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

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

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
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

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2010年7月28日,联合国大会宣布,安全干净的饮用水是人的一项权利,这是充分享受生命权和其他人权的前提。饮用水不仅是联合国会议中提到的千年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被很多国际组织认同和强调的全球公共产品,并且各国把改善饮用水列入了重要工作议程。

对于我国来说,水资源现状并不乐观,是一个严重的缺水国家。截止到2016年,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尼,名列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由于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缺乏统一管理,居民对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等造成区域水环境逐渐恶化,饮用水水质由此也不断下降,可利用水资源也越来越少。

水涉及到众多领域,它不仅是卫生领域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人类不仅需要水,更需要安全的饮用水。1986年,中央将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的任务首次列入“七五计划”。2012年,国务院讨论通过《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2013年各部门联合制定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在政策的推动下,饮用水改善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已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安全饮用水的普及率有所提高,但区域发展并不平衡。我国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大

致为东部70%,中部40%,西部不到40%,农村饮用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终身饮用定义为以人均寿命70为基数,以每天每人2L饮用水计算。安全饮用水可及性衡量的是人类是否能够获取安全饮用水,不仅包括住宅的饮用水,院子里的自来水,还包括公共水龙头或竖管的自来水、管道里的水、井水、经过处理的地表水和未经过处理但收到保护的泉水等。

一般而言,农村饮用供水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集中式供水是指供水从水源地取水,经过监测消毒处理后通过配输水管网送到用户或从公共供水点取水供水方式;分散式供水是指用户直接从水源地取水,未经任何设施或仅有简易设施处理的供水方式。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和地域的限制,我国大部分农村以分散式供水为主。据我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显示,我国有18%的农户获取饮用水困难,14.1%的农户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有37.3%的农户没有安全饮用水。另外我国农村饮用水的取水方式调查:饮用自来水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32.2%,饮用深水井的农户占20.9%,饮用浅水井的农户占24.9%,直接饮用江河湖泊的用户占6.9%,直接饮用塘水的用户占2.3%,直接饮用其它水源的用户占了12.7%。

分区集中供水人口

/万

占农村总人口

比例/%

分散式供水人口

/万

占农村总人口比

例/%

全国362433838581066262西部94793333195266767中部130253232277506868东部137395656108304444

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质量交叉,农村

分散式供水浅井尤甚,长期饮用可能会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其中大肠杆菌和细菌总数超标严重,说明存在有机污物和人畜粪便污染现象。

东、中西部代表省市农村饮用水状况比较

代表省份水源形式超标指标

饮用水

合格率

东部天津

地下水、地

表水

氟化物、铁、锰(地下水)、细菌总数、

总大肠杆菌数(地面水)

60安徽分散式取水42.55

西部甘肃井水、地表

水、山泉水

总大肠杆菌数和细菌总数、总硬度、肉

眼可见物、硝酸盐、菌落总数、大肠菌

群、浑浊度、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

铁、锰

76.09

中部湖北分散式供水50.58

农村饮用水源污染类型

农业污染城镇及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源

污染来源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城镇污水及工业废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

种洗涤剂和污水、垃

圾、粪便等

造成后果农业污水可使湖泊受到不

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污染的

危害造成藻类及其他生物

的异常繁殖,引起水体透明

度和溶解氧的变化,从而致

使地表水水质恶化,通过地

表水或土壤水的下渗也会

导致地下水污染

含有多种毒性化学

物质,若未经妥善处

理而直接排放至水

体,严重污染环境

生活污水中含氮、磷、

硫、致病细菌较多,

可以造成表面水域的

富营养化和污染

农村饮用水中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随地域分布状况

农村饮用高氟水农村饮用高砷水农村饮用苦咸水

分布地区东北、西北、华北和黄淮海

平原地区

新疆、宁夏、内蒙古、

山西和吉林等地

长江以北的西北、华

北、华东等地区

危害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形成

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

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

失劳动能力

长期饮用砷超标的

水,造成砷中毒,导

致皮肤癌和多种内

脏器官癌变

长期饮用苦咸水导致

胃肠功能紊乱、免疫

力低下,诱发和加重

心脑血管疾病

黄河三角洲水库水水质分析:

监测点采用梅花样布点法。在水库入口、出口、中心和两侧各设一采样点。于黄河岸边水库调水泵站上游200m处设一对照点。监测时间为每年的枯水季节与平水季各采样监测1次(研究时段黄河未出现丰水状况)。对总氮、总磷、COD Mn、COD Cr、DO、BOD5、NO2-N、NH4-N、SS、Cl-、I-、F-、SD、chla(富营养化)、pH、水温、SO42-、As3+、挥发酚、矿化度、总大肠菌群进行水质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中含氮量在20-30ppm 间计算,各类水库底质中总氮含量达库区本底质的1-4倍,水库底质中总氮均值达本底值的2倍左右。水库水中的总大肠菌群为32-1250个/L。历时5个月,每月采样2次,共采集样品140份,阳性样品2个,检出率为1.43%。检出的菌型为埃尔托弧菌的血清型中的小川型和稻叶型。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水质分析:

平水期采集水样481份,丰水期和枯水期采集水样725份。119份样品来自利津县8个乡镇检测点,69份样品来自河口区5个乡镇监测点;90份样品来自垦利县7个乡镇监测点,66份样品来自东营区9个乡镇监测点。137份样品来自广饶县10个乡镇监测点。水样来源于浅井水、深井水和自流井水等。

黄河三角洲小清河以北的区域,绝大部分氯化物含量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能够达到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监测点仅占13.82%,分布在黄河古道区域。黄河三角洲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氯化物、总硬度和pH值逐渐增高,氯化物最高达26.8mg/L,3个县2个市区均存在高盐区,且无重金属污染,适宜于海产品养殖和食盐开采。此外,小清河以北区域水碘含量高于IDD病区划分标准规定碘含量限值,其中有部分区域水碘含量超过上限值,属高碘区,小清河以南3%区域水碘含量低于下限值,属碘缺乏区。

总体分析:黄河三角洲饮用水水源水质较好,无重金属污染潜在风险,主要是大肠杆菌菌落、细菌总数、肉眼可见悬浮物、浑浊度超过国家标准,饮用水水源深化净水处理对于黄河三角洲周边村庄安全饮水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