕过秋千,坠至地面。
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
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叠字之工,致使全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
词人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描绘。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杨柳之美,而且营造了一个凄凉的氛围。
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
究竟多少重,一言以蔽之曰“无重数”。
“无重数”,即无数重。
一句“无重数”,不仅写出了庭院的无比幽深,还写出了闺妇的无比惆怅。
然后,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骤然把读者的视线引入花街柳巷,锁定到她丈夫身上;然后折过笔来点道:“楼高不见章台路”。
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极目穷视,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青楼望去,不仅心里一片悲凉。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并且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
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打击着残花,也催送闺妇的芳年。
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
于是她靠近众花感到无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
(二)古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蝶恋花陆游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①路。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长安:借指南宋首都临安。
②《长杨赋》:西汉辞赋家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阳宫、纵胡客大校猎而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桐叶飘零,寒蛩夜鸣,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氛围,烘托了词人悲凉的心境。
B.“忽记”显示了词人思绪的跳跃,情绪呈现出由高昂到低沉的起伏状态。
C.下阙的最后一句,词人“悔”的背后是“恨”,透露出他愤懑不平之气。
D.整首词从抚今、思昔、回到现实,又回顾以往。
今昔交织,回环往复。
16.陆游是如何表达他深沉厚重的家国之忧的?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6分)(二)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运用对比手法提出死生价值迥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慨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的《鹊桥仙中与此情感基调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女子盛装丽服、香气袭人、欢天喜地去观灯的情形。
(二)古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 B(情绪应是由低沉到高昂)16.(1)“散关清渭应如故”运用虚写,表达陆游对南宋边关地区安危的担忧。
(2) “黯黯长安路”隐喻南宋小朝廷收复临安渺茫无期;“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隐喻自己抗金的韬略无可托付,南宋朝廷抗金志士零落无存。
(3)借用《长杨赋》典故,委婉表达自己不被重用、无法施展才能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陆游宋词赏析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陆游词作鉴赏这首词是陆游离开南郑入蜀以后所写的。
上片写对南郑戎马生活的怀念,下片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
开头一句“桐叶晨飘蛩夜语”,词人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蛩夜鸣,都引发的是悲秋之景。
“晨飘”与“夜语”对举,表明了同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无往而非凄清萧瑟的景象,这就充分渲染了时代气氛和词人的心境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句“旅思秋光”,承前启后,“秋光”点明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叶落、虫语,勾起了作者的旅思:“黯黯长安路。
”这一句有两重含意,一为写实,一为暗喻。
从写实方面来说,当日西北军事重镇长安已为金人占领,词人在南郑王炎宣抚使幕中时,他们的'主要进取目标就是收复长安,而一当朝廷下诏调走王炎,这一希望便化成了泡影长安收复,渺茫无期,道路黯黯,这一切使得词人不禁凄然神伤从暗喻方面来说,“长安”是周、秦、汉、唐的古都,这里是借指南宋京城临安。
通向京城的道路黯淡无光,隐喻着词人对南宋小朝廷改变抗金决策的失望。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词人北望长安,东望临安,都使他深为不安,而最使他关切的还是抗金前线的情况,那大散关头和清澈的渭水之旁,曾是他“横戈盘马”之处,也曾是他立志恢复中原与实现其理想的所在,而今的情况又怎样呢?“忽记”,乃油然想起,猛上心头,“应”字是悬想,但愿“如故”,更担心能否“如故”,也就是说,随着王炎内调以后形势的变化,金人会不会乘虚南下呢?表明词人对国事忧虑的深重。
这两句不是旁斜横逸的转折,而是词人所感情事的变化,词人联想起自己那一段不平凡的战斗经历,说明他旅思的内涵,不是个人得失,不是旅途的风霜之苦,而是爱国忧时的情怀。
下边转到描写个人的前途方面。
“江海轻舟今已具”,承上片“旅思”而来,其意来源于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蝶恋花诗词赏析及阅读答案蝶恋花陆游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
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官而作。
(1)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2)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4、(1)①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②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③触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
(4分,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2)①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
(2分)②借用汉代扬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
(2分)(4分。
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出所表达的情感1分)注释译文:在一片秋天景色的旅途上,他看到桐树叶子在早晨飘落,又听到吟蛩[蟋蟀]在夜间鸣叫。
这些标志秋光的落叶和虫鸣,更加勾起了他旅途的心事。
“旅思”,旅途的愁绪。
他遥望通向京城临安的道路,觉得它分外暗淡。
这里作者用唐代都城长安(当时在金占领下)借指南宋京城临安。
“黯[àn]”是暗淡的意思。
这不仅是写实,也还有象征的意味。
因为这时他在主和派排挤下被罢了官,从此远离朝廷,也就更难以实现他抗金报国的理想了。
这时涌上他心头的,不是对官职的眷恋,而是那一段最不寻常的战斗经历。
当年在抗金前线的南郑,他曾经“横戈盘马”,亲临前线。
回想起来,至今还是那么令人神往。
“戈”古代一种长柄武器。
“盘”是回旋的意思。
最使他念念不忘的是前线的大散关和渭水清流。
在渭河上,他曾雪夜强渡;在大散关,他曾守关拒敌。
在这两个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现在,他多么想知道,那大散关和渭河,是不是仍然同他在前线时一样啊!看,他的所谓旅愁,不是哀叹岁月,也不是感伤劳苦,他是在系念着关系国家命运的前线,怀念着那实现他崇高理想的地方。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蝶恋花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蝶恋花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翠苑红芳晴满目。
绮席流莺,上下长相逐。
紫陌闲随金坜辘。
马蹄踏遍春郊绿。
一觉年华春梦促。
往事悠悠,百种寻思足。
烟雨满楼山断续。
人闲倚遍阑干曲。
翻译新绿的林园,雨后红花芳香光照眼。
绮丽华贵的酒筵.流莺飞上飞下追欢,大路上闲闲地紧随香车轮转,马蹄得意将春郊芳草踏遍。
唉,金色的年华似春梦般短,悠悠往事逝如烟,茫茫无觅百遍寻思无限。
烟雨朦胧小楼掩,青山断续时隐现。
闲愁人哪,曲曲栏杆都倚遍。
注释蝶恋花:词牌名。
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翠苑:种满绿树的园林。
红芳:花草。
绮席:华美的筵席。
流莺:翻飞的黄莺。
紫陌:东西方向的路为陌,用紫色土铺成的路故称作紫陌。
这里用来泛指都市郊外的大路。
金坜辘:用金属镶嵌的车。
枥辘:车行走的声音,代指车。
金:用金属装饰的华美之车。
一觉年华:如梦般的岁月。
寻思:思虑。
人闲倚遍阑干曲:是“闲人遍倚曲阑干”的倒装,谓闲来无事,将屈曲的栏杆都倚遍了。
创作背景此词感怀伤春,当是中年后的作品。
从词的结构分析,这首词很有可能作于作者任滁州知州期间,是在回忆十年前在洛阳时快乐无忧的日子。
赏析上片首先描绘的是一片大好春光。
阳光普照下,触目所及处,园林草木青翠,红花满地。
啼声清脆的流莺在人们春游时布置的华丽筵席周围飞来飞去。
在这样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中,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出场了。
他悠闲地跟随着那些华美的车子,他骑着马儿,尽兴游遍京城郊外大好春光。
这位意气丰发的游春少年形象,有可能是天圣九年(1030)进士及第后的词人的写照。
下片中涉及的季节仍然是春天,但与上片好景致、好心情不一样,写的是迟暮之人年华如梦、世事沧桑之感。
他一觉醒来后,感受到的是年华有如春梦一般的短促,而且此时,悠悠往事、千般思绪一齐涌上心头。
词人把往事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而以“烟雨满楼山断续”,即主人公此时内心种种愁思外化而形成的景致进一步展现他心情的沉郁。
欧阳修《蝶恋花》宋词赏析及注释翻译欧阳修《蝶恋花》宋词赏析及注释翻译蝶恋花这个VIP爱名一直以来深受词人们的喜爱,不少的词人都喜欢用,其中就包括了欧阳修。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欧阳修《蝶恋花》宋词赏析及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释]①游冶:冶游,艳游。
②章台路:汉长安有章台街,无比繁华,后人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所。
【译文】深深庭院不知深几许?一排排杨柳堆起绿色烟云,一重重帘幕多得难计其数。
华车骏马如今在哪里游冶,我登上高楼也不见走马章台路。
风狂雨骤三月春暮,时近黄昏掩起门户,却没有办法把春光留住。
我泪眼盈盈问花花不回答,散乱的落红飞过秋千去。
【评点】本篇为一首暮春闺怨词,描写了暮春时节深闺女子怀人伤春的苦闷愁怨,是闺怨词中千古传诵的名作。
开首即连用三个“深”字,写出女子与世隔绝形如囚居一般的生活,暗示其孤身独处、怨恨莫诉的压抑之感,将女子独守空房的孤苦落寞之景刻画得入木三分。
李清照《词序》曾赞曰:“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接下来词人对深闺女子的`住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由远及近,近处是“杨柳堆烟”,一排排杨柳密密丛丛,雾气弥漫,好似一幅水墨画。
远处是一重重的帘幕,“无重数”三字描写出这座庭院的幽深隐秘。
下一句词人笔锋一转,“玉勒雕鞍游冶处”将视线转到其丈夫那里,而下一句又折笔描写女子独处高楼,凝神远望丈夫游冶之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词的下片借写风狂雨暴的黄昏,抒写出女子无限的伤春之感。
末两句是欧阳修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之一,毛先舒《古今词论引》曾分析道:“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卵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
【热】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8篇)【热】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8篇)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千古涟漪清绝地。
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
水浸碧天天似水。
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生海市。
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
宝月圆时多异气。
夜光一颗千金贵。
译文千万年的涟漪仍荡漾在这片清净隔绝的地方,海岱楼很高,往下俯瞰秦淮河的尾端。
水天一色,仿佛水浸泡着天,天与水合为一体,像是从月亮上的广寒宫来看下面的人间一样。
雾色蔼蔼中出现一个海市蜃楼,巨鳌托举着三座大山浮出水面,立刻随着月亮一同出来。
月亮圆的像宝珠一样的时候有很多异样的气息,现在的月亮就仿佛一颗夜明珠价值千金。
注释涟漪:实指涟水全境,涟水为水乡,境内有中涟、西涟、东涟诸水。
海岱(dài)楼:在江苏涟水。
词人于哲宗绍圣四年(1097)知涟水军二年。
下瞰(kàn):从高处往下看,俯视。
秦淮:河名。
流经南京﹐是南京市名胜之一。
相传秦始皇南巡至龙藏浦﹐发现有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垄为渎入于江﹐以泄王气﹐故名秦淮。
广寒宫:月中仙宫。
中国古代传说中嫦娥居住的地方。
霭霭(ǎi):云雾密集的样子。
海市:即海市蜃楼。
鳌戴三山:巨鳌在水底顶着三座山。
系我国古代神话。
“三山”,指海中的仙山方壶、瀛洲、蓬莱,巨鳌或大龟藏于山下“举首而戴(顶)之”,漂浮的“三山”因而不再移动(详见《列子·汤问》)。
轮:指代月。
异气:指天空出现的特异气象:祥瑞之象,或大气中的蜃景影像。
夜光:月光。
赏析:词的上片,首先从海岱楼所处的地理位置入手。
“千古”一句,总写涟水全境形胜之处。
涟水为水乡,当时境内有中涟、西涟、东涟诸水,黄河夺淮入海亦经此地,且东濒大海,北临运河,水乡清绝,故以“涟漪”称之。
然后特出一笔,写海岱楼高,拔地而起,“下瞰秦淮尾”,以夸张之笔,极写此楼之高。
《蝶恋花》诗词翻译赏析《蝶恋花》诗词翻译赏析李煜,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蝶恋花》诗词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译文] 一片芳心,千万缕的愁绪,人间竟然没有一处可以安置。
[出自] 五代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黯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注释:遥夜:深夜.亭皋:水边的亭子.皋(gao一声):沼泽.闲:悠闲.别作"闭",疑误.乍过:才过.早觉:别作"渐觉".约住:约束住,遮拦住.淡月:不太亮的月光.桃李:别作"桃杏".依依:鲜花盛开的样子.暗:悄悄.度,通渡:过去.春暗度:春天不知不觉地过去.芳心:花蕊.此处指人心.名句: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①雨声风约住:雨声被风约束住,即风来雨止。
②蝶恋花:词牌名。
这两句是说,清明过后(词中有“乍过清明”句)的一个晚上,空中飘来几朵乌云,下起小雨;忽然一阵风过,吹散乌云,风来雨止,天上一轮明月,在朦胧的云彩之中,来来去去。
雨过天清,淡月朦胧,白云来去。
写景如画,意味浓郁。
译文:深夜散步于小亭沼泽边,才过清明节,但觉的已经是晚春了,几滴春雨被风约束散漫着,朦朦胧胧的月穿过云彩。
桃杏盛开的样子,春天悄悄过去,谁在逍遥,窃窃私语的谈笑着?一片芳心,千万缕的愁绪,人间竟然没有一处可以安置。
赏析:(一题李冠作)此词通过作者暮春夜晚漫步时所见的景色,表达了词人起伏扬抑的伤春、相思情怀。
全词以清景无限来烘托、暗示人物情感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深婉优美的意境。
“遥夜”交待时间,夜色未深,但也入夜有一段时间了。
所行之地是“亭皋”,城郊有宅舍亭台的地方。
词人在“信步”上着一个“闲”字,点染出一幅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是无理之语。
《蝶恋花》宋词阅读附答案及赏析《蝶恋花》宋词阅读附答案及赏析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可以是闺怨,也可以有所寄寓,自圆其说即可。
2、过片三句婉曲幽深,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三月暮点明季节,风雨点明气候,黄昏点明时刻,三层渲染,流露出无法挽留春天的感伤。
3、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
试作简要分析这两句话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层次。
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
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
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
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
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
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
第三层是花儿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
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自然生成,逐次展开,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杨华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本词颇有意境,请从深、堆二字中任选一字进行赏析。
(2分)(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深于浅,借景抒情,包含多层意蕴,说说有哪几层意蕴?(2分)参考答案:7.(1)B(2)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的设问,让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
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
《蝶恋花》全文翻译赏析《蝶恋花》全文翻译赏析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举起酒杯为春光送行,岂知春已默默离去。
黄昏时分,下起了潇潇细雨。
蝶恋花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释:犹自:仍然。
“绿满”句:在漫山遍野茂密的丛林中听见了杜鹃的叫声。
“莫也”句:(鸟儿)莫非也因为人间的愁苦而忧愁吗?苦:又作“意”。
潇潇雨:暴雨、急雨。
潇潇是雨声。
译文1:楼外的垂杨千丝万缕,似乎想借此系住已然远去的春日。
在那和风而舞的杨柳,仿佛想要随春而去,找到春天的归宿。
春残之时,花落草长,鲜绿覆满山川。
只听到远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
杜鹃即使无情,也在悲鸣春去的人间之苦啊。
进酒赠春,春却依旧漠然而去,只是到了黄昏时候,落下一片漫天的大雨。
译文2:楼外垂柳摇动千万缕枝条,想把春光系住。
春天虽然稍作停留,但还是归去了。
柳絮随风飘舞,似乎要随春而去,看看春究竟归往何处。
山川一片浓绿,偶尔传来杜鹃凄切的叫声。
面对此情此景,即使无情之人,也会愁肠百结。
举起酒杯为春光送行,岂知春已默默离去。
黄昏时分,下起了潇潇细雨。
译文3:楼外垂杨千条万缕,想挽住春天莫让它归去,谁知只是稍稍留驻,仍然匆匆要归去。
柳絮飘飘随风荡,随春要看归何处。
漫山遍野满目绿色,啼鸣不断闻杜鹃。
即使鸟儿不懂人情,莫非也担心人间的忧苦。
举杯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起了潇潇雨。
赏析:读朱淑真的诗词,爱情的痕迹或深或浅又确乎驱之不尽、挥之不去,它似一缕暗丝,在人与物、情与景间纠结出难以言说的意蕴,外化出一个旖旎的意象空间,让人无限的想象。
朱淑真是宋代一位才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
词中首先出现的是垂杨。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
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的景色,对于阴历二月(即仲春时节),是最为典型的。
蝶恋花陆游诗歌鉴赏蝶恋花陆游诗歌鉴赏原文:蝶恋花作者:陆游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蝶恋花拼音:tóngyèchénpiāoqióngyèyǔ。
lǚsīqiūguāng,ànànzhǎngānlù。
hūjìhénggēpánmǎchù,sànguānqīngwèiyīngrúgù。
?jiānghǎiqīngzhōujīnyǐjù。
yījuànbīngshū,tànxīwúrénfù。
zǎoxìncǐshēngzhōngbúyù,dāngniánhuǐcǎo《zhǎngyángfù》。
蝶恋花阅读答案:(1)在这首词的上片中,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的??答:作者借助枫叶飘、蛩夜语、旅途秋光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凄凉孤独之情;又借助回忆,联想到不平凡的战斗经历,渲染了词人爱国忧伤的心境。
(2)前人评价这首词,认为末句中的“悔”字为全词的精要之处,请简要加以说明。
?答:其一“悔”字委婉表达了词人对兵书写成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其二通过“早信”句及《长杨赋》的典故,影射了当时统治者的昏聩无道。
蝶恋花字词解释:①蛩(qiónɡ):古书上指蟋蟀。
②《长杨赋》:西汉辞赋家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而作。
蝶恋花翻译:无蝶恋花赏析:作者借助枫叶飘、蛩夜语、旅途秋光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凄凉孤独之情;又借助回忆,联想到不平凡的战斗经历,渲染了词人爱国忧伤的.心境。
个人资料: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蝶恋花》宋词鉴赏(通用9篇)篇1:蝶恋花宋词鉴赏蝶恋花宋词鉴赏李冠——《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相思千万绪。
人间没个安排处。
作者:李冠字世英,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以文学著称,与王樵、贾同齐名。
官乾宁主簿。
其词婉约多姿,风格近张先。
有《东皋集》,不传。
《全宋词》存其词五首。
注释:①亭皋:这里指城郊有宅舍的地方。
②风约住:下了几点雨又停住,就象雨被风管束住似的。
赏析:时节已过清明,桃杏芳香依然。
小雨之后,淡月朦胧。
信步亭皋,忽闻秋千架上,笑语轻盈,勾起了心中的万缕相思。
诗人把惜春、伤春与怀人的思绪,融为一体。
全词写得轻柔纤巧,婉丽多姿。
薛砺若《宋词通论》:此词与张先、宋祁作风极相类,设混于子野词中,几乎无从辨认。
刘逸生《宋词小札》:这首词写一个青年人常会碰到的意外和因此惹起的无端烦恼。
事情本是琐细的。
他在春夜的`闲行中偶然听到隔墙的笑语声,如此而已。
但正因其琐细,要写得委婉动人,又实在不易。
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恰当地安排了一个同青年人的伤春情怀十分和谐的环境和气氛,然后让那感情自然地伸展开去。
篇2:《蝶恋花》宋词鉴赏《蝶恋花》宋词鉴赏蝶恋花晏几道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晏几道词作鉴赏起首三句:“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
“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
“烟水路”三字写出江南景物特征,使梦境显得优美。
上下句“江南”叠用,加深感情力量。
接着两句:“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这两句写得最精采,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醒来寻思,加倍“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
陆游《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原文及翻译赏析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原文: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忽记横戈盘马处。
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
当年悔草长杨赋。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翻译及注释翻译我于深秋时节从前线奉调回京,一路上但见枯黄的桐叶在晨光中飒飒飘落,又听到寒蛩不停地在夜里悲鸣。
面对如此萧瑟的秋景,想到回京后再也难以受到重用的现实,心中十分沮丧灰暗。
忽然忆起当年在前线横戈盘马、纵横疆场的战斗生活,那大散关上和清渭之滨大概还战事依旧吧。
想到将来黯淡的前途,我顿时萌生了驾舟隐居江湖的想法,只可惜自己早就了然于胸的那套北伐抗金策略无人可以托付,不能让其继续为恢复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爱国之志和作战策略终不会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纳,我当年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劝谏皇上呢?注释蛩(qiong):蟋蟀。
旅思(sī):旅愁。
秋光:点明时节,秋天。
黯黯(an):暗淡。
长安:借指南宋首都I临安。
横戈、盘马:指骑马作战。
散关:即大散关。
清渭:渭河。
「江海」:说现在已有了退居的可能。
付:托付。
信:知,料。
不遇:不获知遇以展抱负。
长杨赋:汉扬雄所作。
常把扬雄看做怀才不遇的人。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赏析在一片秋天景色的旅途上,他看到桐树叶子在早晨飘落,又听到吟蛩[蟋蟀]在夜间鸣叫。
这些标志秋光的落叶和虫鸣,更加勾起了他旅途的心事。
「旅思」,旅途的愁绪。
他遥望通向京城临安的道路,觉得它分外暗淡。
这里作者用唐代都城长安(当时在金占领下)借指南宋京城临安。
「黯[an]」是暗淡的意思。
这不仅是写实,也还有象征的意味。
因为这时他在主和派排挤下被罢了官,从此远离朝廷,也就更难以实现他抗金报国的理想了。
这时涌上他心头的,不是对官职的眷恋,而是那一段最不寻常的战斗经历。
当年在抗金前线的南郑,他曾经「横戈盘马」,亲临前线。
回想起来,至今还是那么令人神往。
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意思|赏析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忽记横戈盘马处。
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
当年悔草长杨赋。
译文我于深秋时节从前线奉调回京,一路上但见枯黄的桐叶在晨光中飒飒飘落,又听到寒蛩不停地在夜里悲鸣。
面对如此萧瑟的秋景,想到回京后再也难以受到重用的现实,心中十分沮丧灰暗。
忽然忆起当年在前线横戈盘马、纵横疆场的战斗生活,那大散关上和清渭之滨大概还战事依旧吧。
想到将来黯淡的前途,我顿时萌生了驾舟隐居江湖的想法,只可惜自己早就了然于胸的那套北伐抗金策略无人可以托付,不能让其继续为恢复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爱国之志和作战策略终不会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纳,我当年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劝谏皇上呢?鉴赏作者:佚名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
词中表现了对抗金前线戎马生活的怀念,和对抗敌重任无人可以托付的感叹。
开头一句桐叶晨飘蛩夜语,词人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蛩夜鸣,引发的都是悲秋之景。
晨飘与夜语对举,表明了同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无往而非凄清萧瑟的景象,这就充分渲染了时代气氛和词人的心境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句旅思秋光,承前启后,秋光点明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叶落、虫语,勾起了作者的旅思:黯黯长安路。
这一句有两重含意,一为写实,一为暗喻。
从写实方面来说,当日西北军事重镇长安已为金人占领,词人在南郑王炎宣抚使幕中时,他们的主要进取目标就是收复长安,而一当朝廷下诏调走王炎,这一希望便化成了泡影长安收复,渺茫无期,道路黯黯,这一切使得词人不禁凄然神伤从暗喻方面来说,长安是周、秦、汉、唐的古都,这里是借指南宋京城临安。
通向京城的道路黯淡无光,隐喻着词人对南宋小朝廷改变抗金决策的失望。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词人北望长安,东望临安,都使他深为不安,而最使他关切的还是抗金前线的情况,那大散关头和清澈的渭水之旁,曾是他横戈盘马之处,也曾是他立志恢复中原与实现其理想的所在,而此时的情况又怎样呢?忽记,乃油然想起,猛上心头,应字是悬想,但愿如故,更担心能否如故,也就是说,随着王炎内调以后形势的变化,金人会不会乘虚南下呢?表明词人对国事忧虑的深重。
《蝶恋花》翻译及赏析《蝶恋花》翻译及赏析“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中《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就是其中的代表。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昨夜秋风来万里。
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
有客抱衾愁不寐。
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
衣带渐宽无别意。
新书报我添憔悴。
【翻译】昨夜的秋风好似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乡。
月亮攀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冷气透入人的衣袖。
在异乡作客的我抱着被子愁得睡不着觉。
更哪能忍受漏壶一滴滴的声音,越发觉得长夜漫漫。
寄居他乡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
梦里醒来凄绝伤神,一觉醒来满面都是相思的泪水。
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
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注释】①屏帏:屏,屏风;帏,床帐。
②衣袂:衣袖。
③衾:被子。
④玉漏:古代计时器。
长如岁:度夜如年。
⑤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
⑥新书:新写的`信。
【赏析】此词写的是一个“愁”字。
为何而愁?乍看是秋风冷月触动了离人的乡愁。
秋风、明月是容易触发乡愁的,不过读完全词才知道几乎被词人瞒过,原来激发词客乡愁的,并非秋风明月,而是思妻之愁。
其愁若何?答曰:”有客抱衾愁不寐“ 。
“羁舍留连”、“梦断魂销”、“衣带渐宽”,都是写愁,但都不如“抱衾不寐”深刻形象。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中“长如岁”三字又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对与妻子相见的期盼,怨时间过得太慢。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
”这里用“相思泪”来抒写思妻之情。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此句尤为抒写了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为相思而憔悴消瘦。
“新书报我添憔悴”,妻子近日来信,说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说月能“冷透人衣袂”,说“玉漏长如岁”,是无理的,但却合情。
另有龙注引简文帝诗,仅出“衣带宽”意,没有联系两句词的上下文意笺释。
按此处词意当从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中脱化而出,况且,“衣带渐宽”、“憔悴”等字面也有关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蝶恋花①陆游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
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桐叶晨飘蛩夜语”,托物起兴,“晨飘”与“夜语”对举,表明了由朝至夕的凄清萧瑟的景象,渲染了作者的心境。
B.“黯黯长安路”中长安路虚实结合,实写当时西北军事重镇长安已被金人占领;虚指南宋京城临安,隐含着作者对南宋小朝廷改变抗金决策的失望。
C.“应如故”,想起自己在大散关和渭水边的战斗经历,表明作者对国事的忧虑。
D.全词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抚今,第二层追昔,第三层和第四层是抚今。
全诗今昔交织,回环往复,写得神完气足。
16.简要分析这首诗词下阙的感情和《书愤》感情的异同。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品质,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 ,”来警醒自己。
(2)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着深厚的文化自信,多元的文化智慧彰显出文明古国的绚丽多姿。
《陈情表》中“ ,”两句化用《初学记·乌赋》中的典故,来抒发李密对祖母的孝养之情。
(3)《诗经·无衣》中,展现着秦国军民互助的团结精神,其中描绘士兵洋溢着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愤慨地磨刀擦枪,一起行动的句子是“ ,”。
蝶恋花_欧阳修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蝶恋花_欧阳修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蝶恋花宋代欧阳修翠苑红芳晴满目。
绮席流莺,上下长相逐。
紫陌闲随金坜辘。
马蹄踏遍春郊绿。
一觉年华春梦促。
往事悠悠,百种寻思足。
烟雨满楼山断续。
人闲倚遍阑干曲。
译文新绿的林园,雨后红花芳香光照眼。
绮丽华贵的酒筵.流莺飞上飞下追欢,大路上闲闲地紧随香车轮转,马蹄得意将春郊芳草踏遍。
唉,金色的年华似春梦般短,悠悠往事逝如烟,茫茫无觅百遍寻思无限。
烟雨朦胧小楼掩,青山断续时隐现。
闲愁人哪,曲曲栏杆都倚遍。
注释蝶恋花:词牌名。
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翠苑:种满绿树的园林。
红芳:花草。
绮(qǐ)席:华美的筵席。
流莺:翻飞的黄莺。
紫陌:东西方向的路为陌,用紫色土铺成的路故称作紫陌。
这里用来泛指都市郊外的大路。
金坜辘:用金属镶嵌的.车。
枥辘:车行走的声音,代指车。
金:用金属装饰的华美之车。
一觉年华:如梦般的岁月。
寻思(xín sī):思虑。
人闲倚遍阑干曲:是“闲人遍倚曲阑干”的倒装,谓闲来无事,将屈曲的栏杆都倚遍了。
创作背景此词感怀伤春,当是中年后的作品。
从词的结构分析,这首词很有可能作于作者任滁州知州期间,是在回忆十年前在洛阳时快乐无忧的日子。
赏析上片首先描绘的是一片大好春光。
阳光普照下,触目所及处,园林草木青翠,红花满地。
啼声清脆的流莺在人们春游时布置的华丽筵席周围飞来飞去。
在这样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中,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出场了。
他悠闲地跟随着那些华美的车子,他骑着马儿,尽兴游遍京城郊外大好春光。
这位意气丰发的游春少年形象,有可能是天圣九年(1030)进士及第后的词人的写照。
下片中涉及的季节仍然是春天,但与上片好景致、好心情不一样,写的是迟暮之人年华如梦、世事沧桑之感。
他一觉醒来后,感受到的是年华有如春梦一般的短促,而且此时,悠悠往事、千般思绪一齐涌上心头。
词人把往事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而以“烟雨满楼山断续”,即主人公此时内心种种愁思外化而形成的景致进一步展现他心情的沉郁。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陆游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是陆游晚年所作。
词中表现了他对前线战斗生活的念不忘,对抗金事业无人可以托付的极端忧虑和对自己始终不遇的无限愤慨,表达了自己浓烈的爱国感情,写得神完气足,感人至深。
【原文】
蝶恋花
桐叶晨飘蛩夜语①。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②。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③。
江海轻舟今已具④。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⑤。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⑥。
【注释】
①蛩(qióng):蟋蟀。
②旅思(sī):旅愁。
秋光:点明时节,秋天。
黯黯(àn):暗淡。
长安:借指南宋首都I临安。
③横戈、盘马:指骑马作战。
散关:即大散关。
清渭:渭河。
④“江海”:说现在已有了退居的可能。
⑤付:托付。
⑥信:知,料。
不遇:不获知遇以展抱负。
长杨赋:汉扬雄所作。
常把扬雄看做怀才不遇的人。
【白话译文】
我于深秋时节从前线奉调回京,一路上但见枯黄的桐叶在晨光中飒飒飘落,又听到寒蛩不停地在夜里悲鸣。
面对如此萧瑟的秋景,想到回京后再也难以受到重用的现实,心中十分沮丧灰暗。
忽然忆起当年在前线横戈盘马、纵横疆场的战斗生活,那大散关上和清渭之滨大概还战事依旧吧。
想到将来黯淡的前途,我顿时萌生了驾舟隐居江湖的想法,只可惜自己早就了然于胸的那套北伐抗金策略无人可以托付,不能让其继续为恢复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爱国之志和作战策略终不会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纳,我当年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劝谏皇上呢?
【创作背景】
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曾充任抗战派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宾,亲临南郑抗金前线。
然而不到一年,朝廷投降派撤掉王炎西北统帅职务,陆游也奉调回京安置。
此词即写于此时。
【赏析】
此词触景尘情,追忆往事,今昔对比。
表现出词人英雄迟暮、报国无门的
悲愤感情。
全词共四个层次,第一层抚今,第二层思昔,第三层再回到现实,第四层又回顾以住。
今昔交织,回环往复。
上阕首句状景,托物起兴。
“桐叶”一起便带起一股悲凉的气息。
正如李清照《声声慢》巾“梧桐更兼雨”,“怎一个愁字了得“,“桐叶晨飘”,寓意“一叶知秋”:寒蛩夜呜,引发的也是悲秋之景。
“晨飘”与“傲语”对举,表明从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只有凄清萧瑟的景象。
这就充分渲染了时代气氛,和词人的心境形成鲜明的对应。
第二、三句承前启后,羁旅异乡,义逢寥落之秋,这种情境是宋代词人反复抒写的主题,曾令无数人神伤。
然而在这里,词人的旅思绝非单纯地悲秋或感慨个人身世,有更为深沉厚重的家囝之忧,甚至个人的慨叹也是为后者所催发出来的。
这一情感表达的倾向在“黯黯长安路”一句中开始得以逐渐明朗化。
词人作为主战阵营的一员,也不免受到各种打击排挤,被拒于政治核心之外,无法对战和之事施加影响。
“欲济无舟楫”,欲报国而无门。
于是,在这凄冷萧条的秋日里,身世之感和家围之忧同时袭上心头,令他不得不在对朝廷不作为的痛心中忍看长安路黯。
在极度低落消沉的意绪中,他想起早年抗金的经历,“忽记”显示出思绪的跳跃,情绪上也呈现出短暂的由低沉到高昂的飞扬状态。
下阕首句承上启下,”江海轻舟”源于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表明有隐归之意愿。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既然报国无路,则只有归隐江湖才不负一个读圣贤书之人!然而词人对个人的进退是无所萦怀的,感慨的是“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一卷兵书”亦有两重含义,既可实指他曾向王炎提出的“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的进军策略,也可喻之为抗敌兴国的重大抱负,然而朝中没有能抗金之臣,抗金志士亦零落无存,国家社稷岌岌可危。
歇拍两句从慨叹转为悲愤。
《长杨赋》是两汉辞赋家扬雄的名作,他是为了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才献上这篇赋的。
这两句表面上是说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厂,其实在于抒发自己遭受排挤,不被知遇,无法施展才能抱负收复大好河山的悲愤。
这“悔”的后面,实在是“恨”!
纵观全词,当年在“散关清渭”之地“横妒盘马”,率兵强渡渭水与敌对战,是何等快意之事,这一经历陆游不只一次地在诗文中提到。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反复吟咏,为他曾经奋战在抗金的第一线,离实现收复长安的理想目标如此之近。
但在同事日下的形势下,恐怕词人自己也觉得“如故”只能是一种奢望。
否则何必用这种不确定的语气揣测。
至此,情绪又急转直下成低沉的呜咽,一句之中忽扬忽抑,曲尽其妙,词人忧心忡忡。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
阴(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著作丰富,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